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理解杠桿的作用,并了解杠桿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知識:能設計研究方案,利用簡單器材,有步驟地進行關于杠桿作用的研究實驗。
情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杠桿及作用,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學重點: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理解杠桿的作用,了解杠桿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難點: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理解杠桿的作用。
教學方法:觀察研究。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課件或圖片。
2、學具準備:平衡尺、鉤碼、字典、直尺、固體膠等。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認識杠桿和了解杠桿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校園里學生玩蹺蹺板的場景(農(nóng)村學校可用圖片展示)有條件的學校,最好讓學生實際玩一玩。
教師提問: 同學們都喜愛玩蹺蹺板,和與自己個子差別較大的人玩過蹺蹺板沒有?為什么個子差別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蹺蹺板呢?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猜測原因。
二、推斷與假設
小組討論:為什么個子差別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蹺蹺板呢?觀察研究討論后,匯報小組一致同意的意見。(在此教師要對觀察不夠仔細的學生進行引導,對教材40頁上的三幅圖的區(qū)別,每幅圖中學生在蹺蹺板上坐的位置進行提示)。
三、制定計劃,開展研究
(1)教師出示并介紹本次探究活動的實驗器材,并指出像杠桿尺和蹺蹺板這樣的裝置叫杠桿。
(2)各個小組討論成員分工以及實驗步驟,猜測能使杠桿保持平衡的方法。
(3)小組用杠桿尺和鉤碼做平衡實驗,收集“能使杠桿尺平衡有多種方法的“事實,想辦法讓杠桿尺達到平衡,每做完一次平衡,都要記錄實驗結果。
四、總結與交流
1、學生匯報收集到的實驗結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記錄在教材41頁,統(tǒng)計全班同學共發(fā)現(xiàn)了多少種使杠桿尺平衡的方法。
2、指導學生整理各種平衡的方法,并把這些平衡的方法進行比較。
3、找出杠桿尺的平衡規(guī)律,把大家討論的結果記錄在教材第41頁。
① 兩邊鉤碼掛得一樣多,鉤碼距離中心點一樣長,杠桿才能達到平衡。(對稱)
②兩邊鉤碼的個數(shù)不同,多的一邊距中心點的距離短,少的一邊距中心點的距離長,杠桿尺可以平衡。(不對稱)
4、學生將實驗結果與推測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運用研究結果,解釋大個子和小子能一起玩蹺蹺板的奧秘。
五、課外學習與實踐
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找兩副扁擔,一副兩邊籃子里的物品重量一樣,另一副兩邊籃子里的的物品重量不同,讓學一來挑,用實踐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一、提出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在日常的生產(chǎn)中,類擬小個子和大個子玩蹺蹺板現(xiàn)象很多,說說這些現(xiàn)象中,兩邊物體平衡的道理是什么?(課件展示教材第42頁場景)
學生匯報后提問題:如果杠桿已經(jīng)平衡,這時改變一邊的物體離杠桿支點的距離,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二、推斷與假設.
1、小組討論:可能會現(xiàn)現(xiàn)什么情況?觀察討論后,把小組一致同意的向全班匯報。
2、學生獨立思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杠桿有什么樣的作用?把自已的推測寫下來。
三、制定研究方案,展開實驗探究.
1、制定研究組織學生利用現(xiàn)有材料進行實驗設計,各組討論實驗步驟。實驗材料包括詞典、直尺、固體膠等。
2、各小組進行杠桿撬動重物的實驗,研究其工作原理,記錄實驗結果。啟發(fā)學生想辦法改變杠桿的形式,自行研究。
3、各小組還可在老師指導下自行設計其他可行的實驗,研究材料還可以擴充,如直接在室外用撬重物等。
四、總結與交流.
1、學生總結杠桿的作用,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記錄在教材第43頁。
2、學生將實驗結果與推測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
(學生可以獲得一些杠桿的基礎知識,認識杠桿的作用:①有傳遞力的作用:②杠桿有改變力的方向的作用;③當支撐物靠近手時費力;④當支撐靠近重物時省力。)
五、拓展與應用.
1、請學生談一談,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桿,它們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回答并出示課件)
2、判斷日常生活中的幾種杠桿——釘錘、火鉗、秤、剪刀是省力的是還是省力的,為什么?
3、利用杠桿設計一個省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教學目標:
探究:
1、引領學生運用感官感覺空氣。
2、能用一定的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知識:1、使學生認識空氣存在于我們周圍的每一個地方,它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會流動的、能占據(jù)空間的氣體。
2、能設計實驗,借助其他介質(zhì)來觀察空氣,從而學習一種新的科學觀察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綜合能力。
4、能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和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5、能對研究過程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情感:對學生進行衛(wèi)生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空氣存在于我們周圍的每一個地方,它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會流動的、能占據(jù)空間的氣體。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借助其他介質(zhì)來觀察空氣。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準備:氣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磚塊、空塑料瓶子(礦泉水瓶)、剪刀、針或錐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導入.
1、教師:“許多同學都玩過氣球,說一說是怎樣玩的?”
2、學生回答后教師安排小游戲“吹氣球”,比一比看誰吹的大。
3、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吹大的氣球中有沒有東西呢?如果有的話,氣球中裝的是什么呢?”
4、學生進行猜測,再想辦法進行證明。(如學生松開吹大氣球,空氣冒出氣球“飛跑了。)
二、通過感知,知道空氣就在我們身邊,初步認識空氣的性質(zhì).
1、討論并制訂研究計劃方案。學生討論“把氣球吹起來的這些氣是從哪里來的呢?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思考哪里還有空氣,并想辦法尋找空氣。?
2、各個組長匯報研究計劃,教師可以就學生制訂方案中的不足問題。先讓學生自己設計收集空氣的方法并試一試,教師可出示用塑料袋收集空氣的圖例(教材第44頁下圖)展示“逮住”空氣的方法,鼓勵學生用種方法“逮住空氣。
3、空氣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學生先用感官來觀察。你準備用那些感官來進行觀察?教師在此可提學怎樣運用感官進行觀察。這一活動的時間要充分,要讓學生盡可能地充分地感知。
4、教師演示磚快放水中冒氣泡的實驗(實驗中的磚塊越干燥越好),讓學生感知空氣存在于我們的周圍。
5、帶領學生進一步研究空氣存在于什么地方。空塑料瓶中有空氣嗎?指導學生利用教材給出的材料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在此,材料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所給出的,可以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進行增減。
三、實驗探究空氣占據(jù)空間,空氣能流動.
1、學生猜測:將一只氣球放入塑料瓶中將氣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緊。用力吹氣球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學生進行猜測,教師聽取匯報并詢問學生猜測的依據(jù)。
2、實驗觀察,記錄現(xiàn)象。各小組進行實驗操作,匯報實驗現(xiàn)象:氣球吹不起來。
3、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教師提問“為什么氣球吹不起來呢?”小組討論并匯報。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不想辦法排除瓶內(nèi)的空氣氣球是吹不起來的。從而得出空氣占據(jù)空間的結論。
4、實驗驗證。怎樣可以把氣球吹大呢?學生在發(fā)現(xiàn)了空氣占據(jù)空間后就會想到:如果想把氣球吹大就必須要將瓶中的空氣排出,只要將瓶子扎破就可以了?!捌孔釉埔院?,瓶中的空氣是怎樣跑掉的?”這個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產(chǎn)生新的探索欲望。
教師引導學生用針或錐在瓶上扎孔后,一邊吹氣球一邊將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氣流,體會空氣可以像水一樣流動,進而知道空氣不僅占據(jù)空間而且還會流動。
四、歸納空氣具有什么樣的性質(zhì).
