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陸游教案(專業(yè)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14:22:14
書憤陸游教案(專業(yè)22篇)
時間:2023-11-20 14:22:14     小編:雅蕊

教案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制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指導方案。它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可以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需要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和評價方式等內(nèi)容。教案的編寫是一項需要細心和耐心的工作,它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為了更好地編寫教案,我們需要了解教學目標的要求,掌握教學內(nèi)容的關鍵點,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準備豐富的教學資源,制定科學的評價方式。編寫教案時,要注重活動設計和資源使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書憤陸游教案篇一

1.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人情感。

2.通過對藝術手法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

2.白描、對比等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幾乎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下面讓我們從他的《書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主要詩作《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等。

三、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jīng)歷的藝術概括。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nèi)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詩歌鑒賞。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2.師問: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寫出來試加以分析。

生答:“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瓜州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zhàn)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師問: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義憤。首聯(lián)寫詩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復失地。頷聯(lián)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志,有民族大義。

生答:悲憤。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誤國,國家依然蒙受大難,詩人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這一聯(lián)的抒情沉痛、感傷。

生答: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師問:為抒發(fā)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xiàn)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xiàn)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tǒng)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八、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古今憂國憂民詩人的材料,寫一篇評論性文章。

首聯(lián)慨嘆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捌D”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jīng)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zhàn)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著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fā)、以身許國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lián)集中描寫宋軍在鎮(zhèn)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zhàn)斗情景。“樓船”“鐵馬”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這兩句是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詩人壯年時期點頭生活的回顧。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

以上兩聯(lián)是詩歌的前半部分?;仡櫷?,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頸聯(lián)抒情悲憤,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fā)。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xiàn)而主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yè)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托,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xiàn)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著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尾聯(lián)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fā)了因奸臣當?shù)溃瑝咽克麌鵁o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xiàn)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兩聯(lián)是詩歌的后半部分?;氐浆F(xiàn)實,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慨。

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lián)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lián)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xiàn)實,感情沉郁,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lián)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zhàn)船橫空的征戰(zhàn)場面,從而贊美當年氣吞殘?zhí)敚瑩]戈衛(wèi)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說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zhàn)斗的熱情。此聯(lián)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zhàn)士,表面寫戰(zhàn)爭,實際抒發(fā)感情。

陸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yè)。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tǒng)治者摧殘抗戰(zhàn)力量的愚蠢。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書憤陸游教案篇二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zhàn)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shù)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國現(xiàn)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著名愛國詩人。生于1125年,陸游自幼好學不倦,在飽經(jīng)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結婚,后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zhèn)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shù)匕l(fā)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qū)視察,并“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fā)粟以予民”,不料卻固此觸犯當?shù)?,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xiāng)。陸游在家閑居6年后,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xiāng)。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jiān)。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于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nóng)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書憤陸游教案篇三

年代:宋作者: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寫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年的歷史。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zhàn)派們?nèi)匀粦延惺諒椭性⒒貧w故土的強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張妥協(xié)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nèi)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他的內(nèi)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必然產(chǎn)物了。

《書憤》中“憤”的內(nèi)涵是豐富而深刻的,這與詩人的人格品質、宋金對峙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

“憤”之一——尊嚴和人格的被侮辱感?;实奂仁且粋€人,更是一個象征和代表,象征著中原漢民族的最高尊嚴,也代表著中原漢民族的最大利益。北宋末年,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國虜禁囚辱而死,這實際上嚴重的侮辱了中原漢族的群體尊嚴和漢族文人的個體人格,使南宋有志文人的內(nèi)心極其壓抑和痛苦,激憤難平,“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憤和壓抑感充滿了南宋文人的內(nèi)心世界。

“分”之二——民族利益的被侵犯感。中原大地是塊沃土,地處地球的北半球,屬于溫帶氣候區(qū),江河流域,土肥水豐,“隨便幾粒種子入土便會開花結果,長出谷物”,這也是中華文明自原人階段起延續(xù)至今而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中國社會是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原是最好的農(nóng)耕區(qū),“華夏”即“開花”“發(fā)芽”之意,即農(nóng)耕文明的最好見證。北方金國的少數(shù)民族屢屢侵犯中原,其目的實質上是搶奪中原農(nóng)耕區(qū),這對于中原漢族的生存區(qū)域和生存依據(jù)構成了威脅和侵犯。失掉中原農(nóng)業(yè)區(qū)的南宋漢族文人們,內(nèi)心自然充滿著仇恨、壓抑、激憤和痛苦。

“憤”之三——家園故土淪喪的漂泊感。中原是漢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漢文化長期的中心,中原漢民族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樣“游蕩侵擾”,而是在中原大地安居樂業(yè),視中原故土為“社”——把地尊敬為土神,“稽”——把農(nóng)作物尊崇為谷神,這片大地上埋葬著漢族人的祖先,也寄托著漢族人的未來。中原是漢民族最穩(wěn)定、最長期、最深情的家。丟失這個故土家園的`漢族文人們一定是異常悲憤的。

“憤”之四——收復中原的復仇感?!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與其說建功立業(yè),倒不如說復仇。政權的更迭必然是血流成河的,而將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驅逐出某一地理區(qū)域,更是慘不忍睹的。多少英雄落難!多少尸骨難收!時過60多年的南宋文人武將們之所以激憤難平,是因為民族仇恨難消。

“憤”之五——無力收復中原的無奈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那么,南宋有沒有能力收復中原呢?今天看來,實際上南宋從國力和軍事上沒有將金少數(shù)民族政權驅逐出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其實陸游在羨慕諸葛亮北伐的同時,更深刻的流露著無法收復中原的無奈情緒。

