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梁啟超傳讀后感(優(yōu)秀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2 10:18:05
2023年梁啟超傳讀后感(優(yōu)秀9篇)
時間:2023-10-22 10:18:05     小編:琴心月

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一

梁啟超家學淵源極深,對于這個長子,在勸學上用的功夫著實不少。梁思成寫信,問做學問有用無用,梁啟超以唐朝的詩人李白、杜甫和名相姚崇、宋璟為例,告訴梁思成“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么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個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fā)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人才經濟莫過于此?!比巳烁饔兴L,做學問的人與做官的人,只要都竭盡全力發(fā)光發(fā)熱,給社會做點貢獻,就都是有用的。而對于梁思成這種看起來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梁啟超也給予了駁斥,他在信里寫道“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绷簡⒊褱柿四贻p人做學問心態(tài)的癥結,那就是短時間內急于有所收獲,長期來看可以作為安身立命的資本,他語重心長的告誡,或許可以讓梁思成幡然醒悟,沉下心做自己的學問。

在梁啟超看來,在學校中求學,最重要的是學規(guī)矩,“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guī)矩,盡量學足,不惟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guī)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碑斎?,這里的規(guī)矩并不只是學校的規(guī)則,而是做學問的基本方法,務求循規(guī)蹈矩,而不是投機取巧?!澳芮芍?,習熟規(guī)矩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著規(guī)矩可以無大過?!币虼?,做學問不怕出不了彩,怕的是基礎不牢、根基不穩(wěn),花拳繡腿、弄巧成拙。梁啟超還講,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huán)交互著用去,有的知識要一天一天慢慢積累,像是燉一鍋好湯,有的知識則要集中精力解決幾個主要問題,像是爆炒一盤好菜。這種精準把握學習火候,懂得快慢結合的方法,對于今天的我們學習研究都是很有益處的。

梁啟超在給梁思成的信中,詳細描述了為徐志摩證婚的情形,徐志摩的妻子才與前夫離婚就迅速跟徐志摩結婚,他本來不想去,無奈胡適之、張彭春兩位朋友苦苦求情,但他也毫不客氣,不留一點情面,“我在禮堂演說一篇訓詞,大大教訓一番,新人及滿堂賓客無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聞之婚禮矣?!痹谒磥?,“青年為感情沖動,不能節(jié)制,任意決破;禮防的羅網,其實乃是自投苦惱的羅網,真是可痛,真是可憐?!卑l(fā)此感慨,一是表達他對徐志摩結婚一事的抗議,二是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如此沖動,自投苦惱。彼時,梁思成與林徽因同在美國,梁啟超在信中也頻頻叮嚀二人互相照顧,在林徽因的父親林覺民被襲逝世后,他趕緊給梁思成去信,“徽因造此慘痛,唯一的伴侶、惟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鎮(zhèn)靜著,才能安慰他”,而在金錢方面,他從來都是大度的,在詢問梁思成的預算時,會特意提醒,將林徽因的一并計算在內??梢?,他對兒子感情生活的重視和殷殷期待。

在梁啟超的觀念中,“人需等到生計完全自立后,再實行創(chuàng)造新家庭”,他本來也不是一個“催婚”的人。林徽因的父親出現變故之后,梁啟超更多地為林徽因著想,便想著讓自己的兒子把責任承擔起來,甚至提出了讓兒子換一個更容易謀生的專業(yè),成婚之后,也能負擔起一家老小,“但現在的情形,思成結婚后不能不迎養(yǎng)徽因之母,立刻便須自立門戶,這便困難多了。我從前希望他學都市設計,只怕緩不濟急,他畢業(yè)后轉學建筑工程,何如?”其對林家的情誼可見一斑,梁思成聽從了他的建議,研習建筑學,回國后在東北大學創(chuàng)立了我國第一個建筑系。

