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讀后感是對作者觀點的總結(jié),也是一種對自己思考的反思和總結(jié)。要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需要全面理解書中的主題和核心思想。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精心挑選的讀后感范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書中的智慧和感悟。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一
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jīng)學時代。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jīng)學時代。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學說,經(jīng)學時代則記述了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fā)展的脈絡(luò)。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陳寅恪評此書,贊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吨袊軐W史》基本架構(gòu)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如名家應(yīng)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qū);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在學術(shù)界享有盛譽。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二
我一向不喜歡空乏的哲學,甚至在大學不得不學的情況下,也僅僅勉強混個及格。在這之前,除了大學學過的哲學課本,再沒讀過一本與哲學有關(guān)的書藉 。
盡管人們都認可“哲學能教會人們思考,教會人們怎樣面對生活,怎樣生活得更好?!鄙踔吝€有人說:“活一輩子不學點哲學、不懂點哲學,這輩子就等于白活?!笨晌疫€是對哲學心存敬畏,敬而遠之。
學習寫作后,師長們要求一定要多讀些哲學和古典名著,耐不住反復(fù)提醒,狠狠心買來了《蘇菲的世界》,其實那也是沖著形象性的書名而來,閱讀時仍然自我設(shè)置了心理障礙。
看了二十幾頁就再也看不進去,沖著那兩個“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的抽象問題,合上書就擱在了案頭一堆雜書下面。之后還很糾結(jié)地跟老師袒露:實在看不進《蘇菲的世界》。其實根本就沒認真地看。
后來在一本雜志上偶然看到一篇《蘇菲的世界》的閱讀推薦,文章作者以他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現(xiàn)身說法,精辟的概述一下子削減了許多我對這本書的不正確認知??傄詾樽约翰幌矚g讀的東西,別人也未必讀得下去,事實上遠非如此。
我又上網(wǎng)瀏覽了更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和閱讀感受,越看越覺得不應(yīng)該錯過這本“風靡世界的哲學啟蒙書”。單單那獨特的構(gòu)思和懸念叢生的表現(xiàn)手法,就讓人心生撲朔迷離的新奇快感。
后來老師又要求大家繼續(xù)讀這本書,為獲取簡單的哲學理念,看不進去也要堅持著看。幾方面一揉合,終于讓我再次捧起了《蘇菲的世界》。
這一周的每個晚上,和整個周末,我都是抱著“蘇菲”度過的。讀完這書的三分之一時我終于讀出了哲學的感覺,讀出了這本書的與眾不同,自己也慢慢越深入書中,感覺出這本書的不同凡響。
難怪作家南方朔對《蘇菲的世界》一書有這樣的評價:“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它便更讓人心胸開闊……”還有人這樣定位:“它把哲學搗碎,使那些對哲學感興趣的人和哲學入門者更容易吸收?!?/p>
鑒于此,我已將這本書鄭重地推薦給女兒,列為她中考后的必讀書目之一。我甚至幻想,女兒若是幸運的蘇菲,或者是幸福的席德那該多好。
一定要好好弄懂這本書。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三
在其《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于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慮,盡管結(jié)果可能會對他人產(chǎn)生有利的影響。
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其中關(guān)鍵的是這種影響引發(fā)了人與人之間一系列的問題,對此我有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人與人之間信任在逐步減少,誠信危機不容小覷?,F(xiàn)代社會的人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時掌握信息資源的多少會直接影響人在社會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與人之間慢慢就會產(chǎn)生欺騙,從而減少信任感。再者,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人在各種利益的驅(qū)使下,難免會心理扭曲,為謀利益不擇手段,直接導(dǎo)致誠信危機。
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受利益因素影響增強。人們由于在社會中的分工不同,進而引發(fā)了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差別,而人總是向往好的事物的。處于底層的人為獲取相對高的社會地位,處于高層的人為保住既得利益??傃灾穗H交往大部分是摻雜著利益的`。純粹的親情或友誼正在流失。
三、人際交往處于一種矛盾狀態(tài)。一方面現(xiàn)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真心對待,對純粹的親情和真誠的友誼即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對他人處處設(shè)防,為防受到傷害而謹小慎微的保護自己。簡言之,現(xiàn)在的人總是在互相依賴與互相提防中小心協(xié)調(diào)。
我認為不論是孟子的“人性本善”還是荀子的“人性本惡”都不足以解釋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復(fù)雜關(guān)系。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四
一、“根源”問題: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學、宇宙論問題)只有理解了這個問題,才有機會和信心理解其他問題。
二、獲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問題的答案呢?(知識論、邏輯學問題)只有運用所謂合理、所謂理性的方法,才有機會和信心理解“根源”,進而理解其他問題。
三、人的問題:“人”作為我們自認為的萬物之首到底是什么?應(yīng)該怎么過?(生理學、心理學:“從個體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應(yīng)該怎么過?”倫理學、政治學:“從群體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應(yīng)該怎么過?”)(人生論問題)人的問題才是哲學中最難、最核心的問題!
