教案能夠提前規(guī)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幫助教師把握教學進度,更好地組織和管理課堂教學。教案設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教學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學習可以幫助你編寫更好的教案。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一
1、運用圖文資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2、在地圖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圍,說出其主要的國家和首都,讀圖說出改地區(qū)地理位置的特點。
3、運用地圖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點,說明地形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4、認識正確處理人類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范圍,主要地形區(qū)和河流。
教學難點。
地形對于拉丁美洲人類活動和氣候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分組討論[來源:學科。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51-----55。
導入新課。
展示拉丁美洲國家和地區(qū)圖。
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完成:(1)拉丁美洲的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國家及首都。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鄉(xiāng)。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圖。
分析講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東西兩部分,西部的高聳的安第斯山脈,他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使東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廣闊,因此阿根廷以畜牧業(yè)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國家。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亞馬遜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巴西高原蘊藏著豐富的鐵礦。
二、地形與人類活動。
學生活動:閱讀54頁課本資料,了解安第斯山脈的情況。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構成圖。
講解:這里的居民構成非常復雜,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屬于黃色人種,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隸貿易使白種人和黑種人也大量進入,各種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種。現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同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節(jié),狂歡節(jié)的圖片。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說說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總結應用。
拉丁美洲是一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這里生活著勤勞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隸貿易使這里人種復雜,以混血人種為主。地形對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板書設計。
第7課拉丁美洲。
一、印第安人的故鄉(xiāng):[1、原始居民:印第安人2、位置和組成3、主要國家。
二、地形與人類活動:1、地形特征:2、地形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二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三
1、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勞動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人口變化的原因。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今后變化趨勢。
中國水平較低增長緩慢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fā)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協調,與環(huán)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四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用約20分鐘時間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預習,掌握課本基本知識,并能夠建構基本知識體系。
2、完成本節(jié)的教材助讀中的問題,并用紅筆標記出自己不會的問題。
3、預習中要重視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歸納,并注意聯系實際。
學習目標:
1、知道自然資源的含義及類別。
2、知道水資源問題的基本情況及產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資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國礦產資源問題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讀:
1、自然資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和的總稱。
2、按照自然資源能否再生或恢復的特性,將自然資源分為和兩大類。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長是導致水資源危機的基本因素。水資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資源危機的客觀因素。
4、、和等,是對水資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壞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資源嚴重退化,農業(yè)生產空間趨于萎縮。
預習自測:
1.下列有關自然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海洋資源都屬于可再生資源b.生物資源都屬于可再生資源。
c.非能源資源都屬于非可再生資源d.地下資源都屬于非可再生資源。
2.下列選項中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a.天然氣b.稻谷c.土地d.液化氣。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
1、結合課本p20頁文字,完成課本p21頁活動第1題。
2、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并思考課本p22頁活動1—2題。
3、我國土地資源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怎樣保護土地資源?
4、預計到2010年,,我國20種主要礦產有半數以上不能滿足建設需求,特別是一些基礎性礦產和大宗支柱型礦產,如石油、、鐵、銅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將產生明顯的制約作用。
當堂檢測:
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徑流量年際變化不大。
b.北方地區(qū)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少。
c.北方地區(qū)年降水量較少,屬于半濕潤地區(qū)。
d.北方地區(qū)耕地多,水資源少,加劇了缺水現象。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五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上有著豐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點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環(huán)的概念主要環(huán)節(jié)及其類型及意義;。
二、能力目標。
2.學生運用圖解方法正確表示出水循環(huán)的全過程。
三、情感目標。
1.認識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體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環(huán)和水平衡對淡水資源更新的重要意義,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的思想。
2.通過自然界水循環(huán)的學習,樹立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水循環(huán)的分類及過程、意義圖析。
【教學媒體與教具】。
計算機軟件、地球衛(wèi)星圖片、地球水體儲量表、地球水儲量百分比圖、水循環(huán)示意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講授過程】。
【新課導入】。
出示計算機圖片:地球衛(wèi)星圖片、太陽系九大行星圖片。
