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民法論文選題篇一
本人在學習民法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民法對于每一個公民都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是一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每個人日常生活和行為的指導和約束。作為一名法律專業(yè)學生,我進一步認為,民法不僅僅是一部法律條文的歸納和總結,它更是蘊含著國家制度、道德規(guī)范、和諧共處的理念。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我從五個方面得到了一些關于民法的心得體會,現(xiàn)在將這些體會分享于此。
第一,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民法對于我們的提高法律意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文明的進化成果,給予了我們準確判斷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是保證個人和社會權益不受侵害的基石。在學習民法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學習法律條文,更是要建立起一種自覺、自發(fā)、自律的法律思想和法律道德。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我們才能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更好地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權利。
第二,公民權利的保護。作為每一個公民,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合同違約、侵權行為、家庭糾紛等等。在這些問題中,我們常常感到無助和無從下手。而民法對于公民權利的保護和維護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法律框架。通過民法的學習,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權利,更加明確地知道如何展開維權行動。例如,通過了解民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則”,我們就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合同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從而在簽署合同時加強自我保護;通過了解民法中的侵權行為法律規(guī)定,我們就能夠更加明確地知道如何進行侵權行為的起訴,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三,法律思維的培養(yǎng)。民法不僅要求我們掌握大量的法律條文,更要求我們具有一定的法律思維能力。在學習民法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遵循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更要注重運用法律條文,合理應用到各個案件中去。例如,在解決家庭糾紛案件時,我們不僅要深刻理解各個條文的意義,還要通過合理的邏輯思維,深入分析案情,并結合法律條文和前例進行合理的判決決策。這種法律思維的培養(yǎng),不僅有利于我們在實踐中取得成功,更有利于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第四,合理協(xié)商和解決糾紛的能力。民法中的許多條文,都涉及到如何合理協(xié)商和解決民事糾紛的問題。例如,在婚姻家庭領域,我們可以通過協(xié)商解決諸如財產分配、撫養(yǎng)費等問題;在租賃合同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合理協(xié)商解決租金、裝修問題等。這種合理協(xié)商和解決糾紛的能力,不僅有利于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更有利于社會和諧發(fā)展。
第五,提高學習能力和素養(yǎng)。在學習民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閱讀大量的法律條文、判例和相關文獻資料。學習民法不僅要求我們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更要求我們具有高度的學習素養(yǎng)。通過學習民法,我們可以不斷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和素養(yǎng)。例如,通過精讀法律條文和相關案例,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過寫民法論文和參加討論,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的論證和表達能力;通過參加模擬法庭的活動,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的司法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學習民法不只是為了能夠通過法律考試,更是培養(yǎng)了我們的法律意識、維護了我們的公民權利、強化了我們的法律思維能力、提高了我們的合理協(xié)商和糾紛解決能力,以及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和素養(yǎng)。這些都是我們在今后的法律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核心素質和競爭力。因此,我們應該珍惜民法學習的機會,不斷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和素質,更好地為社會和諧和個人幸福做出貢獻。
民法論文選題篇二
一、人格特征概念的提出
現(xiàn)在,無論我們是打開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媒介,還是心無雜念地走在街上,坐在咖啡廳里,甚或背包行走鄉(xiāng)間,都可能會有各種自然人形象代言的廣告充斥眼球。哪怕閉上眼睛,也有名人熟悉的聲音向你介紹或夸贊某個產品。我們已經無從考究到底誰是第一位為產品代言的明星,但我們清楚地感受到明星代言廣告無孔不入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再進一步觀察還可以發(fā)現(xiàn)這類廣告使我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實質上就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為代言產品的明星形象掏出錢包。形象代言可以快速將消費者對代言人的認知度和識別性轉移到被代言的產品上,以影響消費選擇,增加銷售額度。換言之,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可以產生經濟利益。一方面是根據知名度不同,明星通過代言廣告獲得高額的代言費,另一方面是大量商家未經允許擅自使用名人形象為其產品代言后,遭受的高額訴訟賠償。名人的肖像作為傳統(tǒng)人格權保護的內容,在堅持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分理論的我國民法中,人格權保護精神利益,財產權保護財產利益,那么高額形象代言費的民法正當性基礎何在?商家未經允許擅自使用形象為產品代言后應支付的高額財產損害賠償的民法請求權基礎又何在?對這一問題,我國司法實踐基本上進入承認并保護此種財產利益但說不清楚為什么的狀態(tài),我國學術界雖然也有近二十年的研究,但在基本術語選擇上都未達成一致。對于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的,具有識別性價值,并能將消費者對自然人的認知度轉移到產品上的外在形象,究竟用怎樣的術語概括,民法學界眾說紛紜。在基本術語選擇上的分歧體現(xiàn)了對形象代言這一法律現(xiàn)象之民法學本質認識不清。術語選擇這基礎問題沒有解決之前,難以實現(xiàn)制度的合理建構。對自然人表現(xiàn)與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外在形象,民法學界在術語選擇上有以下兩種思路:其一為“舊瓶裝新酒”的思路,以民法理論中舊有概念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和經濟價值的外在形象。如,人格權、人格要素;其二為“新瓶裝新酒”的方式,創(chuàng)設民法理論還沒有的新概念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和經濟價值的外在形象。如,使用形象、人格標識、人格標志、人格符號。
(一)以“人格權”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外在形象
使用人格權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外在形象的代表作是程合紅在政法論壇上發(fā)表的文章《商事人格權――人格權的商業(yè)利用與保護》,該文是對以自然人形象為產品做宣傳廣告的社會現(xiàn)象提供的法律解決路徑,全文舉例說明了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現(xiàn)象,但沒有交代為何使用“人格權商業(yè)利用”這一術語,也沒有界定術語的含義。但人格權作為傳統(tǒng)民法理論中固有的術語,尤其特定含義。人格權始于財產權相對的,用以保護人與生俱來的精神利益的權利。人格權是一種內向性的非財產權利,顯然與承載財產利益的自然人外在形象不同。更何況,將人格權作為商業(yè)利用的對象除了在動賓搭配上存在基本語法錯誤外,也顯露出將精神性權利與商業(yè)化利用聯(lián)系起來的內在邏輯矛盾。因此,用人格權這一術語來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不合理。
(二)以“人格要素”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外在形象
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李建偉和鄭其斌的《論人格信息財產權――附著于人格要素的經濟利益的定位與保護》一文,文章以人格要素概括這種現(xiàn)象的目的在于標明其與主體本身的天然聯(lián)系,以確定所產生經濟利益的權利歸屬。但是人格要素在民法學中一般是作為人格權保護的客體來使用,既包括肖像、姓名等外在人格表征也包括身體健康、自由等內在人格需求,而且以其上所承載的精神利益為觀察對象。因此,人格要素這一術語雖然可以拉近代言所產生的經濟利益與人格利益之間的距離,有助于認識此種經濟利益產生的本質和權利歸屬,但借用人格權保護客體這一術語,容易使人格權本來就不十分清晰的權利體系更加混亂。同時,以人格要素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很難體現(xiàn)其外在可識別性的本質特征。
(三)以“形象”一詞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
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名人形象的商業(yè)化利用及其權利保護嚴格―形象權的歷史解讀》和《形象的商品化與商品化的形象權》,前文中的形象一詞特指自然人形象,后文中的形象既包括自然人形象也包括角色形象。形象這一術語關注外在表征,也符合日常用語習慣。但“形象”一詞一般指一個人的外表和容貌,是個人的實體性表征,而不是以載體展現(xiàn)出來的個人具有可識別性的特征?,F(xiàn)實生活中被用作商業(yè)利用的是個人實體形象以一定載體(照片、錄像等)體現(xiàn)出來的可識別性特征。因此,形象一詞的使用容易在進一步對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特征上承載的財產利益和利用方式進行分析時產生阻礙。
(四)以“人格符號”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
此種觀點的代表是《人格符號的利益擴張與衡平》,使用這一術語是在充分認識到:此種財產利益之所以會產生是源于人類是符號的動物,一種可識別性的符號即意味著經濟利益。但根據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符號有兩類含義,一是指記號、標記,二是指佩戴在身上表明職別、身份的標志。無論哪種定義,都是一種外在于人的中立的術語。此一種術語的使用容易使人割裂自然人可識別性形象上的財產利益與其人格利益之間的聯(lián)系。
(五)以“人格標志”或“人格標識”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
