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18:48:13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模板20篇)
時間:2023-11-28 18:48:13     小編:筆硯

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書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感知。寫讀后感時要注意不要劇透,要給讀者留有獨立思考和閱讀的空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讀后感是一種很好的交流和分享的方式,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與他人交流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從他人的讀后感中獲取更多的啟發(fā)和思考。在這里,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寫作讀后感有所幫助。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一

我們活著,我們存在著,從來都是理所當(dāng)然,從來沒有考慮過“我”為什么存在,是否有何特定事業(yè)或者使命等著“我”,我們就這樣心安理得地活下去,而不知追尋生命的意義。

《追尋生命的意義》是精神病學(xué)家弗蘭克爾博士以自己在集中營親身體會為基礎(chǔ),通過三年之久集中營中的遭遇,向我們娓娓道來不斷追尋生命的意義、愛的意義、受難的意義、超級意義,向我們闡述了生活是什么,如何活的問題。

雖然我從未經(jīng)歷過魔鬼般的集中營,但在作者的敘述中我能真切感受到活下去真的很艱難。在集中營中,人不僅受到身體和思想上的嚴重壓迫,甚至壓迫至處于最最原始的狀態(tài),要知道一個習(xí)慣于豐富的知識生活且思想敏銳的人,這會是怎么樣一個巨大的痛苦。極度的營養(yǎng)不良,讓對事物的渴望都變成了奢求,甚至作者曾經(jīng)聽見一位囚徒朋友的呻吟加上四肢的亂動,很明顯囚徒朋友在做噩夢,當(dāng)作者想要去將這個可憐的家伙喚醒的時候,才意識到,這遠比不上集中營的現(xiàn)實,與讓他回到更加恐怖的.現(xiàn)實相比,倒不如不喚醒他,這達到了一種什么樣的慘境。對于活下去,誰都沒有把握,或許一開始他們就沒有考慮是否能夠活下來。

其實,作者是相當(dāng)強壯的;當(dāng)然,我所說的只是指強大的內(nèi)心。這就是為什么一些身體不太強健的囚徒比強健的人更可能在集中營中生存下去。當(dāng)饑餓、嚴寒、虛弱、疼痛等各種惡魔死死纏住作者的同時,還要被人嚴厲的斥責(zé)著去干重重的活時,人隨時都有可能當(dāng)場倒斃,作者卻用對妻子的思念來帶動心中一絲絲力量;作者看見自己的妻子對自己的微笑的時候,這就是動力,動力的源泉;作者想要好好活下去,一邊等到時候回去或者說能瞥見妻子給自己寫的信,一點點驚喜就能滿足作者小小的心愿,產(chǎn)生驚奇的力量,雖然可能永遠也見不著妻子本人了,可是至少這樣能夠“活下去”。

這一真理就是,愛是人可以立志追求的、最終的、最高的目標(biāo),人的拯救是通過愛或者被愛來實現(xiàn),在世上不再擁有東西的人,只要我們擁有短暫時間來思念我們的愛人,就可以理解幸福。愛遠遠超越被愛者的肉體存在。在我們精神存在和內(nèi)心自我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最深刻的意義,至于它是否實際存在,是否還活著,都不再重要。我想作者一定是這么想的,才會成功熬過那段黑色光陰。

如今人們都想知道作者到底是怎么勇敢地活了下去或者獲得什么、得到什么。為此若要想活下去,就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生活在等著我,我愛的人或愛我的人在等著我的歸來;這些受難、這些苦痛,我要讓他們用尖銳的刀子把價值刻在我的身上,把這當(dāng)作一場夢,只是時間持續(xù)了久了一點而已,不斷給予自己精神動力,這一切的一切就是幫助我們在惡劣環(huán)境下生存下來的秘訣。

就像中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周國平一樣,他曾經(jīng)在《人與永恒》里說過: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屬于尋求的過程之中。本來生命的意義僅僅在于愛,如今生命的意義問題是無解的,愛的好處使人對這個問題不求甚解而已。

所以無論是劫后重生的偉大的弗蘭克爾博士,還是活在當(dāng)代的我們,或許生命的意義重在變化著,但從未停止存在過。根據(jù)作者的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途徑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工作或一件實事;

(2)通過體驗?zāi)臣禄蛴鲆娔硞€人;

(3)通過我們對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態(tài)度,甚至通過真、善、美,通過愛。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二

在集中營中,囚徒的所有財產(chǎn)和權(quán)利都被剝奪,不僅饑寒交迫,而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體弱有病的囚徒很快會進毒氣室,在這里,生命顯得格外渺小脆弱??墒菗?jù)弗蘭克爾觀察,身體不那么強壯,卻有豐富的精神活動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來,他本人就是實例。對妻子的思念和愛,讓他在腦海中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與她生動有趣地談笑。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nèi)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皩⑽蚁穹鈼l一樣置于你的心上,愛,就會像死一樣強壯?!?/p>

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有過的微小的成功,也許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會,可曾感受到的喜悅和滿足,留在了這些回憶中,彌補和滋潤了人們在現(xiàn)實中的空虛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來的`希望:將來,我們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小心地節(jié)省食物,從死者身上“交換”衣物,調(diào)換轉(zhuǎn)移到其它集中營的名單,冷漠地注視著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這種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環(huán)境里,人們在動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卻神奇地保持了對藝術(shù)和大自然之美的熱愛,甚至感受更為強烈?!耙晃磺敉?jīng)_了進來,招呼我們?nèi)ゲ賵鲇^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們看見險惡的云在西邊閃閃發(fā)光,整個天空布滿了從鐵紅到血紅、形狀和顏色不斷變化的云,然后,在幾分鐘的寂靜后,一位囚徒對另一位囚徒說:‘世界多美啊!’”在艱難絕望的環(huán)境里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殊之處吧!也正是這種特殊性,反過來,給絕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有自由選擇用怎樣的態(tài)度面對環(huán)境,是積極地艱難地利用每一個條件活下去,還是放棄生的欲望,向命運低頭。態(tài)度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愿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最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

弗蘭克爾把人的主觀意志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種方法去幫助病人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jié)成了三點:創(chuàng)造和工作,體驗?zāi)撤N事物或愛一個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說得很對。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huán)境,都能決定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應(yīng)對。每個人都會有沮喪失意的時候,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學(xué)會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自信自尊得去面對,真的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集中營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種使命的人,他們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會是一個充實的人。我自己也應(yīng)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爾會產(chǎn)生的悲觀的情緒,的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枉在這個世界來辛苦地走一遭。因為至少,我們的存在并不會因其短暫而失去意義。

當(dāng)我把這本書一氣讀完,掩卷沉思: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想,是擁有并珍惜所有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勇氣和力量的美好事物,是對過去生活的甜美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是對伴侶和家人深深的愛,是對自己將發(fā)展成長為怎樣一個人的好奇。無論任何職業(yè)、地位、財富和種族,當(dāng)一個人有所擔(dān)負、認真投入地生活著,并給其他人帶去了幸福時,他自己也會感受到充實滿足,此時,生命的意義就存在于生活過程本身!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三

隨著閱讀經(jīng)歷的逐漸豐富,看到書上前輩們的鼓舞更讓我大受感動。也更加能體會冒險精神的厚度,對人生的意義!閱讀這本建筑大師的著作,也讓我更多思考藝術(shù)和生活的關(guān)系。安藤先生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和對藝術(shù)美的追求讓我大為贊賞。

安藤先生總是不忘鼓勵年輕人大膽去實驗,去暢想!他認為努力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盡管是一句人人脫口都能說出的道理,但是想到安藤先生一生都致力于建筑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偉大夢想,便大受感動。

閱讀這位見識豐富的大師的隨筆,仿佛在與他面對面談話,我相信這也是文人特有的氣質(zhì),最好的語言應(yīng)該是一種脫口而出的談話語言。從書中的語句也能看出他的執(zhí)著和堅韌的工作態(tài)度。他的經(jīng)歷也讓我覺得人應(yīng)該在工作中收獲快樂,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通過建筑師的視角去思考社會和周邊的人文環(huán)境是一件很獨特有趣的事,也讓我在這個角度上思考中國社會,對人才的單一化培養(yǎng)!缺乏個性追求,想必很難出現(xiàn)像日本那樣世界一流的大師。

日本社會總能在受到重創(chuàng)后覺醒,復(fù)蘇。很大一個原因是日本社會的名人頗有人文關(guān)懷,對相關(guān)事宜都格外積極我還覺悟了一個道理,藝術(shù)的沒有邊界,不管是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導(dǎo)演,建筑師,他們都有相似的藝術(shù)追求。擁有超越工作本生的力量。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四

尼采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痹诰S克多《追尋生命的意義》的這本集中營自傳小書中,敘述了奧斯維辛俘虜?shù)目嚯y生活,以及表達“意義治療法”的積極態(tài)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將要追尋其獨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義。那假如是換成一個每天生活在集中營里的俘虜,失去了人身自由,經(jīng)歷了各種磨難,那他的人生還要追尋所謂的生命意義嗎?而維克多用他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那些集中營的俘虜們的心理歷程與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營的俘虜,從受一段時間集中營磨難后的掙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絕望心境。人性不能簡單地分為善與惡,尤其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最深處的人性極其容易暴露出來,善與惡的邊界變得如此模糊不清。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往往扼殺生存的希望,人在絕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當(dāng)看到獄友吸煙時,我們就知道他已經(jīng)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勇氣一旦失去,幾乎不可能再挽回。”為什么人要活著?什么是人生的意義所在?維克多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也因每個生命體的獨特性而存在意義有所不同,但他闡述了三種方法:創(chuàng)造或從事能體現(xiàn)生命價值的工作,體驗愛與被愛,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積極態(tài)度。

