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該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教學資源和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進行合理調整。教案的編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下面是一些教案實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一
教學目的:
1. 積累詞語并掌握成語的用法,語文教案-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2. 理解作者是如何認識論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的。
3. 作者采用大量例子來闡明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是如何處理詳略關系的。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2、3。
教學難點:綜述文章的寫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研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 教學導入:
講一個神話故事,如《精衛(wèi)填海》《開天辟地》《夸父逐日》等,引入:這就是最早的小說。今天我們來看看《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二. 詞語積累:
1. 注音加點字:
a. 翰藻(han) 記載(zai) 概括(gai)
b. 脈絡(mai) 稗官(bai) 粗糙(cao)
c. 意蘊(yun) 純粹(cui) 妍媸(chi)
d. 高寀(cai) 神佛(fo) 敷衍(yan)
2. 解釋成語:
應運而生 千錘百煉 有血有肉 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心驚膽戰(zhàn) 大快人心 權傾一時
3. 試用一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本文縱橫交織,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歷程及其規(guī)律。
三. 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后回答問題,然后填表。
1.作者是按照什么來給古代小說分段的?分幾個階段?
提示:按照小說的體裁特點。分五個階段:神話傳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話本小說;演義小說。
2.這些小說形式現在已經消失了嗎?
提示:古代小說的原有傳統(tǒng)并沒有也不可能消失,這些形式自然還存在,特別是民間。
填表:
朝代 發(fā)展階段 體裁特點 例子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穆天子傳》《山海經》
魏晉南北朝 發(fā)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傳奇小說 《長恨歌傳》《李娃傳》
宋元 繼續(xù)發(fā)展 話本小說 《三國志平話》
明清 頂峰 演義小說、創(chuàng)作小說 四大名著
四. 閱讀第二部分。
1. 作者一共總結出幾條規(guī)律?是怎樣闡釋的?
提示:四條規(guī)律,即中國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影響很大;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立足于現實;受封建文化的摧殘,發(fā)展極為艱難。對每一條規(guī)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闡明。
2. 作者為什么對第三個規(guī)律要做更詳細的闡釋?
提示:古代小說立足于現實進行創(chuàng)作,對一般小說尤其是歷史小說而言,讀者不難理解。但神話小說怎么就立足于現實,這卻是容易引起爭議的。所以作者舉《西游記》為例進行更詳細透徹的分析闡釋,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頗,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3. 最后一條規(guī)律,作者何以寥寥幾筆就寫完了呢?你能幫助舉幾個例子嗎?
提示:讀者結合讀過的歷史和文學資料不難理解,所以略寫;例子如《水滸傳》《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4. 你還能為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總結一點規(guī)律嗎?(思考)
五. 理解課文中的引用的句子,完成課后練習二。
1. 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
提示: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象,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課文引用蕭統(tǒng)之言是為了說明蕭統(tǒng)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qū)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于脫離歷史而發(fā)展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
2. 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提示: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此言,是為了生命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的傳統(tǒng)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辨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 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丑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課文引用此言,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 雖然吾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含有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游記》是立足于現實的。
六. 上學期我們學過《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他們都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guī)律?請詳細分析說明。(討論)
七. 教學后記: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
2、過程與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結構,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散文的語言美,
3、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學重點:
一是領會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特點。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與“荷”是一種怎樣的感情載體。
教學難點:
體會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層思想。
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荷塘月色》朗讀帶和一些舒緩的音樂;并要求學生課前查閱資料,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課上展示的準備。
課時安排:分為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使學生逐漸理解文章的中心。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1-2分鐘)。
同學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做什么呢?聽音樂,音樂可以撥動心弦,而有的音樂可以使心靈寧靜,不錯的選擇;k歌,拉兩個好友到ktv狂吼一陣,一切煩惱都沒了。
二、檢查預習,了解時代背景(6分鐘)。
請2-3名學生上臺介紹作者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我再從作者的人格美,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高潔的品格方面出發(fā)進行補充。
三、朗讀(10分)。
1、播放朗讀錄音,使學生能夠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要求學生標出自己讀得不準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號)。
2、教師指導朗讀。
3、齊讀重點段落,在朗讀中體味情感,品味語言。
這樣學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誦讀就有了美感,讓學生身臨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為后面賞析語言打下基礎。
四、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配樂默讀,通過情景式閱讀,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意境。
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2、設置以下兩個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逐漸理清文章結構。
a、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第一句,是全文的題眼。
b、畫出描寫作者行蹤和心情的句子。
明確: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里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針對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結構,并繪制雙線索環(huán)形結構,最后我點出這一結構的特色是:內、外結構呈圓形,渾然天成。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此結構的認識。
3、分組討論(分為三個小組,分別討論下面三個問題,最后請每組代表分別回答)(10分)。
a、為什么“心里不寧靜”的作者要“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
b、為什么認為月色“恰到好處”?
c、為什么認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三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tài)。“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部分從荷塘周遭的環(huán)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fā)。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敘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huán)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huán)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贊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于荷塘的月色,盡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讀者帶著這種思索轉入了下一段。這個結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fā)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于踽踽獨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論。“背著手踱著”這一細節(jié),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內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币环N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這樣修飾語,說明這種喜悅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后的行文中可知這當然也只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悅。盡管如此,由于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脫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薄笆莻€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fā)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于人事中的作者來說,是多么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實的反抗。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致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巴ねぁ币辉~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tài)。在縱觀之后,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著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tài)。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翱|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把聽覺和嗅覺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在這番靜態(tài)描寫之后,又把荷塘的動態(tài)捕捉進鏡頭里。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見。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后,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著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tài)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xù)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斑h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而不能得的復雜心理。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四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釋綠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jié))。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chuàng)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jié)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jié))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五
師:請同學們先欣賞一段視頻。(播放經過編輯的《江南煙雨琵琶行》視頻及解說詞)。
師:視頻中提到的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白居易是怎樣一位詩人?
生: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
師:不僅如此,白居易還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憫心的詩人。他在《長恨歌》一詩中既諷刺了唐玄宗重色誤國,又表達了對玄宗思念楊玉環(huán)的同情,他說“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在《賣炭翁》一詩中講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又表達了對下層勞動者的同情與悲憫。那么,白居易由長安被貶到江西九江的潯陽江頭,又對什么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慨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板書課題)。
師: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詩歌的一種體裁。
師: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它是一種以鋪敘記事為主的歌詞。
二、誦讀小序,概括情節(jié)。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一下詩前的小序。
(生讀小序)。
師(糾正個別讀音):詩前小序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誰能用簡單的話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寫了琵琶女的身世。
師:寫身世,也就是介紹了寫《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讀文本,抓關鍵句。
師: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國文本是讀的學科”。我們首先走進文本,放聲地、自由地來讀一下這首詩,好不好?下面我們自由地放聲來讀。(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樂,學生放聲自由讀。5分鐘左右)。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對,同學們,“淪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師:對,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淪落人”又是誰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四、再讀文本,學生質疑。
師: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誰解淪落人”(板書)。琵琶女的淪落經歷是怎么樣的?咱們首先請一位同學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為我們讀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嗎?你現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帶出來。
生(讀第三節(jié)):“沉吟放撥插弦中……夢啼妝淚紅闌干?!?/p>
師(請另外一生評價):你覺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樣?
生:我覺得讀得挺好的。這一節(jié)主要講琵琶女的身世,詩人對琵琶女應該比較同情,讀的時候讀出了同情的感覺。
生:悲涼。
師:對,悲涼的感情。我們讀詩歌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得抑揚頓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詩歌中詩人所蘊涵的感情。剛才同學讀的這一節(jié)感情把握得比較到位。
師:就這一節(jié),同學們有什么疑問沒有?把你最想提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大家共同討論。(生自由組合,小聲交流,討論質疑)。
師:同學們主要提了兩個問題: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慘命運的原因,一是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她的身世。咱們周圍同學自由組合議一議,由一位同學記錄小組討論要點,兩個問題可以任意選。
(學生自由組合,討論)。
生:我代表我們小組想說第一個問題。前幾句寫她少年的時候,然后還被那個秋娘嫉妒……。
師: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華出眾的歌伎,然后還要嫉妒琵琶女,說明琵琶女比秋娘還要才華橫溢。后面寫她“弟走從軍阿姨死”,她的家人,離開的離開,死去的死去,后來她的容顏因為家庭變故和時光流逝變得非常憔悴。當時社會看重你,就是因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華。琵琶女的淚既是感傷的淚又是不滿的淚。
生:我覺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國封建社會女子普遍的悲慘的命運。
生(眾):“門前冷落鞍馬稀?!?/p>
師:這說明什么問題?
