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500字(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1 23:29:46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500字(三篇)
時間:2023-01-11 23:29:46     小編:zdfb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500字篇一

摘要:張愛玲的小說以悲劇故事見長,作為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半生緣》把張愛玲那種精妙絕倫,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無疑。十八年,流年似江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慢慢淡去;那些曾經撕心裂肺的痛,已然遠了;而那些曾經摧肝裂膽的恨,也變得輕如飛絮,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將那十八年的惆悵和哀傷彌漫開來,久久不散。小說《半生緣》與張愛玲其他作品一樣,展現了蒼涼的風格,作者仍然以一種冷漠但不失憐憫的情懷來看待蕓蕓眾生,并直擊他們孤獨無望的人生境地和愛情掙扎。小說以世鈞和曼楨感情的悲歡離合為發(fā)展線索,并穿插曼璐與豫瑾、叔惠與翠芝等人的情感糾葛,反思了特定歷史時期人物的情感悲劇。

關鍵字:張愛玲半生緣悲劇

張愛玲的《半生緣》講述了蕓蕓眾生之中一個普通的但又曲折的愛情故事。主要是以顧曼璐、顧曼楨、沈世鈞、許叔惠、石翠芝等幾對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為主線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平凡而悲涼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初中國舊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里。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邁的奶奶單薄的母親和幾個幼小的孩子,因此養(yǎng)家的重擔只得落在長女顧曼璐身上。于是十六歲的顧曼璐被迫當了舞女,成了舊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際花。后來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給了一個貧窮好色的投機商祝鴻才??墒菚r間長了,祝鴻才對她厭倦了,開始不斷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實更是給他們的婚姻蒙上了一層陰影。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開始將借腹生子的邪惡念頭伸向已與沈世鈞有婚約的妹妹——顧曼楨。最后她終于成功拆散了這對苦苦相戀的癡男怨女,親手毀了同胞妹妹的一生。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曼璐和曼楨的親情從此決裂。曼楨成功逃脫,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她離開了一切,包括深愛著的沈世鈞。世均則在曼璐的誤導下單純地以為她變心,倉皇地與一個自己不愛并且不愛自己的人——翠芝結了婚。而曼璐因癆病在自責和悔恨中痛苦絕望地死去?? 小說的最后,當經歷重重磨難的顧曼楨與早已結婚生子的沈世鈞重逢時,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道盡了這半世荒涼。

《半生緣》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楨最后的發(fā)問,更讓人感慨萬千。祝鴻才是個好色的投機商,正是他的好色導致了整個故事的轉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劃者,真正的策劃者是曼楨親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這是整個悲劇故事的開端,而當曼禎被囚禁后,整個小說中的人物命運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并出現了一幕幕愛情的悲劇。首先是并不相愛且互相排斥的世鈞與翠芝結婚,然后是愛著翠芝卻又遠走他鄉(xiāng)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沒有通過曼楨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與深深的自我譴責中死去,而曼楨雖然嫁給了祝鴻才卻完全是因為母愛,雖然祝鴻才得到了曼楨,但同樣壓抑苦悶,每個人都體現出悲劇人物的色彩,整個故事無幸福的愛情與婚姻,一切都充滿了悲劇的因素,表現了人生歷程的艱辛與悲哀,讓人感嘆人生的無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楨和世鈞的分手,給人一種對人世的無奈,這是因為他們相識的時機不對、猜疑與誤會、他人的刻意阻撓以及對對方的不信任而導致了他們的愛情悲劇。

