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12:10:05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時間:2023-11-25 12:10:05     小編:文軒

通過總結,可以發(fā)現問題的共性與規(guī)律,為今后的知識積累提供指導和啟示??偨Y時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加入一些個人見解和感悟??偨Y范文的案例和分析,或許能夠給我們啟發(fā)和啟示。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請你按要求數數:

(1)從31數到42。

(2)從89數到100。

(3)從99數到90。

(4)數出50后面的7個數。

(5)數出66前面的8個數。

2、聽老師讀數寫數:

二十八三十七四十九一百。

七十七五十四三十二二十一。

六十八五十一三十三九十六。

二、練習七:

1、第1題:這是一道數數題。

指名讓學生數出本班同學的人數。

2、第2題:這是一道估數題。

3、第3題:這是一道數數題,數出指定數的后面的五個數。

讓學生同位兩人合作完成,教師抽查。

4、第4題:這是一道以游戲形式復習數的組成的練習題。

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的要求。獨立連線,指名說一說怎樣幫助小動物找家的。

2、第5題:找出數學課本的第23、36、50、79、87、100頁。先摸摸50頁有多厚,再摸摸一百頁有多厚,以增強學生的數感。

3、第6題:這是一道寫數的題。

教師讀數,學生獨立寫數,指名板演。

4、第7題:這是一道按順序填數的題。

要求學生先想一想數序列化,再填數??诖鹩喺?。

5、第8題:這是一個猜數游戲。

猜一猜,我卡片上的數是幾?

三、生活中的數:

1、奧運會我國取得28枚金牌。

2、今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3年。

3、公共汽車準乘56人。

4、想一想: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的數量能用100以內的數來表示?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yè)布置:

板書設計:讀數寫數。

10個十是100。

10個一是10。

2個十是20。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二

1.學生通過觀察算式的特點,引出倒數的意義,并能夠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學習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理解倒數的意義及互為的含義。

2.正確地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一)激發(fā)興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個同學和老師比賽?誰說得快?

師:你們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說得這么快嗎?這兩個因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嗎?這節(jié)課老師就要把這中間的奧秘告訴你們,相信你們得知后比老師說得還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倒數的認識。(板書課題)。

2.同學認真觀察每個算式,你發(fā)現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板書:乘積是1兩個數。

3.你還能很快說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嗎?你為什么說得這么快,有什么竅門嗎?

生:兩個數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就可以了。

師:說得好,因此我們把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把板書補充完整)。

4.舉例說明,什么叫互為倒數?

師:3是倒數這句話對嗎?為什么?

你們說得對,誰能說出幾組倒數?

同桌互相說,每人說兩組。(指名說)。

問:怎樣判斷他們說得是否正確?

生:看這組數的'乘積是否是1。如果乘積是1,這兩個數是互為倒數;如果乘積不等于。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三

學習活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

(請學生拿出紙試驗,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教師指出:像這樣(指卷成筒形的)形狀的物體在數學上稱為圓柱。圓柱有什么特征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主動探究――認識圓柱的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

(1)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筆筒、崗亭等實物圖。

指出:這里的支柱、筆筒、崗亭的主體部分都是圓柱,人們把許多建筑物設計成圓柱形狀,以增加立體感和美感。

(2)請學生找找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3)利用課件從上述實物圖形中抽象出圓柱幾何圖形。

2、操作感知―圓柱的各部分。

(2)組織學生交流,初步感知圓柱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兩個圓面,叫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圓柱的側面。

(3)請學生說說手中圓柱各部分名稱。

(4)感知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關系。

引導學生觀察、議論,并說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來比較;

b、量半徑、量直徑;

c、量周長;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紙上沿著它的周邊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圓柱上下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3、認識圓柱的高。

(1)教師出示兩個高、低不同的圓柱,提出問題:哪個圓柱比較高,為什么?

引導學生發(fā)現: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指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圓柱有無數條高。

(2)怎樣測量圓柱的高。

a、獨立探究:讓學生想辦法測量自己手中圓柱的高。

b、集體交流測量方法,使學生明確,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較準確的測量圓柱的高。

4、認識圓柱側面展開圖。

(1)猜一猜:如果把圓柱側面沿高剪開再展開,它會是什么形狀?

(2)剪一剪:請大家拿出貼有商標紙的飲料罐,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然后展開攤平――(會得到一個長方形)。

(3)議一議:展開后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4)集體交流,形成共識: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5)知識拓展。

a、什么情況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會得到一個正方形?

b、如果沿一條斜線剪開,會得到什么形狀?導發(fā)現:當圓柱底面的周長和高一樣的時候,把圓柱側面沿高展開后得到一個正方形;如果沿一條斜線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6)做一做:快速轉動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四

一、活動目的:

1、認識新同學,對同學有初步的了解。

2、學會和同學相處,喜歡和同學做朋友。

3、熟悉班級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二、活動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進入學校,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新鮮、陌生的。本次活動選取學生學習、生活和交往過程中最常見的事例,幫助學生熟悉新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認識新朋友,體驗認識朋友的快樂。

基本活動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自己。從“我”的角度主動讓別人認識自己,主要是介紹姓名、民族、年齡和興趣愛好,主動爭取與別人交朋友,努力消除陌生感和羞怯感。