生:那個時代就是重色輕才的。
師:重色輕才。那個時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藝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來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拋棄了。所以從這里看出,琵琶女僅僅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對象。
師:還有一個問題,琵琶女描繪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對比。
師:如果說詳細些,有哪些?
師:過去是京城名伎,現在是——。
生(眾):淪落江湖。
師:過去是少年得意——。
生(眾):現在是老年失意。
師:過去是年輕貌美——。
生(眾):現在是年老色衰。
師:過去是門庭若市——。
生(眾):現在是門可羅雀。
師:過去歡笑——。
生(眾):今日辛酸。
師:除了琵琶女,剛才說,“誰解淪落人”,淪落人一個是指琵琶女,還有一個是指誰呀?
生(眾):白居易。
師:當詩人和琵琶女彼此穿過無數人群,走過無數條路,在這個蕭瑟的秋天,相逢在潯陽江頭船上的時候,他又寫了什么內容呢?我們請一位同學模仿詩人白居易的口吻讀第四節(jié)。
(生讀第四節(jié))。
師:好,我們的白居易還得加把勁。我們在讀這一節(jié)詩時要讀出什么感情?
生:應該和琵琶女一樣感同身受吧。
師:感同身受,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這里面,詩人的遭遇還有什么詞可以體現出來?
生:“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的“黃蘆、苦竹、杜鵑、哀猿”。
師:這些意象所傳達出來的正是感傷之情,進行詩歌的欣賞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義。
師:就這一節(jié),大家最想提出的問題是什么?(生自由組合,討論質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為什么會引起詩人的強烈共鳴?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話怎么理解?那個“同”字,同在哪里?
生:從詩人的生活經歷上看,他一開始滿腹才華,想一展鴻鵠之志,卻在朝廷中受到排擠,而被貶謫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來也是很有才華,但她卻因為年老而無人問津,所以他們的經歷都是從曾經的輝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們的心境都是悲傷的。
生:還有,他們倆都是京城人。
師: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前面小序上講的,“問其人,本長安倡女”。
師:對,是來自京城。現在呢,他們都來到了什么地方?
生:潯陽江頭。
師:這一點也相同。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六
三維目標:
1、整體把握,理清結構。
2、品味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3、學習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題。
4、聯系現實,探究作者因愛綠而囚綠的做法。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理清結構。
2、品味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綠”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1、點撥法2、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也許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來評價。聽聽幾位評論家的話語,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劉長春說:“陸蠡之文,一如陸蠡之人;陸蠡之人,亦如陸蠡之文?!?/p>
李健吾說:“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靈?!?
今天就讓我們用一雙慧眼,去發(fā)現陸蠡心中的那一抹綠色。
二、整體把握,理清結構
師:從文章的題目入手,它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你的心中又會萌生出怎樣的問題?
明確:(由學生自主回答)
信息:“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記”說明這是一篇敘事性散文。
2、提出問題:
(1)文章中的“綠”具體指的是什么?
(2)作者為什么要“囚綠”?
(3)囚綠的結果怎樣?
師:帶著這些問題,迅速默讀全文。全文1600余字,默讀時間4分鐘左右。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請在閱讀過程中拿起你的筆,養(yǎng)成圈點勾畫、多做標記的好習慣。現在開始默讀。
參考答案:(由學生自主完成)
具體指作者寓所窗口的常春藤;
因愛綠而囚綠;
結果不僅放了綠而且懷念綠。
師:根據上面問題的答案,理清文章的結構。
文章結構:(由師生合作完成)
(1)愛綠(1~7段)。為下文“囚綠”說明了原因。
(2)囚綠(8~12段)。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標題呼應。以“愛之深”為主線,展示了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
放綠、懷綠(13~14段)。這兩段點出了文章的寫作背景,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七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早晨我一走進咱們云陽中學,滿眼都是綠色,這種郁郁蔥蔥的顏色讓我感到心曠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賀知章的《詠柳》,同學們能背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焙美玻浅:?,咱們中國古詩詞中描寫綠的句子還有很多,哪位同學能為我們背幾句啊?(備注)
1、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王安石)
3、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
4、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李清照.如夢令
綠色,不僅在視覺上讓人覺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給人帶來希望和生機。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篇關于綠的散文——《囚綠記》。
二、品囚綠之味
(一)解題
1、本文題為“囚綠記”,這里的“綠”是指什么?“囚綠”是怎么回事?
明確:綠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綠”是作者把常春藤的兩條柔枝從窗子的破洞中牽進房間,叫它垂在自己的書桌上,以便時時欣賞。(“囚綠”意思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囚綠記”告訴我們這篇文章的文體屬于——記敘性的散文。
2、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明確:作者敘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3、小結:從這里可以看出,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體、文章的大概內容。比如我們以前學過的——……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讀書方法。但是,要想對文章理解得深刻,光憑題目行嗎?還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語言文字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思考。
(二)思路
1、文中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
提示:圈劃關鍵句(即那些寫行動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綠”那樣用動賓結構的兩個字概括更好。
【我們的方法】閱讀記敘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對事件前因后果的敘述過程,抓住文章的關鍵句子,在此基礎之上理清文章的結構,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謂關鍵句,即文中表達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體現行文脈絡的句子。
(1)尋(遇、得)綠(1—4段)。
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在綠枝條出現之前交代一下背景。這背景是很寒傖的,但有了綠枝條,就頓然有了生氣和活力。
(2)觀(賞)綠(5—7段)。
開始對綠枝條直接描寫。“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伸須、攀緣、舒葉、凋謝。這一部分是以寫心理活動為主,所謂“觀”的對象和“觀”的行為倒成為其次,成為抒情的依托。
(“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薄敖埂弊掷斫?。)
(3)囚綠(8—12段)。
這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標題呼應,寫出了綠枝條生命變化的五個階段:引綠入室——發(fā)現生的歡喜——綠條執(zhí)意向外——綠條漸瘦漸弱——打算放綠出“牢”。囚綠至此結束,情感回到原來的喜綠狀態(tài)。
(4)放(釋)綠(13段)。
“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心和照看突然暫停,變成求生的謀劃。最后“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5)懷(念、憶)綠(14段)。
一年后仍舊懷念“圓窗和綠友”,設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板書:文章思路: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
2、小結: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作者對綠的愛,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三、賞囚綠之韻
1、我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么對綠——一株常春藤這么愛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綠有著怎樣的特點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圈劃有關詞、短語、句子,作些批注。
(1)美
“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2)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
(3)它是柔弱的
(4)它是倔強的、堅貞的
“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zhí)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結: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么那么愛綠,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強的、堅貞的,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zhí),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四、悟囚綠之魂:
1、提示: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本文時代背景的語句,聯系作者生平,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寫作時代背景——“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
作者簡介:陸蠡(1908~1942)現代散文家、翻譯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綠記》等,其特點是從瑣細的生活情節(jié)中,挖掘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文筆凝練、質樸、蘊藉而秀美。譯著有《羅亭》《魯賓遜漂流記》等。他也曾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陸蠡是一位對生活極為嚴肅認真的老實人。1942年4月,陸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為了追回書刊,他親自去巡捕房交涉,結果被引渡到日本憲兵部,屢遭酷刑,年僅34歲的他吐血而亡。據說日敵問他贊不贊成偽府,他回答不贊成。問他對于大東亞的看法,他認為一定失敗。正是這種民族的骨氣,堅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貯滿著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李健吾在《陸蠡的散文》一文中說:“生命真純,節(jié)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p>
主題一:個人境遇的隱喻,民族命運的象征。
“囚綠”既是作者個人境遇的隱喻,更是民族命運的象征。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后,使讀者聯想到祖國山河的淪落,體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卻固執(zhí)的朝著窗外陽光的常春藤,便是我們堅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著作者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時,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格。這種寫作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托物言志。
2、提示:難道這僅僅是文章的主旨嗎?作者說:“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边@是怎樣一種魔念?你有過嗎?談談你的經歷和感受。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提高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課前預習,加強誦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yōu)美動人的散文語言。
情感與態(tài)度: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4—6段賞析,品味文章語言美,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
【教學難點】
分析散文的寫作手法,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掌握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2、交流討論法;3、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搜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研討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重點學習課文第4、5段,賞析景物描寫,學習運用各種修辭格描寫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詞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教授,在極為貧困的情況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寧愿餓死,也不去領取美國的“救濟糧”,他以對生命的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錚錚鐵骨,他以對權貴的蔑視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偉岸人格。毛澤東同志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彼钦l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僅有鐵骨,是個有骨氣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頤筆下的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同時飽含柔情,他的筆下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
二、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于江蘇東??h,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作品有散文與詩《蹤跡》,散文集《背影》、《你我》、《歐游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初中學過他的《背影》、《春》。
三、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27年,當時xxx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xxx、xxx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tài)度表示不滿和反抗?!逗伞氛峭ㄟ^“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四、整體感知
(聽錄音,然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整個社會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陷入彷徨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到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內心極度矛盾,因而想借賞景排遣苦悶。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2.為排遣心中的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明確:家——小路——荷塘——家
3.一夜暢游,作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了嗎?
