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慣性物理學論文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30 13:23:06
2023年慣性物理學論文大全(14篇)
時間:2023-11-30 13:23:06     小編:雅蕊

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和特點,有助于選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偨Y的語言要簡潔明了,條理清楚,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偨Y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一

我觀看了著名教育家王金戰(zhàn)老師的講座《讓孩子愛上學習》后,感受很深,王老師關于教育孩子的觀點、策略對我很有啟發(fā)。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為孩子的成長助力,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首先,我們家長應該多學習,多看書,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的,《孔子家語》中講:“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庇纱丝梢?,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的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是在強調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的作用。王金戰(zhàn)老師在講座中也強調家庭狀況、學習環(huán)境以及父母關系的和諧狀況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試想一個每天陶醉于書香氛圍的家庭環(huán)境中的孩子,與一個終日被父母責罵或者父母的麻將聲不絕于耳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孩子,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一定會大相徑庭。不僅學習狀態(tài)不同,孩子的性格、價值取向、人際交往等等都會受到是不同的。孩子不能選擇家庭,但是父母有責任為孩子創(chuàng)造利于成長的環(huán)境。

其次,要發(fā)掘孩子的優(yōu)點,不吝惜贊美的語言。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現(xiàn)在很多教育家都在強調賞識教育。賞識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賞識可以激發(fā)孩子學習的動力,賞識可以提高孩子的對自己的定位,賞識可以培養(yǎng)出一名性格健全、心理健康、陽光樂觀、積極向上、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孩子。只要我們正確熱愛孩子,善于發(fā)現(xiàn)優(yōu)點,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是我們?yōu)槿烁改傅尿湴痢?/p>

第三,要正確定位孩子,引導孩子,給他寬松的學習氛圍。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但是不能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家長過度緊張,就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王金戰(zhàn)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那個由第1名落后到29名的女孩,就是學習過度緊張,過分在乎名次的典型例子。每個家長都關注孩子的學習,學習成績的好壞都在名詞上反映,我們都希望孩子名列前茅,但是孩子們的分數(shù)不可能整齊劃一,必定有多少之分。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地定位孩子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比如:對一份試卷中孩子的錯題要區(qū)別對待,屬于基礎知識,由于粗心大意錯的,必須提出警告,引起重視;對于中等難度的題型出錯,要幫助孩子查找原因,總結歸類,尋求解決辦法,適當原諒;對于難度特別大,不在孩子能力范圍內(nèi)的,完全可以原諒,等待老師幫助解決。我們家長關注孩子的名詞,但是不能讓孩子感覺出來,否則對一些心理素質比較差,上進心又較強的孩子,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和傷害。

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才,將來有一個好的生活狀態(tài),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孩子成長的助力器,而不是絆腳石。因此,讓我們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為孩子樹立一對愛學習、努力上進的父母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孩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吧!

讓孩子愛上學習是每個家長的愿望,所以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認真地觀看了王金戰(zhàn)老師的講座,并詳細地做了記錄。真的是受益匪淺,留給自己更多的反思。

王老師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故事告訴我們家長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首先是興趣,作為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尊重和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要想讓孩子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首先應讓孩子對學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正如王老師所講的,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不僅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也是孩子學習進步的重要保障。孩子一旦產(chǎn)生興趣,就會激發(fā)孩無限量的潛能。作為家長,我們要努力讓孩子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有些家長只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很少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當家長的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身上,逐漸地讓孩子當學習成了痛苦可怕的事情,把學習當成受罪。

王老師還講到,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其實每一個孩子,在內(nèi)心都有一種向上的力量,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優(yōu)秀的人,也沒有一個孩子,自甘成為一名后進生。孩子不愿學習,很懶惰,就是因為動力不足,孩子需要我們的鼓勵和尊重,孩子希望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關注他們的進步,一點一滴的進步。想做到這一點其實很簡單,就是千萬不要拿著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會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與眾不同。曾在王金戰(zhàn)老師的微博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一個經(jīng)常得不到激勵的人潛能僅能開發(fā)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一旦得到激勵,潛能將會開發(fā)到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所以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敗在了學生手里,而是敗在了家長手里。

對于我們家長來說,教育一門學問。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家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作為沒有經(jīng)過任何培訓,沒有任何資格證書就能成為家長的我們,更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孩子共同學習。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去做,就一定能讓孩子幸福地享受學習,從而愛上學習。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他們有各自的個性,面對那些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家長雖然想盡各種辦法,卻收效甚微的學生來說,讓他們愛上學習,從學習中得到樂趣,這才是提高他們學習成績的有效方法。如何讓他們愛上學習,我從中找到答案。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chǎn)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chǎn)生?!币虼?,首先要善于發(fā)現(xiàn)、尊重和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要想讓孩子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首先應讓孩子對學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方法有很多,比如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把學習變成他們最喜愛的游戲;多帶孩子與大自然親近,在生活中學習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在課堂上善于制造懸念,讓學生自主探究,引領孩子們走上愛學習的道路等等,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其次,要使孩子真正地愛上學習,需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氣氛。讓他們耳濡目染,自覺地學習,這才是關鍵。實踐證明,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聾生熟練掌握并正確運用語言,而且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待學習,他們變得更大膽了,更勇敢了。

人是在不斷進步的,有了這些好書的陪伴,有了知識的營養(yǎng),我相信,只要認真去做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讓學生幸福地享受學習,從而愛上學習。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二

摘要:素質教育不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在教學中要適時對學生滲透德育。

關鍵詞:適時、滲透、德育。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德育,要適時地對學生滲透世界觀、道德情感意志方面的思想教育,使學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時發(fā)展,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正確的思想基礎。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對學生滲透以下幾方面的思想教育。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青少年時期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中學生渴望了解認識繽紛多彩的物質世界,如果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加以引導,將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在物理教學當中就有必要對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進行必要的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具體情況對他們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如:在學習電熱、摩擦力的知識點時,指出電熱、摩擦力有對人類有利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它們在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不便,甚至危害我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舉例說明),進一步分析指出看問題不能片面,要一分為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二、在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其重要性更為突出,但實驗不僅僅只是為了獲得幾組數(shù)據(jù)來驗證課本的結論或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在實驗過程中還要注意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如:試驗組之間相互核對數(shù)據(jù)甚至有個別學生抄寫別人的數(shù)據(jù)、有的實驗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但結論仍然正確等等,對于這種不良的作風和態(tài)度老師要要嚴肅批評,在講清道理后還要作必要的引導,培養(yǎng)他們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這不只是學好物理,而且會受益一個人的一生。

三、適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中華民族歷來具有愛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于這一傳統(tǒng)美德,我們要把它發(fā)揚光大,所以有必要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滲透這方面的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例如:在講“熱機”這一節(jié)時,我就指出,火箭是我們老祖宗的發(fā)明,但是到了現(xiàn)代我們卻落后了,現(xiàn)在我們的科技工作者經(jīng)過艱苦努力慢慢趕上來了,于是有了今年“神七”的成功發(fā)射,使我國擠身于航天大國之列,為我們國家贏得了榮譽。但跟發(fā)達的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同學們加倍努力,好好學習,將來建設好自己的家園,使我們祖國更強大起來。

四、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環(huán)境問題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問題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也是中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有目的、有步驟的滲透這方面的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如在講授“熱機”時可結合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能源危機對學生進行節(jié)能意識的教育,在學“電壓”可適當講講廢舊電池對環(huán)境的危害,在講到“聲學”“光學”時教育大家不要制造“聲污染”和“光污染”……這樣把環(huán)保問題不斷的滲透到實際教學當中,從而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提高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使他們從小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的良好習慣。

五、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影響學生。

人可以影響人,一個人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周邊的人。

在教學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很深的,一名具備良好師德的教師往往會在教學中以他的言行舉止、思想品德來影響每一位學生,慢慢潛移默化,使之效仿、學習,進而修身、修心。這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以提高,更好的去學會做人。作為新世紀的教育者,我們不僅要用語言來引導學生,更要用行動來感動感染學生。

就物理而言,中學物理教材的每一章節(jié)在德育方面都有滲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挖掘教材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既有一定文化知識又具備優(yōu)秀品德的人,這也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根本。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三

摘要:近些年來,光學在科學與技術應用中的不斷發(fā)展,迫切需要培養(yǎng)適合當前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光學專業(yè)人才。文章分別從光學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法和措施,注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光學;教學;改革。

光學課程是物理學專業(yè)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同時也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崛起的重要支柱。以激光為基礎的現(xiàn)代光學的知識,已經(jīng)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眾多領域,在工業(yè)、農(nóng)業(yè)、交通、能源、醫(yī)藥、信息等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光學作為基礎性學科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同時,光學課程的知識覆蓋面廣,應用性和可操作性也較強,它能夠較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而在傳統(tǒng)的光學課程教學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缺乏創(chuàng)新,無法適應社會及專業(yè)領域的需求等問題。如何培養(yǎng)不僅具有扎實理論基礎,還具備較強工程應用能力的光學類技術人才,是我們教學改革研究的重點問題。

1光學課程教學現(xiàn)狀。

光學課程教學大綱計劃68學時,教材內(nèi)容分為干涉、衍射、幾何光學、光學儀器、偏振及現(xiàn)代光學部分[1-3],內(nèi)容繁多,教學任務較重。因此,光學一直是一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更加強調基礎知識的理論性,而對知識的應用性和工程性關注偏少,理論聯(lián)系實際顯得不足,教學中不自覺地存在“重理論和基礎,輕工程和應用”的傾向,淡化了光學類課程本身擁有的強烈應用和工程背景特性。另外,學生在大學階段參與實習實踐、接觸實際工程問題和公司企業(yè)的機會偏少,教學與光學元器件的工程設計及公司企業(yè)的要求聯(lián)系還不夠,存在明顯脫節(jié)現(xiàn)象。目前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強,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偏弱;第一課堂強,第二課堂弱;體現(xiàn)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在“做中學”并培養(yǎng)自身實踐精神、工程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活動空間不夠。

2光學課程改革的思考。

光學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力學、熱學等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不太緊密,自身的知識體系比較繁雜。在具體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主要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著手。