請同學們看,這是人類的家園——地球,與太陽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特點是什么呢?(有豐富的水)是的,我們所居住的這顆行星,表面四分之三為水所覆蓋,是一顆“水的行星”。我們這一章要學習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書】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jié)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
【引導】水有哪些物理化學性質?(固液氣三態(tài)變化、比熱、脹縮、溶劑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澤、大氣、生物體等)。
【總結】水在地理環(huán)境中以氣態(tài)、固態(tài)和液態(tài)三種形式相互轉化,形成各種水體,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這實際上就是水圈。
【板書】一、水圈。
1、定義。
在水的三態(tài)中,氣態(tài)水數量最少但分布最廣;液態(tài)水數量,分布次之;固態(tài)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才能存在。
【計算機顯示】水圈的構成圖(教材第58頁圖3.1)。
【學生回答】地球上的水體包括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儲量的96.53%。
【引導】分布在陸地上的各種水體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澤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體是什么?約占淡水總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們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澤水)它們能占到淡水總量的百分之多少?(30.45%)但是,目前把它作為淡水資源直接加以利用的還不多。從運動更新的角度看,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的關系。
【板書】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計算機顯示】陸地上的水體及其相互關系圖(教材第58頁圖3.2)。
【引導】結合陸地上的水體及其相互關系圖思考教材第58頁的讀圖思考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講解】陸地水的相互關系,是指它們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從陸地水體的水源補給看,大氣降水是最主要的補給。我國大多數河流主要靠降水補給,河流流量變化與降水量變化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補給作用明顯,河流徑流量變化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間,依據水位、流量的動態(tài)變化,具有水源互相補給的關系。湖泊對河流徑流還起著調蓄作用,修建水庫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攔蓄洪水,并按人們的需要來調節(jié)河川徑流變化的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不會。
【點題】自然界的水資源是不會枯竭的,因為,水在地球上是循環(huán)運動的,在這種循環(huán)運動中,水資源得以不斷更新。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環(huán)運動。
【板書】二、水循環(huán)。
【學生討論回答】海洋中的水蒸發(fā)成水汽,風將水汽送到陸地上,形成大氣降水,從而為河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
【板圖】(教材第59頁水循環(huán)示意圖)邊畫板圖邊講解:
水在常溫下就會發(fā)生三態(tài)變化,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陸地上的水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不斷地注入海洋中。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發(fā)的水汽也會克服重力的束縛,隨大氣的運動被輸送到陸地上,在適當條件下形成降水,從而補充到陸地表面、下滲到地下、被植物吸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大的循環(huán)。這被稱為海陸間的循環(huán)。當然,海洋上蒸發(fā)的水汽大部分還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個海上內循環(huán);而陸地表面水體蒸發(fā)、植物蒸騰的水汽降回陸地表面,就形成了內陸循環(huán)。
【板書】1、類型。
1)海陸間循環(huán)。
2)海上內循環(huán)。
3)內陸循環(huán)。
【計算機顯示】。
思考題。
(1)海陸間的循環(huán)實際上應該是雙向的,為什么我們常常畫成單向的?
(2)三種形式的水循環(huán)中,哪種最重要,為什么?
(3)水循環(huán)對于整個地球的自然環(huán)境來說,有什么意義?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講解】。
(l)海陸循環(huán)畫成單向。是因為海洋到陸地的水汽輸送量要比陸地到海洋的大得多。
(2)三種循環(huán)類型中,海陸間循環(huán)最為重要,因為正是它形成了陸地上淡水資源得以更新。
(3)水循環(huán)促進了水資源的更新、全球范圍內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意義極大。
【過渡提問】關于水循環(huán)對于整個地球的自然環(huán)境的意義還有哪些呢?請大家閱讀教材第60頁教材內容進行總結。
【板書】2、水循環(huán)的地理意義。
【學生回答】。
1、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即從總體來看,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
2、對地表太陽輻射能起著吸收、轉化和傳輸的作用,緩解了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過陸地徑流源源不斷地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泥沙、有機物和無機鹽類。
4、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循環(huán)運動,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tài)。
【教師總結板書】。
1)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
2)緩解了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過陸地徑流源源不斷地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泥沙、有機物和無機鹽類。
4)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tài)。
【總結全節(jié)】。
【課后作業(yè)】根據以上的學習完成教材第60頁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六
1.人口增長量龐大,制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我國每年出生人口超過萬,凈增人口在1400萬左右。每年有2000萬以上人口進入勞動年齡等待就業(yè),每年新增的國民收入有l(wèi)/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
3.近年來出生嬰兒比例失調,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齡化使老年人的社會撫養(yǎng)問題日益突出,1993年,我國65歲及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6.2%,老年人口達7350萬。在一些出生率較低的地區(qū),如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等地,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
5.貧困地區(qū)人口與發(fā)展面臨嚴重挑戰(zhàn),提高人口素質的任務緊迫而又艱巨。我國目前沒有穩(wěn)定解決溫飽的人口估計有近7000萬。1993年15歲及15歲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15.5%,其中80%以上分布在農村、貧困地區(qū)。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七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濱洲-濱南昆。
七縱。
京滬京九京哈京廣焦枝-枝柳寶成-成昆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zhàn)略意義--(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2)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八
1)熱力環(huán)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九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天體和天體系統(tǒng)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教材,使學生具有歸納整理知識、提取重點和找出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自學能力。
2.通過閱讀圖片、畫圖和思考等活動,提高學生從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了解宇宙的物質組成,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正確的宇宙觀,并注意識別和抵制偽科學。
教學重難點。
1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
