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登高的教學設計(優(yōu)質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8 03:34:07
最新登高的教學設計(優(yōu)質17篇)
時間:2023-11-08 03:34:07     小編:QJ墨客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對一些事物進行總結。在寫總結之前,我們可以參考一些相關的范文和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總結的要點??偨Y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制定清晰的總結目標是寫好總結的關鍵。以下是一些總結范文的精華部分,供大家觀摩學習。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一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誦讀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掌握詩歌鑒賞的三種方法。

誦讀詩歌,體會作者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音像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飛花令”形式導入。

規(guī)則:先指定一位同學說一句關于秋天的詩,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學接力。

二、整體感知:

首先,聽錄音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讀音。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思考: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讀,另找一生評價。明確:(景物)描寫、抒情。

師: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用詩中的一個字來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與“悲”哪個更適合作詩眼。

明確:“悲”是作者直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間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因此用“悲”字更恰當準確。

師:這是詩的感情基調,即詩眼。

三、寫作背景。

師:請學生回憶作者的生平事跡。

明確: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沉郁頓挫。在初中學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現(xiàn)了詩人具有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

本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寫的?!鞍彩分畞y”已經結束四年,但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好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相繼去世,此時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寫下了這首詩。三年后,杜甫病死在離開四川的途中。

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論世法(并板書)。

四、分析意象。

師: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同桌之間討論。

生2展示。

明確:景物特點。

風急。

天高。

猿嘯哀。

渚清。

沙白。

鳥飛回。

落葉無邊蕭蕭下。

長江不盡滾滾來。

師:補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葉”的區(qū)別。

明確:意象:詩歌中具體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達出來,達到“內情”與“外物”統(tǒng)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落葉”給人一種枝繁葉茂之感,“落木”給人一種干枯干燥的感覺,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點??偨Y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書)。

師:找一生朗讀描繪畫面的文字,請大家閉眼,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誦讀指導:首聯(lián)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涼,似乎在唇齒間顫抖的讀出來;“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猿嘯哀”——要有欲哭的感覺;“鳥飛回”——聯(lián)想到作者,孤獨漂泊、遠離家鄉(xiāng),他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頷聯(lián)兩句,要將蒼涼之感和曠達之悲讀出來。

五、體會情感。

師: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lián)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

生3展示。

明確: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炯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

師:點撥通過具體的字詞來體會作者的情感。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書)。

誦讀指導:“萬”“悲”“常”都要重讀。讀“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遙遠之狀;讀“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涼?!鞍倌甓嗖—毜桥_”,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獨,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最后一聯(lián),“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中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六、課堂小結1.情境式默寫(ppt15中幾句話對應的詩句)。

2.背誦全詩。

七、課后作業(yè)。

根據本課學習的幾種方法,自學《秋興八首(其一)》。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ㄒ魳菲穑?/p>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三

學生能準確掌握文中的生字詞,并能順利朗讀背誦。

學生能理清詩歌的情感線索,領會詩歌的內容。

學生能通過對詩句的鑒賞來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詩的誦讀與積累。

教學難點:對杜甫詩歌中沉郁風格的理解和領悟。

教學方法及輔助工具:

教學方法:講授法,誦讀法,討論法。

輔助工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入:春天,是萬物復蘇鳥語花香的季節(jié),在春天的時候我們喜歡做什么呀?踏春,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而在秋高氣爽的時候,人們則喜歡登高望遠飲酒作詩。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說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笔惆l(fā)的是思鄉(xiāng)思親的情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也是詩人杜甫在登高時創(chuàng)作的,詩名就叫《登高》。

背景材料:

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普及一個知識),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4年,但各地的軍閥又在不斷混戰(zhàn),搶占地盤。杜甫因戰(zhàn)亂而流離到夔(kui)州,此時的他已經56歲,身染重病,為了排解憂愁,又值重陽節(jié)之際,因而登高望遠,在登高后看到的是深秋的蕭條景色,由此想到國家正值戰(zhàn)亂,感時傷懷而作。

解析字詞,理順文章:

渚清沙白:渚,水中小洲;清,洲邊的江水清澈;沙白,小洲上的白沙。

翻譯:天高風急,猿嘯聲聲似乎蘊含著無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鷗不時地回旋。無邊無際的落葉紛紛飄墜,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而來。離家萬里,悲嘆自己經常漂泊他鄉(xiāng),衰老多病,寒秋中獨自登臨高臺。世事艱難,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雙鬢,窮困潦倒,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

品讀課文: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一首古詩,肯定就是要讀的,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一遍,一定要注意有感情的朗讀,把握好節(jié)奏。

接著播放一份朗讀音頻,讓學生聽。再請同學起來讀一遍,最后全班齊讀一遍。

內容品讀:

1同學們剛才都讀了這首詩,感覺到詩中一直貫穿著的一種情感是什么?