四、通過哲學史的閱讀,讓我明白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大體發(fā)展脈絡(luò),并且根據(jù)這個脈絡(luò)總結(jié)和大膽預(yù)測如下: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思想史大體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五
我可以明顯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東西方人思維方式的不同,縱觀當今之世,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可能也就是根源于此。
《中國哲學史》中也是以人物思想為單位展開闡述,向讀者呈現(xiàn)了一副中國思想的發(fā)展脈絡(luò)圖,但究其核心,中國哲學史中還是有幾個顯著的特點,而這幾個特點,我認為也是中國人思想的核心,我們可以從這幾點上來探討中國人的思想。
中國哲學史中給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國人重人情”。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說起,無論是儒家的“仁”,還是墨家的“兼愛”,還是道家的“人道”都彰顯了中國古人對人情的研究,尤其是思想史的后期,儒家思想漸漸成為主流后,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更加擺在了突出的地位,中國的統(tǒng)治者開始走上了孟子所說的“王道之路”。人情成為中國思想教化的核心,中國人慢慢也陷入其中,所以不得不說當今的中國人也還是沒有脫離封建思想的枷鎖。
家庭的組件,“家國之路”也為大多數(shù)人所廢棄,禮教也逐漸衰落和被時代所拋棄。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六
近期,我閱讀了《走進書里去》這本書。其中第95篇文章“強盜世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篇文章主要寫了19,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公開進行搶劫。經(jīng)過這次浩劫,中國的珍寶被八國聯(lián)軍洗劫一空。此次浩劫給中國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災(zāi)難。
讀完這篇文章,我十分氣憤,也非常憎恨那些侵略者。這幫可惡的強盜,在中國的國土上燒、殺、搶、掠。一座座舉世聞名的文化寶庫,就這樣被毀于一旦。他們不僅燒毀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而且破壞了璀璨的文明。在這次劫難中,由2169人編寫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更遭厄運。侵略軍進駐后,竟把這每冊厚兩寸、長一尺多的人類文化精華,用來鋪地,作枕頭,或拿來當作上馬石,有的則用來墊槍炮,損失巨大。直到現(xiàn)在,我們的這些稀世國寶仍流失國外,我感到非常惋惜。
歷史,不僅僅記載著過去,還給現(xiàn)在和將來以深刻啟迪。每一個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都不應(yīng)忘記我們中華民族這段慘痛的過去!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七
哲學,起源于人類實踐中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所作的對世界的思考。那西方哲學史讀了之后,讀者都寫了什么讀后感呢?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西方哲學史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哲學作為一個時代思想的薈萃,亦是人們在社會中探索實踐的產(chǎn)物,往往能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行者。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完成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原始積累,同時也完成了新興思想的醞釀。進步的資產(chǎn)階級不滿足于舊的封建體制,民族運動成為反抗教廷統(tǒng)治的力量。文藝復(fù)興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自此一批批哲學家以及他們顛覆傳統(tǒng)、開辟世界的理論層出不窮。馬基雅弗利的政治學說深刻了體制的利弊,甚至早于達爾文數(shù)百年闡述了進化論的學說。埃拉斯摩借對愚神的歌頌幻想至高的幸福,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的藍圖??茖W的興盛推動了哲學視角的開闊創(chuàng)新,而哲學更為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正確指引。有人將哲學理解為科學之科學亦不無道理。近代科學的興盛,離不開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萊布尼茨、牛頓等人的奠基作用,而這些時代的巨人們亦從各個方面詮釋了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進步。
