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柴靜讀書心得(優(yōu)秀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1 13:51:09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優(yōu)秀21篇)
時間:2023-12-11 13:51:09     小編:筆硯

總結(jié)是觀察、思考和總結(jié)所得的結(jié)論和經(jīng)驗,它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寶貴財富。在總結(jié)中,我們可以對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客觀評價,找出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但只要堅持不懈,我們一定能夠克服。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一

讀了柴靜的《看見》會有哪些感想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讀了《看見》有感,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本站。

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nóng)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農(nóng)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現(xiàn)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是柴靜的簡介,寥寥幾句寫完了她的工作簡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會在簡介一欄寫滿各類獲獎信息或頭銜。

書名《看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仔細揣摩,其實大不簡單,因為這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將這本書粗讀了一篇,又細讀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靜整本書都是在回答這幾個問題。她在那么多的采訪手記里,留下了許多片段式的思考,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長”了出來,而實際上它們是有一根線串在一起的。

首先說說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說早期柴靜是出于一個新聞人的職業(yè)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話,那后期則完全是出于一個“人”的內(nèi)心呼喚。在許多作品獲獎之后,她卻說:“我心里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她評價自己是個不愛扎堆的人,似乎與新聞人的要求背道而馳。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當看到一個老師帶著艾滋病孤兒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會殺夫入獄,她知道,這些都是她想“看見”的;她也決定告別慣例,從采訪自己家的小區(qū)居民入手。可以說,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柴靜后繼采訪的成功,有內(nèi)心的驅(qū)動力,你才會窮根溯源,不辭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覺得,柴靜對于這些超出她經(jīng)驗和認識范圍之外的事情,從開始的好奇和預(yù)設(shè)答案到后期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xiàn),這個認識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早期柴靜的問題,其實是所有未經(jīng)過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的通病;以理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拒絕對復(fù)雜性的體認,追求捷徑或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不講邏輯,不追求精確性。說到底是一種惰性,畢竟追求準確是一件耗時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靜迅速成長起來了,她越來越精準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現(xiàn),不要預(yù)設(shè)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帶著道德優(yōu)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為這只會帶來冷酷),不要愛惜自己的羽毛而給自己很多“為民請命”的由頭,不要為了感動自己或別人而在涕淚交加中失去真相,這一切都沒必要,觀眾自會做是非對錯的判斷,要做的只是準確地呈現(xiàn),按照事物發(fā)展本身的邏輯去步步為營地呈現(xiàn),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夠了,“你”不必成為“我”的心和“我”的腦。進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詞”,“真實自有千鈞之力”,“事物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含的感情”。這一切成長靠的是什么?是經(jīng)驗。就像她尊敬的錢剛說的: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只有在長天大地盡情摔打過,只有對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體會,你才有足夠的經(jīng)驗以及由經(jīng)驗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最準確的判斷。也許這么說不夠形象,還是用錢剛的話吧,他說: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來,柴靜寫的是一個新聞人的進階之路,實際上,她寫的是一個人回歸理性、回歸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狀態(tài)的過程,或者更簡單地說,就是回歸“尋?!保拖袼耐略u價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說話”。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yè)準則,但它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正是基于這種回歸,她會擁抱失去妻子的孤獨走在奧運村的德國奧運冠軍,她也會被聽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擁抱。無他,唯誠而已,一種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東西的真誠而已。這種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惡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惡卻機緣巧合迸發(fā)出來了,所以采訪就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二

大學以來,讀的書大多是老師布置的書目,鮮有自己自主選擇的書拿來讀。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書來讀,除了金庸的武俠,讀的最多的便是央視記者的書(請允許我叫他們記者,而非主持人),大學讀的第一本書便是白巖松的《痛并快樂著》,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我找了白巖松所寫的所有書來讀,包括《幸福了嗎》、《行走在愛與恨之間》、《巖松看美國》等等,從他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個人與一個國家命運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他用他的理智、激動、淚水、憤怒為我們串起一系列屬于這個國家刻骨銘心的回憶。讀過白巖松,我開始讀水均益的《益往直前》,他的命運是與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的發(fā)展而聯(lián)系的,他記錄了伊戰(zhàn)十年的傷痛,也記錄了與硬漢普京的智慧博弈,他用他的堅定與豁達記錄下一系列屬于這個國家與世界的記憶。當讀過這些書之后,我開始讀柴靜的。

《看見》(當然,并非因為“穹頂之下”,當初幾次打開卻又沒有耐心看下去,如今想看卻已被封殺......),初讀《看見》,文字冰冷,但卻總感覺隱隱中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繼續(xù)往下讀,她不是在關(guān)注這個國家命運前途的發(fā)展,而更多的是在關(guān)注生活在這個國家里的人,是人構(gòu)成了生活的全部,正是這種力量讓我覺得有寫下一些的必要。看見眼前,我們更要看見內(nèi)心,不要被眼前看見的所蒙蔽,只有內(nèi)心的思考才是最真實的看見。

是我們太幸運,還是他們太不幸?

痛苦就是痛苦。

痛苦是財富,這句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蛟S每個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每個人都在抱怨生活,痛苦往往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始終無法擺脫痛苦。那么面對痛苦,我們除了抱怨就別無選擇了嗎?俞敏洪說:“堅持下去,不是因為堅強,而是因為別無選擇。”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無法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命運,我們亦無法選擇躲避痛苦,那么只能坦然面對。人所要面對的痛苦是多種多樣的,迷茫時的痛苦,失意時的痛苦,失去時的痛苦,那么痛苦之后呢?沒有改變,依舊走老路?那么這些痛苦將會轉(zhuǎn)化成更大的痛苦,而深陷痛苦之中也終將一事無成。我們要的是對痛苦的思考,對痛苦的反思。白巖松說:“不管正經(jīng)歷著怎樣的掙扎與挑戰(zhàn),或許我們都只有一個選擇:雖然痛苦,卻依然要快樂,并相信未來?!笔矣褑栁遥骸斑€相信未來嗎?”我回答:“是的?!眱赡曛笆沁@樣,兩年之后的我依舊相信。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可以站在金字塔的頂端,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我自知我并非雄鷹,那么我甘愿做一只蝸牛,在痛苦中決不放棄,并且始終堅定地相信未來,因為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我會看到與雄鷹看到的同樣的風景。

命運通過失敗指出應(yīng)該走的路。

馬修·埃蒙斯,一個注定載入史冊的悲情英雄,那個總是在奧運賽場上最后一槍意外失利的男人,他無法擺脫命運對他的捉弄。北京奧運失利后,他和妻子相擁在一起,那個因四年前雅典失利而結(jié)緣的妻子,同樣是射擊名將的卡特琳娜,他們相擁在一起時不是妻子在安慰丈夫,而是丈夫在安慰妻子。生活到了真正的艱難處時才能體會“只有最親的人才能了解和陪伴你的傷痛?!笔堑模罹褪沁@樣充滿戲劇性,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坦然接受。命運通過失敗指出應(yīng)該走的路,一路走來,經(jīng)歷過太多太多的失敗。一次看到艾弗森跨過泰倫斯·盧的照片上面配著一句話:“我以為跨過的是全世界,沒想到跨過的卻是自己的巔峰?!苯?jīng)歷過高考洗禮的我們,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高考失利,可是誰又能知道當我們不甘心地步入大學殿堂的時候,人生將要面對的失敗才剛剛開始。我們會面對很多競爭的失敗,會面對投票的失敗,會面對選擇的失敗,你會在這些失敗中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我們必須要面對這一切,哪怕無奈,哪怕不甘心,哪怕是憤怒。因為這是成長所要經(jīng)歷的陣痛,我們無法避免,我們只能勇敢面對。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前進,用事實告訴那些給過我們傷痛的人:“我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有多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在這個缺乏思考的年代,我們很多人都早已不再關(guān)注現(xiàn)實,不再關(guān)注社會,不再關(guān)注國家,我們只顧著自己。我們很少去問為什么,怎么會這樣?其實我們早已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我們早已不再看見。柴靜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蹦敲矗覀兠恳粋€有思想的人是不是也應(yīng)該在現(xiàn)實中看見一件事物時總要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我看見了嗎?”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三

最近,我們班組織了大家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書目叫做《看見》。起初,我對這本書的了解是非常少的??墒牵?jīng)過同學的講解,我對它感到十分好奇,也充滿了熱情。通過閱讀,我知道了在人間中鮮少為人知的辛酸,那些深陷泥塘中的人,也認識了柴靜。

柴靜,一名央視主持人。她關(guān)注著社會上深受痛苦磨難的人群,用她的真誠與勇敢,用《看見》這本書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丑惡,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解救了同樣處在那樣的生活的人。柴靜讓我敬佩,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章節(jié)——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文中的阿文因吸毒而在戒毒所戒毒,殊不知這實際上是賣淫所。她絕望地說出:“我被賣了”。然后,沒有人相信,反而戒毒所變成精神病院繼續(xù)開。這是人性的扭曲吧,當時的記者和警察知道后,事情都沒有得到解決,這給違法犯罪的人更加囂張的氣焰。他們要像阿文這樣的女人在街上站街接客,要是她們想逃,就殘忍地打死她們。社會的丑惡不禁觸動了我以往對社會美好的想象,原來社會之中存在著這些不為人知的現(xiàn)象,我過了很久才慢慢平靜下來。我也在想,為什么當時的政府沒有對這件事上心,讓它得到解決,解救痛苦的人。說到底,是腐敗吧,太多的金錢誘惑使人心的善良喪失,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魔鬼。做人一定要有底線,懂得善良,讓愛在社會上傳播。人人付出一點,社會的愛就多一點。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同性戀這個名詞,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敏感的,很多人都不愿談起這個話題,甚至厭惡與嘲笑。柴靜頂著壓力,把同性戀的痛苦公之于眾,只希望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關(guān)愛。翼飛是一名舞者,也是一名同性戀患者。書中有一張他跳舞的影子,十分動人。很多人嘲笑同性戀,說他們惡心。他們也備受欺負,遭受侮辱等。他們?yōu)榱穗[藏自己,往往會與異性結(jié)婚。文中一位同性戀丈夫被妻子揭露后,他抱頭痛哭,在黑暗的閣樓中說,“我這個人就不應(yīng)該結(jié)婚,我傷害了一個女人,這是我一輩子的痛”。讀后感·看到這句話,我心里面很難過,也十分心疼。同性戀有什么錯,這不是他們所想要的,有天生的成分在里頭。他們無端接受社會的指責,父母的不解。最終,在痛苦中死去。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包容之心,愛不分性別,別讓他們痛苦,我們要給社會的關(guān)愛給他們。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nèi),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想水溶于水中。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四

