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記錄自己閱讀歷程的一種方式,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讀后感的寫作可以采用記敘、議論、論述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不妨看看以下讀后感,或許會讓你對它產生興趣。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稱杜少陵、杜工部。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歷經(jīng)玄宗、肅宗、代宗三朝。他的詩歌,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現(xiàn)狀,被后世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稱為“詩圣”。他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抱負,卻始終沒得到重用,一生飽經(jīng)憂患。他的一生是一個悲劇,在拼搏事業(yè)的過程里,因為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只把詩人看成清客和幫閑,看成它的點綴,從不能容忍他充當人民的喉舌,誰的詩歌里有人民的聲音,誰的生活便會受到凍餒的威脅,杜甫的悲劇也就無從避免。他的無奈已經(jīng)超越了無奈的定義,成為普通人難以體會之重。究其事業(yè)無奈感的緣由,可能有:
1、大時代的大動蕩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潛規(guī)則
杜甫20歲后的生活可大致分為4個時期:南北壯游(玄宗開元十九年至天寶四載731--745);困居長安(天寶五載至十四載746--755);為官流亡(肅宗至德元載至乾元二年756--759);漂泊西南(肅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歷五年760--770)。
在這4個時期里,從天寶十四載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整個唐朝陷入一片混亂,戰(zhàn)爭不斷,政權不穩(wěn),民生凋敝。即使8年后安史之亂被平定,唐王朝也是虛有其表,藩鎮(zhèn)割據(jù),外族侵犯頻繁,局部地區(qū)(尤其西南)兵變實屬常事。社會的大動蕩使得統(tǒng)治階級已經(jīng)無暇顧及治國人才的篩選,而是更看重可以迅速平定戰(zhàn)亂的武將。這一點可以從757年唐肅宗感動著杜甫的報國熱忱,任命杜甫為左拾遺,而看似相當重要的職務卻由“從八品”官員擔任,看出皇帝并不是需要什么真正的諫臣,而是把他當做身邊的點綴。而當時杜甫也只是一個名氣不大的詩人,生活條件的惡劣,年齡的增長使他疾病纏身,形容枯槁。就第一印象來說,他不可能是必需的人才。而且杜甫在這之前有很多寫實詩歌是針砭時弊的,如:《兵車行》《麗人行》等,是官僚階層難于容忍的,統(tǒng)治階級不會讓一個會或可能制造對他負面影響的人身居要職。
如果時代沒有開始安史之亂,杜甫的前途會不會更有希望呢?答案是:也不會!唐玄宗從開元之治晚期開始沉湎女色,荒于政事,政權由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長達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最疾恨文人,怕他們任意批評朝政對自己構成威脅,于是策劃了無一人及第的科考,還對玄宗謊稱“野無遺賢”。而這次考試35歲的杜甫也參加了,他把這次考試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為一定能成功,不料是這樣的結果。落榜的同時,杜甫的父親可能在奉天縣令的任上不久就去世,他的家境從此無法給他帶來任何物質上的支持和任何有利前途的人脈關系。在家道沒有完全衰微時,他的壯年有十年漫游,而他漫游途中所結識的朋友多是游獵玩樂的朋友,并沒有什么實際上能援引他去做一番事業(yè)的人物。即使這個時期結識的李白,李邕,高適等名人,對杜甫的前途也并沒有起多大作用。杜甫所推崇的耿介人士張九齡,嚴挺之都被李林甫排擠,離京不久便逝去;李白,賀知章等也上疏請度為道士,歸還鄉(xiāng)里;李邕在任上被李林甫勢力暗殺;左丞相李適之貶為宜春太守后也被迫自殺;而后來與杜甫關系密切的房琯也貶為宜春太守??梢姰敃r的唐王朝統(tǒng)治階級何其腐敗黑暗。
賢薦良,職位從八品上。但僅工作三個多月,肅宗不喜歡他,被放還回家。764年,成都,53歲的杜甫受嚴武的舉薦任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職位從六品上,但因幕府幕僚間相互傾軋的狀態(tài)使杜甫心力交瘁,次年正月便辭職卸任。從他的事業(yè)軌跡看,杜甫沒有大起,也不存在大落,甚至談不上是一條事業(yè)線。
這樣腐壞的統(tǒng)治階級,這樣無情的潛規(guī)則下,杜甫沒有好的地位,沒有優(yōu)的背景,沒有多的錢財,沒有厲害的人脈,沒有驚人的治國之才,上級不討喜,同級不討好,想要有所作為實屬難事。史料記載,在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出三篇辭氣壯偉的“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賞識,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他則等待分配,但沒有下文。之后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舉薦,但都沒有結果。可見杜甫前途的無奈,外在的壓迫和排擠是占很大比重的。