梁啟超自認為是一個“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生活內容異常豐富,這讓他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在他看來,人要有多種趣味,要爛漫向榮,“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彼芟矚g這種生活狀態(tài),便要求孩子們把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

對于梁思成,梁啟超有些擔憂,“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在學問上,他建議梁思成對于文學、人文科學,要“多用點工夫”。在社交上,他也建議梁思成,交友取益,也要方面稍多,這樣才能交換更多的知識和生活閱歷,拓展自己的視野。梁啟超認為,如果梁思成守著太專的學問,“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著我的教訓,你全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不少了?!币馑际?,你自己的學識和生活不夠豐富,連你老爸談話的節(jié)奏都跟不上了。梁啟超生怕梁思成會變成鉆進一門學問的呆子,“我希望你回來見我時,還我一個三四年前活潑有春氣的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p>

像上面這樣親切風趣的語言在他的文字中并不鮮見,他催促梁思成“你看了這信,意見如何,無論校課如何忙迫,是必要回我一封稍長的信,令我安心。”他十分珍視與子女互動,甚至會嗔怪在歐洲旅行的梁思成,“你來信終是太少了,老人愛憐兒女,在養(yǎng)病中以得你們的信為最大樂事,你在旅行中尤盼將所歷者隨時告我(明信片也好)”,讀起來頗有些可憐祈求的意味,卻是一個父親對子女最深切的牽掛,最隨意卻最濃情的表達。只可惜,這樣一個有趣的父親,被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孟浪”的醫(yī)生錯誤地割掉了一顆腎,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啟超被西醫(yī)割錯腰子”案,大度的梁啟超還公開為協(xié)和醫(yī)院辯護,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y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此后,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不到三年,與世長辭。

梁啟超的家書雖然不是浸透生活的散文詩,卻充滿了詩一樣的父子柔情,雖然不是韻律整齊的歌曲,卻如酒后哼出的小調,百轉千回、別有風味。我讀完之后,都有一種趕緊提筆給自己女兒寫封信的沖動了,哈哈。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二

梁啟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殤,個個成才。其中長子思成是建筑學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學家、五子思禮是火箭控制系統(tǒng)專家,一門三院士,世所罕見。近日細讀《梁啟超家書》,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謂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國,在人們的印象里,是長袍馬褂、三寸金蓮、拖在腦后的辮子和暗灰的呆滯的眼神。翻開《梁啟超家書》,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景象:梁啟超稱呼子女"寶貝""baby",落款是"爹爹",他給子女講笑話、講日常生活瑣事,還時時自我調侃,他說"我愛你們,我想你們,想得厲害",他說"要你們知道我快活頑皮起來的樣子",他的感情坦蕩率真、平等開明,全然沒有大家長的專制作風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習氣。

"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從該書所刊出的家信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啟超對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沒有放松,對讀書寫字、學習課程、選擇學校、選擇專業(yè)、選擇職業(yè)、人際交往、戀愛婚姻等各方面都給予指導,引導子女的興趣,同時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志愿,從不強求他們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圖,而是反復征求子女意見,直到確認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莊大學沒考好,梁啟超及時安慰她:"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筑得越厚越好。"還說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愿,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用姊姊、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的路。"

思成在國外的學習遇到瓶頸,梁啟超和他探討學問的有用無用:"至于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瘜沓删腿绾危F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他倡導子女興趣要廣泛,視野要開闊,主張"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

他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yè):"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歷途其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思成徽因美滿姻緣伉儷佳話,正是梁啟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后的決定在你們,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從來沒有強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閱歷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啟超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與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他循循善誘、諄諄教導,要求子女們把個人的努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梁啟超九個子女,有七個先后赴海外留學,但沒有一個留在國外,皆學成歸國,報效祖國。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三

梁啟超的兒女他們個個成才,這和梁啟超對他們的教育培養(yǎng)有密切的關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個家庭中出了三個院士這也是極少見的。