閱讀《看見》是在三天內(nèi)斷斷續(xù)續(xù)完成的,期間鼻酸含淚無數(shù)次,有兩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來。一次是開始閱讀的那個晚上,久未讀書的我被真實的文字和事例拍打著內(nèi)心,看到第二章節(jié)講述非典時生命的脆弱,一個沒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紅腫。而當我以為我不會再如此動情的時候,就看到了臨近書末的藥家鑫事件。

非典時期發(fā)生在我的小學,具體情形已經(jīng)記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種種駭人之處、學校每日查好幾次的體溫和教室里濃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靜書中描寫的場景與我記憶中能重疊并不多,幾個耳熟能詳?shù)摹坝⑿凼论E”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觸動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驚覺我離這想要接近的真實社會原來這樣遠。

在美國讀大二,我所學習的專業(yè)便是大眾傳媒。堅持在國外學習這個專業(yè)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夠刨除在報紙新聞這些傳播媒介中經(jīng)過表述人和撰稿記者主觀修飾的觀點,身體力行地探尋事情的真相,看到最本真的人性。兩年的大學生活,我平時用功學習,閑暇時候出去旅行,上網(wǎng)追星聽歌,寫一些文藝矯情的隨筆,熱愛寫作的我有了比高中更多的時間,可成文數(shù)量卻遠遠低于那些用課本遮擋寫作本子的日子。以往吃飯時在餐廳還會放中央新聞頻道的節(jié)目,我和朋友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對新聞中的事情高談闊論,言語之間充滿著年少的無畏與自大,卻不曾讓自己離開時政離開這社會真實發(fā)生的事?,F(xiàn)下終于明白為何要把大學叫做“象牙塔”,雖然在美國學習壓力大,但大環(huán)境是安逸的,這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惰性,或者說是一種不敢面對殘酷現(xiàn)實的勇氣。

帶著這種自我反省和心理準備,接下來的閱讀就沒有再一次感情失控,當然,除了藥家鑫事件。

那是上半年,我印象很深,因為我那時高三。重壓之下的學生連喘息機會沒有,閱讀寫作和關(guān)注新聞成為奢侈,只能從每日的餐間新聞和父母的電話言語之間簡單了解了這個事情,一次周末放假后回校,語文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guān)于藥家鑫的評論。

我剛從家里回來,從滿網(wǎng)絡(luò)對藥家鑫的譴責中拔出腦袋,咬著筆桿強迫自己寫得比其他同學要獨特要犀利,我認為那才是時評。我還專門趴著櫥子翻出了寫那篇文章的本子,“很難想像他本人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所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居然對張妙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我不知道在他眼中一個人的生命到底意味著什么,是否如草芥一般卑賤,才可以下手如此狠絕?!薄ⅰ扒坝旭R加爵,后有藥家鑫,案件不同,性質(zhì)同樣惡劣。這是教育的一種缺失?!?/p>

答案本身體現(xiàn)在一個完整的事件中,并不能籠統(tǒng)地概括。但往往大部分人的思想是緊跟社會輿論導(dǎo)向的,并沒有精力甚至沒有機會了解到所有當事人的概述,一家之言是最聽不得的。

所以又要說到記者這個職業(yè),和傳媒這個工作性質(zhì)了。

當柴靜剛進入中央電視臺的時候,受到一系列打擊,她的采訪方式不被認可和接納,20歲出頭的年輕人總是執(zhí)拗了一些,帶她進來的陳虻扔給她一句話:

“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別問了?!?/p>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手邊已經(jīng)沒有《看見》,這句話我卻是一字不差地記得清楚,好像瞬間被一盆冷水澆得徹底,這話實在說得太狠。

初中的時候開始在學校電視臺做記者和主持,初二采訪了初中部的校長。那期節(jié)目設(shè)計得很用心,向全校范圍征集大家感興趣的問題話題,然后經(jīng)過我整理修改出來,交到校長手上。結(jié)果被校長拿去一修改,幾乎否定了我們一半的提問,換上的譬如學校的教育理念這些大面兒上的話題,跟我們平時的生活幾乎沒有關(guān)系。

于是那期節(jié)目宣傳得沸沸揚揚,最后卻做得令人興致寡淡。

還有一件事,是每一年學校大型運動會上的采訪。當時我和幾個電視臺的同學一起趴在主席臺下面學校分給我們的小屋里,等著各個項目的決賽第一名和破各種記錄的同學名單,然后拽著攝像就沖出去?,F(xiàn)在回想起來,幾乎對每個人的提問都千篇一律——我真的一點兒也不期待答案。

對著陳虻那句話,想想覺得挺難過的。

11月26日,bbc中文網(wǎng)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bbc新聞學院(bbccollegeofjournalism)四種新語言網(wǎng)頁,里面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價值觀、報道原則,以及專業(yè)操守等,是一流媒體為行業(yè)人才制定的規(guī)則。這不僅屬于bbc。

全世界的新聞人都有克朗凱特口中的“獨立的迫切性”,于是點進去仔細。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五

“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里,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來自柴靜的日記。

初聞柴靜出書是去年冬天的事了,當時自己沒有太大的感覺,“哦,柴靜也出書了”,心想。那時也不知道她早先出過一本書。反正名人都出書嗎,白云都出了,柴靜差啥呢。

后來看了她的新書發(fā)布會,決定入手。白巖松說,人們懷念的世界未必都是美好的,人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罷了,你經(jīng)歷的時候或許覺得很慢很難甚至很痛很苦,但經(jīng)歷過再回首的時候往往卻非常懷念。十年的心路,愿意并能夠呈現(xiàn)出來就值得一看,尤其還是柴靜,勇敢、務(wù)實而又頗具文藝范的這種作者,我們喜歡。

網(wǎng)上下單后很快就收到了書,看到封面立即想起了某網(wǎng)友的“批評”:“不帶這樣的,只ps柴靜的臉,任由大爺們一個個跟陳忠實似的”。呵呵,權(quán)當是花絮了,其實我倒覺得封面照片蠻親切。估計柴靜也是有所考慮,所以在新書發(fā)布會上還特地說明了關(guān)于封面的設(shè)計思考?!犊匆姟酚?05頁,挺厚的,乍一看覺得還是對得起它的價錢。裝幀樸素,沒有一上來好幾個大彩頁,沒有眾多大牛的推薦,讓人感覺很踏實。書脊上的“理想國”三個字像天邊的彩虹。

初見陳虻,比“你對成名有心理準備嗎”這樣幼稚的問題更幼稚的是柴靜那份幼稚的心高氣傲。

進入央視,潰敗緊跟著潰敗,但或許潰敗就是蛻變的軀殼,就像她書中后來的數(shù)次蛻變,沒完但總有益。

非典,在我們還在大學里因為不能出校門玩而抱怨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出生入死奮戰(zhàn)在阻擊非典的第一線。那次是她生命的一次大開闔,原來溫暖窄小的自我,瞬時被生命拉開了無限的可能。

山西,山西。故鄉(xiāng)情節(jié)是每個游子最深切的感情,然而這里文字的沉重讓我感到悲傷,悲傷于那樣深深的戀下,眼看失去的無能為力。當然,這段故事也同樣貫穿于著柴靜與奶奶的那段溫暖記憶。

《看見》是記載柴靜個人的心路歷程的白皮書,是中國社會發(fā)展變遷的備忘錄,想怎么定義,因人而異吧。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它會這么受歡迎,我想,大概是因為柴靜不斷拾取令人感動的過去,令人心碎的回憶,更難為珍貴的是那觸及靈魂的思考,在這物欲橫流、犬牙交錯的時代,讓人們體會到人性的感受和生命的感悟,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原始而迫切的需求所在。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六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于偶然,一個朋友推薦了《看見》這本書的視頻推廣會,覺得不錯,就想買本書來看看。恰巧有個朋友買了,就借過來拜讀一下。

書里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采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長。文章有堆砌的感覺,主線不是很清晰,有的時候她的感受會莫名其妙的插入進來,讓讀者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講得采訪的人物還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同事什么的,有點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過安頓的采訪,是關(guān)于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看柴靜的這本書跟安頓之前的書有點類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聞人物,不是柴靜這個人。

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里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zhì)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么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后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么,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于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zhàn)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著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著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里發(fā)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但比起蓋茨對慈善事業(yè)的捐助,他可能能影響的人是更多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蓋茨!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蓋茨!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關(guān)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guān)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七

柴靜用最質(zhì)樸的語言,讓我看到了這并不完美的世界,而且讓我接受了這并不完美的世界。沒有失望,只有引起我的深思。

她的筆調(diào)是溫柔真實的,用最平凡的話,一步一步領(lǐng)著我們?nèi)テ饰鲎约?。讓我們有獨立、維權(quán)與法律的意識。讀完整本書,不僅看見了柴靜最初當記者時的不成熟,不穩(wěn)重,到這一路以來的成長。還用她的親身經(jīng)歷讓我們看見努力后的收獲。更用她看見的事情,讓我們通過她的眼帶我們?nèi)ヮI(lǐng)略了很多曾經(jīng)新聞上知道的事件背后的故事,讓我們有機會了解真相。

她寫的事件太多,我記住的只有那么幾個大事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講家暴的那篇,讓我不理解,讓我感到震驚。不理解那些施暴人,兩個人需要有多大的仇恨才要用暴力解決,可是世界上就是還依舊存在著這樣的事情。

生活中不應(yīng)該去說應(yīng)該,沒有哪一件事是應(yīng)該怎么樣的,我想這是這本書讀后最深的感悟。我們生活中總是去干涉身邊最親近的人的生活,說應(yīng)該怎么樣,我想這樣是不對的,從此盡量少說應(yīng)該。

原文有所感觸之句:。

1、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

2、我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接納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shù)滦校哑姰斣瓌t。

5、紀律可以帶來秩序,但卻是被動的,只有一個人歸屬于一件事,一群人,一個社會,才會有認同和發(fā)自內(nèi)心去照顧它的愿望。

6、那位媽媽說:不光是簡單,不光是家長,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訴別人應(yīng)該怎么樣,這就是錯的方式。我就錯了這么多年。

7、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一個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八

