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心得體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結構的合理性和語言的準確性,以便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寫心得體會時應注意批判性思維,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請仔細閱讀以下這些心得體會的范文,它們或許會給你的寫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美學經典,它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們學文的人都應該看看,因為它對我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將有很大的幫助。在戲劇和小說方面,“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章節(ji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讀懂戲劇和小說。
德國詩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關于藝術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語錄:
詩人究竟為一般而找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前一種程序產生出寓言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才有價值。后一種程序才適合詩的本質。它表現(xiàn)出一種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誰如果生動地掌握住這特殊,他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當時卻意識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識到。
朱光潛認為,這種提法很好地解決了形象思維與文藝思想性的關系問題。我認為,這涉及到藝術典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從共性出發(fā)還是從個性出發(fā)的問題。具體在我們的寫作活動中,以小說寫作為例,這個原則可以指導我們怎樣來塑造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們應選擇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包括具體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藝術的真實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說的故事都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
其次,我們要選擇的這個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個性,即使你寫的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也要寫出這個人的特殊性。小學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寫成一個樣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實就是把人物類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則。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們筆下的人物都要有個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當然就不符合寫作的規(guī)律了。
再次,要樹立用典型人物形象來表現(xiàn)一般規(guī)律的寫作原則。正因為我們筆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實,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為典型,還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質。
最后,為了要塑造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首先要善于觀察,找到一種事物與它事物的區(qū)別,對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現(xiàn)出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讓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在環(huán)境中碰撞、融合。這樣我們就能用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呈現(xiàn)生活的本質。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現(xiàn)代文化下人們更是發(fā)展了更多美學的分支。我們生活的現(xiàn)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現(xiàn)代感的同時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讓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體現(xiàn),生態(tài)綠化的興起,不正是體現(xiàn)人們在往更高層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時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種對于美感的滿足從而欣喜,這也成為一種美。
什么是美?如何學好美學?我們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美學,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難道一定要學好美學,才算懂美?朱光潛先生書中舉例的杜甫詩句“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確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達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質的美了。文學美,建筑美,都可歸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羅丹的話已經為我們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確方向。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談美》全書共有一五個話題,也便是一五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養(yǎng)”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便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與情趣,此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污染心靈,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鄙諺講:“距離孕育發(fā)生美”。賣火柴小女孩讀書心得體會其實朱老師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藝術和生存的距離。真實世界包圍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遐想,其形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孕育發(fā)生了距離,因此有了從古到今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應該也是此中原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計劃在此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孕育發(fā)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明白,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紀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現(xiàn)實生存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存。
人們對于熟習的事物總是容易紕漏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現(xiàn)實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識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孕育發(fā)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政府者迷,觀看者清”。
一天的時光轉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過了一個故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一三封信。然而通過這第一三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這便是朱光潛老師在八三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讀完朱光潛的《談美書簡》,讓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畫家提筆作畫,一展丹青,他們用水墨雕砌的瓊樓玉宇,是人們口中的藝術品;隱士不問名利,在絕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寧靜,致遠,這本身就是極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陽而活,向死而生,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們談美,談雕像畫卷的一筆一畫,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們的一生。
美,是可以給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顏六色的召喚,窮困潦倒的凡高怎會畢其一生獻于藝術?無論是斑斕勝于光影的星空,還是滿面太陽的笑靨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詞。凡高為著它們,窮盡了一生的苦痛,依然無懼風雨。我相信美是靈魂的解藥,在深陷泥潭時,它將披荊斬棘,為低處的泥沼種下花草。
疫情期間,很多的藝術家、歌唱家為白衣天使們獻出自己的作品。奮戰(zhàn)一線,生死間忙碌,他們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擊內心的美。這一種美用最精致的形態(tài)給予世間安寧幸福。
在向往高潔清廉之士時,我們其實是在向往一種真善美的世界?!皼Q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帶月而歸的閑適,“明朝散發(fā)弄偏舟”的浪漫,“九萬里風鵬正舉”的一種無畏與大氣磅礴。這一種對生活春暖花開始終抱有愛的真摯。我們推崇的風流風骨,是對生活的苛刻,也是對美的砥礪。全由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心態(tài),才能將臃冗的一生待盡,“慢慢走,欣賞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鯨魚,一生的訴說只給懂它的人聽,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謂鮑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過須臾之間,只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這一種真心,比起所謂功名利祿,在某個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貴的多。
美,是對人生的選擇。
在藝術、生命中,不吝惜時間一兩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錦,將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創(chuàng)造星子,去辨析“無所為而為”的真實,感受慢處的涼意,傳播處世的美好。
這一生,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利用這個寒假我讀了兩本書:《第五項修煉》和《杜拉拉升職記》,我從書里看到的似乎只是一些表層的東西,卻也足以讓我受益。
先看的是《第五項修煉》,剛開始看著那些環(huán)行線路圖和那些專業(yè)術語,有些為難,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連續(xù)幾年名列全美暢銷書的排行金榜。慢慢我讀懂了。呵,那感覺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個小學生樣端坐著,聽著他從內心深處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著他為我開啟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經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語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還有那些我還是有些不感興趣的圖表,都在給我以啟迪以思考。
我喜歡那個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會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溫水中,然后慢慢加熱,當溫度慢慢上升時,青蛙將變得愈來愈虛弱,最后無法動彈。雖然沒有什么限制它脫離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huán)境中激烈的變化,而不是針對緩慢漸進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放慢自己認知變化的步調,并特別注意那些細微以及不尋常的變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運。
《第五項修煉》有五項主要的內容:分別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團隊學習、全局思考。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彼得圣吉博士的觀點是要我們去發(fā)展學習型的團隊合作。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中學到自己需要的理論,并把這項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兜谖屙椥逕挕纷肿秩缬?,發(fā)人深思,催人覺醒,授人以漁,引人成功......