前兩者人們?nèi)菀桌斫獠⒔邮埽淌懿⒊酵纯?,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嗎?我們?yōu)槭裁匆钪??活著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采取積極態(tài)度。追問自己的活著的意義,便是一種自我精神上的升華了。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五

以前從未認真思考過生命存在的意義,活著的意義,當(dāng)我讀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之后,我感觸很多,我想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認識,新的理解。

我認為書中所貫徹的思想是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并為之而奮斗一生,傾盡心力。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jié)成了三點:創(chuàng)造和工作,體驗?zāi)撤N事物或愛一個人以及受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能在創(chuàng)造和工作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福的,能在體驗?zāi)撤N事物或愛一個人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快樂的,能在受苦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運的,所以正在苦難中的我們,要好好活著,不為自己,只為上帝在蕓蕓眾生中選擇賜予我們的那一份幸運。

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最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當(dāng)長期處于一種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人的所有價值都被摧毀,時刻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這時人們的心理會在高壓下發(fā)生什么樣的改變?這種痛苦無望的生活還有任何意義嗎?二戰(zhàn)期間因弗蘭克爾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營死亡,不僅如此他每天還要經(jīng)受著饑餓、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經(jīng)被集中營摧殘地破敗不堪,但是,他仍舊堅持活著,直到最后從集中營走出來。并且花了很長時間完成了《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富有特殊意義的作品。因為他知道活著的意義,正如尼采說的一句話:知道為什么而活著的人,幾乎能承受任何怎樣活著的問題。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有自由選擇用怎樣的態(tài)度面對環(huán)境,是積極地艱難地利用每一個條件活下去,還是放棄生的欲望,向命運低頭。態(tài)度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愿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對妻子的思念和愛,讓他在腦海中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與她生動有趣地談笑。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nèi)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

在艱難絕望的環(huán)境里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殊之處吧!也正是這種特殊性,反過來,給絕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活下去的力量。他在開篇的第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選擇自己態(tài)度的自由!”人都有選擇的自由,與生俱來。我從未經(jīng)歷過死亡,但是我見證過瀕臨死亡的人,他們都還選擇繼續(xù)活著,不是茍延殘喘。

在農(nóng)村有很多中風(fēng)的老人,身體大部分部位都動彈不得,但是他們依舊不做死亡的選擇,甚至那些兒女不聞不問的老人,他們依舊頑強地活著。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蘭克爾的想法是類似的,我不知道會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就是能夠去選擇更好的選擇,在死亡與活著,顯而易見,活著是更好的選擇。

弗蘭克爾是個毋庸置疑的哲學(xué)家,能夠在集中營非人的生活中堅持活下來并且創(chuàng)立意義治療法的哲學(xué)家,“刺激與回應(yīng)之間有一段空間,幸福就在那里!”他在書中提到在集中營殘酷生活中他經(jīng)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與心愛的妻子對話,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義,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有下一次與妻子的遇見,即便是幻想,那也應(yīng)該是屬于活著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離集中營,弗蘭克爾倒是不再去思考,因為太遠,不能作為生命的意義所在。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有過的微小的成功,也許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會,可曾感受到的喜悅和滿足,留在了這些回憶中,彌補和滋潤了人們在現(xiàn)實中的空虛。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六

在集中營中,囚徒的所有財產(chǎn)和權(quán)利都被剝奪,不僅饑寒交迫,而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體弱有病的囚徒很快會進毒氣室,在這里,生命顯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據(jù)弗蘭克爾觀察,身體不那么強壯,卻有豐富的精神活動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來,他本人就是實例。對妻子的思念和愛,讓他在腦海中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與她生動有趣地談笑。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nèi)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皩⑽蚁穹鈼l一樣置于你的心上,愛,就會像死一樣強壯?!?/p>

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有過的微小的成功,也許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會,可曾感受到的喜悅和滿足,留在了這些回憶中,彌補和滋潤了人們在現(xiàn)實中的空虛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來的希望:將來,我們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七

一口氣讀完了《敬畏生命》一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被種子強烈的精神感動了。

我掩卷深思。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因為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誰不萬分珍惜它?但是查理?辛普森在自己非常年輕的時候,用自己弱小的身軀、微薄的力量,觸動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這究竟是為什么?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嗎?不是,他對生命的意義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他知道,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絕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的生命變得更美好,這樣的生命,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生命。

但是,現(xiàn)在,有些人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太過短暫,比不上行樂就會讓生命的火焰白白地燃燒。因此,他們拼命地追求錢財和快樂,完全不顧他人的利益。站在我們的身上,我們根本看不到閃閃發(fā)光的生命,只會看到黑乎乎的靈魂。有些青少年雖然不是這樣,但是他們追求享樂,談到穿的、吃的,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只顧自己,這樣的生命難道有意義嗎?沒有。

《生命的意義》一文,我深受啟發(fā)。雖然生命很短暫,但是,如果我們在短暫的生命里做出有意義的事情,就會讓我們的生命體現(xiàn)出價值,放射出光芒。生命中的.人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有的人一不順心就輕生,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不負責(zé)任的生命態(tài)度。生命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我們決不能讓他白白流失!

同學(xué)們,讓我們像查理?辛普森那樣用愛心為他人帶來溫暖和幸福時,我們的人生也將更有意義。生命短暫,愿我們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里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價值。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八

《追尋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精神醫(yī)學(xué)家、心理醫(yī)生、猶太人,二戰(zhàn)時期被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出獄后他根據(jù)獄中經(jīng)歷,總結(jié)出一套意義療法,用于治愈神經(jīng)官能癥,效果很好。這本書就由這兩部分組成:獄中的劫難和意義療法介紹。

讀這本書緣于吳伯凡的推薦,在我眼中吳伯凡屬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讀三四遍的書,自然地引起了我的興趣。

只是讀到現(xiàn)在仍然不知道吳伯凡為什么如此鐘愛這本書,但某些事還是觸發(fā)了一些我的感悟。

獄中經(jīng)常進行的“換營”,病弱及無力工作的俘虜被淘汰送往煤氣間或火葬場,淘汰的方法是全體俘虜群毆或分隊格斗,想想都覺得血腥;俘虜沒有名字,只有編號,這編號就刺在皮膚上,或繡在衣褲上,在換營隊伍即將離去時,如果有可能,每個人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弄到另一個“號碼”來代替他加入換營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這些猶太人被關(guān)進集中營之前基本都是社會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這屠宰場一樣的集中營里,人被剝奪了尊嚴,道德就成為最沒用的東西,每個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盡可能活下去,為此不惜采取各種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為只會發(fā)生在文明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會催生文明的行為,惟愿世界越來越美好。

作者說他們中的精英都沒能挺過奧斯維辛的磨難?;钕聛淼氖侨惾?。

第一類就是“酷覇”們。一般來說,這些人是俘虜中最殘暴的人,由納粹警衛(wèi)挑選出來或者他們毛遂自薦,他們的個性恰恰適合擔(dān)當(dāng)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們還會被刷下來,因此他們格外賣力,打起人來,比納粹警衛(wèi)還狠。因效忠納粹,他們在獄中的待遇格外好,成為俘虜們羨慕的對象,只是不知道出獄后這些人境況如何。記得幾年前看過《朗讀者》,女主角因做過納粹看守而受審,估計“酷覇”們后來的日子并不好過。人真的不能為了一時一事的好處,做喪盡天良的事情。

第二類存活下來的人是那些為了生存毫無顧忌,或偷或搶,甚至不惜出賣朋友以自保的俘虜,因為唯如此才能活下來。這或許解釋了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談?wù)摢z中的經(jīng)歷,因為不堪回首,因為再也不能接受過去的自己,沒有那段經(jīng)歷的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就連這本書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慮到真實性才是其最大的價值,作者才鼓起勇氣,公開陳述他的信念。

第三類人是像作者一樣,盡快認清現(xiàn)實,適應(yīng)環(huán)境而僥幸生存下來的人,如作者所言,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為了讓納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會被送往煤氣間,他每天用玻璃刮臉,腰桿挺直,以使自己看起來氣色良好,完全能勝任工作;作者還利用自己心理醫(yī)生的特長幫助酷覇,分析他在愛情和婚姻上的難題,提出治療建議,以此博得酷覇的關(guān)照,躲過了幾次被送往煤氣間的厄運;就餐時還能得到豌豆湯,得以度過了黑暗無光、忍饑挨餓的日子。

