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教案(通用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7 08:35:03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通用23篇)
時間:2023-11-17 08:35:03     小編:雁落霞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準備充分,并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和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進度。教案編寫時,應加強對學生的評估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請大家仔細閱讀以下教案范文,借鑒其中的優(yōu)點,加以吸收和運用,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一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起來簡稱“干支”。干支在我國古代有廣泛的用途,主要有:

。(2)用地支紀月。按陰歷(夏歷),寅為正月,卯為二月,余類推。

(3)用干支配合的方式紀日,六十日一循環(huán)。

(4)用干支紀時。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稱子時、丑時等。夜半子時(二十三點至凌晨一點)稱子夜,也稱午夜。古人又分一夜為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稱五更或五鼓。

(5)用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方,午是正南方,酉是正西方,卯是正東方。天干也表示方位,甲、乙在東,丙、丁在南,庚、辛在西,壬、癸在北。

(6)用干支作為人名。如商代帝王太乙(商湯)、太甲、盤庚、文丁、帝辛(商紂)等。文丁或他的后人稱文丁的母親為“母戊”。到了西周,用干支作人名者很少,而用伯(孟)仲叔季行第稱謂作人名者漸多。這大概也是商周文化傳統(tǒng)不同的一種表現。

古人還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朱(紅)、黃、藍、白、黑,五聲——宮、商、角、徵、羽,四季——春、夏、秋、冬,以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組星宿——也稱四靈,同地支及方位配合起來,形成了一套思想體系。例如,秋季也稱“商秋”、“素商”,秋風也稱“金風”、“商風”。秋季配白色,所以稱為素商。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二

過程與方法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知識挑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諧美,人情美。

教學重點:古代授官稱謂。

教學難點:天文歷法。

教學關鍵:與古文閱讀聯系緊密的文學常識課型將授課。

教學方法:運用課件,教師引導教具電腦。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學習文言文,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文化常識包含的內容很多,今天我們根據必修5中94頁的內容給大家做一些介紹。

教學過程: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招聘授官。

選:量才授官。

薦:下級向上級推薦授官。

舉:選拔。

點: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簡:任命。

補:任命補缺,多指照例補缺。

進:升任,尤指高級官員的升任。

起:由民間征聘?;蛄T官后再授官職。

贈:對官員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員授予職稱,封銜。

二、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領:常指兼任。

攝:兼理,尤指暫兼。

守:兼理,指比本職高的兼職。

行:兼管,指比本職低的兼職。

判:中樞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權:暫代官職。

假:同“攝”。

署:代理無本官的職位,也稱“署理”。

護上級官員離職,由次一級官員守護印信代行職權。

1、學生閱讀后總結。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斗哆M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薄疤焐系男撬奘谴虿坏玫??!惫湃苏J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笔钦f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qū)。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

四、課堂練習。

1、完成書上的相關練習。

2、給自己起一個“字”,并寫一段說明性的文字,為自己的成年獻禮。

板書設計。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三

1、韋編三絕: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

2、名垂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要先將新鮮的青竹烤干,故稱史書為“青史”。

3、三墳五典:傳說中我國最古的書籍。

4、雕蟲小技: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

5、觥籌交錯: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一種籌碼。

6、竹報平安:竹,竹簡。竹報,舊時家信的別稱。

7、如喪考妣:考,父親;妣,母親。

8、伯仲之間: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

9、造福桑梓:桑樹和梓樹,古代住宅旁常栽的.樹木。用以比喻家鄉(xiāng)父老。

10、六合之內:古指天、地、東、西、南、北,泛指天下。

11、金甌無缺:盛酒器皿,喻指國土。

12、司空見慣:古官名,掌管工程一類的官。

13、遷客騷人:舊指被貶到外地的官員。

14、稗官野史:古代的小官,專給帝王講述街談巷議、風俗故事,后來就稱小說為稗官。

15、枉用三尺:三尺法的簡稱。古代用三尺長的竹簡記載法律,故稱法律為三尺法。

16、氣沖牛斗:斗牛,指牽牛星和北斗星。

17、近在咫尺:咫尺,古代長度單位,周代指八寸。

18、擊筑悲歌:古樂器,形似箏。

19、孺子可教:孺子,兒童、后生。

20、及笄年華:古代女子一般十五而笄(結發(fā)上簪,表示成年)。

21、守廟社稷:古謂土地神和谷神,多指國家。

22、斧鉞湯鑊:古代的一種酷刑,把犯人投入滾水中煮死。

23、暗度陳倉: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是關中、漢中間的交通要道。

24、文籍滿腹:文章典籍,泛指學識。

25、六出紛飛:舊指雪花,因雪花為六角。

26、不差累黍:古代兩種微小的重量單位。

27、邯鄲學步:邯鄲,戰(zhàn)國時趙國的都城。

28、考績黜陟:黜,貶退;陟,提升。

29、得隴望蜀:隴,古地名,約今甘肅東部;蜀,古地名,約今四川中西部。

30、結發(fā)夫妻:束發(fā),指初成年。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四

【春節(jié)】。

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此節(jié)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jié),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jié)”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jié)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zhèn)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jié)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jié)。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少女節(jié)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蛘f: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團圓節(jié)。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兑捉洝穼ⅰ熬拧倍殛枖担瑑删畔嘀?,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jié),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fā)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

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

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鬃臃浅V匾曅?,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比寮姨岢┑哪康?,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體全為“牲”?!蹲髠鳌げ軇フ搼?zhàn)》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p>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p>

【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

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墩撜Z·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

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p>

【稽首】。

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

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吨芏Y》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边@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

【跪】。

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p>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薄氨M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读H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惫糯ㄖǔJ翘檬医Y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实劬蹠撼?,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而欓T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表椡踝巫钭?,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12。

34。

56。

78。

【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

古代嘉禮之一?!吨芏Y》:“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fā)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fā)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

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稘h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敖洹庇址Q“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

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缎帕昃`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弊阋娦帕昃龑钌鹁?。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

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稌x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

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xù)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

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tài)。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

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跋墒拧爆F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五

1.我國古代十分重視座次,因為座次是分別尊卑的重要標志。請問以下哪種座次是室內最尊的座次?( )

a.坐西面東 b.坐北面南 c. 坐南面北 d.坐東面西

解析:我國古代貴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結構,它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以“南向為尊”;而在室內,則以“東向為尊”。這是因為室一般是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故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后是坐東面西。答案選a。

2.上古時期人們盛飯盛菜用( )。

a.盌(同“碗”) b.簋 c.尊 d.鬲

解析:上古人們盛飯盛菜不用盌(形似小盂旁邊加上一個柄的容器,用來舀水),用簋(gui),一般圓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狀),兩旁有耳,是青銅或陶制的,也有木質或竹制的。尊是上古的盛酒器;鬲是上古用來煮飯的器具,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舉火炊煮。答案選b。

3.在近年來逐步復興傳統(tǒng)習俗的浪潮中,冠禮、笈禮等紛紛被人們重新演繹。古代典籍中記載的傳統(tǒng)禮俗還有很多,三書六禮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書六禮是古代的哪種禮俗?( )

a.婚禮 b.葬禮 c.祭祀 d.壽禮

解析:三書六禮是中國的傳統(tǒng)婚姻禮俗?!叭龝敝冈凇傲Y”過程中所用的文書,是古時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記錄,包括聘書(訂親之文書)、禮書(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和迎書(迎娶新娘之文書)。“六禮”指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個禮法。 答案選a。