第二部分:我想和你做朋友。喜歡同學,想和同學做朋友,就要學會傾聽同學的介紹。了解同學,從細小處去發(fā)現和欣賞同學的可愛之處,學習他(她)的優(yōu)點,通過活動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

第三部分:數一數,說一說。通過數一數、說一說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班里的各民族的同學,從小樹立民族團結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

三、課時:1課時。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或演唱《找朋友》歌曲,營造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

(二)活動的組織。

1、介紹我自己:活動前教師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制作自己的名片,介紹自己的姓名、民族、年齡和興趣愛好,可以是紙上設計的,也可以是布貼、葉貼、繡品等形式??梢詫⒆约旱拿衷O計成“個性化名字牌”,也可找出自己的一、二點可愛之處,主動向同學介紹自己。還可以通過游戲、分組“開火車”給“個性化名字牌”找主人等活動,分享認識朋友的樂趣。

2、我想和你做朋友:通過喜聞樂見的活動,擴大交往范圍。建議組織我想和你做朋友“說說你、真快樂”的活動,分成小組相互說說別的小朋友介紹的內容。建議師生動手布置一棵非常漂亮的快樂樹,將自己的名片修飾成樹葉,裝扮這棵快樂樹,明確我們都是班級里的一員。目的是體驗交朋友后作為集體一員的快樂。

3、數一數,說一說。同學相互介紹以后,可以分組數一數、說一說小組內都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建立友誼,從小樹立民族團結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3、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提供實例,感受比的意義。

1。談話導入:老師先自我介紹一下,我今年32歲,我家里有個8歲的兒子,我是余杭區(qū)實驗小學的一名老師;你也能像老師一樣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班級嗎?(男、女生人數)。

2。我的年齡和兒子的年齡,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每兩個量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你能用算式來比較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嗎?(列算式并說算式表示什么?)。

3。像這樣年齡之間的倍數關系,我們可以用比的形式來表示。(揭示課題,初步認識比)。

4。哪些算式也可以用比來表示。(理解比的意義)。

5。認識比各部分的名稱。

二、聯系實際,進一步理解比。

1。在生活中我們還遇到過這樣的比,(出示圖片)你知道2∶1表示什么意思嗎?嘗試說。

2。請你來試一試,下面的水和甘蔗汁如何調配?

3。你現在知道2∶1表示什么了嗎?

4。師生共同討論5∶1和1∶1的含義。

5。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比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什么關系?

三、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

1。比除了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還可以表示其它的關系。我們來看圖,比一比誰的速度快?快多少?(列式計算)。

3。你能用比來表示騎車人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嗎?(出示:騎車人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45∶3)。

4。根據下面信息寫出比。

蘋果3千克15元??們r與數量的比是()。

一個打字員5分鐘打字500個。打字總個數與時間的比是()。

四、理解比的意義。

1。關于比你知道了什么?舉例生活中的比。(足球比賽中的3∶2,是比嗎?)。

2。練習。

3。比較比、除法、分數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

五、練習。

六、拓展。

糖水的甜度。

出示:兩杯糖水,并標出糖和水質量的比,第一杯是1∶20,第二杯是1∶25。

提問:你知道哪杯水甜嗎?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談話:這杯糖水和剛才的哪一杯一樣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比較的。

提問:根據第一杯糖和水質量的比是1∶20,你能說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質量的比嗎?

七、你能聯系實際說說1∶4的含義嗎?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六

1.學生通過觀察算式的特點,引出倒數的意義,并能夠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學習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理解倒數的意義及互為的含義。

2.正確地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一)激發(fā)興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個同學和老師比賽?誰說得快?

師:你們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說得這么快嗎?這兩個因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嗎?這節(jié)課老師就要把這中間的奧秘告訴你們,相信你們得知后比老師說得還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倒數的認識。(板書課題)。

2.同學認真觀察每個算式,你發(fā)現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板書:乘積是1兩個數。

3.你還能很快說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嗎?你為什么說得這么快,有什么竅門嗎?

生:兩個數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就可以了。

師:說得好,因此我們把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把板書補充完整)。

4.舉例說明,什么叫互為倒數?

師:3是倒數這句話對嗎?為什么?

你們說得對,誰能說出幾組倒數?

同桌互相說,每人說兩組。(指名說)。

問:怎樣判斷他們說得是否正確?

生:看這組數的'乘積是否是1。如果乘積是1,這兩個數是互為倒數;如果乘積不等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七

一、導入:

1、教師在計算器上撥出:300、1000、35、600、48。

學生讀一讀,并且寫出這些數。

2、出示4版、5條方塊。

這個數你會寫?學生嘗試寫一寫、讀一讀。

二、新授:

1、直觀認識:4版、5條方塊。

學生匯報這個數是四百五十的理由:4版――4個百5條――5個十。

4個百和5個十和起來是四百五十。

板書:4個百和5個十和起來是四百五十。

寫出450問4寫在了哪個數位上?5呢?個位上為什么要寫0?