2.1教學內(nèi)容。

在教學內(nèi)容上,首先要優(yōu)選教材,認真制訂教學計劃。教學中,既要注重講解光學課程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論,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又要加強現(xiàn)代光學基礎的教學,增加一些現(xiàn)代光學的前沿知識,了解光學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引導學生不斷拓寬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在講解幾何光學及光學儀器知識時,可以介紹海市蜃樓、掃描隧道顯微鏡。在講解光的干涉時,可以介紹相干探測技術、全息照相、光學薄膜等。在講解偏振現(xiàn)象時,可以介紹3d電影及偏振雷達探測技術等。讓學生體會光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發(fā)展及科學前景。另外,針對相關科學前沿知識,開展一些專題講座,讓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光學科技的發(fā)展,同時強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蜃寣W生課外查閱相關文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積極搜集光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實例,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相關理論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光學現(xiàn)象,真正實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2.2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分析思路和處理問題的方法。積極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能夠在有限學時內(nèi),盡可能多地講解現(xiàn)代光學的內(nèi)容,可以在課前布置相關的預習作業(yè),既能節(jié)約課堂基礎教學的時間,又能鍛煉同學們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上課主動提問,培養(yǎng)學生自學及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4]。教學中針對相關課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更透徹理解相關理論,并了解其應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在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增加實踐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改變教學觀念,以任務為驅動,明確從理論到實踐的具體操作過程,培養(yǎng)學生工程實踐的能力[5]。實踐教學中要求學生進行文獻調研、撰寫小論文及動手制作相關光學儀器,解決一定難度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自身創(chuàng)新精神、科研意識和綜合能力與素質。例如,我們在教學中將學生分組,動手制作簡單光學器件,如望遠鏡、放大鏡等,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及團隊合作的精神??茖W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成為可能。在教學中,針對光學課程本身的廣泛應用性和工程背景,可以有針對性地介紹一兩種國內(nèi)外優(yōu)秀光學設計軟件,如zemax、oslo等。其中zemax可進行光學組件設計與照明系統(tǒng)的照度分析,也可建立反射、折射、繞射等光學模型。該軟件還具備對光學系統(tǒng)進行設計、優(yōu)化、分析的功能。在光學課程第三章幾何光學部分,學完基礎知識后,給出一些利用設計軟件進行相關光學課程中涉及的光學元器件和系統(tǒng)設計的典型實例,如望遠鏡系統(tǒng)設計、8倍觀察鏡系統(tǒng)設計等。同時試著讓同學們分組利用該軟件進行相關光學設計,從而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實踐能力。由于在光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些光學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較難于觀察[6],比如干涉、衍射的現(xiàn)象,很多感性材料只能從課本圖片中獲得,比如干涉條紋、衍射條紋等。為了能夠使得同學們獲得較多的感性材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一些計算軟件,例如matlab,將干涉、衍射現(xiàn)象通過程序模擬展示出來,這樣既給同學們提供了清晰的感性材料、直觀的物理圖像,也通過程序中相關參數(shù)的調節(jié),讓同學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光學知識中的相關規(guī)律。圖1為利用matlab軟件編寫的分振幅干涉中牛頓環(huán)的干涉圖像,圖2為氫原子光柵光譜圖。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教學過程中,改變理論與實驗分開進行的現(xiàn)狀,從教師指導演示實驗,轉變?yōu)閷W生在實驗室自主實驗。設置相關開放性實驗課題,讓學生分成實驗小組,將學生自己的設計思想和實驗內(nèi)容相結合,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場所。這樣,即有利于將枯燥、抽象的理論生動化、具體化,又有助于對基礎理論的深入理解及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提高了教學效果。實驗室也在不斷完善,力爭提供更好的資源,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3考核方式。

教學考核中,擯棄一次考試決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平時課堂表現(xiàn)和論文及動手制作部分納入最后成績測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而非單一的最后考試結果。充分利用學院網(wǎng)絡資源,建立網(wǎng)上習題庫,建立有特色的個人主頁,并通過此與學生進行定期的網(wǎng)上交流及作業(yè)的布置和批改。網(wǎng)上交流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與學生溝通,實時解決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3結語。

伴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物理教學的手段也正在不斷更新。如何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光學專業(yè)人才,是我們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方向。通過以上教學改革的探討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使得教學活動充滿了活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培養(yǎng)了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姚啟鈞.光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趙凱華.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郭光燦,吳強.光學[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四

1導入多元情境,刺激求知欲望。

積極且多元的課堂情境是促使學生踴躍表現(xiàn)自我的基本因素,是實現(xiàn)研究性學習的必備條件之一.物理學科作為自然學科之一,其所涵括的內(nèi)容小到生活細節(jié),大到宇宙世界,如果學生對物理學科本身就缺乏學習的熱情和求知的欲望,那么教師將無法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理念,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此才能進一步引導學生在這種多元化的學習情境中,綜合應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思考方式,開啟對神秘科學的探索旅程.

以人教新課標高中物理必修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為例,教師在該課程中的教學任務既在于引導學生掌握相關概念、識別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圖象,也要樹立學生用數(shù)學公式表達物理規(guī)律的意識.要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吸收的過程當中去,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情境是否活躍且多元化.首先,教師可利用現(xiàn)有豐富的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呈現(xiàn)形象直觀的學習畫面,如先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小車在重物牽引下的運動圖象通過改變相關變量中的單個變量來展示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來引導學生對所觀察到的圖形進行思考和分析,可以小組為單位,或以同桌為搭檔進行交流與探討.根據(jù)學生的合作進程,教師要適時地進行指引和糾正.在綜合觀察和總結各小組的表現(xiàn)的基礎上,教師可選取最優(yōu)的合作小組,將講臺交給他們,鼓勵他們以講授者的身份為其余學生演示分析圖象和推導過程,而教師可以與同學一起坐在座位上,以學生的身份對你臺上的小組提出比較有針對性的問題.如此,既能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也可以讓學生享受到輕松自由的多元化課堂環(huán)境,自然而然就會對課堂學習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2歸還主體地位,實現(xiàn)自主學習。

研究性學習提倡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其核心理念在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主動求知、不斷探索的學習精神,誠如教育學家弗賴登塔爾所言,知識既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研究出來的.新課標改革的主陣地是課堂,而課堂真正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要實現(xiàn)研究性學習,教師應當首先摒棄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從灌輸型教學轉向引導型教育,把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只有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現(xiàn)平臺,賦予學生自由的交流平臺,才能夠促使學生進一步開發(fā)潛能、自主學習,表達新穎的觀點,展示獨特的個性,為貢獻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人教新課標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圓周運動》為例,為了實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回歸,教師首先要設計巧妙的引導,如“同學們是否注意過你們生活中出現(xiàn)的圓周運動呢?它就存在于你們所喜愛的某項運動項目里,或你們每天親眼目睹的.某項活動中.有哪位同學愿意幫老師和其他同學一起回顧下我們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呢?這既能展現(xiàn)同學們敏銳的觀察能力,也能提升概括總結的綜合語言能力的.”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現(xiàn)場的反應,結合平日對學生個性特征的觀察和總結,適時鼓動學生勇于表現(xiàn)自我,并對學生的不同發(fā)言作出多元化評價.之后,再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圓周運動的實例,“從大屏幕中我們可以看到,圓周運動在我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那么同學們知道向心力的概念嗎?比如汽車在過拱形橋時,當它在橋弧頂時,對橋的壓力與它的速度有什么關系呢?為了幫助同學們分析的便利性,老師今天特地準備了一些實物模型,同學們自行分成小組,分別上來領取實體模型,再進行小組分析和探討.請大膽開發(fā)你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肯定可以分析出圓周運動中向心力的來源以及圓周運動的規(guī)律.為了讓實驗更有競爭氣氛,各小組的用時均會被計時,完成之后我們一起評比出最佳組合!”如此一來,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由傳統(tǒng)的灌輸者轉向引導者,學生也由被動吸收者變換成主動探究者,這種自主學習的研究性學習氣氛對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3落實創(chuàng)新理念,拓展思維空間。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準確的指引下,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并最后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可見,它已完全擺脫傳統(tǒng)教育以升學為目的的錯誤指向,而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chuàng)新實踐的能力.隨著改革開放和世界經(jīng)濟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保持著迅猛的發(fā)展趨勢,創(chuàng)新能力也由此成為考量當代復合型人才的一項重要指標.正所謂“落后就要挨打”,我國科技實力在走向世界前沿的同時,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強烈.物理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探索性學科,教師應當將創(chuàng)新教學的理念落到實處,努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時代發(fā)展和國家需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五

本文是以工程管理畢業(yè)論文《六西格瑪方法在光纖生產(chǎn)中的應用》為例,以下是論文提綱。

第一章緒論。

1.1選題背景。

1.2選題意義。

1.3本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

1.4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六西格瑪管理概述。

2.1六西格瑪管理定義。

2.1.1六西格瑪?shù)亩x。

2.1.2六西格瑪?shù)慕y(tǒng)計含義。

2.1.3六西格瑪?shù)墓芾砗x。

2.1.4六西格瑪?shù)膬r值觀。

2.2dmaic改進模式。

2.2.1dmaic的過程活動。

2.2.2dmaic各階段的內(nèi)容及其工具。

2.3六西格瑪管理在企業(yè)中的實施。

2.3.1企業(yè)實施六西格瑪管理的具體步驟。

2.3.2企業(yè)實施六西格瑪管理的注意點。

第三章a公司質量管理現(xiàn)狀。

3.1企業(yè)簡介。

3.2光纖生產(chǎn)工藝流程。

3.2.1預處理工序。

3.2.2拉絲工序。

3.2.3篩選工序。

3.2.4檢測工序。

3.3光纖產(chǎn)品的主要質量問題。

3.3.1光纖強度差。

3.3.2pmd超標。

3.3.3幾何尺寸超標。

3.3.4涂覆不良。

3.3.5光纖排線不良。

3.4企業(yè)的主要質量問題。

第四章六西格瑪管理在光纖涂覆層質量改進項目中的應用。

4.1定義階段。

4.1.1光纖涂料。

4.1.2uv固化系統(tǒng)。

4.1.3光纖搓動裝置。

4.2測量階段。

4.3分析階段。

4.3.1光纖表面發(fā)粘。

4.3.2光纖涂層損傷。

4.3.3光纖涂層中有氣泡。

4.3.4光纖涂層不均勻。

4.4改進階段。

4.5控制階段。

第五章六西格瑪理論在改善光纖幾何性能方面的應用。

5.1定義階段。

5.1.1拉絲爐的設計。

5.1.2改進機會。

5.2測量階段。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六

眾所周知,物理學中有慣性的概念,慣性力的概念;而且慣性是有大小的,慣性力是不存在的。筆者在長期的教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認為慣性有大小是不合理的,慣性力也未必是一種假想的力,它很可能是一種客觀存在。博士論文,慣性。