明確:憂愁悲傷孤獨等。

詩人在詩中是怎么體現(xiàn)這個“悲”字的?(讓學生討論)。

明確:首先體現(xiàn)在所見的深秋景色的悲上。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不盡長江滾滾來”。

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中有些什么景物,也就是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

明確:八種。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下和長江滾滾來。

這些各具特點的意象是怎么來表現(xiàn)詩人描寫的秋景之悲的?

明確:(1)急風,說明風很大,又是秋天的風,而且還是登高之后感受到的風,我們知道越往高處走,溫度就越低,所以這時的風肯定是又冷又大的,這風不僅吹在詩人的身上,更在詩人的心上。

(2)高天,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得自己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心頭。

(3)哀猿,猿的叫聲是哀傷的,這更為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4)清渚和白沙,清和白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這又使得詩人更為悲傷。

(5)回鳥,因為急風而不斷盤旋不能往前飛的一只鳥兒,而且只有一只,它是孤獨的,這讓作者自己感到了自身的孤獨。

(6)落木蕭蕭,落木就是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這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從落木中詩人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盡頭,由此更顯凄涼。

(7)《論語》中有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蘇軾在《赤壁賦》中也寫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都是在感嘆生命的短暫,光陰的易逝。因此在這里也是詩人感嘆人生苦短。

這些都是從寫景來體現(xiàn)“悲”的。

除了秋景之外,作者還從什么方面來體現(xiàn)“悲”的?

明確:還體現(xiàn)在詩人的遭遇上。集中表現(xiàn)在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叭f里……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悲嘆自己經常漂泊作客他鄉(xiāng),壯志難酬,處境艱難。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孤身一人抱病登臺,倍感凄涼。

艱難苦恨繁霜鬢:如何理解“艱難”一詞?雙重意思,一是指國家要平息動亂的艱難和自身命運之艱,常年漂泊,生活艱難。

也許有人會說,他難道是神經病嗎?連自身的生活都保證不了,還要去關心國家大事,這不就是吃飽了撐的嗎?但是這就只是我們普通人的想法,而真正偉大的人就是他這樣的,有著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若世間少了這些人,那么我們現(xiàn)在享受到的美好生活就會變得遙不可及。

潦倒新停濁酒杯:自古以來,中國人只要一有煩惱就會借酒澆愁,今天也不例外,而詩人內心苦悶,想要一醉解千愁,可是又以為自己年老多病,不得不戒酒,心中萬千思緒無法排解,也就愁上加愁了。

把握作者情感:

這首詩是由前四句的寫景轉到后四句的抒情,使之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由“風急……鳥飛回”的孤獨到“無邊……滾滾來”的沉郁,再到“萬里……獨登臺”的愁苦,最后到“艱難……濁酒杯”的無奈,由此看出全詩的感情基調就是一個字:悲。

(七)總結:

全詩通過所見的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情感。可以說,這首詩是杜甫對生命的感悟對時世的艱難對漂泊的一生對凄涼的晚景和對未酬的壯志的一個總結。它因其雄渾悲涼的意境工整齊協(xié)的格律而被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四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誦讀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鑒賞的三種方法。

誦讀詩歌,體會作者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音像資料。

一、“飛花令”形式導入。

規(guī)則:先指定一位同學說一句關于秋天的詩,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學接力。

二、整體感知:

首先,聽錄音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讀音。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思考: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讀,另找一生評價。明確:(景物)描寫、抒情。

師: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用詩中的一個字來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與“悲”哪個更適合作詩眼。

明確:“悲”是作者直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間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因此用“悲”字更恰當準確。

師:這是詩的感情基調,即詩眼。

三、寫作背景。

師:請學生回憶作者的生平事跡。

明確: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沉郁頓挫。在初中學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現(xiàn)了詩人具有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

本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寫的。“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但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好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相繼去世,此時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寫下了這首詩。三年后,杜甫病死在離開四川的途中。

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論世法(并板書)。

四、分析意象。

師: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同桌之間討論。

生2展示。

明確:景物特點。

風急。

天高。

猿嘯哀。

渚清。

沙白。

鳥飛回。

落葉無邊蕭蕭下。

長江不盡滾滾來。

師:補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葉”的區(qū)別。

明確:意象:詩歌中具體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達出來,達到“內情”與“外物”統(tǒng)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落葉”給人一種枝繁葉茂之感,“落木”給人一種干枯干燥的感覺,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點??偨Y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書)。