2、奉儒守官的追求和厚重的社會責任感
膳部員外郎,杜審言子杜閑(就是杜甫的父親)任奉天縣令??梢姡鸥Τ錾碛谟杏凭脗鹘y(tǒng)的官僚家庭,自小耳濡目染的是忠君報國的儒家思想,而他也極其推崇他的祖先杜預和祖父杜審言,希望可以延續(xù)先人的事業(yè)和文才,重興家庭聲勢。在《進週賦表》里“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可見杜甫的人生理想和事業(yè)追求。他中年時期積極謀取官職,不惜向任何一個當權者尋求援引,結果總是讓人抑郁。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是值得敬佩的,但沒有結果的追求是不夠明智的,是在自己施壓,自己禁錮,是很無奈的。
杜甫的事業(yè)追求心是超出他能量之外的負擔,除此之外,他的精神自己禁錮還在于他有著厚重的社會責任感。他的出身使他在當時享有很多特權,但他一生多是在貧困中度過。他的強烈愛國心讓他即使窮,也要獨善其身,還要兼濟天下;即使沒有物質的救助,也要用詩為苦難人民申訴。他為逃役的老翁一家寫《石壕吏》;為不足年齡被迫征兵的孩童作《新安吏》,自己草堂漏雨他想的是天下仕子的處境;自己有溫飽問題卻為孤居無食的老婦寫解圍信;為新婚后作死別的夫婦吟《新婚別》……他無時無刻不關心天下蒼生,他沒有學李白的放任瀟灑,他沒有學陶淵明的遺世獨立,他追隨著屈原式的堅守,卻比屈原更堅韌。當社會處于病態(tài),當人民處于水深火熱,自己想極力援救卻無計可施,他的無奈會有多重?!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二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澤東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p>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三
在我的記憶里,您似乎每天都是愁眉苦臉、老淚縱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對年輕的我來說,這樣的您太過沉重。在那些年輕氣盛的日子里,我有意躲避著您。
在我的記憶里,您又是那么孤獨、那么潦倒,“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怯懦的我來說,您的痛苦我無法承受。有些歲月只是太過浮躁,我的靈魂無處盛放。
在我讀了馬昭先生的《草堂春秋》、馮至先生的《杜甫傳》后,我為我的無知而羞愧。我想對您說的太多太多。
我為您受過的貧挨過的苦而落淚。自經(jīng)喪亂,奉先喪子,棄官華州;秦州賣藥,身患瘧疾;同谷境內,衣食無著;艱難蜀道,風雨草堂。流亡梓州,奔走閬州;成都幕府,受盡苦楚;流落夔州,老病一身;流浪荊州,苦苦掙扎;暫居公安,乘船岳州;潭州衡州,漂泊不定;病死湘江,巨星隕落。
梭羅說,一個人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房琯罷相,您上書營救,言辭激烈,觸怒素宗,被放還。您放棄了安危,放棄了官職,卻寫成了著名的《北征》;棄官華州之后,“不爨井晨凍,無衣窗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雖然生活窘迫,但您的詩歌卻獲得了大量的藝術源泉,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梢哉f,一顆純潔的心靈賦予杜詩不朽的靈魂;一個悲劇的時代造就了一代“詩圣”杜子美。
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國家、人民、故鄉(xiāng),您始終惦念著、牽掛著。
公元760年,您離開了兵戈擾攘的北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那浣花溪畔淙淙的流水,孩子們悅耳的笑聲,老妻楊氏幸福的眼淚,水木清華,天上人間。正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但,您的心仍然是屬于國家和人民的?!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分明聽見您對人民的憐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分明是您對故鄉(xiāng)的思戀;“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分明是一顆泣血的老臣心。
其實,這么多年來,很多讀者對您的了解也就止于此而已。實際上,對于國事,您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安祿山叛變,朝廷向回紇求救,您認為借用外族兵力評定叛變會帶來無窮的后患;在鳳翔任左拾遺時,您認識到隴右防地空虛,情勢嚴重。您說:西極柱亦傾,如何正穹昊?后來,吐蕃果然占領了一些要塞。另外,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能認識到“盜賊本王臣”、“喪亂死多門”、“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的社會現(xiàn)實,這樣的認識足夠深刻!
