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提煉并分享自己對書中觀點的理解。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我們全面深入地理解書中的主題和思想內涵。讀后感是讀者對所讀書籍或文章的一種主觀感受和思考。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剖析作品中的語言運用和修辭手法。下面是一些推薦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一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我早已久仰大名,但直到前一段時間才把它看完,因為一邊要復習準備研究生考試,這本書畢竟不是教材,所以我是抽空余時間來看,前前后后看了有一個多月,才把這本五百多頁的著作讀完。當時只覺的自己對鴉片戰(zhàn)爭曾經(jīng)的固定記憶完全被打破,我看到的是一個結果完全相同,但過程卻是如此令人疑惑、不甘甚至憤恨的鴉片戰(zhàn)爭。但是我讀罷此書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今日再想寫寫感受,卻已經(jīng)記憶模糊,只能回憶起些許片段,還要再翻開書本才能喚起記憶。
雖說是名為讀書感,其實我讀的時候根本就沒做筆記,只是在書上做些些不疼不癢的記號,把自己覺得有意義或者有疑問的地方標識出來,日后若是再翻到,說不定就茅塞頓開了。
書的一開始,是從琦善賣國論說起的。
中國的歷史學,最注重人物評價。打開史籍,善惡忠奸分明,好人壞人一目了然。
在壞人的隊伍中,琦善大約可屬“最壞”的一類,因為他犯有無論古今中外都視為不赦的罪行――賣國。沒有一個民族和國家,會饒恕自己歷史上的賣國賊。
關于琦善賣國論,由來已久,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就有大臣彈劾琦善收受英國人賄賂,私自簽訂穿鼻草約。琦善賣國論在近代百年幾乎被做成了鐵案,李侃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史》教材里,也是將琦善稱之為主和派,雖未直接言明其為賣國賊,但暗指之意確有之。但茅海建老師在緒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在后面的正文中給予了詳細的論證,雖然茅海建老師自己說,這不是為琦善“翻案”,但從直接結果來說,說這是翻案也沒什么不妥。
自古皇帝犯錯,大臣擔責,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实勰司盼逯?,天命所歸,是國家的象征,百姓心中的完人,他又怎么能犯錯誤呢?所以這個責任,只能有臣下來承擔,林則徐很不幸成為了第一個,而琦善很快就成了第二個。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蔣廷黻先生就為琦善翻過案了(詳見《中國近代史》蔣廷黻著),并將其稱之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外交家,評價之高似乎讓人有點瞠目結舌。而本書中茅海建老師利用中英雙方的許多文檔資料,證實了琦善不過是個能力平平的人,并非賣國賊,也并非所謂出色的外交家。琦善最先察覺中英軍事實力差距,因此他主張“撫夷”,但是當時在朝中剿夷派正盛,而道光皇帝也雄心勃勃要向英夷展示天朝國威,現(xiàn)在上奏“撫夷”等于自尋死路。琦善縱橫官場多年,科場文字(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有一段關于所謂科場文字的論述,即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朝中官員的奏本開始趨于圓滑,常常避重就輕以迎合上意)、官場規(guī)矩自然諳熟于心,自然不會犯如此“愚蠢的錯誤”,而他又不敢直言英國人船堅炮利,怕觸怒了皇帝天威,于是便開始扯謊奉承。當然了,此優(yōu)良傳統(tǒng)也被琦善的后繼者們繼承了下來。
“體制問題”恐怕是最讓人關注的點,從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茅海建老師對于清朝體制的疑惑甚至可以說的憤慨,從軍隊編制,到戰(zhàn)術戰(zhàn)略,再到中央決策,皆是自說自話,判斷不經(jīng)實際調查,自恃“天朝國威”,認為英夷不值一提,卻又在失敗之后不肯承認英國人更勝一籌。當時的國家領袖道光帝資質平庸,茅評價其為:才華不如其祖父乾隆,精明不如其曾祖雍正,膽略不及其高祖康熙。從書中所描述來看,道光帝還是個善于推卸責任且搖擺不定,決策能力及其有限的皇帝。
而當時的清朝主力部隊是八旗綠營,對抗英國的主力是綠營。而作為主力的綠營,軍備廢弛,軍紀崩壞,平時不訓練,一到訓練師便雇人過去充數(shù)。而且很多部隊還存在大量掛名的現(xiàn)象,即吃空餉。且綠營所配備的裝備也是最差的,而且鴉片戰(zhàn)爭期間從各地調兵至沿海,短需一月,長月三月或百日,兵還未到,戰(zhàn)爭就已經(jīng)結束;且這些部隊還在途中騷擾百姓,這樣的軍隊,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莫說頑強抵抗擊退敵人,只要不陣前潰逃就是軍紀嚴整了。
再說戰(zhàn)術戰(zhàn)略,林則徐號稱“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卻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一口咬定,只要切斷供應英國人的茶葉與大黃,英國人就會因為不消化而死;還說英國人綁腿太緊,因此難以彎曲,故不善陸戰(zhàn)。(此想法可能來源于康熙時期馬嘎爾尼來華以及嘉慶時期阿美士德來華不愿跪拜的事件,這完全是個人臆測,但奇怪的是當時無人質疑)且林則徐在虎門的布防,茅稱之為“書生思維”,在用中國傳統(tǒng)的防守思維對抗近代化的英國海軍。而且林則徐去廣州后首先查封了商館,此做法很可能是借鑒之前的兩廣總督盧坤。律勞卑事件所造成的兩個后果:一是是英國人明白了沒有充分的準備不能擅自對這個古老的帝國開戰(zhàn);二是是天朝大吏產(chǎn)生了錯覺,認為只要控制商館即可扼助英夷的咽喉。(參見《劍橋中國晚清史》)這也間接使得英國人找到了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第一次英國人在廣州得勝之后,便溯江而上想去京城面見皇帝,為琦善攔在天津,英國人遞去“稟帖”要求懲辦林則徐,開通商口岸,賠償煙價等等要求。而翻譯?。?!翻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英國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清朝的附屬,他們要求與清朝大員平等交往,但大清官員不這么想,畢竟是天朝上國,怎么能跟別人平等交往,于是翻譯便成了一副下人向皇帝乞求的姿態(tài),這也使得道光帝開始由剿轉為撫,琦善自然理所應當?shù)纳衔弧?/p>
之前說了,琦善因為“穿鼻草約”被彈劾而被列為“斬監(jiān)侯”,其實他確實是在努力減傷清朝的損失并結束戰(zhàn)爭,而穿鼻草約中所謂的割讓香港,在琦善的意識中應當屬于讓英國人暫住之意,而這也曾上奏過光緒帝并得到批準。所以,琦善被革職,在我看來只不過是道光帝政策轉變的犧牲品,在這之后,朝中主剿夷的聲音又占據(jù)了上風。而之后的繼任者楊芳、奕山、顏伯燾、裕謙、奕經(jīng)等人,完美展示了一個天朝大員爐火純青的科場文字功力,他們可以將大潰敗說成小勝仗,將不痛不癢的微小勝利描繪成驚天動地的大勝,道光帝被玩弄于股掌之間,根本不了解戰(zhàn)場之上的真實情況,也當然不可能做出準確而正確的決策。
讀完全書,還會覺得“天朝上國”的觀念深入天朝大吏的心中,()所有官員都認為清朝是天朝,而英國不過是夷狄,即使戰(zhàn)爭輸了,天朝的文化也是遠遠優(yōu)于夷狄的。這就使得國內幾乎沒有人能夠正確的認識中英之間的現(xiàn)實差距,而且有些官員即使認識到了也不敢說,一旦有這種聲音出現(xiàn),馬上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被斥為賣國賊還好,弄不好觸犯了圣上,烏紗帽都保不住。
當然在整個戰(zhàn)爭中,也有誓死力爭并獻出生命的烈士?;㈤T銷煙的林則徐自不必說,主戰(zhàn)派顏伯燾、裕謙,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水師提督關天培,定海保衛(wèi)戰(zhàn)中的守城將士與三總兵葛云飛、王錫鵬、鄭國鴻壯烈殉國、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等。即便不論黑白忠奸,這些人保家衛(wèi)國的氣概也值得欽佩。
最后便是歷史的反思。茅在最后一章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在研究鴉片戰(zhàn)爭史時,很快就得出結論:清朝迎戰(zhàn)必敗,應盡早與英國締結一項對自己有利的和約。這當然是一種假設??墒?,這么一來,我就遇到了來自內心的兩項駁難:
一、按照這一判斷,清朝就不應抵抗,英國軍艦一開到中國海域就立刻投降?
二、按照這一判斷,在戰(zhàn)場上英勇抵抗的清軍將士的血都是白流的?
鴉片戰(zhàn)爭后,朝中一片歡騰,似乎像打了勝仗一般彈冠相慶,沒有人為這次戰(zhàn)爭做系統(tǒng)的總結。道光帝年事已高,只想得過且過,而參與在戰(zhàn)爭中的那些人:林則徐、琦善、伊里布、奕山、楊芳、顏伯燾、耆英,沒有人通過這次戰(zhàn)爭的失敗,看到中國政治體制的弊端,并想要為其變革出一份力,相比于鄰居日本,在被黑船叩開國門后,他們的反應又如何?僅僅四十年后,蕞爾小國日本將曾經(jīng)的老師按在地上摩擦?!赌暇l約》成了中華民族永遠的恥辱標簽,而《安政五國條約》成了日本近代成功之母。
“天朝”是一個夢,一個難以驚醒的夢。中國人用了半個多世紀,在亡國滅種的邊緣上,才忽然從夢中驚醒,驚醒之后卻還想要睡個回籠覺。
完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二
天朝的崩潰,光看其題目,就大致揣測出這是一本講述清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書,也就是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最后的封建專制主義時代是如何終結的。
其中的“天朝”,“崩潰”用得恰到好處而別有深意?!疤斐敝苯又赋隽饲逭淖源?,“崩潰”卻正表現(xiàn)出清政府無法避免的滅亡,暗含對于清政府腐敗的諷刺。
書首先對鴉pian戰(zhàn)爭中清政府與英方的實力進行了分析比較,包括兵力、武器、指揮、戰(zhàn)術等諸方面,從中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清政府無論從哪方面都弱于實力強大的英軍。我曾經(jīng)思考過:就是因為欽差大臣耆英與英軍簽署了《南京條約》,才使中國現(xiàn)在人對于耆英的印象變成懦弱??墒侨绻扔⒉煌督?,帶來的只會是更慘重的.損失,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于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過不去,可是對老百姓而言,卻是生命與財產(chǎn)的巨大損失。但現(xiàn)在看來,作者的想法更符合當時的國情,他認為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理性地分析比較,避免這場血的戰(zhàn)役。我們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樣走上自強之路。雖然如今想來,這不失為正確的策略,但歷史已經(jīng)成為過去,無法倒退與逆轉,而清政府自認為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證。當時的清政府認為自己在世界之峰,又怎肯做個縮頭烏龜主動屈服呢?但試想如果當時沒有打這場戰(zhàn)役,中國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樣的道路,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當然作者的觀點雖然只是假設,但仍是相當成熟的。從文中的這一段話便可以看出:“這里面有兩個需要分清的問題:一是對侵略者應不應該抵抗?而是若這種抵抗注定要失敗,是否仍應抵抗?前者是道德層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疑義,后者是政治層面的,結論不能從前者引申而來。思想家與政治家的區(qū)別正在于此?!?/p>
其次,它圍繞一些晚清時期我們所認為的漢奸及英雄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最大的亮點就是它闡述了真相,將教科書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還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對于林則徐的了解僅限于虎門硝煙這一事件,認為像林則徐這樣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極端,給英軍提供了鴉pian戰(zhàn)爭的導火索。自大腐敗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實力,難道林則徐也不知道嗎?明明知道自己敵不過強大的英軍,還要用這樣的行徑去惹怒對方,不光清政府不會贊頌你,老百姓之后的生命與財產(chǎn)的損失難道你可以補償嗎?書中卻進一步寫出了林則徐的真實人物性格,他只不過又是一個被清政府官場蒙蔽的普通官員,發(fā)配出去后仍然敗在“官場”二字上,復出無力,阻擋不了英軍的入侵,這“天朝”連最后的精良指揮都敵不過英軍,大局又如何穩(wěn)得???第二次鴉pian戰(zhàn)爭的爆發(fā),八國聯(lián)軍將不堪一擊的清政府逼向了絕路。辛亥革命的一發(fā)動,“天朝”就此崩潰瓦解。真相與記錄總有一點偏差。
其實到了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似當年囂張跋扈,倒是想改變這千年世襲的帝制??上O中山等人沒有給清朝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是在改革幾天后直接將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國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條道路:仍然保留皇帝這樣的稱號,但皇帝不掌握實權,只是類似于國家的象征。世事難料,中國曾經(jīng)有那么多條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許今天的中國就完全不同。
之所以這么多年的帝制時代終結在清朝,細想也可以發(fā)現(xiàn):是因為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為井底之蛙的愚昧,還是因為外國的侵略?其實都不是,是歷史的潮流在前進,而鴉pian戰(zhàn)爭,《南京條約》……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間崩潰的鋪墊。我們不會再回到帝制時代,還有那些愚昧的時代。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三
在這個假期,歷史系主任給我們歷史系學生推薦了很多經(jīng)典書目,我選擇了《天朝的崩潰》這本書,閱讀后感想萬千。
提起鴉片戰(zhàn)爭,每一位國人都能說出幾句相關的歷史,但是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有些事情并不清晰明了,仍然存在著非常多的疑點。難道這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戰(zhàn)役真的是表面看起來的那么簡單嗎?而在茅海建先生的這本書里,我們的疑問大部分都得到了答案。
這本書講述了與鴉片戰(zhàn)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guī)范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xiàn)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歷史轉折關頭的作為,揭示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偟膩碚f,這本書對于我們的歷史思維的養(yǎng)成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這本書的一開始,講述的是有關琦善賣國的內容。作者從對琦善心理活動的探究、從琦善賣國的動機探究以及對琦善賣國罪名的深究,都向我們表明了琦善并非使人們口中的賣國賊。但那又是因為什么人們對琦善一直存在非議呢?茅海建先生提出了忠奸理論和“奸臣模式”,并非是鴉片戰(zhàn)爭史獨有的現(xiàn)象,而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常用方法。因為這種理論和模式具有掩護君主、掩護道統(tǒng)的特殊功能,因而屢屢被官僚士子們用來解釋那些不能解釋或不愿解釋的歷史現(xiàn)象。但是,這種理論的"局限性非常大,所以我們在閱讀有關著作的時候,必須進行認真的思考和探究。
接下來,茅海建先生又從武器裝備、兵力與編制、士兵與軍官方面為我們作了當時清政府軍事力量和英國軍事力量的對比。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當時清朝的軍事力量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落后,事實上,從明末開始,中國就已經(jīng)接觸到了西方的火器。換句話說,我們面對的并不是落后的兵器與先進的火器的對抗,而是槍的射擊速度、炮的射擊角度等細微差別帶來的嚴重后果。
