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人們放松身心,體驗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通過音樂治療緩解壓力和焦慮情緒?多和他人交流、討論,可以拓寬我們的語文思維。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一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蔽乙彩潜е鴮W習的態(tài)度來教這首詞的。講完這首詞感覺收獲、失誤都不少。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關于這首詞的字詞的解決,主要是通過課前預習和教師的范讀來解決的??紤]到時間的關系,沒有再拿出來單獨識記。
二、教師的范讀和學生自讀結合。
三、作者蘇軾的資料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的處理。我們以前對蘇軾介紹較多,這里不必說的太多,所以一提帶過。關于詞的背景則需重點說明,這是深刻理解詞的內(nèi)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礎。對此,我很矛盾,這一部分是理解詞的重點,同時又要節(jié)省時間,所以再三思考后決定在小序中講解。先由學生介紹,教師“兼”字引出弦外之音,補充寫作背景。
四、上闋下闋的教學。為了順利得到板書,我先上闋后下闋的順序講解,本著講解和學生發(fā)言結合的原則,學生回答到的,我部分的補充。最后得到了我想要的板書,并在講解中說明什么是想象和聯(lián)想。
五、在理解的基礎上研討兩個問題,升華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六、背誦。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講解的基礎上完成背誦。
七、關于想象和聯(lián)想的練筆。學生們表現(xiàn)的特別好。時間短,習作卻很精彩。
八、再次走進《水調(diào)歌頭》師生傾聽、共唱王菲的歌。
以上是我這節(jié)課簡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完成的過程中,我有收獲也有失誤,反思的東西很多,也許我的笨筆只能寫出一二。例如,因為滿腦子的時間不夠,所以對詞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為了得到板書,我近乎是填鴨,沒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聯(lián)想和想象的講解不及時;課堂小結做的不好;沒能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這節(jié)課如何教學的時候,我很亂,了解的東西越多就越無從下手,覺得該講的東西太多太多,一節(jié)課我想呈現(xiàn)太多內(nèi)容,講完這節(jié)課后,本該輕松了??墒?,總是無法釋懷,覺得重要的東西并沒有講解到位,做教師很可憐,如果她的課上的不舒服,她會好久不舒服。談談收獲吧,我大膽的嘗試范讀,好多語文教師不敢做的事,雖說我做的不夠好,但是我做了,自己覺得給力,我的不足是大家看在眼里的,收獲只有自己知道,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用。
教學的路還長,我會繼續(xù)努力,盡全力做好這份讓人痛并快樂的工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二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單元)的最后一篇《詩詞曲五首》中地一篇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此文要求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地語言,理解詞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作者地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導入新課,把學生置身于音樂和快樂中去學習,幫學生去除學習古詩文的畏懼心理,教學反思《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在文學常識積累部分,我著重對“詞”這種體裁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詞及詞牌有了簡單的了解和認識,為了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穿插了鄧麗君的視頻講解,這樣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共同作用,應該理解更深刻一些。在處理難點時,我盡量讓學生反復朗誦,然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設置相關題目,讓學生逐步地認識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語言,當一切水到渠成的時候,難點自然得到突破。最后,再設置背唱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尾呼應,使整個課堂有始有終,一氣呵成。
在教學中有一點不足,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忽略了口述譯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得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上略有茫然。
在以后的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朗讀與思考時間,在讀中感知、理解、品味,還要注重名句地賞析,因為這些才是文章的點睛之筆,精華所在,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三
掌握必要的文言詞語,疏通詞的大意落實背誦。
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品位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詞創(chuàng)設的完美意境。
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郁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小序點明創(chuàng)作的時間,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獨立、自現(xiàn)孤高。
下片:用月襯情、旨在懷人、意境豁達、以理遣情。
美讀品味積累。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品讀詩詞意境,提高審美情趣,能讓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這節(jié)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
賞月——讀月——寫月——品月。
導入:
請欣賞一組美侖美奐的月亮圖片,打開記憶的閘門,搜尋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并朗誦。
1.聽讀——聽配樂朗誦。
要求:
注意聽朗誦的語速、語氣、語調(diào)、重音、停頓、感情等。
2.齊讀。
要求:男生齊讀上闋,女生齊讀下闋。
3.譯讀。
要求:對照課下注釋,讀懂詞的意思。
4.點讀。
要求:以“月”為中心,從詞中挑選幾個動詞,放在“月”的前面,構成一組短語,看看蘇軾對月做了些什么?(如:問月、歸月、怨月、共月)。
活動一:
聯(lián)系組成的與月亮有關的短語,挑選詞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說話:“通過詩句……我讀到了蘇軾……”
例如:
“通過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我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郁”
“通過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讀到了蘇軾豁達的胸懷。
5.自讀。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蘇軾,以內(nèi)心獨白式朗讀。
活動二:
請?zhí)钊胍唤M或幾組反義詞。
《水調(diào)歌頭》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
(如:抑郁vs曠達、惆悵vs樂觀、悲傷vs舒展)。
6.背讀。
要求:在五分鐘內(nèi)背誦詞的上闋或是下闋,也可以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欣賞文學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特別是對于詩詞歌賦的閱讀,還應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活動三:
改寫:
請將詞的上闋或下闋,改寫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學習詩詞要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1.聽認真聽朗誦,正字音,劃節(jié)奏。
2.讀對照注釋讀懂詩歌。
3.找找出兩首詩歌意境相通的詩句。
4.說請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簡要賞析。
結束語:
讓我們用音樂來演繹這首流傳幾百年的中秋詠月詞!請聽歌曲《明月幾時有》。
亮點一:
葉圣陶說過:“詩要反復地詠,詞要低回地誦”。詩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種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當讀者涵詠其間,立身其中,與之渾然一體,其意境才朗現(xiàn),在讀月這一板塊中我安排了:聽讀、齊讀、譯讀、點讀、自讀等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從反復地吟誦中造就良好的詩歌審美心境,引起體驗情緒的高漲,以達到與詩歌意境的共鳴。
教學亮點。
亮點二:
音樂是表情的藝術,是最能撥動人們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們相似的情緒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幾時有》中結束本課,能使學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從而入境、入情、會心。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四
2、了解本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3、了解詞牌的相關知識;。
