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如何安排好這段時間取決于個人的自制力和效率。教育總結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如何提高總結的質量和深度?下面是一些總結的范例,希望能給大家寫作提供一些思路和靈感。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一
借助多媒體講練結合。
在主觀題的回答中語言如何簡練準確。
1課時。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其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殿堂,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我們課本上所學過的古代詩詞就有《詩經》(《靜女》、《無衣》、《氓》)、《楚辭》、(《離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五言詩(《白馬篇》、《歸園田居》),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的標志——唐詩宋詞元曲更令我們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領悟到它們的美呢?這需要掌握一些鑒賞方法。
文學鑒賞評價: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內容:形象——思想——觀點。
形式:語言——表達技巧。
考試形式:主觀題。
1、透過字面把握形象。
因為古代詩歌貴在含蓄,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只有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就必須理解詞義、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備常識。
如: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中理解的關鍵在“折柳”上?!罢哿卑艘欢ǖ奈幕WR,即在古詩詞中有些意象是為詩人們所青睞的,它們往往有較為固定的內涵,如“柳”即“留”的諧音,因而“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其它這類意象還有“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義。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過聯想分析思想。
詩歌要“言志”,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組合又會產生優(yōu)美而豐富的意境,給人帶來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內容、評價作者的思想,需通過聯想來實現。
如: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以凝練的語言將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讓人想到:在這惹人愁緒的時節(jié),面對令人傷懷的景致,只有凄涼的西風與羸弱的老馬與這個游子相伴,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數筆,借助聯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內容:情感類別(哀怨、歡快、離愁別恨……)。
情感載體(楊柳、菊花、圓月、落葉)。
內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
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從高考的角度看,所選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較小的,所以把握詩歌的藝術和表現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
關鍵詞句的理解: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考題有兩種形式: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煉選擇詞句。
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悟旨意。
修辭手法的判斷:一般看來,集中考查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考查形式:修辭的藝術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如: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胺鳌弊诌\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4、書面表達掌握術語。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賦、比、興(創(chuàng)作方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達方式)。
點面結合、想象聯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
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實主義。
豪放/婉約。
纏綿宛轉/清新優(yōu)美/慷慨悲涼/沉郁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
事物的“形”與“神”
如: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詩人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有爭論。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有所寄托;有人認為此詩只是寫西澗景色,毫無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出理由。
這首詩借景寫意,有所寄托。前兩句寫詩人獨愛幽草,與以鳴聲誘人的黃鸝作比,喻仕途世態(tài),寓意明顯。第三四句寫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情懷。
1、閱讀下面兩首“詠秋”詩,比較、分析后,填寫后面的表格。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行秋。
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出細浪生。
意境格調修辭方法藝術手法。
劉詩昂揚對比虛實結合。
徐詩閑適比喻以動襯靜。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這首詩描寫的邊塞景象是怎樣的?對后兩句詩,有人這樣評說:“同用落梅,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卻是巧說婉說?!闭埦唧w解說高適這二句詩怎樣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凈風清,笛聲悠揚,一片明朗開闊的景象。詩人用“借問“引起人們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了守邊戰(zhàn)士戍邊懷鄉(xiāng)之情。
自去年以來,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yōu)橹饔^表述題,雖然加大了答題的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只要掌握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這種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我們的水平。
年份詩歌。
1998《題李凝幽居》賈島。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約客》趙師秀。
2001《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
2002《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二
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的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征之一。
過程與方法:
能用測量的方法比較葉的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夠關注周圍植物的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培養(yǎng)熱愛植物、保護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的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的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的圖片,帶花苞的茶花。
【教學過程】。
2.我們知道,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fā)芽、長大、開花結果。秋天里,從開學到現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里的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揭示課題)。
1.小組合作交流這些問題:
(1)植物在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呢?
(2)我們應該怎樣來觀察植物的這些變化呢?怎樣測量這四張大小不一的樹葉?
2.學生匯報:
預設(1)樹干變長變粗、葉子變色掉落、樹木變高等。
(2)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數一數每天有多少落葉,測一測樹葉的寬度等。
(3)還可以看看茶花的花苞長得怎么樣?等。
1.觀察樟樹的要求以及內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1)測一條樹枝上的葉與最小葉、中間葉的長度和寬度。
(2)測量樹干的粗細,連測三次,取平均數。(為什么?)。
(3)數一數落葉有多少?
(4)完成前面的同學,可以再觀察和測量自己喜歡的?
2.學生在操場上觀察測量,教師指導。
1.匯報落葉的數量。
落葉的數量說明了什么?(說明樹葉在老化死亡)。
2.匯報葉的大小數據。
樹葉的大小變化,說明了什么?(說明樹葉在成長,在變化)。
3.匯報樹干的粗細。
樹干的粗細說明什么?(樹干的粗細一次記錄很難看出植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需要以后繼續(xù)觀察。植物的樹干變化可能是十分緩慢的)。
1.觀察一棵樹的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說一說有些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這進一步說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在生長,在成長,在變化。)。
1.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課后作業(yè)):
(2)觀察記錄表的設計。
我的xxxxxxxxxxxx變化記錄表。
樹干樹冠葉子其他。
粗細樹皮落葉數顏色大小。
我的發(fā)現。
小結:這樣堅持下去,我就還可以科學的知道大樹一年四季中的變化。
2.準備材料:
(1)學生準備:觀察記錄本。
(2)教師準備:水生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板書設計】。
6.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觀察項目觀察情況說明了什么。
落葉……老化死亡。
樹葉……在成長。
樹干……變化緩慢,但也在成長。
植物的共同特點。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三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的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填寫懂維恩圖;。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初步感知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的區(qū)別和不同的生長情況;。
培養(yǎng)研究水生植物的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的相同與不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記錄本,小刀。
【教學過程】。
(學生:水里)。
對了,就是在水里,我們把這些生長在水里的植物稱水生植物。(板書揭題:水生植物)。
天,我們還是來通過觀察來認識水生植物。
3.大家在河邊、水池或者在電視上,都看到過很多的水生植物,有哪些水生植物?
