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需要綜合考慮教材、教育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教案的編寫要充分體現(xiàn)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教學中的教案對于教師的教學效果至關(guān)重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教案樣例,供大家參考。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一
2.體會作者貫穿全文的悲愴蒼涼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教學重點】。
全面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處于矛盾心理下悲愴蒼涼的情感。
【教學方法】。
講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文導入??】。
【教學進程】。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我們再來看這一部分的第五自然段,作者面對著王道士所遺存的怪模怪樣的幾座天師靈官,心中充滿了巨大的苦痛。但是,作為后人的他,卻又無計可施。那種想為卻又無可作為的心理在他內(nèi)心中不斷的沖突升級,作者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才寫出這篇文章的。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課后自己閱讀中細心體會。
第二課時:
【課文導入??】。
【教學進程】。
至此,王道士盜賣國寶的罪行才算停止。
我們的同學都是學藝術(shù)的,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都能夠成為出色的藝術(shù)家。而藝術(shù)又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希望同學們能用自己的雙手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增添更多更美的奇葩,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以后的人生中始終能夠堅定不移的用藝術(shù)家所應具備的良知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板書設計?】。
道士塔。
余秋雨。
道士。
強盜。
官員。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二
一、目標:
1、把握王道士這一形象,體味“他只是錯步向前的小丑”的評價。
2、感受“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感受作者復雜的心態(tài),進而感受一種民族的恥辱之痛,一種文人的無奈之痛,一種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過程:
(一)、導入??:
它,就是我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樣成了我們永久的痛的?誰應為它的悲劇負責?讓我們跟隨據(jù)說是上一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進他的《文化苦旅》,走進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觸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處于事件旋渦的王道士,一個是處于邊緣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讓我們來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為:(速讀課文,找)。
a、粉刷壁畫(第二節(jié)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節(jié)第4段)。
c、出賣文物(第三節(jié)6-11段)。
d、報送官員(第三節(jié)前部分)。
2、對于這樣的王道士,你作何評價?有何根據(jù)?(跟著學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賣國、無知、小丑、罪人、走運、受害者……)。
(這里,就可以抓住走運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學生的討論可能會涉及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而不是王道士一個人的過錯等主題性的內(nèi)容……)。
3、對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樣評價的?
a、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
c、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初讀(學生很冷漠)。
再自由讀,讀出什么感情?(譴責、嘲諷、同情……)。
齊讀,要有點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討“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1、悲劇是怎樣造成的?(朗讀討論第三節(jié)的4、5、6三段,感覺官僚的所做所為,感受和歐美學者的差別,)。
2、為什么說他只是小丑?
(對于整個悲劇,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這是一個國家的悲?。∵@是一個時代的悲??!這里,不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寶貝,卻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誠如郁達夫悼念魯迅時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這話用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對這樣的悲劇,面對這樣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樣的?請大家劃出你認為最能表現(xiàn)秋雨感情的語句,讀讀,并用:
“我看到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達,簡單地闡明理由。
可能有:
(這是一個痛苦不已的、矛盾的、憤怒的、理智的、近乎自欺欺人的、無奈的、字字帶血,句句含淚的……)。
(如果可以,要引導學生體會末節(jié)光明背后的傷感與痛楚,揚眉吐氣背后的恥辱與憤懣,那是文人的一種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五)、作業(yè)?:
感受余秋雨。
板書:(空白處補充學生的看法)。
王同情諷刺余。
道秋。
士譴責嘲笑雨。
作者郵箱: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三
一、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盡量用原文作答)。
1.課文第一部分段介紹了有關(guān)敦煌文物流失的史實;它與課文第二、三、四部分是關(guān)系。
2.概括第二、三、四部分內(nèi)容。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3.所以本文是結(jié)構(gòu)。
4.表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是:
二、閱讀第一、二、三部分,準確篩選信息。(原文回答)。
1.王道士的“丑”是如何體現(xiàn)的?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外貌:
行為(概括):
神態(tài):
語言:
心理:
1.敦煌文物流失過程中,官員具體在哪些環(huán)節(jié)上負有責任?(找出原文并概括)。
2.假如作者生活在那個年代,他能改變敦煌文物的命運嗎?
第二部分互動學習。
一、文本研讀:
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2.為什么說“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3作者為什么以“道士塔”為題?
二拓展閱讀:
三峽。
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200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于冗長的文章。這里所匯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2000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翟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對此,1500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jīng)注》)。
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劃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diào)動描述的詞章。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僵寂的身邊突然響起了一些“依哦”聲,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連峰間側(cè)身而立,給驚嚇住了的人類帶來了一點寬慰。好像上天在鋪排這個儀式時突然想到要補上一個代表,讓蠕動于山川間的渺小生靈占據(jù)一角觀禮。被選上的當然是女性,正當妙齡,風姿綽約,人類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們。
人們在她身上傾注了最瑰麗的傳說,好像下決心讓她汲足世間的至美,好與自然精靈們爭勝。說她幫助大禹治過水,說她夜夜與楚襄王幽會,說她在行走時有環(huán)佩鳴響,說她云雨歸來時渾身異香。但是,傳說歸傳說,她畢竟只是巨石一柱,險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對人類的一個幽默安慰。
當李白們早已順江而下,留下的人們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給她?!吧衽币辉~終于由瑰麗走向淫邪,無論哪一種都與健全的個體生命相去遙遙。溫熱的肌體,無羈的暢笑,情愛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遠古的造型,留在這群山之間。一個人口億眾的民族,長久享用著幾個殘缺的神話。
又是詩人首先看破。幾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無數(shù)旅客中,有一位女子突然掉淚。她悲哀,是因為她不經(jīng)意地成了李白們的后裔。她終于走向船艙,寫下了這些詩行: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1.作者在第一段中,有關(guān)200公里與2000公里的比照,其用意是什么?(不超過20個字)。
2.第二段中引用了《水經(jīng)注》的一段文字。
(1)引用是為了說明三峽的什么特征?
(2)簡要闡述文中“使后人再難調(diào)動描述的詞章”一句的含義。
3第三段中寫到“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1)是什么讓清醒的人消受不住?