哲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總是伴隨著繼承與演進革新。繼承了赫拉克利特的神秘觀,與畢達哥拉斯派糾纏不清。伏爾泰將斯賓諾莎的思想發(fā)揚光大,卻任何時候都無從否定以絕對的情感排斥理性或以理性而避開感性。巴門尼德影響了兩千年后的尼采,柏拉圖或許還將影響三千年后的一代代。這或許就是羅素想以紀傳體通史記敘下一門哲學作為一門學科,也作為一門精深的學問,一個永恒的主題的發(fā)展歷程的原因吧。鑒于前人,讓智者的光芒指引我們向前。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哲學似乎高于生活,甚至與實際相距甚遠。但不可否認,從古至今,哲學對歷史軌跡的沿革,社會進步的推動和阻礙,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一個時代哲學的發(fā)展,往往引導(dǎo)著那個時代最前沿的思想革新,而思想往往是變革中最具先行性的事物。羅素將哲學解釋為介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事物。但哲學,同樣是訴諸于理性,而不應(yīng)盲從于權(quán)威。因此,羅素在解讀哲學史、我們在解讀羅素與他的《哲學史》的時候,不應(yīng)只認知客觀的事實論述,更應(yīng)加之我們獨立的思考與理解。智者也許不可尋,但若能成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思辨思維的人,讓哲學為我們明智,從而指導(dǎo)實踐、用于生活。那么讀一本哲學史,我將收獲的一定會更多。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zhì)與精神何者為第一性本源的問題,亦是意識能否正確認知存在的問題。溯其根本,哲人最初的哲學思考,是對世界本質(zhì)的探尋。羅素便是從最早的哲學流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展開一篇篇相承或相對的哲學巨章。泰勒斯最早提出世界的本源是火,荷馬史詩亦輝耀著智慧與哲思,畢達哥拉斯以數(shù)學幾何的原理剖析世界的方圓,從而開辟了影響深遠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隨著古希臘城邦文明的發(fā)展,伯利克里的黃金時代伴隨著智者學派的崛起,從而開始將哲學問題從自然帶進到人類自身。縱然存在唯心主義的流弊,縱然過分的自我讓道德趨于流散,但無疑是哲學史上一步重要的跨越。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極大地摧殘了古希臘文明,三十僭主統(tǒng)治時期,雅典的繁華摧殘開始隕落,索??死账沟谋瘎〔辉賷Z目,蘇格拉底的學說備受限制。但哲學總能在哪怕最黑暗的時代中找尋到生存的夾縫,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普羅泰戈拉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代表。不曾停滯的哲思影響著一代代人,從而有了柏拉圖時代的輝煌。
柏拉圖,代表著古代哲學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理想國》、《申辯篇》、《蒂邁歐斯》等名篇詳細闡述了他的理念論、不朽論、烏托邦式的民族國度??v然困于時代的局限,柏拉圖的思想難免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缺乏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但無可否認,他的理論之寬宏廣闊,足足影響了至今的哲學的發(fā)展軌跡。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歷山大繼承父親腓力的偉業(yè),在短短十余年時間東征西討,將馬其頓從一個城邦小國發(fā)展成為一個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帝國。同時,亞歷山大帝國不僅打破了古希臘相對封閉的城邦體系,也將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在歐洲、北非、近東廣為傳播,促進了文明的融合,拉起了希臘化時代的序幕。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樣一種時代環(huán)境下,汲取文化的百家之長,將哲學與各門類學科相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實用性哲學的先河。包括同時代的阿基米德、亞婆羅尼等哲人、科學家,都將哲學與其他門類的學問相糅合,讓其成為一種指導(dǎo)科學以及社會發(fā)展的方法論而存在。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內(nèi)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現(xiàn)在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jié)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八
最近,我細心地看了《世界上下五千年》這本書,發(fā)現(xiàn)里面的內(nèi)容很有趣。拿到書僅僅翻了幾頁,我就發(fā)現(xiàn)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科學文章,都是介紹歷史中人類是怎樣發(fā)展的,很多文化是怎么發(fā)展的。難怪同學們都說這本書蠻好的。
神話起源,中國文明起源……這些文章的題目我以往幾乎聞所未聞,聽來就叫人頗感興趣。編者正是利用了讀者對這些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興趣,才能“大賺一筆”。《世界上下五千年》包含了中國及其他各個國家五千年來的各種文化發(fā)展和相關(guān)的歷史知識。厚厚的一本書,里面包含知識的價值可比書本身的價格要高出許多倍。有句話說得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的內(nèi)容價值越高,鋪出的階梯就越堅固,通往成功的路就越加平整,離成功的距離就越短。
《世界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語言通俗易懂,主要是它也和外國扯上關(guān)系,中國人也就更加在意。我有幸一睹它的風采,它講述了外國許多有趣的歷史、古代文物,有的還配上插圖,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外國古老的氣息,又令人恍如身臨其境,嘖嘖贊嘆。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覺得它不僅給我?guī)砹酥R,也讓我覺得讀書其實也是一種享受,更能激發(fā)我的學習興趣。不得不承認,《世界上下五千年》真的教會了我許多知識。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九
帶著對生命的另一份憧憬,無所事事的樹葉在秋雨的聲聲督促中從泛黃的枝干上懶洋洋的飄下,任意涂抹著斑駁陸離的路面。一陣風過,從一個位置挪到另一個位置。
