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內容進行思考和總結的一種形式。讀后感可以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增加文章的真實感和針對性。閱讀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精彩的讀后感分享,現(xiàn)在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靈感。
巨流河讀后感篇一
寒假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齊邦媛先生寫的這本《巨流河》,1924年出生的齊先生,在85歲高齡時寫下了這本25萬字的傳記,在臺灣叫好又叫座,引進到大陸,同樣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齊邦媛教授是臺灣文學和教育界最受敬重的一位前輩,弟子門生多恭稱為“齊先生”。隨著對此書的閱讀,對于這位幾乎與我祖母同齡的女子,竟覺得只有“先生”兩字才夠得上對其的敬重。在書里,齊先生回顧她波折重重的歷程,從東北流亡到關內、西南,又從大陸流亡到臺灣,以及在臺灣的成家立業(yè),到美國的求學,等等,書的基調可謂“歡樂苦短,憂愁實多”,然而,這樣的書卻使人越讀越有味道,在感動之余也得到了心靈的滋養(yǎng)。這,就是好書的力量。對于這樣厚重的書籍,是不敢謂言寫書評的?;蛟S是職業(yè)的關系,對其中與教育相關的文字多了幾分關注。
由于戰(zhàn)亂,作者的小學階段轉了多次學,書中所用筆墨并不多。但從中學開始,故事情節(jié)就豐滿起來了。是的,南開中學、武漢大學,這些在中國教育中都叫起響當當?shù)拿值?,作為國民黨重要官員的女兒,作者享有了很多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南開中學,作者對其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在書中,作者描述了關于體育的一些細節(jié)?!澳祥_的體育教育也是全國著名的,每天下午三點半,教室全部鎖上,每個人必須到操場參加一種球隊,除了下大雨,天天練球,無處逃避?!薄爸两窳嗄辏胰杂浀锰h躍入沙坑前短發(fā)間呼嘯的風,一個骨瘦如柴的十五歲女孩,首次覺得人生活著真好,有了生存的.自信?!弊x著這樣的話語,眼前仿佛浮現(xiàn)那個可愛的、身輕如燕的女孩飛躍的身影。
作者所就讀的南開中學,校長是張伯苓先生。張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名壽春,出生于天津,在北洋水師學堂畢業(yè),中國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家,南開大學創(chuàng)建人、校長,上海圣約翰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他是著名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是中國現(xiàn)代體育運動的先驅;周恩來是他的學生,張學良是他的朋友。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國,他為南開中學發(fā)展獻言獻策,積極推進南開大學成立,還成為了清華大學初創(chuàng)時期的重要人物。
張伯苓的人才教育信條是兼顧德、智、體三個方面,且德育、智育、體育觀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視“德育為萬事之本”。他認為,“教育范圍絕不可限于書本教育、智育教育,而應特別著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他一向重視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他是大膽的革新者,早在1904年教家館時,就敢于沖破封建教育束縛。他不宣傳封建教義的四書五經(jīng),而致力于提倡科學,宣傳西方文化,開設“算術”。“自然科學”、“英語”、“體育”等課程。他發(fā)展體育,增強國民的體質是張伯苓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曾多次談到:教育的目的是救國,即以教育來改造中國,但中心是“改造她的道德,改造她的知識,改造她的體魄?!笨梢哉f,“體育為先”是張伯苓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一直認為: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教育精神應以“體育”為骨干。他說,“不認識體育的人,不應該做學校的校長”。張校長說出這樣的話語,或許有人會覺得偏激。但當曾經(jīng)“骨瘦如柴”的作者在這樣的學校里體驗到了鍛煉的樂趣,以及為之帶來的身體發(fā)育的促進。于是,在作者講述的這些故事里,我們看到了教育者的理念以及做出的努力。
“德育為首”,至今仍是許多學校管理者的口號。南開中學所推行的“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做法,是一項把德育落到實處的措施。日行一善,善無大小,當一個人每天都想著做好事、幫助他人,直致成為一種習慣,這樣可謂是德育的實效了。就像張伯苓校長說的:你不戴?;粘鋈?,也要讓人看出你是南開的。而就是這樣的精神與意志的磨礪,盡管“烽火燒得熾熱,炸彈聲伴著我們的讀書聲。不跑警報的時候,埋首用功;跑警報時,課本仍然帶著,準備明天的考試?!碑攷资旰?,作者風輕云淡地講述著當年的故事,那段苦難歲月也有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了?!澳祥_的老師,以任何時代標準來看,都是注重性靈啟發(fā)的有識之士?!薄霸谶@里六年,我成長為一個健康的人,心智開展,奠定了一生積極向上的性格?!边@是作者對自己中學生涯的概括。作者以親歷者講述的這些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一座豐碑。
年內參加的最后一個會議,是全市體育工作會,要求各區(qū)教育局長和直屬校的校長及分管人員都要參加,市教育局長親自做強調,并且推出了很多措施??梢哉f,在重視體育方面,廈門已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體育分數(shù)進中考,這雖很無奈,但保證了學校體育課和體鍛課的落實。局長講了一個事情,體育考試結束后到學校,發(fā)現(xiàn)體鍛課取消了,校長竟然說“體育不是考試結束了嗎?”下有對策,上面只能再有政策了,于是中考體育時間繼續(xù)往后延。當前的教育,似乎走入了怪圈。主管部門抓減負,提體育,基層學校卻有很多打折扣。問題,到底出在哪?可能,就是張伯苓校長這樣的人在當前中國教育中太少了,還不足以形成更大的力量來影響和推動教育。又可能,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張伯苓之類的大師已不易出現(xiàn)了。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里播出了北京十一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的實踐,每個學生一張課表,讓教育適合學生的發(fā)展。雖然這樣的例子全國僅有一家,很多軟硬件條件有其不可比擬的方面,但畢竟傳遞了一種信息。教育,需要回歸教育,回歸學生的發(fā)展。