學生齊答。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三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朗讀這個段落。
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先提問后師生共同明確: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織。
五、重點賞析:
1.兩組同學朗讀,另兩組同學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荷塘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四人小組討論: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作者分別用什么修辭手法來描寫它們?(出示小黑板)師生共同明確,如下表:
荷塘景物
特
點
修辭方法
荷葉
密、高、美
比喻
荷花
姿態(tài)柔美、晶瑩剔透、纖塵不染
博喻、擬人
荷香
淡淡的
通感
荷波
快速
比喻
流水
脈脈
擬人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六、布置作業(yè)
1.預習第五~第八自然段
2.思考:從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覺得用得非常好的動詞,想想好在哪里。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容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2.文章所體現出來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二、師生互動,賞析第五自然段。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月色下的荷塘,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看看荷塘上的月色。
1.兩組同學朗讀,另兩組同學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確: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上節(jié)課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要求大家從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認為用得很貼切的動詞,并思考它好在哪里。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都找到了哪些動詞。
先提問,然后教師總結明確。
“瀉”:寫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傾瀉,賦予月光以動感,寫出了荷花荷葉在月光下寧靜、柔和的美感。
“浮”:寫出霧的輕柔,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飄渺的姿容。
“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明確: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
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這恰是到了好處”。
三、賞析第六自然段
明確:沒有。從“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以看出來。
2.如何理解“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明確:荷塘月色這自然美景給作者帶來心靈的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對現實
的無奈,對前途的迷茫,使作者心頭的哀愁和苦悶驅之不散,揮之不走。
四、賞析第七、八自然段
1.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明確:“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
蓮盛況的向往和懷念來擺脫。
明確:沒有。從“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可以看出來。
3.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
明確:觸景生情,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xiāng)排遣憂愁。
4.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
明確: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五、分析作者情感的變化
明確:不靜——求靜——得靜——出靜
六、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寫靜態(tài)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
印象”(錢鐘書語),即感覺的轉移。本文有兩例: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庇?/p>
嗅覺向聽覺轉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中跳躍?!扒逑恪迸c“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yōu)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
的名曲?!庇梢曈X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yōu)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四是動詞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七、小結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4~5自然段
2.課下閱讀朱自清的作品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九
荷塘月色(人教版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本節(jié)課主要完成課文4、5、6三段的閱讀鑒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高中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初中時,大家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對于朱自清,大家應當記住他有四個值得自豪、令人羨慕的閃光點:(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3)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他一人入選中學課本的散文就達六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綠》《匆匆》《威尼斯》。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朱先生的優(yōu)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樣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這“荷塘月色”的美景的。
二、初步感知課文
1.提問:同學們,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背景,這篇文章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呢?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來(教師可以提示找背景的方法,比如:歷史事件、寫作時間等)。
明確:1927年。
2.師生共同回顧歷史:1927年,發(fā)生過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
3.提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先生這時的心境如何呢?讓我們從他的優(yōu)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尋找答案吧!
4.放錄音,配樂朗誦《荷塘月色》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明確:4、5、6三段。
三、鑒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鑒賞第4段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可分成五組討論回答)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边\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tài)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tài)、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保ㄌ崾緦W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扒逑恪迸c“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边\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chuàng)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弊髡甙阉娕c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后回答)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tài)。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tài)。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三)誦讀、鑒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既是對第2段的回應,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繼續(xù)擴展。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后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xié)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朗讀體會。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四、熟讀,品味4~6段(組織學生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1.閱讀全文,進一步了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2.背誦4~6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背景、關鍵語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
二、檢查對課文結構理解的情況
1.提問:大家閱讀了課后方框里的內容,了解了本文結構上是圓形的。試結合課文內容,具體描述本文的結構特點。
明確: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投影片顯示:
全貌:路幽、樹多、月淡邊走邊想:想現實邊走邊看
2.提問:從課文結構看,作者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引起的,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關鍵,試聯系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里”為什么“頗不寧靜”?(可以分成若干小組討論、回答)
明確:(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閑適心情;(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不論學生答出哪一點都應給予肯定)
三、理解課文中的情與景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艷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游荷塘是為了擺脫“心里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里“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師生共同活動)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然想起來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3.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么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采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誦讀,討論后回答)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蓮,這順理成章。游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脫“不寧靜”,于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翱墒俏覀儸F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沖突?!斑@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xiāng)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脫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脫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四、放錄音,再品全文
1.體會一位知識分子當時的苦悶心情。
2.品味課文“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感受作者樸素、準確的語言特點。
五、小結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幻夢,像飄渺的歌聲,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追求的總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處”的意境,展現的是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可以看出,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同學們,揣摩語言結合具體語境,惟其如此,才會進一步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六、布置作業(yè)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
一、教材依據: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第一課時《雷雨》。
二、設計思路:
指導思想:教材配有兩幅直觀的插圖,利用圖文對照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學中抓住這兩方面,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閱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本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熱愛自然的熱情。
設計理念:雷雨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他們都有著一定的生活體驗。教學中應努力讓學生猶如親身看到,聽到,感覺到雷雨的情景,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與此同時,進行圖文對照,溝通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閱讀中感悟課文的內容,激發(fā)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熱愛自然的熱情。
教材分析:本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征鮮明,寫景細致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學情分析:到了二年級下冊,孩子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比較多的識字方法,能夠獨立認識一些新字。新課程倡導在生活中識字的理念也已經滲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們無意或有意間識字能力不斷提高,課外認識了很多生字新詞。因此,開展小組交流識字,相互評價能夠提高孩子的識字興趣。而且二年級學生已經能說一段較完整的話,同時也積累了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學生對雷雨并不陌生,這也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聲音表現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會寫本課生字,會認生字。
3、培養(yǎng)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方法與途徑:
在課前通過觀看課件,讓學生對雷雨有形象的感受、體驗;通過自學、互相交流讓學生掌握生字;看圖與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去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使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初步認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變化的特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聲音表現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五、教學難點:
能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課時:
兩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給你們出個謎語,看誰猜得又快又準。出示課件“有位老兄脾氣大,愛發(fā)怒的就數他。發(fā)起怒來大聲吼,伴著成串淚珠下。”
你們猜出謎底是什么了嗎?(雷雨)。
2、雷雨在夏季經常出現,你們注意過雷雨天氣嗎?雷雨天是什么樣的呢?想進一步了解雷雨的特點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出示從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變化的圖片。)。
(看完后)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感受好嗎?(有的說:雷雨前周圍的景物變化得真快。有的說:雨下得可大呢!有的說:雷雨過后的景色真美!)。
3、有一位作者把他觀察到的雷雨景象寫成了一篇文章,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讀課文,識字學詞。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標出文章的段落.
3、課文讀完了,誰來回答老師的問題?
(課文共8個自然段,1-3段寫雷雨前,4-6寫雷雨中,7-8寫雷雨后)。
4、讀準字音。
剛才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連生字寶寶也被吸引住,要出來和你們見面了,跟他打招呼吧!(出示幻燈片)。
齊讀——男女生分開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5、記字形。
生字寶寶讀準了,樣子記住了嗎?(出示幻燈片)。
壓:一間工廠把泥土給壓碎了。
垂:減一減,睡覺的睡減去目。
亂:舌頭在嘴巴里亂搖。
(三)感悟課文。
同學們想不想欣賞雷雨的這三個不同的景象?