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夾縫中,仍能攻破縫隙,露頭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被投入奧斯維辛的猶太人,入獄前大多生活水平較高,從他們?nèi)氇z后被收繳的飾物就可以看出來。入獄后,最初的反應(yīng)是震驚,等他們一步步被剝奪了人的所有權(quán)利,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活著走出集中營成為他們的唯一的目標(biāo)。為此他們?nèi)淌芨鞣N各樣的身心折磨:無法刷牙、一件襯衫穿半年,直到毫無襯衫的樣子、一連幾天不能洗澡、用臭鞋當(dāng)枕頭。而就是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淺睡易醒癥。等俘虜們適應(yīng)了這樣的生活之后,他們就進入了獄中生活的第二階段:冷漠,就是情緒死亡的狀態(tài)。因為冷漠是自衛(wèi)的妙招。每當(dāng)有人死去,眾俘虜一哄而上,挨著那余溫未散的尸體,有的搶到一盤吃剩的馬鈴薯、有的搶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換下死者的木鞋,還有一個因抓到一根繩子高興萬分的,全然忘記了身邊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現(xiàn)實就變得模糊起來;俘虜們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關(guān)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當(dāng)俘虜們由工地返回營區(qū)時,常常會松一口氣地嘆道:“又活了一天”。

此時有些俘虜們開始在饑餓中畫餅充饑,談?wù)撟约合矚g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饑餓感,但這種方法事與愿違,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動起來的味蕾絕不滿足于每天只發(fā)一次的面包,這些人往往是最先掛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難處的時候,他都會拿出一點面包來,放到嘴里大聲咀嚼,靠食物所給的安慰支撐下去。

慢慢地俘虜們將獄中生活常態(tài)化了,他們開始了苦中作樂,以在絕望、孤獨的集中營生活中,遁入過往的生活,找到一個避難的港口。于是獄中出現(xiàn)了“宗教熱”、“招魂術(shù)”,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陽,甚至還有藝術(shù)節(jié),節(jié)目有歌曲、詩朗誦、講笑話。

第一次聽說奧斯維辛還有藝術(shù)節(jié),真的印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話: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yīng)得了。

作為一名心理學(xué)家和精神科醫(yī)生,作者通過自己在集中營的親身經(jīng)歷和自己的觀察,發(fā)明了意義療法。他發(fā)現(xiàn),即使在奧斯維辛這樣極端的環(huán)境中,人仍然有選擇的自由:盡管有人選擇做“酷覇“;有人選擇茍且,但仍然有人選擇將自己僅余的面包讓給別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間安慰別人。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行為讓作者明白: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而恰恰是一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事實上,每個日子,每個時刻都在為人提供選擇的機會。寫到這里,我明白了吳伯凡每年讀這本書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內(nèi)容都是有意義的: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機會了解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閑的生活,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而既缺乏創(chuàng)意、又忙碌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義,就像集中營的生活,使人體會生命的脆弱與堅強、人性的殘暴與悲憫。作者則將獄中所受的一切苦難看作一項有趣的心理學(xué)實驗,平靜地迎接每一場苦難。

意義療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其中一個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愛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歡,作者寥寥數(shù)語讓老先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說:“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話,她會怎么辦”?老先生說:“她會很痛苦?!弊髡哒f:“對啊,現(xiàn)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崩舷壬D時覺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我們終將發(fā)現(xiàn)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于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不同使命。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九

奧地利心理學(xué)家弗蘭克爾,以二戰(zhàn)集中營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自傳體的書中,弗蘭克爾博士現(xiàn)身說法,講述他如何親身經(jīng)驗,發(fā)明了“意義治療法,”并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解釋關(guān)押在集中營里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xiàn)。也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huán)境中能夠堅強的活下來,而有的人早早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弗蘭克爾博士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yī)生,每當(dāng)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是快樂的。他想活著,哪怕他只剩下光禿禿的身體,并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但當(dāng)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他想沉浸在這個世界里,因為這個世界給了他太多的美好回憶,他不舍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著,只為現(xiàn)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的時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dāng)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對話,是那樣的快樂美好。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nèi)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他愛著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著也一樣在牽掛著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著離開集中營。

活著,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么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著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對于一個樂觀的人來說,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是幸福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著。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大魚大肉,不是權(quán)傾朝野。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的生活愿望達成。當(dāng)你想吃的時候有得吃,想被愛的時候有人來愛你。如果你覺得這一切太遙遠,那么你去了解一下大冰筆下武漢商學(xué)院2014級一個叫白瑪?shù)膶W(xué)生,順便翻翻他2016年9月22日的微博,他很好的詮釋了希望這一詞,看完這篇文章讓我有一種沖動,一種想要飛去武漢擁抱他的沖動。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選擇樂觀的活下去,不向命運低頭。這樣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愿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最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

同時弗蘭克爾把人的主觀意志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種方法去幫助病人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jié)成了三點:創(chuàng)造和工作,體驗?zāi)撤N事物或愛一個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說得很對。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huán)境,都能決定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應(yīng)對。每個人都會有沮喪失意的時候,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學(xué)會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自信自尊得去面對,真的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集中營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種使命的人,他們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會是一個充實的人。我自己也應(yīng)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爾會產(chǎn)生的悲觀的情緒,的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枉在這個世界來辛苦地走一遭。因為至少,我們的存在并不會因其短暫而失去意義。

我想,是對過去生活的甜美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是對伴侶和家人深深的愛。無論什么樣的環(huán)境,只要你認真投入地生活著,并給其他人帶去了幸福時,自己也會感受到充實滿足,此時,生命的意義就存在于生活過程本身!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

生活中,我是個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記得在我們小時候,常喜歡看一些動作片,那時我們叫武打片,當(dāng)然大部分結(jié)局都是正義戰(zhàn)勝邪惡,以壞人死為結(jié)局,這也是大家喜歡的圓滿結(jié)局。但也不知道為什么,看完這些我不是在為正義的圓滿而慶幸,而是在為死了的人難過,為他們見不到明天太陽而憐惜,讓我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的終結(jié),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陽與我無關(guān)。

歲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關(guān)于人生依然有諸多不釋,縈繞左右。在空間看到《北大清華推薦的經(jīng)典書籍,有時間多看看書吧!》時,特別是推薦第一本書便是《追尋生命的意義》,即便是書名已把我征服。

準(zhǔn)備買書時才知道此已絕版,只能買復(fù)印版,雖然書的質(zhì)量不太好但也不影響閱讀。但是作為翻譯讀物,總難免存在翻譯的硬傷,加上書本身的邏輯性與理論性,有些地方讓人讀起來還是存在澀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無法閱讀原汁原味的文字。此書是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弗蘭克爾所著,作者以在二戰(zhàn)集中營經(jīng)歷為例闡述意義療法,以及其心理醫(yī)學(xué)與精神學(xué)的理論。

對于這樣一本書,像我這樣一個門外漢,讀一遍說皮毛也沾不到邊一點也不過分。弗蘭克爾是精神學(xué)與心理醫(yī)學(xué)教授,他是從醫(yī)生的角度來闡述自己治療理論與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療,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樣,但是讀完此書我還是明白了為什么會迷茫,因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義,總以為有那么一條金科玉律能讓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總在變化,但是從未停止,意義療法說有三種途徑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第一是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工作或做一件實事,第二是體驗?zāi)臣禄蛴鲆娔硞€人,第三是通過選擇我們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態(tài)度。這段話讀起來簡單,但是卻很難理解。弗蘭克爾是這樣解釋的,第一條是指成功與實現(xiàn)的途徑(在我理解其實應(yīng)該就成就感與滿足感),意思十分明顯,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釋。

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意義的第二條途徑是通過體驗?zāi)承┦挛铩缯?、善、美——通過體驗自然、文化,或體驗一個人——通過愛他。在意義治療中,愛是與性一樣的初級現(xiàn)象,正常情況下,性是一種表達愛的方法。但當(dāng)性一旦成為愛的載體,也只有在成為愛的載體時,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愛不應(yīng)僅僅理解為是性的副產(chǎn)品,相反的,性是一種用來表達被稱之為愛的最親密體驗的方法。

發(fā)現(xiàn)生命的第三條途徑是經(jīng)受苦難。當(dāng)我們面對絕望的情景時,當(dāng)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時,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因為那時可以最大程度地證明人的獨一無二的潛力,它可以將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一場極大的成功,把一個人的困境變成一種人類的成就。當(dāng)我們不再能夠改變一種情境時,我們將會面對改變自己的挑戰(zhàn)。當(dāng)我們改變不了命運的時候,受難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找到受難的意義。人關(guān)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當(dāng)然受難并不是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的必要條件,只是說在受難的情況下,意義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暫性是無法改變的,生命的終極意義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觀主義者就像一個人,他看著日歷每天撕去一頁,隨著一天天的過去越來越簿,而因為過去沒有意義而害怕與悲傷。相反積極處理生活問題的人,每天從日歷上撕下一頁,將生命的意義寫在其背面,并整齊仔細排列起來,對這些記錄能夠做出驕傲而愉快的反應(yīng)。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來越老,當(dāng)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輕人所擁有的可能性呢?與可能性相比,我有過去的現(xiàn)實,不僅有已經(jīng)完成的工作和被愛者的愛,而且還有勇敢承受的苦難。這些苦難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盡管它們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一

《追尋記憶的痕跡》,記得這本書是當(dāng)年從勇哥那接手的,斷斷續(xù)續(xù)的快看了2年了吧,書中很多東西都已淡忘,但希望就這幾天晚上讀的感觸、體會寫下來。