“憤”之五——南宋朝廷中主戰(zhàn)派居下風的壓抑感。天子主和,外交軟弱,南宋朝廷自始至終被籠罩在妥協(xié)退讓的氛圍之中,沒有收復中原的大氣候。作為南宋的有志文人和為數(shù)不多的勢單力薄的主戰(zhàn)派將領們,感到十分壓抑和激憤。

《書憤》的主旨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憤”之情是詩人的進步、責任、高尚,以及那個扭曲的時代決定的。

書憤陸游教案篇四

就在陸游出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虜北去,北宋滅亡。五月,當時在河北的趙構幸免于難,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這個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張?zhí)优芎颓ネ督档娜?。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于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

本來,在與金的對抗中,宋軍曾經(jīng)取得過一系列重大勝利,如岳飛于紹興四年(1134年)揮師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檜一心只想和議,像岳飛這樣的抗金良將有礙于投降活動,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此后宋金雙方終于在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訂立和議:南宋正式向金朝稱臣,每年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并以淮水為界,將淮水以北的地區(qū)劃歸金朝?!敖B興和議”訂立不久,秦檜秉承宋高宗的旨意,于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讓愛國者扼腕。又如發(fā)生在宋高宗紹興末年(1161年)的“采石之戰(zhàn)”。當時,金軍不斷南侵,宋軍不戰(zhàn)而潰。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并迅速南進。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敵”。在文臣虞允文指揮下,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愿從采石(今安徽當涂北)渡江南侵,并收復兩淮地區(qū),使宋軍在宋、金戰(zhàn)爭中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陸游詩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描寫藝術地反映了這方面的情況。但是這些勝利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局面,相反,情形越來越糟糕:朝廷內(nèi)部投降派當?shù)?,主?zhàn)派吞聲?!爸T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陸游《送七兄赴揚州帥幕》),“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陸游《夜讀范志能攬轡錄》)。南宋糟糕局面形成的原因,正如陸游詩中所言:“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五),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連宋高宗自己也曾說:“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但能贊朕而已?!痹谶@種情況下,憑你是“中原北望氣如山”還是如岳飛一樣“怒發(fā)沖冠,壯懷激烈”,又能怎樣呢?陸游等一批愛國者捶胸頓足、義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興,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卻遭到符離之戰(zhàn)的失敗。而投降派湯思退則趁機向金示意,要金出兵兩淮,迫宋議和。這樣,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間重訂了“隆興和約”: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為侄叔關系;宋每年給金大量“歲幣”,銀絹各二十萬兩、匹;割商(今陜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兩州給金;金國逃到南宋的人員不再追回。詩人對此痛心疾首:“戰(zhàn)馬死槽櫪,公卿守和約。穹邊指淮淝,異域視京洛。”(《醉歌》)對“歲輦金絮輸胡羌”的和約賠款,無比憤慨:“中原苦喪亂,豺虎厭人肉。輦金輸虜廷,耳目久習熟。不知貪殘性,博噬何日足!至今磊落人,淚盡以血續(xù)。“(《聞虜亂次前輩韻》)其實,之所以時事維艱,外敵的入侵倒還在其次,根本原因在于皇帝和那些主和派。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陸游怎會不心生憤怒呢!

陸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親不得不帶著家人南下逃難,九歲時才返鄉(xiāng)定居。這種生活,在陸游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出生于一個有文化教養(yǎng)的官僚家庭,其父陸宰是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這種家庭環(huán)境,對陸游愛國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8歲時又師從曾幾,不僅學詩,更受到言傳身教的愛國教育,20歲時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聵,朝廷內(nèi)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國的抗戰(zhàn)形勢每況愈下。觀其一生,陸游仕途坎坷,始終沒有得到重用。29歲時赴試,明年復試,由于名列秦檜之孫秦塤之前,且“喜論恢復”,觸怒了秦檜,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戰(zhàn)派人士,賜他進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張浚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因陸游曾力說張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山陰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擔任川陜宣撫使司干辦公事(主管視察軍政事務),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東歸,他被調成都,代理地方官,無所作為。范成大鎮(zhèn)蜀,他被召為成都府參議官,后雖入朝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等職,但十余年間,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撥義倉救災,以“擅權”罪免官還鄉(xiāng);在淮東任上以“不自檢飭,所為多越于規(guī)矩”論罷;朝官任上又被誣為“嘲詠風月”而罷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為史官外,一直閑居在山陰家中。他的一生,“恢復”之志貫穿始終。他深感悲哀的是,“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一心想建功立業(yè),取得“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那樣的戰(zhàn)績,但是,“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他在詩中所用的檀道濟“塞上長城空自許”的故事,頗能引人聯(lián)想:自己一心報國,在北望中原時豪氣如山,愿做“塞上長城”,頗有自許之情,但到頭來仍是一場“空”,朝廷并不重用他,使得他“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隴頭水》);更讓人想到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的殘酷現(xiàn)實,這怎不讓愛國者悲哀、讓愛國者憤怒!他希望象諸葛亮那樣六出祁山,施展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管諸葛亮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卻一直拼殺在對敵斗爭的前線。而自己呢,卻只能喟然長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寫《書憤》時詩人已經(jīng)61歲。人活七十古來稀,此時的詩人已是暮年。想到“氣如山”的早歲,現(xiàn)在卻一事無成,落得個“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結局。他“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但這只是一廂情愿,朝廷不重用,歲月不饒人,這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呢?本來,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觀外界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主觀努力而奮發(fā)終有作為的情形。而陸游主觀上一心報效國家,力圖恢復,而朝廷不僅不提供其條件,反而處處設障掣肘,使詩人志不得伸,事無可成。垂暮之年遭罷黜,66歲時被迫退居鄉(xiāng)里,“身還民服,口誦農(nóng)書”,“身雜老農(nóng)間”,老境頹唐。雖不忘恢復之志,但畢竟年事已高,衰鬢先斑,“塞上長城”之許已成空言,面對鏡中衰鬢,只能顧影自憐,悲憂之憤便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書憤》之“憤”,實在是憤中含悲,憤中含憂,憤中有報國之義。