標識和標志在漢語里面是可以通用的詞語,其含義相同。因此,此處做統(tǒng)一考察。此種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人格標志上經濟利益的民法保護――學說考察與理論探討》和《論人格標識商品化及其民法保護》,前文作者對人格標識的含義做了基本介紹,認為人格標志是“對姓名、肖像、聲音等可以供以識別自然人的標記的統(tǒng)一稱謂”。后文作者將人格標識定義為:“人格標識是民事主體標表其個性特征的人身識別因素,如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聲音,法人或其它組織的名稱等?!彼麄兌汲浞终J識到了可識別性這一本質屬性,也認識到這種可識別性與人格之間的天然聯(lián)系。但根據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標志(或標識)標明特征的記號,相比較特征而言是更外圍的概念。綜上,如果把人格標識(或人格標志)略作修正,以人格特征一詞概括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最為恰當。特征一詞可以作為“事物特點(特點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的征象和標志”,而且習慣用語中也有將其與人的'外在形象相連的用法,如相貌特征。人格特征相較人格標志(或人格標識)而言,在漢語語義上更靠近人本身,容易兼顧其內在的精神利益和外在的財產利益,同時又不失其可識別性內涵。因此,本文提出以人格特征一詞概括自然人形象代言的社會現(xiàn)象。
二、人格特征的界定與發(fā)展
(一)人格特征的內涵
人格特征是表現(xiàn)于外具有可識別性并可用作商業(yè)利用的自然人形象。人格特征至少有以下四個本質性特點:
1.人格特征與自然人人格具有天然聯(lián)系。人格特征與自然人人格的天然聯(lián)系最顯著的表現(xiàn)在于未經同意擅自使用他人人格特征可能給人格特征權利人造成精神損害的情形,如,未經林心如同意將其形象用作處女膜修復廣告,并在廣告中暗含林心如接受過此種治療并表示支持的態(tài)度。這樣的廣告所反應的信息之所以會對林心如造成精神傷害,讓她看到廣告時有很不舒服的內心體驗,原因在于:這些信息就像我們喜歡看什么樣的書,喜歡什么牌子的衣服等信息一樣反映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或希望自己變成什么樣的人。積極參與禁煙公益活動的明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煙草形象代言人;捐助留守兒童的明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使用童工的廠商的形象代言人;皈依佛門的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啤酒代言人,這一類廣告會給代言人造成的損害歸根結底是對其人格的損害,是一種精神利益的損害。其次,人格特征與自然人人格的天然聯(lián)系隱形地表現(xiàn)于授權商業(yè)利用的人格特征一直伴隨著尊重自然人人格權這一權利限制。如,成龍代言霸王洗發(fā)水、王力宏代言哇哈哈礦泉水,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支付代言費獲得的對價也僅限于在特定范圍和期限內以特定方式使用,并不得歪曲宣傳形象,不得任意授權第三人使用。
2.自然人人格特征是表現(xiàn)于外的形象。標明自然人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的綜合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內在的思想、情感、學識、修養(yǎng)等人文素質與外在的樣貌、穿著、言行舉止等發(fā)乎內形于外的體貌特征。人格特征具有外在性,但這種外在性既與內在息息相關又可通過它反觀一個人的內在人格,這也是人格特征與內在人格具有天然聯(lián)系的原因。
3.自然人人格特征具有可識別性??勺R別性是人格特征的根本性特點,也是商業(yè)利用價值和經濟利益的載體??勺R別性是相對于社會公眾而言的,即通過其人格特征能識別出自然人本人。判斷是否具有可識別性的標準以一般公眾的一般人之為準。
4.自然人人格特征是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共同的載體。基于上述三點的分析,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是源于人寄于物的廣告方式,以人格特征為載體,將公眾對自然人內在人格和外在形象的認同感嫁接于產品。因此,人格特征也是同時承載人格利益并體現(xiàn)經濟利益的載體。
(二)人格特征的外延及其擴張趨勢
人格特征的主體是自然人,既包括名人也包括非名人。雖然因為名人人格特征的可識別性價值更大,是我們常見的商業(yè)利用對象,但非名人的人格特征同樣具有可識別性價值,只是比名人的可識別性較小,而且一旦非名人的人格特征被商業(yè)利用則其上的財產利益也隨之顯現(xiàn)。換言之,名人人格特征的商業(yè)利用價值和經濟利益是顯性的,非名人人格特征的商業(yè)價值和經濟利益是隱性的。如,在廣州市越秀區(qū)東山美心心聯(lián)誼服務中心與杜秋霞肖像權糾紛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穗中法民一終字第3657號民事判決)中,聯(lián)誼服務中心將其客戶杜秋霞與外籍人士成功結合的案例和他們的結婚照用作報紙網站上的宣傳廣告,即將非名人人格特征之商業(yè)利用價值和經濟利益顯性化。人格特征的范圍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肖像、姓名、聲音。其中肖像是最常見的商業(yè)利用對象。肖像的載體可以是照片、畫像或視頻。肖像不僅包括人的臉部形象,還包括其他身體特征,如形體特征、側影或背影,也可以是與某人酷似的形象。判斷是否商業(yè)利用了某自然人的肖像,以一般公眾能否從其利用中識別出該自然人為標準,即可識別性標準。姓名也包括真實姓名、藝名、筆名、綽號、藝術簽名等所有可以代表某自然人的具有可識別性的符號。因此,當我們以可識別性標準判定是否屬于自然人人格特征時,人格特征的外延是具有相對開放性的,并不能列舉窮盡。同時,可識別性也是商家商業(yè)利用的價值和底線所在,是聯(lián)系至自然人本人的紐帶。但從人格特征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已經呈現(xiàn)出從可識別性向可聯(lián)想性擴張的趨勢。該趨勢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將能聯(lián)想至自然人的整體形象、風格或習慣用語也作為人格特征。如劉翔訴《精品購物》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中民終字第499號民事判決)中,法院將經過改動的能使公眾聯(lián)想至劉翔的人物肖像也視為劉翔的人格特征。二是將與自然人具有聯(lián)想關系的物品也視為自然人人格特征的一部分,如賽車選手慣用的賽車配上特定場景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是該選手在做廣告的,也被認為使用了該賽車選手的人格特征。判斷人格特征的標準從可識別性到可聯(lián)想性的發(fā)展無疑擴張了人格特征的范圍,同時限制了合理使用他人人格特征的范圍。這種擴張是否合理還有待在考察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衡平性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
三、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類型化分析及其民法意義
人格特征代言是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也是人格特征財產利益的集中體現(xiàn),下述對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的類型劃分圍繞以人格特征代言產品廣告的方式展開。對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及其類型化的分析將更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人格特征的本質。第一,以是否征得了代言人的同意,獲得代言人授權為標準,自然人人格特征代言可以劃分為經授權的代言和未經授權的擅自使用。經授權的代言如成龍代言霸王洗發(fā)水、湯唯代言德芙巧克力、汪涵代言統(tǒng)一老壇酸菜牛肉面等等,舉不勝舉。明星的授權代言期限一般為兩年,兩年授權代言所獲得的代言費用依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大小而不同,知名度越高其代言費用越高。未經授權的擅自使用也是隨處可見,比如林心如自爆“被代言”處女膜修復廣告,馬伊p被代言減肥產品,潘石屹成了“男科專家”、林志玲慘變“色情女郎”、嗓音動人的費玉清“順理成章”變成護嗓保健品代言人等等。日益“雷人”的代言廣告讓“躺著也中槍”的明星苦不堪言。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xù)有名人到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禁止經營者未經同意對其形象的商業(yè)利用并賠償損失。近年來,明星被代言起訴至法院的案件更以高額賠償費的訴求著稱。這種分類的民法學意義在于:在堅持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分理論的民法體系下,經授權的代言其代言費用的民法正當性基礎何在?即所涉及財產利益的事前積極保護。未經授權擅自使用中被侵害利益時候救濟的請求權基礎何在?即事后消極保護問題。第二,以人格特征知名度為標準,自然人人格代言可以分為名人人格特征代言和非名人人格特征代言。名人人格特征代言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代言方式,不再贅述。至于非名人人格特征代言因為并不常見,常被忽略,以至于起訴到法院時難以獲得經濟賠償。誠然,非名人因為其人格特征的可識別性相對較小,宣傳作用比名人小很多。但如果某一品牌使用非名人的人格特征為產品作宣傳,本身就可以說明該人格特征對產品具有宣傳價值,宣傳價值自然帶來經濟利益。此種分類的民法學意義在于:名人因為常以產品代言為謀利手段,因此其具有知名度的人格特征所承載的財產利益是顯性的,容易確定的。非名人不具有知名度的人格特征所承載的財產利益則是隱性的,不易確定的。二者之間的區(qū)別是人格特征上承載的財產利益大小的區(qū)別,不是有無的區(qū)別。第三,是否體現(xiàn)代言人對產品的推薦、支持態(tài)度為標準,可以將代言分為支持性代言和非支持性代言。支持性代言體現(xiàn)代言人對產品的支持、推薦等意思表示。非支持性代言沒有任何支持意味,只是簡單地將產品與自然人人格特征聯(lián)系在一起吸引消費者注意。此種分類的民法學意義在于:支持性代言所反映的代言者與產品之間的關系更緊密,而且體現(xiàn)代言者的意思表示。非支持性代言反映的代言者與產品之間的聯(lián)系更松散。這種分類在判斷是否構成虛假宣傳時具有實質性意義。第四,以代言廣告所涉及代言人的民法利益為標準可以分為:
(2)只涉及代言人財產利益的代言廣告,如成龍代言霸王洗發(fā)水;
(3)只涉及被代言人人格利益的代言廣告,如根本不愿意將其人格特征與商業(yè)廣告相連的藝術家形象被用于廣告。這種分類的民法學意義在于:在堅持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分理論的民法權利體系下,有助于我們認識人格特征上承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利益――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利益應分別適用不同的民法制度。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第二種只涉及代言人財產利益的代言廣告中是否不存在人格利益是有爭議的,如美國法院認為強制名人代言某種產品是一種強制言論的利益損害。
總之,現(xiàn)實生活中,名人因代言產品廣告以獲得高額廣告代言費或因“被代言”某產品而起訴法院索賠巨額經濟賠償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此種與產品宣傳相連而產生財產利益者,即人格特征。人格特征是指自然人表現(xiàn)于外具有可識別性的個體性標志,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肖像、聲音。一方面是自然人人格特征財產利益凸顯后對民法保護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格特征財產利益因處于人格權(保護人格利益)與財產權(保護財產利益)二分的中間灰色地帶而產生的定位尷尬。在澄清人格特征基本術語的基礎上,在現(xiàn)行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分理論的民法框架內,尋求人格特征財產利益與人格利益的協(xié)調與保護是十分迫切的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
民法論文選題篇三