2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含義。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我們初中地理學習,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對其只是作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我們高中階段繼續(xù)對其作進一步的介紹。
【板書】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圍還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陽。不過我們知道,我們的世界卻不僅限于此。現在我們就面向整個宇宙,來介紹地球的有關知識。
【板書】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紹】人們對宇宙的探索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就開始了。那時人們用肉眼進行觀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來不動的,人稱其為恒星;有移動的行星;還有彗星、流星等。后來,人們借助于光學天文望遠鏡,又發(fā)現了星云和星系。再后來,加上射電望遠鏡,人們還發(fā)現了中子星、類星體和黑洞等。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形式,人們通稱天體。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天體的主要類型:星光閃爍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動的行星、圓缺多變的月亮、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彗星、氣體和塵埃(備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各種天體的主要特點及各種天體的視形狀和特點;2.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板書】1、幾種常見的天體。
【討論】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3圖1.2及相關材料,舉出一些天體系統(tǒng)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動題。
【學生回答】略。
【引導】好,像同學們舉出的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等都是天體系統(tǒng)。那么,這些系統(tǒng)內的天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形式的關系呢?(互相吸引;圍繞旋轉)。
【板書】2、天體系統(tǒng)。
【啟發(fā)討論】天體系統(tǒng)有大有小,大的天體系統(tǒng)又可包含許多小的天體系統(tǒng)。剛才同學們提到的三個天體系統(tǒng)之間是如何包含的呢?(銀河系含太陽系,太陽系含地月系)。
【學生回答】略。
【講解】(備注:投影課本p3圖1.2講解)地月系只有兩個天體,地球和月球,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太陽系則包括太陽、九大行星、衛(wèi)星及其它天體,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而銀河系是由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象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2000多億顆,太陽就處于距銀河系中心2.7萬光年的位置上。
【講解】銀河系已如此龐大,是否就是的天體系統(tǒng)呢?是否就是我們的宇宙呢?還遠遠不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觀測到在銀河系之外,還有約10億個類似的天體系統(tǒng),它們被統(tǒng)稱為河外星系。
【多媒體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麥哲倫云等)。
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整個宇宙,科學家稱之為總星系,是一級的天體系統(tǒng)。當然,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必然還會進一步擴展。
【講解】同學們剛才關于活動的回答很好,這里我們一起總結一下:(多媒體投影)。
【復習提問】天體系統(tǒng)的概念及其層次結構?
【新課導入】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陽系中還有哪些行星哪?他們又有哪些特點?為什么在眾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主要問題。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目前已知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間夾有小行星帶。
【板書】1、九大行星。
【板書】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轉的方向相同,均為自西向東轉,我們稱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過17°,說明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近似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稱之為共面性。
(3)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即焦點到橢圓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偏心率越小,越趨向于圓,當偏心率為0時,軌道就是圓。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說明它們的公轉軌道都是接近于圓的橢圓,我們稱之為近圓性。
(4)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1)(啟發(fā)引導)九大行星的質量、大小、化學組成等結構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由此,可以將九大行星劃分為三類——與地球類似的稱之為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體積和質量都大的稱之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類是距離太陽遠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稱之為遠日行星?,F在,黑板投影一個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據所學的知識填出:
邊啟發(fā),邊指導學生填上表。
(2)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過渡】通過以上我們對九大行星的了解,我們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啟發(fā)討論】結合教材內容,思考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地球為生命物質的存在提供了三個越的條件,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備的條件——(1)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km),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于水的液態(tài)存在。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及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單細胞生命就出現在大洋中。(備注:此部分可以模擬演示或講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假設地球溫度過高或過低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地球大氣、溫度與地球水的關系)。
【板書】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tài)水的存在。
【啟發(fā)提問】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質?
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具有上述兩項條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質,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統(tǒng)中,是否也會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正在不斷地探索。
【總結全課】。
課后習題。
鞏固練習題】(投__,當堂完成)。
1.為什么說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課后探究】閱讀有關哥白尼、布魯諾等的書籍,開一次班級天文學演講會,討論學習前人科學探索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感想。
板書。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幾種常見的天體。
2、天體系統(tǒng)。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tài)水的存在。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
1魏格納(德國科學家)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2現在科學家研究表明,地殼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運動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3板塊構造學說(目前最流行最科學的學說)認為: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4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通常表現為張裂拉伸,俯沖碰撞,斷裂錯動。火山與地震帶:板塊與板塊交接處.