書憤陸游教案篇五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zhàn)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shù)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國現(xiàn)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著名愛國詩人。生于1125年,陸游自幼好學不倦,在飽經(jīng)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結婚,后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zhèn)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shù)匕l(fā)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qū)視察,并“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fā)粟以予民”,不料卻固此觸犯當?shù)溃挂浴吧脵唷弊锩T職還鄉(xiāng)。陸游在家閑居6年后,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xiāng)。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jiān)。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于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nóng)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書憤陸游教案篇六

一、從時事維艱國運衰微的時代背景中來。

就在陸游出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虜北去,北宋滅亡。五月,當時在河北的趙構幸免于難,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這個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張?zhí)优芎颓ネ督档娜?。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于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

本來,在與金的對抗中,宋軍曾經(jīng)取得過一系列重大勝利,如岳飛于紹興四年(1134年)揮師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檜一心只想和議,像岳飛這樣的抗金良將有礙于投降活動,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此后宋金雙方終于在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訂立和議:南宋正式向金朝稱臣,每年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并以淮水為界,將淮水以北的地區(qū)劃歸金朝。“紹興和議”訂立不久,秦檜秉承宋高宗的旨意,于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讓愛國者扼腕。又如發(fā)生在宋高宗紹興末年(1161年)的“采石之戰(zhàn)”。當時,金軍不斷南侵,宋軍不戰(zhàn)而潰。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并迅速南進。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敵”。在文臣虞允文指揮下,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愿從采石(今安徽當涂北)渡江南侵,并收復兩淮地區(qū),使宋軍在宋、金戰(zhàn)爭中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陸游詩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描寫藝術地反映了這方面的情況。但是這些勝利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局面,相反,情形越來越糟糕:朝廷內(nèi)部投降派當?shù)?,主?zhàn)派吞聲?!爸T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陸游《送七兄赴揚州帥幕》),“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陸游《夜讀范志能攬轡錄》)。南宋糟糕局面形成的原因,正如陸游詩中所言:“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五),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連宋高宗自己也曾說:“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但能贊朕而已?!痹谶@種情況下,憑你是“中原北望氣如山”還是如岳飛一樣“怒發(fā)沖冠,壯懷激烈”,又能怎樣呢?陸游等一批愛國者捶胸頓足、義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興,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卻遭到符離之戰(zhàn)的失敗。而投降派湯思退則趁機向金示意,要金出兵兩淮,迫宋議和。這樣,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間重訂了“隆興和約”: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為侄叔關系;宋每年給金大量“歲幣”,銀絹各二十萬兩、匹;割商(今陜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兩州給金;金國逃到南宋的人員不再追回。詩人對此痛心疾首:“戰(zhàn)馬死槽櫪,公卿守和約。穹邊指淮淝,異域視京洛。”(《醉歌》)對“歲輦金絮輸胡羌”的和約賠款,無比憤慨:“中原苦喪亂,豺虎厭人肉。輦金輸虜廷,耳目久習熟。不知貪殘性,博噬何日足!至今磊落人,淚盡以血續(xù)?!?《聞虜亂次前輩韻》)其實,之所以時事維艱,外敵的入侵倒還在其次,根本原因在于皇帝和那些主和派。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陸游怎會不心生憤怒呢!

二、從報國無門衰鬢先斑的個人境遇中來。

陸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親不得不帶著家人南下逃難,九歲時才返鄉(xiāng)定居。這種生活,在陸游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出生于一個有文化教養(yǎng)的官僚家庭,其父陸宰是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這種家庭環(huán)境,對陸游愛國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8歲時又師從曾幾,不僅學詩,更受到言傳身教的愛國教育,20歲時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聵,朝廷內(nèi)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國的抗戰(zhàn)形勢每況愈下。觀其一生,陸游仕途坎坷,始終沒有得到重用。29歲時赴試,明年復試,由于名列秦檜之孫秦塤之前,且“喜論恢復”,觸怒了秦檜,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戰(zhàn)派人士,賜他進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張浚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因陸游曾力說張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山陰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擔任川陜宣撫使司干辦公事(主管視察軍政事務),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東歸,他被調成都,代理地方官,無所作為。范成大鎮(zhèn)蜀,他被召為成都府參議官,后雖入朝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等職,但十余年間,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撥義倉救災,以“擅權”罪免官還鄉(xiāng);在淮東任上以“不自檢飭,所為多越于規(guī)矩”論罷;朝官任上又被誣為“嘲詠風月”而罷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為史官外,一直閑居在山陰家中。他的一生,“恢復”之志貫穿始終。他深感悲哀的是,“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一心想建功立業(yè),取得“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那樣的戰(zhàn)績,但是,“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他在詩中所用的檀道濟“塞上長城空自許”的故事,頗能引人聯(lián)想:自己一心報國,在北望中原時豪氣如山,愿做“塞上長城”,頗有自許之情,但到頭來仍是一場“空”,朝廷并不重用他,使得他“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隴頭水》);更讓人想到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的殘酷現(xiàn)實,這怎不讓愛國者悲哀、讓愛國者憤怒!他希望象諸葛亮那樣六出祁山,施展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管諸葛亮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卻一直拼殺在對敵斗爭的前線。而自己呢,卻只能喟然長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寫《書憤》時詩人已經(jīng)61歲。人活七十古來稀,此時的詩人已是暮年。想到“氣如山”的早歲,現(xiàn)在卻一事無成,落得個“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結局。他“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但這只是一廂情愿,朝廷不重用,歲月不饒人,這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呢?本來,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觀外界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主觀努力而奮發(fā)終有作為的情形。而陸游主觀上一心報效國家,力圖恢復,而朝廷不僅不提供其條件,反而處處設障掣肘,使詩人志不得伸,事無可成。垂暮之年遭罷黜,66歲時被迫退居鄉(xiāng)里,“身還民服,口誦農(nóng)書”,“身雜老農(nóng)間”,老境頹唐。雖不忘恢復之志,但畢竟年事已高,衰鬢先斑,“塞上長城”之許已成空言,面對鏡中衰鬢,只能顧影自憐,悲憂之憤便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書憤》之“憤”,實在是憤中含悲,憤中含憂,憤中有報國之義。