巨流河讀后感篇二
《巨流河》是臺灣文學家齊邦媛在80歲時花費4年時間寫下的回憶錄。在中國大陸以簡體中文出版,三年間增刷10次。喜歡這本書的不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還有很多可以稱作者為祖母的年輕人。
書中講述了齊邦媛和她的父輩兩代人波瀾壯闊的人生。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是國民黨元老,早年留學日本德國,回國后投身革命,追隨郭松齡兵諫張作霖、戰(zhàn)敗巨流河后被迫流亡。后來受到蔣介石的重用,在國民政府內從事教育文化工作,曾創(chuàng)辦東北中山中學。
抗戰(zhàn)爆發(fā)后,領導東北地下抗日。后來帶著700多東北流亡學生從北京、南京輾轉到漢口,經(jīng)云南、貴州到重慶。齊邦媛六歲離開巨流河流經(jīng)的遼寧鐵嶺故鄉(xiāng),曾就讀于南京鼓樓小學,重慶南開中學,武漢大學,在戰(zhàn)亂、躲避日本飛機轟炸中讀書。
在那場戰(zhàn)爭中長大成人的她,心靈上刻滿了彈痕。同時在流亡中她師從朱光潛、吳宓等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47年大學畢業(yè),為躲避內戰(zhàn),專心致學,23歲赴臺灣大學外文系任助教。她畢生從事教育,在臺灣有“永遠的齊老師”之稱。
讀過這本書,難以忘懷的是齊邦媛與東北少年張大飛的蕩氣回腸的愛情。張大飛的父親原是沈陽縣縣長,因掩護同胞被日本人在廣場燒死。張大飛放棄學業(yè)報考空軍,成為一名飛虎隊員,“生命中,從此沒有眼淚,只有戰(zhàn)斗,只有保衛(wèi)國家”。
在整整七年的時間里,張大飛都與少女齊邦媛保持通信,直到二十六歲戰(zhàn)死。齊邦媛說,“我十二歲認識他,看到兩代東北人以身殉國的悲愴,那不是美麗的初戀,是尊敬、虧欠、患難相知的鐘情”。
讀過這本書,受到觸動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國民黨領導下的大批青年的愛國熱情。當時重慶南開中學的口號是,“中國不亡,有我”。
在齊邦媛的大學時代,很多同學響應國民黨“十萬青年十萬兵”的號召,主動放棄學業(yè)走上戰(zhàn)場,甚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當時國民黨領導下的青年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青年一樣,有相同的國恨家仇,有相同的赤膽忠心,只是投奔了不同的黨。
而在我們過去學過的歷史課程中,共產黨的這段歷史代替了中國當時的歷史。更悲慘的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很多國民黨將士,又死于四年國共內戰(zhàn)。
作為一名共產黨黨員,看到這些過去沒有記憶的歷史,心情是復雜的。希望永遠不要有戰(zhàn)爭,不要有同胞之間的相互殘殺。但古往今來,似乎這種內戰(zhàn)推動著中國歷史的進程。很茫然。
有人說,齊邦媛是臺灣鄉(xiāng)愁文學最后的守夜人。從6歲起她就永遠地成為了外省人,遼寧鐵嶺只是紙上的故鄉(xiāng)。齊邦媛非常坦率地講與大陸作家的交往,“雖然彼此認識一些可以交談的朋友,但是‘他們’和‘我們’內心都明白,路是不同的了。誠如佛斯特《印度之旅》結尾所說:全忘記創(chuàng)傷,‘還不是此時。也不是此地?!?notnow,nothere。)”這種強烈的歷史隔膜如冰難融,與親切的鄉(xiāng)愁形成強烈的反差。
《巨流河》讓我深思。什么時候去南京,很想去看看在紫荊山上的航空公墓,為張大飛獻上一束花。
巨流河讀后感篇三
巨流河,承載了一個人一生的悲歡離合。
巨流河,見證了一代人一世的苦辣酸甜。
我默默合上書,輕輕地舒了一口氣,個人的命運緊緊地與時代相連,二者不可分割,任憑個人再如何掙扎也無法擺脫命運的魔爪,就像一塊棉布上密密麻麻織好的一根根紗線,而紋路已經(jīng)被設定好。
作者及其一家人,從巨流河到啞口海,從東北到西南到臺灣,從20世紀跨越到21世紀,不僅是時間和空間上的轉變,更是一場顛沛流離和心靈的流浪。國家局勢風云變幻,詭譎莫測,最終國民黨兵敗,退守臺灣,便安于一隅,從此,故鄉(xiāng)是他鄉(xiāng)。
這一代人經(jīng)歷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動蕩的歲月,戰(zhàn)爭的殘酷,政治的無情,分離的折磨,這一灣淺水,割斷了多少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和愛情,家與國,應該如何割舍和選擇。有些人,一轉身即是永別。
這樣的際遇,對一個在新時代和平歲月中成長起來的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作者前半生隨著父親和學校的轉移從東北流浪到了西南,后半生蟄居臺灣,始終是家庭和睦父母雙全衣食無憂事業(yè)有成,終至桃李滿天下,未經(jīng)歷太多的苦難和挫折,還有機會遠赴美國進修,且一生未被卷入復雜的政治斗爭之中,相比于同時期的大陸人,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作為一個國民黨高官的子女,她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能夠專注于文學和教育,做一個簡單的書呆子,與政治沒有太多的聯(lián)系,也是符了她自身的脾性與堅持。
全書行文流暢,語言樸實沉穩(wěn),端莊大氣,平白冷靜地敘述其一生的故事,自帶民國專屬氣質。從最簡單的語言中,窺探出作者最真實的感受和最真摯的感情。后面如文學教材般的知識,可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修養(yǎng)。
歷史已漸遠去,巨流河的水還在流淌,故事仍在繼續(xù)。
巨流河讀后感篇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數(shù)百萬人殉國,數(shù)千萬人流離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齊邦媛在那場戰(zhàn)爭中長大成人,親眼看見“掛在城墻上的人頭”“灑滿石灰的房間”幼年曾獨自在西山療養(yǎng)院,目睹了一條條生命走到盡頭。后來,齊邦媛上中學了,更是辛苦。日本轟炸機忙忙碌碌,中國大地上投下一顆顆炸彈,連有月亮的夜晚都不會間歇,學生們一路向南方撤退,路上傷亡之人不計其數(shù)。讀到這里,我心中涌起了濃濃的悲哀,為祖國所受的屈辱,也可憐當時的學生,他們與我們都一樣,都是普通的中學生,但抗戰(zhàn)時期,學生們“不知明天是否還活著”的感覺是當今我們無法體會到的。
除了敵機轟炸,學校自身條件也是非常艱苦的,學生們男女分開住一間大宿舍,冬天水是結冰的,氣溫很低,他們用厚厚的棉被裹住自己;夏天,蚊子,臭蟲,跳蚤滿地都是,他們只能一邊躲避蟲子的襲擊,一邊學習,仰頭便能看到從燈繩上順勢而下的臭蟲。在這種條件下,幾乎每個人都十分認真地學習,比起今天成為嬌嫩小花的我們,那么他們是不是太困難了?而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努力地學習,因為若我們虛度光陰,豈不辜負了這么好的條件。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曾評價過巨流河: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書中,齊邦媛從小開始便經(jīng)歷種種挫折,但書中,她的語氣平穩(wěn)緩和,卻透露出一種對生活的希冀。她那胸有大志的父親,牧草中哭泣的母親,公而忘私的先生,含淚朗誦雪萊和濟慈的朱光潛,那盛開鐵石芍藥的.故鄉(xiāng),那波濤滾滾的巨流河,都給人帶來一種壯闊波瀾的感情,如此沉重的史詩,她卻能寫得如此云淡風輕,展現(xiàn)文學的驚人之美。