近年來,民法修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由此引發(fā)的民法知識和實踐的熱潮更是前所未有。在個人經歷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民法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通過學習和實踐,我不僅對于法律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體會到法律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緊密聯(lián)系。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于民法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民法的重要性
民法是一部對于民事行為進行規(guī)范的法律,它是整個法律體系的基礎和核心。民法是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保障狀態(tài),是現(xiàn)代法治建設的基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個體都與民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無論是購買日常用品,簽訂工作合同,進行社交交往等等,都可能涉及到民法的規(guī)范。因此,熟悉民法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第三段:民法的實踐意義
不僅如此,民法在實踐中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民法的實踐貫穿于我們的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因此,在遇到民事糾紛時,我們需要依據民法相關規(guī)定進行申訴和維權。另一方面,良好的民法實踐也為我們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據和支持。通過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民法實踐,我們可以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第四段: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民法的重要性和實踐意義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而如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則是未來發(fā)展的重點方向。在我看來,提高法律意識和素養(yǎng)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廣泛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律教育的普及和深度,同時鼓勵公民自覺遵紀守法,對于那些違法行為進行有效打擊。
第五段:結論和展望
通過對于民法的學習和實踐,我感受到了法律和生活的密不可分聯(lián)系。在我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始終牢記民法的重要性和實踐意義,增強法律意識和素養(yǎng),從而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和社會的穩(wěn)定。在未來,我們對于法律的認識和應用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和機遇,我們需要攜手共進,共同推動民法的實踐和發(fā)展,為構建更加公正和有序的社會秩序而努力。
民法論文選題篇四
第十二章民事責任
第一節(jié)概述
一、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征
是指當事人不履行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法上的后果。其具有如下特征:
1.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承擔的不利后果。
2.民事責任既是對國家的一種責任,也是對當事人的一種補償責任。
3.民事責任具有強制性和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4.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
二、民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區(qū)別
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相比,具有如下區(qū)別:
第一,責任產生的根據不同。前者是違反民事義務所產生的法律責任,后者是違反了行政法和刑法上的強制性規(guī)定。
第二,適用的對象不同。前者適用侵權和違約。
第三,使用的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補償受害人的損失,后者是懲罰和制裁。
第四,責任性質不同。前者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后者則是強制性。
第二節(jié)民事責任的分類
一、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法律、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而應當承擔的責任。
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過錯侵害他人財產、人身,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以及沒有過錯,在造成損害以后,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兩類責任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從違反義務的性質來看,違約責任是因為違反了約定義務,侵權責任是行為人違反了法定義務。
第二,從侵害的對象來看,違約行為所侵害的是相對權即合同債權,后者侵害的是絕對權,如物權、人身權。
第三,從事先是否存在合同關系來看。
第四,從侵害的后果來看,違約損害賠償僅限于財產損失賠償,而后者既包括財產損失,也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傷害。
二、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公平責任
過錯責任,是指一方違反民事義務并致他人損害時,應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責任。
嚴格責任主要適用于違約責任和特殊的侵權責任。在嚴格責任條件下,違約方只有證明違約行為是發(fā)生在不可抗力和存在特約的免責條款下,才能免責。
公平責任,是指在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予適當補償的一種責任形式。
三、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
前者是指以一定的財產為內容的責任,典型的形式就是損害賠償、支付違約金、返還財產。后者是指不法行為人承擔的主要不具有財產內容的責任形式。如,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第三節(jié)民事責任形式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一是返還不當得利。二是指不法侵占財產,應當返還原物。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是指行為人因違反合同或侵權行為而給他人造成損害,應以其財產賠償受害人所受損害的一種責任形式。
七、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消除影響,是指行為人因其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格權,故應承擔在影響所及的范圍內消除不良后果的一種責任形式。
恢復名譽,是指行為人因其行為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名譽,故應在影響所及的范圍內將受害人的名譽恢復至未受侵害時狀態(tài)的一種責任形式。
八、賠禮道歉
是指責令違法行為人向受害人公開認錯、表示歉意,主要適用于侵害人身權的情況。
第四節(jié)民事責任的競合和聚合
一、民事責任的競合
廣義的責任競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違反多個法律規(guī)定,產生多個法律責任的現(xiàn)象。
狹義的責任競合僅指選擇性的競合。廣義責任競合具體包括以下幾種形態(tài):
1.規(guī)范排斥的競合,也稱為法條競合,是指其中某項請求權因具有特殊性而排斥其他請求權的適用。
2.選擇性競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產生后發(fā)生多項請求權,當事人只能選擇其中一項行使,即使一項請求權行使后,不能使受害人得到充分補救,受害人也不能再選擇另外一個請求權。
3.請求權競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產生后發(fā)生多項請求權,當事人可以選擇其中一項行使,如果一項請求權行使使受害人得到充分的補救,原則上受害人不可以請求另外一種請求權。如果一個請求權因目的達到以外之原因而消滅時,仍可以行使其他的請求權。
4.請求權聚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產生后發(fā)生多項請求權,當事人對于數種以不同給付為內容的請求權,可以同時主張。
二、責任聚合
責任聚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基于法律的規(guī)定和損害后果的多樣性,而應當使責任人向權利人承擔多種法律責任的形態(tài)。責任聚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不同法律部門之間的責任聚合
是指同一法律事實分別違反了不同法律部門的規(guī)定,將導致多種性質的法律責任并存的現(xiàn)象。
(二)民事責任內部產生的責任聚合
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產生了多種民事責任形式,各種責任同時并存的現(xiàn)象。
第二編人格權法
第十三章人格權概述
第一節(jié)人格權的概念與性質
一、人格概念的涵義
(一)人格的概念
簡言之,人格就是人在法律上的資格。
(二)人格概念的涵義
1.人格是指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民事主體。
2.人格是指民事權利能力,即成為民事主體所必備的資格。
3.人格是指人格權的客體,即民事主體在人格關系上所體現(xiàn)的與其自身不可分離,受法律保護的利益。
(三)法人的人格
法人的人格就是民法所保護的法人實體在社會關系中所享有的法人意志自由和精神利益完整性等人格利益。
二、人格權的概念和特征
(一)人格權的概念界定
現(xiàn)代民法的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專屬享有,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其獨立人格所必備的固有權利。
(二)人格權的法律特征
1.人格權是民事主體的固有權利。所謂固有,就是人格權是由主體始終享有的權利。
2.人格權是民事主體的專屬權利。
3.人格權是維護民事主體獨立人格的必備權利。
4.人格權是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基本權利。
三、人格權法律關系
(一)人格權法律關系的主體
是指在人格權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或法人。
(二)人格權法律關系的內容
是指人格權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權利和負有的義務。
人格權的權利主體所享有的權利,是指人格權的權利主體根據法律規(guī)定,依據自己的意愿,為實現(xiàn)自己人格利益,為某種行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
人格權的義務是義務主體為了滿足權利主體實現(xiàn)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而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
(三)人格權法律關系的客體
是指人格權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人格權的客體就是人格利益。
第二節(jié)人格權的種類
二、人格權的種類
(一)一般人格權
一般人格權是基本的人格權,其客體是一般人格利益。
(二)物質性人格權