1、雷雨前(1――3自然段)。
(1)出示雷雨前錄像:你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回答烏云、大風、閃電)。
(2)出示滿天烏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烏云?)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現在云的樣子。
(有的說:無數的烏云,有的說:很厚的烏云,有的說:黑沉沉的烏云,還有的說:云很低……)。
咱來看看課文中怎么說?(出示句子“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一
1、知識與技能:學習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學習說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了解文章結構嚴謹、主次分明的說理方法;學會用正面描寫與。
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人物的方法;抓住“諸葛亮對策要點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戰(zhàn)略方針、根據是什么”三個問題,揣摩文意。
恥下問的人。
教學重點:
1、
2、理解隆中對策的主要內容,把握其要旨及戰(zhàn)略方針。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體味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諸葛亮在三國歷史中的作用。
課時:2課時。
教法:朗讀法、探究討論法。
第一課時。
要點;背景簡介;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
意,劃分段落,理清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思路,把握對策的核。
心內容和戰(zhàn)略方針。
一、導入新課:
《三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
命已逝,但卻活在后世人的記憶里,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今天我們要通過。
《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了解他。
二、多媒體顯示課文背景資料。
1、《三國志》及陳壽簡介。
2、背景介紹。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2、學生自由讀課文,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翻譯課文。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疑難詞句。
吳會殆民殷國富存恤帝室之胄諸戎簞食壺漿。
2)、古今異義。
例句例字古義今義。
將軍宜枉駕顧之顧。
凡三往凡。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殆。
遂用猖獗用、猖獗。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可以。
抑亦人謀也抑。
3)、一詞多義。
謂為信然()謂為信然()..
欲信大義于天下()然志猶未已()..
信義著于四海().
好為《梁父吟》()因屏人曰()..
謂為信然().
賢能為之用()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此可以為援().
4)、難句翻譯。
(一)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二)因屏人也。
(三)君與俱來。
(四)時人莫之許也。
(五)欲信大義于天下。
(六)賢能為之用。
(七)孤不度德量力。
(八)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第二課時。
一、思讀課文,探究交流。
1、理清全文思路。學生劃分文章段落結構,并交流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要肯定學生的看法。教師適時點撥:先設懸念,再加強化,既而引出二人對答,通過諸葛亮提出的策略顯示他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完成對諸葛亮的形象塑造;最后以關、張二人嫉妒,劉備解釋作結。文章在起伏中推進,在矛盾中展開,諸葛亮對策是全文中心,也是集中刻畫諸葛亮這一形象的重點。
2、理清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思路。多媒體顯示。
顯示討論結果:
曹:不可爭。
明察天下形勢孫:不可圖。
隆中劉荊益二州:可爭、可圖。
三步走戰(zhàn)略:
(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tǒng)一全國)。
二、分析人物,探究表現手法。
1、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1)從諸葛亮的“對”,也就是諸葛亮的一番答話,即諸葛亮為劉備。
對天下大勢的精彩分析和對戰(zhàn)略戰(zhàn)策的精心謀劃可以看出,諸葛。
亮胸懷大志,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富有智慧,頭腦清醒,目光。
長遠。是一個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想的軍事家和有注重實際的政。
治才能的政治家。
(2)還能從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的非凡之處?
a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自比管仲,
樂毅。――胸懷大志,有自信有抱負。
b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避世待時而飛.
c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矜持自重。
d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見解高明,
令人折服。
e關張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
也……”-----治國之棟梁。
2、對人物的刻劃可以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看看以上對諸葛亮的性格刻。
劃,哪些是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烘托?
諸葛亮的答話和a屬正面描寫,而bcde屬側面烘托。
3、文中的劉備是怎樣一個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劉備是一個有雄心有抱負有號召力有威望,能虛心求賢,禮賢下士的人。
a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b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c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君謂計將安出?”
d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e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五、學生齊讀課文第四段。
六、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一、三。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
初步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了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培養(yǎng)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激發(fā)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是本課的重點。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四、教學準備。
五、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么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著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于細胞為什么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么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么。
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fā)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制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
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第一章走進細胞第1節(jié)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說出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tài)度】: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二、教學重難點:
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是重點;說出生命系統(tǒng)的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
讓學生收集關于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分析細胞。
小結上面的內容,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在是生命活細胞外表現不出生命的特征,說明細胞是生命動的基本的基本特征。(為什么呢?)細胞的任何一部分單位脫離了細胞就不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質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提出問題:細胞能表現出那些生命活動呢?指導學生閱讀資料,并開展討論。小結:(幻燈片展示提綱)細胞為什么是生命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細胞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多細胞生物是在在細胞生命活動基礎上實現各種的生命功能。(舉出一些實例)。
(三)生命系統(tǒng)。
地球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謂是恒河沙的結構層數,但是這些生物,小到組成它們身體的細胞,次(難點)大到一個生物個體,一個物種、甚至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整個生物圈,都可以一個一個的生命系統(tǒng)(什么是系統(tǒng)呢),而且這些生命系統(tǒng)之間還有層次的關系。(以一只龜為例分析)單一個心肌細胞就是一個生命系統(tǒng),(為什么呢?)因為細胞各個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而使細胞能表現生命特征;心肌也是小結一個系統(tǒng)(分析略)。引導學生分析心臟、循環(huán)課后練習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等也是一個系統(tǒng)。
學生活動。
討論、思考問題:病毒是怎么樣復制的?(在細胞內)匯報冠狀病毒的相關的資料閱讀資料并討論:
說出多個組分互相配合影響成為整體)完成資料后的“思考與討論”。
第2節(jié)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細胞學說的發(fā)展過程。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制作臨時裝片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tài)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禁采發(fā)菜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
而了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用具:
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
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五、教學過程:
(一)使用顯微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思考并回答問題。
(二)第一課時的第一題:答案是b課后練習第二題:
(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完成練習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衛(wèi)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
(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
(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三)真核細胞。
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么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
比較兩種細胞的差異,討論并回答問題。(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細胞都有成型的細胞核,而大腸桿菌的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四)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1.課后練習科學前沿本章小結自我測試。
表生物?(發(fā)菜、水華)水華對環(huán)境的影響和禁采發(fā)菜的環(huán)保意義。
2.形態(tài):比較小,營養(yǎng)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后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么?(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說)。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說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閱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三