讀《杜拉拉升職記》完全是抱著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卻也看到了許多許多的東西。這是一本貼近現(xiàn)代生活的書,是對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書中的主人公,那個具有時尚名字的杜拉拉,因她身在世界500強之外企職場,執(zhí)著上進踏實勤奮,用一般人難有的勤奮,再加上不斷學習聰明的大腦,為她自己加薪晉級換來了機會,最終成長為這個大公司的hr經理,并為自己贏來了理想中的愛情。
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奇怪的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敗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實、自在、瀟灑,失敗平庸者過得空虛、艱難、猥瑣。人活著就像航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目標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任何風向對他來說都是不順的"。對于剛剛踏出校門的人們,每個人都會懷揣各種各樣的夢想,然而當你真正步入一個公司,處于一個職位的時候,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其實現(xiàn)實與自己所想象的情況是不同的,這樣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則會順流而下,然而時間和實踐證明往往后者會走的更遠、更好、更順利,而前者多會在抱怨中生活。因此,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適應當前環(huán)境的時候,我覺得其實改變自己比起改變環(huán)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實用和實際一些。這樣在工作中不論環(huán)境如何改變,你都可以應對自如,因為你本身就在改變。而另一方面,對于工作和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在你的身邊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還應具備的就是"思考"。其實在工作中會思考的人要比只會努力的人更輕松、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為一名現(xiàn)代社會的大學生,我們也很快將要走出校園,踏上社會,有屬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我認為向杜拉拉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于改變勤于思考。
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你若青澀,便還能成長;你若熟透,便將腐爛。只要你還肯學,就能不斷成長。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朱老說過,美學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更小的說便是唯物主義。也就是說一切的藝術品與美都是從現(xiàn)實中出發(fā)而高于現(xiàn)實,引領人類進步的。唯物主義論傾向于一切源自于勞動生產,勞動使人進步,產生理想,從而有經濟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這句話是適用的:經濟基礎決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而勞動生產和現(xiàn)實條件又決定著經濟情況,而唯心主義恰恰顛覆了勞動生產與理想的位置。
對于美感是一種傾向,還有更精確的解釋。人是一個整體,他是有聽覺、視覺、嗅覺、意志、思想等感官組成的。從前西方人分割開來看,以黑格爾等為首的美學大家們只注重聽、嗅、視三感,認為美是客觀的,與人的主觀感覺無關??烧缟衔乃f,沒有美感何來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與思想的一種傾向。可總結為:人是一個整體;美與美感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中有一處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解釋,我頗為喜歡。人是審美過程的主體,自然為客體,當然,主體也屬于客體,人也是審美對象之一嘛。主體與客體并不是互相對立的兩面,客體產生美,主體應而產生美感,二者為一整體。同時,人類的勞動生產便是不斷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然,讓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規(guī)律的過程?!霸谶@個過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豐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發(fā)揮了他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質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對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強和提高了?!边@便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對獨立,而自然中有人類,人類中又有自然。馬克思說過:“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質只對于社會的`人才存在;因為在社會里,自然對于人才作為任何人的聯(lián)系紐帶而存在——他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為他而存在——這是人類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這樣,自然才作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礎而存在。只有這樣,對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變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對與他就成了人。因此,社會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統(tǒng)一體——自然的真正復活——人得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的人道主義。”多么好的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啊!這不正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向往的么?我想那應該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五一”期間逛新華書店,應女兒的要求,買了一本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篇目《談美書簡》。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頁的小書。女兒學習忙無暇閱讀,我便拿來品讀,了有收獲。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復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獲。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小書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tǒng)一進行回答的提出,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詳盡不是系統(tǒng)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fā)的作用。
比如在《奇特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fā)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需要體現(xiàn)社會具有發(fā)展的某些規(guī)律并且歷史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中所典型人物應生活在眾所周知環(huán)境中,而不能與環(huán)境相脫節(jié)。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xiàn)的,是在特殊中會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文學作品出必然性,是與再現(xiàn)“奇特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這一節(jié)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的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心血學者把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讀者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嬉笑怒罵,無論是對于想要或者知識的讀者還是對于有志于美學研究擴展文學創(chuàng)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對于怎樣大力開展學術工作,他教導說:“我們栽的是科學工作,是第二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嘲弄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品性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外界影響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習,做管理工作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tài)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容不謀而合。所也說:無論做什么工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美學經典,它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們學文的人都應該瞧瞧,因為它對我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將有很大的幫助。在戲劇和小說方面,“典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章節(ji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讀懂戲劇和小說。