4.在莊嚴肅穆、喜慶歡樂的場合常有鞠躬的禮儀,請問鞠躬禮源于( )。

a.祭天儀式 b.投降者伏地叩首

解析:“鞠躬”起源于中國,商代有一種祭天儀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塊,而將整體彎卷成圓的鞠形,再擺到祭處奉祭,以此來表達祭祀者的恭敬與虔誠。這種習俗在一些地方一直保持到現在,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沿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地位崇高者或長輩的崇敬。答案選a。

5.歷史劇中出現的官制常常令人費解,比如鴻臚寺,名雖為寺,實為一國家機關,它的主要職責是( )。

a.司法 b.民政 c.司禮 d.監(jiān)察

解析:鴻臚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漢改為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名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jié)之意。大鴻臚主外賓之事。至北齊,置鴻臚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設,明清復置,主官為鴻臚寺卿?!睹魇?職官志三》:“鴻臚(寺)掌朝會、賓客、吉兇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外吏朝覲,諸蕃入貢……并鴻臚引奏?!笨梢姡櫯F寺是司禮機關,答案選c。

6.中國最早的書肆“槐市”出現在( )的長安。

a.秦代 b.西漢 c.東漢 d.唐朝

解析:漢武帝設立太學后,隨著學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學生對書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于是,在太學旁形成了包括買賣書籍在內的綜合性貿易集市“槐市”,因其地多槐樹而得名。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學術思想,互通有無。更始元年(23年),太學在戰(zhàn)亂中解散,槐市隨之消失。答案選b。

7.甲骨學在近代語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學史上,有四位學者做出過重大貢獻,被譽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號“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學者?( )

a.羅振玉 b.王國維 c.董作賓 d.郭沫若

解析:甲骨四堂即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著名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寫下“甲骨四堂,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廣泛接受。文學家、金石學家唐蘭曾說“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qū)其時代,鼎堂發(fā)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對他們四人的甲骨文研究的評價頗準確扼要。答案選a.

8.北宋是我國古代纂書、修書的繁盛時期,最能代表這一時期書籍事業(yè)成果的是四大類書。下列哪部書不是四大類書之一?( )

a.《冊府元龜》 b.《太平御覽》 c.《太平廣記》 d.《佩文韻府》

解析:北宋官修四大類書,即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太平御覽》、史學類書《冊府元龜》、文學類書《文苑英華》和小說類書《太平廣記》。它們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佩文韻府》是清代康熙年間官修大型類書——詞藻典故辭典,專供文人作詩時選取詞藻和尋找典故,以便押韻對句之用的工具書,由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編撰。答案選d。

9.“金聲玉振”這個成語是說哪位才德兼?zhèn)涞拿耍浚?)

a.孟子 b.孔子 c.莊子 d.老子

解析:金:指鐘。玉:指磬。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 “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后比喻人有學問,或聲譽廣為傳播。答案選b。

10.柳永的詞作雖然一直很受歡迎,但是卻不為當時士大夫所看重,甚至為他們所不恥,因為在他們看來,柳永的詞很是俚俗。蘇軾也對柳永持貶斥態(tài)度,但是柳永有一首詞卻受到蘇軾的推崇,以為“高處不減唐人”,這首詞是( )。

a.《望海潮》 b.《八聲甘州》

c.《雨霖鈴》 d.《滿江紅》

解析:柳永在世時,不為人重,但因工于填詞,深受歌妓們的歡迎賞識;一生潦倒,死后也只有歌妓們懷念,逢時設祭。這種文士,舊時譏為“無行”,但是他并不像那些正統(tǒng)士大夫們所估計得那般微不足道,他寫下的幾篇名闋,境界高絕,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千古傳頌。其中《八聲甘州》被蘇東坡巨眼所識,說其間佳句“何減唐人高處”。這是何等高的評價,須知東坡不曾輕易以此許人的。答案選b。

11.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流派紛呈,其中有個影響特別大的詩派叫做“江西詩派”,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請問一祖指( )。

a.杜甫 b.黃庭堅 c.蘇軾 d.賈島

解析: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其成員多數學杜甫,宋末方回把杜甫和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稱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追求字字有出處。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答案選a。

12.孔子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

a. 三個月沒吃肉,不知道肉的味道 b. 讀到一本好書 c. 聽到一段好樂曲

解析:《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笨鬃釉邶R國,聽到韶樂,喜愛之極。肉對孔子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學費,收的就是肉干。他聽了美妙無比的韶樂之后,整個身體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韶樂所帶來的愉悅和回味所占據縈繞,身心得到極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答案選c。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六

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chuàng)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保喝?、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七

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此節(jié)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jié),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jié)”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jié)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zhèn)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p>

【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這一天,鄉(xiāng)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后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p>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這個節(jié)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游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后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jié)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元鎮(zhèn)《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jié)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jié)。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少女節(jié)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蛘f: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p>

【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團圓節(jié)。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f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p>

【重陽】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jié),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p>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八

1、一般認為最早的文人五言詩是班固所寫的《詠史》。此后,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疾邪詩》蔡邕的《翠鳥》等都是較早的文人五言詩。

2、《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3、《古詩十九首》之名,最早見于梁人蕭統(tǒng)編的《文選》

4、《古詩十九首》大約產生于東漢后期的桓帝、靈帝之世,當是這一時代中下層知識分子所寫。

5、先秦兩漢時期,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三個重要階段依次是《詩經》、“楚辭”和漢樂府民歌。

1、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儒學禁錮的崩潰,逐漸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其理論形態(tài)就是魏晉玄學。

2、西晉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風氣的影響下,出現了玄言詩,其內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過徒具詩的形式而已。

3、梁陳兩代,帝王和世族的生產更加腐朽,精神也更為空虛,他們不再滿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尋求強烈的聲色刺激,于是產生了宮體詩。

4、“宮體詩”之名始于梁簡文帝蕭綱,宮體詩主要是以艷麗的詞句表現宮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類似文字游戲的詠物詩。宮體詩產生并盛行于梁、陳時期。

5、東晉南北朝詩歌經歷了玄言——山水——宮體的變化過程。

6、南北朝文學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詩的興起,拓展了詩歌題材;新體詩對古代詩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礎;鮑照發(fā)展了七言詩,在題材和詩歌形式上都有開創(chuàng);文學理論多有建樹,出現了《文心雕龍》《詩品》這樣的理論著作;駢文及小說都是新的開創(chuàng);蕭統(tǒng)編選了我國第一部文學選集《文選》等。

7、建安時期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一方面學習漢樂府,描寫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形成了一種悲涼慷慨、剛健有力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或“建安風力”。

1、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杰出的詩人曹操。他詩歌創(chuàng)作代表作品有描寫漢末戰(zhàn)亂和人民苦難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現統(tǒng)一天下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寫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氣派?!抖谈栊小分械摹扒嗲嘧玉?,悠悠我心”表現了作者對賢才的渴慕,《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曹操積極進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學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開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詩也不少優(yōu)秀之作,他學習漢樂府,但又有自己的風格。

3、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了文學專論,他提倡文學,對建安文學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線,

5、曹植詩歌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有描寫游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了少年的愛國精神;鼓勵朋友建功立業(yè)的《贈徐干》;在思婦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拯救一只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托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鐘嶸稱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6、建安時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叭堋敝覆懿佟⒉茇?、曹植;“七子”之稱見于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詩》其一,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表現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不的苦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

8、現存題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憤詩》。

1、正始文學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學,此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與山巨源絕交書》,詩歌的代表作是《贈秀才入軍》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八十二首《詠懷詩》,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傳》。