5世界兩大系列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兩大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6海洋面積廣大,占地球總水量的95%以上,蘊藏著及其豐富的礦產,油氣,生物等資源,被人們稱為“天然的魚艙”,“藍色的油田”,“鹽類故鄉(xiāng)”,“樂的勝地”,“資源的寶庫”等是人類重要基地。
7《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于1994年經聯合國批準并生效實施。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一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養(yǎng)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tǒng)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確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識,是說明地球宇宙環(huán)境的基礎。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處——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體體現,地球有了生命和人類才有可能探討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以及四大圈層環(huán)境的發(fā)展規(guī)律。
教學難點:。
1.地球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理由:學生易于從自然常識角度認識地球上為什么有生命,而難以從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探索地球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一)地心說——日心說——星系說——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講述)從古代以托勒密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紀哥白尼提出的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實際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陽系;再到18世紀天文學家引進“星系”作為宇宙的代名詞;再到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我們對宇宙認識不斷深入。
二)現在人類認識的宇宙。
1、宇宙是形態(tài)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
天體類型:恒星、星云、行星、衛(wèi)星、流星體、彗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建議)教師結合課本圖1.1分別介紹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體的定義以及蟹狀星云、土星、獅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對彗星在運行軌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長短、方向的變化規(guī)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適當補充。
2、天體系統(tǒng)——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就形成了天體系統(tǒng)。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建議)教師畫出天體系統(tǒng)層次表并結合按天體系統(tǒng)層次順序分別介紹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總星系。
3、宇宙的演化過程。
各種天體不是同時形成,各有其發(fā)生、發(fā)展、衰亡的歷史。而整體的宇宙則經歷溫度從高到低,物質密度從密到稀的演化過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參閱教材第3頁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數據分析表。
行星分類成員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類地行星。
巨行星。
遠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項指標在類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在類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個適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wěn)定。
從太陽系的誕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跡,中間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wěn)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2、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這樣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3、地球自身具備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
平均溫度15c:地球與太陽距離太近,溫度就過高,則熱擾動太強,原子不能結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說生命物質。地球與太陽距離太遠,溫度過低,分子將牢牢結合在一起,以固態(tài)和晶體存在,生物也無法生存。
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氣,形成大氣層。經過漫長的過程,演變成以氮和氧為主的大氣成分。
大量的液態(tài)水: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結晶水汽化;地表溫度逐漸下降,在地面低洼處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二
2、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影響表現。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qū)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qū)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三
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記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巴基斯坦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fā)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復,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fā)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該地區(qū)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yè)、城市、工業(yè)的發(fā)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了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布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fā)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yǎng)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于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該節(jié)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jié)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關于“巴基斯坦”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jié)課學習了印度,這節(jié)課學習與印度關系非常密切的國家----巴基斯坦。
(板書)第三節(jié)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
(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景觀圖片)。
(總結板書)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悠久的歷史。
民族與宗教。
(承轉)巴基斯坦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其經濟發(fā)展狀況如何呢?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幾個區(qū)域,今天希望大家通過讀書和討論,試著分析巴基斯坦農業(yè)發(fā)展與工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和特點。
(展示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
印度和對巴基斯坦經濟的發(fā)展具有什么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歸納):
由以上分析得出,巴基斯坦境內大部分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限制巴基斯坦發(fā)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條件是—水,所以,農業(yè)、人口、城市、交通線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對于巴基斯坦來講非常重要。
(提問)巴基斯坦主要農作物有什么?
可以發(fā)展什么工業(yè)部門?
(學生回答)水稻、小麥、棉花---紡織工業(yè)。
(板書)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農業(yè)為主。
(提問)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嗎?
(學生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板書)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饋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巴基斯坦。
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動。
上網查找巴基斯坦的風俗、與印度之間的關系等資料,討論印巴沖突升級帶來的影響。
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四
1、我國位于東半球,北球;在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共20個鄰國。(14個陸上鄰國,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3、我國的行政區(qū)劃分省、縣、鄉(xiāng)三級。我國省級行政區(qū)劃中包括23省,5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qū)。(共34個)。
4、我國人口特點:人口數量多、人口增長快。
5、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不均,以黑河和騰沖一線為界,東多西少。
6、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qū)。
8、我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9、我國地形特點復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11、我國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13、我國降水地區(qū)分布規(guī)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14、我國溫度帶劃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及一個高原氣候區(qū)。
15、我國干濕地區(qū)分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16、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季風氣候最典型的特點是雨熱同期,十分有利于農業(yè)生產,但災害也較嚴重,如夏季風異常帶來水旱災害,冬季風異常帶來寒潮和凍雨。
17、我國南北方河流比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長,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長。
18、自然資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兩類,如:水(土地、生物)資源屬于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
19、我國自然資源基本國情: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0、我國土地資源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22、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一、字頭記憶法。
【釋義】即從同類地理知識中分別提取字頭,編成簡短話語進行記憶,這種字頭法,簡化知識,利于增強記憶。
周恩來曾將全國的省、市和自治區(qū)的名稱編成一首《地理詩》,詩曰: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
兩寧四西青甘陜,還有內臺北上天。
二、識圖記憶法。
【釋義】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地理知識。要掌握地圖知識技巧,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練好看圖的基本功。要利用好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掛圖。教師指圖講課時,學生一定要注意看圖,不要自己看書,或是做別的事情。
三、簡化地圖法。
【釋義】簡化地圖法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規(guī)律。比如,我們學習了世界氣候類型之后,可以把它簡化為下圖,方便記憶。
四、歸類記憶法。
【釋義】紛亂的無條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記憶的。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氣候類型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
五、綜合比較法。
【釋義】它用于對同類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點的地理事物問,進行異同比較。常用形式是列表。
要學會聽課: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后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后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于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fā);二是在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借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于激活“腦、眼”潛能,培養(yǎng)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件》。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初一地理?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學會使用課本。
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jié)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課前預習不可少。
地理自古以來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稱,大家上了高中就會知道了。上了高中后是要開始分文理科的,如果七年級的同學們想要學好地理,現在就應該為地理打好基礎。課前預習是最不可少的,老師講課是不會因為你一個人沒跟上就會停下整個班級的節(jié)奏的,所以不想被落隊的,就要課前做好一個預習才是最重要的。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手腦并用。
上課時一定要跟上老師的思路,老師講課時最希望能把學生帶入到她的世界中,一定要跟上老師思路。跟上老師的思路的同時別忘了記筆記,很多同學上課時只知道聽講,然后一到下課了就把講過的知識點給忘了,這樣是非常的沒有效益的。課堂上光跟住老師的思路還不夠,一定要做的邊聽邊記,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手腦并用學習效果才是!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課后習題不可少。
不要以為老師講完課就是完事了,課后一定要做習題的!這個步驟是一定不可缺少的。把知識點靈活的運用到習題上會讓你所學的東西能很好的吸收進去,否則課堂上學的再多聽的再多都是無用工的。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勞逸結合。
學習時很重要的,當然了,適當的休息還是必要的,休息的時候可以看看地圖,背背各個國家的地區(qū),了解一下各個州都是什么氣候,時間長了你會發(fā)現,地理真是一個很好玩的科目!