如今社會的發(fā)展是我們漸漸遺忘了昔日的鮮血,重讀這份歷史,不是生氣,不是哭泣,應該從這之中吸取教訓,為中國的不斷壯大提供幫助。
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巨流河讀后感篇五
時間到了年尾,終于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巨流河》。之所以不想很快讀完,是因為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讓人動情處很多,許多情節(jié)和文字需要反復品味和揣摩,有些段落必須要用筆記的形式留下來。面對已近90高齡的齊邦媛老師溫和有力又樸實無華的講述,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寫好讀后感,沒有更好的文字來評論該書,也沒有更好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她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寧百姓的母親河。埡口海位于臺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據(jù)說洶涌海浪沖擊到此,聲消音滅。這是一個并未遠去的時代,關于兩代人從《巨流河》流落到埡口海的故事。
作者齊邦媛是臺灣文學家,該書是作者在80多歲時花費4年時間寫下的回憶錄。她作為舊時代的女子有幸遇到開明并重視教育的父親,她前半生在戰(zhàn)火硝煙中的大陸顛簸流離,后半生在風雨飄搖的臺灣潛心治學,一生都投入地讀書教書,從而獲得豐滿的享受;執(zhí)著地教書,收獲滿滿的成就;勇?lián)姑ゾ帟?,對臺島文學和教育卓有建設、革新和推廣的意義。其間,她和張伯苓、朱光潛、吳宓和錢穆等大家亦師亦友的醇厚經(jīng)歷,讓人欣羨不已。齊邦媛先生用一種虔誠、謙虛、忠于事實的態(tài)度敘述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及所感。從出生于東北遼寧,回望家鄉(xiāng)的的《巨流河》,到接受教育,在中國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的苦難環(huán)境中成長而來。然后去往臺灣,定居長達六十余年。走過一路風風雨雨,齊先生都是娓娓道來。宛如發(fā)生在昨日的故事,十分的真實和明朗。
這是一部巨著,也是個人傳記文學,用鴻篇巨著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2010年在中國大陸以簡體中文出版,三年間增刷10次。喜歡這本書的不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還有很多可以稱作者為祖母的年輕人。
齊邦媛自幼流離,故鄉(xiāng)淪陷,親人逝去,她的人生從小就打上了悲劇的色彩,所以全書的基調就是悲傷的??墒沁@種悲傷在齊邦媛云淡風輕的筆墨下,則顯得十分優(yōu)雅,但是這種優(yōu)雅卻更添悲傷。她的筆下不僅有慷慨激昂的烈士,開啟民智的書匠,也有懷揣浪漫的少女。即便戰(zhàn)火連天,大學校園依然可以安放書桌;英雄壯烈赴死,校園依然可以云雀夜鶯。在作者的筆下,剛強的青年學生高歌中國有我不亡,更難能可貴的是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動亂中仍然辦雜志開書店,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育,生命不止,弦歌不輟。在戰(zhàn)火延燒的歲月,師長們聯(lián)手守護這一方學習的凈土,堅毅、勤勉,把莘莘學子從稚氣孩童拉拔成懂事少年,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端正的成長,當年幾乎所有學校集會時校長和老師說的同一席話是:一個國家在困難當頭,家園喪失的時候,保住了孩子們的書桌就是保住了這個國家的未來和前途。讀到這樣的描寫,內心充溢著滿腔激情,隨同齊先生一起,感受著年輕學子們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境地如何讀書報國,如何舍生取義。作者也用了很多筆墨描述了朱光潛、吳宓等那一代文化大師的點滴風范,讓人肅然起敬。這才是真正的八年抗戰(zhàn),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現(xiàn)在歷史上普遍承認,從1927年到1937年這十年里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十年”,而那段時間出現(xiàn)了到目前為止各學科最好的學者,他們的各類論著在那個艱苦年代達到了巔峰,那個年代出生的學者不論功底還是知識與情懷修養(yǎng)俱是一流。不管歷史的走向如何,從任何角度看待那些晦暗的時段,都是有德才兼?zhèn)涞膶?,以關心國家命運勝于生命的行動啟迪了學生一顆顆敏感的心靈,才促使中華文明經(jīng)歷烽煙仍得于傳承一代又一代,直至5000年。
齊邦媛先生何其不幸,生在一個紛亂的年代;又何其有幸,親歷那些風云流徙,并能在最不可能的條件下接受了完整的,且是舉國最高水準的教育。當我讀到她在英詩課上看到恩師朱光潛噙不住的那一顆傷懷之淚;讀到她在四川樂山三江交匯之處誦讀“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時都會充滿羨嫉和崇拜。
齊邦媛在臺數(shù)十年,經(jīng)歷了相夫教子,踏足校園,留學海外,大學從教,編纂教科書等重要過程。看似順利卻也經(jīng)受很多波折與磨難,這一切在齊先生寫來皆平淡無奇,但又令人心生感想,念念不忘。她為臺灣文學、教育費盡心思,其中重新修訂中學國文教科書,面對保守分子扣上的動搖國本的帽子和排山倒海般的攻訐,依然堅持以增進閱讀興趣和語文知識為方針,不以政治掛帥,對教育事業(yè)功莫大焉。由此看來即使在最晦暗的時刻,一位好老師、一本好教材也能啟迪一顆顆敏感的心靈。
到最后,齊邦媛先生回到了大陸,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巨流河》與家鄉(xiāng)的親人,印證了其一生不管經(jīng)歷多少風雨,最終得到了回歸,也為那渡不過的《巨流河》作了一個了斷,具有深遠的意義。
齊邦媛之父齊世英先生為人寬厚仁和,是真正中國精神的代表,他從無營營名利之心,因而也從未到達權力的中心。他至死念念不忘當年《巨流河》敗北,自己的家鄉(xiāng)東北慘遭外族入侵,而他后半生再也沒有機會回去看一眼那滾滾東逝的《巨流河》?;夭坏綋碛小毒蘖骱印返募亦l(xiāng),憾恨于東北,隱恨于流亡到的臺灣。溫和潔凈的齊先生一生滿腔的熱血不得志,最后充滿憤慨的郁郁而終老臺灣。渡不過的《巨流河》永遠是齊先生心中的惆悵與癥結,也是中國臺灣與大陸遙海相望不能回歸的苦楚與事實。
本書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對齊家兩代人從東北《巨流河》到臺灣啞口海的個體經(jīng)歷的記述,如齊先生自言,這是對“歷史的溫情和敬意”。也如先生的忘年交錢穆先生語,“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庇行┤?,有些事,是不能忘卻的。
巨流河讀后感篇六