“心以當竹實,血以當醴泉”。面對權貴,您直言不懼;面對戰(zhàn)爭,您理性對待;面對邪惡,您痛心疾首;面對饑餓,您活下來;面對失去,您樂觀豁達。這一切都源于一顆偉大的心靈,那里有堅定的虔誠的信念!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四
《杜甫傳》的作者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jié)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xiàn)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jīng)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xiàn)當時社會狀態(tài)、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五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六
在泱泱中華光輝燦爛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發(fā)出贊嘆;在泱泱中華根深葉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綠樹,高聳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視;在古往今來異彩紛呈的文化史節(jié)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詩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誠拜讀!
帶一份崇敬,懷一絲心酸,品讀杜甫,就如品讀一部詩集,一部寫滿悲憤,同時也蓬勃著英雄豪情的詩集。
舉世不第,壯志難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飄來飄去,將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賦予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壯闊,賦予了杜甫“白鷗沒浩蕩,千里誰能訓”的氣魄;人民的疾苦,賦予了杜甫“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
杜甫雖有“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遠大抱負,但大唐的土地上卻沒有留給杜甫施展抱負的那一片空間。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寫滿了詩的云。
仰視這片云,它偶爾也能與別的云相遇,使他暫時丟掉了孤獨寂寞,但這短暫相遇之后呢?當然幾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遠離他而去之后呢?此時,充斥著杜甫的內心,映入了我的眼簾的卻又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和悲涼。
你想做一只鳥,卻沒有高天任你來飛;你想做一條魚,卻沒有闊海憑你來躍。
你只能做一片云,飄在滿是憂愁,滿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著戰(zhàn)火紛飛的大唐土地,看著浮華衰敗的大唐朝廷,看著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轉頭然后默默地掉著眼淚,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靈魂卻化成了一部詩集,記錄了你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部詩集落在了人間,被無數(shù)人看到,又被無數(shù)人傳播;讓無數(shù)人落淚,又讓無數(shù)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讀了它。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七
羨慕和向往李白的謫仙風度、灑脫赤誠,但更敬佩杜甫的憂國憂民、大氣博愛。
杜甫的一生是一個悲劇,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我曾想過,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個官僚家族,倘若他沒有熟讀詩書,而是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憑著雙手辛勤勞動,或許杜甫一生還能多吃上幾頓飽飯,晚年也或許不至于那么凄涼吧??晌矣窒耄谀菢右粋€亂世,像杜甫這樣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賦稅、徭役,他又是一個有名氣的詩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個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筆下“三吏三別”中人物的下場,甚至更凄慘吧。
歷史就是歷史,誰也無法改變;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華和當時的社會共同造就了一個詩圣,一個獨一無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弊x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響起了這熟悉的歌詞,歌聲凄婉,聞之動容。
流亡天涯,衣食無著,舉目無親,故交不斷喪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親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鄉(xiāng),盡是陌路,我不識你,你不知我。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人生在世,無論多么艱難的日子,也會因為有親人和朋友的存在而變得容易堅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敵國,卻舉目無親,沒有一個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義呢?當歲月流逝,年華老去,最害怕聽到的消息恐怕就是親朋故舊的死訊了吧。
56歲的杜甫,一身是病。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不斷地纏繞著他,牙齒落了一半,耳朵也聾了,眼也花了,花白的頭發(fā)也快掉光了,幾乎成了一個殘廢的老人。
57歲的杜甫,耳聾了。客人和他談話時需要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右臂偏枯了,寫信需兒子代書。丑陋而衰老的容顏受盡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時去拜訪他們,扶杖步行,傳達不肯通報,想乘轎子,又沒錢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歲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過的,因為陸地上再沒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時候,他整整五天沒有吃到一點點東西。公元770年的冬天,這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無力安葬,把他的靈柩厝在岳州。