3、阮籍的《詠懷傳》在運用王言詩抒情和諷諭方面有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表現了自己的孤獨苦悶,給處于黑暗統(tǒng)治下的進步作家開拓了一條寫作政治抒情詩的道路,《詩品》的“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詩風。陶淵明的《飲酒》,庾信的《擬詠懷》。

4、晉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指導的是張華、張協、陸機、潘尼、潘岳、左思,他們是太康時期著名的詩人。

5、太康文學創(chuàng)作有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模擬古人的風氣大盛;二是追求詞藻華美和對偶工整。劉勰所說“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學。

6、太康時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陸機,與之齊名的作家是潘岳,還有張華張協等。

7、陸機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詩十九首》的《擬古詩》十二首,描寫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詩》三首。

8、左思是西晉最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直接繼承了建安風骨有“左思風力”之稱。

9、左思的代表作有《詠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運用了對比等手法,如“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對比,“澗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門知識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對比反映寒門知識分子與世族門閥的矛盾。此外,《招隱》《嬌女詩》《三都賦》都是他的名作。

10、劉琨的代表作是《扶風歌》,他是著我的愛國詩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詩》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詩人,《詩品序》中“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即是對玄言詩的批評。

1、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謚號“靖節(jié)征士”,因其曾作過彭澤令,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陶彭澤,他辭去彭澤令后,過著“晨興埋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躬耕生活。

2、陶淵明的詩可以分成兩類:田園詩和詠懷、詠史詩。他的散文辭的名篇是《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3、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按其內容可以分為三方面:一部分表現農村的恬美靜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歸田園居》其一(“少無適俗韻”),《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極大的熱情歌詠了農業(yè)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建立的友誼,如《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人生歸有道)等;還有一小部分反映了農村凋蔽和自己的窮困生活,如《歸田園居》其四(久去山澤游)、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是他田園詩的一個新發(fā)展。

4、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繼承了正始詩人阮籍和西晉詩人左思的伎,發(fā)揚了建安的精神。代表作有《雜詩》其二(白日淪西阿),《讀山海經》其十(精衛(wèi)銜微木)等。

5、魯迅稱一些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如《讀山海經》其十為“金剛怒目式”的作品。

6、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1、平淡與醇美的統(tǒng)一。陶詩很少用奇特的形象、夸張的手法和華麗的詞藻,甚至連形容詞都少用。2、情、景、理的統(tǒng)一。

8、陶詩的藝術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唐代學習田園詩的有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詩人。

1、南朝樂府民歌約五百首,大部分屬于《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其中“吳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

5、南朝樂府民歌,除吳歌、西曲外,還有一首較長的抒情詩《西洲曲》,屬《雜曲歌辭》。

8、北朝民歌主要收集在《樂集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在《雜曲歌辭》、《雜歌謠辭》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約六十多首。

10、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創(chuàng)作,我們所接觸到的,除漢人的作品外,還有氐人、羌人、鮮卑人,以鮮卑民歌居多。

12、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長篇敘事詩是《木蘭詩》,它產生的時代不會晚于陳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第五南北朝詩文基礎:

1、晉宋之際代替玄言詩的是謝靈運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

2、謝靈運因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他的山水詩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樓》(潛虬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兜浅厣蠘恰分小俺靥辽翰荩瑘@柳變鳴禽”是寫景名句。

3、鮑照對詩歌形式的主要貢獻是為七言詩拓寬道路,其詩歌代表作有《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其中“自古圣賢皆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的詩句,表現了對門閥制度的不滿,《擬古》其三(幽并重騎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等也是其代表作。

4、鮑照的詩歌直接繼承著建安文學的傳統(tǒng),大力寫作樂府詩,他是繼曹丕之后,對七言詩貢獻最大的詩人。

5、教材中提到繼承建安風骨或發(fā)揚其精神的詩人有:阮籍、左思、陶淵明、鮑照。

6、所謂新體詩是指自齊至隋百余年中講究聲律、對偶的作品,名曰新體詩。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所謂新體,是就其形式而言。齊永明年間著名詩人沈約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八種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開創(chuàng)的,由聲律與對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體詩,稱永明體。

7、新體詩作家除沈約外,成就較高的還有齊詩人謝朓、梁詩人何遜、陳詩人陰鏗等。

8、文學史上把謝靈運和謝朓分別稱為“大謝”和“小謝”。謝朓因為做過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謝宣城”之稱。

9、謝朓山水詩有一首寫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題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灞矣望長安)其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描寫春江日暮景色,“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寫建康(南京)周圍的景色,是寫景名句。

10、謝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詩,帶有南朝民歌氣息,語言精練,情味雋永,如《玉階怨》(夕殿下珠簾)和《王孫游》(綠草蔓如絲)等。

11、繼玄言詩、山水詩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詩歌是宮體詩。

13、集南朝詩歌成就之大成的詩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宮體詩人,后出使西魏,遂終身羈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詩風。

14、庾信詩歌的代表作是《擬詠懷》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時期駢賦,駢文成就最高作家,賦的代表作是敘述梁代興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賦》,五言小詩的名作有《寄王琳》(玉關道路遠)和《重別周尚書》(陽光萬里道)。

15、駢文是與散相對而言的,它有三個特點:第一是講究對偶,又多用四六句,因為兩句兩句的對偶,好象是并駕的兩匹馬,所以叫駢文。第二是語音方面講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華麗的詞藻??梢哉f駢文是一種詩化的散文。

16、南北朝駢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鮑照憑吊廣陵的《蕪城賦》,孔稚圭諷刺假隱士周顒的《北山移文》,梁江淹的《恨賦》《別賦》,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和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

1、南北朝小說,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即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

3、南北朝志人小說的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4、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共分三十六篇,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劉孝標。

1、我國現存第一篇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專論是曹丕的《典論論文》

2、《典論論文》之后,文學批評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晉陸機的《文賦》

3、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最重要、最系統(tǒng)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是劉勰的《文心雕龍》

4、成書于梁代的一部專門評論五言詩的菱是鐘嶸的《詩品》

1、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唐代有詩人兩千余人,作品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2、唐詩的發(fā)展一般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

3、初唐前五十年,宮體詩充斥詩壇。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是這個時期的代表。

4、唐代文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詩歌、散文、小說都得到很大發(fā)展,同時還興起了詞和變文這兩種文學形式。

5、初唐的中心問題是:(1)沖破六朝詩歌的狹窄題材,使詩歌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重大的政治問題;(2)擯棄輕浮綺靡的詩風,建立剛健有力的新詩風;(3)確立律體,發(fā)展七言歌行。

6、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開始突破“宮體”的內容,繼有沈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最后陳子昂痛斥齊梁詩風,高倡建安風骨,才為唐詩開辟了發(fā)展的道路。

7、以李白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是盛唐詩歌的主流,政治詩和邊塞詩集中體現了盛唐詩歌的特色。

8、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新樂府運動象一條大河貫穿了整個中唐。

9、愛情主題在晚唐十分流行,這是受了市民文學的影響。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九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后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fā)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離騷》

1.《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峨x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2.《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并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对娊洝放c《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兩大源頭。

《孔雀東南飛》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

2.結發(fā):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發(fā)。后稱原配為結發(fā)夫妻。

3.秦羅敷:秦是古詩中美女常用的姓,羅敷古代美女的通稱。

4.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婦:古代年輕婦女對夫家的長輩或平輩的自稱。

7.初陽歲: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農歷每月十九為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9.六合: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叫六合。又指東、西、南、北、天、地。

