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指導教師進行評價和反思,促進教學的不斷改進和提高。教案中應該包含適當?shù)脑u估和反思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提高能力。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學科和不同年級的優(yōu)秀教案設計。
傷仲永教案篇一
1、熟讀、朗誦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3、感悟文意,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積累文言知識。
2、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體會文章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合作探究、誦讀品味。
引導對話、感悟體驗。
1、學生:
查工具書,認記字詞,疏通文意,組織辯手、辯詞。
2、教師:
準備歌曲《愛拼才會贏》,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引導學生讀句“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教育及自身學習有關”讓學生討論:天資與后天教育對成才哪個重要?,而后發(fā)表看法。(根據(jù)學生意見把學生分成兩組)。
今天我們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讓我們在品學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體味怎樣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諦吧!
簡介作者:請1~2名學生根據(jù)積累的知識介紹王安石,教師適時補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課文原文,找一生讀文,其他學生糾錯、正音。
2、學生自讀全文,指出疑難,投影出示重點詞句,師生釋疑。(生問生答、師生對話)。
3、學生分小組合作再讀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話講述方仲永的故事。(學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學生小組分析)。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可觀者?!睂懛街儆捞熨Y過人、才能出眾;
第二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寫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睂懼儆雷兂梢粋€平庸之人。
6、再讀分析仲永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xiàn)這個道理?
(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8、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tài)度和情感如何?
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tài)度鮮明。
三、鞏固訓練,交流感悟。
1、朗讀全文,深入感悟。
2、學生交流自己讀文所感。
四、課下準備,參與活動。
根據(jù)課始時的分組情況及學生此時意見將學生分成兩組。要求學生明確辯題,確定辯手,搜集材料,準備課堂辯論。
傷仲永教案篇二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4.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重點:
(l)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一課時。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三、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
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
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
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
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皞笔前紓鞯囊馑?,表。
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可一人一句,要講清重點詞語)。
補充課文注釋:
“世隸耕”隸:屬于。
“未嘗識書具”嘗:曾經(jīng)。
“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并自為其名”自:自己。為:動詞,題上。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是:這。就:完成。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然:這樣。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好,優(yōu)秀。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且為眾人”且:況且。
“固眾人”固:本來。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峙滤B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3.提問:訪歸納文章的投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后天的學習更重要。
4.提問: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
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5.提問: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
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6提問: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原因是其父負其利不使學。
7.提問:第三段議論.寫作者的觀點。清簡要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8.提問: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目蒙這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四、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前兩段敘事,最后一段議論。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仰后場,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解釋了列加點的豐。
a世隸耕()。
b.未嘗識書具()。
c.即書詩四句()。
d.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e.或以錢幣乞之()()。
f從先人還家()。
g賢于材人遠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與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錢幣丐之()。
(三)翻譯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賓客其父。
2.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看了。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多多家里見到他,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樣了?!?/p>
傷仲永教案篇三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边@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可根據(jù)需要投影]: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yè)?。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shù)恼Z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fā)掘發(fā)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fā)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學生自由發(fā)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yè)?。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案篇四
1、默讀課文,學生提問,教師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毒┛诠现蕖贰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學生朗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問題組]。
a、全文可分為幾部分,標準是什么?
b、仲永的變化可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c、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d、作者對仲永的態(tài)度和情感是怎樣的?
