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熱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7 22:25:51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熱門16篇)
時間:2023-11-07 22:25:51     小編:雁落霞

讀后感既是對書籍的回味,也是對自己思緒的整理和總結。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注意幾點。首先,要深入品味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意圖。其次,要言之有理、條理清晰,將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有條不紊地表達出來。此外,要注意文字的流暢和表達的準確性,使讀者能夠明白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最后,要注重思考和總結,通過讀后感的寫作,能夠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探索以下范文,發(fā)現讀后感寫作的秘訣和技巧。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一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

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啊!

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啊!

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痹谶@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

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二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鄉(xiāng)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只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會!我會的!家鄉(xiāng)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jié)更是如此,但家鄉(xiāng)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xiāng)的足跡,我渴望有這么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三

最初讀《鄉(xiāng)愁》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后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tǒng)一的祈盼。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后的故事,并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fā)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xiāng)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tǒng)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tǒng)一文化。離鄉(xiāng)的人鄉(xiāng)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xiāng)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鄉(xiāng)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并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xiāng)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注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四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自古以來,多少遷客騷人抒發(fā)過這種“思鄉(xiāng)之痛”。

鄉(xiāng)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隱埋在思想深處的痛。大部分寫鄉(xiāng)愁的詩,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種牽腸掛肚的思念,它們道盡了中國人對家鄉(xiāng)和故土的依戀之情。

余光中在《鄉(xiāng)愁》中,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中“鄉(xiāng)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xiāng)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鐘愛是分不開的。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此詩除結構、韻律很美外,在語言上還表現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詞?!班]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表事物名稱的詞表現的是意象美,鄉(xiāng)愁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用這些詞表達出來后就將其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也就是說,詩人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xiāng)愁。

此外,詩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這四種都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聯綴起來,使整首詩構成了一種真誠柔和的基調。美在富于變化的量詞?!懊?、張、方、灣”這些量詞運用得很精當,它們在詩中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詞到表大事物的量詞,體現了詩人的鄉(xiāng)愁是一步一步升華的,由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美在重疊的形容詞和反復的句式?!靶⌒?、窄窄、矮矮、淺淺”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xiāng)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xiāng)情緒。

各節(jié)中重復出現的“鄉(xiāng)愁是……”,音韻和諧,體現了詩的音樂美,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將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揮之不盡的鄉(xiāng)愁之心表現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美在表示時間的詞?!靶r侯、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四個時間詞,表現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以空間上的阻隔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fā),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強,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充滿著無窮變化之美。美在顯示空間隔離的方位詞。

“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很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復使用就能營造出一種字字關情、瑯瑯上口的韻律;它們還與結構相似的小節(jié)共同形成節(jié)奏美和整齊美,也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五

對于鄉(xiāng)愁,人們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還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們現在生活在高樓林立、鋼筋水泥的世界里,耳邊卻充斥著擾人的車鳴聲、重金屬音樂的聲音。而故鄉(xiāng)那連墻皮都開始脫落的小土房,承載的卻是最天真無邪的我們。

故鄉(xiāng)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濃云以及云海里閃爍的星光。從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飛燕到雨過蒼茫的滿庭綠蔭,都好像淡描著依稀的夢景。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間小蟲底唱,茂林中老樹吐綠,村子里炊煙裊繞,白水青田,記憶的深處始終對那方土地有著清晰的畫面。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六

當風吹起,追求自由的種子展開翱翔的翅膀,斷絕了羈絆,在未知的世界中盡情的探索,忘記了遠方的思念,忘記了故土的牽掛,似乎在這片新的天地中可以找到永久的寄托。然而,當暮色降臨,夜空中沒有了熟悉的星影,月光冷冷寂寂再也沒有溫暖,淚,無知無覺,悄然流下,在眼眶,在心田。

十幾年的風雨拼搏,終于,在那一刻,熟悉的故土,眷戀的家人,再也無法成為羈絆,瀟灑揮手,面朝夕陽,踏上遠方征程,沒有一絲留戀,不再顧及挽留的目光親情,留于身后的只有柏油路上淡淡的斜影。

或許,就像那一顆顆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種子,在這片未知的新奇世界中,一切都可成為前進的理由,都可化為強而有力的脈動。無盡的好奇充斥于血液之中,仿佛興奮劑般催生著四射的活力。這里,似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為之奮斗的一切,這里會有我的榮光,會有我的驕傲。

時間,真的流水般,白駒過隙的消散,不再是初來乍到,沒有了原先的興奮,短短的歲月消磨,突然間心中有了莫名的悸動,想要在夜風中狂奔,在月下嚎叫。

那夜,在冷寂月光的陪伴下,我走向了荒無人煙的叢林小道。

風,狂奔中,在耳畔呼嘯——嗚嗚……,伴隨心碎聲,突然淚流滿面,慢慢的緩行,任憑淚水肆虐,無意間靜靜的抬頭,月,終于明白,為什么會有那莫名的悸動,真的好熟悉,好熟悉——故鄉(xiāng)的月,故鄉(xiāng)的風。