學會使用課本。課本的目錄提示了全書的要點和前后的聯系,要經常翻閱,做到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瓷钏迹プ∫c,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學會使用地圖。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五
1、我國位于東半球,北球;在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共20個鄰國。(14個陸上鄰國,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3、我國的行政區(qū)劃分省、縣、鄉(xiāng)三級。我國省級行政區(qū)劃中包括23省,5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qū)。(共34個)。
4、我國人口特點:人口數量多、人口增長快。
5、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不均,以黑河和騰沖一線為界,東多西少。
6、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qū)。
8、我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9、我國地形特點復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11、我國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13、我國降水地區(qū)分布規(guī)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14、我國溫度帶劃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及一個高原氣候區(qū)。
15、我國干濕地區(qū)分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16、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季風氣候最典型的特點是雨熱同期,十分有利于農業(yè)生產,但災害也較嚴重,如夏季風異常帶來水旱災害,冬季風異常帶來寒潮和凍雨。
17、我國南北方河流比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長,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長。
18、自然資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兩類,如:水(土地、生物)資源屬于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
19、我國自然資源基本國情: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0、我國土地資源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22、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24、在我國經濟發(fā)展中,交通運輸業(yè)是“先行官”,農業(yè)是“基礎”工業(yè)是“主導”
25、我國交通運輸業(yè)以鐵路運輸為主,大連的主要鐵路線是哈大線。
一、地圖。
1.地圖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圖例。1:1000000的意思是: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一百萬厘米。
2.相同圖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簡略,表示范圍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表示范圍越小。
3.海拔和相對高度。
二、海陸分布和海陸變遷。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陸地,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亞歐兩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為界。亞非兩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亞、北美洲以白令海峽為界。
3.海陸變遷原因是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類的活動。
4.七大洲面積大小順序排列為: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跨經度最多的洲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多的洲亞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極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歐洲。
5.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被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內部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地帶比較活躍,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a)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b)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我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6.板塊的運動方式:
a、碰撞擠壓:位于非洲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地中海將消失,是由于板塊的擠壓碰撞;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塊與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擠壓碰撞)。
b、張裂:紅海將擴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作用。
課上注意聽講。七年級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記憶起來就會容易很多。所以上課聽講是關鍵。有的人認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會成績好。其實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記憶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積極思考,重在理解。七年級地理需要理解的內容部分很多,大部分知識只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即使背會知識點,在實際做題中也不會運用,所以必須多思考,注意理解。
注意總結歸納規(guī)律。初中地理學中有許多知識都是有規(guī)律的,比如氣候類型的分布、人口的分布等,總結歸納了規(guī)律,學起來和記憶起來就會很容易。
相同、相似知識點對比記憶。地理事物有很多具有相似性,很多規(guī)律也具有相同點。所以,我們找出相同、相似點,進行對比來記憶學習,會使得學起來十分容易。
注意地圖的重要性。地理學有很多知識單靠文字去學習、記憶是不行的,必須看圖,看圖比看文字更重要。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工具,這一點不要忘記。
持之以恒,每天看課本10——15分鐘。地理知識紛繁復雜,很多知識點,所以必須及時復習。堅持每天看15分鐘左右的課本,長期堅持就會受到很好的效果。
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要認識學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覺地對待學習。我們要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不具備中國地理知識是不行的。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六
1.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
三大類巖石。
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
2.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3.大氣受熱過程。
大氣的受熱過程。
近地面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規(guī)律。
大氣的保溫作用。
大氣的熱力環(huán)流。
大氣的水平運動。
4.大氣運動。
三圈環(huán)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guī)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形成。
季風環(huán)流。
5.天氣與氣候。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簡單天氣圖。
鋒面、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等天氣系統(tǒng)的特點。
氣溫水平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
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
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6.水循環(huán)。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主要環(huán)節(jié)。
水循環(huán)的地理意義。
水資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
7.洋流。
洋流的形成。
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
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二、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3.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三、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地表形態(tài)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地表形態(tài)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表形態(tài)對交通運輸線路分布的影響。
2.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及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
3.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意義。
四、自然災害與防治。
下一頁更多精彩“高中地理復習提綱資料”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七
1.地圖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圖例。1:1000000的意思是: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一百萬厘米。
