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6 17:50:03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模板18篇)
時間:2023-11-16 17:50:03     小編:XY字客

心得體會是一個自省和反思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和進步。要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心得體會,首先要有一顆求知的心態(tài)。接下來是一些優(yōu)秀的心得體會樣例,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一

人生是一次短暫而珍貴的旅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是什么?這是一個古老而又深刻的問題。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追求,但我們內(nèi)心共同的愿望是追求幸福和滿足感。在我看來,人生的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和實現(xiàn)自己的潛力,追求個人成長和內(nèi)心的寧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尋找正確的人生之道。

第二段: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性。

人生之道的核心在于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和決策應該建立在良好的價值觀基礎上,這是指導我們生活的規(guī)范和原則。價值觀不僅影響我們個人的行為,也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和對待周圍世界的態(tài)度。一個擁有正直和公正價值觀的人,才能真正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和人生的滿足感。

第三段:學會感恩和擁抱改變。

人生是充滿起伏和變化的,我們要學會感恩并擁抱改變。感恩的意義在于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論是好是壞,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感恩之心能夠讓我們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從而建立更強大的人際關系。同時,改變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們要勇敢面對改變并從中獲取新的機遇。只有當我們心懷感恩和對改變持積極態(tài)度時,才能真正掌握人生之道。

第四段:培養(yǎng)積極的心態(tài)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積極的心態(tài)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對我們的人生意義至關重要。我們要學會消除消極情緒和負面思維,從而培養(yǎng)積極的心態(tài)。積極的心態(tài)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從失敗中學習并持續(xù)追求成功。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則是不斷向前、堅持不懈的動力源泉。只有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我們才能真正享受人生旅程并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第五段: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之道。

尋找自己的人生之道是一場個人成長和探索的旅程。我們可以通過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經(jīng)驗來慢慢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同時,我們還可以向榜樣學習和獲得啟發(fā),不斷調(diào)整和改進自己的行為和決策。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始終堅持對未來的美好充滿希望。只有親身經(jīng)歷和不斷實踐,才能找到心靈的歸屬和真正意義上的人生之道。

總結(jié):人生之道的探索和實踐,是每個人都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學會感恩和擁抱改變、培養(yǎng)積極心態(tài)和樂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不斷探索和調(diào)整自己的人生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這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旅程中,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之道,并真正享受和感悟這段短暫而珍貴的人生旅程。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二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之作,論及各方面的生活之道,其中也不乏關于為政之道的探討。通過深入研讀其中關于為政的部分,我受益匪淺,下面將從“以德治國”、“學而時習之”、“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和而不同”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五個方面,簡要記錄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以德治國是論語中強調(diào)的核心思想之一。孔子認為,一個國家的治理需要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如果領導者本身無德可言,德行低下,那么他所采取的任何治理措施都是難以取信于民的??梢?,一個好的政治家必須要有高尚的品德,以德治國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和忠誠。

其次,學而時習之是為政之道的重要一環(huán)??鬃诱J為,學習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將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不斷錘煉自己,才能在為政過程中取得成功。一個領導者應該有不斷學習的精神,不斷改進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第三,小不忍則亂大謀??鬃釉谡撜Z中反復強調(diào),作為一個領導者,在處理問題時要有長遠的眼光,避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有時候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益而忍耐不住脾氣,采取捷徑或者不光明正大的手段,這樣長遠來看,只會影響大計、破壞大局。

第四,君子和而不同。在為政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不同意見的人和不同立場的人,君子則能夠以禮待人,尊重別人的觀點,與不同意見的人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一個領導者應該懂得不搞個人崇拜和排斥不同聲音,盡力達到共識,實現(xiàn)和諧共處。

最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為政之道中,用人關乎治理的成敗。孔子認為,一個果敢而明智的領導者應該慧眼識人,正確判斷每個人的才能和品德,將其安排在適合的位置上。同時,他們也不應該輕信謠言和誹謗,要堅守正義,才能從容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

通過深入研讀論語的為政之道部分,我進一步領悟到一個好的政治家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善于學習、有遠見、尊重不同意見,并且善于識人。這些原則不僅在古代適用,也對今天的政治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是國家領導者還是企業(yè)管理者,只有牢記為政之道,才能實現(xiàn)長治久安,取得成功。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三

人生之道,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和追求的路徑。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經(jīng)歷中,都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在我個人的經(jīng)歷中,我認為人生之道應該包括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努力奮斗的精神、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善待他人的品質(zhì)以及保持自我成長的意識。以下是我對這些方面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

首先,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對于人生之道的實現(xiàn)至關重要。在我生活中的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有時候事情并非如我所愿,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時,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當面臨困境時,我努力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從而轉(zhuǎn)變思維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的心態(tài)使我能夠積極面對困難,從失敗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并從中尋找成長的機會。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第二段:努力奮斗的精神。

其次,努力奮斗的精神也是人生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中的成就往往是通過努力和奮斗取得的,而不是咸魚翻身的天上掉餡餅。在我個人的經(jīng)歷中,我始終堅持著努力奮斗的精神。不論是在學習上、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都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努力奮斗的精神讓我看到了成果的甜蜜,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取得的成就。同時,努力奮斗的精神也塑造了我堅韌不拔的意志力,使我能夠在面對困難時持續(xù)地前進。