撥數寫數:230、480、890。

3、完成“試一試”:

(1)同桌先互相數一數:一十一十地數,從370數到430。

師:把你們剛才數到的數填在書中的括號里。

(2)同桌相互一十一十地數,從890數到1000。

學生如果數得有困難,老師可借助計數器幫助學生數一數。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12“想想做做”第1、2題。

獨立看圖填寫,集體交流匯報。

2、完成p12“想想做做”第3、4題。

讀數寫數,做過這兩題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學生保護植物和野生動物。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并且知道這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并能夠正確地迅速地讀出11―――20各數。

3、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應用意識。

4、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向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識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組成。

教學準備:小棒、蘋果教具、尺子、電腦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放錄音,歌曲《快樂的星期天》。

(同時)師:快樂的周末來到了,老師領著假日小隊的同學去軍屬李奶奶家?guī)秃檬?,這時他們正穿過一條喧鬧的馬路。(電腦出示主題圖)。

2、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有什么?

數一數,他們的數量各是多少?

(各小組討論,討論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結果,教師選擇性地板書)。

生:這些數都沒有超過20。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和11―――20各數。

(板書課題:11―――20各數的認識)。

二、操作觀察、探索新知。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示意圖辨認事物所在的方向,并能用方向詞語描繪事物所在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描述平面圖中事物所在方向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辨認方向和行走路線的過程中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科書上插圖。

教學方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復習引入。

1.在教室里辨認八個方向。

引入:這節(jié)課我們來認識線路圖。

二、自主探索。

1.丫丫家的位置。

(1)出示平面圖,讓學生觀察示意圖,說一說圖中有哪些建筑,每個建筑所在的方向。

(2)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你能說出丫丫家的位置嗎?

(3)提出“說一說”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丫丫家的人會去的地方,并說出這些地方行走路線。

(4)學生討論去某個地方的行走路線。

2.行車線路圖。

(1)出示線路圖。提出問題,從上面的線路圖中,你了解到什么?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只要學生說得合理,教師應給予肯定。

(4)議一議。

師:張大爺在長途汽車站,要去火車站,請同學們議一議他該怎么走。

指名匯報,通過交流,引導學生說出以下兩種行走方案:

其一:可以乘1路先往北走2站到達郵局,再往西走2站到達火車站。

其二:也可以乘5路先往西走1站到達商場,再往北走2站到達火車站。

三、課堂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課本中的習題。

(2)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師生共同討論。

四、小結:

這節(jié)課你們學會了哪些知識?

五、課堂作業(yè):

從“長途汽車站”到“火車站”該怎么走?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認識比》的教學案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兩個量的除法比較關系。

1、談話導入。

今年楊老師35歲,黃文祈12歲,誰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們的年齡關系?

六(2)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誰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齡關系?

(根據回答板書)。

2、舊知導入。

馬拉松選手跑40千米,大約需2時,騎車3時可以行45千米,誰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個攤位上的蘋果最便宜?

3、小結。

這些題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兩種數量它們的關系,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試驗中常常要對兩種數量進行比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新的比較兩種數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義,讓學生探究、理解比的意義。

1、介紹比的表示方法。

剛才的例子中老師年齡是同學年齡的幾倍,用35÷12,現在我們就可以說成老師與同學年齡的比是35:12.其他兩個量的關系如何用比的形成來表示在小組內說一說。

2、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比,總結比的意義。

可以根據生活中的實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師舉反例:小明有10元錢,花了2元錢,還剩幾元錢?這道題怎樣列式,10-2=8(元)可以寫成10:2嗎?(不能,因為兩個量是相減的關系,不是相除的關系。)。

你能不能說說什么是比,比的意義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稱,求比值。

學生自學,總結,同學們想想怎樣求比值?進行求比值練習。

強調:7÷2可以說成什么?2÷7可以說成什么?它們一樣嗎?

四、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與區(qū)別。

討論:1、比與除法、分數有什么聯系(填表格)。

2、比與除法、分數又有什么不同?

五、應用知識做練習。

(1)求比值。

105:351.2:2。

(2)把下面的比改寫成分數形式。

17:84:1102:113。

(3)選擇題。

買4支鋼筆用12元,鋼筆總價和總量的比是。

a、4:12b、12:4c、

(4)判斷。

小明今年10歲,他的爸爸今年37歲,父親和兒子的年齡的比是10:37.()。

一項工程,甲獨做7天完成,乙獨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圓半徑是4厘米,小圓半徑是1厘米,大圓半徑和小圓半徑的比4.()。

七、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導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需要的是從現實出發(fā),從身邊找數學問題,也就是說:“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的?!崩冒嗌系目側藬?、男女生人數,來說說比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探究。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

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又不是簡單的解題訓練。在練習的設計上,采用多種形式步步提高,通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讓學生明白比不但與生活有關,和自己也有關系,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五、不足與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點這一環(huán)節(jié)花了較多時間,所以練習的量相對少了一些。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內容:教材第73—74頁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整數、小數的意義,掌握整數、小數、自然數之間的區(qū)別與聯系,加深對整數、小數感念的理解與認識。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百分數的意義及相關概念,理解和認識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

3、使學生能夠比較系統(tǒng)的認識在小學里所學的數的概念及有關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結構,并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重點: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的復習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負數的基礎知識。教學難點:弄清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教學過程:

一、舊知回顧。

2、師:數的認識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數的意義、數的讀寫法、數的改寫、數的整除,內容較多,我們先來梳理下前三個方面的內容。

二、梳理數的意義。

2、師:什么是自然數?是不是整數就是自然數?