獨自漫步在學校附近的小街,來到那個早已聲名在外的舊書店。一本《西方哲學史講演錄》躍入了我的眼簾,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的書名——讓我想起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而讓我毫不猶豫的掏出剛從老婆那里“申請的經(jīng)費”買下它,是因為作者自序中說的一句話:“哲學的課程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我在講課時總是努力融入自己的心靈體驗和生命激情,按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遵循規(guī)范的教條圭臬來講課?!?/p>
本書是根據(jù)武漢大學趙林教授《西方哲學史》的課堂錄音整理而成的(該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全書思路清晰,文筆簡潔,深入淺出的展示了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基督教、歐洲大陸理性派直至康德、黑格爾哲學的.精神內(nèi)涵和演進歷程,清晰的勾勒出各種哲學觀點之間傳承嬗變的邏輯圖景。近一個月的閱讀也確實沒有讓我失望。
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哲學不應(yīng)是躺在已逝哲學家的思想青冢中剔精究微、引經(jīng)據(jù)典、沾沾自喜,而應(yīng)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人面對宇宙萬象的獨立思考和對人類命運深切體察——一種性靈通達的人生智慧!我們從事教育,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知識的傳授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知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看待世界的科學眼光和合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正如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講課時所說:“我并不是教你們哲學知識,而是教你們?nèi)绾握軐W的進行思維。”
它讓我明白懷疑精神不應(yīng)是人云亦云的隨聲附和,也不是盲目武斷的信口開河,而應(yīng)是一種深思熟慮后的豁然開朗——一種“有教養(yǎng)的懷疑精神”。我們要鼓勵青年學生的懷疑精神和批判意識,因為這是一切杰出人物普遍具有的優(yōu)點。正如亞里士多德否定柏拉圖,康德批判休謨,馬克思拋棄黑格爾,莫不如此。但是我們要提醒學生懷疑和批判必須建立在對懷疑對象深入了解的基礎(chǔ)上,必須真正懂得了所懷疑的對象,才有資格去懷疑。如果不知道所要批判的觀點背后的深刻內(nèi)涵,一上來就說“不”,恰恰說明自己的無知、膚淺和缺乏教養(yǎng)。所以,對待任何知識不要隨意的崇拜或是批判,而要將它放在特定的歷史進程中辯證的去審視、研究和思考,“走進她的內(nèi)心再出來”。
它讓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個思想家必須把他的觀點放在整個歷史的思想長河中考量和探索。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在西方哲學的深厚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代表著西方哲學發(fā)展史重要階段。許多人認為學習馬克思哲學可以不了解西方哲學史,甚至將馬克思哲學剝離出來,與西方哲學相對立。這些做法不僅不是對馬克思哲學的提升和推崇,相反是一種玷污和貶損。兩千年的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沃土恰恰是馬克思哲學得以枝繁葉茂的根本原因。如果將其孤立出來,那它就只剩一堆枯燥乏味的哲學教條了。所以要想真正弄清楚馬克思哲學,就必須好好學習研究西方哲學史。
萊布尼茨說:“每一顆露珠都以自己的方式折射出一個世界。”書與讀書的人不也是如此嗎?已是初冬,書讀完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兩千多年的時空穿越,在對這些思想圣賢的頂禮膜拜中,我感受著他們的內(nèi)心澎湃,體驗著他們的深邃哲思。
我突然問我自己獲得了什么呢。
我回答,樂觀,自信。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十
讀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上古卷,我深有感觸,通過這本書,我明白了人類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建立了古埃及王國,運用了高超的建筑技術(shù)一層一層地搭起了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不僅如此,人們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發(fā)明了圖畫文字,可見古代的人們也是博學多才呀!
古代人不僅博學多才,還善于雕刻建筑。創(chuàng)造了世界七大奇跡的人的技藝更是如同鬼斧神工,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古希臘的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阿泰密斯女神廟、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這七大奇跡,樣樣都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無不令人驚嘆。
古代人所創(chuàng)就得文化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公元前20xx年,古巴比倫人就已經(jīng)能把行星和恒星區(qū)別開來,并且知道火、水、木、金、土五大行星的運行軌道。古巴比倫人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球的名稱,給一周中的七天命名,所為星期,就是星的`日期。
讀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上古卷,我知道了古代歷史的輝煌與敗落,明白了古代人建筑技藝精湛高超,懂得了古代的許多文化知識……古代文明深深的是我敬佩。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十一
之前說的高大上的書了,本自道永同學,準確的說,是建議他投的稿哦!
大家有意向的投起吧!投稿投稿投稿!重要的詩說三遍!