是以自然人的物質載體所體現(xiàn)的人格利益為客體,概括保障這些物質性人格利益的權利。包括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三種。
(三)精神性人格權
就是以民事主體的精神性人格利益為客體,維護其不受侵害的人格權。包括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和性自主權。
第三節(jié)人格權的民法保護
就是指用民法上以人格權自身的請求權方法和確認侵害人格權的違法行為為侵權行為的方法,以使權利人享有損害賠償為主要內容的請求權的形式,對人格權遭受侵害的權利人予以救濟的法律保護方法。
一、人格權請求權的保護方法
人格權的請求權是指民事主體在其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的可能時,可以向加害人或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回復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的權利。
二、侵權請求權的保護方法
就是確認侵害人格權的違法行為為侵權行為,賦予權利人以侵權請求權,通過行使該請求權,使損害得到救濟,受到侵害的權利得到恢復,保護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
認定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行為,該種行為應當符合侵權行為的法律特征:
第一,侵權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第二,是一種有過錯的行為。第三,是侵害民事主體權利的行為。第四,是應當承擔相應法律后果的行為。
第四節(jié)人格權與其他民事權利
一、人格權與身份權
身份權是指民事主體基于特定的身份關系產生并由其專屬享有,以其體現(xiàn)的身份利益為客體,為維護該種關系所必須的權利。
(一)人格權和身份權的相同之處
1.兩者同為專屬權。
2.兩者都為支配權。
3.兩者均非具有直接的財產性。
(二)人格權與身份權的區(qū)別
1.兩者的法律作用不同。前者以維護自然人、法人的基本人格為其基本功能,使其實現(xiàn)人之所以為人的法律效果。后者是為維護特定的身份關系所必須的權利。
2.身份權與人格權相比,不是民事主體固有權利。
3.身份權不是民事主體的必備權利。
4.權利客體不同。前者是人格利益,表現(xiàn)人之所以為人的資格。后者的客體是身份利益。
二、人格權和財產權
(一)人格權和財產權的聯(lián)系
1.人格權的享有和保障是財產權行使和取得的基本前提。
2.某些人格權的行使可以使權利人獲得財產利益。
3.財產權對于維護個人的人格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人格權與財產權的區(qū)別
1.人格權是非財產性權利,不以財產利益為基本內容。
2.人格權都是固有權,是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不是事后取得的權利。
3.人格權是專屬權,只能為權利人所享有,不能轉讓或者拋棄,也不能繼承。
4.人格權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
三、人格權與人權
人權,是每個人都應該普遍享有的、須臾不可離開的權利。
人權是指第一文庫網人在社會、國家中的地位,是人在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領域中的地位和權利的綜合,既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權利及政治權利,也包括人身權利。
(一)人格權與人權的聯(lián)系
1.人格權是人權的基礎。
2.人權是人格權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力量。人權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尊重個人的人格平等、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保障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護。
(二)人格權與人權的區(qū)別
1.人格權僅僅是人權中的一個具體內容,除了人格權外,還有憲法上的權利、公權利。
2.人權與人格權的基本性質不同,受到侵害后的救濟方法也不同。人格權是法定權利,是民事權利。
第十四章一般人格權
第三節(jié)一般人格權概述
一、一般人格權概念和特征
(一)一般人格權的概念
是指自然人和法人享有的,概括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人格尊嚴全部內容的一般人格利益,并由此產生和規(guī)定具體人格權的基本權利。
(二)一般人格權的法律特征(與具體人格權相比較)
1.權利主體具有普遍性。
2.權利客體具有高度概括性。
3.權利內容具有廣泛性。
4.一般人格權是人的基本權利。
二、一般人格權的基本功能
(一)解釋功能
是具體人格權的母權,對具體人格權進行解釋時,應當以一般人格權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特征為原則。
(二)創(chuàng)造功能
是具體人格權的淵源,從中可以創(chuàng)造出各種具體的人格權。
(三)補充功能
第四節(jié)一般人格權的內容
一、一般人格權的內容概說
二、人格獨立
是民事主體對人格獨立地享有,表現(xiàn)為民事主體在人格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任何民事主體都享有平等地主體資格,享有獨立人格,不受他人的支配、干涉和控制。
(二)人格獨立的內容
1.民事主體的人格不受他人支配。2。不受他人的干涉。3。不受他人控制。
三、人格自由
(一)人格自由的概念
具體內容是人身自由和意志自由。
(二)人格自由的內容
1.保持人格的自由。2。發(fā)展人格的自由。
四、人格尊嚴(三者中的核心)
(一)人格尊嚴的概念
它是指民事主體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并且應受到社會和他人最起碼的尊重。
(二)人格尊嚴的內容
1.人格尊嚴是一種人的觀念。2。具有客觀的因素。3。是人的主觀認識和客觀評價的結合。
第十五章具體人格權
第一節(jié)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
一、生命權
(二)生命權
是以公民的生命安全的利益為內容的、獨立的具體人格權。其法律特征為:
1.生命權以民事主體的生命安全為客體。2。以維護人的生命活動延續(xù)為其基本內容。3。保護對象是人的生命活動能力。
二、健康權
健康權是指公民以其機體生理機能正常運作和功能完善發(fā)揮,因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利益為內容的具體人格權。
勞動能力是自然人從事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活動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是健康權的一項基本人格利益。
三、身體權
是公民維護其身體完全并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具體人格權。
第三節(jié)名譽權、信用權和榮譽權
名譽權是指公民和法人就其自身屬性和價值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享有的保有和維護的具體人格權。
信用權是指民事主體就其所具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信賴與評價所享有的保有和維護的人格權。
榮譽權是指民事主體對其所獲得的榮譽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支配的基本身份權。
人身自由權,包括身體自由權和精神自由權。
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具體人格權。
第三編物權法
第十六章物權與物權法
第一節(jié)物權的概念與特征
一、物權的概念與本質
物權,是指物權人對物享有的直接支配并排他的權利。
二、物權的法律特征
(一)作為支配權的物權
所謂“支配”是指依據權利人的意思對權利進行管領或處置;
物權特定原則是指,每一個獨立的物上都存在單獨的所有權,一個所有權只能設立在唯一的、特定的物之上,而不能設定在數個物的集合之上。
(二)作為絕對權的物權
也稱為對世權,是指能夠相對于每一個人產生效力,每一個人都必須尊重此種權利的權利。
三、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別
財產權是指,通過對有體物和權利的直接支配,或者通過向他人請求為一定行為而享受生活中的利益的權利。
第一,物權是靜態(tài)的因素而債權是動態(tài)的因素。
第二,物權是支配權、絕對權,而債權是請求權、相對權、第三,物權具有排他性,而債權具有平等性。
第二節(jié)物權的客體
二、物的概念與特征
民法中的物,是指存在于人體之外,為人力所能支配,且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有體物。具有如下特征:
1.須存在于人體之外。2。須為人力所能控制。3。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4。須為有體物。
三、物的分類及其意義
(一)不動產與動產
不動產是指依其自然性質不能移動,或一經移動便會損害其經濟價值的物,包括土地、土地上的定著物。動產是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區(qū)分兩者的意義在于:
第一,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不同。
第二,能夠設立的物權類型不同。
第三,對不動產所有權的限制要多于動產所有權。
第四,租賃權是否具有物權效力上的不同。
(二)主物與從物
所謂從物是指非主物的成分,常助主物之效用而同屬一人之物;為從物所輔助的物被稱為主物。
(三)原物與孳息
產生孳息的物或權利稱原物,而孳息分為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前者是指按照物質的自然生產規(guī)律而產生的果實與動物的出產物。后者是指因法律關系而得到的利息、租金及其他收益。
(四)消費物與非消費物
前者是指按照對該物通常的適用方法只可使用一次即不得再行同一使用的物。
(五)可替代物與不可替代物
前者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征,在交易時能夠依據品種、規(guī)格、數量、容量或重量等加以確定的動產。
(六)特定物與不特定物
前者是指根據當事人的意思或者其他事實具體指定的物。不特定物也稱種類物,它是指僅以品種、規(guī)格、質量、數量抽象指定的物。
(七)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前者是指經分割不改變其性質或者影響其用途的物。
(八)單一物、結合物與集合物
單一物是指在形態(tài)上能夠獨立成為個體的物。結合物是指由數個物結合而成,在社會觀念上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物。集合物是指有多個單一物或結合物集合而成的物。
第三節(jié)物權的效力
一、物權效力的概念與種類
物權效力是指,在物權產生之后,為實現(xiàn)其內容,法律所賦予的效果與權能。
二、物權的排他效力
基于物權的排他性,在同一物上不得同時存在兩個所有權或者內容相互或者內容相互沖突的兩項他物權,這就是所謂的“一物一權原則”。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同一物上,只能存在一項所有權。
第二,在第三人因善意取得或取得時效而取得某物的所有權時,該物原先存在的所有權因而消滅。
第三,在同一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性質互不相容的他物權。
第四,物權的排他效力有強弱之分。
三、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
(一)物權優(yōu)先效力的范圍
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不僅包括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的效力,也包括同一物上存在多項物權時其相互之間的優(yōu)先效力。
(二)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的表現(xiàn)
1.物權對債權的優(yōu)先效力。
2.物權之間的優(yōu)先效力。
第一,不相容的物權之間的效力。在同一物上不得存在兩項性質互不相容的物權,后設定的物權無效。
第二,可相容的物權之間的優(yōu)先效力。其一,他物權優(yōu)先于所有權。其二,同一物上存在兩項擔保物權時,依據“時間在先,權利在先”的原則。其三,同一物上存在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時,也依據“時間在先,權利在先”的原則。
第四節(jié)物權的類型
一、物權法定原則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涵義于存在的合理性