1.慣性力的概念。

慣性1.1慣性力的原始概念。

大家知道:牛頓定律只適用于慣性系而不適用于非慣性系。例如在由靜止加速前進的火車上,受合力為零的小球會相對于火車向后加速運動。為了使牛頓運動定律在火車中同樣成立,需要引入慣性力的概念,所引入的慣性力大小,其方向與火車的加速度方向反向。這樣就有牛頓第二定律得以成立。也就是說:相對于地面(我們認為是慣性系)有加速度的參照系是非慣性系,非慣性系中牛頓運動定律不成立,欲使牛頓運動定律成立,需要引入慣性力。正是在這些問題中,我們認識了什么是慣性力。然而本文所要定義的慣性力與上述慣性力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1.2慣性力的新定義。

我始終有這樣一個猜想:“所有物質組成的宇宙具有這樣的一種性質,它可以允許任何物體對其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tài),而不允許任何物體對其有加速度;如果物體對宇宙有加速度,物體就會受到宇宙對它的一種約束力,這種力就是我所定義的慣性力。即慣性力是宇宙對物體的一種約束力,它并不是假想的力,是一種真實作用力。”[需要說明的是,我這里所說的慣性力只是真正的慣性力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參考系中的分力,而真正的屬性力我們是無法知道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絕對的加速度。以上這段文字在英語稿中沒有]慣性力的施力物體是宇宙,就好象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一樣。宇宙中的一切物體只要對宇宙有加速度,就一定受到慣性力。慣性力的大小與其相對于慣性系的加速度成正比,與相對于慣性系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如果物體的質量為m,對慣性系的加速度為a,則慣性力的大小為f=ma。顯然慣性力是非平衡狀態(tài)下才受到的一種力。關于慣性力的產(chǎn)生機理,我猜想應該類似于變化的電場產(chǎn)生磁場。當然這僅僅是一種猜想,有待于實驗的驗證。

2.從做功和能量轉化角度能夠論證慣性力存在的合理性。

眾所周知:在粗糙水平面上拉動物體勻速運動的過程中,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其它能轉化力內(nèi)能;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勻速上升,外力克服重力做功使其它能向重力勢能轉化;電場中,外力作用下使物體逆電場力方向勻速運動,其它能轉化為電勢能;磁場中,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其它能轉化為導體中的電流能;上述過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在不同的能量轉化的過程中,總有一種力克服另一種力做功,即能量轉化的過程是兩種力對物體共同作用的過程,而且一個力做正功,另一個力做負功的過程,也就是說不同的能量形式與不同的作用力相對應”。我們也注意到這些過程都是勻速運動,不應當存在慣性力。

如果我們在光滑水平面上拉動物體做加速運動,物體動能增加,當然在我們已有的物理知識體系內(nèi),可以解釋為外力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增加。如果不認為存在慣性力,這里就產(chǎn)生一個究竟克服什么力做功,其它能轉化為動能的問題;有了慣性力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回答:“外力克服慣性力做功使其它能轉化為動能。”;同樣地,如果一個具有一定初動能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運動,其動能越來越小,這里也有一個什么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動能轉化為其它能的問題。確立了慣性力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回答:“物體動能減小的過程中,是向前的慣性力克服摩擦阻力做功,使物體的動能轉化為內(nèi)能。”。也就是說,在其它能向動能轉化,或動能向其它能轉化中,只有承認慣性力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解釋能量轉化的過程。所以物體在對慣性系有加速度的運動過程中,應當受到慣性力。

3.慣性的大小問題。

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不為零時,物體將產(chǎn)生加速度,加速度的大小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我們知道,加速度是速度的變化率,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tài)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牛頓第二定律說明:物體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和物體的質量共同決定,相同外力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因此質量越大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就越難改變。由此得出結論: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維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的本領就越大――即物體的慣性越大。也就有了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物體的慣性與質量成正比的說法。以上說法即傳統(tǒng)又權威,以至于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中,對于以上關于慣性大小的認識,是沒有人提出過懷疑的!

難道慣性真的有大小嗎?如果慣性有大小之說,且與質量成正比,那么質量不同的物體慣性不同。博士論文,慣性。既然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質量小的物體慣性小,如果一個質量很大的物體具有很大的慣性,而另一個質量遠比前者小的另一物體慣性必可以認為忽略不計,也就不能保持原運動狀態(tài)了。但是由慣性定律可知:對于任意物體無論質量大小,在不受外力時同樣都能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tài),這一點并不因為質量的不同而有差異,即同樣有慣性,也就是說質量不同的物體在擁有慣性上是平權的。博士論文,慣性。根據(jù)慣性的這一特征,就使筆者對慣性大小的說法產(chǎn)生懷疑,因為我們已知的所有描述物質某種性質的物理量、化學量以及其它量,都有一個其大小表示這種性質程度的問題。博士論文,慣性。例如:描述物體導電性能的電阻率、描述彈簧彈性的勁度系數(shù)、描述化學中酸堿性的ph值。如果描述某一性質的物理量接近或等于零則表示這種性質很弱或不存在。但是物體的質量無論多么小,其不受外力時同樣能夠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tài),以上事實說明:其它描述物質屬性的物理量或化學量,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對于物體的慣性不存在上述現(xiàn)象。因此得出結論:任何物體都具有相同的慣性――無大小之別。

4.慣性大小問題的本質。

有了慣性力的概念,我們重新分析一下慣性的大小問題。筆者認為慣性是沒有大小的,原因是無論質量大小,在不受外力時都能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tài),即物體保持原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是一樣的。質量大小不同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難易不同的原因是:使質量不同的物體產(chǎn)生相同的加速度時,物體所受的慣性力與質量正比,因此需要更大的外力作用。是慣性力有大小,而慣性無大小。

5.從慣性力角度分析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

很多物理學家們探索過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之間的關系,到目前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二者的差異。所謂慣性質量即中的,而引力質量即中的。事實上只要確立了慣性力的客觀存在性,二者相等就是必然的,或者說二者就是同一個質量,不應該存在差異。

證明如下:設在重力場中,慣性質量為的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其加速度為g,其引力質量為,由于加速度g向下,所以慣性力必為且方向向上,必有引力與慣性力等值反向,而,所以,問題得證。

6.慣性力概念與牛頓運動定律的關系。

6.1慣性力概念與牛頓第一定律不矛盾。

重新建立了慣性力的概念之后,我們再來審視一下運動定律。牛頓第一定律:由于物體受到的其它外力為零,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此時物體沒有加速度,慣性力也為零,慣性力概念與牛頓第一定律不矛盾。

6.2慣性力概念與牛頓第二定律不矛盾。

牛頓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外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即,。根據(jù)前文慣性力的定義,因為物體在外力f的作用下有了加速度a,加速運動的物體本身必然受到來自宇宙的大小為,方向與加速度相反的慣性力作用。我們知道,物體實際受到的力不以參考系的改變而改變,因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力?,F(xiàn)在我們以物體本身為參考系,它必然是平衡的。

由平衡條件必有:即,這樣牛頓第二定律就成了在承認慣性力前提下的一個必然結論。這說明在承認慣性力存在的前提下,對物體重新受力分析,列出的平衡方程與牛頓第二定律是不矛盾的。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七

摘要:對經(jīng)典力學范圍內(nèi)現(xiàn)行的慣性觀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對于慣性要區(qū)分:個別研究對象的性質與存在的性質;保持某種狀態(tài)的性質與改變某種狀態(tài)的性質;物理學規(guī)律的動力學特性與審美性。

關鍵詞:慣性;存在;時間;空間。

慣性是經(jīng)典力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同時它又是人們?nèi)粘I钪械囊粋€基礎性觀念,并且慣性問題也是經(jīng)常被物理學界討論的一個話題(1)??墒牵M管經(jīng)典力學經(jīng)過了漫長的發(fā)展時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師在此問題上還存在著很多的混亂性(2),本文試從幾個方面對慣性進行了討論,望引起大家的共識。

一、慣性的意義。

大家知道,慣性是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3)。一個物體,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來靜止的就會一直靜止下去,而原來運動的則會一直作勻速直線運動。這里的問題在于:慣性是否是物體的性質?依據(j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任何物體均具有慣性。因而,看來慣性不是被研究物體的性質,因為這一性質是一切物體所具有的,也就是說它與物體的個別特征無關。因而,慣性只能是存在的一個特征,是被研究對象周圍的環(huán)境在此對象上的表現(xiàn)。換一句話說,它是存在于物體周圍的一種條件,一種約束。

二十世紀初,德國數(shù)學家諾特爾(4)證明了:空間平移對稱性導致動量守恒、空間轉動對稱性導致角動量守恒、而時間均勻性導致能量守恒。事實上,物體的慣性是時間均勻性與空間對稱性的必然結果。因而它與個別的特殊研究對象無關。慣性不是個別存在物的性質,個別存在物只是慣性的顯現(xiàn)者,慣性的本質與個別存在物的特性無關。從而我們就不能用反映個別存在物性質的量(例如質量)來測度慣性。因為慣性作為存在的一種顯現(xiàn),并無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狀態(tài)的表達。