1.本單元課文一篇選自《左傳》、一篇選自《國語》、兩篇選自《戰(zhàn)國策》,它們都屬于先秦歷史散文,記事全面翔實,寫人生動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本單元這些歷史散文對當時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生活作了廣泛而又具體的記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但由于時代的隔閡,文中所記載的文化習俗、典章制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熟悉,特別是有些文言詞語音義變化很大,學習時會有一些困難。
3.本單元課文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如: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計個人得失與安危,顧全大局、無私無畏的精神;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的作者(編者)情況、寫作背景、文體特點以及“十三經”、“二十四史”等有關常識。
2。了解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的地理形勢以及當時的風俗習慣、禮儀、典章制度、官職稱謂、人物身份等有關知識。
3.借助工具書與課文注釋準確地掌握本單元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音形義,能結合上下文揣摩某些詞語的含義,能聯系學過的課文,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4.了解并掌握本單元出現的四種文言句式的特點,掌握判斷句、疑問句及賓語前置句的某種規(guī)律。
5.區(qū)別疑問句中設問與反問兩種修辭方式的不同特點;了解比喻和委婉語的用法。
6.通過反復朗讀,加強理解,背誦其中重點段落。
7.能夠根據課文中的情節(jié)與對話,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歸納其性格特征。
8.能夠較準確地分析文章結構層次并能簡要歸納各層大意,理解各層之間內在聯系。
9.能夠較正確地將某些文言句譯成現代漢語。
10.能夠學習古人,聯系現實,古為今用,寫出作文。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1.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培養(yǎng)借助工具書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注意積累文言文字詞句的知識。語言材料方面古今變化較大,有些文詞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不再使用了,比如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官職人稱等,這些比較冷僻的詞語學習對參照課文注釋明白其意思即可,不必花費很大精力去記憶,有些詞語意義雖未消失,但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或者已經換成另一個詞語來表述,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修(長)”、“服(穿、戴)”“謂(說、對……說)”以及“公”、“君”等尊稱。這類文言常用詞是學習積累的重點。還有些詞語古今意義沒有多大變化,而現代漢語常作復音詞語或成語中的一個成分,如“形”――形體、“容”――容顏、“衣”――衣服、“妻”――妻子、“朝”――朝三暮四等。要注意積累時應舉一反三。
2.隨時注意積累總結特殊文言現象:通假字、一詞多義,要善于總結一般語法規(guī)律,從而掌握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比如,文言文中的判斷句、疑問句與現代漢語有何不同?在什么情況下文言句中的賓語常置于謂語動詞前邊?要摸索出一般規(guī)律,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單元教學設計。
1.本單元選人的課文,語言比較淺顯,內容生動有趣,篇幅也不長,可以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與課文注釋,自己串講課文,教師只做重點、難點的點撥。
2.《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是教讀課文,要求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以培養(yǎng)閱讀能力?!多u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是白讀課文,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個別段落。
3.比較閱讀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體會這幾部歷史著作在結構層次安排、人物形象刻畫等方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4.如條件允許,可嘗試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引進課堂。如利用計算機網絡發(fā)送對課文學習中重點難點內容的總結知識,發(fā)送要求進行比較閱讀的典型文章,這樣可大大提高課堂容量;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閱讀后的網上作文,教師可進行單獨指導,也可與其他同學進行網上交流,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也可把板書設計成幻燈片、實物投影,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四
《雷雨》(節(jié)選)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因為其中包含著太過復雜的人性,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一部頗多爭議的作品。而課文僅僅節(jié)選了第二幕,不利于學生完整的了解、感受其中的豐富內涵。而只是由老師來介紹前后關聯、人物關系,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觀的感受。在上選修課時我發(fā)現通過播放影視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因此我決定在教學《雷雨》時也嘗試著采用播放《雷雨》影片這種教學手段。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四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作者和作品的相關信息。第二、三課時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課時請學生就第一節(jié)課所布置的問題,結合自己看電影的感受,來展開討論。并將自己的看法寫成作文,作為課后作業(yè)。
在備課組會議上,我介紹了自己初步的構思,大家一致認為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他們自主的思考和學習,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一旦沒有設計好課堂,缺少問題的引導,就無法促使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讀了《雷雨》全劇,設計了教學思路:
首先,把對作者和作品的介紹融入到當時的現實背景中,側重于環(huán)境對作者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同時盡量減少對劇中人物的性格、結局等的介紹,以免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圍繞周樸園在課文中的表現設計問題。
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的關鍵是確定這篇課文討論的主題。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并在這討論中挖掘文章的豐富內涵,加深對人性的理解。設計什么樣的問題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呢?我考慮了很久。最先進入我的視線的是對《雷雨》主題的探討,但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因為作為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現什么主題,歷來眾說紛紜,在高中語文課堂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探討或解決“《雷雨》的主題”這個問題。接著我把目光轉向了對人物行為、性格的分析?!独子辍匪茉炝艘幌盗袀€性鮮明,充滿了矛盾、掙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激動著人們的心弦,他們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復雜多變。那么誰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呢?考慮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節(jié)選的這一幕;而在這一幕中,最可圈可點的莫過于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所以我決定了把這篇課文討論的焦點鎖定在周樸園身上,我定下的話題是:“說不盡的周樸園”。
最后,本專題的中心是“人性”,通過文學作品讓學生初步了解人性的`豐富內涵,同時我試圖聯系現實生活,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真正思考一些問題,特別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為此我搜集了相關的一些新聞和學生的周記,準備在最后一課時拋磚引玉。
為了保證這堂試驗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還安排了一項調查報告作為預習作業(yè),即閱讀《雷雨》節(jié)選部分,寫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問題。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實的”等問題。這說明我對課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確的。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對周樸園這個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樸園看作是一個“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的解讀,在今天應該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練習中就已經把“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感情?”作為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但這樣的討論仍然不夠。如果不是或不僅僅是“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那又怎么樣呢?我們從中又可以讀到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說面面觀》中“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豐富的甚至多面的,鑒賞作品不能滿足于區(qū)別“好人”和“壞人”。
另外,周樸園明明三十年中對侍萍滿懷思念與愧疚,但為什么一認出侍萍,就表現出那樣一副嘴臉呢?僅僅用“虛偽”一言蔽之是不夠的,那他這樣做的原因什么呢?他是在努力維護著什么。周樸園在劇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家庭,我自認是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來的子女,我也自認是些健全的子弟?!边@其實就告訴了我們,他一向以建立一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為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著高大正直威嚴的形象。了解這點,我們不難想象到,一旦當年的侍萍今天又進入他的生活,對他的家庭、事業(yè)、名譽、地位等來說,將會造成怎樣致命的影響。所以他一旦認出侍萍后,就只能做出我們所看到的那些事。
這里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周樸園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與年輕的妻子繁漪連貎合神離都談不上,與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獨自一人時,他經常深陷孤獨寂寞,只能靠端詳當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內心的空虛。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周樸園為什么還要苦苦維系呢?我認為:周樸園維護的實際上是他所從屬的那個階層。三十年前他的確愛過侍萍,但為了所屬于的那個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拋棄了她;三十年中他對侍萍抱著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誠的,但不止是為著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借此懷念少年時代,就像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水仙,透過回憶他憐惜的是現在空虛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懷不過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對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認后對侍萍冷酷無情,則是因為作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長的階層所拋棄,不能被原屬于他的名譽、地位、財產等等拋開。它們已經象烙印一樣,深深的刻到周樸園的骨髓里去了,他和他的階級已經化為了一體,他就是這個所謂名門豪族的上流階層,而這個藏污納詬的上流階層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這一步,周樸園對侍萍種種反復的舉動也就不難解釋了。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五
設計思路:
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思考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屬于策略性知識。從必修教材整體模塊安排線索看,第一冊第二單元是古代敘事散文,第二冊第三單元是古代寫景散文,第三冊第三單元是古代議論散文,第四冊第四單元是古代傳記,第五冊第二單元是古代抒情散文。
《勸學》位于必修三第三單元,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古人的襟抱與睿智,體會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華的寶貴。同時要有質疑問難的精神,要大膽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提高思考能力和議論能力。
2.知識結構體系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在朗讀課文和梳理翻譯課文的基礎上對文章的論證方法和思想內容進行探討,正如單元教學目標所要求的,閱讀時要多琢磨文章立論的方法,注意其嚴密周詳的論證邏輯,以及由此產生的說服力量。本節(jié)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思考本文論證的特點。
3.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于文言文教學內容標準清晰的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養(yǎng)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本課就是通過對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文本進一步解讀,從而學會舉一反三,由課內到課外,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所面對的學生已步入高中學段一個學期,盡管他們基本具備了利用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對于文言文閱讀,他們大多有畏難情緒,不感興趣。他們思維活躍,表現意識和合作意識都比較強,對高中學段的語文學習充滿了期待。他們不喜歡靜態(tài)的知識講授,更喜歡將知識的學習、能力的訓練置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思維狀態(tài),敢表達,愛表達,從而讓學生熱愛上語文。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包括掌握勸、見等實詞的意義,積累通假字和三個文言虛詞。
提高學生誦讀和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學習比喻、對比論證方法,提高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講析與指導歸類,學生可以了解有關荀子的基本常識和掌握文言基礎知識。
通過誦讀學生可以糾正不良發(fā)音并培養(yǎng)語感,并養(yǎng)成誦讀文言文的好習慣。
通過討論學生明確并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應持的態(tài)度。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必須要做到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引導學生端正對學習意義的認識,即要善于從學習中尋找快樂,要樂學、好學。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并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以及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并學以致用。
2、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落實本文的文言語法知識教學。在誦讀中滲透正字正音、辨詞析句、層次疏理、文意理解、語言鑒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掌握全文比喻和對比論證的特點。
五、教學策略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媒體的選擇。
本課教學過程中利用幻燈片,錄音機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簡約實用。
(二)教學策略的選擇。
本節(jié)課以單元回歸為導入前奏,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綜合運用“問題探究”、“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學案導學”“課堂教學的指導性策略”等教學方式方法組織教學。讓師生在探究學習中增進與文本的默契感,從而使課堂呈現和諧的師生和生生關系。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導人新課。
用儒家學派的先賢孔子、莊子的學習理論引出荀子的學習理論。
一、知人論世、解題。
1.簡介作者:(見導學案)。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二、整體感知。
1.聽錄音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fā)現學生不懂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2.翻譯課文。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六
一、教學設想: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施耐庵生平以及《水滸傳》這部小說的相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文本分析,使學生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的線索;
2.交流討論:通過小組交流探究,分析環(huán)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林沖性格從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的性格轉變,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尖銳矛盾,認識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歷史必然。
二、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們通過必修三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祝?!返刃≌f的學習,已經了解了小說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三大要素,但對于前兩篇課文的分析,主要關注的是人物、情節(jié)和主題思想的探討。因此,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環(huán)境描寫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具準備: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課件。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水滸傳》的成書、特點、主題和作者施耐庵的生平;
2.了解《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
3.體會環(huán)境描寫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1.梳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的故事情節(jié);
2.鑒賞課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三、教學思路:
1.由新版《水滸傳》電視劇的歌詞引出林沖這一悲劇人物身世的復雜性,導出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的分析。
2.對《水滸傳》這部長篇小說的撰寫和流傳情況以及大體內容進行總體介紹。3.回顧小說的三要素,按照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的脈絡對文章情節(jié)進行梳理。
4.由山神廟和草料場之間的故事情節(jié)引出對小說環(huán)境的分析,點明風雪描寫的作用和方法。
四、教學方法:
采用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匯總的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關注風雪這一環(huán)境描寫在推動故事情節(jié)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然后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找出對風雪的描寫,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文中是怎樣描寫風雪的,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最后小組派代表發(fā)言,交流想法。
五、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新課導入:最近一段時間,社會上掀起了一股電視劇翻拍熱,小說《水滸傳》也重新被翻拍成《新版水滸傳》,新版電視劇的歌詞寫得非常好,它寫道:“兄弟情,夜空中萬千星點;兄弟情,紅塵里無限光華;兄弟情,是沒有色的酒;兄弟情,是沒有墻的家?!睅装倌赀^去了,《水滸傳》中英雄們的快意恩仇、手足之情卻仍然為人們所稱道,但是《水滸傳》中有一個人,他對朋友仗義誠懇,卻最終遭到了朋友的陷害,直至家破人亡。他是誰呢?他就是《水滸傳》中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悲劇英雄,林沖。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單元的新課《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起走進林沖的悲劇命運,感受林沖的江湖豪情。
(二)背景介紹:
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合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其實,《水滸傳》的故事藍本在宋代就已經出現,此后從宋代到明末的數百年間,民間的說書藝人、文人、書商不斷地對其進行加工,最后相傳是在明代的施耐庵手中得以潤色,形成現在的定本。
《水滸傳》主要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義,聚義之后接受招安,然后四處征戰(zhàn)的故事:全書前半部分以人物為線索,寫了魯智深、林沖、武松等好漢上梁山前的個人經歷,寫了宋江在發(fā)配途中與各路好漢的奇遇以及最終上梁山的經歷;后半部分以故事為線索,寫了宋江帶領梁山好漢與朝廷展開的幾場戰(zhàn)役,原來的首領晁蓋去世之后,宋江確立了在梁山的首領地位,并改聚義廳為忠義堂,與官軍進行了幾場戰(zhàn)斗后接受招安,在與江南征方臘的戰(zhàn)斗中,水滸英雄死傷大半,最后,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悲劇性地結束。
(三)情節(jié)梳理:1.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形象。
2.通過地點線索帶領學生梳理文章的脈絡。
問:如果根據這三個要素,應該怎樣給本文擬一個標題?(注意字數要與原標題相同)。
《林教頭風雪斬仇敵》(或其它)。
問:為什么作者不寫林教頭手刃仇敵的情節(jié)而把“山神廟”寫到了標題當中呢?
山神廟是林沖殺敵的地點;這樣寫標題能夠給讀者造成一種懸念。問:我們知道,小說故事情節(jié)可以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尾,林沖山神廟殺敵的情節(jié)屬于小說故事的高潮和結尾。
在這篇文章中,地點是把握文章情節(jié)的重要線索,請同學們以地點為線索,看看文章中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有怎樣的轉移?并根據地點的轉變理清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和發(fā)展。
第1段:滄州——林教頭路遇故知(開端)第2-5段:酒店——陸虞候密謀害林沖(發(fā)展)。
第6-9段:草料場——林教頭接管草料場(發(fā)展)。
第10-12段:山神廟——風雪夜山神廟復仇(高潮和結局)。
(四)環(huán)境描寫(1)風雪描寫的作用。
問:林沖是去看管草料場的,但是最后怎么在山神廟里手刃了仇敵?請同學們理清思路,概括一下林沖從草料場到山神廟殺敵之間發(fā)生了哪些故事。
草料場老軍接洽——身冷投東沽酒——路見山神廟——草場被雪壓倒問: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推動故事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雪。課文的題目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以說“風雪”在文章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請大家找出文中對風雪的描寫。思考一下這些對風雪的描寫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六分鐘思考,三分鐘討論)。
1)為人物活動渲染氣氛。
雪越下越大,在緩慢的情節(jié)中時時插入,增加了情節(jié)的緊張氣氛,暗示災難即將降臨。如第七段:“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卑凳竟适虑楣?jié)和節(jié)奏的變化。第八段:“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雪越下越大,情節(jié)也越來越緊張。離開酒店回草料場時,進一步寫雪勢之大。第九段:“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睜I造了一種陰暗、緊張的氣氛,暗示林沖將大難臨頭。
2)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為下文埋下伏筆。
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想喝酒驅寒,才會去往東邊沽酒,不會與陸虞候提前相遇,才會在途中看到山神廟。又因為風大雪緊,草屋被風雪壓倒,林沖才被迫到山神廟安身,才幸免于難。因為風雪很大,為了阻擋風雪,林沖才用大石塊靠住廟門,才讓林沖聽見陸虞候和差撥、官營的對話,了解事情的經過。為了避風雪,陸虞候一伙才在放火燒了草料場之后直奔廟里來,林沖得以報仇??可見,風雪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3)烘托人物的性格,襯托出英雄殺敵的悲壯氣氛。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潔白的雪地上濺滿了仇敵的鮮血,林沖殺死了仇人,也殺死了自己的軟弱,走上了由忍辱負重到奮起反抗的道路,慷慨悲壯,讀來痛快淋漓!