物權法定原則是指,物權的類型、內容以及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均須由法律加以規(guī)定,不允許當事人任意創(chuàng)設與法律規(guī)定不同的物權或者合意改變物權的內容及公示方法。
二、物權的分類
(一)所有權與定限物權
前者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后者也稱限制物權(他物權),它是在所有權的基礎上產生的,權利人基于與所有權人的合意或法律規(guī)定而取得了對物進行直接控制的某些權能,他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對標的物進行支配。
(二)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前者是指以對他人的物的使用價值進行支配為內容,權利人取得用益物權即能對他人的物占有、使用并可獲得相應的收益。
后者是指為了擔保債的履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以對他人之物的交換價值進行支配為內容的限制物權。有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三)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根據物權的客體時動產還是不動產所作的分類。存在于動產之上的物權稱為動產物權;存在于不動產之上的物權,為不動產物權。
(四)主物權和從物權
主物權是指獨立存在的物權;從物權是指必須依附于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從物權應與其所從屬的權利共擔法律命運。
(五)意定物權與法定物權
前者是指,雖屬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物權,但基于當事人的意思而產生的物權。
后者是基于法律的規(guī)定直接產生的物權,如留置權、法定抵押權。
(六)有期限物權與無期限物權
前者是指有一定存續(xù)期間的物權;后者是指沒有一定存續(xù)期間而永久存續(xù)的物權,如所有權。
第十七章物權變動
第一節(jié)概述
一、物權變動的涵義
就是指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一)物權的取得
1.原始取得
又稱“固有取得”,它是指直接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而取得物權,而不是基于原物權人對其物權的轉讓取得。
2.繼受取得
又稱“傳來取得”,它是指基于他人對其物權的讓與而取得該項物權。
(二)物權的變更
物權內容的變更是指,在不影響物權屬性的情況下物權的客體、效力范圍、方式所發(fā)生的改變。
(三)物權的消滅
物權的消滅應僅指物權的絕對消滅,即物權從此不再存在。
二、物權變動的分類
(一)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與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前者是指由于法律行為而引發(fā)的物權變動,包括單方法律行為和雙方法律行為。
后者是指,由于法律行為之外的其他法律事實,如實事行為或事件而引發(fā)的物權變動,包括取得時效、征收或沒收,因繼承等。
第二節(jié)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
一、公示原則
(一)公示原則的涵義與存在的合理性
公示原則是指,在物權發(fā)生變動時,必須透過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現(xiàn)此種變動的后果,即變動后物上的權利性質與權利歸屬,否則就無法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原則。
公示方法所具有的使物權變動發(fā)生實際法律效果的功能就是“公示力”。
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法,而動產以占有為公示方法。
二、公信原則
(一)公信原則的涵義
是指,依物權變動所展現(xiàn)出來的物權即便事實上不存在或者內容有欠缺,但對于信賴此項公示方法所展現(xiàn)出來的物權并以之為標的物進行交易的人,法律上依舊承認其進行的物權交易具有與真實物權存在時相同的法律效果,以便對其利益加以保護的原則。
(二)公信力
物權的公示不僅產生了物權轉讓效力,而且具有了保護交易中善意第三人的功能,此種功能就是“公信力”。
第四節(jié)不動產登記
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具有三項要件:首先,處分人具有處分權;其次,存在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再次,須辦理登記。
一、不動產登記的概念與特征
它是指權利人申請有關機關將其不動產上的物權變動相關事項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的事實。
二、登記的公信力
第五節(jié)動產的交付
基于法律行為的動產物權變動,其要件有三:首先,處分人須有處分權;其次,存在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再次,原則上須交付。交付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現(xiàn)實交付
即動產占有的現(xiàn)實移轉,它是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將其對物權的直接管領力現(xiàn)實地移轉給受讓人。
1.通過占有輔助人進行的現(xiàn)實交付。2。通過占有媒介人進行的現(xiàn)實交付。3。通過被指令人進行的現(xiàn)實交付。
二、觀念交付
(一)簡易交付
是指動產物權的受讓人及其代理人已經占有了該動產,在讓與物權合意達成之時,就已發(fā)生交付該動產的效果。
(二)占有改定
是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使受讓人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占有,以代替該動產現(xiàn)實移轉的交付。
(三)指示交付
也稱“返還請求權的讓與”,它是指在讓與動產物權的時候,如果讓與人的動產由第三人,讓與人可以將其享有的針對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給受讓人,以代替現(xiàn)實交付。
第六節(jié)物權的消滅
物權因法律行為與其他法律事實而消滅。
一、混同
所謂混同,是指兩個無并存必要的法律上地位同歸于一人的法律事實。
二、拋棄
拋棄是以消滅物權為目的的單獨行為,屬于單方法律行為。第十八章物權的保護
第一節(jié)物權保護的概念與類型
一、自力保護
也稱為自力救濟,它是指當物權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時,通過自己的個人力量對權利加以保護。
(一)自助行為
是指權利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利,對于他人的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扣留或毀損的行為。
二、公力保護
也稱“公力救濟”,它是指物權人在其權利受到侵害后,依法請求國家司法機關依據民法、民事訴訟法運用公權利加以保護。
第二節(jié)物權請求權概述
一、物權請求權的概念與性質
也稱“物上請求權”,它是基于物權產生的,旨在排除對物權現(xiàn)實或潛在的妨害,從而回復物權圓滿支配狀態(tài)的請求權。
二、物權請求權的種類
有三種:所有權返還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與預防妨害請求權。
三、物權請求權與訴訟時效
不適用訴訟時效。
四、物權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的區(qū)別
(二)物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1.目的不同。前者是排除物權受侵害的事實,恢復與保障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后者以恢復原狀或者金錢賠償的方式使受害人回復到損害事故發(fā)生之前的狀態(tài)。
2.構成要件不同。前者并不一定要求有損害事實,存在妨害的危險時,就可以行使。
3.效力不同。在破產的時候,返還原物請求權產生別除權或取回權。
4.能否讓與不同。前者原則上不能讓與。
5.訴訟時效期限不同。
第三節(jié)返還所有物請求權
是指所有權人以及其他物權人依法享有的要求物權占有其物或侵奪其物的人返還該物的請求權。
第四節(jié)排除妨害請求權與預防妨害請求權
前者是指當所有權與他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受到他人以侵奪占有或無權占有以外的方式妨害時,物權人享有的請求排除妨害,使自己的權利恢復圓滿狀態(tài)的一項請求權。主要適用不動產。
后者是物權人針對有妨害其物權的危險事由享有的加以防止的請求權。
第十九章所有權
第一節(jié)概述
一、所有權的概念與特性
具有以下五個特性:
1.完全性。是指所有人一般的、全面的支配其客體的物權。
2.受限制性。在法律的限度內支配其客體的物權。
3.整體性。所有權是具有渾然一體的內容的物權。
4.彈力性。對所有權的限制在經過了一定期限后會回復到其圓滿狀態(tài)。
5.永久性。
二、所有權的權能
(一)積極權能
1.占有。是指對于物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的一種狀態(tài)。
2.使用。是指在不毀損物或變更物的性質的情形下,依照物的通常使用方法以滿足所有人需要的行為。
3.收益。是指收取物的天然孳息或法定孳息。
4.處分。分為事實上的處分與法律上的處分。
(二)消極權能
是指所有權人能夠排除他人不正當的干涉。主要就是物權請求權。
四、取得時效
(一)取得時效的概念
是指無權利人以行使某權利之意思繼續(xù)行使該權利,經過一定期間后,遂取得該權利的制度。
(二)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的構成要件
1.占有。2。經過一定的期限。3。動產為他人所有。
(三)不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的構成要件
1.占有。2。經過一定的期限。3。不動產。
(六)取得時效的中斷
是指因一定事由的出現(xiàn)而使已經過的期間失去效力,待該事由消滅后,取得時效期間重新起算的情形。
第三節(jié)動產所有權
一、善意取得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
是指動產的占有人無權處分其占有的動產,將該動產所有權移轉給他人或者為他人設定他物權。如果該人在受讓所有權或取得他物權時為善意,則其將依法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或他物權。
(二)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1.標的物是動產。
2.出讓人是無處分權的占有人。
3.無處分權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原因行為有效。
4.無處分權人已將動產交付給了受讓人。
5.受讓人在取得動產所有權或者他物權時為善意。
二、先占
是指以所有的意思占有無主的動產而取得該動產所有權的法律事實。構成要件:
1.標的物為動產。2。須為無主的動產。3。該動產不是法律禁止流通物。4。以所有的意思而占有。
五、添附
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合并在一起形成不能分離的財產的一種法律事實。包括三種:附合、混合以及加工。
附合是指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有形物相互結合,在社會交易上被認為是一個物的情形。
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動產相互結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或者分開在時間或金錢上都花費很大,從而產生所有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加工是指對于他人的動產進行加工改造的法律事實。
第四節(jié)共有
一、概述
共有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民事主體對同一物共同享有所有權的狀態(tài)。
二、按份共有
是指數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
三、共同共有
是指數人依據法律之規(guī)定或者合同之約而形成某一共同關系,基于該共同關系而共同享有一物的所有權。
共同共有與按份共有的區(qū)別:
1.產生的原因不同。共同共有是基于共同關系產生的。
2.權利享有與義務承擔上的不同。
3.分割的限制上不同。
4.對共有物的管理不同。
四、準共有