第三段: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

除此之外,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是一個有效實踐人生之道的關鍵。時間是寶貴的資源,只有合理安排時間,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在我個人的實踐中,我意識到時間管理對于我的生活至關重要。我學會了制定合理的計劃,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時間,使我能夠高效地完成各種任務和活動。合理安排時間不僅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我的生活質(zhì)量。時刻保持對時間的敏感和重視,讓我更好地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第四段:善待他人的品質(zhì)。

另外,善待他人是一個值得培養(yǎng)的品質(zhì)。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善待他人對于自身成長的積極影響。善待他人不僅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情,還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寬容和包容心態(tài)。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盡可能地關心和幫助他人,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的不足。善待他人的行為讓我體驗到了無私的快樂和責任,也使我收獲了更深層次的人際關系。

第五段:保持自我成長的意識。

最后,保持自我成長的意識是人生之道的重要一環(huán)。人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只有保持不斷地學習和進步,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我個人的實踐中,我堅持不懈地學習和提升自己。通過讀書、參加培訓和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我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保持自我成長的意識讓我在面臨變化和挑戰(zhàn)時更加有信心和能力應對。

綜上所述,人生之道包括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努力奮斗的精神、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善待他人的品質(zhì)以及保持自我成長的意識。通過積極實踐和努力,我逐漸理解這些道理,并體驗到了它們帶給我的改變和成長。我相信,只要我堅持這些人生之道,我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進步,實現(xiàn)更好的自我。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四

人生之道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一道普世之題。無論是尋找人生的意義,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還是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軌跡,都需要我們用心去觸摸。正是因為這個道題的存在,我們才對人生充滿希冀和困惑。而在這個旅程中,我們也將回顧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有感而發(fā)。

第二段:面對選擇的智慧與勇氣。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需要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有時候,這些選擇似乎輕而易舉,而有時候則似乎難以抉擇。尤其是在面對關乎自己未來的重要決定時,我們不得不絞盡腦汁,權(quán)衡利弊,尋求最佳方案。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取得的是智慧與勇氣。智慧使我們能夠理性地分析問題,找到最合適的答案;而勇氣則給予我們克服困難和面對各種挑戰(zhàn)的勇氣。

第三段:人與人的關系。

在人生的道路上,與我們最緊密相關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師生關系,都對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我們需要學會尊重他人的不同和需要,理解別人的處境和需求。只有通過和他人的互動和交流,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和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zhàn),而面對這些,我們需要學會包容、理解和寬容。

第四段:心態(tài)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旅途中,心態(tài)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常常說“心態(tài)決定一切”。無論是面對成功還是挫折,我們需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各種變故。在困境中保持樂觀和堅定的信念,能夠讓我們迎難而上,在逆境中尋找到新的機會和可能性。而在順境中,我們也要保持謙虛和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和更好的自己。

第五段:感恩與奉獻。

人生之道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感恩與奉獻。作為一個與他人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的個體,我們要懂得感恩于社會、感恩于他人對我們的幫助。同時,我們也應該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奉獻,回饋社會。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精彩和意義。

總結(jié):

人生之道是一條曲折崎嶇的道路,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努力。通過智慧與勇氣,我們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們需要學會尊重、理解和包容。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有助于我們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感恩與奉獻,通過回報社會,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應該時刻保持對人生之道的熱愛和探求,去追逐我們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幸福與成就。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五

星期一早上通過學習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讓我學習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tǒng)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但是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nèi)绾斡闷胶偷男膽B(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zhuǎn)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他更好,于是想了一塊牌:“說是全國最好的布”,第三家店老板則掛的是:“這條街最好的布”。于是第三家老板生意最好,聽完后,我就明白了一個事理,凡事要從眼前著眼,不要好高騖遠。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引言(提出論語的重要性和交友的重要性)。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其至理明言一直為人們所推崇。在論語中,孔子的言行舉止無不體現(xiàn)出一種高尚的交友之道。在如今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秉承論語的交友之道,對于我們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網(wǎng)絡至關重要。

孔子在論語中指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他強調(diào)了與好友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學習的重要性。在論語中,孔子還多次提到了“友”,他認為,交友的目的是為了彼此之間的相互成長和進步。因此,一個好朋友應該是對我們有所補充和啟發(fā)的人。此外,孔子還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觀點,他強調(diào)了人們了解他人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他人,我們才能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朋友,建立可靠的人際關系。

論語中的交友之道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要想處理好這些關系,我們便需要像孔子那樣具備睿智和眼光。首先,我們要善于選擇朋友。一個良好的朋友應該是對我們有學習和啟發(fā)的人,能夠給予我們正能量。其次,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在交友過程中,我們都應該保持謙虛和禮貌,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差異。最后,我們要勤于觀察和了解他人。只有通過了解他人,我們才能真正地認識他們,建立起牢固的友誼關系。

秉承論語的交友之道,對我們有著無窮的好處。首先,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提升我們的幸福感。與有趣、友好的人相處,我們會感到快樂和滿足。其次,好的朋友能夠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讓我們克服困難,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此外,良好的人際關系還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幫助我們開闊視野,獲得成功。

第五段:總結(jié)。

總之,借鑒論語的交友之道,對于我們處理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網(wǎng)絡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善于選擇朋友,尋找對我們有所啟發(fā)和補充的人;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尊重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差異。通過秉承這一交友之道,我們將會享受到良好人際關系帶來的種種好處,獲得更加美滿和幸福的人生。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七

二: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四:避免資源的浪費,就是面對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自已最有價值的方式。