1、我們運用了許多方法觀察了空氣,大家肯定有許多發(fā)現(xiàn),我們來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看誰的發(fā)現(xiàn)多?交流會使我們每個人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2、學生分組討論,與同學交流、分析,并歸納空氣的性質(zhì)。(如:空氣無色無味、透明、會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能占空間等。)
教學目標
探究:
1、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充足氣的籃球里的空氣與周圍空氣的不同。
2、知道籃球為什么會彈起來。
知識:
1、使學生了解人類對空氣性質(zhì)的利用。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空氣具有彈性。
2、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假設性猜測。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
3、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籃球為什么會彈起來,了解人類對空氣性質(zhì)的利用。
教學難點:了解人類是怎樣利用空氣性質(zhì)的。
教學方法:觀察研究。
教學準備:三個籃球(一個癟的、一個充氣不足)、一支充氣針、一個打氣筒,注射器(活塞密封好)、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研究問題.
1、課件展示校園里打籃球的場景。
打籃球是我們喜歡的一項體育活動,說一說,籃球為什么能彈起來。
2、讓學生分別拍打癟的、充氣不足的、充足氣的籃球,匯報觀察的現(xiàn)象和自己的感覺。
二、推測與驗證.
1、讓學生就“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進行猜測。(學生分組猜測,匯報小組討論結果)
2、分小組討論:用什么辦法可以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若討論不出來,教師可以執(zhí)照課本第47頁的方法用注射器進行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注射器里空氣體積的變化,手壓活塞的感覺,松開手后活塞的運動情況,注意觀察刻度。
3、匯報討論。注射器內(nèi)的空氣有哪些變化?注射器內(nèi)空氣占據(jù)的位置為什么變小了,你怎樣解釋這種現(xiàn)象?
4、研究拓展
引導學生找出還有哪些辦法可以來進行實驗,對合理的設計方案給予肯定,全班進行交流。指導學生給癟的籃球充氣,當籃球剛變圓時反復擠壓,松開籃球,看看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再繼續(xù)打氣后,再反復擠壓,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讓學生進行實驗對比,感覺兩者的不同。
三、總結與交流
1、小組匯報交流討論結果,“注射器、籃球里的空氣擠壓后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發(fā)生了這種變化后空氣有什么性質(zhì)?”
2、教師利用課件或掛圖再現(xiàn)并歸納總結學生所討論的問題的正確結論。學生將結論填寫在課本第48頁上方。(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具有彈力。)
3、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和感受,提出研究、分析過程中的疑難問題,供大家思考和課外研究。
四、知識應用
1、解釋拍球時看到的到現(xiàn)象。
2、想一想在生產(chǎn)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壓縮空氣,并說說壓縮空氣在這些物體中起什么作用。
教學目標:
探究: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針對降落傘提出問題;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制作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傘。
知識:
1、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和評價;會通過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取有關降落傘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
2、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在活動中合作與交流;通過降落傘的制作與評價,體驗制作降落傘的樂趣,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了解降落傘的種類及用途,通過驗探究影響降落傘降落快慢的因素。
情感:能做控制是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教學重點: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針對降落傘提出問題;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制作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傘。
教學難點: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和評價;會通過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取有關降落傘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準備:手娟、塑料薄膜、報紙、線繩、重物(螺母)、剪刀、針、帆布膠、膠桌布、花紙、牛皮紙、像皮圈、紙巾盒、尺和打孔機、筆、秒表等。???
教學建議: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認識降落傘,自己制作降落傘。
一、導入
1、提出問題:見過降落傘表演?展示一幅跳傘運動員跳傘的情景圖,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啟發(fā)學生深層思考?!巴孢^小降落傘嗎?說一說玩的小降落傘是什么樣子的?”引領學生從降落傘的結構、作用等方面進行討論和記錄。
2、通過學生討論、歸納和總結降落傘的組成,討論:做一個降落傘要有到哪些材料?
二、學生自己設計制作一個降落傘。
1、學生思考,降落傘的制作步驟。
2、小組匯報發(fā)言,教師對設計有問題的小組進行指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動腦思考,提出的材料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列舉的。
3、實施完成制作計劃,并在小組內(nèi)開展評價活動。
三、玩降落傘.
1、指導學生將自己制作的降落傘進行試放,并進一步調(diào)整和改進自己的降落傘,使降落傘落得更平穩(wěn)。
2、通過讓學生觀察降落傘下孤芳自賞的快慢,提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為什么有的降落傘下降快,有的降落傘下降慢”“從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下降快慢的因素。
3、在活動過程中要提示學生注意安全,如:樓上的同學要注意身體不能伸出欄桿,防止出現(xiàn)跌落事故。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通過玩降落傘說明道理。
一、提出研究問題.
教師提問:”上節(jié)課我們試放了大家制作的降落傘,在試放過程中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
指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降落傘下降快,有的降落傘下降慢?”“影響降落傘下降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推斷與假設。
1、小組組討論: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降落傘下降的快慢。
2、學生匯報,全班學生集體討論,對學生的猜測進行整理。(如:懸掛物的質(zhì)量不同,傘面的材料不同,傘面的大小不同等。)
三、制定計劃,開展研究。
1、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猜測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設計實驗步驟,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小組進行指導。
2、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方案。
教師在此提出“李小林同學做實驗時為什么要‘不改變傘面和傘繩,’并‘在同一高度上投放降落傘’呢?的問題,提示學生想要實驗觀察準確,就必須控制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即其他變量,設計實驗時要像李小林同學那樣周全地考慮問題。
3、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四、總結與交流
指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實驗結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寫在教材第51頁下方的方框(如:影響降落傘下降快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懸持物的質(zhì)量不同,傘面的材料不同,傘面的大小不同都會影響降落傘下降的速度。)
五、拓展與應用
1、“怎樣使降落傘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更長一些?”指導學生提出改進的辦法并進行實驗驗證。
2、安排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有關降落傘的知識,進一步了解降落傘的種類及用途,同時辦一期專欄,向同學介紹降落傘的知識。
教學目標
探究:能和同學合作,制作一個“潛水艇”。能想辦法改變“潛水艇”的沉浮。
知識:
1、能研究是什么決定了“潛水艇”的沉浮。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2、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
3、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法(語言、文字、模型等)表述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情感:能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教學重點:能和同學合作,制作“潛水艇”,了解“潛水艇”沉浮的原因。
教學難點:了解“潛水艇”沉浮的原因。
教學方法:實驗研究。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出示一個做好的“潛不艇”模型,學生準備橡皮管、線繩、塑料瓶(礦泉水瓶)、盛有水的水槽、錐子、輪胎上的氣樁、生物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研究課題
1、教師出示一個潛水艇模型,并通過操作,演示“潛水艇”的沉浮,提出“潛水艇”是科技活動中常見的一咱有趣模型。
2、請學生交流自己在生活實踐中類似的經(jīng)歷,描述自己玩的過程。
二、動手做一個“潛水艇”模型,并玩一玩自制的“潛水艇?!?/p>
1、制定作計劃
①小組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材料材料討論并研究制作計劃和方案,教師引導各小組商計,制定盡量完善、有效的方法。
②各個組匯報計劃和方案,學生提的方案很多,教師對行的方案要給予肯定,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
2、進行實驗。
①學生分小組按照計劃實驗的實施,教師巡視,對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一定的幫助。
②做好潛水艇模型的小組進行控制“潛水艇”沉浮的游戲,比一比哪一組控制得最好,可以使?jié)撍细∠鲁粒€能使?jié)撍腋≡谥付ǖ奈恢?。(制作的潛水艇能聽從指揮的學生,就涂亮智慧星。)
三、總結交流
1、學生們能自如控制“潛水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研究“是什么決定了‘潛水艇’的沉浮?”