德國詩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關于藝術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語錄:
詩人究竟為一般而找來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前一種程序產生出寓言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才有價值。后一種程序才適合詩的本質。它表現(xiàn)出一種特殊,并不想到或明同時指出一般,誰如果生動地掌握住這特殊,他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卻意識不到,或是了事才意識到。
朱光潛認為,這種提法很好地解決了形象思維與文藝思想性的關系問題。我認為,這涉及到藝術典型在創(chuàng)作過程從是從共性出發(fā)還是中個性出發(fā)的問題。具體在我們的寫作活動中,以小說寫作為例,這個原則可以指導我們怎樣來塑造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們應選擇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包括具體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自然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是直觀存在的,也可以是藝術的真實客觀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說的故事確實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
其次,我們要選擇這個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個性,即使你寫到的.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也要寫出這個人的特殊性。小學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寫成一個樣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實就是把人物類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則。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所以我們筆下手筆的人物都要有個性,不然就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所以就不符合寫作的規(guī)律了。
再次,要樹立用典型人物形象來表現(xiàn)一般規(guī)律的寫作原則。正因為我們筆下人物形象的人物是早期的,所以他更真實,更能反映校園生活的原貌。因為典型,還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某種程度。
最后,中會為了要演繹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首先要勤于觀察,看到一種事物與它事物的區(qū)別,對涵義旨趣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現(xiàn)出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所,讓人物的特質與命運在環(huán)境中碰撞、融合。這樣我們就社交生活能用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呈現(xiàn)生活的本質。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談美書簡》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家朱光潛晚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系統(tǒng)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chuàng)作方法等!下面是本站帶來的談美書簡讀書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我無論站在前臺或站在后臺時,對于失敗,對于罪孽,對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贊?!?/p>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書。對于朱先生,我雖有耳聞,但他的文字卻是首次得見,真是歡喜得不得了。樸實流暢的文字和隨和真誠的。
作文。
態(tài)度正是我所喜歡的。首先讀的是朱先生當年從海外寄給國內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談論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極其普通的話題,但同時也是極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問題。比如,讀書與作文,動與靜,情與理,人生與我。讀朱先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真是一種享受,夏丏尊當年在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寫的序里說,朱先生的這些信“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磥硐南壬鷮@些信太了解了,單就這句話就引我一頭扎進了這些信里。
“談人生與我”是最后一封信,其中講到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這兩種眼光真是獨特,朱先生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人。關于“人生與我”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一輩子都未必真正思考過。然而,不論思考與否,我們卻由不得不受這個問題的影響。人來到世間,活在現(xiàn)世,快樂與否,幸福與否,都與這個問題脫不了干系。同樣是人,有的樂觀,有的悲觀,有的積極,有的消極,有的有出世的態(tài)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終其一生只感到索然無味,這個中滋味也多半受這個問題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與我的關系,可是決定我們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關乎每個人一生的大事,我們最好還是學習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這個問題的眼光非常獨特。他把人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同時也把自己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他說人類比其它萬物感覺到苦,是因為人覺著自己比草木蟲魚重要,同樣,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覺著苦,也是因為這些人覺著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這些見解實在精彩!細想想,還真是這么回事。也許有人會反駁,人是萬物之靈,怎能與草木蟲魚同日而語?!當然,這樣的說法無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講的是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我們就沒必要糾纏于什么低等與高等的差異問題了。順著朱先生的話想一想,的確,人干嘛非要那么在意自己呢。說實在的,這偌大一個天地間,多我一個,少我一個,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罷,實在是無礙于“天地之和”??茨切┎菽鞠x魚,無論和風甘露,還是凄風冷雨,不都是一樣地活著,草木該繁茂時即繁茂,該凋零時即凋零,蟲魚該強健時即強健,該衰老時即衰老,誰也沒有覺著自己幸運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獨我們人類,七情六欲俱全,最易自艾自憐,自尋煩惱。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當作草木蟲魚看待,人生豈不慘淡?事實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無論看人生的喜劇,還是人生的悲劇,總帶著欣賞的成分,總覺著有趣味,總能尋到美的感覺。也許正是這種眼光,這種特質,使朱先生最終功成名就,開我國現(xiàn)代美學之先河。可是,古往今來,多少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慨嘆著人生的無趣無味,又有多少人在無趣無味中苦度了一生呢?,F(xiàn)在看來,人生到底有無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雙眼一顆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劇別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劇別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許多把玩的對象,自然毫無趣味可言。許多人終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從自身而來,這樣的人生難免趣味無多。
