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nèi)容、主題及個人感受進行總結(jié)和評價的一種文體。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書中的思想和情感,提升閱讀的價值和體驗。讀完一本好書后,我想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讀后感是表達自己對書中情節(jié)和人物的理解與思考,也是一種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的方式。寫讀后感時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清晰度,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下面是一些觸動心靈的讀后感,或許能讓你對書籍有更深的體會和領(lǐng)悟。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一
沙織和史也在他們美好的年華里犯下許多正處于青春期都會犯的錯――偷嘗禁果。自然結(jié)出的果子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只能選擇最殘忍的手段――殺死孩子。于是,背著這沉重的十字架去過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個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積極地去過剩下的日子――罪與罰,我們到底應(yīng)如何正確地去對待這兩者。她在開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卻從沒離開過整本書。
那個神秘的地方――自殺的絕佳點,也是許多埋掉罪惡并決心贖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見蹤影,他看到了沙織和史也這幾十年所背負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們正在積極地懺悔彌補……活下去的人總要繼續(xù)向前,不能停滯不前。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二
蛭川與作造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實則內(nèi)心并不以為然,只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視他人生命為無物。而史也和紗織雖然沒有受到眾人能看到的懲罰,確實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后背上了看不見卻極有份量的十字架,一個為了贖罪去做了小兒科的醫(yī)生,并娶了一個懷著別人孩子的可憐的女人,一個背負著心理上極大的壓力而患上了偷竊癮,認為自己“只配吃偷來的東西”并多次想要自殺。而兩個人當時“害怕被發(fā)現(xiàn)后會被迫分手”的初衷也無法達到,懵懂純粹的愛情隨著嬰兒一起被殺死并掩埋。
文中有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個合適的方法讓犯人能夠贖罪?!?/p>
有的人,你以為他被法律懲罰了,其實他并不以為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脫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許他反而能夠在極大的歉疚與懊悔中自我懲罰、反省,甚至是補償,對受害者家屬或者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一種補償。這兩種,哪一種才更具有意義呢?這也許是東野圭吾想讓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三
摘抄:“如果當時沒有遇見我先生,我現(xiàn)在早就不在人世了,我兒子也不會來到這個世界。我先生或許在二十一年前奪走了一條生命,但他拯救了兩天生命。而且,他作為醫(yī)生也在拯救無數(shù)生命。你知道我先生拯救了多少罹患罕見疾病的兒童嗎?他不辭辛勞地拯救一個又一個小生命。
即使這樣,仍然說他沒有付出任何代價,沒有做任何彌補嗎?有多少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的人根本沒有反省,這種人背負的十字架或許很虛無,但我先生背負的十字架絕對不一樣。那是很沉重、很沉重,如山一般的十字架。中原先生,你的孩子曾經(jīng)被人殺害,請身為遺族的你回答我,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和我先生這樣的生活方式,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彌補?”
這一段話是整個書中最使我感觸頗深的!讓我想到了很多不能兩全的事情,法與情,忠與孝等等…立法的目的是否能合理,其中的特殊的情況又該如何抉擇?!人性,一直都是探索不完的話題!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四
東野圭吾在《虛無的十字架》一書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討論了包括死刑的廢除,法律和道德的相悖之處,罪犯應(yīng)得的懺悔教育等問題。小說文筆細膩溫柔,情節(jié)設(shè)計巧妙,懸念迭起,作者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對人物內(nèi)心感受的細致描寫,展現(xiàn)出兇殺案背后加害人家屬和遺族的心路歷程。尤其是通過對男女主角既是加害人又是受害者唯一遺族的設(shè)計,引發(fā)讀者對法律、道德、人性前所未有的深思。
死刑是否應(yīng)該廢除?
偶爾會聽到死刑廢除論的觀點,總覺得只是有些人慣于爭執(zhí),愛拿理想化的思維來做文章,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想過,作為被害人的遺族,兇手不能被判死刑將帶給他們多大的痛苦;而作為法律工作者,感受到死刑對法律的巨大限制又有多么的無奈。
小說中中原道正和濱岡小夜子夫婦十一年前再三向法院上訴一定要判殺死女兒愛美的兇手死刑,甚至聲稱如果不判死刑,他們也不愿再活下去。兇手最終被判了死刑,可是這絲毫不能讓他們從悲痛中走出來。小夜子在文章中寫道:“判兇手死刑只是遺族恢復情感創(chuàng)傷的起點”。直到故事的結(jié)尾,二人也沒有完全走出失去女兒的痛苦。
而死刑的局限性又實在太大,且不說冤假錯案,死刑完全是對教育感化罪犯的一種逃避方式。甚至對于罪犯來說,他們也并沒有從死刑中受到太多的懲罰,對于一些罪犯來講,與其在監(jiān)獄中度過漫長的余生,死刑可能還是一種獲得解脫的方式。就像殺害愛美的兇手蛭川和男,他阻止辯護律師再次為他上訴,理由是“太麻煩了”,他覺得死刑是他的命運,接受這樣的安排并無不妥。
小說中寫道:“死刑最大的好處就在于讓殺人兇手再也無法殺害其他人?!彼佬虖U除論之所以沒有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主要還是因為沒有找到比死刑更好的刑罰,既能平復遺族的心理創(chuàng)傷,又能使罪犯改過自新。這也許是法律向前發(fā)展的方向之一。
法律能否完全依據(jù)道德?
