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選讀后感(實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7 08:53:10
杜甫詩選讀后感(實用16篇)
時間:2023-12-07 08:53:10     小編:書香墨

讀完這本書,我對現實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寫讀后感時要注重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開頭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結尾給人以思考和啟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這些范文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思路和啟發(fā)。讀后感作為一種表達個人閱讀思考的方式,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可能不同,因此每份讀后感都是獨一無二的。希望大家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能夠真正理解和感受書中的內容,并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分享給他人?,F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讀后感范文吧。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一

旁人寫詩,大都描寫風花雪月,只有杜甫,聲聲嗚咽,字字泣血描寫這人世間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詩大多深奧精妙,只有杜甫以詩寫史,心憂天下。

在我看來,杜甫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概括。他前期與后期的生活境況與唐王朝息息相關。他出身士族,家境優(yōu)渥,足以支撐他游歷江南的經歷,當時的他有“裘馬頗清狂”的豪邁不羈,他用放蕩和輕狂鄙視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為家族的影響,杜甫與所有的文人一樣,有求取功名的上進心,于是他來到長安渴望憑借詩情與宏圖偉志在官場上大展身手。但當時,官場的爭斗讓他無官可做,他卻仍然不死心,困居長安十年之久。十年間政治顯露腐敗,百姓生活日益艱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愈加嚴重,十年的磨礪讓詩歌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開啟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見證了繁華的衰敗,經歷了百姓的疾苦,他長期處在社會的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親人的悲歡離合都寫進詩中,把自己的哀嘆與對國家的期待融進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纏身,窮困潦倒甚至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但他仍然為天下的寒士發(fā)聲,為貧窮的老婦送去食物,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擔憂,念念不忘國家的危機和民族的命運。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一顆明星就此隕落。

杜甫一生擁有數之不盡的朋友,有些引薦他,有些接濟他,有些擔憂他,卻只有一個人杜甫受他影響,仰慕其風采,那人就是李白。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后人評價李白與杜甫之間猶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杜甫在聽到“李白,世人皆欲殺”的言論寫下“不見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詩句。杜甫一生寫了15首關于李白的詩,他們的友情像大鵬與鴻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鴻雁不斷的為相遇吟鳴,而大鵬已經懷著熱情的心翱翔。

杜甫從世家公子到官場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沒有李白的瀟灑,沒有陶潛的避世之心,有著屈原式的堅忍卻比屈原更堅韌。杜甫的一生雖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但卻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二

在人生不同階段讀詩,正如宋代詞人蔣捷《虞美人·聽雨》里描述的那樣,“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

雖然聽雨跟讀詩是兩個不同物像,但其中生發(fā)的感觸不無關聯。

記得最早讀到杜詩是那首著名的五言律詩《春望》,當時因為年少無知,無法真正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只是覺得聲韻優(yōu)美,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一直爛熟于心。如今手捧《杜甫詩選》,再讀經典,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薄吧胶釉凇?,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濺淚”,感時事哀之深矣,“鳥驚心”恨離思之悲切矣。國家殘破,山河仍在,卻不止是滿目蕭然,更有春意的生機和造化的無情。有此無情客觀之筆,感情也就更加蘊藉,目睹亂世中生民凋零而萬物復蘇的.心情也就更加悲愴。令人悲欣交集,欲說還休。家國之憂與個人之恨交織在一起,郁結為緩慢、深沉,低回起伏的哀慟。不由得令人掩卷嘆息,唏噓不已。

自古以來,歷朝文人評價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詩調沉郁頓挫,多有悲慨。也有學者分析“如果沒有安祿山就沒有當今走向西方,和莎士比亞、但丁齊名的杜甫。”這雖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但詩圣在這股洶涌的時代的洪流中掀起的筆底波瀾卻是獨一無二的,其中閃耀的是儒家思想所尊從的仁愛,人道,人性的光芒。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三

唐朝都處于一種上升的時期,遼闊的國土,繁榮的經濟,強盛的國力,使人們都有強烈的自豪感與自信心。這個時候唐朝出現了一位著名而又逍遙的詩人――杜甫。

杜甫出生的這個年代,又是一個群星燦爛,詩人輩出的一個時代。他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讀書寫字,并在他七歲的時候寫下了一首《詠鳳凰》。當現在的人們朗誦起這句“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時,心中總會泛起遮不住的自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多么氣派的一句詩,表達了作者無畏不懼,敢于挑戰(zhàn),攀登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概,杜甫在這里化用了《孟子》里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表現了奮發(fā)向上的心胸氣魄。再看看他的代表作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他這四句詩將李白思想性格都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簡簡單單的四句詩將李白就塑造成一個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封建王侯的藝術形象。這李白,神采奕奕,形神兼?zhèn)?,煥發(fā)著美的理想光輝,令人難忘!

