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加深對書中角色的理解和情感的抒發(fā)。如何從多種角度和維度展開思考,寫出一篇富有深度的讀后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這些范文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和靈感。讀書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可以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讀后感是我們對書籍的“回應”,是我們與作品的一次心靈交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精彩的讀后感,分享我們的感受和體驗吧!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一
初看《被厭煩的志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許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排列許多觀點,卻對于生活的變更并沒有什么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詢問中被舉薦了這本書,仔細拿起這本書起先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惋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里混作一團,通過以下文字作簡潔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狀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xiàn)。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里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緣由論”,提出如何相識現(xiàn)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為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是我們了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接著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可以變更的,之所以不能變更是我們下了“不變更”的決心,變更是須要志氣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huán)境影響的,也不是實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獲得華蜜的志氣。
其次章一切苦惱來自人際關系,這里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自卑情結和優(yōu)越情結,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tài),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yōu)越則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則是因為我沒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種躲避和借口,而優(yōu)越情結則是表現(xiàn)的似乎自己很優(yōu)秀,繼而沉醉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為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為方面——獨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實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們要通過克服工作、交友、愛著三大課題去實現(xiàn)。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志氣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運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被人厭煩、不追求他人認可。“人際關系卡”總是駕馭在自己手里,問題在于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厭煩的志氣,談論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系的以及我們應當與他人締結怎樣的人際關系。上一章的課題分別是人際關系的動身點,終點在于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切。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僅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主動參加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就是主動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別帶來了良好的關系,而“橫向關系”則是形成相互協(xié)調與合作的關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志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橫向關系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摯友或者像摯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同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見。
第五章仔細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華蜜是什么”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須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任、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懇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信任是無條件的信任;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華蜜就是“貢獻感”。假如你能夠擁有“甘于平凡的志氣”,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一般的你也秀把“一般”理解成了“無能”,一般并不等于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
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xù)、是連續(xù)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仔細而謹慎地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仔細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仔細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夠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貢獻為引導之星,就肯定能有華蜜相伴,有摯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仔細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將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須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肯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于仔細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漸漸明確。假如我變更了世界也會變更。
最終,讀完此書我的感想猶如以上梳理的脈絡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是的確是思想上的一個沖擊,以后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夠擁有這份簡潔的華蜜。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二
20xx年,應該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在冥冥之中決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受到什么樣的教育,接觸到什么樣的人,人生能走多遠。
其實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結局。我羨慕著周圍的人、我也希望我能變成其他人。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也有限,沒有背景、沒有房、沒有車、沒有錢、大齡女性還沒結婚、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生何其失敗,想要的都沒有。想爭取的從來不會到我手上。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萬事如意”太難了…申博士失敗、國考失敗、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慘痛經歷、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絕望。也許我的一個借口吧。我已經分不清自己走到這里是實力還是運氣,我覺得運氣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會在運氣“用光”的時候這樣頹然不振,對過去、對整個人生都充滿了失望。