因為自己高中選的是物生,所以書中作者提到的針對大腦細胞的研究的基礎(chǔ)知識還是有所了解的。其實看著書,一度感覺如果當(dāng)初自己大學(xué)選擇了生物專業(yè),也去搞個研究,會不會也得個諾貝爾獎,這可能就是如今不得志少年的yy吧。書中提到,當(dāng)作者到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時,接待他的人對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我們對你的了解不一定比你夫人少,我們已關(guān)注了你十幾年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實讓我感觸很深的是寫在書的背后的一段文字“信念與決心,好奇與進取,狂喜與艱辛,幽默與智慧貫徹他科學(xué)探索生涯的始終”。其實不僅僅是科學(xué),做任何事其,都需要這些,成功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但其中的付出又有多少人樂于接受呢。發(fā)現(xiàn)自己這1年來,做事拖拖拉拉,能拖的盡量拖,晚上玩游戲看視頻,早上睡懶覺,就這樣,還想著自己的生活有所好轉(zhuǎn),幸福不會自己你找上門,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作出相應(yīng)的付出。

還好最近也知道了這個,開始慢慢做著改變,晚上10點左右上床,早上6點跑步,我相信自己會慢慢的改變自己,向著更好的自己前進。說到這,又想起了前段時間看到的一段話,“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要堅持”。雖然只有2個字,但這2個字所代表的,希望自己能體會。

書中還提到過,當(dāng)初作者想直接研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但一個前輩告誡他,做東西應(yīng)該從小的做起,后來他著手從神經(jīng)細胞開始研究,終有所成。希望自己也從小事做起,打好基礎(chǔ),可能有時自己會覺得自己都25了,還來得及嗎。其實學(xué)習(xí)不分先后,讀書學(xué)習(xí)解惑,更好的提升自己。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二

讀完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思緒有些亂,也許是讓我觸動處太多,無從一一思考。但總感覺有東西要冒出來,雖然不成熟,但還是寫了下來。

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一個以物質(zhì)來衡量成功的社會里,但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獲得并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滿足,反而使人們心底的空虛感日益加強。常常腦海中會冒出這樣的問題“我這樣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生活能夠給予我什么?若像這樣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不知道目標(biāo),人就會逐漸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為目前社會人們生存壓力加大,競爭日益增強,人們會逐漸產(chǎn)生消極的觀念,抑郁的情緒。

也許應(yīng)該像弗蘭克爾提到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我們要這樣問自己“我們能夠給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對我們的期待,然后認真生活下去,讓生活來慢慢揭示答案。

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留給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正是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對自由的追求,才讓他在監(jiān)獄里能夠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蘭克爾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觀點,人越是投身于所愛的事業(yè)或人,對自己越是遺忘得多,他就越能實現(xiàn)自我。這可以從《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看出來,本是準(zhǔn)備匿名發(fā)表的這本書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執(zhí)著于對成功的追求,反而離成功越遠;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實現(xiàn),那么就永遠實現(xiàn)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實現(xiàn)自我。

這與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個主要問題,職業(yè)、社會和性上,人只有對其充滿興趣,樂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終就會取得成功。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想每個看到這本書的人,當(dāng)想象若自己在這樣的集中營生活,肯定沒有幾個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但是實際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當(dāng)初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有人相信安迪能夠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一條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三

正如作者所說:事情總是不一定能如人意的。

生長在高山上潔白的山百合,我們只能擁有那一剎那而已。在那些山百合眼里,我們只是一個過客,必得離開。就算采下它們帶下山去,我們?nèi)匀粺o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時刻,他們終究逃不過凋謝的命運。而那些留在高山上的百合花,卻永遠展示著我們無法觸及的美麗。作者對百合花的渴望正如對青春美的渴望,雖然好像一直沒得到,可是走著走著,回首一看,好像都已經(jīng)過去了。在這之前,我們沒料到我們將會有,在這之后,我們又會忘記我們曾經(jīng)擁有。

作者對百合花懷著一份嫉妒的心思,因為她明白眼前的美景不會永遠屬于她,這讓作者產(chǎn)生了一種必須得到的心理。她強行地將只屬于高山上的百合花帶離這里,但其實作者并沒有真正擁有心里的百合花,它最終還是枯萎了。正如青春一樣,它不會永遠屬于我們。但我們不想失去它,于是我們想盡一切辦法留住它,留住我們生命中的美好,但最終還是徒然。它永遠只屬于那些快樂無憂的年紀,我們終有一天會失去它。

青春來臨時,我們并不能馬上感覺到??墒?,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會驀然醒悟:原來,這就是青春。雖然我們終會失去它,但卻擁有了一段美好的回憶,而且我們?nèi)匀豢梢詮钠渌松砩细惺艿剿拿利?,這就該知足了。如百合花一樣,作者不能永遠擁有它們,但每當(dāng)回想起來的時候,他們卻總是長在那有著淡淡斜陽的高山上,盛開著,清純而又潔白,永遠展示出一種無法觸及的美麗。

我們都是青春的過客,但青春會給我們留下一段溫柔而又凄愴的美麗,終有某天,我們會猛然發(fā)覺:原來青春如此美好,它將永久地留在記憶深處。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四

獄中經(jīng)常進行的“換營”,病弱及無力工作的俘虜被淘汰送往煤氣間或火葬場,淘汰的方法是全體俘虜群毆或分隊格斗,想想都覺得血腥;俘虜沒有名字,只有編號,這編號就刺在皮膚上,或繡在衣褲上,在換營隊伍即將離去時,如果有可能,每個人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弄到另一個“號碼”來代替他加入換營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這些猶太人被關(guān)進集中營之前基本都是社會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這屠宰場一樣的集中營里,人被剝奪了尊嚴,道德就成為最沒用的東西,每個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盡可能活下去,為此不惜采取各種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為只會發(fā)生在文明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會催生文明的行為,惟愿世界越來越美好。

作者說他們中的精英都沒能挺過奧斯維辛的磨難?;钕聛淼氖侨惾恕?/p>

第一類就是“酷霸”們。一般來說,這些人是俘虜中最殘暴的人,由納粹警衛(wèi)挑選出來或者他們毛遂自薦,他們的個性恰恰適臺擔(dān)當(dāng)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們還會被刷下來,因此他們格外賣力,打起人來,比納粹警衛(wèi)還狠。因效忠納粹,他們在獄中的待遇格外好,成為俘虜們美慕的對象,只是不知道出獄后這些人境況如何。記得幾年前看過朗讀者》,女主角因做過納粹看守而受審,估計“酷霸”們后來的日子并不好過。人真的不能為了一時一事的好處,做喪盡天良的事情。

第二類存活下來的人是那些為了生存毫無顧忌,或偷或槍,甚至不惜出賣朋友以自保的俘虜,因為唯如此才能活下來。這或許解釋3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談?wù)摢z中的經(jīng)歷,因為不堪回首,因為再也不能接受過去的自己,沒有那段經(jīng)歷的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就連這本書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慮到真實性才是其最大的價值,作者才鼓起勇氣,公開陳述他的信念。

第三類人是像作者一樣,盡快認清現(xiàn)實,適應(yīng)環(huán)境而僥幸生存下來的人,如作者所言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為了讓納粹和酷霸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會被送往煤氣間,他每天用玻璃刮臉,腰桿挺直,以使自己看起來氣色良好,完全能勝任工作;作者還利用自己心理醫(yī)生的特長幫助酷霸,分析他在愛情和婚姻上的難題,提出治療建議,以此博得酷霸的關(guān)照,躲過3幾次被送往煤氣間的厄運;就餐時還能得到豌豆湯,得以度過了黑暗無光、忍饑挨餓的日子。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夾縫中仍能攻破縫隙,露頭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被投入奧斯維辛的猶太人,入獄前大多生活水平較高,從他們?nèi)氇z后被收繳的飾物就可以看出來。入獄后,最初的反應(yīng)是震驚,等他們一步步被剝奪3人的所有權(quán)利,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活著走出集中營成為他們的唯一的目標(biāo)。為此他們?nèi)淌芨鞣N各樣的身心折磨:無。法刷牙、一件襯衫穿半年,直到毫無襯衫的樣子、一連幾天不能洗澡、用臭鞋當(dāng)枕頭。而就是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淺睡易醒癥。等俘虜們適應(yīng)了這樣的生活之后,他們就進入了獄中生活的第二階段:冷漠,就是情緒死亡的狀態(tài)。因為冷漠是自衛(wèi)的妙招。當(dāng)有人死去,眾俘虜一哄而上,挨著那余溫未散的尸體,有的搶到一盤吃剩的馬鈴薯、有的搶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換下死者的木鞋,還有一個因抓到一根繩子高興萬分的,全然忘記3身邊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現(xiàn)實就變得模糊起來;俘虜們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關(guān)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當(dāng)俘虜們由工地返回營區(qū)時,常常會松一口氣地嘆道:“又活。

此時有些俘虜們開始在饑餓中畫餅充饑,談?wù)撟约合矚g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饑餓感,但這種方法事與愿違,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動起來的味蕾絕不滿足于每天只發(fā)一次的面包,這些人往往是最先掛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難處的時候,他都會拿出一點面包來,放到嘴里大聲咀嚼,靠食物所給的安慰支撐下去。