學了朱先生的眼光,我發(fā)現(xiàn)人生的喜劇遠遠多于悲劇。比如,之前總看不慣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厭惡,如今換一種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還真是趣味無窮呢。如有的女人不論別人是否感興趣,總愛在人前夸贊自己的老公,其實無非是要告訴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能與達官顯貴同進同出,如何如何享盡人生浮華,我之前很反感這樣的人,覺得她們無聊膚淺。現(xiàn)在換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后臺袖手旁觀,便覺得這種女人也著實可愛,于是也便能以另一種態(tài)度欣賞她的津津樂道與沾沾自喜了。欣賞之余,還意識到自己當初也不免有狹隘之嫌,的確,她們能在這些事上尋到無盡的樂趣和人生的滿足感,我們又何必嫌惡呢。還有,之前很看不慣一些口是心非的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總是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廁時見到了a同事,a同事剛燙了卷發(fā),我的這位同事就夸贊說,哎呀,你的頭發(fā)燙得真好看,多么適合你的臉型和氣質。
a走后,b同事也來如廁,剛巧,b同事也剛剛燙了卷發(fā),我的這位同事馬上又扭頭夸贊道,哎呀,你燙的這個發(fā)型真好看,剛才我看見a,她的頭發(fā)燙得一點兒都不好,還不如不燙呢。一邊說著一邊興沖沖地往外走,誰知話音剛落,便看到a還站在衛(wèi)生間門口,這位同事當時窘得無地自容。后來在工作中屢次遇到這樣的人和事,雖不如這個例子典型,但總是大同小異。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不免從心里鄙夷其兩面三刀,說話辦事不講原則,做人沒有誠意。但現(xiàn)在換個眼光看,便也覺無妨大礙。一個人是什么樣的脾性,他的話該如何聽,時間久了周圍的人自然會有共識,這樣的人若能從口是心非中獲得些樂趣,就隨他去,若能獲得些教訓,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豈不更好,我們完全可以拿它當個喜劇看看,實在無妨。
如此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劇我見得不多,但也并非沒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于學業(yè)無成,一直未尋到合適的工作,有幾年游手好閑,苦悶之余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媽眼看著兒子一步步誤入歧途,家庭也墮入困境,二老終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沒有教育好兒子,嘆自己不該一次次縱容遷就。哥哥也終日愁苦,悔自己做錯了事,辜負了青春好年華。他們都是我至親至愛的人,看著他們愁苦,我也愁苦,覺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現(xiàn)在學了朱先生,換一種眼光看,正所謂“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每個人只能擇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較多坦途,有的人較多磨難,雖說有時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但更多時候人在命運面前也是無能為力。至于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運差,似乎千百年來也沒人說得清,佛家講前世,講因果,講輪回,就是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論信與不信,我們卻或多或少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謂的“知命”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順也好,逆也罷,我們都須在這世上走一遭。
面對人生的悲劇,埋怨毫無作用,有時連抗爭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負責任,也怪怨爸媽太驕縱兒子,對兒子的事大包大攬。可這些都于事無補。后來,我逐漸冷靜下來,換了一種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責怪父母,而是盡己所能做些實際的事。我讓哥哥離開原來的環(huán)境,到北京自謀生路。大半年下來,他雖生計艱難,但至少平靜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態(tài)度,而且能憑借自己的努力養(yǎng)活自己。爸媽看到兒子終于自食其力,心也漸漸安定下來,我從他身上也越來越多地看出堅定與信心來了,家里又有了歡聲笑語。朱先生說,“悲劇也就是人生的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出莊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后寫道:“我無論站在前臺或站在后臺時,對于失敗,對于罪孽,對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贊?!边@樣的人生態(tài)度讓我倍感溫暖。一副冷眼,一個熱心,便道盡了“人生與我”的關系。我們對待人生的悲喜劇,對待他人,對待自己,都既用得著一副冷眼,也用得著一顆熱心,一副冷眼能讓我們氣定神閑,從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隨了世俗去,一顆熱心能讓我們發(fā)現(xiàn)趣味,發(fā)現(xiàn)美,既關愛他人,也顧到自己。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啟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說,也許有人認為他拿人比禽獸諸物,會將其視為異端學說,那他本可以搬出古圣先賢來為自己的理論辯護,如孔子所謂“知命”,孟子所謂“盡性”,莊子所謂“齊物”,宋儒所謂“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和希臘廊下派哲學,他都可以拿來作為護身符。但朱先生認為不必如此,因為“我雖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賢的聲威”。這句話之于我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它使我認識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個人更應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圣先賢嚇得畏首畏尾縮手縮腳。之前,我一直很有種自卑感,覺得自己沒有生在書香之家,對于人文哲理,雖有興趣,可缺少底蘊,更談不上學養(yǎng),后來年紀稍長,漸漸有了些人生體悟,也想偶爾抒發(fā)一下情懷,但常常缺少勇氣,羞于表達,生怕被人笑話,在古圣先賢面前出了丑。讀了朱先生的這句話,總算對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種眼光和態(tài)度。
古圣先賢與我,時代雖有古今之分,天分雖有高低之別,但同樣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個人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淺,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將悟到的東西說出來總結出來,有的人說不出來總結不出來。但無論如何,總不至于有大區(qū)分,既然如此,何必擔心在同類面前出了丑。我只要相信,我于這個人世間體悟到的必是人類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顧及古圣先賢是否說過,或是如何說的。這樣的話說出來,不知會不會引起誤解,以為我竟然膽大妄為到不把古圣先賢放在眼里。事實上,朱先生的這句話并不能減少我對古圣先賢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讓我有了勇氣重視自己。單為這個進步,我也該好好感謝朱先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黃昏還用如此細膩且深入淺出的文筆,將深奧的美學知識娓娓道來。對朱光潛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現(xiàn)代文化下人們更是發(fā)展了更多美學的分支。我們生活的現(xiàn)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現(xiàn)代感的同時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讓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體現(xiàn),生態(tài)綠化的興起,不正是體現(xiàn)人們在往更高層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時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種對于美感的滿足從而欣喜,這也成為一種美。
什么是美?如何學好美學?我們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美學,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難道一定要學好美學,才算懂美?朱光潛先生書中舉例的杜甫詩句“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確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達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質的美了。文學美,建筑美,都可歸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羅丹的話已經為我們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確方向。
今天又是心血來潮,看到書架上有本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正好電腦被兒子霸占,不如拿來讀讀。一開篇第一封信關于讀書的議論就于我“心有戚戚焉”了,對自己也是一個指導,因為自覺不算得真正的讀書人。
第二封信是談動,“閑人大半易于發(fā)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倒是真的。每天閑時都做著同樣的事,上網、聊天、聽音樂、放音樂、唱歌,時間一長便覺無聊,因為畢竟不是正事。哪有忙著正事的人會發(fā)愁呢?即使正事讓你發(fā)愁也不可能給你時間正兒八經的坐著發(fā)愁的,而是會拼命想方設法去解決,也就是說發(fā)愁的人往往發(fā)的愁也是無關緊要的。