讀完了杜甫悲劇的一生,心情無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現(xiàn)了詩人病臥孤舟的凄涼景象。
然而就是這個凄慘可憐的人,卻留下了珍貴的史詩“三吏三別”,留下來《春望》《赴奉先縣詠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名篇。就是這樣一個凄慘可憐的人,臨死之前仍不忘憂心百姓的疾苦,擔心國家的命運。
杜甫,始終是值得我們景仰的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偉大的靈魂!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八
杜甫,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唐代詩人。他的詩歌把社會現(xiàn)實與作者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當代稱為“史詩”《杜甫傳》的作者馮至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jié)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xiàn)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jīng)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xiàn)當時社會狀態(tài)、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九
旁人寫詩,大都描寫風花雪月,只有杜甫,聲聲嗚咽,字字泣血描寫這人世間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詩大多深奧精妙,只有杜甫以詩寫史,心憂天下。
在我看來,杜甫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概括。他前期與后期的生活境況與唐王朝息息相關。他出身士族,家境優(yōu)渥,足以支撐他游歷江南的經(jīng)歷,當時的他有“裘馬頗清狂”的豪邁不羈,他用放蕩和輕狂鄙視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為家族的影響,杜甫與所有的文人一樣,有求取功名的上進心,于是他來到長安渴望憑借詩情與宏圖偉志在官場上大展身手。但當時,官場的爭斗讓他無官可做,他卻仍然不死心,困居長安十年之久。十年間政治顯露腐敗,百姓生活日益艱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愈加嚴重,十年的磨礪讓詩歌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開啟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見證了繁華的衰敗,經(jīng)歷了百姓的疾苦,他長期處在社會的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親人的悲歡離合都寫進詩中,把自己的哀嘆與對國家的期待融進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纏身,窮困潦倒甚至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但他仍然為天下的寒士發(fā)聲,為貧窮的老婦送去食物,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擔憂,念念不忘國家的危機和民族的命運。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一顆明星就此隕落。
杜甫一生擁有數(shù)之不盡的朋友,有些引薦他,有些接濟他,有些擔憂他,卻只有一個人杜甫受他影響,仰慕其風采,那人就是李白。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后人評價李白與杜甫之間猶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杜甫在聽到“李白,世人皆欲殺”的言論寫下“不見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詩句。杜甫一生寫了15首關于李白的詩,他們的友情像大鵬與鴻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鴻雁不斷的為相遇吟鳴,而大鵬已經(jīng)懷著熱情的心翱翔。
杜甫從世家公子到官場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沒有李白的瀟灑,沒有陶潛的避世之心,有著屈原式的堅忍卻比屈原更堅韌。杜甫的一生雖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但卻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十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lián)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lián)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lián)),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lián)),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xiàn)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十一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澤東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p>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十二
假期在家讀的第二本書是馮至的《杜甫傳》,總地看來,感覺沉重,不似之前看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那般快意。
東坡先生雖然屢遭貶謫,但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總是那么豁達、樂觀,即使是在黃州,他也能從容地安排好一家人的住宿,并自行耕種,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他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讓我們仰視,他的豁達、樂觀讓人折服,在林語堂先生的書里,東坡先生似乎是個完美的存在,文采一流,門庭若市,政績斐然。