也許是自己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實道理很簡單,天生的因素和過去沒有辦法改變,出生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過我是否愿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其實。真的寧愿我從未來過,這個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從現(xiàn)在開始的每一天,我們都有重新選擇如何去生活的權利。所以,過什么樣的生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獨終老,那么我也要讓自己開心快樂地孤獨終老。
人生貴在不斷學習、不停思考、不斷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本書,仿佛讓我自己復習了一下20xx年的痛苦與釋懷,有很多時候,這些道理,不經歷,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應該進行比較,做自己就好?;钤诋斚拢J真活著。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三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阿德勒原來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擁躉,后面理念不合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派。
這本書從“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边@個論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通過辯論介紹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學理念。比較有趣也比較有代入感。
針對“什么是幸?!边@個永久的哲學追問,本書在提出獨到見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如何獲得幸?!钡木唧w對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保⒔o出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心理上的煩惱?),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找到心理治療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時留下的心理陰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療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論,認為心理問題是為了達到個人某種更深層次的目的而有意無意出現(xiàn)的,認為人要接納自己,之后拿出勇氣正視自己,專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讓眼前的世界回到簡單狀態(tài),讓自己回到幸福狀態(tài)。
不能說孰好孰壞,個人認為,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需要的,原因論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論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為心理問題療愈不同階段的處方。阿德勒的處方更猛更殘忍一點,讓人在烈日下暴曬無所遁行罷了。另外推薦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和《自卑與超越》。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四
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后只能長嘆一聲:“我又能怎么樣呢?“。
例如書中所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睙o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著什么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系中,我們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在期待著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
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線的關鍵。
其二、要有“摒棄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為你只一昧關注著‘被給予了什么‘。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里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五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讀到現(xiàn)在終于讀完了。如果說一本書能夠影響一個人,那《被討厭的勇氣》于我的意義應該就是如此。遇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于一個低谷期,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說話、不愿社交、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只想逃離外部世界。幸而讀到這本書,讓我逐漸打開自己,重新獲得擁抱世界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課,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和哲學竟然還存在聯(lián)系,屬實有點震驚了。在本書中,阿德勒強調: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我們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都屬于人際關系。努力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人生的色彩會更加豐富多樣。
“現(xiàn)在的人生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么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xiàn)在貶低成了實現(xiàn)未來的工具。但現(xiàn)在確實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歷和擁有的?!蔽宜坪跻恢北值挠^點是:我現(xiàn)在還小,我的人生還沒走入正軌。我還需要不斷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頂。殊不知,通往山頂?shù)难赝撅L景,才是我真正經歷和擁有的。假如無法攀頂,那我的人生就沒有開始過嗎,沿途的風光又算什么?擺正自己的態(tài)度,立足當下,珍惜眼前,活出風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huán)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苯洑v一次次失敗之后,我開始懷疑自我,否定自我,總感覺有股陰影籠罩在頭上揮之不去。直到拿起這本書,我才逐漸意識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視自己的勇氣。敢于承認自己的平凡普通,認真生活,經營好自己的人生,這就是一種幸福。
感謝這本書的出現(xiàn),讓我重拾擁抱生活的勇氣。天氣漸暖,春暖花開,打開房門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陽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六
《被討厭的勇氣》是對阿德勒哲學思想的解讀,以類似《理想國》中的對話形式,通過青年與哲人之間關于人生問題的討論,對阿德勒的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和示范。
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人五個夜晚的討論,透過生活中各種煩惱的表象,樸實平直地闡釋這些束縛產生的原因,并試圖讓我們讀者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面對變化帶來的"不安"和不變帶來的"不滿",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后者。同樣,面對市場競爭和更新迭代的壓力,傳統(tǒng)行業(yè)在轉型和戰(zhàn)略調整上,總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
企業(yè)過去的業(yè)績與經驗、一貫以來的工作方式、內部的改革阻力,也讓不少企業(yè)止步不前,無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huán)境中攫取新的成長機會,甚至走向衰落。改變,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改變,也是從不幸中解脫出來的第一步。