4、領悟詞中營造的意境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5、學習蘇軾曠達的胸襟,領悟他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愿;。
6、記住詞中的千古名句。
1、通過誦讀感悟詞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文。
1、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以及它在后世的意義衍射效應。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一)教學流程:按照“讀——品——背”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初步學會鑒賞詩歌。
1.采用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
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2.提供給學生較為豐富的相關資料,經(jīng)過學生討論、釋疑等自主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并挖掘其深層內(nèi)涵。
3.提供相關材料,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4.提供例文,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寫作賞析文章,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二)媒體設計:powertointxp課件。
(三)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內(nèi)容、步驟與教學設計意圖:
溫庭筠有一首詞《望江南》,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這是一首思人的詞,描述的是一個少婦對久離故鄉(xiāng)的丈夫的盼望,意境很美。古詩詞中有很多是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板書課題、作者。
(說明: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入手,營造一個相對熟悉的學習情境,便于學生調(diào)動相關的信息儲備,為后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已經(jīng)學過“詞”,請學生回顧與“詞”相關的知識,教師補充:
“詞”在古代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chǎn)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因為一首詞中句式長短不一,又稱長短句,辛棄疾有詞集就叫《稼軒長短句》。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派產(chǎn)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xiàn)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是可以唱出來的,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有什么區(qū)別呢?古人總結說,如果是蘇軾豪放的詞,那么必須要一個北方的山東大漢敲大鼓,然后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如果是柳永婉約的詞,就只需要一個小姑娘拿一個快板就可以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詞都有詞牌,詞牌規(guī)定著詞的句數(shù)、字數(shù)及音律。(展示課件“詞牌”。)。
(說明:溫故,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延伸,深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為本文的學習提供相關的知識基礎。)。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檢查預習,讓學生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老師提供相關補充(展示課件“作者”及“背景”)。明確:
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詩、詞、文均有很深造詣的全能文學家。他既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寫作背景:本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節(jié);“懷子由”的原因: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則在濟南,不見已經(jīng)七年;情感基調(diào):歡度佳節(jié)的愉快和牽掛愛弟的情懷(這也是寫作的緣起);總體藝術特色: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構思,所展示的藝術形象廣闊而深刻;主要情感內(nèi)涵: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種種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戀世深情。要求學生齊讀詞的小序,并閱讀注解。教師做適當補充,引導學生明確本詞是一篇中秋懷念親人而生發(fā)感想的文章。
(說明:了解相關背景是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即所謂的知人、知事、析文。)。
(2)聽課文朗讀錄音,消滅字、詞障礙。(展示課件“朗讀”)。
(3)學生齊讀全文,并結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闋與下闋表達的側重點有何不同。有不明白請學生舉手。(展示課件“注釋”)。
(說明: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把學生推到學習的最前沿,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同時,也為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賞析課文提供反饋。)。
(4)學生模仿跟讀,讀出詞的味道。(展示課件“朗讀”)。
(說明:朗讀是學習語文,特別是古詩詞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去領略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為下面繼續(xù)深入理解詞的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水調(diào)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讓學生相互之間先充分討論再回答。)。
明確:中秋佳節(jié),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zhì)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鞍丫啤?、“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2)本詞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闋各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相互之間先充分討論再回答。)。
明確: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關合人事,表現(xiàn)了自然與社會相結合的特點。上闋借明月自喻清高(“高處不勝寒”也因此成為名句),下闋用圓月來襯托別離(名句很多,展示課件“名句”)。
(3)學生齊讀全詞,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語氣和語調(diào)該如何處理。
(說明:宜多讓學生體會、討論,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互相激發(fā),在相互啟發(fā)中,深入理解,同時,教師作適當點撥,讓學生的理解能更開闊一些。)。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讓學生相互之間先充分討論再回答。)。
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品讀,體會其中的“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和“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心愿。
(2)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睂⑷耸赖木酆想x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為蘊涵了人生哲理,這句詞也成為名句。
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边@是關于祝福流傳千古的名句。
(3)引申:1998年是農(nóng)歷兔年,結合本詞,想想看,如果你在某個特別的日子要給你的最要好的朋友寄一張postcard,你認為可以寫上哪兩句話比較妥帖而又有創(chuàng)意?(提示:“玉兔”同“蟬娟”一樣,在古代都是月亮的別稱。)。
范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玉兔”。
(說明: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深化自己的理解,并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和意識。)。
(4)你有過與親人或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的經(jīng)歷嗎?如果有,能不能回憶一下當時你思念他們的情境和心理活動,并把它描述出來。
(說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來理解和領悟詞中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蘇軾千轉(zhuǎn)百回的心理活動,深刻體驗。)。
作者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慨。先是因?qū)τH人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而向青天發(fā)難,進而釋然,語氣愈加曠達,感情也進一步升華為對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對生活的信心也更堅定。
學生齊讀全詞(教師寫提示),并根據(jù)黑板上的提示(每句的第一個字)當堂背誦。
1、學生在總結、討論本節(jié)課學習所得的基礎上,對詞境做出一定水平的賞析、發(fā)言。