(2)下文中哪個詞語與之形成對照?(只限兩個字)。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四
15年前,一個擁有淵博的史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儒雅學者,走出了書齋,從秋風塞北到春雨江南,一路探尋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蘇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鮮活血液。用一顆睿智的心講述著中華文明的歷史,他敏銳的眼神洞察了自然山水與風物中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詩一般的語言記錄了他一路的思考和感悟。這就是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翻開《道士塔》,撲面而來的是敘述得生動而具體的歷史陳跡,敦煌文化的燦爛輝煌,敦煌文物的損壞流失,點點滴滴都是那樣的撼動人心。作者詩一般的語言裹挾著一股強大的情感潮流淹沒了讀者的心靈。他深切的思考將我們帶進了中國文化的深處,去深省釀成那場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劇的社會根源。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曾這樣評價余秋雨的散文:“比梁實秋,錢鐘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他的《文化苦旅》?!边@句話道出了余秋雨散文的一種獨特韻致。從語言風格來看,內(nèi)蘊豐富而又不失灑脫,詩化的語言與凝練深刻的內(nèi)涵完美結(jié)合,給讀者以新鮮感和反復咀嚼的引誘。當然要體會這一點,并不容易。
綜上所述,本文的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2、了解敦煌文化的常識及文中所述史實。
能力目標。
(1)準確篩選信息,提高閱讀學者散文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散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形象,提高散文的鑒賞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愛護中國文化遺產(chǎn)和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高度責任感。
教學重點。
1、準確篩選信息,把握文中作者所傳遞的史實信息。
2、領(lǐng)會文章豐富深邃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運用語言反映出來的激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內(nèi)蘊豐富而又充滿詩意的語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在新課標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表現(xiàn)為一種“多向(維)互動”的形態(tài)。這種互動不僅表現(xiàn)為師生之間的互動,還表現(xiàn)為教師、學生與文本間的互動。
一篇文化內(nèi)蘊深厚、語言優(yōu)美雋永的散文,如何引導學生充分浸染其中,在閱讀中真正實現(xiàn)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溝通。其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努力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設置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情境。教師應采用多種與文本對話的策略來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例如激發(fā)閱讀期待,追溯文本深層意義等。根據(jù)本課的特點,我將教學設計定位在“體悟作者的感情和思考”之上。以“情”為主線,以“讀、背”為方式,讓誦讀與探究相結(jié)合,力求引導學生領(lǐng)悟這篇佳作的精髓。
對于學生而言,要掌握、吸收文本的內(nèi)容和思想,都必須通過對語言的學習來實現(xiàn)。中國語言是意會性的,在這樣的語言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文本,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擁抱文本,與文本打成一片,通過反復誦讀將文本中精彩的語段背誦下來,達到如出己口。
三、教學程序。
(一)課前預習。
1、敦煌文化是我國最燦爛的文化之一,它包括敦煌石窟、敦煌壁畫、敦煌遺書等,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寶庫。請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敦煌文化及敦煌文化的現(xiàn)狀。
2、反復朗讀本文,選擇文中若干精彩片段記誦下來。
說明:這個課前預習的設計,一方面是《道士塔》的文化內(nèi)蘊深厚,安排學生課前查閱相關(guān)資料,可有效的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另一方面,本文語言優(yōu)美,情感飽滿,初讀之后往往會對學生形成強大的情感沖擊,教師應珍惜學生被喚起的這股情感激流,趁勢要求他們記誦文中精彩片段,既積累了語言,又為完成學生完成與文本的第一輪對話奠定了基礎。
(二)、導入。
觀看一組敦煌文物的圖片。(課件展示)。
這些珍貴的敦煌文物價值連城,可是現(xiàn)在它們要么存在大英歷史博物館中,要么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我國研究敦煌學的專家們只能憑借高價買來的影印本,或縮微膠卷,在放大機前展開自己的鉆研。這是一種怎樣的屈辱,一種怎樣的悲哀啊!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這一文化浩劫,展示了那觸目驚心的一個個片段。
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背誦)。
要求學生將預習時最有感觸的或感覺最精彩的語段誦讀出來,并簡要說明該語段何以震撼了自己。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學生與文本的第一輪對話提供了展示的平臺。
四、組織學生與文本展開第二輪對話。
打破從頭到尾分析課文的思維格局,根據(jù)學生與文本第一輪對話的結(jié)果,教師將與文本第二輪對話引向深入。進一步探求文本為何能對讀者產(chǎn)生強大震撼力的原因。著重理解文章豐富深邃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運用語言反映出來的激情。
1、對學生預習時背誦的語段類型進行歸納分類和補充,學生背誦的語段可能是敘事描寫段,例如文中對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畫,毀壞塑像的細節(jié)描寫;可能是議論段,例如作者對王道士破壞、盜賣莫高窟文物的史實所作的議論、評述等;可能是抒情段,例如文中所引用的詩句等。
第一學習小組。
設計“思考題”:
誦讀、討論,并利用多媒體課件明確:
王道士肆意破壞敦煌文物,出賣敦煌文物等史實是作者所有情感的激發(fā)點。也是讀者產(chǎn)生情感震撼的激發(fā)點。魯迅曾說過,悲劇就把美好的東西毀壞給人看。這一史實描述得越是詳細,對讀者震撼就越強烈。
第二學習小組。
設計“思考題”:
誦讀、討論,并利用多媒體課件明確:
(1)作者對王道士的所作所為,對外國“文化財富的掠奪者”的欺騙和掠奪,充滿了痛恨和憤慨。而這些情感都源于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的神圣之情。由此我們體會到了作者那高大的自我形象。
(2)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眾多的文人、官員不知保護反而隨意破壞,是民族的悲哀。郁達夫悼念魯迅時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這話用這里也是可以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許有輝煌的歷史,也許也有屈辱的過去,但不管是輝煌還是屈辱,都需要有幾種精神,那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實干精神,以及保護祖宗遺產(chǎn)的意識。
第三學習小組:
選取文中充滿詩意的語段,第6段,第11段,第24段深入體會,并說說自己的感受。(提示:注意從形象、色彩、意境的角度體會語言的詩意美)。
典例分析:課文第6段中作者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倍潭痰膸资畟€字,在讀者眼前展開了一幅凄美的畫面,廣袤的天空,鮮紅的晚霞,漸行漸遠的牛車,終于在西邊的地平線上化為了一個個黑點。這一隊牛車就象一把利劍在中華民族的胸口上慢慢撕開了一條深深的傷口。讓讀者感到了一種錐心的痛苦。
總結(jié):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國侵略者欺騙和擄掠敦煌藝術(shù)就無知、愚昧的國民糟踐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史實,抒發(fā)了作者充滿屈辱和憤懣的情感。作者生動的描述復原了歷史陳跡,使人讀起來如置身其中,給人以深深的震撼,作者對民族文化的深沉的愛和崇高的使命感也深深地感染了讀者。同時詩化的語言,也帶給了讀者無限的美感。
四、組織學生與文本展開第三輪對話(引入研究性學習)。
所謂讀文就是讀人,學完了《道士塔》后,學生會對余秋雨其人其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當代散文的發(fā)展史上,余秋雨被認為是最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獨創(chuàng)的“文化散文”不僅刷新了散文敘述的一般模式,而且在國內(nèi)掀起一股重新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他的《文化苦旅》,也成為當時全國各大書城最搶手的熱門書目,那么余秋雨當初創(chuàng)作“文化散文”的動機是什么?《文化苦旅》到底是憑借什么魅力,燃起了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注的熱情?這些問題,如果能組織學生展開一些研究和探討,不僅能從更深層意義上加深對《道士塔》一文的理解,而且能引導學生將眼光投向我們民族深遠、博大的文明、文化,關(guān)照當代文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沉思索,從而培養(yǎng)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話題:
1、解讀《文化苦旅》的“苦”
2、解讀《千年一嘆》的“嘆”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五
1.全面把握課文內(nèi)容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
2.體會作者貫穿全文的悲愴蒼涼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教學重點】。
全面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處于矛盾心理下悲愴蒼涼的情感。
【教學方法】。
講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今天上課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些關(guān)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識。在我國,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兩大宗教。他們之間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喪葬禮儀上,道士的逝世稱為“羽化”,在他們羽化后,一般有兩種葬法,一個是坐缸,就是將遺體封缸后入葬;另一種是棺葬,用棺材盛殮遺體。而佛教徒呢,他們的逝世叫做圓寂,其遺體是要經(jīng)過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遺存的骨殖被稱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來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國大西北的佛教勝地——甘肅敦煌,卻有一個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這到底是因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來學習這篇《道士塔》。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53頁。作者余秋雨,江蘇余姚人。是我國當代的文藝理論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藝理論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選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學進程】。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開篇,就向我們交代了他所要描寫的對象是莫高窟門外河對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塔的呢?(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從幾座坍馳來看,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請同學們看這幅圖(教師依據(jù)王道士塔圖手繪覆缽式塔簡圖)。塔這個詞來源于印度。傳說當年有弟子問及釋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將袈裟疊成四方,鋪在下面,又將缽盂倒著扣在袈裟上,又把禪杖立于缽盂之上。后來的佛徒弟子就依照這種形狀建塔來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這種塔呢,就被稱為“覆缽式塔”。后來這種塔隨著佛教的傳入也傳入了中國,但是由于時間的流逝和我們中華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覆缽式的塔已經(jīng)被我們改造成亭臺式或樓閣式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形狀的塔了。原有的覆缽式的塔到今天只存在于藏傳佛教建筑中。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幾座僧人圓寂塔,就是這個樣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屬于這種覆缽式的塔。
大多數(shù)的塔都已經(jīng)十分破敗了,只有一座塔保存的比較完好,自然引起了作者的興趣。作者移步向前,發(fā)現(xiàn)塔上還有碑文。這不讀還罷,一讀之下,作者竟然是猛然一驚!作者為什么吃了一驚呢?且看下文。??!原來“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箓!”這個王圓箓究竟有何能耐?能讓我們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散文家余秋雨倒吸一口涼氣,吃了一驚呢?是他長的青面獠牙的,而且把照片貼在墳墓上,把湊上前去細看的作者嚇著了嗎?不是,因為“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弊锶司乖嵊诖怂畠?nèi),難怪作者要吃了一驚呢!