10.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是舉行婚禮的地方。盛行于東漢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種弦樂器,23弦或25弦,分臥式、豎式兩種。

12.妾:舊時婦女謙卑的自稱。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適:出嫁。(始適還家門: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于現在的19時至21時)。

16.人定:是亥時(相當于現在的21時至23時),這里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17.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18.古代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漢獻帝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于史書。

(1)廟號: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

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謚號:謚號是后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xiāng)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

私謚可能始于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后,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蛏八希蛩篮笞芳?。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于唐代。實際早在秦統(tǒng)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

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號: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

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1.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yè)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圣之稱。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識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4.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了東漢末年動蕩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6.《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最高成就,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譽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后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

3.禊,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

1.望:農歷每月十五。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朔:農歷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7.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8.賦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1.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1.上古時期,姓氏有別。姓的偏旁為女,反映初民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過不同的姓來區(qū)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貴族男子稱氏,賤者有名無氏。稱姓是為了區(qū)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國名、官職名、居住地、職業(yè)技藝及祖先的字為氏。

4.秦漢時代,姓氏合二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

不少成語與古代文化常識有關,這些成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紀時。如:寅吃卯糧半夜三更鐘鳴漏盡丁是丁,卯是卯

2.科舉。如:金榜題名獨占鰲頭一舉成名名落孫山

3.建筑。如:登堂入室大相徑庭門當戶對戶樞不蠹蓬蓽生輝偷梁換柱雕梁畫棟

4.服飾。如:峨冠博帶袍笏登場被褐懷玉紈绔子弟集腋成裘

5.器物。如:鐘鳴鼎食觥籌交錯舉案齊眉席不暇暖循規(guī)蹈矩奉為圭臬權衡利弊

7.軍事。如:烽火連天大動干戈劍拔弩張折戟沉沙圍魏救趙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9.宗教。如: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無主天花亂墜曇花一現聚沙成塔醍醐灌頂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一

1、劉長卿和韋應物是中唐前期的詩人,他們學習盛唐的王孟,以山水田園詩著稱,又都以五言見長。劉長卿很為時人推重,稍后的權德輿稱之為“五言長城”。

2、唐代大歷年間,經濟一度繁榮,政治上呈現出一些升平的跡象,于是一批詩人刻意模仿盛唐之音,后人稱他們?yōu)椤按髿v十才子”。主要詩人有盧綸、吉中孚、韓?、錢起司空曙、李益等。他們依附權貴出入公侯之門,以詩歌互相酬唱或呈送達官貴人。他們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擅長律詩,追求聲律和對仗工整,崇尚齊梁詩風,缺乏藝術創(chuàng)造力。

3、大歷十才子中,李益是一位邊塞詩人,詩風很接近王昌齡,而且也是寫七絕的能手。

4、韓孟詩派是與新樂府運動同時崛起的一個影響較大的詩派。這個詩派的代表人物是韓愈、孟郊,此外還包括賈島、盧仝、劉叉等人。韓孟等人主要是通過抒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來揭示社會的弊病,主要特點是深險怪僻,但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詩作。

5、“郊寒島瘦”:在中唐詩壇上,孟郊和賈島并稱,皆以苦吟著名,前人以“郊寒島瘦”概括他們的詩風,孟郊五筆型孤苦困窘,他的詩許多是描寫他個人的貧病饑寒。賈島的詩很受韓愈賞識,又與孟郊齊名其成就遠不如孟郊,作詩專以煉字鑄句求勝,缺乏社會內容。但他清奇僻苦的詩風對晚唐五代、宋末四靈,明末、清末的一些詩派有很大影響。

6、劉禹錫是中唐著名的唯物主義者和著名詩人,其詩多有名篇佳句,如《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冻陿诽鞊P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都富含哲理,十分耐人尋味。

8、李賀的詩歌熔鑄了前代詩歌多方面的特點,形成了他奇崛冷艷的獨特詩風。他詩歌的主題多為感士不遇,但他結合自己的身世,使這類作品帶上了他獨有的幽冷與凄惋的色彩。

9、李賀的詩想象奇特,意象之間跳躍性很大,往往熔鑄出許多名篇佳句,如《雁門太守行》中的“黑云壓城城欲摧”就是經常被后人引用的名句。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二

1、壽聯多是祝愿壽者長壽,稱頌壽者的品德與功績。壽聯多為五字或七字,也有達數十字或數百字的。壽聯切事、脫俗、工整而有韻味,選用恰切的詞句,注以流暢的氣勢,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義,引起共鳴。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幅壽聯寫的老人歲數是:()

a、60歲b、70歲c、100歲d、141歲

答案:d

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歲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雙慶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來就是141。

2、下列描寫古代歷史名人名家的對聯,說法錯誤的是:()

a、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文苑第一家?!灷畎?/p>

b、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頌杜甫

c、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頌白居易

d、云過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茵。——頌王昭君

答案:d

解析:“云過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茵”是唐代溫庭筠的《蘇武廟》說的蘇武的事,而頌王昭君的對聯是“青冢有情猶識路,平沙無處可招魂”。

3、對聯集句對大多非原創(chuàng),是從已有詩文句子中選句配對,推陳出新。與“勸君更盡一杯酒”(唐王維)對仗工整的是:()

a、天涯涕淚一身遙。(唐杜甫)b、與爾同消萬古愁。(唐李白)

c、八駿日行三萬里。(唐李商隱)d、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

答案:b

解析:題干“勸君更盡一杯酒”是唐代王維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詩句,“勸君”與“與爾”有第二人稱相對,“更盡”與“同消”有動詞相對,“一杯酒”與“萬古愁”數量詞相對,所以選b項。

a項“天涯涕淚一身遙”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詩句;b、“與爾同消萬古愁”是唐代李白《將進酒》中的詩句;c、“八駿日行三萬里”是唐代李商隱《瑤池》的詩句;d、“替人垂淚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贈別》的詩句。

4、中國古代神話“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鉆木取火、銜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別是:()

a、女媧、燧人氏、精衛(wèi)、盤古b、燧人氏、精衛(wèi)、盤古、女媧

c、盤古、女媧、燧人氏、精衛(wèi)d、精衛(wèi)、盤古、女媧、燧人氏

答案:c

解析:“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燧人氏鉆木取火”、“精衛(wèi)銜石填海”的神話故事家喻戶曉。

5、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種制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隋唐到清代的歷經了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度中參加縣府考試、省級考試、京城考試和皇宮大殿考試及其合格者,分別稱為:()

a、鄉(xiāng)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院試——秀才

b、院試——秀才鄉(xiāng)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

c、會試——貢士殿試——進士院試——秀才鄉(xiāng)試——舉人

d、殿試——進士院試——秀才鄉(xiāng)試——舉人會試——貢士

答案:b

解析:院試是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的一種考試,也叫章試。各地考生在縣府里參加考試,由省里的提督學政主持,考取者稱生員,俗稱秀才(茂才)或相公。明清科舉制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鄉(xiāng)試為省一級考試,由翰林或部院官員主考,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tǒng)一考試,由禮部主考,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考試合格者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連續(xù)考中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第一名者稱為“連中三元”。

6、我國古代文人學士的作品集名稱內涵豐富,各具特點。下列作品集《柳河東集》、《聊齋志異》、《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軒長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長慶集》命名方法分別是:()

a、地名、年號、謚號、字、號、官職、書房名

b、地名、書房名、謚號、號、字、官職、年號

c、書房名、地名、官職、號、字、謚號、年號

d、地名、書房名、謚號、字、號、官職、年號

答案:d

解析:《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房名?!斗段恼?,作者范仲淹,謚號“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號稼軒。《王右丞集》,作者王維,官至右丞?!栋资祥L慶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