唐代文學史上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的友誼成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在我們四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沒有比這兩個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值得紀念的人了。李白與杜甫的見面,就像”青天里的太陽與月亮走碰了頭“!

通過這本書,杜甫杜子美的形象已經深深地的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我也向大家真摯的推薦這本書――《杜甫》,這本書里講述了杜甫華麗的一生,值得每個人擁有。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四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帮L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霸硣[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薄颁尽保械男K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薄鞍艘狻?,即八可悲:他鄉(xiāng)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翱嗪蕖?,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傲实埂?,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巴!笔潜硎灸撤N動作狀態(tài)延續(xù)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濁酒”是相對于“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五

世稱杜甫為詩圣,譽此詩為“杜甫七言律詩第一”。這是詩人漂泊時的力作,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九月九日。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歷來有飲酒、賞菊、登高的習俗。古代的詩人留有許多重陽登臨望遠、懷鄉(xiāng)思親的佳作,這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一首。

杜甫在《詠懷古跡五首》之一中寫道:“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痹凇逗迍e》中寫道:“洛陽一別四千里。”他自公元760年到770年的十年間,都是在遠離故鄉(xiāng)漂泊西南的歲月中度過的。杜甫的晚年一直在四川的成都、梓州、云安、夔州以及湖北、湖南漂泊,寫了許多光輝燦爛的詩篇,這首《登高》詩就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是拔山扛鼎之作。

詩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詩人登高時的感受。開頭兩句十四字,一筆拽出六種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這六種意象分別從形、聲、色、態(tài)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詩人登高望遠所見的夔州地區(qū)深秋時節(jié)的獨特風物。風急,是深秋時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歷代文人寫秋天,大多都寫到風,如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開頭便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漢武帝劉徹在《秋風辭》的開頭就寫出了“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詩句。宋玉在《九辯》中也描寫了秋風的凌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碧旄撸瑢懗隽饲锾焯赜械臓顟B(tài)。我國南方地區(qū),一交秋令,天空常常是萬里無云,雨量和雨日都特別少,白日則日麗風清,夜間則星月交輝,天空顯得異常高遠。故歷代文人都有描寫秋日天空高遠的名句。如宋代歐陽修寫秋天有:“其容清明,天高日晶?!秉S庭堅詠秋天有:“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分外明?!碑敶鷤ト嗣珴蓶|在詠秋天時有:“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薄霸硣[哀”中一個“哀”字,就將長江三峽中的猿猴凄厲之聲描述得淋漓盡致。酈道元在《水經注·江水》中引用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白詩更有“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千古名句?!颁厩迳嘲坐B飛回”一句,除與前句對仗外,又和前句一樣還有句中對。這兩句在寫景時同中見異。第一句,由上至下,先寫風寫天,再寫猿;第二句,由下至上,先寫渚寫沙,再寫鳥。這樣不僅顯得對仗工整,而且又有變化。前兩句寫景寫得細致,是俯仰之間的近景,接下兩句寫的遠景,是騁目四望而看到的遠景。

第三句承第一句而來,繼續(xù)寫山??吹降氖恰盁o邊落木”,聽到的是“蕭蕭”風聲。第四句承第二句而生,繼續(xù)寫長江。看到的是無盡的江水,聽到的是波濤滾滾,“高江急峽雷霆斗”。寫山寫江,寫得氣勢雄渾,境界曠遠。

以上寫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點,使人如臨其境,如觀其形,如見其色,如聞其聲。但作詩寫景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基礎,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抒發(fā)出胸中之情。