師:找一生朗讀描繪畫面的文字,請大家閉眼,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誦讀指導:首聯(lián)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涼,似乎在唇齒間顫抖的讀出來;“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猿嘯哀”——要有欲哭的感覺;“鳥飛回”——聯(lián)想到作者,孤獨漂泊、遠離家鄉(xiāng),他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頷聯(lián)兩句,要將蒼涼之感和曠達之悲讀出來。

五、體會情感。

師: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lián)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

生3展示。

明確: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炯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

師:點撥通過具體的字詞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偨Y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書)。

誦讀指導:“萬”“悲”“?!倍家刈x。讀“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遙遠之狀;讀“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涼?!鞍倌甓嗖—毜桥_”,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獨,形單影只,無所依傍?!鞍佟薄岸唷薄蔼殹倍家刈x,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最后一聯(lián),“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中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六、課堂小結1.情境式默寫(ppt15中幾句話對應的詩句)。

2.背誦全詩。

七、課后作業(yè)。

根據本課學習的幾種方法,自學《秋興八首(其一)》。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五

一、掌握詩人的精湛構思和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登高》教學設計。

二、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三、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鑒賞關鍵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圖景。設計畫面,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方法:

一、美讀法。通過美讀以品味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音韻美。

二、對比閱讀法。把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比較賞析。培養(yǎng)學生判斷、歸納推理的能力。

三、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激趣導入。

多媒體顯示寫杜甫的對聯(lián):

詩史數(shù)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毆野老心。

1、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幅對聯(lián)是寫誰的嗎?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誦一首我們共同欣賞嗎?(學生背誦)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歌《登高》(板書)。

(解說:運用對聯(lián)導入新課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再讓學生背誦學過的詩歌,能將以前所學詩歌與現(xiàn)在所學的聯(lián)系起來,便于銜接、比較。)。

2、提問:請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樣學習詩歌的?

(解說: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3、放古琴彈奏的《平沙落雁》音樂,老師在深沉的音樂中滿懷深情的朗讀《登高》全詩。

二、鑒賞詩歌、體會意境。

(解說:以上問題重在培養(yǎng)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鑒賞詩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結合時代背景,體會通過寫景來表達作者的復雜感情,突破重點。)。

3、男生齊讀前兩聯(lián),激發(fā)學生想象。教師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在“大腦的熒屏上”播放畫面。教師描述:首先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急風、高天、猿鳴、飛鳥、落木、長江這些畫面,然后讓這些畫面動起來,詩人登上高處,感到獵獵秋風,聆聽空谷猿鳴,再移動畫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仰望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落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教案《登高》教學設計》。

(解說:將前兩聯(lián)詩句轉換成描述性語言,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在頭腦中再造想象,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解說: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為什么會“悲秋”呢,讓學生充分討論,發(fā)表意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總結:正因為常年作客異鄉(xiāng)的羈旅之愁,晚年多病纏身的孤獨之感,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困難家愁和日見白發(fā)增多而壯志未酬之慮,才使詩人產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結。(多媒體顯示:“作客”、“多病”、“艱難”、“潦倒”)。

三、構思畫面,配解說詞。

學生齊背全詩,然后給每一聯(lián)設計一幅圖畫,再給設計的畫面配上解說詞。

(解說: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但實現(xiàn)了由讀到寫的遷移,而且更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此問難度較大,教師先提供用多媒體展示的范例,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完成,教師對學生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點應給予表揚,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興趣。)。

四、深化鑒賞,學會運用。

學生思考:你最喜歡《登高》一詩的哪一聯(lián),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該怎樣運用?(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重在提示學生注意頷聯(lián),這一聯(lián)現(xiàn)在用來比喻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舊事物要必然衰敗、沒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會成長、壯大和勝利。

(解說:學習詩歌的目的最終還在于學以致用,推陳出新,讓學生明確古詩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時代的演變,現(xiàn)在都賦予了它新意,提醒學生在作文中應自覺加以運用。)。

五、比較閱讀,對比賞析。

討論明確相同點:兩首詩都借葉落、風急、枯藤、老樹等深秋的衰象,抒發(fā)詩人的愁苦悲涼之情,抒發(fā)的感情是與羈旅行役或游子思鄉(xiāng)有關;另外還有對時光流逝,人生無所作為的哀怨和無可奈何之感。不同點是《登高》除表達羈旅之愁外還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感情;《登高》選景上動靜結合,尤善描寫景物的動態(tài)美?!短靸羯场で锼肌穼懢吧蠜]有《登高》詩氣勢恢宏、雄渾。

(解說: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思維和理解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崩帽容^法設計課堂教學,易形成課堂教學的興奮點,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六、總結全詩: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祖先,我們學習這首詩,深深地震撼于他的憂國憂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為此,我寫了一首詩來歌頌他,我相信同學們會比老師寫得更好!