九子皆才俊

每當我聽到同學們激昂豪邁地誦讀《少年中國說》時,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視線逐漸模糊,《梁啟超家書》中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梁啟超家書》一開始以書信的形式呈現在兒女眼前,后來經過整理,編訂構成了一本書。梁啟超的一封封書信滲透著對子女們濃濃的親情與深沉的愛。與其說是家書,不如說是對兒女的'人生指導,像照明燈一樣點亮了孩子們光輝的前程。當然,更少不了對兒女的關心、問候。這與《洛克菲勒的38封家書》大同小異,同樣都是為孩子們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啟超家書》充滿了家國情懷,充分表達了梁啟超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對梁啟超這種言傳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寫照。作為一位父親,他當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視健康。他說:“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則心靈,心靈則易悟。在學習當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個光輝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歡梁任公說的一句話:“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煉德行之好機會?!彼加?、思成被車撞得頭皮血流,卻還樂觀地直面生活。梁啟超認為,這并不是災難,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煉了德行與心性,使自己學會在逆境中成長,使自己變得更勇敢。如今社會安定,我們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矯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練自己,遇到一點點困難便放棄,可笑至極,受了一點小傷便大聲哭喊,沒有想過老一輩那么苦是怎么挺過來的。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從中汲取了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面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等。還記得我三年級被小車碾碎腳趾的時候,我受不了那個疼痛,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媽趕到醫(yī)院,看著坐在輪椅上的我,他們都在樂觀地安慰我,甚至還給我講笑話。當時我一點都不理解爸媽,覺得他們對我太沒有同情心了,我都受傷了,他們還笑得出來!現在想想,爸媽并不是不愛我,不關心我,他們當時的種種所謂的“笑”,其實是他們在灌輸我一種難得的樂觀精神。事情已經發(fā)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聲嘆氣,憂愁滿面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唯有積極面對,才能更以好的心態(tài),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確實如此,在我受傷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樣快樂,同樣充實,我的傷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復。

少年強,則國強,正值少年的我們,應抓住一切機會,積極向上,學習種種有用的知識,陶冶情操,為國家之富強而發(fā)奮圖強,讓自己更加優(yōu)秀,國家更加富強!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四

提倡“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從蒙學的《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一直到清末的《曾國藩家訓》,任何一篇關于教導自己子女立身、處世、做學問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嚴峻的教訓面孔,板著,端著,讓孩子和家人覺得懼怕。

有此印象,對于寫這類文章的父親們,便都有了一種固定的認識。甚至讀《傅雷家書》時,也羨慕傅聰有如此博學多才,循循善誘,同時又嚴格要求孩子的`父親。

而近日,讀得一本舊書――《梁啟超家書》,忽然發(fā)現,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寫《少年中國說》的梁任公(啟超)曾經這樣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參加戊戌變法之前之后,曾經想著君主立憲,而后又支持民主憲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變,興趣多變,唯有對他兒女的拳拳愛意從未改變,為了少年中國夢,梁任公仁慈地呵護著子女,精心培育著子女,引導著子女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發(fā)展,梁啟超的9個兒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長,當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兩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順,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畢業(yè)于西點軍校任十九路軍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經濟學的梁思達,參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寧,已經第三個成為院士的火箭專家梁思禮。

家書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第一篇便可看見梁啟超指導時年十九歲的女兒梁思順學習憲政行政法、經濟學、財政學、國際法,等等,“因思若吾愛女在側,當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學不可太急……”,接下來便是給思成思永的“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子弟矣?!?/p>

隨著兒女們的成長,梁任公說:“人生之旅歷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著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頭下畏”“至于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p>

緊接著,梁任公便開始教導“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于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薄皩W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人之生也,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則安之若命?!薄皩沓删腿绾?,現在想它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p>

梁任公在本書里的文筆很活潑的,古文和白話相間的,親切動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思順”,“沒出息的小莊莊”“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親和地與孩子們交流,當孩子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梁啟超是給出了這樣的安排,他說“我對于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后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啟超會問女兒思順“你的意見怎樣呢?”