若不是老師推薦,我想我不會翻開《巨流河》這本書的。這是去年老師推薦的一本書,我也是在2021年看完的,但看完之后一直沒來得及寫讀書筆記。今年下定決心,要多寫,不管想的深還是淺,都要有多少寫下來多少,否則我這健忘的腦子,過幾個月全忘干凈了,只剩下個熟悉的書名。
其實我是有些后悔現(xiàn)在才讀到這本書的,若是在我大一大二的時候,少讀些辛夷塢,郭敬明,唐七公子,而是在那時候就接觸到類似齊邦媛大師的《巨流河》這樣的大作,立志和格局是不是應該又是另一番樣子。
這本書算是齊邦媛大師的個人自傳?!熬蘖骱印笔恰斑|河”的別稱,是一個地名。作者以八十多的高齡歷時四年寫作完成,以縝密的筆力,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臺灣的埡口海結束。從兒時的故鄉(xiāng)寫起,父親齊世英跟隨郭松齡將軍倒戈反張作霖兵敗巨流河,開始從東北流亡到關內,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又從北平輾轉到南京,到漢口,后到重慶,在父親的安排下,就讀南開中學,后考入國立武漢大學,之后又到臺灣教書。個人成長與家國喪亂如影隨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讀來,只能跟著當時的世界變化或悲或喜,同時慶幸我們是生在這和平時期。
齊邦媛的個人傳記應該是代表不了當時的大多數(shù)女性的。他出生于大家,父親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英雄,留過學,當過高級官員,辦過學,辦過雜志,所以她才能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多數(shù)人顛沛流離,吃飯都困難的時代逃離東北,在重慶,武漢讀書,接受到高等教育并思考國際關系和個人理想的問題。其溫和潔凈的性格,也可能與其父親的耳濡目染有關。
看這書的時候,我隱約是有些羨慕作者的,可以接觸到那么多大家,比如胡適、錢穆、張伯苓、孟志蓀、朱光潛、吳宓、袁昌英等等。豐富的精神生活讓苦難都有了味道??催@本書能意識到文學的重要性。文學帶來的格局,情趣與深度。上學時,與舍友一起讀的詩既浪漫又夢幻,原來我們中學學習到的那些撫慰人心的詩誕生于那個動蕩而艱難的年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站在樓上看你”。文學是人心靈的養(yǎng)料?!爸袊煌鲇形遥 敝R分子的吶喊,文學的傳播也讓年輕人們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書的后半部分寫作者在臺灣定居的工作生活,她相夫教子的同時,從生活瑣碎中擠時間學知識以及中年去美國進修,回臺后推動臺灣代表性文學和西方文學的交流,做文學傳播者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參與小學生語文課本文章摘選的事跡也讓我深受感動。雖說歷史為政治服務,但能堅定從孩子成長角度出發(fā)而不是政治角度出發(fā),在那個時代還是很難的?,F(xiàn)在回頭看我們的小學啟蒙課文,特別是語文書上“默讀全文并背誦”的那些作品,真的是很好的文章,以至于我們成年后還會受其影響。作者在書中盡情抒發(fā)對文學的相知相惜,對走過戰(zhàn)亂回首望去的感懷,對已逝親友如張大飛等人的懷戀,所以說這是本厚重的自傳書。
從女性的角度來看,從齊邦媛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教養(yǎng),是盡管皮囊歷經(jīng)風霜但思想及其豐富的教養(yǎng);是一個女孩的成長史,成長為溫和而又堅韌的女性的過程。我們的成長史中,學習了很多偉人的事跡,從古至今,也學習了很多歷史故事,它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正直,堅持,善良,愛國,無私奉獻等的人。男與女的差異在這時候是被弱化的。所以我們也一直覺得人是無差別的“男女”。然而在大學時一時興起的青春疼痛文學,如前文提到的“辛夷塢”“顧漫”“唐七公子”“九把刀”等作者的文學作品,多是青春時期男男女女的'情感糾葛。我認為這些作品會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年輕人,給我們一個錯誤的“男生”“女生”差異的認識。人到三十,才慢慢意識到其實性別差異是存在的且各具優(yōu)勢的,我認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女性應該少讀些“言情小說”而多看看類似于齊邦媛,楊絳等的作品,從他們身上汲取“女性”的力量,學習堅韌堅定溫和而又內心豐富所帶來豐富生活的能力。畢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且潛移默化的。
唉,太久不寫東西手太生了,慢慢成長和記錄吧。今年的主要詞語應該就是“沉淀”了,別無他求。
巨流河讀后感篇七
雖然號稱喜歡讀書,從高中以來卻很少讀傳記、小說一類的書刊,偏見地以為這些都是無營養(yǎng)的文體,作者意圖調動讀者一些虛假的感情體驗,因此偏愛如心理、美容類書籍,并因其所具有的知識性美其名曰為“工具書”。
《巨流河》之前不久讀了《江城》,覺得老外這本書寫得淺顯而可愛(也可能是語言的關系,總覺得科班出生的作者無論是語言或是思想都應該展現(xiàn)更深層次),但是從一個不那么深邃的外來人的角度反映了我們這個國家在某個時代的隱痛。
如果《江城》所描述的痛楚只是如刀尖劃過皮膚,那讀《巨流河》所感受到的哀傷則是如心上挨了一記黯然銷魂掌般一陣劇痛過后仍延綿日久?!毒蘖骱印窌灸┪驳脑u論很精準,齊老師用極其低回的方式處理那些原本戲劇化十足的大情節(jié)。我從中讀出,她這種低調的文字來源于她低調的處世方式,來源于清潔端正的家教與自持。她的文字,甚合我的脾胃。正因為如此,我把中國這段我一向不以為然的歷史讀進去了,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幾頁死硬文字,而是幻化成了活脫脫的場景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我的情感也隨之宣泄,當學生不得已開始輾轉求學時,我哭;當難民慌不擇路逃命而未能時,我哭;當張大飛為國殉難大愛卻無言時,我哭的淚不能止。上一次從書里獲得如此這般的感動還是高中時期讀《平凡的世界》。
《巨流河》應該是一本史詩級的鄰家讀物,源于齊老師看似平凡,卻有著不凡的`身世。感謝她能翻滾并幸存于歷史的洪流里并以自己的獨特視角見證和記錄這一切,讓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后人得以寧靜地端坐,僅透過她的文字,就能恐懼著她所恐懼的,愛她所愛的,感受著她所感受的那么真實的一切。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私有的,是歸屬于同一個群體的。在個人修養(yǎng)未夠的時候,我只是以一個中華炎黃子孫的視角去看待并認同文化,所以《千只鶴》、《百年孤獨》、《簡愛》這樣的文字并不能讓獲得有入世外桃源般的心潮澎湃,《巨流河》卻大大的可以。
好書果然能做到余音繞梁,三日而不止。好多天了,我都止不住思考: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得出的答案是:時代雖不同,人的靈魂卻應該有著相同的安撫方式,簡單、寧靜、樸素地生活一定還是方向正確。如今,齊老師那張純凈的臉龐總會時不時在眼前浮現(xiàn),她和她在書中所認同的那些具有清潔人格的時代英雄(齊世英、朱光潛等),漸已成為我心中珍重的榜樣。
《巨流河》之后,難再有此類傳記文學能給予我相同震撼!
