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寫作可以記錄自己閱讀生活的點滴,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和成長,留下珍貴的文字印記。讀后感要避免流于表面,如何找到合適的點切入,寫出深入的觀點?總結(jié)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學(xué)習(xí)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jié)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ji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jié)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一
不能根據(jù)一時的成敗來推斷一個人能力的大小,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如果我們靜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人和事,就難免會做出類似于刻舟求劍的蠢事。
諸葛亮的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于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后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lián)盟和建立蜀漢政權(quán)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二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憋L(fēng)云萬千的三國會讓人感嘆萬千!我將分享一位傳奇人物他就是智慧的代表,家喻戶曉的孔明。
劉備三顧草廬,不顧關(guān)羽和張飛的反對,只為了可以讓傳說中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共成大業(yè)。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幫助了一個寂寂無聞的人,最后成為了帝王,成就了輝煌的霸業(yè)!諸葛孔明的計謀非常高超,劉備十分器重、尊敬他。他足智多謀,屢立戰(zhàn)功?;馃乱啊⒉荽杓?、三氣周瑜、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收姜維的等精彩紛呈的典故耳熟能詳,讓所有人很佩服,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孔明非凡的軍事才能,劉備因為有了他,因此可以和曹操、孫權(quán)三分天下。
劉備對孔明非常信任。劉備因為不聽諸葛亮的勸告所以兵敗,在退守白帝城托孤時對孔明說:如果自己的子嗣劉禪沒有治國的能耐,孔明可以取而代之稱為蜀國的君主。孔明在劉備心目中的到位是至高無上的,愿意把大漢的基業(yè)交給他。劉備逝世后,雖然劉禪無能,但孔明仍然一直全心全意輔佐,并沒有取而代之,由此可見孔明也是一個十分忠誠的人。
孔明也用他的才能和忠誠奠定了三國時蜀國的地位。風(fēng)流人物雖然已隨滾滾大江而去,但卻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那頁,久久回蕩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三
教學(xué)目標
一、學(xué)習(xí)論辯過程中,針對對方的觀點,抓住要害,靈活運用多種論辯方法有理有據(jù)地進行辯駁。
二、了解諸葛亮淵博的學(xué)識、超群的見解、必勝的信念、雄辯的才能。體會言辭的巨大作用。
課文分析
一、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
這篇課文記載的是諸葛亮為勸說孫權(quán)聯(lián)合劉備抗曹而與江東主和派進行的一次論辯。雙方爭論的中心問題是拒曹還是降曹。江東諸儒為了阻止諸葛亮勸說孫權(quán),群起而攻之,試圖在諸葛亮見到孫權(quán)之前先用車輪戰(zhàn)術(shù)將其挑下馬來。面對群儒的輪番進攻,諸葛亮鎮(zhèn)定自若,見機而變,運用多種證明或反駁的技法,于嬉笑怒罵中將對方逐一駁倒,令群儒“盡皆失色”,被傳為千古佳話。
全文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東吳內(nèi)部的情況。為了抗御曹軍,保全東吳,魯肅向?qū)O權(quán)提出聯(lián)劉抗曹的主張。孫權(quán)遂派他去劉備那里探聽情況。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勢,建議劉備“外結(jié)好孫權(quán)”的諸葛亮夙有聯(lián)孫抗曹之意,所以,與魯肅不謀而合。在得到劉備的同意之后,便與魯肅結(jié)伴到柴桑來勸說孫權(quán)。東吳內(nèi)部主戰(zhàn)主降兩派意見不一,以張昭為首的眾多謀士極力主張投降,而孫權(quán)面對這種情形也無可奈何,顯得猶豫不決,這就給諸葛亮的勸說設(shè)置了障礙,也給讀者制造了懸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結(jié)尾)寫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在這次論辯中,諸葛亮先后與東吳的七位儒士文臣進行了舌戰(zhàn)。據(jù)此,這次論辯可以分為七個小場次。
第一場是諸葛亮與張昭的論辯。論辯的焦點是諸葛亮自比管樂是否“言行相違”。
這場論辯是由張昭挑起的。張昭等人認為孫、劉是無法抵抗曹操的,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東吳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諸葛亮勸說孫權(quán),辦法之一就是找出諸葛亮的破綻,抓住他的把柄,殺去他的銳氣。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樂毅的問題。管仲是春秋時齊恒公的大臣;曾輔佐桓公為一代霸主,是歷史上杰出的文臣;樂毅是春秋時燕昭王的武將,曾統(tǒng)帥大軍克齊70余城,是歷史上著名的武將。自比管仲、樂毅,也就是說自己文同管仲,武比樂毅,是文武雙全的杰出人才。張昭認為這是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問,為下面的攻擊張本。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僅承認了這一說法,而且還說這只是“小可之比”,口氣頗為倨傲,似乎對張昭發(fā)問的目的毫不經(jīng)意。對此,張昭沒有去糾纏,而是把握住論辯的方向,緊接著提出了第二個問題:諸葛亮未能輔佐劉備取得荊襄“是何主見”?這一問看似尋常,實際上卻很尖銳,它與第一問緊密相連,運用誘問法使諸葛亮的言論和行為之間出現(xiàn)了悖謬,完成了攻擊的準備。諸葛亮早已看破張昭的意圖。所以,他先正面解釋不取荊襄是劉備不想取、不忍取――襄陽一帶,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荊州之地則是劉備“躬行仁義”不忍取――從而表明這與他諸葛亮沒有干系,至于為曹操所占,那更與他諸葛亮無關(guān),全是因為劉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談法輕輕撇開了對方“是何主見”的問題。然而,張昭并未因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圖而作罷,而是按他的既定戰(zhàn)術(shù),徑直指出諸葛亮“言行相違”,正面展開了進攻。他先用欲抑先揚法蓄勢,爾后用揭悖反駁法通過指出諸葛亮“自比管樂”的言論和他的行動――“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jù)疆土”(荊州為操所占):“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之間的悖謬之處進行了駁斥。
聽了張昭的駁斥,諸葛亮“啞然而笑”,進行了反駁。他先用反問直詰法予以回擊,以大鵬自比,而把對方比作群鳥,從氣勢上鎮(zhèn)住對方。接著以人患了重病應(yīng)該如何調(diào)理治療為喻,論證劉備不能與曹操硬拼的道理,隱笑張昭是庸臣誤國,猶庸醫(yī)殺人。然后用事例論證法針對張昭援為論據(jù)的荊州為操所占:“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指出“棄新野,走樊城”有著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荊州為操所占,“敗當陽,奔夏口”是因為劉備“大仁大義”而非軍事上無能。這就揭示了對方的這三個論據(jù)證明不了其論點,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來粉碎了對方的進攻。,爾后,又援引韓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的史實證明“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名將用兵也不是百戰(zhàn)百勝的道理,以韓信自比,從另一個角度為自己開脫辯護。最后,話鋒一轉(zhuǎn),指出韓信雖然不是每戰(zhàn)必勝,但在“國家大計,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見的?!胺潜瓤滢q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yīng)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將矛頭直刺張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對方無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場論辯的勝利。
第二場是諸葛亮和虞翻的論辯。爭論的焦點是:說劉備方面不懼曹軍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問諸葛亮對曹軍浩大聲勢的看法。諸葛亮表示曹軍乃“蟻聚之兵”,“烏合之眾”,“不足懼也”。虞翻聽了冷笑著用揭悖法點出了諸葛亮言論和行為相悖謬,指斥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諸葛亮進行了回擊。他先用反問直詰法抵住了對方的話鋒(這個反問實際上是以“寡不敵眾”的公理作論據(jù)證明劉備兵敗當陽不足為奇,更與“懼”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時機,而不是所謂“計窮”(即退守夏口與“懼”無關(guān)),這就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了對方,說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論證法,以對方的行為作反襯,證明劉備“真不懼曹”,從而進一步證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場論辯的勝利。