2、與同學交流分析,并表述控制潛水艇沉浮的因素是同艇里水的多少來決定的,如果學生有更深一層次的理解和發(fā)現(xiàn),應給予鼓勵。
教學目標
探究:
1、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體,比水輕的會浮,比水重的會沉”。
知識:
1、能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2、有用簡單器材做的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3、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shù)據(jù),對現(xiàn)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4、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情感: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教學重點: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學難點: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教學方法:實驗研究。
教學準備:鐵釘、氣球、小玻璃杯、石子、燈泡、木棍、四個大小一樣的塑料瓶、砂、鹽、鋸末、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兩個大小不同的螺母、裝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教師提問:玩潛水艇時,我們發(fā)現(xiàn)潛水艇里水的多少決定潛水艇的沉浮,一般物體的沉浮又與什么有關呢?
2、推測我們準備的這些材料如鐵釘、氣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還是???
3、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把物體放入水中觀察,看看有沒有推測錯的物體,把水中上浮的物體和水中下沉的物體分成兩堆,并在教材上記錄。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小組討論:物體在水中浮與沉,可能與哪此因素有關?學生分小組討論推測,并將推測結果記錄在教材上。
2、教師出示并介紹本次科學探究活動的實驗器材及名稱。
3、教師演示實驗: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放入水中都浮了起來,兩個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師提問:這和同學們的推測一樣嗎?有的同學說大的會浮、小的會沉,可是小木塊也浮起來了;有的說重的會沉,輕的會浮,可輕的螺母也沉下去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們怎樣來研究?
4、小組討論并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教師引導各小組商討,制定盡量完善、有效的觀察、測量、記錄方法。
5、各小組匯報研究計劃,教師可以就學生制訂的方案中的不足進行指導。(這里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學生們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個塑料瓶裝水來進行實驗,不容易將“水的重量”作為物體沉浮的一個“界線。同時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關系,有可能會影響實驗效結果,在實際數(shù)學中,建議盡量用小塑料袋,減小同于容器重量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一次物體沉浮的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lián)系實驗中觀察到現(xiàn)象,討論物體沉浮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4、讓學生匯報本課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并做好記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此前的猜測,并進行分析、討論、找出自己認知上的誤區(qū),修正自己的思維。
四、拓展與應用.
1、說一說潛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鐵塊會下沉,可萬噸巨輪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教學目標
探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創(chuàng)建性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知識:拓展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沉浮規(guī)律的認識。
情感:培養(yǎng)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創(chuàng)建性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物體在液體中沉浮規(guī)律的認識。
教學方法: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教學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死海的故事與事實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不少物體沉浮的秘密?,F(xiàn)在有一個問題請大家?guī)椭蠋熛朕k法解決。
2、有一個新鮮的馬鈴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辦法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演示:把一個新鮮的馬鈴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辦法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2、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并且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尋找與他人不一樣的辦法。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lián)系實驗中觀察到現(xiàn)象,討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不用工具,不改變馬鈴薯也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4、啟發(fā)思考,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書看報?
四、拓展于應用。
1、說一說馬鈴薯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鐵塊會下沉,可萬噸巨輪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五、總結交流
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探究:能說出各種各樣的學習用品,并能按自己的分類標準對學習用品進行分類。
知識:能用多種方法觀察學習用品,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能對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歸納分類。
情感:能積極地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提出的問題。
教學重點:能按自己的分類標準對學習用品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能對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歸納分類。
教具準備:鉛筆、鋼筆、圓珠筆、削筆刀、卷筆刀、文具盒、筆袋、橡皮、水彩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圓規(guī)、各種紙、改正液、透明膠帶等。
教學方法:分析歸納
教學過程:
一、?? 指導學生認識常用的學習用品。
問:你帶來了哪些學習用品?常用到哪些學習用品?還知道哪些學習用品?學生說教師板書。
接著,讓學生說說什么是學習用品?學習用品與我們有什么關系?(使學生知道“凡是在學習中用到的物品就是學習用品”。學習用品與我們的學習密不可分,是我們的親密伙伴。我們愛惜學習用品。
二、?? 指導學生將學習用品按不同標準分類
1、剛才同學們說出了這么多學習用品,你能給他們分類嗎?按什么標準分類,可以分為哪幾類,每一類有哪些學習用品?
2、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分類方法。
3、教師歸類板書。
三、指導學生觀察各種學習用品,提出研究問題。
1、問:面對這些學習用品,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你想研究什么問題?
2、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學習用品,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按一按、捏一捏、用一用、試一試等辦法,能發(fā)現(xiàn)哪些有趣餓現(xiàn)象?能提出幾個為什么?哪些是你想研究的問題?
3、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篩選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學生交流,教師板書。
4、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類,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問題。
5、教師告訴學生,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學習中逐步解決,課外你們也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
教學目標:
探究:
1、能發(fā)現(xiàn)使圓珠筆芯伸縮的原因是有彈簧,通過實驗能發(fā)現(xiàn)彈簧的特征。
2、能舉例說出與彈簧有類似特點的物體,會做物體彈性實驗,并能感受到彈力的存在。
知識: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說出什么是彈力和彈性。
情感:能舉例說出彈性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及好處。
教學重點:認識彈簧的特征。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認識彈簧的特征。
教具準備:圓珠筆、氣球、籃球、足球。
教學方法:實驗研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談話,在學習中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筆就是圓珠筆,說說你喜歡用那種圓珠筆?為什么?
2、針對你喜歡的圓珠筆,你能提出哪些研究的問題?
3、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圓珠筆芯為什么能方便地伸縮?
二、研究筆芯能伸縮的原因。
1、先按壓幾次筆芯能伸縮的圓珠筆,猜想是什么原因?
2、要驗證你們的猜想對不對,應該怎么辦?學生說出方法后,讓學生將圓珠筆拆開,看看里面有什么?
3、當學生發(fā)現(xiàn)有小彈簧后,引導學生觀察是不是里面的彈簧在起作用?怎樣驗證?
4、導入,彈簧為什么能使筆芯方便地伸縮呢?彈簧究竟有什么特點?
5、學生匯報后,教師總結。
用手拉,彈簧會變長。松手后彈簧又回到原來的長度。
用力壓,彈簧會變短。松手后彈簧又回到原來的長度。
在拉壓的過程中,會感覺到當用手向外拉彈簧的時候,彈簧有一種力在向里拉;當用手向下壓彈簧的時候,感到彈簧有一種力在向上頂。這就是彈簧的特點。
三、1、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物體也有類似彈簧的這些特點?如:橡皮筋、氣球、籃球。
2、反復拉、壓、按這些物體,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3、認真分析實驗記錄,有哪些發(fā)現(xiàn)?
4、用彈性的知識解釋“彈簧是怎樣使筆芯很方便地伸縮的?
四、應用與拓展
1、當人們發(fā)現(xiàn)了物體的彈性之后,就把彈性廣泛應用于生產(chǎn)、生活中。請舉例說說,哪些地方利用了物體的彈性?
學生舉例之后,教師出示圖片或實物。
2、課外拓展。
教學目標:
探究:會做筆桿上橡膠套的對比實驗,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說出橡膠套的作用。建立摩擦力的慨念,能說出什么是摩擦力。
知識:
1、會做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對比實驗,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得出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結論。
2、能舉例說明摩擦力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能積極主動地做各項對比實驗,體驗探究的樂趣和與人合作的快樂。
教學重點: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及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是什么。
教學難點:什么是摩擦力及摩擦力的應用。
教具準備:中性筆、木塊、木板玻璃、砂紙、毛巾、平板測力器。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一、?? 引入研究課題。
1、 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比較各種圓珠筆,問:
(1)? 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 橡膠套有什么作用?
2、學生回答:如:寫字時手感覺好一些,放在桌子上不滾掉,手得牢固些等。
二、對比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慨念。
橡膠套到底有什么作用?用對比實驗進行研究。
1、用兩支同樣的,筆桿上有橡膠套的比得筆,將其中一支筆的橡膠套取下來,然后用兩支比得筆分別試一試,一只手捏住筆桿一端,另一只手捏住筆桿,從一端滑向另一端,反復比較體驗。說出有什么不同感覺?