巨流河讀后感篇八
這周就像趕鴨子上架,短短的幾天要讀完兩本書,還要寫讀書筆記,頓時感覺壓力山大。時間,真得像海綿里的水,擠擠就有了,很幸運,我參與了這場閱讀,沒有和這篇鴻篇巨著《巨流河》擦肩而過。
《巨流河》是文學家齊邦媛先生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花費四年的時間,寫下的個人傳記文學。先生淡淡的筆調,細膩的文字,描述了自己和父親兩代人,縱橫百年的故事。整篇文章,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語言,敘述著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文章沒有晦澀難懂的情節(jié),卻處處充斥著濃濃的悲傷,讓人心酸流淚。
整本書也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抗戰(zhàn)期間,兄弟并肩,全民一心的崢嶸歲月。盡管在大半個中國淪陷的情況下,中國的有志之士,依然相信中國不會亡,依然努力的辦教育,讓逃難的學生有學可上。齊邦媛先生也是那不幸中的幸運兒,在敵人的轟炸機下慢慢長大,親歷那些風云流徙。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一路顛沛流離,不但有學可上,有書可讀,還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而且是舉國最高水準的教育,有朱光潛大師,吳宓,孟志蓀等學術界名師的指引,有個積極支持他學業(yè)的老爸,讓人羨慕不已,書中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的話,記憶尤深:“悲憤填胸,深受刺激!念國家極弱至此,夠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边@和現(xiàn)在宣傳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如出一轍吧。
教育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作者也正是在南開六年的求學生涯奠定了她一生進修的基礎。當然作者更是一個讓人敬佩的人,無論是在國破家亡的逃難路上,還是愛人、親人陰陽遠隔的苦痛面前,她都沒有放棄自己追求的文學,后來,她背井離鄉(xiāng),遠在臺北,經(jīng)歷了最初的相夫教子以后,踏足校園、留學海外,大學從教、編纂教科書等重要的工作,看似順利,卻又飽受磨難,看似平淡,卻讓我們念念不忘,她這種努力不懈的堅持,讓人欽佩不已。也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成就了她波瀾壯闊的一生,從此桃李滿天下。
書中讓我最為感動的就是張大飛,那個似哥哥,似朋友,似情人的張大飛,讀完張大飛寫給哥哥的絕筆信,讓我哽咽不止:
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jīng)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也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
這些年,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則,我死了會害她,我活著也是害她。這些年來我們走著多么不同的道路,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zhàn),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張大飛是《巨流河》里最為動人、最為令人難忘的角色。齊邦媛先生用最為內斂圣潔的筆法,用最為至愛精誠的態(tài)度,書寫了她和張大飛的心靈默契,相伴了她一生的靈魂之愛。
最后,齊邦媛先生回到了大陸,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巨流河與家鄉(xiāng)的親人,其一生不管經(jīng)歷多少風雨,最終得到了回歸,正如作者自己說的,即使身體的疲勞如霜重壓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盡燈枯,我由故鄉(xiāng)的追憶迤邐而下,一筆一畫寫到最后一章,印證了一生,就像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評論的: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來概括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也給不可逾越的巨流河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為來自“巨流河”的兩代人做個見證。
巨流河讀后感篇九
《巨流河》是中國臺灣文學家齊邦媛在80歲時花費4年時間寫下的回憶錄。20xx年在中國大陸以簡體中文出版,三年間增刷10次。喜歡這本書的不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還有很多可以稱作者為祖母的年輕人。
書中講述了齊邦媛和她的父輩兩代人波瀾壯闊的人生。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是國家民黨元老,早年留學日本德國,回國后投身革命,追隨郭松齡兵諫張作霖、戰(zhàn)敗巨流河后被迫流亡。后來受到蔣介石的重用,在國民政府內從事教育文化工作,曾創(chuàng)辦東北中山中學??箲?zhàn)爆發(fā)后,領導東北地下抗日。后來帶著700多東北流亡學生從北京、南京輾轉到漢口,經(jīng)云南、貴州到重慶。齊邦媛六歲離開巨流河流經(jīng)的遼寧鐵嶺故鄉(xiāng),曾就讀于南京鼓樓小學,重慶南開中學,武漢大學,在戰(zhàn)亂、躲避日本飛機轟炸中讀書。在那場戰(zhàn)爭中長大成人的她,心靈上刻滿了彈痕。同時在流亡中她師從朱光潛、吳宓等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47年大學畢業(yè),為躲避內戰(zhàn),專心致學,23歲赴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任助教。她畢生從事教育,在中國臺灣有“永遠的齊老師”之稱。
讀過這本書,難以忘懷的是齊邦媛與東北少年張大飛的蕩氣回腸的愛情。張大飛的父親原是沈陽縣縣長,因掩護同胞被日本人在廣場燒死。張大飛放棄學業(yè)報考空軍,成為一名飛虎隊員,“生命中,從此沒有眼淚,只有戰(zhàn)斗,只有保衛(wèi)國家”。在整整七年的時間里,張大飛都與少女齊邦媛保持通信,直到二十六歲戰(zhàn)死。齊邦媛說,“我十二歲認識他,看到兩代東北人以身殉國的悲愴,那不是美麗的初戀,是尊敬、虧欠、患難相知的鐘情”。