1.觀察金魚藻和水葫蘆。
(1)我們現在就來觀察水生植物,請同學們拿出水葫蘆和金魚藻以其他水生植物。每位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水生植物進行觀察。
觀察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在水槽中觀察結束后,然后再拿出來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在一邊觀察一邊思考,遇到了什么問題?觀察是要注意紀律問題。
(2)小組匯報自己的發(fā)現以及遇到的問題。老師這里也有這么一個問題:水葫蘆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小組合作交流)。
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結構?請課外繼續(xù)探究。
2.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2)記錄單。
水葫蘆和金魚藻的相同點。
3.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1)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2)同學們,還認識這個圖形嗎?我們繼續(xù)用維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老師希望大家能填得更好,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2.作業(yè):觀察其他水生植物做好觀察記錄。
3.準備材料:
(1)學生準備:撿一些不同形狀的落葉、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記錄本。
(2)教師準備:一條枝條上面長著不同老嫩的樹葉。
【板書設計】。
4.觀察水生植物。
觀察方法:
在水槽中進行觀察。
在水槽外進行觀察。
記錄自己遇到問題。
水葫蘆狗尾草。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四
科學概念:
能通過觀察,發(fā)現一些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過程與方法:
能用靈活運用觀察方法觀察小草;。
培養(yǎng)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能力;。
用多種方法記錄小草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培養(yǎng)記錄意識,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培養(yǎng)記錄的及時和有效性。
【教學準備】。
幾種常見的小草,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1.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2.我們應該怎么做?保護和愛護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
3.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大樹和小草。(揭題)。
1.看大家對自己帶來的小草已經手癢癢了,誰來說說你的小草從什么地方撿來的?
2.小草有了,你想怎么觀察小草呢?(用感官、借用其他器材:放大鏡、小刀等)。
3.按什么順序觀察?
4.遇到不認識的小草我們應該怎么記錄呢?
1.溫馨提示。
(2)仔細觀察小草的根、莖、葉、果實等主要特點;(介紹小草的根莖葉果實指的是哪里)。
(3)觀察時由表及里,由點到面,由局部由整體;。
(4)當你使用小刀、剪刀等鋒利工具時要注意安全。
2.表格設計。
我們觀察到的小草。
名稱簡圖根、莖、葉、果實主要特點。
小草的相同特點有:
(啟發(fā)引導:從小草器官及生存環(huán)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guī)律等方面比較)。
3.學生交流:暢所欲言自己的發(fā)現和記錄。
1.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觀察自帶的樟樹枝條、葉片、果實來完成對比表格:
樟樹狗尾草。
莖顏色。
軟硬。
粗細。
質地。
葉顏色。
形狀。
軟硬。
大小。
氣味。
果實顏色。
形狀。
大小。
多少。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2.比較大樹和小草。
大樹小草。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叉框內。
3.總結:從以上維恩圖的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的共同點有根莖葉,有的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tài)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的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的具體結構特征也各有不同。
1.作業(yè):我們知道了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課后可以繼承補充并去學校的實驗基地去尋找自己喜歡的小草和大樹進行觀察和記錄。
2.準備材料: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記錄本、小刀。
【板書設計】。
3.大樹和小草。
小草的觀察方法、觀察順序、記錄方式。
大樹小草。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1、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
2、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自己動手畫一棵植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教學難點: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教學準備:記錄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一株植物、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2、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認識,他可真著急呀!你們能幫幫他嗎?
(1)它會不會開花?
(2)葉子什么樣子的?
(3)生長在哪里?
二、觀察一株植物。
1、選定一株綠蘿,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說看到的情況。了解這株植物的結構:根、莖、葉。
2、觀察植物的莖和葉。
(1)為了觀察的更仔細,喜羊羊決定走近這株植物,仔細看看它的莖和葉。走近了植物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什么來觀察?(在交流中板書:鼻子、手、同時強調要輕輕觸摸)。
(2)請大家仔細觀察莖和葉。
(3)交流觀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強調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
三、畫一株植物。
喜羊羊聽了大家的觀察交流。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他想:如果把這株植物畫下來,再去問村長,村長肯定能認出這是什么植物。怎么畫呢?我們小賴看看科學記錄單吧!