2、分別將兩支筆用兩只手按在桌子上,向前推動有什么不同?(感覺到有橡膠套的筆向前推動比較困難,好像有一種力阻礙著向前滑動。)
3、根據(jù)以上兩個實驗的感受,說說筆桿上的橡膠套究竟有什么作用?從而導出摩擦力的慨念。
三、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問題進行猜測:從問題“橡膠套為什么會增大摩擦力”入手,推測是什么原因。如:軟的、不光滑、表面粗糙等。
2、設計實驗:是不是這些原因增大了摩擦力,想一種辦法做實驗證明??凑l想出的辦法好?
3、實驗證明。教師從學生說出的各種方法中選一種便于研究的方法進行實驗。用木板、玻璃板、砂紙、毛巾等放在同一塊木板上用彈簧稱拉,記錄每次的拉力各是多少。
4、得出結論。根據(jù)實驗記錄,你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物體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應用。
1、筆桿上的橡膠套為什么會增大摩擦力?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橡膠套表面粗糙,可以增大摩擦力,使我們寫字時手能緊,不喁滑落。)
2、出示教材中的圖片或實物解釋人們是如何運用摩擦力的?
3、生產(chǎn)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利用了摩擦力?舉例說明。
五、課外拓展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還有哪些?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設計實驗繼續(xù)研究。
教學目標:
探究:能通過各種各樣紙的觀察,發(fā)現(xiàn)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知識:
1、會用各種感覺、借助簡單的工具對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進行實驗和研究。
2、能舉例說出紙的各種特點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
情感:會利用紙的不同點制作一件紙品。
教學重點:了解各種各樣的紙,發(fā)現(xiàn)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教學難點:能對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進行實驗和研究。
教具準備:紅色墨水、橡皮檫、火柴、直尺、放大鏡、各種紙等。
教學方法:觀察研究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說一說,哪些地方用到了紙?
2、你見過哪些紙?這些紙有哪些不同點和相同點?
3、怎樣找出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二、研究紙的不同點
1、分小組借助各種工具找出各種紙有哪些不同。
2、匯報觀察結果。
如:顏色、軟硬、粗糙度、厚度、吸水性、抗拉力等。
3、小組討論:你們小組打算從哪些方面怎樣研究這些紙的不同?
4、匯報討論結果。
(1)顏色:用眼睛看,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
(2)軟硬:用手試,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
(3)光滑與粗糙:用手摸,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
(4)厚度:①用手摸? ②目測? ③用直尺測量。
(5)吸水性:①用滴管? ②用紙條
(6)抗拉力:
5、各組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案進行觀察實驗,重點研究紙的厚度、吸水性、抗拉力等,并作好記錄。
6、匯報實驗結果。
7、歸納小結:說一說這些紙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三、拓展和應用
1、人們利用紙的這些特點,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服務。舉例說說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紙的什么特點?
2、紙還有其他方面的不同,課后繼續(xù)研究。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通過上節(jié)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不同的紙有很多方面的不同。那人們?yōu)槭裁炊挤Q它們?yōu)椤凹垺蹦??說說各自的看法。
二、研究紙的相同點
1、剛才你們說的這些相同點,是不是正確,怎樣檢驗?
2、實驗觀察
(1)觀察紙由纖維組成;
(2)觀察紙易燃燒;
(3)觀察紙“怕水”;
(4)觀察紙能寫字。
3、匯報實驗結果。
4、歸納總結紙的相同點:
紙都是有纖維構成的,易燃燒,浸水后變軟易破,紙能寫字等;
三、?紙的應用
1、根據(jù)不同的需要,人們會選用不同的紙,說說下面這些物品利用了紙的什么特點?
2、你還知道哪些紙制品利用了紙的不同特點?
四、設計制作紙制品
1、你打算制作一件什么紙制品?
2、形式制作。
3、展示作品,說一說各部分分別用了什么樣的紙。
4、總結。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目標:
探究:能說出造紙的主要原料和紙的主要成分,造紙廠的造紙過程和方法,用廢紙制造再生紙的作用。
知識:
1、會用廢紙制造再生紙,并能說出造紙過程。
2、能說出節(jié)約用紙的意義,知道今后應該怎樣節(jié)約用紙。
情感:能積極主動地與人合作制造再生紙。
教學重點:知道造紙的主要原料和紙的主要成分。
教學難點:了解造紙廠的造紙過程和方法,會用廢紙制造再生紙。
教具準備:紙、家用攪拌器、廢紙、紗布、過網(wǎng)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紙是我們學習和生活的親密伙伴,你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是怎樣紙造出來的嗎?
2、教師介紹造紙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分。
二、介紹造紙廠的造紙過程。
1、你想知道我們用的紙是怎樣制造出來的嗎?下面就請到造紙廠去參觀考察。了解造紙過程。
2、讓學生敘述造紙廠的主要過程。
三、動手制造“再生紙”
1、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消耗大量的樹木,樹木對人類生存起什么作用?為了減少造紙對樹木的破壞,還可以用什么原料來造紙?(農(nóng)作物、廢紙作原料生產(chǎn)再生紙。)
2、用廢紙作原料生產(chǎn)再生紙有什么好處?結合造紙廠的造紙過程,想一想,生產(chǎn)再生紙需要哪些步驟和方法?
3、根據(jù)學生回答,總結出造紙步驟后,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制造再生紙。
教師指導:(1)泡入水中的紙一定要撕成很小的碎片或用餐巾紙、衛(wèi)生紙等易泡軟的紙;
(2)泡軟的紙一定要攪拌成均勻的紙漿;
(3)紙漿一定要在過網(wǎng)上倒均勻;
(4)一定要把水分吸干后在取出制造好的紙。
四、認識節(jié)約用紙的重要性
1、通過動手造一張在生紙,你有什么感受?
2、我們應該怎樣節(jié)約用紙?
3、關于造紙和用紙,你還知道哪些情況?
4、課后調(diào)查。
教學目標:
探究: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學習面臨的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提高學生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yǎng)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問題。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學習面臨的問題的意識。
教學難點:學生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收集寫不出字的筆芯。
教學方法:觀察研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的圓珠筆芯中還有許多墨汁,卻寫不出字來了。同學們平時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
二、探究
1、筆芯里還有許多墨汁,卻寫不出來,這是怎么回事呢?請大家?guī)兔ο胍幌拢赡苁鞘裁丛??怎么讓這樣的筆芯再寫出字來?
2、學生獨立(也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收集來的有墨汁但寫不出字的筆芯,找出問題的原因,并想辦法讓這些筆芯寫出字來,把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寫在科學筆記本上。
3、交流研究的結果和解決問題后的感想,對研究活動開展得好的學生個人或小組進行。
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探究: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zhì)等成份構成的。
2、在探究問題土壤中有什么時,能獨立思考發(fā)表意見,個人或小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方案。
知識:
1、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
2、會記錄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根據(jù)事實資料研討問題,得出結論。
情感:通過討論,知道土壤對植物及人類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樣保護土壤,樹立愛護土壤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zhì)等成分構成的。
教學難點:在實驗中能自己提出問題,并能進行實驗研究。
教學具準備:鐵锨、小鏟、小桶、酒精燈、玻璃杯等。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
課??? 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問:同學們,土壤是動植物、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見過土壤?對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學生自由交流。
問:對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啟發(fā)學生提出有關土壤的問題。
問:土壤是由哪些物質(zhì)構成的呢?這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問題: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構成的?
三、作出預測
問:根據(jù)你平時的了解,你認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學生:水、空氣、雜質(zhì)、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觀察、采集土壤。
問: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準備:鐵锨、小鏟、小桶等。
五、室內(nèi)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剛才談到的物質(zhì)呢?怎樣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種研究方法?