(說明:通過上述各步驟的學習,學生對這首詞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但要完全進入詞的意境,必須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所得通過明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也是對學生整理信息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2、比照閱讀(下發(fā)材料),細致討論研究賞析類文章如何來寫,布置作業(yè)。
蘇軾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詩文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帶有那個時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詩文的發(fā)展及其成就,蘇軾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詩文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統(tǒng)文學的尾聲,這時市民文學已經(jīng)出現(xiàn),躍躍欲試地將要取正統(tǒng)詩文的地位而代之,這傾向到了元明兩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學的優(yōu)勢了。而宋代則還是過渡時期,這時正統(tǒng)詩文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陣地,一方面表現(xiàn)為濃厚的保守傾向,一方面則力求不辱沒過去黃金時代中所曾經(jīng)獲得的光榮;一種中年人潔身自好的要求,一種近于清秋氣象的心情,便成為詩、文、圖畫甚至于哲學(例如理學)的共同的基調(diào)。這時代的特征,說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創(chuàng)造時代已不再來;但是還力圖在往日的基礎上別開生面;這在詩文方面,蘇軾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詩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經(jīng)不復成為澎湃的力量;這時要想推陳出新,自成一個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兩者的力量結合起來,想要寫出一種近于詩的文,與近于文的詩,也就是要說理中帶有抒情,而抒情中帶有說理。這傾向開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與韓愈的“以文為詩”,到了宋代就成為普遍的發(fā)展。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屬于前者,蘇軾的《赤壁賦》等屬于后者,二者間的距離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罷了。
封建時代的正統(tǒng)文學是以游宦生活為中心的,蘇軾的一生寫作也不例外;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態(tài)度,也正是蘇軾的政治態(tài)度;蘇軾在政治上的保守傾向與其局限性是無可諱言的,然而他想為國家為人民做一番事業(yè),不慕榮利不追逐富貴,這也是無可諱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預生活的詩篇,像《吳中田婦嘆》等。這一類近于諷諭詩的寫作,在蘇集中并不在少數(shù)。然而限于那個時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認識,最后他終于愛上了陶淵明,自稱“東坡居士”,這個元結、顧況、白居易都曾經(jīng)走過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這樣的基礎上,繼承著屈原宋玉以來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詠懷”,與莊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現(xiàn)了蘇軾行云流水般的風格與超塵出俗的造詣,這里有著那流傳人口的前后《赤壁賦》;其中尤以《前赤壁賦》,詩情與理趣融會無間,成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們?nèi)绻軌蚶斫狻肚俺啾谫x》,也就不難理解《水調(diào)歌頭》與《念奴嬌》,所謂: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這里一方面是政治態(tài)度的高潔,一方面是政治抱負與政治生活的懷念;而《前赤壁賦》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緊接著說: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這又正是“我欲乘風歸去”的另一種寫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這不正是整首“大江東去”的主題嗎?
蘇軾的天才成就,當然也還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處,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風格。蘇軾肯定是一個有著可喜的性格與風格的作家。這“可喜”究竟是為什么呢?如果這里沒有我們覺得值得肯定的東西,那么它就不會讓我們覺得可喜。而追究這個原因,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蘇軾是一個帶有鮮明浪漫氣質(zhì)的作家,這浪漫氣質(zhì)對于封建時代來說,乃是一種要求個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淵明、鮑照,以至唐代的許多詩人們,都曾以不同的面貌體現(xiàn)了這個氣質(zhì)。這里有反禮教,反庸俗,反等級,反權貴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識與感情,當然這種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的事物,然而它卻是那個時代中民主的力量,而這些又都通過詩人們的個性表達出來,這個性因此不只是屬于個人的,而是與時代的脈搏相匯通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覺得可喜的緣故。而對于宋代來說,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開始,這種浪漫氣質(zhì)就尤其難能可貴,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為孤單的。蘇軾的“行云流水”的風格以至于“大江東去”的豪放氣概,說明了個性的解放,而前人對于蘇軾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評語,又深刻地說明了他在那個時代中的孤單。所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正是他的豪放。所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正是“不食人間煙火”了。這感受事實上貫穿著蘇軾很多的作品,它使我們真正接觸到一種“遺世獨立”的感情;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滿腔的熱情化為潔身自好的形象,所謂“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過蘇軾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現(xiàn)出來的。
前面說到宋人詩文中把說理與抒情統(tǒng)一起來的特色,然而真正能達到“理趣”的造詣,也還是蘇軾所特有的(后來豪放派詞人中,也偶有這個特點),所謂“理趣”就是說理或發(fā)議論又是通過形象的思維表達出來。好發(fā)議論原是宋詩一般的特色,在蘇軾的作品中自然也到處可見,《水調(diào)歌頭》的下半闋,就可以說是完全在發(fā)議論,然而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應該是發(fā)議論而沒有發(fā)議論的痕跡,《廿四詩品》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才是“理趣”的造詣,這里我們應當說《水調(diào)歌頭》的上半闋的成就遠遠高過于它的下半闋。蘇軾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定;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也就是前人譽之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會“不食人間煙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尋味的“理趣”。這是一種說理的形象語言,他仿佛認識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種從一般概念中發(fā)人猛省的體會,一種洞徹心脾的觀察力的實感,于是把千言萬語都化為生動的形象;而從這個形象之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有多少的議論要脫口而說出啊。而《水調(diào)歌頭》下半闋中的議論,其實就正是這上半闋中思維的脫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脫口而出而已,詩人的全部議論是發(fā)不完的,千言萬語則仍然是在那上半闋的詩句中。
從《前赤壁賦》說,詩人是把傳統(tǒng)的“賦”散文化了,這也就是詩與文的統(tǒng)一。從《水調(diào)歌頭》和《念奴嬌》說,詩人則是把帶有市民文學傾向的詞,詩文化了,這個我們只要一對照柳永的詞就會明白。詞在中唐以來是與市民文學同時發(fā)展起來的,它的以愛情為中心的主題是同于市民文學的,它的終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學發(fā)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詞向這個方向推動,然而這也就是意味著要脫離正統(tǒng)詩文的軌道。蘇軾很看不起柳永的詞,說它太俗,其中心的緣故就在這里。而蘇軾自己卻是要把詞的發(fā)展拉回到正統(tǒng)詩文的軌道上去,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詞從生活較小的領域中接觸到正統(tǒng)詩文已經(jīng)獲得的廣闊天地,而另一方面則究竟是一種文學史上保守的傾向,在這里有助于蘇軾的則仍舊是他的浪漫氣質(zhì)。這浪漫氣質(zhì)使得蘇軾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統(tǒng)詩文的局限,與市民文學有了共同的基調(diào),這在《念奴嬌》一詞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白。