1、教師示范科學記錄單的使用。
(1)請大家拿出科學記錄單,教師在展臺顯示科學記錄單。
(2)老師知道學生填寫姓名、日期。
2、指導畫一株植物。
(1)教師示范畫植物的順序、方法。
邊觀察邊畫,按莖------葉-------根的順序。
3、交流評價畫的植物。
評一評,說一說哪位同學畫的最好。并請被選中的同學談談畫時的體會。
四、小結。
村長聽了大家的介紹,看了你們畫的畫,認出了這株植物。原來它是綠蘿(ppt出示)。
村長發(fā)現大家這么厲害,讓老師帶來了一副被弄亂的畫,需要你們的幫忙才能復原,你們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出示幻燈片)。
1、請兩位同學分別來拼兩種植物的拼圖,并找出根莖葉。
2、這是兩棵大樹,如果我們要去觀察拼圖中這樣的大樹,我們可以怎樣取觀察呢?(幻燈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樹的惡遠景、近景、莖葉的特寫。)。
3、結束: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很棒,我們一起認識了植物上有根、莖、葉。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課后大家去校園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觀察它。
作業(yè)布置:
畫一株植物,需要有根莖葉結構。
板書設計:
1、2。
觀察一棵植物。
結構:
根
莖
葉
觀察方法:眼睛看、鼻子聞、手觸摸。
遠
近
整體。
局部。
課后反思: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六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
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的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學生:記錄本。
【教學過程】。
1.我們前面學習了哪些植物?它們分別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2.小結:在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長在陸上的植物,也有生長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們都稱為植物,為什么都屬于植物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物的共同特點。(揭示課題)。
1.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等植物,你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記錄在記錄本上。(學生填寫)。
2.學生匯報。
預設:陸生植物有:楊樹、桃樹、櫻花、菊花、車前草、油菜、小麥……。
水生植物有:蓮、菱、滿江紅、茭白、荸薺、菖蒲、蘆葦……。
3.這么多陸生植物,它們要健康生長,需要什么條件呢?(水分、陽光、空氣、土壤、營養(yǎng))。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長又需要什么條件呢?(水分、陽光、空氣、營養(yǎng))。
4.學生記錄在記錄本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表格。(可用維恩圖記錄)。
5.小結:不管是陸生還是水生植物,它們共同的生長條件是什么?(水分、陽光、空氣、營養(yǎng))。
1.向日葵的一生。
物的一生要經過哪些生長變化?你能舉個例子嗎?(學生舉例)。
(2)觀察向日葵的一生圖片(課件),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3)學生匯報。(種子-出芽-破土-子葉張開-幼苗-花蕾-開花-結果-種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樹的一生。
(1)剛認識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樹的一生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呢?(出示課件大樹圖片)。
(2)學生匯報。(小苗-小樹-大樹-落葉-枝逐漸枯萎-死亡,大樹靠種子、莖等繁殖后代)。
3.比較大樹和向日葵。
(1)大樹與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壽命長短)。
(2)大樹與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經歷了從生到死的過程,會生長發(fā)育,還會繁殖后代)。
4.從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認識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變化,從植物這么一生的變化,從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會生老病死,會繁殖后代)。
2.學生小組合作整理和交流、匯報。
3.小結: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過程,這些都說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護生命。
4.你想怎么來愛護植物呢?
1.我們是通過哪些方法來學習植物的知識的呢?(學生討論)。
小結:實地觀察,小組討論,畫圖,填表,記錄觀察內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識,我們還可以查找資料。
2.布置課外活動:查找有關植物方面的知識,并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中,下節(jié)課進行交流。
3.準備材料:觀察記錄本。
【板書設計】。
7.植物的共同特點。
生長條件:植物的一生:
水分、陽光、生長發(fā)育、繁殖后代。
空氣和營養(yǎng)從生到死的過程。
植物有生命,我們要愛護。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七
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的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征之一。
過程與方法:
能用測量的方法比較葉的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夠關注周圍植物的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培養(yǎng)熱愛植物、保護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的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的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的圖片,帶花苞的茶花。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2.我們知道,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fā)芽、長大、開花結果。秋天里,從開學到現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里的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揭示課題)。
二、觀察方法指導。
1.小組合作交流這些問題:
(1)植物在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呢?
(2)我們應該怎樣來觀察植物的這些變化呢?怎樣測量這四張大小不一的樹葉?
2.學生匯報:
預設(1)樹干變長變粗、葉子變色掉落、樹木變高等。
(2)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數一數每天有多少落葉,測一測樹葉的寬度等。
(3)還可以看看茶花的花苞長得怎么樣?等。
三、校園內實地觀察測量。
1.觀察樟樹的要求以及內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1)測一條樹枝上的葉與最小葉、中間葉的長度和寬度。
(2)測量樹干的粗細,連測三次,取平均數。(為什么?)。
(3)數一數落葉有多少?
(4)完成前面的同學,可以再觀察和測量自己喜歡的?
2.學生在操場上觀察測量,教師指導。
四、交流觀察內容。
1.匯報落葉的數量。
落葉的數量說明了什么?(說明樹葉在老化死亡)。
2.匯報葉的大小數據。
樹葉的大小變化,說明了什么?(說明樹葉在成長,在變化)。
3.匯報樹干的粗細。
樹干的粗細說明什么?(樹干的粗細一次記錄很難看出植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需要以后繼續(xù)觀察。植物的樹干變化可能是十分緩慢的)。
五、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
1.觀察一棵樹的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說一說有些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這進一步說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在生長,在成長,在變化。)。
六、課外延伸。
1.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課后作業(yè)):
(2)觀察記錄表的設計。
我的____________變化記錄表。
樹干樹冠葉子其他。
粗細樹皮落葉數顏色大小。
我的發(fā)現。
小結:這樣堅持下去,我就還可以科學的知道大樹一年四季中的變化。
2.準備材料:
(1)學生準備:觀察記錄本。
(2)教師準備:水生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板書設計】。
6.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觀察項目觀察情況說明了什么。
落葉……老化死亡。
樹葉……在成長。
樹干……變化緩慢,但也在成長。
植物的共同特點。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
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的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學生: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回憶引入。
1.我們前面學習了哪些植物?它們分別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2.小結:在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長在陸上的植物,也有生長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們都稱為植物,為什么都屬于植物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物的共同特點。(揭示課題)。
二、植物生長的條件。
1.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等植物,你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記錄在記錄本上。(學生填寫)。
2.學生匯報。
預設:陸生植物有:楊樹、桃樹、櫻花、菊花、車前草、油菜、小麥……。
水生植物有:蓮、菱、滿江紅、茭白、荸薺、菖蒲、蘆葦……。
3.這么多陸生植物,它們要健康生長,需要什么條件呢?(水分、陽光、空氣、土壤、營養(yǎng))。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長又需要什么條件呢?(水分、陽光、空氣、營養(yǎng))。
4.學生記錄在記錄本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表格。(可用維恩圖記錄)。
5.小結:不管是陸生還是水生植物,它們共同的生長條件是什么?(水分、陽光、空氣、營養(yǎng))。
三、植物的一生。
1.向日葵的一生。
物的一生要經過哪些生長變化?你能舉個例子嗎?(學生舉例)。
(2)觀察向日葵的一生圖片(課件),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3)學生匯報。(種子-出芽-破土-子葉張開-幼苗-花蕾-開花-結果-種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樹的一生。
(1)剛認識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樹的一生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呢?(出示課件大樹圖片)。
(2)學生匯報。(小苗-小樹-大樹-落葉-枝逐漸枯萎-死亡,大樹靠種子、莖等繁殖后代)。
3.比較大樹和向日葵。
(1)大樹與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壽命長短)。
(2)大樹與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經歷了從生到死的過程,會生長發(fā)育,還會繁殖后代)。
4.從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認識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變化,從植物這么一生的變化,從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會生老病死,會繁殖后代)。
四、植物的共同點。
2.學生小組合作整理和交流、匯報。
3.小結: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過程,這些都說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護生命。
4.你想怎么來愛護植物呢?