(多媒體顯示詩歌,在《二泉映月》的樂曲聲中,師生共同朗誦)。

詩人杜甫。

在《月夜》的清輝中/嗒嗒的拄拐聲/伴著你孤獨的深吟//。

七、布置作業(yè)。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六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誦讀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掌握詩歌鑒賞的三種方法。

誦讀詩歌,體會作者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音像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飛花令”形式導入。

規(guī)則:先指定一位同學說一句關于秋天的詩,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學接力。

(板書:登高杜甫)。

二、整體感知:

首先,聽錄音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讀音。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思考: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讀,另找一生評價。明確:(景物)描寫、抒情。

師: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用詩中的一個字來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與“悲”哪個更適合作詩眼。

明確:“悲”是作者直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間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因此用“悲”字更恰當準確。

師:這是詩的感情基調,即詩眼。

三、寫作背景。

師:請學生回憶作者的生平事跡。

明確: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沉郁頓挫。在初中學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現(xiàn)了詩人具有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

本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寫的?!鞍彩分畞y”已經結束四年,但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好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相繼去世,此時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寫下了這首詩。三年后,杜甫病死在離開四川的途中。

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論世法(并板書)。

四、分析意象。

師: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同桌之間討論。

生2展示。

明確:景物特點。

風急。

天高。

猿嘯哀。

渚清。

沙白。

鳥飛回。

落葉無邊蕭蕭下。

長江不盡滾滾來。

師:補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葉”的區(qū)別。

明確:意象:詩歌中具體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達出來,達到“內情”與“外物”統(tǒng)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落葉”給人一種枝繁葉茂之感,“落木”給人一種干枯干燥的感覺,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點。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書)。

師:找一生朗讀描繪畫面的文字,請大家閉眼,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誦讀指導:首聯(lián)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涼,似乎在唇齒間顫抖的讀出來;“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猿嘯哀”——要有欲哭的感覺;“鳥飛回”——聯(lián)想到作者,孤獨漂泊、遠離家鄉(xiāng),他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頷聯(lián)兩句,要將蒼涼之感和曠達之悲讀出來。

五、體會情感。

師: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lián)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

生3展示。

明確: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炯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

師:點撥通過具體的字詞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偨Y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書)。

誦讀指導:“萬”“悲”“?!倍家刈x。讀“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遙遠之狀;讀“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涼。“百年多病獨登臺”,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獨,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最后一聯(lián),“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中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六、課堂小結。

1、情境式默寫(ppt15中幾句話對應的詩句)。

2、背誦全詩。

七、課后作業(yè)。

根據本課學習的幾種方法,自學《秋興八首(其一)》。

登高。

杜甫。

“悲”人生之秋由象入境法。

國家之秋情景交融法。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七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秋天,是詩人流寓夔州深秋登高時有感而作。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全詩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全詩語言凝煉,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內編》)。

教學對象為我校高二(1)學生。這個班是文科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感悟能力強,積累了一定的詩歌鑒賞知識,閱讀的興趣和表達的愿望比較強烈,課堂氣氛活躍。

詩歌教學的關鍵是感受詩景,體味詩情,領悟詩意,在此基礎上孕育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審美情感。杜甫的詩歌素以煉字精深、涵蓋深遠著稱,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語,便籠大千于方寸,縮古今于一瞬。故誦讀文本,咀嚼字句,是賞景、悟情、會意的基本路徑。根據誘思探究教學“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的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讀”、“議”、“思”、“說”等活動,使其讀而有其情,議而曉其義,思而明其理,說而動其心,從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長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壯志未酬的情懷,深刻感悟情與景的結合。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

1、熟讀詩歌,疏通大意,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整體把握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復雜的人生情感。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誘思探究學習。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受杜甫心系蒼生、情寄邦國、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

1、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1課時。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課件投影】回顧并展示已學過的杜甫詩句。

【設計意圖】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知人論世,走近詩人。

【課件投影】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一個“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立功立言是這個家族的傳統(tǒng)。7歲學詩,15歲揚名,與李白并稱“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隱和杜牧)””。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倍鸥Φ脑姮F(xiàn)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了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對后世影響深遠。

《登高》一詩寫于大歷二年(767)秋天。當時,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但邊患未消,戰(zhàn)亂四起,唐朝局勢動蕩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嚴武居于蜀中,但嚴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軍閥混戰(zhàn),杜甫難以存身,于是離開成都沿江東下,于大歷元年(766)到達夔州,滯留于此,時年55歲。詩人長期漂泊,備嘗艱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自己又壯志難酬,種種悲苦郁積心頭,于大歷二年秋天重陽節(jié)獨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曠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即通過深入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創(chuàng)作背景,使學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刻體悟詩歌的豐富意蘊。