學生:用手捏、手是濕的,說明土壤里有水……
師:按照你們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質(zhì),看能有哪些發(fā)現(xiàn)。
學生:填寫活動報告單
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匯報:你采用什么方法,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講述:那些死去的動植物腐爛后變成了腐殖質(zhì)。
啟發(fā)學生思考:除了這些研究方法,還能用哪些方法對土壤進行研究?
用火燒,土壤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實驗總結
教學過程:
一、研討問題,通過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實驗方法???????? ???????觀察到的現(xiàn)象
捏土壤 ?????????? ????????????手是濕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 有氣泡冒出(空氣)
攪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幾層,上層黏土,下層砂
燒土壤? ???????? ??????有燒頭發(fā)的味道(腐殖質(zhì))
2、根據(jù)學生對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進行評價。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這些成分外,還有別的物質(zhì)嗎?
目的:(1)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興起。
(2)引導學生談談土壤中污染物的問題。
2、土壤中的這些垃圾袋、廢電池對土壤有什么影響?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呢?學生充分交流后,教師適當介紹“保護土壤小知識”。對于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始提出的其他問題,留作學生課外研究作業(yè)。
三、課后練習
1、土壤的成分有????? 、??????? 、?????? 、??????? 、???????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氣的?
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植物的種子是多種多樣的,種子是生命的,種子都有呸根、胚芽、,胚根會長成植物的根,胚芽會長出植物的莖和葉,種子發(fā)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知識:能應用工具觀察種子的胚根和胚芽。能和同學合作設計并做種子發(fā)芽的實驗。
情感:通過觀察種子,訓練學生認真細致觀察物體的習慣。通過堅持長時間的觀察、記錄,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的精神。
教學重點:種子有胚根、胚芽。種子發(fā)芽所需要的條件。
教學難點:實驗觀察種子發(fā)芽的過程,了解種子發(fā)芽所需要的條件。
教具準備:蠶豆、菜豆、花生等,鑷子、放大鏡、解剖刀、白紙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一、引入問題:
1、讓每小組學生展示浸泡過的種子。
2、提問:植物大多是由種子發(fā)育來的,關于種子,你想研究哪些問題?
3、整理學生提問,引入今天的教學課題。
二、探究結構
談話:……觀察種子。
學生匯報,讓學生充分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
整理信息。介紹胚根和胚芽,講解:胚根會長成植物的根,胚芽會長成植物的莖和葉。
小組討論:觀察不同的種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三、研究討論:
1、研究學生提出的另一個問題:一粒種子發(fā)芽后才能長成一株植物,那么種子發(fā)芽需要什么條件?
2、各小組討論。
3、匯報討論,推測的情況。(需要水、土、空氣、溫度、陽光等)
4、小組商議:你們小組準備研究種子發(fā)芽的“哪一個問題”,需要設計什么樣的實驗進行探究?
5、各小組交流匯報。教師板書。
6、分組實驗探究。要求:
(1)小組的每個人找到實驗材料。
(2)按本組探究的問題和設計的方案動手在家中實驗。
(3)每天觀察種子發(fā)芽的情況,并做好記錄。
7、2——3天后,教師組織各小組學生在班上交流“探究的問題”、“實驗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的情況”等。
8、各小組小結:
9、把發(fā)芽的種子種在盆中,下節(jié)繼續(xù)探究其他問題。
教學目標:
探究:了解植物的根適應環(huán)境的特性—向地性。
知識:
1、知道環(huán)境對植物根生長有影響。
2、能通過實驗和觀察探究植物的向地性,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在長期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毅力。
教學重點:知道環(huán)境對植物根的生長有影響。
教學難點:了解植物的根適應環(huán)境的特性。
教具準備:師:玉米種子四粒,裝好土的花盆。生:玉米或各種菜豆種子,紙巾、塑料袋、鐵架臺。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談話提問:種子發(fā)芽后,植物的根會向什么方向生長?是向上長呢還是向下長?這樣吧,讓我們共同把這四粒種子分別按胚根朝上、朝下、朝左、朝右四個方位種進花盆里。
請學生匯報猜測情況。
二、設計實驗
那么,我們怎樣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呢?
學生分組討論實驗的方法。
學生匯報實驗方法和步驟。
師生共同篩選認為科學的實驗方法。
三、學生分組實驗。
四、驗證猜想
談話,如果你完成了上面的實驗和觀察記錄,就可以涂亮智慧星,根據(jù)你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誰來說一說種子發(fā)芽后根的生長方向?
學生匯報。(可能有三種①種子的根會向下生長,②種子的根會向有水的地方生長;③種子的根會向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長。)
現(xiàn)在我們共同種下去的種子一定發(fā)芽了,大家想一想知道它們的根是向哪個方向生長的?好吧,我們來看一看吧。
五、擴展與延伸
談話:你預測對了嗎?植物受地球引力的吸引,想地里生長,這叫植物的向地性;植物的幼苗向有光的方向生長的特性,這叫植物的向光性;根還有向著水濕方向生長的特性,這叫向水性。這些都是植物根的生長特性,我們下節(jié)課將 繼續(xù)研究。
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植物為了適應環(huán)境具有向水性的特性,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點。
知識:能根據(jù)自己的猜測,大膽設計對比實驗,通達探究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情感:在設計對比實驗中,愿意與人合作、交流,形成注重證據(jù)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為了適應環(huán)境具有向水性的特性,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意識。
教學難點:根據(jù)自己的猜測大膽設計對比實驗。
教具準備:剛發(fā)芽的菜豆、鋸末、淺盒、盛水容器、棉線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教師展示植物根的生長實例(或圖片),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提出問題或自己的猜測,導出探究問題。
二、實驗設計
1、實驗假設,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時,根是否總會向著水分比較多的額地方生長。
2、設計方案,提出要求:
①實驗方案要科學合理,處理好刺激方向和根運動方向的位置關系。
②方案設計要便于操作和觀察,注意實用性、實效性和可重復性。
3、合作探究活動。
(1)引導學生展示實驗方案,敘述實驗過程。自我評價實驗效果。
(2)合作研討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
(3)根據(jù)實驗設計,探討改進及創(chuàng)新實驗的方法。
(4)實驗評價。
三、總結延伸(四、五天后)
1、交流觀察記錄,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有什么相同點?
2、實驗的結論和推測是一致的嗎?
3、植物的根有向水性,在生長的過程中還會向什么樣的土壤中生長?請接著實驗觀察。向對比實驗中一個盒子中放入適合植物生長的肥料,另一個盒子中則不放,過一段時間后觀察兩個盒子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有什么不同?
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莖的向光性是植物器官受單向光照射所引起的彎曲生長現(xiàn)象。
知識:到校園或大自然中細心觀察植物莖的特點,推測莖的生長特性,并能自行設計科學合理的實驗,細心觀察并做好記錄,根據(jù)接的事實歸納分析莖的向光性。
情感:通過對莖的觀察、推測、實驗、記錄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研究科學的興起,培養(yǎng)學生愛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tài)度和品質(zhì),在實驗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認真細致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莖的向光性是植物器官受單向光照射所引起的彎曲生長現(xiàn)象。
教學難點:植物莖的生長特點。
教具準備:硬紙盒、白紙、剪刀、小尺子、記錄本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問題:
1、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植物的根在生長過程中有向地性和向水性,那么,植物的莖在生長過程中有什么特性呢?
2、平時生活中你對樹枝的生長情況有何發(fā)現(xiàn)?
二、觀察樹枝生長情況
1、劃分小組觀察區(qū)域
2、提出觀察要求和注意事項:
(1)觀察時一定要認真細致;
(2)要盡量與組員合作觀察;
(3)注意安全;
(4)不傷害樹木。
3、小組活動。
4、活動情況交流,交流以小組代表發(fā)言的方式進行,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推測莖的生長有向光特性。
三、討論制定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研究莖的向光特性。
1、提問:我們怎樣科學合理地觀察到莖的生長呢?