抒什么情?作者離家萬里,漂泊天涯,客居異鄉(xiāng),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豈不悲從中來?悲秋,是歷代詩歌中習見的主旨,而杜甫這首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個人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思。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對“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有過一段極為精僻的分析,稱此聯“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苯袢松踔翉闹嗅尦鍪?,可見此聯所蘊含的內容是多么豐富。這兩句為一篇重心所在,不但自傷身世境遇,且將前四句寫景時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也揭示了出來。

最后兩句中的“艱難苦恨”四字,寫盡國難家愁,雙鬢因而凝霜,“艱難苦恨”使之然也。潦倒,衰頹、失意。在此指多病。末句寫得更是凄涼無比,暗用“更進一層”的寫作方法。曹操詩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崩畎子小芭e杯消愁”之句,宋人有“美酒如刀解斷愁”之句,可見詩人都有借酒澆愁的經歷?,F在杜甫愁有幾多?從前面的描寫來看,應該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般。不盡長江,滾滾流來的是什么?分明是難以排遣的愁緒;無邊落木,落下的是什么?也分明是揮之不去的離愁!這么多的愁,須借酒消除,而詩人卻因病新近又停了酒!因為“金尊清酒斗十千”,價格太高,買不起,只能飲濁酒,而現在連濁酒也不能飲,豈不是悲中添悲,愁上加愁!讀此詩若與宋代石象之《詠愁》詩中的“柔如萬頃連天草,亂似千尋匝地絲”參讀,更能體會到杜甫在前面“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詩對后邊四句的作用,真是妙不可言。

此詩通篇運用對偶,可見詩人的藝術造詣之高。

(原載20xx年第三期《楓林秋韻》)。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六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說:“《新觀察》現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p>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七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長安月冷,一紙涼薄。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八

杜甫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禍亂迭起的時代,他的一生是悲慘的,經歷了無數的艱難與痛苦,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政治挫折、逃亡、貧窮、饑餓、疾病、兒女夭折、兄弟離散,所有的這些都是杜甫的身體和精神長期受到煎熬與折磨。正是這一生遭受的災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他把所有的痛苦在心中進行體驗、咀嚼、思考、提煉,變成了一首首動人的詩篇。

這本傳記,講述了偉大詩人杜甫的一生歷程,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經歷了很大的轉折,他從炫耀自己的家族轉到關心國家命運,從抒寫個人的情感轉到關心人民的疾苦,是艱苦的生活使他變得偉大,是多難的命運升華了他的才華。杜甫的的經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讀書和漫游時期(35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開元十九年(時20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第二個時期是困居長安時期(35—44)。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在長安多年仕途上沒有什么收獲,生活越來越貧窮,但是對社會的觀察卻越來越細致,思考越來越深刻。在長安的第十年,終于謀得了一個小官職——兵曹參軍(主要是保管軍用倉庫的鑰匙)。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個時期是陷賊和為官時期(45—48)。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之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不朽的作品,即“三吏”和“三別”。

第四個時期是西南漂泊時期(48—59)。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來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府尹,杜甫投往,嚴武死,他再度四處漂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后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數》《登高》《秋興八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

杜甫活了不到60歲,其一生經歷,幾乎濃縮了一個人生命所能經受苦難的極限,他的經歷讓我們知道:當我們面對困難、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抱怨,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精神,接受生活的考驗,因為苦難的生活一定會給人豐厚的饋贈!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九

在泱泱中華光輝燦爛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發(fā)出贊嘆;在泱泱中華根深葉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綠樹,高聳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視;在古往今來異彩紛呈的文化史節(jié)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詩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誠拜讀!

帶一份崇敬,懷一絲心酸,品讀杜甫,就如品讀一部詩集,一部寫滿悲憤,同時也蓬勃著英雄豪情的詩集。

舉世不第,壯志難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飄來飄去,將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賦予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壯闊,賦予了杜甫“白鷗沒浩蕩,千里誰能訓”的氣魄;人民的疾苦,賦予了杜甫“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

杜甫雖有“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遠大抱負,但大唐的土地上卻沒有留給杜甫施展抱負的那一片空間。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寫滿了詩的云。

仰視這片云,它偶爾也能與別的云相遇,使他暫時丟掉了孤獨寂寞,但這短暫相遇之后呢?當然幾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遠離他而去之后呢?此時,充斥著杜甫的內心,映入了我的眼簾的卻又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和悲涼。