讀過這本書,受到觸動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國家民黨領導下的大批青年的愛國熱情。當時重慶南開中學的口號是,“中國不亡,有我”。在齊邦媛的大學時代,很多同學響應國家民黨“十萬青年十萬兵”的號召,主動放棄學業(yè)走上戰(zhàn)場,甚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當時國家民黨領導下的青年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青年一樣,有相同的國恨家仇,有相同的赤膽忠心,只是投奔了不同的黨。而在我們過去學過的歷史課程中,共產黨的這段歷史代替了中國當時的歷史。更悲慘的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很多國家民黨將士,又死于四年國共內戰(zhàn)。作為一名共產黨黨員,看到這些過去沒有記憶的歷史,心情是復雜的。希望永遠不要有戰(zhàn)爭,不要有同胞之間的相互殘殺。但古往今來,似乎這種內戰(zhàn)推動著中國歷史的進程。很茫然。
有人說,齊邦媛是中國臺灣鄉(xiāng)愁文學最后的守夜人。從6歲起她就永遠地成為了外省人,遼寧鐵嶺只是紙上的故鄉(xiāng)。齊邦媛非常坦率地講與大陸作家的交往,“雖然彼此認識一些可以交談的朋友,但是‘他們’和‘我們’內心都明白,路是不同的了。誠如佛斯特《印度之旅》結尾所說:全忘記創(chuàng)傷,‘還不是此時。也不是此地?!╪otnow,nothere。)”這種強烈的歷史隔膜如冰難融,與親切的鄉(xiāng)愁形成強烈的反差。
《巨流河》讓我深思。什么時候去南京,很想去看看在紫荊山上的航空公墓,為張大飛獻上一束花。
巨流河讀后感篇十
讀臺版書之前,已經(jīng)讀過了大陸三聯(lián)版的,很是喜歡。后來有機會從一位同事那里借到了臺灣原版的,很厚,大概是大陸版的兩倍。繁體豎排,這對于我們中文系畢業(yè)的人來說倒不是什么難事。因為先讀了大陸版,所以就有種很強烈的好奇心,大陸到底刪去了哪些東西呢?受這種好奇心的驅使,拿起書來就沒能停下來。幾個通宵,果然是有些“發(fā)現(xiàn)”的,刪除了什么當然是一目了然的;為何要刪,就值得細細思量了。讀著,想著,每有一些發(fā)現(xiàn)和“覺悟”,既興奮,又有些許的悲涼。
公眾號:教書匠陳浩。
巨流河讀后感篇十一
偶然,有花一樣美名城市的美國布魯名頓市映入我的眼簾。因為這里坐落著一所世界著名的印弟安納大學,這個地方也是我夢寐以求今生想去的地方。因為這是我的外祖父--國際著名歷史學家鄧嗣禹任教的地方。在印大的圖書館里還坐落著我的外祖父鄧嗣禹的銅像。鄧嗣禹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曾參加過“三一八”學生運動;他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去弘揚中華歷史文化。他雖僑居美國,對中國的苦難關懷至深。曾在美國、大陸和臺灣等地研究出版過多部中國歷史著作,對推動中國歷史文化向西方發(fā)展和奠定中國歷史文化在西方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齊邦媛先生于1968年1月辭職去印大注冊進修學習中國比較文化,是將中國的比較文化向西方傳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那里與我的外祖父鄧嗣禹相識。當時印大有約300名中國學生,十分之九來自臺灣,尚沒有大陸學生。
在《巨流河》這部作品的242頁,齊邦媛先生是這樣敘述的:印大的著名的圖書館和她的書店是我常去的地方,在占半層樓的遠東書庫,我遇見鄧嗣禹教授,是學術界很受尊敬的中國現(xiàn)代史學家。他的英文著作《太平天國起義史學》、《太平天國史新論》、《太平天國宰相洪仁軒及其現(xiàn)代計劃》皆由哈佛大學出版,是西方漢學研究的必讀之書。鄧教授,湖南人,雖早年赴美,已安家立業(yè),對中國的苦難關懷至深,我們有很多可談之事。他退休時印大校方設宴歡送,他竟邀我同桌。在會上,校方宣讀哈佛大學費正清的信,信上說他剛到哈佛念漢學研究時,鄧教授給他的種種指引使他永遠感念這位典范的`中國學者。
齊邦媛先生與我的外祖父有著深厚的友誼。為此我對齊邦媛先生和她的這部經(jīng)典作品《巨流河》頗感興趣,翻看不只一遍,意猶未盡,續(xù)寫書評。
二、感動《巨流河》。
感動于齊邦媛的《巨流河》。齊邦媛先生用一種舒緩的筆調寫著她和她的家族的故事,那故事卻又不屬于她一個人。這是一部中國歷史的真實寫照。
嚴格來說,齊邦媛先生算不上東北作家。1947年,她大學畢業(yè)后到臺灣教書,此后,直到2001年才再回故鄉(xiāng)沈陽鐵嶺。而在此前的1930年,齊邦媛先生就隨母前往南京,與父親齊世英團聚。實在說來,從出生到離開東北,齊邦媛只在東北正式待了6年。
書中那些真情感人的故事,真的讓我感動的熱淚盈眶。同時,這部作品,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因為我正在寫我的外祖父鄧嗣禹的個人傳記,題為《國際著名歷史學家鄧嗣禹》(暫定)。這對于我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見到這部《巨流河》是一種偶遇,在書中看到那段對我外祖父的描寫是一種特別的收獲,正如再見我外祖父真人一樣的摯切感人。反復斟酌這部作品,讓我既有一種偶遇感覺,又有一種為這部作品感動的情愫。
三、難忘《巨流河》。
《巨流河》這部作品讓人難忘。它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作者的國仇家恨,這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國仇家恨,確實令人難忘,這時往往讓人懂得和平的可貴。
齊氏家族的奮斗史是令人難忘的。這也是這部作品引起轟動的原因?!毒蘖骱印酚袃蓷l人物主線,即齊邦媛自己的成長歷程,和父親齊世英在政界打拼、救亡圖存的奮斗之路。
按照時間和文本內容來劃分,《巨流河》又可以分為前后兩部分。上述故事主要集中在前半部,“渡不過的巨流河”,郭松齡兵敗身亡,齊世英流亡關內……至1949年止,跌宕起伏,正如曲折奔騰的巨流河。而后半部則是作者和家人到臺灣之后的平靜生活,齊邦媛在多所大學任教,見證了半個世紀以來臺灣文學的興起發(fā)展。這部分內容相對專業(yè),敘述平緩嚴謹,猶如波瀾不驚的啞口海。能從家國情仇的大時代,自然過渡到書香裊裊的象牙塔,《巨流河》呈現(xiàn)了難得的融合氣質。
齊邦媛先生的立意何在?她在接受臺灣媒體采訪時曾說:寫作過程中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渲染,不要抒懷,盡量讓歷史和事實說話。這便是《巨流河》這部作品的經(jīng)典、難忘之處。
四、飛逝《巨流河》。