第三場是諸葛亮與步騭的論辯。步騭首先問難。他是想用張儀、蘇秦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游說東吳就像只會夸夸其談的蘇秦、張儀一樣。諸葛亮妙在避開自己不談,而采用間接回答的方法,以敵制敵,抓住步騭對張儀、蘇秦的評價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論證法證明“蘇秦、張儀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騭等人聽到曹操的威脅恫嚇就準備投降的事實來與張儀、蘇秦對比,指出步騭根本沒有嘲笑蘇秦、張儀的資格。因為步騭是通過貶低蘇秦、張儀來貶低諸葛亮的,所以,諸葛亮為蘇秦、張儀正名,實際上也就為自己正了名,說步騭沒資格笑蘇張,就正是說步騭沒資格笑他諸葛亮。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第四場是諸葛亮與薛綜的論辯。薛綜先問諸葛亮對曹操的看法。諸葛亮直截了當?shù)刂赋?,曹操乃漢賊。薛綜立刻反駁說,漢朝“天數(shù)將終”,曹操將取得天下是“天數(shù)”使然,劉備與之爭斗乃是“不識天時”。對此,諸葛亮抓住對方立論不符合封建道統(tǒng)觀念的要害,給予迎頭痛擊。他先厲聲棒喝,呵斥對方“無父無君”,亮出自己的觀點,繼而進行論證。用公理論證法證明對方理應(yīng)誅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論證法證明“曹操乃漢賊”(即曹操是不臣之人),這就得出了一個暗含的'結(jié)論:對方理應(yīng)誅戮曹操,可是現(xiàn)實卻是對方“以天數(shù)歸之”。這樣,對方的立論與封建道統(tǒng)觀念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而證明對方真的是“無父無君”,使之狼狽不堪。
第五場是諸葛亮與陸績的論辯。陸績的觀點是劉備無法與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門,是“相國曹參之后”;劉備出身低微,“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諸葛亮對此分三步進行了駁斥。第一步用反問句點出陸績幼年時“座間懷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陸績對劉備早年“織席販屨”的譏諷。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過否定對方的論據(jù)來反駁對方的觀點。先用事例論證法證明曹操名為“曹相國之后”,實為“曹氏之賊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查考”的說法與“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的事實相悖謬,駁斥了劉備出身低微的說法。這樣,構(gòu)成對方論據(jù)的兩個要件就被否定了,對方的論點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漢高祖與劉備類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劉備織席販屨也就不見得無法與曹操抗衡,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而完全駁倒了對方。
第六場是諸葛亮和嚴峻的論辯。嚴峻問諸葛亮“治何經(jīng)典”,意思是要興邦立事就要治經(jīng)典,諸葛亮不治經(jīng)典就沒有資格在此談?wù)摽共?、降曹的軍國大事。諸葛亮聽出這層意思,運用揭悖法,通過指出嚴峻的言論與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卻未曾治何經(jīng)典的客觀實際之間存有的悖謬進行了駁斥。
第七場是諸葛亮和程德樞的論辯。程德樞以“儒”自居,指責(zé)諸葛亮“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xué),恐適為儒者所笑”。程德樞指責(zé)諸葛亮“未必真有實學(xué)”,也就是說他這樣的“儒”是有“實學(xué)”的。于是,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辦法將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別闡釋,著重譏刺“小人之儒”的所謂“實學(xué)”不過是“雕蟲”、“翰墨”之技,又舉出楊雄的例子予以證明。因為程德樞是以“儒”自居來嘲諷諸葛亮的,所以,諸葛亮說的是“小人之儒”,譏刺的就正是程德樞。一頓痛斥,說得程德樞張口結(jié)舌。
二、論辯特點
(一)充滿自信,以勢奪人,從心理上壓倒對方。
舌戰(zhàn)亦是心戰(zhàn),在這場論辯中,諸葛亮面對的是眾多的東吳儒士,在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之中,諸葛亮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抱有必勝的信念,在言語上表現(xiàn)出藐視一切對手的氣概。就客觀形勢而論,劉備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與孫權(quán)聯(lián)合的,他的力量也確實無法與曹操抗衡,這就給張昭等人的發(fā)難提供了依據(jù),但諸葛亮并未因此而喪失信心,亂了方寸,而是站在戰(zhàn)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勢,對東吳諸儒表現(xiàn)出不屑一顧,不屑與語的輕蔑,“啞然而笑”對張昭,“厲聲”喝問對薛綜,調(diào)侃揶揄對陸績。同時有理有據(jù)地給予痛擊。此外,諸葛亮言辭犀利,常常結(jié)合反問、排比等手法形成無法抗拒的氣勢,來削弱對方的攻勢,增強自己的反擊力量,在這場論辯中,他運用反問達十次之多,次次都擲地有聲,振聾發(fā)聵。用排比、對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jīng)練,糧不繼日”,“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弁之輩”等等也都氣勢浩蕩,奪人耳目。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現(xiàn),都能在心理上給對方造成壓力。
(二)靈活運用多種論辯方法。
在這場論辯中,論辯的雙方都不是等閑之輩,各種論辯方法運用嫻熟。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引言論證、對比論證、歸謬反駁、反辱相譏、揭悖反駁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談,不再贅述)而諸葛亮更以他淵博的知識、超群的見解、雄辯的才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取得了這場論辯的勝利,從而為劉備與東吳的聯(lián)合奠定了基礎(chǔ)。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四
孔明道:“劉備不是只靠幾千仁義之師,就能抵抗百萬殘暴之眾的嗎?退守夏口是為了等待更好的時機。而如今,你們江東兵精糧足,且憑借有長江之天險,有的人卻還想要主公孫權(quán)屈膝投降曹賊,而竟不顧天下人的恥笑?!獜倪@一點來看,劉備難道是怕曹操的嗎?”虞翻被說得啞口無言了。
座中又一人發(fā)問道:“孔明先生難道想效法張儀和蘇秦來游說我們東吳嗎?”孔明一看,是步騭,回敬道:“步子山先生以為張儀、蘇秦是辯士,卻大概還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杰吧;蘇秦佩掛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為秦國宰相,都是匡扶國家的謀士,可不是那些畏強欺弱、怕刀怕槍的人所能比的。君等只聽曹操虛發(fā)的假詐之詞,就嚇得想去投降,還竟好意思在這里笑話蘇秦和張儀嗎?”步騭也被問得說不出話了。
忽然,又有人問道:“孔明認為曹操是個什么人呢?”孔明看那人,乃是薛綜,答道:“曹操乃是漢賊,這還用問嗎?”薛綜道:“先生說得不對。漢朝歷代至今,天數(shù)眼看就要完了。如今曹公擁有三分之二天下,人都歸心與他。劉備不識天時,強要與之分爭,正是好比以卵擊石,怎能不敗呢?”
孔明這時厲聲說道:“薛敬文怎么能出此沒有君臣父子、沒有高低倫理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間,應(yīng)以忠孝作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漢臣,卻有不臣之心,應(yīng)當打消這些思想,才是為臣的正道。曹操的祖宗食漢祿,卻不思報孝漢室,反懷有篡權(quán)叛逆之心,讓天下人憎忿,薛公卻說天數(shù)歸之曹操,真是無父無君、沒有綱常的人呀!我沒有必要同你講話,請不必多言了!”薛綜滿面羞慚,無話對答。
座上又有一人應(yīng)聲問道:“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畢竟也是相國曹參的后代。劉備雖自說是所謂中山靖王的苗裔,卻沒有考證,人們親眼所見的,他只不過是一個編草席賣草鞋的俗夫罷了,有什么資格來和曹操抗衡呢!”
孔明看去,原來是陸績。孔明笑起來,道:“曹操既然是曹相國的后代,就更證明他世代都為漢臣,而如今他卻手握王權(quán),肆意橫行,欺君妄上,不僅是目無君主,而且是蔑視祖宗,不僅是漢室之亂臣,而且是曹氏之賊子。劉備是堂堂正正的漢室之胄,當今皇帝依據(jù)世宗祖譜賜與他官爵,你憑什么說‘無可查考’呢?況且高祖就是從區(qū)區(qū)亭長開始建業(yè)起身的,織席賣鞋又有什么可以為恥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兒之見,怎能和高士一起理論!”陸績不禁閉口塞舌。
席中又一人說道:“孔明所言,都是強詞奪理,全不是正經(jīng)之談,不必再說了。只請問孔明著有什么經(jīng)典之論嗎?”
孔明看他,是嚴峻,說道:“尋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為,哪能夠依此興國立事。古時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釣于渭水的姜子牙,還有張良、鄧禹等名士高人都沒見他們有什么經(jīng)典論著?!y道說你整天就光只是效仿那些酸腐的書生,區(qū)區(qū)于筆硯之間,數(shù)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嗎?”嚴峻垂頭喪氣地?zé)o以作答。
忽然一個人大聲說道:“諸葛公好說大話,未必有真才實學(xué),恐怕到時恰恰要被文人學(xué)者所笑呢?!?/p>
孔明看那人,乃是程德樞,便回答道:“文人學(xué)者有君子與小人之分。作為君子的文人,忠君愛國,堅守正義,憎惡邪佞,盡力為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美名傳于后世。而作為小人的學(xué)者,只鉆營雕蟲小技,用心于文墨,年輕時作賦,人老了把經(jīng)都念完。筆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卻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計策。就像楊雄那樣,雖然以文章著稱于世,卻屈身于草莽強盜之手,走投無路最后跳樓而死。這就是所謂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詩作賦上萬言,可又有什么用呢!”程德樞也不能應(yīng)對了。
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全都已驚慌失色。
此時座中還有人想要問難孔明,忽然有個人從外面走進來,厲聲說道:“孔明乃是當世奇才,諸位以唇舌相難,可不是敬客之禮。曹操大軍壓境,你們不商討退兵之策,光在這里斗嘴!”眾人一看,是督糧官黃蓋黃公覆。黃蓋對孔明道:“先生何不將金石之論對我主說去?”
孔明道:“諸君不識時務(wù),互相問難,容不得我不答。”
于是黃蓋和魯肅帶孔明進入中門,正巧遇到諸葛瑾,孔明給他兄長施禮。諸葛瑾說:“賢弟既然已來到江東,為何不來見我呢?”