而馮至先生筆下的杜甫在青年時期以后的生活,盡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客觀現(xiàn)實。正如馮至先生自己所說:“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依據(jù),不違背歷史?!?/p>
這本書中,杜甫的生活歷程的介紹是重中之重,作者安排了十三個章節(jié),敘述了杜甫的游歷、為官、漂泊的生命歷程。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和“吾祖詩冠古”的儒官家庭,經(jīng)歷了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劇變。從小,他就是一個有詩歌天賦的兒童,馮至先生說他“在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jīng)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角了”。青年時期的他在吳越和齊越之間漫游,那時,他的父親在兗州做司馬,從他晚年回憶的詩歌可以看出,那時他的生活是裘馬清狂,唱歌游獵。一直到二十八,九歲,他寫出了他詩集中最早的最有名的一首《望岳》——這首詩就像一個萌芽,預示著他將會有一個遠大的發(fā)展。而立之年,他結婚了,生活也需要安定下來,三十五歲西去長安,渴望求得一個官職,他積極參加科舉考試,向勢利的權貴們進獻阿諛奉承的詩賦,然后現(xiàn)實卻是一再失望。
貧困交加的生活讓他接觸到人民的痛苦,他開始把目光投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四十歲,他寫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他由求仕的失敗認識到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從此,他的心里裝著的是天下百姓,他的詩里也都是國與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接近晚年的他生活窮困潦倒,因安史之亂,四處流亡,他看到的都是些老翁老嫗、征夫怨婦的愁眉苦臉,聽到的是流亡百姓的哀哭,感受到的人民無處申訴的痛苦,他把這些人民的悲劇凝結成《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詩是杜甫的杰作,它們反應了人民的凄苦,同時,也讓我們真正認識了,這是一個那么熱愛人民和祖國的詩人。
是什么樣的人?在自己衣食無著的時候,仍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終無情”?為“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是杜甫!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
在當時,杜甫的一生不可避免是個悲劇,尤其因為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但是他并沒有在這樣的生活中沉淪,失去信念,所以是他——來自最底層人民的他,寫出了這些偉大的作品,而不是別人!
英雄來自于“人民”,不僅是封建社會,現(xiàn)在依然如此,“戰(zhàn)疫的白衣戰(zhàn)士們”,為疫情吹響“預警口哨”的醫(yī)生們,每天堅守的警察、社區(qū)工作人員、清潔工人……因為大家的責任堅守,才有了這社會的美好。
今天,我依然相信,英雄就在我們身邊,他們就是身邊那些最普通的勞動者!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十三
杜甫少年時代可謂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過名將也出過能臣富貴,自是不用說的。他追求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歷覽山河家國,心中滿腔抱負。鮮衣怒馬的少年郎還曾寫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這類狂放的詩句。在詩中,杜甫豪情萬丈,充滿自信,狂放傲氣。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之時,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傲視天地,發(fā)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這也說明,在杜甫的體內曾流著狂放和熱血。
二十三歲的杜甫赴洛陽應試,遙想著未來在朝堂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為國家效力。只不過,世事總是不如人愿。應試不第,失敗并沒有將他打敗,他仍然抱著為國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應試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華的愿望落空。此時已經(jīng)三十好幾的杜甫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是否真的毫無才華。但他仍舊充滿熱枕,不忍放棄。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嘗試了許多他年少時曾不齒的辦法,最終當上了一個小官。只不過官職太小,職權太低,他為國家、為人民的抱負無處施展,官場不得志。這個時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恰逢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而后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這個時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著,掙扎著,不甘心就這樣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難深重的。
家國沉淪,他的生活條件也從原本的富貴安逸淪落到窮困潦倒。要名氣沒名氣,要地位沒地位,要金錢沒金錢。似乎他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過,曾經(jīng)擁有的也已失去。人間所有苦痛,他都嘗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無聲,自生自滅了,可是,在黑暗中他無數(shù)次昂起頭,強撐病體,寫了1400首詩,3天一更,頻率驚人,直到他離開人世,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談及杜甫,人們永遠忘不了他的憂國憂民,忘不了他滿頭白發(fā)依然心懷國家。“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種“艱難苦恨”也許就是人生的艱難和抱負無成的苦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說,李白的詩里是狂浪不羈、直沖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詩里就是在歷遍世事的磨難后,依然隱忍著,對家國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熱血的杜甫,是田園牧歌的杜甫,是以衣?lián)Q酒的杜甫。雖然朝堂上沒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詩的巔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十四