150多年過去了。19世紀是中國人屈辱的世紀。20世紀是中國人飽嘗人世間一切艱難困苦的世紀。21世紀呢?人們說,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呢?也有一些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人宣稱,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墒牵嬲囊υ谟谥袊藨允裁礃拥淖藨B(tài)進入21世紀?中國人怎樣才能贏得這一稱號——中國人的世紀?”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四
讀完了《天朝的崩潰》,我感觸很深,又重新了解了清王朝在那個時期的腐敗與黑暗。歷史學家茅海建對“鴉片戰(zhàn)爭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這場戰(zhàn)爭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導致后期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導火索。
在《天朝的崩潰》中并沒有明確的指出“天朝”是怎樣崩潰的,但書中對多個問題的解釋與論述,我終結出了“天朝”崩潰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武器。在中國晚清時期,軍事武器還是鳥槍等落后的武器,還處于冷熱兵器混用時代;而侵略中國的英軍的武器炮彈、長槍等,已經(jīng)處于初步發(fā)展的火器時代。從兵器上來說,中國就已經(jīng)輸了。
第二個原因是士兵與軍官的問題。晚清時期,軍隊人數(shù)很多,在人數(shù)上占據(jù)很大優(yōu)勢,但清軍駐防懶散,難以集中,調度非常困難,并且,大部分的軍隊都是用來維護治安,保護皇城的,沒有較強的作戰(zhàn)能力。晚清士兵與軍官腐敗,沒有良好的軍事素質。同時,軍隊也沒有好的管理制度,這導致了軍隊懶散等問題的出現(xiàn)。
第三個原因是“天朝”在對待鴉片腐蝕民族的問題上認識不清楚,開始一直認為禁煙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敗無能,沒有把這個問題與英國商人聯(lián)系起來。并且,在初期,沒有禁煙的打算,直到皇室內部出現(xiàn)煙火,清政府才同意禁煙,這就反映出清政府沒有一點危機意思,依據(jù)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還未清醒。
晚清時期的中國還是封建王朝,專制,黑暗,而此時的英國已經(jīng)是資本主義,無論是在軍事,經(jīng)濟上,都遠遠的超過中國,正在走向巔峰,這就決定了,在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必敗。
天朝的崩潰是必然的,無論有沒有鴉片,有沒有英軍侵略,這種傳統(tǒng)的落后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變,中國永遠都是挨打的,不可能強大。從這一角度來說,天朝崩潰幫助了中國走向近代化。
現(xiàn)在,我們應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正確的對待每一段歷史,從那些錯誤的,荒謬的事件中獲得信息,以便更好的發(fā)展。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五
這是一本讀來頗為厚重的書,不僅指近六百頁扎實的史料考證和客觀的人物分析,更是指茅海建先生在書中所提出的思考。在讀的過程中稍有感觸,可能有些零散,姑且羅列在此,當作看過這本書的一些見證吧。
(一)。
作者在緒論中“由琦善賣國而想到的”里這么寫到:“歷史學是講究客觀的。但歷史學家的主觀意愿,總是不斷地被糅合到歷史著作之中......這種為醒世而作的歷史著作和文章,已經(jīng)超出了歷史研究的范圍,而成為一種宣傳?!?/p>
讀到此處深以為然。我以為歷史學是應該客觀的一門學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歷史真實性去達到某些目的,尤其是出于歷史研究者主觀的引導。言必有據(jù),據(jù)必可信,所以才有“窮盡史料”這一說法。
正如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所說:“高明者多獨斷之學,沉潛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學術,不能不具此二途?!编噺V銘先生在《治史叢稿》自序中曾引用這一觀點并說“章學誠最為反對的即是一個撰述者在其撰述的成品當中,既不能抒一獨得之見,又不敢標一法外之意,而奄然媚世為鄉(xiāng)愿?!?/p>
無論是“獨斷之學”亦是“考索之功”,都必須以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為依據(jù),我所差著實太多。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希望自己可以時刻銘記這些話來規(guī)范自己的寫作。
(二)。
作者在介紹清朝的軍官來源時說:“正如認為八股文章可以治天下一樣荒謬,清代武科舉的考試項目與近代戰(zhàn)爭的要求南轅北轍。且不論《武經(jīng)七書》這類偏重于哲理的古代兵書不宜作為初級軍官的教科書,然這項僅有的與謀略有關的內場考試,因考生們錯誤百出,而在嘉慶年間統(tǒng)統(tǒng)改為默寫《武經(jīng)》百余字?!?/p>
當選拔軍官時的標準不再注重戰(zhàn)略的考察,而只是重蠻力,甚至于不識字亦可成為軍官,便可得知這個國家的軍隊系統(tǒng)在面對近代戰(zhàn)爭時會多么無措。
這并不是崇尚紙上談兵,或是一味苛求武官同文官一般博學,而是基本的軍事知識儲備是成為一名近代戰(zhàn)爭中的軍官必備的素養(yǎng),只重武力可以是選拔下層官兵標準,但絕不是選拔軍官的標準。
在冷兵器時代,僅憑軍官一己的驍勇即可以激勵士兵和其一同上戰(zhàn)場廝殺;但當火器出現(xiàn)后,對冷兵器的使用退居其次,像拉硬弓等僅對臂力的考察便不能再成為主要的選擇標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改變提升自己是一個蒸蒸日上的王朝所需具備的基本態(tài)度,其中自然包括對軍事力量的提升。事實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安于現(xiàn)狀是一個王朝逐漸走向衰弱的標志,固步自封的愚昧會摧毀一個曾經(jīng)強大的王朝。
然而清朝卻并未意識到這一點,它仍尚未從“天朝”的迷夢中醒來,哪怕是在鴉片戰(zhàn)爭結束,簽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后,它都未能勇敢地進入全新的世界,仿佛一切從未發(fā)生一樣的繼續(xù)茍延殘喘。何況在戰(zhàn)前,沉浸在迷夢中的清王朝更是一點改變提升自己的意識都沒有。
想到了《武士的悲哀》中作者評價北宋王朝的一句話:“上天并不偏愛那些保守、怯懦而又一意孤行的病態(tài)者?!庇脕硇稳荽藭r的清朝亦不為過。
作者在這一章節(jié)的最后如是感嘆:“我為了研究結論的公允,曾千百度地尋找光明,但光明始終離我而去。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清軍,本是一個難得見到光明的黑暗世界?!?/p>
讀到這里,我不禁被作者的情緒感染,我們讀這一成果尚且振聾發(fā)聵,而作者在進行如此深入的考證后,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又該是多么心痛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這個“其”,不僅僅是清王朝,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曾經(jīng)的歷史。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做過的事情,而正是這一件件事將整個中華民族推向了屈辱的近代百年史。
失敗并不可怕,在時間的長河中沒有一個民族能永遠處于未曾失敗的地位,可怕的是不直視失敗,不從中吸取教訓,甚至于去拼命的美化失敗,過后仍舊渾渾噩噩度日。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后也這么說:“一個失敗的民族在戰(zhàn)后認真思過,幡然變計,是對殉國者最大的尊重、最好的紀念。清軍將士流淌的鮮血,價值就在于此。”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三)。
最后想說說民智的問題。以前也曾思考過這方面,在看到三元里抗英時更是感觸頗深?!拔覀儾荒軐⒈Pl(wèi)家園的戰(zhàn)斗,與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混同起來,盡管家與國之間有著很深沉的聯(lián)系......在鴉片戰(zhàn)爭以及后來的諸次列強侵華戰(zhàn)爭中,絕大對數(shù)民眾的基本態(tài)度,是置身事外?!?/p>
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至今都仍是抱著暫時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便不去顧及,從不去思考一件事發(fā)生背后會波及多么嚴重的后果。這種深植在民族深處的劣根性哪怕是到了國難當頭的關節(jié),仍無不體現(xiàn)在人們身上。
對于最普遍的大多數(shù)民眾來說,當朝天子是誰并無所謂,只要自己眼前的利益未受觸動,一定程度上的忍受并無不可。民眾是麻木無知的,向英軍出售糧食、充當苦力、從事運輸?shù)鹊仁虑閷乙姴货r。
正如當下生活里的蕓蕓眾生,從很多日常的事情便能窺探這一劣根性的端倪。當冷漠成為一種習慣,正義感已不復存在之時,終有一天會自掘墳墓。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界里活著,便沒有人能真正擺脫政治和歷史的影響,更沒有哪一件事會真正與個人無關。
希望我們都不會做那些曾經(jīng)自己嗤之以鼻的事,也不會成為無原則妥協(xié)的人。
茅海建先生在書中對于很多問題的思考已闡述的十分清楚,我也深感確如其所說。這當真是一本令人醍醐灌頂、振聾發(fā)聵的書,讀罷不僅對鴉片戰(zhàn)爭的細節(ji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體會到了作者在對歷史研究方面的不同視角。
在許多傳統(tǒng)的歷史書中,戰(zhàn)爭失敗是某一個決策者的失誤,是未有明君識英才,是因奸臣作祟而導致的,一味的將歷史人物臉譜化、道德化,卻始終忽略了從各個不同的視角全方位客觀的分析。這也是初讀這本書令人感到震撼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再次,真的是很佩服作者對史料的考證,著實感嘆那些能夠花費數(shù)十年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一部著作的人,看完后不得不感嘆,確實是值得花費這些時間的。
最后,借用書中一句話結尾,也愿這句話激勵我前行:“歷史不能重演。歷史學家并不能因此而停止假設、推論等工作。歷史學的許多意義就在其中?!?/p>
世界很大,感謝駐足。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六
中國近代史避免不了會拿來和日本相比較,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就陷入了重重困境之中,多少才子都想弄清這顆“東方明珠”怎么就淪落到如此地步,就算有了前車之鑒,天朝還是一如既往,難怪魯迅會棄醫(yī)學文,思想的病源不根治,那么一切都是虛幻的美好的驚悚的夢。
歷史教科書可沒有那么詳細介紹這段鴉片戰(zhàn)爭,無非就是起因經(jīng)過結果,無外乎再加上經(jīng)驗總結教訓,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些是借著歷史來做宣傳的,因為留給我們的沒有事件背后的思考,需要的是記住那些曾經(jīng)被欺壓過,需要的時候需要展現(xiàn)對立的姿態(tài),僅此而已。前不久看到個對比圖,乾隆五十七年,紐交所成立;光緒年間西方工業(yè)化發(fā)展促成了各大工業(yè)企業(yè)的誕生…………當天朝還在“十全武功”的時候,西方列強就開始了邁向近代化;1855年鴉片戰(zhàn)爭后的13年,日本因為黑船事件被迫開國,到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對天朝取得全面勝利,使得這個漢文化圈內的“兄弟”得以堅定全盤西化……這不是嘲諷天朝,而是想說思想固化不開化,那么昨天會是明天的寫照,歷史將會一遍又一遍換著戲服再次上演。
作者查閱了鴉片戰(zhàn)爭后,各大一號人物的處境,能有從戰(zhàn)爭中吸取教訓的,只能算半個,因為無法具體考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開化是魏源取自好友林則徐,但他倆道同才相謀,不然只會是萍水相逢,路人甲乙丙丁。林則徐或許得知天朝戰(zhàn)敗的根源,但他不說不做,這層原因我猜想需要追溯到更上層了,道光帝是一個守舊,滿腹祖訓的人,就印象來講是一個沒有好奇心的人,更多的是機械式思維的人,新事物新思想到不了他那里,要是這么提出改革就會因言獲罪。好在李鴻章在20年之后提倡洋務運動,也算是走出了第一步,舉國之力稱不上但也是恭親王牽頭,從上而下地,然而到甲午戰(zhàn)爭一炮打回了原型,這問題恐怕就更復雜了。鴉片戰(zhàn)爭期間有個叫鄂云的人,旁門左道想盡法子掙得國難財,不僅如此,琦善、楊芳等謊報戰(zhàn)情……這些對天朝來講無需解釋就都能明白其道理,那么根源出在了文化上不成?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完成了從被欺壓到站隊列強,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和教訓呢?恐怕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了鴉片戰(zhàn)爭期間的道光帝了。
天朝的慘敗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但這是趨勢,不是1840年這場戰(zhàn)爭,就是之后的哪場,天朝的乾隆盛世已經(jīng)掩蓋不了道光體大虛胖,遺憾的是天朝上層誰也沒有因為這次慘敗而吸收教訓,或許誰也沒把這當回事,不過添了些茶館的聊資而已,那么慘敗就是注定了的。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七
百忙之中,抽空讀完了這本關于近代史的著作,倍感受益。
我首先對書中清軍和英軍的戰(zhàn)爭很感興趣。
當時的清軍駐防分散,猶如一盤散沙,盡管清朝的兵力雖在人數(shù)上占優(yōu)勢,難以集中,調動也很困難,很大程度上還擔負警察的職責。大家想,如果軍人走到街頭上管治安了,那這個國家肯定面臨以下情景二者之一:1.軍人發(fā)動政變,企圖用軍事力量占領整個國家。2.軍人們沒有集中精力去搞訓練,反而變成一群閑兵,在空閑之際上街逛逛。既然軍人仍然是清朝的軍人,自然不會是前一種情況。而且當時的清軍不論八旗還是綠營,戰(zhàn)斗力都已經(jīng)相當差勁。而英軍在鴉片戰(zhàn)爭后期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兩萬,可以算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軍隊,這種戰(zhàn)斗力的對比有點像當年赤壁之戰(zhàn),號稱80萬大軍的曹軍和至多幾萬人的孫劉聯(lián)盟軍相比,曹軍內部疑人不用,俘虜不用,其實能用的人的數(shù)量也大打折扣。
從武器上說,清軍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間幾乎沒有技術上的改進,發(fā)射的速度、準確性都比對手差,而且受資金等條件限制,難以更新,有的火槍竟是上百年的“文物”。這已經(jīng)算是比較有利的熱兵器了,但是更有很多士兵還使用大刀弓箭,無法和近代化的英軍相比。說到武器,乾隆皇帝時期有一件事,一個發(fā)明了新式火槍的人像皇帝推薦他的心發(fā)明,他一心想為國防獻出一片丹心,但是遭到乾隆王的厲聲批評:“騎射乃滿清之根本!”光是觀念上的落后和剛愎自用,就足以導致中國武器水平停滯不前。
事實上,雖然在多次戰(zhàn)斗中清軍官兵抵抗到底,英勇不屈,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一觸即潰,或有主帥帶頭逃跑。更有甚者如琦善,第一章就罵他是賣國賊??梢姡瑑葢n比外患更嚴重啊。
從這幾點來看,清軍實力實在無法和英國相抗衡,即使林則徐主持戰(zhàn)局,結果也不會好到哪里。拋開一些客觀因素,戰(zhàn)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清朝方面從來沒有把英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戰(zhàn)敗之后也從未吸取教訓。在這種不知彼的情況下自然是一敗涂地,其實英軍在各地進攻形式也比較單一,經(jīng)常是利用己方炮火射程遠,由軍艦在清軍炮臺射程之外轟擊,然后陸軍避開炮臺的正面攻擊,繞到炮臺的側后方登陸(清軍大炮均無法轉向),占領至高點居高臨下開炮。而清軍卻從未采取相應措施,仍然在原有的模式下組織防御,并且盲目自信,等敵軍輕易攻破防線又倉皇逃竄,廈門、鎮(zhèn)海、乍浦等地的戰(zhàn)斗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失敗。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清朝付出的代價如此之大,但是最根本的錯誤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及時認識到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所在——天朝的驕傲。學習了好幾年的“閉關鎖國”,這回從書上就不難發(fā)現(xiàn),清朝在舊中國的角色相當于好大喜功、自認為年輕力壯的長者,別人的成長在他看來都是乳臭未干的,別人的進步在他看來都不如他以前積累下來的妖嬈江山。好狂妄!好一個天朝!