7、“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具有基礎性性質的學說??梢岳斫鉃椋禾柟饽苷盏降牡胤綖殛?,照不到的地方為陰。山北當然照不到,為陰;水的北岸正對著太陽,為陽。反之亦然。所以,水南為陰,水北為陽。例如:“江陰”、“漢陽”、“衡陽”、“華陰”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長江南岸、漢水的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b、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北邊、華山的南邊

c、長江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d、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南邊

答案:c

解析:“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蔽覈S河中下游一帶,在北回歸線以北,終年不會有太陽直射,陽光會從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陽照射到而北面則受不到陽光照射,所以山南為陽,俗稱“陽坡”;山北為陰,俗稱“陰坡”。水(河流)的方面,由于地形是西北高向東南漸低,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東流的河流在流動時會傾向于往東南方向流動,南岸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蝕下淘,南岸相對高差大,地勢低濕,岸下難受光照;北岸反之。江陰:處于長江南岸。漢陽:漢水的北邊。過去的漢陽與漢口連成一片,在《明史》中說到,漢水一直是從龜山之南流入長江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鸚鵡洲頭漢陽汽車渡口。大約十五世紀初,漢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點就是裁彎取直,這次漢水徑直向東流經龜山之北入長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樣。所以,今天的漢陽應該改稱為“漢陰”才是。衡陽:處于南岳衡山的南邊。華陰:西岳華山的北邊。

8、我國古代人們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占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于現在的“后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那古時候“五更三點”、“三更四點”相當于現在的時間是:()

a、早晨6時12分、凌晨2時36分b、早晨5時又12分鐘、1時又36分鐘

c、早晨6時12分、1時又36分鐘d、早晨5時又12分鐘、凌晨2時36分

答案:a

解析:五更計時法: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半夜為三更。由此推算:一更天約在19:00時至21:00時;二更天約在21:00時至23:00時;三更天約在23:00時至次日1:00時;四更天約在1:00時至3:00時;五更天約在3:00時至5:00時?!包c”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于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拔甯c”是“早晨5點72分,即6點12分”;“三更四點”是“凌晨1點96分,即2點36分”。

9、中國古代文化中定義的“圣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偟膩碚f,“才德全盡謂之圣人”。古代的“史圣”、“醫(yī)圣”、“書圣”、“畫圣”、“茶圣”、“詩圣”分別是:()

a、張仲景、王羲之、吳道子、陸羽、杜甫、司馬遷

b、司馬遷、張仲景、王羲之、吳道子、陸羽、杜甫

c、王羲之、吳道子、陸羽、杜甫、司馬遷、張仲景

d、吳道子、陸羽、杜甫、司馬遷、張仲景、王羲之

答案:b

解析:史圣: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醫(yī)圣:張仲景,名機,南陽郡(今河南鄧州人一帶人),東漢著名醫(y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書圣: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書法家,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著有《蘭亭集序》。

畫圣:吳道子,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唐朝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茶圣:陸羽,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于世。

詩圣: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10、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唐詩是漢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詩人眾多,許多詩篇還是被我們所廣為流傳。唐代稱為“詩魔”、“詩鬼”、“詩佛”、“詩仙”、“詩圣”、“詩豪”的詩人分別是:

a、王維、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李賀

b、李賀、王維、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

c、白居易、李賀、王維、李白、杜甫、劉禹錫

d、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李賀、王維

答案:c

解析:詩魔——白居易,寫詩非??炭?,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fā),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人稱“詩魔”。詩鬼——李賀,其詩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詩佛——王維,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享有了“詩佛”之稱譽的詩人。詩仙——李白,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詩圣——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圣”。詩豪——劉禹錫,其詩沉穩(wěn)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詩狂——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詩杰——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詩奴——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詩囚——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七絕圣手--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保Q之為“七絕圣手”。五言長城--劉長卿,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言長城”。杜紫薇——杜牧,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稱其為“杜紫薇”。溫八叉——溫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他為“溫八叉”。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三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后來有時指太行山。

西安、奉天——沈陽、直沽——天津)。

6、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9)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業(yè)、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1)開封又名大梁、汴州、東京。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四

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稄埡鈧鳌罚骸坝涝?,舉孝廉不行?!薄蛾惽楸怼罚骸扒疤爻煎?,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

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稄埡鈧鳌罚骸斑B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p>

【孝廉】。

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p>

【科舉】。

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

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蹲笾乙愎菔隆贰凹霸?,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洞倏棥贰耙赜谐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xiāng)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

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

【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度辶滞馐贰返谑呋兀骸白x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必暿繀⒓拥钤囦洖槿锥冀羞M士。據統(tǒng)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

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

參見“鄉(xiāng)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

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

參見“鄉(xiāng)試”條。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xiāng)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fā)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fā)財。

【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

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guī)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捌祁}”規(guī)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fā)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

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队杻€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p>

【校】。

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xiang】。

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

周代學校的名稱?!睹献印る墓罚骸霸O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惫湃顺R遭孕蚍Q地方學校,或泛指學?;蚪逃聵I(yè)。

【國學】。

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xiāng)學】。

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

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稄埡鈧鳌罚骸耙蛉刖?,觀太學?!薄端蜄|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p>

【國子監(jiān)jian】。

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jiān)”,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

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yǎng)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

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tǒng)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

古代主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zhàn)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jiān)祭酒。

【博士】。

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度龂尽蚊蓚鳌罚骸肮仑M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p>

【司業(yè)】。

學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

學官名?!疤岫綄W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睂W使即學政的別稱?!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敝缸蠊舛啡尉┏堑貐^(qū)的學政。

【教授】。

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

學官名。是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監(jiān)生】。

國子監(jiān)的學生?;蛴蓪W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jiān)生資格?!蹲8!分械摹八氖濉本褪恰耙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諸生】。

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tǒng)稱諸生?!端蜄|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jiān)學習的各類監(jiān)生。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五

古代軍隊的編制和我們今天的編制不同。春秋時期,許多大國設立上、中、下三軍,晉國、吳國甚至還擴大到五軍、六軍。據《國語·齊語》記載,齊國以五人為一伍,十五為一戎,十戎為一卒,十卒為一旅,五旅為一軍。以后各個朝代沿用“軍”為作戰(zhàn)單位,但人數多少不同?!肮谲姟钡恼f法最早是在軍隊里使用的。一般把戰(zhàn)功顯赫、英勇善戰(zhàn)的人封為“冠軍將軍”。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時候,軍隊行軍,被派擔任后衛(wèi)任務的部隊叫殿軍。殿軍往往走在軍隊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軍”。

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軍禮同邦國”,這是講對于那些桀傲不馴的諸侯要用軍禮使其服從和同?!冻稣髑凹捞旒赖?,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出征前告廟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義。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其時高奏凱樂,高唱凱歌。天子親征凱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時遠至數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將出征凱旋,有時皇帝也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都稱為“郊勞”。軍隊打了敗仗,稱為“師不功”,或稱為“軍有憂”。軍隊回國則以喪禮迎接。國君身穿喪服,頭戴喪冠,失聲痛哭,并且吊死問傷,慰勞將士。