此書選擇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給子女談為學和做人的書信,后附三篇演講和談話錄,其實也是總結了梁任公認為為學做人的思想――所謂三達德――即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說的:“養(yǎng)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鄙倌曛袊袊倌?,皆在于此。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五

梁啟超的兒女他們個個成才,這和梁啟超對他們的教育培養(yǎng)有密切的關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個家庭中出了三個院士這也是極少見的。

每當我聽到同學們激昂豪邁地誦讀《少年中國說》時,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視線逐漸模糊,《梁啟超家書》中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梁啟超家書》一開始以書信的形式呈現在兒女眼前,后來經過整理,編訂構成了一本書。梁啟超的一封封書信滲透著對子女們濃濃的親情與深沉的愛。與其說是家書,不如說是對兒女的人生指導,像照明燈一樣點亮了孩子們光輝的前程。當然,更少不了對兒女的關心、問候。這與《洛克菲勒的38封家書》大同小異,同樣都是為孩子們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啟超家書》充滿了家國情懷,充分表達了梁啟超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對梁啟超這種言傳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寫照。作為一位父親,他當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視健康。他說:“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則心靈,心靈則易悟。在學習當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個光輝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歡梁任公說的一句話:“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煉德行之好機會?!彼加?、思成被車撞得頭皮血流,卻還樂觀地直面生活。梁啟超認為,這并不是災難,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煉了德行與心性,使自己學會在逆境中成長,使自己變得更勇敢。如今社會安定,我們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矯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練自己,遇到一點點困難便放棄,可笑至極,受了一點小傷便大聲哭喊,沒有想過老一輩那么苦是怎么挺過來的。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從中汲取了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面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等。還記得我三年級被小車碾碎腳趾的時候,我受不了那個疼痛,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媽趕到醫(yī)院,看著坐在輪椅上的我,他們都在樂觀地安慰我,甚至還給我講笑話。當時我一點都不理解爸媽,覺得他們對我太沒有同情心了,我都受傷了,他們還笑得出來!現在想想,爸媽并不是不愛我,不關心我,他們當時的種種所謂的“笑”,其實是他們在灌輸我一種難得的樂觀精神。事情已經發(fā)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聲嘆氣,憂愁滿面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唯有積極面對,才能更以好的心態(tài),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確實如此,在我受傷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樣快樂,同樣充實,我的傷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復。

少年強,則國強,正值少年的我們,應抓住一切機會,積極向上,學習種種有用的知識,陶冶情操,為國家之富強而發(fā)奮圖強,讓自己更加優(yōu)秀,國家更加富強!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六

交織著自由與閑適,奮斗與自強,成長與成熟的大學生活,有時也不可避免的迷茫與失落。此時順校園閑步出去,看看校外之景,便覺豁然開朗心情大好,其實一本書,一杯淡茶,也能助我走出機械,走出電子的荊棘。讓那一襲煩惱伴隨茶香飄到窗外。讀好書是享受,《梁啟超家書》不僅有助于了解梁先生的生平,更有助于我們排解生活與學習的煩惱。有了大學問家,教育大師的教誨,我們也許會像他的九個子女一樣優(yōu)秀。

梁啟超,成名于戊戌變法,是戊戌變法的發(fā)起人和領導者之一,近代學術大師,與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共同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文學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覺者,到后來的教育大家學術大師,他還是模范家長,他九個子女個個成才,都是國之棟梁。在某種程度上,可比蘇洵、蘇轍,蘇軾一門。

《家書》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寫給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國外

逃亡與訪學期間與身處澳門的妻子的交流。關懷備至,溫情脈脈,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談到梁先生在美國遇到華僑女郎并陷入愛戀之中事,他談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動追求及那女子的優(yōu)秀,及自己的一時意亂情迷,將自己當時的情形完全匯報給了夫人。妻子動怒,稟報岳父大人,并回信稱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勸,說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與嗣同君創(chuàng)立“一夫一妻”會,絕不會背棄。一場家庭糾紛被完整呈現。后來梁先生也說到做到,主動與那女子保持距離。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寫給子女的。梁先生常年與家人分居,聚少離多,