改變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現(xiàn)狀,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通過選擇改變的勇氣和決心,擯棄"保持現(xiàn)狀"的安全感,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動權。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大多數(shù)人太害怕被他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看到身邊的人活躍幸福的姿態(tài),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進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而選擇縮在自己的殼里,避免與人發(fā)生關聯(lián)。適度的自卑感,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追求優(yōu)越性,并非是要盡力超越他人甚至通過排擠他人來取得晉升,而是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接納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長處,與"理想的自己"相比較,不斷前進,不斷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網絡上,常常見到年輕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或者兒時的經歷作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將自己當前的窘境歸咎于他人。比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論,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卻根本不考慮"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們的競爭或勝負意識,因為常常拿自己跟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yōu)于這個、步入那個"之類的想法,自卑情結或優(yōu)越感就會隨之而生。競爭或勝負意識,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當成"敵人"。而因為這種競爭關系,人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就會步入權力之爭,通過發(fā)怒、責難對方,試圖讓對方屈服,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夫妻關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是如此,同事之間甚至上下級關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罵或者公然挑釁,我們不妨退一步想想對方的隱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發(fā)火"之類的話,其實是借助發(fā)怒來進行交流,借此讓對方屈服。一旦破除這種競爭關系,我們就能克服自卑情結;直面人生課題,不給自己找借口,才能擺脫人際關系煩惱的擺弄。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首先我們要了解"課題分離"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而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過分追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常常會扼殺我們選擇的自由。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不能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無法獲得自由。
在中日韓這幾個推崇賞罰式教育的國家,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期待"這一手段,來得到別人的認可,因為做了恰當?shù)氖虑榫湍軌颢@得表揚和獎賞。對于年輕人來說,父母的認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所學的專業(yè)和從事的工作。身邊有個朋友重點大學畢業(yè),畢業(yè)后開了家餐館,雖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別充實,每個月也能凈盈利兩萬。但朋友的家人對他開餐館一事特別反對,認為餐飲是低級的工作,三天兩頭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壓力,把餐館轉讓了出去,去當?shù)匾患倚∮忻麣獾钠髽I(yè)干起了文員,每天郁郁寡歡,覺得相當痛苦。
第四夜。
如果說分離課題是人際關系的出發(fā)點,那么"共同體感覺"就是人際關系的終點。對于幸福的人際關系,獲得共同體感覺極為重要,即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這也就要求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系課題,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參與和融入共同體,思考"我能給別人帶來什么",才能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歸屬感。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們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以為看到了些什么。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起決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尼布爾的祈禱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活在當下要求我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通過為他人做點什么,發(fā)掘"我有能力"的意識,更積極地與社會和諧共處,從而達成共同體感覺,賦予人生以意義。
阿德勒的心理學,通過對簡單案例的討論,把讀者從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的羈絆中解放出來,而且讓我們意識到,真正讓自己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七
高曉松在《奇葩說》中提到一個說法,人要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不能在要自由的時候就拿出西方的價值觀,要錢的時候就拿出東方的價值觀。用一個高級的說法就是邏輯自洽,自己說的話,所遵守的原則不能互相矛盾。簡單的說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絕對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學家康德的理解中,權利是一個關于與他人外在關系的概念。每個人的權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須要承認他人的自由并能與之并存,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則,是一種通用的道德律令。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面上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紅燈禁止通行,孝敬長輩等等,是立法的一個依據。那么自由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來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個人欲求的驅使而去做一件事,是無目的的,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東西,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欲求還是自己的欲求的行為。簡單來說,這件事不是我應該做或者被期許這樣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是否等于被討厭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這一點,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義一樣,無目的地做事,為了被討厭來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其實應該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在社會中,我們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討厭我們的做法,原因是個人期許的不同,然而做這件事是我們的課題,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這個就是阿德勒哲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課題分離,為什么要進行課題分離呢,因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能夠分離課題,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畫了一條線,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課題,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課題。
建筑學家貝聿銘說過,我一直沉浸在怎么解決自己的問題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筑也是自由的。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八
這本書是兩位日本學者以“哲人”和“青年”對話的形式圍繞阿德勒心理學進行的討論,書中的種種話題頻頻讓我有“躺槍”感。
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大鼻祖之一,另外兩位是弗洛伊德和榮格。
簡單來說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是:
弗洛伊德說: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你過去遭遇了不幸。
阿德勒說:你之所以認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是因為你不想從過去走出來。
阿德勒就像一個不講情面的老板告訴你:“別跟我哭唧唧些沒用的,我只關心kpi完成了沒有!”