(三)反復誦讀,整體感悟。

【課件投影】。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指導學生七言詩的讀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節(jié)拍吟誦,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音讀——要求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情讀——要求學生飽含感情朗讀。告知學生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必須把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是你自己寫的。如讀杜甫的這首詩時,把自己化身為那個老病孤苦的杜甫——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鼓勵一、二名學生主動范讀,給予肯定表揚。

學生大聲齊讀,要求把握詩脈,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詩歌重在朗讀,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觸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體驗”的平臺;學生在朗讀中自覺地整體把握詩意,感悟詩作意境,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礎;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詩歌的朗讀吟誦以及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情感的能力。

(一)把握意象,體會感情。

【課件投影】提出問題,激發(fā)思考。

1、《登高》這首詩哪聯(lián)寫景,哪聯(lián)抒情?

(首聯(lián)、頷聯(lián)寫景,頸聯(lián)、尾聯(lián)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什么詞描寫?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

(這首詩首聯(lián)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頜聯(lián)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蕭蕭”、“滾滾”來描寫。抒發(fā)了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分析,整體把握全詩,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由簡單的問題導入,由淺入深,循序漸漸,化解了學生在鑒賞詩歌時的畏難情緒。

(二)入情入境,體悟情感。

【課件投影】“三秋圖,杜甫心”

有評者把杜甫的這首詩概括為“三秋圖,杜甫心”。

1、寄意遙深“三秋圖”。

“秋”不僅是季節(jié),也是心境.不僅是自身遭遇,也是國家前途。季節(jié)之秋——秋風正勁,長天高遠,猿猴哀鳴,飛鳥盤旋.天地間闊大蒼茫、凄涼清冷的景象,皆傳達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葉是衰老的象征,“蕭蕭下”隱含著詩人心情的下墜,他感嘆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對滾滾長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嘆時光飛逝,生命短暫;國運之秋——戰(zhàn)亂雖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國事頹敗,觸動了詩人憂時傷世之感。此詩明寫季節(jié)之秋,其中也滲透著生命之秋與國運之秋,三者交匯渾融,詩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2、憂思沉郁“杜甫心”。

(1)本詩詩眼為哪一字?(悲)。

(2)本詩都體現(xiàn)了哪些悲意?

宋人羅大經評頸聯(lián)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千愁萬緒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層層疊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嘆,情感更趨沉郁,詩意更見悲慨。

(3)如果說“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話,還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為國事盡力而不能,想借酒澆愁而不得——讓杜甫悲愁郁結,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濃厚的悲情,那作者的悲情來自哪些方面呢?立足于文本,從詩中找出悲之因。

詩人的“悲”情來自: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捅铩?/p>

悲之四:萬里??捅?。

悲之五:獨自登臺。

悲之六:多病獨登臺。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臺。

悲之八:生活艱難。

悲之九:新停酒杯。

(5)如此多悲,傳遞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請結合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人的感傷。

大而言之的國家:國運衰微——國難。

小而言之的家運:羈旅之愁——漂泊之苦。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業(yè)無成——壯志難酬。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層層遞進的啟發(fā)提問,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情緒當中,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培養(yǎng)了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課件投影】杜甫,不僅給我們以詩歌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從《登高》及以前學過的詩中可以獲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財富?要求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分享。

【設計意圖】感受杜甫心系蒼生、情寄邦國、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善于鉆研的能力,養(yǎng)成互相切磋、互相協(xié)作的習慣。

【課件投影】閱讀以下幾段杜甫詩歌中的名句,進一步體會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與我”為題,自選一個角度,寫一段話,談談你對杜甫的感悟。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3、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4、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洞和贰?/p>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杜甫心系蒼生、情寄邦國、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從而觀照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是我為我校高二(1)班(文科班)2008年9月25日上午第三節(jié)語文課教學《登高》而設計的。本設計立足于《登高》一詩的特點和這個班語文學習興趣濃厚,閱讀的興趣和表達的愿望比較強烈,感悟能力強等實際,遵循誘思探究教學“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的理念,致力于“授人以漁”,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議”、“思”、“說”等活動,深刻體會作者長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壯志未酬的情懷,深刻感悟情與景的結合,并從中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躍,沉浸于詩歌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ㄒ魳菲穑?。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lián)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卑堰@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蛘叻催^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內容:講解,自學其余近體詩。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1、放音樂《二泉映月》。

2、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3、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4、講解: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老師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3、啟發(fā)式教學:

(1)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幾種景物?