他是杜甫,大筆一揮,滿紙都是歲月的傷痕。
——題記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
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
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
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
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
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
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
長安月冷,一紙涼薄。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
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
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
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
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
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
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
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十五
世稱杜甫為詩圣,譽此詩為“杜甫七言律詩第一”。這是詩人漂泊時的力作,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九月九日。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歷來有飲酒、賞菊、登高的習俗。古代的詩人留有許多重陽登臨望遠、懷鄉(xiāng)思親的佳作,這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一首。
杜甫在《詠懷古跡五首》之一中寫道:“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痹凇逗迍e》中寫道:“洛陽一別四千里。”他自公元760年到770年的十年間,都是在遠離故鄉(xiāng)漂泊西南的歲月中度過的。杜甫的晚年一直在四川的成都、梓州、云安、夔州以及湖北、湖南漂泊,寫了許多光輝燦爛的詩篇,這首《登高》詩就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是拔山扛鼎之作。
詩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詩人登高時的感受。開頭兩句十四字,一筆拽出六種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這六種意象分別從形、聲、色、態(tài)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詩人登高望遠所見的夔州地區(qū)深秋時節(jié)的獨特風物。風急,是深秋時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歷代文人寫秋天,大多都寫到風,如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開頭便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漢武帝劉徹在《秋風辭》的開頭就寫出了“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詩句。宋玉在《九辯》中也描寫了秋風的凌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碧旄?,寫出了秋天特有的狀態(tài)。我國南方地區(qū),一交秋令,天空常常是萬里無云,雨量和雨日都特別少,白日則日麗風清,夜間則星月交輝,天空顯得異常高遠。故歷代文人都有描寫秋日天空高遠的名句。如宋代歐陽修寫秋天有:“其容清明,天高日晶?!秉S庭堅詠秋天有:“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分外明。”當代偉人毛澤東在詠秋天時有:“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薄霸硣[哀”中一個“哀”字,就將長江三峽中的猿猴凄厲之聲描述得淋漓盡致。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江水》中引用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崩畎自姼小皟砂对陈曁洳蛔 钡那Ч琶??!颁厩迳嘲坐B飛回”一句,除與前句對仗外,又和前句一樣還有句中對。這兩句在寫景時同中見異。第一句,由上至下,先寫風寫天,再寫猿;第二句,由下至上,先寫渚寫沙,再寫鳥。這樣不僅顯得對仗工整,而且又有變化。前兩句寫景寫得細致,是俯仰之間的近景,接下兩句寫的遠景,是騁目四望而看到的遠景。
第三句承第一句而來,繼續(xù)寫山??吹降氖恰盁o邊落木”,聽到的是“蕭蕭”風聲。第四句承第二句而生,繼續(xù)寫長江??吹降氖菬o盡的江水,聽到的是波濤滾滾,“高江急峽雷霆斗”。寫山寫江,寫得氣勢雄渾,境界曠遠。
以上寫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點,使人如臨其境,如觀其形,如見其色,如聞其聲。但作詩寫景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基礎,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抒發(fā)出胸中之情。
抒什么情?作者離家萬里,漂泊天涯,客居異鄉(xiāng),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豈不悲從中來?悲秋,是歷代詩歌中習見的主旨,而杜甫這首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個人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思。宋人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中對“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有過一段極為精僻的分析,稱此聯(lián)“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苯袢松踔翉闹嗅尦鍪?,可見此聯(lián)所蘊含的內容是多么豐富。這兩句為一篇重心所在,不但自傷身世境遇,且將前四句寫景時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也揭示了出來。