在人生的暮年,齊邦媛先生內心的一角,始終珍藏著一個少年的形象。他叫張大飛,父親是沈陽縣警察局長,因為協(xié)助抗日,被日本人公開澆油漆燒死。張大飛逃入關內,進入中山中學而與齊家相識,與齊邦媛先生的哥哥齊振飛是至交,齊邦媛先生的母親待之如己出。張大飛成了齊邦媛的“四哥”,在那戰(zhàn)亂的歲月里,這位哥哥無微不至地呵護著她,似乎已經(jīng)超越了兄妹之情。他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受到愛的存在,卻又不好點破,這成為兩人最深刻的默契。
七七事變張大飛加入國民政府空軍,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勝利前夕在河南一場空戰(zhàn)中殉國。張大飛是明確地走向死亡的,因為戰(zhàn)友們都已相繼陣亡,他知道該輪到自己了。升空前,他將數(shù)年來齊邦媛寫給他的所有信件托人寄還給齊邦媛。留下祝福之語,然后義無反顧地迎向死神?!昂芰w慕你在天空,覺得離上帝比較近,因為在藍天白云間,沒有‘死亡的幽谷’……”這是齊邦媛寫給張大飛的信,是如此詩意。
五、遺憾《巨流河》。
合上《巨流河》的最后一頁,讓我感慨萬千。
齊邦媛先生于連天烽火中,從朱光潛、吳宓等良師那里打下了一生的學術功底,同時也給予了她以苦難中的人生歡愉。
抗戰(zhàn)勝利前夕,獲知戀人張大飛為國捐軀,齊邦媛先生淚飛化作傾盆雨……眼淚之輕,給人靈魂的震撼和洗禮;生命之重,鐫刻在抗戰(zhàn)的豐碑中。至暮年時,她到豐碑前(南京航空烈士紀念碑)追思和悼念,并留下珍貴的照片。
張大飛這樣的生,這樣的死,這豈不是一種更珍貴的紀念?他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寫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巨流河讀后感篇十二
齊邦媛教授的回憶錄《巨流河》是一本很精彩的書。
我感到有以下優(yōu)點。
一是內容厚重。作者80高齡寫成此書。一生經(jīng)歷了諸多重大的歷史變遷。從抗日戰(zhàn)爭,到內戰(zhàn),到臺灣和大陸從對抗到對話的各個時期,都以一個知識女性的獨特視角記錄了親歷親聞。有很多獨家的歷史細節(jié),十分珍貴。
二是作者既有很好的國學根底,又有很高的英文修養(yǎng),全書既是嚴謹?shù)氖饭P,又是優(yōu)雅的散文?,F(xiàn)在國內出版的回憶錄也很多,對歷史抱有嚴謹態(tài)度者已是上品,兼具美文品質者十分罕見。而一般大陸作家的回憶錄雖有文采,但有歷史感者極少。
三是若干內容給人以現(xiàn)實啟迪。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臺灣比大陸快一拍。在許多方面,可以說臺灣的昨天是大陸的今天,臺灣的今天是大陸的明天。
且舉一例:齊邦媛在1970年代在國立編譯館供職,主持新編臺灣中學國文教科書。臺灣原來和大陸相似,在黨化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語文教科書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孫中山、蔣介石的文章比重很大,別的選文也著眼于政治需要,差不多成了政治教科書,學生十分反感。齊邦媛借重一批開明教授的支持,改變了這個格局,讓語文回歸語文。這有點像前些年錢理群他們組織編寫《新語文讀本》,向官方版陳舊的語文教科書發(fā)起挑戰(zhàn)。所不同的是,齊邦媛獲得了成功。而錢理群的《讀本》至今處在邊緣地位。上海的新編中學歷史教科書,企圖告別階級斗爭史觀,采用文明史觀,因幾位史學界左爺告狀,干脆被官方封殺。而臺灣教科書改革,雖有守舊勢力責難,經(jīng)歷陣痛,畢竟成功。從這個意義上看,大陸今天某些方面,還沒有達臺灣70年代的水平。
巨流河讀后感篇十三
歷史是由誰創(chuàng)造的?是人民?!@一不容置疑的定論是教科書明確告訴我們的。在這樣的唯物觀下,歷史是災難和抗爭、血腥和殘酷的代名詞,宏大敘事、非此即彼、冷酷無情是它的特性。至于歷史車輪下的一個個人,是不被關注的,也是不需書寫的。這幾日,讀著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才令我感受到真實的歷史存在于個體,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中。
《巨流河》敘述了齊先生坎坷一生的經(jīng)歷以及他所見所遇的人們的不同遭遇,寫的雖是個人的歷史,但卻讓人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從巨流河到啞口海,整整一個世紀的歲月,齊先生以她一個女性特有的溫情和敬意述說著這段苦多歡少、顛沛流離的生命史:幼年離家、戰(zhàn)亂求學、定居臺灣……而這些恰恰是在多數(shù)的歷史書中所不能讀到的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
更值得一讀的是,齊先生在自述的過程中竭力回避著政治的影響,而始終以一個中立者的角度看待過往的一切。東北是齊先生的故鄉(xiāng),也是她一輩子夢牽縈繞的地方。正因為這樣一份感情,無論是淪陷時的東北,還是勝利后的東北,她所見所聞的'“事實”就有了一種更深的理解和感觸,是我們所不知的,也是我們不曾想到的。
教師,是齊先生從事的最主要的職業(yè),也是她一生的志業(yè)。她教過中學,后來一直在大學教書,無論在哪里,她自己追求學業(yè)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而且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她仍然不放棄。如此這般刻苦努力的精神,桃李滿天下自不必說,更是造就了她的學術成就,把臺灣文學推向了世界。在她的職業(yè)生涯中,有一段歷史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她在編譯館擔任教材編寫的任務時期。她不威強權,為青少年能健康成長,組織學者專家編撰了各科教材。在書中尤其提到了國文課的教材(有新舊對比的表格),改革的力度可以說是大刀闊斧,大幅度的砍掉了政治性質的文章,取代的都是文學性很強的名篇,這樣的革新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是需要有超人的勇氣和歷史的擔負。
齊先生,一個羸弱的女子,走的卻是一條艱難曲折的人生之路。然而她依然是幸運的,雖然她的青春年華是在逃亡、顛簸之中度過,但她的后半輩子還是能在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里追尋著她的學術理想,也因此使她與彼岸的同學、老師有了不一樣的生命軌跡和人生感悟?!毒蘖骱印穼懙碾m是齊先生自述的個人歷史,卻也是那一代知識分子共同的歷史,而且它又是那樣的真實和親切,這應該就是歷史的溫情和敬意吧!