“我看過他的照片”,原來作者以前是預覽過王圓箓的尊容的,下面就請一位同學為我們大家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寫王道士的。(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老師這里有幾張王道士的照片請同學們看一下(教師出示圖片)。從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長的并不嚇人。
王圓箓是湖北麻城人,他小的時候,因為家鄉(xiāng)鬧災荒,不得不隨家人遠走他鄉(xiāng)。曾西行流落于陜西、甘肅等地。后來他入了伍,在肅州(今酒泉)巡防營當了一名兵勇。退伍之后,他又重新回到那種居無定所的生活狀態(tài)中了。當時的他是很想有一個正式的社會身份來維持自己的生存的,拋開當時民生凋敝的大環(huán)境不談,僅就他個人條件來說,流離失所窮困潦倒又大字不識身無長物的他也實在是難以找到較好的安身立命的法子。于是他選擇了出家當?shù)朗?。當?shù)匾幻惺⒌赖牡篱L收他做了弟子,給他取了法名:法真。
王圓箓選擇出家這條路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王圓箓在出家前就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其次,雖說當時的社會狀況已經(jīng)糟透了,社會底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他們生活的越痛苦,他們的精神就越需要有一個慰藉來保證他們不至于崩潰。而宗教呢,無疑是他們能找到的最為廉價的麻醉自己的精神鴉片。由于信徒眾多,所以相對來說,僧侶道士等宗教人士的日子還是好過些的。這樣看來,王圓箓選擇了這條路還是比較明智的。但是也許是他過慣了那種漂泊江湖自由自在的日子,當了道士的他并沒有安下心來做一個念經(jīng)布道的道士,而是繼續(xù)西行。有一天,他來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不禁感嘆:“西方極樂世界,其在斯乎!”。于是他便留在了這里,那一年他已經(jīng)四十七歲了,已近半百的他便再未云游過。
王道士把持了莫高窟以后,將絕大部分敦煌文物盜賣給外國人?,F(xiàn)在全世界共有敦煌文物五萬余件,其中大約四萬余件在國外。在我國的考古學界里流傳著這么一句令人傷心的話:“敦煌在中國,但是敦煌學卻在國外?!庇捎谘芯坎牧蠘O其有限,我們的專家想要研究我們的祖宗遺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p>
毫無疑問,王道士這種卑劣的漢奸行徑是令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感到憤恨的!但是,我們能把這種責任完全讓他一個人來承擔嗎?(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
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拉開中國文物流失的序幕開始,咱們國家的文物就經(jīng)受了帝國主義強盜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對園內(nèi)四五十處殿堂文物進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來歷代帝王所藏的純金、鍍銀、玉雕、銅鑄佛像達10萬尊以上,自此悉失,圓明園文源閣所藏《四庫全書》包括《永樂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著是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縱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頤和園全部被劫。自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寶奇珍,掃地遂盡”,所失“已數(shù)十萬不止”。
后來便是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僅以6包劣質(zhì)石蠟為代價,就從王道士手中換得敦煌藏經(jīng)洞珍貴寫本5大包。1907年3月,斯坦因以約200兩銀子盜走精美的佛經(jīng)和絹畫上千件,共29箱。此后,斯坦因又第二次來到敦煌,以500兩銀子換取了570多個名貴手卷。后來的法國人伯希和以500兩銀子的代價,將藏經(jīng)洞中的精華悉數(shù)盜走,計約6000余卷,10大木箱。1923年秋,美國人華爾納還將莫高窟12幅精美壁畫剝?nèi)?,同時搶走一尊最為優(yōu)美的唐代彩塑。
從這一系列事件來看,我們能夠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錯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嗎?(不能,“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多年閉關(guān)鎖國盲目自大導致封建沒落的清王朝在洋槍洋炮面前只能被動挨打,只能坐視列強搶走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只能看著自己的傷口流血,卻無計可施!
我們再來看課文的第二部分。請一位同學為我們大家朗讀一下這一部分的前兩自然段。文章的開頭說:“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蓖醯朗磕軌蜃〕帜呖咔Х鸲丛蚴沁@樣的。首先,王道士是千佛洞自西夏年間封洞以來唯一一個認認真真清掃石窟內(nèi)積沙的人。光是16號洞窟他就掏了近兩年的沙子。而且,自打他入住石窟之后,他一直是四處奔波,到處化緣,積攢錢財來清理積沙和修筑他自己的道觀。沒人管的地方,誰負責就是誰的。第二,當時的敦煌寺院只有兩座且都是藏傳佛教所屬的喇嘛廟。喇嘛們對千佛洞里的所留存的顯宗佛教典籍等根本就沒太大興趣。第三,在咱們國家,佛教、道教、儒教三家難分彼此的情況十分多見。就拿咱們學校邊上的大佛寺來說,它里面供奉的護法伽藍神,不是別人,正是被儒家奉為武圣人的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再看大佛寺正堂廊檐上的彩繪,有八件法器,正是道教八仙所使用的。而且,當時的老百姓也基本都是佛道通信,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們漢人也經(jīng)常是拜完了老天爺再求觀音菩薩保佑。所以說王道士能夠堂而皇之的以道士的身份來管理佛教圣地,在某些方面來看,還是順理成章的。
當時的西方的藝術(shù)家們正在開創(chuàng)藝術(shù)新的時代。而在中國,我們的王道士此時此刻正在對連外國藝術(shù)家都歆羨的藝術(shù)品做什么呢?(我們的王道士此時此刻卻在賣力的摧毀以往的輝煌,并且自得的讓自己的涂鴉作品取而代之。)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下三四兩個自然段。大家注意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在臆想王道士毀壞石窟壁畫和塑像情景時所使用的語氣。時什么語氣?大家讀出來了嗎?(用褒義的詞來形容愚蠢錯誤的行為是什么手法?嘲諷。對王道士無知的所作所為既感到憤怒卻又無法發(fā)泄。作者在這里用了幾個詞“認真”“憨厚”“達觀”。再看第四段,“像頑童堆造雪人,這里是鼻子,這里是手腳,總算也能穩(wěn)穩(wěn)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們刷白。畫一雙眼,還有胡子,像模像樣?!备菍ν醯朗克魉鶠榈慕^妙諷刺。)。
我們再來看這一部分的第五自然段,作者面對著王道士所遺存的怪模怪樣的幾座天師靈官,心中充滿了巨大的苦痛。但是,作為后人的他,卻又無計可施。那種想為卻又無可作為的心理在他內(nèi)心中不斷的沖突升級,作者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才寫出這篇文章的。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課后自己閱讀中細心體會。
第二課時:
【課文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說到“憨厚”“達觀”的王道士僅是小部分地破壞了敦煌石窟,來做他的新道觀的奠基之處。這節(jié)課,我們來看一看王道士是怎樣一步步走上出賣國寶這條路的。
【教學進程】。
我們先來看文章的第三部分。大家注意,這里1900年5月26日指的是農(nóng)歷的五月二十六日,也即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換算成陽歷,則是1900年6月22日。
而且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也不是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王道士當初有了一定的資產(chǎn)以后,就尋覓了一個叫楊果的貧困文士來負責廟里的文案事物。楊果在今天16號洞窟的甬道里設案,平時抄抄經(jīng)文、登記入帳什么的。農(nóng)歷的五月二十六日凌晨,楊某在16號洞窟甬道內(nèi)的北墻上磕煙袋鍋的時候,發(fā)現(xiàn)身后的墻壁所發(fā)出的聲響似乎表明里面是空的。于是他馬上告訴了王道士。王道士起身鑿開墻壁,果然在里面發(fā)現(xiàn)密室,里面堆滿了經(jīng)卷、寫本、畫幡、等寶物。
王道士發(fā)現(xiàn)了密室藏寶之后,懷著一種邀功請賞和希望能引起官員重視的心態(tài),徒步行走五十里,來到了敦煌縣衙,只可惜當時的這位縣太爺不學無術(shù),在他眼里,王道士拿來的根本不是什么寶貝,只是一些發(fā)黃的紙片子而已。興沖沖而來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無功而返。又過了兩年多,1902年,敦煌來了一個新的縣太爺——汪宗翰。這位知縣老爺是進士出身,對金石學也有研究。而且又是湖北人。王道士于是又再次來到縣衙述說此事,請知縣拿主意。汪知縣當時立刻帶人親自去莫高窟查看,并帶走了幾卷經(jīng)卷??上н@位汪知縣只是空留了兩句話:一.藏經(jīng)洞的東西不要讓外人拿走。二.再送些好的到衙門來。滿懷希望的王道士再次失望了??伤麤]有就此甘心,不久之后,他又從藏經(jīng)洞里挑了兩箱經(jīng)卷,趕著毛驢,單槍匹馬,風餐露宿,冒著狼吃土匪搶的危險,行程八百多里,來到了酒泉,這時的王道士已經(jīng)五十二歲了。在酒泉,他找到了道臺廷棟。廷棟是個有學問的人,他仔細的查看了那兩箱經(jīng)卷。但是他既沒有從文物的角度來鑒定這些無價之寶,又沒有提出什么保護措施。而是從書法的角度入手,他看完那些經(jīng)卷以后,認為經(jīng)卷上的字不如他的字好看,大罵一通,就此了事。也就是這個廷棟,他第一個把王道士帶來的經(jīng)卷送給了一個比利時稅務官,后來這個比利時人去新疆時又把經(jīng)卷回送給了新疆的中國官員。幾年后,在新疆探險的斯坦因在這個中國官員家里看到了這些經(jīng)卷,識貨的冒險家很快趕到了敦煌,從此正式揭開了藏經(jīng)洞國寶大流失的序幕。
到了1907年五月,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來的卻是風塵仆仆趕來斯坦因,斯坦因三次拜訪王道士而不得見,第一次是因為有廟會,斯坦因覺得不方便;第二次正趕上王道士出門化緣,于是斯坦因就把帳篷扎在那里了;直到五月底第三次來時方才見到。自己送去卻得不到重視,而別人眼巴巴趕來用錢來買的巨大反差,不知帶給盼了清政府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的是什么樣的感覺。
但是王道士當時并不敢明目張膽的把文物賣給斯坦因。這也是斯坦因幾次求見王道士而不得見的原因之一。王道士不敢賣,既有官府已經(jīng)有過封閉藏經(jīng)洞的原因,又有害怕報應的想法。這時,正因為自己不通漢語而且長的又和當?shù)厝瞬灰粯佣l(fā)愁的斯坦因的師爺——蔣孝琬出面了。
蔣孝琬是湖南人,可以算得上王道士的半個老鄉(xiāng)。久經(jīng)官場事故的他,一下就看出了王道士的疑慮和難處。他知道王道士擔心什么,也知道王道士大字不識一個,更別說分得清道教和佛教的區(qū)別了,更知道王道士正極缺錢用來建造他的道觀,。所以他給斯坦因出了一個主意:說自己崇拜唐僧。這一招果然很靈,王道士無知地覺得斯坦因西行冒險和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確有相似之處。加上斯坦因金錢的作用,蔣師爺?shù)哪钦懈庆`上加靈。只不過當時的王道士還是有點害怕的,因為他當時盜賣給斯坦因的文物都是他自己進洞取出來的,而斯坦因只能在洞外守侯。這一次斯坦因共掠走24箱寫本和4箱包扎好的絲綢畫卷,而代價只不過是75個銀圓。
人一旦走上下坡路,就會越滑越快。等到一年后法國人伯希和來的時候,王道士不僅僅積極配合,而且還讓伯希和自己進洞慢慢挑選。精通漢學的伯希和一次就用五百兩白銀的價錢挑走了藏經(jīng)洞最為精華的經(jīng)卷寫本十大車,記六千余卷。
1909年.伯希和再次來到中國。這一次他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經(jīng)卷,特意從他掠走的經(jīng)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給北京的學者們看,以買好他們。直到此時,北京的學者和大員們才知道敦煌出了無價之寶。當我們的學者們知道敦煌還有部分遺存經(jīng)卷時,他們力勸朝廷下令命令陜甘總督立刻封存藏經(jīng)洞,并嚴禁外國人購買。同時,學部又撥銀3000兩命令新疆巡撫派人將經(jīng)卷全部運到京城。然而當時負責押運的官員很不負責,不僅沒有裝完,而且連個箱子也沒準備,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而且,已經(jīng)嘗到過甜頭的王道士也是早有準備。他在官府來人之前就把比較珍貴的經(jīng)卷畫本給藏了起來。
按理說,事情至此,也該算有了個結(jié)局。然而事實卻是敦煌的經(jīng)卷又開始了一輪新的磨難。當北京電令陜甘總督密封藏經(jīng)洞又撥款運經(jīng)的時候,敦煌出了無價之寶已經(jīng)是人人盡知。從敦煌到京城行程八九千里,沿途所過州縣官府如同層層關(guān)卡,多如牛毛的大小官員個個雁過拔毛。文物這種東西,在真正的文化人心里是無價之寶,然而在無知貪婪的人眼里,只不過是還沒兌換的黃金。一路之上所丟失的經(jīng)卷至今還是個謎。不過最厲害的還要數(shù)負責押運的新疆巡撫何某,他等經(jīng)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沒有移交學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將里面值錢的經(jīng)卷挑出來據(jù)為己有。而后又怕查出數(shù)目不夠來不好交代,又把經(jīng)卷一份撕做兩份,兩份撕做四份來充數(shù)。最后勉強湊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
到了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華的時候,王道士說過這么一段話:他很后悔當初沒有接受斯坦因給他的那一大筆錢把經(jīng)卷全賣了。以至于經(jīng)卷后來經(jīng)歷這么大磨難。
其間在1910年1911年,王道士又先后將敦煌經(jīng)卷出售給二次來華的斯坦因和俄國人鄂登堡等人。等到經(jīng)卷出售完畢以后,王道士又縱容美國的華爾納用化學膠布粘走壁畫26幅,劫走塑像數(shù)尊。
至此,王道士盜賣國寶的罪行才算停止。