2.相同圖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簡略,表示范圍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表示范圍越小。
3.海拔和相對高度。
二、海陸分布和海陸變遷。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陸地,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亞歐兩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為界。亞非兩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亞、北美洲以白令海峽為界。
3.海陸變遷原因是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類的活動。
4.七大洲面積大小順序排列為: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跨經度最多的洲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多的洲亞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極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歐洲。
5.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被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內部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地帶比較活躍,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a)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b)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我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6.板塊的運動方式:
a、碰撞擠壓:位于非洲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地中海將消失,是由于板塊的擠壓碰撞;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塊與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擠壓碰撞)。
b、張裂:紅海將擴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作用。
課上注意聽講。七年級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記憶起來就會容易很多。所以上課聽講是關鍵。有的人認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會成績好。其實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記憶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積極思考,重在理解。七年級地理需要理解的內容部分很多,大部分知識只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即使背會知識點,在實際做題中也不會運用,所以必須多思考,注意理解。
注意總結歸納規(guī)律。初中地理學中有許多知識都是有規(guī)律的,比如氣候類型的分布、人口的分布等,總結歸納了規(guī)律,學起來和記憶起來就會很容易。
相同、相似知識點對比記憶。地理事物有很多具有相似性,很多規(guī)律也具有相同點。所以,我們找出相同、相似點,進行對比來記憶學習,會使得學起來十分容易。
注意地圖的重要性。地理學有很多知識單靠文字去學習、記憶是不行的,必須看圖,看圖比看文字更重要。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工具,這一點不要忘記。
持之以恒,每天看課本10——15分鐘。地理知識紛繁復雜,很多知識點,所以必須及時復習。堅持每天看15分鐘左右的課本,長期堅持就會受到很好的效果。
競賽法。收集當冊地理課本知識,編成搶答題,判斷題,確定每題的分值。然后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組。從班上選擇一名主持人,負責讀題,公布正確答案。另外確定一名學生統(tǒng)計分數。競賽結束后,評選出獲勝小組,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還可以評出若干名地理百事通。通過這種形式,學生的積極性會很高,而且他們事前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本身也會變被動為主動地復習到許多知識。
繪圖法。通過繪制地理信息圖,讓學生主動去吃透相關知識,然后準確地繪出圖。并且在集體交流展示。向同學介紹講解你所畫圖所涉及的地理知識,給講解者本人會留下較為深刻的知識影像。也在大腦中留下清晰的知識脈絡。
對比法。將不同國家的氣候特征,地形特征進行對比,在對比中加深理解記憶。甚至也可以將對比的結果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
歸納法。將具有相同特征的國家或者地區(qū)等歸納在一起,減少知識的重復理解記憶量。也有利于學生地理集中思維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找到更為有效的學習技巧。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八
千米,領土跨越了亞洲和歐洲兩部分。首都為莫斯科。
2、俄羅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東依次為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境內的伏爾加河為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貝加爾湖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個淡水湖。
4、俄羅斯地處中高緯,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天短而溫暖。
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qū)是冬季冷空氣的源地,年平均氣溫低。
5、在圖上找出俄羅斯主要的河流: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yè)發(fā)達。在圖上明確庫爾斯克鐵礦、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的位置。
工業(yè)區(qū)等,能在圖上找出來。
和亞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2)美國。
1、美國位于北美洲大陸,由50個州組成,其中本土有48個州及首都華盛頓所在地哥倫比亞特區(qū),另外還有兩個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國的主體(本土)位于北溫帶,阿拉斯加州位于北寒帶,夏威夷州位于熱帶。
2、美國的主體部分(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3、美國地形呈南北縱列分布,西部為落基山脈,中部為中央大平原,東部為阿巴拉契亞山脈。
4、美國境內的密西西比河為世界第四長河,與加拿大交界處的五大湖群為世界的淡水湖群,其中蘇必利爾湖為的淡水湖。
5、美國的農業(yè)和工業(yè)都非常發(fā)達,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
6、美國的農業(yè)具有區(qū)域化的特點,美國從事農業(yè)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產量很大,美國是世界上出口農產品最多的國家。利用地圖記住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
7、美國工業(yè)以高新技術產業(yè)為主,三大工業(yè)區(qū)中,東北工業(yè)區(qū)以傳統(tǒng)工業(yè)為主,南部工業(yè)區(qū)以航天工業(yè)為主,西部工業(yè)區(qū)以電子工業(yè)為主。
8、美國工業(yè)發(fā)達,資源消耗和浪費嚴重,需要大量進口。
1、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6、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最長的緯線。緯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9、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占29%,海洋面積占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形狀長度指示方向。
經線半圓(弧形)相等南北方向。
緯線都是圓(極點除外)有長有短東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于亞洲。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5、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積的盆地;世界上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世界上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
19、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蕩,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初一地理?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學會使用課本。
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匆豢串數氐牡乩憝h(huán)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jié)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課前預習不可少。
地理自古以來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稱,大家上了高中就會知道了。上了高中后是要開始分文理科的,如果七年級的同學們想要學好地理,現在就應該為地理打好基礎。課前預習是最不可少的,老師講課是不會因為你一個人沒跟上就會停下整個班級的節(jié)奏的,所以不想被落隊的,就要課前做好一個預習才是最重要的。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手腦并用。
上課時一定要跟上老師的思路,老師講課時最希望能把學生帶入到她的世界中,一定要跟上老師思路。跟上老師的思路的同時別忘了記筆記,很多同學上課時只知道聽講,然后一到下課了就把講過的知識點給忘了,這樣是非常的沒有效益的。課堂上光跟住老師的思路還不夠,一定要做的邊聽邊記,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手腦并用學習效果才是!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課后習題不可少。
不要以為老師講完課就是完事了,課后一定要做習題的!這個步驟是一定不可缺少的。把知識點靈活的運用到習題上會讓你所學的東西能很好的吸收進去,否則課堂上學的再多聽的再多都是無用工的。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勞逸結合。
學習時很重要的,當然了,適當的休息還是必要的,休息的時候可以看看地圖,背背各個國家的地區(qū),了解一下各個州都是什么氣候,時間長了你會發(fā)現,地理真是一個很好玩的科目!