3、朗讀背誦。(教師指導)。
傷仲永教案篇五
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3、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靈活適應《論語》中的有關知識。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教師講一個“年級死囚犯,在臨刑前咬下母親半邊耳朵”的故事。
2、討論,年輕人的行為如何理解?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地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進入課文學習,同時開發(fā)學生聽話,分析能力,并能準確地把自己的感受口頭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教師應以學生的看法為主。教師不作統(tǒng)一要求。
二、學生自讀課文。
說明:此項設計是為了“課題的書寫。加深了印象。
2、朗讀課文,參考注意釋,然后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的內容梗概。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為下一步訓練作鋪墊。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礙。為下步訓練作準備。
三、探究課文內容。
1、課題中“傷”是什么意思?作者因為什么而“傷”?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變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說明:此三項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重點在對原文的理解與應用。
4、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
5、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說明:此二項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時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四、課外延伸。
1、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因為兩文都涉及到了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
2、結合課文,說說現(xiàn)實社會中與之類似或相反的現(xiàn)象。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深刻靈活今后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五、作業(yè)?。
六、反思:
1、初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在朗讀方面、斷句、節(jié)奏、語氣語調都有一定的難度。要加強朗讀,力爭在理性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和體會,更要加強多種形式的朗讀。
2、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沒有想象的這么好,特別是后進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遺憾的教學中應重點注意。
傷仲永教案篇六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fā)掘發(fā)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fā)講解。
三、質疑探究。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學生自由發(fā)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yè)。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案篇七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后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皞弊直澈蟮暮x是傷什么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獲。
給仲永下評語。
師:說說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huán)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敝儆?,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fā)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么,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于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欲熏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說點什么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板書:給仲永父親的.一封信)。
在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時,教師別出心裁地采取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的方法,一下子把學生讀、思、寫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讓學生寫評語,學生由仲永的同齡人變成了評論者,他們的角色發(fā)生了轉換,閱讀的視角也就發(fā)生了轉變。這種轉變,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宋聚軒)。
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學習文言文究竟讓學生學什么?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一些文言知識呢,還是讓學生學習、吸取思想精華和優(yōu)秀文化呢?我認為,后者的價值要比前者大得多。眾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閱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為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受,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里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為求得分數(shù),不是為求得“營養(yǎng)”。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abcd。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
那么,怎么解決這兩個極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強對話。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里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都需要反復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復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后,還需要進行對話。只有對話,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養(yǎng)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所以字、詞的積累還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實,關鍵是方法。)。
傷仲永教案篇八
傷是文章的文眼,文中敘可傷之事,說可傷之理,表可傷之情。若能以傷為線,串起全文的教學,定能達到以盡可能單純的教學線條帶動盡可能豐厚的'教學內容的課堂高境界。
教學步驟
1、落實字詞,通曉大意。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感知課文內容: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了解本文形式:隨筆,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1、讀文中敘事部分,簡述作者傷為何事?作者是怎樣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3、文中哪些詞句、哪些安排可見作者的傷情?這些地方該怎樣朗讀?
4、你認為造成仲永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fā)言,自己確定發(fā)言的角度和觀點。
傷仲永教案篇九
1、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3、理解文章大意,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文言知識。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學生:查工具書,認記字詞 ,疏通課文大意。組織參辯人員,準備辯辭。
教師: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教學內容:掌握字詞,疏通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什么是天才?怎樣才能成為天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有許多激勵人們成材的格言,如:天才來自勤奮,聰明來自積累等?,F(xiàn)在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它從另一個角度告潔我們:人才決不是天生的。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
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學生提問,教師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京口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學生朗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問題組]
a、全文可分為幾部分,標準是什么?
b、仲永的變化可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c、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d、作者對仲永的態(tài)度和情感是怎樣的?
3、朗讀背誦。(教師指導)
鞏固訓練
1、背誦課文。
2、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
3、準備課堂辯論。
教學內容:
了解借事說理的方法,認識后天教育的意義;課堂辯論。
教學設計:
鞏固舊知
精讀研討
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閱讀,并通過四人小組討論。
[問題組]
1、課文的兩部分有什么聯(lián)系,重點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3、敘事部分有祥有略,為什么對仲永的才干初露寫的'這樣詳細?