《念奴嬌》的主題是一個歷史憑吊,而這個憑吊是通過對于“千古風流人物”的向往而表達的,而這個“風流人物”雖然還是繼承了“魏晉風流”的傳統(tǒng),卻又增加了新的東西,那就是特別強調(diào)“周瑜”這樣“少年英俊”的人物,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統(tǒng)文化中得到了一種青春的活力。像: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這乃是正統(tǒng)詩文中所從來不重視的,而在詞曲中則被廣泛的歌唱著,這里詩人在古老的歷史憑吊中彈出了新鮮的調(diào)子,它的風流豪放,與一個“周郎”這樣的典型性格統(tǒng)一起來,也就是正統(tǒng)的詩文與新興的詞的統(tǒng)一。這里有著封建時代文學中浪漫氣質(zhì)的更為豐富的涵義。
浪漫的氣質(zhì),豪放的風格,壯闊的波瀾,發(fā)人猛省的理趣,這些就構成蘇軾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語言,為宋代的詩文平添了無限聲色。
(說明:本環(huán)節(jié)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明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還可以站到更高的高度上來把握,引導學生明白知識的高峰是無止境,從而讓學生明白今后語文學習的方向。)。
1、背誦這首詞。
2、蘇軾雖是豪放派詞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約柔美的。課后將本文同《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作比較閱讀。
3、閱讀下面兩首蘇軾的詞,任選一篇,寫一篇賞析文章。(下發(fā)材料)。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附:
板書設計:
思念親人——借明月自喻清高——用圓月來襯托別離、升華為美好祝愿。
文學作品是各媒介,是作者和讀者之間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平臺。文學作品都必須具備形式和內(nèi)容這兩個要素。分析、把握、領悟文學作品就不能離開對這兩個方面的結構和整合。同時,欣賞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是讀者深入到作品營造的意境中去,和作者同情共感,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并激發(fā)起讀者對自己某些人生經(jīng)歷的聯(lián)想,即與作者產(chǎn)生“人生經(jīng)驗的通感”。
有鑒于此,在本文的教與學的設計中,重點突出了學生自己的領悟與探究,教師為此提供了相關的資料信息,起到了一個引導和支撐的作用。注重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為學生營造一個逼真的學習情境,在學生自主建構中完成學習任務。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蔽乙彩潜е鴮W習的態(tài)度來教這首詞的。講完這首詞感覺收獲、失誤都不少。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關于這首詞的字詞的解決,主要是通過課前預習和教師的范讀來解決的。考慮到時間的關系,沒有再拿出來單獨識記。
二、教師的范讀和學生自讀結合。
三、作者蘇軾的資料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的處理。我們以前對蘇軾介紹較多,這里不必說的太多,所以一提帶過。關于詞的背景則需重點說明,這是深刻理解詞的內(nèi)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礎。對此,我很矛盾,這一部分是理解詞的重點,同時又要節(jié)省時間,所以再三思考后決定在小序中講解。先由學生介紹,教師“兼”字引出弦外之音,補充寫作背景。
四、上闋下闋的教學。為了順利得到板書,我先上闋后下闋的順序講解,本著講解和學生發(fā)言結合的原則,學生回答到的,我部分的補充。最后得到了我想要的板書,并在講解中說明什么是想象和聯(lián)想。
五、在理解的基礎上研討兩個問題,升華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六、背誦。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講解的基礎上完成背誦。
七、關于想象和聯(lián)想的練筆。學生們表現(xiàn)的特別好。時間短,習作卻很精彩。
八、再次走進《水調(diào)歌頭》師生傾聽、共唱王菲的歌。
以上是我這節(jié)課簡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完成的過程中,我有收獲也有失誤,反思的東西很多,也許我的笨筆只能寫出一二。例如,因為滿腦子的時間不夠,所以對詞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為了得到板書,我近乎是填鴨,沒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聯(lián)想和想象的講解不及時;課堂小結做的不好;沒能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這節(jié)課如何教學的時候,我很亂,了解的東西越多就越無從下手,覺得該講的東西太多太多,一節(jié)課我想呈現(xiàn)太多內(nèi)容,講完這節(jié)課后,本該輕松了??墒?,總是無法釋懷,覺得重要的東西并沒有講解到位,做教師很可憐,如果她的課上的不舒服,她會好久不舒服。談談收獲吧,我大膽的嘗試范讀,好多語文教師不敢做的事,雖說我做的不夠好,但是我做了,自己覺得給力,我的不足是大家看在眼里的,收獲只有自己知道,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用。
教學的路還長,我會繼續(xù)努力,盡全力做好這份讓人痛并快樂的工作。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五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詩詞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詞?!哆@首詞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蘇軾通過行云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寫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終以樂觀曠達情緒作結。全詞蘊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我們班的學生,他們平時閱讀的習慣不是很好,閱讀的數(shù)量,語言、知識的積累都比較缺乏。學生中絕大部分平時都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對于詩詞等文學類的閱讀就更加少的可憐。此外,基于初中生來說,平時生活積累、人生體驗也較貧乏。而對于古詞這種對語言感悟,對人生體驗要求較高的文體來說,學生的閱讀品味更是一個難點。
關于教法,有一句話對我的啟發(fā)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巨匠,那么,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和編者的意圖。據(jù)此,我先指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等來激活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進行對文本的探究。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xiàn)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
課堂教學要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準備以誦讀感悟作為總的學習方法,以討論探究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體操作步驟為:
(一)情境激趣,整體的初步感悟。
(二)聽、讀、誦,自主研讀體味。
(三)重點詞句討論探究、品味賞析。
根據(jù)新課標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本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要求。
2、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郁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詞創(chuàng)設的完美意境。
其中聯(lián)系蘇軾的生平經(jīng)歷,品味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蘇軾曠達心胸為教學重點;理解詞中所表達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是教學難點。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yǎng)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jié)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
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一課時。
問學生有關寫月亮的詩句或故事!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
4、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fā)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nèi)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卻和親人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試背誦課文。
3、教師小結: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1、熟讀背誦。
2、抄寫你認為好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板書設計: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來板書!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六
蘇軾。
板書設計:
上闕:望月(寫景)情景。
下闕:懷人(抒情)交融。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以拈來幾句。下面請大家背誦幾句吧,讓我們共同欣賞文人騷客鐘愛的“月亮”。