(2)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3)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你們想像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我們?yōu)槭裁床话阉胂癯梢恢粴g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疤旄摺薄鲆暎邃?、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xiāng)看。

要求學生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師生共讀)。

(6)頜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水,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

生命怎么樣?長久還是短暫?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5、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6、討論杜甫的人生。

1、學生自學。

2、每首詩歌指一名學生分析講解,其余學生討論是非。

1、小結課文內容。

2、背誦全詩。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誦讀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鑒賞的三種方法。

教學難點:

誦讀詩歌,體會作者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音像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飛花令”形式導入。

規(guī)則:先指定一位同學說一句關于秋天的詩,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學接力。

(板書:登高杜甫)。

二、整體感知:

首先,聽錄音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讀音。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思考: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讀,另找一生評價。明確:(景物)描寫、抒情。

師: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用詩中的一個字來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與“悲”哪個更適合作詩眼。

明確:“悲”是作者直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間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因此用“悲”字更恰當準確。

師:這是詩的感情基調,即詩眼。

三、寫作背景。

師:請學生回憶作者的生平事跡。

明確: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沉郁頓挫。在初中學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現(xiàn)了詩人具有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

本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寫的?!鞍彩分畞y”已經結束四年,但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好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相繼去世,此時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寫下了這首詩。三年后,杜甫病死在離開四川的途中。

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論世法(并板書)。

四、分析意象。

師:補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葉”的區(qū)別。

明確:意象:詩歌中具體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達出來,達到“內情”與“外物”統(tǒng)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落葉”給人一種枝繁葉茂之感,“落木”給人一種干枯干燥的感覺,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點??偨Y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書)。

師:找一生朗讀描繪畫面的文字,請大家閉眼,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誦讀指導:首聯(lián)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涼,似乎在唇齒間顫抖的讀出來;“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猿嘯哀”——要有欲哭的感覺;“鳥飛回”——聯(lián)想到作者,孤獨漂泊、遠離家鄉(xiāng),他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頷聯(lián)兩句,要將蒼涼之感和曠達之悲讀出來。

五、體會情感。

師: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lián)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

生3展示。

明確: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炯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

師:點撥通過具體的字詞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偨Y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書)。

誦讀指導:“萬”“悲”“?!倍家刈x。讀“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遙遠之狀;讀“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涼。“百年多病獨登臺”,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獨,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最后一聯(lián),“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中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六、課堂小結1、情境式默寫(ppt15中幾句話對應的詩句)。

2、背誦全詩。

七、課后作業(yè)。

根據本課學習的幾種方法,自學《秋興八首(其一)》。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十一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3.加強背誦指導。

4、學以致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練習。

一課時。

(投影畫面)。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

(音樂起)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長江邊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風蕭瑟,萬木凋零,凄冷的風中,一只孤鳥在高空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他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shù)起數(shù)落,郁郁不得志。重陽節(jié),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的他卻面對處在戰(zhàn)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ㄒ魳菲穑?。

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為了更好地誦讀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

誰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分析鑒賞:

有人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大家討論)。

分析:從藝術表現(xiàn)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偶工穩(wěn),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lián)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lián)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安粚Α_@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yōu)美,音節(jié)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lián)“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為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jié)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胺彼W”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lián)),有整體景(頷聯(lián))。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lián)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lián)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xiāng)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lián)從白發(fā)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lián)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

宋人羅大經評論此詩頸聯(lián)曰: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又可見其筆法之凝練。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誦讀此詩。

指名背誦。

學以致用:

律詩,我們從小至今也學了很多首了,從理論上我們對詩歌的寫法也做了分析指導,那么下面我們就該牛刀小試一下了吧!

自行創(chuàng)作律詩一首,題目自擬,內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詩的平仄押韻、起承轉合,要求格調清新向上,不做無病呻吟。

布置作業(yè):

2、修改自行創(chuàng)作的律詩。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故事引入。

(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二、課文分析引導。

1、放音樂《二泉映月》。

2、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3、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4、講解: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老師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3、啟發(fā)式教學:

(1)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幾種景物?

(2)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3)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你們想像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我們?yōu)槭裁床话阉胂癯梢恢粴g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疤旄摺薄鲆暎邃?、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xiāng)看。

要求學生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師生共讀)。

(6)頜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水,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

生命怎么樣?長久還是短暫?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5、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6、討論杜甫的人生。

三、根據本課的學習,自學其余幾首近體詩。

1、學生自學。

2、每首詩歌指一名學生分析講解,其余學生討論是非。

四、課后小結和作業(yè)。

1、小結課文內容。

2、背誦全詩。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十三

1.培養(yǎng)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感受詩人情感。

2.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規(guī)范答題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

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朗讀吟誦,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1.欣賞大自然的美。

2.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步驟】。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有哪些?分別有些什么習俗?(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逐漸縮小到重陽節(jié))大家知道重陽節(jié),古人有什么活動嗎?引出課題。

1、印象杜甫。

提問你眼中的杜甫是個怎樣的.人?(首先讓課堂動起來)。

梁啟超曾寫過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詩圣?情圣?

