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第七冊《巨人的花園》教學設(shè)計與反思 統(tǒng)編教材巨人的花園教學設(shè)計精選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27 14:50:59
小學第七冊《巨人的花園》教學設(shè)計與反思 統(tǒng)編教材巨人的花園教學設(shè)計精選
時間:2023-04-27 14:50:59     小編:zdfb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第七冊《巨人的花園》教學設(shè)計與反思 統(tǒng)編教材巨人的花園教學設(shè)計篇一

《巨人的花園》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已的花園里玩,很生氣,就筑起高墻將孩子們拒于墻外,從此園里只有冬天,直到一天孩子們從墻洞里爬進來,春天也就來了,后來在孩子的啟發(fā)下,世人拆了圍墻,花園成了孩子們的樂園,世人生活在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小學第七冊《巨人的花園》教學設(shè)計,歡迎大家閱讀。

比較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獲取、整理、內(nèi)化信息,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等重要的思維能力。本課設(shè)計根據(jù)文本特點,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從“內(nèi)容、語言、文體特點”三個維度選取了三個“比較點”,帶領(lǐng)學生進入童話世界,建構(gòu)童話意義,縮短了進入文本的距離,為學生的閱讀提效、增質(zhì)。

1.讀通課文,會認“溢”等8個生字;會寫“溢、允”等12個生字;會聯(lián)系課文語境大致理解“訓斥、斥責”等詞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畫面;深入比讀,領(lǐng)會故事內(nèi)涵,懂得快樂要與大家分享。

3.品味語言,感受故事獨特的表達方式,領(lǐng)會童話的特點,激發(fā)學生讀童話的興趣。

引導學生多次比讀,讀懂故事,積累語言,領(lǐng)會童話故事獨特的表達方式。

1.揭題 《巨人的花園》,見過巨人嗎?想象一下巨人高大的形象。

怎么想都可以,讀童話,就要我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引導學生想象巨人之“巨”)今天,就讓我們到神奇的巨人的花園里去看看。

2.自讀課文,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3.反饋:(1)認讀字詞:溢 允 喧 添 訓 酷 頰 拆 (重點讀準兩個翹舌音)

(2)選擇難寫字抄寫。重點寫好(覆牌 添 辣)

4.指名分段讀課文。

(設(shè)計意圖:生字教學要根據(jù)《課標》要求,認寫分離,化解難點,突出重點)

(一)第一次比讀——花園景色的變化

讀課文,找出描寫花園景色的四字詞語,指名板書:

鮮花盛開狂風大作

綠樹成陰雪花飛舞

鮮果飄香 冰雪覆蓋

白雪一片 寒風刺骨

草翠花開 鮮花凋謝

綻出綠芽 樹葉飄落

1.讀詞,邊讀邊想象畫面邊體驗。

2.把這些詞語分成兩類。

3.在這些詞語的幫助下,說說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梢赃@樣說:

當( )時,花園里( )。

4.簡單概括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

(設(shè)計意圖:比較閱讀,有助于幫助學生提煉、整合信息。此處通過對花園中景色變化的比讀,感受童話故事的神奇。并以詞為憑借進行概括故事內(nèi)容的鏈接式訓練,豐富了此細節(jié)的設(shè)計內(nèi)涵和功效。此處比讀,著眼對故事內(nèi)容的梳理。)

(二)第二次比讀——巨人前后的表現(xiàn)

太神奇了!同樣一個花園,為什么會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呢?

研究園主人前后的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

1.研讀重點語段,體會巨人的任性、冷酷。

(1)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來了。他見到孩子們在花園里玩耍,很生氣:“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

(2)可是巨人又發(fā)脾氣了:“好容易才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孩子們聽到可怕的訓斥,紛紛逃竄。

(3)“喂!你趕快滾出去!”巨人大聲叱責。

引導學生讀好巨人的語言,體會巨人的心情。

預設(shè)引導語:

說得那么響,語氣那么嚴厲,孩子們肯定嚇壞了!

你為什么要那么兇地責備孩子們?(引導學生揣摩巨人的心理)

像剛才咱們這樣用嚴厲的語氣說話、責備、吆喝別人,就叫做“訓斥、斥責”

巨人就是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訓斥、斥責孩子,可真任性、冷酷。

(4)趕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園周圍砌起圍墻,而且豎起一塊“禁止入內(nèi)”的告示牌。

可是后來,巨人的態(tài)度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2.研讀重點語段,體會巨人的誠意悔過。

(1)“噢!是這么回事呀!”