但他十分關心子女的成長與學習。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見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學的學習,注重所學科目與國家需求的聯系。晚清垮臺后,梁先生擔任過當時政府的部長。父親是部長,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還要學習嗎? 還需要找工作嗎?梁先生卻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女,不允許孩子依靠家庭。

他的九個棟梁子女,其中還有三個院士,這樣成功國內僅此一例,國外也只

有為數不多的大仲馬、小仲馬父子;湯姆遜父子;伯努利家族。為什么梁家的孩

子如此有出息、如此愛國,答案全在這厚厚一疊家信中。信中表達了一種最特別也是最超前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在21世紀的今天也毫不過時,因為它包含著永恒和經典的做人真理。

梁先生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他也不忘在書信中教育他的孩子們必須愛國。愛國,就像一顆種子,他把它種在每個孩子的心里,生根、發(fā)芽、成長??而梁啟超的愛國思想又不是守舊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是舊中國最需要的。他讓孩子們像海綿一樣吸收國外最好的知識。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識,他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讓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專業(yè)方向,這些專業(yè)方向又是中國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國外學習與成長的。而放到國外的孩子們又像牽在他手中的風箏,當祖國需要之時,他就把他們拉回來為國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沒有一人留在國外,無論當時的中國是戰(zhàn)火連天還是貧窮困苦。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的爸爸梁啟超是那么地愛國,他心里沒有小小的“我”,他讓每個孩子都志存高遠,從小就把責任放在心里。

梁先生還關心孩子的人生伴侶,他最得意之作就是長女梁思順的丈夫周希哲和長子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當然他從來沒有強迫孩子,他只是太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們會喜歡會需要什么樣的人來做終身伴侶,而他閱人的本領又是那么厲害。他欣賞林徽因的才華,對她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當得知林徽因的父親意外離世后,他第一時間在給梁思成的信里寫了這樣的話:“我從今以后,把她(林徽因)和思莊一樣看待,在無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領受我這種十二分的同情,度過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氣,發(fā)揮她的大才,完成她的學問,將來和你共同努力,替藝術界做些貢獻??” 梁啟超從此承擔了林徽因全部的學費,而當時的林徽因和梁思成還沒有結婚,都在美國讀大學。

“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女兒思莊考大學時沒考好,梁先生及時安慰。梁先生告訴她:“清華是個安樂窩,太舒服,會使人懶于進取!“當女兒梁思莊剛到國外學習,一時無法適應,在學習上有些跟不上時,感到非常沮喪和痛苦。梁啟超在信中寫道:“至于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

當梁思成在國外的學習中感到進入“瓶頸期”,不知道該如何前行時,梁啟超在信中說:“至于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薄?/p>

1前的中國是什么模樣,怕難于想象,從那些舊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長辮子、三寸金蓮、長袍馬褂和那無一例外的呆滯的眼神。而此時的梁啟超在給兒女的信中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baby”,常常說:“我愛你們,我想你們,想得厲害??”他一時興起就會在信里寫:“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里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梁先生給兒女們的信比孩子給他的信多很多,作為父親,親自給孩子們寫信,親自與孩子們交談,與他們談學習,交友,戀愛,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將每一件事娓娓道來,沒有家長作風,又與今日的家長拉開多大差距。今人說父母與孩子有代溝,其實代溝不可怕,可怕的是激活代溝。父母應主動縮小代溝,和孩子們多交流。孩子開始時可能不愿理你,但久而久之,你們會相處的很好。

