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通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4 18:27:02
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通用8篇)
時間:2023-10-24 18:27:02     小編:紙韻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篇一

細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那個“閑”字慢慢地氤氳開來,漸漸地在我心中升騰,好一個“閑”字了得!

月色真美,面朝長天,“閑”庭信步。因為“烏臺詩案”,作者被貶黃州已經(jīng)四年。今晚的月色真好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在如此皎潔的月光下,能和友人中庭散步,賞月談心,實乃人生之幸事。是啊,兩人都“閑”,那是一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那是一種以凡心對凡事的悠然。廣闊的天宇之下,就只有自己和懷民相知相恤,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欣喜?一個“閑”字,表現(xiàn)了作者面對無邊月色,信步漫游,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閑適、恬淡。

人生無常,相伴知己,“閑”中有樂。月色入戶,明月相知,竹影清麗,唯有自己和懷民能領(lǐng)略此等良辰美景,豈非快事?在黃州,滿腹才情的蘇軾,在文學(xué)上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藝術(shù)高峰,創(chuàng)作了不少經(jīng)典作品,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嬌》(大江東去)、《滿江紅》(江漢西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從這些詩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的豁達與樂觀。本文中的“欣然起行”以及結(jié)尾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等句,都表現(xiàn)了他身處逆境,卻樂觀處世,“笑看云卷云舒”,“閑”賞“花開花落”。一個“閑”字,又有力地表現(xiàn)出他面對人生重重打擊的超脫、瀟灑。

宦海浮沉,身處異鄉(xiāng),“閑”里透酸。蘇軾被貶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dān)任的是個有名無實的“閑”官,這與他“經(jīng)世濟民”的人生理想是相去甚遠的。琴棋書畫皆通的才子,胸中滿是治國之道,可現(xiàn)在卻成為一個只能游山玩水的“閑人”,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此時,宦海浮沉,幾經(jīng)波折的蘇軾,仕途失意的苦悶、彷徨、無奈與心酸,含蓄地從一個“閑”字中露出。不是“我”想閑,而是和張懷民一樣,此時此刻,都只有賦閑而已啊。哪一個夜晚都有月亮,哪一個夜晚都有綠竹和翠柏,但是,不可能有兩個像“我們”一樣的“閑”人了。

胸懷天下,觸景生情,“閑”為釋郁。作者為何夜不能寐?只是因為月光皎潔?尋找同樂之人,為何又同是被貶的張懷民?蘇軾因文遭禍,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所以,在明月高掛之時,無法入眠,正反映了他內(nèi)心的苦悶。這正是仍有進取之心的表現(xiàn)。月夜游承天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政治上失意,那就從自然美景中尋求精神慰藉吧。如果是一個甘于平庸之人,此時此刻,恐怕是在醉生夢死之中了。人“閑”,心不“閑”,此處說“閑”,是聊以自慰的另一說法吧。

?

細讀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一個普普通通的“閑”字,卻傳達出如此豐富的信息,蘇軾,不愧為一代文豪啊。

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篇二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霸S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边@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yīng)該寫“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删驮凇敖庖隆敝畷r,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xiàn)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苯又銓懢埃?/p>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dāng)“止于不可不止”了?!爸埂庇谑裁茨?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dāng)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dāng)止于“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dāng)止于他和張懷民。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shù)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jié)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篇三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解析:采納了擬人的修辭伎倆,妙在“入”字,將月光寫活了,并且突出了蘇軾的豁達的胸懷。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解析:寫景抒情?!翱彰鳌睂懺鹿獬吻迕髁?,很形象。將月下竹影、樹影比喻為水中藻荇交錯,很妙。觀賞如此細致清楚,可見二人“清閑”盡現(xiàn)。

3.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爾。

解析: 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非常“閑”?!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地,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jié)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究詘瞳,都歷歷如見。實際上對生活有熱愛、追求之意,可謂“點睛”之筆。

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篇四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dāng)篤厚。當(dāng)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游)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dāng),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便轉(zhuǎn)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dān)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lǐng)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dāng)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篇五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美”來自結(jié)尾的“精”。從文章結(jié)構(gòu)看,結(jié)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伴e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fù),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nèi)心深處,他又何嘗愿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總之,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dāng)起,止于當(dāng)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篇六

作者:蘇軾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分層賞析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dāng)篤厚。當(dāng)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游)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dāng),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便轉(zhuǎn)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dān)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lǐng)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dāng)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篇七

蘇軾是有宋一代文學(xué)大家,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的手中到達了高峰,其中蘇軾的敘事記游之文更是在文學(xué)史上為后人樹立了典范。他的游記中,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常常是結(jié)合得水乳交融。這方面的例子很多,那里,我要向大家介紹是蘇軾的著名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完美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dāng)篤厚。當(dāng)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齊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能夠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dāng),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zhuǎn)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dān)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好處,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lǐng)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能夠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dāng)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這篇文章時,關(guān)鍵點有二。其一,初步領(lǐng)略蘇軾的人生觀。俗話說:“知人論世”,讀文章又何嘗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蘇軾的人生觀,正如前所言。其二,寫文章貴在精煉。這不是說要盲目地刪減字?jǐn)?shù),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內(nèi)涵。福樓拜說過,寫文章時,能恰當(dāng)表現(xiàn)一種意思的只有一個詞,作家的任務(wù)就是要把那個詞找出來。我們看蘇軾的文章,都是以“辭達”為準(zhǔn)則,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所當(dāng)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些都是同學(xué)們應(yīng)當(dāng)加以學(xué)習(xí)的。