慢慢地俘虜們將獄中生活常態(tài)化了,他們開始了苦中作樂,以在絕望、孤獨的集中營生活中,遁入過往的生活,找到一個避難的港口。于是獄中出現(xiàn)了“宗教熱”、“招魂術(shù)”,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陽,甚至還有藝術(shù)節(jié),節(jié)目有歌曲、詩朗誦、講笑話。

第一次聽說奧斯維辛還有藝術(shù)節(jié),真的印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話: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yīng)得了。

作為一名心理學(xué)家和精神科醫(yī)生,作者通過自己在集中營的親身經(jīng)歷和自已的觀察,明3意義療法。他發(fā)現(xiàn),即使在奧斯維辛這樣極端的環(huán)境中,人仍然有選擇的自由:盡管有人選擇做“酷霸“;有人選擇茍且,但仍然有人選擇將自己僅余的面包讓給別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間安慰別人。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行為讓作者明白: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一不能被剝奪。

而恰恰是一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事實上,每個日子,每個時刻都在為人提供選擇的機會。寫到這里,我明白3吳伯凡每年讀這本書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內(nèi)客都是有意義的: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機會了解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閑的生活,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而既缺乏創(chuàng)意、又忙碌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義,就像集中營的生活,使體會生命的脆弱與堅強、人性的殘暴與悲憫。作者則將獄中所受的一切苦難看作一項有趣的心理學(xué)實驗,平靜地迎接每一場苦難。

意義療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其中一個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愛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歡,作者寥寥數(shù)語讓老先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說:“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話,她會怎么辦”?老先生說:“她會很痛苦。”作者說:“對啊,現(xiàn)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崩舷壬D時覺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我們終將發(fā)現(xiàn)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于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不同使命。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五

《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的作者弗蘭克爾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給出了他的答案。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希望您喜歡!

讀完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思緒有些亂,也許是讓我觸動處太多,無從一一思考。但總感覺有東西要冒出來,雖然不成熟,但還是寫了下來。

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一個以物質(zhì)來衡量成功的社會里,但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獲得并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滿足,反而使人們心底的空虛感日益加強。常常腦海中會冒出這樣的問題“我這樣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生活能夠給予我什么?……”,若像這樣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不知道目標(biāo),人就會逐漸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為目前社會人們生存壓力加大,競爭日益增強,人們會逐漸產(chǎn)生消極的觀念,抑郁的情緒。

也許應(yīng)該像弗蘭克爾提到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我們要這樣問自己“我們能夠給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對我們的期待,然后認真生活下去,讓生活來慢慢揭示答案。

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留給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正是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對自由的追求,才讓他在監(jiān)獄里能夠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蘭克爾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觀點,人越是投身于所愛的事業(yè)或人,對自己越是遺忘得多,他就越能實現(xiàn)自我。這可以從《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看出來,本是準(zhǔn)備匿名發(fā)表的這本書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執(zhí)著于對成功的追求,反而離成功越遠;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實現(xiàn),那么就永遠實現(xiàn)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實現(xiàn)自我。

這與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個主要問題,職業(yè)、社會和性上,人只有對其充滿興趣,樂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終就會取得成功。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想每個看到這本書的人,當(dāng)想象若自己在這樣的集中營生活,肯定沒有幾個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但是實際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當(dāng)初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有人相信安迪能夠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一條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

最近讀了一本心理學(xué)家弗蘭克爾寫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感觸頗深。他以自身在集中營里的悲慘經(jīng)歷,并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解釋關(guān)押在集中營里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xiàn)。也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huán)境中能生存下來,而有些人為什么又放棄生命!集中營里毫無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時刻都在死亡的邊緣,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就會面臨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并且飽受各種折磨的讓人痛不欲生的集中營里,選擇放棄生命的不占少數(shù),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活著!心理學(xué)家弗蘭克爾總結(jié)為以下三方面。

活著,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佛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yī)生,每當(dāng)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覺特別好。他想活著,哪怕集中營里的生活再痛苦,當(dāng)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多想一直這樣沉浸在里邊,更不舍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著,只為現(xiàn)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的時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dāng)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對話,他愛著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著也一樣在牽掛著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著離開集中營。

活著,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么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著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對于一個樂觀的人來說,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著。

或許,當(dāng)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想起兒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會覺得特別美好;想起每次離家時爸爸媽媽的叮囑,回家時他們高興的樣子,心里總是特別的溫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談理想時候的情景,對未來總是有那么多期待。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許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或許生命的意義就是這么簡單,或許人本來就是這么簡單,或許這個世界也不復(fù)雜!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才會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存在于生活過程本身!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呢?生命到底有何意義?我想每個人都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對于生命的意義一定有不同的解答,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可能會對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明白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為什么活著的人,他們有更加強大的力量去面對生活給他們的打擊與痛苦??梢?,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對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

仔細想想,生命對于我自己來說有什么意義呢?是為了自己快樂,或者是為了別人快樂?還是努力地去做一切事情,就是為了自己能夠舒適地活著?我們一無所有來到這世界,不管怎么努力,到最后還不是一無所有地離開,那些東西看上去屬于我們,可是實際上,它們是不屬于任何人的,因為你不能永遠地擁有一樣?xùn)|西。這樣想來,作為一個普通人,就這樣平平淡淡地生存,似乎有那么一點無聊。不過試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名生活在納粹集中營里每日受盡苦難,連溫飽都無法滿足,甚至每一秒都活在也許下一秒就會消失在這個世界的不安和恐懼之中的俘虜,我又能堅持活多久呢?人似乎都有一種生存的本能,但是如果他靜下來開始思考活著的原因時,似乎根本無法解釋這種強烈的本能。生活這么艱難,充滿了難以預(yù)料的痛苦,然而大多數(shù)人還是選擇痛苦地活著,這究竟是為什么呢?《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的作者弗蘭克爾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給出了他的答案。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對于自己身陷集中營的慘痛體驗的描述,也是他作為一個科學(xué)家的觀察總結(jié)。一個普通俘虜每天生活在集中營里,會有怎樣的心理歷程?這就是作者想要研究的問題。我著實佩服作者超然的視角和冷靜的頭腦。處在那樣艱難的一個環(huán)境中,連生命都受到了威脅,卻依然能夠立足內(nèi)心,以專業(yè)的態(tài)度去記錄每一個要點,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想像一下書中描寫的場景:在冰天雪地中,穿著不能稱作鞋的“鞋”,雙腳長滿了凍瘡,饑寒交迫,還要忍受獄頭的打罵做繁重的工作。這個時候,俘虜們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在晚飯時間多得幾顆豆子,怎樣穿著這樣單薄破爛的衣服熬過冬天,怎樣避免被換到陌生殘暴的獄頭手下??這個時候的人的想法是多么的現(xiàn)實和卑微,毫無雄心壯志可言。然而他們除了小心翼翼地計劃著如何活得更久一點,還能想些什么呢?在痛苦讓人難以忍受的時候,作者會游離于當(dāng)前的環(huán)境,在心里和摯愛的妻子聊天。我想那個時候作者是幸福的。正如作者所說:“能夠運用想像力從現(xiàn)實中抽離,是人獨一無二的本領(lǐng),幫助人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里存活?!?/p>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有自由選擇用怎樣的態(tài)度面對環(huán)境,是積極地艱難地利用每一個條件活下去,還是放棄生的欲望,向命運低頭。態(tài)度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愿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最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

弗蘭克爾把人的主觀意志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種方法去幫助病人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jié)成了三點:1、創(chuàng)造和工作;2、體驗?zāi)撤N事物或愛一個人;3、受苦。我想他說得很對。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huán)境,都能決定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應(yīng)對。每個人都會有沮喪失意的時候,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學(xué)會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自信自尊得去面對,真的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集中營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種使命的人,他們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會是一個充實的人。我自己也應(yīng)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爾會產(chǎn)生的悲觀的情緒,的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枉在這個世界來辛苦地走一遭。因為至少,我們的存在并不會因其短暫而失去意義。

不過不論如何,意義療法都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在實際的治療中,將各種療法根據(jù)病人自身的情況相結(jié)合也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每個人都應(yīng)該關(guān)注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作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地去幫助人們追尋他們生命的意義。這一點值得讓人尊敬和學(xué)習(xí),我想,這也就是作者生命的意義吧。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六

對大部分人來說,讓他們互相靠攏的并非觀點的一致,而是精神上的契合。

(摘自《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對單純以精神的愉悅為目的的閱讀來說,對我的閱讀來說,也是如此。

《追尋逝去的時光》共七卷二百萬字,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xué)作品,對大部分讀者來說,它也是一部純粹考驗?zāi)土Σ痪邆淇勺x性的小說。

我卻甘之如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第二卷——在一天的浮躁生活之后,陪著祺祺的作業(yè)時間,臨睡的安靜時刻。

令他暈頭轉(zhuǎn)向,摸不著北?有些評論家認為普魯斯特此舉是為了挽救記憶,對于作為閱讀者的我來說,這更是一種現(xiàn)世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沉淀,有些事情在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過去了,當(dāng)時不以其為然,也沒有時間去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影響力。