初次讀柴靜的《看見》,還是大一時,那時的我還帶著初入大學校園的青澀,絲毫不懂得人間百態(tài)世間疾苦,只記得《看見》這書寫的是柴靜的記者生涯,對其中的人生感悟并無太多的思考與感受。

然而最近,閑暇之余,我又重新品讀了這本書。全書都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代入感很強,讓我沉迷于故事的情節(jié)里。這本書反映了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辛酸與無奈,它雖然沒有優(yōu)美的語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每一個字都是那么的真實,真實到讓我每次翻讀都留下感動的淚水,無形中就被書中小人物的辛酸生活所動容,震撼。其中,有一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寫的是家暴,“皮帶抽在光的皮膚上,噗的一聲,她被吊打,扭著身子盡量讓他打在背上,盡量不叫,怕別人聽見羞恥。他從不打她的臉,打的很冷靜,反正夜還長,噗噗噗”。這是一段刻畫得十分真實的描述,當時讀到這里我的內(nèi)心像被針扎了一樣,讓我忍不住想走近書里的情節(jié)中,來撫慰她的傷痛。書里還有描寫到那些從事服務(wù)行業(yè)人員的辛酸生活,讓我感到既同情又無奈。

現(xiàn)在的自己也和柴靜一樣,從一個青澀的校園姑娘,轉(zhuǎn)而成為一名萬號的實習生。頁頁翻閱,我只感覺自己的內(nèi)心不自覺地跟隨著作者歡喜、惶恐、哀傷……內(nèi)心五味雜陳??串?,我不由得感慨柴靜這個年輕女記者,真的是魯迅筆下“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真的“勇士”!十年,柴靜這個初入職場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小姑娘,走南闖北,走過了十年新聞?wù){(diào)查記者之路。起初的堅持是責任與勇氣,然而十年的行走便是一定是一份熱愛事業(yè)并為此奮斗一生的情懷!

作為萬號的一名實習生,我要學習柴靜那份熱愛事業(yè)、帶著一份情懷去工作的那種精神。那份熱愛工作的情懷,可以讓我在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平凡的工作中樂此不疲。帶著情懷去工作吧,讓每一份平凡的工作閃耀出內(nèi)心滿滿的幸福感!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九

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不知道是因為柴靜深厚的文字功底還是被其不加修飾自然流露出直擊心扉的情感所吸引,全程隨著作者的視角,仿佛已完全融入書中所述情景,切身感受她所經(jīng)歷的這一段段故事,所以花了13個小時才讀完這本書。撇開對10年來柴靜所重現(xiàn)的大小事件除新聞報道外從另一個角度有了更貼近的了解和感悟不說,更感慨于柴靜毫無保留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一個固執(zhí),驕傲,凜冽,不服輸,這樣真實的自己。而正是如此不完美卻完整的形象讓我念念不忘。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和她何其像有時又會略帶自嘲清醒認知自己哪能和這樣一位知性能干的央視著名女主持相提并論。我和她一樣典型的固執(zhí),不服輸,卻羨慕她的自信和驕傲,羨慕她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著從未質(zhì)疑的方向,并朝著目標不懈努力,踏實奮斗,一步一步成就了越來越好的自己。人一旦做自己喜歡的認為對的事,就不再會計較付出得失,只要朝著理想的方向前行,無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會想著如何去戰(zhàn)勝而絕非放棄。而回頭看即將22歲的自己卻還處于面對抉擇依然唯唯諾諾,患得患失,不敢貿(mào)然前行的階段。

陳氓說,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

也曾在某個清晨,集體跑步到后山晨讀,用書角稍擋遠方冉冉升起有些刺眼的朝陽,后來再沒那么強烈的覺得,未來有無限希望和可能。只希望自己不要漸行漸遠,卻忘記真正的出發(fā)。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看見柴靜讀書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讀完了柴靜的《看見》,心里的滋味很復(fù)雜。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讓我看看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停頓,我都在思考著自身。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在手機應(yīng)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純美的的開頭,讓我以為這只是一篇追憶童年的。

散文。

卻原來那只不過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讓人憤慨痛心的大事----環(huán)境污染而柴靜在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和現(xiàn)狀描寫中穿插的童年往事,為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從而拉近了讀者與環(huán)境污染這件事的距離環(huán)境污染,并不只是書面上的文字,口頭上的。

口號。

而是生生吞噬了我們的童年和美夢的近在咫尺的野獸。接著看到柴靜的博客《新書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視頻深深吸引了我。我想這段視頻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樣就是一個記者在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追尋著一個新聞一個事件的時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點情感。

看完書,再回過頭來看那段視頻,我才真正懂得視頻中的一些話語。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很多她這十年來在央視工作、采訪的新聞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寫這些片段的時候,并不是簡單地重復(fù),更不是在展示過去的榮耀和輝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訴說著過去的錯誤和迷失。換言之,她在寫的,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這不是柴靜對自己生活工作的記錄,而更像是一本凝聚著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閱讀中的我,在《看見》這本書中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經(jīng)歷與柴靜有何相似之處,但是我想,每一個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中,不管經(jīng)歷過什么或者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總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職場的青澀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亂和惶惑甚至想要放棄自己的“出溜”,壓力下的或軟弱或尖銳,這些感受我們都曾有過。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過了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來越深,最終只留下了一個勉強適應(yīng)社會標準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靜,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來越走進自己的內(nèi)心,從而也能夠走進更多人的內(nèi)心。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復(fù)著兩個字——獨立。獨立地思考,意味著不從眾不偏頗。擺脫任何別人的影響,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而更難的,是擺脫“自我”的影響。像“金剛經(jīng)”里所說的,“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察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看住他而不是跟隨他。在“自我”的影響下,依然保持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20xx年6月20日武漢中考第一場語文舉行考試,網(wǎng)傳。

作文。

題為《看見》,無獨有偶,武漢一初二學生在前不久寫了一篇《看見》。

讀后感。

武漢中考網(wǎng)轉(zhuǎn)載。

柴靜,火柴般安靜。人如其名,她的書,像火柴給予我些許光亮,又使我安靜,好好審視自己。405頁的記錄,我仿佛看見了我自己。

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nèi)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從剛進入中央臺的驕傲不羈,到第一次去地震現(xiàn)場,再到成為第一個進入非典病房的女記者,被那許多人支持,被那許多人喜愛。每看完一個故事,我都會沉默好久好久,如同埋在我心中很深很深的樁子突然被拔起,我伏在洞的邊沿,向里探,探探我心里到底承載了什么。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那次非典。柴靜跟蹤報道了整個非典的過程。

非典是一場可怖的災(zāi)難,柴靜和她的同事卻對非典做著最近距離的報道。柴靜第一次進入非典病人房間的時候,緊張,卻又期待。對于真相的渴望,給了她勇氣。

“我的孩子才一歲。我的孩子才一歲?!蹦鞘且幻o士在執(zhí)行任務(wù)前反復(fù)念叨的話。她明白自己面對的危險,那個病床上躺著的,隨時可能變成自己。這種時候,她在惦記自己的孩子。一場災(zāi)難,映射的是真摯而美好的人性。他們在非典肆虐的時候,一起在旅館里,看著美國脫口秀拍桌子大笑。人們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

有一名急診科的護士去世,她六歲的小女孩疊著幸運星,說,瓶子滿了,媽媽就回來了??墒俏腋杏X得到,這個孩子,明明就知道自己的媽媽已經(jīng)離開了,她想用最天真的方式堅強。災(zāi)難面前,人人都脆弱,卻又比誰都堅強。

最震撼我的便是那五個字“非典結(jié)束了?!笔前?,一場災(zāi)難,結(jié)束了。一場壓抑已久的黑暗,終于破曉。我突然明白,在任何災(zāi)難面前,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活著便是活著,活著,真好。

書中非典的可怖,人際關(guān)系人類感情的復(fù)雜無解,山西的壞境災(zāi)害,家暴,北京奧運,華南虎,藥家鑫……這一切一切的濃縮,就像未來的人生軌跡。

我看見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見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見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簾的,是成功。因為一步一步堅持下去,亦不斷回首反省而得來的成功。這些“看見”,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他們能使我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xiàn)實所承受的磨難。

這些文字并不華麗,但需要細細咀嚼,品味真正的涵義。亦如我們?nèi)ァ翱匆姟保眯目?,看到深處??匆?,看見自己,看見未來?/p>

閱讀《看見》是在三天內(nèi)斷斷續(xù)續(xù)完成的,期間鼻酸含淚無數(shù)次,有兩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來。一次是開始閱讀的那個晚上,久未讀書的我被真實的文字和事例拍打著內(nèi)心,看到第二章節(jié)講述非典時生命的脆弱,一個沒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紅腫。而當我以為我不會再如此動情的時候,就看到了臨近書末的藥家鑫事件。

非典時期發(fā)生在我的小學,具體情形已經(jīng)記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種種駭人之處、學校每日查好幾次的體溫和教室里濃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靜書中描寫的場景與我記憶中能重疊并不多,幾個耳熟能詳?shù)摹坝⑿凼论E”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觸動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驚覺我離這想要接近的真實社會原來這樣遠。

在美國讀大二,我所學習的專業(yè)便是大眾傳媒。堅持在國外學習這個專業(yè)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夠刨除在報紙新聞這些傳播媒介中經(jīng)過表述人和撰稿記者主觀修飾的觀點,身體力行地探尋事情的真相,看到最本真的人性。兩年的大學生活,我平時用功學習,閑暇時候出去旅行,上網(wǎng)追星聽歌,寫一些文藝矯情的隨筆,熱愛寫作的我有了比高中更多的時間,可成文數(shù)量卻遠遠低于那些用課本遮擋寫作本子的日子。以往吃飯時在餐廳還會放中央新聞頻道的節(jié)目,我和朋友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對新聞中的事情高談闊論,言語之間充滿著年少的無畏與自大,卻不曾讓自己離開時政離開這社會真實發(fā)生的事?,F(xiàn)下終于明白為何要把大學叫做“象牙塔”,雖然在美。

國學。

習壓力大,但大環(huán)境是安逸的,這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惰性,或者說是一種不敢面對殘酷現(xiàn)實的勇氣。

帶著這種自我反省和心理準備,接下來的閱讀就沒有再一次感情失控,當然,除了藥家鑫事件。

那是20xx年上半年,我印象很深,因為我那時高三。重壓之下的學生連喘息機會沒有,閱讀寫作和關(guān)注新聞成為奢侈,只能從每日的餐間新聞和父母的電話言語之間簡單了解了這個事情,一次周末放假后回校,語文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guān)于藥家鑫的評論。