是指數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例如,數人共同享有一個抵押權。
第二十章用益物權
第一節(jié)用益物權概述
一、用益物權的概念與特征
用益物權是指對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的范圍內加以使用、收益的定限物權。其特征:
1.用益物權是一種定限物權。
2.用益物權是以使用、收益為內容的定限物權。
3.用益物權是以不動產為客體的物權。
4.用益物權通常以他人所有的物為客體。
三、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的關系
兩者的區(qū)別:
1.內容不同。前者是在于取得他人之物的使用價值,后者則是對他人之物的交換價值加以控制。
2.客體不同。用益物權的客體原則上限于不動產,而后者既可以是不動產,也可以是動產、權利。
3.獨立性不同。前者是一種獨立的物權,無須與債權相伴而生。而后者則從屬于債權。
4.權利實現(xiàn)的時間不同。一旦某人取得了用益物權,其權利即告實現(xiàn),而后者只有當債務人屆期不履行債務時,才能實現(xiàn)。
第二節(jié)國有土地使用權
是指單位或者個人依法享有的在國家所有的土地上營造建筑物或其他附著物,并進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
第七節(jié)地役權
是指土地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為了便利地使用自己的土地而設定的對他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加以使用的權利。
地役權與相鄰權的區(qū)別:
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動產所有人或占有人在對自己的財產行使占有、使用、收益或處分時,由于不動產相鄰而發(fā)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1.相鄰權并非一類獨立的物權形態(tài),是一種法益而非權利。
2.相鄰權是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對相鄰不動產一方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限制,因此是法定關系;而后者則是約定關系。
3.前者無需登記,后者須辦理登記。
4.相鄰權僅限于法律明確列舉的情形,后者可以自由加以設定。
5.前者無需支付金錢等代價,后者要支付一定的代價。
6.前者不存在期限。
第八節(jié)典權
典權是指支付典價占有他人的不動產并而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轉典,是指典權人以自己的責任將其所承典的不動產再行出典于他人的行為。
第九節(jié)特別法上的用益物權
海域使用權是指依法經批準獲得的持續(xù)使用特定海域3個月以上的排他性的使用權。
捕撈權是指依法經批準獲得的在我管轄的內水、灘涂、領海、專屬經濟區(qū)以及我國管轄的一切其他海域內從事捕撈水生動物、植物等活動的權利。
采礦權,根據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礦許可證規(guī)定的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合獲得所開采的礦產品的權利。
取水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經批準取得的利用水工程或者機械提水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的權利。
民法論文選題篇五
作為一門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學科,民法在維護公民權益、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民法,我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和案例研究,并撰寫了一篇關于民法的論文。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則,探討了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對此我有了一些深刻的體會和心得。
段落二:對民法理念的思考
在研究過程中,我對民法的理念進行了深入思考。民法的核心理念是保護私權,并通過規(guī)范各種民事關系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民法也注重平衡不同權益之間的關系,減少權益沖突,促進社會和諧。通過對歷史和現(xiàn)實案例的研究,我認識到保護私權和維護公共利益之間的緊密關系,必須在平衡二者的基礎上推進民事法律的發(fā)展。
段落三:民法實踐中的挑戰(zhàn)與對策
實踐是檢驗理論正確性和適用性的關鍵。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我進一步深入了解了民法在實踐中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應對策略。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全球化的進程,民事關系越來越復雜,民事糾紛的數量和種類也日益增多,這給民法的實踐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為此,我們需要加強司法體系和專業(yè)人才建設,提高民事糾紛的解決效率和質量。其次,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給民法帶來了新的問題,例如網絡購物糾紛和個人信息保護等,我們應及時跟進并加以解決。此外,還需要不斷完善民法的立法和司法解釋,確保其在實踐中的適用性和公正性。
段落四:法學研究的價值與影響
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和案例,我深刻認識到法學研究對社會的價值和影響。法學研究不僅可以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還可以為法律實踐提供經驗總結和借鑒。通過對各種法律問題的研究,我們可以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民法,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法律環(huán)境。此外,法學研究也可以促進法律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素養(yǎng),推動社會的法治進程。因此,我們應當重視法學研究的重要性,不斷深化法學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應用。
段落五:個人的成長與展望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我不僅學到了很多有關民法的專業(yè)知識,也提高了自己的研究和寫作能力。通過文獻研究和案例分析,我提高了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培養(yǎng)了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在研究方法和文獻篩選上還有提升空間,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未來,我將繼續(xù)深入研究法學理論,擴大研究領域,為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結:
通過對民法的學習和研究,我深入了解了民法的理念、挑戰(zhàn)和法學研究的價值與影響。民法在維護公民權益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問題。通過不斷深化研究和學習,我們可以推動民法的發(fā)展和完善,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法律環(huán)境。我將繼續(xù)努力學習,以期為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做出更大的貢獻。
民法論文選題篇六
民法學是研究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現(xiàn)象和民法所反映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學習民法學的基本原理,掌握民法學的科學精神和豐富的知識體系,對于正確制定民事立法,指導司法審判實踐,提高人們的法治思想水平,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從而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特點
主體的平等性;內容的統(tǒng)一性;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可能性。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
《民法通則》第九條規(guī)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出生的時間以戶籍證明為準,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y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為準。
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法定繼承辦理。
各國對胎兒的法律地位均作出特別規(guī)定,大致有以下三種:
1、胎兒只要出生時尚生存,出生前就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2、不承認胎兒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在某些事項上視胎兒為已出生。
3、不承認胎兒有民事權利能力,也不認為在某些事項上視胎兒為出生,僅是在某些事項上對胎兒的利益予以保護。――我國現(xiàn)行立法采取的是第三種體例。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終止
依《民法通則》第九條規(guī)定,至自然人死亡時其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終止,因此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權利終止的法律事實。民法上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自然死亡又稱生理死亡,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終結。
宣告死亡又稱推定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間后經厲害關系人申請,由法院宣告該自然人為死亡。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宣告之日為被宣告死亡人死亡的日期。
依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分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分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fā)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繼承人分別繼承。
[考研:法律碩士民法學復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民法論文選題篇七
摘要:現(xiàn)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tǒng)一。具體而言,現(xiàn)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xiàn)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F(xiàn)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fā)展??偟膩碚f,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xiàn)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fā)展,于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F(xiàn)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fā)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并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fā)展的結果。[1]本文闡述現(xiàn)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和發(fā)展過程,并力爭指出這一發(fā)展背后的力量和啟示。