孔明說:“弟已輔佐劉備,理當先公后私。公事沒辦完,不敢旁及私事。請哥哥見諒?!敝T葛瑾道:“賢弟拜見過吳侯,就到我那里敘話?!闭f完便走了。
魯肅對孔明囑咐道:“今天見到我家主公,千萬別說曹操兵多?!?/p>
孔明笑說:“亮自會隨機應(yīng)變。”他們來到大堂之上,孫權(quán)下階而迎,厚禮相侍,請孔明坐,眾文武分列兩旁,魯肅站在孔明邊上??酌饕妼O權(quán)碧眼紫發(fā),儀表堂堂,暗想,此人相貌不一般,只能用話激他,不能光講道理。于是,等孫權(quán)問起曹操現(xiàn)有多少兵馬時,孔明說有一百多萬。孫權(quán)道:“怕不是在詐我們吧?”孔明便將曹操原有的兵力,加上從袁紹、中原和荊州那里新增的兵力算在一起,不下一百五十多萬。他方才說一百萬,是怕嚇著江東之士;且曹操手下戰(zhàn)將謀士都不下一二千。魯肅在旁一聽,驚慌失色,連忙向孔明使眼色不讓他再說了,孔明卻只裝作沒有看見。這時孫權(quán)又問:“曹操平了荊楚之地,還有其他圖謀嗎?”
孔明道:“他如今已沿江邊安營扎寨,準備戰(zhàn)船,不圖你們江東,又是想取哪里呢?”
孫權(quán)道:“若他真有吞并之意,請先生替我想想該怎么辦?!?/p>
孔明道:“亮有一句話,只怕將軍不肯聽從。如今曹操勢力極大,威震海內(nèi),即便是英雄,也無用武之地,奈他不可。將軍要量力而行,若有能力與曹抗衡,不如趁早消滅他;若沒有能力對抗,不如聽從眾謀士的建議,投降曹操算了。如今,將軍嘴上說要降曹,心里又不想降曹,形勢危急,卻總是拿不定主意,大禍可就要臨頭了!”
孫權(quán)道:“若像先生說的這樣,劉備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孔明道:“過去,像齊國的田橫那樣的壯士都能堅守大義,不容屈辱,何況劉備是漢室宗親——事之不成乃是天意,怎么能自己就先屈服于他人之下呢!”
孫權(quán)聽了孔明這番話,不覺臉色頓變,站起身來拂袖而去,眾人一見,也都一笑而散了。
魯肅責(zé)怪孔明道:“先生為何說出這樣的話來?幸虧我們主公寬洪大度,沒有當面責(zé)怪你,你的話過于藐視他了。”孔明仰面笑道:“何必這樣不能容人呢!我自有破曹之計,他不問我,我怎敢說呢?”
魯肅忙道:“原來先生是有良策的,我這就去請主公來向你求教。”
孔明說:“我看曹操的百萬大軍,不過是一群小螞蟻罷了,只要我一抬手,它們就都成了粉末?!?/p>
魯肅經(jīng)這么一說,便立即到后堂去見孫權(quán)。孫權(quán)一聽,轉(zhuǎn)怒為喜,道:“原來他是用話在激我。”于是又出來與孔明互致歉意,討教良策。
孔明說:“劉備雖新敗,但關(guān)云長仍帶有精兵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萬人。曹兵雖多,卻是遠道而來,征戰(zhàn)疲憊,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并且北方人不習(xí)慣于水戰(zhàn)。荊州之民依附于曹操,是迫于當時的形勢,而并不是出于本心所愿。將軍如果現(xiàn)在能誠心誠意地和劉備結(jié)成聯(lián)盟,破曹之事必成。曹軍敗了,自然退回北方,那么荊州和東吳的勢力也就加強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得以成形。成敗的關(guān)鍵即在眼下,就看將軍怎樣決斷了。”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五
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shù)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zhàn)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yīng)變,百無一能?!\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并無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酌髟唬骸安懿偈赵B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shù)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qū)區(qū)求教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shù)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騭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杰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君等聞曹操虛發(fā)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默然無語。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薛綜也??酌鞔鹪唬骸安懿倌藵h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傳世至今,天數(shù)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誠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shù)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fù)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
座上又一人應(yīng)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后。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孔明笑曰:“公非袁術(shù)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后,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quán)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jīng)典?”孔明視之,乃嚴畯也??酌髟唬骸皩ふ抡洌乐逡?,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jīng)典。——豈亦效書生,區(qū)區(qū)于筆硯之間,數(shù)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xué),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陽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wù)使?jié)杉爱敃r,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wù)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jīng);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
同坐上張溫、駱統(tǒng)二人,又欲問難。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兵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斗口耶!”眾視其人,乃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xiàn)為東吳糧官。當時黃蓋謂孔明曰:“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乃與眾人辯論也?”孔明曰:“諸君不知世務(wù),互相問難,不容不答耳。”于是黃蓋與魯肅引孔明入。至中門,正遇諸葛瑾,孔明施禮。瑾曰:“賢弟既到江東,如何不來見我?”孔明曰:“弟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畢,不敢及私。望兄見諒?!辫唬骸百t弟見過吳侯,卻來敘話。”說罷自去。
魯肅曰:“適間所囑,不可有誤?!笨酌鼽c頭應(yīng)諾。引至堂上,孫權(quán)降階而迎,優(yōu)禮相待。施禮畢,賜孔明坐。眾文武分兩行而立。魯肅立于孔明之側(cè),只看他講話。孔明致玄德之意畢,偷眼看孫權(quán):碧眼紫髯,堂堂一表??酌靼邓迹骸按巳讼嗝卜浅?,只可激,不可說。等他問時,用言激之便了。”獻茶已畢,孫權(quán)曰:“多聞魯子敬談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見,敢求教益?!笨酌髟唬骸安徊艧o學(xué),有辱明問。”權(quán)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劉豫州與曹操決戰(zhàn),必深知彼軍虛實?!笨酌髟唬骸皠⒃ブ荼⒐眩嫘乱俺切o糧,安能與曹操相持。”權(quán)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馬步水軍,約有一百余萬?!睓?quán)曰:“莫非詐乎?”孔明曰:“非詐也。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百五十萬。亮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濒斆C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明;孔明只做不見。權(quán)曰:“曹操部下戰(zhàn)將,還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zhàn)之將,何止一二千人。”權(quán)曰:“今曹操平了荊、楚,復(fù)有遠圖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準備戰(zhàn)船,不欲圖江東,待取何地?”權(quán)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戰(zhàn)與不戰(zhàn),請足下為我一決。”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將軍不肯聽從?!睓?quán)曰:“愿聞高論。”孔明曰:“向者宇內(nèi)大亂,故將軍起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州,威震海內(nèi);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權(quán)未及答??酌饔衷唬骸皩④娡馔蟹闹瑑?nèi)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quán)曰:“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孫權(quán)聽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眾皆哂笑而散,魯肅責(zé)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寬洪大度,不即面責(zé)。