聽完了整個國寶流失的經(jīng)過,我們還會覺得王道士是整個事件的唯一責任人嗎?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王道士在整個事件里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王道士只不過是整個事件的直接經(jīng)手人,國寶是他盜賣出國門的,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從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卻無人問津的情況來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兇巨惡。在那個中華民族飽受蹂躪的年代里,不要說把國寶盜賣給外國強盜,就是連國土和國寶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同學們,如果說王道士是因為無知和愚昧才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的話。那么我們再看一下我們通過科舉上臺有經(jīng)邦濟世之才的官員們在整個事件中都起了什么作用。請同學們朗讀一下第三部分的三、四、五自然段并結(jié)合老師前面講的,思考一下。(從王道士第一次面見的縣令到后來押送國寶回京的巡撫何某,他們對國寶的漠視程度令人吃驚,無論是嗤之以鼻的廷棟,還是后來負責押送的巡撫,他們要么不把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當回事,要么就從中趁機大撈特撈。失職、瀆職司空見慣。他們的不作為時縱容國寶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來。在對祖宗遺留物的態(tài)度上他們連外國強盜都不如!如果說王道士時那個時代的白癡兒的話,那么這些官員們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孫?。?/p>
在來看那些劫掠我們祖先寶物的強盜,同學們看這一部分的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作者在這里把他們稱為學者。請同學們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覺得他們是學者嗎?(是。畢竟他們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寶物,如果不是他們,那些經(jīng)卷早已被毀了。而且他們是抱著研究的目的來的;不是。無論他們是什么身份,但強盜的行徑就是強盜,無論他們帶來了什么后果,抱著什么樣的目的。)。
我們再來體驗一下作者的心境。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的心在隨著祖國的傷口流血;第二部分,作者面對愚昧無知的王道士發(fā)出了乞求般的吶喊:“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作者又不知道究竟自己能讓王道士等什么;在這一部分里,作者阻攔強盜們的運輸隊伍,但是卻不敢想象把寶物留在國內(nèi)的結(jié)果會是什么,于是作者只能怒吼:“我好恨!”從這三部分里我們可以看出來,作者貫穿全文的是一種極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極其蒼涼悲愴的。他想要保護國寶,想要喚醒王道士的無知,想要攔下強盜們的馱隊,卻最終無能為力,因為那時的中國是不允許他那么做的。但是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又無法使他的內(nèi)心平靜下來。理解了作者的這種心境,我們理解起這篇課文來就會容易的多。
在高考的語文卷子里,常有這樣的社科文出現(xiàn),如果能夠比較準確的抓住作者的思想脈絡,那么答起題來就不容易失分了。而要做到這點,只有你去用心去讀去理解,當你的心和作者有一種共鳴感的時候,你再依著這種感覺答題就可以了。
現(xiàn)在我們來看課文的最后一部分,第四節(jié)。敦煌的學者們?nèi)倘柝撝貛资?,終于使我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改寫了那句令人傷心的話:“敦煌在中國,但敦煌學卻在國外?!笨晌覀兊膶W者們卻沒有為此而感到輕松。為什么呢?(因為敦煌在中國,只是敦煌這個地方在中國,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國寶還流失海外。雖然它使我們祖先留給我們?nèi)澜缛说呢敻?,但是它首先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屬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煥發(fā)出它的光彩?。?。
我們的同學都是學藝術(shù)的,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都能夠成為出色的藝術(shù)家。而藝術(shù)又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希望同學們能用自己的雙手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增添更多更美的奇葩,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以后的人生中始終能夠堅定不移的用藝術(shù)家所應具備的良知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板書設計?】。
道士塔。
余秋雨。
道士。
強盜。
官員。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六
導入:國慶長假,……假如有機會去旅游,……,莫高窟前面有一座最高最大(重讀)的舍利(重讀)塔,這是王道士的墓。
問題設計:
1、什么是舍利子?(我原先以為有點難,但學生對這些倒知之甚多,于是,我補充說了“虹化”“九華山地藏肉身不腐”)。
2、你認為王道士棲息于此適合嗎?(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不合適,認為王道士是壞人、賣國賊,學生習慣看法——出賣國寶,罪大惡極,我們對于祖國的文物寶藏空前規(guī)模地流失于世界各地總是痛心疾首,這種感情表露體現(xiàn)出學生純摯的愛國情感)。
學生習慣看法——賣國賊(板書)。
明確:
佛高僧圓寂之墓與道士羽化之別。舍利塔只是佛家的專利,按道家的戒律,道士死后不該建塔。
更重要的是引出對王道士這個人物的定位(問題設計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
3、為什么說王道士是壞人、賣國賊?依據(jù)是什么?歷史上有哪些人被稱為賣國賊,他們主要是因為哪些行為?(生:出賣領(lǐng)土、國家利益、文物)。
4、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
生:
a、王道士。
b、滿清官員。
c、外國的斯、希。
5、填空造句,因為王道士的與滿清官員的。在外國的斯、希的下,敦煌文物大量流失。
6、作者認為王道士是賣國賊?他對王道士的評價集中在哪一段落?(快速閱讀)找出并朗讀。
“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瓱o聊”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作者評價——小丑(板書)。
學生:當時社會的黑暗,國家的懦弱無能,官員的無知。
師:社會的黑暗是抽象的說法,國家的懦弱無能從哪里看出?(生,1900年滿清政府)官員的無知在哪幾個段落體現(xiàn)出?找出并朗讀p57頁第三部分的最后,感受作者悲涼的心境。
體會:我有時甚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內(nèi)在含義(哀國家之不辛,怒國人之不爭氣)。
8、從歷史客觀角度評價王道士,他應該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這個問題似乎太難,學生回答不出,我只好改問“如果沒有王道士發(fā)現(xiàn)洞窟內(nèi)的寶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賣給外國人,結(jié)果會如何?”
生:永在地底下,或者被農(nóng)民們糟蹋、或者被官員們占為己有……。
師:由于歷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個歷史的必然—一敦煌學由此誕生!在被譽為本世紀初“四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的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中,王道士永遠是難以回避或排除的關(guān)鍵角色,是敦煌學產(chǎn)生的重要人物。
歷史的偶然——一個錯誤造就敦煌學的“開洞”鼻祖(板書)。
9、從佛法的角度(這點我自己講)。
從佛法的角度,這些文物基本是唐佛道經(jīng)傳!佛經(jīng)不是私有財產(chǎn),必須廣泛流通……(可省略)佛經(jīng)遇緣流通,佛法遇源流傳。
我個人認為——一個不是很壞的人在無知或許無奈中做了一件功德?