接下來,我們著重談談,我們身為現(xiàn)代中國人,從天朝的崩潰中汲取的教訓和如今應該做的事情。鴉片戰(zhàn)爭把中國人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了,中國人必須做出抉擇。然而鴉片戰(zhàn)爭中的中國人是驚且醒著的,但是簽訂“和平”條約之后,他們似乎又睡著了。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的大國,同時也注定有著巨大的歷史惰性。大家都知道,睡覺可以養(yǎng)精蓄銳,前提是你還想著以后要干活要上班。問題是那時候的中國正是處于睡覺做美夢,不愿醒過來的狀態(tài),別人來敲門,我們說:“我不和你玩了,我要休息!”接著繼續(xù)躺在由五千年文化鋪成的功勞簿。一個朝代尚且有啃老本,拼祖宗的劣根性,一個人呢?我們現(xiàn)在的啃老族和拼爹族,是不是和歷史上的天朝很像呢?關鍵是,從出生那一刻就不要認為,你已經(jīng)有的地位和生活是自己的,因為你沒有努力爭取,不思奮進,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你注定是被大浪沖掉的泥沙。人要靠自己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八
曾聽說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知道中國嗎?”
“哦,是一個國家?!?/p>
“不,那是一個屹立東方五千年不倒的傳奇?!?/p>
每看一次,心中熾熱的火就沸騰燃燒一次??唇袢招埴椩诹暯娇倳浀念I導下遠走高飛,扶風而起,作為中華兒女心中必是驕傲自豪的。但在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同時,中華人民同樣需要致力于研究國家歷史,從中汲取經(jīng)驗,求真、求準,才能更加迅速地發(fā)展起來。南懷瑾先生就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笨梢姎v史文明對于一個國家民族復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緒論開篇茅海建教授就直切主題地剖析了見證并參與到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天朝官員——琦善??v觀全書,琦善的思想代表的是清朝眾多官員乃至道光帝的思想。從主觀上來說,琦善就是整個清朝的代言人,他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作為,昭示著清朝官場的潛規(guī)則,側面反映出清朝政府的統(tǒng)治和官僚機構的政治面貌。
琦善的行為個性是現(xiàn)象,大清王朝的統(tǒng)治形勢是核心。透過這一表面,我們能看到的本質是:整個天朝對待“夷人”的傲慢態(tài)度,對待戰(zhàn)爭的疏忽大意,對待戰(zhàn)敗后的僥幸心理。
姑且拋開這些歷史,我對于茅海建教授的這種辯證思維無不驚嘆。琦善無論是賣國賊還是大英雄,從客觀上來說都只是一個普通人,這種褒貶機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他的行為,但是我們從主觀意識中卻錯誤地夸大了個人的力量,從而忽視了歷史進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在于中國的落伍,側面看出同時期清朝官吏的無能、統(tǒng)治者昧于世界形勢和行政機構的頹廢。
對于軍事力量,作者首先就一針見血地之初清軍與英軍兵器形式上的本質致命誤區(qū):冷兵器與熱兵器混合。不僅如此,而且管理體制的不合理,使生產(chǎn)技藝水平停滯不前。其次是兵力與編制上的問題。清朝綠營兵主體是漢人,分散兵力實際上是為了兼顧經(jīng)濟上與政治上的考量。但兵力支出后,調兵速度緩慢則讓清軍處于絕對弱勢的地位。再論其編制。清朝的軍隊都不是純粹的國防兵,卻分為八旗和綠營兩大系統(tǒng),八旗又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國力分散在全國,主體又以綠營漢人為多,部署在行省,省的軍事體制又分為提、鎮(zhèn)、協(xié)、營,營為基本單位。兵力過于分散,綠營兵重“社稷”而非“國家”,這又是導致清軍戰(zhàn)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清朝政府后期的統(tǒng)治漏洞百出,實際上已為戰(zhàn)敗埋下了最大的禍根。其實天朝官員或多或少都已經(jīng)意識到了英軍的強大、清軍故偶頑抗的無畏掙扎和必然戰(zhàn)敗的事實。他們的意識已經(jīng)開始麻木,戰(zhàn)勝或戰(zhàn)敗對于他們來說已無太大意義。但是主剿和主和這一決定關乎民族道義。在明知會戰(zhàn)敗下主和似乎是最佳選擇,但是道光帝又不能接受國家落后、個人懦弱無能的現(xiàn)實。只有親臨戰(zhàn)場的人才會思考“主和”的問題。但是可悲的是,他們的思想被潛移默化,在封建制度的淫威下自欺欺人。
對于鴉片戰(zhàn)爭人們總會有許多的誤解,這些誤解形成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我認為戰(zhàn)爭的失敗主要還是歸因于清軍作戰(zhàn)的質量、政府的統(tǒng)治形勢及機構體系化的程度。滿族人在建立后金之前仍處于奴隸制度。其從奴隸制度轉化為封建制度之際,卻誤入了許多因素。統(tǒng)治機構權力集中于君主,集中中央集權的一些機構甚至名存實亡。過度集中則容易產(chǎn)生極端,這樣整個天朝的興衰就直接取決于一人??傮w上來說,也取決于這個民族的氣質特征,造成了天平嚴重傾斜的形勢。但是無論如何,統(tǒng)治者也是時代中踽踽獨行的一個人。同理,看歷史不能只看表象,也不不能過度夸大一個人的力量。
“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辈粫臍v史中汲取教訓的人并不能稱之為人。歷史的發(fā)展有其必然的趨勢,但是我們不能讓民族文化被解構,不能讓民族自信被滌蕩。在探索歷史時要用辯證的思維,不能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研究歷史,不僅是民族發(fā)展的奠基,更要讓歷史深深扎根于我們的血液當中,讓中國重新雄于地球!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九
滄海橫流,社會進步大潮滾滾向前,我們每一個人或主動或被動的卷入了社會分工之中。放在歷史長河中,我們渺小如螞蟻,卑弱似微塵,絕大多數(shù)人淪為了統(tǒng)計上的一個冰冷總數(shù)的組成部分。只有極少數(shù)“人中龍鳳”歷經(jīng)考驗脫穎而出,成為了發(fā)展史上的杰出英雄人物,深刻而又重要的影響了社會變遷進程。鎂光燈的鮮花和掌聲里,很多主角會滿臉紅光地談論著昔日非凡的奮斗篇章,極少數(shù)才會訴說不可復制的真實。聆聽者也企圖從“成功史”中提煉前進的力量,用在磨礪自己的途中。
留校任教的俞敏洪無論如何也不會料到因為一個教學處分而被開除教職;更不會料到自己為了掙夠出國的費用進行的英語補習會成為未來民辦教育方面的一面旗幟;更不可推測出當自己通過培訓掙夠了出國費用的時候變了“初心”――在英語培訓市場上找到了更大的人生奮斗意義。在命運之輪面前,即便是英雄人物,重大轉折關頭也是迷茫和微弱的。沒有人有后視鏡,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前進的一片漆黑里,靠著近處的微弱之光去探索未知,越過險灘暗河,才會走到遠方高峰。
幾乎沒人能夠在進入高中的時候知道自己能夠考取哪個大學,也鮮有大學生進入校門的那一年知道畢業(yè)后會從事什么崗位,更不會有職場小白知道自己下一份工作會跳槽到哪里。是的,對個體命運而言,絕大多數(shù)人都需要面對偶然性的主宰。即便是你考入top2的名校順利畢業(yè)進入非常優(yōu)秀的行業(yè)和崗位,也一樣無法獲悉自己會遭受什么不確定性考驗。從這一點來講,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是公平的。人生路是馬拉松,一關過去還有下一關,你要盡可能地走好每一關;即便是你一關失誤了,還有重新參與社會洗牌和反超的機會,當然,難度一定是增加的。好成績、好單位、好老師、好前途、好履歷、好業(yè)績、好家庭,人人想要。但只有極少數(shù)人在人生關口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得到自己想要的。
回頭看我們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群體,都具有很不是“一帆風順”的一面:39歲的任正非因為被騙走200萬元、遭受了“離開崗位”“婚姻破裂”“生存危機”、不得不被迫走上華為創(chuàng)業(yè)路;35歲的單親媽媽董明珠撫養(yǎng)壓力日增,不得不南下珠海賣起了空調;35歲的馬云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中國黃頁”等四次創(chuàng)業(yè)失敗后一事無成,萬幸沒有一蹶不振,收拾心情在西湖畔開了一場描述夢想的“十八羅漢大會”;即便是一路開掛人生的黃崢在35歲的時候依然對自己的成就十分不滿,幾個不錯的項目遠遠滿足不了自己的胃口和需求,之后才有了拼多多。實際上,命運變革的時間沒有早晚,風云人物也在無法預料到自己之后的成就與輝煌。曹德旺37歲承包玻璃廠41歲才成立福耀玻璃;柳傳志40歲才離開中科院,參與創(chuàng)建聯(lián)想;芒格38歲才踏足投資行業(yè),54歲才正式加盟伯克希爾;宗慶后42歲才承包一家校辦企業(yè)的經(jīng)營部,44歲才成立娃哈哈。
如果把創(chuàng)業(yè)作為走向成功的起點來折算,這些商業(yè)風云人物幾乎前半生都是為創(chuàng)業(yè)打基礎。不過在打基礎的途中,命運轉折點到來之前,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明天會迎來什么樣的`結局和考驗。何況,創(chuàng)業(yè)走向高峰的這一段旅程,面對的壓力和風險絕不是前半生的波折所能比擬的。創(chuàng)業(yè)者的人生有游戲的一面:后半段難度大幅增加,結局才會有大的成功和收獲。
不要抱怨自己出身不好、家庭薄弱、學校無名、專業(yè)不強、履歷單薄、業(yè)績平庸了。拉長人生周期,放在命運的視角看待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你擁有的遠遠比很多人要豐富美滿的多。“我等了多少個輪回,才有機會去享受一次的旅程。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失去。你不妨大膽一些,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是的,不妨大膽一些。很多事我都不了解,很多問題也沒有答案,但我相信上天給我們生命,一定是讓我們創(chuàng)造奇跡?!薄洞篝~海棠》的這段話放在命運轉折的關口最為合適,已經(jīng)過去或者荒廢了很多很多的時光,在余下不多的日子里,更要讓自己過得精精彩彩。
種一棵樹的最好時間,是十年前,更是現(xiàn)在。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十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后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后感。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大家前來參考查閱!
今天我看了《鴉片戰(zhàn)爭》這部電影,我看了之后覺得很氣憤,因為顛地把英國,大量的鴉片輸入中國,毒害中國人民。1835年,中國有200多萬人吸食鴉片,害得無數(shù)無家可歸,妻離子散,沿街乞討。
林則徐奉道光皇上指令:如果不趕快禁煙,幾十年后,中國恐怕沒有能夠作戰(zhàn)的士兵,也沒有充作軍餉的白銀了,所以林則徐把收繳到的230萬斤鴉片,在虎門海灘上統(tǒng)統(tǒng)銷毀,引起萬眾歡騰,山呼海嘯。
我看了《鴉片戰(zhàn)爭》這部電影使我對這位一百多年前的這位禁毒英雄――林則徐,產(chǎn)生了無比的敬佩之情。他不為個人利益,不畏強權,不顧個人生死,堅決的打擊毒品,這部電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對我們的危害,它會吞噬我們的肉體和靈魂,毀滅我們的美好生活。因此我們要從小立志,努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有喜有憂、有悲有痛。而最讓我難過、讓我觸動最深的是鴉片戰(zhàn)爭!
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道傷疤、是中國人的一場惡夢。那時,中國封建社會由于閉關鎖國的政策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讓清王朝停滯不前、國勢日下、萎靡不振,變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遠隔重洋的西方列強看上了嘴邊這塊肥肉,通過各種手段向中國人傾銷害人的鴉片,蠶食國人的身體和斗志,為武力征服做好準備。后來,果不其然的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和無能的清zf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既賠錢又割地,我心情非常沉痛!
