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優(yōu)質(zhì)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7:43:18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優(yōu)質(zhì)20篇)
時間:2023-11-26 17:43:18     小編:影墨

總結(jié)過去一年的工作,為新的一年制定計劃。最后,仔細檢查和修改總結(jié),確保語言通順、邏輯清晰、沒有錯誤。接下來是一些總結(jié)的精選片段,供您參考和借鑒。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一

: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不僅要合理使用翻譯方式,而且要正確處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使英語文學作品在翻譯成漢語后,能夠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從而使讀者能夠更好的了解文學作品中的內(nèi)涵。因此,本文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入手進行分析,簡要介紹幾點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策略,以供業(yè)內(nèi)人士參考。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目前,英語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了我國與國際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交活動的通用語言,因此,重視中西方文化差異,促進我國文化與英語文化的有效交流,已經(jīng)成為社會普遍關(guān)注的重要課題。在結(jié)合我國文化與英國文化的基礎(chǔ)習慣之上,尊重我國文化與英國文化的習慣差異,使翻譯作品能夠做到二者兼顧,有利于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我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中的發(fā)展與進步。

隨著我國與國際其他國家的往來密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問題也越發(fā)突顯,英語文學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部分,而正確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能夠讓中國讀者更深入體會到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內(nèi)涵。因此,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拉近中國讀者與英語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而且能夠促進中國與各國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于我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中的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此外,由于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因此,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要選擇其對應的表達方式,才能更準確表達文學作品中的內(nèi)涵。探析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有效處理方式,使文學作品翻譯不只針對英語單詞,而是讓中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英語文學的內(nèi)涵與魅力。

1.針對不同的文學體裁要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翻譯人員要根據(jù)該作品的體裁特點,選擇不同的翻譯技巧,從而結(jié)合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作品進行透徹的分析,再進行翻譯工作,以便對英語文學作品的不同體裁做出更準確的表達。其次,由于英語文學作品體裁多元化,例如:散文、小說、科技應用文以及詩歌等,其中散文、小說與詩歌這些文學體裁的文化元素具有多樣性特點,能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文學性與以藝術(shù)性。因此在翻譯散文、小說或者詩歌的過程中,翻譯人員要對該作品的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加深對作品內(nèi)涵的感悟,再結(jié)合中國人語言與閱讀的習慣,對英語文學的翻譯技巧進行合理調(diào)整,以便在翻譯時能將原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正確體現(xiàn)出來,便于中國讀者正確領(lǐng)悟作者所表達的文章主旨,有利于提高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藝術(shù)性與文學性。最后,英語文學作品中的科技應用文,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更具有工具性的特點,而文化元素較少,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著重掌握翻譯作品的核心內(nèi)容,對專業(yè)用語或者專有名詞必須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可以采用直譯的翻譯手段,而對于其中的文化元素則不必過于考慮。2.從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方面入手,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equivalencetheory)源自于美國,其強調(diào)的翻譯概念是: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詞匯含義上的對等,還要使翻譯中整體文學作品的風格、體裁以及語義都要形成對等,從而更準確的表達文學作品中的深層文化。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以功能對等理論為基本原則,正確處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便讓中國讀者能夠了解該文學作品中的深刻含義。例如:“thewaterthatbearstheboatisthesamethatswallowsitup.”如果按照直譯,將會翻譯為“載著小船的水和把它吞沒的水是一樣的?!?,這很顯然沒有清楚表達這句話背后的深意,而如若翻譯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眲t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促使中國讀者更直觀的理解其內(nèi)涵。3.正確解讀異化與歸化的翻譯理論,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異化與歸化是一種翻譯理論,源自于20世紀末的'美國,由lawrencevenuti所提出。其中,異化理論強調(diào)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以文學作品中源語言文化為最終目標;而歸化的理論強調(diào)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以文學作品最終所翻譯的語言文化為目標,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概念。贊同異化理論的翻譯人員認為,翻譯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文化交流,是使中國的讀者能夠領(lǐng)悟并接受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文化,重點在于“接受”,而不需要讀者去了解其中的內(nèi)涵;贊同歸化理論的翻譯人員則認為,翻譯作品應遵循“功能對等理論”,要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從而使所翻譯的作品能夠符合中國讀者的文化與語言習慣,讓讀者能夠充分感知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nèi)涵,其重點在于“感知”,二者都有各自的道理與優(yōu)勢。對于異化理論而言,可以使翻譯作品更符合原文的中心思想,更能尊重原文的語言文化;對于歸化理論而言,則更注重文化的內(nèi)涵能否被讀者所理解。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jù)英語文學作品文章的主旨,合理使用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理論,從而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例如:“highbuildingsandlargemansionsarespringinguplikemushroomsinshenzhen.”譯文應該為“高樓和高樓大廈在深圳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比绻凑债惢睦碚?,將其直譯為“高樓和高樓大廈在深圳猶如蘑菇般涌現(xiàn)。”這種表達方式很符合原文的主旨,卻讓中國讀者難解其意,但如果根據(jù)歸化理論,將其譯為“雨后春筍”就能夠很容易的被中國讀者所理解,符合中國的文化習慣。