道德也許是法律的起源,但法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社會制度和社會經(jīng)濟狀況等。法律與道德之間并非完全的包含或從屬關(guān)系,為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法律的某些條文可能并不符合人們心目中的道德要求。
畢竟道德是人們心中的一桿秤,對于不同的情景可能會有相差甚遠的道德標準。比如說幾乎所有的道德都認為“殺人償命”,可殺人的情況實在是紛紜萬象。小說中的三起殺人案,蛭川入室盜竊殺死戶主的女兒,人人都認為應(yīng)該判死刑;做了一輩子混混的町村作造,為了善良的.女婿的前程,殺害了知道當年真相的小夜子,又聽女兒的勸告前去自首,對于他是否應(yīng)判死刑,也許不同人的說法不一;而由于年幼無知殺害自己親生孩子的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兩人十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內(nèi)疚的折磨之中,仁科史也打算用一輩子來贖罪,而井口沙織患上精神疾病,最后打算用自殺了結(jié)自己。雖然這兩人同樣是殺害了一個無辜的生命,而且手段也不可謂不殘忍,可是一來他們當時都是未成年人,二來他們整個余生都感到良心不安,用盡各種手段只為贖罪,也許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這二人根本不應(yīng)該被判刑。就像小說給出的結(jié)局,刑警們沒有找到孩子的尸骨,二人的自首沒有成功。
都說法不容情,鐵令如山的法律事實上限制了人們對于犯罪和罪犯的大多數(shù)感情。慶幸的是,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法律和刑罰都在日益向多樣化發(fā)展,針對不同情形的犯罪劃分得也越來越詳細。同時,可調(diào)節(jié)性與標準性的平衡,也應(yīng)該是現(xiàn)代法律的發(fā)展方向之一。
罪犯應(yīng)該得到怎樣的懺悔教育?
小說中設(shè)計了很巧妙的對比情節(jié),蛭川因搶劫殺人在監(jiān)獄里關(guān)了二十六年,可他剛被假釋出獄,就再次殺人;而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二人雖未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可他們的一生都背負著痛苦和內(nèi)疚,最終選擇自首。這似乎是對監(jiān)獄關(guān)押這種刑罰的諷刺,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對罪犯究竟應(yīng)該施以怎樣的懺悔教育。
對罪犯進行懺悔教育的目的,自然是讓罪犯出獄后不要再犯罪,至少不要再犯相同的罪。對于一些被判無期徒刑的罪犯,如果認錯態(tài)度良好,是可以爭取減刑,假釋出獄的??墒菍Α罢J錯態(tài)度”的判斷主觀性實在太強,要判斷罪犯究竟是真心悔過還是為了減刑而裝模作樣更是難上加難,且完全根據(jù)人為判斷,很難讓人相信這是絕對公平的。因此懺悔教育是否能達到期望的目的,很多情況下仍然是一個未知數(shù)。
從古至今的教育都講究“因材施教”,懺悔教育也應(yīng)如此。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犯罪的動機也各不相同,懺悔教育應(yīng)該根據(jù)罪犯的特點為其量身定制。這樣做聽起來似乎成本太高,且為罪犯花費這樣多的資源也許會引人非議。但我們也應(yīng)該想到,假如罪犯的教育工作沒有做好,那么刑滿釋放的罪犯們將會給社會造成怎樣的危害。
小說寫道:“要求殺人兇手自我懲戒,根本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這種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jiān)獄中背負著。”也許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不為社會所容,但他們并不能深刻地明白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幸?!读瞬黄鸬纳w茨比》中說:“當你想要評論某個人的時候,你只需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所具備的優(yōu)勢。”同樣的,罪犯們雖然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但他們本身也是不幸的,或是缺乏教育或是缺乏關(guān)愛,社會也理應(yīng)對他們負責。
我想法律的終點就在于將“虛無的十字架”實體化,因為虛無的十字架是無法卸下的,只有先將罪犯們釘在十字架上,才能最終取下這層沉重的負擔,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告慰受害人的遺族。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五
這是我看東野圭吾的小說里,第二本覺得好看的了,第一本是《嫌疑人x的替身》。之前看的一些,可能是太短,也可能是早期作品,殺人手法非常精妙,但是不管是殺人動機還是破案過程都顯得非常平淡,日常描寫的人們也是克制守禮,就一碗溫水端到頭,沒有起伏。
這兩本不一樣,我查了下,這本書是15年的作品,真的很厲害了。沒有對比看不出進步有多大,知道自己想走到哪里,并且一直不停的走,真的很棒了。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女人被殺了,第二天兇手投案自首,受害者的前夫在整理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蛛絲馬跡,并且調(diào)查下去,直到揭露出真相。
我是贊同死刑的,如果我是受害者或者受害者家屬,看罪犯日日夜夜反省痛苦報答社會,當然更爽快點,但是看著他死去,一命還一命,也是我能得到的第二大的慰藉了。更何況,罪犯能夠真正反省改過自新,這幾率太低,我寧愿要贏面大的。
的確,罪犯死了,也不能使家屬感到開心,畢竟他們是損失了親人。但是如果在未來的路上還有可能開心的話,罪犯死掉是基本條件了。如果我的親人死了,罪犯卻逍遙法外,每每想到此,我一定痛苦萬分。所以如果可以,我一定選擇以命相抵。