3、小數的意義:

師:小數可以怎么分類?板書:(1)按小數位數是有限還是無限分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又可以分為無限循環(huán)小數和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無限循環(huán)小數還可以分為純循環(huán)小數如0.55…、混循環(huán)小數如:7.23838…(2)按小數的整數部分是否為分為純小數和帶小數(混小數)如0.78和1.25小結:小數實際上是特殊的分數。它特殊在哪里呢?小數實際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

4、分數的意義。

三、梳理數的讀寫法。

1、師:下面我們復習梳理第二個內容數的讀寫法,提到數的讀寫法我們就要說一說計數單位和數位表,誰來說說我么學過的計數單位有那些?課件出示:一(個)、十、百、千、萬??都叫做計數單位.其中“一”是計數的基本單位.

2、師:大家看著個數位表,從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結:數位是指各個計數單位所占的位置,如萬所占的位置是萬位,每個數位上的數都有相對應的計數單位。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所表示的數的大小也不同。

3、做一做:課件出示。

小結:誰來說一說整數在讀數、寫數時應注意些什么?小數在讀數、寫數時應注意些什么?課件出示數的讀法和寫法。

四、梳理數的改寫。

2、數的改寫。

師:有時候一個較大的多位數,為了讀寫方便,常常把它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有時還可以根據需要,省略這個數某一位后面的尾數,寫成近似數。我們做一下練習。訂正時問一問是怎么得來的。

小結:數的改寫只改變計數單位,結果是原數的準確值;取近似數是在改變計數單位的同時,對尾數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處理,得出近似值。求一個數近似數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進一法,一般情況我們采用四舍五入法。

3、梳理分數、小數、百分數的互化。

五、鞏固練習:練習卷。

六、全課總結:談談今天的收獲。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二

兩點確定一條直線(教材37—38頁)。

知識目標:通過操作活動,理解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含義。

能力目標: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yǎng)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教學媒體圖片。

一、探索新知。

1.小實驗。

出示圖片《小實驗》。

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想把一塊木板固定在墻上至少需要幾個釘子?

學生討論、匯報。

2.畫直線。

(1)在本子上畫一個點,試試經過一點畫直線,看看能畫幾條?

(2)在本子上畫兩個點,試試經過兩點畫直線,看看能畫幾條?

匯報結果。

二、得出結論。

師生共同總結出直線的基本性質: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三、生活中的應用。

出示圖片《實際運用》。

師:同學們還能找出“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在生活中應用的其他例子嗎?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適當引導:栽樹時只要確定兩個樹坑的位置,就能確定同一行的樹坑所在的直線。建筑工人在砌墻時,經常在兩個墻角分別立一根標志桿,在兩根標志桿之間拉一根繩,沿這根繩就可以砌出直的墻來。

四、小結。

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五、鞏固練習。

過一個點可以畫出()條直線;過兩點可以畫出()條直線;過三點至少可以畫()條直線,最多可以畫()條直線。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三

2、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本質的認識過程是一個艱苦的、反復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兩次飛躍的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教學重點:為什么要不斷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

教學難點:對本質的認識過程是一個艱苦的、反復的過程。

復習提問。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什么?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是怎樣的?

(學生通過對上一知識內容的回答,鞏固所學知識,溫故知新。)。

導入新:

(請學生發(fā)表看法)。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是的,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是經過多次的反復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相結合的成果——毛澤東思想。它的形成,說明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反復探索實踐。

那么,你們能不能把人們認識的過程用圖示表示出來呢?(請學生回答)、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一個認識過程包括兩個階段:

(1)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

(2)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去——這是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在這個過程中,認識指導了實踐,同時,又是認識過程的繼續(xù)。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在第二次飛躍中,認識得到了檢驗和修正,當一個認識經過又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若干次重復,經過不斷的檢驗和修正,被證明是正確的時候,認識過程是否結束了呢?可以說是這個認識過程是完成了,但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過程還沒有結束。

2、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發(fā)展認識。

請學生閱讀教材19—21頁,并歸納認識發(fā)展的三個方向。

教材是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認識是發(fā)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斷深化,在廣度上要不斷擴展,在進程上不斷向前推移。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論述。

(1)認識要不斷深化。

(2)認識要不斷擴展。

(3)認識要不斷的向前推移。

我們在分別分析了認識要不斷深化、擴展、推移問題,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客觀世界本身的多層次、無限廣闊和無限發(fā)展決定的,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認識也必然會無限地深化發(fā)展,這樣才能適應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學習知識也是不斷深化知識、擴展知識,把知識向前推移的過程。

討論:結合我國國情,說說為什么必須在實踐中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l)任何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fā)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時空上都是無限的,因此,人們認識了某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后,認識運動并沒有結束,人們應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

(2)鄧小平理論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基礎上抓住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承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從而使人們的認識得到深化。

(3)鄧小平理論根據新的實踐,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fā)展中國家謀求發(fā)展的得失、發(fā)達國家發(fā)展的態(tài)勢和矛盾進行正確的分析,對當前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作出了科學判斷,從而使人們的認識不斷擴展、不斷向前推移。

總之,鄧小平理論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guī),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學理論體系,從而使認識得到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鄧小平理論沒有結束對真理的認識,它必將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小結:

今天這一節(jié)我們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是:認識的一個過程包括兩次飛躍,由實踐到認識,把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由認識到實踐,發(fā)揮認識的作用,并在認識中得到檢驗與發(fā)展。二是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發(fā)展的。

鞏固練習:

鄧小平同志指出:“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成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列寧主義?!?/p>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四

“厘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第一節(jié),對于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jié)課,從兒童的認知心理出發(fā),給學生留出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設計時,突出以下特點:

1、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杰)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jié)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后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建立表象,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本節(jié)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幾厘米,然后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1、通過在生活中具體觀察,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觀察尺子,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長。會以厘米為單位測量長度。

3、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活動中體會厘米的意義,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并匯報測量結果。

師:大家的方法真多???為什么你們的說法不一樣呢?