先生之言,藐視吾主甚矣?!笨酌餮雒嫘υ唬骸昂稳绱瞬荒苋菸镆∥易杂衅撇苤?,彼不問我,我故不言。”肅曰:“果有良策,肅當請主公求教?!笨酌髟唬骸拔嵋暡懿侔偃f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肅聞言,便入后堂見孫權(quán)。權(quán)怒氣未息,顧謂肅曰:“孔明欺吾太甚!”肅曰:“臣亦以此責(zé)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輕言,主公何不求之?”權(quán)回嗔作喜曰:“原來孔明有良謀,故以言詞激我。我一時淺見,幾誤大事。”便同魯肅重復(fù)出堂,再請孔明敘話。權(quán)見孔明,謝曰:“適來冒瀆威嚴,幸勿見罪?!笨酌饕嘀x曰:“亮言語冒犯,望乞恕罪?!睓?quán)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數(shù)巡之后,權(quán)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shù)、豫州與孤耳。今數(shù)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與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孔明曰:“豫州雖新敗,然關(guān)云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lǐng)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xí)水戰(zhàn)。荊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勢耳,非本心也。今將軍誠能與豫州協(xié)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惟將軍裁之?!?/p>
譯文
魯肅回報孫權(quán),孫權(quán)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于帳下,請臥龍先生來,升堂議事。第二天,魯肅到驛館接孔明同往孫權(quán)大帳中??酌髦灰姀堈?、顧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員,峨冠博帶,整衣端坐??酌饕灰灰姸Y,之后在客位上落坐。張昭等人看到諸葛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他一定是來游說的。張昭便率先開口試問孔明道:“我張昭乃是江東的小人物,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有這樣的事嗎?”孔明回答道:“這只不過是亮平生的一個小可之比?!睆堈训溃骸靶陆犝f劉備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荊襄。如今荊襄卻一下歸屬了曹操,不知你們是何用意???”孔明暗想:張昭乃是孫權(quán)手下的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服得了孫權(quán)?于是答道:“在我看來,我主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謙卑仁義,不忍去奪同宗兄弟的基業(yè),因此將荊州推讓掉了。劉琮是個小孩子,聽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圖,這可不是等閑之輩所能理解的。”張昭道:“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tǒng)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而先生只會在草廬之中笑傲風(fēng)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從劉備,就該為百姓牟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jù)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們更加仰望,就連三歲的幼童都說劉備是如虎添翼,不久漢室興旺,曹操可滅了。朝野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希望??蔀楹巫詮南壬藙?,曹兵一來,你們就丟盔卸甲,望風(fēng)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我的`話愚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孔明聽罷,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大鵬展翅飛萬里,它的志向難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認識的嗎?比如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yīng)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調(diào)和、形體慢慢養(yǎng)得安穩(wěn)些了,再用肉食補養(yǎng),加上效力強的藥治療,這樣病根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面康復(fù)。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我主劉備,以前兵敗于汝南,寄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將只關(guān)、張、趙云,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小縣地僻人稀糧又少,他不過是暫時借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里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惇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于劉琮投降曹操,豫州當時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之業(yè);當陽之敗,豫州不忍丟下百姓,幾十萬人扶老攜幼相隨渡江,每日與民一同顛簸十余里路而放棄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義??!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然而垓下一戰(zhàn)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難道不是因為韓信為他出了良謀嗎?可韓信扶佐劉邦那么久,也沒得幾次勝利啊。因此說,國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謀劃。那些夸夸其談、善于巧辯之徒,靠虛榮之氣壓人;盡管能夠坐著議論、站著高談,可是到了關(guān)鍵時刻應(yīng)付各種形勢變化,卻什么都不行了?!@才真正是叫天下恥笑的呀!”孔明一番話,說得張昭沒有一句可以對答。
這時座中一人忽然高聲問道:“如今曹公屯兵百萬,列將千名,
虎視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認為該怎么辦呢?”孔明望去,乃是虞翻??酌鞯溃骸安懿偈詹⒘嗽B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然百萬之軍,也沒什么可怕?!庇莘宦犂湫Φ溃骸澳銈冘姅∮诋旉?,計窮于夏口,區(qū)區(qū)求救于人,還說‘不怕’,這可真是大言不慚??!”孔明道:“劉備不是只靠幾千仁義之師,就能抵抗百萬殘暴之眾的嗎?退守夏口是為了等待更好的時機。而如今,你們江東兵精糧足,且憑借有長江之天險,有的人卻還想要主公孫權(quán)屈膝投降曹賊,而竟不顧天下人的恥笑?!獜倪@一點來看,劉備難道是怕曹操的嗎?”虞翻被說得啞口無言了。
座中又一人發(fā)問道:“孔明先生難道想效法張儀和蘇秦來游說我們東吳嗎?”孔明一看,是步騭,回敬道:“步子山先生以為張儀、蘇秦是辯士,卻大概還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杰吧;蘇秦佩掛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為秦國宰相,都是匡扶國家的謀士,可不是那些畏強欺弱、怕刀怕槍的人所能比的。君等只聽曹操虛發(fā)的假詐之詞,就嚇得想去投降,還竟好意思在這里笑話蘇秦和張儀嗎?”步騭也被問得說不出話了。
忽然,又有人問道:“孔明認為曹操是個什么人呢?”孔明看那人,乃是薛綜,答道:“曹操乃是漢賊,這還用問嗎?”薛綜道:“先生說得不對。漢朝歷代至今,天數(shù)眼看就要完了。如今曹公擁有三分之二天下,人都歸心與他。劉備不識天時,強要與之分爭,正是好比以卵擊石,怎能不敗呢?”孔明這時厲聲說道:“薛敬文怎么能出此沒有君臣父子、沒有高低倫理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間,應(yīng)以忠孝作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漢臣,卻有不臣之心,應(yīng)當打消這些思想,才是為臣的正道。曹操的祖宗食漢祿,卻不思報孝漢室,反懷有篡權(quán)叛逆之心,讓天下人憎忿,薛公卻說天數(shù)歸之曹操,真是無父無君、沒有綱常的人呀!我沒有必要同你講話,請不必多言了!”薛綜滿面羞慚,無話對答。
座上又有一人應(yīng)聲問道:“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畢竟也是相國曹參的后代。劉備雖自說是所謂中山靖王的苗裔,卻沒有考證,人們親眼所見的,他只不過是一個編草席賣草鞋的俗夫罷了,有什么資格來和曹操抗衡呢!”孔明看去,原來是陸績??酌餍ζ饋恚溃骸安懿偌热皇遣芟鄧暮蟠?,就更證明他世代都為漢臣,而如今他卻手握王權(quán),肆意橫行,欺君妄上,不僅是目無君主,而且是蔑視祖宗,不僅是漢室之亂臣,而且是曹氏之賊子。劉備是堂堂正正的漢室之胄,當今皇帝依據(jù)世宗祖譜賜與他官爵,你憑什么說‘無可查考’呢?況且高祖就是從區(qū)區(qū)亭長開始建業(yè)起身的,織席賣鞋又有什么可以為恥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兒之見,怎能和高士一起理論!”陸績不禁閉口塞舌。
席中又一人說道:“孔明所言,都是強詞奪理,全不是正經(jīng)之談,不必再說了。只請問孔明著有什么經(jīng)典之論嗎?”孔明看他,是嚴峻,說道:“尋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為,哪能夠依此興國立事。古時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釣于渭水的姜子牙,還有張良、鄧禹等名士高人都沒見他們有什么經(jīng)典論著?!y道說你整天就光只是效仿那些酸腐的書生,區(qū)區(qū)于筆硯之間,數(shù)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嗎?”嚴峻垂頭喪氣地?zé)o以作答。