五:做任何事,要注意,過猶不及,要光意把握住個“度”,這是人際關系最重要關注的。

六:最恰當?shù)木嚯x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這就是人際關系分寸的一個“度”

八: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有。人際關系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九:禪宗說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留一點以期待,從而產(chǎn)生美。

十:在什么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過位置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為別人操心是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則是雪中送炭。

十一: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

什么是君子:先把自已修煉好,修好則影響別人,幫助別人(修已而安人)。

十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多做事,少說空話。

十六:格物致知誠心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需先端正自心,正心需先誠實自已所發(fā)的意念,立念則需學知識,而學知識當研究一切事物的真理。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八

作為一個價值觀稍有爭議的話題,孝敬一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于丹在其熱門暢銷書《論語心得》中,有一章節(jié)便專門針對孝敬進行探討,引發(fā)了廣泛討論。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個人對于“于丹論語孝敬之道”的體會和感悟,希望能為讀者帶來啟發(fā)和思考。

第一段,介紹:

孝敬,作為一種基礎的道德觀念,是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的寶貴財富。在《論語心得》中,于丹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使得孝敬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習俗,而是一種細膩而真誠的生命力。于丹指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一課啟示我們要從父母的角度出發(fā),理解他們的需要,用心孝敬他們??梢哉f,于丹通觀孝敬的本質(zhì),在探索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掘了更深層次的精神內(nèi)涵。

第二段,理解與體驗:

孝敬是家庭關系中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跨代、文化的傳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丹認為,孝敬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情感,要從內(nèi)心發(fā)出,表現(xiàn)出無私和深刻的愛。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經(jīng)常感受到父母和親人的關心和關愛,他們傾注的關愛之情,才是我最寶貴的財富。于丹的論述使我進一步理解和感受到孝敬的內(nèi)涵,也更加有意識地去關愛和關心我的父母和長輩。

第三段,家庭和社會作用:

孝敬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應當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和生命方式來塑造。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道:“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則無患”,強調(diào)了孝敬所具有的預見性和未來感。當每個人都能從孝敬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家庭中汲取力量,才得以真正地走向成熟和獨立,更好地為社會作出貢獻。我們應該在個人精神層面上感悟孝敬的內(nèi)涵,從而將孝敬融入我們的生活和人際關系中。

第四段,孝敬的體現(xiàn)方式:

孝敬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言語上的尊敬,也可以是實際行動上的表示。于丹指出,孝敬是要“順其自然”,并非機械地確立規(guī)則和義務,對父母的尊重和愛應當從內(nèi)心發(fā)出。孝敬是一種平和、柔和而堅定的態(tài)度,是以心換心的感悟和回報。孝敬更重要的在于細節(jié),有時候一個簡單地問候和關心,會比千言萬語表達更多。

第五段,學習和傳承:

孝敬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更廣泛的人類文化中的普適價值。作為傳承孝敬的代表人物,于丹對孝敬之道的探討,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我們應該在生活中不斷實踐并體悟孝敬的精神內(nèi)涵,在學習和教育上營造氛圍,培育更多孝敬的后代,通過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共同維護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力和生命力。

總之,于丹論語孝敬之道,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出發(fā),通過精心的探討和梳理,為我們解開了孝敬之道的奧秘和精髓。而孝敬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代表之一,應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持續(xù)傳承和發(fā)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僅僅止于表面的奉獻和照顧,而是要注重從內(nèi)心發(fā)出真摯的感情和關愛,才能用真正的孝敬回報父母和家庭,并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社會向更加美好和溫暖的方向發(fā)展。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九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系。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里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說了這么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于《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chǎn)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

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騿栔唬骸嬲吲c?’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焙笳卟恢獜暮慰甲C,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系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后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

再后來,通過網(wǎng)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wǎng)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jīng)典選讀》這門課,于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

蘇格拉底是被雅典_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_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叭诵校赜形?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叭诵?,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

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十

這兩天一直在看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心靈篇!

看完三遍,我理解最深刻的就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我們不能老是去抱怨遺憾,老是去追究為什么會這樣子?化解遺憾最好最好的方式有兩步:1,承認這個遺憾2用心地去盡可能彌補。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至少我個人一直都存在這種現(xiàn)象,大學畢業(yè)到現(xiàn)在6年的時間,我付出了很多,所以自已老覺得現(xiàn)在的我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很不甘心,不滿足自己的現(xiàn)狀。而正是因為這樣,我一直籠罩在自我困擾的小籠子中,搞得自己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做事沒有激情,老想著一步登天,但現(xiàn)實又沒有條件。。。簡直真的變成了一個憂郁小子。。。

雖然我現(xiàn)在沒有成就,沒有車,沒有房,沒有錢!但我不能再沒有身心狀態(tài)下去了。。否則就真的一直這樣沉倫下去了。。

學會放開自己!看淡自己!看輕塵世間的物是人非,真是不一般的“境界”啊。

不管啥,我現(xiàn)在要做的是,從心底改變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改變那種老是背著千斤重走路的狀態(tài),恢復四年前的那種勇無不勝的狀態(tài),心神狀態(tài)!

承認遺憾并盡力去盡可能地彌補遺憾!

