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自我認知的過程,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待提升的方向。如何寫一篇精彩的文章?這是許多人心中的問題。以下是一些常見任務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一
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趣味性和拓展性,其實質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何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shù)慕虒W方式,讓學生既夯實雙基,又能培養(yǎng)能力,既能愉悅情感又能促進學生全面而充分的發(fā)展呢?本文試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郭慧芳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謝崗鎮(zhèn)中心小學刊名:新課程(教師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2010“”(7)分類號:關鍵詞: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二
摘要:近年來,國家對教育事業(yè)的關注度逐漸提高,新課標不斷改革,對教學模式有了新的要求,教學目標也發(fā)生了改變,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語文課是高中需要學習的重要科目之一,應順應新課標改革的要求,消除傳統(tǒng)授課模式的弊端,本文在分析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的基礎上,提出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性的策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雖然目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問題依舊普遍存在,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當前的我們必須探討的問題之一。
一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用最短的時間,高質量的掌握知識,完成教學目標。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進步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有效性教學的關鍵。有效性教學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教學目標以學生的發(fā)展、進步為本。“以學生為本”是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要達到有效教育,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2.重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平衡。有效性教學是在師生的合理配合,共同努力取得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教學過程中同樣重要,只有師生配合達到教、學之間的平衡,才能達到有效性教學。
3.多采用激勵性言語。教師適當?shù)难哉Z激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上進心,增強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性,提高課堂的注意力和學習效率。
據(jù)調查,目前很多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依舊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很多教學弊端。
1.過于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目前很多高中的語文課堂教學,依舊是教師占主導作用,教師一味的向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填鴨式”教育,學生知識被動的接收教師傳達的知識,缺乏思考,于是就導致課堂上,教師講的.激情洋溢、唾沫橫飛,但學生卻昏昏欲睡,課堂氣氛壓抑,學生的客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壓制,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2.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具體實踐不能有效結合。目前語文課堂的教學知識單純的把書本知識毫無創(chuàng)新的傳達給學生,導致學生缺乏思考,因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篇課文學了,也背會了,但并不沒有真正了解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導致不能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3.知識傳授過度重視應試成績,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教師的教學是根據(jù)考試大綱制定的,只講解高考要考的知識點,對于不在考試范圍的內容就不予講解,甚至有些教師會讓學生背誦滿分作文和答題模板,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三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1.學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對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學校應加強對教師隊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組織學習、進修等方式,促使教師的能力和素養(yǎng)不斷提高,知識不斷更新,注重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教學水平。
2.國家及教育部門應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繼續(xù)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國家要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學校和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水平的增加,更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變化。
3.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教學策略,更加注重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激勵性、多樣性。教學針對性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圍繞教學目標和主要教學任務展開,確定一節(jié)語文課堂中所要達到的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主要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激勵性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采用激勵性言語激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的激勵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興趣,相反,教師的諷刺和批評性言語則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降低學習動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要注重多樣性,每個學生的性格、情趣愛好都是不同的,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客觀差異,發(fā)揮正確的引導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教師要自覺學習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采取正確、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要學習教育改革體制,了解最新的教學改革動向,培養(yǎng)順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學生。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樹立新型教學觀,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論。
學校和教師個人應在教學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用新的知識和教學策略武裝自己,不斷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三
一、活用教材,劍設情境。
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誘發(fā)學生的精神需要,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主體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畫風》一篇,記錄了三個學生把“風”畫得形象逼真。教師可借此讓學生畫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怎樣把“味兒”畫出來。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讓他們大膽想象“味”在時空中的形態(tài),進而用畫來表達。
二、活用教材,提出問題。
例如,語文教材上有很多插圖,但是這并不一定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此,教師可親自拍一些生活中與之相仿的照片,故意讓照片出現(xiàn)拍歪、曝光過度等缺點。將照片復制到電腦中,讓學生觀察,說說他們對照片的看法,學生自然而然就提出了“有的照片歪了,要能正點就好了;有的照片太亮了,能暗點就好了”等一些問題。這時教師加以適時的引導,學生十分感興趣,整堂課的氣氛十分融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十分離,教學效果自然好,效率也高。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撈鐵?!?,懷丙和尚是受人敬佩的主人公,學生們貴在學習他的品質。但就撈鐵牛的方法來講并不科學,()且對河水產生影響。據(jù)此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
三、活用教材,考慮差異。
教材是一種高度濃縮、具有高“含金量”的資源。對教材編寫工作有所了解的人都會有體會,教材中的每個字以及某種組合都是本領域權威專家慢慢“磨”出來的,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乃至每一個探究學習里都盡可能地容納和滲透最大的價值,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該深入地了解教材,同時考慮到處于同一發(fā)展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fā)展趨勢上也存在著差異,做到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對教材進行科學的處理,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事件發(fā)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嘗到成功的樂趣。
四、活用教材,激活想象。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切創(chuàng)新的活動都從創(chuàng)新性的想象開始。有位哲人也曾經這樣說過:“想象就是創(chuàng)造力?!倍杂嬎銠C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fā)展之快、影響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這就要求學生要有一個正確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和方法,也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想象,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識字一》教學片段。象形字古怪難學,如果讓學生把教材上的文字強行記憶,那么肯定無法取得良好效果。然而我們可以導入一個片段:一名科學家走進一個山洞,在一塊大石頭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文字。然后用投影片播放這些文字,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與文字相對應的圖片展示出來,學生們一目了然,這就提起了對象形字的興趣。
五、活用教材,找“空白點”