至于說不同的犯罪,卻用相同的死刑來抵。這是有點不太公平,一個人殺了一個人,也是死刑,殺了五個人,也是死刑。這確實不太公平。但是,死刑也是他本人所能負責的極限了,如果搞連坐那一套,反而沒道理了。不能追求絕對的公平,相對的公平就足夠。
揭開的真相,作為一個媽媽,真是看的痛心疾首,《江湖兒女》里有一句話,深表贊同,說“這些小孩,不知深淺,最可怕了”。不管是身邊的事,還是書里電影里,都有這樣的案例。年輕人,為了掩蓋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愿意付出非常大的代價。因為年輕,不懂得害怕,也不在乎以后,只要渡過現(xiàn)在就好了,別的什么都可以不要。
書里的小孩做了什么呢?他們殺了自己的孩子。不是打胎,是把孩子生下來,再一起捂死,埋掉。這初聽起來沒什么,越深想越膽戰(zhàn)心驚,于是他們半年后分手,女孩干什么都不成,認為自己不配活在世界上,有偷竊癖,兩度入獄。男孩學醫(yī),跟懷著別人孩子的女人結(jié)婚了,并且一直致力救小孩子。
引產(chǎn)就已經(jīng)是非常殘忍的事,代表小孩已經(jīng)較大,骨骼已經(jīng)形成。七個月后,就算是引產(chǎn)的寶寶,也可能是活的。那已經(jīng)不是一灘血肉,一個器官,而是一個生命。殺人就已經(jīng)夠膽戰(zhàn)心驚了,殺自己的孩子就更是聳人聽聞。
為什么父親學醫(yī),去拯救?而母親就墮落下去。因為母親比父親多當了九個月的媽媽。她的愛更多,負罪感更強。年幼的她也不夠堅強,只能被打敗了。
小夜子也是很值得一說。她是死者,她先是女兒被殺,罪犯判處死刑后,和丈夫沒辦法繼續(xù)相處而離婚。然后她開始寫作,寫偷竊癖的事,寫死刑廢止論的事,女兒被殺后,她并沒有消極,反而希望更明白罪犯,也更明白受害者,她想往更深層次鉆研,這是她療傷的方式,她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
總的來說,小說值得一讀,讀完后也不會立刻就忘掉。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六
推理結(jié)果和沉默的巡游有點類似,這過程我沒有多興奮。主要是針對虛無的十字架有感。什么叫虛無的十字架?十字架是給那些犯了殺人罪的背負的,但由于會各種理由將死刑判為無期,然后釋放,所以也就成了虛無的十字架。
主要是圍繞是否要取消死刑來發(fā)展。因為沒有讓這些人付出代價,所以就會好奇要不要取消死刑?如書中,提到有許多兇手不會得到死刑,判死刑的案例反而較少。為了遺族,這個兇手是要執(zhí)行死刑的。但死刑就是剝奪了另外一個人的生命,如果這個人“愿意”悔過,那這死刑是否能變成無期呢?書里引入了除了當事人雙方外的看法,比如律師等。
1、引入了一個新的觀點,如果你要廢除死刑也好,那能給出什么更好的替代方法嗎?
2、凡事都有兩面,沒一個殺人犯的殺人動機都不一樣,比如可能有些人只是防衛(wèi)過當。那這些人是不是要實現(xiàn)死刑?許多案件提供的選項只有死刑!
最后,雖然叫《虛無的十字架》東野圭吾最后也寫出來了一對背著真正的十字架負重前行,在為自己贖罪的男女。兩相對比,我覺得這部推理屬性可能要稍微的讓一下位置給對社會的思考。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七
最近迷上了日本小說,東野圭吾、渡邊淳一、三島由紀夫等等,2020的確太難了,工作、生活都不例外,為自己、為家人都操碎了心。正因為此,所以很需要簡單明了的文字,能讓我不太費神,又能饒有興致地讀完。
過去還能靠每年的寒暑假讓自己短暫的逃離,如同續(xù)命的氧氣一般,使自己再次整裝待發(fā),投入疲于奔命的下一個年頭。現(xiàn)如今,別說出境,連出省都已成了奢望,國家、省里、單位,無不時時刻刻耳提面命,也便沒了出游的興致,即便鋌而走險,想必也是提心吊膽的,沒有意思。更何況,還不知道手頭的工作何時能正式交付。
以前理解的推理小說,大多是充斥著血腥和陰森,幾次讀完東野圭吾的書,才知道那大概只是最低階的,真正好的推理小說,應(yīng)當不僅僅有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更要不著痕跡的引發(fā)你的思考,親情、法律、人性等等,發(fā)人深省。東野圭吾更傾向于在表達他對某個近代社會問題的的看法思考,為此而寫出了一個故事去講述,推理懸疑只是在其次。一本書,或許很難對如此沉重的社會話題有個定論,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數(shù)人的思考,或許潛移默化的就會引發(fā)社會的大討論,改變也就順理成章。
這本書依舊是采用多線敘述最終并線的方式,通過不斷的切換主體,將幾個人物的過往漸次清晰展現(xiàn)在眼前,真相和動機在平靜質(zhì)樸的語言下暗流涌動。這樣的寫法,使讀者不得不去適應(yīng)作者的節(jié)奏,讀到某個章節(jié),恨不得跳過接下來的某個人物角色,從而可以連貫相關(guān)的情節(jié)。
死刑存在的意義不是懲罰或報復,而是讓犯人可以誠實面對自己所犯下的惡行。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了解生命的尊嚴及意義。
對于窮兇極惡的人而言,即便是執(zhí)行死刑,也并不會使他真正從心靈深處進行自我反思和深省,比如殺害了愛美的蛭川。
此后,紗織終生活在自責中,婚姻的失敗、父親的意外去世,她把一切不幸源頭都歸到自己頭上,也因此患上了偷盜癖,認為自己只配吃偷來的東西,應(yīng)該進監(jiān)獄。史也在用盡一生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誤,他在林海救下被騙后懷有身孕試圖尋短見的花惠,與之結(jié)婚并將與自己無私好關(guān)系的孩子視如己出,甚至連花惠本人都想要斷絕關(guān)系的父親,他都努力救濟。作為醫(yī)生,他每天還在拯救無數(shù)身患罕見疾病的兒童。
但讓人心驚的是,法律面前,一念之差也好,窮兇極惡也罷,在死刑這條路上,卻往往是殊途同歸,這就是刑法本身所存在的矛盾。而視情節(jié)嚴重程度及犯人的反省情況酌情作出判決的規(guī)定,有時甚至會成為犯人演戲作秀的根源相較而言,多少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的人并未進行反省,從復犯率這個只增不減的數(shù)字就不難看出,他們背負的不過是虛無的十字架;而對于史也,雖未受到法律的刑罰,他背負的卻是如山一般沉重的十字架。