不禁想起一句名言:如果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會失去星星!不能讓遺憾成為一輩子的陰影!生命沒有遺憾,只有經(jīng)歷!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十一

孝敬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孔子在《論語》中就提到過很多關于孝敬的言論。于丹老師在《論語》的課程中特別強調(diào)了孝敬之道的重要性,并從不同角度詳細闡述了孝敬之道的內(nèi)涵和意義。

孝敬之道的內(nèi)涵很豐富,它不僅限于家庭關系,還包括在社會中的關系。于老師提到的孝敬之道包括尊重和傾聽父母的意見,關心和照顧老人,對年長者和權(quán)威人士表示尊重,對別人的感受和需求表示關注和照顧等等。這些都是孝敬之道的具體表現(xiàn)。

實踐孝敬之道需要付諸于行動,需要通過具體的行動來表現(xiàn)孝敬之心。例如,尊重和傾聽父母的意見可以通過仔細聆聽和積極回應父母的話語來實現(xiàn);關心和照顧老人可以通過定期拜訪和幫助老人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來實現(xiàn)??傊⒕粗赖木唧w實踐需要注意具體情況和個人能力。

孝敬之道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尊重和關愛,同時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在這個過程中,個人能夠獲得更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孝敬之道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提高自我修養(yǎng),擁有更高的生命品質(zhì),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第五段:總結(jié)。

總的來說,孝敬之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人性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快節(jié)奏的生活、數(shù)字化的社交方式和人際聯(lián)系的跨度越來越大,很容易疏遠親情、友情和愛情。因此,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孝敬之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孝敬之道可以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并讓我們更好地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十二

「論語」作為我國古代經(jīng)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其中對「為政之道」進行了深入探討。在我閱讀論語之后,我深有體會地認為,為政之道的核心是以仁為本,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時要持中立態(tài)度處理政務,推行和諧穩(wěn)定的政策。因此,當今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論語中汲取智慧,使之在現(xiàn)代政治實踐中得到價值的體現(xiàn)。

論語中強調(diào)政治需要以仁為本。仁者,為人之本質(zhì)也,故應貫穿于治理之道??鬃诱f:「君子以文事,不以臨也?!惯@句話表明君子應以溫文爾雅的品質(zhì)來處理政務,而非專橫跋扈。仁慈待人、尊重他人的權(quán)益,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基石,也是為政者在執(zhí)政過程中應秉持的原則。只有將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長治久安。

其次,「為政在得民之心」也是論語中重要的指導原則。在任何時候,一個政府必須密切關注民生、解決困難和社會問題,以贏得民心。孔子強調(diào):「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惯@句話告訴我們,為政者應該重視公義,而非個人私利,應當以正義、公正的行為作為自己的準則。只有符合民心和社會的利益,才能博得人們的贊同和信任,從而更好地進行施政,促進國家的繁榮。

此外,在「為政之道」中,持中立態(tài)度也格外重要??鬃訌娬{(diào):「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這句話警示我們要持中立態(tài)度,不被個人私心驅(qū)動,同時要敢于做出公正的行為。在政治中,持中立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應立法合理,行動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有此,政府才能鎮(zhèn)壓腐敗并樹立起公正的形象,以此作為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基礎。

此外,論語還提到了家國關系的重要性,指引我們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孔子強調(diào)「父母樹之,夫妻系之」,這是作為一員大家庭的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也是社會穩(wěn)定與繁榮的基石。家庭和睦、夫妻和諧的環(huán)境,能夠培養(yǎng)下一代更好地服務社會。因此,在治國之道中,正確處理好家庭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至關重要。只有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才能帶來國家的繁榮和穩(wěn)定。

最后,為政之道還需要持久力和勇氣??鬃诱f:「務民之無暇非我能也?!惯@句話說明為政者必須積極投身于民生利益的問題,為人民奉獻,為社會進步而不懈努力。治理國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持久力和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zhàn)。治理者在推行改革時,可能會遇到阻力和反對聲音,但只要持之以恒,堅持正義,最終定能實現(xiàn)長治久安。

總之,論語中對「為政之道」的探討提供了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進行政治實踐的重要借鑒。實現(xiàn)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需要以仁為本,重視民生、持中立態(tài)度,同時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通過這些探索和實踐,我們才能在現(xiàn)代政治體制中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十三

論語讀后感《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于戰(zhàn)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墩撜Z》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jié)?!墩撜Z》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最后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后,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后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xiàn)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jīng)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十四

于丹《論語》心得出版已有10年之久,《論語》更是歷經(jīng)千年,其中真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如何,不能否認《論語》的經(jīng)典與偉大。之前為大家分享了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心得之二:心靈之道;心得之三:處世之道,今天接著分享心得之四:君子之道。

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做一個善良的人。胸懷天下,奮發(fā)有為。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始終走的是一條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qū)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現(xiàn)?!熬討训?,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本用刻鞝繏斓氖亲约旱牡赖滦摒B(yǎng),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guī)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一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恒心。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

君子的第三個標準: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就是能夠團結(jié)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比”,字形像兩個人緊挨在一起。小人是喜歡結(jié)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與君子和小人相處的不同?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p>

說,同“悅”。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shù)氖侄稳偹炊桓吲d。得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就根據(jù)你的才干,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當他用你的時候,就會求全責備。

君子的言行,應該如何?