過度: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對事物的看法應該一分為二,一分為三,甚至要設身處地評價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
10、下面,請從——。
正面角度評價唐玄奘與鑒真。
正反兩面角度評價秦始皇。
從反面角度評價曾國藩。
11、作業(yè):有人認為斯坦因、伯希是強盜騙子,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學者。你是怎么看待的,查閱有關(guān)資料寫一篇心得。
教后記:前些天編寫的教案還是“假、大、空”,比較難操作,但在課堂教學實際過程中,我又作了簡單處理,問題的設計從淺處著手,處處設疑,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一氣呵成??梢哉f本堂課的教學設計非常簡單,我也有個感想,那些越教越復雜、越說越離譜、越說越糊涂的教案肯定是失敗的教案,肯定是滿堂灌的教法。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七
4、品味余秋雨的寫作特色。
1、課外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歷史;
2、精讀課文,找出悲劇的根源;
3、反復誦讀課文,找出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分析。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東南,在鳴沙山東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層層排列。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后經(jīng)過歷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涼至元代多種類型的洞窟700多個,壁畫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shù)寶庫,內(nèi)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shù)、歷史、經(jīng)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lǐng)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藏經(jīng)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jīng)、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四萬余件,漢文字寫本3萬件以上,另有少量刻印本。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國盜寶者劫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斯坦因拍攝洞窟壁畫,并利用王道士的無知,廉價騙購藏經(jīng)洞出土敦煌寫本二十四箱、絹畫和絲織品等五箱。第三次探險(1913-1915)再次到敦煌,從王道士手中獲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寫本三次中亞探險所獲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獻,主要入藏倫敦的英國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和印度事務部圖書館,以及印度德里中亞古物博物館(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國立博物館)。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8年間深入敦煌莫高窟,對全部洞窟編號,并抄錄題記、攝制大量壁畫照片。因伯希和具有深厚漢學知識功底,能操漢語,并熟悉中國古典文獻,在取得王道土的同意后,將藏經(jīng)洞中的遺物全部翻閱一遍,重點在于選取佛教大藏經(jīng)未收的文獻、帶有題記的文獻和非漢語文獻,廉價騙購走大量的藏經(jīng)洞文獻中的精品和為斯坦因所遺的絹畫、絲織品。這些收集品運到巴黎,寫本部分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絹畫、絲織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館。
哀敦煌。
圣地煌煌名萬方,于今始曉隱凄惶。
金光初幸得神助,寶窟應悲失眼盲。
梁有蛀蟲終會折,國無真宰自難強。
佛門千古傷心淚,灑向胡笳抱恨長。
王道士:粉刷壁畫、砸碎雕像、廉賣經(jīng)卷(破壞文物、出賣文物)。
官僚、政府:送來送去、席子亂捆(充做禮物、棄置不顧)。
外國學者:欺瞞哄騙、巧取豪奪。
1、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
王圓篆。
幾千年的奴化教育造就卑微貧窮,愚昧無知的王道士,時代造就王道士,王道士是中國平民的代表,是貧弱民族的代表,腐敗無能又無為的官僚和政府將他推至悲劇的前臺。在那樣的時代,文物的毀損流失是必然,而文物在王道士手中毀損流失,是必然中的偶然。
2、官僚、政府:冷漠麻木腐敗無能。
3、外國學者:假文化之名,行劫掠之實,實質(zhì)是文化強盜。
悲劇根源:國家貧弱、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百姓愚昧。
到處宣揚端午節(jié)是他們的,餃子是他們流傳下來的,針灸是他們發(fā)明的,長白山是他們的,中醫(yī)應為韓醫(yī),將中國的韓服據(jù)為已有,定為國服,還要申遺;韓國在歷史上擁有東北山東直至江蘇,;認為我們的甲骨文也是他們發(fā)明的,說西施和孔子是韓國人,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也是韓國的,還說他們的祖先檀宗是我們祖先大禹的`老師,手把手的教大禹治水。
2、進入歷史:心痛。
3、面對文物流失:恨卻無可奈何。
合理的藝術(shù)想象、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充滿激情的語言復活歷史、抒發(fā)情感、引發(fā)共鳴,促成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把祖國的河山、民族情感和華夏文化融為一體,透過他的散文,我們會看到隱含著的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那就是華夏文化的精髓和內(nèi)核——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稱作“文化散文”,不僅僅因為他講述的是一段關(guān)乎文化的歷史;更因為在對這段歷史的關(guān)照中,他以文人的靈氣,鮮活生動地再現(xiàn)了歷史場景;他以學者的理智,深邃客觀地進行了思考追問;他以國人的血性,熾熱真摯地抒發(fā)了愛國情懷。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學者、散文家,獲過“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稱號”,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動文壇,從此打出“學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幟,其作品沉靜而具有文化底蘊,因而受到讀者喜愛。在藝術(shù)理論創(chuàng)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述世界各國自古代到現(xiàn)代的文化發(fā)展和戲劇思想的理論著作;1985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首部戲劇美學著作。這兩部專著均曾獲國家級獎勵。
1、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2、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jīng)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賤的情景,我有時甚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
3、“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jīng)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八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展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有的卻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現(xiàn)于人們面前。
同學們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嗎?敦煌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是一個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然而由于歷史上一時的“疏忽”,便鑄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大遺憾。祖國的燦爛文化遺產(chǎn),被一車車、一隊隊載入了“異國他鄉(xiāng)”。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隨同作者一起走進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榮辱滄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我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了解敦煌文化滄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點,品味散文語言,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道士塔》選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藝術(shù)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紀90年代最受爭議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會廣泛爭議。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從《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長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蘊、人生意義及自然之美統(tǒng)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又為我們勾勒出人類文化磅礴壯偉、堅韌延綿、脆弱細膩的不同面貌。
下面給五分鐘給大家迅速瀏覽一下課文。本文有四個部分,思考一下各個部分各講了些什么,請同學起來回答。
第一部分:通過對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紹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關(guān)系并用簡練的筆墨渲染出古代的悲?。阂粋€普通農(nóng)民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第二部分:敘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為,點出敦煌文物被盜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歷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寫王道士發(fā)現(xiàn)敦煌藏經(jīng)洞的情況和他對藏經(jīng)洞的處置情況。
(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國寶大量流失的根源:舊中國的落后和統(tǒng)治者的腐敗。作者用確鑿的事實告訴我們必須正視這場中國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劇,惟有正視歷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悲憤和無奈之情。)。
第四部分:寫這場悲劇的終結(jié),作者堅信敦煌學在中國。
(事實證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給專家們研究華夏文明史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中華民族站起來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輝煌仍然在中國,敦煌學仍然在中國。比之前三部分,這一部分雖然簡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復雜的,壓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織在一起。“道士塔”作為民族文明的恥辱和衰敗的象征成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個中國人,絕不能重蹈覆轍。)。
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后,我們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九
很久以前聽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寫得不錯,借了一本,匆匆地翻了一遍,覺得有些快樂,也有些不快。也沒繼續(xù)深讀,還給主人了。沒想到他的道士塔竟入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而我正教第三冊。教學生讀書可不是自己讀書,那非細讀不可了。可是細讀之后,無端生出一些不快。不快有如下一些。
一。文物外流不是王道士一個人的錯,為何單對他恨之入骨。文中雖說他只是一個小丑,不要他負全部的責任,可是看看對王道士的描寫,極盡挖苦鄙視憤恨之能,篇幅很長,而對政府官員的描寫則客氣的多。對那些來中國掠奪文物的外國人則更是恭敬得了不得。又是稱學者,又是稱漢學家考古家,說話舌頭都不靈活了,將這三者并列,邏輯思維有點短路。
二。王道士把持敦煌,這是他的錯嗎。這又不是肥缺,他也沒憑關(guān)系就成了這里的主人,原因是什么?因為這里沒人來管。對他發(fā)泄不滿,那是能欺則欺,這是中國人的毛病。
三。無端侮辱中國農(nóng)民讓人氣憤。王道士賣文物與農(nóng)民何干?王道士是道士,為何不挖苦他的道士身份呢?我想了很久,想出了一點道道,原因可能是這樣的,道士在人們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道教也是宗教的一大派,我國又保護宗教,挖苦他的道士身份怕現(xiàn)在活著的道士不滿。于是作者查他以前的身份,發(fā)現(xiàn)他當過兵,這個身份作者也不敢挖苦,現(xiàn)在一些部隊領(lǐng)導權(quán)勢了得,再查發(fā)現(xiàn)他以前是農(nóng)民。這下作者放心了,因為挖苦農(nóng)民是不怕的。人們可能怕狗,怕蚊子,怕蒼蠅,但是沒人怕農(nóng)民。況且作者深知農(nóng)民是不會看他的文章的,看了也不會找他理論的。所以可以放開罵去。幾千年來農(nóng)民從來都是受挖苦的對象。愚昧無知是他們的代名詞。農(nóng)民的看院子的習慣是可以挖苦的,做事認真也是可以挖苦的。甚至長腳長手也是可以挖苦的,因為只有像作者這樣高素質(zhì)的人才佩長。很多人在吃飽了農(nóng)民的飯之后會鄙夷的罵一句:呸,農(nóng)民!我很佩服朱自清,他看不起美國人,連美國人發(fā)的糧食也不吃,可是現(xiàn)在沒有這么有骨氣的中國人了。