總而言之,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翻譯人員要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在翻譯過程中,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內(nèi)涵,再結(jié)合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使英語文學作品既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底蘊,又能便于中國讀者的理解與接受,有利于我國跨文化交流的發(fā)展與進步。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二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英語的教學除語法及詞匯量以外,其與西方文化之間也存在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語言屬于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民族文化對于民族語言的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導入西方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必要,其對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著十分積極意義。在導入西方文化過程中應當掌握合理策略及途徑,從而使其能夠真正實現(xiàn),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

1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西方文化的導入十分必要。

中西方在語言方面有著十分明顯差異,特別是在詞義上所表現(xiàn)出差異,對于有些詞語而言,其存在文化差異,在對其進行理解時應當從文化角度作為出發(fā)點,才能夠?qū)⑵鋵嶋H含義理解。比如說關(guān)于動物詞語,中英在語言上就存在很大差異“,mouse”的漢語意思為老鼠,該詞在漢語中所表示為貶義,但是在英語中存在很大不同,其象征著機智以及智慧。另外,比如一些與顏色有關(guān)詞語,對于不同文化環(huán)境,其含義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red”漢語意思為紅色,在漢語所表示的為熱情與吉祥,但在西方代表不詳。中西方在詞語方面存在很多差異,在跨文化交往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存在差異,在對詞語理解方面也有一定差異存在,從而在溝通過程中增加障礙。所以,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與西方文化背景相結(jié)合,從而能夠?qū)W習地道英語。

思維方式在聯(lián)系文化及語言方面屬于一個重要基礎(chǔ),對于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要通過一定方式,并且其在某種語言形式中有所表現(xiàn)。從本質(zhì)而言,在思維方式方面所存在差異即為文化差異。人們所處地區(qū)不同,其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思維方式以及文化心理得以形成。而對于中西方思維方式以及文化心理,兩者之間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比如中國思維方式多偏于女性溫柔,而對于西方思維方式而言,其多偏于男性陽剛。而在文化心理方面,對于中國文化心理其特點主要就是和諧人際關(guān)系,而對于西方文化心理而言,其更加主張自我,對獨立人格以及個性更加重視。思維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所存在差異,這在導致語言差異方面屬于重要原因,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有使學生對于中西方文化之間所存差異能夠理解,才能夠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語。

2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導入途徑及策略。

對于當前大學英語教材而言,其編寫大部分都是以“結(jié)構(gòu)-功能”理論為基礎(chǔ),其內(nèi)容涉及到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這在學生對西方文化了解方面是十分有利的。隨著當前科學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也已經(jīng)轉(zhuǎn)變成為新型教學模式,實現(xiàn)教師授課結(jié)合多媒體網(wǎng)絡(luò)方式。通過該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luò)實現(xiàn)資源共享,并且能夠利用網(wǎng)絡(luò)傳媒使學生能夠?qū)τ⒄Z國家文化進行更好了解。但是,除此之外,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通過其它策略及途徑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進行更好了解,從而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1通過功能意念法對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