五、課外延伸。
1.我們是通過哪些方法來學習植物的知識的呢?(學生討論)。
小結:實地觀察,小組討論,畫圖,填表,記錄觀察內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識,我們還可以查找資料。
2.布置課外活動:查找有關植物方面的知識,并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中,下節(jié)課進行交流。
3.準備材料:觀察記錄本。
【板書設計】。
7.植物的共同特點。
生長條件:植物的一生:
水分、陽光、生長發(fā)育、繁殖后代。
空氣和營養(yǎng)從生到死的過程。
植物有生命,我們要愛護。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傳統(tǒng)意象的寓意。
3、提高學生鑒賞詩歌意象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難點:鑒賞詩歌的意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歷代詩歌中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稱我國民族語言的結晶。我們先看“語文1”第一單元學習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話“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边@說明鑒賞詩歌的意象與把握詩歌的情感是學習詩歌單元的重點。眾所周知,詩歌常常用具體的意象來營造詩歌的意境,表達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說詩歌的意象鑒賞是開啟詩歌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
二、引入主體內容。
(一)詩歌意象的內涵。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簡單地說,“意”,就是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對于這種蘊含著深厚文化或詩人感情的東西我們稱之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是有了“人”“花”“月”“鳥”“澗”等意象的組合,才有了靜謐恬然的意境;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人生探問和宇宙暢想??梢姡庀笫窃姼璧撵`魂。
(二)詩歌意象的特點。
1、含蓄性。
古詩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惡禽——小人。
以物寄情。
楊柳——惜別圓月——思鄉(xiāng)落花——傷春浮云——漂泊。
流水——惜時古跡——懷舊黃葉——悲秋蓮花——高潔。
紅豆——相思丁香——哀愁紅藥——悲苦羌笛——凄切。
芳草——離恨。
以物指事。
舟楫——引薦長亭——送別。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詩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達相同的情感和內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梧桐——傷感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3、多樣性。
古代詩人由于受特定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的詩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同樣的意象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酒——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酒——悲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酒——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酒——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酒——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三、舉例分析鑒賞詩歌的意象。
例一。
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的鑒賞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教師提示:柳樹長長的柳枝迎風飄動,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著遠去的離人,由此有了《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樹要與戊守邊關的人依依惜別。再者“柳”與“留”諧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別之舉。折柳表惜別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樹猶在、柳條依依,似乎在懷戀遠方的親朋,故又有懷戀、懷遠之意。詩中的折柳是指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詩人靜夜聞笛,聽折柳曲,思緒被悠揚的笛聲勾動,引發(fā)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所以說,折柳是關鍵。
例二。
下面我們一起分析《天凈沙·秋思》的意象。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點評: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在一個深秋的傍晚,牽著一匹瘦馬,于瑟瑟秋風中走在有“枯藤老樹昏鴉”的古道上,猛一抬頭,看見潺潺的水流上橫著的小橋和炊煙繚繞著的人家,一種酸楚的流落感和著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頭,這滋味是難以訴說的,作者借助九個富有表現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構織了一幅蕭瑟、凄涼的畫面,再加上“斷腸人在天涯”,便把蕭瑟之秋與游子之思有機結合起來,把悲秋推向極致。難怪有人因這首而稱馬致遠為“秋思之祖”。
例三。
下面我們一起分析王昌齡的《采蓮曲》中的組合意象。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教師解析:組合意象就是將有關的幾組具象羅列出來,從具象的形、聲、色、味去體會詩句,確立聯想方向,發(fā)揮想象,把作者蘊涵在意象中的主觀色彩挖掘出來。根據《采蓮曲》詩中“荷葉”“羅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來聯想:采蓮女裙似荷葉、臉如荷花,蕩舟于荷叢,放歌于水上。這些意象組合構成了一幅色彩明麗,格調清新的采蓮圖,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寫作時歡快喜悅之情,進而也能體會到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感。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了解詩歌意象,重點探索了詩歌意象鑒賞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詩歌意象,希望能在詩歌鑒賞方面找到一個突破口。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詩歌的意象鑒賞并不難,只要我們能根據詩歌的語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調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藝術地再現詩歌所描繪的形象、聲音、色彩、線條、畫面,從而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詩人的內心情感與寫作意圖。那么,我們的詩歌鑒賞可以說已邁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是詩人抒發(fā)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鑒賞詩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可以說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對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全面而準確的理解和把握詩歌,才會對詩歌產生深摯的審美情感。當然,要想很好地解讀詩歌的意象,還須多朗讀、多積累、多鑒賞。
五、布置練習。
1、課外搜集常見的詩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
聞雁。
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
寒塘。
趙瑕。
曉發(fā)梳臨水,寒塘坐看秋。
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九
科學概念: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來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的變化;。
愛護樹木的情感和愿意與他人合作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觀察記錄本、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觀察了一棵大樹,這節(jié)課你們還想繼續(xù)去校園里觀察樹木嗎?(揭題)。
二、觀察樹木的方法。
1.觀察樹木之前,我們先解決這幾個問題:(小組合作交流)。
我們應該按怎么樣的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為什么?(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我們一邊觀察一邊記錄,很困難、很不方便,你們有什么辦法使我們的記錄更加完整、更加的快速呢?(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2.觀察時我們今天要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3.觀察筆記的要求: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三、觀察記錄一棵樹(學生實踐)。
1.溫馨提醒: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fā)現?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
(4)觀察我們要注意什么?