古代的戰(zhàn)爭非常頻繁。除了擊、攻、戰(zhàn)等表示一般的進攻和作戰(zhàn)外,其他一些表示戰(zhàn)爭的詞大都有或褒或貶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義,指上對下,有道對無道的戰(zhàn)爭;伐是中性的,它強調“師出有名”,是一種正式的戰(zhàn)爭,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說“其后秦伐趙,拔石城”;侵含貶義,是不宣而戰(zhàn)的入侵,如《六國論》說“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古代的戰(zhàn)爭,指揮者通過旗和金鼓來指揮,軍隊中的各種旗幟很多,其中帥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戰(zhàn)》“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詞,義同“部下”,如《垓下之戰(zhàn)》“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戰(zhàn)旗不倒,表明指揮者仍在指揮,如果戰(zhàn)旗倒了,則表明徹底失敗了,所以《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望其旗靡”,然后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齊軍。

擂鼓是進攻與沖鋒的信號,并能起鼓舞士氣的作用,所以《子魚論戰(zhàn)》中捉“金鼓以聲氣也”,《曹劌論戰(zhàn)》中也說“一鼓作氣”。金是鉦之類的響器,古代鳴金收兵。

古代的戰(zhàn)斗要列戰(zhàn)陣,古人對陣法極為重視,《子魚論戰(zhàn)》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軍列成了戰(zhàn)陣。

從殷商直到戰(zhàn)國時期,作戰(zhàn)的主要方式是車戰(zhàn),比如齊魯長勺之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中記錄的就是這次戰(zhàn)斗),就是一次車戰(zhàn),所以齊軍失敗后,曹劌“視其轍亂”,因為潰不成軍,所以車轍才亂成一片。古代大敗“敗績”,據認為就是“敗跡”,也就是“轍亂”,由此來指稱慘敗。古代天子有兵車萬乘,諸侯有兵車千乘,所以《過秦論》中稱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登帝位為“致萬乘之勢”。

先秦時期,大國有上、中、下三支部隊,稱為“三軍”,如《子魚論戰(zhàn)》上說“三軍以利用也”。

古代戰(zhàn)爭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劍、戟、箭等,火藥發(fā)明后,才逐漸出現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 仍是冷兵器。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妒酚?商君列傳》“行之四年,公子虔誠,劓之”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如:成名“旬余,杖至百”

(04)刖刑:將腳砍掉?!逗褪翔怠贰拔岱潜疽?,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也”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即受此刑)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如“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07)大辟:砍頭。如“惟大辟無所要,然猶質其首”

(08)炮烙:將人燒烤的一種酷刑。如:“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如“秦惠王車裂商君”

(10)湯鑊:將人煮死。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請就湯鑊”

(11)腰斬:從腰部斬籪。如《史記 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六

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犊兹笘|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p>

【里正】。

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p>

【里胥】。

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洞倏棥罚骸袄锺憬器?,假此科斂丁口?!?/p>

【三省六部】。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p>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p>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p>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七

所謂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稱謂寫于起首頂頭第一行。發(fā)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頭是指舊式書信,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為避免雜亂無章而采用的分段陳述。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對于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鑒、鈞鑒、侍右;對于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鑒、臺右;對于婦女用懿鑒、慈鑒;對于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F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鑒,臺鑒,賜鑒,等也未嘗不可。

信寫好以后,加上結尾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以及較古樸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專頌臺安”。另有匆促草率語“匆匆不一”、“草草不盡”、“不盡欲言”、“恕不多寫”等。

書信一定要用稱謂,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長,還是老師、朋友。稱謂之后,一般要綴以對應的詞語來表達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臺端、臺甫等等,這類詞語稱為提稱語。

提稱語與稱謂有對應的關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對象。其中比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鑒?用于長輩:幾前、尊前、尊鑒、賜鑒、尊右、道鑒?用于師長:函丈、壇席、講座、尊鑒、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輩: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鑒?用于同學:硯右、文幾、臺鑒?用于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用于女性:慧鑒、妝鑒、芳鑒、淑覽給父母寫信,"膝下"一詞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經》:"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是說人幼年時,時時依于父母膝旁,后來轉為對父母的尊稱。

"函丈"源出于《禮記-曲禮》,向尊長請教時,要"席間函丈",意思是說,彼此的席位之間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長有所指畫;故用作對老師的尊稱。

提稱語可以幾個詞疊加使用,如毛澤東致其師符定一(字澄宇)稱:"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見尊敬之意。等?,F將常見提稱語列表如下:

這里再對較常見的提稱語約略作些解釋。

足下??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后來書信中多用于同輩之間。?膝下??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時常依于父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愛、眷依之情。?垂鑒賜鑒鈞鑒尊鑒臺鑒???鑒,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用作書信提稱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垂,含居高臨下之義。賜,上給予下叫做賜。鉤,古以鉤陶喻國政,后稱宦官多冠以鉤宇。垂鑒、賜鑒、鈞鑒,多用于對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鑒,可用于尊長,也可用乎輩。臺鑒適用較廣,“臺”有“高”義,對熟識或不熟識的尊長、平輩,皆可使用。?勛鑒道鑒大鑒英鑒偉鑒雅鑒惠鑒??對身居高佼、有功勛業(yè)績者,可用“勛鑒”。對道德君子、望重學者,可稱“道鑒”。大、英、偉、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義,宜用于友朋往來書信?!盎蓁b”,就是賞閱的意思,但語意分量較“賜鑒”為輕,適用于一般書信,師長對已獨立的后輩學子,也可用此客套。?慈鑒愛鑒雙鑒芳鑒??致母親,可稱“慈鑒”。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可用“愛鑒”。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鑒”。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芳鑒”。?禮鑒??給居喪者信,用“禮鑒”。如,愛國之士李公撲遇害后,周恩來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稱“張曼筠女士禮鑒”。?公鑒共鑒同鑒??用于致團體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書“諸先生共鑒”等。?道席講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為學生對師長的尊稱。講席、教席,也是對從事教育、講學者的敬稱,但用于平輩間,寫信人與受信人不必有師生關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對文士的敬稱,文人間也?;ビ?。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傳世垂史。?覽閱知悉???一般用于長對幼、前輩對晚輩的稱呼之后。

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啟辭理應屬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語,在現時書信中還??梢钥吹?,所以將此單獨提出,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如:

敬稟者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于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跪稟者?義同“敬稟者”,用于子孫對尊長。?即稟者?同上。?敬啟者?寫信者自謙為恭敬地陳述事情的人,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面所寫的`內容。既可用于同輩,也可用于下對上。?謹啟者?謹,是謹慎、鄭重的意思。用于同輩。?徑啟者?徑,這里是直截了當的意思,一般公私書函通用。?拜啟者?拜,表敬詞。用于友朋往來書信。?敬呈者?與“謹呈者”,皆用于下對上的公私書函。?懇啟者?用于平輩,表示下面信文將寫求助于對方的內容。?茲啟者?茲,這里,現在。茲啟,意即今在此陳述。態(tài)度客觀平和,不含明顯敬意。?哀啟者?向親友報喪的書信用此。?復稟者?用于對尊親或上級的回信復稟。對平輩可用“再啟者”。?專啟者?用于專談某實事的書信。

如: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忽奉手教,獲悉一是。奉誦鈞諭,向往尤深。頃獲大示,井所賜物?;輹钕?,如見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頓開。披誦尺素,謹表葵私。數獲手書,至感厚愛。展讀瑯函,甚感盛意。接閱華簡,幸叨莫逆。捧讀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詞意深美,一啟蓬心。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頃得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蒙惠書并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迭接來示,因羈瑣務,未及奉復,深以為歉。臺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萬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復乞諒。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念。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別來無恙久不晤見,甚念賢勞。暌違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問,時在念中。一別經年,彌添懷思。日前曾奉一函,諒已先塵左右。前此一函,想已達覽。