國土面積還不到我國十分之一的小日本,在1937年侵略我國,想把太陽旗插在我國的領土上。經(jīng)過先輩英烈的英勇頑強抗戰(zhàn),小日本投降了?,F(xiàn)在小日本又想侵略我國,癡心妄想地想把我國的釣魚島納入他們的版圖。我想:連我都不答應,全國人民能答應嗎?現(xiàn)在的中國在gcd的領導下,無論是經(jīng)濟、軍事,都以走在世界的前列。要槍有槍、要炮有炮,已經(jīng)由羔羊變成了一頭威武的雄獅。我不由開心地笑了!
我要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掌握克敵制勝的本領,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先烈的英勇斗志,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消滅一切來犯之敵!
縱觀鴉片戰(zhàn)爭,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大清帝國,為何如此慘???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全面分析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在遭到歐洲經(jīng)濟、軍事和外交沖擊時,中國所暴露出來的種種缺陷;并從史學家角度,以冷眼旁觀的心態(tài),介紹了清政府體系化的缺陷。
天朝的崩潰,以歷史事實再次揭開失敗的傷疤,引人深思。天朝之所以潰敗,并不是某幾個歷史人物的責任,也不是領導者決策是否正確的問題。器不如人、民心不齊、朝政腐敗,也都不過是表象。真正潰敗的原因,是一個代表著相對落后生產(chǎn)力的農(nóng)業(yè)文明對抗一個代表著先進生產(chǎn)力工業(yè)文明的不可避免的結果。
當時的清朝,是典型的農(nóng)耕文明,是一個從文化、軍事、制度、思想都停留在數(shù)百年延續(xù)的農(nóng)耕文化模式里。面對外敵鐵甲戰(zhàn)艦,清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仍停留在冷兵器時代;面對列強入侵,百姓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意識保留在皇帝家天下的時代;面對工業(yè)文明,從皇帝到百官,思想里仍自高自大,重文理而輕科技,鄙視蠻夷之奇技淫巧。
科技與意識形態(tài)共同進步,才能造就新時代文明。思想上的落后,不接受代表先進生產(chǎn)力的時代文明,排斥新興科技,導致了清朝軍事、文化、制度脫離了世界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潮流。即使清軍拋棄冷兵器,使用了火炮;即使清軍將士奮勇抵抗,以身殉國,面對工業(yè)文明和現(xiàn)代意識武裝的外敵,清軍面對的也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慘敗,經(jīng)歷的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悲愴。
以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從原始文明到農(nóng)業(yè)文明,從農(nóng)業(yè)文明到工業(yè)文明,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在一種新的文明面前,無論上一種文明多么龐大(據(jù)英國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18世紀的大清帝國的gdp占世界三分之一,是英國的8倍、日本的9倍),也會瞬間土崩瓦解。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后工業(yè)化時代,下一個知識文明的腳步聲也已時隱時現(xiàn)。只有思想上積極準備,充分重視,及早跟上知識文明的腳步,才是中國復興的正確方向。這就是《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給我的最深切體會。
1842年的中國,仍處于落后的清朝封建君主專制的統(tǒng)治之中,面對已經(jīng)步入君主立憲制的近代化英國,清朝統(tǒng)治者竟用冷兵器時代的思維及外交策略與當時已縱橫四海的英國進行對抗,鴉片戰(zhàn)爭從一開始,便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斗爭。這場戰(zhàn)爭,清朝不僅輸在了科技與國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朝統(tǒng)治者傲視“四夷”的“天下”觀,部分是因為儒家文化的優(yōu)越和外傳的歷史傳統(tǒng),部分是由于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經(jīng)濟并不低于西方水平的自信。
茅海建先生在書中,從為琦善賣國賊的平反到打破林則徐神話,從介紹清朝武器裝備、兵力與編制到介紹英國的當時的船堅炮利,從戰(zhàn)爭的起始到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我看到的是腐朽制度的淪陷過程,是天朝崩潰的根本所在。但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卻完全沒有覺醒,依舊沉淪于“天朝”的美夢,朝臣們關注自身利益,本來該為中國朝陽的年輕一代,也在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樣的昏暗時代,即便現(xiàn)在看來,我也止不住的顫栗。
僅僅到此,我已感慨萬千。首先我羞于自己對歷史的了解,猶記得高中時候歷史課本中介紹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我曾片面的認為林則徐是十足的名族英雄,琦善是惡劣的賣國敗類,我曾“認真”的思考,如果當時的中國多出幾個林則徐,關天培,斬盡所有的琦善跟耆英,林則除等人若不受到排擠,一心一意抗擊英軍,那么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之中的勝算有多大??當時的我在接受名族英雄們的熏陶之中,將戰(zhàn)爭之敗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制度,拋諸腦后。但實際上,我們必須清醒的意識到,基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并不是多出幾個林則徐,少幾個琦善,耆英就能避免中國被瓜分的厄運。天朝的崩潰,實質上是落后的封建主義君主專制制度在面對先進的君主立憲制時的整體的崩盤。也正是因為如此,清朝的統(tǒng)治者在國家被瓜分之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時,仍然做著“天朝”的美夢。
進科技改造自己,使得日本從落后的德川幕府時代進入了舉世聞名的明治維新時代,最后到達了可以參與直至主導侵華戰(zhàn)爭的列強水平。其中原委,不得不引發(fā)我們的思考,或許我可以嘗試說服自己,是因為日本沒有悠久的歷史文明,缺少長時間的歷史積淀,沒有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體系,使得日本更好的率先的做出亞洲國家由封建主義君主專制制度向君主立憲制的轉變,達到了由弱變強的歷史性轉變?;蛟S這的確是原因之一,但是我們必須正視這段歷史,用辯證的眼光去接受歷史,以史為鑒,做出我國當代社會應有的改變,才能更好更快的實現(xiàn)美麗的中國夢。
閱讀完茅海建先生的這本書之后,我明白了歷史永遠沒那么簡單,對一個民族來說,如果將歷史的優(yōu)秀描述成神話,把錯誤粉飾得壯烈,那么這樣,將會使歷史成為一個民族前進的絆腳石,一個民族想要獲得不斷前行進步的力量與動力,必須正視歷史,盡管這段歷史可能無比的沉重。而我在書中的收獲除了更全面更辯證的了解的中國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始末,認清歷史之中“愛國”與“賣國”的道德評判標準,我更希望的是自己能真正的做到以史為鑒,知行合一。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我早已久仰大名,但直到前一段時間才把它看完,因為一邊要復習準備研究生考試,這本書畢竟不是教材,所以我是抽空余時間來看,前前后后看了有一個多月,才把這本五百多頁的著作讀完。當時只覺的自己對鴉片戰(zhàn)爭曾經(jīng)的固定記憶完全被打破,我看到的是一個結果完全相同,但過程卻是如此令人疑惑、不甘甚至憤恨的鴉片戰(zhàn)爭。但是我讀罷此書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今日再想寫寫感受,卻已經(jīng)記憶模糊,只能回憶起些許片段,還要再翻開書本才能喚起記憶。
雖說是名為讀書感,其實我讀的時候根本就沒做筆記,只是在書上做些些不疼不癢的記號,把自己覺得有意義或者有疑問的地方標識出來,日后若是再翻到,說不定就茅塞頓開了。
書的一開始,是從琦善賣國論說起的。
中國的歷史學,最注重人物評價。打開史籍,善惡忠奸分明,好人壞人一目了然。
在壞人的隊伍中,琦善大約可屬"最壞"的一類,因為他犯有無論古今中外都視為不赦的罪行——賣國。沒有一個民族和國家,會饒恕自己歷史上的賣國賊。
關于琦善賣國論,由來已久,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就有大臣彈劾琦善收受英國人賄賂,私自簽訂穿鼻草約。琦善賣國論在近代百年幾乎被做成了鐵案,李侃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史》教材里,也是將琦善稱之為主和派,雖未直接言明其為賣國賊,但暗指之意確有之。但茅海建老師在緒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在后面的正文中給予了詳細的論證,雖然茅海建老師自己說,這不是為琦善"翻案",但從直接結果來說,說這是翻案也沒什么不妥。
自古皇帝犯錯,大臣擔責,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命所歸,是國家的象征,百姓心中的完人,他又怎么能犯錯誤呢?所以這個責任,只能有臣下來承擔,林則徐很不幸成為了第一個,而琦善很快就成了第二個。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蔣廷黻先生就為琦善翻過案了(詳見《中國近代史》蔣廷黻著),并將其稱之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外交家,評價之高似乎讓人有點瞠目結舌。而本書中茅海建老師利用中英雙方的許多文檔資料,證實了琦善不過是個能力平平的人,并非賣國賊,也并非所謂出色的外交家。琦善最先察覺中英軍事實力差距,因此他主張"撫夷",但是當時在朝中剿夷派正盛,而道光皇帝也雄心勃勃要向英夷展示天朝國威,現(xiàn)在上奏"撫夷"等于自尋死路。琦善縱橫官場多年,科場文字(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有一段關于所謂科場文字的論述,即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朝中官員的奏本開始趨于圓滑,常常避重就輕以迎合上意)、官場規(guī)矩自然諳熟于心,自然不會犯如此"愚蠢的錯誤",而他又不敢直言英國人船堅炮利,怕觸怒了皇帝天威,于是便開始扯謊奉承。當然了,此優(yōu)良傳統(tǒng)也被琦善的后繼者們繼承了下來。
"體制問題"恐怕是最讓人關注的點,從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茅海建老師對于清朝體制的疑惑甚至可以說的憤慨,從軍隊編制,到戰(zhàn)術戰(zhàn)略,再到中央決策,皆是自說自話,判斷不經(jīng)實際調查,自恃"天朝國威",認為英夷不值一提,卻又在失敗之后不肯承認英國人更勝一籌。當時的國家領袖道光帝資質平庸,茅評價其為:才華不如其祖父乾隆,精明不如其曾祖雍正,膽略不及其高祖康熙。從書中所描述來看,道光帝還是個善于推卸責任且搖擺不定,決策能力及其有限的皇帝。
而當時的清朝主力部隊是八旗綠營,對抗英國的主力是綠營。而作為主力的綠營,軍備廢弛,軍紀崩壞,平時不訓練,一到訓練師便雇人過去充數(shù)。而且很多部隊還存在大量掛名的現(xiàn)象,即吃空餉。且綠營所配備的裝備也是最差的,而且鴉片戰(zhàn)爭期間從各地調兵至沿海,短需一月,長月三月或百日,兵還未到,戰(zhàn)爭就已經(jīng)結束;且這些部隊還在途中騷擾百姓,這樣的軍隊,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莫說頑強抵抗擊退敵人,只要不陣前潰逃就是軍紀嚴整了。
再說戰(zhàn)術戰(zhàn)略,林則徐號稱"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卻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一口咬定,只要切斷供應英國人的茶葉與大黃,英國人就會因為不消化而死;還說英國人綁腿太緊,因此難以彎曲,故不善陸戰(zhàn)。(此想法可能來源于康熙時期馬嘎爾尼來華以及嘉慶時期阿美士德來華不愿跪拜的事件,這完全是個人臆測,但奇怪的是當時無人質疑)且林則徐在虎門的布防,茅稱之為"書生思維",在用中國傳統(tǒng)的防守思維對抗近代化的英國海軍。而且林則徐去廣州后首先查封了商館,此做法很可能是借鑒之前的兩廣總督盧坤。律勞卑事件所造成的兩個后果:一是是英國人明白了沒有充分的準備不能擅自對這個古老的帝國開戰(zhàn);二是是天朝大吏產(chǎn)生了錯覺,認為只要控制商館即可扼助英夷的咽喉。(參見《劍橋中國晚清史》)這也間接使得英國人找到了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第一次英國人在廣州得勝之后,便溯江而上想去京城面見皇帝,為琦善攔在天津,英國人遞去"稟帖"要求懲辦林則徐,開通商口岸,賠償煙價等等要求。而翻譯!?。》g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英國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清朝的附屬,他們要求與清朝大員平等交往,但大清官員不這么想,畢竟是天朝上國,怎么能跟別人平等交往,于是翻譯便成了一副下人向皇帝乞求的姿態(tài),這也使得道光帝開始由剿轉為撫,琦善自然理所應當?shù)纳衔弧?/p>
之前說了,琦善因為"穿鼻草約"被彈劾而被列為"斬監(jiān)侯",其實他確實是在努力減傷清朝的損失并結束戰(zhàn)爭,而穿鼻草約中所謂的割讓香港,在琦善的意識中應當屬于讓英國人暫住之意,而這也曾上奏過光緒帝并得到批準。所以,琦善被革職,在我看來只不過是道光帝政策轉變的犧牲品,在這之后,朝中主剿夷的聲音又占據(jù)了上風。而之后的`繼任者楊芳、奕山、顏伯燾、裕謙、奕經(jīng)等人,完美展示了一個天朝大員爐火純青的科場文字功力,他們可以將大潰敗說成小勝仗,將不痛不癢的微小勝利描繪成驚天動地的大勝,道光帝被玩弄于股掌之間,根本不了解戰(zhàn)場之上的真實情況,也當然不可能做出準確而正確的決策。
讀完全書,還會覺得"天朝上國"的觀念深入天朝大吏的心中,所有官員都認為清朝是天朝,而英國不過是夷狄,即使戰(zhàn)爭輸了,天朝的文化也是遠遠優(yōu)于夷狄的。這就使得國內幾乎沒有人能夠正確的認識中英之間的現(xiàn)實差距,而且有些官員即使認識到了也不敢說,一旦有這種聲音出現(xiàn),馬上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被斥為賣國賊還好,弄不好觸犯了圣上,烏紗帽都保不住。
當然在整個戰(zhàn)爭中,也有誓死力爭并獻出生命的烈士。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自不必說,主戰(zhàn)派顏伯燾、裕謙,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水師提督關天培,定海保衛(wèi)戰(zhàn)中的守城將士與三總兵葛云飛、王錫鵬、鄭國鴻壯烈殉國、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等。即便不論黑白忠奸,這些人保家衛(wèi)國的氣概也值得欽佩。
最后便是歷史的反思。茅在最后一章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在研究鴉片戰(zhàn)爭史時,很快就得出結論:清朝迎戰(zhàn)必敗,應盡早與英國締結一項對自己有利的和約。這當然是一種假設。可是,這么一來,我就遇到了來自內心的兩項駁難:
一、按照這一判斷,清朝就不應抵抗,英國軍艦一開到中國海域就立刻投降?