膚淺的說,這本書的閱讀難度要大于以往見到的、讀過的所有的書,這也正是讀此書的目的所在吧。先難后易、先苦后甜,這是除書內(nèi)容以外最大的收獲了,正如老師所言,如果這本書都可以讀的下去,其他書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且不說書中內(nèi)容的精彩,僅讀書方法的練習與毅力的磨練已是受益匪淺。剛開始讀,覺得很有新鮮感,雖然讀不懂,但也津津樂道,但是慢慢的對于書失去了新鮮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讀書開始由享受變成了磨練。在前兩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時間里,十分想看哲學類的東西,但當時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該看什么,后也就這么過去了。
自己也喜歡思考,包括人生、科學、自然規(guī)律等等。所以我把這本書比喻成了一包難吃的化肥,晦澀難懂但值得讓人深思,并最終有所收獲。雖然看的不夠透徹,但有些地方確實引發(fā)了我的思考與感觸,就一些精彩之處,談一下我的拙劣見解。
1我對這本書的認識。
哲學是什么?哲學,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說它和神學很像,是由于人類對于某些確切的知識,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與科學的關(guān)系,它與科學一樣訴之與理性,而不是像神學一樣訴之與權(quán)威,這種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領(lǐng)域就是哲學。哲學史就是哲學本身,哲學史的修訂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羅列的"哲學史",而是要是哲學史成為哲學本身,把哲學糅合進哲學史當中,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史。
從宏觀角度而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參考當時的時代背景,特定的時代和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特定哲學思潮、哲學流派和哲學運動,探索哲學史發(fā)展的社會歷史發(fā)展原因。同時也用微觀分析法,描述當時的哲學家實際生活過程,從個人的出生地、出生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所受教育、個人生活方式和個人心理特點做出詳細的說明,探究個人體的原因?qū)φ軐W發(fā)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學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和近代哲學。在縱向的時間軸上,分別在每卷中根據(jù)當時的歷史背景特殊介紹了對哲學的發(fā)展有重要貢獻的人物,對于重要的人進行大量字描述,不吝筆墨。同時對于他認為不重要的人物只字不提。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歷史環(huán)境,這是人類發(fā)展的思想結(jié)晶,這些思想既包含了歷史繼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時代其他化背景的社會的影響,思想化系統(tǒng)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從微觀角度而言,相同的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相同的生產(chǎn)力會產(chǎn)生相同的社會體制、思想、經(jīng)濟、政治。但會形成不同的哲學思想體系,同一派別的哲學家也會有不同的思想內(nèi)容,并且同一個哲學家不同時期也會產(chǎn)生與自己相矛盾的哲學觀點,這就需要微觀分析了。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里,對哲學家個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視對哲學家的個人生活方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納入到哲學史研究中,在敘述康德那一中,敘述康德的個人趣事,康德有一個十分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他的鄰居習慣了根據(jù)他出散步的時間對表,但是有一天他因為讀盧梭的《愛彌兒》而打亂了他的時間表。對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誰對他影響最大確立他的哲學思想。(fsir)這其中也夾雜著羅素的個人見解,比如:《英國百科全書》上說:"因為他從沒結(jié)婚,他把熱心向?qū)W的青年時代的習氣保持到了老年。"羅素說:"我倒真想知道這個條目的筆者是單身呢,還是已婚的人。"。
哲學史其實就是哲學家的歷史,是從古到今各個時代的哲學大家的思想結(jié)晶的歷史,有的哲學家在時間上是重疊的,所以他們相互會相互影響、相互攻擊、相互抵制、最后獨立出自己派別。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同樣以學派或是人物為主要節(jié),中間穿插著時代背景,如《西方哲學史》(下卷)一書中在第四敘述完埃拉斯摩和莫爾之后,他插入了第五關(guān)于宗教改革運動和反宗教改革運動以及第六科學的興盛,科學的興盛帶的新概念對近代哲學發(fā)生了深刻的影響。第七弗蘭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借助于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迷。
要了解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必須要了解它的哲學,個體的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他的哲學,反過他的哲學又決定著個體的生活環(huán)境。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入門級哲學教科書,書中介紹各個時期的哲學大家,不僅對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紹,還引申出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僅介紹歷史上不同時期哲學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細致敘述,同時針對各個哲學家的思想加入了自己的評判。他的這部哲學史有助于初學者的學習,更好的理解哲學家的觀點和當時時代的精華。