2.學生觀察實踐。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交流:各小組的觀察記錄。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課外延伸。
1.總結、課外作業(yè):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fā)現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xù)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fā)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fā)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
2.準備材料:撿幾種常見的小草(狗尾草、三葉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板書設計】。
2.校園的樹木。
樹的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教學反思】。
樹的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
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
結的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大樹和小草。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十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譯文翻譯。
一望無垠的沙灘上,潮水涌上來了,像一道白色的長虹;我猜想,是不是瑤臺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瓊漿潑向了人間,如此奔騰洶涌。
澎湃的潮水中,藍天的倒影在水里顛簸搖動;夕陽西墜,浮沉出沒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釋解釋。
十七日:農歷八月十七、十八是錢塘江潮最為壯觀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漫漫平沙:廣闊無邊的江邊平坦的沙灘。
走白虹:走,奔跑和滾動;白虹:指錢塘江潮。
瑤臺:傳說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失手:因沒拿?。ㄓ癖┒狗?。
晴天:因滾動的錢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藍天也搖動不止。
晚日:因奔騰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創(chuàng)作背景。
浙江錢塘江潮水是中國著名的自然奇觀,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漲時,勢如奔馬,鋪天蓋地,觀潮的人擠滿海塘。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描寫江潮的`詩文,陳師道也作了近十首觀潮詩,這首是其中的一首。
詩文賞析。
錢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個虎口的形狀。海水漲潮倒灌進來,受到河床的約束,就會掀起巨大波瀾,這便是自古有名的錢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勢最猛,詩人觀潮選在十七這一天,正為欣賞那雄偉奇麗的壯觀。
詩起筆就描摹了一派極其雄壯的場面。首句寫潮水方起,僅如銀線,被江岸約束,漸漸隆起,中高邊低的情況。形容潮頭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觀、顏色與氣勢,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繪遠處潮水逼近的情況,不是身臨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處。第二句寫潮水涌到面前,人間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話想象,說天神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這樣氣勢浩大的潮水。這一手法,與李白詠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極為相似。
三、四句,寫潮頭過后的情況。詩寫江面洶涌的波濤,卻不直接寫水怎么樣,而說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顛簸起伏,西落的太陽忽上忽下,進一步渲染了水勢、浪頭的巨大。兩個動詞“搖動”、“沉浮”,都有震動人心的作用。
四句詩,分潮前潮后兩層。前兩句用夸張筆法,結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氣勢寫足,運筆也如江潮,一瀉而下,令人心動神搖;后兩句用鋪張手法,寫實景,雄壯中帶有幾分綺麗。四句詩又各自選取了一幅特寫,連在一起,便展現了觀潮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自己對這大自然的偉觀的贊嘆。
這首絕句,通過白色長虹的比喻,瑤臺潑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繪出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色。全篇沒有用到一個抒情的字眼,卻句句觸發(fā)著讀著熱愛祖國山川、熱愛大自然的激情。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十一
在深化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語文學科的文學性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而詩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內容、凝練含蓄的語言和真摯純美的情感,成為文學領域里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并作為最集中精練的文學樣式,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詩歌鑒賞也成了高考大家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課本必修1》第一單元就安排了詩歌鑒賞,單元教學要求這樣寫道“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边@說明詩歌意象鑒賞與情感把握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眾所周知,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也是鑒賞詩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詩歌的意象鑒賞是開啟詩歌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可以說抓住了詩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領悟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傳授給學生意象鑒賞的方法也就可以讓學生拿著鑰匙去打開詩歌殿堂之門,這是語文老師共同的心愿。教師只有授之以“漁”,教以方法,才能讓學習主體以不變應萬變,切實提高鑒賞能力,積極應對高考試卷中變換莫測的試題。而藝術還原法是詩歌意象鑒賞的一種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因此,本課試圖通過意象鑒賞示例,引導學生學習掌握藝術還原法,切實提高鑒賞能力、審美能力。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雖然高一學生正處于詩一樣的年齡,對詩歌充滿向往,對詩歌鑒賞已有一定的常識與生活積累,但經典詩歌學習不多,鑒賞術語的積累還很單薄,面對詩歌的抽象語言符號不知從何下手;與此同時,學生的審美觀正在逐步形成,有一定的審美沖動,因此,必須從審美興趣的培養(yǎng)、鑒賞術語的積累、鑒賞方法的傳授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上加以積極的引導,授之以“漁”。
三、設計思想。
本課依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學目標,以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采用“啟發(fā)點撥式”的教學和“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評價、點撥作用,借助多媒體,采用“受激共振”的教學法,用屏幕顯示詩歌意象的畫面,化無形為實體,變抽象為具象,體現直觀性教學原則,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詩歌意象鑒賞的方法。教師將引導學生充分調動生活積累,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抽象的詩歌語言符號還原成具體形象的畫面,建構心靈的圖象,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繪制詩歌情景圖,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具體生動的詩歌意象、情景,讓學生比較、感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意象鑒賞的“鑰匙”交給學生。
四、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部分傳統(tǒng)意象的寓意。
2、了解掌握意象鑒賞方法——藝術還原法。
3、提高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與審美情趣。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藝術還原法。
難點:鑒賞詩歌的意象。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準備:制作課件、多媒體教室。
課前作業(yè):要求學生搜集常見的詩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按照學習小組集中討論,嘗試為意象下個定義。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先秦的詩經、楚辭,漢、魏晉的樂府古詩,唐詩、宋詞、元曲以及現當代詩歌就是我國源遠流長的詩歌發(fā)展史中一顆顆璀璨明珠。歷代詩歌中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稱我國文明史河的積淀、漢民族語言的結晶。本單元我們將學習一組現當代詩歌,先看單元學習要求第二段中“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边@說明詩歌意象鑒賞與情感把握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眾所周知,詩歌常常用具體的意象來營造詩歌的意境,表達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說詩歌的意象鑒賞是開啟詩歌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抓住了詩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領悟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搜集了多少常見的詩歌意象?這些意象又有何寓意呢?