課件展示【寫作背景】。

2、誦讀全詩,體會感情基調。

提問這首詩我們讀過以后,情感基調該怎樣把握呢?

大家朗讀之后,對這首詩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鏈接:詩歌鑒賞中分析意境題型的答題步驟。

賞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導學生對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的解讀以及規(guī)范答題習慣的養(yǎng)成)。

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賞析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

2、討論:課后練習羅大經對頸聯(lián)的解讀(重點扣住“?!薄蔼殹弊盅蹃砭捉溃?。

1、對仗工穩(wěn),音調鏗鏘。

全詩四聯(lián)均用對仗,而且首聯(lián)中一句話還自相對偶,結構上井然有序。

2、體會杜甫詩風沉郁頓挫。

提示沉郁,不是壓抑、郁悶,而是內容上的厚重,頓挫,是指韻律。

聽一段曲,讀一首詩,看一個人,都需要用心!用心靈去碰撞心靈,才會擦出共鳴的火花!今天,我們用心地運用多種方法,去觸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顆滾燙的心靈,帶給我們無窮的沉思與強烈的震撼!

比較閱讀《望岳》和《登高》的情感異同。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十四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3.加強背誦指導。

4、學以致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練習。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新課導入:(。

投影畫面)。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

(音樂起)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長江邊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風蕭瑟,萬木凋零,凄冷的風中,一只孤鳥在高空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他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shù)起數(shù)落,郁郁不得志。重陽節(jié),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的他卻面對處在戰(zhàn)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ㄒ魳菲穑?/p>

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為了更好地誦讀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

誰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分析鑒賞:

有人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大家討論)。

分析:從藝術表現(xiàn)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偶工穩(wěn),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lián)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lián)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安粚?。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yōu)美,音節(jié)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lián)“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睘殡p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jié)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胺彼W”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lián)),有整體景(頷聯(lián))。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lián)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lián)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xiāng)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lián)從白發(fā)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lián)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

宋人羅大經評論此詩頸聯(lián)曰: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又可見其筆法之凝練。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誦讀此詩。

指名背誦。

學以致用:

律詩,我們從小至今也學了很多首了,從理論上我們對詩歌的寫法也做了分析指導,那么下面我們就該牛刀小試一下了吧!

自行創(chuàng)作律詩一首,題目自擬,內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詩的平仄押韻、起承轉合,要求格調清新向上,不做無病呻吟。

布置作業(yè):

1、背誦《登高》。

2、修改自行創(chuàng)作的律詩。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十五

二、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三、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鑒賞關鍵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圖景。設計畫面,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

一、美讀法。通過美讀以品味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音韻美。

二、對比閱讀法。把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比較賞析。培養(yǎng)學生判斷、歸納推理的能力。

三、點撥法。

多媒體。

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多媒體顯示寫杜甫的對聯(lián):

詩史數(shù)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毆野老心。

1、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幅對聯(lián)是寫誰的嗎?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誦一首我們共同欣賞嗎?(學生背誦)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歌《登高》(板書)。

(解說:運用對聯(lián)導入新課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再讓學生背誦學過的詩歌,能將以前所學詩歌與現(xiàn)在所學的聯(lián)系起來,便于銜接、比較。)。

2、提問:請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樣學習詩歌的?

解說: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3、放古琴彈奏的《平沙落雁》音樂,老師在深沉的音樂中滿懷深情的朗讀《登高》全詩。

二、鑒賞詩歌、體會意境。

(解說:以上問題重在培養(yǎng)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鑒賞詩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結合時代背景,體會通過寫景來表達作者的復雜感情,突破重點。)。

3、男生齊讀前兩聯(lián),激發(fā)學生想象。教師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在"大腦的熒屏上"播放畫面。教師描述:首先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急風、高天、猿鳴、飛鳥、落木、長江這些畫面,然后讓這些畫面動起來,詩人登上高處,感到獵獵秋風,聆聽空谷猿鳴,再移動畫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仰望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落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教案《《登高》教學設計》。

(解說:將前兩聯(lián)詩句轉換成描述性語言,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在頭腦中再造想象,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解說: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為什么會"悲秋"呢,讓學生充分討論,發(fā)表意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總結:正因為常年作客異鄉(xiāng)的羈旅之愁,晚年多病纏身的孤獨之感,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困難家愁和日見白發(fā)增多而壯志未酬之慮,才使詩人產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結。(多媒體顯示:"作客"、"多病"、"艱難"、"潦倒")。