(多媒體顯示選集的詠月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在中國眾多文人中,蘇軾是比較喜歡寫月亮的,而且也寫下許多和月亮有關的名篇。下面,我們就走進蘇軾筆下的月亮,學習他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纯丛谶@里,蘇軾借助月亮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指示生看課題)本文體裁是什么?
雨霖林水調(diào)歌頭卜算子長相思菩薩蠻。
“水調(diào)歌頭”是這首詞的--(復習詞的相關知識)。
曲牌: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一首詞的格式由它的詞牌決定,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平仄等都是,只要選定一個詞牌名,這首詞的格式也就定了。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diào)名(曲牌),它規(guī)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
闋:是詞的段落,也叫片。分兩段的第一段叫上闋;第二段叫下闋;另外詞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稱一闋。
詞根據(jù)樂調(diào)長短,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慢詞)。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寫作時間、背景,寫作的緣由等這類說明性的文字。
作者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和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為“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內(nèi)容解析。
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
5.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6.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圓滿。
8。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齊讀課文認準字音。
三、
(1)學習小序,了解作者寫作的時間與目的。
學生齊讀小序。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千年以前,同在這一輪明月下.文學家蘇軾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正所謂“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佳節(jié),長年漂泊他鄉(xiāng),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他望著這一輪皎潔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來。
明確: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是中秋,目的是“兼懷子由”。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兼”字是什么意思?(所涉及的內(nèi)容不止一個方面。)。
(那我們從“兼懷子由”四個字看,作者除了懷子由,還懷什么?現(xiàn)在不知道沒關系。
請大家?guī)е鴨栴}來揣摩這首詞。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皎潔的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上闋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碧K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歸去: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詩人看著朗朗的明月和天空,心中不禁暢想起來,他想象出天上應該也有宮殿吧,想到這里,他于是又問了一句,不知。。。何年。我欲乘風。。。玉宇。歸去是什么意思,從歸去兩個字可以看出來,作者把自己當成了哪里的人。
我欲乘風歸去的意思,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作者當時僅僅是想要回到天上去嗎,實際上,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就是要與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huán)境對話。大家可以聯(lián)系一下作者的`生平遭遇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蘇軾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的一天,一位朝廷欽差為了要討好王安石,把蘇軾捉拿進京,指稱他作詩諷刺新法,請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入獄中,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被定為“譏諷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賜,判他流放黃州,免于一死。
明確:從背景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蘇軾一心報國,最后還是被貶黃州。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說本詞除了表達他懷念子由,更傳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朗讀上片,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思考問題:聯(lián)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結合注釋翻譯上片再思考。
明確:“明月幾時有”、“天上宮闕”、“瓊樓玉宇”、“高處”等都是在寫月亮。月亮在這里還有另外一個更深的含義,代指朝廷。
(4)讓學生把“朝廷”代進上片,重新說說這段的意思。
明確:不知道朝廷現(xiàn)在的情況是什么時候?我想乘風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這里的太高太寒冷比喻的是什么意思,
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斗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欲”和“恐”。作者在上闋中表達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懼害怕的心情。
(在人間好還是在天上好?從書上注解何似看,作者認為在人間好--在“地方”作官好。:作者認為自己可能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轉(zhuǎn)念一想,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在地方,天高皇帝遠,在地方,沒有排擠、沒有誹謗和中傷,所以他覺得留在地方為政好。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
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弄:是一個千古稱頌的動詞。
上片寫望月飲酒,主要抒發(fā)詞人對人生的感慨。蘇軾經(jīng)受過政治上的挫折,面對朝廷激烈的斗爭,只能將滿腹的疑問借助“把酒問青天”,引起對人生的思考,發(fā)問“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苦悶的情感并未延續(xù)下去,“我欲乘風歸去”“起舞弄清影”兩句又表露出作者對人生不懈的追求,盡管“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下闋。請大家先朗讀一遍。
(有進步。不過,還需逐字逐句地揣摩?!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轉(zhuǎn)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作者因何而失眠?應和了序中哪一個句子?“兼懷子由”。
(太好了!這就是說,作者在下闋主要表達了哪種情感?--懷子由。
這里應該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們分別的時候圓,是作者在恨。
(作者因什么而恨?因為與親人別離,也因為被貶。
作者寫道這里,心情自然是十分抑郁,悲傷了,但我們的詩人又是一個樂觀的詩人,在悲傷之余,他又轉(zhuǎn)念一想,悟出了一個人生哲理.
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币痪渲校囊粋€字最能表達作者對人生的理解?難。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恰好也是蘇軾的看法。所以他說“古難全”。
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作者已經(jīng)認識到,任何事情都不會因為我們的喜好而改變,雖然我們不想和親人別離,但別離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作者在最后,他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夠年年平安,雖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理解到遠別的人可以“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作者在上闋主要抒發(fā)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下闋主要表達對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下片抒懷,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p>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凹热蝗碎g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蓖醪模骸昂?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迸c“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終于戰(zhàn)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xiàn)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主題。