你想做一只鳥,卻沒有高天任你來飛;你想做一條魚,卻沒有闊海憑你來躍。

你只能做一片云,飄在滿是憂愁,滿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著戰(zhàn)火紛飛的大唐土地,看著浮華衰敗的大唐朝廷,看著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轉頭然后默默地掉著眼淚,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靈魂卻化成了一部詩集,記錄了你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部詩集落在了人間,被無數人看到,又被無數人傳播;讓無數人落淚,又讓無數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讀了它。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十

這篇傳記展現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代杰出的詩人。這本書創(chuàng)作追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但又不作煩瑣考據。作品所展現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fā)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長安十年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tǒng)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心,統(tǒng)治集團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后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李隆基將政權交給里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yè)心驅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郁,無奈?!胞惾诵小笔敲枥L了楊氏姊妹丑惡的行為,在這政風糜爛,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獲?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發(fā)畢經的咸陽橋,他由于進士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糜爛,由于自身的饑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實。

流亡在安史之亂,及以后的戰(zhàn)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在鐘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后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是風翔的一段經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歷了有關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這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岸鸥鳌弊屓藗兏惺艿搅爽F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十一

前段時間覺得自己的古文功底需要惡補一下,于是饑不擇食,一股腦在亞馬遜買了好多詩歌類型的書,什么最美唐詩,最美宋詞,名詩人傳記,不辯好壞,買了一大堆,也是買過即忘。

最近終于想起來該消化他們了,于是首先拿起了這本薄薄的《杜甫傳》,居然是老熟人還珠樓主的作品。

我看詩人傳記,目的很簡單,普及基礎常識,了解詩人的生平,解讀每首暢銷詩的寫作背景,這樣方便我記憶他們的名作,增加我的文化修養(yǎng),出門好裝逼。然而《杜甫傳》卻和一般的傳記不太一樣。

它沒有完成普及工作,樓主筆下的杜甫,不鮮活,也不立體,平庸和貧乏。杜甫的高才雅量沒有正面描寫,全是平鋪直敘。

這本書讀下來的第一反應是,還珠樓主寫錯了人,他可能應該寫一本《李白傳》,如果李白是他的主角,這本書的故事結構大概就不會這么無聊。

杜甫的生活就只有每天吃吃喝喝,和他的窮朋友們你接濟我我?guī)头瞿悖芙^望。

即使這樣還珠樓主還在強調杜甫身上的一股子俠氣,鋤強扶弱,體恤百姓,蔑視權貴,然而從描寫中我看到的卻是滿目的煙火氣。這種強加的俠氣,竊以為李白會合適。

《杜甫傳》的故事每章以詩歌開頭,而第一章的“夕陽殘照,漢家陵闕”也正是來自李白。

首先不得不說《杜甫傳》確似還珠樓主的文筆,看過《蜀山劍俠傳》的大概都知道,還珠樓主的敘事沿襲的是真正的古風,講究的是一個散字,就像《儒林外史》一樣,一個人接著一個人的寫,上個人還沒寫完遇到了下一個人,新的故事跟著第二個人就展開了,故事隨著人物而走,屬于人物中心論,而非故事中心論。

當然讀者也別想的太高級,這種中國古代的人物中心論和西方文學中的人物中心論,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簡單的說,中國的故事是一個人套一個人,像鏈條一樣,依次發(fā)生,故事雖然零散,卻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西方的故事,比如文藝復興的作家,講究的是人的絕對中心,因為人被解放了,到司湯達的《紅與黑》,故事完全隨于連的心理活動而變化走向,又是更高級的寫作手法了。

如果不是題目醒目的寫著杜甫,作者很可能,寫著寫著就從杜甫這到李白,高適,岑參……像那長江水,滾滾不回頭了。

《杜甫傳》也有它的優(yōu)點,前文提到的俠氣,算一個,雖然吃喝真心無聊,但是困苦時期文人間的不妒忌,相互扶持,已然難能可貴。

其次是用詞,書中好些詞已經不是現代漢語的常用詞了,可是讀起來怎一個美字了得。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十二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稱杜少陵、杜工部。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朝。他的詩歌,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現狀,被后世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稱為“詩圣”。他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抱負,卻始終沒得到重用,一生飽經憂患。他的一生是一個悲劇,在拼搏事業(yè)的過程里,因為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只把詩人看成清客和幫閑,看成它的點綴,從不能容忍他充當人民的喉舌,誰的詩歌里有人民的聲音,誰的生活便會受到凍餒的威脅,杜甫的悲劇也就無從避免。他的無奈已經超越了無奈的定義,成為普通人難以體會之重。究其事業(yè)無奈感的緣由,可能有:

1、大時代的大動蕩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潛規(guī)則。

杜甫20歲后的生活可大致分為4個時期:南北壯游(玄宗開元十九年至天寶四載731--745);困居長安(天寶五載至十四載746--755);為官流亡(肅宗至德元載至乾元二年756--759);漂泊西南(肅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歷五年760--770)。

在這4個時期里,從天寶十四載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整個唐朝陷入一片混亂,戰(zhàn)爭不斷,政權不穩(wěn),民生凋敝。即使8年后安史之亂被平定,唐王朝也是虛有其表,藩鎮(zhèn)割據,外族侵犯頻繁,局部地區(qū)(尤其西南)兵變實屬常事。社會的大動蕩使得統(tǒng)治階級已經無暇顧及治國人才的篩選,而是更看重可以迅速平定戰(zhàn)亂的武將。這一點可以從757年唐肅宗感動著杜甫的報國熱忱,任命杜甫為左拾遺,而看似相當重要的職務卻由“從八品”官員擔任,看出皇帝并不是需要什么真正的諫臣,而是把他當做身邊的點綴。而當時杜甫也只是一個名氣不大的詩人,生活條件的惡劣,年齡的增長使他疾病纏身,形容枯槁。就第一印象來說,他不可能是必需的人才。而且杜甫在這之前有很多寫實詩歌是針砭時弊的,如:《兵車行》《麗人行》等,是官僚階層難于容忍的,統(tǒng)治階級不會讓一個會或可能制造對他負面影響的人身居要職。

如果時代沒有開始安史之亂,杜甫的前途會不會更有希望呢?答案是:也不會!唐玄宗從開元之治晚期開始沉湎女色,荒于政事,政權由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長達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最疾恨文人,怕他們任意批評朝政對自己構成威脅,于是策劃了無一人及第的科考,還對玄宗謊稱“野無遺賢”。而這次考試35歲的杜甫也參加了,他把這次考試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為一定能成功,不料是這樣的結果。落榜的同時,杜甫的父親可能在奉天縣令的任上不久就去世,他的家境從此無法給他帶來任何物質上的支持和任何有利前途的人脈關系。在家道沒有完全衰微時,他的壯年有十年漫游,而他漫游途中所結識的朋友多是游獵玩樂的朋友,并沒有什么實際上能援引他去做一番事業(yè)的人物。即使這個時期結識的李白,李邕,高適等名人,對杜甫的前途也并沒有起多大作用。杜甫所推崇的耿介人士張九齡,嚴挺之都被李林甫排擠,離京不久便逝去;李白,賀知章等也上疏請度為道士,歸還鄉(xiāng)里;李邕在任上被李林甫勢力暗殺;左丞相李適之貶為宜春太守后也被迫自殺;而后來與杜甫關系密切的房琯也貶為宜春太守??梢姰敃r的唐王朝統(tǒng)治階級何其腐敗黑暗。

賢薦良,職位從八品上。但僅工作三個多月,肅宗不喜歡他,被放還回家。764年,成都,53歲的杜甫受嚴武的舉薦任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職位從六品上,但因幕府幕僚間相互傾軋的狀態(tài)使杜甫心力交瘁,次年正月便辭職卸任。從他的事業(yè)軌跡看,杜甫沒有大起,也不存在大落,甚至談不上是一條事業(yè)線。

這樣腐壞的統(tǒng)治階級,這樣無情的潛規(guī)則下,杜甫沒有好的地位,沒有優(yōu)的背景,沒有多的錢財,沒有厲害的人脈,沒有驚人的治國之才,上級不討喜,同級不討好,想要有所作為實屬難事。史料記載,在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出三篇辭氣壯偉的“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賞識,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他則等待分配,但沒有下文。之后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舉薦,但都沒有結果??梢姸鸥η巴镜臒o奈,外在的壓迫和排擠是占很大比重的。