書憤陸游教案篇七

中國古典詩詞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現(xiàn)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對學生產(chǎn)生著深刻的思想啟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優(yōu)美的妙詩佳詞,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藝術修養(yǎng)方面,起著潛移默化、搖情移性的影響。

在平時古詩詞的授課中,我比較注重著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反主題的詩詞,可以互為參照加深理解。有專家說,語文課本上已有的知識是學生看得懂習得透的,你要教給學生更多未知的東西,這樣才能“粘”住學生。而一個教師自身知識面的豐富,在古典詩詞方面的豐富積累,對學生無疑有著良好的帶動作用,它是一種無言的示范。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閱讀古典詩詞最能讓學生習得語感,形成對語言文字敏銳準確的感受能力和領悟能力。此外,詩詞鑒賞方法的及時總結,趁熱打鐵,亦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從而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但這一切都以盡可能多的積累為前提,如果沒有一定的詩詞積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樓閣。

古語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來,與寧老師處在同一備課組已有五載。至今我雖毫無起色,但奮起向學的激情與日俱增。聽寧老師的課已數(shù)不勝數(shù),每每聽后,都感奮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種情愫輪回而生,幾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訴諸筆端,終因慵懶輟而未成。今天一吐為快,偏頗之處,愿能與各位共勉。

課后的評課活動,與會的老師感慨寧老師課的最大亮點為:大氣磅礴,從容不紊,極富文化底蘊。

陸游的《書憤》,廖廖56個字,執(zhí)教者卻把這首小詞經(jīng)營得豐腴裊娜,形散神聚。在于她能緊扣文本,緣本生發(fā),知人論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飛,由岳飛而串聯(lián)到稼軒居士,繼而一統(tǒng)為整個南宋時代抗金愛國之士的共同憤懣,再一氣呵成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釋放出“請纓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愴,噴發(fā)出“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激昂。學生對豪放詞派的風格的會悟一步到位,銘心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間,宋詞會跨越千年的門檻,飛奔而來,叩響學生心的弦索。分析品評中,師生你應我和,默契相通。老師的蜻蜓點水,學生的群體共鳴,詩詞薈萃,可謂水到渠成,珠聯(lián)璧合。如詞中“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到底是“憤氣如山”,還是“豪氣如山”,老師先放手讓學生暢說欲言,要求學生找佐證,自圓其說,讓學生見仁見智。之后老師回收視線,聚焦語境,由繁富而變得綽約,由嚴密而變得疏朗,這樣順水輕推,直抵彼岸。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

詞中作者以筆抗世,以詞喚天,因愛國憫民而生怨,其椎心蝕骨之“憤”的內(nèi)容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憂憤”之中還包蘊哪些復雜之情(“憤”中含“恨”、含“悲”;因“憤”生“涼”、生“嘆”),教師步步為營,層層設疑。回眸這其中教師的插言、碎語,雖不屬主體,卻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匠心獨運。這無不需要老師扎實的業(yè)務功底,良好的知識結構,以內(nèi)養(yǎng)外,最終外顯為一個人的干煉與睿智。

流行的東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蘊。站在文化的平臺上教語文,語言文字才是生動的,也才能使學生得到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滋養(yǎng)。

課堂協(xié)奏曲中,聽者在老師的引領下,漫步在掛滿宋朝天空的宋詞。感受到宋詞是一個軟弱的王朝在頻繁戰(zhàn)亂的歷史中集體感傷的匯合。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在這悲憫、凄美的平仄格律中,聽者憂傷著作者抽絲剝繭的優(yōu)傷,共鳴著作者浪盡淘沙的情腸,盡享著這苦難時代的靈魂絕唱。此時,教師總攬,發(fā)出逸懷浩氣的“江海寄余生”,“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慨嘆。老師這詩化的點評,頓挫有致的吟誦,旁征博引的辭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來,讓人充盈且為之快慰,讓聽者不得不為之嘆服。我想課中彌漫的濃郁的文化氣息,涌動的蒼勁的人文精神,應是她平時廣博涉獵,審慎的教學反思的一種再現(xiàn),面對寧老師亦秀亦豪之筆下的洋洋灑灑的幾萬字的教學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現(xiàn)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海。那靈光與深邃,源于她不斷接受知識溪流的浸潤、思想陽光的沐浴及智慧晨輝的點染。