通過學習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比較全面而系統(tǒng)的了解西方的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對于構(gòu)建哲學整體框架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收益頗豐。哲學應(yīng)當用哲學思維去學習,試著用哲學家的思維方式去學習,用辯證法的思想看待這個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羅素所說:"哲學探索的意義不在于這個不確定的世界給出最終確定的答案,而且在于使我們生活在不確定中確定生活。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十二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歷史將傳奇般的一幕幕演繹在舞臺上;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仿佛看見了一個布滿灰塵的陳封年代;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感嘆――歷史永遠是我進步的階梯。
歷史對于我而言是過去時間的統(tǒng)籌詞匯、但歷史的確對未來很有幫助。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沒有舜我們就不會感到孝,沒有王羲之我們就不會學習到他習字的毅力,沒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我們就不會以周幽王的愚昧引以為戒。未來是歷史的延伸,歷史可以幫我們創(chuàng)造未來。
我從歷史的舞臺中回到了現(xiàn)實的生活中,我關(guān)上這本書,不禁嘖嘖贊嘆這是一本好書,而這本書是《世界上下五千年》。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十三
發(fā)覺“思路行者”這名字沒取好,在這個領(lǐng)域,行走的姿勢看上去就有些古怪,如果叫“思空飛者”“思海游者”,不僅視覺效果會好得多,境界之高下更是“昭然若揭”。
最近就著實到“思?!崩锶ァ皶秤巍绷艘环?,粗粗瀏覽了大哲學家羅素(1872—1970)的《西方哲學史》。這部書于1945年出版,羅素先生很長壽,晚年主要靠這書養(yǎng)老。我以跟看小說差不多的速度來看這部60多萬字的巨著,每天看4萬字左右,實在有些褻瀆神明,好在羅素先生是無神論者。
對于西方思想的發(fā)展史,以前可謂一無所知。自己的興趣好像還是在中國歷史文化,但是西方文明無論是作為參照物還是更為宏大的背景,必須有些起碼的常識,至少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總得能說出點abc吧。憑我的學識和智商,實在看不了這書,比如柏格森(1859—1941)的理論,不要說理論體系沒看懂,硬是一句話也沒看懂,“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guān)系的小單位”等,搞得我完全是云里霧里。
正因為如此,我才能看得這么快,反正看不懂,反正看過了。并沒寫讀后感的習慣,這本特別看不懂的書倒想寫,至少把有印象的幾點整理一下,也算給特別熱愛、看重中國文化的羅素先生一個交待。
第一次知道西方哲學的起源竟然是數(shù)學;第一次知道原來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西方思想史上有這么高的地位,竟然跟我們的孔先生差不多,統(tǒng)治了西方思想界2000多年;第一次知道,中世紀的西方竟然腐朽黑暗到了如此地步,讓我看了都心有余悸,以致于覺得人類能從中世紀的丑陋中走出來多少有些僥幸。
在我印象中,德國是世界上專門生產(chǎn)思想的地方。看了書后才知道,在康德(1724—1804)之前,德國是思想十分貧瘠的土地,歷史上少見的通才、“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茲(1646—1716)出生的時候德國還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他受的也主要是法國教育。難怪于堅在一首詩里會說:晚上10點,康德上床睡覺,當他睡著的時候,整個德國停止了思考。
以前一直認為康德和黑格爾(1770—1831)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可羅素顯然不這么認為。對康德,他還算尊重,“一般人都認為康德是近代哲學家中最偉大的,我個人不能同意這種評價,但是若不承認他非常重要,也可說是愚蠢無敵”??档聫娬{(diào)“人人本身就是目的”,在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方面的立場上,兩人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對黑格爾就完全不同,在他看來,黑格爾作為民族主義者,把國家主義推到了極端,把國家看成了目的本身,在國家和個人之間,他十分強調(diào)個人對國家的服從,在國與國之間,他認為戰(zhàn)爭不僅無法避免,而且是一件好事情。這自然就與因“持續(xù)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水火不容。在羅素先生看來,如果承認了這樣一個學說,“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國內(nèi)暴政和一切對外侵略都有了借口?!?/p>
至于我本人,最喜歡的竟然是“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學”。在古希臘無比燦爛的文明結(jié)束后,歷史突然失去了宏大敘事和勃勃生氣,進入了一個只適宜追求個人感官快樂的相對沉悶期。對于這個時期,羅素是這樣說的:哲學不再是引導(dǎo)著少數(shù)一些大無畏的真理追求者們前進的火炬,它毋寧是跟隨著生存斗爭的后面在收拾病弱與傷殘的一輛救護車。我喜歡“決心像一條狗一樣生活下去”的狄奧根尼,他住在一個大甕里,拒絕接受一切的習俗,當國王去看他,問他要什么賞賜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只要你別擋住我的陽光”。那時的犬儒與現(xiàn)在遍地的犬儒真是有云泥之別。斯多葛主義的主張,能看懂一點,可總是記不住,因為同時期的伊壁鳩魯派是我的最愛。這個學派對生活的追求十分簡單,伊壁鳩魯平時只靠面包度日,節(jié)假日才吃一些奶酪,他們最大的追求是寧靜和沒有恐懼的生活,平時很少外出,謹慎節(jié)制,崇尚友誼,主張快樂就是善。
對于我來說,如果人生有足夠多的快樂,說什么也是夠了。所以其他地方就算了,這個地方,心情寧靜和快樂的時候還得再去翻一翻。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十四
《西方哲學智慧》這本書讓我有無盡的感慨。現(xiàn)代的社會,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同時,校園急功求利的學風也日益嚴重。試問當代大學生中又有多少個是在純粹地追求知識而不是為求以后的功名利祿呢?有誰能真正像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中國的一代先師孔子那樣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和智慧,直到自己老去、逝去呢?更令人堪憂的是當代許多高校存在著學術(shù)浮夸風和學術(shù)盲追風等不良的風氣,缺乏腳踏實地挖掘真理,辯證地汲取知識的高素質(zhì)人才!身為大學生一員的我有時也禁不住受到這些不良風氣的影響,讀了《西方哲學智慧》這本書,我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學習、人生,漸漸從迷惘、浮躁中走了出來,漸漸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求學之路!