2、奉儒守官的追求和厚重的社會責任感。

膳部員外郎,杜審言子杜閑(就是杜甫的父親)任奉天縣令??梢?,杜甫出身于有悠久傳統(tǒng)的官僚家庭,自小耳濡目染的是忠君報國的儒家思想,而他也極其推崇他的祖先杜預和祖父杜審言,希望可以延續(xù)先人的事業(yè)和文才,重興家庭聲勢。在《進週賦表》里“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可見杜甫的人生理想和事業(yè)追求。他中年時期積極謀取官職,不惜向任何一個當權者尋求援引,結果總是讓人抑郁。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是值得敬佩的,但沒有結果的追求是不夠明智的,是在自己施壓,自己禁錮,是很無奈的。

杜甫的事業(yè)追求心是超出他能量之外的負擔,除此之外,他的精神自己禁錮還在于他有著厚重的社會責任感。他的出身使他在當時享有很多特權,但他一生多是在貧困中度過。他的強烈愛國心讓他即使窮,也要獨善其身,還要兼濟天下;即使沒有物質的救助,也要用詩為苦難人民申訴。他為逃役的老翁一家寫《石壕吏》;為不足年齡被迫征兵的孩童作《新安吏》,自己草堂漏雨他想的是天下仕子的處境;自己有溫飽問題卻為孤居無食的老婦寫解圍信;為新婚后作死別的夫婦吟《新婚別》……他無時無刻不關心天下蒼生,他沒有學李白的放任瀟灑,他沒有學陶淵明的遺世獨立,他追隨著屈原式的堅守,卻比屈原更堅韌。當社會處于病態(tài),當人民處于水深火熱,自己想極力援救卻無計可施,他的無奈會有多重?!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十三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十四

《杜甫傳》的作者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jié)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當時社會狀態(tài)、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十五

“你的貧窮在閃爍發(fā)光,像一件舊衣裳,就是一絲一縷在人間,也有無窮的神的力量?!边@是馮志眼中的杜甫。人們都說杜甫的堅守,少年時不愛,愛時已非年少。而我剛過碧玉年華,僅僅初嘗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有數的幾個偉大的詩人里的一個,由于他對祖國與對人民的熱愛,寫出許多反映現實與批判現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在多么黑暗的統(tǒng)治下,這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他的詩篇與他的人生經歷有斬不斷的聯系。他經歷過無數艱苦的過程與矛盾,超越了他階級的局限,體驗到被統(tǒng)治、被剝削的人民的災難,從而使唐朝的詩歌得到巨大的發(fā)展。

一直以來我對杜甫的印象僅限于課本上的《登高》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的悲情吶喊讓我覺得杜甫一直都是一個郁郁不得志,憂國憂民,一生窮困潦倒的愁苦“詩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沒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棗樹,一日上樹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豪壯;他經歷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豐實”的盛世確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時,也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閑情雅致。

讀這本書時,“詩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隨著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以及他對人生信念的堅守,鮮活的映入我的眼簾。

杜甫出生在一個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里,雖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漸沒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謂是不幸運的。杜甫是晉代名將杜預的后人。杜預曾在戰(zhàn)場上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的子孫后代都以他為榮,杜甫也不例外。他曾多次在詩中對自己的這位祖先推崇備至。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創(chuàng)作的詩歌和宋之問、沈佺期齊名,同為五言律詩形式的奠基者。這樣的家學淵源也讓杜甫十分熱愛詩歌。

李白曾說:“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像許多的文人志士一樣,少年時期的杜甫也踏上了遠游的行列。他經歷了兩次的漫游旅程,相比于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內心的渴望和向望。這兩次的經歷讓他初次接觸到了生活。

在杜甫到長安的十年里,便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原本心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滿腔熱血,卻遭到意外的雙重打擊。當時的玄宗已經成了一個糊涂天子,朝政大群全落在佞臣李林甫手中,他害怕新上任的文人不受自己控制,他控制了科舉竟一個人未錄取。視這場考試為唯一出路的杜甫因此備受打擊,同時他任職奉天縣令的父親也去世,這給他的經濟帶來了重創(chuàng),杜甫在長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窮困。

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危機四伏,時常的暴力征兵讓百姓的生活因為這暴虐的統(tǒng)治而苦不堪言。杜甫也在看到凄苦的百姓后寫出了第一首為人民發(fā)聲的詩歌《兵車行》。從此,他便成為了百姓的喉舌,講述百姓被奴役的故事。