2、討論:我們應選用什么幼苗作為觀察的對象?用什么材料做盒子罩住幼苗?用多長時間來觀察?怎樣保育幼苗長得更快更旺?怎樣把觀察結果記錄得更好?
3、交流。
4、小組討論:為了能更有效地研究發(fā)現(xiàn)莖的生長特征。應怎樣實驗效果更好?
5、課外進行實驗觀察聽見。
6、指導做好觀察記錄表。
四、總結與拓展
1、整理記錄并發(fā)現(xiàn)出莖有向光性。
2、農(nóng)業(yè)種植倡導“合理密植”說明了什么科學道理?
3、植物莖的向光特性對植物自身生長有何意義?你有何啟發(fā)?
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莖輸送水分,并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知識:經(jīng)歷對問題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學會周密思考。
情感:體會到植物也和人一樣有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領,意識到搞科學研究必須有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體驗合作交流的落樂趣。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莖輸送水分。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教具準備:植物的根、小量筒、紅水、食用鹽、小刀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實驗探究
一、導入問題:
1、同學們,我們校園里種了很多花草、樹木、工人師傅經(jīng)常給它們澆水??墒?,我發(fā)現(xiàn)他們澆水時,主要把水灑在土壤里,是是怎么回事?
2、大家都認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么,你們見過的根是什么樣的嗎?
3、學生匯報。
二、觀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是不是同學們說的樣子呢?還有沒有其他特點,老師這里準備了很多新采集的植物的根,現(xiàn)在分發(fā)給大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植物的根是一樣的嗎?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并把觀察結果記錄在書上表格里。
2、分發(fā)材料,分組觀察記錄。
3、匯報與交流。
4、歸納整理:植物的根是不一樣的,有的根主根粗,側根細(叫直根);有的植物根粗細差不多(叫須根)。根也有共同點:根都很長、很多,根的尖端長有許多白色絨毛(叫根毛)。
5、提問:
(1)根很多、很長,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處?
(2)根毛壁薄,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處?
6、從根的特點上看,根具備“喝水”條件,但根長在土壤里,我們看不見,根到底能不能“喝水”呢?
三、設計實驗
1、怎樣設計實驗才能證明根能“喝水”呢?
2、學生討論和提出種種初步方案。
3、交流和指導。
(1)你為什么這樣設計?
(2)哪一種方法既科學又簡單?
(3)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
(4)選擇什么樣的內(nèi)器裝水便于觀察?
(5)怎樣知道試管內(nèi)的水有沒有減少?
(6)怎樣才能防止水不從其他地方散發(fā)(蒸發(fā))掉?
(7)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讓我們能看見水是否進入植物體內(nèi)?
4、各小組領取實驗材料,并制作實驗裝置。
5、預測一下:試管里的水將會怎樣變化?可能會看到哪些現(xiàn)象?
四、課外探究
因為短時間內(nèi)現(xiàn)象不明顯,所以請大家把裝置放在教室窗臺上,定時觀察,并認真做好記錄。下節(jié)課繼續(xù)研究。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實驗證明
一、?? 引入問題。
1、 上節(jié)課,同學們做的實驗結果什么樣的?
2、 學生匯報和交流(邊展示邊說明)。(如:水位下降了、植物的莖、葉脈里都有紅水)
3、 這些現(xiàn)象能證明什么呢?(根能吸收水分、水分被輸送到植物全身)
4、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樣“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5、 學生作出推測。
二、觀察探究
1、你認為莖可能有什么樣的構造?
2、學生猜測
3、莖里面到底有沒有大家推測的構造呢?下一步該怎么辦?
4、學生匯報與交流。
5、我們發(fā)現(xiàn)有兩種切法:橫切和縱切。
6、學生分小組活動:切開莖,并仔細觀察。
7、討論:這些構造可能有什么作用?
三、歸納小結:
1、根據(jù)我們的研究,討論總結: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2、匯報和交流。
3、將獲得的結論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4、給自己涂“智慧星”。
5、植物是有生命的,它們需要“喝水”。需要營養(yǎng),更需要我們的關心和照顧。想一想:我們以后該怎樣對待校園里的花草樹木?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調(diào)查,查詢活動,提高學生收集信息資料的能力。
知識:培養(yǎng)學生獨力研究問題、動手試驗和進行較長期觀察活動的能力。
情感:通過讓學生尋找各種方法,嘗試不同做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獨力研究問題、動手試驗和進行較長期觀察活動的能力。
教學難點:調(diào)查、查詢活動,提高學生收集信息資料的能力。
教具準備:觀察記錄本。
教學方法:自由研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我們知道植物一般生長在土壤中,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溫度)、水和空氣。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植物離開土壤還能不能生長?通過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聯(lián)想生活中長黃豆芽、綠豆芽等實例,引出無土栽培。
2、 在遠離大陸的海島、在沙漠、在高原、守衛(wèi)祖國邊疆的解放軍戰(zhàn)士,利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蔬菜,解決吃的問題。同學們想不想學習無土栽培技術?
3、 在查閱資料和訪問調(diào)查等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無土栽培是怎么回事?
(2)? 哪些植物可以進行無土栽培?
(3)? 怎樣進行無土栽培?
(4)? 嘗試能否用海綿代替土壤栽培植物?
4、 根據(jù)自己學習的無土栽培方法,這一種自己熟悉的植物進行無土栽培實踐活動。
5、 要求學生進行較長期的觀察,把研究過程和效果記錄在表格中。也可以布置學生在實踐后、寫一篇科學小論文。
二、?? 活動總結
學生匯報實驗情況,教師進行小結。
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探究:引導學生認識聲音的產(chǎn)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知識:能對各種物體發(fā)志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探究,并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后結論。
情感:通過小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群體協(xié)作精神,增強團體意見。
教學重點:認識聲音的產(chǎn)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教學難點:對各種物體發(fā)志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探究,并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后結論。
教學方法: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鼓、鑼、小提琴等樂器。
2、小組準備:各種不同的樂器,自已認為可以發(fā)聲的各種物體。
(本課的材料應圍繞“能發(fā)聲的物體”進行準備。課前,教師應該布置學生把自己認為能夠發(fā)現(xiàn)聲音的東西都帶來。而實質(zhì)上,所有的東西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發(fā)出聲音來。所以,學生帶什么材料來都不影響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你們都聽到了哪些美妙的聲音?
2、學生匯報:(歌聲、樂器聲……)
3、提問:那么,這些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
4、學生進行簡單猜想?!奥曇羰窃鯓赢a(chǎn)生的?”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會聯(lián)想到:與物件的振動有關。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有各種豐富的想象,有時會出現(xiàn)不正確的假設。針對這些不正確的假設,教師也不用急著否定,或者置之不理??梢宰寣W生自己想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然后由學生自己去做。最后學生證明自己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就正好體現(xiàn)了科學需要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設計實驗,使一些樂器發(fā)聲,并觀察它們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
1、提問:鼓、鑼、小提琴等樂器的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我們怎樣一驗證呢?
2、學生討論、匯報、設計實驗。
3、小組實驗、觀察。
三、使更多的物體發(fā)聲,并觀察它們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
1、討論分析: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發(fā)出聲音,怎樣使它們發(fā)出聲音?又怎樣使它們停止發(fā)聲?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學生討論、匯報。
3、小組實驗、觀察,并填寫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如何來做發(fā)聲實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讓物體發(fā)出聲音,怎樣做都行。學生要注意觀察物體在發(fā)聲時有什么現(xiàn)象產(chǎn)生,實驗做完以后,把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交流、匯總。此時,教師不能先人為主,只記錄下與振動有關的現(xiàn)象,排除其他無關現(xiàn)象,而應該將所有的發(fā)現(xiàn)都記錄下來。找共同點也就是對所有的現(xiàn)象進行整理分析的過程,教師可以提問:這些現(xiàn)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而讓學生去逐一進行分析。
三、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總結結論.