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熱愛。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有?端起酒杯來向青天問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首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張養(yǎng)浩: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柱,濟南(今山東?。┤?。曾任監(jiān)察御史、禮部尚書,為人剛直,敢言時弊,后辭官歸隱。其詩歌、散曲對當時的社會黑暗有揭露。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小令屬元散曲,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吧狡卵颉笔切×畹那啤压胖赣斡[古跡而觸發(fā)感慨。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yǎng)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jīng)過潼關時觸發(fā)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xiàn)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二、譯文。
華山四周群山聚集,黃河之水波濤洶涌,潼關內(nèi)外地勢險要,前有黃河,后有華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
遙望長安,惆悵彷徨,在這樣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傷心??!秦代漢朝曾經(jīng)做過行宮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作了塵與土。
朝廷興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敗,百姓更受苦。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
一個“聚”字和一個“怒”字,分別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形象地表現(xiàn)出峰巒高俊的形態(tài)和波濤呼嘯的氣勢?;颍骸胺鍘n如聚”,群山好像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一個“聚”字,既寫出了群山包圍之中的潼關險要地勢,又賦予了潼關四周山巒生命和意志,它們守衛(wèi)著潼關?;颉安缗?,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fā)怒,一個“怒”字,既寫出了黃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關處于黃河之邊的險要。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chǎn)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肮訇I萬間都做了土”,概括了歷代帝業(yè)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shù)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宮,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
第三層(末四句):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边@句話?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芭d”,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芭d,百姓苦”一句,發(fā)人所未發(fā),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yōu)秀作品。
8、詩人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
不是,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為古往今來的老百姓傷心。隱含對百姓的同情,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諷刺。
11、這首散曲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統(tǒng)治階級殘暴貪欲的痛恨和對勞動大眾所受苦難的同情。
張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七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八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該詞作者乃“唐宋八大家”之一,請問“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人?(寫出姓名即可)。
2.請找出詞中蘊含人生哲理的詩句,并簡述你對該句所蘊含的哲理的理解。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九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水調(diào)歌頭》。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lián)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1、抒情誦讀。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的變化。因此,這也是本詩教學的重點。
2、品味詩句,感受意境。這一目標的制定是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皩ψ髌分懈腥说那榫常苷f出自己的體驗”。
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樣才能將詩的解讀升華到更高的層次。囿于年齡和經(jīng)歷的差異,這方面的理解會成為難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法。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wǎng)絡資源,培養(yǎng)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并且在網(wǎng)上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1、自主學習法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等。經(jīng)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nèi)容。
2、誦讀品味法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后,能通過反復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熱愛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
1、導入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拈來幾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仍然是蘇軾對月抒懷的詩。這樣的導入既聯(lián)系了舊知,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2、傾聽作品,創(chuàng)設情境。
列寧曾十分強調(diào)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他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庇纱丝梢?,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并茂的朗讀,對于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復誦讀,走入文本。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先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后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朗讀。我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4、與文本對話,賞析詩句。
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拋出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zhì)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著學生鼻子走。因此,我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句或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授。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jīng)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詞語、句子含義、修辭、展現(xiàn)畫面、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分析。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述活動是讓學生們合作探討進行的。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就理解了詩的藝術特征和詩人的感情、胸襟。
5、與詩人對話,主題升華。
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戀世情懷。但最終還是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能總結出:在我們?nèi)松穆吠局锌倳龅皆S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熱愛生活、情懷曠達,就一定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內(nèi)涵的拓展延伸。