可是也許在很久以后的某些瞬間、在某種情況下那個場景突然浮現(xiàn)了,帶給你的是新鮮的快樂或加倍的痛苦,甚至它會影響到你的生活,你的選擇。

普魯斯特就是如此這般地深入到過往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探尋其中所深藏的意義。

那種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流逝的意蘊

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zhǔn)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感受和認識卻是一個老男人,穿越時空、洞明世事、撻伐人性,在這種敘述中,時間不存在了或者說時間被永恒地凝固在了那一刻。

普魯斯特從一塊瑪?shù)氯R娜小點心尋回了逝去的時光,這也是被公認的《追尋逝去的時光》的寫作主旨,其實,普魯斯特對時間的哲學(xué)思索不僅限于尋回逝去的時光,它還包括了對現(xiàn)在的時間、對此刻的探尋。

有如小說的人物一樣,當(dāng)我在貢布雷把身子埋在遮陽柳條椅里讀小說,關(guān)注著那些人物的生活那會兒,我曾為他們無法擺脫時間的擺布而傷心過。

從道理上說,我們知道地球在轉(zhuǎn)動,可事實上我們感覺不到這轉(zhuǎn)動。

我們行走時,腳下的地面看上去根本沒在動,讓人盡可放心。

在生活中,時間也正是如此。

小說家為了讓讀者感覺到時間的流逝,非得把時針撥的飛快,叫人在十分鐘里過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可。

在這一頁的開頭,某人還是個充滿憧憬的戀人,可到了下一頁的末尾,我們看到他已是八十老翁,在一座養(yǎng)老院的院子里步履蹣跚地散步,往事已不記得,人家的問話也不答理了。

由著作者以漠然(因而更殘忍)的口吻在書末告訴讀者:“他離開鄉(xiāng)間的次數(shù)愈來愈少,就在這兒終老了……”

現(xiàn)在的時間被工作、家務(wù)、女兒分割的零零碎碎,因此我的閱讀通常是見縫插針式的,最近開始看普魯斯特《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一卷,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周克希翻譯。

精致的印刷,譯文感覺也很舒服。

突然間電話響了;我在睡前等著女兒找書來要我講故事時也拿起它,“我”在往蓋爾芒特家那邊散步時想象著和一個農(nóng)家女的邂逅,突然間女兒來了。

這本書前半本的閱讀基本上是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下。

這樣的閱讀過程經(jīng)常使我感覺處于一種介于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之間的狀態(tài)。

這正如開篇時普魯斯特在早上醒來時或晚上睡覺時的.一種似醒非醒在現(xiàn)實與夢的世界之間的來回游走。

都能帶來持續(xù)的快樂,比如,每周六因為女仆去購物,他們的午餐要提前一小時,碰到個不解內(nèi)情的客人看到他們十一點鐘就吃午飯而顯得驚愕不已,事后他們講起這事會笑得眼淚都流出來。

生活更加一成不變的是因病隱居的姑媽,姑媽長年不離開她的房間,可是她卻知道小鎮(zhèn)上發(fā)生的任何一件細微到某位夫人做彌撒遲到了諸如這般的小事。

直到他遇到了奧黛特,一個交際花和小姐,斯萬從被引誘而愛上她并且娶她為妻。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七

一、作者沒有用大量筆墨放在奧斯維辛的酷刑、苛責(zé)及死亡,而是通過幾個事例說明了獄中生活的殘酷與磨難。

獄中經(jīng)常進行的“換營”,病弱及無力工作的俘虜被淘汰送往煤氣間或火葬場,淘汰的方法是全體俘虜群毆或分隊格斗,想想都覺得血腥;俘虜沒有名字,只有編號,這編號就刺在皮膚上,或繡在衣褲上,在換營隊伍即將離去時,如果有可能,每個人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弄到另一個“號碼”來代替他加入換營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這些猶太人被關(guān)進集中營之前基本都是社會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這屠宰場一樣的集中營里,人被剝奪了尊嚴,道德就成為最沒用的東西,每個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盡可能活下去,為此不惜采取各種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為只會發(fā)生在文明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會催生文明的行為,惟愿世界越來越美好。

二、什么樣的人能活著走出集中營呢?

作者說他們中的精英都沒能挺過奧斯維辛的磨難。活下來的是三類人。

第一類就是“酷霸”們。一般來說,這些人是俘虜中最殘暴的人,由納粹警衛(wèi)挑選出來或者他們毛遂自薦,他們的個性恰恰適臺擔(dān)當(dāng)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們還會被刷下來,因此他們格外賣力,打起人來,比納粹警衛(wèi)還狠。因效忠納粹,他們在獄中的待遇格外好,成為俘虜們美慕的對象,只是不知道出獄后這些人境況如何。記得幾年前看過朗讀者》,女主角因做過納粹看守而受審,估計“酷霸”們后來的日子并不好過。人真的不能為了一時一事的好處,做喪盡天良的事情。

第二類存活下來的人是那些為了生存毫無顧忌,或偷或槍,甚至不惜出賣朋友以自保的俘虜,因為唯如此才能活下來。這或許解釋3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談?wù)摢z中的經(jīng)歷,因為不堪回首,因為再也不能接受過去的自己,沒有那段經(jīng)歷的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就連這本書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慮到真實性才是其最大的價值,作者才鼓起勇氣,公開陳述他的信念。

第三類人是像作者一樣,盡快認清現(xiàn)實,適應(yīng)環(huán)境而僥幸生存下來的人,如作者所言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為了讓納粹和酷霸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會被送往煤氣間,他每天用玻璃刮臉,腰桿挺直,以使自己看起來氣色良好,完全能勝任工作;作者還利用自己心理醫(yī)生的特長幫助酷霸,分析他在愛情和婚姻上的難題,提出治療建議,以此博得酷霸的關(guān)照,躲過3幾次被送往煤氣間的厄運;就餐時還能得到豌豆湯,得以度過了黑暗無光、忍饑挨餓的日子。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夾縫中仍能攻破縫隙,露頭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適應(yīng)能力超乎我們的想象。

被投入奧斯維辛的猶太人,入獄前大多生活水平較高,從他們?nèi)氇z后被收繳的飾物就可以看出來。入獄后,最初的反應(yīng)是震驚,等他們一步步被剝奪3人的所有權(quán)利,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活著走出集中營成為他們的唯一的目標(biāo)。為此他們?nèi)淌芨鞣N各樣的身心折磨:無。法刷牙、一件襯衫穿半年,直到毫無襯衫的樣子、一連幾天不能洗澡、用臭鞋當(dāng)枕頭。而就是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淺睡易醒癥。等俘虜們適應(yīng)了這樣的生活之后,他們就進入了獄中生活的第二階段:冷漠,就是情緒死亡的狀態(tài)。因為冷漠是自衛(wèi)的妙招。當(dāng)有人死去,眾俘虜一哄而上,挨著那余溫未散的尸體,有的搶到一盤吃剩的馬鈴薯、有的搶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換下死者的木鞋,還有一個因抓到一根繩子高興萬分的,全然忘記3身邊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現(xiàn)實就變得模糊起來;俘虜們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關(guān)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當(dāng)俘虜們由工地返回營區(qū)時,常常會松一口氣地嘆道:“又活。

此時有些俘虜們開始在饑餓中畫餅充饑,談?wù)撟约合矚g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饑餓感,但這種方法事與愿違,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動起來的味蕾絕不滿足于每天只發(fā)一次的面包,這些人往往是最先掛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難處的時候,他都會拿出一點面包來,放到嘴里大聲咀嚼,靠食物所給的安慰支撐下去。

慢慢地俘虜們將獄中生活常態(tài)化了,他們開始了苦中作樂,以在絕望、孤獨的集中營生活中,遁入過往的生活,找到一個避難的港口。于是獄中出現(xiàn)了“宗教熱”、“招魂術(shù)”,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陽,甚至還有藝術(shù)節(jié),節(jié)目有歌曲、詩朗誦、講笑話。

第一次聽說奧斯維辛還有藝術(shù)節(jié),真的印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話: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yīng)得了。

四、意義療法的由來。

作為一名心理學(xué)家和精神科醫(yī)生,作者通過自己在集中營的親身經(jīng)歷和自已的觀察,明3意義療法。他發(fā)現(xiàn),即使在奧斯維辛這樣極端的環(huán)境中,人仍然有選擇的自由:盡管有人選擇做“酷霸“;有人選擇茍且,但仍然有人選擇將自己僅余的面包讓給別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間安慰別人。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行為讓作者明白: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一不能被剝奪。

而恰恰是一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事實上,每個日子,每個時刻都在為人提供選擇的機會。寫到這里,我明白3吳伯凡每年讀這本書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內(nèi)客都是有意義的: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機會了解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閑的生活,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而既缺乏創(chuàng)意、又忙碌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義,就像集中營的生活,使體會生命的脆弱與堅強、人性的殘暴與悲憫。作者則將獄中所受的一切苦難看作一項有趣的心理學(xué)實驗,平靜地迎接每一場苦難。

意義療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其中一個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愛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歡,作者寥寥數(shù)語讓老先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說:“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話,她會怎么辦”?老先生說:“她會很痛苦?!弊髡哒f:“對啊,現(xiàn)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崩舷壬D時覺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我們終將發(fā)現(xiàn)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于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不同使命。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八