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在社會扮演的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他不是作為一個器具存在的,也就是說不是為了某個職業(yè)存在的??鬃诱f:“君子不器”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十五

《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娬撜Z在歷代的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近20xx年?!墩撜Z》當然也就穩(wěn)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jīng)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tǒng)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墩撜Z》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diào)和折衷的態(tài)度”。這種思想體現(xiàn)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nèi)寮覍W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xiàn)了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zhì)。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zhì)沒有君子高罷了?!墩撜Z》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shù)年U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zhì)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zhì)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xiàn)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鬃由钤趧邮幉话驳拇呵飼r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鬃拥亩Y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鬃又铝τ诰S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fā)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鬃诱J為,“克己復禮為仁”??酥谱约?,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叭收邜廴恕?,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p>

縱然,《論語》經(jīng)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傊?,《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jīng)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十六

論語》是我國經(jīng)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jīng)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十七

論語是古代中國儒家經(jīng)典之一,其中關于為政之道的討論給人們提供了很多啟示和思考。在借鑒其思想的基礎上,我深入思考并總結(jié)出一些關于為政之道的心得體會。首先,為政者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其中自律和謙遜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為政者應善于制定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同時充分依靠民眾的力量實施政治決策。此外,為政者還應秉持公正和善意,努力解決社會矛盾,保護弱勢群體的權(quán)益。最后,為政者應始終保持謙虛與進取,不斷學習與改進自己的為政之道。在推行這些原則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構(gòu)建一個和諧、穩(wěn)定且繁榮的社會。

首先,為政者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在論語中,孔子強調(diào)了為政者應當自律和謙遜的重要性。自律可以使為政者樹立榜樣,以身作則。只有首先遵循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的為政者,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同時,謙遜也是為政者不可或缺的品質(zhì)。只有謙虛的為政者才能傾聽各方意見,做出更加明智公正的決策。因此,為政者應不斷審視自我,發(fā)揚道德價值觀,以此作為為政的基本原則。

其次,為政者應善于制定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并依靠民眾的力量實施政治決策。這一點也是論語中幾位思想家的共識??鬃訌娬{(diào)了秩序和規(guī)范的重要性,而曾子更是強調(diào)了制度與治理的必要性。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有助于為政者約束自己的權(quán)力,避免濫用職權(quán),公正決策。同時,民眾的參與也是至關重要的。唯有民主與協(xié)商,才能讓政策更加符合社會的需要,增加可行性和依從性。

此外,為政者還應秉持公正和善意,努力解決社會矛盾,保護弱勢群體的權(quán)益。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認為人人都應具備同情心和善意,才能體會到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政治決策應以公正為出發(fā)點,致力于消除不公平和不正義現(xiàn)象。為政者應特別關注弱勢群體,他們的權(quán)益往往被忽視,需加以保護。只有保障每個人公平公正的發(fā)展機會,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最后,為政者應始終保持謙虛與進取,不斷學習與改進自己的為政之道。論語中強調(diào)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為政者應不斷學習世界先進的理論和制度,吸取有益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此來完善自己的為政之道。同時,為政者應保持進取心,勇于創(chuàng)新,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國際環(huán)境。只有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為政者才能引領國家走向更加繁榮和強大。

綜上所述,為政之道是一個復雜而莊重的事業(yè),需要為政者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善于制定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依靠民眾的力量實施政治決策。同時,為政者還應秉持公正和善意,努力解決社會矛盾,保護弱勢群體的權(quán)益。最后,為政者應始終保持謙虛與進取,不斷學習與改進自己的為政之道。只有堅持這些原則,我們才能夠建立一個和諧、穩(wěn)定且繁榮的社會。

論語人生之道心得體會篇十八

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笨追蜃釉诮逃牡茏訒r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來明辨是非。那么,何為君子?何為小人?我們?nèi)绾蝸矸直婢雍托∪?于丹教授又是如何解釋論語中對君子與小人的界定?請收看《于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

大家讀《論語》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做人最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標準就是兩個字“君子”,其實這是我們在今天也經(jīng)常說到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們今天就說說《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畫外音: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將為我們講授《于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

其實我們把孔子對于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jié)在一起,會發(fā)現(xiàn)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個標準,君子都是那些內(nèi)心完滿富足,先自我修繕了修養(yǎng),而后才表現(xiàn)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說,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內(nèi)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風格永遠都是相關的,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風格上表現(xiàn)為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與世無爭與人恭敬的氣度,這種風格的力量一定來自于人格。

孔子有一個學生司馬牛曾經(jīng)問老師:

畫外音:

“老師,什么叫君子呀?”

“君子就是心中沒有擔憂,沒有恐懼?!?/p>

“哦,沒有擔憂沒有恐懼就是君子了,這也太簡單了!”

于丹:

學生很不以為然,一下子沒聽明白,覺得這么簡單,就又追問了一句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啦?老師還是淡淡地跟他說:“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也就是說,我們老百姓的語言系統(tǒng)說,半夜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夜里面睡得踏實,這就叫內(nèi)省不疚。一個人內(nèi)心反省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在社會上所作的一切的時候沒有愧疚,這就可以做到不擔憂不恐懼。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標準。那么這個標準呢,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說高,這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jīng)很認真地跟他們談過這個問題??鬃右簧蟻硐群苤t虛,他說“我們今天來說說君子”。說“君子道者三”,做一個君子有三點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氣的先謙虛了一下說“我無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點呢?叫做“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p>

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每天行于世間百態(tài)之中,真正要做到內(nèi)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種仁義的大胸懷,讓自己沒有那么多的憂傷、憂思、憂恐、擔憂,全都沒有,這一切來自于什么呢,來自于你內(nèi)心的仁厚。由于你寬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細節(jié)不計較,由于你心懷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糾纏于這個世界給你小的得失。