測量同一個物體,所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就不同??磥戆。幸粋€統(tǒng)一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才好?。ǔ鍪靖鞣N工具),我們測量物體時一般用米尺,有了統(tǒng)一的工具,還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單位才行,孩子們請看:

媽媽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長20厘米。

英語課本長23厘米。

預設:1、1厘米有多長?2、怎樣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那么這節(jié)課我就一起這節(jié)課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吧?再說一遍,哪兩個問題?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觀察、還要善于動腦思考喲?。ò抵懈嬷⒆拥摹捌瘘c導航”)。

(設計意圖: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學生感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孩子們,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長?

活動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組內,說說你的發(fā)現。

學生匯報:尺子上有——。

(數字、豎線、0、還有cm)。

解釋“0刻度線”

從0到1,從1到2,從2到3、、、(一句話每相鄰的兩個數間距離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長,說說身邊有哪些長是1厘米的物體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長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長嗎?5厘米呢?

(學會測量物體)。

怎樣以厘米為單位測量物體呢?這也就是我們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約有多長,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一系列活動,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認識過程,有利于學生加深對1厘米的認識,發(fā)展空間觀念。)。

活動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紙條有多長?

2、自己動手測量,在小組內說說測量方法和結果。

反饋點撥:

根據孩子測量的方法及結果,及時進行點撥。

總結:測量物體時,先用物體的一端對準0刻度,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同桌再互說一遍。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意識,在學習測量方法的同時,體會數學思想方法)。

1、看看這幾位小朋友測量的對嗎?

2、小紅的尺子折斷了,在測量時她遇到了難題,你能用學過的知識幫幫他嗎?

鉛筆長?厘米。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樂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反思,再次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孩子們問題解決了,你們高興嗎?其實啊都是你們在課堂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結果,你們不但收獲了知識還收獲了很多的快樂,厘米只是長度單位家族中的一員,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認識另外的一員長度單位?;氐郊?,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好嗎?孩子們,下課!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并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教育,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制造懸念,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熟練的數出8和9、會讀、會寫這兩個數,并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6—9數的順序,會用“〉”、“”、“=”這些符號比較它們的大小。

3、通過具體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熱愛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會用8、9表示物體的個數,掌握6-9的數序。

教學難點:能工整地書寫8、9。

課前準備:教學掛圖、圓片、計數器、點子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出示53頁的主體圖)當你來到這樣一個花園里,你有什么感覺?

二、探究體驗。

師:在這樣美麗的花園中你都發(fā)現了什么?

師整理板書:大樹(圖)蝴蝶(圖)。

小花(圖)花盆(圖)。

漢字(圖)人(圖)。

數一數、擺一擺:請大家用小圓片擺出和花一樣多的數量?(8個)。

再添一個是多少?(9個)師板書:8和9。

2、掌握數的順序,比較熟的大小。

請大家拿出計數器,在計數器上撥出8和9,和同學們說說你是怎樣撥的?

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說清自己的想法:先撥7個珠子,在撥上1個珠子,就是8個,8個珠子,再撥上1個珠子就是9個珠子。

請同學們數一數54頁直尺圖上的數字,并觀察點子圖,你能發(fā)現什么?

匯報交流,引導學生說出:直尺圖上的數字從左向右每次多一,從右向左數,是每次少一;我知道了點子圖也是從左向右每次多一,從右向左數,是每次少一;我還知道9比8大,7比8小。

3、完成54頁中間的4道填空題。

讀算式板書:7889。

8798。

師引導學生觀察這4道題,發(fā)現每豎行對著的這兩道題之間的關系。

4、感受8和9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的區(qū)別。

指導學生給54頁蝴蝶涂色。

5、寫數字:師示范書寫,并講解要領。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8的第1題,讓學生鞏固1-9的順序,學會正數和倒數。

2、完成練習8的第2題,問:你是怎樣連的?

四、家庭作業(yè)。

1、你發(fā)現生活中8和9還可以表示什么?說一說。

教學反思:。

1.在教授學生能正確的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個數時,我充分利用了掛圖,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確的數數量是8和9的物體個數。并且我在指導學生看圖時,有意的培養(yǎng)學生有序的看圖,有序的數數的方法。

2.在教授8和9以內的數的順序時,我使用了直尺。學生通過學習直尺上的0-9的數字很直觀的掌握了8和9以內的數的順序。并且我安排學生看著直尺整著和倒著數直尺的數。

3.在比較9以內的大小時,我使用了掛圖、點子圖和計數器。使學生在比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觀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4.在教授8和9的寫法時,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讓學生書空,最后才在課本上描紅。這樣安排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掌握的比較好。

5.在教授“幾”和“第幾”時,我采用了做游戲的方式,讓班級中的一個小組起立,聽老師口令,“請從前往后的第8個同學站起來!”“請從前往后的8個同學站起來!”這樣的安排,學生直觀而形象的理解了“幾”和“第幾”的區(qū)別。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重點:理解比的意義