讀了《西方的哲學智慧》,我真正理解了哲學的概念并堅定了終生追求智慧的信念。以前歷史課本關(guān)于哲學的概念是“愛智慧”,我以為這里的“智慧”就指一般的明智,其實我理解錯了,哲學中的“智慧”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它指示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奧秘,而“愛智慧”標志著至高無上、永恒無限的理想境界。第二,通常的知識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因此它們不等同于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而人類追求智慧沒有別的目的,只為了智慧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唯有哲學才是才是真正自由的學問。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都深深了解到人生有限而哲學無限,因此他們在追求哲學智慧的道路上不斷奮斗努力著,從柏拉圖的不朽論與宇宙生成論,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與物理學,盧梭,康德,黑格爾,拜倫……一個又一個哲學家,開啟了一個又一個文化歷史階段,極大推動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哲學家們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純粹為智慧知識而活的現(xiàn)代人,我希望自己能為國家的文化添點磚加點瓦!
讀了《西方哲學智慧》,我懂得了學哲學應(yīng)該是“思想和思想的對話”。
首先我們要有“實事求是”的求學精神,辯證地看待哲學家們的精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行深刻反思,結(jié)合實際總結(jié)他們求索的經(jīng)驗教訓和自己的思考心得,從而通過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得到真理的火花。其次我們要學會從一般現(xiàn)象中挖掘到它們的本質(zhì)規(guī)律,這是哲學的本質(zhì)所在,我們要有敏銳的目光觀察周圍的事物,要有突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獲得嶄新的思想,才能實現(xiàn)新舊思想的交流。由此看,那些學術(shù)浮夸風和盲追風都是要劈除的,當代大學生應(yīng)做實事求是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新人。而我更想要努力著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西方哲學智慧》這本書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它讓我明確了自己的求學目標,人生追求,讓我不至于在一些腐朽學風中迷失了自我。讓我在茫茫學海中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找到了自己今后要走的人生之路。憑著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堅信在追求哲學智慧的道路上,我能不斷成長,我也能有所作為!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十五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能夠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資料總是異常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可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禮貌開始,一向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所以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十分深刻的話。我們此刻很多人對于此刻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jié)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能夠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能夠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十六
今天,我讀了媽媽前些日子給我買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一書,這本書是彩繪注音一精一裝本,分上下兩冊,還贈送一張光碟,我拿在手里一愛一不釋手。
它講述了世界從古至今50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有源遠流長的古西亞文明、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久遠神秘的古印救文明、光輝燦爛的古希臘文明,博大一精一深的古羅馬文明、在黑暗中前行的中世紀歐洲、叢林深處的中美洲文明等等精彩篇章。
精美的插圖、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了解了一些曾經(jīng)發(fā)生在世界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如:希波戰(zhàn)爭、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斯巴達克斯起義、十字軍東征等等。還使我了解到早在公元前776年奧運會就已經(jīng)在古希臘舉行了。還有阿基米德,他用自己的智慧想出了檢驗王冠的辦法,他還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將羅馬戰(zhàn)船燒毀,讓我對科學充滿了好奇。還有古埃及人克服重重困難修建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金字塔,讓人不得不驚嘆于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力量。
總之,透過精彩的故事、偉大的人物,這本書帶我重溫了世界上那些令人驚心動魄的歷史、讓我親身感受了那些英雄時代的現(xiàn)場。這真是一本好書,讓我獲益匪淺呀!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十七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羅素享譽世界的一部學術(shù)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廣博的學識在全世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羅素有一句名言:“一種哲學要有價值,應(yīng)該建立在一個寬大堅實的知識基礎(chǔ)上,這個知識基礎(chǔ)不單是關(guān)乎哲學的?!绷_素本人就是這句名言的實踐者。他的哲學著作涉及學科之多,令人嘆為觀止。評論家認為:“羅素的學識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淵博……”懷特海形容羅素“是柏拉圖的一個對話的化身”。我想,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學史》中,作者從人類的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向讀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紀以來,直到近代哲學的發(fā)展輪廓;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幾乎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我們都可以在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評述。在書中,作者對這些哲學觀點的評述清晰而明智,表現(xiàn)了一個學術(shù)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嘆服。