4、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明確]
1、本文采用了借事說理的寫法,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說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重點在第二部分的議論。
2、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不使學造成的,說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使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矣形成反差,而這一結果是他父親不使學造成的,從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語言簡練而精當,
體驗反思
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1、辯題
a.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材的關鍵
b.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材的關鍵
2、同學結合課文內容,結合實際,通過辯論明確:
a、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b、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評價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同作者一樣都為方仲永感到惋惜,通過課堂辯論大家明白了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天資聰慧對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關鍵;天生愚拙,可以從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同樣也可以成材。我們注意到本文強調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與個人的主觀努力是兩個問題,但我們也應當從中受到啟發(fā)。我們成長的道路上要接受嚴格的教育,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材。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四。
2、將敘事部分改編成故事,題目為《仲永才盡》。500字。
課后記:本課的第三段是本文的講授重點,文中的邏輯關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們進行認真的分析。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刻領悟后天教育對于個人成才的關系。
傷仲永教案篇十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傷仲永》教案。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教學重點、難點:
(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三)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教時:兩課時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3、全班齊讀全文。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隨筆。
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教案《《傷仲永》教案》。
1、抄寫課文及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
(一)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
(2)介紹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5)"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6)"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7)"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8)"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親為什么不讓兒子讀書學習?
--原因主要有二:(1)貪財(2)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10);朗讀、嘗試背誦。
(1)請一位學生朗讀。
(2)開頭一句有何作用?
_承上啟下(過渡句)
(3)方仲永后來有何變化?他的結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見",一"聞",一"問"。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為眾人矣",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全班齊讀。
--記敘。
(1)男同學朗讀。
(2)這一段又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議論。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
(4)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人才觀?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5)齊讀第(3)段。
--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曾經(jīng)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案篇十一
同上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可根據(jù)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5、環(huán)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shù)恼Z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p>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fā)掘發(fā)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fā)講解。三、質疑探究
[投影]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投影]
學生自由發(fā)言。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案篇十二
1、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3、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教學內容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先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化成一個普通人的經(jīng)歷,然后由此引發(fā)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學本文,除讓學生熟練地翻譯課文外,還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變化的原因,并從中汲取教訓。
講述一些被人認為笨或不聰明的人經(jīng)過不懈努力而終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導人新課。
(也可讓學生講述)
1、明確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在昕的過程中:a.劃出生字詞,b.注意句子的停頓,并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
第二遍,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三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扳(pan)、環(huán)渴(ye)、稱(chen)、泯(mtn)。
(2)疏通文意
組討論交流,最后小組代表翻譯課文。(其他成員可進行補充)。
(4)全班同學討論交流,解決四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己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領會課文大意。最后強調本文重點文言詞語。
a.未嘗識書具(曾經(jīng))
b.即書詩四句(寫)
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此)(完成)
d其文理皆:(……;…)
f稍稍賓客其父(……當作賓客)
g.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可圖)
h.不能稱前時之聞(相當)
i.賢于材人遠矣(比)
j.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2、齊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4)學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3、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后,共同明確:
(1)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方仲
永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渴于邑人,不使學。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氣。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lián)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1、借事說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說理的方法,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長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敘寫了方仲永由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第二部分由此引發(fā)議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2、語言簡潔生動。
3、口頭說文讀《傷仲永》有感
傷仲永教案篇十三
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3、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靈活適應《論語》中的有關知識。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教師講一個“年級死囚犯,在臨刑前咬下母親半邊耳朵”的故事。
2、討論,年輕人的行為如何理解?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地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進入課文學習,同時開發(fā)學生聽話,分析能力,并能準確地把自己的感受口頭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教師應以學生的看法為主。教師不作統(tǒng)一要求。
二、學生自讀課文。
說明:此項設計是為了“課題的書寫。加深了印象。
2、朗讀課文,參考注意釋,然后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的內容梗概。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為下一步訓練作鋪墊。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礙。為下步訓練作準備。
三、探究課文內容。
1、課題中“傷”是什么意思?作者因為什么而“傷”?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變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說明:此三項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重點在對原文的理解與應用。
4、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