不過,愁有用嗎?“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對自己的看法不外乎這兩種吧,或是偉大,或是渺小,都不該在閑時發(fā)愁。
剛剛扣上談美一書,便提筆來寫感,頗有幾分應付之意。但事實并非如此。于我,一個從未考慮過什么“美”是什么,并幾乎不與藝術沾邊的高中生來說,讀這本書真的有些吃榴蓮之感,首先是無從下手摸不到頭腦,其次便是內容的苦澀。因此,我實屬是怕不立即記下點什么,怕是白讀了這篇佳作。于一門生疏的知識,我隨時頗為認真讀過,但僅僅一遍,還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該讀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聲,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于此,淺談一下我的拙見。
這次使我真正了解了美的范圍,我想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處。當然,美的范圍無人可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因他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領域。語言、聲音、畫面、勞動生產、建筑···皆屬美的范疇。人與自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美得締造者。可這之前,我只狹隘的認為藝術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處的藝術品也只是狹隘的定義),用心領會2,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藝術接觸,都在與美接觸,依據動聽的話語,一道虹,一片發(fā)人深省的文章···沒有人可以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正如文中所說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頗具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而美與美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
沒有脫離美感的客觀美的單獨存在,正如朱老所舉,沙漠中再宏偉的建筑,沒有得到主觀美感的肯定,誰又能說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種傾向,不同人的傾向不同,因此沒人會了解且統(tǒng)一所有人的傾向,也就無法給美一個確切的定義。這里所說的沒事一種傾向,就大大的擴展了美的含義,這就可以用我們所說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來解釋。我們一般人眼中與思想中的美,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實不然,我們心中冥冥中有一種自然地傾向(這貌似就要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了),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丑陋,可卻擁有一顆感恩高尚的心,這時我們便產生了一種自然地傾向,傾向于欣賞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內在美。而同時,美感變產生了。
德國詩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關于藝術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語錄:
詩人究竟為一般而找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前一種程序產生出寓言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才有價值。后一種程序才適合詩的本質。它表現(xiàn)出一種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誰如果生動地掌握住這特殊,他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當時卻意識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識到。
朱光潛認為,這種提法很好地解決了形象思維與文藝思想性的關系問題。我認為,這涉及到藝術典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從共性出發(fā)還是從個性出發(fā)的問題。具體在我們的寫作活動中,以小說寫作為例,這個原則可以指導我們怎樣來塑造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們應選擇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包括具體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藝術的真實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說的故事都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
其次,我們要選擇的這個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個性,即使你寫的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也要寫出這個人的特殊性。小學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寫成一個樣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實就是把人物類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則。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們筆下的人物都要有個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當然就不符合寫作的規(guī)律了。
再次,要樹立用典型人物形象來表現(xiàn)一般規(guī)律的寫作原則。正因為我們筆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實,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為典型,還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質。
最后,為了要塑造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首先要善于觀察,找到一種事物與它事物的區(qū)別,對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現(xiàn)出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讓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在環(huán)境中碰撞、融合。這樣我們就能用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呈現(xiàn)生活的本質。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書簡》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tài)度,對美感態(tài)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fā)。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tài)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tài)度求的是善,科學態(tài)度求的是真,美感態(tài)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里來,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系,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chuàng)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chuàng)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系,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p>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于激發(fā)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書簡》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凈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fā)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xiàn)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贊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傊?,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美是一種珍貴的品質,它蘊含著深厚的內涵,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與美的接觸中,我體驗到了它的力量和魅力。美在我的心中孕育著智慧和善意,并讓我更加欣賞生活的美好。我深信,通過培養(yǎng)對美的理解和培養(yǎng)美的品質,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世界上的美。
首先,美是智慧的象征。無論是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還是自然風光,它們都向我展示了智慧的精髓。當我欣賞一幅畫作時,我能夠感受到藝術家靈魂的表達和深思熟慮。同樣地,一本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夠通過文字編織出富有內涵的世界,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而自然風光則是大自然智慧的結晶,每一朵花朵、每一片葉子、每一滴雨水都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信息。通過這些接觸,我深知智慧與美是相輔相成的,智慧源于對美的理解和探索。