學會使用課本。課本的目錄提示了全書的要點和前后的聯系,要經常翻閱,做到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學會使用地圖。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九
本節(jié)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與鋪墊。本節(jié)教材內容包括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圖從兩方面來說明世界海陸分布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說明通常情況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進而通過文字和圖來介紹連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線。另外,還通過“活動”來啟發(fā)學生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大洲基本輪廓,引導學生通過輪廓來認識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后介紹了四大洋的名稱,進而通過圖表對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過“閱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說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網、五帶的劃分和地圖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jié)課的內容,尤其是前幾節(jié)中出現的地球人造衛(wèi)星照片、半球圖等,使學生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總之,只要加以適當的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和學法指導,就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預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學生在小學中已學過一部分地理知識,所以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并不陌生,但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識等方面都存在著欠缺與不足,針對這些情況,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yǎng)讀圖分析能力,并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知識目標: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征在地圖上能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等。
在地圖上能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悟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1、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2、海峽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新授課。
教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啟發(fā),互動,提問?
學法:學生緊跟老師的思路,學會分析地圖,及時動手記筆記。
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一)導入新課。
我們居住在這個美麗星球上可是我們真的了解它么?接下來跟著老師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地球吧。同學們,你們知道的中人類第一個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誰呢?(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那中國第一個登入太空的`宇航員又是誰?(楊利偉)。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的圖片。提問:看這張圖片有沒發(fā)現什么特點?
那么人類給地球起名字的時候,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員,當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時候,你會發(fā)現地球上有什么?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板書)。
1、設計目的:以加加林、楊利偉等事跡提出地球像一個水球的觀點,使學生感覺真實,既創(chuàng)設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景,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步驟一:世界海陸分布。
教師:翻開課本26頁,我們一起來看下p26圖2、1“世界海陸分布”,學生觀察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后回答:“海洋面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
學生:(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教師;通過看p26圖2.2“世界海洋和陸地面積比較”,我們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洋和陸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記憶,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地表的海陸分布:海洋:71%;陸地:29%)(板書)。
教師提問:觀察地球儀說明,南北半球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略。
教師:世界海陸分布并不是均勻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邊說邊在地球儀上指示)。
人們沒有交流,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他們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對地球名稱的看法,不是讓學生爭議地球的名稱是否科學合理,而是通過學生討論、運用地球儀和地圖求證,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
3、教師:下面閱讀下書本“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部分,談感想。
學生:略。
(目的:了解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知道我們今天能夠從課本上認識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大勢,這是無數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外交使節(jié)拼搏奮斗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培養(yǎng)勇于探索的精神。)。
步驟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2、首先,讀課本圖2.5,認識下“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
(課件展示)大陸:指地球表面面積廣大的大陸塊;
半島:指陸地延伸進海洋的部分;
島嶼:指與大陸分離,面積較小的陸地;
海洋:面積廣大且包圍大陸的水系。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二十
知識目標:(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的特點。
(2)分清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
(3)、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4)、能簡單地說出大洋與海的區(qū)別,記住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點。
能力目標:(1)、能看懂簡單的地理統(tǒng)計圖,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統(tǒng)計圖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學會繪制簡單幾何圖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輪廓及相互位置關系。
(2)、構建七大洲的基本輪廓特征和空間分布特征,能夠在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報告的撰寫能力的培養(yǎng)。
情感目標:(1)、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
(2)、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逐步體會學習和生活必須具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重點:海陸分布情況,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識記和相對位置的空間關系。
難點:學生空間感的建立。
關鍵點:靈活運用地圖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關系及海陸分布是關鍵。