難點:理解比的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板書:)

相減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數{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結:兩個數量相比較,既可以用減法比較兩個數量之間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來表示兩者之間的倍數關系。

(3)導入:其實,當用除法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時,還有另一種說法,想學嗎?如有學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讓學生來介紹介紹,再讓所有學生看書驗證這個學生所說的是否正確。如果學生原來不知道,可以讓學生看書自學。

(二)初步認識比:

(1)指名介紹:還可以怎樣來說?(學生介紹,師指板書:)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2/3。我們還可以說成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3/2。還可以怎樣說?(出示: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比2。)

(3)通過看書自學,你還知道了些什么?結合學生交流,認識比各部分名稱,讀法、寫法。

(三)認識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學們看一看,剛才的比的前項是2,這兒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項了呢?

(2)對!顛倒兩個數量的位置,就會得出另一個比,它的意義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敘述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是哪個數量與哪個數量的比是幾比幾,不可顛倒順序。

(四)鞏固練習

1、 出示練習十三第1題

(1)要求學生用比來表示

(2)組織交流,并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3)小結:要填一個數量與另一數量的比是幾比幾,只要怎樣看就可以了?只要看這兩個數量分別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比幾。

2、出示試一試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的現象還有很多,比如洗潔液,上面的使用說明就是用比來表示的。在這幾個比中,是哪兩個數量在比較?(學生默讀題目后回答)

(2)每一個燒杯上面的比分別表示什么意思?誰來解釋一下?(學生可以用份數敘述,也可以用分數敘述,要求兩種理解都要到位)

3、如果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4:5,你能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嗎?你還可以知道些什么?

(一) 談話導入: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比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二) 教學例2

1、呈現例2,學生閱讀題目后提問:我們怎樣求兩人的速度?

2、學生計算答案,匯報填表。

3、說明:在這里還是用除法(路程時間)計算出速度,速度實際上表示了路程與時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用比來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誰會說?(學生口答,教師出示:小軍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來表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嗎?(出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義

1、通過剛才的學習,你覺得什么情況下可以用比來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板書:兩個數相除)所以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板書完整: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

2、小結:兩數相除既可以用倍數,也可表示比來表示兩數關系,簡稱倍比關系。

(板書)

1、在900∶15這個比中,比的前項是幾?后項是幾?60是怎樣得到的?

我們把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這個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說出例1中的各個比的比值分別是多少嗎?各表示什么意思?

1、認識黃金比:

這里三個不同形狀的照片相框,如果讓你選的話,你選哪個相框來放自己的照片?為什么?(第一幅和第三幅畫要么太長,要么太窄,長和寬的比例不合適)為什么大家都認為第二幅比較美觀呢?你能算出這幅畫長和寬的比值嗎?(學生算出長和寬的比值大約是0.618)聽說過黃金比嗎?黃金比的比值大約是0.618。其實呀,長和寬的比值大約是0.618的長方形,被認為是最美的。

2、認識國旗上的比

三副國旗圖片,哪副看上去最舒服?其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規(guī)定,國旗的長和寬的比是3:2,比值是1。5。

3、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三杯糖水,并標出糖與水的質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第三杯1∶40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嗎?為什么?

(2)(出示第四杯糖水,標出糖10克,水100克。)

現在哪杯糖水更甜?先想一想,再與同桌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比較的?

(3)你能說出這幾杯糖水的糖與糖水質量的比嗎?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什么收獲嗎?還有什么問題嗎?

課前思考:

因為實習教師王老師要上《認識比》這一課,所以我和她一起就教材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用比表示兩個具體數量的關系時,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表示兩個同類數量間的倍數關系,另一種是表示兩個不同類的數量間的關系。教材編排兩道例題,分別教學這兩種情況,然后概括出比的意義。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樣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要得出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2/3,由此引出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比2。結合這兩個比,講了比的表示方法(寫法與讀法)以及各部分名稱。教學如果聯系2/3是23的結果,3/2是32的商,學生就能初步感受比與分數有關,分數與除法有關,因此比與除法有聯系。如果結合2杯、3杯這些具體數量來體會2∶3和3∶2,比較它們的相同與不同,對比的認識就能深刻一些,寫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頁 試一試是結合圖意解釋比,進一步感悟比的意義。直觀的圖示為各個比創(chuàng)造了現實情境,賦予各個比具體的內容。解釋比的'意義要聯系圖意,看著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問題,再用幾倍或幾分之幾逐個描述水與洗潔液的體積關系,必須把兩層意思都歸結到相應的比上去,把學習心向和注意力緊扣在對比的體驗上。

例2先讓學生分別計算小軍、小偉的行走速度,引起對路程時間=速度的回憶。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分別寫出了兩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是900∶15、900∶20,讓學生感受兩個不同類數量間的除法關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第69頁試一試把3∶5改寫成除法算式、改寫成分數,是溝通比、除法與分數之間的聯系,目的是加強對比的認識。把比寫成除法算式,是根據比與除法的關系,而把除法算式寫成分數是舊知識。

比、除法、分數的相互關系重在理解,是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要通過改寫來體會和掌握。至于比、除法與分數的不同,在改寫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區(qū)別。

課前思考:

比的意義這課是在學生掌握分數應用題及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以及能解答簡易方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意義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是對比的意義的理解,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讓比的意義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整個的教學之中。