文章的敘述描寫總是有其藝術特點,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虛”或“欲言又止”……需要讀者在讀文章時深入思考,才能讀懂蘊藏在內容和文字背后的東西。像這樣,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寫明的、喚起讀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蘊空間,就是文章內容的空白點,它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讀者與作者間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成為訓練學生語言和思維的一個個“契機”.語文課上,找到這樣的“空白點”,進行精心的設計,就能成為語言文字訓練的“點”.在課文的空白處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話題,引導學生對作品空白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是開啟學生思維,與作品溝通的有效途徑。
課文《頂碗少年》中,少年在第一次失敗后沒有慌亂,而且不失風度,可是第二次頂碗失敗后,他心情十分緊張,沒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氣。他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這時,臺下一位老者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著并沒有責備的神色。課文中寫道:“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摩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一下,嘴里低聲說了一句什么?!钡吐曊f了一句什么呢?作者沒有明白的告知,可是,就是這一句話改變了少年的狀態(tài),使少年獲得最后的成功。只有知道老者說了什么,才能理解少年的情感變化過程,抓住這個空白點,是體會人物情感的關鍵所在。我們可以抓住“低聲說了一句什么”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于是,“孩子,勇敢點,你一定行?!薄笆∧顺晒χ浮V灰行判?,一定能成功?!薄斑@點失敗不算什么,人生的道路上那有不遇到點挫折。不要慌,沉著應對,勇于拼搏,成功屬于你”等等句子,都經學生的想象“流淌”在課堂上,學生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們讀懂了文本,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參照教材但不依靠教材,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更新、拓展教學內容,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四
朗讀就是清晰響亮地把語言文字材料念出來。朗讀要求朗讀者仔細看著語言材料,大腦想著其發(fā)音,然后專注地念出其聲。英語朗讀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朗讀可以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要學好英語,必須先動口模仿,朗讀所學的重點句型、課文等。通過朗讀可以增強學生口頭運用英語的能力,為大膽說英語奠定基礎。
2.朗讀有助于培養(yǎng)英語語感。
大聲的、經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語朗讀有利于學生獲得牢固的英語整體知識,更能培養(yǎng)其語感,發(fā)音的準確性和語言的節(jié)奏感,為今后深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3.朗讀能夠提高聽力水平。
在英語學習中,獲得語言聽力的材料是短時記憶,僅依靠聽,很難準確的把握聽力內容,經常朗讀,學生將會把習得的句子乃至文章通過朗讀儲存在大腦中,遇到聽覺重現(xiàn)時,會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從而更好地提高聽英語的效率。
4.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經常朗讀英語課文及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能夠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逐漸形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有了朗讀基礎,就能更快達到英語寫作水平提高的教學目標。作為小學生,多朗讀教材中的范文,對寫作十分有益。
5.朗讀有助于提高記憶。
朗讀屬于一種“運動記憶”,在大聲朗讀過程中形成的記憶,可以延續(xù)幾年,幾十年甚至終生。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同一份材料,進行純視覺學習,3小時后能記住70%;進行純聽覺學習,3小時后能記住60%;而視聽覺并用,3小時后能記住90%。而朗讀過程是充分調動學習者視覺、聽覺、動覺的過程,可以達到綜合記憶的`效果。
1.朗讀的障礙,抑制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多姿多彩,如:歌曲,chant,聽錄音,模仿,做游戲等活動,學生們在活動中樂此不疲。然而,當學生獨自朗讀課文時,他們卻難以開口,不認識文章中的詞句是學生順利朗讀英語的一個攔路虎。還有的學生能夠讀出來,但是讀的時候缺乏節(jié)奏感,唱讀,一詞一詞的停頓讀等現(xiàn)象比較嚴重。集體朗讀時,拖音明顯;有時集體跟讀聽起來很整齊,聲音宏亮,仔細聽就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只是跟讀一句的前幾個單詞,或者跳過幾個詞語只讀最后幾個詞語;更有甚者,只是做做樣子,動動嘴唇,其實根本沒有出聲。朗讀的障礙,抑制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語言的持續(xù)發(fā)展。
2.學生朗讀英語缺乏主動性。
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能跟隨老師的指導參與教學活動,但是課下教師布置的口頭作業(yè),一些學生不能認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讀”當作業(yè)。造成學過的知識不能及時復習鞏固,對今后的學習造成了障礙。
3.英語朗讀時間保證不了。
課堂上40分鐘的時間,既要復習舊知識,又要學習新知,還要練聽、練寫。真正留給‘朗讀’的時間相當少。
4.教師在教學時,對朗讀的培養(yǎng)不夠。
在小學英語課中,教師往往通過展示實物、圖片來引入新詞匯,新句型,然后進行大量的操練,但所呈現(xiàn)的圖片只有畫面沒有單詞,有時只是一閃而過,整個課堂教學在說唱、表演、游戲等活動中熱熱鬧鬧地進行并結束,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要求學生翻開課本認讀單詞以及相應的對話。這樣的課堂教學看似熱鬧,操練充分,但卻把認字與讀音完全隔離開來,對學生課后的復習造成了難度。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持續(xù)性差,興趣易變、不穩(wěn)定,如果不能以趣味吸引學生,學生會在反復的訓練中感到枯燥,在朗讀面前失去信心。為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要著力培養(yǎng)小學生英語朗讀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提前預見,掃清朗讀障礙。
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教師要提前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找出那些學生不認識的單詞,及時處理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在領讀單詞,句子的同時講述一些語音知識。如:領讀abottleofpop時,講述連讀知識及單詞的輕重音。
其次,指導學生怎樣聽錄音。有的同學聲音非常響亮但是不注意讀音的重讀弱讀,還有的按自己的想法讀,沒有模仿錄音,這樣的跟讀達不到聽錄音的效果。學生自己朗讀時固然達不到語言的流暢與優(yōu)美。因此,教師在聽音過程中應從小處、細處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跟讀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朗讀。
2.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帶給學生朗讀的樂趣。
教師要抓住小學生好動、爭強好勝、愛表演的心理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使學生樂于朗讀。對低年級學生,可以將朗讀聲音洪亮,讀音較準確的同學樹為“小老師”,請他們領讀,其他學生跟讀,教師在一旁監(jiān)聽。利用小學生好勝心理強的特點,組織大聲朗讀比賽,鼓勵學生大聲、大膽、大方的朗讀,教師為英語朗讀或領讀出色的同學給與鼓勵。對高年級學生,可以采用朗誦比賽、角色扮演等形式來增強英語朗讀的興趣。只要持久堅持,英語朗讀定會帶動學生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3.家校聯(lián)合,共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由于小學英語課時少,訓練項目又較多,課內朗讀訓練是有限的,所以朗讀延伸到課外勢在必行。目前英語學習機,復讀機已經很普遍。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好這些設備,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與孩子開展“我和媽媽比一比”的活動,激發(fā)學生聽錄音的興趣。有些家長英語比較好,在聽錄音跟讀的過程中可以指出孩子模仿時存在的問題,使孩子能精益求精;有些家長雖然沒有英語基礎,但能激發(fā)孩子的自豪感,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可以利用家訪、電話等方式向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并給予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
總之,英語朗讀教學是一項長期且需要耐心的工作,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堅持朗讀,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朗讀英語的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金敏.“小學英語教學呼喚朗讀訓練”[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五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教師善意的批評、提醒能被學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即使善意的批評、提醒也不會被學生接受和理解,相反還可能導致師生沖突,影響課堂教學。當然,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的角色一定要有所轉變,不能高高在上,應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親密”接觸,或聊天、或活動,同時在和學生接觸過程中不忘適當?shù)慕ㄗh和引導,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接納了你這個教師,才會把注意力放在課堂上,你的課堂教學才可能產生效益。
二、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
課堂改革重點強調課堂氛圍,師生的互動也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情感實體交往的過程,只有雙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體諒,才能產生共鳴,實現(xiàn)心與心的'溝通,才能很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重視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活動的自由度,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入??梢姡鳛樾抡n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
3.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
四、引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愿學、樂學、勤學語文,改變他們被動學習的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激發(fā)其學習語文的興趣。一旦激發(fā)了興趣,學生就會對語文產生一種熱愛之情,就會不由自主地去學習、去鉆研、去體驗、去創(chuàng)造,而這些活動又必然會反過來促進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種相互促進將會形成一種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古往今來許多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都是這樣做的。例如圣人孔子曾根據(jù)自己的多年實踐經驗總結出“寓教于樂”的教法。事實證明,只有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能發(fā)揮他們的巨大的潛能,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五、重建新型的教學模式。
首先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新課程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fā)展的主體,現(xiàn)代教學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要保護好學生在探求新知過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獲取,在探究中發(fā)展。因此教學方式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究式、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其次要革新學習方式?!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要貫徹好這一基本理念,就必須真正明確它們的內涵。第一,自主。即主動,要主動地在語文實踐中豐富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質疑問難,深入研究并解決問題。