第二點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實我們看漢字的構(gòu)成很有意思。這個“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個“或者”的“或”,下面一個心字底,對吧?其實“或者”,數(shù)學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此為“或者”。那么當世界面臨眾多的抉擇,你可以這樣走,也可以那樣走的時候,就要看你這個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夠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斷,有定力,你明確,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諸多的選擇壓垮。

對于我們當下的人來講,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在過去有人說區(qū)區(qū)半個世紀之前,每一個人從職業(yè)上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從婚姻上一生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居住上一生就是一個大雜院的鄰居,但是在今天選擇太多,視野廣闊,這是一個繁榮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迷惑。怎么辦呢?我們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們能夠讓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這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智者。

那么第三點就是“勇者不懼”。

當這個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懼、恐懼、懼怕,這一切壓來的時候,我們記得老百姓的一個說法,叫做“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自己的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自己知道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孔夫子說,我認為一個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內(nèi)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憂、惑、懼。他說就這么個道理我做不到。他的學生子貢就笑了,說“夫子自道爾?!蹦f的這三個標準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你這樣的人,真正身體力行了,所以可以把這樣的感受說出來。其實這就是他所說的君子。

其實孔子給我們做人的標準是什么呢?他沒有說你要追緬古圣先賢,你要流芳后世,他所說的就在現(xiàn)世,就在此際,就從自我修養(yǎng)做起,做一個真君子。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過多的苛責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yǎng)用來苛責內(nèi)心,這就是孔子所謂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一個人內(nèi)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相對會厚道一點。

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什么是厚道,厚道不是窩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能夠自內(nèi)心厚道而去薄責于人。少苛責于人這就是君子。一個真君子,他那種坦蕩情懷,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洋溢出來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從來不抱怨,不哭天搶地,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沒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這樣嗎?不容易啊。

話外音:

于丹: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逼鋵嵾@個觀點后來在儒家的一個大師荀子《勸學篇》中又得到了發(fā)揮和解讀。

什么叫“古之學問為己”呢?說真正尊崇學問的人,遠古的遺風是學術(shù)為了人心靈的建樹。真正人去做學問是為什么?就像今天的讀書,從小讀到大,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yǎng),而且有內(nèi)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能夠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那么那種為人之學又是什么呢,就是學了一點知識以后把它當工具,比如說去寫文章、評職稱,作為一種技能謀一份職業(yè),用這樣的知識和學問來取悅他人,在社會上為自己謀得一份福利,這就是被孔子所說的那種為人之學。

所以孔子曾經(jīng)直接了當跟他的學生說:“汝為君子學,不為小人學?!焙沃^君子學,就是讓我們更超乎功利一點,讓我們所學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著實用,而要想著修養(yǎng)。因為一個人,只有你內(nèi)心修養(yǎng)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了解自己在這個坐標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夠有那樣一種起起伏伏的歡喜或者沮喪。應該說這是孔子對于標準一個明確的界定。

什么是君子?君子永遠著眼于當下,君子永遠要做自己內(nèi)心一個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標從來不好高騖遠。我們看到了,孔子從來不說君子就要象誰誰誰那樣,孔子這里提出的君子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坐標系,從眼前做起,從今天開始學習,讓自己成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

其實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說在一條小街上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圖把自己說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說“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把這個大牌子掛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所以做了一個更大的牌子,說“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家想了想說,“我難道還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擺在那兒,結(jié)果那條街上的所有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這第三家牌子寫得是什么呢?他寫得是“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也就是說,他把這個視線放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

畫外音:

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于“君子”的第一條界定,但是不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君子呢?于丹教授認為光做一個善良的人是遠遠不夠的,君子還要有第二個標準,這是一個什么標準呢?.

于丹:

也就是說第一個標準他只是一個善良的人,但是第二個標準他是一個偉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須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闊的,那么這種宏闊之志可以要求一個人不是太顧及眼前的生活。

孔子曾經(jīng)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樣,自己過的日子怎么樣,那么這個人她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君子應該是胸懷天下的。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jīng)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這樣的一份擔當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其實我們想一想,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立的,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兩個流派,它其實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边@就是我們經(jīng)常的一種表述,叫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一個人在發(fā)達的時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個人在窮途末路困窘于一個不堪境地的時候還要不放棄個人修養(yǎng),這就是君子了。一個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斷的完善,磨礪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發(fā)達的時候,他才有可能去幫助別人。

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在孔子之后,經(jīng)過唐宋,我們能看到諸多名士,他們都是在自己極其窮困潦倒的時候還能做到胸懷天下,這點其實你想來是不可思議的。比如說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說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樣一片窮困潦倒的時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讓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說范仲淹,范仲淹說一個人他即使是處江湖之遠的時候,他不可能居廟堂之高的時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么這樣一些情懷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其實一個人有如此的一個志向,有如此一種宏闊的眼界,這在《論語》中是一直得到鼓勵的。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牽掛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繕的怎么樣了;而小人懷土呢,每天就惦記自己家的房子,他不會想到大蔽天下寒士,他想的都是說我怎么樣能夠多買一套房啊,我怎么樣能夠再利用一下福利分房,另外我商品房自己還可以再多得一點啊,每天就在算計著衣食居住,所有的物質(zhì)生活這些人。這被孔子或者說被整個儒家學派稱為是小人的心思,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人心就居囿在這么一點點利益上,而沒有道德的話他就很危險了。它會導致什么結(jié)果呢,這就是下一句,所謂“君子懷刑”,而“小人懷惠”。