弗洛伊德是決定論,阿德勒是目的論。
如阿德勒本人所說,他研究的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阿德勒說,心理創(chuàng)傷都是自找的,是因為下定了決心不改變,因為改變太痛苦,于是你一直向后看,試圖從過往經歷里找出不讓自己前進的理由,以便更心安理得的呆在舒服的當下。
向前看,只有目的,為了達成目的,我該怎樣看待和合理利用過去的經歷。此時就無所謂創(chuàng)傷,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經歷。
改變的第一步是你要接受此時此刻你嚴重“殘缺不全”的自己,不管現(xiàn)實如何不盡如人意,你都要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這樣。
當你聽到這句話覺得委屈,說明還沒有擺脫歸因思維,這句話是說不管外部環(huán)境如何,不管你經歷了什么,你能把握并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凡事外求不得皆應反求諸己,這就是一種功利的思維方式,我不關心背后的原因因為對我沒那么重要,我只關心對我未來達成目標有幫助的東西。站在當下坐標系的原點,我永遠選擇往正數(shù)的方向看。
阿德勒寫過《自卑與超越》,他認為自卑感是一種健康且積極的情感,我們的一切進步都源于開始小小的自卑感,然后才有超越先前的自己,所以沒必要排斥自卑感,正視它,把它當做一種信號,然后讓自己變得更好。
缺點不是缺點,取決于你如何看待,
身高矮,可以使人容易接近,沒有距離感。
越多元的社會,市場越發(fā)達,各種“比較優(yōu)勢”的人越有立足之地,于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中性的看待自己的“缺點”,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你獨有的競爭優(yōu)勢。
“和別人一樣”,“追求相似的優(yōu)點”,是價值觀單一的工業(yè)時代的過時的價值觀。
一開始看這本書感覺真是詭辯論的邪教,看到后來發(fā)現(xiàn)不過是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種效率最大化的能量使用方式。
人生苦短,糾結過去確實能使你最終“死的明白”,但是解釋遠不如創(chuàng)造來的過癮。
每一個人的此時此刻都像是一個坐標系的原點,你可以選擇項后看,也可以選擇向前看,弗洛伊德是負數(shù)的方向,阿德勒是正數(shù)的方向。
你可能覺得阿德勒很阿q,明明很不幸,不但不承認不幸,還想盡辦法吹自己,我也這么覺得。
但是誰說阿q一定不好呢?要看你用來干什么,如果你只追求心里舒服,那確實是毒雞湯,如果你想用來鞭策自己改變現(xiàn)狀,那用的正逢其時。
阿德勒是關于改變的哲學,并給予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九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ㄗ杂勺骷遥?。全書采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為"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為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為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記里也說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里沒有太專業(yè)晦澀的詞匯,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于把現(xiàn)在的困境歸結于過去的原因,而甘愿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借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于人際關系,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斗,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伙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松;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于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于當下,認真地過好現(xiàn)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jié)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才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十
人可能會在不同的時間里重復懷疑自己,但你永遠可以重讀這本書找回自己。
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心態(tài)的改變,及轉變。
part1。
你之所以抑郁不開心,是因為沒有脫離過去的自己。
即:如果青年鼓起勇氣邁出家門,那他就不會再被“我會被欺負”這個自我意識所羈絆。
所以“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而我們自己賦予了它什么樣的意義,則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選擇跨過也就可以擺脫了過去對我們的影響,而一味關注過去只會一直給自己找理由,便會陷入:“與其陷入窘境,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與任何人有關聯(lián)的逃避惡圈。”
part2。
做好人生的課題分離,建立橫向關系,你就可脫離一切煩惱。
工作課題。
無形之中也在呼應: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決定了能不能形成一個共同體。
交友課題。
愛的課題。
戀愛關系和與家人關系。
親子關系。
小結。
part3。
自我接納才能擺脫自卑感,才能開啟幸福。
人的煩惱皆來源于人際關系,怕不被認同,怕被排擠,不夠優(yōu)秀,所以產生自卑感。我們首要做的是先自我接納,其實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壞事,是基于對無法實現(xiàn)目標或理想,就會越自卑,志向越遠大就會越產生我還不熟練不熟悉,所以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學會逆向思考及利用,把它轉化為動力然后去實現(xiàn)。
part4。
人生的終極目標:活在當下。
人生其實大部分時間是在路上的,所以永遠是過程大于結果。
我們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就是組成整個人生與個人性格的碎片,一些暫時獲得的成就也是碎片,不要把現(xiàn)在貶低成是實現(xiàn)未來的工具,因為你唯一能擁有的就是此刻,你想要成功也是要倚靠此時此刻,你會發(fā)現(xiàn)當實現(xiàn)了夢想后,生活其實還是原來那般!