三、構思畫面,配解說詞。

學生齊背全詩,然后給每一聯(lián)設計一幅圖畫,再給設計的畫面配上解說詞。

(解說: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但實現(xiàn)了由讀到寫的遷移,而且更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此問難度較大,教師先提供用多媒體展示的范例,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完成,教師對學生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點應給予表揚,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興趣。)。

四、深化鑒賞,學會運用。

學生思考:你最喜歡《登高》一詩的哪一聯(lián),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該怎樣運用?(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重在提示學生注意頷聯(lián),這一聯(lián)現(xiàn)在用來比喻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舊事物要必然衰敗、沒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會成長、壯大和勝利。

(解說:學習詩歌的目的最終還在于學以致用,推陳出新,讓學生明確古詩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時代的演變,現(xiàn)在都賦予了它新意,提醒學生在作文中應自覺加以運用。)。

五、比較閱讀,對比賞析。

討論明確相同點:兩首詩都借葉落、風急、枯藤、老樹等深秋的衰象,抒發(fā)詩人的愁苦悲涼之情,抒發(fā)的感情是與羈旅行役或游子思鄉(xiāng)有關;另外還有對時光流逝,人生無所作為的哀怨和無可奈何之感。不同點是《登高》除表達羈旅之愁外還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感情;《登高》選景上動靜結合,尤善描寫景物的動態(tài)美?!短靸羯场で锼肌穼懢吧蠜]有《登高》詩氣勢恢宏、雄渾。

(解說: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思維和理解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較法設計課堂教學,易形成課堂教學的興奮點,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六、總結全詩: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祖先,我們學習這首詩,深深地震撼于他的憂國憂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為此,我寫了一首詩來歌頌他,我相信同學們會比老師寫得更好!

(多媒體顯示詩歌,在《二泉映月》的樂曲聲中,師生共同朗誦)。

七、布置作業(yè)。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十六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3、加強背誦指導。

4、學以致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練習。

(投影畫面)。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

(音樂起)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長江邊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風蕭瑟,萬木凋零,凄冷的風中,一只孤鳥在高空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他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shù)起數(shù)落,郁郁不得志。重陽節(jié),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的他卻面對處在戰(zhàn)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為了更好地誦讀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

誰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有人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大家討論)。

分析:從藝術表現(xiàn)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偶工穩(wěn),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lián)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lián)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yōu)美,音節(jié)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lián)“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為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jié)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胺彼W”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lián)),有整體景(頷聯(lián))。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lián)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lián)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xiāng)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lián)從白發(fā)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lián)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

宋人羅大經評論此詩頸聯(lián)曰: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又可見其筆法之凝練。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誦讀此詩。

指名背誦。

律詩,我們從小至今也學了很多首了,從理論上我們對詩歌的寫法也做了分析指導,那么下面我們就該牛刀小試一下了吧!

自行創(chuàng)作律詩一首,題目自擬,內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詩的平仄押韻、起承轉合,要求格調清新向上,不做無病呻吟。

1、背誦《登高》。

2、修改自行創(chuàng)作的律詩。

登高的教學設計篇十七

1、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情懷。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下面我們積累《詩經》的相關知識。

ppt出示:讀。

1.一生讀,他生評價,糾錯。

2.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1.師:打擊對這首詩歌的感受怎樣?用一個字概括出來就是——生答“悲”,師板書“悲”

2.師:悲從何來?請大家自由朗讀,找出悲的原因,從詩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讀。

生1:3、4兩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師:什么樣的身世?現(xiàn)在怎樣?為何看到落葉就悲?

生回答:命運多舛的身世,現(xiàn)在已經老了,此時可能重病在身。

師:再讀一下!為何見到長江而悲?

生再讀。

生:因為時光飛逝,生命流逝。

師結: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時光流逝之悲。

生2:1、2兩句,由景及情,悲涼的景情,全是冷色調。

師:帶著這種感覺讀一下。

生讀。

生3:“萬里”讓我想到了他蕭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懷(鼓掌)。

師: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個詞?

生:孤獨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獨的心聲。

4.師:還有哪里體現(xiàn)了悲?從原詩中找。

生5:“艱難”句。

師: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讀一下。

生再讀。

師:只有一己之滄桑嗎?

生:還有國家。

師板書:家國之悲。

生齊讀。

5.師小結。

ppt出示:品。

6.師:再齊讀,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現(xiàn)的。

師提示:看看目標。

生答:借景抒情。

配樂師朗誦,要求生再次體會詩歌悲情。

2生讀,生齊讀。

7.師補充杜甫晚年境遇(配樂抒情一段話)“你的命運即使像墨汁一樣黑,你也堅持用……我多想遇見你,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912832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