我剛從家里回來,從滿網(wǎng)絡(luò)對藥家鑫的譴責中拔出腦袋,咬著筆桿強迫自己寫得比其他同學要獨特要犀利,我認為那才是時評。我還專門趴著櫥子翻出了寫那篇文章的本子,“很難想像他本人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所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居然對張妙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我不知道在他眼中一個人的生命到底意味著什么,是否如草芥一般卑賤,才可以下手如此狠絕?!?、“前有馬加爵,后有藥家鑫,案件不同,性質(zhì)同樣惡劣。這是教育的一種缺失?!?/p>

答案本身體現(xiàn)在一個完整的事件中,并不能籠統(tǒng)地概括。但往往大部分人的思想是緊跟社會輿論導(dǎo)向的,并沒有精力甚至沒有機會了解到所有當事人的概述,一家之言是最聽不得的。

所以又要說到記者這個職業(yè),和傳媒這個工作性質(zhì)了。

當柴靜剛進入中央電視臺的時候,受到一系列打擊,她的采訪方式不被認可和接納,20歲出頭的年輕人總是執(zhí)拗了一些,帶她進來的陳虻扔給她一句話:

“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別問了?!?/p>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手邊已經(jīng)沒有《看見》,這句話我卻是一字不差地記得清楚,好像瞬間被一盆冷水澆得徹底,這話實在說得太狠。

初中的時候開始在學校電視臺做記者和主持,初二采訪了初中部的校長。那期節(jié)目設(shè)計得很用心,向全校范圍征集大家感興趣的問題話題,然后經(jīng)過我整理修改出來,交到校長手上。結(jié)果被校長拿去一修改,幾乎否定了我們一半的提問,換上的譬如學校的教育理念這些大面兒上的話題,跟我們平時的生活幾乎沒有關(guān)系。

于是那期節(jié)目宣傳得沸沸揚揚,最后卻做得令人興致寡淡。

還有一件事,是每一年學校大型運動會上的采訪。當時我和幾個電視臺的同學一起趴在主席臺下面學校分給我們的小屋里,等著各個項目的決賽第一名和破各種記錄的同學名單,然后拽著攝像就沖出去。現(xiàn)在回想起來,幾乎對每個人的提問都千篇一律——我真的一點兒也不期待答案。

對著陳虻那句話,想想覺得挺難過的。

20xx年11月26日,bbc中文網(wǎng)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bbc新聞學院(bbccollegeofjournalism)四種新語言網(wǎng)頁,里面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價值觀、報道原則,以及專業(yè)操守等,是一流媒體為行業(yè)人才制定的規(guī)則。這不僅屬于bbc。

全世界的新聞人都有克朗凱特口中的“獨立的迫切性”,于是點進去仔細看了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原創(chuàng)報道》。其實每一篇報道都是記者的原創(chuàng),但是我還是一直在想原創(chuàng)中要夾帶多少來自記者的主觀思想。

事實證明,當一個人所了解的真相越少,他就越容易對事件產(chǎn)生偏激情緒?!安黄灰小笔撬衎bc新聞報道的標準之一,但是要完全做到,何其難。記者是以人出發(fā)去探求事件最真實的一面,所以就很難保證不會被當事人左右態(tài)度。柴靜說看到貴溪翻墜水塘的校車中幸存的5歲的貝貝眼神中的創(chuàng)傷和委屈,不可能沒有情緒,但想要認清現(xiàn)實,只能老老實實,從憤慨出發(fā),向事實走去。

無論如何,應(yīng)當把對事件判斷的權(quán)利移交給大眾,所以報道的時候,記者和所屬媒體應(yīng)該對報道的準確性負責。

因為追星,所以看過太多報紙和媒體為了噱頭而做的不實報道以及只吸引目光的標題黨,如果明星追究則告上法庭或者媒體出面道歉,而大部分人選擇置之不理,也更加惡化了這一現(xiàn)象。有時候大眾就成為被媒體愚弄的對象,同樣一個事情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卻發(fā)現(xiàn)不過是游戲一場,這種感覺讓人惱怒。很多人不把娛樂新聞當做新聞看,可是既然叫做“新聞”,就是屬于這個行業(yè)的,一些小事能夠折射更多現(xiàn)狀。

新聞本應(yīng)該是件挺嚴肅的事兒。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薄犊匆姟纷屛覍ctv改變了很多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執(zhí)拗,作為觀眾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后的掙扎和探索。

關(guān)注無數(shù)人真實的生活,用我們富有感情和敏銳的眼睛去捕捉、發(fā)現(xiàn),將完整事件鋪陳在大眾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

也許,這就是媒體最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謝謝《看見》。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一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我也熟視無睹——柴靜《看見》。

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讀完了柴靜的《看見》,心里的滋味很復(fù)雜。我曾以為這可是是一部讓我看看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停頓,我都在思考著自身。

最初明白這本書,是在手機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純美的的開頭,讓我以為這只是一篇追憶童年的散文。卻原先那只可是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讓人憤慨痛心的大事——環(huán)境污染。而柴靜在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和現(xiàn)狀描述中穿插的童年往事,為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從而拉近了讀者與環(huán)境污染這件事的距離。環(huán)境污染,并不只是書面上的文字,口頭上的口號,而是生生吞噬了我們的童年和美夢的近在咫尺的野獸。之后看到柴靜的博客《新書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視頻深深吸引了我。我想,這段視頻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樣,就是一個記者,在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追尋著一個新聞一個事件的時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點情感。

看完書,再回過頭來看那段視頻,我才真正懂得視頻中的一些話語。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很多她這十年來在央視工作、采訪的新聞和事件片段,可是她在寫這些片段的時候,并不是簡單地重復(fù),更不是在展示過去的榮耀和輝煌,恰相反,她一向在訴說著過去的錯誤和迷失。換言之,她在寫的,是自我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這不是柴靜對自我生活工作的記錄,而更像是一本凝聚著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閱讀中的我,在《看見》這本書中一向在尋找著自我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經(jīng)歷與柴靜有何相似之處,可是我想,每一個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中,不管經(jīng)歷過什么或者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總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職場的青澀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亂和惶惑甚至想要放棄自我的“出溜”,壓力下的或軟弱或尖銳,這些感受我們都曾有過。所不一樣的是,有些人,在走過了這么多路以后,把自我包裹地越來越深,最終只留下了一個勉強適應(yīng)社會標準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靜,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來越走進自我的內(nèi)心,從而也能夠走進更多人的內(nèi)心。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里一向在重復(fù)著兩個字——獨立。獨立地思考,意味著不從眾不偏頗。擺脫任何別人的影響,聽從自我內(nèi)心的聲音。而更難的,是擺脫“自我”的影響。像“金剛經(jīng)”里所說的,“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察覺自我的每一個念頭,看住他而不是跟隨他。在“自我”的影響下,依然堅持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不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不能讓自我毀滅在自我的意識,多謝柴靜的《看見》,讓我自我看見。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二

20xx年6月20日武漢中考第一場語文舉行考試,網(wǎng)傳作文題為《看見》,無獨有偶,武漢一初二學生在前不久寫了一篇《看見》讀后感,武漢中考網(wǎng)轉(zhuǎn)載。

柴靜,火柴般安靜。人如其名,她的書,像火柴給予我些許光亮,又使我安靜,好好審視自己。405頁的記錄,我仿佛看見了我自己。

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nèi)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從剛進入中央臺的驕傲不羈,到第一次去地震現(xiàn)場,再到成為第一個進入非典病房的女記者,被那許多人支持,被那許多人喜愛。每看完一個故事,我都會沉默好久好久,如同埋在我心中很深很深的樁子突然被拔起,我伏在洞的邊沿,向里探,探探我心里到底承載了什么。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那次非典。柴靜跟蹤報道了整個非典的過程。

非典是一場可怖的災(zāi)難,柴靜和她的同事卻對非典做著最近距離的報道。柴靜第一次進入非典病人房間的時候,緊張,卻又期待。對于真相的渴望,給了她勇氣。

“我的孩子才一歲。我的孩子才一歲?!蹦鞘且幻o士在執(zhí)行任務(wù)前反復(fù)念叨的話。她明白自己面對的危險,那個病床上躺著的,隨時可能變成自己。這種時候,她在惦記自己的孩子。一場災(zāi)難,映射的是真摯而美好的人性。他們在非典肆虐的時候,一起在旅館里,看著美國脫口秀拍桌子大笑。人們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

有一名急診科的護士去世,她六歲的小女孩疊著幸運星,說,瓶子滿了,媽媽就回來了。可是我感覺得到,這個孩子,明明就知道自己的媽媽已經(jīng)離開了,她想用最天真的方式堅強。災(zāi)難面前,人人都脆弱,卻又比誰都堅強。

最震撼我的便是那五個字“非典結(jié)束了。”是啊,一場災(zāi)難,結(jié)束了。一場壓抑已久的黑暗,終于破曉。我突然明白,在任何災(zāi)難面前,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活著便是活著,活著,真好。

書中非典的可怖,人際關(guān)系人類感情的復(fù)雜無解,山西的壞境災(zāi)害,家暴,北京奧運,華南虎,藥家鑫……這一切一切的濃縮,就像未來的人生軌跡。

我看見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見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見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簾的,是成功。因為一步一步堅持下去,亦不斷回首反省而得來的成功。這些“看見”,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他們能使我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xiàn)實所承受的磨難。

這些文字并不華麗,但需要細細咀嚼,品味真正的涵義。亦如我們?nèi)ァ翱匆姟?,要用心看,看到深處??匆?,看見自己,看見未來?/p>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三

柴靜坐在一群老人中間,大家溫和笑著看向一個正在搬凳子的稚嫩小孩,這就是《看見》的封面。起初我一直覺得這張封面照片與《看見》總歸不恰當,可是讀完整本書之后,若要換其他封面照,恐怕卻是行不通的。

柴靜用《看見》講述了她十年記者的一路成長和感悟,沒有選擇刻意選取記者生涯的重大事情,而是更多的娓娓道來那些觸碰內(nèi)心深處的人與事。正如她所說的,“看見世界,看見自己”,我們通過柴靜的視角,看見當時的非典,汶川地震、征地拆遷、家庭暴力、虐貓事件、華南虎事件,還有盧安克、藥家鑫事件,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讓人思考,思考社會,思考現(xiàn)實。

“別當了主持人了,就不是人了”