二、按照這一判斷,在戰(zhàn)場上英勇抵抗的清軍將士的血都是白流的?
鴉片戰(zhàn)爭后,朝中一片歡騰,似乎像打了勝仗一般彈冠相慶,沒有人為這次戰(zhàn)爭做系統(tǒng)的總結。道光帝年事已高,只想得過且過,而參與在戰(zhàn)爭中的那些人:林則徐、琦善、伊里布、奕山、楊芳、顏伯燾、耆英,沒有人通過這次戰(zhàn)爭的失敗,看到中國政治體制的弊端,并想要為其變革出一份力,相比于鄰居日本,在被黑船叩開國門后,他們的反應又如何?僅僅四十年后,蕞爾小國日本將曾經(jīng)的老師按在地上摩擦。《南京條約》成了中華民族永遠的恥辱標簽,而《安政五國條約》成了日本近代成功之母。
"天朝"是一個夢,一個難以驚醒的夢。中國人用了半個多世紀,在亡國滅種的邊緣上,才忽然從夢中驚醒,驚醒之后卻還想要睡個回籠覺。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我早已久仰大名,但直到前一段時間才把它看完,因為一邊要復習準備研究生考試,這本書畢竟不是教材,所以我是抽空余時間來看,前前后后看了有一個多月,才把這本五百多頁的著作讀完。當時只覺的自己對鴉片戰(zhàn)爭曾經(jīng)的固定記憶完全被打破,我看到的是一個結果完全相同,但過程卻是如此令人疑惑、不甘甚至憤恨的鴉片戰(zhàn)爭。但是我讀罷此書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今日再想寫寫感受,卻已經(jīng)記憶模糊,只能回憶起些許片段,還要再翻開書本才能喚起記憶。
雖說是名為讀書感,其實我讀的時候根本就沒做筆記,只是在書上做些些不疼不癢的記號,把自己覺得有意義或者有疑問的地方標識出來,日后若是再翻到,說不定就茅塞頓開了。
書的一開始,是從琦善賣國論說起的。
中國的歷史學,最注重人物評價。打開史籍,善惡忠奸分明,好人壞人一目了然。
在壞人的隊伍中,琦善大約可屬"最壞"的一類,因為他犯有無論古今中外都視為不赦的罪行——賣國。沒有一個民族和國家,會饒恕自己歷史上的賣國賊。
關于琦善賣國論,由來已久,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就有大臣彈劾琦善收受英國人賄賂,私自簽訂穿鼻草約。琦善賣國論在近代百年幾乎被做成了鐵案,李侃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史》教材里,也是將琦善稱之為主和派,雖未直接言明其為賣國賊,但暗指之意確有之。但茅海建老師在緒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在后面的正文中給予了詳細的論證,雖然茅海建老師自己說,這不是為琦善"翻案",但從直接結果來說,說這是翻案也沒什么不妥。
自古皇帝犯錯,大臣擔責,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命所歸,是國家的象征,百姓心中的完人,他又怎么能犯錯誤呢?所以這個責任,只能有臣下來承擔,林則徐很不幸成為了第一個,而琦善很快就成了第二個。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蔣廷黻先生就為琦善翻過案了(詳見《中國近代史》蔣廷黻著),并將其稱之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外交家,評價之高似乎讓人有點瞠目結舌。而本書中茅海建老師利用中英雙方的許多文檔資料,證實了琦善不過是個能力平平的人,并非賣國賊,也并非所謂出色的外交家。琦善最先察覺中英軍事實力差距,因此他主張"撫夷",但是當時在朝中剿夷派正盛,而道光皇帝也雄心勃勃要向英夷展示天朝國威,現(xiàn)在上奏"撫夷"等于自尋死路。琦善縱橫官場多年,科場文字(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有一段關于所謂科場文字的論述,即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朝中官員的奏本開始趨于圓滑,常常避重就輕以迎合上意)、官場規(guī)矩自然諳熟于心,自然不會犯如此"愚蠢的錯誤",而他又不敢直言英國人船堅炮利,怕觸怒了皇帝天威,于是便開始扯謊奉承。當然了,此優(yōu)良傳統(tǒng)也被琦善的后繼者們繼承了下來。
"體制問題"恐怕是最讓人關注的點,從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茅海建老師對于清朝體制的疑惑甚至可以說的憤慨,從軍隊編制,到戰(zhàn)術戰(zhàn)略,再到中央決策,皆是自說自話,判斷不經(jīng)實際調查,自恃"天朝國威",認為英夷不值一提,卻又在失敗之后不肯承認英國人更勝一籌。當時的國家領袖道光帝資質平庸,茅評價其為:才華不如其祖父乾隆,精明不如其曾祖雍正,膽略不及其高祖康熙。從書中所描述來看,道光帝還是個善于推卸責任且搖擺不定,決策能力及其有限的皇帝。
而當時的清朝主力部隊是八旗綠營,對抗英國的主力是綠營。而作為主力的綠營,軍備廢弛,軍紀崩壞,平時不訓練,一到訓練師便雇人過去充數(shù)。而且很多部隊還存在大量掛名的現(xiàn)象,即吃空餉。且綠營所配備的裝備也是最差的,而且鴉片戰(zhàn)爭期間從各地調兵至沿海,短需一月,長月三月或百日,兵還未到,戰(zhàn)爭就已經(jīng)結束;且這些部隊還在途中騷擾百姓,這樣的軍隊,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莫說頑強抵抗擊退敵人,只要不陣前潰逃就是軍紀嚴整了。
再說戰(zhàn)術戰(zhàn)略,林則徐號稱"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卻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一口咬定,只要切斷供應英國人的茶葉與大黃,英國人就會因為不消化而死;還說英國人綁腿太緊,因此難以彎曲,故不善陸戰(zhàn)。(此想法可能來源于康熙時期馬嘎爾尼來華以及嘉慶時期阿美士德來華不愿跪拜的事件,這完全是個人臆測,但奇怪的是當時無人質疑)且林則徐在虎門的布防,茅稱之為"書生思維",在用中國傳統(tǒng)的防守思維對抗近代化的英國海軍。而且林則徐去廣州后首先查封了商館,此做法很可能是借鑒之前的兩廣總督盧坤。律勞卑事件所造成的兩個后果:一是是英國人明白了沒有充分的準備不能擅自對這個古老的帝國開戰(zhàn);二是是天朝大吏產(chǎn)生了錯覺,認為只要控制商館即可扼助英夷的咽喉。(參見《劍橋中國晚清史》)這也間接使得英國人找到了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第一次英國人在廣州得勝之后,便溯江而上想去京城面見皇帝,為琦善攔在天津,英國人遞去"稟帖"要求懲辦林則徐,開通商口岸,賠償煙價等等要求。而翻譯!!!翻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英國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清朝的附屬,他們要求與清朝大員平等交往,但大清官員不這么想,畢竟是天朝上國,怎么能跟別人平等交往,于是翻譯便成了一副下人向皇帝乞求的姿態(tài),這也使得道光帝開始由剿轉為撫,琦善自然理所應當?shù)纳衔弧?/p>
之前說了,琦善因為"穿鼻草約"被彈劾而被列為"斬監(jiān)侯",其實他確實是在努力減傷清朝的損失并結束戰(zhàn)爭,而穿鼻草約中所謂的割讓香港,在琦善的意識中應當屬于讓英國人暫住之意,而這也曾上奏過光緒帝并得到批準。所以,琦善被革職,在我看來只不過是道光帝政策轉變的犧牲品,在這之后,朝中主剿夷的聲音又占據(jù)了上風。而之后的繼任者楊芳、奕山、顏伯燾、裕謙、奕經(jīng)等人,完美展示了一個天朝大員爐火純青的科場文字功力,他們可以將大潰敗說成小勝仗,將不痛不癢的微小勝利描繪成驚天動地的大勝,道光帝被玩弄于股掌之間,根本不了解戰(zhàn)場之上的真實情況,也當然不可能做出準確而正確的決策。
讀完全書,還會覺得"天朝上國"的觀念深入天朝大吏的心中,所有官員都認為清朝是天朝,而英國不過是夷狄,即使戰(zhàn)爭輸了,天朝的文化也是遠遠優(yōu)于夷狄的。這就使得國內幾乎沒有人能夠正確的認識中英之間的現(xiàn)實差距,而且有些官員即使認識到了也不敢說,一旦有這種聲音出現(xiàn),馬上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被斥為賣國賊還好,弄不好觸犯了圣上,烏紗帽都保不住。
當然在整個戰(zhàn)爭中,也有誓死力爭并獻出生命的烈士。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自不必說,主戰(zhàn)派顏伯燾、裕謙,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水師提督關天培,定海保衛(wèi)戰(zhàn)中的守城將士與三總兵葛云飛、王錫鵬、鄭國鴻壯烈殉國、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等。即便不論黑白忠奸,這些人保家衛(wèi)國的氣概也值得欽佩。
最后便是歷史的反思。茅在最后一章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在研究鴉片戰(zhàn)爭史時,很快就得出結論:清朝迎戰(zhàn)必敗,應盡早與英國締結一項對自己有利的和約。這當然是一種假設。可是,這么一來,我就遇到了來自內心的兩項駁難:
一、按照這一判斷,清朝就不應抵抗,英國軍艦一開到中國海域就立刻投降?
二、按照這一判斷,在戰(zhàn)場上英勇抵抗的清軍將士的血都是白流的?
鴉片戰(zhàn)爭后,朝中一片歡騰,似乎像打了勝仗一般彈冠相慶,沒有人為這次戰(zhàn)爭做系統(tǒng)的總結。道光帝年事已高,只想得過且過,而參與在戰(zhàn)爭中的那些人:林則徐、琦善、伊里布、奕山、楊芳、顏伯燾、耆英,沒有人通過這次戰(zhàn)爭的失敗,看到中國政治體制的弊端,并想要為其變革出一份力,相比于鄰居日本,在被黑船叩開國門后,他們的反應又如何?僅僅四十年后,蕞爾小國日本將曾經(jīng)的老師按在地上摩擦?!赌暇l約》成了中華民族永遠的恥辱標簽,而《安政五國條約》成了日本近代成功之母。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十一
《天朝的崩潰》是作者系統(tǒng)研究鴉片戰(zhàn)爭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詳盡考訂了與戰(zhàn)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guī)范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xiàn)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歷史轉折關頭的作為,揭示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鴉片戰(zhàn)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重大,有關著述已出版不少。這本書的研究可謂推陳出新,作者一系列獨到創(chuàng)見可能在學術界引起爭議,相信這種爭議將有助于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十二
這諸多疑惑,在閱讀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一書后大都得到了解答。本書又名《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是茅海建先生系統(tǒng)研究鴉片戰(zhàn)爭十余年所得的成果。與之前所讀文獻不同,茅先生除詳盡考訂了與戰(zhàn)爭相關的海量史實外,更致力于站在當時的情景下,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去解讀歷史,使得許多在今人看來荒謬的行為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合理性。他用鴉片戰(zhàn)爭中決策的皇帝與諸位官員構建書的脈絡,在官員們的決策做法中窺探大清國的政治軍事環(huán)境,評價清王朝在此歷史轉折點的所作所為,揭示了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如作者自己所言:“我選擇鴉片戰(zhàn)爭這一中國近代化理應發(fā)生的起點,專門分析中國人,尤其是決策者們,究竟犯了什么錯誤以及如何犯錯誤的,試圖回答一些問題。”可謂推陳出新,別樹一幟。
“歷史學家可以說謊,但歷史不會說謊?!北緯刮矣∠笞顬樯羁痰谋闶亲髡邔Υ龤v史極為認真的態(tài)度,這從書中豐富詳盡的引用和注釋便可見一斑,更難得的是其堅持事實、力圖還原歷史真相的努力。
在之前的認知中,琦善、伊里布等人就是“漢奸”、“賣國賊”,林則徐則是能救國于危亡卻被構陷而壯志難酬的民族英雄。但在此書中,作者通過嚴格分析,將有關琦善“賣國”的證據(jù)一條條駁倒,告訴我們是琦善而非林則徐促成了道光帝“查剿鴉片”的決定,琦善“賣國說”的根由在于他不主張用武力對抗的方式制止英國的軍事侵略,而是去企圖用妥協(xié)的方式達到中英和解。于是,“妥協(xié)”便被視為“投降”,“投降”又被提升為“賣國”,帽子便這樣一頂一頂加在了琦善頭上。他同樣告訴我們,林則徐固然有著值得稱頌的業(yè)績與精神,卻絕不是大廈將傾時可支的那根“獨木”,與同時期其他官員相比,他肯致力于新知的努力,了解了英國殖民的歷史,做著當時官僚士子們不屑于做的事情,實為難能可貴。但他的見識水平、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使他未能準確了解對手的實力、戰(zhàn)術,亦未能對戰(zhàn)爭做出正確的判斷。他是一個尋求進步的人,但再偉大的人也有其局限性,作為個人,總是無法徹底脫離他所處的時代。而當時人們對林則徐的盛贊和期許,更多是因為那是當時他們所能抓住的難得的希望;一百多年后的我們對林公的敬仰與懷念,多的是對那段苦難歷史的僥幸與不甘。
歷史學家與我們普通大眾一樣,生來俱有無可排遣的民族情結,但不應當演化為歷史研究中對本民族的袒護。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堅實保證。因此我們需要明白,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所謂“以史為鑒”,正是面對錯誤、分析錯誤,從而避免錯誤。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歷史學本應當提供這種力量。中華民族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但我們不能忽視幾千年歷史沉淀所積累的民族缺陷,正視缺陷是消除缺陷的必要條件。這便是歷史應當給予我們的價值。
回到書的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合時宜的想起了另一本似乎毫無關聯(lián)的書——《三體》,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歌者文明”對太陽系文明實行的“降維打擊”。鴉片戰(zhàn)爭中的英國與中國似乎就可以貼切的對應這兩個文明。就像《三體》中面對“黑暗森林”法則自以為已做好準備沾沾自喜的太陽系文明一樣,當時的清王朝也仍然沉浸在“天朝”的美夢里,以為泱泱中華根本不必將區(qū)區(qū)“島夷”放在眼里。于是,英國的“堅船利炮”和先進的軍事理念就如一塊二相箔,使得清王朝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這不是兩個國家的交戰(zhàn),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對舊時代無情的全面碾壓。在歷史的車輪下,忠臣良將、義理仁心都不過是蚍蜉撼樹而已,更何況這個舊時代已是千瘡百孔、根枯葉爛。
在長期領先于世界背景下,“天朝上國”成為了我們的定位,清王朝的強盛也使周邊地區(qū)的各國君主,出于種種動機,紛紛臣屬于中國,向清王朝納貢,受清王朝冊封。至于藩屬國以外的國家,包括西方各國,清王朝一般皆視之為“化外蠻夷之邦”,在他們的心目中,通商是“天朝”施于“蠻夷”的一種恩惠,是“懷柔遠人”的一種策略。因此,清王朝在對外關系上,自以為是居于他國之上的“天朝”,不承認與之平等的國家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天朝”的對外體制,使中國成為一個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正如茅先生所說,“天朝”是一個夢,一個難以驚醒的夢。而當這個夢被強行打破時,我們才恍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落后與無能為力。
茅海建先生從武器裝備、兵力與編制、士兵和軍官三個方面將中英軍事力量進行了對比,使我們看到了二者之間巨大的差異和清軍當時的種種亂象。當權力與金錢一樣上市流通之后,即刻產(chǎn)生威力無比的社會腐蝕劑,當軍隊將財神像奉為戰(zhàn)旗時,腐敗已不可逆轉,執(zhí)法者犯法的罪惡足以致命。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清軍,本是一個難得見到光明的黑暗世界。但當下流行的各種鴉片戰(zhàn)爭的論著中,一方面承認清軍已經(jīng)腐敗,一方面卻又只是利用一小部分在抵抗中犧牲的將士講述“廣大愛國官兵英勇奮戰(zhàn)”云云。這種以偏概全的論調,難免讓人覺得有“阿q精神”的味道。