(二)介紹意象的概念,舉例分析鑒賞詩歌的意象。
1、請部分學習小組代表介紹所查找的常見的詩歌意象及其寓意,并嘗試為意象下個定義。
教師等學生討論結束后,展示一組詩歌意象圖片,每張圖片都配有詩句。
歸類總結:(屏幕展示)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它必須是經過詩人主觀的篩選與情感化合,以符合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與人格情趣的物象。
部分傳統(tǒng)意象的寓意:。
楊柳—惜別圓月—思鄉(xiāng)落花—傷春浮云—漂泊。
流水—惜時古跡—懷舊黃葉—悲秋蓮花—高潔。
[特別提醒]。
a.積累傳統(tǒng)意象及其寓意。鑒賞古代詩歌需要了解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內涵,如歲寒三友中的“松”,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它“剛正有節(jié)”的節(jié)操,“梅”則賦予它“傲霜斗雪”的風骨,“水仙”則是“冰清玉潔”的象征,“杜鵑”則代表一種悲劇氛圍,倚欄桿而憑吊,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聽梧桐細雨則倍感凄楚悲涼。
b、知人論世看意象。由于詩歌語言的多意性、不確定性決定了大部分的意象含義是不確定的,它隨著詩人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人生理想、審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萬別。
2、(屏幕展示)一組黃昏畫面。
同樣是黃昏,不同情境,不同人有不同感受。看到這些畫面,請大家說說感想。并用一句詩來描述該情景。
學生回答后,提示:同樣是黃昏,在王勃筆下是“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雄闊壯美;在李清照看來卻是“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哀婉悲涼;李商隱面對黃昏覺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發(fā)出了生命暮年,青春難再的人生感慨。
因此,解讀詩歌的意象,要注意結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狀態(tài)去分析。
1、本節(jié)課課件主要運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融音樂、圖片、文字為一體。凡課件設計到的詩歌意象盡可能配上清晰、優(yōu)美的圖片,音樂以極富古典韻味的古箏曲為主,用以營造良好的詩歌氛圍,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詩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2、本課采用“啟發(fā)點撥式”的教學和“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的思維訓練和鑒賞、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究學習為主體,進行知識的課堂內化和布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本課以欣賞詩意盎然的音樂與圖片導入,以詩歌語言符號為元點,引導學生充分調動生活積累,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抽象的詩歌語言符號還原成具體形象的畫面,建構心靈的圖象,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繪制詩歌情景圖,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具體生動的詩歌意象、情景,讓學生比較、感悟,化無形為實體,變抽象為具象,既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又有利于知識的保持記憶,便于學生在認知圖式上建筑新的認知結構,切切實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審美性的統(tǒng)一、理論引導與實踐操作的統(tǒng)一、傳授技能與培養(yǎng)能力的統(tǒng)一,做到師生互動,循序漸進,教學相長。
3、學生在課前積極搜集詩歌的傳統(tǒng)意象,思考并將這些詩歌意象的寓意并進行歸類;課堂上積極參與活動,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還原出詩歌的意象、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陶冶情操。課后,認真進行發(fā)散引申訓練,能舉一反三,形成能力。
本設計能夠突出新課程的理念,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和認知特點,教學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強。
關于詩歌意象的理解,作者能夠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累,以學生已知的常見的詩歌意象及其寓意為支撐,進而導入對意象的整體把握。如何正確地理解意象?作者從“知人論世看意象”提出了“還原法”,意即借助詩歌所提供的詩句以及與詩篇相關的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狀態(tài)等去分析。顯然,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也符合文學作品“知人論世”的閱讀規(guī)律。為了使學生真正把握這一方法,作者以《致橡樹》和《天凈沙·秋思》這二篇學生并不太陌生的作品為例子,驗證并使學生掌握這一方法。按照這一思路,后面的練習,還是以掌握和鞏固這一方法為訓練的目標??梢哉f,本課的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
但是,作為中學生的詩歌鑒賞,“還原法”只是理解意象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還在于學生的審美。這一點作者顯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其次,就中學生而言,“還原法”在實際運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一點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十二
什么是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zhàn)生活,后人稱他們?yōu)椤斑吶娙恕?,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反映邊塞征戰(zhàn)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為大觀。所以說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
讀邊塞詩應注意的幾點:
賞析邊塞詩,他們從大漠、烽煙、長城、黃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們的精神風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盛唐之詩風: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zhàn)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中晚唐詩風: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
(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
宋代之詩風: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
(盡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表達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十三
詩歌鑒賞的一般規(guī)律就是由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決定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作家的主觀情思與客觀圖景相結合,然后將其外化為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由此,我們進行詩歌欣賞就應由語言入手。言為心聲,作家賴語言將自己的情思輸入作品,讀者賴語言從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這就就是劉勰說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語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詩歌欣賞的第一步就是揣摩語言,尤其要對詩句中的動詞、形容詞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來,要在揣摩語言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詩中描繪的畫面再現和補充出來,獲得生動、具體的視覺形象,如臨其境。再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領會畫面背后無限深遠的意蘊及詩人的思想感情,進入詩的意境。
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分別描繪了“赤壁江山圖”和“赤壁豪杰圖”。要想準確再現作者描繪的圖景,必須揣摩詩人描寫意象時使用的詞語。上闋中的“亂”、“穿”體現了山崖的不平、險峻、直插云霄;“驚”寫出了波濤的氣勢,使人驚心動魄;“千堆雪”就是比喻,形象地描繪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飛濺起的浪花的顏色和形態(tài)。在對這些詞語揣摩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調動感情,眼前會呈現這樣一幅圖景:長江洶涌奔騰,山崖陡峭,散亂地直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拍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同樣,下闋可以通過對“羽扇綸巾”、“談笑”、“檣櫓灰飛煙滅”等詞句的揣摩展開想象,在眼前展現出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御橫江而來的強敵的畫面。再聯想蘇軾當年四十七、被貶黃州的境遇,就不難體會出,他稱頌周瑜,意在抒發(fā)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樣建功立業(yè)卻壯志難酬的感情。
詩歌欣賞活動的目的就是要進入詩的意境。在這首詞中,兩幅圖就就是“境”,壯志難酬情就就是“意”,二者結合構成了本詞磅礴而雄渾,豪放中略見蒼涼的意境。讀這首詞,一位襟懷超遠、有著英雄氣概的詩人仿佛就站在我們面前。