二、慣性與物體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難易程度無關。

通常認為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是據(jù)于這樣的理由:質量大的物體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運動狀態(tài)不容易改變。這是由牛頓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結論。而事實上物體運動狀態(tài)是否變化,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是難還是容易是與慣性無關的。慣性所揭示出的物體之性質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或代表改變的難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種特定狀態(tài)(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本領:在最相似的物之間,錯覺說著最巧妙的謊;最小的罅隙是最難度(5)。因而慣性與物體的質量無關。倘若慣性與物體的質量有關的話,則我們也可以說力與慣性也有關系。因為對于相同質量的物體而言,力越小其運動狀態(tài)就越難改變。因而,也即力越小物體的慣性越大。事實上,在慣性概念發(fā)展的最初時期,牛頓就將慣性與力進行等價的思考,當然現(xiàn)在大家知道牛頓的把慣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錯的了。如果要說質量與慣性確有聯(lián)系的話,作者以為也只能從這樣的一個視角來看:慣性是由其表現(xiàn)物體周圍存在著的與時空有關的天體質量分布情況決定著的性質。這是因為,根據(jù)廣義相對論,空間的性質是由天體質量的分布所決定的。至于時間,自從奧古斯丁(6)提出“什么是時間?”以來,人們還沒有認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從更深的層次上而言,人們只認識到什么是慣性而還沒有搞清慣性是什么。

慣性不是一種由個別物體自身所具備的原因(誠然,所有物體均會表現(xiàn)出慣性),它不是我們的一種吃力的、需要支撐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實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綻開。因而“慣性是物體對任何改變其運動狀態(tài)的外來作用的阻抗的性質”(7)這樣一種說法就是不當?shù)?。因為這一注釋還是從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來的,在這一注釋中已經(jīng)隱藏了牛頓第二定律及對慣性與物體質量等價的認同感。其實,慣性是一種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適的、和諧的存在之性質,它使物體的存在行為非常簡單,而人們也往往由于常見到這種存在的簡單性而忽視了它的深層含義。靜止的永遠靜止,運動的永遠作勻速直線運動,慣性就是將存在如此單調而重復地顯現(xiàn)在人們眼前。凡是背離了這兩種物體的存在情況而用慣性去解釋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為均屬一種不當?shù)脑庌q行為??墒沁@種詭辯行為不僅麻木了人的腦神經(jīng)而且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教科書(8),我們來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慣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駛的車輛因慣性而不能及時制動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區(qū),對機動車的車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車安全。(9)。

在這里,不能及時制動是由于慣性還是由于制動力不夠大?略作思考,讀者就可判斷出是由于后者。將慣性看成一種破壞力是十分荒唐的。而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車輛質量較大,而相應的制動力在如此質量的物體上所產(chǎn)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車輛很快地減速,從而在短時間內(nèi)停下來。倘若對于質量較大的車輛來說制動力也允許更大,那么作者認為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制動車輛的。

并且,這個例子中的“高速行駛的車輛”及“對機動車的車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學生認為慣性和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這對于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誤導。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擊幾下,斧頭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這是什么緣故呢?(10)。

通常標準答案是這樣的:開始斧頭和斧柄同時向下運動,當斧柄遇到障礙物時突然停止,而斧頭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這樣斧頭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實上,斧頭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頭克服了阻力相對于斧柄運動了一段位移,而慣性不是克服某種阻力使斧頭運動的原因。在此問題中的一個效果是斧頭相對于斧柄產(chǎn)生了某種(克服一定力的)運動,因而我們必須以斧柄為參照系來考察此種運動的實質。當以斧柄為參照時,實際上斧柄在撞擊的過程中是一個非慣性系,它相對于慣性系有一個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頭在此參照系中必受到一個向下的“慣性力”,正是此力與斧頭的重力克服了斧頭與斧柄之間的彈力與摩擦阻力使斧頭相對于斧柄前進了一段位移,從而使斧頭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為參照系來看斧頭在斧柄上套牢的問題,那么可以這樣認為:雖然斧頭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過程中沒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對于地面而言斧頭具有一定的動能和重力勢能,正是這個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從而轉化為內(nèi)能。所以從效果上看,一是斧頭相對于斧柄向下移動了一段位移,二是斧頭與斧柄的接觸面上在發(fā)熱。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八

1.熟悉并掌握中學物理新課程總教學目標、初中課程標準、教學原則,認真學習和執(zhí)行《延邊州中小學教學規(guī)范》,鉆研中學物理新課程的相關內(nèi)容,及時了解新課改的發(fā)展趨勢,時刻更新教育理念。

2.熟悉的掌握新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每個知識點在教學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注重物理與其它學科間知識的聯(lián)系與滲透,關心科學技術發(fā)展和新動態(tài),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3.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個性差異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教學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每個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4.認真?zhèn)浜妹抗?jié)課的課時教案。書寫教案時注重教材分析、教學目的、教學方法設計、實驗器材的制造和選折、科學探究活動的安排、課內(nèi)外作業(yè)、板書設計、教學總結中學生的反饋等。

5.堅持每學年每周2次集體備課制度,在集體備課中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和討論優(yōu)秀的教法,交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從而得到共同發(fā)展。

二、上課。

6.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指導、提問、布置學習任務,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

7.注重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積極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和發(fā)現(xiàn)物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

8.引導學生在課內(nèi)多動口、動手、動腦,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讓學生多參與教學活動,親歷探究過程、學會學習方法,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9.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合作學習。

11.注意滲透sts(科學?技術?社會)精神,改變物理課脫離生活的情形,積極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努力使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況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到和諧全面的發(fā)展。

12.課后及時收集教學中的反饋信息,記錄教學效果、教學得失,總結經(jīng)驗體會,以利改進教學。

三、作業(yè)。

13.布置作業(yè)分課內(nèi)、課外兩種形式,完成作業(yè)的方式應多樣化(筆答、口答、操作、探究、小制作、小論文等),作業(yè)份量要適度,分層布置作業(yè)。

14.要求學生獨立、認真、按時完成作業(yè),書寫要規(guī)范整潔。及時檢查和批改,可采取全面批改、部分批改、當面批改。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15.、在及時做好作業(yè)的講評工作。鼓勵學生的獨特思路和獨到見解,及時糾正普遍存在的錯誤。

四、輔導。

16.組內(nèi)教師齊心協(xié)力,幫助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明確分工進行學生開放實驗、社會調查等活動。

[1][2]下一頁。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九

摘要:初中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將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變得生動具體,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本文首先講述了初中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重要性,并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初中物理學科教學改革進行了分析研究,具體闡述了信息技術在與初中物理學科進行整合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三個方面。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huán)境;初中物理學科;教學改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教改的不斷深入,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初中物理教學方式已逐步取代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初中物理教學是在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全面實現(xiàn)資源與信息技術整合,從而達到實踐教學。

一、初中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重要性。

(一)體現(xiàn)出了課改的新理念。初中物理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體現(xiàn)出了物理教學模式在發(fā)展中的前瞻性,也體現(xiàn)出了新課改下的物理教學思想和理念。結合初中物理學科的實踐性和基礎性,加強學生物理基礎知識的學習,加大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運用信息技術能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學習轉化為更為動態(tài)的物理學習過程,學生能通過多個途徑和渠道學習物理知識。將網(wǎng)絡上的物理知識做有效的整合,達到資源的共享,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借鑒[1]。(二)為學生提供學習物理的新模式。學生在初中階段是處于剛接觸物理學科的時期,在剛開始學習中會存在不適應和生疏的情況,因此,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不同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單向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現(xiàn)代物理教學,而且現(xiàn)在學生求知欲很強,會對許多物理知識存在疑惑,而教師就需要做好傳道解惑。教師需結合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再運用信息技術來對教學進行開展,利用網(wǎng)絡和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由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與此同時,在模擬物理教學中充分運用網(wǎng)絡資源,從而達到物理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2]。

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初中物理學科教學改革研究。

信息技術在與初中物理學科進行整合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一)不能忽視信息技術對學習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眾多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只有對所認識的事物有了興趣,才會努力去探索,而興趣也是人在進行一切活動主觀能動性的因素。物理的學習,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物理產(chǎn)生好奇心,才是學習物理的良好開端。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讓抽象的物理概念和一些規(guī)律變得更為形象化和生動化,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外,還能讓一些復雜的物理反應變得更具體和直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技巧,提高物理課堂的整體學習效果。比如,在講《機械運動》時,先要讓學生在網(wǎng)上查找關于“機械運動”和“勻速直線運動”的相關實例,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彼此的所得,學生間的交流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補充和完善,而學生也會在相互的討論中學習了本節(jié)內(nèi)容,這就形成了一個活躍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氛圍,學生也能從中體會到主動學習的樂趣[3]。

(二)重視信息技術在學習自主學習中的運用。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初中物理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給了學生自主活動空間,激發(fā)了學習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自由進行嘗試、探索和不斷創(chuàng)新,為學生的學習提高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比如,在對“力”進行講授前,可讓學生運用因特網(wǎng)對力學的相關定律、概念、知識進行了解,再通過學科論壇進行交流討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面,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從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學習能及時反饋和學生自我的反饋,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在提高學習學生合作能力同時,受到良好的德育[4]。

(三)必須實現(xiàn)信息技術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促進作用。構建物理課堂,需注重讓學生經(jīng)歷由自然到物理,再由生活到物理的這一認識過程,讓學生在經(jīng)歷基本科學實踐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學習,讓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這也體現(xiàn)了新的課程標準是非常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需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強大的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xiàn)初中物理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達到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標。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中,能讓一些難理解的、抽象的、復雜的內(nèi)容和物理變化過程,能夠更為直觀、生動的展現(xiàn)出來,便于學生能更好的進行觀察、分析和比較,此外,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如,在講授“做功和內(nèi)能的改變”一節(jié)時,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nèi)能會增大”這一原理,可運用壓縮空氣引火等演示實驗進行講述。首先出示壓縮空氣引火器,并對它的構造進行簡單介紹,然后取一塊綠豆大小的干燥硝化棉,同時用鑷子將棉花拉得疏松,再放入到玻璃筒底,并在活塞上涂少量蓖麻油放入玻璃筒的上口。而這時就需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筒內(nèi)的棉花,再將活塞迅速地壓下,就能看到硝化棉燃燒時所發(fā)出的火光。與此同時,將這個實驗中的各種數(shù)據(jù)變化用課件進行展示,再通過課件對模擬實驗進行反復展示,加深學生對物理變化原理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三、小結。

在當前物理教學中,將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與初中物理學科進行有效整合,從而讓信息技術在不斷更新和發(fā)展中,促進物理教學的發(fā)展,轉變教學模式,最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物理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陸麗萍.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課程教學整合的方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b),,(4):64.