1、討論:根據(jù)我們這節(jié)課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
2、匯報、記錄。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探究,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知識: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玻璃鐘罩、電鈴、兩用氣筒、“土電話”。
2.小組準備:水槽、石塊。
3.學生準備:制作“土電話”的材料。
教學建議: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認識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
一、導入新課.
1、提問:文藝匯報演時,舞臺上的歌聲、樂器聲,為什么我們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見?聲音是怎樣“飛”過來的呢?
2、學生進行推測,并做簡單記錄。
二、實驗驗證,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1、講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吧。
2、教師演示玻璃鐘罩的實驗。
3、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4、學生討論、匯報。
三、想辦法,驗證聲音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1、談話:聲音還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呢?用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呢?
2、學生討論、實驗。
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學生對這個總是有許多親身體驗,但很少有同學意識到那就是聲音的傳播問題,比如:平時講話就說明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但學生已有的認識只是“別人講話我就聽見了”,至于聲音是怎樣偉到耳朵里來的,他們就沒有去考慮了。所以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再去親身體驗一下聲音在各種物體中的傳播就很有必要。在讓學生做聲音傳播實驗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實驗方法要靈活多樣,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學中不必給學生講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將液體、固體等材料交給他們,還可以干脆帶他們到室外去,然后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試一試,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教師也可以多設計一些實驗,在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時去幫助他們。二是實驗材料的準備要豐富,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體和液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多想辦法提供盡可能多的各類材料供學生在實驗中使用,以便使學認識到聲音能在某類物體中傳播而不只是在某種物體中傳播。多想辦法就是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和慣例,比如:做聲音在液體中傳播的實驗時,傳統(tǒng)的做法是在裝水的槽中去敲擊兩塊石塊,按照這一思考慣例,把水槽里的水換成別的液體再做實驗就有些為難了,因為把水槽里的水換成煤油或換成醬油等都是一種浪費,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做法。比方說,可以用大瓶口的小瓶子裝上其他液體,然后用兩個帶鐵柄的小球在里面敲擊,同樣能達到實驗目的,總之,在本段教學里,提供的材料要豐富,并且把材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玩”,不能做一個實驗,講一個結論,這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不利的。
四、總結。
1、談話:根據(jù)我們剛才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
2 、學生整理記錄,綜合分析,歸納概括出“聲音能在固定、液體、氣體中傳播”這一結論。學生在整理的時候,可能說道:聲音可以在水里傳播、聲音可在增里傳播、聲音可以欄桿里傳播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些事物都記錄下來。最后歸納出它們都分別屬于固體、液體、氣體。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通過制作“土電話”,進步認識聲音的產(chǎn)生。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材料。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制作一個“土電話”。
二、制作“土電話”.
1、講述:(出示已經(jīng)做好的“土電話”)大家看,這是老師自己做的“土電話,同學們可以照樣子自己做一個,我們比一比,看看誰的”土電話“效果最好!
2、學生制作,教師及時指導。
制作“土電話,玩“土電話”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過制作和玩“土電話”的過程使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創(chuàng)新有力得到培養(yǎng)。因此,在類擬制作一類的教學中,要盡量挖制作過程中蘊藏的各種教育因素,不失時機地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服務。基于上述認識,這部分的教學建議如下:
放手讓學生準備材料。課前的準備應看作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好的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效益的一個前提。好的課前準備要注意服務于課堂,為課堂教學的充分開展創(chuàng)造機會,而不應把著眼點放在弄清某一知識上。所以,本課的課前準備不必要學生去了解如何制作“土電話”,或干脆制作一個成品“土電話”,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準備足夠廣泛的制作材料,保證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運用。
制作過程要展開,不能以既定的方法來約束學生。通常人們在制作某一物品時,總愛先講清方法和規(guī)則,然后嚴格地按照制作步驟一步一步的操作。這樣做好處是全班每個學生都能制出一個很漂亮的成品,但是這樣做學生到底從中得到了多大的益處呢?很顯然,學生只是簡單的動手中進行模仿,從教學的角度看,學生并沒有真正經(jīng)歷通過觀察、思考來制作的歷程。一個有教學意義、完整的制作歷程通過觀察、思考來制作歷程。一個有教學意義、完整的制作歷程是一個由不會到逐步會,由有缺陷到逐步改進完善過程。所以,讓學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電話”在制作的過程中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觀摩和啟發(fā),加上教師的指導,學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個“土電話”。盡管學生制作的“土電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但這些不足恰好正是一個教育契機,正是使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的良好時機。
三、玩“土電話”.
1、 講述:大家的“土電話”都做好了,你準備怎么來打電話呢?
2、學生演示。
3、提問:剛才大家的這些方法,你覺得哪些好?哪些不好?為什么?
4、學生討論。
4、帶學生到操場做打電話的活動。
玩“土電話”是一項學生很感興趣的活動,這項活動,這項活動加強組織,但不能限制玩的方法,只需要在玩之前提出要思考問題:如怎樣玩“土電話“的效果好?什么樣的”土電話“傳聲效果好?等等。讓學生總結玩法時,只要能夠得到上些基本的認識就可以了,如玩有時候線要拉直,中間不能有障礙物等。對于學生所講到的一些有創(chuàng)造的想法要適時加以肯定,使于他們對”土電話“保持一個長期的研究興趣。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豐富的實驗,搜集實驗事實,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知識:
1、通過了解,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這個探究活動,補步認識探究活動的過程,并嘗試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2、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減弱噪音的方法。
3、學習調(diào)查、搜集周圍環(huán)境的資料。
情感:教育學生保護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我們美麗的家園。
教學重點: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難點: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方法:實驗與研究。
教學準備:各種發(fā)聲的物體、有關噪音危害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聲音是怎么樣產(chǎn)生的?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呢?
2、學生提出簡單的假設。
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1、想辦法同一種物體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并注意觀察,物體發(fā)出不同聲音時,有什么不同的現(xiàn)象。
2、學生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使之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搜集現(xiàn)象。
教學時,不能把著眼點只放在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簡單地選取兩種對比材料,教師進行演示再加說明就算解決問題,如分別敲大鼓,大鼓聲音強、小鼓的聲音弱,就算學生知道了聲音的強弱。這樣對聲音的認識過程是達不到本課在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讓學生充分擺弄研究,并對發(fā)現(xiàn)的事實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記錄實驗的情況。
4、分析實驗現(xiàn)象,作出結論。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會以兩種具體物體發(fā)出聲音的不一樣進行比較。教師要善于把多個學生對多個物體聲音的比較加以歸納整理,引導學生認識到:聲音有的強、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音色也各不相同。一些學生往往認為音調(diào)就是響度大,音調(diào)低不是響度小,這這可能與日常說話中常用“高”、“低“來表示聲音大小有關。如“高聲大叫、”“低聲細語”的“高”、“低”,實際指的是響度??梢愿嬖V學生:日常用語中涉及聲音時的“高”、“低”,有時指響度,有時指音調(diào),要注意分辨,不要一聽見“高”就認為“響”。音調(diào)和響度不是一回事,音調(diào)高的聲音不一定響度大,響度大的聲音也不一定音調(diào)高。對于學生描述中所講的“聲音尖、粗”,可直接告訴學生較為科學的說法是“聲音高、低”。
三、了解哪些聲音屬于噪音,認識噪音的危害.
1、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聲音會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引導學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經(jīng)歷。
2、介紹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進一步認識噪音的危害。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教材上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通過了解別人做科學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結:噪音的危害。
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學生對聲音,特別是噪音的感受,讓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明確聲音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認識聲音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向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四、認識減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減少噪音的方法,說說你有什么好的辦法?
2、調(diào)查活動:調(diào)配我們的學校有沒有受到噪音的污染?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影響?我們有什么辦法減弱這些噪音?