這樣的教學,需要教師純真的情感與創(chuàng)造,更需教師埋首于自己的追求,恭敬和質樸所從事的職業(yè)。

書憤陸游教案篇八

年代:宋作者: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寫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年的歷史。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zhàn)派們?nèi)匀粦延惺諒椭性?、回歸故土的強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張妥協(xié)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nèi)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他的內(nèi)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必然產(chǎn)物了。

《書憤》中“憤”的內(nèi)涵是豐富而深刻的,這與詩人的人格品質、宋金對峙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

“憤”之一——尊嚴和人格的被侮辱感?;实奂仁且粋€人,更是一個象征和代表,象征著中原漢民族的最高尊嚴,也代表著中原漢民族的最大利益。北宋末年,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國虜禁囚辱而死,這實際上嚴重的侮辱了中原漢族的群體尊嚴和漢族文人的個體人格,使南宋有志文人的內(nèi)心極其壓抑和痛苦,激憤難平,“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憤和壓抑感充滿了南宋文人的內(nèi)心世界。

“分”之二——民族利益的被侵犯感。中原大地是塊沃土,地處地球的北半球,屬于溫帶氣候區(qū),江河流域,土肥水豐,“隨便幾粒種子入土便會開花結果,長出谷物”,這也是中華文明自原人階段起延續(xù)至今而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中國社會是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原是最好的農(nóng)耕區(qū),“華夏”即“開花”“發(fā)芽”之意,即農(nóng)耕文明的最好見證。北方金國的少數(shù)民族屢屢侵犯中原,其目的實質上是搶奪中原農(nóng)耕區(qū),這對于中原漢族的生存區(qū)域和生存依據(jù)構成了威脅和侵犯。失掉中原農(nóng)業(yè)區(qū)的南宋漢族文人們,內(nèi)心自然充滿著仇恨、壓抑、激憤和痛苦。

“憤”之三——家園故土淪喪的漂泊感。中原是漢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漢文化長期的中心,中原漢民族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樣“游蕩侵擾”,而是在中原大地安居樂業(yè),視中原故土為“社”——把地尊敬為土神,“稽”——把農(nóng)作物尊崇為谷神,這片大地上埋葬著漢族人的祖先,也寄托著漢族人的未來。中原是漢民族最穩(wěn)定、最長期、最深情的家。丟失這個故土家園的`漢族文人們一定是異常悲憤的。

“憤”之四——收復中原的復仇感?!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與其說建功立業(yè),倒不如說復仇。政權的更迭必然是血流成河的,而將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驅逐出某一地理區(qū)域,更是慘不忍睹的。多少英雄落難!多少尸骨難收!時過60多年的南宋文人武將們之所以激憤難平,是因為民族仇恨難消。

“憤”之五——無力收復中原的無奈感?!叭祥L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那么,南宋有沒有能力收復中原呢?今天看來,實際上南宋從國力和軍事上沒有將金少數(shù)民族政權驅逐出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其實陸游在羨慕諸葛亮北伐的同時,更深刻的流露著無法收復中原的無奈情緒。

“憤”之五——南宋朝廷中主戰(zhàn)派居下風的壓抑感。天子主和,外交軟弱,南宋朝廷自始至終被籠罩在妥協(xié)退讓的氛圍之中,沒有收復中原的大氣候。作為南宋的有志文人和為數(shù)不多的勢單力薄的主戰(zhàn)派將領們,感到十分壓抑和激憤。

《書憤》的主旨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憤”之情是詩人的進步、責任、高尚,以及那個扭曲的時代決定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書憤陸游教案篇九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皹谴?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标懹我源俗栽S,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nèi)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前四句是回顧往事,后四句述懷,雖然歲月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但是詩人仍渴望能效法諸葛亮、伊尹、呂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

這兩首詩是作者七十三歲時在山陰所作。他說“蓋人之情,悲憤積于中而無言,始發(fā)為詩。不然,無詩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游經(jīng)常在作品中抒發(fā)出濃勃深沉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fā)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抒發(fā)自己的滿懷壯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皾芍小?,指詩人居住之地鏡湖。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只好憑天地來鑒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緊接著,詩人撫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蘇武厄于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shù)月,被俘后仍罵敵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鑒。此聯(lián)補足上聯(lián)之意。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里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lián)情緒激昂,一氣直下。這一聯(lián)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最后一聯(lián)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xiàn)了“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娟懹巍稌鴳崱疯b賞閱讀試題答案及賞析】/article/。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著上一首最后兩句,詩人不得不發(fā)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一篇的首聯(lián)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第二聯(lián)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東南。這里泛指川、陜),鏖戰(zhàn)皋蘭(縣名,在今甘肅蘭州北)。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指征戰(zhàn)疆場,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終于無法實現(xiàn)。當年是壯志凌云,豈料到今日成了一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于字里行間。這便是后二聯(lián)的意境。

陸游的這兩首《書憤》詩,筆力雄渾,氣壯山河,充分得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征的一個主要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chuàng)作中的精華所在。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一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jīng)歷的藝術概括。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jīng)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載,抒發(fā)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首聯(lián):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畤@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捌D”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jīng)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zhàn)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著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fā)、以身許國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lián):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連用六個名詞集中描寫宋軍在鎮(zhèn)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zhàn)斗情景?!皹谴寡┕现薅桑F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寫出了詩人青壯年時期戰(zhàn)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

以上兩聯(lián)是詩歌的前半部分?;仡櫷?,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首聯(lián)點題,追述青年時的豪情壯志。頷聯(lián)連用六個名詞,描繪當年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首聯(lián)、頷聯(lián):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敘事)。

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鬃已先斑。抒悲憤之情,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fā)。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xiàn)而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yè)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托,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xiàn)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著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頸聯(lián)抒悲憤之情,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fā)。