除去軍事上的種種問題,鴉片戰(zhàn)爭暴露出的君臣關系問題更令人深思。天朝的落敗,打破了當時的史料作者和著作家們固有的“天朝不可戰(zhàn)勝,島夷不自量力”的思想,他們雖然疑惑,卻并不能從世界大趨勢和中國社會本身去看問題,因而不可能看出問題的癥結正在他們津津樂道的天朝文物制度上。他們認為剿滅才是天朝對待這些蠻夷之邦唯一正確的方法,而以此類推,敗仗的責任自然不能推給皇上,就只能由不主戰(zhàn)的大臣承擔,而給他們帶上“奸臣”的帽子,并且逐漸由“奸臣”變?yōu)椤百u國賊”。對于在文化專制主義和儒家學說千年的影響之中形成的“君臣是非善惡忠奸”的理念,著作家和史料研究者們的行為不僅不是對當時社會忠奸理論的反思和改變,反而是為了使其更加穩(wěn)固。于是我們看到:皇帝獨斷專制卻又漫不經(jīng)心,大臣戰(zhàn)戰(zhàn)兢兢卻又謊話連篇?!爸R給人力量,愚昧也給人力量,甚至是更大的力量。”在戰(zhàn)爭開始相當長時間之后,清朝自道光皇帝至各位大臣對英軍的實力仍然模糊不清,以至于多次戰(zhàn)爭后清軍的防御和戰(zhàn)法都無創(chuàng)新。這又如何能不敗呢?值此生死存亡之際,本應看到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抵抗侵略,實際上卻是上下欺瞞得過且過,實在令人扼腕。
其實早在明朝的時候,中國就有完成軍事現(xiàn)代化的組織,也就是全面進入熱武器時代。但沒有成功,因為社會組織和生產(chǎn)方式不支持。而皇帝和大臣互相不信任就更是自古以來的問題了。這倒可以解釋另一個我本不理解的問題:在當時的文獻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對“漢奸”的指責?結合后來的“三元里抗英”中勸解三元里民眾的余保純成為了眾人心中的“漢奸”一事,我想,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漢奸”可算是一個最不確定的稱謂,一切不便解釋、難以解釋的是由、責任、后果,便可以被轉移到“漢奸”身上。
在本書的最后,茅先生將清王朝與當時同樣遭受列強侵略的日本做了對比,我們看到“黑船事件”之后的日本,是如何以與清王朝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開始奮斗與發(fā)展,終在“明治維新”后突飛猛進,甚至在鴉片戰(zhàn)爭結束52年后由當初的被侵略者成為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新的苦難。我思考著與作者相同的問題:在鴉片戰(zhàn)爭中犧牲的將士們,他們的血如何才算沒有白流?以鮮血換來的成功是榮耀的,而以鮮血換來的失敗更應當被重視。唯有牢記“血的教訓”,認真思過,直至奮發(fā)圖強重振輝煌,方可稱作不辜負。一百余年前是如此,一百余年后更是如此。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也當如此吧。
鴉片戰(zhàn)爭,這是一段傷痛而屈辱的歷史,但也正因為經(jīng)歷過這落后、蒙昧、痛苦的歷史,我們才更能體會到,五十年后這個民族的覺醒,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的偉大。世界仍是百年前那個世界,幸而中國已不是百年前那個中國。茅海建先生在全書最末問道:“中國人應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進入21世紀?中國人怎樣才能贏得這一稱號——中國人的世紀?”我想,百年屈辱過后,重新在世界舞臺上顯現(xiàn)自己無可阻擋的實力的中國,定不會令我們每一個國人失望,不會令百年前在一片黑暗中仍能以血為燭的先輩們失望。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十三
琦善、奕山、牛鑒是著名的賣國賊,如果把鴉片戰(zhàn)爭搬上京戲的戲臺,他們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臉。而林則徐、關天培、葛云飛,則是一個個正氣凜然的名字,虎門硝煙、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敵愾、共同對敵的架勢。從現(xiàn)在的歷史書里,我們知道鴉片戰(zhàn)爭會失敗,敗在昏聵的皇帝、腐朽的社會制度、無恥的賣國賊。
但是這本書卻有不同的觀點:關天培、林則徐的紅臉,奕山、琦善的白臉,其實是經(jīng)過后人的描畫,是為了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認識而特別實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種。關天培自己未必以為自己是為國捐軀,更多的可能是堅守了職位的本份;林則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勢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敵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堅持為官操守維護天朝體統(tǒng);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戰(zhàn)派,惜命、愛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說他們都為一己之私欲賣國求榮恐怕有失公允;連道光這個老皇帝,他當不好這個皇帝、眼界不高、謀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國是他自己的,總談不上自己出賣自己。作者通過此觀點進而引出主題: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究竟應歸結于中國的落后和保守,還是應歸結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書的核心問題,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能否取得鴉片戰(zhàn)爭的勝利?這是一場勝或負的結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戰(zhàn)爭,還是一場必定要失敗的戰(zhàn)爭?如果戰(zhàn)爭必敗,我們又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作者不斷地在當時的歷史場景之下,提出假設,因為已經(jīng)發(fā)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發(fā)生之事,歷史學家會注意到歷史可能出現(xiàn)但未能出現(xiàn)的轉機。
《天朝的崩潰》從兵力、武器、指揮、戰(zhàn)術等諸方面證明當時的清軍無論如何抵擋不了英國侵略軍的進攻。文中關于中英雙方使用武器、艦船、軍隊的編制以及作戰(zhàn)方法,都有很細致的描述。例如對英國軍艦的載炮門數(shù),更是不厭其繁一一例舉;對英軍采用的戰(zhàn)術,即戰(zhàn)艦攻擊正面陸軍抄襲背后的近代軍事學術,也是做了具體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雖在人數(shù)上占優(yōu)勢,但當時的清軍駐防分散,難以集中,調動也很困難,戰(zhàn)斗力相當差勁。而英軍在鴉片戰(zhàn)爭后期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兩萬,可以算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軍隊,而且在大部分戰(zhàn)場,清軍迎戰(zhàn)的兵力僅比對手略多或持平。其次從武器上說,清軍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間幾乎沒有技術上的改進,發(fā)射的速度、準確性都比對手差,而且受資金等條件限制,難以更新,有的火槍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類似,式樣和當年明軍阻擊后金進攻時的紅衣大炮差不多,鑄造技術也落后,使用時經(jīng)常被炸裂傷及自身,射程、準確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還使用大刀弓箭,無法和近代化的英軍相比。最后制海權的喪失,我覺得是清軍戰(zhàn)敗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來的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英國的海軍力量一直稱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戰(zhàn)爭中,誰取得了制海權,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戰(zhàn)爭中日本首先要殲滅北洋艦隊的根本原因。從這幾點來看,清軍實力實在無法和英國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被侵略者大的毫無還擊之力時仍然做著天朝美夢。這也是戰(zhàn)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清朝方面從來沒有把英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戰(zhàn)敗之后也從未吸取教訓。
在作者看來,中國應該向日本一樣,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價,而應當盡快簽訂和約,再走自強之路。對此我不贊同,我認為當時,中國的改革勢在必行,而簽訂合約后的安逸并不適合中國,抵抗、犧牲是一個必然付出的代價,直接投降的作法從中國人民的感情上是說不過去的,雖然這樣一定充滿了鮮血,但也只有鮮血,才能激勵國人的覺醒;只有鮮血,才能推動中國的發(fā)展。歷史是不可改變的,中國發(fā)展到這個樣子,應該說被列強的炮火打開國門是一個必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似乎也是無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戰(zhàn)敗后的中國沒有能夠及時走上自強的道路。
正如書中所說: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以史為鑒”,正確的看待歷史。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們要吸取教訓,不斷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復那些錯誤,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十四
《大崩潰》這本書是都梁繼《家國四部曲》后的又一力作,整體格局較大,主要以豫湘桂戰(zhàn)役為大的歷史背景,將國名黨少將蔡繼剛,飛行員蔡繼恒,士兵佟滿堂兄弟等人的命運捆綁在一起。
文章沿襲了都梁抒寫人物的一貫作風,永遠維持著那個穩(wěn)定的三角架構,佟氏兄弟應該出生在花園口決堤之后黃泛區(qū),是普普通通的傳統(tǒng)農(nóng)民形象,自始自終他們可能都沒弄懂國家是怎樣一個概念,他們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時候劫持國名黨高級將領,也可以在日本人給他們發(fā)糧食之后點頭哈腰,處于有奶就是娘的一種狀態(tài),就算在日本人掃蕩之后,他們想的更多也是報仇,而不是為國效力。文中提到“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大夫失職,行事不公;以我為賢,卻派遣不?!保黠@是作者對于傳統(tǒng)帝制剖析。佟氏兄弟類似《狼煙北平》的文三,國家的概念,自始至終都未清晰,他們能理解到的,更多的事水滸中的那種義氣。
蔡氏兄弟皆為高材生,蔡繼剛美國知名軍校畢業(yè),比黃埔還要黃埔,軍事理論素養(yǎng)扎實,可能是文中綜合素養(yǎng)最高的將官了,他在豫中會戰(zhàn)失敗后對戰(zhàn)略格局的剖析,以及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之前的預判,都可證明他的理論素養(yǎng),從他不可為而為之,可以與守城將士共存亡,家國情懷顯露無疑。蔡繼恒曾是西南聯(lián)大學生,就像無問西東中的力宏一般,風流倜儻,因俊瀟灑,撩妹系數(shù)爆表,但作為飛行員,每次出機,可能都是永別,他也曾克制,營養(yǎng)師沈星云一曲《梅娘》將其拿下。
文章在描寫戰(zhàn)爭場面慘烈的同時,也在不斷分析著戰(zhàn)爭,從日本人山田圭一,蔡繼剛,蔡繼恒,沈星云……多角度描寫,刻畫人物有血有肉,日本也有好人,中國也有壞人,在戰(zhàn)爭與和平之間,我們要學的還有好多。文中也提到駝峰,陳納德,緬甸,等詞,有空再說。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十五
讀研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連玩耍都會有很大的負罪感,這種負罪感在研一的時候最為強烈。前天我和室友一起去圖書館借了幾本關于經(jīng)濟和政治的書籍,今天才有機會打開來看一下。
在我借閱的四本書中,我首先打開的便是這本安德魯·j·希夫和彼得·d·希夫所撰寫的《經(jīng)濟為什么會崩潰》,除去我本身對經(jīng)濟原本的興趣外,這本書所用的以講故事的文風說經(jīng)濟也使得我想要最先閱讀它。我的確很好奇要怎么用一個連貫而且又寓意深遠的故事講述經(jīng)濟這么一個復雜的概念,當然,這本書也的確做到了,用了一個我意想不到的故事。
這本書也使我了解到我以前不曾了解的經(jīng)濟,畢竟我只是個經(jīng)濟的愛好者,而不是專研者??赐赀@本書我也了解到,其實儲蓄是一切資本開始的源頭,雖然現(xiàn)在政府都大力倡導消費甚至超前消費,但我們所消費的東西都是已經(jīng)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基本屬于享受型消費,這樣的消費除了能增加一點好看的gdp外,沒有增加任何的生產(chǎn)力。消費拉動經(jīng)濟,指的是我們的需求被生產(chǎn)者更好的滿足,生產(chǎn)者制作出了更多更有利于人類自身需求的產(chǎn)品,而不是原有產(chǎn)品的無限循環(huán)。儲蓄除了可以產(chǎn)生資本,還可以作為應急使用,我們每個人乃至每個國家都無法保證不會受到災害,當災害降臨,你所擁有的儲蓄便會成為你的救命稻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是否會再次崛起。
而且,一旦儲蓄減少,銀行所可以借貸出去的款項就會減少,會有更多應該發(fā)展的企業(yè)死在創(chuàng)業(yè)途中,雖然這也屬于大自然優(yōu)勝劣汰的一種,但我們也要明白,過度的消費并不會促進經(jīng)濟增長,它只會給我們一個好看的數(shù)據(jù),事實上,是我們口袋里的錢沒了,甚至負債累累,這種超期消費是透支我們未來的收入,把經(jīng)濟危機的風險轉移給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好像搞錯了因果關系,不是因為消費帶動了經(jīng)濟增長,而是因為經(jīng)濟增長帶動了消費。
這些好像都不能很好的解決目前的金融泡沫,而且作者寫的國家是美國,美國憑借其世界貨幣的地位都可以讓美國即使不生產(chǎn)幾年仍舊不破產(chǎn)。這是美國獨特的優(yōu)勢,但其他國家不會這么幸運,它們在發(fā)展經(jīng)濟時需要比美國更謹慎也更如履薄冰,畢竟很少有國家能夠有美國那樣的支持力。
是不是資本主義一定為爆發(fā)經(jīng)濟危機,目前來說是的,只是經(jīng)濟危機的周期會隨著人為而延長或縮短。社會主義是否不會有經(jīng)濟危機,誰也說不清楚,這是關于經(jīng)濟的實驗,我們只能一路走一路摸索。
世界經(jīng)濟最終會如何,我想誰也預想不到,不過也正如書中所說,經(jīng)濟泡沫亟待解決,如果再用通貨膨脹的手段,整個國家可能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震蕩。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十六
轉而想到,天朝是很喜歡樹立道德楷模的。而天朝每有貪腐,即認為是道德約束不夠??墒牵吮举|是自私的,怎么可能要求每個人都達到圣人的標準?結果只能是所有人都帶著偽善的面具,卻在背地里做見不得人的勾當。戴面紗的歷史看過之后,會大呼原來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有種被歷史課本欺騙的感覺。記得有人跟我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知道的或讀到的歷史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歷史,所有流傳下來的史籍其實都是別人所記錄的,到底當時是什么情況,我們也只能通過別人的眼睛去觀察。
尤其是作為宣傳工具的歷史教科書,更是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面紗,或厚此薄彼,或被選擇性遮蓋。實事求是抗英戰(zhàn)爭中,對戰(zhàn)雙方在武器裝備和軍事制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天朝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事情。那除了奮戰(zhàn)到死,是否還有其他的道路?或者說明白些,是否議和就是真的是賣國?有時候,說出實話真得很難。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十七