“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八年了——真嚇人一跳,馬上使他連帶地覺得自己老了許多。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縫間的事”。而這樣的開頭又恰恰使人深深陷入悲涼的格調里。帶著哀傷的情愫開始,自然意味著結局也必然是悲傷而終。顧曼楨是整個劇中最為悲情的人物。我總是在感嘆她的悲劇人生,感嘆她的軟弱無能。她才是讓人真正同情的一個人,所有的悲劇都在她的身上體驗。如花的年紀,本該有的是美好的未來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她所承受的卻是家人的背叛,愛人的誤解,被人安排好的下半生。她的姐姐是毀掉她幸福的直接締造者,但她自己又何嘗不是呢?她的優(yōu)秀,她的美麗大方、善解人意使得周遭所有的男人都喜歡她,為她而傾倒,因而遭到了姐姐的羨慕和嫉妒。而她的軟弱無能也就間接造成了自己的悲劇,如果她不那樣隨便的將沈世鈞給的戒指輕易當著他的面脫下來,也許他就不會這樣輕易放棄她的愛,放棄他們曾今的海誓山盟。我認為,曼楨和世均應該多加溝通,才不會造成互相誤解的局面,也不會在最后造成兩個人一生的傷痛。其實兩條交叉線的悲哀在于,他們曾今有過交集,卻在最后只能漸行漸遠,最終不再有任何的交集。看到曼楨和世均的故事,想必會讓每個讀者無不為之落淚,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便是兩個相愛的人,在命運的蹂躪和折磨下,卻不能在一起。待到再重逢時,我已為人母,你已為人夫,愛情的美好,即使仍然存在,但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她是一個讓人喜愛,讓人憐,讓人哀的可人兒,但是卻在命運的安排中與自己的真愛錯過,就這樣兩人消失在彼此的世界中。如果當時再多堅持一點,再多溝通一點···但是這所有的,都只是如果而已。發(fā)生過的亦無法改變,人只能選擇在現實面前低頭,在命運下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向。宿命面前這一切都是那么的蒼白而又無力,只能讓心麻木,強顏歡笑,把眼淚和心碎留給別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愛的回憶去祭奠這一場愛的盛宴!沈世均的人生在一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悲哀。他放棄了自己的真愛,卻選擇了自己毫無任何感覺的翠芝,而翠芝的心中藏著的卻是他的好朋友——叔惠。突然感覺到一種可笑的無奈,似乎劇中的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一種無奈的可笑,選擇的都不是自己的心中所愛,卻只能在錯誤的選擇中繼續(xù)尋找短暫的光明。沈世均的性格中隱藏著軟弱的一面,否則他不會對待愛情如此的不夠堅持和執(zhí)著,也不會只聽到了曼璐的只言片語就很傻的相信她的話,即使他真的相信了,他也應該堅持要求曼楨自己出來把事情解決了而不是借自己姐姐的口訴說??上褪沁@樣放棄了,他的放棄即意味著曼楨后半生悲劇的形成,也給自己的愛情畫上了一個永遠不能繼續(xù)的休止號。曾今的海誓山盟,如今卻都不復存在,人去樓空。當不再倔強和不再固執(zhí)的時候,便是向現實和生活中的無奈低頭的時候。

張愛玲的小說里的愛情是那么蒼涼,沒有完美。正如她自己說的,生命是一襲完美的袍,上面爬滿蚤子。她不相信生命完美、上進,也不相信天長地久、海誓出盟的愛情。她用一種完全旁觀者的超脫漠然冷眼看自己筆下的人物隨命運輾轉沉浮,她筆下的愛情破碎卻別有

韻味,蕩氣回腸又充滿絕望,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讓人看得真真切切,難過卻又不得不認同,因為生活本就是如此。

《半生緣》是苦澀的,縱使是愛情也苦澀得讓人落淚,在字里行間留下淡淡陰暗的影子,婚姻更是讓人連喜愛的勇氣都沒有。這就是張愛玲筆下的愛情,以悲劇示人,殘忍,卻真實。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500字篇二

張愛玲小說《半生緣》讀后感

生命是一襲爬滿了虱子的華麗的袍子。緣卻又是對相愛的人的極大諷刺與愚弄。

張愛玲,這個文壇小女子用她一貫的冷色調勾畫出3對男女的愛“緣”,是孽緣?還是無緣?顧曼楨與沈世均的緣=時間的沉淀,曼楨是一個表面柔弱卻又堅強的女人,清貧的環(huán)境造就了她那倔強、堅忍、執(zhí)著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擔起了贍養(yǎng)家人的責任,與世均平淡而又真實的愛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絲慰藉,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犧牲,在世均的體諒中這個“弱女子”感到了幸福與快樂。在默默中,她撐起了一個家,然而曼璐在祝鴻才身邊的日漸失寵,在她的私心與母親和用人合謀草草將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懷中,在被實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無顏面對自己深愛著的他。在堅忍的她終于又一次挺了過來,在病友幫助下,成功逃脫,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她離開了一切,包括深愛著的他,她淡淡地平靜;而世均則在曼璐的誤導下單純地以為她變心,倉皇地與一個自己不愛并且不愛自己的人——翠芝結了婚。