總之,構建和諧、有效的初中語文“好課堂”,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生命;開放課堂,群體參與;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氣氛和諧,環(huán)境寬松;自主參與,個性發(fā)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諧發(fā)展,提高效益。有效課堂教學始終要把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根本的目標追求。
【參考文獻】。
[1]崔允t:《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版。
[2]任緒斌:《試談教學過程中師生人際關系的內涵與特點》,《山東教育科研》,1-2期合刊。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六
前言:在高中語文教育當中,語文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并且能夠了解基本的語法和語言的基本性學習,在學習中能夠提升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而這其中的朗讀教學是訓練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語文教育當中,實際上朗讀教學訓練過程是一種語言運用的實踐過程,學生們可以通過對范文的朗讀能夠接觸到豐富的詞匯以及優(yōu)美的語言運用。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們會隨著朗讀時間的增多而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積累,會將朗讀的內容以及語法的運用所消化,最終形成自己的東西。朗讀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是其學習語文基礎性知識的一個重要階段,所以如何的提升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在傳統(tǒng)性的朗讀教學訓練中,過分的注重于朗讀形式的教學,而忽視了教師在朗讀訓練當中的指導性作用,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傳統(tǒng)朗讀教學的教學效率低的結果。所以,這需要教師對語文朗讀教學方法進行改良與創(chuàng)新。
語文朗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促進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素養(yǎng)的教學方法。為了能夠在實際教學當中更為有效的開展語文朗讀教學,進行一次調查分析。調查方式是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展開,調查對象是本市一所普通的學生,其調查學生的總人數(shù)為300人。調查統(tǒng)計如下:首先是對學生對朗讀的喜歡程度調查與統(tǒng)計。調查結果為不喜歡朗讀的人數(shù)為3人,占調查人數(shù)1%。選擇一般的人數(shù)為50人,占調查人數(shù)16.7%。選擇喜歡朗讀的人數(shù)為128人,占調查人數(shù)42.7%。選擇非常喜歡朗讀的人數(shù)為119人,占調查人數(shù)39.6%。其次是對學生自己朗讀水平的調查與統(tǒng)計。調查的'結果為選擇朗讀的非常好的有60人,占調查人數(shù)20%。選擇朗讀的還不錯的有130人,占調查人數(shù)43.4%。選擇朗讀的一般的有100人,占調查人數(shù)33.3%。選擇朗讀的比較糟糕的有10人,占調查人數(shù)3.3%。第三,學生通常會在什么情況下進行朗讀訓練的調查與統(tǒng)計。調查結果選擇自我主動的進行朗讀訓練的人數(shù)為160人,占調查人數(shù)53.3%。選擇在老師的要求下進行朗讀訓練有102人,占調查人數(shù)34%。選擇在家長的督促下進行朗讀訓練有12人,占調查人數(shù)4%。選擇在同伴的幫助或提醒下進行朗讀訓練的有26人,占調查人數(shù)8.7%。第四,學生在進行朗讀訓練的過程中,主動的對詞語、句段的積累程度的調查與統(tǒng)計。調查結果為選擇能主動的進行積累有89人,占調查人數(shù)29.6%。選擇有時能主動的進行積累有206人,占調查人數(shù)68.7%。選擇不能主動的進行積累有5人,占調查人數(shù)1.7%。第五,學生是否喜歡將朗讀訓練與其他的形式相結合的調查與統(tǒng)計(例如:讀寫結合,朗讀與表演結合等形式)。調查結果為選擇喜歡的有82人,占調查人數(shù)27.3%。選擇比較喜歡的有110人,占調查人數(shù)36.7%。選擇一般的有79人,占調查人數(shù)26.3%。選擇不喜歡的有29人,占調查人數(shù)9.7%。第六,學生是否喜歡通過教師的朗讀指導來提升自己的朗讀水平的調查與統(tǒng)計。選擇喜歡的有186人,占調查人數(shù)62%。選擇有點興趣的96人,占調查人數(shù)32%。選擇一般的16人,占調查人數(shù)5.3%。選擇沒興趣2人,占調查人數(shù)0.7%。通過調查統(tǒng)計表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于語文朗讀訓練還是能夠接受的,其喜歡與非常喜歡的人數(shù)分別占到了調查總人數(shù)的42.7%、39.6%,并且學生自己的朗讀水平也很高,占到了總人數(shù)的96.7%,這一人數(shù)基礎為更好的開展朗讀教學奠定了基礎。學生可以自主的進行朗讀訓練,并且喜歡嘗試多樣性的朗讀訓練。但是在進行練習朗讀的過程中主動的積累朗讀朗讀技能和其他的語文知識,還有待于提升。并且學生在進行朗讀教學訓練的過程中對教師有一定的依賴性,而這些問題將是在日后進行提升語文朗讀教學改良與創(chuàng)新的重點。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七
(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開魯縣工農小學)。
摘要: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基礎和重點,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體現(xiàn)。通過對語文課堂有效性朗讀教學進行研究,旨在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并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p>
因此,為了迎合新課標改革,眾多小學語文教師不得不重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必須不斷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難以開展,無法取得預期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在此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朗讀教學,以期能夠為有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或借鑒,并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發(fā)展。
1.學生的興趣不足。
興趣是學習中最大的動力,也是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好的武器。具體地說,正是因為學生對朗讀沒有興趣,才導致學生不愿意主動積極地進行朗讀,只是在應付教師安排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學生很難在朗讀中付出情感,很難在朗讀中進行感悟,最終導致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較低。
進一步說,小學語文教師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其沒有對朗讀教學的方法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具體地說,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機械地朗讀課文,沒有在朗讀方式上創(chuàng)新,也沒有在朗讀內容上創(chuàng)新。這就導致學生在朗讀中感到枯燥無聊,無法獲得樂趣,自然也就無法提高興趣。
正是因為教師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從主觀上只是將朗讀當作一種學習工具,是用來為閱讀教學服務的。這種錯誤觀念直接導致教師沒有正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沒有對其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設計。
具體地說,教師沒有針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進行安排和設計,()導致朗讀教學缺乏層次感和針對性。在此基礎上,學生只是在機械化地朗讀,沒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也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收獲。
1.從朗讀內容和形式上創(chuàng)新。
從導致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較低的原因來看,教師要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配合朗讀教學工作,才能夠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從小學朗讀教學的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的朗讀訓練中,教師通常按照教材中的課文開展朗讀教學。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范圍和對象較為局限。同時,雖然小學語文教材具有一定的豐富性,但其始終只是一本教科書,在課文的內容和形式上都較為局限。
基于此,學生在以教材課文為材料進行朗讀練習時將不會得到較大的樂趣,無法感受到快樂,并且在機械重復的過程中甚至會出現(xiàn)厭倦或抵觸情緒,最終導致學生不愿意參與朗讀教學,只是在形式上敷衍教師的安排。
因此,教師必須對朗讀教學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可以以課外的材料作為朗讀教學的材料。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以《安徒生童話》作為朗讀材料,通過有趣的童話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針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以中外名著作為材料,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提高學生的興趣,如《三國演義》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對朗讀的方式進行改革。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只是讓學生開展集體朗讀,這種朗讀方式效率較低,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展開多樣化的朗讀方式,如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引導學生開展朗讀比賽等。
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變得多樣化和趣味化,能夠在完成朗讀教學任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興趣。
2.制訂有效的朗讀目標。
同時,教師必須在朗讀教學中制定科學有效的'朗讀目標,能夠引導學生在朗讀教學中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朗讀,進而獲得真實的收獲,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目前,眾多教育學者將朗讀教學的目標分為四個層次,即認讀正確,掃清朗讀的基本障礙、使課文讀得流利,感知語言的基本意思、精讀有情感,培養(yǎng)有感情朗讀的能力、熟讀記于心,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在此基礎上,教師就能夠引導學生從淺層次的基本朗讀到深層次的感悟性朗讀,進而引導學生能夠在朗讀過程中融入情感,在保證正確發(fā)音的同時對朗讀的內容進行感悟?;诖耍瑢W生不但在朗讀中能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普通話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完成了語言和素材積累,達到提高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總的來說,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基礎,它能夠有力地支撐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因此,教師應該重點分析導致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較低的原因,并提出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這就需要眾多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總結和交流,完善朗讀教學的計劃,打造更高效率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八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是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論文,請參考!