苦難才剛剛開始。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攜著他的家人開始了流亡生活。風餐露宿,櫛風沐雨,一路無數的艱辛。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杜甫得到了左拾遺這個職位,然而因為他的剛正不阿得罪了皇上,又被貶官為華州司功參軍。一路上杜甫又一次接觸到了流亡的百姓,給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映像,寫下了留名萬世的“三吏”“三別”。

安史之亂后,杜甫流亡成都,他借助朋友的幫助,開辟了一片草地,蓋了一間草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這是時常流離失所的杜甫心中凈土,正是這里讓他過上了一段安寧清凈的日子。自己的日子固然清貧,可他也沒有忘記關心百姓,他和他當官的朋友說要恪盡職守,愛護人民。

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飄蕩的一葉小舟上,杜甫發(fā)出他的嘆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边@位一生凄苦飄零的詩人永久的閉上了他疲憊的雙眼,生命終結在59歲。

一位偉大的詩人就此隕落了。

他的貧困是終日以藜羹度日,他身上的衣服寸寸都是補綻,他的疾病終日纏身,他看他的死期將近卻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都沒有忘記國家的災難,他寫道“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是怎樣堅定又執(zhí)著的信念,讓他一直將自己目光聚向人民,為人明訴苦,為國家擔憂。他時刻帶著向上向善的力量,對國家安泰的希冀,對人民富足的憧憬,支撐著他勞苦艱難的一生。

“這個時代我來過,我奮戰(zhàn)過,我深愛著,我不在乎結局。”我生活在一個安定繁榮的時代,我可能不會經歷杜甫經歷過的,但我也會面臨困難和迷途,我希望當我走投無路時,可以也有杜甫一樣的雄心,也可以像他那么堅定,什么跳澗猛虎金睛猛獸都可以在我坐懷不亂的威風中迎刃而解。

愿我們裘馬輕狂,笑對人間百態(tài)。

杜甫詩選讀后感篇十六

去成都時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們選的時間不太好,當天大雨傾盆。

本想著,也許雨天游人會少一些,其實不然。走到草堂遺址處時,游人密密地擠在草屋之中,我有些驚訝于人們的熱情,同時也憂慮擾了“詩圣”的清修,只好略帶遺憾地遠離了草屋。

759年,48歲的杜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寫杜甫初到成都時的情形:“杜甫在廟里沒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先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堅固的茅屋。”

順帶說一句,浣花溪這個名字個人非常喜歡,離開了草屋之后,順著小溪走了好長一段路。

幾乎每一位國人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杜甫詩作的,從《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钡健督戏昀铨斈辍分械摹罢墙虾蔑L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倍紩r常被后人吟誦。

李龜年是大唐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龜年,是在724(開元十二年),這時的杜甫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幾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長沙)再次偶遇李龜年時,寫下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平日里,我們對詩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為一首詩作,或者是因為一個傳說,非常的片面。讀《杜甫傳》,可以讓我們對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體的了解。

20xx年,馮遠征導演并領銜主演的話劇《杜甫》在首都劇場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個月就在網上預定了演出票。

整部話劇從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把酒言歡開始,到三個人各奔東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寫下“三吏三別”。最后,話劇落幕在杜甫高聲吟誦《春望》,童聲背景音讓觀眾們聽得潸然淚下。

《杜甫傳》中寫,游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對杜甫來說,這兩種生活于他非常遙遠。然而,當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離開長安來到洛陽之時,杜甫因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與李白一同渡黃河來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馮至先生說,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這段插曲書寫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的偉大時刻。

在這里,杜甫李白與高適相遇,三個朋友度過了一段呼鷹逐鹿的田園生活。

杜甫與李白、高適兩人雖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之間純摯的友誼、文人間的惺惺相惜令人羨慕,在我看來,李白和高適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馮至先生在前記中寫:這部傳記,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根據,不違背歷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個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這段話讓我由衷欽佩馮至先生,他堅守文人操守,為我們講述了杜甫真實的人生故事,讓我們在吟誦詩圣留下詩篇的同時,也可以走近詩圣杜甫的世界、品讀杜甫的人生。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82538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