功能意念法也叫做交互式教學法,其所強調(diào)的為在外語教學中其基礎(chǔ)為功能項目以及意念,其注重語言材料內(nèi)容應當保證真實與自然,強調(diào)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當將學生作為中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意識進行合理培養(yǎng),使其能夠通過文化促進英語學習,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使學生能夠有意識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差異進行比較,并且對差異根源進行有效分析,而教學開展過程應當將語言功能特定任務作為核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實用性及真實性單元話題材料進行選擇,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使學生能夠在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中對西方文化進行了解,對語言知識學會運用。

2.2教師應當將教學觀念轉(zhuǎn)變。

大學英語教學屬于綜合性教學活動,其具有多層次及多功能特點,其屬于教和學雙向作用的一個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及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加強重視。從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實際情況而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所占據(jù)的為絕對主導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未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另外在教學內(nèi)容方面主要也是學習詞匯以及語法,學生在實際應用語言方面的能力相對比較弱。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想真正導入西方文化,教師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文化意識,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將學習過程中所存在困難以及障礙解決,并且也能夠?qū)W生文化意識進行有效培養(yǎng)。轉(zhuǎn)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在導入西方文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當盡可能將良好語言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對多媒體教學設(shè)備進行應用,從而使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利用英語歌曲方式使學生理解能力以及聽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在課堂上教師及學生應盡量使用英語,從而將學生傳統(tǒng)思維方式逐漸轉(zhuǎn)變,進而使英語教學目的得到真正實現(xiàn)。

2.3選擇任務驅(qū)動式教學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選擇任務驅(qū)動式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得到提高。在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中,其強調(diào)學生學習活動應當結(jié)合問題或者任務,通過探索問題對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動機進行引導及維持。對于學生學習,其不僅僅是由外及內(nèi)對知識的傳遞以及轉(zhuǎn)移,更應當是學生對自身知識經(jīng)驗的主動構(gòu)建。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任務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與西方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習俗相關(guān)知識留心積累,另外還可以利用組織知識競賽方式使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語學習方面重要性,特別是在跨文化交際方面重要性。

在大學英語學習方面,其并非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要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其有關(guān)知識比較狹窄,對學生學習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隨著當前科學技術(shù)不斷進步以及發(fā)展,在現(xiàn)代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得到更加廣泛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可使學生通過對課余時間的充分利用,使其閱讀西方文學名著,從而理解西方文化特點,使自身文化素養(yǎng)得到提高。另外,還可以利用英語與其他同學就某一文學作品或西方文化中某一習慣展開討論,從而使自身實際運用語言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該過程中能夠?qū)ξ鞣轿幕由盍私狻?/p>

3結(jié)論。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西方文化對于更好學習以及理解英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導入西方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當對導入西方文化必要性清楚認識,并且要能夠選擇有效策略及途徑將西方文化導入,從而使教學質(zhì)量及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三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世界貿(mào)易的加速發(fā)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溝通已經(jīng)是當代社會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和宗教等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總是習慣于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因而作出了不準確的推論,以致產(chǎn)生誤解和曲解,影響交際效果。通過對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來指導英語教學。

1、個人隱私。

在某些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中國人提倡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比如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否、家庭狀況都是很私人的問題。

2、時間觀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jīng)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且西方人一般是準時到達指定地點。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有些人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地按照計劃進行,往往時間觀念很淡泊,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從而引發(fā)沖突。

3、贊揚與贊美沖突。

各國的風俗、禮儀、交流都受特定環(huán)境的影響,都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受到贊揚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會謙虛地說“不好”、“不行”等,因為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這體現(xiàn)出中國人在交往時,更注重委婉、含蓄。例如:一位外國旅游者對導游小姐說:“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語說得很流利。)”這位導游小姐謙虛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語講得不好。)”對于中國人的謙虛回答,英美人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因為西方人注重直來直去,“坦率”就能體現(xiàn)他的價值觀和交流方式。