即使如今的父母能像梁先生這么直白地對孩子表達感情也不算多,也僅限于那些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成功人士如李開復。孩子對父母說些動感情的話也常常覺得難為情,而百年前的梁啟超已經這么對他的孩子做了,將自己的情感直白地、坦誠地告訴孩子們,使得他的孩子們每一個都成為了感情豐富、激情澎湃的人。

梁先生對子女的教誨涉及方方面面,可謂無孔不入。他用淺而易懂的語言向孩子解讀因果報應的佛家觀點,家書內容是梁思成的兄弟梁思見因學習、做事而迷茫困惑不解而寫信向兄長傾訴,梁啟超看到兒子們的信件,給兒子回信說因果是有報應的,做了壞事再做好事是不可抵消的,做壞事一定要受到懲罰,會泱及后輩子孫。梁啟超先生用這短短的幾句,告誡兒女們做人做事的底線,正是這些傳統(tǒng)的一脈相傳,讓他的兒女們知道做錯事做壞事的嚴重后果,使他們的人生旅途多了座右銘,多了航標燈,多了舵手。梁家兒女九人成才的旅途也從梁啟超先生的短短幾句家書中窺見一斑,令每個看過這幾句具有佛教哲理的短句而震憾。

梁家兒女九人成才的旅途也從梁啟超先生的短短幾句家書中窺見一斑,令每個讀者震憾,在這樣的教誨下,不成材似乎變得困難。

給人影響深刻的:“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逼鋵嵾@不僅是梁啟超對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對所有中國年輕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啟超從來都把自己當作年輕人的榜樣。晚年的梁啟超除了大量的政務纏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學演講,即使是疲勞不堪,即使晚年身患尿血怪病,即使手術誤切了他的好腎,他仍然難以停下做對年輕人有益的事。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國說》中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少年中國》說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

讀《家書》不僅學習梁先生的為人,更要牢記他的教誨,他的教育理念。因為這理念已經經歷了實踐的檢驗,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大學太過閑適,就很容易出問題。今天和朋友進網吧,明天進酒吧,后天進球場,周六ktv(周日睡覺),以致你發(fā)現抽不出時間去學習。是大學太舒服?,大學本該這么舒服?相信看了這本書的同學一定不會再這樣了。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七

最近幾天,在讀《梁啟超家書》,頗有感觸,以記之。

首先,任公和眾多父母一樣,在家書里經常關心兒女的學費、經濟問題,不僅讀書的要資助,結婚以后的子女經濟窘迫,他也會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樣。

第二,任公是個極民主的父親,對于買房子、建墳墓等本應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會在信中征求兒女的意見,讓子女真正參與到家的建設之中。

第三,任公是個極溫和的父親。女兒考試不及格,孩子入學要延遲等,他都以鼓勵為主,強調的是打基礎,只要基礎牢固了,今后的學習自然好,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四,任公是個極開放的父親。他的子女眾多,雖然自己主要從事政治活動和文學史研究,但是對于自己的子女,從未對他們的未來進行嚴格的規(guī)定,思成喜歡建筑,就學建筑,思永喜歡考古,就學考古,思忠喜歡軍事,就幫他聯絡西點軍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將從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不過有一點,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學問。

第五,任公是個極自信的父親。對于思順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極自信的,認為自己促成了兩對佳偶,但婚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底這鴛鴦譜點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為父母,教給子女的,應當是做人的道理。對做事來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把基礎打好了,長年累月,總會取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給子女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值得我們的借鑒和學習。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八