其實,寫信也是寫文章,此類啟辭套語,雖可采用,卻不必拘泥,盡可以千變萬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啟辭套語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現在不少人寫信,習慣于一開頭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這封信就沒法往下寫似的。先向收信者問候致意,原是不錯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則未免呆板單調了。

思慕語書信的功能之一是溝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稱語之后不直接進入正文,而是要用簡練的文句述說對對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這類文句稱為思慕語。

思慕語中使用最多的,是從時令、氣候切入來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書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辯文》,列舉每月不同的氣候狀況下,可供選用的詞語,如正月初春可以說:"孟春猶寒,分心兩處,相憶纏懷。思念往還,恨無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說"仲春漸暄,離心抱恨,慰意無由,結友纏懷,恒生戀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讀之令人倍感親切。

后世書信的思慕語相當豐富,不勝枚舉,比較常用的如:

云天在望,心切依馳。?相思之切,與日俱增。?望風懷想,時切依依。?仰望山斗,向往尤深。?風雨晦明,時殷企念。?寒燈夜雨,殊切依馳。?瘦影當窗,懷人倍切。還有一類思慕語是從回憶上次見面的時間及其思念切入的,如:

不睹芝儀,瞬又半載。?自違芳儀,荏苒數月。?久違大教,想起居佳勝,定符私祈。?久疏問候,伏念寶眷平安,闔府康旺。

思慕語十分豐富,讀者可以在閱讀書信范文時留心摘錄,以供自己習用。最好是提高的文學素養(yǎng),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真實的情感。

正文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一般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后再談自己的事情。正文寫好后,如發(fā)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后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后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這里不妨臚列若干,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備。不贅。書不盡意。不盡欲言。臨穎不盡。?余客后敘。余容續(xù)陳??秃蟾T。

請對方回信:?盼即賜復。翹企示復。佇候明教。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敬祈不時指政(正)。敢請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見告。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答復對方詢問:?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一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見笑。

請人應允:?所請之事,務祈垂許。以上請托,懇盼慨允。諸事費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關切:?伏惟珍攝。不勝禱企。海天在望,不盡依遲(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禱。節(jié)勞為盼。節(jié)哀順變(用于唁函)。

表示感謝之情:

諸荷優(yōu)通,再表謝忱。多勞費心,至紉公誼。高誼厚愛,銘感不已。

祝辭,就是書信結尾時,對收信人表示祝愿、欽敬或勉慰的短語,如“即頌近安”、“此致敬禮”、“祝你進步”之類。其中,“即頌”、“此致”、“祝你”等詞,緊接正文末尾書寫;“近安”、“敬禮”、“進步”等詞,另起一行,頂格書寫。如果祝頌語的文字較多,也可獨立占行,空兩字寫起,不必分拆成兩部分。如果信箋下方余地充分,或者為了突出祝辭,也可將“?!?、“頒”、“此致”等宇樣獨占一行,空四格書寫,而將“安”、“好”、“敬禮”等另行頂格書寫。頂格書寫的祝辭后一般不加標點符號。祝辭應根據具體情況恰當擇用。

以下為常見祝辭:

古時書信,頌祝語大都融貫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漸形成祝辭獨立一欄。所以,書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內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賀信函,那么視辭一項便可省去。還有,信一開頭就稱“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寫祝好之類,便顯得累贅了,應注意避免。

署名,就是在正文結尾的右下方簽署寫信人姓名。如果是寫給熟識的親屬友人的,可只寫名字,不必寫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弟、侄、晚等。稱呼與名字之間,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將稱呼用小字寫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寫啟稟詞,也可不加。常用啟稟詞如下:

在署名或啟稟詞后面,寫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寫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還可以在日期之后,寫上撰信時的處所、氛圍、心境等,如“舟中”、“燈下”、“萬籟俱寂”之類。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八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人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間,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書”始終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書。

【五經】。

《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始稱于漢武帝時。其中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并被統(tǒng)治階級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經】。

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十三經】。

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三字經】。

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xù)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一千一百四十字。內容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書子書、歷史知識及古人勤學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韻語,便于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自編成后廣為流傳,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

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將一千個字,編為四字一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無重復的字。自隋代開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廣泛用作兒童識字課本。宋代以后,有種種續(xù)編和改編本,但都沒有舊本流傳得廣泛、長久。

【千家詩】。

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鐫五言干家詩》《重訂千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注,后者題謝枋得選、王相注,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大都為唐、五代、宋作品,宋詩尤多。因入選之詩淺近易解,所以流傳較廣。

【唐詩三百首】。

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選編的原意,本作為家塾課本。所選詩作大都藝術性較高,便于吟誦,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文選】。

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tǒng)(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類。選者注意到文學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qū)分,故不選經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駢文。該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古文觀止】。

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一部歷代文章總集,共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瑯瑯上口。每篇的簡要評注,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后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古文辭類纂】。

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zhàn)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zhàn)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二十四史】。

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后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一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歷史。該書取材頗富,作者曾廣泛查閱并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筆優(yōu)美生動,結構嚴謹,被奉為封建時代歷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創(chuàng)的紀傳體例為歷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資治通鑒】。

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該書取材廣泛,除歷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文集等三百余種。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一部對后代產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太平廣記】。

著名類書,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編輯。因成書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全書五百卷,另目錄十卷,按題材性質分九十二大類,一百五十余小類,收錄上迄先秦兩漢,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約七千則。采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稗史等五百余種,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說資料。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3)以謚號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4)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號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游記》(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號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史書編寫方式】。

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1)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chuàng)?!抖氖贰啡羌o傳體。

(2)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后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3)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如《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九

孔子,名丘,字仲尼,號圣人。

孟子,名軻,字子輿,號亞圣。

司馬遷,字子長,官太史令。

曹植,字子建,封陳王,謚思,世稱陳思王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有“詩圣”之稱。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韓愈,字退之,謚號文

杜牧,字牧之,晚年居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

司馬光,字君實,謚號文正。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

關漢卿,號己齋叟。

施耐庵,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

1,以地名命名

《柳河東集》(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昌黎先生文集》(韓愈,祖籍河北昌黎縣)

《孟襄陽集》(孟浩然,湖北襄陽人)

《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臨川人)

《亭林詩文集》(顧炎武,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

《小倉山房文集》(袁枚,辭官后,定居江寧小倉山)

2,以書室名命名

《聊齋志異》(蒲松齡)

《飲冰室合集》(梁啟超)

《惜抱軒詩文集》(姚鼐)

《七錄齋集》(張溥)

3,以謚號命名

《王文公集》(王安石,謚號“文”)

《歐陽文忠公文集》(歐陽修,卒謚“文忠”)

《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劉基,封誠意伯,謚“文成”)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謚號“文正”)

4,以名號命名

《誠齋集》(楊萬里,別號誠齋)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二十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彼抉R光《赤壁之戰(zhàn)》:“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薄膀屩袊勘娺h涉江湖之間?!?/p>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苯褚殉蔀橹袊膭e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薄哆^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毙翖壖苍~《南鄉(xiāng)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p>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标懹巍妒緝骸吩姡骸巴鯉煴倍ㄖ性?,家祭無忘告乃翁?!敝刚麄€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彼抉R光《赤壁之戰(zhàn)》:“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p>