5、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說明:此二項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時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四、課外延伸。
1、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因為兩文都涉及到了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
2、結合課文,說說現(xiàn)實社會中與之類似或相反的現(xiàn)象。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深刻靈活今后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五、作業(yè)。
說說學習《傷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1、初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在朗讀方面、斷句、節(jié)奏、語氣語調都有一定的難度。要加強朗讀,力爭在理性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和體會,更要加強多種形式的朗讀。
2、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沒有想象的這么好,特別是后進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遺憾的教學中應重點注意。
3、討課題完成比預料的好,學生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的語氣進行勸說很到位,以后的教學中可加強訓練。
傷仲永教案篇十四
1.齊讀,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讀完后師生共同正音正節(jié)奏。
2.自由讀一遍,要求:讀得流利,注意初步體會其中的感情。
3.朗讀接龍,每生讀一句。要求:大聲地讀,讀準字音、節(jié)奏,讀得流利。
4.速讀,理解字詞,學生質疑,師生釋疑。同時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隨時發(fā)現(xiàn)字詞的問題并解決。
1.方仲永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得知的?請說出你的結論及依據(jù)。.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點、經(jīng)歷及結果。
2.一個天生聰明的人最后淪落為“泯然眾人矣”,你認為誰應該為他的淪落負責?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劇決不只是他父親一個人造成的。
3.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4.那么,文章作者.寫作本文想表達一個怎樣的看法呢?讓我們讀第三段,并聯(lián)系文章標題“傷仲永”,討論并概括作者在這些議論里所表達的觀點。
1.小結課文.
2.先天的天資與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點對學習的影響更大?(訓練思維的發(fā)散性,言之成理即可)。
傷仲永教案篇十五
《傷仲永》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后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傷仲永》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教學目標: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教學重點、難點:
(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三)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教時:兩課時。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3、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題解。
本文是一篇隨筆。
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yè)。
1、抄寫課文及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全班齊讀課文。
三、把握課文內容:
(一)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四、學習第一階段(1)。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
(2)介紹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5)“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6)“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7)“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8)“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親為什么不讓兒子讀書學習?
——原因主要有二:(1)貪財(2)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10);朗讀、嘗試背誦。
五、學習第二、三階段(2)。
(1)請一位學生朗讀。
(2)開頭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啟下(過渡句)。
(3)方仲永后來有何變化?他的結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見”,一“聞”,一“問”。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為眾人矣”,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全班齊讀。
六、默讀(1)(2)段,說說這兩段的表達方式。
——記敘。
七、學習第(3)段。
(1)男同學朗讀。
(2)這一段又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議論。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
(4)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人才觀?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5)齊讀第(3)段。
————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曾經(jīng)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課后練習四。
十一、作業(yè)。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大家)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問,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jīng))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創(chuàng)建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匯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叭摺闭n堂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公布教學目標,體現(xiàn)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jié)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時,設置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步驟一,檢查預習環(huán)節(jié),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guī)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xiàn)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guī)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chuàng)新式作業(yè)。這樣把教學內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重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人人參與;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并在反饋環(huán)節(jié)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四,教規(guī)律和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guī)律、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guī)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后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匯,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guī)律和閱讀方法,善于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為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huán)節(jié)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chuàng)新式作業(yè),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xiàn)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jié)和結局完全和課文的內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xiàn)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yè)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鑒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為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jīng)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猶如十八中學沃土里綻開一株奇葩,盡管還很稚嫩,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完善它,但它綻開的美麗與芳香,已預示它前景無限。它為我們教師減負增效的進行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模式,并引領我們教師闊步踐行,在教育改革的領域里再書壯美的篇章。
傷仲永教案篇十六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于勤奮學習?!秱儆馈芬晃慕o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并“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拜訪,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于后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堅持不懈地奮發(fā)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的卻大有人在。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并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并不出眾,后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里,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終于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
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187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