十年前柴靜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那時候的柴靜才是二十幾歲的小姑娘,采訪時青澀,緊張以及一身忸怩的文藝氣息,問的問題也比較尖銳,有的時候甚至是帶著自己的情感以及答案去問問題,為此沒少遭到各種痛苦和挫敗感。陳邙一直時刻犀利的提點著她,新聞是播給觀眾看的,觀眾都是人,就得先從人出發(fā)。柴靜最終選擇在痛苦中勇敢前進,一點點的改變,一步步經(jīng)歷成長,在思考中逐漸領(lǐng)悟如何做好一個采訪。正如陳邙所說的,“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幸?!?。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關(guān)于災(zāi)難,20--年的非典,舉國恐慌,今天還在你身邊的人明天可能就不在了,那時人么還沒有很多防護治療措施,感染者只能絕望的等死。20--年唐山大地震過去三十年,20--年汶川地震,太多的人流離失所,失去親人,有的在午休,有的在上課,還有人一回頭一棟樓就坍塌了,與生死只隔一線之間。爸爸媽媽失去了孩子,爺爺沒拉出被埋的老伴,小孩從此變成孤兒,愛跳舞的女孩失去雙腿。真的,我一直覺得生命是偉大的,在災(zāi)難面前它卻是脆弱渺小的,但是生命的堅強往往會帶給我們更大的感動和力量。

“生命本身就是矛盾密布”

這是柴靜的好友小宏說的一句話,我印象一直深刻。關(guān)于人性,瘋狂英語的創(chuàng)始人李陽桃李天下,功成名就,但是卻被曝出虐待妻子,讓學生下跪的事情;一位本應(yīng)有“天使”之稱的護士卻公然拍視頻用高跟鞋踩殺一只小貓;一向內(nèi)向老實的藥家鑫在開車撞倒人之后下車對著傷者連捅六刀致死。站在法律道德的角度講,這些人應(yīng)該被譴責被判刑嗎?那是當然的,但是,通過柴靜的采訪視角,你會了解到李陽從小就非常自卑,他把成功定義于家庭的目標;踩貓事件的女主一直被人肉受到良心的譴責無法過活,她生活更多的是對丈夫的暴力的憤怒和無奈;而藥家鑫從小的家庭教育方式一直軍人父親的嚴厲說一不二不敢違抗。人性從來沒有善惡之分,每個人都有其兩面。

“教育就是兩個人之間發(fā)生的事情”

關(guān)于教育,一個德國人盧安克在中國的偏遠山村支教十年,你說他懂教育嗎?可是他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憑著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從不問目的,他和孩子打成一片,卻從沒教過孩子什么事正確應(yīng)該做的什么事錯誤不應(yīng)該做的,你說他不懂教育嗎?班上的學生都天真具有創(chuàng)造性,一個最皮的小孩曾對盧安克唱著,“我知道雖然我不完美/但是我愿意為你/努力變得完美”。雖然盧安克的行為一直遭受著很大的爭議,但是誰說過教育就是萬法不變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能按著自己的想法簡簡單單又有何不可。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四

這幾天下班回家看見女兒在看柴靜的《看見》,興趣使然,我便與她一起讀了這本書。原先對柴靜的節(jié)目并不怎么關(guān)注,但看了這本書之后,我真心贊嘆這位姑娘敢于探尋真相的執(zhí)著和勇氣。其實我本不該稱呼她為姑娘,因為柴靜與我同年生,她經(jīng)歷的中國社會變遷與我經(jīng)歷的是完全一樣的。這本書中,有非典、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奧運這樣轟動中國的大事件,也有講述平凡個體的小故事。柴靜白描式的娓娓道來,也一點一點牽起了我的回憶,仿佛我也回到起點,從小姑娘到中年婦女重新走了一遭。所以我更愿意稱其為小姑娘,來體會這位央視名記者的成長歷程。

剛進央視的時候,她還是個有楞有角的小姑娘,她“知道自己能到達的高度”。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她可以微笑著向被采訪者拋出尖銳的問題,把人家堵到墻角,像一把匕首一樣剝出真相。

在采訪完“踩貓女”那期節(jié)目后,她開始意識到采訪的意義不在于批判壞人,歌頌好人,而在于給每個人平等地訴說自己的權(quán)利。看似應(yīng)該遭到唾棄的人也有自己的無奈,也值得悲憫,我們要做的只是充分的理解,而不是沖動得一刀把好人和壞人切開。

做“唐山地震三十年”的報道,她明白了,記者要冷靜客觀,現(xiàn)在早過了媒體提供觀點讓別人讀的年代,媒體應(yīng)該做的只是提供信息,而把是非對錯的判斷留給自己。別總想著要比大眾更有深度地思考問題,不管你的第二落點多漂亮,有一個簡單疑問總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認為這樣很好,中國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因為怕自己的觀點被別人覺得膚淺或可笑,所以總喜歡搜索別人的應(yīng)該是正確的觀點。這樣下去,中國的下一代會喪失自己思考的能力。

做“5·12汶川地震”專題,柴靜早已不是那個急功近利的小姑娘了。她第一次嘗試沒有策劃案,沒有主題方向,什么都不知道的拍攝。攝像機往幸存者家門口一架,什么問題也不想,她索性與災(zāi)區(qū)人民一起生活了起來。無需刻意選材,生活自然地從片子里流淌出來,有悲傷,有同情,有鼓舞,有感動,個中滋味,由著觀眾自己體會,因為,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采訪,不僅是工作,更是人與人的往來。在十年的問與答中,柴靜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jié),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正是透過這些注腳,我們才得以真正地看見。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五

今天發(fā)了條狀態(tài):“遙想當初看白哥的《幸福了嗎》,每個章節(jié)都寫了短篇讀書筆記,感覺有點虧待了柴姑娘。”自然是開玩笑了,畢竟,這才是認認真真寫的第二本書的讀書筆記。這么快就能看到這本書實屬幸運,我現(xiàn)在在英國留學,是有同學圣誕假期回國幫忙捎回來的。計劃分上、下兩篇來寫。剛剛看完二十章中的前十章。

前段時間也同媒體一起在關(guān)注幾大電影,大概記得有這樣一個小小的故事,有一天夜里,劉震云、馮小剛等吃完飯后走在倫敦(記不清地點了)的路上,劉震云突然間停下來,說了句(大意):泉靈抓住了實質(zhì)!于是,我翻找到了張泉靈的微博:“剛看了場「1942」的試映會,兩半小時,心在油里煎著,大石頭底壓著,叫不出痛來。那幾個笑點像是油鍋里再淋進幾滴熱水。直到片尾曲響起,一滴眼淚從我眼眶里溢出。幾分鐘長的片尾字幕,沒有掌聲、沒有交談,一片靜默。散時,大家輕輕鼓掌道別,平日里舌燦如花的影評人們也只有兩個字的評價:很好?!睘槭裁匆鲞@么一段呢?因為,可能程度深淺不同,但不管是柴姑娘的的節(jié)目,還是柴姑娘的這書,給我的都是類似的感覺。

我曾經(jīng)對初涉作家的朋友的日志評論:“把深的東西通過很多人能夠接受的方式描寫出來,可能最終就是為了說一個道理,但通篇的文字都在與讀者建立共鳴,或曰‘談判’”。我愈感這兩個字用得妥:談判。不管讀白哥的書,還是讀柴姑娘的書,我認為,比較好的狀態(tài),并不是一味地點頭稱贊,而是他(她)和你在談判,你也在和他(她)談判,這事兒這么想妥不妥?這事兒這么做妥不妥?而結(jié)果可能正如柴姑娘在書中所說:教科書不教這個。反過來想,教科書裝得下嗎?意思是,本就沒有標準答案。在和書上的思考甚至隔空對話的談判中,你來我往。既是談判,自有妥協(xié)。妥協(xié)之中,自會思考。既有思考,自然收獲。

不太謙虛地說,上面的道理我懂。不過,該是對這本書期待值太高了,看第一節(jié)非常興奮,但慢慢地到第四章左右的時候,感覺興趣淡了,我停下了。粗略地感覺,第一章在用力上也挺猛地,到第二三章慢慢地沒有那么“刺激”了,興趣下來了。不過,我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問題。于是,調(diào)整狀態(tài),不再仰視,與柴姑娘平等地坐下來“談判”。通過前十章,能夠讀出柴姑娘的點滴進步,有個感覺,以前稚嫩的時候,大概柴姑娘也是有意為之,她講得多是稚嫩的話,多是從別人那里吸取養(yǎng)分,而到了后來,她已經(jīng)開始有能力講出比較深刻的道理了。

這本書并不是柴姑娘的個人傳記,但在故事群里,也有她的故事,粗略勾勒,或許也能有個模子,不過,我更關(guān)心對她有“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事,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成就著她。感覺我和柴姑娘有個相像的地方,我也對有些話有些場景的印象尤為深刻,不過,我的不如她多。我感覺她也是這樣的,有些話,有些場景,不會刻意去記憶或記錄,但,它們會自動保存,然后,活著,過著,它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蹦出來。當然,那些話,那些場景,在當時,必是有些觸動的,也就是柴姑娘所謂的“強烈生命印象”。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有很多。而我想,好像有點自夸的嫌疑,該是有心的人會自動保存得更多吧。那些話,那些場景,因為有些觸動,不過當時并沒有想太明白,所以就自動保存了,而在日后遇到類似狀態(tài)時,會回想起它們,再來咀嚼、回味,方知其中勁道,進而對己對人對事都有反思。而在某種程度上,自動保存的,是何,也決定著這個人。

第一章,用現(xiàn)在同在暢銷榜上的書名來概括的話,就是《誰的青春不迷?!罚词褂袎?,咋走,也是問題,即使知道咋走,如何走好,也是問題;用柴姑娘記住的白哥的話就是“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如果說第一節(jié)末兩個小故事中的“我什么也說不出口”和“我心里抽動,一時問不出下一句來”讓這個初生牛犢“做回了人”,那第二章就標志著這個有了人味兒的找到了些感覺的記者變得更職業(yè)了,或說,非典報道讓柴姑娘完成了成人禮,因為,她明白了“當一個人關(guān)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也有了“欲望”。當然,成年,不代表青春結(jié)束了。