6、解讀作者。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初中古詩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結合他們所了解的蘇軾的生平及作品寫一段關于蘇軾的介紹(體裁可詩可文)。這個小練筆的設置,既合乎讀寫結合訓練的要求,又真正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7、自檢自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zhì)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蔽易寣W生自己將整首詞改寫稱為散文作為作業(yè),檢查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十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單元)的最后一篇《詩詞曲五首》中地一篇詞。此文要求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地語言,理解詞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作者地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導入新課,把學生置身于音樂和快樂中去學習,幫學生去除學習古詩文的畏懼心理。在文學常識積累部分,我著重對“詞”這種體裁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詞及詞牌有了簡單的了解和認識,為了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穿插了鄧麗君的視頻講解,這樣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共同作用,應該理解更深刻一些。在處理難點時,我盡量讓學生反復朗誦,然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設置相關題目,讓學生逐步地認識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語言,當一切水到渠成的時候,難點自然得到突破。最后,再設置背唱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尾呼應,使整個課堂有始有終,一氣呵成。
在教學中有一點不足,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忽略了口述譯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得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上略有茫然。
在以后的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朗讀與思考時間,在讀中感知、理解、品味,還要注重名句地賞析,因為這些才是文章的點睛之筆,精華所在,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十一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說課的內(nèi)容是語文版九年級(上)第六單元第24課中的一首詞:《水調(diào)歌頭》。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為作者政治失意,懷念弟弟蘇轍之作。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與前后教材體系的聯(lián)系:
學生們在初一學習過古代詩詞,對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于詩人蘇軾,學生們并不陌生,對其作品都有初步的了解,本課是蘇軾的名篇,千古傳戶。學習本課,學生不僅會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一份認識,還能逐步感受蘇軾對親人的懷念之情,感受詩人表現(xiàn)出來的人生哲學。
1、知識與能力方面:
(1)、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2)、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學習欣賞古詞的方法。
(2)、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重點:
1、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2、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本詞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1)自主學習法。
2)誦讀品味法。
3)聯(lián)想想象法。
1、激情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1)、欣賞美侖美奐的月亮圖“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配《明月幾時有》的輕柔笛音樂曲。(為營造典雅的氣氛作準備,使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學習氛圍中。)。
(2)、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以拈來幾句。
(3)、交流作者有關資料及寫作背景(出示相關課件)。
2、傾聽作品,整體感知。
欣賞課文的音畫朗讀,說說聽完朗讀后的總體感受。
3、結合注釋,感知詞意。
學生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情境,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把詞的意境描繪出來。教師出示ppt課件點撥:
1)上半闕: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大意: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xiàn)?我端起酒杯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jīng)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么比得上人間。
2)下半闕: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時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意:月光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樂,月亮也會陰天隱藏、晴天出來,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永久圓全。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4、品賞探究。
(1)怎樣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點撥:“我欲乘風歸去”,明白的說出了他的這種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望情于現(xiàn)實。在這時,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xiàn)實,出世(消極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積極努力、建功立業(yè))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極度的矛盾之中。
(2)“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體現(xiàn)了詞人的什么感情?(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fā)問,表明了“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安粦泻蕖倍拊谄渲小5~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開始自解自嘆、自我安慰了,巧妙轉(zhuǎn)入下一句。
(3)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彼鼘⑷耸赖木酆想x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正因為蘊涵了人生哲理,這句詞也成為名句。
本詞上闕寫飲酒問月,由幻想超脫塵世,轉(zhuǎn)化為喜愛人間生活。下闕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zhuǎn)為探求人生哲理,進而表達對離人的祝福。全詞情景交融,以美麗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創(chuàng)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表達出作者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具體設置問題為:通過誦讀學習這首詞,你從蘇軾身上學習到了什么?教師總結概括:手足情深、樂觀曠達。
(2)蘇軾的樂觀曠達可謂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我們在前面學習他的《浣溪沙》時,也感受到他的熱愛生活,樂觀曠達,大家記不記得《浣溪沙》中下闋的名句?明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之后,教師稍作總結:古代詩論家關于這樣說詩詞,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又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梢?,詩詞中總是蘊含著作者的情感,需要我們?nèi)ゼ毤汅w味。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注重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以溫故而知新。并貫徹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觸類旁通。
假設你穿越歷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時正在月下飲酒,思念弟弟的蘇軾,你們之間會產(chǎn)生怎么樣的對話呢?(要求對話內(nèi)容積極向上,不偏離詞的主題。)。
播放王菲歌曲《但愿人長久》,讓學生在優(yōu)美音樂中聆聽感受這首詞,最后,讓學生齊背這首詞。