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種基本的重要的教學方式。根據(jù)當前的素質教育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朗讀教學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一。朗讀在小語教學中的作用。
1.朗讀促使學生自覺辨析字詞的音形義朗讀,首先要做到正確。朗讀不同于默讀,朗讀時,必須眼看,口讀,耳聽,發(fā)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掉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在用普通話讀得正確的基礎上,要求讀得流利而有感情,符合不同的口語語調,讀出詞語之間,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并注重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倘若遇到不會讀的字,就必須停下來,認真查找這個字的讀音,或在課文中找,或在字典里找……弄清了正確的讀音,才能繼續(xù)下去,只有逐字逐句去讀,才能促使學生自覺辨析字詞的音形義。
2.朗讀可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小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孩子都會在頭腦中把書面語言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即把文章中用語言文字描述的生活情景變成頭腦里生動形象的圖象。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腦子里“放電影”,把作品的內容清晰而具體地浮現(xiàn)在自己的腦海里。
3.朗讀可發(fā)展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
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正在飛速發(fā)展,我國已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的傳遞和交流都離不開語言。不論傳遞信息的手段多高,有多少種科學儀器,科學手段,必要的、最有效的工具還是語言,而朗讀是發(fā)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古人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說明了讀是寫的基礎,有了讀的量,才有寫的質。朗讀可以使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溝通起來。通過朗讀課文,不但能夠讓學生在口頭上,書面上逐漸習慣課文里的用詞用語,潛移默化地吸收書面語言,還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漢語拼音,鞏固字、詞、句、段、篇,促進說話和作文能力的發(fā)展。
4.朗讀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理解是學生掌握朗讀技能的最主要的標志,讀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是文字,經過一步步讀懂字、詞、句、段,才能夠逐步理解這篇文章。以記敘文為例,讀者對文中所記敘的事物和描繪的思想感情進行想象,并從中概括出文章的基本觀點或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寫作意圖。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他們的語言處在發(fā)展初期,還不能依靠內部語言來思維,并且注意力也不穩(wěn)定,要依靠閱讀時的大聲言語來保持注意穩(wěn)定進行思維和理解內容,并獲得有效的識記。把書面語言的形成與它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從而理解課文,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特別是一些意思難以領會的詞語,深奧的句子,通過有滋有味地朗讀,讓學生達到理解,這比起教師繁瑣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5.朗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力和記憶力。
思維力和記憶力是人的重要智力因素。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是教學任務之一。沒有記憶力,人的一切心理發(fā)展,一切智力活動,一切實踐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因為朗讀是眼、口、耳、腦并用的閱讀活動。朗讀時,除了視覺在大腦皮層留下痕跡外,讀出來的聲音刺激也同時進入大腦皮層的同一區(qū)域,加強這一痕跡。所以,朗讀起到了看和聽的作用,能建立視覺和思維,聽覺和思維的多種聯(lián)系,有助于對課文的記憶。
二。小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的途徑。
1.備課中研究課文,注意備朗讀。
備課的時候,按照朗讀的要求,首先做到有明確的目的。教學內容不同,其朗讀的目的也就各異。比如“看圖學詞學句”課文,朗讀的目的是讀準字音,認識和理解詞句。“看圖學文”課文,朗讀教學的目的是啟發(fā)學生想象。體會意境,領悟感情,認識句子和段落?!罢n文”部分的朗讀教學目的則是加深對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備課時目的明確,教學中才有針對性。其次是要有周密的計劃。根據(jù)教學目的要求,考慮好是由教師范讀,還是由學生試讀;是以讀代講,還是講讀結合;哪里先講后讀,哪里先讀后議,再講;哪里領讀,哪里齊讀,哪里分角色讀等。比如在備《比尾巴》這課時,我先確定課文用“以讀代講”的形式教學,然后根據(jù)課文屬于問答式段落的特點,計劃初讀課文時采用齊問齊答朗讀方式,細讀課文時采用分組分段問答式朗讀,教學后效果很好。
2.教學中講求朗讀實效,不搞形主義朗讀教學應從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出。
發(fā),按目的和計劃進行。如果是教師范讀的課文、段落或句子詞語,教師就必須按課前準備的,并發(fā)揮其最佳朗讀效果,朗讀給學生聽,是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并模仿著老師口氣、語調去讀。若是學生興趣正濃時,還可以反復范讀,讓學生學到朗讀的技巧。
3.課外加強朗讀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課堂上的朗讀訓練往往受時間的限制,不能使每個學生達到要求,必須通過課外的指點、輔導來補充。幾年來,我常在班上進行朗讀比賽和開展朗讀錄音活動。聽朗讀錄音時,讓學生學習朗讀中的停頓、重音、快慢和聲音的高低,進而在自己的朗讀中得以體現(xiàn)。進行朗讀比賽的內容很豐富:朗讀一段話;朗讀一首兒歌;朗讀一篇有趣的童話……形式多種多樣,有個人的,有集體的,幾乎每個學生都在課外得到了老師在朗讀技巧上的指點,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
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讀后我都注重及時評價。對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地方,師生都給予肯定,然后師生共同指出讀得不對、不好的地方,說明原因給予示范。對讀錯的字音,讀錯的詞和句子,加以糾正并領讀。如果是朗讀比賽,則每次評出優(yōu)勝者和進步者,給予表揚和鼓勵,是集體的還評出等級。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又推動了朗讀教學的開展。
總之,朗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已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同。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從多方面狠抓朗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豐富他們的興趣愛好,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為他們以后學好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九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關注智慧的教育。教師要想真正走進新課程,就必須樹立以學生多方面發(fā)展為教學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xiàn)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
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還應該使師生真正互動起來。教師應真正走過新課程,樹立為學生多方面主動發(fā)展服務的教學立足點,把課堂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過程,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供一個民主和諧的有效教學實施環(huán)境。課堂上的互動,讓學生感到從未有過的親近,感受到老師與自己的平等。因此,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暢所欲言。課堂的氛圍自然而然的活躍了。學生積極參與了學習語文,實現(xiàn)有效的、多方向的和提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chuàng)建充滿關愛和尊重的學習環(huán)境。
要想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想首先要讓學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視。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地看待學生,充分地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對每一個學生都充滿熱情與期待,讓學生感到你值得信賴,讓學生相信你能幫助他們獲得成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班中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法和練習,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另外,多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們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同時,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的心靈充滿被尊重、重視的陽光。在課堂上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多贊賞學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感受,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課堂上教師總是臉帶微笑,用親切自然的目光注視學生,讓學生產生信任感,使學生知道老師正期待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就熱烈了,教學效果當然會更有效。
三、充分發(fā)掘教材內涵,以情感培養(yǎng)豐富學習模式。
語文課程是一門最適宜開展情感教育的.課程,因為小學語文課本中載有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眾多偉大作家的篇章比比皆是,如古代的諸子百家,近現(xiàn)代的老舍、朱自清、魯迅等等。(教學論文)這些偉大的作家協(xié)同他們經典的作品傳遞給后輩的除了恰到好處的修辭、激發(fā)與意境之外,還提供了豐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包括這些篇章的延伸知識,都涉及很多的人文歷史等知識。而實際上很多情況下,學生喜歡讀一篇文章或者推崇一份讀物,往往是因為這其中包含很多可以觸及他心靈的情感流露,或者可以讓他心潮澎湃的元素。所以,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對于那些躍然紙上、觀點鮮明的古代文化與思想遺產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從心底感染與激勵學生樹立閱讀的興趣。另外,教師也要通過自身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對閱讀教學的真正重視來激勵和影響著學生,成為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道路上的楷模。