其次,美是善意的代表。在美麗的事物面前,我更加愿意抱持著善意的態(tài)度。當我欣賞一件藝術品時,我感受到藝術家的用心和對美的熱愛。當我欣賞一部電影時,我進入了導演創(chuàng)造的美好世界,感受到了他們向我們傳遞的善意和理解。同樣地,當我觀察大自然時,我發(fā)現(xiàn)萬物都是如此和諧相處,它們相互依存,共同呈現(xiàn)出美麗的景象。因此,我認為,美是善意的體現(xiàn),它能夠使我們更加善待他人和這個世界。
第三,通過美的體驗,我更好地理解了生活的美好。當我欣賞一場音樂會時,音符在我身邊跳躍,震動著我的靈魂。當我登上山巔俯瞰整個城市時,我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延續(xù)和每個人的努力。當我品嘗美食時,我發(fā)現(xiàn)美食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享受,而是一種對生活熱愛的表現(xiàn)。通過這些美好的體驗,我更加珍惜每一天,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然而,美不僅僅存在于外在的世界中,它也在我們心靈中孕育。盡管人們對美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份獨特的美。這種美暗藏于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熱愛、堅持和付出的過程中慢慢綻放。當我們追求自己的夢想時,當我們助人為樂時,當我們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我們散發(fā)出的那份美就不斷增加。因此,我認為,要真正理解和欣賞美,我們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美的品質,堅持自己的價值觀,發(fā)掘和展現(xiàn)自己內心的美。
總而言之,美是智慧和善意的象征,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世界上的美。通過體驗美,我們能夠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同時,每個人都內心中都有一份獨特的美,我們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美的品質,發(fā)掘和展現(xiàn)自己內心的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賞美,讓美在心中華麗綻放。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以作者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進行闡述。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什么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著作《談美》。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于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一書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美——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guī)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于現(xiàn)在和過去的態(tài)度也有同樣的分別……”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對我的態(tài)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tài)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作為一本經典的美學著作,《談美》一直以來都是藝術愛好者和美學追求者們的必讀之作。讀完《談美》后,我深感受益匪淺,對美學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在讀《談美》時的心得體會。
首先,《談美》對美學的定義給了我全新的認識。美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而閱讀《談美》之后,我對美學有了更準確的理解。易中天在書中指出,美學是研究美和藝術的學科,它關注著人類審美的過程和規(guī)律,深入探討了美的本質和人類對美的感受。這讓我認識到美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不僅僅關乎藝術,更關乎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
其次,《談美》讓我對審美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審美能力是每個人都應該培養(yǎng)和提高的能力,而《談美》給了我一種新的思路。易中天在書中強調,審美能力需要通過觀察、比較和思考來培養(yǎng),而這種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通過《談美》的閱讀,我意識到只有不斷地觸碰和接觸各種藝術形式,才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能力,并且從中獲得更多的美的感受和享受。
再次,《談美》讓我對藝術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藝術是一種表達和傳達情感的形式,而不僅僅是一種逐利的手段?!墩劽馈分械陌咐治錾钊霚\出,很好地向讀者展示了藝術之美。通過對繪畫、音樂、戲劇等不同藝術形式的解讀,我學會了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這些藝術作品,從而收獲了更多的美的體驗?,F(xiàn)在,我逛美術館和參加音樂會成了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而這都源自《談美》對我藝術的啟發(fā)。
此外,《談美》讓我開始思考美的價值和意義。美是一種精神和情感的滋養(yǎng),它不僅僅存在于藝術作品中,更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墩劽馈分械陌咐治鲎屛沂芤娣藴\,讓我認識到美是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需求,它給予人們內心的滿足和幸福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需要更多地去追求美,去感受美,這樣才能擁有一個更加豐富和有意義的生活。
綜上所述,《談美》給了我關于美學的新認識和理解,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體驗美。通過讀這本書,我不僅僅學到了知識,更收獲了一種對美的敏感和追求。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會更加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認真欣賞和體驗美,讓美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墩劽馈凡粌H僅是一本美學著作,更是一本啟迪人心的風格和情感的指導書,它讓我明白了美的重要性,也讓我在追尋美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五
美,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它或在絢麗的花海中,或在深邃的星空下,或在美麗的笑容中閃耀。它是我們生活中的點滴,也是我們靈魂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而對于美的感悟與體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在我的眼中,美就是心靈的精致盛宴,是生活的藝術,是內心深處的那份獨特的美麗。下面,我將用五段式的文章結構展開探討。
第一段:美是內在的靈魂之光。
美,不光只存在于外表,更深刻地體現(xiàn)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當我們看著一個笑臉,那種純真的喜悅會瞬間傳播到我們內心;當我們讀著一本優(yōu)美的文字,那種心靈的共鳴會讓我們沉浸其中。人的思想、情感、品德,這些才是真正顯現(xiàn)一個人美麗的元素。正如柏拉圖所說:“美在見或聽甚至思問,只有為喜悅且不引睛過往之視覺力?!泵?,是我們心靈中散發(fā)出的那束燦爛的光芒,是我們與世界相連的紐帶。
第二段:美是外在的藝術展現(xiàn)。
美,也可以通過外在的藝術展現(xiàn)出來。從盛夏花海的五彩繽紛到冬日白雪的純潔明凈,大自然以其壯麗的景觀扮靚了我們的世界;從音樂的協(xié)奏曲到繪畫的杰作,藝術家們通過他們的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美的力量。當我們欣賞藝術品時,我們感受到一種美的沖擊,一種音符與顏色的交織,透過這些外在的表達,我們得以窺見內心的美。
第三段:美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美,不僅只存在于物質世界,也是我們與人相處的一種表達。在我們與別人的互動中,美滲透到了人際關系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中。那一次朋友深情的抱抱,那一次父母為我們默默付出的眼神,那些我們?yōu)閯e人行善時的喜悅,都是美的存在。當我們用微笑去迎接這個世界,用關愛去幫助他人,我們就在創(chuàng)造著美的瞬間,讓美與善意成為我們人際關系中最明亮的波光。
第四段:美是對于事物的獨特觀察。
美,在每個人眼中有著獨特的影響力。每個人在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和觀察角度上都有不同,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我們才能從各個角度欣賞到不同的美。譬如,在一個小鎮(zhèn)上,有人可能會被悠悠的鐘聲所打動,有人可能會被爛漫的陽光所感染,而有人可能會被石板街上老人們溫暖的微笑所感染。美,正是在我們對事物的獨特觀察和理解中體現(xiàn)出來的。
第五段:美是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美,是一份熱愛與追求。當我們深深地愛上這個世界,欽佩它的獨特之美,我們就開始懂得如何追求美。當我們對生活充滿激情時,用心感受每一個細節(jié),品味每一口食物,欣賞每一處風景,我們就是在感受美;當我們不斷提升自己,勇敢嘗試新事物,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我們就是在追求美。