民法論文選題篇八
1.?論民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2.?論民法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意義
3.?論民法對人身權的保護
4.?論民法對財產權的保護
5.?論我國人身權制度的完善
6.?論我國物權法制定的原則
7.?論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意義
8.?論民法與商法的關系
9.?論民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10.?論民事法律關系的制度意義
民法論文選題篇九
摘要:正義是人類永恒的理想和追求。法作為實現(xiàn)正義的重要路徑,蘊含著人們對于正義的訴求,但是法對社會生活的調整,對于正義的追求卻是通過各個部門法來實現(xiàn)的。每個部門法都有其特定的調整范圍,擔負著特定的社會職能,因此表現(xiàn)在每個部門法中的正義觀就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主要取決于部門法的形成基礎的差異上。作為社會經濟和法學共同發(fā)展的產物,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具有其特殊性,這決定了它所追求的價值理念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正義觀就不同于其他的部門法。經濟法追求實質正義的實現(xiàn)。而形式正義是民法追求的目標。本文將從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不同入手來闡述民法與經濟法的分界點。
關鍵詞:正義,形式正義,實質正義,公共利益
一:正義的探索
[1][2][3]
民法論文選題篇十
民法是一門關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權益和義務的法律規(guī)范。作為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我在過去的學習中接觸了大量的民法理論和相關案例,并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通過這次學習和論文寫作的經歷,我深刻地認識到了民法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民法的一些心得體會和思考。
首先,在閱讀民法的過程中,我對合同法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合同是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進行交易的基本形式,也是民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學習民法,我了解到合同的要素和成立,以及當事人的權益和義務。例如,在論文中我研究了合同的解釋和履行問題,揭示了合同解釋的原則以及當事人應遵守的義務。這使我意識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簽訂和執(zhí)行合同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各方的權益,以避免糾紛的發(fā)生。此外,我還了解到了民法中對于合同無效和違約問題的規(guī)定,這為我們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糾紛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其次,在研究民法的過程中,我認識到了私權制度的重要性。民法確立了人身、財產等多種個人權益,并規(guī)定了如何行使和保護這些權益。在論文中,我研究了人身權的保護以及財產權的轉讓和保護問題。這使我意識到了民法對于個人自由和財產安全的重要性,也深刻領悟到了如何依法保護自己的利益。在實際中,我以一個消費者的身份購買商品時,會更加關注合同條款是否合理,以避免權益受損。
再次,讀民法讓我認識到了法律的實效性和靈活性。民法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定是對社會實踐的總結,它們是根據人們的需求和社會發(fā)展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的。在論文中,我研究了一些關于法律解釋和法官裁量權的問題,發(fā)現(xiàn)了法律適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灰色地帶和難題。這讓我認識到,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需要靈活運用法律,注重創(chuàng)新和實踐,以達到法律目的的最佳效果。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法律改革和制度的完善,使民法更加符合社會發(fā)展和需求的要求。
最后,讀民法也讓我明白了法律不能完全解決所有問題。雖然民法可以提供法律解釋和規(guī)范,但在現(xiàn)實中,依靠法律保護個人權益的方式并沒有那么簡單。在論文中,我研究了民法中的救濟制度和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問題,意識到法律僅僅是一種保護權益的手段,它需要和其他力量和機制相結合才能實現(xiàn)最佳的效果和公正。因此,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法律,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自身的主動權益保護。
綜上所述,通過閱讀民法以及進行論文寫作的過程,我對民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合同法的理解、私權制度的重要性、法律的實效性和靈活性以及法律的局限性等問題,都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認為,這些體會和思考不僅僅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因此,深入學習和研究民法是一個值得推薦的學習方式,它將為我們提供更好的法律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民法論文選題篇十一
論文的選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確定的.若選擇的畢業(yè)論文題目范圍較大,則寫出來的畢業(yè)論文內容比較空洞,下面是編輯老師為各位同學準備的4000字民法論文。
通俗意義上理解,夫妻一旦離婚,彼此之間的權利義務也隨即消滅,不存在相互扶養(yǎng)的義務內容,但從傳統(tǒng)社會生活的角度考慮,女性養(yǎng)育子女、照料老人、打理家務等等,其重心往往傾向于家庭而疏于事業(yè),部分女性全職持家,從社會價值來講,女性回歸家庭對于老人、子女來說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丈夫一方也會因為后方穩(wěn)定從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但這一切僅存在于持續(xù)、健康的婚姻關系當中,一旦婚姻關系終止,就會暴露出更大的問題。
廣州某媒體一則新聞,事業(yè)有成的阿軍要和結發(fā)妻子離婚。妻子全身心照顧家庭,丈夫則在不斷進修中成就一番事業(yè),阿軍先后三次到法院打官司要求離婚,妻子不同意離婚,還請求法院判令阿軍履行每天2個小時照料家庭的.義務,對以前未履行的家庭義務以每天2小時計付代償家庭勞務費,至共計15年,10950個小時,以其時薪的1/5計,每小時200元,共計219萬元。
一、我國現(xiàn)行婚姻立法關于夫妻離婚后扶養(yǎng)救濟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
新的《婚姻法》頒布之后,在立法的層面增加了離婚后的幫助和救濟制度,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家務勞動補償制度、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和經濟幫助制度。我國《婚姻法》第40條規(guī)定:家務勞動補償是指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xié)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離婚損害賠償指的是因一方有法定過錯而引起的離婚案件,財產分割時,對于無過錯一方,應適當多分的制度,《婚姻法》規(guī)定了四種法定情形。
二、我國現(xiàn)行婚姻立法中夫妻離婚扶養(yǎng)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扶養(yǎng)的概念
法律意義上的扶養(yǎng)也有區(qū)分,廣義的扶養(yǎng)泛指一定范圍的內的親屬之間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而存在的經濟上互相供養(yǎng)、生活上相互照料的權利義務關系,囊括了長輩親屬對晚輩親屬的撫養(yǎng),平輩親屬之間的扶養(yǎng)和晚輩親屬對長輩親屬的贍養(yǎng)三種形態(tài)。狹義的扶養(yǎng)專指平輩親屬之間尤其是夫妻之間依法發(fā)生的經濟供養(yǎng)和生活扶助權力義務內容。
我國《婚姻法》第20條規(guī)定:夫妻有相互扶養(yǎng)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yǎng)義務時,需要扶養(yǎng)的一方,有要求對方給付扶養(yǎng)費的權利。這里的夫妻扶養(yǎng)制度主要是婚姻存續(xù)期間內的扶養(yǎng)而不包括婚姻關系之外,對于離婚時存在生活困難的一方,只能請求適當經濟幫助作為救濟,對于全職家庭婦女來說,一旦婚姻關系終止,夫妻間的扶養(yǎng)義務消滅,離婚后必然陷入生活困難的境地,還可能因此喪失子女撫養(yǎng)權,不利于體現(xiàn)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
(二)雖然規(guī)定了家務補償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問題
根據《婚姻法》第40條的規(guī)定家務勞動的補償限于夫妻婚前約定婚后財產歸各自所有即夫妻分別財產制的范疇,但受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本著長久共同生活的目的鮮有夫妻會約定婚后財產的所有形式,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夫妻采用共同財產制,也就是說這個范圍的夫妻不適用家務勞動補償,像案例里的情形,妻子全職家務,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未采用分別財產制,婚姻關系一旦消滅,無法獲得家務勞動補償,妻子的生存技能僅僅是撫育子女、照料老人,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其次,家務勞動補償標準不夠明確,如何確定付出義務較多,按照何種標準計算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這些問題全由法官自由裁量,顯然缺乏合理性。
民法論文選題篇十二
選題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1、 論無權處分行為。
2、 論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
3、 論居住權。
4、 商品房預售
合同
中買受人利益的保護。5、 論保證期限。
6、 物的擔保與人的擔保關系論。
7、 論債權人代位權。
8、 學生傷害事故中侵權責任研究。
9、 論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
10、?? 論物權法基本原則(之一)。
民法論文選題篇十三
[摘要]公共利益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經過幾百年的演變與發(fā)展,其內涵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本文以公共利益為切入點,與個人利益進行比較分析,說明某些情況下公共利益的不斷擴張是對個人利益的侵害。
希望理論界與立法者對公共利益作出明確的界定,防止公共利益被隨意地進行擴張性解釋,同時各行政主體也要認真對待并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個人利益。
[關鍵詞]公共利益?zhèn)€人利益擴張