[2]陳立強.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7-8.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十

姓名:

學號:

提交日期:

摘要:在研究這三大定律的過程中,不應僅限于對這些定律的理論層面的研究,而應更深一步了解牛頓三大定律的發(fā)展歷史,理解牛頓三大定律實際意義。當然,作為一名剛剛步入物理學專業(yè)的大學生,更重要的是從中汲取開發(fā)和鍛煉物理思維的養(yǎng)料,使自己的物理思維從無到有、從淺到深。首先介紹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的發(fā)展史以及定律的內(nèi)容,然后對牛頓三大定律的實際意義和基于此產(chǎn)生的關于物理思維的思考進行論述。

關鍵詞:牛頓三大定律、物理思維。

正文:通過閱讀相關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牛頓定律是進行了一系列整理、分析并結合多年的實驗結果及經(jīng)驗的積累。

總結。

出的。牛頓第一定律的思想就是慣性,所謂慣性就是具有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即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經(jīng)過多年的不懈研究,多位學者的不斷修正,慣性的思想最終被牛頓完整地總結出,并廣泛被人知曉。牛頓第二定律把力與運動結合在了一起,將加速度、質量、及合外力之間建立聯(lián)系,所以這一部分的深度研究不僅需要強大的力學基礎,同時運動學的知識也是不可缺少的。再看牛頓第三定律,它相比于其他兩個定律就更加簡練,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的聯(lián)系也更加密切。

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三大定律的過程中,牛頓除了對他所目睹的自然現(xiàn)象產(chǎn)生疑問并做出大膽假設,建立模型外,仍大量參考了前人文獻。康德、亞里士多德、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學術貢獻為牛頓提出“牛頓三大定律”鋪好了前路。與其說是牛頓發(fā)現(xiàn)了三大定律,不如說是牛頓總結并修改了前人的觀點,對于眼前的自然現(xiàn)象提出了大家共認的暫時合理的解釋。

其實,遍覽古今中外的物理學研究成果,每一項重大發(fā)現(xiàn)的背后,總有前人鋪路的影子。而物理思維在物理研究中扮演的恰恰是除了前人貢獻之外的所有角色。其重要性可見的一般。所謂科學研究,不過是對前人成果的去繁就簡,推陳出新。而物理思維,就是決定在研究過程中到底什么是該去掉的“繁”、該留下的“簡”、該推走的“陳”、該出現(xiàn)的“新”。物理思維也是科學思維的一種,它區(qū)別于化學思維、生物思維、數(shù)學思維的地方,也就是它最顯著的特質就是物理思維的主體是受過物理學思維訓練的的人,客體是客觀物理事物且與現(xiàn)實宏觀世界聯(lián)系異常緊密,不可分割。

最后,用物理思維的定義來做結尾: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的規(guī)律、物質的基本結構及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的一門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而我們要認識這種自然界物質的運動、相互作用等的本質規(guī)律和特征,就必須在頭腦中形成對整個物理世界本質的、完整的、深刻的反映,就要對觀察過的物理現(xiàn)象、物理事實、物理過程等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圖景,并反復加工、合理改造、去粗取精,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此即我所理解的物理思維。

參考文獻:

1)孫一丹.淺析牛頓三大定律的發(fā)展與原理.g633.7.中國知網(wǎng)。

2)佚名.淺析牛頓三大定律的發(fā)展與原理.中國論文網(wǎng)。

結課作業(yè)。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十一

二、認識規(guī)律,啟蒙對稱美。

三、概括經(jīng)驗,透視簡潔美。

四、客觀辨證,展現(xiàn)理性美。

參考文獻:。

[2]陸朝華,藍海江.物理學之美探討[j].才智,(22).。

[3]潘岳,李林洋,盧曉波.談物理學的統(tǒng)一美[j].知識經(jīng)濟,2011(13).。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十二

在物理學看來,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外一種形式時它的總能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其中所蘊含的能量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既不會自行產(chǎn)生也不會憑空消失。這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基本思想———能量守恒定律,但是這一定律只規(guī)定了能量的數(shù)量關系,并沒有涉及到能量的轉換過程。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不能自發(fā)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就解釋了能量轉換的基本方向。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只會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永動機是永遠不可能制成的,孤立系統(tǒng)中實際發(fā)生的過程必然會導致其中的熵不斷增加,它永遠沒有減少的可能。最早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學者是麥克斯韋,后期有許多學者試圖證明這一理論的錯誤性,但終究還是沒有成功,直到1951年法國物理學家布里淵將信息論與統(tǒng)計物理聯(lián)合起來進行研究,才證實了麥克斯韋的這一假設。這一假設中的事物交換與信息交換存在本質的區(qū)別,在事物交換中不可能出現(xiàn)兩者共同擁有的情況,一方的增加勢必導致另一方的減少,但是信息交換則不同,它不必遵循熱力學定律。

可以說信息替代能源是建筑節(jié)能的基礎,從布里淵的研究可以看出,信息的傳遞不遵循熱力學定律,可以利用這一規(guī)律在熱力學允許的范圍內(nèi)做許多事情,例如通過技術手段降低孤立系統(tǒng)中熵的增長速率,在生產(chǎn)消費過程中用信息替代能源。能源是有限的,但是信息資源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當前社會面臨的問題是社會發(fā)展導致能源在不斷減少,能源消耗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也在不斷增加,而環(huán)境污染反過來又會嚴重阻礙社會的發(fā)展,如果一直糾結于物質系統(tǒng),很難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而用信息資源代替物質能源就難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利用信息來降低能耗的實例:出行前預先在地圖上標明線路,既能節(jié)省時間又可以降低汽車的能耗;在房間安裝溫控設施,隨時了解房間的溫度可以降低取暖能耗;新信息技術應用于機械設備中可以提高機械設備的工作效率,降低設備的能耗。信息的使用能夠有效降低能耗,同時信息在建筑節(jié)能方面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引起我國建筑界普遍關注的高層建筑節(jié)能問題,就是因為對建筑節(jié)能信息了解的缺乏,才導致了設計不合理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忽視信息的建筑工程必然會對整個建筑造成極壞的影響。

物理學知識在建筑節(jié)能中的運用。

(一)以物理手段實現(xiàn)太陽光照明。

經(jīng)醫(yī)學專家研究證明,太陽光可以降低諸如憂郁癥、慢性疲勞綜合征之類疾病產(chǎn)生的幾率,采用物理方法將太陽光引進室內(nèi)不僅可以增加曬太陽的機會,更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在沒有機會到戶外享受陽光的時候,采用導光管裝置就能將陽光引入室內(nèi),它主要是通過物理學中的反射原理傳遞光線,但是光線的每一次傳遞都會造成能量的損失,這種導光管裝置不適合長距離的光線傳遞。物理學家愛德曼茲發(fā)明了一種神奇的裝置,這個裝置的主體是一個塑料控板,控板上安裝了許多由激光切割而成的鏡片,這些鏡片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排列,當太陽光照射到塑料控板上時亮度便會增強,然后傳遞到每一個角落。許多科學家開始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彩色熒光塑料上,他們試圖采用熒光塑料來采集陽光,這項研究的原理是:白色是由紅、綠、藍三個顏色組合而成,科學家們嘗試將由這三種顏色的塑料收集到的陽光進行重新組合,然后就形成了人類生活中所需要的白色太陽光。通過這種物理手段形成的太陽光所發(fā)出的亮度相當于兩個75瓦燈泡所發(fā)出的亮度。

(二)利用太陽能取暖。

要利用太陽能進行取暖就必須選用熱阻和吸熱系數(shù)較大的材料,熱阻是指材阻擋能量進行傳遞的能力,吸熱系數(shù)是指物體本身吸取熱量的能力。在傳統(tǒng)熱學工藝中這種方式較為常見,為了滿足工藝需求一般使用熱阻與吸熱系數(shù)較高的材料,在減緩熱量傳遞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吸收熱量。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充分利用太陽能不僅有利于節(jié)能,更有利于降低環(huán)境污染,建筑選址最好是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陽光的接受。建筑中的玻璃選用熱阻與吸熱系數(shù)較大的材料能夠有效地進行能量儲存,這些材料在白天吸收大量的熱量,然后使用儲熱墻或者其他儲熱工具將熱量儲存起來,在夜間溫度降低時這些儲熱工具便可釋放出熱量,增加室內(nèi)溫度。對于冬冷夏熱地區(qū)的建筑,要組織調溫,窗外應當設有可以操控的遮陽設備,夏日溫度較高時這些遮陽設備可以阻擋高角度陽光的照射,冬季溫度較高時這些遮陽設備又可以將低角度陽光引進室內(nèi);也可以在遮陽裝置中安裝雙層玻璃,在冬季檔有日照的時候雙層玻璃的吸熱作用能夠提升室內(nèi)溫度,晚上關閉反射膜或者百葉窗,能夠有效的組織熱量的散失,起到保溫節(jié)能的作用。

(三)納米技術在建筑材料中的應用。

納米原本只是一種計量單位,當某種材料的粒徑小于100nm時,它便可以稱作是納米材料。納米技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新興技術,制作具有小粒徑材料的技術就是所謂的納米技術,納米科學是原子物理、量子物理等多種學科的聚集點,納米材料具有體積尺寸小的特性,從而就成就了它不同于一般材料的特質,如納米材料具有表面效應、體積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等特殊性質。納米技術在混凝土生產(chǎn)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強度,通過對堿骨反應的抑制能夠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由于納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光催化效應等性質,因此采用納米技術制作而成的混凝土具有分解有毒物質、凈化空氣的功效。納米材料的其它功能能夠制成不同功能的混凝土材料,如能夠進行智能報警與自我修復的納米材料。納米材料的特殊性能能夠使材料的剛度、強度、韌度等發(fā)生變化,利用這些特殊的性能就可以生產(chǎn)出各種不同的材料,如彈性水泥、延性水泥,抗菌陶瓷、保溫隔熱玻璃、抗菌塑料等具有高性能的材料,這些材料不僅能夠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更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有效的降低因能源消耗而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