是怎么回事呢?

讀出巨人的恍然大悟。

(2)他不禁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

朗讀,體會巨人的真誠悔過。

(設(shè)計意圖:此處比讀,重在品味語言,抓住描寫巨人言行的語句,比讀巨人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旨在幫助學生在頭腦中逐漸建構(gòu)巨人的形象。進一步感受童話的生動有趣。)

3.是什么讓巨人有了這么大的變化?

(1)研讀描寫小男孩的語句。

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著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怎樣看叫“凝視”?

同學們,小男孩不說話,就是這么凝視著,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他嘴上雖然沒說什么,但他的眼睛分明在告訴巨人什么?

(你為什么這么冷酷?難道你不怕永遠孤獨和寂寞嗎?我們難道真的這么討厭嗎?為什么不試著接納我們、喜歡我們呢?我們會給你帶來友情和快樂的呀!打開花園吧!春天就在您的身邊。)

…………

巨人看著小男孩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那是因為巨人從小男孩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

(友善、純真、真誠、尊重、勇敢、熱情……)

(設(shè)計意圖:此處補白,是以學生的想象應(yīng)和童話幻想的特點。同時,在補白過程中,引導學生走進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走進故事的內(nèi)核。)

(2)引讀下文:

在小男孩的提醒下,巨人終于明白了——回讀上面的語段:

“噢!是這么回事呀!”

他不禁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

(3)再引讀最后兩段課文。

(三)第三次比讀——原文與課文

比讀三個細節(jié),說說改前與改后哪個更好?

1.原文呈現(xiàn):“巨人回來了。原來他到自己的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串門去了,在妖怪家里一住就是七年。七年的'時間里他把要講的話都講完了,便決定回自己的城堡。”

這是改后被刪的句子,從這段話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產(chǎn)生了哪些疑問?對文中的哪些語句加深了印象?

(預設(shè):從這段話中感受到,巨人一直缺少朋友,很孤獨寂寞,所以才會在妖怪朋友家一住就是七年。追溯原因,也許是他長得怪異,被別人嘲笑過,很自卑,對人失去了信任,從此關(guān)閉了心門。)

2. 原文呈現(xiàn): 春天又來了,整個鄉(xiāng)村到處開故著小花,處處有小鳥在歡唱。然而只有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于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后,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xù)睡覺了。只有雪和霜對此樂不可支?!按禾煲淹浟诉@座花園,”他們叫喊著,“這樣我們可以一年四季住在這兒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藍得嚴嚴實實,霜也讓所有的樹木披上假裝,隨后他們還逸來北風和他們同住。北風應(yīng)邀而至,穿—身毛皮大衣,他對著花園呼嘯了整整一天,把煙囪管帽也給吹掉了。“這是個令人開心的地方,”他說,“我們還得把冰雹叫來?!庇谑牵砹?。每天三個鐘頭他不停地敲打著城堡的房頂,房上的石板瓦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圍著花園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來。

3.原文呈現(xiàn):“迎來了孩子的樹木欣喜若狂,井用鮮花把自己打扮一新,還揮動手臂輕輕撫摸孩子們的頭。鳥兒們在樹梢翩翩起舞,興奮地歡唱著,花朵也紛紛從草地里伸出頭來露著笑臉。這的確是一幅動人的畫面?!?/p>

以上是兩段被改的文字,讀讀課文,再讀讀這兩段話,你覺得改前和改后哪個更好?

(預設(shè)有兩種意見:這樣的描寫,把花草樹木擬人化,更有童話味;羅嗦了,沒有突出重點。)

(設(shè)計意圖:三段原文與課文的比讀,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力、批判意識。同時進一步讓學生感受童話故事情節(jié)神奇、幻想的特點。此處比讀,著眼于對文體特點的進一步概括。)

1.課文學完了,讓我們交流一下:從這篇童話中你懂得了什么?

用1-2句話寫下你讀這個故事后的收獲。

2.摘錄我們喜歡的語句。

(設(shè)計意圖:用筆寫下自己學文后語言和道理上的收獲,傳統(tǒng)卻有效。)

s("content_relate");

【小學第七冊《巨人的花園》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

《巨人的花園》教學設(shè)計15篇

2.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shè)計范文

3.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shè)計14篇

4.

小學《大腦》教學設(shè)計

5.

《村居》小學教學設(shè)計

6.

《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設(shè)計

7.

小學成語教學設(shè)計

8.

人教版語文第七冊教學計劃

9.

小學《交通安全》教學設(shè)計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7302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