應緊扣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并強調(diào)減噪聲最終目標是降低人耳處的聲音響度,以此為線索來引導學生從發(fā)聲處、聲音傳播過程、人耳處尋求減弱噪聲途徑,也可以愛過實驗加以驗證。實驗可用玩具電動機做振動源,把旋轉的電動機放在桌子上會產(chǎn)生較大的聲音。將電動機用軟泡沫塑料墊起,減少少桌面的振動,噪聲明顯減弱(在發(fā)聲體處減弱噪聲)。將電動機置于空制罐頭盒上,盒用軟泡沫塑料墊上,使空盒成為聲源,用軟泡沫塑料擋在電動機與學生之間,噪志明顯減弱(在傳播過程減弱噪聲)。
教學目標:
探究: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制造不同顏色的光,了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知識:
1、通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guī)律。
2、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顏色,初步了解色光的混合。
3、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情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體驗團結合作帶來成功的愉悅,并初步認識科學對人們生活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點: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制造不同顏色的光,了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guī)律。
教學方法: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圖片)。
小組準備:手電筒、蠟燭、帶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種不同顏色的紙等。
教學建議: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認識光的傳播方法。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大家還記得文藝匯演的時候,舞臺上的燈光是什么樣的嗎?它們都有些什么特點和變化?說說生活中的光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匯報。
光是怎么樣傳播的?學生本身就有許多個別、具體的感性認識。如:太陽的光直射出去,門縫里透進去的光也是直射的等。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把課前已經(jīng)認識到的各種事實都描繪出來,挖掘學生對光傳播的已有感知,對這些感知進行簡單的歸納事理。
二、觀察手電筒的光柱,搜集有關事實。
1、我們來看看手電筒的光柱有什么特點。
將教室里的燈光關掉,拉上窗簾,學生將手電筒的光射向各個方向。
2、匯報。學生的描述是多方面的,比如:光柱越來越大、光線越來越暗等等。正確的答案,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然后重點提出光的傳播這個問題,讓學生重點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
三、畫出手電筒的光的照射路線.
1、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你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證明嗎?
2、學生討論畫手電筒光的照射路線的方法,并實際操作。除了教材上展示的主法和實驗,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證明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教師還可以啟發(fā)、鼓勵學生用其他方法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不一定非要用書上的方法和實驗。
四、實驗驗證.
1、簡單介紹實驗方法,請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怎么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2、學生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學生在組內(nèi)多次進行實驗,可以讓前兩塊硬紙的孔對正,第三塊與前兩塊的孔不對正,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記錄。經(jīng)過多次調(diào)試,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三塊紙板的孔只有一條線上時,才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5.總結:說說光的傳播有什么特點?
6.進行自我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通過實驗進步認識光。
一、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說說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燈光是什么顏色的?舞臺上的光又是什么顏色的呢?舞臺上的燈光是怎么變換出那么多顏色的?
二、.學生實驗.
1、用彩色的紙和手電筒制造彩色的光。
2、將兩種或幾種不同顏色的光疊加在一起,仔細觀察,又會出現(xiàn)什么有趣的現(xiàn)象?
3、記錄現(xiàn)象。
這部分教學活動,教師完全可以只提供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驗。這里沒有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科學知識,只是需要學生對對色光和它的混合進行初步的了解,而學生是有能力完成的。教師可以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實驗更加完善,甚至可能引起學生更多的發(fā)現(xiàn)。
三、活動:設計一美麗的舞臺.
1、請你做一名燈光設計師,將我們的舞臺,布置得五彩繽紛,想一想還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學生活動,展示、記錄。
四、實際運用.
(放映圖片)十字路口的紅綠燈;警車上的警燈;樓房周圍、街道樹上纏繞的彩燈;燈火通明的商場、工廠。說說這些燈光有什么作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彩色的光?
五、學生討論、匯報。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fā)生反射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點。
知識:制作潛望鏡,了解光的反射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過對光的反射的實驗探究,使學生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fā)生反射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點。
教學難點:制作潛望鏡。
教學方法: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鏡子。
2.學生準備:鏡子、長方體紙盒、兩塊鏡片、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說光是怎樣傳播的?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光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引發(fā)新的學習內(nèi)容。
二、將太陽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師在一面外墻上設置了一些“靶子”,請你想辦法,使用手里的鏡子,將太陽打“靶子”上。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么做的?在實驗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用鏡子反射陽光是學生很熟悉的游戲了。通過打“靶子“將太陽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學生知道平面鏡子可以反射太陽光,隨著平面鏡的移動,反射的太陽的光線也可以改變。
三、使反射的太陽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墻上的太陽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辦法?應該怎么做?
2、學生設計方案、實驗。
先由學生提出應該具體怎樣操作,他會意識到這個任務一個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會更加珍惜合作的機會,體會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將陽光“請”進教室.
1、想辦法將陽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墻上,看看哪個組的方法好。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么做的?通過玩鏡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活動,學生已經(jīng)對光的反射現(xiàn)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體會。這個時候沒有必要讓他他說出具體的科學通理,只要能將實驗現(xiàn)象進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潛望鏡.????
1、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光的反射?誰知道潛望鏡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構造可能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
3、簡單介紹潛望鏡和制作方法。
4、學生動手制作。
教學目標
探究: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并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知識:
1、學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進行觀察實驗,能正確操作,能根據(jù)事實進行分析、推測、探索,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學合作進行關于顏色的探究活動。
2、使學生了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并用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情感:利用三棱鏡分解陽光,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學重點: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并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教學難點:了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并用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小組準備:噴霧器、cd碟片、水彩筆、三棱鏡。
2.掛圖或電腦cai:彩虹、七色光帶的圖和名稱。
教學過程:
本課之前學生已認識了光的傳播方向、光的反射的折射現(xiàn)象。本課通過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導學生認識光的色散現(xiàn)象,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屬于“推理能力“和實驗能力”的系列。教學思路可以設計為:分析事實,提出假設,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推理得出結論。
一、導入新課,分析事實,提出假設.
1、講述:同學們,大家見過自然界里美麗的彩虹嗎?生活中還有類似的現(xiàn)象嗎?彩虹的形成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學生討論,提出假設。
學生形成對彩虹及其相類擬現(xiàn)象的總體表象,并放手讓他們?nèi)シ治鲞@些現(xiàn)象,使他們作出這些現(xiàn)象的共同點可以是與太陽光有關的假設。但這個假設的產(chǎn)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學,學生可能會提出多種假設,比如:與油有關,與天氣有關,與水有關等等,這正是我們所期待達到的效果,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積極想辦法,動腦筋來證明自己假設的正確性,這個過程正是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好時機。
二、制造彩虹,實際觀察.
1、我們來制造一個“彩虹”。簡單講述制造的方法。
2、學生實驗、觀察。
學生提出的各種假設中,有一種假設是正確的,就是彩虹現(xiàn)象的形成與太陽光和空氣中的小水珠有關。但是不是有關系?有什么樣的關系?在學生提出假設之手,就要引導學生給予驗證,而制造一個“彩虹”這個活動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又能很好的將彩虹的形成與陽光和水聯(lián)系起來。
三、使用三棱鏡分解太陽光。
1、介紹三棱鏡。
2、學生自己操作,分解陽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與什么有關?它是怎么形成的?
4、記錄。
教學目標
探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
知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方法: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教學前,布置學生準備三棱鏡、手電筒、蠟燭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不少關于太陽的秘密?,F(xiàn)在有一個問題請大家?guī)椭蠋熛朕k法解決。
2、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那么,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作出猜測: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根據(jù)實驗材料進行研究實驗。
3、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并且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尋找與他人不一樣的辦法。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lián)系實驗中觀察到現(xiàn)象,討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證明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4、啟發(fā)思考,課后用大碗、平面鏡、紙屏、水等材料進行研究。
四、拓展于應用。
1、說一說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五、總結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研究的結果和自己的收獲。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20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