四、及時豐富與更新教學手段,立足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
以往很多學校小學語文教學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讀”的授課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很容易讓學生們產生視覺與聽覺疲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的心理。所以,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的學校背景,舉辦類似演講、知識競賽、辯論、討論、話劇等多姿多彩的課堂活動,對一些經典的篇章,尤其是一些話劇、小說、寓言故事等類型的文章,可以讓學生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角色的理解,這樣有利于學生閱讀的感情投入;對于一些經典的詩歌,可以讓學生采取朗誦比賽的方式;學習一些科教類的素材,可以采取知識問答或者知識競賽的方式,其宗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課堂教學充分更新教學手段,還體現(xiàn)在對多媒體的利用上。
五、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jié)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zhàn)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zhàn)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虼耍岣哒n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六、多媒體的使用,使課堂更多彩。
多媒體設備因其強大的音頻、視頻處理能力,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功能于一體,課堂上輕易達到“化靜為動、化曲為直、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的效果,具有其他教具無可替代的作用,正逐漸被廣大教師所重視并自覺運用,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更輕松地學習語文,在激發(fā)興趣的基礎上感受美、體驗美。同時,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七、實施激勵評價,推動學生自主發(fā)展。
據(jù)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成長進步的關鍵在于自我心智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注重發(fā)揮激勵性評價作用,推動學生自主發(fā)展,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對學生提出的不足以及獨特的個人見解,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哪怕學生提出的不足或見解是錯誤的,也要對其勇于質疑與發(fā)言的勇氣進行肯定,然后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推動學生自我修正。同時,還要在學生間開展互評互議活動,營造張揚個性的和諧、融洽、民主的課堂氛圍,以激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于平日的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后實踐,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后改進,在改進后學習。如此地潛心鉆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十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能力和養(yǎng)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有效”是教學的本質特性,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業(yè)實現(xiàn)內涵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話題之一。
但縱觀當前學校課堂教學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新課程改革到現(xiàn)在有一段時間,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這種現(xiàn)象更為嚴重。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教授在《語文本色和本色語文》總結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以下五類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一虛:弱化語文的“工具性”,訓練不扎實,不到位;二鬧:為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而造成“假主體行為”;三雜:過分張揚語文的“人文性”,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四碎:零敲碎打,置語文內容的整體性于不顧;五偏:輕視“雙基”,完全否認接受學習,弱化教師職能。細細想來,這些現(xiàn)象正是造成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低效、無效的主因。
那么,什么樣的語文教學才是有效的呢?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效益?下面本人將結合教學實踐,從解讀文本、制定目標、實施教學策略、教后反思等幾方面談談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幾點看法。
一、潛心文本――有效教學的基本點。
語文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教師引領學生學習教材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靜下心來,走進文本,認真解讀文本,做文本的知音,這是有效教學的基本點。
新課程改革讓許多教師開闊了視野,觀念進行了更新。積極響應“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號召,為了和新課程接軌,教師唯恐被教材束縛,紛紛費盡心機,在教學形式與手段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于是課堂花樣百出,異彩紛呈。但是由于忽略了深入鉆研文本,課堂中夾雜著一定程度的膚淺、浮躁,有的課脫離文本,有的課甚至放棄文本。這樣就造成了:教學目標不明確、不科學,導致一節(jié)課結束后,沒有給學生留下什么;教師過分關注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追求面面俱到,沒有教學重點與難點;著眼于對單個詞、句、段的品悟、品讀,使文本支離破碎而無視文本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教學中忽視教材,過早、過多地補充拓展內容,過多地進行非本學科活動,導致學科本位缺失。針對這種弊端,所以我們仍要提出:“鉆研教材”.無論教學觀念如何更新,對教學來說,深入鉆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在新課改背景下,更需要潛心研究文本,這是有效教學最基本的要點。
怎樣對文本進行解讀呢?佛教在概括人生的三重境界時,是這樣說的:第一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種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個充滿詩意與哲理的比喻,教育專家把它同樣用在了對文本的解讀上。
1、進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教師在接觸一篇課文時,首先要拋開教輔材料,潛心研讀文本。反復誦讀,讀得瑯瑯上口,讀懂文章內容,讀出文章情感,細察深思,形成自己對教材、對一篇課文獨到的認識。同時在閱讀文本時不能停于對課文內容的表淺理解,還應該沉浸到文字中去,去發(fā)現(xiàn)文本的特色,把握文本的內涵,領悟文本的正確價值取向。這是解讀文本的第一步:“讀懂”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2、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教師在深入理解教材后,還要從中跳出來,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解讀文本的時候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教材本身,而是要讀出廣度,要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上去審視眼前獨立的教材,如:作者本人、作品時代背景、同類型的文章、整組、整單元、全冊、整年段的文章安排特點等等。即把書“讀厚”――“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3、回到文本――“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有了自身對文本的獨特感受,有了對文本相關材料的積淀,教師再回到剛開始接觸的教材。因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可以十分深入透徹,但沒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得一樣多,感悟得一樣深,成人的閱讀與兒童是不一樣的。因此把書讀“厚”之后還要將其讀“薄”,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再讀文本,看他們所看到的,想他們所想到的,感悟他們所能感悟到的。不把課上成拓展課,回到文本,文本才是課堂的主角。即把書“讀薄”――“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二、目標制定――有效教學的落腳點。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它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guī)定著教與學的方向。設計適當?shù)慕虒W目標是“有效教學”的落腳點。按實用主義的觀點來說,即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fā)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終目的。就像跋涉中的人們,準確的目標是他們能輕松到達目的`地的向導一樣,教學中的目標同樣也是我們教學中的指揮棒。它是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要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結果,也是教師教學最后要落實的結果。目標制定要注意什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目標難度要適度。
目標過于“高廣深”,會讓學生望而卻步,產生畏難情緒,打擊學習的積極性,因而難以通過教學達到;目標過低,在教學中學生感到沒味道,失去意義。所以,目標的制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心理特點、性格特點及智力發(fā)展等多種因素出發(fā),根據(jù)學生具備的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目標的設置最好靠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這樣才能實現(xiàn)預期目的,有效果。
2、注重目標的全面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xiàn)代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趨于全面性――既重視現(xiàn)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fā)展的能力的培養(yǎng);既培養(yǎng)高尚完善的人格,又發(fā)展其強健的體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質,又努力發(fā)展其個性。