記承天寺夜游細思極恐的一段話篇八

《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所謂小品文,顧名思義就是內(nèi)容短小(本文只有84個字),但韻味深長,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借用一句廣告詞來形容:“簡約而不簡單”,簡約的內(nèi)容里有著不簡單的內(nèi)涵,含義深刻雋永,回味無窮。

一、明月朗照無眠夜欣然起行尋超脫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時值冬初,長江邊的小城黃州已是寒氣襲人,蘇軾本已解衣欲睡,準(zhǔn)備就寢??墒墙裢砻骼实脑律霊?,蘇軾禁不住“欣然起行”。

蘇軾是發(fā)現(xiàn)今晚的月色可愛嗎?那他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為什么不早早做好賞月的準(zhǔn)備?如果是“解衣欲睡”,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顯然,這一矛盾的動作正是蘇軾內(nèi)心矛盾的外在體現(xiàn)?!靶廊黄鹦小睉?yīng)該只是蘇軾夜不成寐的一種解脫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卻無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卻無法逃避的往事。這樣的夜晚,想起這樣的事情,任何人都難以入眠。蘇軾自然難眠:記得當(dāng)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蘇軾、蘇轍之日,曾曰:“吾今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惜吾不及用也。”

經(jīng)歷了兩代皇帝,可是時至今日,蘇軾不僅沒有當(dāng)上宰相,不能為朝廷大顯身手,甚至連自家性命差點枉送!他實在想不通,為什么王安石變法這么十萬火急,這么大刀闊斧,全然不顧社會的承受能力?放慢一點速度,先團結(jié)好人心,選用一批賢良,緩緩圖之豈不是更穩(wěn)妥、更能收到實效嗎?……往事如煙,如今卻一幕幕、一樁樁展現(xiàn)在眼前。除了流逝的歲月,“早生華發(fā)”的哀嘆,只有“遙想公謹(jǐn)當(dāng)年”的羨慕了!好在如今脫離了圈圈之災(zāi),能夠“寄蜉蝣于天地”。想到這里,蘇軾于是索性“欣然起行”。

二、同是天涯淪落人此時無聲勝有聲

蘇軾“起行”絕不是僅僅欣賞月光山色,雖不至于找人互訴衷腸,但確實需要排遣內(nèi)心的郁悶。找誰最合適呢?蘇軾想到了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據(jù)資料記載: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儉。宋神宗元豐六年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黃州境內(nèi))。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并寫水調(diào)歌頭詞相贈。原來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同的經(jīng)歷、相同的遭遇,還有相同的志趣,自然他們“惺惺惜惺惺”。蘇軾果然眼光不凡,這樣的月色、這樣的冬夜,張懷民也是輾轉(zhuǎn)未眠。于是他們踏著月色,冒著寒冷的山風(fēng),暢游承天寺。

三、淡墨寫意顯心志亦真亦幻透心聲

四、慨然長嘆是閑人超然物外苦作樂

空有報國之志,空有滿腹才華,卻被置于黃州團練副使這樣的閑職!蘇軾自許是“閑人”。這“閑人”的背后擁有太多太復(fù)雜的感情。既有憤懣,也有自嘲,當(dāng)然也有無奈和悲哀!在苦苦探索中,蘇軾始終找不到解決現(xiàn)實和理想沖突的突破口,只能吟出“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無奈和悲哀!

但在這種種的情感后面還始終透露著一種堅強和灑脫!痛苦與磨難對于智慧者而言也是一種磨練。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的劫后余生、經(jīng)歷了反反復(fù)復(fù)的貶謫、經(jīng)歷了黃州城幾年的冷落,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風(fēng)吹雨打,蘇軾的心已經(jīng)變得格外的堅強?!霸?jīng)滄海難為水”,太多的磨練使蘇軾逐漸淡漠了功名,走向成熟;也因此變得更加灑脫!縱是在黃州這樣寒冷的月夜,蘇軾也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在常人看來不過是一輪最普通的山月,但在蘇軾的眼里卻也寫滿了情趣!即使“解衣欲睡”,也要“欣然起行”!——他要在這樣艱苦的生活中尋找生活的“樂趣”!面對命運的不公,面對再三的挫折,蘇軾昂起了頭,瀟灑地“閑”看月色月影!

這就是蘇軾!一個命運坎坷。卻又心憂天下的蘇軾!一個滿腹經(jīng)綸,卻不能言表的蘇軾!一個飽經(jīng)滄桑,卻依然灑脫的蘇軾!黃州承天寺上的那輪明月啊,寫滿了他不盡的情思!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83044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