巨流河讀后感篇十四
數(shù)度哽咽,數(shù)度流淚,數(shù)度澎湃,然后歸于平靜。讀這本書時,許多的畫面烙印在心靈之上,給了我從未有過的震撼與感動。
《巨流河》與其說是一部個人回憶錄,不如說是一部記錄中國二十世紀的大事記。一位經(jīng)歷了大半個世紀人生,承受著巨大悲傷,心靈上刻滿彈痕的八旬老者,深沉如大河般和緩而有力量的述說家國的命運,即使在生離死別至痛時刻,也顯示極大的謙抑和低回。也許這正是此書的魅力所在。
書作者齊邦媛,一九二四年生,遼寧鐵嶺人,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yè)。巨流河就是現(xiàn)在遼寧百姓的母親河——遼河,她的父親齊世英,是當時東北革命軍的遼字一號,深入?yún)⑴c了抗日戰(zhàn)爭和內戰(zhàn)過程,親身經(jīng)歷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精通德日英三國語言,還只是個少年時,便深感那時的北方鄉(xiāng)村,國民知識閉塞,對國家和自己的命運幾乎全然無知,在淳樸美德后面常常是冷漠愚昧。長大后,他堅定地認識到,只有真正的知識和合理地教育才能潛移默化的拯救積弱的舊中國。在戰(zhàn)火中,為保中國薪火,臨危受命拼力保護一千多名師生撤離南京,在防空的警報聲中創(chuàng)建了水深火熱戰(zhàn)線后的一扇窗——《時與潮》雜志。在與父親走過的幾十年歲月,得以建立較高的價值觀和對知識的認知與追求的方向。
一九四七年,齊邦媛先生去到臺灣,成為臺灣大學外文教授,教學,著書,翻譯,成為將臺灣代表性文學英譯推介至西方,引介西方文學到臺灣的先行者。她慶幸自己,在戰(zhàn)時,依舊按部就班的接受了系統(tǒng)的學習,更是在名師指導下專心文學。一生受用不盡,齊邦媛以親生經(jīng)歷見證了知識之重要性,教育之重要性。所以,在大學任教期間,自編教材,訓練學生敏銳思考,培養(yǎng)閱讀能力。講義幾乎是節(jié)節(jié)課都會從新做。這不得不讓我想起在我的少年時代,總會有用"發(fā)黃的講義"來形容老師的辛苦,現(xiàn)在看來到像是某種諷刺了。
這是一本厚重的書,翻開它,你便不舍漏去一字一句。于是,任何簡單,斷章取義的讀后感,都會是對歷史得不敬重,只有親自用心閱讀,才能感受到作者那一生的情懷。
《巨流河》,一位歷史見證者的回憶,隨著往事的追憶,我仿佛聽到了那個戰(zhàn)火死亡陰影下一群流離失所學生在流亡的路上,在月光下,在炮火中,依舊希望不滅的唱著《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整日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爹娘??!
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巨流河讀后感篇十五
作者:顏凌。一直有個理想,就是為普通人記述他們的一生。覺得每個人的一生,不只是個體的一生,也是他所在的家國、時代的印跡。二者結合,都有不一樣的精彩、故事和思考。巨流河這本被各網(wǎng)站評分甚高的回憶錄,就是齊邦媛女士對其一生的回顧;由于她的一生是被分崩離析戰(zhàn)亂不堪的歷史所驅逐著前行的,讓其又有了別樣的故事和深度。這里有對故土的思量,有對戰(zhàn)亂時代求知的執(zhí)著,也有對文學對追求執(zhí)著的熱愛。廣大評論里,對齊女士評價萬千,于我而言,這本書權當一本自傳去看,她是純粹的,不可疊加政治、派別去看待。
書的前半部分是最精彩,也是備受關注的。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回憶。作者大概人生經(jīng)歷:
感觸之一:戰(zhàn)亂時候的家國為什么需要知識和知識分子。這也是作者通篇想驗證的一個問題。在整個顛沛流離逃難的過程中,戰(zhàn)爭和死亡的威脅如影隨形。父親齊世英為了學生的安危和求知,可謂四處奔走,無所不用。他們永遠帶著足夠的各科教科書、教學儀器設備,保證學生們只要到達一個地方就能復課。住寺廟,睡大炕,與臭蟲為伴,半夜隨時爬起來躲避敵人的轟炸......這種求學無疑是令人震撼的。當時我甚至在想,戰(zhàn)亂流離生命難保,為什么還這么執(zhí)著的去辦學求學?通讀之后,才會真的感受到:越是散失家國,越是混戰(zhàn)的時候,知識才越珍貴。因為不管對民族,還是對個人,都需要精神和知識的力量讓一代年輕人成為希望,活著的希望,國家的希望!無數(shù)次為南開辦學的張伯苓而動容,和平時候的我們,如果不讀歷史,永遠無法理解那種歲月里一所大學所肩負的使命和信念!而這些學生在長大后,他們正好是戰(zhàn)亂結束國家待興時期的活躍在軍、政、教育、文化界的中堅力量!他們是那時期民族的希望。
在對學校、學生、對他一生堅持創(chuàng)辦的《時與潮》,那種執(zhí)著、那種高尚的氣節(jié)和魅力也是讓我動容的。他堅信這是打敗敵人的利器,是希望和信念。他在關鍵時候給子女寫的書信,寥寥數(shù)字,鏗鏘有力,是孩子心中的堅實依靠和指路明燈。這是我所動容的。如今為人父母,總在思量后代的教育,能給予的環(huán)境。盡管階級的超越是很難的,但盡所能用自己的力量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和更高的臺階去看風景,給予其積極向上、永遠對生命充滿執(zhí)著和熱愛的教育都是無比重要的。
感悟三:信奉的力量和依托。作者終生是一個文化、學者,為了內心的純碎,避忌政治,成為了基督徒。盡管最初成為基督徒她只是想通過與張大飛上將選擇同樣的信仰來體會他的思想和感情。但終究在人生中她以信教的形式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擺脫了那個時代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政治站隊??梢詮奈闹忻黠@看到,終其一生作者對自己的黨國都是很敬重的,甚至對我們新的政黨逃避、敵視。當然,這是一個人的政治立場,即便我對作者的這種理念和態(tài)度也很憤然,但她并未刻意去強調政治,反而強調了在人生無數(shù)的門檻和選擇上給他力量的是她的宗教信仰。所以我想人的信仰各有所托,不需要像很多讀者一樣抓著作者的這點不放,嗤之以鼻。她不依仗政治,她也不參與政治,她只在自己的領域對臺灣甚至整個中國文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年過四十為了求知只身前往美國學習,翻譯多部海外著作、為臺灣文學奠基,保持了文學的純粹。這,對于一個喪失家國的人而言已經(jīng)很不一般。
齊邦媛女士的一生,可以說是獨特的、偉大的。她的一生是我國經(jīng)歷創(chuàng)傷、自己政黨存亡的見證,是那個年代上層社會的人生履歷見證,這無疑是給讀者一個新的視角。她一生不斷追求文化的純粹和精神的寧靜,用自己的才學奠定了臺灣豐厚的文化基礎。不去談論文文學是否應該和政治、政黨相聯(lián),只看歷史,我們能從巨流河去體會那個時代的艱辛和無奈,感受那兩代人的流亡與生存,反思黨政家國的發(fā)展和希望,都告誡我們和平不易,追求不歇。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89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