綜上所述,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可以歸納為:
一、揣摩語言、品味意象;
二、展開想象、再現畫面;
三、結合背景、體會感情。
用這一方法對辛棄疾詞《鷓鴣天》進行賞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芥菜花。
此詞為辛棄疾罷官鄉(xiāng)居期間所作,詩中的景物點染出生機勃勃的早春農村風光,組成的就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畫面。由這幅畫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欣賞和流連。詞的上闋“破”和“鳴”字非常傳神,“破”寫桑葉逐漸萌發(fā)、膨脹,不僅有動態(tài),而且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fā)的速度和力量?!傍Q”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高興、得意的神態(tài)。詞的最后兩句作者將“城中桃李”與“溪頭芥菜花”對比,贊美鄉(xiāng)野溪頭迎風開放的芥菜花,表達了一種對不屈精神和頑強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二、物象、意象和意境。
要想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不僅要在平時多讀一些詩歌、多研讀一些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還必須要弄清并積累一些與詩歌鑒賞有關的名詞術語。
先來談談詩歌鑒賞中的幾個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就是指客觀事物的形象。意象就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形象。物象和意象的區(qū)別在于:一個就是客觀形象,一個就是主觀形象。意象就是意與象的結合,客觀物象一進入詩人的眼中,就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便成為意象,這就就是古人所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詩歌中的形象都就是意象。如在《沁園春長沙》中描繪了一幅“湘江秋景圖”———“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痹娭械摹吧?、林、江、船、鷹、魚”本來都就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就是本身并沒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與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結合,就表現出宇宙萬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長的生機勃勃的氛圍和情緒。再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中的“藤、樹、鴉”在現實生活中分屬動、植物,但與作家的意(羈旅之愁)結合起來,就呈現出一派衰敗、凄涼、孤寂的氣氛。這說明意象就是有著濃烈的情緒色彩的形象。
意境就是指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圖景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意象與意境在本質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就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產物,都表現出濃烈的情緒色彩。區(qū)別在于意象就是詩歌藝術最小的意義單位,而意境則就是詩歌整體的藝術境界。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與意象就是一大一小的關系,意境與全篇對應,要在整首詩的意象的總和中產生。
如杜甫《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急風、高天、沙渚、嘯猿、飛鳥、落木、流水”都就是包含著作家悲愴感情的意象,這些意象的總和構成了哀猿長嘯、鳥群回旋、落木蕭瑟、長江洶涌的雄渾而深沉的意境。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边@首詩就就是通過江水中的月影、沖淡柔和的月下燈光、聯拳靜憩的白鷺,躍出水面撥剌有聲的魚兒四個意象,組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意境,描繪了一個寧靜、安謐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詩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向往。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青山、碧水、孤帆、遠日都就是包含著作家情思的意象,這些意象的總和構成了天門山中斷楚江、青山相對、碧水奔騰、遠日映照的雄偉奇麗的意境。
三、說“移情”
“移情”就是詩歌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所謂“移情”,就就是詩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創(chuàng)作對象中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即古人所說的“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移情的過程就就是詩人先有某種情意而后將它移注于外物之中,達到物人合一,使對象活動擬人化的過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李逐水流”、“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些詩句就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鳥、柳絮、桃李、蠟燭,這些本無感情色彩的“物”在詩人的筆下,宛若與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息息相通,別有一番審美情趣。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十四
邊塞詩詞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開始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宋年間邊界戰(zhàn)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詞流派。
1、與戰(zhàn)爭有關的器物,如旗、鼓、干、戈,號角、戰(zhàn)車、轅門、烽火等。
2、與戰(zhàn)爭有關的地點和人、事、物,如大漠、長城、黃沙、樓蘭、陰山、瀚海、涼州、長城、受降城、玉門關,單于、吐谷渾,羌笛、胡笳、琵琶、蘆管,《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
三、邊塞詩常見的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王昌齡·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四、邊塞詩的思想感情:
1、有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報效祖國的激情。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有抒寫征士的鄉(xiāng)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沈佺期·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3、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殘酷以及對帝王窮兵黷武的不滿。
[杜甫·兵車行]。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4、注意:不同時代的邊塞詩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時代的邊塞詩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邊塞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應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
初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郁勃。
當時天下甫定,一統(tǒng)王朝的元氣正徐徐上升。但整個說來,尚覺力不從心,國家時遭侵襲,因而邊塞詩中常常充盈著一種強烈的憤激之情,同時伴有沉重的壓抑之感。這種郁勃特色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強敵入侵的憤然抗擊,一是對于時事政治的喟然長嘆。前者的代表是駱賓王,后者的代表是陳子昂。他們都不止一次地從軍出塞,對邊塞生活描繪逼真,感觸深沉。
盛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豪雄。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十五
詩歌鑒賞方法,掌握古典詩歌的方法,就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學習目標。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古典詩歌是文學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祖國語言的精華。閱讀古詩不但可以讓我們認識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在考試中,如何快速和準確地鑒賞詩歌是考生做題的關鍵。掌握古典詩歌的方法,就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學習目標。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注意時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國力的差別,往往會影響詩人的藝術風格,乃至形成相應的詩歌流派,表達類似的思想情懷。比如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在初唐時期,創(chuàng)建清新剛健的風格成為詩人的追求。盛唐時期,唐帝國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頂峰,清秀的山水田園詩派和豪邁的邊塞詩派應運而生。中唐時期,直面現實,興利除弊,詩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強大。晚唐時期,興國無望,詩人哀傷的情緒籠罩詩壇。