比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系。雖然比與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理解比的意義往往比較困難。要:讓學生理解1.比的意義就是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兩個同類量的比,表示的是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兩個不同類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種量,如路程和時間的比表示單位時間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2.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比同除法比較,比的前項相當于被除數,后項相當于除數,比值相當于商;比同分數比較,比的前項相當于分子,后項相當于分母,比值相當于分數值。

課后反思:

一、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新知。

比的現象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釋清潔劑,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識,在教學中聯系實際生活,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這節(jié)課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學生能根據所給的數量提出許多問題,有選擇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數是果汁的幾倍,果汁的杯數是牛奶的幾分之幾,可以用我們學過的除法算式來解決,今天我們來研究對兩個量比較的一種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義教學。

二、加強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這部分中,因為分數、除法、比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比的意義后,讓學生通過討論、研究、發(fā)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研究分數、比與除法的關系,掌握它們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知識網絡。

三、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1、比、分數、除法的區(qū)別,比表示兩個數的關系,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除法的是一個算式。

黃金比在這節(jié)課中沒能講到,打算明天的課上再做介紹。

周一下午高教導在六(3)班上了一節(jié)數學課《認識比》。聽課后,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師們及時進行了評課,大家都感到這一節(jié)課上得有效、實在。這一學期,我也任教六年級數學,所以聽了這一課后,受益非淺。下面,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愿和組內老師一起探討。

一、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擬定簡明、切實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教學流程的準繩,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因此,教學目標的擬定應追求簡明、切實,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本課中,高教導在教案中這樣表述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短短的兩句話中涵蓋了對學生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與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達成目標的描述。

二、本課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潔、厚實

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本課中,共分四大板塊,即教學例1,初步認識比;教學例2,認識比的意義;認識比值,會求比值;探索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在每一板塊中還有很豐富的內容,如第一板塊中,先由例題1使學生認識到兩個數量相比較可以相減或相除,進而再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兩個數量間關系時可以用比來表示,并自學比的各部分名稱和讀法、寫法,再通過練習十三第1題認識比是有序概念,最后通過試一試溝通比與除法的聯系。又如,在鞏固練習部分向學生介紹了黃金比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中有關國旗的長與寬的比這一知識,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及體驗的數學學習的樂趣。這樣的教學流程讓聽課老師一致認為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非常實在和有效的。

三、本課時的媒體運用簡單、扎實

合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高教導在課中自己設計并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使之為課堂教學有效服務。讓大家感受較深的一處是教學試一試時,教材提供的是四個沒有刻度的長方體容器,每個容器上標有不同的比表示每種溶液里洗結液與水體積的關系。高教導制作課件時考慮到要讓學生理解這里的1:8也可以表示洗結液一份,水8份,于是課件上出現了將容器平均分成9份,學生能清楚地看到洗結液一份,水8份。這樣的處理能直觀地演示洗結液與水體積之間的關系,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比,并為后面學習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返璞歸真是新課程對數學課堂回歸本質的熱切期盼,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多一些理性,追求簡約,崇尚真實,以創(chuàng)出一片課改實踐的廣闊天地。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七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程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奇心?!靶隆辈湃菀滓鹑说呐d趣。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設計也是一門藝術,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感情,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了今天的視頻講座之后,我對教學設計有了一個全新的體驗和認識。結合理論的學習,再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該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一、定好目標: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務是“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完成這一任務,落腳點在課堂教學。課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進課堂教學,并以此統(tǒng)攝和改造教學過程,再好的課程也只能是空中樓閣;而課堂教學如果不能從根本上順應課程改革的趨勢,也只能是無本之花。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教學資源、開放性地規(guī)劃教學過程,以達到生成性實施課程的目的。要強調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必須依據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和三維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對教學中設計到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和精心設計。1、教學設計要講究方式方法,無論進行哪一部分教學,都應根據內容,注意方法多樣性。如果能從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實際出發(fā),結合教材內容的重點,從生疑、質疑入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地思考,就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在一塊,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最好是所用手段和方法能使學生親自參與進去,通過他們的說、演、論達到教育目的,比如說: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14課第二框“過富有情趣的生活”時,我就把歌曲、實驗、辯論、快樂接龍游戲等納入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性高,效果特好。2、教學設計要講究要特別注意情境設計和材料運用。所用事例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距離學生近的、內容新穎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認可,也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因為這些事件就發(fā)生在家門口,有些學生還親身參與過。當然效果就比較明顯了。

二、吃透教材:教材是教育教學的藍本,是我們組織教學的依據。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響教學的導向性。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是理解教材。離開了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

分析好學生:了解學生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了解學生思維方式、困惑疑點,以實施針對性、啟發(fā)式;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個性差異,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防止因脫離實際、傳授內容過深而使學生茫然不懂,或過淺而使學生索然無味;能抓住學生心理,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與訓練,使教和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敖虒W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四、做好拓展: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理論聯系實際。要使教學設計的要素充滿“六有”那就離不開生活。教育離開了生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一定要把社會上發(fā)生重大事件和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并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的習慣,不僅僅是讀死書,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學設計要注重“思”,教與學的反思,是教學設計中不可忽略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既包括學生反思,又包括老師反思,學生可寫自己的所得、所惑,老師可寫自己教學中的成敗得失。在不斷。