美的表達方式千差萬別,但無論如何,美都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它可以照亮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愉悅和溫暖。美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生活的方式,讓我們用心去感受、去追求美的每一瞬間,與美共舞在人生的舞臺上。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六
《談美》是一本權威的美學理論著作,作者于西元19世紀末期,以其獨特的思想和對藝術的深入思考,對美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閱讀這本書后,我深深地被其深刻的見解和思想所吸引,特此撰寫這篇心得體會,與讀者共同探討美與藝術的真諦。
第二段:審美的定義與特征。
美學一詞源自希臘文的"aisthesis",意為感知、感覺?!墩劽馈穼γ赖亩x非常全面,不僅僅是物質形態(tài)的美,更涵蓋了精神層面及藝術的美。它通過對審美對象、審美主體和審美過程的分析,揭示出美的特征。作者指出,審美是一種主觀感受,通過觀察、思考和欣賞,人們得以獲得美的享受。同時,美不僅是一種瞬間的感知,更是一種持久的情感和價值。
第三段:藝術的形式與價值。
藝術作為美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在《談美》中得到了深度剖析。作者提出,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于作品表面的裝飾性,更在于表達出的思想和情感。藝術通過形式的塑造來打破常規(guī)的表達方式,通過獨特的美感傳遞出藝術家內心的體驗和感受。藝術作品不僅僅是展示給觀眾的作品,更是藝術家自身情感的釋放和表達,因此藝術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意義。
第四段:美的價值觀與人類精神追求。
作者認為,美不僅僅是個人的感覺和欣賞,更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價值標準。美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它在人類歷史和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能夠激發(fā)人們內心最純真的愉悅和共鳴,引發(fā)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在物質化和功利化的社會中,人們對美的追求已不再局限于藝術領域,而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欣賞美的事物和體驗美的情感,人們能夠找到心靈的安寧和力量。
第五段:個人的心得與感悟。
在閱讀《談美》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感美的力量是無窮的。美是人類精神的寄托,也是人類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被瑣碎的事務和日常的壓力所糾纏,而忽略了美的存在。然而,美卻時刻存在于我們周圍,無論是自然的景色、藝術的作品還是人性的善良,都是我們感受美好的途徑。通過學習美學理論,我不僅對美的概念和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明白了美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美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樂趣和意義,也能夠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
總結。
通過閱讀《談美》這本書,我對美學的理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美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存在,它不僅在于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更在于生活中的點滴。美是人類精神的追求和向往,通過欣賞美的事物和體驗美的情感,我們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并努力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墩劽馈方o予了我對美與藝術的深入思考,也讓我明白了美對于人類的重要性。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與更多對美有興趣的讀者一起,探討和分享美的魅力和價值。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七
美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是人類在感觀世界時從中體驗到的一種獨特的審美享受。從自然風光到藝術作品,美無處不在,它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救贖和心情的放松。對美的追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然而,如何欣賞美、如何感受美、如何從生活中汲取美,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以下將從我個人的心得體會出發(fā),談談美的感受與啟示。
首先,美的心得體會是一種能力。對美的感知需要一種慧心,一種超越物質世界,關注內心感受的特質。只有用一顆純凈的心去聆聽大自然的凈化之音,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世間萬物有各自的美,只有敏感于美的心靈才能體驗其中的真正美妙。美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色彩,更是一種內在的情感。譬如說,當我來到繁華的都市,看到燈火輝煌的摩天大樓,刺激感官的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人類智慧的偉大,這種感受并非來自于眼前的奇觀,而是來自于內心所體會到的發(fā)自真感覺的力量。
其次,美的心得體會是一種修養(yǎng)。美的感受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需要對文化藝術的敏感與理解。通過閱讀經典文學、欣賞音樂藝術、參觀博物館等方式,可以培養(yǎng)對美的理解與鑒賞能力,進而提高自己對美的感受。美的修養(yǎng)也包括對他人的關愛與尊重,對于美的感受往往需要雙方共同的審美品味。每個人對美的感受都是主觀的,但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與分享可以互相啟迪,拓寬視野,讓美的感受更加豐富多樣。
再次,美的心得體會是一種態(tài)度。對美的感知需要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與開放的心態(tài)。美無處不在,只有抱著積極的心態(tài),才能不斷尋求和發(fā)現(xiàn)美。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戰(zhàn)時,持有從美的角度出發(fā)的態(tài)度,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美的力量可以時刻激勵自己前進。譬如說,當我感到沮喪與困惑的時候,我會在大自然中散步,感受陽光的溫暖、花朵的綻放,這樣的經歷讓我重新找回自己,重新走上良好心境。
最后,美的心得體會是一種影響。美的感受不僅僅是對個人心靈的撫慰,也可以成為一種向他人傳遞美的力量的手段。當人們感受到美時,會激發(fā)出積極的情感與力量,從而將美的感受傳遞給他人。美的影響是無限的,它可以溫暖人心、啟發(fā)智慧、激勵勇氣,甚至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總之,美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是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情感,通過慧心、修養(yǎng)、態(tài)度和影響四個方面的體會與感悟,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美的本質以及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美的力量。通過對美的感受與理解,我們可以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從而與美共舞、與美同行。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懷著開放的心態(tài)和敏感的感知去領悟、去感受、去體驗美所帶來的無窮魅力。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八
這其實才是我20_第一本看完的書,《大設計》是第二本,顯而易見《大設計》更吸引我,所以執(zhí)拗地要第一后感寫《大設計》。
對于朱光潛的《談美》,最直觀的感觸是怎么能夠離開說教的形式去表達。盡管感覺朱光潛本人也是很討厭那種形式的,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卻都是此般的影子(個人感受),每個我們都好像有點此番傾向似的,由此我想我該如何避免呢?還是說難以避免。
專業(yè)書籍就得專業(yè)對待。
一
面對事物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科學和美感。一為實用。(舉例中他說到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類意義之外,便尋不出其他意義。p12)(對于持有這種想法的男人,我只能說這種男人除了是生小孩一類的意義之外,也很難尋出其他意義了)【沒錯,耿耿于懷】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xiàn)形象于直覺時的特質。
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很像p話)。真善美三者俱全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那可能不存在完全的人吧?)人所以異于其他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怎么就不高尚了呢?)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哦)只有藝術作品是真正不朽的(沒有什么是不朽的)。