僅憑一本小說,想要真正影響法律制度的修訂,或許很難,但至少會讓更多的人思考這個問題。同時,也為企圖作惡的人們敲響了警鐘:在作惡之前,你是否已考慮清楚所有的后果?是否能接受法律判決對自己至愛親人的影響——即使他們將被終生打上加害者家屬的標簽,遭受社會的群體性歧視,并且永無抬頭之日——也要一意孤行?就算因為僥幸一時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你又是否能承受那背負終生的十字架上所承載的罪與傷?倘若能有一部分人,會因為讀過這本書,在作惡之前稍微猶豫彷徨一下,那一瞬間的不忍與掙扎,或許就可以改寫一個或數(shù)個家庭的悲劇。在這個充滿暴力與戾氣的社會,即便只是熹微之光,也始終充滿希望。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八
同學推薦給我東野圭吾的作品,寄給我6本他的小說。
這是我看的第三本,特別喜歡東叔的寫作風格,敘事深入人心,故事一點點透露線索引人入勝,語言通透簡結(jié),卻又讓人覺得那么恰到好處,讓人感受到到人性的悲憫和深情。雖然此書主要探討人性的罪與罰,但是卻讓我更感到是教育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忽視,少年的愚昧無知,學校的冷漠無視才釀成了這樣悲劇。
如果他們能得到家庭和學校更多的關(guān)愛和疏導,另外,如果小葉子不把孩子單獨留在家中,不認為發(fā)生事情是小概率事件,也許悲劇就可以避免……雖然沒有如果,卻為每一個讀者敲響了警鐘。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必要的教育關(guān)愛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也許偶爾的一次伸手援助就可以拯救一段不幸的人生。
另外,讓作惡的人在作惡前是否已經(jīng)考慮好自己可以承擔一切后果,即便自己不畏生死是否又在意給自己家人帶來的不幸,如果你還有良心和悲憫心,又是否可以承受一輩子心中背負的良心十字架?罪也許是一瞬間的惡念,罰確實索繞一生的枷鎖。
如果有孩子會讓她讀這本書,上上生動的一課。
藝術(shù)運動與虛無美研究論文。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九
這是很久之前寫的讀后感,如今真切地認識到時間可以抹殺旁觀者的情感,哪怕當初感到多么的寒冷徹骨,現(xiàn)在也好似平淡如水,但是真相卻無法磨滅。
看完最后一頁,合上書本的手仍然忍不住地顫抖,可能只是輕微地發(fā)顫,但是毫無生氣的紙張卻仿佛透過指尖,從內(nèi)心蔓上一股無以言喻的痛苦,如果不置身于冰冷的囚籠,就無法體會的窒息感。
開始動筆的時候,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是否要記錄一個普通讀者的感受,也許過不了多久,這段記憶就會被塵封。時間是多么神奇,卻也足夠令人畏寒。
二十多年前,凍著雪的天空,散發(fā)著死亡森冷味道的青木原,試圖埋葬的罪孽也終將成為一個十字架背負在如今的人身上。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救贖,難怕是一點幻想中的勇氣也能成為慰藉來挽回即將要放棄的生命。
然而到底什么對罪犯來說才是應(yīng)有的懲罰,殺了人卻毫無自責地活著,即使進了監(jiān)獄也沒有懺悔之意。一想到殺害了親人的兇手仍然在這個世界某個角落茍且,遺族內(nèi)心的悲傷就絲毫不能減弱,時間也無法撫平得知殘虐真相的創(chuàng)傷。即便是被判處死刑,但是兇手只是放棄了自己的求生機會卻對曾經(jīng)抹殺了生命毫無自知,視作珍寶的親人在他手下只是一灘肉塊。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
東野圭吾的書總能讓人意猶未盡,看似平淡的內(nèi)容卻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章會埋下怎么樣的伏筆,也無法知道下一章會給你提供什么樣的線索。并且看完之后總會讓人不由的去思考書中所要闡述的哲理性的東西,《解憂雜貨店》如此,《白夜行》如此,《虛無的十字架》亦是如此。
《虛無的十字架》主要講述了中原道一和妻子濱岡小夜子在愛女被入室盜竊的匪徒殺害之后努力爭取讓匪徒被判死刑,但這個過程中法律的“寬容”讓他們覺得很受傷害,最后匪徒因為嫌麻煩放棄了上訴而被判處了死刑。但小夜子和中原都覺得無法再在一起了,因為每次見到對方都總能想到女兒的枉死,所以兩人離了婚??墒请x婚后沒幾年小夜子也被殺身亡,中原在整理小夜子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離婚這些年小夜子作為自由撰稿人一直在致力于提倡死刑,小夜子采訪了很多人,收集了很多資料也整理了很多數(shù)據(jù)。因為他們女兒的死讓他們都明白如果殺人兇手還活在這個世上,哪怕是在監(jiān)獄里對于被害人的家屬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然而小夜子卻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慘遭殺害。她因為采訪有偷竊癮的女人而接觸到了井口沙織,從井口沙織口中得知了她的過往,原來井口沙織有偷竊癮是因為心理原因,她在中學的時候和男友仁科史也偷食禁果而懷孕生下了一個孩子,兩個人都是學生,這個孩子當然是不能要的,所以兩人在孩子生下之后就將其捂死了,井口沙織和仁科史也最終因為心理原因分手了,但這件事卻一直折磨著她,所以最后她染上了偷竊癮,她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小夜子覺得即便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也是一條人命,殺人就應(yīng)該償命,所以她勸井口沙織自首。后來她又想辦法找到了仁科史也,想要勸仁科史也自首,但這件事卻被仁科史也的岳父聽到了,仁科史也的岳父不希望仁科史也坐牢所以殺了小夜子滅口。最后真相被中原找到,但他沒有像小夜子那樣勸仁科史也自首,而是讓他自己選擇。故事的最后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都去了警察局,但由于警察在他們當年埋葬嬰兒的地方?jīng)]有找到殘骸,所以很有可能因為證據(jù)不足而判兩個人無罪。