一、禁煙只是鴉片戰(zhàn)爭的起源表象,戰(zhàn)爭實質是文明的較量。
對中國而言,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是文明落后的必然結果。大清統(tǒng)治階層的“天朝”思維邏輯,使得他們自始至終都把來犯者視為桀驁不馴的蠻夷。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人能夠從世界大趨勢和中國社會本身去看問題,因而不可能看出問題的癥結正在于他們津津樂道的天朝文明制度上。朝廷的“剿”“撫”搖擺不定,以冷兵器和戰(zhàn)士的血肉之軀對付洋槍洋炮,天朝大敗而歸,他們口不服輸,心亦不服輸。戰(zhàn)敗后的天朝居然沒有吸取一點教訓,繼續(xù)活在天朝上國的夢里。
二、林則徐等先驅睜開了眼睛,但可惜沒有真正看清世界。
林則徐是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敢于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在視這些為“奇巧淫技”的當時儒林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但林則徐等人對西方認識還比較膚淺,接觸西學的目的只是出于外交、軍事需要,并沒有如日本的維新三杰那樣認識到與西方文明之間的差距。他們以及他們在洋務運動中的接班人把戰(zhàn)爭的失敗歸因于在軍事方面的技不如人,并沒有率先從“天朝”的迷夢中真正醒來。
這不能怪林則徐,他在兩千年儒家道統(tǒng)的浸潤、幾百年閉關鎖國的封鎖和“天朝朝貢”制度的自滿下,依舊跳不出歷史的大框架。
三、只有深化改革、政治昌明,才能有真正的現(xiàn)代化強國。
《天朝的崩潰》一書以大量的史料,揭示鴉片戰(zhàn)爭所暴露的當時中國人特別是清朝統(tǒng)治階層的愚昧昏聵。
無數(shù)史實證明:鴉片戰(zhàn)爭及以后的失敗,原因不在于主和的奸臣作祟,甚至不在于西方的船堅炮利,在于文明的落后以及缺乏對這種落后的認識,在于不了解這個世界以及缺乏追求科學進步的向往,在于當時的社會精英囿于儒家道統(tǒng)、不思改革進取,在于小農(nóng)社會的散漫和缺乏緊跟世界進步潮流的有力領導。
180年后,在經(jīng)歷無數(shù)次血的教訓與洗禮后,我們經(jīng)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開始重新走上民族復興之路。我們民族需要真正的“開眼看世界”,深化對世界的了解。與180年前不同的是,我們不再閉關鎖國,在世界舞臺上已經(jīng)有中國頻道,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史為鑒”,正是面對錯誤。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唯此,才能真正解脫鴉片戰(zhàn)爭給我們民族帶來的苦難。
讀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篇十八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后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后感。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大家前來參考查閱!
當讀完本書后,我對這段距今已近二百年的發(fā)生于“天朝上國”的恥辱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無疑在這段歷史中應當有很多的罪人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遭受無數(shù)后人的唾棄與辱罵,但正如本書作者所言:“在天朝體制下,這種于制度,器物,士兵上面的差距,又豈是一兩個人可以彌補的。”
本書號稱“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主要從鴉片戰(zhàn)爭出發(fā),以歷史人物的變化為主線,又從各種角度上分析了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最終完整的論述了整個事件的發(fā)生過程以及結果。我對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他能夠站在一個比較可觀的角度上去冷靜的分析整個事件和活躍在這個舞臺上的每一個人物感到欽佩。不論是主和派的琦善、伊布里或者主戰(zhàn)派的林則徐、奕經(jīng),作者都能從人物的性格、經(jīng)歷等出發(fā)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縱觀本書,作者對各個名詞以及歷史事件的注解是最令我欽佩的,這是我看過注釋最多的一本書,相信作者肯定在上面花了不小的功夫。而且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了解到了晚清的一個官場環(huán)境,從京城到地方,一個七品甚至八品的小吏到了地方甚至比一省督撫還要厲害,主政一方的總督巡撫之間粉飾之風盛行,說之為胡編亂造都不為過。
就拿奉旨剿匪的“靖逆將軍”奕山來說,在道光帝不低于六道圣旨的催促下,這位深受皇恩的康熙帝的五世孫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到達廣東,而后手握數(shù)萬大兵的奕山在對英的`作戰(zhàn)中被打的落花流水,英軍一直逼到廣州城下,開出了數(shù)條條約。最終交出了六百萬的“贖城費”后英軍才撤去。但是他是怎么匯報的呢?完全顛倒了歷史舞臺上的正反角色,英軍反而成了祈和的一方,還借段永福之口說出一段自我表白的話“大將軍奉命而來,唯知有戰(zhàn),”一何壯哉!再說整個戰(zhàn)爭的決策者——道光帝,這位以勤儉而著稱的皇帝光是其自身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就已經(jīng)令人難以琢磨了。在英軍已經(jīng)進駐長江時他還不了解“英吉利”到底為何物,且其本身又在戰(zhàn)與和之間反復,沒有絲毫的堅決性。讀后感·在這樣的皇帝與大臣之間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大清王朝的余暉,而道光帝自己如果知道僅僅在十四年之后他的兒媳慈喜將帶著一家老小匆匆逃出紫禁城奔向熱河,不知又將作何感想。
在讀完本書后,我不禁也要有同作者一樣的問題:中國大陸與西方的差距比起一百五十年前鴉片戰(zhàn)爭時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我相信時間終會給我們答案。
讀完了《天朝的崩潰》,我感觸很深,又重新了解了清王朝在那個時期的腐敗與黑暗。歷史學家茅海建對“鴉片戰(zhàn)爭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這場戰(zhàn)爭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導致后期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導火索。
在《天朝的崩潰》中并沒有明確的指出“天朝”是怎樣崩潰的,但書中對多個問題的解釋與論述,我終結出了“天朝”崩潰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武器。在中國晚清時期,軍事武器還是鳥槍等落后的武器,還處于冷熱兵器混用時代;而侵略中國的英軍的武器炮彈、長槍等,已經(jīng)處于初步發(fā)展的火器時代。從兵器上來說,中國就已經(jīng)輸了。
第二個原因是士兵與軍官的問題。晚清時期,軍隊人數(shù)很多,在人數(shù)上占據(jù)很大優(yōu)勢,但清軍駐防懶散,難以集中,調度非常困難,并且,大部分的軍隊都是用來維護治安,保護皇城的,沒有較強的作戰(zhàn)能力。晚清士兵與軍官腐敗,沒有良好的軍事素質。同時,軍隊也沒有好的管理制度,這導致了軍隊懶散等問題的出現(xiàn)。
第三個原因是“天朝”在對待鴉片腐蝕民族的問題上認識不清楚,開始一直認為禁煙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敗無能,沒有把這個問題與英國商人聯(lián)系起來。并且,在初期,沒有禁煙的打算,直到皇室內部出現(xiàn)煙火,清政府才同意禁煙,這就反映出清政府沒有一點危機意思,依據(jù)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還未清醒。
晚清時期的中國還是封建王朝,專制,黑暗,而此時的英國已經(jīng)是資本主義,無論是在軍事,經(jīng)濟上,都遠遠的超過中國,正在走向巔峰,這就決定了,在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必敗。
天朝的崩潰是必然的,無論有沒有鴉片,有沒有英軍侵略,這種傳統(tǒng)的落后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變,中國永遠都是挨打的,不可能強大。從這一角度來說,天朝崩潰幫助了中國走向近代化。
現(xiàn)在,我們應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正確的對待每一段歷史,從那些錯誤的,荒謬的事件中獲得信息,以便更好的發(fā)展。
天朝的崩潰,光看其題目,就大致揣測出這是一本講述清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書,也就是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最后的封建專制主義時代是如何終結的。
其中的“天朝”,“崩潰”用得恰到好處而別有深意。“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潰”卻正表現(xiàn)出清政府無法避免的滅亡,暗含對于清政府腐敗的諷刺。
書首先對鴉pian戰(zhàn)爭中清政府與英方的實力進行了分析比較,包括兵力、武器、指揮、戰(zhàn)術等諸方面,從中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清政府無論從哪方面都弱于實力強大的英軍。我曾經(jīng)思考過:就是因為欽差大臣耆英與英軍簽署了《南京條約》,才使中國現(xiàn)在人對于耆英的印象變成懦弱??墒侨绻扔⒉煌督?,帶來的只會是更慘重的.損失,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于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過不去,可是對老百姓而言,卻是生命與財產(chǎn)的巨大損失。但現(xiàn)在看來,作者的想法更符合當時的國情,他認為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理性地分析比較,避免這場血的戰(zhàn)役。我們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樣走上自強之路。雖然如今想來,這不失為正確的策略,但歷史已經(jīng)成為過去,無法倒退與逆轉,而清政府自認為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證。當時的清政府認為自己在世界之峰,又怎肯做個縮頭烏龜主動屈服呢?但試想如果當時沒有打這場戰(zhàn)役,中國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樣的道路,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當然作者的觀點雖然只是假設,但仍是相當成熟的。從文中的這一段話便可以看出:“這里面有兩個需要分清的問題:一是對侵略者應不應該抵抗?而是若這種抵抗注定要失敗,是否仍應抵抗?前者是道德層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疑義,后者是政治層面的,結論不能從前者引申而來。思想家與政治家的區(qū)別正在于此。”
其次,它圍繞一些晚清時期我們所認為的漢奸及英雄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最大的亮點就是它闡述了真相,將教科書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還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對于林則徐的了解僅限于虎門硝煙這一事件,認為像林則徐這樣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極端,給英軍提供了鴉pian戰(zhàn)爭的導火索。自大腐敗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實力,難道林則徐也不知道嗎?明明知道自己敵不過強大的英軍,還要用這樣的行徑去惹怒對方,不光清政府不會贊頌你,老百姓之后的生命與財產(chǎn)的損失難道你可以補償嗎?書中卻進一步寫出了林則徐的真實人物性格,他只不過又是一個被清政府官場蒙蔽的普通官員,發(fā)配出去后仍然敗在“官場”二字上,復出無力,阻擋不了英軍的入侵,這“天朝”連最后的精良指揮都敵不過英軍,大局又如何穩(wěn)得???第二次鴉pian戰(zhàn)爭的爆發(fā),八國聯(lián)軍將不堪一擊的清政府逼向了絕路。辛亥革命的一發(fā)動,“天朝”就此崩潰瓦解。真相與記錄總有一點偏差。
其實到了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似當年囂張跋扈,倒是想改變這千年世襲的帝制??上O中山等人沒有給清朝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是在改革幾天后直接將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國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條道路:仍然保留皇帝這樣的稱號,但皇帝不掌握實權,只是類似于國家的象征。世事難料,中國曾經(jīng)有那么多條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許今天的中國就完全不同。
之所以這么多年的帝制時代終結在清朝,細想也可以發(fā)現(xiàn):是因為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為井底之蛙的愚昧,還是因為外國的侵略?其實都不是,是歷史的潮流在前進,而鴉pian戰(zhàn)爭,《南京條約》……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間崩潰的鋪墊。我們不會再回到帝制時代,還有那些愚昧的時代。
當讀完本書后,我對這段距今已近二百年的發(fā)生于"天朝上國"的恥辱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無疑在這段歷史中應當有很多的罪人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遭受無數(shù)后人的唾棄與辱罵,但正如本書作者所言:"在天朝體制下,這種于制度,器物,士兵上面的差距,又豈是一兩個人可以彌補的。"。
本書號稱"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主要從鴉片戰(zhàn)爭出發(fā),以歷史人物的變化為主線,又從各種角度上分析了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最終完整的論述了整個事件的發(fā)生過程以及結果。我對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他能夠站在一個比較可觀的角度上去冷靜的分析整個事件和活躍在這個舞臺上的每一個人物感到欽佩。不論是主和派的琦善、伊布里或者主戰(zhàn)派的林則徐、奕經(jīng),作者都能從人物的性格、經(jīng)歷等出發(fā)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縱觀本書,作者對各個名詞以及歷史事件的注解是最令我欽佩的,這是我看過注釋最多的一本書,相信作者肯定在上面花了不小的功夫。而且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了解到了晚清的一個官場環(huán)境,從京城到地方,一個七品甚至八品的小吏到了地方甚至比一省督撫還要厲害,主政一方的總督巡撫之間粉飾之風盛行,說之為胡編亂造都不為過。就拿奉旨剿匪的"靖逆將軍"奕山來說,在道光帝不低于六道圣旨的催促下,這位深受皇恩的康熙帝的五世孫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到達廣東,而后手握數(shù)萬大兵的奕山在對英的作戰(zhàn)中被打的落花流水,英軍一直逼到廣州城下,開出了數(shù)條條約。最終交出了六百萬的"贖城費"后英軍才撤去。但是他是怎么匯報的呢?完全顛倒了歷史舞臺上的正反角色,英軍反而成了祈和的一方,還借段永福之口說出一段自我表白的話"大將軍奉命而來,唯知有戰(zhàn),"一何壯哉!再說整個戰(zhàn)爭的決策者——道光帝,這位以勤儉而著稱的皇帝光是其自身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就已經(jīng)令人難以琢磨了。在英軍已經(jīng)進駐長江時他還不了解"英吉利"到底為何物,且其本身又在戰(zhàn)與和之間反復,沒有絲毫的堅決性。在這樣的皇帝與大臣之間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大清王朝的余暉,而道光帝自己如果知道僅僅在十四年之后他的兒媳慈喜將帶著一家老小匆匆逃出紫禁城奔向熱河,不知又將作何感想。