四。文中說要和外國人比學問,看了讓人發(fā)笑。拿什么比,就拿這篇文章嗎,除了作者自為得意的幾句挖苦的話,還有什么?中國人有沒有學問?不知道,只知道張藝謀的紅高梁是在外國得了獎之后,中國人才知道是好片的。只知道國人經(jīng)常夸耀我們什么什么東西得到了外國人的認可。如果不信請你打開電視看廣告。
五。王道士賣了一些文物讓作者痛不欲生,如果作者得知八國聯(lián)軍曾火燒圓明園,得知清政府曾訂過許許多多的屈辱的條約,賣了很多國土,又當會是怎樣死去活來。
六。作者在寫到王道士賣文物時曾感慨:中國的學者到哪里去了。這話問得怪了,難道葉昌熾不是學者嗎?是,他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嗎?后來的所謂的中國學者認識到了文物的價值,想保護。他們是怎么知道文物的價值的?因為外國人叫好了,外國人跑很遠的路來買文物了。所以中國的學者就知道好了,知道它有價值了,其實這個時候豈只是學者們知道了,連王道士和所有中國的農(nóng)民都知道了。這個時候推知文物的價值,恐怕不需要作者那么高的智慧吧。中國的學者如果知道文物的價值,在國家無力保護的情況下,自己去購買這些文物,并把它保存起來。這才叫學者,就像自己出錢收購甲骨文龜片的叫王什么來著的人(等我查出了告訴大家,這樣的人不好查).有些人在國家有難時躲避得遠遠的,等到災禍過后才出來對著斷垣殘壁抒情寫懷,痛罵別人保護不力,這些學者多了。
七。以前有人痛罵作者,我覺得一些人是想錯名人出名,現(xiàn)在看來,此人該罵。人格低下。
八。不知這種文章為何入選高中課本,也不知編者想把學生熏陶成什么樣的人,該不是要熏陶成作者一樣的人吧。
九。希望大家齊努力,把這篇文章趕出教科書。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
b、神奇?zhèn)髡f:公元336年一個叫樂樽的和尚來到了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里的鳴沙山,當時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鳴沙山金光閃爍,像有無數(shù)的佛像在山間躍動。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樂尊和尚被眼前這莊嚴肅穆的景象驚呆了,繼而有所頓悟,它莊重的跪下,朗聲發(fā)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由于他在化緣中廣為傳播自己的奇遇,是遠近的善男信女也紛紛來朝拜勝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禱,挖出了一個個洞窟,天長日久,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敦煌。(投影)。
c、敦煌位于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東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國古代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是千年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它親歷了十個朝代的繁榮與衰落。
d、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墻上和窟頂?shù)谋诋?、窟里的佛像和佛?jīng),是我國文化藝術(shù)的燦爛瑰寶。莫高窟的名氣很大,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樣的洞窟呢?幻燈: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畫。莫高窟位于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龐大、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石窟藝術(shù)寶庫”,有彩塑像2100多尊,壁畫總面積45000平方米。這敦煌莫高窟從公元336年到20世紀初,歷經(jīng)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開窟造佛像,一千多年歷史的沉淀,無數(shù)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個世紀初,由于歷史疏忽和朝廷能夠的腐敗,莫高窟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慘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國。凡是有良知的中國人哪一個不為之悲憤?余秋雨,正是這樣一個用它的筆書寫這種悲情的人。
e、余秋雨向我們展示的不和諧的鏡頭——道士塔。(板書、圖書)。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一
一、本文涉及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處于事件漩渦的王道士,一個是處于邊緣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讓我們來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為:(速讀課文,找)。
2、對于這樣的王道士,你作何評價?有何根據(jù)?
3、對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樣評價的?(用文中的語言回答)飽含怎樣的感情?
二、由“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探討“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1、悲劇是怎樣造成的?(朗讀討論第三節(jié)的4、5、6三段,感覺官僚的所作所為,感受和歐美學者的差別,)。
2、為什么說他只是小丑?
三、面對這樣的悲劇,面對這樣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樣的?請大家劃出你認為最能表現(xiàn)秋雨感情的語句,讀讀,并用:
“我看到一個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達,簡單地闡明理由。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二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展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有的卻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現(xiàn)于人們面前。
同學們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嗎?敦煌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是一個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然而由于歷史上一時的“疏忽”,便鑄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大遺憾。祖國的燦爛文化遺產(chǎn),被一車車、一隊隊載入了“異國他鄉(xiāng)”。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隨同作者一起走進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榮辱滄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學目標。
我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了解敦煌文化滄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點,品味散文語言,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三.介紹作者。
《道士塔》選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F(xiàn)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藝術(shù)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紀90年代最受爭議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會廣泛爭議。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從《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長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蘊、人生意義及自然之美統(tǒng)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又為我們勾勒出人類文化磅礴壯偉、堅韌延綿、脆弱細膩的不同面貌。
四.整體感知。
下面給五分鐘給大家迅速瀏覽一下課文。本文有四個部分,思考一下各個部分各講了些什么,請同學起來回答。
第一部分:通過對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紹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關(guān)系并用簡練的筆墨渲染出古代的悲?。阂粋€普通農(nóng)民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第二部分:敘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為,點出敦煌文物被盜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歷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寫王道士發(fā)現(xiàn)敦煌藏經(jīng)洞的情況和他對藏經(jīng)洞的處置情況。
(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國寶大量流失的根源:舊中國的落后和統(tǒng)治者的腐敗。作者用確鑿的事實告訴我們必須正視這場中國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劇,惟有正視歷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悲憤和無奈之情。)。
第四部分:寫這場悲劇的終結(jié),作者堅信敦煌學在中國。
(事實證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給專家們研究華夏文明史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中華民族站起來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輝煌仍然在中國,敦煌學仍然在中國。比之前三部分,這一部分雖然簡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復雜的,壓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織在一起。“道士塔”作為民族文明的恥辱和衰敗的象征成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個中國人,絕不能重蹈覆轍。)。
五.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后,我們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三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國當代著名的藝術(shù)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曾擔任過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代表作主要有兩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他是學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我們品讀余秋雨散文,可以從散文集《文化苦旅》開始,使學生明確“苦”。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四
一、目標:
1、把握王道士這一形象,體味“他只是錯步向前的小丑”的評價。
2、感受“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感受作者復雜的心態(tài),進而感受一種民族的恥辱之痛,一種文人的無奈之痛,一種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過程:
(一)、導入:
它,就是我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樣成了我們永久的痛的?誰應為它的悲劇負責?讓我們跟隨據(jù)說是上一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進他的《文化苦旅》,走進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觸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處于事件旋渦的王道士,一個是處于邊緣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讓我們來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為:(速讀課文,找)。
a、粉刷壁畫(第二節(jié)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節(jié)第4段)。
c、出賣文物(第三節(jié)6-11段)。
d、報送官員(第三節(jié)前部分)。
2、對于這樣的王道士,你作何評價?有何根據(jù)?(跟著學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賣國、無知、小丑、罪人、走運、受害者……)。
(這里,就可以抓住走運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學生的討論可能會涉及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而不是王道士一個人的過錯等主題性的內(nèi)容……)。
3、對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樣評價的?
a、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
c、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初讀(學生很冷漠)。
再自由讀,讀出什么感情?(譴責、嘲諷、同情……)。
齊讀,要有點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討“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1、悲劇是怎樣造成的?(朗讀討論第三節(jié)的4、5、6三段,感覺官僚的所做所為,感受和歐美學者的差別,)。
2、為什么說他只是小丑?