最后,沒有比你現(xiàn)在更年輕的時候了。
所以,讓我們好好去享受任何事情的過程吧!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shù)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yōu)秀的老師。因為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為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為當眾出丑,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chuàng)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對創(chuàng)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為創(chuàng)傷,他就是創(chuàng)傷;你讓他成為經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勇士,因為我們敢于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xiàn)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成為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跡的出現(xiàn)。
最后我還想說,余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才會發(fā)現(xiàn)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十二
最近剛看完《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有兩個點,我覺得有點難以理解。
01.過去的經歷對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取決于當事人如何看待。
阿德勒的理論是不看過去,不看未來,關注于當下。不要因為過去的生活影響甚至限制你現(xiàn)在的生活。
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你無法改變。對于過去你要如何定義,完全取決于當下的你。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就不住地感慨,這個對很多人來說是不是有點殘酷呢。因為它不認可環(huán)境會對人產生影響,全依賴于當事人自己怎么去看待這件事。
忽然想到電影《素媛》中的主角,明明發(fā)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對她產生了非常惡劣的負面影響。但按照阿德勒的理論,應該與過去的事情分離,那已經過去無法改變,應該積極地看待這件事,如果因此而苦惱,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勇氣與過去隔絕。
雖然這個道理是正確的,但對于當事人來說很殘酷?。∫呀浽馐芰藲埧岬氖虑?,還要靠自己積極地走出來,如果沒有,那是因為你不想走出來,可能有其他的目的。
可能對于一般經歷的人來說,這個理論蠻好的??梢詭椭覀兏玫仃P注現(xiàn)在,活在當下。但是對于那種經歷過比較深的痛苦,比如經歷過x侵,家暴,童年虐待的人來說,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脫出來,比較難。主要是這個理論認為,如果不能從過去的經歷中解脫出來的話,那是因為當事人有其他可能自己都不清楚的目的。這點有點殘酷。
也就是如果你遭遇不幸,但要能自己走出來,不然就是自己不想走出來。
02.他者信賴。無條件地相信別人。
“請你想象一下這種情況。在某個家庭里,晚飯結束之后,餐桌上滿是餐具。孩子們回了自己的.房間里,丈夫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只有妻子(我)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一個人打算幫忙。如果按照常理考慮,這種情況下,妻子(我)就會產生“為什么不來幫我?”或者“為什么只有我干?”之類的怨言。
但是,這時候即使聽不到家人的“謝謝”,也應該一邊收拾餐具一邊想“我對家人有用”。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么,并積極地加以實踐。只要擁有了這種奉獻精神,眼前的現(xiàn)實就會帶有截然不同的色彩?!?/p>
“也許會被欺騙、被利用。但是,請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場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繼續(xù)無條件地相信你,無論遭受了什么樣的對待依然信賴你。你還能對這樣的人屢次做出背信棄義的行為嗎?”
這個觀點也是無法認可。屢次做出背信棄義行為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對于上文中提到的案例,當妻子在收拾餐盤時,應該樂觀地想,我是在為這個家庭做貢獻的。而不要去想“為什么總是我?”這樣就會有價值感。
但是如果確實承擔了更多的家庭義務,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但另一方面也會不會助長了對方偷懶的意識呢。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主動看到你的付出而感動,而有可能把別人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信賴他人,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但這個假設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是善良的。阿德勒也確實這樣認為,他認為沒有人想做惡。
以上是兩點我有點不能接受和認可的地方。
總體來說,這本書對于我是優(yōu)點大于缺點的。讀完收獲還是蠻多,甚至幫我解決了一個心魔。簡單地羅列一些阿德勒理論的一些觀點:
1.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2.人的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3.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4.在戀愛或夫妻關系中,過了某個時期之后,有時候對方的任何言行都會讓你生氣。吃飯的方式讓你不滿意,在房間里的散漫姿態(tài)令你生厭,甚至就連對方睡眠時的呼吸聲都讓你生氣,盡管幾個月前還不是這樣。
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束這種關系”,繼而正在搜集結束關系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
5.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6.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與此相對,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如果這樣的話,那肯定就避免不了沖突。因此,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fā),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7.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8.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9.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
10.以前有位作家曾引用過這樣的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眮碜砸徊啃≌f。
11.無論你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么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共勉!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十三