一組未拍攝圖像的旅行者,和一組看到吸引的景象便會拍攝的旅行者,哪一組對于所看之物記憶更加牢固呢?這正是由美國學(xué)者進行的一項實驗。研究者招募了297名測試者參觀博物館,其中一組帶上了拍攝設(shè)備,要求至少拍攝十張照片,而另外一組被要求不帶任何東西,包括拍攝設(shè)備。當(dāng)兩組被試者參觀完畢,均要在電腦上進行圖片選擇測試,要求他們選出所看到的藝術(shù)作品,排除未看到的。兩組被試者在進行參觀前并未知曉要進行此項測試。研究者原本以為不拍攝而專注于用眼睛、“用心”觀看的旅行者記憶會更加牢固,但結(jié)果出人意料,拍攝照片組成員在未回顧設(shè)備內(nèi)照片的情況下,能夠識別出比未拍攝照片組成員更多的視覺信息,在統(tǒng)計結(jié)果上高出6.68%。研究者得出結(jié)論,拍照以及找出哪些事物值得拍攝的行為加固了我們頭腦中的記憶[1]。

在旅行的途中,或參觀展覽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意識地用手機的拍照功能記錄下眼前所見的“記憶”。雖然拍攝的一刻占據(jù)了人們用視覺直接感知觀看內(nèi)容的時間,但卻不能認為這項行為干擾了人們的記憶。

然而拍攝圖像對于記憶的幫助遠不及此。對于拍攝照片組來說,經(jīng)過時間的流逝,他們有更多的客觀維度來幫助某種程度上的再現(xiàn)及塑造記憶,而對于未拍攝照片組來說,記憶成為逐漸離開遠去之物,成為難以恢復(fù)之遺忘的記憶。

一、記憶的投映質(zhì)料。

蘇格拉底認為憑借任何工具如文字,記錄記憶都是對記憶的一種污染。真理只能棲居在內(nèi)在言說即直覺和靈魂的回憶中,而不能棲居在文字這種不可靠的摹寫中[2]。蘇格拉底強調(diào)的是主觀維度的記憶。當(dāng)記憶產(chǎn)生時,記憶主體將聲、畫、感集合,儲留在意識之中。隨著新記憶的不斷加入,大腦自我保護機制開始生效,不可避免地遺忘某些信息。新加入的記憶和處于遺忘中的記憶在生物的大腦中處于此消彼長的狀態(tài)。

處于時間中的狀態(tài)或事件,進入記憶主體意識中始于原印象,進而成為連續(xù)統(tǒng)一樣的滯留?!坝∠笠庾R流暢地向一再更新的滯留意識過渡……我們始終具有一個屬于起始點的滯留系列?!盵3]每個滯留并不是原本的翻版,而是基于時下進行的連續(xù)的變異。在“原生回憶”完結(jié)之后,便會出現(xiàn)胡塞爾認為的“次生回憶”。次生回憶會根據(jù)原生回憶進行必要的修正,“過去是被回憶的過去、被當(dāng)下化的過去,但是卻不是被當(dāng)下真正擁有的過去,不是被感知的、原生被給予的和被直觀的過去。[3]”次生回憶是感知伴隨想象而生,卻不單純是感知或是想象,而是兩者相互雜糅的產(chǎn)物。但無論是感知還是想象,均缺少了客觀維度的記憶技術(shù)作為記憶的代具,基于原生回憶和次生回憶的“第三記憶”不僅可以修正記憶偏差,同時獲得常新的意義?;诩夹g(shù)是人的代具,斯蒂格勒認為第三記憶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它是人類意識的代具,這種代具是一種客觀的記錄技術(shù),可以是文字、錄音等,但影像在斯蒂格勒體系中的位置高于其他記錄技術(shù)。

自拍本質(zhì)上是一種記錄技術(shù),相較于其他類別的攝影,自拍能夠被拍攝者掌控、調(diào)整,能夠記錄拍攝主體相貌及所處的事件、環(huán)境,用自拍這種攝影中重要類別之一將真實保留,是記憶的投映質(zhì)料,是一種客觀維度的記憶?!艾F(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擁有了一種特殊的通向過去的技術(shù),即以影像為中心的記憶技術(shù)。而影像本身,為我們打開了通向過去的一個絕對的入口。[4]”伴隨著手機拍攝功能的普及,自拍也成為個人記憶的物質(zhì)載體,借由自拍圖像,人們不斷重溯失落的自我和儀式。

二、自拍踐者訪談。

自拍實踐者怎樣記錄記憶?自拍帶給自拍者哪些真實的體驗?研究者選取了經(jīng)常自拍并實踐記錄記憶者進行訪談,除了第二位被訪對象以外,均是自拍實踐的積極參與者,而第二位被訪對象也討論到自拍的意義,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自拍實踐。

本研究主要使用深度訪談法來進行信息收集。(如表1所示)以上五位被訪者大部分與研究者有較長的朋友關(guān)系,其余在進行訪談前均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熟悉,保證收集到的信息真實、豐富。訪談方法為電話訪談和單獨一對一面談,訪談時間從30分鐘至60分鐘不等,在征得采訪者同意的前提下,進行了全程錄音,隨后研究者對錄音進行了分析和整理。

三、自拍圖像在真實中建構(gòu)記憶。

(一)幸存的記憶。

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次日和今日是一樣的,對于衰老一事也是絕對不可避免的。一切都處于流動之中,不斷地產(chǎn)生和消亡?!坝篮愕挠洃洝北旧硎且环N謬論,所有的記憶在產(chǎn)生后的下一秒即通往遺忘,腦海中的印象并不能承載所有的事情和細節(jié)。自拍照片是流動著的生命中的制動,是最有效的駐顏術(shù),是事件發(fā)生的憑證。當(dāng)歷史已經(jīng)淡去的時候,給記憶幸存的能力。

29歲的美甲師許程悅在談到自拍的時候,把它當(dāng)做一件尋常之事,她認為今天的普通民眾,只要手機有拍照功能,便會自拍?!氨热缯f出去玩,或者心情特別好的時候就自拍?;蛘呤怯惺裁刺貏e一點的事的時候,然后也是自拍一下,然后記錄一下,就跟日記似的。記錄一下不同時期的樣子,然后呢去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备咧心猩鷧怯炅只旧喜粫讵毺幍臅r候自拍,但是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一定會自拍?!熬褪菫榱思o念啊,就是比如說我們家小區(qū)花開了,然后我媽特別想下樓照相,然后我就會跟她下去照一兩張,算是留一種紀念,跟家人和朋友聚會的時候,我們都會自拍,因為請別人來拍不方便,也會尷尬?!蔽覀円呀?jīng)從語言文化主導(dǎo)的時代,進入到視覺文化主導(dǎo)的時代,圖像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從前的日記,手機相冊成為了人們的日記本。

(二)建構(gòu)的.記憶。

“無論呈現(xiàn)在圖像中的事物是何等的無可非議,它都不是事實本身。在這方凝固的小小黑白影像中,很多事物被過濾掉了,有些東西清晰得不自然,或重要得夸張。物體和圖像不是一回事,盡管它們看上去相同?!盵5]拍攝是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切片,將切片保存下來的過程,這是事物在成為圖像時必經(jīng)的改變。圖像本身不能預(yù)設(shè)前因,更不能預(yù)示后果,只是脫離了語境的拍攝者的詮釋。自拍圖像受自拍者控制,在成為儲存的圖像之前經(jīng)過了對事實的三次建構(gòu)。

第一次建構(gòu)即自拍過程中自拍設(shè)備的介入。在兩者的相互影響下,對事物進行改變。因為預(yù)設(shè)了自拍的紀念功能(如果并沒有展示功能的話),人們舉起手機,對準(zhǔn)自己和朋友,此種行為使被攝者意識到拍攝行為,而加強了表演的性質(zhì)。這種表演包括對背景的選取、對物品的擺放和主體人物的妝容及表情,即使照片的觀眾只有拍攝者本人,以上表演也是情境之下的產(chǎn)物,是經(jīng)過個人組織安排之后的建構(gòu)。

第二次建構(gòu)即主觀思考后的內(nèi)容篩選,這也是攝影的本質(zhì)??梢钥吹阶耘恼掌⒉皇侨宋锖褪录旧?,只是關(guān)于人和物的數(shù)字序列像素。因自拍照片是空間切片,不能容納所有客觀真實,相紙或手機邊框切割了環(huán)境。同時拍攝過程加入了拍攝者的主觀意識,如思考、選擇,且這種主觀意識有時以不自知的方式灌注進影像空間。

第三次建構(gòu)即成像后的圖像處理手段。直到第二次建構(gòu),仍舊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再現(xiàn)事實,但第三次建構(gòu)顛覆了傳統(tǒng)自拍照的意義,賦予自拍成像更多社會意義。茗茗是一名在校大三學(xué)生,對身邊的各類事件都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訪談中,她談及了很多對他人自拍照的負面印象,認為自拍照幾乎都是修飾過的自己,已經(jīng)超出了自拍原本的意義。茗茗在充分認同自拍具有相通記憶的功能之后,還提及“想要留作紀念,記錄自己的容貌,那你也得真實啊,現(xiàn)在普遍修圖都是挺過的,你看美圖秀秀,它那個專門的修圖功能,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記錄不了真實。我有的時候也會修圖,但太過的都不會發(fā)出去?!泵缊D軟件可以幫助自拍者擦掉臉上的瑕疵,并加上增加效果的濾鏡,將自拍內(nèi)容進行打磨和重新創(chuàng)造。自拍照從自拍主體到環(huán)境、事件,均可以被重新詮釋,有了不同的意義內(nèi)涵,等待被喚醒。