(對于整個悲劇,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這是一個國家的悲?。∵@是一個時代的悲??!這里,不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寶貝,卻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誠如郁達夫悼念魯迅時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這話用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對這樣的悲劇,面對這樣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樣的?請大家劃出你認為最能表現(xiàn)秋雨感情的語句,讀讀,并用:
“我看到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達,簡單地闡明理由。
可能有:
(這是一個痛苦不已的、矛盾的、憤怒的、理智的、近乎自欺欺人的、無奈的、字字帶血,句句含淚的……)。
(如果可以,要引導學生體會末節(jié)光明背后的傷感與痛楚,揚眉吐氣背后的恥辱與憤懣,那是文人的一種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五)、作業(yè):
感受余秋雨。
板書:(空白處補充學生的看法)。
王同情諷刺余。
道秋()。
士譴責。
嘲笑雨。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五
2、理解文章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生存狀態(tài)的深層思考,體會作者悲愴蒼涼的情感。
3、學會用自己的眼光賞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散文的經(jīng)驗,但較少接觸文化散文和學者散文。習慣于課本文章經(jīng)典無可質(zhì)疑的思路,閱讀多以接受灌輸?shù)淖藨B(tài)出現(xiàn),缺乏獨立賞析的習慣和能力。但對學界爭議問題和批判性評價有濃厚興趣,會以此為支點進行一定的探討。
這篇文章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也有強烈的感情抒發(fā)。對是非功過問題沒有簡單論斷,而是進一步發(fā)掘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和文化內(nèi)涵。運用小說敘事筆法處理枯燥的歷史,且多次進行視角切換,有濃厚的主體意識,使文章區(qū)別于一般的文化散文,具有了更強的感染力,但也引起了相當?shù)臓幾h。文字較淺顯,但有個別句子需加以體會。
本課是自讀文章,擬把更多的閱讀空間和閱讀自由還給學生,以幾個主要問題作支撐,讓學生進行研讀和討論,從中學會自主閱讀及對散文進行賞析的方法。討論前應充分感知全文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了解文章涉及內(nèi)容的背景,并讓學生掌握一定資料,使討論有支點而非流于形式。在討論中落實發(fā)展性評價和立體對話的理念。
1.5課時。
1、質(zhì)疑導入:塔為佛教徒死后紀念建筑,但敦煌卻有一道士塔,為什么?(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
2、整體感知:學生自讀全文,為四節(jié)各列一標題。
概述罪人塔。
愚昧無知毀文物。
貪圖私利賣文物。
牢記恥辱研究文物。
3、介紹敦煌的藝術(shù)文化價值、文物流失情況和王道士生平。
4、給出探討的主要問題:
(1)王道士真是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魁禍首嗎?從課文中找出依據(jù)。
(2)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描寫的'具體事件都是真實的歷史嗎?
(3)作者為何要攔住運輸敦煌文物的車隊?
5、小組自行討論并記錄,教師巡堂。
6、明確學習目標:從《道士塔》走近余秋雨,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散文。
明確評價標準:有獨到的看法,有充足論據(jù)(文本和材料),發(fā)言有條理,注意小組協(xié)作。
7、談討第一個問題:王道士是罪人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fā)言,操作時注意小組間的交流、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文本間的交流)。
參考歸納: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價值就在于它不僅看到了表面上的功過是非,而且由景觀及歷史,再由歷史上升到文化和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是含金量很高的散文。
8、探討第二個問題:比對史料和課文片段,評價“枯骨生肉”的處理手法。
歸納:
散文要講求真實性,但這主要是藝術(shù)真實而非細節(jié)真實,允許合乎邏輯情理的藝術(shù)加工,可增強藝術(shù)感染力。但某些材料欠缺嚴謹,過于隨意,是弊端。
9、探討第三個問題:“我”為何要攔住車隊?
歸納:散文應表現(xiàn)自我性靈,顯示了作者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悲愴的情感。
10、顯示對《道士塔》的多元評價,讓學生開放性討論。
11、小結(jié):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審讀經(jīng)典。
12、作業(yè):寫一封致秋雨的信,就《道士塔》談體會和感想。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六
明確: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請同學們看課本前的插圖,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幾座僧人圓寂塔,就是這個樣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屬于這種覆缽式的塔。)。
2,請一位同學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寫和評價王道士的。
明確: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罪人、小丑(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王圓箓相關(guān)的視頻資料。從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長的并不嚇人。)。
(多媒體展示內(nèi)容:王圓箓的相關(guān)資料)。
(板書:王道士)。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
明確:粉刷壁畫,砸碎雕塑,出賣文物,上報官員?!白锶恕?、“小丑”,是作者對王道士的評價,經(jīng)由他手,敦煌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源源不斷地輸向國外,令人痛心。(板書:愚昧、無知)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動、領(lǐng)悟。(視頻資料播放“敦煌”記錄片,多媒體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的相關(guān)文物圖片。)這樣珍貴的文獻卻被外國冒險家大批大批地運走,讓我們看一下歷史記錄。
(多媒體展示內(nèi)容:外國列強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這樣的資料,我們能說些什么呢?
明確:正如作者講的那樣:“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p>
明確:不能,“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只不過是整個事件的直接經(jīng)手人,國寶是他盜賣出國門的,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從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卻無人問津的情況來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兇巨惡。在那個中華民族飽受蹂躪的年代里,不要說把國寶盜賣給外國強盜,就是連國土和國寶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5,當時中國官員有哪些過失?
(多媒體展示、老師補充:中國官員在面對莫高窟出土文物時的種種表現(xiàn)。)。
(板書:昏庸、無能)。
6,討論:假如敦煌遺書全在中國,它還能剩下多少?
(教師補充:歷史上中外人士對莫高窟遺址的破壞情況。)。
明確:是。畢竟他們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寶物,如果不是他們,那些經(jīng)卷早已被毀了。而且他們是抱著研究的目的來的。無論他們是什么身份。但強盜的行徑就是強盜。無論他們帶來了什么后果,抱著什么樣的目的。(板書:冒險家卑鄙、無恥)。
8,請學生結(jié)合以上三節(jié)內(nèi)容談談作者的心境。
他那么做的。但是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又無法使他的內(nèi)心平靜下來。
明確:因為敦煌在中國,只是敦煌這個地方在中國。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國寶還流失在海外。雖然它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nèi)澜缛说呢敻?,但是它首先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屬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煥發(fā)出它的光彩!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七
同學們,余秋雨的這篇文章很長,應該說,充滿了感染力的語言比比皆是。當我們一遍遍的讀著《道士塔》的文字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蒼涼悲憤的心情,他想要保護國寶,想要喚醒王道士的無知,想要攔下強盜的車隊,最終卻無能為力,而我們也跟著作者時而憤怒,時而痛苦,時而憂傷。余秋雨的文字往往就具有這樣的魅力,凝練的幾句話,卻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和深沉的理性思考。文章中這樣的句子很多很多,下節(jié)課我再和同學們一起品讀余秋雨散文的文字和文筆。
好!下課!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八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跡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那么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著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卻將這些經(jīng)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xiàn)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著膠卷,用著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么大的羞辱??!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時的中國腐敗,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并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為什么清廷就那么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jīng)給清廷寫過信,為什么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么?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里有憤怒也有悲傷。為王圓的行為而憤怒,為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fā)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952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