以前,甚是喜歡老子顯學中的“禍兮福之所倚”這句話,卻不知其中精髓。禍福轉化之條件,當然不缺“機遇”,但更重要的是毅力。倘若沒有毅力,恐怕連面對憂患的勇氣都沒了,更不要說把災難憂患轉化成幸福了。如果一個人要想做到不戰(zhàn)栗不逡巡,胸膛直挺,渾身是勇氣,渾身是毅力,意志堅定,敢于輕視任何厄運,嘲笑任何阻礙。這種思想鑄就過程,就不得不依賴于一次又一次的困苦憂患的磨練,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它們才對。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及氣勢宏偉的第九交響樂,是那樣普遍強烈而又深深地震撼過人們的靈魂。但是,命運之神卻跟他開了一個殘醋的玩笑,讓他失去了聽覺,這怎能不使他痛不欲生。面對如此厄運,他終究還是承受了這一致命的打擊,聾著耳朵寫下了一個又一個膾炙人口的篇章。還有,屈原放逐,賦作《離騷》;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華羅庚左腿致殘,成為世界公認的第一流數學家;失去說話能力的高士其,成為畢生致力于科普創(chuàng)作的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古今中外,有多少不幸的偉人,面臨著困苦憂患,像勇敢的探險者,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成果,為人類智慧的寶庫增添了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不能否認,正是這些困苦憂患,才鑄就了他們鋼鐵般的毅力。

梁先生說得極好: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而順逆境又常相間以迭乘??梢韵胍?,在以后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還會遇到更多的憂患。正如同巴爾扎克解釋的`:“人生是各種不同的變故,循環(huán)不已的痛苦和歡樂組成的,那種永遠不變的藍天只存在于心靈中間,向現實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蔽覀儾荒芟颥F實人生奢望什么,要成功,要幸福,就必須昂首坦然地去面對,正視生活,正視憂患。

為什么憂患能使一些人成功,也能使一些人一蹶不振呢?關鍵就在于是否有毅力。弱者不敢面對憂患,害怕失敗,在憂患面前大驚失色,退避三舍,甚至或走上自絕之路。其實不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在大難臨頭,都會有自己的精神危機,真正的強者不是從來不發(fā)生“危機”的人,而是發(fā)生了危機能咬著牙挺過去的人。

沒有什么東西會和人作對到底,最終決定命運的是人的毅力。所以,我們愈為環(huán)境所困,反而更愈加奮勇,加強自己的意志力量。非至強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終者。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九

提倡“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從蒙學的《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一直到清末的《曾國藩家訓》,任何一篇關于教導自己子女立身、處世、做學問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嚴峻的教訓面孔,板著,端著,讓孩子和家人覺得懼怕。

有此印象,對于寫這類文章的父親們,便都有了一種固定的認識。甚至讀《傅雷家書》時,也羨慕傅聰有如此博學多才,循循善誘,同時又嚴格要求孩子的父親。

而近日,讀得一本舊書——《梁啟超家書》,忽然發(fā)現,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寫《少年中國說》的梁任公(啟超)曾經這樣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p>

參加戊戌變法之前之后,曾經想著君主立憲,而后又支持民主憲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變,興趣多變,唯有對他兒女的拳拳愛意從未改變,為了少年中國夢,梁任公仁慈地呵護著子女,精心培育著子女,引導著子女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發(fā)展,梁啟超的9個兒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長,當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兩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順,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畢業(yè)于西點軍校任十九路軍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經濟學的梁思達,參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寧,已經第三個成為院士的火箭專家梁思禮。

家書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第一篇便可看見梁啟超指導時年十九歲的女兒梁思順學習憲政行政法、經濟學、財政學、國際法,等等,“因思若吾愛女在側,當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學不可太急……”,接下來便是給思成思永的“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子弟矣?!?/p>

隨著兒女們的成長,梁任公說:“人生之旅歷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著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頭下畏”“至于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

緊接著,梁任公便開始教導“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于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薄皩W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人之生也,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則安之若命。”“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p>

梁任公在本書里的文筆很活潑的,古文和白話相間的,親切動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思順”,“沒出息的小莊莊”“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親和地與孩子們交流,當孩子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梁啟超是給出了這樣的安排,他說“我對于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后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啟超會問女兒思順“你的意見怎樣呢?”

此書選擇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給子女談為學和做人的書信,后附三篇演講和談話錄,其實也是總結了梁任公認為為學做人的思想——所謂三達德——即為“智、仁、勇”。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80658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