(四)毛細現(xiàn)象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當液體接觸到具有細微裂縫的物體或者具有較小管徑的細管時,就會沿著裂縫與細管上升或下降,這種現(xiàn)象就被稱作是毛細現(xiàn)象。毛細現(xiàn)象是由于分子間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結果,紙張吸水、地下水沿著細縫上升等都屬于毛細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建筑中的應用能夠解決許多難題。例如在裝有空調的室內(nèi),無論是夏天的冷風還是冬天的熱風都會使人感覺不舒適,這主要是由于空調吹出的“風”會帶走人體的水分,從而引發(fā)脫水等“空調病”,而新型建筑中的溫控裝置則用水這一傳熱載體取代了傳統(tǒng)建筑中的空氣,這種新型技術能夠有效的降低人體的不適感。這一技術正是使用了毛細現(xiàn)象的原理,建筑物的天花板上布滿了網(wǎng)柵,它是由一根根細小的毛細管組成,這些毛細管縱橫交錯形成一張網(wǎng),毛細管中流通著水,冬季溫度較低時發(fā)電所產(chǎn)生的余熱使管中的熱水不斷流動,熱水的流動使室內(nèi)溫度上升,發(fā)電所產(chǎn)生的余熱又使管中的冷水不斷流動,從而降低室內(nèi)溫度。采用毛細現(xiàn)象制成的制冷系統(tǒng)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制冷模式,不僅能夠降低能耗,更能降低身體的不舒適感。

(五)太陽墻技術的應用。

太陽墻技術的應用實際上是太陽能技術應用的一個范疇,太陽能可再生、環(huán)保、便宜等特性一直是能源研究專家觀眾的焦點,人們不斷開發(fā)探索新的途徑來實現(xiàn)對太陽能的利用。采用太陽墻空氣集熱器可以回收墻體的散熱,解決新風的預熱問題,在增強室內(nèi)空氣供給量的同時能夠有效的節(jié)省能源。制作太陽墻主要采用鍍鋅鋼薄板或鋁制薄板,這些薄板外擁有許多褶皺和小孔,薄板的表面顏色較深,這些板材一般安裝在距離建筑外墻20厘米的地方,并和建筑物頂部的遮雨板連接在一起形成太陽墻即熱系統(tǒng)一個組成部分,另外一個部分由室內(nèi)風機與管道組成,這兩大部分就構成太陽集熱系統(tǒng)的整體。其中薄板上的褶皺主要是用來增加板材的強度,褶皺可以根據(jù)需要的不同而設計不同的形狀,板材上孔洞的數(shù)量以及分布規(guī)律則是根據(jù)實際需求確定,這主要要考慮到建筑物的功能、特點、所處地理位置、陽光充足程度等。冬季,空氣通過板材上的孔洞進入集熱墻,空氣在流動的過程中汲取板材上吸收的熱量,隨后空腔的溫度上升,空氣就受到氣壓的作用進入沿著管道進入各個房間,為房間供暖;在夜間可以用風扇將由室內(nèi)散失到空腔中的熱空氣重新扇回室內(nèi),這樣既能為房間供暖,又能夠為房間不斷輸入新鮮空氣。在夏季則停止風扇的運作,室外的熱空氣從孔洞中進入空腔,然后又沿著空腔上端和周圍的空隙流出,空氣源源不斷的在空腔內(nèi)流動,不僅帶走了室內(nèi)的熱量,也阻擋了熱量進入室內(nèi)。

物理學知識在世博館建設中的應用。

隨著傳統(tǒng)能源的日益枯竭,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人們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到節(jié)能型建筑上,中國第41屆上海世博會上低碳節(jié)能型場館成為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其場館建設中許多技術與知識都和物理學息息相關。

(一)馬德里竹屋和空氣生態(tài)樹。

從名稱上就可以知道馬德里竹屋建筑材料同其它場館的不同之處,其外墻用一層厚厚的竹窗進行覆蓋,竹窗由縱橫交織的竹子編制,在空氣清新的早晨將竹窗打開既可以更新室內(nèi)的空氣又能降低溫度,在中午將竹窗關上能夠抵擋熱量的進入但又不會閉塞阻擋室內(nèi)的空氣流通,竹子由于其空心的特質能夠起到很好的隔熱與保溫效果??諝馍鷳B(tài)樹整體是由鋼鐵構建而成,其外觀為十邊形,整個場館的直徑為12米,空氣生態(tài)樹內(nèi)部安裝有可以自動開合的百葉窗與直徑為7米的大型“引風機”,建筑物頂端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整個建筑可以實現(xiàn)能源自給,不必消耗額外的能源。生態(tài)樹外圍用黑色遮陽網(wǎng)遮擋陽光,雖然白色遮陽網(wǎng)能有有效地反射太陽光,但由于遮陽網(wǎng)表面不平整,太陽光在其表面會形成漫反射,白色遮陽網(wǎng)不利于散熱,而黑色遮陽網(wǎng)則能吸收太陽光,同時遮陽網(wǎng)的結構又能有效阻擋熱量的擴散。

(二)倫敦零碳館。

倫敦零碳館最為特別的就是安裝在建筑物頂端的可以自由轉動的風帽,由于夏天上海的溫度較高,空氣很難進入室內(nèi),風帽的自由轉動就能將室外的新鮮空氣引入場館中。另外工作人員將黃浦江底層的`水通過管道引入場館下方,底層的江水溫度較低,用于對空氣降溫再好不過,由風帽采集而來的新鮮空氣經(jīng)過江水的降溫后就被輸入場館中。熱空氣中的水蒸氣較多,會使人感到沉悶,經(jīng)過江水冷卻后空氣中的部分水蒸氣會液化,空氣濕度相對較低。零碳館還采用了許多技術用于節(jié)能減排:屋頂鋪設的太陽能電池與熱水器能夠有效的將太陽能轉化成熱能,供給室內(nèi)的能量需求;場館玻璃上安裝的太陽能電池不僅能夠增加室內(nèi)的光亮度,又能為室內(nèi)提供必要的電能;場館外墻上涂有熒光材料,白天墻壁能夠吸收太陽能并將其儲存起來,到了夜間就能發(fā)出光亮用于照明。這些節(jié)能技術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理學的基礎上,諸如太陽能電池、熒光涂料等能夠有效降低場館的能源消耗。

(三)漢堡之家館。

漢堡之家館外形就如同是四個打開的抽屜,這個場館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它能夠不消耗任何的能源而使場館的溫度永遠維持在25℃左右。漢堡之家之所以具備如此生氣的功能主要就在于其建筑中使用熱傳遞與新能源。漢堡館的朝向同一般建筑物有很大區(qū)別,它的整體設計是坐北朝南。設計師為了擴大北面墻體的面積,將北邊一大部分墻體向抽屜一樣向外延伸,而南向則采用了百葉窗與遮陽網(wǎng)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既能保證場館內(nèi)的光亮程度,又能有效地避免陽光直射,減少場館的受熱面積。漢堡館的墻體有三層結構組成,其中設有很好的保溫層,能夠有效地阻擋室外的熱量進入場館內(nèi)部;漢堡館的每一塊玻璃都是雙層結構,其中充滿了惰性氣體,不僅能夠進行保溫,同時還能有效地隔絕室外噪音;漢堡館只要能量來源就是太陽能和地熱,地熱所采用的就是地下水冬暖夏涼的原理,冬季溫暖的地下水能夠給場館供暖,夏季涼爽的地下水又能降低室內(nèi)溫度,而其中地下水的抽取與輸送則完全有場館頂部的太陽能電池提供。漢堡館擁有完整的能源系統(tǒng),完全不需要額外供電。

(四)新加坡館。

新加坡館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場館表面擁有許多開縫,這些開縫朝著不同方向延伸,場館頂端一個橫向的360度的大口子特別顯眼。新加坡館整體向內(nèi)傾斜,下方的陰影帶中不僅設有水池還有綠色植被,風從場館上方的大口子吹入場館內(nèi)部,場館頂端的空氣流通速度同場館內(nèi)部形成極大的反差,由物理學知識可以知道空氣流動迅速的地方具有較大的壓強,這樣場館內(nèi)部的熱空氣就從頂端的口子流向室外,而場館外部的空氣則經(jīng)過陰影帶流入場館;空氣流經(jīng)陰影帶時會使得陰影帶中水分蒸發(fā),變成水蒸氣,而水分蒸發(fā)需要吸收熱量,場館內(nèi)部的熱量就這樣被陰影帶降低,所以場館內(nèi)部即使沒有開設空調也可以很涼爽。

總結。

在中國的能源消耗排行榜中,建筑耗能位居榜首,而且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加劇,能源的消耗與日俱增,我國每年建成的房屋總共有16-20億平方米,超過了所有發(fā)達國家年建筑面積的綜合,這些建筑物95%以上屬于高能耗建筑,且建筑單位面積的能耗差不多是發(fā)達國家能耗的三倍。在這種形式下,相關部門迫切需要采取必要手段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以低能耗作為建筑設計的核心思想。建筑與物理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建筑學的理論與思想基本上都來源于物理學知識,物理科學在環(huán)保建筑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降低能耗,20中國世博會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世博會建筑的核心思想就是低碳、低能耗,而物理知識的應用恰恰就幫助其實現(xiàn)了這一目標,相信物理技術在今后勢必會更多的應用與建筑節(jié)能,為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十三

·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學物理教學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興趣。

·美國高中物理教材習題設置的啟示。

·議物理教學中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

·如何優(yōu)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

·大學生論文:專題地圖的特征及編輯設計。

·物理教學中師生互動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慣性物理學論文篇十四

摘要:對經(jīng)典力學范圍內(nèi)現(xiàn)行的慣性觀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對于慣性要區(qū)分:個別研究對象的性質與存在的性質;保持某種狀態(tài)的性質與改變某種狀態(tài)的性質;物理學規(guī)律的動力學特性與審美性。