不知道后面十章里是什么樣的,前十章里,只有第二章和第三章都只講了一個故事,如果說第二章是成人禮,那么第三章的故事則標志著柴靜的風格初步形成了,包括過程,包括結(jié)尾。如果說整個第三章是“油鍋”,關(guān)于宣傳部負責人“云”的玩笑就是其中一滴“熱水”。我一直認定柴靜是個不好玩兒的人,至今依然。不過,酷愛文字游戲的我在第四章里看到了她的一點兒好玩兒,至少是文字上的:從開頭引出自己被評價為“做不了對抗性采訪”到慢慢證明自己能做,而且可以做得很好,甚至被評價為“一個姑娘家這么厲害,誰敢娶”,不僅如此,還反過來從根本上否定這個說法,并提出“理論成果”:是對峙,不是對抗。理論和實踐高度統(tǒng)一了,第四章的最后來個“痛痛快快”。

第五章整體有點兒與社會對峙的意思,在面對“節(jié)目就墮落到了去拍網(wǎng)站新聞的最底下一行”以及題目太邊緣的“批評”時,逆勢而上。不過,雖然如今社會的很多人對同性戀等依然不能正視,但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慢慢接受,也可見新聞人們的努力?!拔覀兘K將渾然難分”,假如你自己的孩子就喜歡同性,怎么辦?再追加句孟非在《非誠勿擾》節(jié)目中引述過的一句話(孩子問父母):你們是要我結(jié)婚,還是要我幸福?柴靜這章中的一句“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讓我最有共鳴。不知道的時候,無知是我們的擋箭牌,以至拿無知當資本;知道的時候,也或與無知無異。

第六章中一句“沒有完,完不了”,看上去,怎么著都有些無奈的感覺,而無奈不代表放棄,成為了柴姑娘再一次出發(fā)的動力,第六章也就延續(xù)著第五章對邊緣的關(guān)注。柴姑娘也從這一章開始,很正式地很有力度地聊一些大的話題,比如制度,比如人性。文章最后的“徑直”不再是固執(zhí)抑或執(zhí)拗,而是堅定。這一章提到了李陽的家暴,當時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家暴也瘋狂,李陽也是人》,在當時,那么多人理直氣壯地去指責李陽,我特別想請所有人先問下自己。讀這一章時,我想到了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見聞,我童年在農(nóng)村成長,就不止一次看到過丈夫在大街上,在大庭廣眾之下連打帶踹自己的妻子,旁邊的人也會勸架,越勸丈夫打得越厲害。21世紀了,進步到了什么程度呢?本章最后部分提到,柴姑娘曾專門去找過兩會中的一個男代表委員,他說:“如果男性對女性造成人身傷害,那就按現(xiàn)有的法條來判,為什么要為了家庭暴力再去立法?”......

第七章,題目“山西,山西”,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南京!南京!》,只不過標點符號不一樣。山西是柴姑娘的家鄉(xiāng),但她說,“我不想再回山西了”。礦難、職業(yè)病、環(huán)境污染、土地塌陷夾雜著柴姑娘美麗的童年記憶,而這也就更像中國發(fā)展的濃縮寫照,只不過比平均水平嚴重些?!拔也幌朐倩厣轿髁恕?,不是不愛了,是不想再給愛減分了,而父親與她不同,有對女兒的“分擔”,怕是也有對故土的實在不舍。所以,本章最開始海子的一句詩“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更像是對故土的質(zhì)問:你呢?“山西,山西”,告急似的語氣讓她近乎絕望,絕望地是,我對山谷喊,山谷都還有回音,但老頭兒面對市長的打賭有力地說明著:“先發(fā)展再治理”是做夢,但市長沒有接,既然沒有,就不是山谷而是遠古了,柴姑娘最后道出心聲,“我的家鄉(xiāng)”,如果還能回去,她當然想回去。

第八章太應(yīng)景了,簡直就是在聲援《南方周末》。昨天我寫了一篇《“南先生風波”隨記》,里面就曾引用過@石述思用來與同仁共勉的分享:“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志在于他甘愿為某項事業(yè)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志在于他甘愿為某項事業(yè)卑賤地活著?!指瘛尔溙锢锏氖赝摺贰?。這一章的小故事都能很好地來駁倒其前半句話。陳丹青的一句“這是讓我最難過的——所有人都認了”聽起來很無奈,我打心眼兒里同意丹青先生的判斷。有人勸柴姑娘們“不要往下做了吧,中國亂不起啊”,這句話聽起來其實特別有意思,除去柴姑娘用事實做的回答,我有幾個思考:1.梁文道先生曾說,有些老百姓太為政府著想了;2.這本是某些官員的思維:提意見=揭亂;3.動不動就引入“外敵”,生怕外敵不進來。那些反對的人們,不要裝不明白,為什么《南方周末》能夠掀起微博的地震?究竟是什么使得亂起來了?是《南方周末》嗎?不解決,才會大亂。本章,柴姑娘還不忘提了句王勇平,他說“是刺頭,但是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似乎有點點兒伸冤,這純屬我“捏造”。本章最后一句則成為“聲援《南方周末》”的點睛之筆:“我想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也才是一個公民社會的基礎(chǔ),要達到,自然需要公民。

第九章我尤為喜歡。柴靜兩會觀察,到了第四年,她“才開始想最簡單的問題:代表是誰?代表誰?兩會要干嘛?”可以聯(lián)想到兩句極為經(jīng)典的話:1.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2.走得太遠,不要忘了當初是為什么而出發(fā)。我大概唯一一次給柴姑娘的博客里留言是說了這樣一段話:“柴姑娘,你好!近來我反思自己,發(fā)現(xiàn),有時候很喜歡用些色彩過濃的詞匯,用的時候確有快感,但是,感覺戾氣有些重,你也多次用‘一劍封喉’形容新聞報道的某個狀態(tài),你是否感覺話語間該少些這類詞匯,更深說些,人該再心平氣和些。不知你有何評論?”在讀這一章時,也愈加感到,柴姑娘很多詞語都可看出她借住詞語的情緒發(fā)泄,我是這樣理解的,比如特定情境中的“...多牛啊”,我只能找出本章中這樣一句來安慰自己:“人性是這樣,光靠自己靠不住”。再有個感觸頗深的也是極為應(yīng)景的,柴姑娘的現(xiàn)場導(dǎo)演評價她:“其實你什么特別之處也沒有,你就是平常說話?!币沧屛蚁肫鹪诖髮W期間聽過的演講,大學生們每個人都討厭官話套話,幾乎每個人一到正式場合就說著套話,尤為令我感觸的還是那次,班級在介紹班級志愿服務(wù)活動時,居然好幾個班在活動介紹中都介紹“冒雨”組織、參加,這就屬于,沒有雨,制造雨,才能上!說它應(yīng)景,是因為習的第一次講話,如“春風拂面”般,其實,只是回歸正常。

第十章探討真實。突然覺得,我居然把“真實”也想簡單了,連“真實”都那么不“真實”。有個領(lǐng)導(dǎo)告訴柴姑娘:“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墒牵榫w本身也是種事實啊!也不要忘了,情緒激動狀態(tài)下,有些話更是深藏心底的心里話,雖然偏激,雖然可能受到環(huán)境影響,但那同樣真實,不是只有冷靜狀態(tài)下才是真實。于是,我只好自己總結(jié):要完整,要準確。再有個柴姑娘的思考就是關(guān)于預(yù)判。與經(jīng)濟學中“假設(shè)人性是自私的”不一樣,如果記者也擅長假設(shè),謂之預(yù)判,那么剩下的就僅是求證了,不過,記者其實也要假設(shè),假設(shè)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一些信息,而沒有道德判斷。還有段非常經(jīng)典的話:“做調(diào)查記者最容易戴上‘正義’、‘良知’、‘為民請命’的帽子,這里面有虛榮心,也有真誠,但確是記者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F(xiàn)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風雨時也許無可蔽頭?!痹谛枰臅r候,戴上,畢竟,本就是無形的。

把另一句經(jīng)典置于此,作為讀書筆記上篇的結(jié)束語:“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边@句話來自柴姑娘的同事,也是通過“新聞眼”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六

對柴靜,之前的印象有:老羅喜歡拿她開玩笑,長的很清秀,央視主持人。斷斷續(xù)續(xù)有些印象,是因為柴靜是個好讀書之人,她身邊也有些人文社科領(lǐng)域的文藝青年。比較深刻的印象是她有次說到某朋友好讀書,常常一天讀數(shù)本書,然后向她推薦,于是她汗顏。

從大學開始,便沒怎么看過電視了,所以柴靜辛辛苦苦剪的片子,辛苦做的采訪與報道,我竟然都聞所未聞,反而都是從書中第一次知道那些幕后故事。想來真是汗顏,人生中最精彩的幾年,即沒能接觸到有思想與深度的東西,也沒通過網(wǎng)絡(luò)獲得最新的自由的知識——好多時間都在快餐小說、支離破碎的新聞和游戲中悄然而逝了。不過網(wǎng)絡(luò)本身也只是種平臺和媒介,歸根結(jié)底,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的關(guān)注領(lǐng)域和深度呢?也許很多東西,在孩提時,在少年時,便被埋在了骨頭里,之后便懵懵懂懂隨波逐流,也許在偶然中打開一扇窗口,破窗而入,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僅是在窗口外短短一瞥,發(fā)現(xiàn)里面的東西自己不理解,不關(guān)心,便又庸庸碌碌的又隨著這社會奔流而去了。這就是滾滾紅塵,大千世界。

當我們身不由己,或在不知不覺中從窗外溜過時,柴靜停下,駐足,凝視,看見。她并沒有多聰明,也沒有多博聞強識,只是她安靜的看見,記錄,思考。漸漸的,便見的越多,所得便越多,破繭成蝶。

在時而平淡時而冰冷刺骨的筆觸下,我看到了這社會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或可憐,或可恨,或可嘆,究其原因,種.種皆源于無知無奈無為。

第一種無知,我看到了學校的風氣是如此愚昧保守,幾個小姐妹相約同年同月死,竟真的就一個接一個的自殺,而這源頭,則來自于幾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對感情的無知。我很難想象父母對子女不聞不問,但在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它發(fā)生了。我倒是可以想象學生之間的感情糾葛偏激,畢竟小學和初中,我都在鎮(zhèn)上,看多了課桌三八線導(dǎo)致的“戰(zhàn)爭”和大家對早戀這一話題的小心翼翼和男女之間的夸張惡作劇。