公共利益一詞,最初是由群體利益發(fā)展而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不同類型國家的出現(xiàn),它的內涵、外延、表現(xiàn)方式和實現(xiàn)的途徑皆各有特色,其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翻開我國的法律,在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各部門法律規(guī)范中,始終出現(xiàn)公共利益這個法律名詞,尤其在公法性質的部門法當中,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
一、公共利益的內涵
公共利益是一個典型的不確定的法律概念,所謂不確定法律概念,是德國法上的用語,是指法律規(guī)范的法律要件中存在著一些內容特別空泛及不明確的法律用語。
[1]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公共利益的實質是公共理性與利益多樣化對抗的一種平衡,平衡點的波動引發(fā)了公共利益判斷上的模糊性。
故只能從側面來探究公共利益的內涵。
(一)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相對性
從字面上看,公共利益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社會性。
整體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公共”二字上。
所謂公共,即代表了不確定的多數人。
所謂綜合性,是指在這個多數人的集合體中,各個主體的利益存在著共通性,通過社會媒介,把各個差異性的個體利益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較穩(wěn)定的利益集合體。
社會性指公共利益是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形成的,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而獨立為空中樓閣,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公共利益也會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特點。
而個人利益即是一種簡單的個體利益,具有零散性、獨立性和社會性。
零散性是由作為個體的主體地位決定的,每位公民皆是國家和集體中的單一組成元素,是群體最基本的構成單位。
獨立性取決于社會對每個主體法律地位的認可。
社會性則是因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每個主體所有的物,需有同社會他人進行交換的可能方顯示出物的價值,這種價值即為一種利益。
馬克思指出:“公共利益不僅是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中,而且首先作為彼此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2]因此,公共利益反映的是一種更為普遍的、宏觀的利益集合體,而個人利益只是公共利益中的一個構成要素,因此兩者是相對的概念。
(二)公共利益并非多數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
現(xiàn)代憲政理論和實踐已經表明:僅僅以人數的多寡來界定公共利益是十分錯誤的,同樣會造成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
因此法律在規(guī)定何為公共利益時應綜合平衡各種利益,包括私人之間、私人與公共之間、公共與公共之間的利益關系。
尤其在公法性質的部門法中,在注重公共利益的基礎上,不能忽略私人利益和少數人的利益。
我國學者葉必豐教授指出:“公共利益是對個人利益的集合、分配和維護。
”[3]即公共利益是個人利益的一種組合與融合,并進行有序的調整,進而獨立于社會之中,有其獨立存在的功能與效用。
契約論的觀點認為,公共權力源于公民個人對權利的一種部分讓渡。
此解釋的邏輯起點是公共權力是公民自愿讓與的部分權利的綜合體,但并不等同于這些零碎權利的簡單相加。
公共權力的存在是為個人權利的實現(xiàn)提供保障。
權利和權力之下,必有利益的存在。
公共權力之下是公共利益,個人權利之下是個人利益。
因此個人權利的讓渡即相當于個人利益的讓渡。
公共權力經過對個人權利的綜合,把符合國家正義、社會公平、個人道德的內容進行全面的融合,并重新排列組合而成,通過公共利益外在地表現(xiàn)出來。
(三)公共利益為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條件
盡管在某些特別領域中,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存在對立和沖突,甚至有此消彼長的趨勢,但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沖突中發(fā)展壯大起來的。
但同時也說明,兩者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下,正在進一步地相互融合,相互協(xié)調,并逐步發(fā)展,逐步完善。
實際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公共利益并未壓制、取代個人利益,而是為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奠定基礎、鋪平道路,在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豐厚的個人利益。
因為公共利益包含著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就是各單個社會主體相同或共同的個人利益的集合。
因此,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
按照葉必豐教授的觀點,個人利益是由單個社會成員所有合法的特殊利益和共同分享的公共利益所組成。
公共利益越多、發(fā)展得越快,需從個人利益中提取的份額就越少,可供分配給社會成員享受的利益就越多。
[4]同時,因為個人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也存在著種種沖突和矛盾,這就需要一個處于中立地位的力量來緩和沖突,維持社會秩序,而公共利益正合其意,從而為個人利益與個人利益關系的穩(wěn)定、個人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起到調節(jié)作用。
二、公共利益擴張的原因分析
法律經過長足的發(fā)展,公共利益這個法律名詞頻繁出現(xiàn)于各個部門法之中,尤其到了當代,公共利益成為政府各種行政行為的“黃金理由”。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許多行政活動皆以此為依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個人利益,法院也以公共利益屬于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限范圍,是行政機關的合理行政的范疇為借口,不予受理此類案件,導致公民權利救濟的最后一條道路被封死,從而激化公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
究其根源,主要是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公共利益的泛化
由于公共利益概念與范圍的不確定性,加上立法技術等問題,法律只能對公共利益作出原則性的規(guī)定,其范疇與內容并不明確,缺失對公共利益進行判斷的標準,致使公共利益缺乏操作性與可評估性,所以對公共利益的解釋權、判斷權實際上被各級政府所控制,而自公共權力產生之日起便有擴大與膨脹的傾向性,因此一旦公民質疑,政府基本傾向是擴大公共利益的范圍,以避免不必要的沖突與訴累。
由于公民對公共權力有著天然的敬畏心理,各級政府恰好利用公民的信任與敬畏,一旦某些具體行政行為即將侵害到公民、組織的財產和其他利益時,便以公共利益為理由,把本政府利益、本部門的狹隘利益都盡量往公共利益上解釋,其涵蓋的范圍與內容就被無限制地擴大。
(二)程序上的不完善
按照行政法中程序正當原則的要求,一項具體的行政行為在決定之前必須告知行政相對人事實和依據,在決定過程中應該聽取相對人的陳述和申辯,在決定做出之后應充分告知相對人的救濟途徑和救濟方式。
而遺憾的是,各級政府做的還遠遠不夠,根本未實現(xiàn)法律的要求。
近幾年在各個城市掀起的舊城改造熱中,政府關于拆遷補償標準的內容很少被公布于眾,很多政府往往考慮開發(fā)商的要求進行評估、確定補償標準,從中收取可觀的土地轉讓費,導致一系列沖突的發(fā)生。
公民的知情權被侵害,個人的利益受到損失。
古典憲政理論認為,在公益與私益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公益,可以對私益有所限制,但在現(xiàn)代憲政理念下,無成本或者低成本來換取個人利益,以滿足、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觀點早已經遭到質疑和挑戰(zhàn),甚至完全反對。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各種新興通訊渠道的暢通,全國人大在加快立法步驟的同時,向全國各界人士公開立法過程中的各項信息并廣泛征求意見,并適時采納其中合理合法的廣大公民的意見。
三、充分保障個人利益
這是一個權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我們追求自由與民主,主張正義與公平,積極尋求屬于自己的合法權利,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公民不應該因追求利益而羞愧,反應以此為榮,因為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是法律賦予每個人的權利。
德沃金說:“社會的普遍利益不能成為剝奪權利的正當理由。即使討論中的利益是對于法律的高度尊重?!盵5]要限制某項權利,按照德沃金的觀點,至少應該具備以下三個理由:第一,最初被法律承認的權利所要保護的價值并未處于現(xiàn)實危險或者潛在危險的威脅之中,故不值得或者說不必要對它加強保護。
第二,強硬意義上的權利會與該權利相沖突,但強硬意義上的權利處于更優(yōu)越的地位之上,故需要對該權利進行限制。
根據以上三個標準,個人權利與公共權力相比,更應該受限制的是公共權力而非個人權利,因此個人利益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與侵害完全歪曲了德沃金的理論。
按照價值位階理論,將兩者進行對比,即使得出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結論,也不能簡單地來個“奧卡姆剃刀”,只承認一個確實存在且更優(yōu)的價值,凡干擾這一價值的其他存在都是無用的累贅而一律取消。
這種一刀切的武斷方式只能更加凸顯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差異性,導致個人權利與公共權力的矛盾日益加劇。
總之,在不得不犧牲個人利益的情況下,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兩個原則:
第一,底線利益。
當公共利益侵害到公民個人利益時,因有些利益是個人生活所必需的,除非得到替代性利益,否則,任何公共利益皆不得成為傾軋個人利益的正當理由。
因為此利益涉及到的是公民的基本人權和國家、社會正義的普世價值。
第二,充分原則或利益相當原則。
對個人利益的補償應該與受損的利益相當,包括在質上的相當與在量上的相當。
質上的相當比如替代性住房應該與被拆遷的住房的建筑質量上的相當,量上的相當比如替代性住房的空間大小應該與原來的相當。
如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最深的即在于此,各種補償金和賠償金皆遠遠未達到受損的市值。
四、結論
誠然,公共利益的問題是疑難復雜一些,令立法者與執(zhí)法者無所適從,但這并不能作為隨意擴張它的理由,更不能為了小部分利益而以機構利益之名侵吞個人利益。
公共利益概念的難以界定也不是規(guī)避它的借口,而應該從理論上,對公共利益進行完整、成熟地闡述和分析,在實踐上,個人利益至上,同時充分考慮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
以理論作支撐,最終實現(xiàn)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和而不同,讓公民個人不因其權利的受損而失去追求公平正義、個人尊嚴的勇氣和希望。
【參考文獻】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3]葉必豐.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葉必豐.論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辯證關系.
[5][6]羅納德?德沃金(著),信春鷹,吳玉章(譯).認真對待權利[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55,268.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81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