忽然一個人大聲說道:“諸葛公好說大話,未必有真才實學(xué),恐怕到時恰恰要被文人學(xué)者所笑呢?!笨酌骺茨侨?,乃是程德樞,便回答道:“文人學(xué)者有君子與小人之分。作為君子的文人,忠君愛國,堅守正義,憎惡邪佞,盡力為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美名傳于后世。而作為小人的學(xué)者,只鉆營雕蟲小技,用心于文墨,年輕時作賦,人老了把經(jīng)都念完。筆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卻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計策。就像楊雄那樣,雖然以文章著稱于世,卻屈身于草莽強盜之手,走投無路最后跳樓而死。這就是所謂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詩作賦上萬言,可又有什么用呢!”程德樞也不能應(yīng)對了。
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全都已驚慌失色。此時座中還有人想要問難孔明,忽然有個人從外面走進來,厲聲說道:“孔明乃是當世奇才,諸位以唇舌相難,可不是敬客之禮。曹操大軍壓境,你們不商討退兵之策,光在這里斗嘴!”眾人一看,是督糧官黃蓋黃公覆。黃蓋對孔明道:“先生何不將金石之論對我主說去?”孔明道:“諸君不識時務(wù),互相問難,容不得我不答?!?/p>
于是黃蓋和魯肅帶孔明進入中門,正巧遇到諸葛瑾,孔明給他兄長施禮。諸葛瑾說:“賢弟既然已來到江東,為何不來見我呢?”孔明說:“弟已輔佐劉備,理當先公后私。公事沒辦完,不敢旁及私事。請哥哥見諒?!敝T葛瑾道:“賢弟拜見過吳侯,就到我那里敘話?!闭f完便走了。
魯肅對孔明囑咐道:“今天見到我家主公,千萬別說曹操兵多?!笨酌餍φf:“亮自會隨機應(yīng)變。”他們來到大堂之上,孫權(quán)下階而迎,厚禮相侍,請孔明坐,眾文武分列兩旁,魯肅站在孔明邊上??酌饕妼O權(quán)碧眼紫發(fā),儀表堂堂,暗想,此人相貌不一般,只能用話激他,不能光講道理。于是,等孫權(quán)問起曹操現(xiàn)有多少兵馬時,孔明說有一百多萬。孫權(quán)道:“怕不是在詐我們吧?”孔明便將曹操原有的兵力,加上從袁紹、中原和荊州那里新增的兵力算在一起,不下一百五十多萬。他方才說一百萬,是怕嚇著江東之士;且曹操手下戰(zhàn)將謀士都不下一二千。魯肅在旁一聽,驚慌失色,連忙向孔明使眼色不讓他再說了,孔明卻只裝作沒有看見。這時孫權(quán)又問:“曹操平了荊楚之地,還有其他圖謀嗎?”孔明道:“他如今已沿江邊安營扎寨,準備戰(zhàn)船,不圖你們江東,又是想取哪里呢?”孫權(quán)道:“若他真有吞并之意,請先生替我想想該怎么辦?!笨酌鞯溃骸傲劣幸痪湓挘慌聦④姴豢下爮?。如今曹操勢力極大,威震海內(nèi),即便是英雄,也無用武之地,奈他不可。將軍要量力而行,若有能力與曹抗衡,不如趁早消滅他;若沒有能力對抗,不如聽從眾謀士的建議,投降曹操算了。如今,將軍嘴上說要降曹,心里又不想降曹,形勢危急,卻總是拿不定主意,大禍可就要臨頭了!”孫權(quán)道:“若像先生說的這樣,劉備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孔明道:“過去,像齊國的田橫那樣的壯士都能堅守大義,不容屈辱,何況劉備是漢室宗親——事之不成乃是天意,怎么能自己就先屈服于他人之下呢!”孫權(quán)聽了孔明這番話,不覺臉色頓變,站起身來拂袖而去,眾人一見,也都一笑而散了。魯肅責(zé)怪孔明道:“先生為何說出這樣的話來?幸虧我們主公寬洪大度,沒有當面責(zé)怪你,你的話過于藐視他了?!笨酌餮雒嫘Φ溃骸昂伪剡@樣不能容人呢!我自有破曹之計,他不問我,我怎敢說呢?”魯肅忙道:“原來先生是有良策的,我這就去請主公來向你求教?!笨酌髡f:“我看曹操的百萬大軍,不過是一群小螞蟻罷了,只要我一抬手,它們就都成了粉末?!濒斆C經(jīng)這么一說,便立即到后堂去見孫權(quán)。孫權(quán)一聽,轉(zhuǎn)怒為喜,道:“原來他是用話在激我。”于是又出來與孔明互致歉意,討教良策。
孔明說:“劉備雖新敗,但關(guān)云長仍帶有精兵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萬人。曹兵雖多,卻是遠道而來,征戰(zhàn)疲憊,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并且北方人不習(xí)慣于水戰(zhàn)。荊州之民依附于曹操,是迫于當時的形勢,而并不是出于本心所愿。將軍如果現(xiàn)在能誠心誠意地和劉備結(jié)成聯(lián)盟,破曹之事必成。曹軍敗了,自然退回北方,那么荊州和東吳的勢力也就加強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得以成形。成敗的關(guān)鍵即在眼下,就看將軍怎樣決斷了?!?/p>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六
經(jīng)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前往江東,為說服孫權(quán)抗曹而“舌戰(zhàn)群儒”的故事情節(jié),讓人們津津樂道。從現(xiàn)代的角度看來,“舌戰(zhàn)群儒”涉及到辯論的智慧與技巧。
如何在與別人進行一場辯論時占據(jù)優(yōu)勢呢?“舌戰(zhàn)群儒”的小說故事中給出了幾個關(guān)鍵點。首先是將對方先捧后摔,欲抑先揚。列舉事實證據(jù),暗示對方能力不行。比如,“群儒”中的張昭一上場,就先用三顧茅廬前的“自比管樂、如魚得水”等事實將諸葛亮抬高,再列舉諸葛亮跟了劉備后的種種敗績,諸葛亮你不是承認自己挺厲害的嗎,為什么跟劉備后地盤反而變小了呢?如果張昭碰上的是普通人,這“先捧后摔”一招肯定讓對方啞口無言。但他遇到的是諸葛亮,巧妙的是諸葛亮運用了以下幾個辯論智慧點化解難題。
張昭列舉的事實俱在,諸葛亮只能強調(diào)自我境界:道德不忍奪同宗之基業(yè),戰(zhàn)略上別有良圖。人在江湖混,無非靠兩點:人格與能力。中國人在傳統(tǒng)上崇尚人格魅力,把個人的道德境界看得比能力還重要。再來,諸葛亮用更多種種有利于自己的事實,比如說自己客觀條件差、照顧百姓等等,但就是在這么差的條件下取得了各種勝利。最后搬出名將韓信也曾如此不堪,古人即使這樣能成就大業(yè)。我諸葛亮至少做了些實在事,而你張昭卻只會紙上談兵。
“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步儒直接點出諸葛亮就是來忽悠江東免費抗曹的。但步儒用錯了典故,蘇秦張儀在歷史上算是正面人物,想要黑諸葛亮還用錯了人物。所以諸葛亮抓住他這個錯誤直接攻擊完勝,而繞過是不是來忽悠的問題。
總而言之,“舌戰(zhàn)群儒”中涉及幾個關(guān)鍵的辯論要點。第一,先捧后摔,讓對方順著你立的桿子往上爬。第二,比不過能力事實就比道德境界。第三,能力與人格都不過的話,就跟優(yōu)秀的古人比抬高自己。第四,最后一招,對方言辭錯誤可以以此開辟新的'辯論點,或是直接繞過問題忽悠對方。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七
建安20xx年,孫權(quán)見曹操的軍隊漸漸向南推進,勢力一天天強盛起來,便很想聯(lián)合劉備共同破曹。于是派謀臣魯肅帶上禮品,到江夏去見劉備。
魯肅的來意早已被諸葛孔明猜到,孔明正想與東吳聯(lián)合起來對抗曹操,所以接受了魯肅的邀請過江去見孫權(quán)。在去江東的船上,魯肅對孔明說:“你見了孫將軍,千萬不可用曹操兵多將廣的話嚇他?!笨酌髯岕斆C放心,他自會應(yīng)對。這時,孫權(quán)已收到曹操約他共伐劉備的書信,正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張昭等文官主張投降曹操,眾謀士也都附和他的意見,只是孫權(quán)還拿不定主意。
孫權(quán)在后堂詢問魯肅的意見,魯肅說:“那些人的意見,都是因為貪生怕死,您可千萬別聽啊!我已約了諸葛亮來此,主公只要問他,便知曹操的虛實了?!?/p>
第二天,魯肅把孔明請到大廳。張昭知道孔明是來說服孫權(quán)的,就用話挑逗說:“聽說劉備三次到草廬去拜訪先生,請到先生后說是如同魚兒得了水,可是現(xiàn)在荊州、襄陽卻成了曹操的地盤,不知先生是怎么謀劃的呢?”
孔明心想:這張昭是孫權(quán)手下第一謀士,我如果不先把他駁倒,還怎么去說服孫權(quán)呢?于是他從容地說道:“依我看,奪取荊州、襄陽易如反掌,只是劉皇叔是個仁義的人,不忍心要劉表的地盤?!?/p>
張昭說:“劉備在沒有您的幫助之前,還能東征西討,奪州占縣;而得到您輔佐之后,被曹操稍稍攻擊一下,就望風(fēng)而逃,失掉了新野、樊城,在當陽縣又被打得妻離子散,最后逃到夏口寄人籬下,弄得連個容身的地方都沒有,這不是不如沒得先生之前了嗎?”
孔明聽了,笑笑說:“展翅飛行萬里的大鵬,一般的鳥兒怎么能知道它的志向呢?劉皇叔汝南失敗后,投靠劉表,兵不過一千,將也只有關(guān)羽、張飛、趙云三人,而且新野是個荒僻小縣,百姓不多,糧食也少,城墻更不堅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火燒夏侯惇、水淹曹仁,嚇得他們心驚膽裂,這不是計謀嗎?況且,寡不敵眾,勝敗是兵家常事。從前漢高祖多次被項羽打敗,而最后垓下一戰(zhàn)取得成功,消滅了項羽,這不正是靠韓信的計謀嗎?而韓信在跟隨高祖期間,也不是每次都打勝仗的。國家的方針、作戰(zhàn)的部署,都有一個總的安排,這不是那些靠名望、地位嚇人的人所能了解的。這種人夸夸其談,誰也不如他;可是一旦叫他去處理事情的時候,就什么本事也沒有了,只能招來天下人的恥笑!”
孔明這番話,把張昭說得一句也答不上來。這時,吳國謀士虞翻冷笑著說:“劉備在當陽縣遭到慘敗,現(xiàn)在被困在夏口,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只能向人求救。先生還說曹操沒有什么可怕的,這真是說大話騙人了!”孔明說:“劉皇叔只不過幾千人馬,怎么能擋住上百萬殘暴的敵人呢?退守夏口,是在等待良好時機?,F(xiàn)在江東兵精糧足,又有長江天險,可是有些人不怕被恥笑,一心想讓他的主公向曹操屈膝投降,這樣對比起來,劉皇叔倒真是個不怕曹操的英雄呢!”虞翻聽了,紅著臉無言以對。眾謀士也羞愧得低下了頭。
正在這時,東吳大將黃蓋闖進大廳,大聲說:“曹操的大軍已經(jīng)逼近邊境,大家不想辦法對付敵人,卻只管在這里斗嘴!”又對孔明說:“先生是當世奇才,用不著和這些人辯論了,把您的高見跟我們孫將軍說說吧。”于是,魯肅、黃蓋拉了諸葛亮,一同去見孫權(quán)??酌饕妼O權(quán)氣概非凡,便知只能用反話激他??酌髡f曹兵有一百五十多萬,大將謀士一兩千人。孫權(quán)問孔明該如何行事,孔明說:“請主公考慮自己的力量,能力不及就投降?!睂O權(quán)問孔明,劉備為什么不投降,孔明說,劉備是皇帝的叔叔,當世英雄,即使時運不濟,也不會投降曹操的。孫權(quán)覺得諸葛亮的意思是自己不如劉備,便生氣地走進后堂去了。
魯肅埋怨諸葛亮說:“你太看不起我們的主公了?!敝T葛亮哈哈大笑說:“我沒有想到孫將軍器量這樣小,我自有破曹計策,他不問我,我又何必說呢?”