君子從來是尊重法制的,這個“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規(guī)矩、尺度,所以君子懷刑就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份規(guī)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這個社會的制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路過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制,但是這點限制讓你在一種尊重制約的前提下,可以形成一種社會默契,尊重他人,保障自己的安全,這就是君子懷刑。

但是小人是干嗎呢?懷惠。這個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說,鉆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兩次,這里面潛藏的危機肯定要吃大虧。一看說紅燈跟綠燈中間閃著黃燈,可以跑過去,就趕緊跑過去吧,一看說車趕緊剎車了,等著我過去了,覺得這件事情占了個小便宜,久而久之,這里面有多大的隱患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說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個君子不妨從倡導的恒心開始。恒心二字不容易啊,我們現(xiàn)在這個社會由于有了多元選擇,所以我們是興奮的,我們是歡喜的,我們是激情的,我們是在眾多選擇中跳來跳去尋找眾多價值的。在今天我們都是一個聰明人,但是我們?nèi)鄙俚氖鞘裁茨?是在浮華選擇中真正的恒心,而恒心是成為君子的前提。讓我們多一點恒心與定力,這就讓我們接近了君子的標準。

其實每一個人,當他走向這個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番志向,希望建宏圖偉業(yè),希望能夠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但是很快這個幻影會象肥皂泡一樣一一破滅。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恒心的那個光環(huán)沒有足以支撐我們做下去。所以做一個君子我們不見得都能夠做到無恒產(chǎn)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宏闊的境界,那么離君子已經(jīng)不遠了,這是第二個標準。

孔子還有第三個標準。

畫外音:

于丹:

一個真君子的第三個標準就是好處事,他的人際關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這個人最終在團隊的合作中有所作為。所以孔子曾經(jīng)說君子跟小人有一個很大的區(qū)別,就是君子“群而不爭,矜而不黨”。

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他從來是不爭的,不跟別人有太多的糾紛爭執(zhí),他一個人內(nèi)心可以是驕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決不結(jié)黨營私。什么是黨,我們今天有一個詞叫做黨同而伐異,就是結(jié)黨營私,君子從來不結(jié)黨營私,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什么標準呢,和而不同,這么多人在一起,我們的觀點肯定不一樣,當我們說出自己觀點的時候,一個真君子會認真的傾聽他人,然后他能夠理解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但他仍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標準,這叫和而不同。

孔子有一個表述,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什么概念呢?周就是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是周全的、周到的,一個真君子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象空氣里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但是他不張揚自己,他讓所有的人都受到照應;但是小人是什么,是比,我們看比這個像形字是兩個相似的匕放在一起,也就是說,小人聚小圈子,他不會照顧大家的情緒。比如說開一個party,一個君子會讓這里面遠近親疏所有人都覺得很舒服,但是道德標準稍微低點的人呢,他就會來了以后找他最意氣相投的人,然后到一個角落去嘀嘀咕咕,他會覺得說我跟你好的不得了,但是不顧他人的感受。所以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而這種人的前提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什么會出現(xiàn)那種比啊,會出現(xiàn)結(jié)黨營私啊,就是因為他自己心里嘀嘀咕咕,他老希望也有人跟他一起嘀嘀咕咕,而君子不屑與此,坦蕩蕩的人就是要目光看到所有人的眼睛,想到所有人是不是都是歡欣的快樂的,這就是一個坦然的人。

其實中國一直所倡導的古典美是一種和諧為美,而和諧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于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溶注。其實這就是一個君子之道,君子從來都是好處事的。所以孔夫子曾經(jīng)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他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論語.子路》)。

一個君子他容易處事,但是你難以取悅他。大家能夠在一起做事,做得很好,但是這中間他喜怒不形于色,不會說輕易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后門?!罢f之不與道,不說也?!蹦阆肴偹悄悴缓虾醯览?,你給他一點賄賂,你給他一點個人私利,他是不會高興的。“及其使人也,器之?!钡鹊竭@個君子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把你量身訂做安排在一個位子上。我們知道每個人能力都術(shù)有專攻,一個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定有他自己能力不及的地方。真君子用人從不勉強別人,而是審時度勢,根據(jù)這個人的材料去放他的一個功能,這就叫器之,把你自己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不刁難你。這種人就是很容易處事,但是你很難取悅他的人,這就叫君子。

好,再看相反的例子。論語的這種敘事方式特別容易懂,就是因為它老是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換一個相反的角度你就知道什么叫小人了。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小人就是那些特別容易高興,能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處事的人。我們想想,就“難事而易說”這五個字勾勒出來的多生動,我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吧。比如說你給他施一個小恩小惠,你幫他一個小忙,你投其所好,哪怕你請他喝一頓酒,或者說請他去桑拿,去按摩,這個人很快他就高興了,一個真正這么容易被收買的人就能夠好合作嗎,這個人是不容易共事的,為什么呢,因為你取悅他的這種方式是不合乎道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說之雖不以道,說也?!蹦闳偹碾m然不合乎道德但他也高興。那么你取得了一時的歡心,你以為他以后就會非常忠誠的一路給你開綠燈嗎,等到真用人的時候,“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備是完備的備,什么意思呢,就是求全而責備,你這個時候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jié),接上了關系,終于有一天他來為你辦事了,你覺得他會為你鋪開一條坦途了吧?這個時候他該求全責備了,他開始覺得你這兒不夠格了,那兒不達標了,你為什么不怎么怎么樣,你還可以更好一點嗎,當提出所有這些要求的時候,會被對方覺得很尷尬,很為難,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