故事的最后并沒有一個真正的定論,到底殺人犯是否應(yīng)該被判死刑。其實我們都知道在日本死刑是非常少的,一般都是對有多重命案的罪犯才會執(zhí)行死刑。而死刑在判決后也有漫長的上訴程序要完成,即便用盡所有上訴機會,還得由法務(wù)大臣簽署執(zhí)行令方可執(zhí)行。而多數(shù)法務(wù)大臣因為政治主張或其他個人的原因,普遍不愿意充當劊子手的角色,拒簽執(zhí)行令,從而導致日本國實際執(zhí)行死刑的案例非常之少。正如文中殺害中原道一和濱岡小夜子女兒的罪犯在此之前便殺過人,他在殺他們女兒的時候正是在假釋期間,所以小夜子認為將殺人犯關(guān)進監(jiān)獄根本就是虛無的十字架,起不到任何改造罪犯的作用,他們假釋期間或者出獄之后因為沒有工作,沒有經(jīng)濟收入,所以還是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小夜子寫的稿子里面堅持認為殺人犯就應(yīng)該被執(zhí)行死刑,他們是不會真正的懺悔和改過自新的。
然而文中的仁科史也卻因為當年那個錯誤的“命案”努力當了一名兒科醫(yī)生,救了很多身患重難癥的兒童,甚至救了被男人欺騙而懷孕后準備自殺的花惠,并將花惠的兒子視如己出,對于花惠那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也認真照顧,這才導致花惠的父親聽到小夜子要仁科史也去自首后要殺了小夜子,因為他覺得仁科史也是正人君子,他當醫(yī)生救了那么多孩子,給了他女兒和孫子幸福,也愿意照顧他這個“人渣”,他覺得仁科史也不應(yīng)該被送進監(jiān)獄。
作為讀者,作為局外人我覺得他們有自己的道理,當時在看到殺害小夜子女兒的罪犯的律師為罪犯辯護不應(yīng)該被判處死刑的時候,我也同樣感到傷心和憤怒。這樣一個殘忍的殺人犯,并且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殺人了,為什么還要為他辯護,為什么還要保住他的性命?那對于被他殺害的人以及被害人的家屬而言會是多么大的傷害?可是看到仁科史也的岳父說,即便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殺害了那個剛出生的嬰兒,但也沒有傷害到其他人,真正的受害者除了那個嬰兒其實也只有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他們兩個人,而且因為那個孩子的死,仁科史也救了更多的人,包括他的女兒和孫子并讓他們過得很幸福,他的這種贖罪比在監(jiān)獄里關(guān)著或者直接判處死刑更有意義。我也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最后的結(jié)局很耐人尋味,仁科史也岳父的律師因為覺得他殺人是為了隱瞞女婿的罪行,有酌情減輕量刑的余地而精神大振。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雖然自首了,但因為找不到嬰兒的骨骸,所以很有可能會因為無法證明他們殺了嬰兒而不會受到刑法。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觸便是很多的道理,很多的事情都不是單純的對與錯、黑與白,就像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五顏六色一樣,是不可能用單純的某種顏色來定義的。很多事情各人有各人的觀點,各人有各人的經(jīng)歷,所以有些執(zhí)著只在我們自己這里有意義,與別人而言,甚至可能是負擔。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的故事線索在第一節(jié)中就做出了埋伏,看到一半覺得故事頗為平淡,直接跳到末章看結(jié)局,決定意外,然后又急切的翻回中間閱讀故事進展。直到看完覺得一陣唏噓。身為母親后,看到小夜子和中原的孩子被前科犯人無助虐殺時,作者描述父母的情感時簡直感同身受,難過的流淚,看到兩個少年偷嘗禁果生下小孩慌張無措殘殺嬰兒時,又覺殘忍又覺可憐。也是對當前社會所有青少年戀愛的警示。結(jié)局的最后警方?jīng)]有找到史也和沙織前埋在樹海的嬰兒尸骨,警官無法起訴他們,而作造因為他們的命案而有可能減刑至。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表達對死刑的態(tài)度。殺人案件是以死刑作為終極的結(jié)束和審判,還是說要按照案件本身的情況還有犯人的表現(xiàn),審判死刑還是給予改造彌補的機會。結(jié)局似乎傾向與后者。虛無的十字架,是道德和良心譴責,是摸不著看不見的,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彌補原諒和內(nèi)心的解脫,可能變成一塊石頭變成終身的枷鎖,負重難以快樂??赡茉谶@種意義上,這種懲罰可能比一個槍子干脆離世更加折磨殘酷。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二
借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借閱期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為了不辜負我當初借書的初衷,決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應(yīng)該說這是我看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憂雜貨店》??赐暧幸粋€總體的感覺就是,書中的人物關(guān)系構(gòu)思很巧妙,總是那么引人入勝、出其不意。
看這本書時,也是如此。本書開篇寫的是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當我特別好奇他倆到底會向什么方向發(fā)展時,作者卻筆鋒一轉(zhuǎn),寫到了一個小女孩的被害。當時就一直在想,開篇的少男少女肯定會再次出現(xiàn),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內(nèi)容出現(xiàn)呢?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著我往下看,有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
書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討論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從小夜子的遺作來看,她當然是傾向于"殺人償命",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認為刑罰并沒有讓犯人改過自新,他們會憑著高超的演技假裝悔罪而獲得減刑和假釋,走上社會后依然會成為社會的毒瘤,禍害蒼生。