在讀完本書后,我不禁也要有同作者一樣的問題:中國大陸與西方的差距比起一百五十年前鴉片戰(zhàn)爭時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我相信時間終會給我們答案。
中華文明自漢唐以來一直是東方的中心,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0年的天朝上國,2000年的世界中心,讓我們極其自信,慢慢的就演變成了極其驕傲。再加上游牧民族的衰落對我們的威脅大大降低,皇權、君主專制不斷強化,中華文明自我更新的能力極大削弱,固守傳統(tǒng),驕傲自滿,蔑視其它所有文明。對西方文明的進步不屑一顧,滿足于現(xiàn)狀,這樣的心態(tài),這樣的文明,和西方的發(fā)奮進取簡直猶如天壤之別。
然而,正如上面所說中華文明此時已經(jīng)落后了,軍事上已經(jīng)幾乎不可能取勝。即使重用林則徐、裕謙、顏伯燾等人堅決抵抗,最終也只有一條路__妥協(xié)。為了維護大清王朝的自身統(tǒng)治,為了維護自身的性命與官位,不管換做誰來指揮抵抗,最終也只能走到談判桌上,乖乖地簽訂合約。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主張辦法都是雕蟲小技,毫無用處。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似乎讓我重新認識了鴉片戰(zhàn)爭,也重新認識了中國近代史:對比鴉片戰(zhàn)爭時的東西方文明,西強而我們弱。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滿朝文武,整個國家的精英士大夫群體對此一無所知,并不知道自己落后了。而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則給他們敲響了警鐘,隨后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一次又一次用鐵與血的事實告訴我們:中華文明必須要更新了。促進了我們民族的覺醒,或者說是讓我們重新審視了中華文明,為我們中華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也要感激近代史,屈辱與挫折最能令人奮進,中日戰(zhàn)爭就很好地詮釋了這點。
春秋戰(zhàn)國之后有秦漢,五胡亂華之后有隋唐,遼、金、元之后有明清,同樣的我堅信近代史之后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必將重新走向另一個高峰。400年一個輪回,變的是王朝將相,歷史人物;不變的是其中蘊涵著的厚重的中華文明。它源遠流長、厚重堅實,讓人自豪,令人驕傲。
中國近代史避免不了會拿來和日本相比較,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就陷入了重重困境之中,多少才子都想弄清這顆“東方明珠”怎么就淪落到如此地步,就算有了前車之鑒,天朝還是一如既往,難怪魯迅會棄醫(yī)學文,思想的病源不根治,那么一切都是虛幻的美好的驚悚的夢。
歷史教科書可沒有那么詳細介紹這段鴉片戰(zhàn)爭,無非就是起因經(jīng)過結果,無外乎再加上經(jīng)驗總結教訓,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些是借著歷史來做宣傳的,因為留給我們的沒有事件背后的思考,需要的是記住那些曾經(jīng)被欺壓過,需要的時候需要展現(xiàn)對立的姿態(tài),僅此而已。前不久看到個對比圖,乾隆五十七年,紐交所成立;光緒年間西方工業(yè)化發(fā)展促成了各大工業(yè)企業(yè)的誕生…………當天朝還在“十全武功”的時候,西方列強就開始了邁向近代化;1855年鴉片戰(zhàn)爭后的13年,日本因為黑船事件被迫開國,到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對天朝取得全面勝利,使得這個漢文化圈內的“兄弟”得以堅定全盤西化……這不是嘲諷天朝,而是想說思想固化不開化,那么昨天會是明天的寫照,歷史將會一遍又一遍換著戲服再次上演。
作者查閱了鴉片戰(zhàn)爭后,各大一號人物的處境,能有從戰(zhàn)爭中吸取教訓的,只能算半個,因為無法具體考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開化是魏源取自好友林則徐,但他倆道同才相謀,不然只會是萍水相逢,路人甲乙丙丁。林則徐或許得知天朝戰(zhàn)敗的根源,但他不說不做,這層原因我猜想需要追溯到更上層了,道光帝是一個守舊,滿腹祖訓的人,就印象來講是一個沒有好奇心的人,更多的是機械式思維的人,新事物新思想到不了他那里,要是這么提出改革就會因言獲罪。好在李鴻章在20年之后提倡洋務運動,也算是走出了第一步,舉國之力稱不上但也是恭親王牽頭,從上而下地,然而到甲午戰(zhàn)爭一炮打回了原型,這問題恐怕就更復雜了。鴉片戰(zhàn)爭期間有個叫鄂云的人,旁門左道想盡法子掙得國難財,不僅如此,琦善、楊芳等謊報戰(zhàn)情……這些對天朝來講無需解釋就都能明白其道理,那么根源出在了文化上不成?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完成了從被欺壓到站隊列強,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和教訓呢?恐怕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了鴉片戰(zhàn)爭期間的道光帝了。
天朝的慘敗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但這是趨勢,不是1840年這場戰(zhàn)爭,就是之后的哪場,天朝的乾隆盛世已經(jīng)掩蓋不了道光體大虛胖,遺憾的是天朝上層誰也沒有因為這次慘敗而吸收教訓,或許誰也沒把這當回事,不過添了些茶館的聊資而已,那么慘敗就是注定了的。
在這個假期,歷史系主任給我們歷史系學生推薦了很多經(jīng)典書目,我選擇了《天朝的崩潰》這本書,閱讀后感想萬千。
提起鴉片戰(zhàn)爭,每一位國人都能說出幾句相關的歷史,但是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有些事情并不清晰明了,仍然存在著非常多的疑點。難道這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戰(zhàn)役真的是表面看起來的那么簡單嗎?而在茅海建先生的這本書里,我們的疑問大部分都得到了答案。
這本書講述了與鴉片戰(zhàn)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guī)范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xiàn)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歷史轉折關頭的作為,揭示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偟膩碚f,這本書對于我們的歷史思維的養(yǎng)成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這本書的一開始,講述的是有關琦善賣國的內容。作者從對琦善心理活動的探究、從琦善賣國的動機探究以及對琦善賣國罪名的深究,都向我們表明了琦善并非使人們口中的賣國賊。但那又是因為什么人們對琦善一直存在非議呢?茅海建先生提出了忠奸理論和“奸臣模式”,并非是鴉片戰(zhàn)爭史獨有的現(xiàn)象,而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常用方法。因為這種理論和模式具有掩護君主、掩護道統(tǒng)的特殊功能,因而屢屢被官僚士子們用來解釋那些不能解釋或不愿解釋的歷史現(xiàn)象。但是,這種理論的局限性非常大,所以我們在閱讀有關著作的時候,必須進行認真的思考和探究。
接下來,茅海建先生又從武器裝備、兵力與編制、士兵與軍官方面為我們作了當時清政府軍事力量和英國軍事力量的對比。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當時清朝的軍事力量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落后,事實上,從明末開始,中國就已經(jīng)接觸到了西方的火器。換句話說,我們面對的并不是落后的兵器與先進的火器的對抗,而是槍的射擊速度、炮的射擊角度等細微差別帶來的嚴重后果。
150多年過去了。19世紀是中國人屈辱的世紀。20世紀是中國人飽嘗人世間一切艱難困苦的世紀。21世紀呢?人們說,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呢?也有一些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人宣稱,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可是,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國人應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進入21世紀?中國人怎樣才能贏得這一稱號——中國人的世紀?”
今年是甲午年,一提到這個年份,我想華夏兒女想到的一定會是100多年的甲午戰(zhàn)爭。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茅海建先生寫的《天朝的崩潰》,在讀完這本厚達600多頁的書之后,我同作者寫完書的感受似乎有幾分相似,沒有一點輕松的感覺,反而更加的沉重。這是一本記錄那段晦暗歷史的戰(zhàn)爭回顧,它承載著國人恥辱的記憶。甲午戰(zhàn)爭的意義并沒有隨著時光的消逝而日漸減少,反而更加的厚重。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讓每個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悲慘記憶。這本書真正的給我揭開了戰(zhàn)爭的這一段歷史,用嚴謹?shù)氖穼W作風闡述了中國為什么會失???中國的路究竟該如何走。
在學生時代,老師講到過這段歷史,當時年少輕狂年紀的我恨那些反對禁煙、反對抵抗的人,恨他們的喪權辱國,但是看完了這本書,我突然覺得那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那個朝代、甚至是整個古代封建帝國的問題。那是整個封建帝國“一言堂”的悲劇。那個時代在皇帝的思維里,中國傲視“四夷”,甚至對英國的印象只是船堅炮利,沒有對資本主義的崛起引起跟深層次的思考。中國人一直處于麻木之中,一直在“天朝”的舊夢中難以醒來。之所以中國會被侵略,其實真的不應該去怪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朝代。那是時代造就的悲劇,那是多年延續(xù)皇帝“一言堂”的悲劇。古代社會一直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如果皇帝有才學、想發(fā)展,那么這個社會就是清明、昌盛的,但如果皇帝是昏庸、荒唐的,那么這個朝代最終會走向極端的衰敗。歷史已經(jīng)用事實告訴我們“一言堂”的悲劇,而在當下,在這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時刻,我們更要以史為鑒,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扎緊“一把手”在人、財、物權力管理制度的籬笆,杜絕“一支筆”、“一言堂”。
我認為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拒絕“一言堂”,約束自身行為,善用手中的權力,不斷自律、自省、自勵,真正做到慎獨、慎己、慎微。
第一,民主決策,群策群力。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我們應該主動拒絕“一言堂”。實行民主決策制度,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由大家集體討論決定,堅決杜絕決策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個人的獨斷專行,謹慎用好手中的權力,不做“土皇帝”。
第二,慎思謹言,一心為政。古人云,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鳖I導干部應當慎言、慎行、理性地考慮得失,要做到誠信而不失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領導干部必須在需要面前要學會選擇,在誘惑面前要學會放棄,在原則面前要學會堅守,才能突顯其公道正派、品行端正、廉潔自律、兩袖清風的優(yōu)良品德。領導干部自身良好的品德就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面鏡子,更是大力弘揚了“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思想。領導干部要善于運用人民給的權力造福于民,把自己置于黨和人民的監(jiān)督之下,養(yǎng)成在監(jiān)督下工作的良好習慣。
第三,以民為本,全心為民。人民群眾永遠是為政的基礎和根本,權力就是責任、干部就是公仆、領導就是服務。領導干部需要明確行使權力就必須為人民服務,要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基礎和感情基礎,工作中才能時時刻刻有為人民謀利之心、為人民造福之意。
歷史的教訓至今還深深地烙在那古老的鐵炮炮身上,波濤拍打著炮臺,其石壁上也會清晰地刻著這段慘痛的歷史。歷史在用他獨有的方式去書寫。記憶過去,是為了更好的面對未來,要真正能夠走出歷史陰影,實現(xiàn)社會和解與和諧,要做到的是“不計前嫌”,絕非“不記前嫌”?!安挥嫛笔欠N選擇后的寬恕,“不記”是對歷史的謀殺。
“當歷史不再昭示未來時,心靈便在黑暗中行走”又是一個甲午年,我國處于大變革大發(fā)展時期,我們要真正吸取甲午戰(zhàn)爭的教訓,真正的做到杜絕“一言堂”,還百姓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
疫情期間,有幸拜讀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這本書號稱“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包含了對以往的研究的批判。閱讀這本書,使我更加的了解了那個時候的歷史,感覺與更真實的歷史接近了。
閱讀這本書,感覺茅海建治學非常的嚴謹,讓我從中受益匪淺。讓我了解到了我以前未曾知道的歷史事實??吹酱藭?,興奮之余還會和我的朋友分享,給他講述書中的精彩之處。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關于三元里抗英描述。三元里今天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1841年5月29日至31日,英軍占領城北越秀山時期,爆發(fā)了一場以三元里為中心的抗英活動。三元里抗英今天的地位,已經(jīng)被人為的夸大了很多次,那么當時的歷史究竟是怎樣的?三元里抗英究竟有多大的作用?這本書里給了回答。
但是,從以后裕謙在定海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在當時天朝上國和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指導下,當時的人們把戰(zhàn)爭的失敗都歸結于將領和士兵的不作為,不努力,歸結于奸臣害國。而不是自身的實力不足,自身的兵器太弱。他們覺得戰(zhàn)爭獲勝的主要原因是民心團結,將士拼命。因此,也不難理解當時的人們?yōu)楹螘讶锟褂⑸窕恕?/p>
而后,茅海建先生又對三元里抗英的影響做了區(qū)分,這也是讓我最為贊嘆的地方。三元里抗英客觀上是一次愛國行為是毫無疑義的,但主觀上絕不是在愛國精神的影響下行動的。三元里抗英是一次保衛(wèi)家園的戰(zhàn)斗而不是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爭。中國歷史數(shù)千年,中國的老百姓早就已經(jīng)在歷史的變遷中習慣了改朝換代。對于老百姓來說,誰當皇帝誰坐江山都是無所謂的。因為誰當統(tǒng)治者,他們都是被剝削的那個,他們的生活并不會有什么本質上的改變。只不過是交稅的人從滿清皇帝變成了漂洋而來的白人。只要不觸碰他們的利益,他們便會成為最好的子民。因此,三元里抗英是值得百年稱頌的事情,但不應該將其上升為愛國精神的高度,這與當時的時代不符。
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誤解的地方,也學到了很多研究歷史的方法,今后定會學習茅海建先生治學嚴謹?shù)木瘛?/p>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03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