除此之外,我還看到了世人對婚姻的無知,同性戀的無知,對環(huán)境保護的無知,對健康的無知。然而,更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無奈。記得柴靜采訪一個官員,官員振振有詞:難道我做的是錯的嗎?雖然環(huán)境出了一些問題,但如果不是經(jīng)濟發(fā)展了,那些窩在村里的年輕人的未來會是什么樣你能夠想象嗎?在很多問題上,沒有絕對的答案。如果經(jīng)濟不發(fā)展,年輕人可能一輩子都待在村里,思想禁錮而保守,如果我是這個官員,我想我也應(yīng)該“經(jīng)濟發(fā)展優(yōu)先”吧。說到這里,又聯(lián)想到--時代的波瀾壯闊:他很清楚潘多拉魔盒打開的后果,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于是他堅持,于是我們看到了歷史上最壯闊的一次改革。

無知,無奈,都不如“無為”來的令人嘆息。每個人都知道,槍打出頭鳥,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這是中國人信奉的哲學,也是我父母告誡我的道理——年輕人,你還不懂這社會的險惡。而確實,在這個世界上,想改變的力量總是會被抵制,被扼殺,于是,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服從潛規(guī)則。在采訪一個警察時,柴靜問了很多讓人下不來臺的問題。而最后,這個警察私下里告訴柴靜,他很佩服她,也認同她,只不過自己不能站出來。是啊,站出來的后果是什么,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于是便有了各種推諉各種借口,各種懶惰各種官僚。于是便有了柴靜鏡頭下的一個被錯誤關(guān)押幾十年的犯人——沒人想到他,沒人幫助他。

如果說看完書后自己有些敬佩柴靜,那我仰慕的不是她的人品才學,也不是美麗優(yōu)雅。而是那份沉甸甸的較真,那份追求改變的堅持。

做事情最怕較真,看似簡單的問題深究下去往往會帶來一團無法解答的問題,但只有較真,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绻皇遣耢o的堅持,也許會有更多女生因此自殺。

成功來源于細節(jié)和偏執(zhí),也許如果柴靜自己中庸,不甘進取不去改變,那么也許中國的兩會新聞到現(xiàn)在還是一團死水,奧運報道也不會那么精彩,非典也不會有真實的一線報告。

歷史總是由英雄人物推動的,而成為英雄的,是一個個用于改變和堅持的小人物,當小人物們的努力逐漸被理解,被證明和接受,人民便狂呼著托起他,并加入到浪潮中,于是,歷史產(chǎn)生了。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七

距離上一次寫東西已經(jīng)過去了3個月了。慚愧,還說自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明明在看書和看劇之間,還是會不由的選擇后者,不費腦子,及時的快樂。不過,我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在及時行樂之后又會自責起來,哎呀,這樣墮落下去不行。于是乎,又想著如何重整旗鼓,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這時,看書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也奇怪,每次開始看書,整個人會逐漸平靜下來,丟失的勇氣和想法也會在和作者的交流中慢慢回歸,一種充實的力量讓人心滿意足。

這段時間發(fā)生了很多事情,因疫情被隔離、奶奶的離開、對身體的焦慮……好長一段時間,總是被情緒裹挾著,遠慮近憂涌上心頭。

于是,開始在書里尋找寧靜。無意中翻kindle的時候,看到了柴靜的《看見》,感謝作者,給我?guī)砹司眠`的平靜。

1、文筆也能治愈人啊。

實話實說,我喜歡這本書??吹臅r候就像是在聽一個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流暢、富有感情而又驚心動魄。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啊,嗯,愛思考,有點理想主義的文藝范,文筆很好,用詞精準,總能把你想象中的畫面描寫的干凈又豐滿。

不信,你看——。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nèi),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一樣。

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樹林,那是永恒的安慰。

西北壯闊,赤金的油菜花開的像河一樣。

就算一句簡單的寫景,我都覺得被治愈了。

2、關(guān)于生活的選擇,是多樣的,也是正常的啊。

柴靜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采訪,帶我遇見了我未曾遇到過的人和事。

印象最深刻的應(yīng)該是盧安克的故事吧。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偏遠的山村,公益教學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留守兒童,不計名利得失。他平靜的說了很多話,卻讓我心頭一震。

他說,他能夠生活在中國,需要感謝他的父母,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chǎn)。

他說,人類大部分的苦都是因為期待的存在。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

他說,教育是兩個人之間發(fā)生的事情,不管是故意還是不故意。

他說,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jīng)歷才是真的。

雖然,我依然無法擺脫世俗對自我的限定,房子車子孩子等都將毫無意外的成為人生中躲不掉的名詞。但很慶幸,在《看見》里看見了盧安克,有那么一個人,讓我看到了另一種人生。

這個世界的人,原來真的是多樣的,你可以成為這樣的人,也可以成為那樣的人,都是非常正常的人。這個世界的生活也是多樣的,你可以這樣生活,也可以那樣生活,都是正常的生活啊。

3、人性是復(fù)雜的,絕無單純的好人或壞人。

藥家鑫在被執(zhí)行死刑前,和父母見面了。他對爸爸說:“爸爸,我愛你。我先去投胎了,下輩子我做父母來照顧你們吧!”

忍受了一次又一次家暴后,女人殺死了自己的丈夫。他們對著鏡頭說:“其實我們不是壞人的!”

還有一個因受賄二十萬被判無期的官員,曾經(jīng)發(fā)奮讀書,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的農(nóng)村人,只是在一個極其平凡的午后,默許了一個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犯罪的行為。

……。

看過了這些“壞人”的故事,并沒有增強我作為“好人”的優(yōu)越感,反而內(nèi)心惶恐起來。那份因害怕父親責備而試圖掩蓋失誤的忐忑、那份因飽受欺凌而決絕反抗的憤怒、那份揚眉吐氣后的傲慢和無知……這些人性中的弱也曾在我的內(nèi)心生長過啊。如果我站在他們的環(huán)境里,是否也會成為一個“壞人”?不得而知。

如何抑制住內(nèi)心的“惡”生長?我想到了“平衡”二字。不必抑制,接受它的存在,并灌溉內(nèi)心的“善”。兩種力量共生,也許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吧。

4、距離非典原來已經(jīng)18年了。

柴靜在書中記錄了她作為記者眼中的非典。剛好,看書的我正因為新冠被隔離在家。很神奇的感覺,18年的時間屏障好像消失了,透過文字,結(jié)合當下,那場我?guī)缀鯖]有印象的戰(zhàn)役也變得無比清晰起來。

一樣的無力、一樣的蕭瑟。病毒的卷土重來,人類的拼死抵抗,并沒有因為時間推移而有所不同。當然,還有醫(yī)者仁心的無畏,感動依舊。

體會過“只要你健康回來,就算傾家蕩產(chǎn)也無所謂”的心情后,人真的會發(fā)生轉(zhuǎn)變嗎?必須承認,還是很難吧。因為,在前面搖旗吶喊的旗幟還在那里,脫離大眾的軌道和節(jié)奏,對個體而言,真的很難。

天啦,我居然走過了18年之久,看這段故事給我最重一擊的居然是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老掉牙的作文開頭,居然是真的。

5、一個人的成長,一群人的故事。

18年里,還有柴靜作為新聞人的成長。從最開始的新人一個,到后來的瓜熟蒂落,必然要經(jīng)歷雨打風吹。

關(guān)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價值使命,在她的文字里,反思過很多次。還有關(guān)于自我的思考、人性的探究……她一定是一個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她也一定是一個行動派吧。一個現(xiàn)場一個現(xiàn)場的跑,一個調(diào)查一個調(diào)查的做,走出了經(jīng)驗,也走出了職業(yè)的底氣。

很羨慕,有那么一個事情,能讓人18年跌跌撞撞不放棄。更讓人羨慕的是,在她身邊的那群人。編導(dǎo)、攝影、主持人,是共事伙伴,更是一路扶持的朋友。在《遠見》這本書中看到過這句話:我們不僅要找到熱愛的工作,而是要建立熱愛的生活。

在《看見》里的那段時間,與其說是一段工作旅程,不如說是一段火熱的生活。柴靜和她的朋友們,看北方的天、趟南方的河,在醫(yī)院在災(zāi)區(qū)在監(jiān)獄……一個人的成長,一群人的故事。

不說了,慕了。愿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事情,并剛剛好的遇見一群人,是戰(zhàn)友,也是朋友。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八

閱讀《看見》是在三天內(nèi)斷斷續(xù)續(xù)完成的,期間鼻酸含淚無數(shù)次,有兩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來。一次是開始閱讀的那個晚上,久未讀書的我被真實的文字和事例拍打著內(nèi)心,看到第二章節(jié)講述非典時生命的脆弱,一個沒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紅腫。而當我以為我不會再如此動情的時候,就看到了臨近書末的藥家鑫事件。

非典時期發(fā)生在我的小學,具體情形已經(jīng)記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種種駭人之處、學校每日查好幾次的體溫和教室里濃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靜書中描寫的場景與我記憶中能重疊并不多,幾個耳熟能詳?shù)摹坝⑿凼论E”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觸動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驚覺我離這想要接近的真實社會原來這樣遠。

在美國讀大二,我所學習的專業(yè)便是大眾傳媒。堅持在國外學習這個專業(yè)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夠刨除在報紙新聞這些傳播媒介中經(jīng)過表述人和撰稿記者主觀修飾的觀點,身體力行地探尋事情的真相,看到最本真的人性。兩年的大學生活,我平時用功學習,閑暇時候出去旅行,上網(wǎng)追星聽歌,寫一些文藝矯情的隨筆,熱愛寫作的我有了比高中更多的時間,可成文數(shù)量卻遠遠低于那些用課本遮擋寫作本子的日子。以往吃飯時在餐廳還會放中央新聞頻道的節(jié)目,我和朋友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對新聞中的事情高談闊論,言語之間充滿著年少的無畏與自大,卻不曾讓自己離開時政離開這社會真實發(fā)生的事。現(xiàn)下終于明白為何要把大學叫做“象牙塔”,雖然在美國學習壓力大,但大環(huán)境是安逸的,這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惰性,或者說是一種不敢面對殘酷現(xiàn)實的勇氣。

帶著這種自我反省和心理準備,接下來的閱讀就沒有再一次感情失控,當然,除了藥家鑫事件。

那是20xx年上半年,我印象很深,因為我那時高三。重壓之下的學生連喘息機會沒有,閱讀寫作和關(guān)注新聞成為奢侈,只能從每日的餐間新聞和父母的電話言語之間簡單了解了這個事情,一次周末放假后回校,語文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guān)于藥家鑫的評論。