總結。

中糾偏改錯,在不斷總結中成長進步“反思”部分,劉老師在今天的學習中提到:賴格盧特在《教學設計是什么及為什么如是說》一文中指出:“教學設計是一門涉及理解與改進教學過程的學科……”。因此教學設計中預留出“反思”的部分,便于教師及時、隨時的對教學進行反思并改進。

總之,精心設計的思想品德課有了精彩的導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完美的結課給一堂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課堂想不高效都困難。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八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p>

一、內容設計。

這部分教材是初步認識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題:第1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第2道例題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動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并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著教材還介紹了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3題,主要是從圖形中辨認出角或數出角的個數,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為第4。5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并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二、編寫特點。

1、初步認識角時,教材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實物,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抽象出角的圖形,指出這就是角。然后,讓學生從教材所給的圖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這樣,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2、教材設計了做一個角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活動。活動編寫開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彈性,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滿足學生不同學習的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每個學生都能給出想法、做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既可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

3、教材加強與其他知識內容的聯系,體現綜合性。比較角的大小時選擇“鐘面”作為學習素材,通過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的轉動,不僅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變化,而且也深化了對有關鐘面的認識。

4、教材結合已經初步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其他的多邊形,讓學生數出這些圖形中角的個數,引導思考“你發(fā)現了什么?”。這樣既鞏固了對角的初步認識,又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對多邊形的認識。這些安排對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數學內容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很有意義的。

5、例題的編寫有層次,有一定的彈性,條理清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如“你知道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等啟發(fā)性的語言確立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例題和習題可操作性強,調動了教師的能動性,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真正體現了《標準》提出的教材編寫思想。

三、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判斷等活動中初步認識角。

2、并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樣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一套。

學生:每人準備一副三角板,一些實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課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實物素材(鐘、瓷磚、五角形、三角板等)。

1、導學:瞧!同學們,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禮物,喜歡嗎?請每個小組拿出這些禮物摸一摸,看一看,他們各是什么樣兒的。(學生觀察、相互議論、師參與)。

2、展交:你們發(fā)現了嗎?這些禮物里藏著一些新的幾何圖形,瞧?。ㄕn件演示抽象角的過程)我們把這些圖形就叫做“角”。

這些角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請仔細觀察、找一找,是幾部分組成的。(先讓學生說,如有困難教師幫助。)。

3、組織互學:你還能找出這些禮物的哪些地方還藏著角嗎?(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組里指一指、說一說。小組長匯報學習情況。)。

4、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給同學或老師看一看。(相互評價)。

二、動手做角,加深認識。

5、導學:從叔叔阿姨送來的禮物中我們認識了角,你能說一說角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嗎?(相互說說后指名說)你能想辦法做一些角嗎?請動手試一試。

6、組織展示。(教師評價、鼓勵)。

7、引導自學:看看蔬菜老師們又是怎樣想辦法做角的(引導學生讀圖)?你也拿出自己的學具學一學,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觀察比較,感悟大小。

演示活動:教師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叉開的大小,感知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與角的大小的關系。

1、導學:剛才我們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時看出兩針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說說自己的體會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展示交流:根據你的想法判斷教材74頁四個鐘面上的角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判斷后在小組里說一說,相互評價。)。

3、導學:我們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呢?

先判斷教材75頁兩個鐘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蘿卜老師是怎樣比較的。(課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較方法)。

用這種比較方法比較老師給你們畫的兩個角的大小,并給你的同伴說出比較的結果和比較的方法。

導學:你知道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請想一想,試一試。(學生探索討論后組織展示交流)。

四、應用拓展,積累經驗。

1、“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同學們表現真棒,從叔叔阿姨們送來的禮物中學會了這么多的數學知識,老師也想考考你們,請完成第1題。

組織交流,評價鼓勵。(作出判斷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判斷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頂點和邊。)。

2、自己測試。

完成“想想做做”2、3題。(老師報結果學生自己評價)。

引導思考:“從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組織全班交流。

按規(guī)律判斷。(師說圖形生判斷,相互評價)。

3、玩一玩。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紙扇和剪刀按老師的要求玩一玩。(師說要求,生親自操作。)。

多玩幾次后組織說說得出的結論。

根據剛才的結論你能很快判斷一些角的大小嗎?請試試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區(qū)別的角。)。

4、總結評學,拓展延伸。

總結評學。

從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我應用:“導學、展交、訓練”教學模式,按照“由實物抽象出圖形并認識圖形、做角并認識角的大小、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思路分層次組織教學,巧妙地把導學、展教、訓練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條有理,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課堂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而展開教學。課堂活動中把課件演示和學具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對角的認識,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和意圖選擇合理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突出了‘動手操作’這一學習方式的有效性??傊竟?jié)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做到為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愉快。真正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的教學理念。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九

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直角的認識及角的大小的比較

直角的認識及角的大小的比較

3、讓學生用這個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比一比自己周圍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畫直角。

師:你們能不能用三角板畫一個直角?下面自己動手試一試。學生畫時,教師巡視并指正畫的方法。

1、練習八的4—6題。

2、第7、8題

3、生活中的數學。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讓學生用這個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比一比自己周圍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畫直角。

師:你們能不能用三角板畫一個直角?下面自己動手試一試。學生畫時,教師巡視并指正畫的方法。

1、練習八的4—6題。2、第7、8題

3、生活中的數學。

4、(布置作業(yè))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93150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