教學媒體:地球儀、地圖冊、卡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1.了解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理解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
3.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地球表面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1.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學難點:海陸分布情況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設疑,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創(chuàng)設情境:
我們叫地球叫的很習慣,順理成章,但是有人卻偏偏認為,叫“水球”才合理。為什么呢?引導學生看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通過看圖可以很容易的發(fā)現,地球總是以藍色作為主色調的,這說明,除了我們腳下所踩的陸地外,地球上面積更大的是廣袤的海洋。
讀圖,分析衛(wèi)星圖片或各種地圖上的顏色。
思考、看地圖交流,小組代表發(fā)言。
過渡,對新舊知識承上啟下。
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tǒng)印象,將孤立的知識點穿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海洋與陸地的分布。
組織游戲,任意拋出一個有海陸輪廓的氣球狀地球儀,接住時記錄右手大拇指接觸到的是陸地還是海洋,拋接10次以上,統(tǒng)計接觸到的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做游戲、統(tǒng)計,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海陸面積比為7:3。學看世界海陸面積比較(餅狀圖)引起學生興趣,直觀、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讀圖總結地球上水多于陸。
提出疑問,調動學生好奇心;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陸地與陸地的差別,海洋與海洋的差別:
介紹: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大洋:海洋的主體部分,離大陸較遠,面積廣闊,深度多在20xx米以上;海:海洋的邊緣部分,靠近大陸,面積小,深度淺。海峽: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通過閱讀書上的課文及教師的講解理解各概念的含義,并落實到圖上。
文字與圖結合。加深對概念的認識。
對大洲有個完整的認識。
板書設計海洋與陸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大陸、島嶼、海峽、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名稱、面積大小、輪廓、分布。
四大洋:名稱、面積大小、分布。
粵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二十一
千米,領土跨越了亞洲和歐洲兩部分。首都為莫斯科。
2、俄羅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東依次為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境內的伏爾加河為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貝加爾湖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個淡水湖。
4、俄羅斯地處中高緯,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天短而溫暖。
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qū)是冬季冷空氣的源地,年平均氣溫低。
5、在圖上找出俄羅斯主要的河流: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yè)發(fā)達。在圖上明確庫爾斯克鐵礦、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的位置。
工業(yè)區(qū)等,能在圖上找出來。
和亞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2)美國。
1、美國位于北美洲大陸,由50個州組成,其中本土有48個州及首都華盛頓所在地哥倫比亞特區(qū),另外還有兩個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國的主體(本土)位于北溫帶,阿拉斯加州位于北寒帶,夏威夷州位于熱帶。
2、美國的主體部分(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3、美國地形呈南北縱列分布,西部為落基山脈,中部為中央大平原,東部為阿巴拉契亞山脈。
4、美國境內的密西西比河為世界第四長河,與加拿大交界處的五大湖群為世界的淡水湖群,其中蘇必利爾湖為的淡水湖。
5、美國的農業(yè)和工業(yè)都非常發(fā)達,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
6、美國的農業(yè)具有區(qū)域化的特點,美國從事農業(yè)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產量很大,美國是世界上出口農產品最多的國家。利用地圖記住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
7、美國工業(yè)以高新技術產業(yè)為主,三大工業(yè)區(qū)中,東北工業(yè)區(qū)以傳統(tǒng)工業(yè)為主,南部工業(yè)區(qū)以航天工業(yè)為主,西部工業(yè)區(qū)以電子工業(yè)為主。
8、美國工業(yè)發(fā)達,資源消耗和浪費嚴重,需要大量進口。
1、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6、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最長的緯線。緯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9、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占29%,海洋面積占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形狀長度指示方向。
經線半圓(弧形)相等南北方向。
緯線都是圓(極點除外)有長有短東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于亞洲。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5、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積的盆地;世界上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世界上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
19、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蕩,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初一地理?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學會使用課本。
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匆豢串數氐牡乩憝h(huán)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jié)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課前預習不可少。
地理自古以來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稱,大家上了高中就會知道了。上了高中后是要開始分文理科的,如果七年級的同學們想要學好地理,現在就應該為地理打好基礎。課前預習是最不可少的,老師講課是不會因為你一個人沒跟上就會停下整個班級的節(jié)奏的,所以不想被落隊的,就要課前做好一個預習才是最重要的。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手腦并用。
上課時一定要跟上老師的思路,老師講課時最希望能把學生帶入到她的世界中,一定要跟上老師思路。跟上老師的思路的同時別忘了記筆記,很多同學上課時只知道聽講,然后一到下課了就把講過的知識點給忘了,這樣是非常的沒有效益的。課堂上光跟住老師的思路還不夠,一定要做的邊聽邊記,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手腦并用學習效果才是!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課后習題不可少。
不要以為老師講完課就是完事了,課后一定要做習題的!這個步驟是一定不可缺少的。把知識點靈活的運用到習題上會讓你所學的東西能很好的吸收進去,否則課堂上學的再多聽的再多都是無用工的。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勞逸結合。
學習時很重要的,當然了,適當的休息還是必要的,休息的時候可以看看地圖,背背各個國家的地區(qū),了解一下各個州都是什么氣候,時間長了你會發(fā)現,地理真是一個很好玩的科目!
學會使用課本。課本的目錄提示了全書的要點和前后的聯系,要經常翻閱,做到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瓷钏迹プ∫c,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學會使用地圖。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263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