3、要清楚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關系。
預設性目標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特定教學內容,在課前預設的基本要求和規(guī)定。它帶有一定的規(guī)定性,但由于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對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肯定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收獲、新的思想超出、偏離或達不到教師預先設計的要求。面對學生在課堂中迸發(fā)的思想火花,對能夠提高學生能力或深化教學目標的問題,教師應該及時理清學生的思想脈絡,適當調整教學,看準學生存在的問題和疑惑,有針對性的給予引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時根據(jù)教學實際調整目標,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動態(tài)生成。
三、教學策略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點。
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響學生在課堂中是否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fā)展,課堂是否有效。提高教學策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激發(fā)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學習積極性的形成與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是形成學習積極性的內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變?yōu)榛顒訝顟B(tài)的過程。學習發(fā)生的深層次根源來自主體的認知需要,然而學習的實際發(fā)生則常常需要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就是說從根本上缺乏認知內需,學習無法發(fā)生;但是沒有環(huán)境的外在刺激,學習內需也難以自發(fā)啟動。尤其對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識和自控學習能力尚待發(fā)展的小學生來說,其學習動機更需要依靠教師去激發(fā)和調動。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迸d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guī)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做,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巧留思維空白。
課堂上,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畫家畫畫,不會鋪天蓋地,布滿畫紙,而總會留點空白?!疤せw來馬蹄香”,“蛙聲十里出山泉”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留白”觀畫者便有了暇想的余地;作家作文,講究含蓄,“紙有盡而意無窮”目的是讓讀者從有盡文字中體會無盡之意;音樂家演奏,時而“千山咆濤”,時而“萬馬齊喑”,目的是讓聽眾于無聲處想音樂,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同樣,有經驗的教師從來不會“滿堂灌”,而是在細針密線,精辟入理的同時,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以此引起學生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課堂教學開合有度,點到為止。
教學中,有時有意對所學的教學內容引而不發(fā),激起懸念,讓學生對被所學的內容產生探索的欲望;有時有意對有些教學內容秘而不宣,給學生以研究、咀嚼、發(fā)揮的空間;有時延伸課堂教學的給學生以無限的回味和想象,讓學生去探索。這實際給了學生消化、吸收、發(fā)現(xiàn)、馳騁的廣闊天地,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3、創(chuàng)設民主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tài)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語文課堂教學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必不可少。許多卓有成效的語文教師之所以取得教學的高效率,其訣竅之一正是貫徹教學民主原則,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僅班級管理依靠民主,討論問題發(fā)揚民主,就連每節(jié)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跟學生共同商量。這種民主作風將教師的意愿不知不覺化作了學生自己的意愿,給課堂帶來了活力與生機,大大提高了學習時間的利用率。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就越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越高。
4、善用評價語言。
語文課堂學生的答案遠不止正確和錯誤兩種,教師需對復雜的情況做出及時、準確、具體的判斷和評價,有助于學生及時修正錯誤,強化正確的知識和方法,并且要提倡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本。教師有利的評價方法還可以引導學生高效率地學習,學生回答問題老師作出的評價,對學生而言有很大的心理暗示或是有著導向性。
新課程改革后,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價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創(chuàng)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fā)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于永正老師曾在一次公開課上不經意的讓一位男同學讀課文,這位同學把課文讀的正確、流利而又聲情并茂。于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后主動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生握手,并真誠的說:“你讀的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痹捯粑绰?,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xiàn)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于老師。在這樣充滿愛意的課堂中,學生展現(xiàn)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語文的歡樂。
5、充分預設和動態(tài)生成。
課堂有如約而來的風景,有不期而至的精彩,這里告訴了我們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充分的預設是一節(jié)課的奠基。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我們教師進行充分、科學地預設,如:預設目標――以人為本,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預設文本――深入研讀,挖掘文本資源;預設學路――了解學情,確立學習路徑;預設生成――充分預設。只有充分預設課堂中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才能更好地引導生成。
但是,事實上課堂情況變動不居,稍縱即逝,預設再完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想得再周到也無法預知下一步課堂里會發(fā)生點什么。于是“課堂呼喚生成”.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教師對“課堂生成教學”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隨著探索與實踐的深入,課堂生成的有效性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關注點主要是在課堂中教師應根據(jù)學情的變化,隨機調整教學的程序,增加或減少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學習目標和重點、探究的主題可在生成中隨機升降、可在生成中替換。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教師簡單、機械地解讀了“生成”,誤以為“生成”僅是預設之外課堂中的“節(jié)外生枝”,有的甚至錯誤地將“預設”完全擯棄,出現(xiàn)了“放羊式”課堂,如:遠離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無謂爭辯;陷于一點、糾纏不清;漫無目標,聽之任之。這種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生成。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非常重視課堂動態(tài)生成,但她“并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的展開教學”,而是強調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明確要求在教案中要有三維的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設計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然后就是按預設開展教學,動態(tài)生成。
可以說不能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關系的課堂教學,信馬由韁式的教學,是“目標虛化,內容泛化,生成無效”的主要原因。預設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諧共生。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
6、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結合。
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人文性,也要重視工具性,只有二者有效結合,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有性。如果學生在語文課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關注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對學生的發(fā)展就無從談起。語文學習,需要給予學生人文關懷,但不是通過花哨的形式來實現(xiàn),而應滲透在語言文字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經歷一個認識由淺入深、逐漸豐富的真實的學習過程:扎扎實實地品味語言,實實在在地訓練語言。把“練”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有讓“讀”與“練”結合,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相融,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語言,感悟內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yǎng)才能全面提高,真正使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言與精神協(xié)同發(fā)展。我們的課堂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
四、教后反思――“有效教學”的生長點。