魯肅聽了,到后堂去見孫權(quán)。孫權(quán)對魯肅說:“孔明太小看我了!”魯肅說:“我也這么責(zé)備孔明,他反倒笑主公器量小。破曹操的計策,孔明不愿意隨便說,主公是不是親自去問問他?”孫權(quán)一聽,馬上消了氣,高興地說:“原來孔明早就有了破曹之計,是故意用話來激我的?!睂O權(quán)請諸葛亮到后堂,擺酒款待。眾人繼續(xù)談?wù)???酌鞣治隽瞬苘姷娜觞c以及孫、劉聯(lián)合必能破曹的道理。孫權(quán)高興極了,立即決定聯(lián)合劉備抵抗曹操。
本網(wǎng)小編寄語:
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八
舌戰(zhàn)群儒指同很多人辯論,并駁倒對方故事源自三國的諸葛亮與東吳群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p>
東漢末年,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形勢對劉備與孫權(quán)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quán)聯(lián)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quán)的殿前先后把張昭,虞翻、步騭、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quán)終于同意聯(lián)劉抗曹。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九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quán)還有發(fā)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于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quán)聯(lián)手消滅劉備。孫權(quán)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lián)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quán)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并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xué)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fā)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jù)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么主意呢?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yè),才被曹操撿了便宜?,F(xiàn)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后,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quán)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fā)難,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quán)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于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zhàn)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quán),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quán)耳邊散布曹操威脅論、散布曹兵不可戰(zhàn)勝論,并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jīng)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第一個回合:昭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p>
第二個回合: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第三個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
民間故事作為口頭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獨特的價值,因而受到民眾的重視和喜愛。首先,傳說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反映了民眾對各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
諸葛亮。
舌戰(zhàn)群儒》的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建安20xx年,孫權(quán)見曹操的軍隊漸漸向南推進,勢力一天天強盛起來,便很想聯(lián)合劉備共同破曹。于是派謀臣魯肅帶上禮品,到江夏去見劉備。
魯肅的來意早已被諸葛孔明猜到,孔明正想與東吳聯(lián)合起來對抗曹操,所以接受了魯肅的邀請過江去見孫權(quán)。在去江東的船上,魯肅對孔明說:“你見了孫將軍,千萬不可用曹操兵多將廣的話嚇他?!笨酌髯岕斆C放心,他自會應(yīng)對。這時,孫權(quán)已收到曹操約他共伐劉備的書信,正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張昭等文官主張投降曹操,眾謀士也都附和他的意見,只是孫權(quán)還拿不定主意。
孫權(quán)在后堂詢問魯肅的意見,魯肅說:“那些人的意見,都是因為貪生怕死,您可千萬別聽啊!我已約了諸葛亮來此,主公只要問他,便知曹操的虛實了?!?/p>
第二天,魯肅把孔明請到大廳。張昭知道孔明是來說服孫權(quán)的,就用話挑逗說:“聽說劉備三次到草廬去拜訪先生,請到先生后說是如同魚兒得了水,可是現(xiàn)在荊州、襄陽卻成了曹操的地盤,不知先生是怎么謀劃的呢?”
孔明心想:這張昭是孫權(quán)手下第一謀士,我如果不先把他駁倒,還怎么去說服孫權(quán)呢?于是他從容地說道:“依我看,奪取荊州、襄陽易如反掌,只是劉皇叔是個仁義的人,不忍心要劉表的地盤?!?/p>
張昭說:“劉備在沒有您的幫助之前,還能東征西討,奪州占縣;而得到您輔佐之后,被曹操稍稍攻擊一下,就望風(fēng)而逃,失掉了新野、樊城,在當陽縣又被打得妻離子散,最后逃到夏口寄人籬下,弄得連個容身的地方都沒有,這不是不如沒得先生之前了嗎?”
孔明聽了,笑笑說:“展翅飛行萬里的大鵬,一般的鳥兒怎么能知道它的志向呢?劉皇叔汝南。
失敗。
后,投靠劉表,兵不過一千,將也只有關(guān)羽、張飛、趙云三人,而且新野是個荒僻小縣,百姓不多,糧食也少,城墻更不堅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火燒夏侯惇、水淹曹仁,嚇得他們心驚膽裂,這不是計謀嗎?況且,寡不敵眾,勝敗是兵家常事。從前漢高祖多次被項羽打敗,而最后垓下一戰(zhàn)取得。
成功。
消滅了項羽這不正是靠韓信的計謀嗎?而韓信在跟隨高祖期間也不是每次都打勝仗的。國家的方針、作戰(zhàn)的部署都有一個總的安排這不是那些靠名望、地位嚇人的人所能了解的。這種人夸夸其談?wù)l也不如他;可是一旦叫他去處理事情的時候就什么本事也沒有了只能招來天下人的恥笑!”
孔明這番話,把張昭說得一句也答不上來。這時,吳國謀士虞翻冷笑著說:“劉備在當陽縣遭到慘敗,現(xiàn)在被困在夏口,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只能向人求救。先生還說曹操沒有什么可怕的,這真是說大話騙人了!”孔明說:“劉皇叔只不過幾千人馬,怎么能擋住上百萬殘暴的敵人呢?退守夏口,是在等待良好時機?,F(xiàn)在江東兵精糧足,又有長江天險,可是有些人不怕被恥笑,一心想讓他的主公向曹操屈膝投降,這樣對比起來,劉皇叔倒真是個不怕曹操的英雄呢!”虞翻聽了,紅著臉無言以對。眾謀士也羞愧得低下了頭。
正在這時,東吳大將黃蓋闖進大廳,大聲說:“曹操的大軍已經(jīng)逼近邊境,大家不想辦法對付敵人,卻只管在這里斗嘴!”又對孔明說:“先生是當世奇才,用不著和這些人辯論了,把您的高見跟我們孫將軍說說吧?!庇谑牵斆C、黃蓋拉了諸葛亮,一同去見孫權(quán)??酌饕妼O權(quán)氣概非凡,便知只能用反話激他??酌髡f曹兵有一百五十多萬,大將謀士一兩千人。孫權(quán)問孔明該如何行事,孔明說:“請主公考慮自己的力量,能力不及就投降?!睂O權(quán)問孔明,劉備為什么不投降,孔明說,劉備是皇帝的叔叔,當世英雄,即使時運不濟,也不會投降曹操的。孫權(quán)覺得諸葛亮的意思是自己不如劉備,便生氣地走進后堂去了。
魯肅埋怨諸葛亮說:“你太看不起我們的主公了?!敝T葛亮哈哈大笑說:“我沒有想到孫將軍器量這樣小,我自有破曹計策,他不問我,我又何必說呢?”
魯肅聽了,到后堂去見孫權(quán)。孫權(quán)對魯肅說:“孔明太小看我了!”魯肅說:“我也這么責(zé)備孔明,他反倒笑主公器量小。破曹操的計策,孔明不愿意隨便說,主公是不是親自去問問他?”孫權(quán)一聽,馬上消了氣,高興地說:“原來孔明早就有了破曹之計,是故意用話來激我的?!睂O權(quán)請諸葛亮到后堂,擺酒款待。眾人繼續(xù)談?wù)?。孔明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以及孫、劉聯(lián)合必能破曹的道理。孫權(quán)高興極了,立即決定聯(lián)合劉備抵抗曹操。
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散文。
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一
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終放不下名和利。當你得不到的時候就煩惱,就生病,有的時候還會走極端,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盜搶劫等,就是把金錢看得太重,當通過合法勞動得不到的時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說我們要學(xué)會開導(dǎo)自己,我們不能改變現(xiàn)狀,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金錢是身外的,榮譽是過去的,地位是暫時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如果我們把名和利看得淡一點,把健康快樂作為我們的'最高追求,這樣我們不就想開了嗎?我們追求的不是物質(zhì)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們追求的層次不就更高了嗎?進而對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開,不被其所困、所擾、所累。這樣就會提高我們的生活境界、生活質(zhì)量,我們就會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們的共同的快樂和幸福作為個人個追求的目標,就會有持久的快樂。只有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才能對事物的規(guī)律有更清楚地認識,才能對人生有更深的領(lǐng)悟,才能在努力奉獻的過程中少犯錯誤。心浮氣躁,不能靜下心來,是不會真正地認識世界,也不會真正地領(lǐng)悟人生。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寧靜才能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雖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闡述的卻是敬業(yè)奉獻、修身養(yǎng)性、治學(xué)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fā)人深省。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jié)。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xué)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
它不但對古人的思想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現(xiàn)在的育人工作也有很強的指導(dǎo)意義。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二
話說曹操收服北方諸侯之后,勢力漸強。興重兵討伐劉備,劉備只得棄樊城,走襄陽,轉(zhuǎn)江陵,一路大敗。眼看就要被曹軍消滅之際,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張飛勇猛的表現(xiàn)讓劉備順利逃到江夏。而就在此時,曹操寫信給孫權(quán),脅迫孫權(quán)共討劉備,否則就發(fā)兵江東,圍剿孫權(quán)。沒想到曹操的這一舉動,卻給孫劉兩家的結(jié)盟提供了大好契機。一切已經(jīng)在朝著諸葛亮早已設(shè)計好的三分天下的目標發(fā)展。那么,為什么諸葛亮還在隆中時就能預(yù)見到日后的勢力格局,這里面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利益關(guān)系和客觀規(guī)律呢?下面是由本站小編整理的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口才精髓,希望大家喜歡!