但是我從里面也讀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深深置于內(nèi)心的那種復仇感,堅定而執(zhí)拗,讓人不禁會掩卷深思。
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兩對人對命運各自不同的選擇,史也和紗織,道正和小夜子。史也為了彌補自己年少時犯的罪,選擇積極前行,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紗織卻沉浸在懊惱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棄。道正選擇了告別過去,重新開始;小夜子卻作為受害人家屬,做了更多關(guān)于犯罪和刑罰的研究。
我不敢說哪種選擇更好,畢竟我不是他們,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xù)前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頹廢和逃避顯然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本書的結(jié)尾,因為找不到嬰兒的尸體,史也和紗織并沒有受到審判,這無疑也說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但是他們給自己的懲罰是一輩子,背負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虛無的十字架。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三
沙織和史也在他們美好的年華里犯下許多正處于青春期都會犯的錯――偷嘗禁果。自然結(jié)出的果子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只能選擇最殘忍的手段――殺死孩子。于是,背著這沉重的十字架去過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個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積極地去過剩下的日子――罪與罰,我們到底應(yīng)如何正確地去對待這兩者。她在開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卻從沒離開過整本書。
那個神秘的地方――自殺的絕佳點,也是許多埋掉罪惡并決心贖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見蹤影,他看到了沙織和史也這幾十年所背負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們正在積極地懺悔彌補……活下去的人總要繼續(xù)向前,不能停滯不前。
自己看書確實囫圇吞棗,只是被情節(jié)所牽引,而而隱藏在句子里的意蘊卻沒有深深體味……。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四
故事開始于甜蜜羞澀的愛情。然而后續(xù)漸漸轉(zhuǎn)入正題。中原和小夜子的孩子被殘忍殺害,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他們無法面對彼此,一段分居生活后,離婚了。然而,再次聽到小夜子消息竟然是因為警察詢問。小夜子死了,被一個老人殺死了。老人而后自首,供認不諱。但是太順暢卻令人生疑。一層層抽絲剝繭與搜尋小夜子生前的蹤跡,中原漸漸發(fā)現(xiàn)了這真相。真相總是令人驚訝。沙織和史也是始作俑者,是受害人也是傷害者。因為沙織和史也偷嘗禁果,犯下了彌天大錯,懷孕。之后更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告訴父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藏尸叢林。再也不能面對彼此的兩人繼續(xù)交往沒多久就分手了。沙織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不敢面對爸爸,獨自離家卻又經(jīng)歷坎坷,最后,染上偷竊癮,把自己深深推入地獄。史也做了兒科醫(yī)生拯救了一個又一個小生命。拯救了花惠——他的妻子,還有她腹中的孩子。小夜子因收集關(guān)于建議死刑的信息,找到了沙織,從而知曉當年事,從而被害。
一瞬間,這些事,這些碎片拼成了完整的一幅畫。
最后的最后,我們還是不能斷定死刑該不該廢除。這是關(guān)于人性與社會的思考。蛭川反復殺人犯罪,監(jiān)獄沒有感化他,史也救了一個個小生命,他幫助了很多人。無論怎樣,我們都有兩種甚至更多的結(jié)果。
我們對于生命,有太多的不確定,我們愛惜,我們厭惡,我們生存,我們生活,我們思考,我們……我們對生命,應(yīng)該保持一個最基本的態(tài)度,那就是尊敬。無論我們怎么想怎么對待自我靈魂,我們要知道:生命來之不易,是恩賜。
自我的行為是選擇,但是無論什么選擇都應(yīng)該是基于自愿且不給他人造成傷害的。也許因為種種原因你不愛自己,傷害自己,將自己推入深淵,但是無論生活怎么操蛋的對你,你都不應(yīng)該以同種方式不道德的還在他人身上。
每個人,生來都有他們的使命。當然,不可選擇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但是,這從來不能成為不努力和傷害別人的借口。在每一個稱之為人的身上,我們都應(yīng)該能找到基本的道德底線與修養(yǎng)。以上,與學歷無關(guān)。
當我們討論生活的時候,挫折感,幸福感同時存在,他們是成長注定的伴生。
然而,所謂的不幸從來不能成為破壞幸福的托詞。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边@是神的命令。十字架,在文中,是處罰,無論有期無期,甚至死刑,都是十字架的代表。兇手無法自我懲戒。因為當他們做出罪行的時候,內(nèi)心被邪惡包圍,他們也許會在某時意識到自己的所為,卻不代表他們能做出什么來彌補。他們會想到罪惡,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犯罪者自我無法做出什么的時候,法律的制裁即使軟弱無力,也強壯無比。哪怕只是作為一個形式,即使只能讓罪犯呆在獄中,受到懲戒一天,一秒,都比他忽略的罪重。