(2)描寫方法。
(一)直接描寫風雪:
1)林沖剛到草料場時,寫風雪初起。第七段:“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薄凹娂姄P揚”寫雪下得大,“卷”寫風烈,“一天”寫范圍之廣。
2)林沖去市井沽酒時,寫雪勢正大。第八段:“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毖┰较略酱螅楣?jié)也越來越緊張。
3)離開酒店回草料場時,進一步寫雪勢之大。第九段:“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p>
(二)側面描寫風雪:
1)通過環(huán)境描寫襯托風雪。第八段:“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第十段,林沖沽酒回來,“那兩間草屋已被雪壓倒了”。用搖擺倒塌的草屋,襯托風勢之猛,雪勢之大。
2)通過人的感覺襯托風雪。第八段寫林沖在草屋內“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便到市井沽酒取暖。草料場倒塌后,林沖到山神廟里,“先取下氈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蓋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濕了”,因此林沖在吃酒時,又“把被扯來蓋了半截下身”。在描寫人物時,也時時不忘風雪。
結語:通過以上對風雪的分析,不難看出,環(huán)境的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渲染文章氣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林沖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還有那些值得關注的細節(jié)描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回在全書中又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我們下節(jié)課再一起繼續(xù)欣賞。
(五)課堂板書情節(jié)發(fā)展:
滄州——林教頭路遇故知(開端)酒店——陸虞候密謀害林沖(發(fā)展)草料場——林教頭接管草料場(發(fā)展)。
山神廟——風雪夜山神廟復仇(高潮和結局)。
環(huán)境描寫作用渲染氣氛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烘托人物性格。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林沖由忍辱負重到奮起反抗的性格轉變,體會人物性格的復雜性;
2.鑒賞小說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分析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3.體會作品表達的“亂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題。
二、教學重點:
1.分析林沖性格的復雜性,認識人民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2.分析小說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鑒賞“草蛇灰線”的寫作手法;3.體會北宋社會的黑暗,探討小說“亂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題。
三、教學思路:
1.小組討論,找出文中反映林沖性格的細節(jié)描寫,分析林沖這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2.找出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體會小說描寫的“草蛇灰線”法。
3.以金圣嘆點評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fā),讓學生學會讀懂古人評點,并思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文章主旨。
四、教學方法:
以教師講解為主,以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法為輔。
五、教學環(huán)節(jié):
情節(jié)發(fā)展的。
(二)細節(jié)描寫:
文中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大家試著找一找。
《水滸傳》一書中的細節(jié)安排非常精彩,金圣嘆在評點《水滸傳》一書時提出了“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就是用埋伏筆的方法,使小說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此茻o關緊要的細節(jié),卻至關重要,使情節(jié)發(fā)展入情入理。課文中那些細節(jié)使用了這種手法?有什么作用?(先思考五分鐘,再和周圍同學討論三分鐘)。
1.文中開頭交代林沖對小二的恩情和小二的知恩圖報,為下文小二夫妻關心林沖身家性命,偷聽陸虞候等人的談話,引出故事懸念埋下了伏筆。
2.林沖要去沽酒出門的一系列動作細節(jié)描寫,一方面表現了林沖安分守己、辦事謹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訴讀者,草料場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林沖疏忽,使情節(jié)發(fā)展合情合理。
3.靠在門后的大石頭是個細節(jié)。林沖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边@個細節(jié)描寫為下文陸虞候等人“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著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說話埋下伏筆,同時林沖能夠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得以報血仇。
4.關于刀槍武器的細節(jié)描寫。花槍出現在林沖離開天王堂、到市井買酒、奔山神廟安身的時候,槍不離身,因而后來才有“挺著花槍”沖出門去殺死仇人的情節(jié)。刀是林沖在得知陸虞候來到滄州之后到街上買的,習武之人常常帶武器防身,這把解腕刀最后才出現,擱在陸謙的臉上,挖了陸虞候的心肝,大為解恨。這些細節(jié)描寫,既符合林沖禁軍教頭的身分,表現他細心、謹慎的性格特點,又使故事情節(jié)天衣無縫。
5.關于方向位置:滄州城東十五里有草料場,草料場東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場和市井中間有一座山神廟。林沖買酒、到山神廟,都是往東走。正因為陸虞候燒草料場時是從西面而來,而林沖此時正在向東往山神廟走,所以雙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這些細節(jié)使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合情合理。
(三)性格分析。
李小二要報恩時,林沖卻說:“恐怕玷污你夫妻兩個”,表明了林沖不顧自己的危難,一心為別人著想。
2.逆來順受,委曲求全,沒有反抗之心。
林沖明知是高俅故意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滄州,但和李小二說到這件事時,他并不氣憤、痛恨,還把高俅稱他“高太尉”,說“我因惡了高太尉”(第一段第十行)甚至認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3.反抗并不堅決,幻想得過且過。
林沖從李小二那里聽說陸謙、富安又追到滄州,并在酒店密謀陷害自己,立刻大怒,說“休要撞著我,只叫他骨肉為泥”,并馬上“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尋。”(第四段、第五段)這說明當迫害逼到眼前時,林沖也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這也是他剛強、性急的一個表現。但他的反抗并不堅決,幻想得過且過,因為他“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時,“林沖也自心下慢了”。
4.逆來順受、隨遇而安。
管營派林沖看守草料場,林沖是心有疑慮的,“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第六段)但他還是聽從了安排,而且作了長久打算。見到草屋“四下里崩壞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孟氚卜€(wěn)過冬,什么樣的工作都要做好,復仇的念頭更淡漠。后來買酒途經山神廟時,還祈求“神明庇佑”——可見林沖時時刻刻在幻想安穩(wěn)、安定的生活狀態(tài)。
5.做事細心。
林沖離開草料場,去打酒之前,“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第八段),一件件事做得很有條理;打酒回來時,發(fā)現草廳倒了,“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搬開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第十段)。
(四)主旨探討:亂自上作、逼上梁山。
1.對最后一段殺人場面,金圣嘆的點評是:“殺得快活,殺得快活,若如那兩個人也一槍搠死,便沒趣了。有了這一刀一槍,才產生以一個人殺三個人,凡三四個回身,有節(jié)次,有間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熟不密,不缺不漏?!闭務剬@句話的理解。(兩分鐘)。
寫出了林沖殺人這段描寫的妙處,首先是分清主次,先殺兩個隨從,再集中力量殺主犯;其次是殺得光明磊落、理直氣壯。如果是李逵殺人,肯定一句話也不會問就直接殺了,但是林沖還是先問罪,然后譴責陸虞候,最后以“殺人可恕,情理難容”的罪狀殺了陸謙,并不是殺得不明不白;再次,三人殺法不同,詳略有別。寫陸虞候是詳寫,殺差撥時還寫到差撥爬將起來要走,最后被林沖割下頭顱。并且林沖殺人時使用了不同的武器,那把解腕尖刀,在小說的最后派上用場,林沖用它來手刃仇敵,這把刀就是為陸陸虞候準備的。
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描寫,林沖滿腔怨氣最終在此發(fā)泄。大雪紛飛,火光沖天,映襯著英雄痛殺仇人的場景,讀來痛快淋漓。
2.當林沖把刀放在陸虞候臉上,說:“我與你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怎不干你事?”,金圣嘆點評道:“非罵陸謙,罵天下也?!薄疤煜隆笔窃鯓拥奶煜??結合林沖的遭遇,談談你對這句點評的理解。(三分鐘)。
林沖對朋友仗義誠懇,卻屢遭陸虞候陷害,并且不遠千里來陷害他。同樣,林沖對國家可謂忠心耿耿,可是卻遭到以高太尉為代表的上層官員的陷害,他一味委曲求全,卻最終被逼上梁山,“罵天下也”正是深深地控訴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酒店小二尚且知恩圖報,而高太尉、陸虞候等官員卻有虎狼之心,這充分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是“亂自上作”。
張恨水對林沖有過這樣一段點評:“古今天下之英雄豪杰之士,不患無用武之地,只患略有進展之階,而又不識棄之。無用武之地,則亦無有乎爾,既已略有之,不得不委曲以求神,而其結果如何,未能言矣。若林沖者,其弊正在此也?!?/p>
對于林沖而言,正是因為林沖的身份——是80萬禁軍教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過著比較富裕安定的生活,又有一個善良賢惠的妻子,這使他不愿放棄安居樂業(yè)的幻想。因此,家庭環(huán)境和身份地位決定了林沖的妥協(xié)性和軟弱性,使他滿足現狀,也缺少反抗精神。
而魯智深出身貧民,當過提轄,是下層官員,沒有產業(yè),他曾經出家當了和尚,但是這個花和尚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也不留”,赤條條一人了無牽掛,所以他沒有什么羈絆,任性妄為,反抗意識更強。
5.林沖幻想安逸,委曲求全,但是我不犯人,人卻要來犯我??纯戳譀_是怎樣被官員一逼再逼,走上梁山的:先是相國寺里嬌妻被辱,再是白虎堂上慘遭陷害,再是野豬林里險被謀殺最后到草料場里被燒斷后路。林沖忍過了東岳廟,忍過了野豬林,退縮到了山神廟里,可謂是一忍再忍。可是高俅一伙人卻下定決心要置林沖于死地,步步緊逼,終于使林沖忍無可忍,最終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林沖在故事的結尾,殺死了陸虞候,手起刀落,痛快淋漓??梢哉f,林沖的道路正是“逼上梁山”的最佳映證,林沖的這一刀徹底表明了他和封建社會一刀兩斷的決心,也從此走上了反抗封建黑暗社會的不歸之路。
最后,我們用《水滸傳》第十回回目下的一首詩來結束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天理昭昭不可污,莫將奸惡作良圖。若非風雪沽村酒,定被焚燒化朽枯。自謂冥中施計毒,誰知暗里有神扶。最憐萬死逃生地,真是魁奇?zhèn)フ煞颉?/p>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七
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1.掌握相關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比喻的論證方法。
與資源整合整合學測相關文言文考點。主要學法。
與教法講授法、討論法、競賽法、小組展示課前準備ppt音頻教學實施過程(含評價)導入:
以《三字經》中所提到的“性本善”衍生到荀子所提出的“性本惡”,從而引出《勸學》這篇文章。
二、課堂檢測(小組比拼):
1.通假字:輮、有、知、暴、生。
2.其他易寫錯讀錯字:中、礪、參、省、跂、臾、楫、跬、螯等。
3古今異義:博學、爪牙、跪等。
4本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三、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采用教師引導,學生模仿老師進行講解的方法。
結構:分別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
主要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四、拓展訓練。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八
1、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
2、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
4、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人物的性格特點。
【課時安排】四課時。
鴻門宴。
一、導入:
下面四副對聯哪一幅是寫司馬遷的?