仿佛一瞬間,回憶,蒙太奇的閃現,流水似的在腦海中流過,徒勞地雙手掬起,卻在指縫間流逝,默默的倚樹而坐,任風呼嘯,任月縈繞。

回憶,努力的回憶,淡淡的模糊影像,勾起的沒有視覺,卻是難得味覺,當風捐雜著草木的在鼻尖飄過,恍然間,久違的味道,深深刺激了味蕾。那是家的味道,家的芳香,強忍了眼際的淚,緩緩合眼,慢慢品味瞬間的感覺。剎那間,家,瞬間置身于以為原本早已淡忘的家中——那是門,厚重的門,緩緩打開,打開了外界的封閉,打開了心中的枷鎖,走入短暫離別,卻恍若隔世的家。手,慢慢的撫摸,家具的絲絲紋路,書桌上熟悉的刻印,陽臺上那顆顆翠綠的植被。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都是那么的催人。

心際間,暖流淌過,恍然明白,家,就算風箏飛的再遠,控線的手永遠在那刻有羈絆的家中。

或許,追求自由的種子,不會永遠的耐住寂寞,總有一天要展翅翱翔,想要沖破家的羈絆,然而,無論飛的多遠、多高,總有一天會明白,家,是生命中永遠的羈絆。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七

鄉(xiāng)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對祖國深沉的愛與思念。而今,余光中爺爺已離我們而去,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內心,來表達我們對他深切的懷念吧。

余光中爺爺本是福建人,后來輾轉到了臺灣。然而他的這首《鄉(xiāng)愁》感動了無數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為之一顫。

當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余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比欢l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就是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只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發(fā),盼干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心愛的兒子。

他在《鄉(xiāng)愁四韻》中深情的呼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他在《當我死時》中殷切地期望:“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xiāng)?!边@無不飽含著對大陸的思念,對兩岸統(tǒng)一的渴望。

故而,我們要記住那位寫《鄉(xiāng)愁》的游子,記住他那滿腔的愛國情懷。與其說他是“鄉(xiāng)愁詩人”,莫如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愛國詩人!

余光中爺爺的愛國情懷,應成為所有華人的內在氣質,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八

《鄉(xiāng)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

鄉(xiāng)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人抽象化的空泛。這首詩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靶r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jié)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波浪。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九

按內容來說,閱讀《鄉(xiāng)愁》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之感。第一小節(jié):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jié):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xiāng)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jié):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jié):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tǒng)一。從“小時候”“長大后”到“現在”的簡單時間排列,從“母親”“新婚”到“祖國”的淺淺訴說,我們看到了詩人成長的足跡與歷史車輪碾過的印記。

從情感上看,《鄉(xiāng)愁》表現出余光中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更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鄉(xiāng)愁是詩人思鄉(xiāng)的行吟,是詩人心靈的呼喚,是詩人風雨滄桑中的呻吟。而余光中筆下的《鄉(xiāng)愁》不僅如此,還裝載著歷史的血淚,飽含了海峽兩岸的滄桑。從“郵票”“船票”到“墳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峽”則是主題的升華。鄉(xiāng)愁不再是個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民族情感的化身——對祖國統(tǒng)一的渴望、對民族團結的期盼。整首詩歌字里行間深深地流露出詩人心中那濃濃的“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的意象是美的。鄉(xiāng)愁本是一種摸不著、理不清的情感,而詩人卻能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地把“鄉(xiāng)愁”表現得淋漓盡致。鄉(xiāng)愁自“小小的郵票”流出,那是兒子對母親的思念。說起郵票,不能不讓人想到家書。詩人巧妙地運用“郵票”這一意象,自然而然地誘發(fā)我們的聯想。鄉(xiāng)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那是丈夫對妻子的摯愛?!按薄边@一意象生動地刻畫出夫妻之間的距離感,形象地表現出夫妻之間的惜別之痛。鄉(xiāng)愁自“矮矮的墳墓”冒出,那是兒子對母親的懷念。詩人通過“墳墓”這一意象,讓我們感受到死亡的氣息,更讓我們體會到兒子對母親濃濃的愛意與深深的依戀。鄉(xiāng)愁自“淺淺的海峽”漲出,那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呼喚。詩人始終堅信“淺淺的海峽”總會匯到“大海”的環(huán)抱中,用浪奏響《黃河大合唱》,用濤筑成心連心的紐帶。