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扒лd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fā)了因奸臣當?shù)?,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xiàn)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尾聯(lián)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1、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lián)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lián)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xiàn)實,感情沉郁,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2、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lián)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zhàn)船橫空的征戰(zhàn)場面,從而贊美當年氣吞殘?zhí)?,揮戈衛(wèi)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說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zhàn)斗的熱情。此聯(lián)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zhàn)士,表面寫戰(zhàn)爭,實際抒發(fā)感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跡?!赌鲜诽吹罎鷤鳌匪挝牡垡獨⒚麑⑻吹罎创笈溃骸澳藟娜耆f里長城!”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yè)。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tǒng)治者摧殘抗戰(zhàn)力量的愚蠢。杜甫“勛業(yè)頻看鏡”杜甫曾用工業(yè)未就而攬鏡自照。作者在這里表現(xiàn)了一種不甘老而無功,卻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二

1.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人情感。

2.通過對藝術手法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

2.白描、對比等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幾乎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下面讓我們從他的《書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主要詩作《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等。

三、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jīng)歷的藝術概括。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nèi)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詩歌鑒賞。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2.師問: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寫出來試加以分析。

生答:“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瓜州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zhàn)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師問: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義憤。首聯(lián)寫詩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復失地。頷聯(lián)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志,有民族大義。

生答:悲憤。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誤國,國家依然蒙受大難,詩人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這一聯(lián)的抒情沉痛、感傷。

生答: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師問:為抒發(fā)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xiàn)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xiàn)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tǒng)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八、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古今憂國憂民詩人的材料,寫一篇評論性文章。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三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塞上”句:意為作者徒然地自許為是“塞上長城”。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發(fā)。斑:指黑發(fā)中夾雜了白發(fā)。

出師一表:蜀漢后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堅強決心。名世:名傳后世。

堪:能夠。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yōu)劣高低。杜甫《詠懷古跡》詩之五稱贊諸葛亮說:“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p>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fā)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zhàn)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lián)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xiàn)“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xiàn),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后四句抒發(fā)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yè)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lián)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郁,氣韻渾厚。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并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的:

1、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深刻領悟這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3、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導入。

詩界千年靡靡風,

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十九從軍樂,

亙古男兒一放翁!

——梁啟超。

自主學習。

1、看題目(感知情感)“書憤”抒發(fā)心中郁憤之情?!皶鸁o地效孤忠,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

2、看作者(知人論世)。

陸游:南宋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人。

生當北宋危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親友間愛國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1154年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撫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臨安,提舉福建及江南茶鹽公事。他一貫堅持抗金主張,為主和派所忌,任職期間多次遭到罷斥。晚歲閑居故里。臨終作詩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復失地。陸游的詩今存9300首。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

背景。

《書憤》寫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

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首七律即寫于此時。

3、看注釋(理解詩意)。

問題:

(1)詩人“書”了哪些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書”早年恢復中原之志。)。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書”兩次抗金勝利之役。)。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書”年事已高、壯志未酬之情。)。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yè)之愿。)。

(2)作者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了不平?或憂憤了什么?

所憤之一:“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憤之二:“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撓北伐。

所憤之三:“憤”于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詩人年輕時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扇胧艘院蠖啻我蛄χ骺菇鸲涣T官,壯志難酬、請纓無路。)。

所憤之四:“憤”于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功業(yè)無成、壯志未酬。(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

所憤之五:“憤”于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無人領軍。

(3)《書憤》頷聯(lián)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意象)。

第二聯(lián):“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分大散關”由六個名詞疊加,省略了相關的動詞,體現(xiàn)了詩歌的精煉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詞疊加產(chǎn)生了巨大的藝術效果,給人一種聲勢浩大、勇猛進攻、抵御敵寇、收復失地的抗敵場面。(且此聯(lián)全用名詞,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4)本詩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表現(xiàn)手法)。

塞上長城,出師一表。

“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

“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

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聯(lián)用典明志。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諸葛堅持北伐,把統(tǒng)一中原為其終身大業(yè)。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奸臣當?shù)?,壯士報國無門的悲哀/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5)本詩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主張抗戰(zhàn),英勇殺敵,憂國憂民,遭受打擊,雖壯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思想情感)。

詩人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激昂中透著悲愴。

我有心天不予。

合作探究。

比較閱讀《書憤》和《蜀相》,說說他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相同點:

1.背景:《書憤》和《蜀相》都作于**年代。

2.都借用諸葛亮事跡表達情感。

同樣寫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異。

杜甫表達的是對于諸葛亮命運的慨嘆,一代將才最終功虧一簣,抱憾離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風采不再的曠古悲涼。

陸游作為一個失意的老者,在詩中表達了對于諸葛亮的欽佩和羨慕。欽佩諸葛亮的將才;羨慕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圖,成就事業(yè)。

不同點:

2.寫作手法:《蜀相》借樂景抒哀情“《書憤》用典、白描。

3.作品風格:杜甫沉郁頓挫(一三兩聯(lián)景仰和二四兩聯(lián)嘆惋)陸游沉郁豪雄(以憤為意脈,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氣磅礴,筆力雄渾)。

拓展延伸。

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近來世態(tài)人情淡薄如紗,誰讓我又騎馬客居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昨夜在小樓里聽到春雨聲,深巷中明早定會有人叫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閑來無事,在短紙上歪歪斜斜地練習草書,晴天在窗下坐著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嘆潔白的衣服會被風塵染,來得及清明時節(jié)回到家。

創(chuàng)作背景:

陸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罷官閑居山陰到寫這首詩時,已有六年多了。這次奉召到臨安,宋孝宗任命他權(代理)知嚴州(現(xiàn)在浙江建德)軍州事,并對他說:“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憋@然不想重用他。他對這個職位不感興趣,但迫于“圣命”,又為了維持生計,也只好接受下來。這首詩就是在這種心情支配下寫的。

這首詩是《書憤》的同期作,但風格不同:《書憤》嚴肅而激憤,這一首則不乏詼諧意味。這種詼諧其實是以輕松的形式來表達內(nèi)心的憂憤。詩的主旨是寫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冷淡心情,這是現(xiàn)實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讀這首詩的首尾兩聯(lián)要從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諷當時的官場;中間兩聯(lián)要讀得輕快,然而不是真有閑情逸致,不過是聊作消遣罷了。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五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解讀一。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閑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乜凑自姼瑁梢娋渚涫菓崳肿质菓?。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歲”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jīng)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首聯(lián)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接著將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江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但“塞上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壯志未酬,鬢發(fā)先斑。《出師表》名傳于世,千百年來又有誰能與諸葛亮相比!尾聯(lián)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己也會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報國之志至死不移。

解讀二。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后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金戈鐵馬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大有氣魄。詩人未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幾多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作者三十七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如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皹谴迸c“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睔q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叭祥L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并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六

1.《書憤》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

曾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

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fā)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能像諸葛孔明那樣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皶鴳崱闭撸惆l(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标懹我源俗栽S,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閑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乜凑自姼?,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霸鐨q”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jīng)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皹谴寡┕现薅桑F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上М吷茨芤粚娱L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兩首詩為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兩首七律即寫于此時。

《書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首聯(lián)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接著將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江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但“塞上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壯志未酬,鬢發(fā)先斑?!冻鰩煴怼访麄饔谑?,千百年來又有誰能與諸葛亮相比!尾聯(lián)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己也會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報國之志至死不移。

2.《書憤》宋.陸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實未聞。

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岳家軍。

上天悔禍終平虜,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報國,尚憑精意祝爐熏。

3.《書憤》宋.陸游。

清汴逶迤貫舊京,宮墻春草幾番生。

剖心莫寫孤臣憤,抉眼終看此虜平。

天地固將容小丑,犬羊自慣瀆齊盟。

蓬窗老抱橫行路,未敢隨人說弭兵。

4.《書憤》宋.陸游。

白發(fā)蕭蕭臥澤中,秪憑天地鑒孤忠。

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5.《書憤》宋.陸游。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zhàn)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七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冻鰩煛芬槐碚婷?,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皶鴳崱闭?,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

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陸游,這是一個不幸的人。雖出生于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一個有文化傳統(tǒng)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時正值金人南侵,“兒時萬死避胡兵”,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雖傾情于表妹唐婉,但終究難違母命而留下一曲《釵頭鳳》的愛情悲??;雖自幼好學,“萬卷縱橫”,早有詩名,但因舉考名居秦檜孫秦塤之前,又“喜論恢復(中原)”,致觸怒秦檜而遭黜落;雖有“鐵馬金戈”“氣吞殘?zhí)敗钡臍硤髧荆皩W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一生力主抗金,卻屢遭罷官家居。無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雜老農(nóng)間”“滿眼是桑麻”了,但詩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竟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與世長辭?!霸姼F而后工”,詩人個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類的大幸。正是人生世相的喪亂給了陸游憂國憂民的思想,“手梟逆賊清舊京”、“直斬單于釁寶刀”的軒昂豪情,“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悶,……而陸游則將他“六十年間萬首詩”留給了中華民族,將他一段崇高的愛國精神留給了人類歷史,將他“不拘禮法”,自號“放翁”曠達的人格留給了后人。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八

原文: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哪里知道世事艱難,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氣概有如高山。

贊賞劉锜等曾乘著高大的戰(zhàn)艦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吳璘等也曾騎著披甲的戰(zhàn)馬在秋風中大敗金兵于大散關。

我白白地自認為是邊防上的長城,對鏡照看衰老的頭發(fā)早已花白。

《出師表》這篇文章真是舉世聞名,千載以來誰能與諸葛亮差不多?

賞析。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歲”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jīng)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皹谴寡┕现薅桑F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上М吷茨芤粚娱L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內(nèi)容極為豐富,抒發(fā)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詞作數(shù)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zhí)數(shù)膼蹏髁x精神。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數(shù)十個文集傳世。

書憤陸游教案篇十九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

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fā)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鑒賞。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皶鴳崱闭?,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标懹我源俗栽S,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陸游的書齋人生:功夫在詩外。

南宋詩人陸游雖然對兒子說過“汝若學詩,功夫在詩外”,寫詩不能光靠讀書,還要社會實踐,靠實地觀察以及長年累月的人生感悟積累。然而,這不是說讀書本身對于寫詩就不重要了,其實,陸游本人就是個“書蟲”,他刻苦閱讀了大量書籍,接觸了海量的文本,才培養(yǎng)了滿腹的才華,為寫出精彩的詩歌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關于陸游的讀書生活,他自己有生動而翔實的描寫,這篇文章被后人名為《陸游書巢》,出自陸游的《渭南文集》,讀來頗有趣。陸游很老實地交代了自己書齋的狀況,到處都是書,書架上不用說,擺設在前面的是書,當作枕頭的是書,抬頭也好,低頭也好,四顧全是書,“吾室之內(nèi),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

開始就給人一種被書包圍的印象,按照現(xiàn)代的.說法就是書的海洋。不僅物理空間如此,連行動內(nèi)容也如此,“飲食起居,疾病呻吟”,哪怕是情緒的高昂和低落,“悲憂憤嘆”,都和書籍息息相關,似乎書籍也隨著主人公的情緒而起起伏伏,“未嘗不與書俱”。