二、掌握作者人生經歷。
正所謂,知人論世,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那么,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的生活經歷突破。例如:《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fā)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fā)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三、重視注解。
詩注是在一首詩后。
命題人所給的補注,可能是對作者寫這首詩時相關的時代背景的介紹,也可能是詩中難讀字句的解釋,還可能是詩中涉及的典故等,對閱讀整首詩和后面的答題都至關重要,切不可輕易放過。對注釋內容認真思考,尋找注釋與整首詩歌之間的聯系。
例如:《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從詩注里學生就可以獲取重要信息,詩人在奔波流離之后寫的.這首詩。這對于學生準確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詩眼”
閱讀內容,尋找與試題有關的詞句,將詩眼提取出來。弄清詩歌的意象,再回頭探尋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意趣。
例如,趙師秀的《約客》:“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鼻熬鋵懗鰧腿耸Ъs的強烈不滿,而“閑敲”二字看似“閑”,卻生動地表現出詩人等人的萬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過山村》首聯的“一兩家”,準確地寫出了山村居民點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點。而“婦姑相喚浴蠶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梔子花在靜靜的開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寫人,以閑襯忙,以靜襯動。全詩的意境便展現出來了。
總之,找出詩歌的意象,這是鑒賞的起點。詩歌鑒賞方法體會詩歌的意境,是賞析的關鍵。
五、強化書面表達,注意邏輯條理。
考生對于一首詩歌往往有一定的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大打折扣,寫出的鑒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不能準確地運用有關的詩歌鑒賞術語,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也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分點答題,點后例證。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2.就詩論詩,不枝不蔓。強調對詩歌本身的理解,答題時一般無需引經據典,泛泛而談。
3.適當運用鑒賞術語。如:“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盡而意無窮”等鑒賞術語,使答案顯得更技高一籌。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計篇十六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提倡學科綜合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也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主要趨勢。通過科學合理的學科綜合教學,能夠使學生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有效拓展審美的視野,讓學生有更好的音樂體驗和表現音樂的機會,同時可以使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但是,由于教師對于音樂鑒賞學科綜合教學缺少正確的認識,盲目地開展學科綜合教學。導致音樂鑒賞課上有越來越多的離題拓展,既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同時還對學生的認識產生了錯誤的引導。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應該堅持音樂為本,實行適當的延伸教學。
例如在學習《西藏民歌》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適當的拓展,例如,讓學生對于民歌的發(fā)展歷史進行了解,掌握民歌的發(fā)展歷程。同時可以對于西藏地區(qū)特有的文化進行研究,找到民歌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通過進行一些綜合學科教學,可以使學生對于音樂的內涵有更深的理解,起到很好的音樂鑒賞教學效果。
由于音樂教師對于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缺少準確的認識,所以教師在鑒賞教學實踐中,有的時候會過于注重形式化教學,最終課堂教學氛圍可能比較熱烈,但是學生音樂素養(yǎng)卻沒有得到有效提升,音樂鑒賞教學效率低下。針對這樣的情況,要求教師應該科學設計教學活動,有效提高音樂鑒賞教學效率,使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努力朝著素質教育的目標努力。
例如,在學習《國之瑰寶—京劇》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鑒賞教學活動,但是不能只顧著活動的形式,應該更多地考慮音樂鑒賞的實效性,保證學生能夠通過鑒賞教學有效提升綜合藝術能力,提高對于音樂美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準確理解和把握京劇這種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進行京劇的小段表演,讓學生把自己對于京劇的鑒賞和理解表現在表演中。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參與音樂鑒賞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有效提高,還能夠使學生在深入理解把握音樂鑒賞教學的基礎上來表演音樂,有效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美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音樂藝術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導致音樂學科的教學方式與其他學科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音樂教學更加注重體驗,尤其是音樂鑒賞教學。音樂作為一種經驗,需要通過知覺的方式來獲得,所以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應該注重增強學習者對于音樂的感受和感悟能力。所以,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引導,注重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接收到音樂更加有效的感染和感化。
例如在學習《第九交響曲》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獲得更加有效的音樂體驗,掌握最有效的音樂信息。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廣闊的空間,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有效發(fā)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傾聽音樂的時候想象一些作者創(chuàng)作音樂的情景,然后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通過這種深入了解音樂和體會音樂的方式,能夠使音樂鑒賞教學有效性大大增加,對于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拓展教學容量,同時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保證音樂鑒賞教學的有效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使多媒體技術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但是,教師應該避免過多使用多媒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多媒體中,從而影響欣賞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爵士樂》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在多媒體課件上展示更多豐富的爵士樂作品,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欣賞素材,使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是教師應該把握多媒體應用的尺度,認識到多媒體作為教學工具的角色,從而集中注意力來讓學生欣賞音樂,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通過在音樂鑒賞課上的學習,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夠增深,藝術素養(yǎng)得到顯著提升。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開展專門的實踐能力鍛煉課。在學習了基本的鑒賞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鍛煉課上展示自己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例如,可以談談自己對于不同音樂的深入理解,可以在有效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音樂的演唱和彈奏,從而充分展現出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有效提升自身的音樂藝術綜合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方式,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開展鑒賞教學。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獲得音樂鑒賞知識,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yǎng),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602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