關鍵詞:慣性;存在;時間;空間。

慣性是經(jīng)典力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同時它又是人們?nèi)粘I钪械囊粋€基礎性觀念,并且慣性問題也是經(jīng)常被物理學界討論的一個話題(1)??墒?,盡管經(jīng)典力學經(jīng)過了漫長的發(fā)展時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師在此問題上還存在著很多的混亂性(2),本文試從幾個方面對慣性進行了討論,望引起大家的共識。

一、慣性的意義。

大家知道,慣性是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3)。一個物體,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來靜止的就會一直靜止下去,而原來運動的則會一直作勻速直線運動。這里的問題在于:慣性是否是物體的性質?依據(j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任何物體均具有慣性。因而,看來慣性不是被研究物體的性質,因為這一性質是一切物體所具有的,也就是說它與物體的個別特征無關。因而,慣性只能是存在的一個特征,是被研究對象周圍的環(huán)境在此對象上的表現(xiàn)。換一句話說,它是存在于物體周圍的一種條件,一種約束。

二十世紀初,德國數(shù)學家諾特爾(4)證明了:空間平移對稱性導致動量守恒、空間轉動對稱性導致角動量守恒、而時間均勻性導致能量守恒。事實上,物體的慣性是時間均勻性與空間對稱性的必然結果。因而它與個別的特殊研究對象無關。慣性不是個別存在物的性質,個別存在物只是慣性的顯現(xiàn)者,慣性的本質與個別存在物的特性無關。從而我們就不能用反映個別存在物性質的量(例如質量)來測度慣性。因為慣性作為存在的一種顯現(xiàn),并無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狀態(tài)的表達。

二、慣性與物體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難易程度無關。

通常認為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是據(jù)于這樣的理由:質量大的物體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運動狀態(tài)不容易改變。這是由牛頓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結論。而事實上物體運動狀態(tài)是否變化,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是難還是容易是與慣性無關的。慣性所揭示出的物體之性質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或代表改變的難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種特定狀態(tài)(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本領:在最相似的物之間,錯覺說著最巧妙的謊;最小的罅隙是最難度(5)。因而慣性與物體的質量無關。倘若慣性與物體的質量有關的話,則我們也可以說力與慣性也有關系。因為對于相同質量的物體而言,力越小其運動狀態(tài)就越難改變。因而,也即力越小物體的慣性越大。事實上,在慣性概念發(fā)展的最初時期,牛頓就將慣性與力進行等價的思考,當然現(xiàn)在大家知道牛頓的把慣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錯的了。如果要說質量與慣性確有聯(lián)系的話,作者以為也只能從這樣的一個視角來看:慣性是由其表現(xiàn)物體周圍存在著的與時空有關的天體質量分布情況決定著的性質。這是因為,根據(jù)廣義相對論,空間的性質是由天體質量的分布所決定的。至于時間,自從奧古斯?。?)提出“什么是時間?”以來,人們還沒有認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從更深的層次上而言,人們只認識到什么是慣性而還沒有搞清慣性是什么。

慣性不是一種由個別物體自身所具備的原因(誠然,所有物體均會表現(xiàn)出慣性),它不是我們的一種吃力的、需要支撐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實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綻開。因而“慣性是物體對任何改變其運動狀態(tài)的外來作用的阻抗的性質”(7)這樣一種說法就是不當?shù)?。因為這一注釋還是從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來的,在這一注釋中已經(jīng)隱藏了牛頓第二定律及對慣性與物體質量等價的認同感。其實,慣性是一種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適的、和諧的存在之性質,它使物體的存在行為非常簡單,而人們也往往由于常見到這種存在的簡單性而忽視了它的深層含義。靜止的永遠靜止,運動的永遠作勻速直線運動,慣性就是將存在如此單調而重復地顯現(xiàn)在人們眼前。凡是背離了這兩種物體的存在情況而用慣性去解釋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為均屬一種不當?shù)脑庌q行為。可是這種詭辯行為不僅麻木了人的腦神經(jīng)而且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教科書(8),我們來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慣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駛的車輛因慣性而不能及時制動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區(qū),對機動車的車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車安全。(9)。

在這里,不能及時制動是由于慣性還是由于制動力不夠大?略作思考,讀者就可判斷出是由于后者。將慣性看成一種破壞力是十分荒唐的。而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車輛質量較大,而相應的制動力在如此質量的物體上所產(chǎn)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車輛很快地減速,從而在短時間內(nèi)停下來。倘若對于質量較大的車輛來說制動力也允許更大,那么作者認為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制動車輛的。

并且,這個例子中的“高速行駛的車輛”及“對機動車的車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學生認為慣性和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這對于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誤導。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擊幾下,斧頭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這是什么緣故呢?(10)。

通常標準答案是這樣的:開始斧頭和斧柄同時向下運動,當斧柄遇到障礙物時突然停止,而斧頭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這樣斧頭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實上,斧頭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頭克服了阻力相對于斧柄運動了一段位移,而慣性不是克服某種阻力使斧頭運動的原因。在此問題中的一個效果是斧頭相對于斧柄產(chǎn)生了某種(克服一定力的)運動,因而我們必須以斧柄為參照系來考察此種運動的實質。當以斧柄為參照時,實際上斧柄在撞擊的過程中是一個非慣性系,它相對于慣性系有一個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頭在此參照系中必受到一個向下的“慣性力”,正是此力與斧頭的重力克服了斧頭與斧柄之間的彈力與摩擦阻力使斧頭相對于斧柄前進了一段位移,從而使斧頭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為參照系來看斧頭在斧柄上套牢的問題,那么可以這樣認為:雖然斧頭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過程中沒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對于地面而言斧頭具有一定的動能和重力勢能,正是這個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從而轉化為內(nèi)能。所以從效果上看,一是斧頭相對于斧柄向下移動了一段位移,二是斧頭與斧柄的接觸面上在發(fā)熱。

如果僅從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斧頭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與作用時間(或所通過的位移)所共同決定的,也就是說它和斧頭相對于斧柄的動能或動量變化有關。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擊”這兩個條件只是使斧柄產(chǎn)生了相對于水泥地面的較大的動量變化率,從而也使斧頭具有了相對于斧柄的慣性力。但是,雖然這個慣性力構成了斧頭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嚴格地說,斧頭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還和斧頭的重力及斧柄的彈性和斧頭與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關系。并且斧頭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時間也大有關系,因而,撞擊“幾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例3.小車上豎直放置一個木塊,讓木塊隨小車沿著桌面向右運動,當小車被檔板制動時,車上的木塊向右傾倒。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書上的答案是這樣的:小車突然停止的時候,由于木塊和小車之間的摩擦,木塊的底部也隨著停止,可是木塊的上部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所以木塊向右傾倒。

事實上,本例中小車上木塊的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緣故。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小車對木塊的摩擦力對木塊的重心而言有一個順時針旋轉的力矩,從而木塊向右傾倒。若以小車為參照物,小車被檔板制動時已是一個非慣性系,作用在木塊(重心)上的“慣性力”對木塊的底端也產(chǎn)生一個使木塊作順時針旋轉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頭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塊在小車上傾倒已是一個涉及物體在非慣性系中的動力學的問題。其中例2是非慣性系中的質點動力學問題,而例3則是非慣性系中的剛體動力學問題??墒?,在非慣性系中,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論述的牛頓第一定律已不成立,從而也失去了此兩例的代表意義。也就是說,這兩個例子不僅是不準確的解釋而且是不適當?shù)睦?。在涉及慣性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分別那些是屬于慣性現(xiàn)象,而那些則不屬于慣性現(xiàn)象——即為動力學現(xiàn)象。牛頓的例子,毫無疑問是正確的(12),但我們許多的物理學工作者卻將慣性對事物的解釋范圍作了相當隨意而并不恰當?shù)臄U展或扭曲。其實在講述慣性時,用不著舉更新鮮的特別例子,倒是需指出慣性使我們對事物常態(tài)的存在方式太熟視無睹了。這里問題的關鍵在于,慣性不是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tài)(使火車制動、使斧頭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塊傾倒)的原因。嚴格地說,這些原因和物體的慣性無關,只和力有關,而至于火車制動得及時不及時,斧頭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塊傾倒得快不快,則不僅與力有關,還和物體的質量、形體、初速度有關。但即使如此地與質量和初速有關卻也與慣性無關。

慣性,這個我們通常認為是由物體內(nèi)在因素決定的性質,其實是物體存在方式的一種條件性:“試取汽車為參考系統(tǒng)來研究‘當汽車急劇剎車的時候,車中乘客有向前傾倒的傾向’這個問題,在汽車急劇剎車前,相對于汽車而言,乘客是靜止的,在汽車急劇剎車時,乘客突然向前傾,這就是說,以汽車為參考系統(tǒng),乘客由靜止而突然向前傾,并不保持其靜止狀態(tài),并不表現(xiàn)出慣性”(13)。這個條件就是:物體要表現(xiàn)出慣性,它必須處于慣性參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頑強地延續(xù)維持不變,無論運動是快是慢抑或停止?!保?4)也只在慣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體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問題時,慣性系總有著特殊的地位??墒?,這個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單單是人類抽象理性的功勞,并不是人類貪懶和間集化的一個報應,慣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礎:自然之美的呈現(xiàn)及人對自然之美呈現(xiàn)體認的同一性。如果沒有了存在的時間均勻性與空間對稱性,我們選取的相對于地面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對研究動力學問題而言也就將成為一個畸形的怪胎。慣性系不僅在計算上向人類提供了聯(lián)系物體的相互作用與相對運動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與存在的關系成為審美性的。慣性定律給我們的啟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慣性系則是自然對人的一個饋贈。也因而,我們應當從審美的視角來看待慣性,而不應當將它看成一個惡魔或一件便宜貨。

所有的老師都要求學生不要把慣性與慣性定律混為一談,可是當我們的老師用動力學的觀點來看待慣性——也就是說,把慣性與牛頓第二定律混為一談的時候,對學生的這一期望是合適的嗎?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當教完一些物理學的基本概念與規(guī)律以后,就要求學生用它們解釋自然現(xiàn)象。事實上,物理學中有些基本概念與規(guī)律不是要求我們?nèi)ソ忉屪匀滑F(xiàn)象,它沒有這個功能,它只是告訴我們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給我們的不是一種推理的方式,而是一個判斷的原則:它促成我們的判斷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現(xiàn)。