4、稱呼語言的差異。

在交際中,中國人重視等級差別,為了能抬高別人的地位,喜歡用官銜稱呼對方,以示禮貌。以“姓+行政職務”作稱呼最為常見,人們對職稱是副職的領(lǐng)導稱呼時,也習慣省去“副”字,以示尊敬。而在英語國家,在非正式場合,同事及上下級之間一般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以表示禮貌。但是在一些正式場合,人們也用一些頭銜稱呼對方。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中西文化之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xiàn)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特征。西方人想法喜歡直來直往,而中國人則比較含蓄、委婉。

2、行為規(guī)范各不相同。

由于從小所處的環(huán)境、所受的教育、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中西方人的行為規(guī)范的差異,所以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jié)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

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nèi)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jù)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fā)展被視為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xiàn),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1、轉(zhuǎn)變教學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zhuǎn)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改進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cè)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zhì)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lián)網(wǎng)等)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西方電影了解國外的風俗,這樣既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使其學到知識。

3、通過階段性專題介紹,使學生較系統(tǒng)地了解各國文化差異。

階段性專題介紹是立足于課堂外,通過專題講解、請外籍教師介紹、搞活動、組織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較系統(tǒng)的文化導入和交際能力培養(yǎng)。專題題目有:顏色用法差異、動物寓意的差異、體態(tài)語言的差別、圣誕專題晚會、英美諺語專講、禁忌語專講等。每次專題講座前,可先請學生課前準備,根據(jù)主題選擇分組回答問題、急智題搶答、小品演出、找錯誤、看原版電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拉近學生與跨文化交際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中掌握語言基礎(chǔ)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四

中國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而西方人則是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

2、就餐方式的差異。

在中國的宴席,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營造了團結(jié)、禮貌、共趣的氣氛。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xiàn)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

西式飲宴上,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西方實行分餐,流行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擾,且付錢也往往采取aa制,這種方式雖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diào),但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認為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這表現(xiàn)了西方人對個性、自我的尊重。無論哪種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響,也深深地影響著本土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五

在中國,中國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來都只有一種形式,就是每個人都圍著圓桌團團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這樣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們稱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夠帶給人們一種親切的感受,使人們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對中國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這樣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國家中,無論是在家人之間舉行的聚餐還是商務人士舉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儀式,西方人更喜歡用自助餐的形式來享用美味。人們在這種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隨意吃到喜愛的食物,還可以讓人們邊用餐邊和不同的人們進行交談,同時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強調(diào)自我尊重的原則發(fā)揮的。恰到好處。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六

中西方之間有著較大的文化差異,在語言習慣、語法結(jié)構(gòu)、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性,針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教學,將中西方文化差異運用到英語教學中。

古往今來,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離不開言語這個傳播媒介。作為一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漸漸地領(lǐng)會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眾所周知,學生總是對外來事物充溢獵奇,屢屢觸及到異域風情與人文風俗等學問解說時,學生們總是興高采烈,就連平常不怎樣對英語課堂感興味的學生也會覺得興味盎然。怎樣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承受不同文化的洗禮,感受不同文化的氣氛,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味,提升英語的學習才能就成為了我們英語教員探求的動力源泉和重要目的。