劉備來到江夏,投靠劉琦。而就在劉備到來不久,江東孫權(quán)下的謀士魯肅,卻突然以吊喪為名,也來到江夏。其實,曹操覺得劉備詭計多端,很多舉動都料想不到,于是想聯(lián)合孫權(quán)一起來攻打劉備。他威脅孫權(quán),說如果不跟他聯(lián)合起來,那他打完劉備就要來攻打東吳,搞得東吳上下都很緊張,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后魯肅說不如自己去江夏試探一下曹軍的軍情,看看狀況再說。
孔明一聽魯肅要過江來吊喪,馬上就問劉琦,以前孫策死的時候是否曾派人過去吊喪,如果有,魯肅此來純屬禮尚往來;如果沒有,那一定是另有用意。劉琦說以前兩家根本就是仇人,怎么會派人去吊喪呢?孔明何等聰明,馬上就知道魯肅此番前來吊喪的用意。
孔明料定孫權(quán)有聯(lián)合之意,所以決定隨魯肅前往江東說服孫權(quán)共抗曹操。聯(lián)吳抗曹是劉備與孔明隆中對時的既定策略,當時孔明對劉備講,要打曹操是一定打不過的,也不能去打?qū)O權(quán),因為滅了孫權(quán)后更無法與曹操抗衡,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聯(lián)吳抗曹。
如果孔明之前直接去求孫權(quán),效果未必會好?,F(xiàn)在時機來了,東吳派了魯肅過來,這就有了很好的橋梁。只要搭此橋梁,就能順理成章地見到孫權(quán)。因此孔明建議劉備讓自己跟魯肅去東吳,憑借自己的口才,必能說服孫權(quán)聯(lián)合抗曹。劉備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機會,于是同意了孔明的建議。
一個人必須先有意愿和計劃,而后才能隨時抓住良機。孔明就是如此,否則就算來十個魯肅也沒用。
途中,魯肅講明了自己的顧慮。勸孔明見孫權(quán)時,不要說出真正的軍情。在大家的印象中,魯肅是個典型的老實人,但老實人怎么會這樣勸孔明呢?這不是很奇怪嗎?其實,魯肅的老實并非一般人所認為的老實——不耍詐、不陰險。該隱瞞的就隱瞞,才是真正的老實。
魯肅之所以擔(dān)心孔明跟孫權(quán)講出實情,是因為孫權(quán)本來就害怕曹操,要是得知曹操有百萬大軍,說不定會干脆投降,何況張昭等人都已經(jīng)表明投降的態(tài)度。因此,魯肅為了促成兩邊的聯(lián)合,事先就交代孔明切不可對孫權(quán)說曹操兵多將廣。這還用得著魯肅教嗎?孔明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說自有對答之策。雙方都是好意,并非是要騙孫權(quán)。
曹操此前寫信給孫權(quán),脅迫孫權(quán)與其共戰(zhàn)劉備。曹操的威脅在孫權(quán)集團內(nèi)部引起了軒然大波。魯肅與武將們主戰(zhàn),張昭等文官主降。魯肅將諸葛亮安排在館驛后,來見孫權(quán),正趕上張昭等人勸孫權(quán)投降。張昭是江東的元老級大臣,再加上孫策的臨終囑咐,孫權(quán)不得不對他客氣三分。但張昭始終不求上進,已經(jīng)相當老朽了。當他得知曹操要來攻東吳,居然勸孫權(quán)投降,因為明擺著打不過曹操,現(xiàn)在投降還可以保住老百姓,否則曹操一旦打過來,死傷一定會很慘重。
張昭站在自己的立場,很容易講這種話。但孫權(quán)聽后就不高興了,他心想:如果我們換一下位置,你還會這樣講嗎?可是孫權(quán)又不方便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因為他一個人決心抗曹成不了什么氣候,必須眾人眾志成城地支持他,他的決定才能起作用。
我們常常覺得孫權(quán)權(quán)力很大,整個江東都得聽他的,但此時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處境也很為難。天底下所有的領(lǐng)導(dǎo),必須取得干部的全力支持,說的話才能起到作用。
魯肅說大家都能降,只有孫權(quán)不能降,魯肅的這句話不單單是打動了孫權(quán),而且還說出了孫權(quán)的內(nèi)心話。對孫權(quán)而言,有些話是沒法說出來的。這種“你們都能投降,只有我不能投降”的話一說出去,就會拉開自己與干部的距離,將來還怎么去領(lǐng)導(dǎo)他們呢?所以就算孫權(quán)一百個不贊同投降,他也不敢直接說出來?,F(xiàn)在魯肅把孫權(quán)的心里話說出來了,孫權(quán)當然很高興,然后就問魯肅有什么好的應(yīng)對之策。魯肅說只要聯(lián)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就不用投降了??梢婔斆C是很聰明的,絕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老實迂腐、腦筋不太靈光的人。他修養(yǎng)很好,能夠見機行事,而且處理事情面面俱到,比周瑜要成熟得多。只是周瑜跟孫權(quán)的關(guān)系比較密切,許多事還輪不到魯肅來處理,但一旦他有這樣的機會,總能將事情處理得讓人刮目相看。所以要了解一個人,一定要了解他的種種處境與身份,才能夠全面了解。
既然孫權(quán)不想投降,為什么又猶豫不定?曹操的勢力日漸強大,收拾完袁術(shù),又打敗了袁紹,現(xiàn)在又快把劉備逼上絕路了,孫權(quán)能不怕嗎?可是怕歸怕,他能投降嗎?用魯肅的話說,誰都可以投降,就是他孫權(quán)不能投降,因為別人投降還能繼續(xù)當官,他投降了就再也沒有稱帝的機會了。所以孫權(quán)感到左右為難,投降非他所愿,打又沒有把握,他身陷在這兩難之中,很希望聽聽大家的意見。這種做法并不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確實很難下定決心,換成是我們,同樣也會跟他一樣左右為難。
孫權(quán)從魯肅那里得知諸葛亮已到江東后,決定先讓他會見江東群臣,然后再共商大事,這是孫權(quán)很高明的地方。如果他一聽說孔明來了,二話不說地先請過來見面,就會造成很大的后遺癥。因為這件事不是孫權(quán)跟孔明就可以決定的,否則他們兩個人談妥就好了,還管東吳的大臣干什么呢?只是那樣的話,就無法出現(xiàn)孫權(quán)所希望的眾志成城、齊心協(xié)力的局面了。所以孫權(quán)決定先讓孔明去碰碰釘子,看看他是否能說服張昭等人。如果說服了,孫權(quán)借力使力就解決了很大的難題。如果孔明連這些人都說服不了,孫權(quán)就要重新考慮是否應(yīng)該跟劉備聯(lián)合起來抗曹了。于是孫權(quán)跟魯肅講,先讓孔明好好休息一下,明天讓他會見東吳大臣,然后再一起議事。
但孔明怎么會休息呢?他內(nèi)心萬分焦急,劉備那邊危險重重,孫權(quán)這邊早一天下定決心聯(lián)合抗曹,劉備那邊就早一天得到保障。但他也不能強行去見孫權(quán),否則只會適得其反,于是只好既來之則安之,以待孫權(quán)。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急事要緩辦。急事急辦,只會制造更多的問題;急事緩辦,先讓大家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然后再好好想想接下來該怎么走,才會一步一步走得很穩(wěn)當。
魯肅安排孔明跟江東謀臣見面,孔明在隆中的時候,整天把這些人當做個案研究,因此對他們的情況一清二楚。但孔明并沒有顯露出來,而是見誰都說久聞大名、久仰久仰??酌鲝膩聿惠p易把自己的真相透露出來,這是非常高明的。
落座后,孔明知道,自己再怎么跟他們講都沒有用,倒不如先聽聽他們怎么說。所以他并不先開口,而是從容不迫地拂拭著扇子,看哪一方會先沉不住氣。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要想達到孔明的那種境地,需要后天的不斷修養(yǎng)。
在雙方都不開口的情況下,張昭率先發(fā)難。說他自比管仲、樂毅,但劉備未得他時還能割據(jù)城池,有了他后卻反不如當初,難道管、樂就是這樣的嗎?孔明面對東吳群儒,不但不謙虛,反而夸口自大,說新野兵馬不到一千,卻以火燒水淹抵擋了夏侯惇和曹仁的數(shù)萬兵馬,就是管仲、樂毅也未必能如此??酌饕粋€人要面對那么多人,而且所有人都對他不懷好意,如果他再謙虛,豈不要被眾人壓死?如果他一來就請各位多多指教,說自己那邊處境危險,請東吳相助一把,那大家就會一起把他哄出去——原來你是想求助我們東吳,借助我們的力量去抵擋曹操!哪有這么便宜的事!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孔明不能用常態(tài)來表現(xiàn)。所以他出其不意,用毫不謙虛的口吻,張口就讓大家奇怪他怎么會這樣說話,這就叫做出奇兵。只有這樣,群儒才會把孔明當對手,孔明的實力才能表現(xiàn)出來。一個人,只有人家把你當對手,你才會產(chǎn)生抵抗的力量,否則如果所有人都不把你當對手,你就無從顯示力道了。因此,我們平常一定要謙虛客氣,但在特殊情況下,就得當仁不讓。
諸葛亮有備而來,對東吳所有人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我們已經(jīng)講過,孔明未出山之前,就研究過各個諸侯及其手下人物的性格及經(jīng)歷。像東吳這些文臣,每一個人他都有一套資料,包括這個人是怎么來東吳的、后來表現(xiàn)如何、在孫權(quán)心目中有何分量、會講什么話,孔明事先都有很仔細的研究,因此現(xiàn)在才會胸有成竹,相信憑自己一張嘴,就能讓那群文臣啞口無言。
果然,只要誰頂撞孔明,想給他難堪,孔明就馬上指出那個人的丟人之事。一個人的底細要是被別人摸清楚了,就會變得很沒有底氣,再加上句句擊中要害,氣勢自然會降下來。之前那些東吳文臣氣焰很足,想在氣勢上壓倒孔明,沒想到被孔明這么一還擊,立馬就無言以對了。
孔明在辯論中說自己不治經(jīng)典,這是什么道理?中國人說沒錢就是很有錢,說有錢反而往往都是裝的。一個很有錢的人不會在乎騎一個破腳踏車,但要叫一個沒多少錢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小資去騎破腳踏車,打死他都不會騎,借也要借一部車子來開。這就是內(nèi)外虛實的呈現(xiàn),里面一實一虛,外面就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
同樣,一個沒讀什么書的人最怕人家說他不讀書,因此一定要裝得很有學(xué)問的樣子;而一個學(xué)問很充實的人,別人怎么笑他,他都根本不在乎。孔明將經(jīng)典研究得一清二楚,因此才敢說自己從來不治經(jīng)典。那些文臣一天到晚讀死書、治經(jīng)典,只會背一些古人的詞句,卻根本做不到活學(xué)活用。而孔明卻能活用各路經(jīng)典,這是他贏過東吳文臣的地方。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三
“亂石穿空,驚濤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三國演義》中,再現(xiàn)了無數(shù)英雄在戰(zhàn)場上臨危不懼,通往直前的形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論諸葛亮,必先提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劉備們一行聽說有個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請諸葛亮出山幫他統(tǒng)天下。劉備兩次請諸葛亮都未請到,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xí)r,終于如愿以償。自從諸葛亮加入了劉備集團,劉備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諸葛亮的計謀屢屢成功,成為劉備手下一股強大的力量。
有的人拿諸葛亮當神仙,這是個大錯。世上沒有神仙,諸葛亮也是人。他為什么能在戰(zhàn)役中屢屢獲勝?這靠的是學(xué)問。當然,諸葛亮用的最多是心理學(xué)。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識周瑜的詭計,什么?嫉妒。他知道如果不答應(yīng),周瑜會另想出計謀陷害他。他也了解曹操深信多疑,所以在大霧天行船靠近曹軍水寨,結(jié)果曹操損失了十多支箭,讓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識人心的準確,他的計謀鄧得了成功,既然周瑜心服口服,又為劉孫聯(lián)軍增加了十萬多支箭,真是兩全其美!