《鄉(xiāng)愁》的藝術手法也令人矚目。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為結構美,寓變化為統(tǒng)一。整首詩句式整齊,節(jié)與節(jié)之間均勻對稱。詩人還按照時間順序將鄉(xiāng)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條理清晰,結構嚴謹,使詩歌的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二為音樂美。全詩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詩人運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淺淺的”這幾個疊詞,增添了詩歌的音樂美。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寄情于景,采用隱喻的手法,把鄉(xiāng)愁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景物上,于無形之中流露出詩人的絲絲鄉(xiāng)愁。在語言上,這首詩語言質樸,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

《鄉(xiāng)愁》是一曲海外游子的深情戀歌,更是兩岸人們的心靈呼喚。鄉(xiāng)愁已不僅只是鄉(xiāng)愁,余光中筆下的《鄉(xiāng)愁》還成了幾代兩岸人們的情結,成了臺灣與大陸溝通的紐帶。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十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呀。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選自《白玉苦瓜》,臺灣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鄉(xiāng)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xiāng)愁為主題的詩篇,《鄉(xiāng)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詩人,他的鄉(xiāng)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xiāng)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xiāng)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多l(xiāng)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庇腥绨俅ū枷驏|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v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xiāng)愁》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鄉(xiāng)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xiāng)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xiāng)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多l(xiāng)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xiāng)愁》以時間的發(fā)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靶r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jié)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xiāng)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多l(xiāng)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tǒng)的美。統(tǒng)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tǒng)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多l(xiāng)愁》共四節(jié)。每節(jié)四行,節(jié)與節(jié)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jié),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xiāng)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xiāng)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xiāng)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十一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一詩僅僅八十八字,卻道出意味深長、意象優(yōu)美、形式動人的意境,詩中孕含著巨大的民族之戀、祖國之愛、思鄉(xiāng)之情。

余光中是臺灣著名的詩人,今年已八十四歲。在1974年寫出這首流芳百世的詩歌,擁有眾多讀者爭相閱讀。詩人懷著一顆愛國之心,在繼承祖國傳統(tǒng)詩歌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賦予鄉(xiāng)愁情予深厚的歷史感,想象中打上時代的深深烙印。

其一,鄉(xiāng)愁具有時空美。鄉(xiāng)愁側重寫詩人在大陸的經歷:少年時是一枚郵票,青年時是一張船票,中年時是一方墳墓、現在是一灣海峽,這四個方面寄寓詩人綿長深遠的思鄉(xiāng)情??v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這情感,使歷史、地理的時空感融成現實感。短詩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其二,鄉(xiāng)愁具有意象美。鄉(xiāng)愁本來是人所共有的普通情感,詩人卻加以提煉,從廣遠的時空中截取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單純而不簡單、實在而不隨意,集聚了明朗、集中、典型、強烈的意象,有旁無斜枝的蕪蔓之感;豐富而不短淺,含蓄而不夸張。意象上又是層層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其發(fā)展脈絡十分有序,按照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年齡階段一步步貫串全詩。鄉(xiāng)愁總結了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和對祖國的深深思念。前三節(jié)似洶涌波濤,掀起尾節(jié)層層巨浪。

其三,鄉(xiāng)愁具有形式美。結構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之中,顯得十分美。統(tǒng)一,即相對的均衡、勻稱,段式、句式十分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和諧、對稱。變化,追求的是活潑、流動,生機蓬勃。長短句的調節(jié),整齊而具參差不齊之美。形式美中又孕含音樂美,回旋往復,有一唱三嘆的美妙旋律。其中,“鄉(xiāng)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頭”的三次重復。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疊詞運用,使詩又有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在數量詞的運用又表現詩人的語言功力,使詩又有音韻美。鄉(xiāng)愁它是一首柔美而帶哀思的思鄉(xiāng)曲,是寶島詩人對祖國深深眷戀的濃縮。

總之,鄉(xiāng)愁一詩的時空美、意象美、形式美,是統(tǒng)一在鄉(xiāng)愁的情感之中的。詩人賦予鄉(xiāng)愁以愛國的意境,從個人情緒上把統(tǒng)一放在心中,真正體現了詩人“一國兩制統(tǒng)一中國”的宿愿。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十二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tǒng)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詩人,他的鄉(xiāng)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xiāng)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xiāng)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xiāng)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庇腥绨俅ū枷驏|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v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保ā栋子窨喙稀沸颍┻@樣,詩人的《鄉(xiāng)愁》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鄉(xiāng)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xiāng)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很多詩歌是描寫鄉(xiāng)愁的?!班l(xiāng)愁”是中國詩歌中一個很常見、很普遍的主題。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是其中情深意切、旋律動人的一曲。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十三

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jié):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jié):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xiāng)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jié):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jié):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tǒng)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xiāng)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xiāng)、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tǒng)一之中,既有各小節(jié)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jié)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tǒng)一的愿望,抒發(fā)了作者濃郁的鄉(xiāng)思之情。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十四