畫外音:

于丹: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币粋€君子不要把自己的話先說出來。是你想說什么嗎,先去做,這叫先行其言,把事都做完了而后從之,淡淡地再說出來,我無非是想做一件什么事,現(xiàn)在就做完了。對孔子來講,那些夸夸其談,能夠描述得天花亂墜的人被他說成“巧言令色鮮以仁”。一個人說得如此光鮮,那么他內(nèi)心真正仁義的含量就很少很少了。

什么人是仁義的,什么人是君子的,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一個人內(nèi)心是堅定的,剛毅的,而表面上可能是木訥的,他可能沒有那么多的言談,這就是所謂的君子要“敏于行而訥于言”,就是一個君子行為上要格外敏捷,但是在語言上寧可慎重。

大家知道,在西方,在《圣經(jīng)》里面有一個說法,說這個世界上最追不回來的有三件事,就是射出的箭、說出的話和失去的機會。其實說出去的這些話有的時候就像覆水難收,你是收不回來的,所以一個真君子寧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所以這就是孔子的標準,“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留在今天是一個成語,叫言過其行。一個人說的比他做得要多的話是君子之恥。

所以做一個君子,一定是與他人和諧的、好處事的、保持著對這個世界和對每一個個體的尊重,在此前提下讓自己的事情從容不迫的做完。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但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其實在融會貫通之后還有一個很高的標準,就是君子從來不是作為一個固定的職業(yè),一個小角色被擺在那里的,他們是變通的,他是與時俱進的,是在這個社會整個的大變革里面隨時調(diào)整。由于他不斷進步而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地位,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四個字,叫做“君子不器”。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器皿存在的,君子不是個容器。其實,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規(guī)矩地擺在那兒做一份職業(yè)而已。也就是說,比職業(yè)主義更高一層的境界是理想主義。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的所為背后的動機。

人很奇怪,我們是思維決定行動的動物,也就是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每天所作的事情大體相同,但為什么做這樣的事情解釋各有不同。我曾經(jīng)看到十五世紀一個宗教改革學家他寫的一本書,在這里面他講了自己青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他說有一天,他路過一個烈日炎炎下的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那兒汗流浹背地在那兒搬磚。他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他去了以后就問第一個人,他說你在干什么呢,那個人特別沒好氣地回答他,說你看不見啊,我這不是服苦役搬磚呢;他想了想還是不知道為什么,就去問第二個人,他說你在干什么,這個人態(tài)度比第一個人要平和很多,他把手里的磚先給碼齊,看了看跟他說,我砌這堵墻;后來他又去問了第三個人,他說你在干什么呢,那個人臉上一直有一種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磚放下,擦了一把汗,很驕傲的跟這個人說,他說你在問我嗎,我在蓋一座教堂啊。

其實大家可以看一看,這三個人手中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給出來的解讀是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我把他稱為悲觀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有理由認為這是生活給你的一份苦役,對吧,我們總要付出嗎,你當然可以看到當下的辛苦他是確實存在的;第二種人的態(tài)度,我把他成為職業(yè)主義的態(tài)度,你知道砌一堵墻,他是一個局部的成品,這就像是你的一份薪水,你的一個職務和職稱,你知道你要對得起今天的崗位,所以呢你不低于職業(yè)化的底線,但是你沒有更高的追求。這個境界是什么,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器的境界,作為一個容器存在你合格了;而第三個層次,我把他成為理想主義者的境界。也就是說,你眼前的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你都知道它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你知道,你最終會有一個夢想。你是為了夢想在走著從腳下到達夢想的歷程,你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價值的,你的這種付出一定會有最終的成全。走在這樣一條路上,你所做的事情絕不僅僅作為一個器皿。

其實,“君子不器”這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但是這四個字深刻的內(nèi)涵就在于我們?nèi)谧⑶懊鎺讉€層次的君子要求之后,當我們真正把自己投入到使用中的時候,不要滿足于眼前所作的當下的事情,而要看到這個事情背后的詮釋,他相關于我們的生命,相關于我們的夢想,相關于我自己在整個這個社會坐標中,能不能夠建筑起來一座教堂??赡苡捎谝粋€人自己的努力成全了這個教堂,而也因為有一個教堂夢想的籠罩而成全了一個個體。

大家都知道,曾子所謂日三省乎己之說,每天反省自己好多遍,他都反省什么呢,有這么幾件事:

第一是為人謀而不忠乎。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社會的角色,他去做事,他是不是真正忠于職守,做到了他的崗位了;第二一個是與朋友交不信乎。就是他作為一個社交角色,跟朋友之間的相處,他是不是真正做到是忠誠的,守然諾的;曾子的第三個標準很可愛,叫做傳不習乎。你所學的這些個知識,你又溫習了嗎。這是一個學習的標準,就是一個人你是不是又在今天進步了一層,你自己的內(nèi)心是不是又拓展了一個新的心靈境界,你能不能又有所提升了,這其實就是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種標準。

由此可見,“君子”這在《論語》中是出現(xiàn)的最多的一個字眼,那么在這個字眼的背后,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他不存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圣先賢的典籍里面,他其實就存在當下,我們眼前的選擇中,也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每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

畫外結(jié)束語: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255550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