“空城計”這個策略家喻戶曉,諸葛亮因城中空虛,司馬懿大軍趁機來攻打西城,諸葛亮急中生智,讓剩余官兵先躲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自己則坐在城樓上,一邊彈琴一邊悠閑自在,城樓下自有二三十名百姓低頭掃地。司馬懿大軍來時,看此情景,司馬懿覺得不對勁,趕緊收兵回去,就這樣,他不花一兵一卒就保住了西城。其中,諸葛亮這次計謀像一次生死賭博,他在彈琴時也害怕和緊張,但都忍住了。這種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不畏犧牲的謀士,才能稱得上是“忠”。司馬懿再能斗,也敵不過諸葛亮的計謀,若不是諸葛亮去世,三周必定歸蜀了。
諸葛亮最終死于五丈原,他舊病復(fù)發(fā),吐血不止。他說:“如果七日之內(nèi)主燈不滅,我壽可增加十二年,如燈滅,我必死矣?!笨傻搅肆梗灰娢貉臃A告,并把主燈滅了,諸葛亮無奈,把自編的著書與一些計謀給了他最信任的人。傳授之后,于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后人評價他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死的可悲啊!苦不是他早先去世,三國就歸蜀了!
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識人心,知天文,曉地理,他的智慧一直知古流傳!我雖比不上他的智慧,但敬仰他諸葛孔明!在學(xué)習(xí)中也要像他那樣,遇到困難時,冷靜思考,多讀多分析,這樣一定能解開困難!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四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發(fā)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lián)孫抗曹,于赤壁之戰(zhàn)打敗曹軍。后隨劉備奪得漢中并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諸葛亮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為忠武侯。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五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quán)還有發(fā)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quán)聯(lián)手消滅劉備。
孫權(quán)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lián)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quán)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并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xué)問的人。
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fā)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jù)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么主意呢?"
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yè),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xiàn)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后,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
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quán)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fā)難,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六
本以為是枯燥乏味的流水賬人物傳記,但是作者不偏不倚旁征博引的參考各種典籍對史實畫本傳說等的推測與修正,不乏給讀者充分的空間自行判斷真?zhèn)?。正如哈姆雷特之于國外。諸葛亮的一生太富傳奇色彩,以至于我聽到什么有利于他的故事傳說都愿意去相信。但是這本書內(nèi)容詳實條理清晰,故事有理有據(jù),讓飄在天上的武侯落了地。
并沒有迎合大眾印象一味地對歷史人物夸贊和貶損。忠毅威武如關(guān)羽,得意忘形匹夫之勇,卻又能堅守城池坐鎮(zhèn)后方。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的劉備,居然能看出馬謖的.性格缺陷,識人用人不遜于諸葛亮。
渾身是膽的趙云,居然也能做個心思縝密的軍師。托孤大臣李嚴,居然豬油蒙了心斷送蜀漢大好前程……諸葛亮,已經(jīng)是智慧忠誠仁義的化身,是精神的傳承,不管哪些是真實的,哪些事杜撰的,哪些是演繹的,都沒有多大影響了。所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也。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七
有很多人包括學(xué)者也好讀者也罷都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蜀國本來就弱小,無論是民力還是軍力都不占優(yōu)勢而且是占著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應(yīng)該學(xué)孫權(quán),退守保國是上策,何必勞民傷財?shù)倪B年北伐,完全是在自取滅亡嗎!
其實我覺得并不盡然,為什么會選擇堅持北伐,因為劉備在猇亭大敗蜀漢內(nèi)部面臨著各種動蕩,內(nèi)部矛盾重重,留給諸葛亮的是一個爛攤子,荊州人士和益州人士之間的'派系爭斗該用誰不該用誰,會不會激化內(nèi)部矛盾,這都是當時諸葛亮考慮的問題,諸葛亮當時可能想我本就弱小如若不思進取很有可能就會讓魏吳兩國吞并,不如我先發(fā)起進攻以攻代守,這樣既可以讓兩國既不敢輕視我國又可以將矛頭一致對外,既可以化解一定的內(nèi)部矛盾,又秉承了劉備興復(fù)漢室的遺志。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八
諸葛亮小時候聰明好學(xué)。
他在一位先生的學(xué)堂中上學(xué),先生養(yǎng)了一只雞以雞打鳴上課下課,諸葛亮很喜歡聽先生講書,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樂毅、孫子兵法的故事,可是正聽到興頭上先生就宣布下課,這讓諸葛亮十分的掃興。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上學(xué)時在口袋中裝滿了大米,當雞快叫時他便偷偷向窗外撒米,雞吃米便忘了打鳴,等雞一叫大家都餓了,在一次撒米時被先生看見了先生一氣之下把他趕出了學(xué)堂。
先生回想起諸葛亮平時的表現(xiàn)很,好便叫人把諸葛亮叫了回來,此后諸葛亮知道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可用,有時不可用聰明要有在正道上。
從此他更尊敬先生了常下河摸魚給先生滋補身體。
我知道了聰明要用在正道上,而且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智謀。
讀《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有感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諸葛亮小時候為了多聽先生講課就把米撒給打鳴的雞吃,雞就不打鳴,先生就不能按時下課。這件事被先生發(fā)現(xiàn)后,諸葛亮挨了一頓批評。經(jīng)過這件事后,諸葛亮明白了聰明要用在正地方的道理。
我也經(jīng)歷過和諸葛亮類似的事情。記得有一次,爸爸從外地給我?guī)Щ貋硪粭l用珠子做的手鏈。它用好幾種顏色的珠子做成,十分漂亮。我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一天,我又把手鏈從盒子里拿出來把玩,一會兒把它戴在手上,一會兒又用雙手把它撐大,就這樣不停的弄來弄去,最后手鏈就斷了,珠子嘩一下撒的滿地都是,那一刻我快要哭出來了,但我強忍著沒有讓眼淚流出來,并以最快的速度把地上的珠子撿了起來放到盒子里。這時媽媽走進來了,問道:爸爸給你買的手鏈呢?把它戴出來給我們欣賞一下吧。”我這時已經(jīng)急得滿頭大汗,心里異常得緊張、害怕,說話吱吱唔唔地,心想要是被媽媽發(fā)現(xiàn)了可怎么辦呀?!媽媽見我的表情很是奇怪,就又問怎么了。我說:“我 我把手鏈 借給對門的張靜了。”媽媽說道:不可能吧?她們家一大早就都出去了,我剛打電話家里還沒有人接呢?!蔽抑牢业闹e言快被揭穿了,于是我把真相告訴了媽媽。但媽媽并沒有責(zé)備我。我的心情慢慢的平靜、輕松了下來,頭也不冒冷汗了。后來媽媽從柜子里找來一條細細的繩子,叫來和她一起把珠子穿上。穿完后我把它打了個結(jié),這樣我就又有一條和原來一樣漂亮的手鏈了!
讀完《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這篇文章我就想起自己的這件往事。我明白了和諸葛亮一樣的道理:遇到困難時應(yīng)該多想一想辦法,把聰明用在正地方,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617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