我剛從家里回來,從滿網(wǎng)絡(luò)對藥家鑫的譴責中拔出腦袋,咬著筆桿強迫自己寫得比其他同學要獨特要犀利,我認為那才是時評。我還專門趴著櫥子翻出了寫那篇文章的本子,“很難想像他本人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所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居然對張妙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我不知道在他眼中一個人的生命到底意味著什么,是否如草芥一般卑賤,才可以下手如此狠絕?!薄ⅰ扒坝旭R加爵,后有藥家鑫,案件不同,性質(zhì)同樣惡劣。這是教育的一種缺失?!?/p>

答案本身體現(xiàn)在一個完整的事件中,并不能籠統(tǒng)地概括。但往往大部分人的思想是緊跟社會輿論導(dǎo)向的,并沒有精力甚至沒有機會了解到所有當事人的概述,一家之言是最聽不得的。

所以又要說到記者這個職業(yè),和傳媒這個工作性質(zhì)了。

當柴靜剛進入中央電視臺的時候,受到一系列打擊,她的采訪方式不被認可和接納,20歲出頭的年輕人總是執(zhí)拗了一些,帶她進來的陳虻扔給她一句話:

“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別問了?!?/p>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手邊已經(jīng)沒有《看見》,這句話我卻是一字不差地記得清楚,好像瞬間被一盆冷水澆得徹底,這話實在說得太狠。

初中的時候開始在學校電視臺做記者和主持,初二采訪了初中部的校長。那期節(jié)目設(shè)計得很用心,向全校范圍征集大家感興趣的問題話題,然后經(jīng)過我整理修改出來,交到校長手上。結(jié)果被校長拿去一修改,幾乎否定了我們一半的提問,換上的譬如學校的教育理念這些大面兒上的話題,跟我們平時的生活幾乎沒有關(guān)系。

于是那期節(jié)目宣傳得沸沸揚揚,最后卻做得令人興致寡淡。

還有一件事,是每一年學校大型運動會上的采訪。當時我和幾個電視臺的同學一起趴在主席臺下面學校分給我們的小屋里,等著各個項目的決賽第一名和破各種記錄的同學名單,然后拽著攝像就沖出去?,F(xiàn)在回想起來,幾乎對每個人的提問都千篇一律——我真的一點兒也不期待答案。

對著陳虻那句話,想想覺得挺難過的。

20xx年11月26日,bbc中文網(wǎng)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bbc新聞學院(bbccollegeofjournalism)四種新語言網(wǎng)頁,里面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價值觀、報道原則,以及專業(yè)操守等,是一流媒體為行業(yè)人才制定的規(guī)則。這不僅屬于bbc。

全世界的新聞人都有克朗凱特口中的“獨立的迫切性”,于是點進去仔細看了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原創(chuàng)報道》。其實每一篇報道都是記者的原創(chuàng),但是我還是一直在想原創(chuàng)中要夾帶多少來自記者的主觀思想。

事實證明,當一個人所了解的真相越少,他就越容易對事件產(chǎn)生偏激情緒?!安黄灰小笔撬衎bc新聞報道的標準之一,但是要完全做到,何其難。記者是以人出發(fā)去探求事件最真實的一面,所以就很難保證不會被當事人左右態(tài)度。柴靜說看到貴溪翻墜水塘的校車中幸存的5歲的貝貝眼神中的創(chuàng)傷和委屈,不可能沒有情緒,但想要認清現(xiàn)實,只能老老實實,從憤慨出發(fā),向事實走去。

無論如何,應(yīng)當把對事件判斷的權(quán)利移交給大眾,所以報道的時候,記者和所屬媒體應(yīng)該對報道的準確性負責。

因為追星,所以看過太多報紙和媒體為了噱頭而做的不實報道以及只吸引目光的標題黨,如果明星追究則告上法庭或者媒體出面道歉,而大部分人選擇置之不理,也更加惡化了這一現(xiàn)象。有時候大眾就成為被媒體愚弄的對象,同樣一個事情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卻發(fā)現(xiàn)不過是游戲一場,這種感覺讓人惱怒。很多人不把娛樂新聞當做新聞看,可是既然叫做“新聞”,就是屬于這個行業(yè)的,一些小事能夠折射更多現(xiàn)狀。

新聞本應(yīng)該是件挺嚴肅的事兒。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薄犊匆姟纷屛覍ctv改變了很多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執(zhí)拗,作為觀眾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后的掙扎和探索。

關(guān)注無數(shù)人真實的生活,用我們富有感情和敏銳的眼睛去捕捉、發(fā)現(xiàn),將完整事件鋪陳在大眾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

也許,這就是媒體最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謝謝《看見》。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十九

第一次聽見柴靜這個名字是通過《新聞?wù){(diào)查》這個欄目。這么多年過去了,節(jié)目的內(nèi)容早已忘的差不多了,但是她那短發(fā)、冷酷的屏幕印象卻讓我一直印象深刻。

初看書名,“看見”,總覺得透漏出一股話沒說完的勁。讀完之后,我慢慢體會到了柴靜對“看見”這兩個字的理解,以及希望表達的含義。

不是聽到、感到、覺得等等,而是看見。這兩個字代表了客觀、獨立性以及真實,保持對真相的追求,而不只是淺顯的評判,盡管這條道路是崎嶇以及充滿矛盾的。

文中所選的眾多案例,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已經(jīng)不存在太多還值得被發(fā)掘或發(fā)現(xiàn)的新聞價值,是早已能夠蓋棺定論的事情。但是柴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出發(fā),揭示了事件之后被普羅大眾所忽視的細節(jié),像剝洋蔥般不斷揭開事件的真相。

用我在文中給我印象最強烈的三段話作為本次的讀書小結(jié)吧:

一、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索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就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蛘哒f,煽動各種偏見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索”

三、采訪不是用來評判,只是用來了解;不用來改變世界,只用來認識世界。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二十

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這篇文章。看過后,我心中立即蕩漾起一波漣漪。

安德魯·波切利,12歲時,因為踢足球發(fā)生意外,導(dǎo)致自己雙目失明,陷入苦惱與迷茫。他聽了父親的一句教導(dǎo)的話:“這個世界屬于每個人。雖然,你看不見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讓這個世界看見你!”之后,他重振信心,不再陷入失明的痛苦,奮發(fā)努力起來。經(jīng)過他一番不懈的努力,終于讓他一舉成名:成名曲《告別世界》風靡全球;《托斯坎尼的天空》銷量過百萬;著名女演唱家席琳·迪翁曾經(jīng)評價他:“如果上帝也會歌唱,那聽起來一定像他的歌聲?!彼麆?chuàng)造的輝煌不計其數(shù),獲得的好評也數(shù)不勝數(shù),還被評為“第四大男高音”!

從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功上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是絕非偶然的,他的成功源自于他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是不幸。的確,不幸也能使人成功,能使人發(fā)奮圖強,成就輝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視不幸!有人遇到挫折,把它當成前進的墊腳石,勇往直前;而有人卻把它當成前進的絆腳石,難以跨越,甚至竟把生命輕易交給死神。由此可以看出,不幸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缺了它會驕傲過度;但有了挫折,我們也要正視它,把它化作前進的動力,不要只因一個小小的挫折而喪失信心!

縱觀歷史長河,可以看出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經(jīng)歷過挫折才獲取成功的!貝多芬是德國一位出類拔萃的音樂家,被評為“樂圣”。但“樂圣”的一生也是充滿坎坷的,他雙耳失聰,但并未放棄,反而更加熱愛音樂創(chuàng)作,更加喜歡音樂!在耳聾期間,他還創(chuàng)造了《命運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舉世聞名的曲目,可見他是多么地頑強,不向命運低頭。

不要害怕挫折,把挫折當作一扇進屋的門,打開這扇門,你才會看到宜人的風景。記?。杭偃缒愠粤艘话偕乳]門羹,那希望就在第一百零一扇門里。

看見柴靜讀書心得篇二十一

6月20日武漢中考第一場語文舉行考試,網(wǎng)傳作文題為《看見》,無獨有偶,武漢一初二學生在前不久寫了一篇《看見》讀后感,武漢中考網(wǎng)。

柴靜,火柴般安靜。人如其名,她的書,像火柴給予我些許光亮,又使我安靜,好好審視自己。405頁的記錄,我仿佛看見了我自己。

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nèi)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從剛進入中央臺的驕傲不羈,到第一次去地震現(xiàn)場,再到成為第一個進入非典病房的女記者,被那許多人支持,被那許多人喜愛。每看完一個故事,我都會沉默好久好久,如同埋在我心中很深很深的樁子突然被拔起,我伏在洞的邊沿,向里探,探探我心里到底承載了什么。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那次非典。柴靜跟蹤報道了整個非典的過程。

非典是一場可怖的災(zāi)難,柴靜和她的同事卻對非典做著最近距離的報道。柴靜第一次進入非典病人房間的時候,緊張,卻又期待。對于真相的渴望,給了她勇氣。

“我的孩子才一歲。我的孩子才一歲。”那是一名護士在執(zhí)行任務(wù)前反復(fù)念叨的話。她明白自己面對的危險,那個病床上躺著的,隨時可能變成自己。這種時候,她在惦記自己的孩子。一場災(zāi)難,映射的是真摯而美好的人性。他們在非典肆虐的時候,一起在旅館里,看著美國脫口秀拍桌子大笑。人們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

有一名急診科的護士去世,她六歲的小女孩疊著幸運星,說,瓶子滿了,媽媽就回來了??墒俏腋杏X得到,這個孩子,明明就知道自己的媽媽已經(jīng)離開了,她想用最天真的方式堅強。災(zāi)難面前,人人都脆弱,卻又比誰都堅強。

最震撼我的便是那五個字“非典結(jié)束了。”是啊,一場災(zāi)難,結(jié)束了。一場壓抑已久的黑暗,終于破曉。我突然明白,在任何災(zāi)難面前,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活著便是活著,活著,真好。

書中非典的可怖,人際關(guān)系人類感情的復(fù)雜無解,山西的壞境災(zāi)害,家暴,北京奧運,華南虎,藥家鑫……這一切一切的濃縮,就像未來的人生軌跡。

我看見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見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見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簾的,是成功。因為一步一步堅持下去,亦不斷回首反省而得來的成功。這些“看見”,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他們能使我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xiàn)實所承受的磨難。

這些文字并不華麗,但需要細細咀嚼,品味真正的涵義。亦如我們?nèi)ァ翱匆姟?,要用心看,看到深處??匆?,看見自己,看見未來?/p>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87297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