1)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jié);。
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
2)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人間疾苦,筆底波瀾。
4)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屈原、歐陽修、杜甫、司馬遷。
二、作者及背景。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對后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對許多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yōu)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妒酚洝肥亲鳛檎返亩氖分械牡谝徊?,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壓迫者的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威,鞭撻了貪官酷吏和土豪劣紳,同情并歌頌了農民起義的領袖和當時被社會所賤視的小人物;他寫的一些人物傳紀,不僅表現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動人的藝術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
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
時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
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zhàn)。公元前2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那么“鴻門宴”到底是怎樣的一次宴會?項羽和劉邦又在宴會上顯示了怎樣的英雄本色?
請看《史記?項羽本紀》之《鴻門宴》。
聽完了課文錄音,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么?
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斗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后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第一段。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jié)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點撥]: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欲王關中”。曹無傷是沛公的左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語,于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土,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
[點撥]: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征,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一個率真、火爆的漢子!
第二段。
1、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
[點撥]:第一件事,項伯夜訪,“毋從俱死”。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fā)的矛盾出現了轉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不敢倍德”。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第三件事,會見項伯,巧于逢迎,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夜歸說服項羽。第四件事,導致項羽上當?!皬埩极I策”是情節(jié)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點撥]:“戰(zhàn)”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土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于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了解項伯與項羽的關系,通過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雙方矛盾。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wěn)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三四段。
1、學習課文三、四兩段:指名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鴻門宴”上的斗爭,說說記敘了幾件事。
[點撥]:第一件事“劉邦謝罪,項王留飲”;第二件事范增舉玦,“默然不應”;第三件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第四件事樊噲闖帳,“死且不避”。
板書:
劉邦謝罪,項王留飲,
范增舉玦,“默然不應”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樊噲闖帳,“死且不避”
2、劉邦謝罪是否誠心,何以見得?
[點撥]:并不誠心。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自己“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都出于“不自愿”,僥幸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這“小人”分明指曹無傷卻故意不予道破,裝出一副全然無知的樣子。)。
[點撥]: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項羽在劉邦來之前以“許諾”項伯“因善遇之”。因而在范增一再暗示他下令除掉劉邦時,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可見并未經過策劃。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演的,雖然陰狠,卻并不示明,由于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持,而項伯又出面援救,終于不了了之。
4、“項莊舞劍”在情節(jié)展開上有什么作用?這一事件給后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點撥]:“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jié)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fā)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5、司馬遷為什么要詳寫鴻門宴上的座次?
[點撥]:
按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則長者東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從座位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6、“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課文從哪幾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寫“樊噲闖帳”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賓奪主”?)。
[點撥]:課文對樊噲這一形象的刻畫可謂濃墨重彩,形神兼?zhèn)洹?/p>
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語句短促急迫,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tài),忠勇的性格躍然紙上。
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何等英武。
高中語文氓教案設計篇十九
1、把握詩歌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3、對作品進行比較性閱讀。
【教學重點】
理解《錯誤》中蘊含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等特色。
2、準確把握《錯誤》的情感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通過反復的誦讀,感悟詩歌情感意蘊。
2、比較性閱讀:通過同一主體詩歌的比較性閱讀,深刻理解《錯誤》的藝術特色。
【教具準備】
cai課件,錄像,錄音機,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提示】
1、學生課前搜集資料: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
2、學生利用所學的分析和鑒賞知識,反復誦讀,并討論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學習《錯誤》這首詩歌,體會其優(yōu)美深婉的意境,掌握比喻修辭手法刻畫人物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思婦閨怨,是中國傳統(tǒng)詩詞中歷詠不衰的一個主題,而做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須眉之士。他們或是以己度人描摹體恤女子情懷;或托物言志,抒發(fā)自己的失意與惆悵。思婦入詩,最早是從《詩經》中開始,《詩經·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歸哉歸哉?!倍朐~則有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币磺旰?,臺灣詩人鄭愁予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短詩《錯誤》,今天我們就從內容、意象、結構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首詩。
二、教師范背《錯誤》,聽錄音,學生朗讀。
三、分析
1、內容分析
思考:通過閱讀,這首詩主要寫了些什么內容?
明確:描寫的是癡情的女子在漫長的等待中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絕望的故事。
這個故事又是通過什么來表現的哪?這就是我們曾學過的.意象。
2、意象分析
明確:(多媒體展示)
蓮花(的開落)女子芳潔、封閉而又寂寞的心靈
東風(不來)
柳絮(不飛)
跫音(不響)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緊掩感情執(zhí)著、專一
青石的街道向晚
3、結構分析
既然短短90多字就有如此多的意象,如果不精心安排,只是隨意的堆砌在一起,也不會有美的意境;也不會將女子執(zhí)著專一的感情封閉而又寂寞的心靈描摹得如此的酣暢淋漓。所以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歌的結構,找一找詩歌的線索,試著將本詩的各個鏡頭按照正常的順序來拼接一下,看一看鄭愁予的時空轉換藝術。
明確:本詩歌由縱橫兩條線索,是整個故事呈現環(huán)式結構。
橫線——第一節(jié)兩句是故事的結局,中間五句是對女子的漫長等待的想象,最后兩句是寫實。
縱線——從大景(廣闊的江南)到小景(小城、街道、帷幕、窗扉和馬蹄聲)像從一條幽僻的小巷,從大的背景伸向寂寞的向晚的青石街道。
全詩按照:“實—虛—實”的思路來倒裝的。
4、“錯誤”分析
(1)我們先看一下“錯誤”產生的過程:(多媒體展示)
制造者:女子制造者“我”
失之交臂漫長等待
緊掩心扉、令有所盼可能是“歸人”
無視“我”回眸難以停留,是“過客”
少婦眼中“我”是過客傷心、失望、絕望
美麗的邂逅情節(jié)“達達的馬蹄”帶來美麗的期盼
“美麗的錯誤”
(2)產生的原因:(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明確:因為“我”這“達達的馬蹄”打開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開了“你”“緊掩”的心扉,“你”一定誤以為“我”回家了,于是,一陣驚喜,一片歡心,然而,“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當“你”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時,“你”也許更惆悵,更痛楚吧!“驚喜”是美麗的,但卻是虛無的。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帶給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這個錯誤的美麗,是種痛苦的美麗。但這種錯誤畢竟能給女子帶來希望,總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說是美麗的。
四、課堂小結
面對這樣一位含蓄雋永、情深義重的女子,詩人抱愧和解釋是“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讀完全詩,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場誤會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動和失落。但實際上,這首詩在無形之中對千古吟唱的思婦主題做了一個男人最隱衷而又最誠實的回答。為什么千年以來女子“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從而“腸斷白蘋洲”?只因為她們所等待的男人在她們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過客”,而不是“歸人”。
五、比較性閱讀(多媒體投影)
思考:下面都是“倚樓望歸”的三首詩,鄭詩與白、溫、柳都沿用了“倚樓望歸”的主題和意象,但給人的感覺又是迥異的,試著做以說明。
白居易《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最后借“月明人倚樓”一句兀現,令人悵然長嘆,低回久之。
溫庭筠《夢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柳永《八聲甘州》
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明確:在女主人公的處理上:白、溫、柳詞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確的倚樓姿態(tài)出現的,無論是“思”“恨”還是“腸斷”,都是直抒胸臆,敞開心扉,但《錯誤》中的女子,鄭愁予將其處理得十分的含蓄矜持,心理活動也十分的曲折微妙,層次跌宕,從而為全詩平添了富于古典氣息的哀婉和惆悵。
六、課后作業(yè)
1、課外閱讀推薦
《鄭愁予詩選集》臺灣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新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2、根據白詞、溫詞、柳詞及鄭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一篇《不朽的失眠》的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8397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