(三)喚醒的記憶。

自拍照是生命的碎殼,是記憶的客觀物質(zhì)載體,但卻無法保存意義,在其中意義被懸置。眾所周知,記憶是人的主觀感受,是區(qū)分有生命體和無生命物質(zhì)的重要區(qū)別,那么,客觀的記錄技術(shù)又是如何激發(fā)記憶,喚醒記憶的?是如何“保存并傳遞物質(zhì)世界所不知曉的能量的一種形式”[6]的呢?兩者之間需要一種“記憶痕跡”來喚醒。

不像其他四位自拍者自拍的那么頻繁,鞏靜自拍的情況相對較少。她自拍的目的基本上不是為了記錄容貌上的改變,而是記錄特殊意義的時刻。比如她翻及手機中僅有的幾張自拍照來介紹當(dāng)時的情況?!斑@張是我自拍的,是的時候,就是我對我自己當(dāng)時的狀態(tài)特別滿意,看那個時間點是我剛剛博士入學(xué)的時候。當(dāng)時我對我自己未來的道路特別期待。我覺得我想把@個記錄下來,就把它拍下來?!痹诜謾C找某些照片的時候,鞏靜可能會翻看自拍照?!坝袝r候感覺失落就看看當(dāng)時的自己,覺得也是一種激勵。其實我能從中再一次感覺到當(dāng)時的自己,想想那時候比較開心的狀態(tài),覺得算種鼓勵吧?!?/p>

瓦爾堡和阿甘本在客觀物質(zhì)激起舊時感受時都使用了意象――“寧芙”來表達。寧芙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仙子,她們不是人,沒有人的所具有的靈魂,她們不是動物,因為她們可以像人一樣思考,她們也不是神,并不能永生。寧芙唯一獲得救贖的方式是,“倘若她們與男性交媾,并與之產(chǎn)出孩子,那么她們就能獲得一個靈魂。[7]”如此,寧芙便成為真正的人類。

借由阿甘本的闡述,寧芙便是圖像化的記憶。它無法通過自身獲得拯救,必須要經(jīng)由記憶主體來獲得意義。一旦記憶的物質(zhì)呈現(xiàn)與記憶主體交織,進而產(chǎn)出游離在意識與物質(zhì)之間懸置的、激起記憶主體感受的微觀能量,如同寧芙與人類的孩子。

克羅齊曾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dāng)代史,那么也就沒有一個基于自拍的回憶不是與此刻相聯(lián)的。人們面對過去的任一時刻,都是基于主體在此時此刻的重建。

從根本上來看,過去是虛擬的。“這些影像一旦進入我們,便不停地變換和生長。[7]”被喚起的記憶一旦生成,會和當(dāng)前的語境高度相關(guān)并在一定程度上結(jié)合。此處言說的語境不僅包括自拍照片再次瀏覽和觀看的敘事語境,同時也包括觀者的價值觀及對自拍的反應(yīng)。語境的不同使得記憶抵達的狀態(tài)產(chǎn)生差異,但都無法切實回到原始鮮活的生命,最終狀態(tài)都是當(dāng)下的回憶。由此,記憶獲得了再生的能力。

對于當(dāng)下的記憶還有一層不能忽視的意義,是自拍照呈現(xiàn)的物態(tài)介質(zhì)。不同的物態(tài)介質(zhì)也會加入進當(dāng)下的記憶中,如自拍究竟是在數(shù)碼介質(zhì)上還是在感光紙上觀看,自拍照的周邊環(huán)境也加入意義的再生產(chǎn),同時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四、結(jié)語。

在幾個世紀以前,自畫像者通過自我描繪,不斷地對自我觀看和探索,仿若畫下了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幾個世紀以后,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用自拍來留下歲月的氣息。“圖像……都源自緬懷思念。[8]”自拍是圖像記憶中重要的分支,與其余圖像不同的是,自拍照具有更強的主觀性、私人性,并且同自像一樣,可以記錄、留存自我審視后的身體,成為記憶的重要組成。

自拍照通過建構(gòu)后的圖像,以及當(dāng)下的語境,再次喚起失落的記憶。以此,記憶漸漸出現(xiàn)在人們的腦海中,它的輪廓逐漸清晰,色彩逐漸顯現(xiàn),帶著往昔的氣息,重新置入進我們的生命。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十九

余華先生的《活著》是在大學(xué)畢業(yè)前五月份看的一本書,當(dāng)時不知道為什么要看,但是就從圖書館的書架上順手拿下,現(xiàn)在才知道原來它在等《追尋生命的意義》,冥冥之中,終于等到你。

《活著》的結(jié)局是福貴孤身一人牽著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過往,《追尋生命的意義》的結(jié)尾時弗蘭克爾博士從集中營走出來,同樣是全家去世獨自一人。

我一直對生活很樂觀,即使是悲劇我也覺得悲劇之后終會等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幸的是《活著》沒有,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做到了。

二戰(zhàn)期間因弗蘭克爾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營死亡,不僅如此他每天還要經(jīng)受著饑餓、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經(jīng)被集中營摧殘地破敗不堪,但是,他仍舊堅持活著,直到最后從集中營走出來,而且還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帶著疑問,我閱讀了很多讀者的讀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寫那種所謂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義的東西,有的還涉及到了博士的意義療法,說實話,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尋找你為什么不選擇死亡的原因,你卻告訴我你要用你的悲慘經(jīng)歷來治愈別人,從而走出集中營花了很長時間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從未經(jīng)歷過死亡,但是我見證過瀕臨死亡的人,他們都還選擇繼續(xù)活著,不是茍延殘喘。

在農(nóng)村有很多中風(fēng)的老人,身體大部分部位都動彈不得,但是他們依舊不做死亡的選擇,甚至那些兒女不聞不問的老人,他們依舊頑強地活著。農(nóng)村講究“喜葬”,認為老人活到80歲左右沒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輩子積福積德。但是我又碰到過那些活到80多歲的老頭老太太,他們盡管疾病纏身,卻仍舊不選擇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蘭克爾的想法是類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學(xué)生寫的書評,他說他最欣賞的就是開篇的第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選擇自己態(tài)度的自由!”我不知道會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就是能夠去選擇更好的選擇,在死亡與活著,顯而易見,活著是更好的選擇。

福貴是個粗人,他不懂什么意義治療法,但是即便還只剩下一頭牛,他還是選擇活下來,因為只有活著才可以去回憶,有回憶才會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著的意義就是能夠憑借回憶來記起自己曾經(jīng)幸福生活過。

弗蘭克爾是個毋庸置疑的哲學(xué)家,能夠在集中營非人的生活中堅持活下來并且創(chuàng)立意義治療法的哲學(xué)家,他在書中提到在集中營殘酷生活中他經(jīng)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與心愛的妻子對話,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義,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有下一次與妻子的遇見,即便是幻想,那也應(yīng)該是屬于活著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離集中營,弗蘭克爾倒是不再去思考,因為太遠,不能作為生命的意義所在。

余華在《活著》當(dāng)中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蛘卟恍业?,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余華先生總算有一個對于活著的回應(yīng)。但是,最后弗蘭克爾還是沒有說出生命的意義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第一,創(chuàng)造和工作;第二,體驗?zāi)撤N事物或愛一個人;第三,受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能在創(chuàng)造和工作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福的,能在體驗?zāi)撤N事物或愛一個人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快樂的,能在受苦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運的,所以正在苦難中的我們,要好好活著,不為自己,只為上帝在蕓蕓眾生中選擇賜予我們的那一份幸運。

追尋光與影的原點讀后感篇二十

最近讀了一本心理學(xué)家弗蘭克爾寫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感觸頗深。他以自身在集中營里的悲慘經(jīng)歷,并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解釋關(guān)押在集中營里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xiàn)。也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huán)境中能生存下來,而有些人為什么又放棄生命!集中營里毫無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時刻都在死亡的邊緣,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就會面臨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并且飽受各種折磨的讓人痛不欲生的集中營里,選擇放棄生命的不占少數(shù),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活著!心理學(xué)家弗蘭克爾總結(jié)為以下三方面。

活著,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佛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yī)生,每當(dāng)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覺特別好。他想活著,哪怕集中營里的生活再痛苦,當(dāng)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多想一直這樣沉浸在里邊,更不舍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著,只為現(xiàn)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的時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dāng)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對話,他愛著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著也一樣在牽掛著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著離開集中營。

活著,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么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著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對于一個樂觀的人來說,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著。

或許,當(dāng)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想起兒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會覺得特別美好;想起每次離家時爸爸媽媽的叮囑,回家時他們高興的樣子,心里總是特別的溫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談理想時候的情景,對未來總是有那么多期待。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許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或許生命的意義就是這么簡單,或許人本來就是這么簡單,或許這個世界也不復(fù)雜!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才會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存在于生活過程本身!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12976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