在這個書的獨立王國里,其他人是不能介入的,哪怕家里人也是如此,“賓客不至,妻子不覿”,連家里親人也不來看。書的主人沉浸在書的擁抱當中,對外界的風風雨雨也置之不理,因為完全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精神世界,“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這所謂的“風雨雷雹”興許也包括當時南宋朝野的是是非非吧。

主人自己陷在里面很難出來,其實也是因為他的精神世界已經(jīng)很依賴這個書籍的世界,文化的海洋,而其他人想要進入這個王國,也不是那么容易,書籍們對這些客人不是那么客氣的。陸游有時候帶客人進入書齋,結果客人極其狼狽,“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彪y以進來,進來又難以出去,只好大笑:“信乎,其巢也?!边@確實是個書窩。從這篇小文章,我們可以了解到:陸游為什么那么博學,因為他有“書巢”。

書憤陸游教案篇二十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zhàn)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lián)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xiàn)“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xiàn),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lián)。

后四句抒發(fā)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yè)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lián)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陸游教案篇二十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

曾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

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fā)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能像諸葛孔明那樣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皶鴳崱闭?,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皹谴?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f:“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閑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霸鐨q”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jīng)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上М吷茨芤粚娱L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叭祥L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兩首詩為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兩首七律即寫于此時。

《書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首聯(lián)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接著將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江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但“塞上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壯志未酬,鬢發(fā)先斑?!冻鰩煴怼访麄饔谑?,千百年來又有誰能與諸葛亮相比!尾聯(lián)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己也會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報國之志至死不移。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實未聞。

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岳家軍。

上天悔禍終平虜,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報國,尚憑精意祝爐熏。

清汴逶迤貫舊京,宮墻春草幾番生。

剖心莫寫孤臣憤,抉眼終看此虜平。

天地固將容小丑,犬羊自慣瀆齊盟。

蓬窗老抱橫行路,未敢隨人說弭兵。

白發(fā)蕭蕭臥澤中,秪憑天地鑒孤忠。

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zhàn)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書憤陸游教案篇二十二

《書憤》中“憤”的內(nèi)涵是豐富而深刻的,這與詩人的人格品質、宋金對峙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下面就一起來作進一步研究吧。

《書憤》寫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年的歷史。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zhàn)派們?nèi)匀粦延惺諒椭性⒒貧w故土的強烈愿望。然而南宋皇帝主張妥協(xié)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nèi)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他的內(nèi)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產(chǎn)物。

“憤”之一――尊嚴和人格的被侮辱感皇帝既是一個人,更是一個象征和代表,象征著中原漢民族的最高尊嚴,也代表著中原漢民族的最大利益。北宋末年,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國虜禁囚辱而死,這實際上嚴重的侮辱了中原漢族的群體尊嚴和漢族文人的個體人格,使南宋有志文人的內(nèi)心極其壓抑和痛苦,激憤難平,“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憤和壓抑感充滿了南宋文人的內(nèi)心世界。

“憤”之二――民族利益的被侵犯感中原大地是塊沃土,地處地球的北半球,屬于溫帶氣候區(qū),江河流域,土肥水豐,“隨便幾粒種子入土便會開花結果,長出谷物”,這也是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而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中國社會是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原是最好的農(nóng)耕區(qū),“華夏”即“開花”“發(fā)芽”之意,即農(nóng)耕文明的最好見證。北方金國的少數(shù)民族屢屢侵犯中原,其目的實質上是搶奪中原農(nóng)耕區(qū),這對于中原漢族的生存區(qū)域和生存依據(jù)構成了威脅和侵犯。失掉中原農(nóng)業(yè)區(qū)的南宋漢族文人們,內(nèi)心自然充滿著仇恨、壓抑、激憤和痛苦。

“憤”之三――家園故土淪喪的漂泊感中原是漢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漢文化長期的中心,中原漢民族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樣“游蕩侵擾”,而是在中原大地安居樂業(yè),視中原故土為“社”――把地尊敬為土神,稷――把農(nóng)作物尊崇為谷神,這片大地上埋葬著漢族人的祖先,也寄托著漢族人的未來。中原是漢民族最穩(wěn)定、最長期、最深情的家。丟失這個故土家園的漢族文人們一定是異常悲憤的。

“憤”之四――收復中原的復仇感“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與其說建功立業(yè),倒不如說復仇。政權的更迭必然是血流成河的.,而將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驅逐出某一地理區(qū)域,更是慘不忍睹的。多少英雄落難!多少尸骨難收!時過60多年的南宋文人武將們之所以激憤難平,是因為民族仇恨難消。

“憤”之五――無力收復中原的無奈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那么,南宋有沒有能力收復中原呢?今天看來,實際上南宋從國力和軍事上沒有將金少數(shù)民族政權驅逐出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其實陸游在羨慕諸葛亮北伐的同時,更深刻的流露著無法收復中原的無奈情緒。

“憤”之六――南宋朝廷中主戰(zhàn)派居下風的壓抑感。

天子主和,外交軟弱,南宋朝廷自始至終被籠罩在妥協(xié)退讓的氛圍之中,沒有收復中原的大氣候。作為南宋的有志文人和為數(shù)不多的勢單力薄的主戰(zhàn)派將領們,感到十分壓抑和激憤。

《書憤》的主旨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憤”之情是詩人的進步、責任、高尚以及那個扭曲的時代決定的。

陸游。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賞析】。

這首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61歲,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皶鴳崱闭?,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皹谴?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

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368893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