虛無的十字架。我們知道,犯過罪的人受到懲戒后回到社會繼續(xù)犯罪的幾率十分高,但是我們?nèi)匀灰屗麄兪艿綉徒洌驗槟切徒?,那些不是自由人的日子是十字架,即使虛無,它們也起到了壓迫作用。于局外人看來,千百次死不足惜的時刻,我們即使知道虛假,但背負著,就好過什么也沒有。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五
東野圭吾的一貫寫法。
中心集中探討一個爭議性的問題,里面事件從表面慢慢層層探索深入,挖出事件真相,結(jié)尾。
這次主要探討的問題是,是否應(yīng)該廢除死刑,殺害他人的犯人是否應(yīng)該被判死刑。
這本書里面對正反兩方的觀點描述頗深。支持廢除死刑,一方面對受害者家庭意義重大。書中提到“俗話常說,“殺人償命”,但對遺族來說,兇手的死根本不是“償還”,只是走出傷痛這條漫漫長路上的某一站而已,而且,及時經(jīng)過了那一站,也無法看到未來的路,完全不知道自己改克服什么、走向哪里,才能夠得到幸福。但如果連這種為數(shù)不多的歇腳站也被奪走,遺族到底該怎么辦?廢除死刑,就是這么一回事”。
而反對死刑,更多是認為,不同傷害他人的行為,都導向了同一個結(jié)果——死刑,那么這樣來說,死刑并無意義。更甚,很多犯人即使再被判死刑后,并無任何改變,這樣總結(jié)來說“死刑很無力“。
列完里面的觀點,對此等分析深度,佩服佩服。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六
罪與罰是個橫亙?nèi)祟悮v史的話題,彌漫了整個人類發(fā)展歷程。然而懲罰真的能減少犯罪嗎?這個討論一直在進行,我不知道答案。
文章的開頭異常的平淡,一個個的兇手自首、認罪,在閱讀時感到的憤懣----難道故事就這么結(jié)束了,難道只是在探討殺人罪給遺族(被害者家屬)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以及遺族與審判機構(gòu)對于法律適用判斷的不同?不,文章遠不止這些,隨著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場,對死刑的存廢開始思考,對究竟什么才是贖罪進行思考,對死刑與贖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進行思考。
東野圭吾通過三個故事、簡單的十幾個人將對死刑的思考表達出來。第一個是關(guān)于小葉子八歲女兒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搶劫殺人。這個無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獄后為了生存的犧牲品,或者說是蛭川在監(jiān)獄中不但沒有改造悔過,出獄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現(xiàn)。這個結(jié)論在小夜子痛失女兒后,通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收集進行了論證----殺人搶劫后再次發(fā)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這是對審判時將“被告人具有悔過表現(xiàn)”作為減刑依據(jù)的否定,也是對被告人因為在監(jiān)獄中表現(xiàn)良好、悔過明顯,提前釋放的否定。故事講到此處,仿佛是死刑有了結(jié)論----為防止此事件再次發(fā)生,不讓悲傷再出現(xiàn),只有讓兇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從開始想要爭取無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來接受死刑,心態(tài)上轉(zhuǎn)變?yōu)樗佬淌撬慕饷摚牡路鹗菍λ佬套鳛樾塘P的否定,罪犯沒有覺得那是懲罰,也沒有思考過贖罪,這時的死刑是虛無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遺族也沒有從死刑中獲得解脫,小葉子與道正在殺害女兒的兇手被判處死刑后,夫妻兩看痛苦,分道揚鑣,仍繼續(xù)生活在心痛中。
第三個故事在小葉子被害的調(diào)查中被牽扯出來----二十一年前,年輕的中學生史也與紗織,因懼怕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年少犯下的這一錯誤,隨著孩子的埋葬,兩人感情走到盡頭,并且兩人為此背負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樹海悼念孩子時遇到被負心漢欺騙懷孕想要自殺的花惠,以娶她并撫養(yǎng)她未出生的小孩作為一生的彌補,而沙織二十一年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沒有資格再做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并染上偷竊癮,通過不斷偷盜進監(jiān)獄然后懲戒自己。
隨著小葉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臨作為殺人兇手被處罰,東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尋什么是贖罪,史也和花惠結(jié)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親,做兒科醫(yī)生,這與搶劫殺人后淡漠的蛭川(殺害小葉子女兒的兇手)、與為了自己女兒幸福殺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現(xiàn)出悔罪、贖罪,是不是應(yīng)該與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樣的懲罰?到底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這沉重的贖罪十字架相比那虛無的死刑十字架,到底應(yīng)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我們知道這些兇手已經(jīng)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的時候,已經(jīng)在贖罪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要再讓他們背負十字架?刑罰、監(jiān)獄那虛無的十字架并沒有起到救贖遺族的作用,也沒有使罪犯悔過,贖罪的改變是由罪犯自身發(fā)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罰的意義在哪里?文章留下開放式的結(jié)尾,帶給讀者以思考。