教后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fā)展的手段。教師在自己上完一節(jié)課后,處理一個教學情況后,隨即進行一種反思,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剖析自己的教學狀況,提出并修正下一步的教學主張,從而更加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堅持教學反思是“有效教學”的生長點,教師自己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教學低效或無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觀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來的教學走向“有效教學”.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把握以上五個要點,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璐:論有效教學的標準,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1月。
2、諸葛宏:有效教學策略探微,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2年4月。
3、王斌華:關于有效教學與低效教學研究,外國教育研究,1997年1月。
4、陳旭遠、秦玉友:關于教學質量與效率幾個問題的研究,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1年1月。
5、陳厚德:基礎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十一
二、直觀形象導入法。
在導入新課時利用幻燈片、錄音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借助歌曲、圖片、實物、等教具來引發(fā)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第一生學習興趣。如上《核舟記》一課,我拿幾顆隨地可拾的桃核導入新課,像普通桃核這樣的實物,給學生易于感受,激發(fā)了學生對古代藝術的贊嘆,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草莓》一課時,我放視頻《摘草莓》讓學生觀賞,孩子們身臨其境,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巧設懸念導入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心理學上認為:思維過程通常是從需要應付某種困難,解決某個問題開始,概括地說,思維總是從某個問題開始。教師有意識地設置懸念,引發(fā)學生追根溯源的心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思維處于一種激活狀態(tài),產生一種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耙伞笔菍W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究”才有得。當學生面臨問題時需要新知識來尋找答案時,他們才產生積極的學習活動。我在上《孫權勸學》是首先向學生提問“你們知道三國時的呂蒙嗎?呂蒙戰(zhàn)勝過關羽你們知道嗎?那為什么呂蒙能戰(zhàn)勝關羽呢?”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學習,積極討論自然就能解開“學習的重要性”這一主題了。
四、情境導入法。
我在上課時經常用幻燈、錄音、課件、視頻或圖片等,()帶學生入情入境,體會文章中的人物感情,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如上朱自清的《春》。我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萬象更新、桃紅柳綠、鶯歌燕舞、鳥語花香、萬木競秀這都是描寫春天的,萬物復蘇的春天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百花爭艷的春天洋溢著幸福和甜蜜的。(課件播放):
春夏秋冬又一春,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是朱自清散文《春》的句子,是不是很有韻味兒啊。我們今天來學習朱自清給我們寫的《春》,看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筆下的春是如何的.?接下來,我們細讀課文,加以領略。這樣,自然引入課文,學生學習興趣甚濃。
五、談話導入法。
學習《荒島余生》時讓學生談一談野外生存;學習《孫權勸學》時,用“少而好學,如日初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導入;用“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縝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導入《談讀書》……用心找尋,許多名言也可以用來導入新課。
用優(yōu)美語言導引,學生迅速進入課文意境之中。如《春》的導語:春天,陽光明媚,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給人以無限希望。杜甫筆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潤物細無聲”,王安石筆下的春風,浩蕩千里“又綠江南岸”,那么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筆下,春又是怎樣的呢?這樣順勢一引,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春》的藝術意境之中。
六、新舊聯(lián)系導入法。
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第一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根據(jù)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所以,我們在教授新知識的同時,能夠巧妙地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情境。如:我在講授《醉翁亭記》時,首先讓學生迅速地回顧我們前面學過的課文《岳陽樓記》,再自然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上。
教無定法,孟子曰:“教也多術也?!闭Z文課的導入方法很多,分類方法也很多。只要適合具體課文,適合學生的實際,緊緊圍繞學習要求,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就是好方法。作為教師,巧妙構思,靈活地設計教學導語,才能做到“先聲奪人”,領會到“導語之妙”的精彩。
總之,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導入“導火線”“催化劑”“潤滑劑”的作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敝挥性谶@一環(huán)節(jié)付出教師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才能收獲預期的效果。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十二
1、深入鉆研文本。
教師要熟悉文本,只有對文本有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設計出有效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中要重視課時目標的設置,因為課時目標是有效教學課堂實施的藍本。要根據(jù)所教學生年齡和所處學段的特點,準確了解學生的情況,認真思索編者的意圖,對課文重點進行甄選,以此來確立教學目標,細化到每一課時,落實到每一舉措上。例如,識字應包括字的音、形、義的識記。讀課文應包括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有效課堂教學中“效”簡而言之是實效。我們對于一堂語文課是否有效衡量標準之一就是看是否達成了預設的目標要求、是采取何種方法達到這些預設標準的。只有這樣細化目標才有可行性、方便落實、便于考查。
2、課堂主動權留給學生。
新課程的改革,學生已經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是被動者,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已經不再是“填鴨式”,要讓學生在趣味中進行學習,讓學習成為一種快樂的體驗探索。那么作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特點、文本重點、學習難點等情況下進行預設。忽視學生的課堂不會是有效的課堂,同樣離開了文本的學習也是無效的學習。
二、有效的課堂互動和引導。
1、引導自主探究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要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學生認知的沖突,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要求學習,自覺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自主探究,自我構建。新大綱在教學目的方面要求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其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學生充分運用老師所提供的和學生自己在課堂外所搜集資料或者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能讓學生束縛在課本內容之中,不能迷信老師,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進行獨特的理解、評價和質疑,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求知、好問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2、善于評析歸納學生。
評析歸納是課堂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學生個體間是有差異的,學生個體間的思維差異也很大,教師不能過于樂觀地認為通過討論與交流,所有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全面的認識,全面的掌握。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討論交流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全面清晰地歸納,幫助學生在發(fā)散思維后進行必要的聚合思維,在共享團隊思維成果的基礎上能夠對所學知識有比較全面和正確的理解。讓學生在抓牢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思維能力,整體優(yōu)化諸要素,有序構建,在動態(tài)中不斷發(fā)展完善。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學會評析、學會歸納。教師對于學生小組討論后的發(fā)言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一方面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確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有效教學反思。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十三
我有幾點體會:
新課程提倡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xiàn)、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執(zhí)教了近二十年的語文,但每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
生活
實際理解,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于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fā)現(xiàn)一些難于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guī)缀跏且粴夂浅伞Un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zhí)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
什么
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
心靈
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時,針對題目引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