二
美要和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距離。不及,容易回到現(xiàn)實世界;遠了,使人難以欣賞。藝術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藝術是主觀的,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藝術經過的情感是通過反省的。
三
移情作用,移情不一定是美感經驗,但美感經驗常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帶有無意的模仿:(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返照(2)人不但移情于物,還要不知不覺模仿物的形象。
四
(一)美感要素:(1)目前意象和實際人生有適當距離(2)觀賞時這種意象時,要聚精會神以至于物我兩忘的境界,于無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態(tài)移注于我。
(二)美感與快感的區(qū)別: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美感態(tài)度不帶意志不帶占有欲。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
五
美感與聯(lián)想。聯(lián)想是知覺和想象的基礎,藝術不能離開知覺和想象,就不能離開聯(lián)想。
六
快感不是美感,聯(lián)想不是美感??甲C和批評也不是欣賞。批評者分為:1導師地位的2法官地位的3舌人地位的4印象主義批評的??偨Y:考據不是欣賞,批評不是欣賞,但欣賞不能沒有考據和批評。
七
(一)什么是美?他說的:康德—美感判斷主觀,卻普遍,人心構造相同。黑格爾—美是個別事物上見出概括或理想。托爾斯泰—美的事物含有宗教和道德教訓。他認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內心,是心物婚媾后所產生的嬰兒。(這個字真難打)(二)我與物的關系:(1)最簡單的形象的直覺都帶有創(chuàng)造性(2)心靈把混沌的事物綜合成整體的傾向有一個限制,事物也要本來就有可綜合的整體的可能性。(三)美與自然的關系:是美就不自然,是自然就不美。(他想說的就是一定會帶有你的主觀色彩,而你的主觀感受的美就是已經經過你的藝術化了)。
八
美是常態(tài),丑是變態(tài)。(一)自然美可以化為藝術(二)自然丑也可以化為藝術。
九
欣賞中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中有欣賞。藝術起源游戲說。
十、十一、十二。
十三。
技巧:(一)方法(二)媒介知識【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
十四。
十五。
要嚴肅和豁達同時客觀而言,除去朱光潛的男權思想不談,他的《談美》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特別是后半部分,個人覺得還是頗有裨益。最大的優(yōu)點是引用了許多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且古詩詞等都引用的恰到好處?!緩男乃挥饩亍恳彩俏蚁脒_到的一種狀態(tài)。
精則專,泛則濫。總體而言是這樣的,也是我個人需要警惕的。說到美本身,總覺得我們在追求真正的美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九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tài)度,對美感態(tài)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fā)。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tài)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tài)度求的是善,科學態(tài)度求的是真,美感態(tài)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里來,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系,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chuàng)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chuàng)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系,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于激發(fā)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凈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fā)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xiàn)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贊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二十
讀完朱光潛的《談美》,讓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畫家提筆作畫,一展丹青,他們用水墨雕砌的瓊樓玉宇,是人們口中的藝術品;隱士不問名利,在絕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寧靜,致遠,這本身就是極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陽而活,向死而生,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們談美,談雕像畫卷的一筆一畫,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們的一生。
美,是可以給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顏六色的召喚,窮困潦倒的凡高怎會畢其一生獻于藝術?無論是斑斕勝于光影的星空,還是滿面太陽的笑靨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詞。凡高為著它們,窮盡了一生的苦痛,依然無懼風雨。我相信美是靈魂的解藥,在深陷泥潭時,它將披荊斬棘,為低處的泥沼種下花草。
疫情期間,很多的藝術家、歌唱家為白衣天使們獻出自己的作品。奮戰(zhàn)一線,生死間忙碌,他們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擊內心的美。這一種美用最精致的形態(tài)給予世間安寧幸福。
在向往高潔清廉之士時,我們其實是在向往一種真善美的世界。“決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帶月而歸的閑適,“明朝散發(fā)弄偏舟”的浪漫,“九萬里風鵬正舉”的一種無畏與大氣磅礴。這一種對生活春暖花開始終抱有愛的真摯。我們推崇的風流風骨,是對生活的苛刻,也是對美的砥礪。全由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心態(tài),才能將臃冗的一生待盡,“慢慢走,欣賞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鯨魚,一生的訴說只給懂它的人聽,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謂鮑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過須臾之間,只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這一種真心,比起所謂功名利祿,在某個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貴的多。
美,是對人生的選擇。
在藝術、生命中,不吝惜時間一兩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錦,將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創(chuàng)造星子,去辨析“無所為而為”的真實,感受慢處的涼意,傳播處世的美好。
這一生,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書心得體會篇二十一
近日讀朱先生的《談美》,頗為喜愛,感覺收獲頗多。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
鄙諺講:距離孕育發(fā)生美。賣火柴小女孩讀后感其實朱老師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藝術和生存的距離。真實世界包圍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遐想,其形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孕育發(fā)生了距離,因此有了從古到今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應該也是此中原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計劃在此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孕育發(fā)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明白,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談美讀后感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紀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現(xiàn)實生存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存。
一天的時光轉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過了一個故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過這第13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這便是朱光潛老師在八十三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811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