如評述柏拉圖關(guān)于閑暇產(chǎn)生智慧的表示質(zhì)疑,對此,作者作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圖的這種思想與近代思想作比較,推出柏拉圖該種思想存在的明顯問題;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設(shè),假設(shè)柏拉圖的思想或者說假想成立,經(jīng)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順理成章地得出結(jié)論: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來,把政府交托給他們,這仍然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擁護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認真閱讀此書,我發(fā)現(xiàn)我收獲的不僅是對西方哲學史的了解,還有對羅素慎密的邏輯和極強的推理能力的學習。我覺得讀一本好書,我們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書中所介紹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達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以及要學習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學習,精于學習,在閱讀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quán)威(這和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qū)別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它教人理性,激勵人們無所無忌的去學習哲學,研究哲學。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內(nèi)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現(xiàn)在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jié)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學史》這本書的前部分我有認真的閱讀,確實不錯!買了本盜版的書籍,影響了閱讀的心情,后期的閱讀是通過天涯讀書完成的。作者見解獨到而深刻,同時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羅素的烙印。就結(jié)構(gòu)而言,主要以那一時期的重要人物為線索,脈絡(luò)不是很清晰,閱讀的過程需要極強的注意力才能夠很好的吸收。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沒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對于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而言的。讀完之后對戰(zhàn)爭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亂方可大治。對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國,在古代未曾經(jīng)歷真正的外邦的征戰(zhàn)是幸也是不幸。下面給大家摘錄幾段我認為精彩的地方:
???1、當我們問到一件事“為什么”的時候,我們指的可以是下列兩種事情中的一種,我們可以指:“這一事件是為著什么目的而服務(wù)的?”或者我們也可以指:“是怎樣的事前情況造成了這一事件的?”對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目的論的解釋,或者說是用最終因來解釋的;對于后一問題的答案就是一種機械論的解釋。
???2、有兩件事必須牢記:即,一個人的見解與理論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這個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時,大概也并沒有人在任何一個題目上達到過完全的最后的真理。當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xiàn)出來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的時候,我們不應(yīng)該努力去證明這種觀點多少總是真的,而是應(yīng)該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會看起來似乎是真的。這種運用歷史的與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開擴我們的思想領(lǐng)域;而同時又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所為之而歡欣鼓舞的許多偏見,對于心靈品質(zhì)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將會顯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義觀點所以打動人心的理由,隱伏在人性和人類環(huán)境的極深處。出于自利,人類變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獨;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來補充自利的力量。但是為將來的利益而割棄現(xiàn)在的滿足,這個習慣讓人煩膩,所以熾情一激發(fā)起來,社會行為上的種種謹慎約束便難于忍受了。在這種時刻,推開那些約束的人由于內(nèi)心的沖突息止而獲得新的元氣和權(quán)能感;雖然他們到末了也許會遭遇大不幸,當時卻享受到一種登仙般的飛揚感,這種感受偉大的神秘主義者是知道的,然而僅僅有平凡德性的人卻永遠不能體驗。于是他們天性中的孤獨部分再度自現(xiàn),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這自現(xiàn)必定披上神話外衣。神秘主義者與神合為一體,在冥想造物主時感覺自己免除了對同儔的義務(wù)。羅素的哲學史更像是寫給自己的讀后感。觀點十分可觀,同時并不掩飾自己的喜好厭惡,例如對斯賓諾莎的推崇和對尼采(尼采的章節(jié)十分精彩詼諧,強力推薦)的蔑視。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獲在于接受了對他人思想觀點的一種客觀評判的閱讀方法。
???我不敢自詡為知識豐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來也深深地為這種矛盾所痛苦。知識和理性告訴我上帝不會存在,這個世界是物質(zhì)的、客觀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知識之樹。而作為一個人,一種有內(nèi)心豐富生活的感性動物,我卻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來慰藉心靈,而這正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怎么辦?也許哲學家們能告訴我答案,最近看這本商務(wù)印書館出的哲學科普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開朗了很多,此后我會慢慢把這些認識與大家共享。總之,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們的知識和教誨,去指引我們心靈前進的方向,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這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轉(zhuǎn)型期中。
世界哲學史讀后感篇十八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能夠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資料總是異常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可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禮貌開始,一向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所以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十分深刻的話。我們此刻很多人對于此刻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jié)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能夠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能夠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97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