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傳達讀者對書籍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種方式,也是思考和梳理自己思想的良好途徑。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出色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可以先簡要介紹書的背景和作者,并提及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感受。接著,可以選取一些重要的情節(jié)、人物或主題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此外,我們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與書中內容的關聯,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和個人觀點。總之,寫讀后感需要結合對書籍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進行綜合表達,讓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書的內涵和自己的思考。如果你對作品的解讀和闡述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以下是小編為你準備的讀后感范文,它們或許能給你一些新的視角和思路。
中庸讀后感篇一
《中庸》這本書,自小便是只覺得高深。讀上一兩句,腦子里只剩下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斑@句話。自然的也就放棄了。到了大學之后,心智成熟了許多,也終于有機會去品讀了。
仔細算來,自己讀完這本書大概用了幾天而已。短短幾天,幾千個蘊含著古人智慧哲學的文字。我大概只能算作囫圇吞棗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中庸之道這四個字成了貶義詞。似乎人生只剩下了出人頭地和一事無成一樣。事實上,中庸即適中,君子隨時能做到始終,小人則是肆無忌憚。中庸更多的是要求恰到好處,”不及“、”過之“都不是面對事情的正確做法。在讀的過程中我總想起稼軒先生的那句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拔覀?yōu)榱恕辟x新詞“上了多少層”樓“,聰明人用他們的聰明,小人有小人的.手段。而坦蕩的君子又在何處?人們不應該借中庸之名行淡漠之事,而應憑心中的中庸之名站出來,自始自終堅信自己想新的東西。我想這才是《中庸》這本書真正想要去告訴世人的。
中庸讀后感篇二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這本書真是上上下下都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著,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這句話,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中國的主席“習近平”,他不僅有知識,
有修養(yǎng),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愛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國家大事,治理好國家,鏟除貪官污吏,為百姓謀幸福,發(fā)展國家。
因為有了這些政府官員,中國才會富強!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
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
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庸讀后感篇三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庸讀后感篇四
獨愛《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細細研讀。書并不厚,但感悟頗深,下面,讓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收獲“中庸”是一種存在,是一種天地間人與萬物生存所依附的關系,是時間和空間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間的一切,為我所用?!吨杏埂分芯渚湔芾?,值得我細細研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行,自覺自悟自律自警??鬃诱f:“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睙o論是通達順遂還是身處困厄乖蹇,一時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縱自己。無論日常事務如何繁雜,都能夠排除外界的干擾,專注于內心的修養(yǎng),凝神靜修,永遠保持心境平和寧靜,須臾不離道義的原則。固守著,堅持著精心的呵護著,培育著內心的美好道德,使內心回歸明凈,塑造真實美好的自我。
作為一名山大人,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隱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礪,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盡力,不出現疏漏。因而,在平時生活中,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要恭敬謹慎,心懷戒惕,嚴格自律。細讀《中庸》,漸漸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鏡子,照的見別人也找的見自己。
中庸讀后感篇五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yǎng)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吨杏埂诽岢龅摹拔暹_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yǎng)有重要影響。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傊?,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開朗:就是因為我們懷著對天依賴的心情,讓我們變得習慣從天得到鼓勵以及活著的動力??墒怯袥]有想過,我們如此景仰、依賴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們的?輕視,抑或是不在乎?高興了就施舍一點恩惠,不開心了就讓你吃點苦。我們應該學習中庸,對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為自身,讓自己達到一種不管怎樣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靜地面對天給我們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顧,也不害怕他的降災,在天不斷為難的時候不會去想什么時候才是盡頭,而是自強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樂,沒有什么可以真正影響到我們?;蛟S這樣,天反而會尊重我們,也只有這樣,我認為兩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圣人之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而其基礎,是對萬物本性,對事物運行規(guī)律的敬畏,此之謂“尊德性”;是對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消亡背后的各種因素的不懈探索,此之謂“道問學”;是目光極于天地萬物,而用心盡于精妙幽微;是不斷修行調整自己,引導事物發(fā)揚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p>
朱熹說:“此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圣賢所示入德之方莫祥于此,學者宜盡心焉?!?/p>
中庸讀后感篇六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庸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和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熬泳右滓再姑?,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要驕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沖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慢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
中庸讀后感篇七
看了這本經典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于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不勝數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fā)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于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后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中庸讀后感篇八
《大學·中庸·孝經》這本書教育意義很深,令我受益匪淺。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贝笠馐牵和ㄟ^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給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中庸讀后感篇九
唯一‘利’字當頭,悲哀。
變中自有不變,是所謂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無止。
然道亦不改。
當知。
守道之謂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則停。
知‘道’,不可以止,
要干嘛呢......
子噴: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謂中。
‘中庸’之道幾可與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賦人心。
人人皆臨,幾人肯施。
天與弗取,自取其咎。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為圣者。
偏離為小人。
守之為君子。
為君則無為而為。
子噴:至誠,明善。誠則明,明則誠。
誠既大道之源。至誠,明善,篤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罢\”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遠,有其源泉。
枝繁葉茂而無有根,則虛有其表。
國無本,則國亡。
人無本,則魂喪。
人人守本,就是傳說中的‘共產主義“。
懷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態(tài),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會有的,我相信。
中庸讀后感篇十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了然后可以談“誠意”,“誠意”即誠其意,意誠,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誠之意以復誠意,古之人亦可稱為真人,可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當然這里所說真人與其有所差別。
所謂“心正”“正心”在下認為是自己與外物接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達到的效果,亦可稱為一種狀態(tài),所謂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正,正心。可看作是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達到“一”的`境界。
心正而后身修,何謂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來是一種很完好的境界,是結合前“格物致知,意誠,心正,然后身修而結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總和。
中庸讀后感篇十一
《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著鮮花的心田。
《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中庸》哦!
中庸讀后感篇十二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tǒng)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中庸讀后感篇十三
讀完《中庸》后,我覺得我收獲了很多?!吨杏埂肥侨寮夷酥琳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據說是孔子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期儒家的作品,都包含在《小戴禮記》中。后來,它獨立成一本書,南宋朱子將其分為33章。
第一次讀《中庸》的時候,感覺很迷茫,不知道它的意思,很難理解它的意思。雖然不懂,但也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不倚,不易不更謂庸。中庸就是中和。說起來簡單,其實我們很難做到,我們的.言行往往失去偏頗。過分追求物質,或過于理想主義,都是一樣的,過猶不及。特別是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中,為了達到一定的分數,有時會犧牲學生的休息時間,或者讓他們被動地接受一些所謂的知識,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庸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讓我們知足常樂,慢慢學習,全心全意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有句話很流行;細節(jié)決定成敗。許多人缺乏適度的素質,往往不能到處小心,不能從頭到尾保持正常的心,他們經常在事情的最后一刻因為沒有注意到細節(jié)而失敗。
總之,讀了中庸之后,我對生活中的人受益匪淺,一定會受益終生。“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則”,即標準。這個標準,其實是對自己和他人統(tǒng)一的標準。“你想站起來站起來,你想達到人才”,這句話是說,如果你想站起來,你必須先讓別人站起來。首先,你必須讓別人達到事實。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實施“仁”的重要原則。如果你能“推自己和別人”,你就能達到“仁”的境界。如果你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你會避免很多矛盾,生活會更簡單。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38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