課文有可能寫什么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么?等等問題。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4)借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5)借助童話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愛
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的今天,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1。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1)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2)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3)組織匯報討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4)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后,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并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fā)、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小學
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fā)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fā)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并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詩,然后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xiàn)詩意的畫面,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jù)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并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xù),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xiàn)實效。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十四
小學生處在特殊的成長階段,身心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成熟。這種狀態(tài)下,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課也應當選擇新穎的課堂模式,以此來激發(fā)同學們針對語文學科的濃厚興趣。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嘗試運用趣味性更強的模式,讓小學生在課文朗讀中融入內心情感,進而透徹理解特定的課文內涵[1]。因此可以得知,借助朗讀教學的途徑有助于小學生迅速吸收語文知識,在此基礎上也提升了語文學科教學的綜合水平。在朗讀教學的全過程中,師生都應當致力于密切配合,共同探求適合運用于朗讀教學的流程和模式。
一、朗讀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重要價值。
在現(xiàn)階段的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應當構成其中的核心部分。通過朗讀特定的文本,就能培育同學們具備的基本語感,同時也有助于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于其他年齡段的學生,小學生通常更適合運用朗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這是由于,小學生通常并不具備較高層次的抽象理解力,因而只有借助直觀朗讀的方式才能透徹體會特定的文段內容。一般情況下,小學生如果多次朗讀特定的語文文本,那么針對文本內容就能建立相應的理解,從而方便了后期進行的深入探究與學習。與此同時,針對語文學科進行的朗讀教學也有助于塑造自信,讓小學生嘗試著大膽進行表述,通過朗讀來抒發(fā)自身的深厚情感。由此可知,語文課堂不能缺少最基本的朗讀教學[2]。
從目前來看,多數(shù)師生已經認識到了朗讀教學的價值所在,因此也在逐步探求適合小學生的課堂朗讀模式。但是從整體角度來講,現(xiàn)階段開展的朗讀課堂并沒有真正達到完善。究其根源,就是由于課堂朗讀模式仍然較為僵化并且單調,在此過程中欠缺必要的趣味性。在進行課堂朗讀時,多數(shù)小學生已習慣于跟隨教師的思路來朗讀課文,但是并沒能在整篇課文中融入自身的真切體會。這種狀態(tài)下,小學生并不能深刻體悟整篇課文的基本宗旨,因此不利于提升自身具備的語文理解力。因此可以得知,現(xiàn)階段的朗讀教學仍然亟待加以改進,師生應當探求趣味性的朗讀課堂模式,確保運用這種方式來消除同學們對語文課堂的畏難心態(tài)與厭倦心態(tài)。
二、提升教學有效性。
目前很多師生仍然依照僵化的朗讀模式來完成課文閱讀。在課堂的進程中,教師通常選擇特定的大綱文本,然后帶領同學們進行朗讀。某些情況下,師生還會留意文本中的生僻詞或者生字,對此進行重點的關注。然而實質上,形式化的課文朗讀并不適合運用于現(xiàn)階段的語文課堂,這是由于課堂朗讀表現(xiàn)為僵化單調的狀態(tài)[3]。因此,針對語文學科的課堂朗讀有必要融入深層的情感,摒棄機械化的課文朗讀。具體而言,針對語文課文開展的朗讀教學應當包含如下要點:
1.朗讀敘事類課文。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文中,敘事文占據(jù)了較大比例。具體在選擇適合用來朗讀的敘事類課文時,教師有必要密切結合同學們的興趣點,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朗讀的語文課文。通常情況下,敘事類的課文很可能包含較多的描述語言,教師對此應當指引同學們透徹領會敘事課文的基本線索及其關鍵內容。相比于高年級小學生,低年級小學生經常表現(xiàn)為相對較差的抽象思維。因此針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講,教師通??梢赃x擇趣味性或者短小的敘事類課文用于課堂朗讀。這種做法有助于激發(fā)同學們具備的閱讀興趣,與此同時也不會感覺到課文朗讀的乏味與枯燥[4]。
2.朗讀說明文。
一般情況下,說明文本身具有簡明性與邏輯性的.特征,與之相應的課文語言也表現(xiàn)為鮮明的風格。為此針對說明文而言,課文朗讀的關鍵就在于透徹領會說明文的主旨與內涵,進而提煉出說明文的核心線索。實際上,某些小學生并不擅長理解說明文,經常覺得此類課文是單調并且乏味的。因此針對此種類型的語文課文,教師通??梢赃x擇趣味性較強的說明文作為朗讀素材。具體在朗讀時,教師有必要提醒同學們密切關注基本的行文邏輯以及語言描述方式,通過簡明的表述方式來凝練說明文的主旨,在此前提下獲得全方位的課文理解。
3.朗讀散文與詩歌。
散文類與詩歌類的課文在整個課文朗讀中占據(jù)了很大比例,對此應當加以關注。針對散文以及詩歌具體在朗讀時,關鍵點應當放在語調與情感等層面上。這是由于,散文與詩歌本身都蘊含了濃厚的情感,小學生在朗讀時如果能與作者產生深層的感情共鳴,那么就能達到最好的朗讀效果[5]。例如:針對描述自然美景的散文而言,在朗讀時就要融入小學生自身的體驗,對于優(yōu)美景物也應當產生聯(lián)想。在必要的時候,教師應當為小學生創(chuàng)造形象且生動的課文朗讀氛圍,綜合運用音樂伴奏或者情景模仿的措施來提升課文朗讀的實效性。
三、結語。
從本質上講,語文課堂不能缺少朗讀教學,通過朗讀教學來傳授學科知識并且培育同學們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近些年來,新課改正在逐步深入;面對新的形勢,語文學科的朗讀教學逐步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更多師生也逐漸意識到了朗讀教學在整個語文學科中占據(jù)的重要位置。截至目前,與朗讀教學密切相關的課堂模式仍處在改進中。未來在課堂實踐中,師生還應當密切協(xié)作,通過運用多樣化的方式來提升朗讀課堂的有效性,進而全面提升小學生具備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2]葛東民.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學周刊,(32):172.
[3]婁洪菊.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20):232.
[4]李輝.關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11):179.
[5]楊紅月.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02):119+121.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篇十五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飯,當談到學生課堂聽課注意力很難集中時,朋友便聊到他小時候聽評書的事情。他說他小時候最愛聽評書,像《楊家將》、《隋唐演義》等,一聽就是半個多小時,興趣盎然,從不感覺厭倦,而且還基本上能將當天聽到的評述內容復述下來,這讓我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產生了思考。
“只要是學生喜歡的,學生就一定能接受”,中華書局祝安順老師在評價兒童國學教育時說。的確,現(xiàn)在的小學課堂,雖然有各種先進的多媒體設備,途徑拓寬了,但課堂的趣味性卻似乎并沒有多大的提升,學生上課的興趣同樣提高不起來,關鍵就在于我們所設計的課堂只關注到了課堂的知識性,只想到該傳授孩子哪些知識,而忽略了該如何傳授,忘記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效課堂的打造,()也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讓學生們感受到課堂是他們參與活動和展示的舞臺,在興趣中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究竟該怎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呢?我感覺可通過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備課。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備課時備“學案”,即學生學習的教案,從學生的學入手。老師要換位思考:“我”是學生,“我”會對這篇文章的哪個方面感興趣。這個興趣就是我們這堂課教學的突破口。備課中,要以怎樣讓學生感興趣為主線,注重每個環(huán)節(jié)教學的方法,力求做到課堂教學方法和知識性、趣味性的統(tǒng)一。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我們還可以搜集大量的相關資料來依托。
二、尊重學生,循循善誘。
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受,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愿意參與,愿意表達。課堂上學生面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有的可能比較稚嫩、有的可能比較極端,老師首先應當尊重學生的見解,因為這些見解的背后跟這個學生的興趣取向是不可分的,有因才有果。尊重學生的見解,就等于尊重了學生的'興趣。但一些極端的、偏差的理解,我們也不能將錯就錯,還應當循循善誘,在肯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思考。
三、課堂形式多樣化。
不同題材的課文,老師可以運用不同的形式來上課。如:《長城》、《威尼斯小艇》可以通過培養(yǎng)小導游的形式來教學;《巨人的花園》、《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話故事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來教學;像《橋》、《金色的魚鉤》則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感悟;《觀潮》、《火燒圓明園》則可以借助一些視頻資料來教學;復習課甚至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教學……不同類型的課,應當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設計,學生的興趣才不會枯竭。
教雖無定法,但只要圍繞著學生的興趣展開備課、教學,那么你的課堂也一定會變得豐富多彩,學生一定會被你的課堂深深吸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376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