東野圭吾這本書,于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借此來引出一個個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關(guān)于死刑,關(guān)于贖罪,關(guān)于遺族(被害人家屬)。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七
罪與罰是個橫亙?nèi)祟悮v史的話題,彌漫了整個人類發(fā)展歷程。然而懲罰真的能減少犯罪嗎?這個討論一直在進行,我不知道答案。
文章的開頭異常的平淡,一個個的兇手自首、認罪,在閱讀時感到的憤懣----難道故事就這么結(jié)束了,難道只是在探討殺人罪給遺族(被害者家屬)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以及遺族與審判機構(gòu)對于法律適用判斷的不同?不,文章遠不止這些,隨著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場,對死刑的存廢開始思考,對究竟什么才是贖罪進行思考,對死刑與贖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進行思考。
東野圭吾通過三個故事、簡單的十幾個人將對死刑的思考表達出來。第一個是關(guān)于小葉子八歲女兒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搶劫殺人。這個無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獄后為了生存的犧牲品,或者說是蛭川在監(jiān)獄中不但沒有改造悔過,出獄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現(xiàn)。這個結(jié)論在小夜子痛失女兒后,通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收集進行了論證----殺人搶劫后再次發(fā)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這是對審判時將"被告人具有悔過表現(xiàn)"作為減刑依據(jù)的否定,也是對被告人因為在監(jiān)獄中表現(xiàn)良好、悔過明顯,提前釋放的否定。故事講到此處,仿佛是死刑有了結(jié)論----為防止此事件再次發(fā)生,不讓悲傷再出現(xiàn),只有讓兇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從開始想要爭取無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來接受死刑,心態(tài)上轉(zhuǎn)變?yōu)樗佬淌撬慕饷?,他的淡漠仿佛是對死刑作為刑罰的否定,罪犯沒有覺得那是懲罰,也沒有思考過贖罪,這時的死刑是虛無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遺族也沒有從死刑中獲得解脫,小葉子與道正在殺害女兒的兇手被判處*刑后,夫妻兩看痛苦,分道揚鑣,仍繼續(xù)生活在心痛中。
第三個故事在小葉子被害的調(diào)查中被牽扯出來----二十一年前,年輕的中學生史也與紗織,因懼怕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年少犯下的這一錯誤,隨著孩子的埋葬,兩人感情走到盡頭,并且兩人為此背負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樹海悼念孩子時遇到被負心漢欺騙懷孕想要自殺的花惠,以娶她并撫養(yǎng)她未出生的小孩作為一生的彌補,而沙織二十一年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沒有資格再做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并染上偷竊癮,通過不斷偷盜進監(jiān)獄然后懲戒自己。
隨著小葉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臨作為殺人兇手被處罰,東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尋什么是贖罪,史也和花惠結(jié)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親,做兒科醫(yī)生,這與搶劫殺人后淡漠的蛭川(殺害小葉子女兒的兇手)、與為了自己女兒幸福殺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現(xiàn)出悔罪、贖罪,是不是應(yīng)該與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樣的懲罰?到底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這沉重的贖罪十字架相比那虛無的死刑十字架,到底應(yīng)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我們知道這些兇手已經(jīng)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的時候,已經(jīng)在贖罪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要再讓他們背負十字架?刑罰、監(jiān)獄那虛無的十字架并沒有起到救贖遺族的作用,也沒有使罪犯悔過,贖罪的改變是由罪犯自身發(fā)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罰的意義在哪里?文章留下開放式的結(jié)尾,帶給讀者以思考。
東野圭吾這本書,于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借此來引出一個個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關(guān)于死刑,關(guān)于贖罪,關(guān)于遺族(被害人家屬)。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87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