【四?!繀⒁姟昂取睏l。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冻啾谥畱?zhàn)》:“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薄栋⒎繉m賦》:“六王畢,四?!??!薄段迦四贡洝罚骸八暮V?,有幾人歟?”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哆^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绷簡⒊渡倌曛袊f》:“縱有千古,橫有八荒?!?/p>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過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薄稓ブ畱?zhàn)》:“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薄哆^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p>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qū)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qū)稱作江東?!妒酚洝ろ椨鸨炯o》:“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薄冻啾谥畱?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赤壁之戰(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p>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淮左】淮水東面?!稉P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薄哆^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p>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p>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而欓T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p>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堆闶幧健罚骸鞍次饔驎⒘_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恫刹菟帯罚骸皫X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彼窔庵副狈降娘L?!读纸填^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哆^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秹粲翁炖岩髁魟e》:“勢拔五岳掩赤城?!薄揪╃堋繃技捌涓浇牡貐^(qū)?!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p>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薄队浲踔颐C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彼逄埔院蠛喎Q“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zhàn)》“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薄冻啾谥畱?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于現在的省?!秢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p>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队薰粕健罚骸爸竿ㄔツ希_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p>

【古城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薄恫∶佛^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薄睹坊◣X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痹偃绾贾莘Q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读赐鳌罚骸坝嘧x《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薄洞阂瓜灿辍罚骸皶钥醇t濕處,花重錦官城?!薄吨改箱浐笮颉罚骸白院5乐劣兰蝸砣剑瑸橐痪?。”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二十一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人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間,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書”始終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始稱于漢武帝時。其中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并被統(tǒng)治階級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十三經】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三字經】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xù)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一千一百四十字。內容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書子書、歷史知識及古人勤學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韻語,便于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自編成后廣為流傳,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將一千個字,編為四字一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無重復的字。自隋代開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廣泛用作兒童識字課本。宋代以后,有種種續(xù)編和改編本,但都沒有舊本流傳得廣泛、長久。

【千家詩】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鐫五言干家詩》《重訂千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注,后者題謝枋得選、王相注,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大都為唐、五代、宋作品,宋詩尤多。因入選之詩淺近易解,所以流傳較廣。

【唐詩三百首】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選編的原意,本作為家塾課本。所選詩作大都藝術性較高,便于吟誦,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文選】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tǒng)(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類。選者注意到文學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qū)分,故不選經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駢文。該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一部歷代文章總集,共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瑯瑯上口。每篇的簡要評注,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后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zhàn)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zhàn)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后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一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歷史。該書取材頗富,作者曾廣泛查閱并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筆優(yōu)美生動,結構嚴謹,被奉為封建時代歷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創(chuàng)的紀傳體例為歷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該書取材廣泛,除歷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文集等三百余種。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一部對后代產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太平廣記】著名類書,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編輯。因成書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全書五百卷,另目錄十卷,按題材性質分九十二大類,一百五十余小類,收錄上迄先秦兩漢,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約七千則。采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稗史等五百余種,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說資料。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3)以謚號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4)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號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游記》(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號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史書編寫方式】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1)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chuàng)?!抖氖贰啡羌o傳體。

(2)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后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3)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如《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二十二

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yè)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分械摹扳叶 保岸 笔敲?,“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稁熣f》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读赐鳌分械摹皟?yōu)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二十三

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_官職_、_謚號_、_號_ 來稱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_令尊_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_家慈_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_冠禮_",女子年15行"_笄禮_ ",以示成年,這時才能取" _字_"。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是一幅寫給_141_歲老人的壽聯。

5.古代兄弟之間用"_伯仲叔季_ "表示排行。"_伯_"表示最大," _季_ "表示最小。

6.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志,如"從"表示_堂房親屬_關系,"先"表示_已去世_。

7.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_王公年次記年法_、_帝王年號記年法_、_干支記年法_。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_年號干支合用記年法_。

8.我國古代把農歷每月初一叫"_朔_",十五叫"_望_",月末一天叫" 晦_"。

9.古人說"點卯"的"卯"相當于現在上午_五_時到_七_時。

10.農歷清明前的四個節(jié)氣依次為_立春_、_雨水_、_驚蜇_ 、_春風_ 。

11.1998年是農歷戊寅年,按傳統(tǒng)說法是屬虎人的本命年;據此推算,20xx年是農歷_庚辰_年,是屬 龍_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從黃昏到第二天拂曉分為_五_更。其中"三更"大致相當于地支紀時法的_子_時,也就是現在的_前天晚上11點_時到 第二天凌晨1點_時。

13.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_金_ 、_木_、_水_、_火_ 、_土_五種物質。

14.中國隋唐以后的官職實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_吏_部、 戶_部、 禮_部、 兵_部、 刑 _部、 工 _部,各部的長官均為_尚書_。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降的是_吏部_。

15.古代授官叫_拜_ 、_ 除_,降官貶官叫_謫_、_左遷_。

16.漢代郡的長官稱_太守_,隋唐州的長官稱_刺史_,宋代州的長官稱_刺史_,明代府的長官稱_知府_ 。

17.古代中國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_冀_州,"_冀_"是今河北省的簡稱。

18.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寫出"五岳"的名稱: 泰山_、_華山_、_衡山_、_恒山_、_嵩山_。

1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_南京_。

20.河南省的洛陽位于洛河之_北 _,湖北省的漢陽位于漢水之_北 _,陜西省的華陰位于_華山_之北。

21.成語"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_儒教_、_佛教_、_道教 。

22.傳說中的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銜石填海的神話人物依次是:_盤古_、_女媧_、_精衛(wèi) 。

23.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_坐西朝東 為最尊,其次是_坐北朝南_,再次是_坐南朝北,最下位是_坐東朝西_。

24.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_象形_、_指事_、_會意_、_形聲_、_轉注_、_假借_。

25.古代有"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的說法,句中的"四庫"指的是_經_、_史_、_子_、_集_。

26.古代的節(jié)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動,如元宵節(jié)_觀燈 ,清明節(jié)_踏青掃墓_,重陽節(jié)_登高賞菊_。

2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_琴_、_棋_、_書_、_畫_。

28."歲寒三友"指的是_松_、_竹_、_梅_ 。

29.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宮_、_商_、_角_、_徵_、_羽 。

30."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善事_父母_,"悌"指善事_兄長_。

31.我國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高山流水_、_廣陵散_、_平沙落雁_、_梅花三弄_、_十面埋伏_、_夕陽簫鼓_、_漁樵問答_、_胡茄十八拍_、_漢宮秋月_、_陽春白雪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地理山川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后來有時指太行山。

西安 奉天--沈陽 直沽--天津)

6.五岳(東岳泰山 西岳華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地 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9)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業(yè)、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1)開封又名大梁、汴州、東京。

官 名

古代職官情況異常復雜,而且各朝都有變化,可以中央、地方兩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職:皇帝下有丞相或稱宰相佐理國政,統(tǒng)領百官。中央一般設六部分管政務,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方官職:大政區(qū)稱郡、州或稱省,長官分別稱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撫。

基層政權稱縣,縣官稱縣令或知縣,間乎大政區(qū)和縣之間高州(或府),長官稱知州(知府)。

紀 年

紀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紀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3)年號紀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號干支兼用(如:咸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季節(jié),一季三個月順次稱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 日子有特定稱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晝夜分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稱呼,每時辰兩小時。每夜分五更9鼓) 每更兩小時。此外,雞鳴指早上三、四點,日出時叫旦、晨、朝,黃昏,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夕、暮、黃錯,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267262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