在《被討厭的勇氣》(以下簡稱《勇氣》)這本書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這樣的觀點: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選擇的結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說: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做惡而去干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在的“相應理由”,即在“利己”這一意義的善。我們選擇了“不幸”,恰恰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對自己是一種善。包括我們選擇不改變,也是因為我們覺得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變還是要輕松一些。
在我看來,這種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質上幾乎不可改變的特征,和每個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關。譬如對有些人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對自己的善事,就是說光是學習本身就能給他正向的反饋,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學習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樂。然而如果是違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十四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關注的一位穿搭博主推薦的,最開始看到書名你會覺得它應該是一本心靈雞湯,于是我只是把它加入了購物車遲遲沒有付款,后來陸續(xù)看到很多人說這本書不錯,于是決定入手看看。
這是一本心理學書,是日本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整理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編撰的心理學書。它是通過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來逐漸解答青年對人生的種種疑惑,從中闡釋阿德勒的思想。與弗洛伊德等傳統(tǒng)心理學的觀點不同,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目的論”,即人們所考慮的不應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
“原生家庭”這個詞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聽過,曾經跟朋友也一直探討過這個問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究竟是不是終其一生的,前幾天微博熱搜也出現(xiàn)過類似話題“原生家庭能不能決定一生”,20多萬人的投票有15萬人認為能決定一生。按照阿德勒的觀點,一定不是,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的存在。他認為任何經歷本身并不一定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過去的經歷的確會對我們的人格形成有一定影響,但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也就是說,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
眾所周知,今年贛榆有一名城頭中學的高考生姜同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他考了368分本可以選擇一所更好的本一院校,但他卻毅然選擇了鹽城師范學院定向培養(yǎng)鄉(xiāng)村教師的英語專業(yè),選擇四年后回到贛榆做一名鄉(xiāng)村教師。說實話,剛開始看到新聞我也不是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但后來想想,他的行為似乎可以理解。他父母年邁,從小家境貧困,母親患有精神智力障礙,父親患有肝病,按照原因論的觀點,生在這樣的家庭,他應該是抱怨父母,抱怨命運不公,墮落度日,覺得自己這輩子毫無出路。尤其在這樣一個拼爹的時代,可是他沒有。我不能肯定他私下里沒有抱怨過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事實證明他并沒有自暴自棄,自怨自艾,即便在僅有的一盞不知道幾十瓦暗黃的燈光下依然努力奮斗,并最終取得了368的高分。他不僅成績優(yōu)異,還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說他喜愛英語,希望做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可以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農村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說實話,我不相信他那樣的家庭環(huán)境及患病的父母能帶給他什么樣優(yōu)質的甚至正常的家庭教育,但他很棒,他雖滿臉成熟,沒有看上去像18歲的同齡少年,但他沒有被生活打垮,他有自己的追求和選擇,我相信他的未來不會差。
書中還談到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他認為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fā),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課題分離不是人際關系的出口而是入口。
其實我覺得不太能茍同。我認可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但不認可父母及老師應該將課題分離出來,放任孩子的學習。我現(xiàn)在任教一年級,我們班有些孩子已經展現(xiàn)出不愛學習,不聽課這一面。接照阿德勒的課題應該分離理論,此時的父母老師都不該干涉,任由孩子自行發(fā)展,告訴他你需要我?guī)椭臅r候你告訴我,我會伸出援手。我不認為是這樣,這個年紀的孩子說實話還沒有形成自己相對成熟理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現(xiàn)。他們還沒有明確判斷是非的能力,甚至可以說許多孩子尤其是農村娃還沒有從幼兒園那種自由自在的環(huán)境中清醒過來,還沒有“我是一名小學生”了的概念,沒有我要“學習”的意識,如果此時老師和父母任由他發(fā)展,不進行干涉、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就此毀掉,難道家長、老師這時候不該及時主動參與孩子的課題,與他進行有效溝通,幫助他樹立學習的意識嗎?我所謂的干涉不是要打要罵,只是因為孩子還不懂甚至不清楚“學習“這一行為的重要性,作為成人的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其了解。
書中還有許多現(xiàn)點讓人讀來醒醐灌,阿德勒心理學是個人的心理學,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把握此時此刻,獲得人生之自由與幸福。(朱小記)。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篇十五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赐赀@本書之后,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采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啟發(fā),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系,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話:“在人際關系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边@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于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23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