最后兩句中的“艱難苦恨”四字,寫盡國難家愁,雙鬢因而凝霜,“艱難苦恨”使之然也。潦倒,衰頹、失意。在此指多病。末句寫得更是凄涼無比,暗用“更進一層”的寫作方法。曹操詩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崩畎子小芭e杯消愁”之句,宋人有“美酒如刀解斷愁”之句,可見詩人都有借酒澆愁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杜甫愁有幾多?從前面的描寫來看,應該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般。不盡長江,滾滾流來的是什么?分明是難以排遣的愁緒;無邊落木,落下的是什么?也分明是揮之不去的離愁!這么多的愁,須借酒消除,而詩人卻因病新近又停了酒!因為“金尊清酒斗十千”,價格太高,買不起,只能飲濁酒,而現(xiàn)在連濁酒也不能飲,豈不是悲中添悲,愁上加愁!讀此詩若與宋代石象之《詠愁》詩中的“柔如萬頃連天草,亂似千尋匝地絲”參讀,更能體會到杜甫在前面“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詩對后邊四句的作用,真是妙不可言。
此詩通篇運用對偶,可見詩人的藝術造詣之高。
(原載20xx年第三期《楓林秋韻》)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十六
去成都時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們選的時間不太好,當天大雨傾盆。
本想著,也許雨天游人會少一些,其實不然。走到草堂遺址處時,游人密密地擠在草屋之中,我有些驚訝于人們的熱情,同時也憂慮擾了“詩圣”的清修,只好略帶遺憾地遠離了草屋。
759年,48歲的杜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寫杜甫初到成都時的情形:“杜甫在廟里沒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先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堅固的茅屋?!?/p>
順帶說一句,浣花溪這個名字個人非常喜歡,離開了草屋之后,順著小溪走了好長一段路。
幾乎每一位國人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杜甫詩作的,從《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钡健督戏昀铨斈辍分械摹罢墙虾蔑L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都時常被后人吟誦。
李龜年是大唐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龜年,是在724(開元十二年),這時的杜甫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幾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長沙)再次偶遇李龜年時,寫下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平日里,我們對詩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為一首詩作,或者是因為一個傳說,非常的片面。讀《杜甫傳》,可以讓我們對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體的了解。
20xx年,馮遠征導演并領銜主演的話劇《杜甫》在首都劇場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個月就在網(wǎng)上預定了演出票。
整部話劇從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把酒言歡開始,到三個人各奔東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寫下“三吏三別”。最后,話劇落幕在杜甫高聲吟誦《春望》,童聲背景音讓觀眾們聽得潸然淚下。
《杜甫傳》中寫,游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對杜甫來說,這兩種生活于他非常遙遠。然而,當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離開長安來到洛陽之時,杜甫因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與李白一同渡黃河來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馮至先生說,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這段插曲書寫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的偉大時刻。
在這里,杜甫李白與高適相遇,三個朋友度過了一段呼鷹逐鹿的田園生活。
杜甫與李白、高適兩人雖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之間純摯的友誼、文人間的惺惺相惜令人羨慕,在我看來,李白和高適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馮至先生在前記中寫:這部傳記,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根據(jù),不違背歷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個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這段話讓我由衷欽佩馮至先生,他堅守文人操守,為我們講述了杜甫真實的人生故事,讓我們在吟誦詩圣留下詩篇的同時,也可以走近詩圣杜甫的世界、品讀杜甫的人生。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十七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題記
紅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蔥蔥。長安書齋中,攤平宣紙上,一片濃墨連篇,執(zhí)筆落下的,是杜甫對摯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人們總喜歡對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時代的名人。若說李白與杜甫在同一時代卻又有點不妥,因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卻在晚唐才緩緩展開。可是雖說時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間的惺惺相惜卻也讓他們成為了摯友。而他們的對比,也由此開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寫的詩,浪漫奔放,受到當時的游俠和求仙風氣的強烈影響,游俠和求仙不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詩歌的一個鮮明特色。