14年后的她為了自己的兒子又回到了祝的身邊,但此時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當再見他時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們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場。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這沉默也就成為一種答復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眱扇四?,深沉的愛在時間這慢慢沉淀,任由緣盡……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與許叔惠的緣=無聲的報復緣,妙不可言。用在他們身上在適合不過了。她,一個千金小姐、大家閨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貧卻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見鐘情,然而家人的阻撓,彼此的沉默,將愛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與世均草草結婚了,他賭氣留學美國。這段愛在塵封了14年之后被打開,那時的他已離婚,而她膝下有一雙兒女,但卻不幸福。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聲中,她才感到一絲凄涼的勝利與滿足……卻永遠無法回到從前……顧曼璐與張豫謹的緣=黯然的離開,顧曼璐是個令人痛恨卻又讓人同情的人物。從一個單純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淪落為無恥毒婦。悲劇的開始源于為了家庭的生計開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愛的還是那個與她從小結親的張豫謹,最不能辜負的最后還是辜負的張豫謹,她選擇了離開,默然地離開,鉆進了燈紅酒綠。一個舞女被后輩搶飯碗的哀怨,一個年華漸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點東西的急切,讓她抓住了祝鴻才——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為會就此平靜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緣開始了,面對情變,她變得愈加的潑辣,甚至殘忍,面對未能添丁而失寵的境地她頓生毒計,不惜將自己的親生妹妹葬送給祝鴻才這頭“禽獸”,而張豫謹在此時選擇了死心,明智地找了個女人過上平靜的生活。

曼璐走了,張豫謹的女人也在六安淪陷時喪生。當初的有情人,一個墮落、離世,一個則選擇離開故土……

是解脫?是逃避?

張愛玲用她那細膩的筆法,冷淡的字句,將骨子里的蒼涼貫穿整部小說,以一貫的悲劇結束了這一切的愛恨情愁。

有緣相見,無緣結果,有情人在時間的海洋內未曾沖淡彼此的愛,而是選擇了塵封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fā)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也許,生命本是一襲爬滿了虱子的華麗的袍子吧。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500字篇三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是一句調侃。按《半生緣》的描述,曼楨和世均的故事應該是從1931年左右開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這十四年的歷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張愛玲提及的只有抗戰(zhàn)——在淪陷后的上海,曼楨匆匆地看見了世均來去的影。

從另一個側面這可以說明,抗戰(zhàn)對中國的影響是全面的?;氐焦适卤旧?,這樣的一個情節(jié)匆匆閃過或許意味著: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這么演繹的。??匆娪腥嗽u論:最喜歡看前半部分曼楨和世均慢慢好起來的情節(jié),而對于后半部分的疏離則跳過為好。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似乎故事里面的情節(jié)正在現實里栩栩如生地上演著:到了一定年紀的男女都被長輩催著結婚;同樣的,許許多多的人并沒能堅持自己的愛與理想,而與現實選擇了妥協(xié)。有時候,我們只是以為一小步的'妥協(xié),卻是往現實邁進了一大步。

這并不是說向現實妥協(xié)真的就是什么壞事。只是到頭來才真心發(fā)現了曼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這么一般的感慨。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實往往是國人最大的信仰。這倒可以再一次聯系起抗戰(zhàn)的話題:戰(zhàn)爭的硝煙從中國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慶依然能夠車水馬龍、歌舞升平。

所以,我覺得后半部分的情節(jié)更有回味的價值。曼璐也不是壞人,至少她還是曼楨的姐姐,最終還能體諒這血緣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無情,只是在現實壓下來的時候無力抗拒;至于曼楨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個極為出色的女子,卻在滾滾紅塵中被風吹得飄蕩,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與之類似的還有叔惠。現實里的時間匆匆流過,沒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話。

應該說,目前為止,在我讀過的中國小說中,沒有一本能像這本小說給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為可以與時事隔離的人們,以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尋求完滿,卻不知道現實與世界無聲無息地壓過來,到頭來,空留下一句感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09182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