鄉(xiāng)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文學史上常新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xiāng)愁為主題的詩歌,《鄉(xiāng)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韻動人的一曲。他的鄉(xiāng)愁詩歌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濃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漂泊在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思鄉(xiāng)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xiāng)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

《鄉(xiāng)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予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歌的結尾也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白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的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織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變的撩人秋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痹娙说泥l(xiāng)愁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鄉(xiāng)愁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鄉(xiāng)愁詩歌不可比擬的深度。

《鄉(xiāng)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韻律,其中“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在同一位置的重疊詞的連用,使得全詩低回往復,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的數量詞的運用,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xiāng)愁》是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在秣陵路小學(原崔八巷小學),南京市第五中學(原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

1947年入金陵大學(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

1948年,創(chuàng)作初期,20歲,發(fā)表第一部詩集。

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1950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0年5月到臺灣,9月考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chuàng)“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師大、政大及臺大教授。

1956年,開始在大學任教。與范我存女士結婚。

1961年,赴美國進修。第二年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嘏_,任師范大學英語系講師。

1966年,任師范大學副教授,在臺大等校兼課。

1969年,赴美國任科羅拉多州寺鐘學院客座教授。

1971年,任師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主任。

1974年,赴香港任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75年,兼任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

1980年,任國立師范大學英語系系主任,兼英語研究所所長。

1995年,廈門大學邀請返校演講,并頒贈客座教授。

2007年,榮聘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

2010年,攜夫人及女兒出訪江南大學,并受聘為江南大學客座教授。

2010年,余光中親赴屈原故里湖北秭歸參加201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jié)暨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并專門創(chuàng)作一首紀念屈原的詩歌《秭歸祭屈原》。

2010年6月17日,余光中攜家人和流沙河,李元洛參觀了三峽大學,并為全校師生做了一場名為《我的四度空間》的演講。

2011年3月24日,國立中山大學于其校逸仙館舉辦“臺灣書寫·世界發(fā)光余光中詩韻與音符的交響”的講座,由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余光中教授和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陳芳明所長,以談話的方式面對學生演講。

2011年4月1日,受聘于浙大客座教授。

2012年4月20日,被北京大學聘為“駐校詩人”。并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世界熔銅藝術創(chuàng)始人、庚彩藝術發(fā)明者的朱炳仁先生在北京大學進行了一場“詩與海峽的對話”,即朱炳仁《云彩》與余光中《鄉(xiāng)愁》會詩。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十五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從兩個方面著重表現了對祖國大陸的這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者叫作落葉歸根情結。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國詩歌強調含蓄,強調借助意象來表現情與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技巧,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可感的,和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息息相關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并且巧妙地將鄉(xiāng)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小時候與祖**親分隔兩地是由于國家政策關系,那時只能通過書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xiāng)愁,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樞紐,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寫下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蘊含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苦難與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本應幸福,溫馨而甜蜜的婚姻卻變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獨,一張張舊“船票”飽含和多少空虛的歲月和相聚的感動,一張張舊“船票”割斷了無數鴛鴦夢。而最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親,卻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黃泥永遠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生與死無法逾越的長城,一方矮矮的“墳墓”卻成了叫人銷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xiāng)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游子,港澳臺同胞們鄉(xiāng)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xiāng)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里。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詩人的鄉(xiāng)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tǒng)一的“中國情結”。

其次,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詩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詩經》的影響?!多l(xiāng)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多l(xiāng)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tǒng)一的美?!多l(xiāng)愁》共四節(jié)。每節(jié)四行,節(jié)與節(jié)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jié),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多l(xiāng)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采用《詩經》中的復沓手法,營造出一種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其中的“鄉(xiāng)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對古典詩詞資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詩在整體上呈現出純美的維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極有意味。銘文似的語句和速度,純美的語言,齊整的體式,這些余光中一以貫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終不渝的“中國情結”。

二、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xiāng)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xiāng)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昂髞砗?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xiāng)、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xiāng)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

余光中鄉(xiāng)愁讀后感篇十六

1、作者把無形的鄉(xiāng)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xiāng)愁寄托在給家人的書信里'所以將鄉(xiāng)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于是將鄉(xiāng)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xiāng)愁比喻為船票;后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于是作者就將鄉(xiāng)愁比喻為墳墓;現在,由于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xiāng)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

2、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jié),前三個小節(jié)為最后一個小節(jié)做鋪墊。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xiāng)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以“鄉(xiāng)愁詩人”著稱,他的一首意蘊深刻,家喻戶曉的《鄉(xiāng)愁》更是寫出了海外游子的思歸之情,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

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xiāng)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xiāng)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昂髞砗?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xiāng)、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xiāng)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902249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