三、慣性定律與牛頓第二定律的關系。

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時,從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作勻速直線運動??墒?,僅依據(jù)這一點卻不能認為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一個特例。因為這兩個定律的論述對象其實是不一樣的。牛頓第二定律的研究對象是一個物體,而牛頓第一定律論述的是整個存在的性質。慣性——這個任何物體均具有的性質其實不是我們的個別研究對象所具有的性質,因為這個“任何物體”,包括了天地間的萬物,而萬物的總稱(15)即是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也即任何個別的物體都不可能無條件地具有慣性:慣性是存在的特性,是存在著的時空的特性,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牛頓第二定律是關于個別物體因果性的規(guī)律,而牛頓第一定律卻與個別物體的因果性無關,它是存在之狀態(tài)的表述,它的表述是與具體的特定的時間無關的、瞬時性的。正是這種非時間性(16)構成了牛頓力學的本質特征。也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時間均勻性與空間對稱性構成了慣性系的特殊地位,從而使我們可以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上來研究物體的動力學關系。因為毫無疑問,物體的運動性質和規(guī)律與采用怎樣的空間和時間來度量有著密切的關系(17)。由此可見,不僅牛頓第一定律不是牛頓第二定律和特例,恰恰相反,現(xiàn)行的動力學規(guī)律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體的個體事物上的展現(xiàn)。慣性定律比牛頓第二定律具有更強的基礎性。也就是說,正是慣性現(xiàn)象,構成了牛頓動力學所以成立的操作平臺。由于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變,因而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才跟物體的受力相關。

最后,牛頓把慣性定律放在三個運動定律的首位也是與其對自然的信仰因素有關的。因為在文藝復興之前的絕大部分思想家繼承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運動內(nèi)在決定論的觀點。但在牛頓看來,基本的物質粒子完全是惰性的,沒有任何自發(fā)的運動,而電、磁、光這些‘非物質’的力量則成為神在自然中的行動的載體(18)。也就是說,慣性定律內(nèi)隱含著牛頓否定亞里士多德運動觀的內(nèi)在目的論從而建立新力學的形而上基礎。

四、慣性與具體物體的質量無關。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這個論題,在幾個角度去看都是錯誤的。第一,質量不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個別研究對象的質量與其所揭示的慣性毫無關聯(lián)。因為這兩者從數(shù)量上來看是一對無窮大的關系,從內(nèi)容上來看是個體與存在的關系,在它們之間,人類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邏輯上的因果鏈。第二,“物體(的)慣性”這樣的說法缺乏依據(jù),因為慣性不是物體的性質。物體只是作為慣性的表現(xiàn)者而存在的。第三,“慣性(的)大小”這樣的說法也缺乏依據(jù),因為慣性沒有大小,慣性只是存在的一種表達方式,一種特定狀態(tài)的顯現(xiàn)。第四,既然慣性并無大小,我們也不可去進行量度,事實上,任何一本教科書上也沒有指出慣性與質量的函數(shù)關系,因為這一函數(shù)關系并不存在,它只是人們的一個虛假的邏輯推測,誰也不能證明質量與慣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更不能得出它們之間的比例系數(shù),因為這些關系均是虛假的。因而,物理學界流傳的物體的慣性等于它的質量(19)只是人們一個隨心所欲的錯誤言說。

由于物體質量與慣性無關,所以,將牛頓第二定律中的質量稱為慣性質量就是不當?shù)?,質量的確對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有一種象力一樣的阻抗作用,質量在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tài)上而言似乎有一種“消解”、“抗拒”力的性質。因而作者認為可將現(xiàn)行的“慣性質量”改稱為物體的“抗性質量”。正如牛頓所說:“物體只有當有其他力作用于它,或者要改變它的狀態(tài)時,才會產(chǎn)生這種力。這種力的作用既可以看做是抵抗力,也可以看做是推斥力。(20)”因為質量與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快慢有關,它事實上具有動力學特征,當一個物體的質量大時,它對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阻抗能力就越大。

從邏輯上而言,我們只有將慣性從物質的內(nèi)在因素中解除出來,才能完全地克服牛頓時代的機械論自然觀與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之間存在著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說,這樣才能使牛頓第一定律恰如其分地建立在由文藝復興所形成的機械論而不是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的形而上學基礎之上。

五、慣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頓第一定律是動力學定律的基礎,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體的某種動力學性質,它是關于人類體認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諧的陳述。據(jù)于上面的論述,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陳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過分的:反映時間的均勻性,空間的對稱性,及自然之美對人的呈現(xiàn)??墒?,現(xiàn)行的許多教科書中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陳述是很不一致的。當然,這種不一致性用老眼光來看是無傷大雅的,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種差異性就成為值得商討的了。

例如:一個物體,如果沒有受到其他物體的作用,它就保持自己的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21)。這樣的陳述可能離慣性定律的本義較遠,因為這一陳述的方式是在動力學的維度上來進行的,陳述的對象是“一個物體”。這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研究對象是一致的,這樣方式的陳述毫無疑問地可以把慣性定律認為是牛頓第二定律的一個特例,因為“如果沒有”這幾個字就表達了陳述事件的某種特殊性。

另外一種常見的陳述方式是: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22)這樣一種表述比前一種完整多了,它幾乎就是牛頓的原義,但這里的“一切物體”應當換成“任何物體”(23)。因為在此論述中的“任何物體”實際上是對一切物體的否定,而“有外力”應當換成“其它物體的作用”,因為慣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操作意義上的力這個動力學的基本概念與慣性無關。

作者試著這樣來陳述慣性定律:存在著的宇宙有這樣一種性質,它使任何物體在沒有受到其它物體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蛟S,這樣的一種陳述方式是較明晰的陳述方式,它強調了慣性與慣性的表現(xiàn)者(個別研究對象)的嚴格區(qū)分,這個陳述的主語是性質,這樣的陳述才可稱為關于“慣性”的定律。而我們也應當將慣性定義為:使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

六、人們誤解慣性的來源。

人們在慣性問題上所犯的錯誤認識,既來源于歷史上人們對于和慣性概念相聯(lián)結的力與物體運動關系的一貫表達方式,又來源于牛頓的表述與對于牛頓力學理解上的偏差?!笆聦嵣?,牛頓似乎注定要被人誤解”。(24)。

在牛頓所陳述的第一定律中:(25)“每個物體都保持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變那個狀態(tài)(everybodypersistsit’sstateofrestorofuniformmotioninastraightlineuntilitiscompelledbysomeforcetochangethatstate.)”。牛頓對“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作出了對應的理解,即認為保持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物體是由內(nèi)部原因的,這個內(nèi)部原因即稱為慣性:“visinsita,或物質固有的力,是一種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個物體當中,大小與該物體相當,并使之保持其現(xiàn)有的狀態(tài),或是靜止,或是勻速直線運動”。(26)在牛頓時代,作出這樣的判斷是無可厚非的:“一個物體,由于其物質的惰性(現(xiàn)稱慣性——譯者注),要改變它的靜止或運動狀態(tài)就極其不易。因此這種固有的力可以用一個最確切的名稱‘慣性’或‘惰性力’來稱它?!保?7)因為在牛頓時代是無法判定慣性的本質的。從牛頓的這一段話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出,他幾乎是在第二定律的意義上來領會慣性的,因而他才認為(慣性)大小與該物體的運動和質量有關。

這一觀點可以追蹤到亞里士多德,它影響了包括牛頓在內(nèi)的一大批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在牛頓之前的開普勒也就慣性說過(29):“如果天體不賦有類似于重量的慣性,要使它運動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動力就足以使它有無限的速度,但由于天體公轉需要用一定的時間,有的長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顯,物質必須具有能說明這些差別的慣性”;“慣性,或對運動的阻力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在給定的體積中,物質的量愈多,慣性愈強?!庇纱宋覀円部梢?,在開普勒那里已經(jīng)有慣性等同于力與質量的觀點了。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人們對于慣性的錯誤理解主要是由歷史原因所造成的,這個原因主要在于:人們普遍地認為事物外在的狀態(tài)是有其內(nèi)在原因的。當人們在物體之外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可感覺的原因的時候,就只能把它歸因于物體的內(nèi)部。牛頓將慣性歸因于物體的內(nèi)部,把慣性看成阻礙物體改變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況的內(nèi)力,他假設的慣性非常接近布里丹的沖力——即:慣性作為一個內(nèi)力,在缺乏外部動力或阻力時,會引起無定限的直線運動(30),另一方面,牛頓的慣性觀又來自于他對古希臘關于自然具有靈魂觀念的繼承,我們可以從他的著作中強烈地感到,他具有自然界的物體與人一樣會在受到作用時產(chǎn)生反作用這樣一種強烈的思想意向。顯然,在現(xiàn)代人看來,自然界的物體是與人具有本質區(qū)別的。

在牛頓以后,歐拉則將牛頓關于visinsita的比較隱晦的注釋作了同牛頓之前的有些科學家的直感一樣的有一定危險性的表白:“慣性是物體保持靜止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能力。慣性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例?!保?1)可是現(xiàn)在看來,這種危險性中是帶有錯誤的。從那以后到現(xiàn)在,人們對于慣性的理解基本上是庸俗性質的。隨著現(xiàn)代物理學的發(fā)展,特別是諾特爾之后,我們可以認識到使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并不在物體的內(nèi)部、也跟力無關,而是由于物體所處的時間均勻性與空間對稱性。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對牛頓意義上的慣性作出更開放性與發(fā)展性的理解,牛頓的visinsita(慣性是一個消極的本原,靠此本原物體維持它們的運動或靜止,按照作用力的大小接受運動,按照受到阻力的大小抵制運動。(32))可以深入為兩個層面的結論: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一個物體,它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是由于慣性,即時間均勻性與空間對稱性;在同樣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一個物體它的運動狀態(tài)較難改變是由于它的動力學特性——抗性,即它的質量較大。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70154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