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吟誦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祝愿,前面學習《十五夜望月》中王建發(fā)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感嘆,可見月亮成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種寄托,課后請大家搜集整理寫月的詩詞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結余設置為: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在誦讀中體味到了蘇軾雖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是啊,客觀事物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對生活的態(tài)度,老師衷心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挫敗,都不要氣餒不要退縮,時刻保持著一種樂觀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最后,呈現(xiàn)我的板書設計,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十二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這首詞寫在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這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任太守。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守外郡已歷時五載,而在齊州做官的弟弟蘇轍(字子由)又長達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負,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他不禁懷念起不在身邊的弟弟蘇轍。這一首詞就是他為賞月思念親人而作。
詞的上片把酒問青天而產(chǎn)生的奇思遐想。句句不離賞月,而又沒有一句正面描寫月色,只從作者對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筆。這就不落窠臼,寫出了新鮮的意境,表現(xiàn)了作者特有的藝術才能。詞的正文開頭兩句劈空而來,先寫飲酒賞月,還通過對青天的詢問,把思路引向了對宇宙奧秘的探索:明月從何時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們的歷法,今晚屬于哪一年的中秋?原來,他的詢問,事出有因。他由賞月而幻想離開塵世,飛到月宮的瓊樓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宮的孤寂清寒而依戀人間,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這時他陶然自樂,因而想到,飛上冷清的天宮,哪里有人間這樣的樂趣呢。他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人間,自我戰(zhàn)勝了出世之念。
詞的下片抒發(fā)了詞人和胞弟的離愁別緒。詞人由賞月而怨月:月亮,你對我們不該有什么過不去的地方吧,為什么偏偏在人們別離之時圓呢?這豈不是加深了人們的離愁嗎?最后從月有陰晴圓缺種種變化聯(lián)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人生在世,悲歡離合總是難免的,月亮運行,陰晴圓缺乃自然規(guī)律。這樣,作者以曠達的態(tài)度否定了離愁別緒。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千古名句表達了對人生的美好祝愿。
前人盛贊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這樣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這首詞從總體看,作者在和明月對話中既展現(xiàn)了奇思遐想,同時又透露出哲理的光輝,這樣,它和一般中秋詞孤立地吟風弄月迥然而異。
2、這首詞以月起,以月終,結構天然,無雕刻斧鑿之痕跡。
3、這首詞,就句式看,上下片中字數(shù)相等的句子多至五對(五言的三對,六言的兩對)。另外,措詞也非常講究,使讀者讀起來節(jié)奏鏗鏘,音律和諧。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十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這詞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四十一歲,時為密州(現(xiàn)在的山東諸城)太守。題說“兼懷子由”,當時蘇軾與其弟子由已經(jīng)六七年不見了。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fā)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是從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兩句脫化而來。同時點明飲酒賞月。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贊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对娊?jīng)》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并非問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贊美的語氣:“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 钡囊馑?。下面“我欲乘風歸去”三句,表面是說“我本來是神仙境界中來的,現(xiàn)在想隨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經(jīng)受不住天上的.寒冷”。這幾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里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fā)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xiàn)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詞的上片敘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發(fā)對兄弟的懷念之情。蘇軾和蘇轍,手足之情甚篤。據(jù)蘇轍《超然臺記敘》說:“子瞻(蘇軾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碧K軾拋掉湖山秀麗的杭州,由南而北,原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與弟轍時常晤對。對弟弟的思念,構成這首詞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開頭“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轉(zhuǎn)朱閣”,謂月光移照華美的樓閣?!暗途_戶”,謂月光照著有離愁別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爸扉w”“綺戶”,與上片“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光,也寫月下的人。這樣就自然過渡到個人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去?!安粦泻蕖眱删涫怯梅丛懙恼Z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fā)問。“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轉(zhuǎn)為安慰的語氣;既然月有圓缺,人有離合,自古皆然,那是沒有什么可悲傷的了。惟愿兄弟倆彼此珍重,在遠別時光里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跋s娟”,月色美好的樣子。此句從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蛻變而來。理解到遠別的人可以“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這首詞的上、下片都帶有人生哲學的意味,如上片結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與陶潛桃花源詩所說:“凡圣無異居,清濁共此世。心閑偶自見,念起忽已逝”諸句約略同意。就是說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濁境。當一個人思想開朗、胸懷坦蕩的時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見了。同時這也就是儒家“無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確對待事物的思想,那么無論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為,心安理得。在人間也可以得到快樂,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樣可以做一番事業(yè),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難全”含有這樣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這正是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詞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學意味的詞,到蘇軾才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這首詞雖然包含人生哲學,然而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xiàn)的。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到的是作者豐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說教。同時,詞里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xiàn)實,沒有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情緒是健康的。同時,這首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它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贊美所稱贊的名作。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課教學設計篇十四
1、品味描寫月光的語句,牢記并運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詩中的文化內(nèi)涵和思想感情,背誦默寫這首詩。
2、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師生互動,講練結合。
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結合生命細節(jié),感受作者情懷,感悟人生規(guī)律,懂得得失與取舍。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96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