可杜甫卻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極少有這種生活,唯一涉及到的,還是他與李白攜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寫的詩,大都沉郁頓挫,帶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讓人嘖嘖稱奇,而對杜甫的.人生則只有一聲長長的嘆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說是悲慘的,落第,被貶,流亡,戰(zhàn)亂,家散,國破……最終也逃離不過一個貧困潦倒,郁郁病終的結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岸昕蜄|都,所歷厭機巧?!边@不僅是杜甫對商賈勾心斗角生活的厭煩,還是接觸李白時油然而生的感觸。天才們的相遇總讓人覺得相見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歲,兩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卻能一同游歷,談笑風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卻再也沒有相見了,“石門上的金樽也沒有‘再開’”。李白在分別后又陸陸續(xù)續(xù)結識了許多好友,他的詩中也再沒有他了,而杜甫卻愈加思念對方從而留下許多名句,直至李白離世。從這,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鷹,向往無際的藍天,不會為了某事或某人牽絆太多,他喜愛漫游,喜愛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極具個人主義色彩;而杜甫卻在這方面顯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歡懷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對現(xiàn)實認識得愈加透徹,所以對黑暗十分敏感,顯得更為憂時憂民,悲天憫人。
這樣的杜甫也不由得讓人感嘆社會的巨大影響,在這樣一個戰(zhàn)火飄零的年代,它既毀滅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毀滅了杜甫沉穩(wěn)安定的生活,毀滅了杜甫溫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這樣流離漂泊的生活才讓杜甫留下了無數(shù)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華落盡,枯葉化蝶的凄涼。與李白的會合,對于他來說,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寶貴的財富。
杜甫傳的讀后感篇十八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詩人,都說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那同樣杜甫也是一個特別傳奇的人物。
其實對于歷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記載,而文學家記載的相當少,但是他們留下的作品已經(jīng)足以證明他們在歷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馮至的《杜甫傳》通過部作品我重新認識了杜甫。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有數(shù)的幾個偉大詩人里面的一個,由于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寫出了許多反映與批判現(xiàn)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它們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個屬于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里。他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孫。
杜甫年輕時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自高自大,夸張甚于實質。當時就流傳著很多關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說,他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他的書法勝過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堯舜,在文學上把屈原賈誼、曹植、劉禎都不看在眼里。從這里我能看出來一個放蕩不羈,心高氣傲的年輕人的張狂。這一點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會當云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杜甫早年成長在唐朝發(fā)達的“開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母親在他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時候經(jīng)常生病,由于身體不好活下來也算是一個奇跡。杜甫七歲開始學詩,九歲開始學書法,他不斷地作詩、寫字、學習。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陽附近,杜甫身受洛陽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jīng)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腳了。
年輕的杜甫喜歡出門遠行,他喜歡結交好友,欣賞祖國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經(jīng)歷了不少秀麗和雄偉的山川,認識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后來“安史之亂”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負百姓。這一段時間他改變了自己的風格,他開始關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寫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別。
杜甫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詩句豪邁灑脫。盡管他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的磨難,他慢慢變得成熟。他經(jīng)歷了唐朝由盛轉衰。不得不說杜甫是一個傳奇的人物。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我們要做一個內心豁達的人。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417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