記得大學時,我們都要學習《英美國度文化概略》這門課程,這足以闡明英語學習者是有必要對西方文化有所理解的。

在我教授的人教版九年級的第十二單元youaresupposedtoshakehands這一單元中就十分乖巧的運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比方初次見面時在不同的國度和地域就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風俗。學生們都曉得在中國,我們的見面方式是握手。那么在其他國度會是怎樣的呢?在此中西方文化差別的運用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滿足學生的獵奇心,也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員就能夠好好引見一下不同國度的習俗人情。如:在日本和韓國,人們的見面方式通常是鞠躬,巴西人是親吻,美國人是握手。再譬如吃東西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吃面條發(fā)出響聲是有禮貌的,而在中國是不為大家承受的。在美國和法國,你不應該用手拿任何東西吃,哪怕是水果;而在印度吃飯是用手抓的。西方國度吃飯用的是刀和叉;中國人吃飯用的是碗和筷。西方人把盤子上的食物吃光是對主人的尊崇;而中國人卻習氣留些食物以示“有余”。經(jīng)過這些中西方文化差別的實例教學,學生對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對往后的英語學習與今后的日常生活都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這一單元,就觸及到了中西方不同的節(jié)日與風俗。在講授這一單元時,學生對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是有一定的理解的,如中國的春節(jié)(thespringfestival)、元宵節(jié)(lanternfestival)、端午節(jié)(dragon—boatfestival)和中秋節(jié)(mid—autumnday)。但是說到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學生們理解的就屈指可數(shù)了。

怎樣讓學生理解相關(guān)的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呢?在本單元的課文解說中,我就率領(lǐng)學生領(lǐng)略了傳統(tǒng)的西方節(jié)日――感恩節(jié)(thanksgivingday)。在中國是沒有感恩節(jié)的。

如何讓學生愈加形象生動的了解感恩節(jié)呢?那就需求交叉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了。

兩個節(jié)日有許多類似之處,便于學生了解與記憶。感恩節(jié)最初是源于人們對秋季食物歉收的感激,在傳統(tǒng)意義上是一個喜慶歉收、合家歡聚的嚴重節(jié)日;中秋節(jié)也源于對歉收的感激,在中國許多中央有祭奠月亮,對月神表示感激的習氣。時至今日,中秋節(jié)也是全家團聚,合家歡聚的嚴重節(jié)日。在此根底上讓學生進一步控制與之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就容易的多了。

比方書本上說的日期(date),感恩節(jié)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中秋節(jié)則是每年陰歷的八月十五。再比方在這個傳統(tǒng)的嚴重節(jié)日會有什么不同的傳統(tǒng)食物(traditionalfood)?課文中就向我們引見了在感恩節(jié)如何制造傳統(tǒng)主菜火雞(turkey);而我們的中秋節(jié)傳統(tǒng)食物就是意味月亮的月餅(mooncake)。

在這一天人們會有些什么活動(activity)?在感恩節(jié)那天大多數(shù)美國人任然是經(jīng)過在家里和他們的家人吃大餐來慶賀;在中國雖也有全家聚會的大餐,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活動就是―吃月餅賞月。雖說本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描繪過程,但在解說這篇課文時,我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別交叉在教學過程中,不只僅活潑了課堂氛圍,豐厚了學生的學問,也讓我的課愈加的精彩。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化因不同而神奇。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其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教育工作者,傳承與發(fā)揚文化是我們的職責。言語是文化交流的橋梁,英語教員便是這座橋梁的建筑者。在實踐教學中靈敏運用文化差別,巧妙交叉文化差別讓我們的課堂充溢生機,讓我們教員充溢魅力。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七

摘要:不同的歷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伴隨著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政治隔絕以及文化格局也在不斷變化,使得東西方交流日益密切。宗教作為影響人類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能夠從精神層面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筆者從東西方宗教開端,教義的形成對比分析東西方對靈魂的描述,進而闡述不通文化背景下宗教對于靈魂歸屬的差異。

關(guān)鍵詞:東西方;宗教;靈魂歸屬。

引言:

宗教是人類社會的產(chǎn)物,它由人而生,并伴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隨人的演進而演進,雖然歷經(jīng)啟蒙理性、科學技術(shù)等多次洗禮,卻依然屹立不倒,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一份寶貴的牢固的位置,即便是在人類已經(jīng)邁進信息時代的今天也是如此,這足以說明宗教對于我們的世俗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

西方人所信奉的宗教以基督教最為典型,東方人所信奉的宗教中以佛教最受到歡迎。通過比較,筆者發(fā)現(xiàn)兩種宗教中都有對靈魂歸屬的描述,但它們的描述本身又都存在著諸多的不同。筆者在本文中,既是要通過比較這兩種宗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描述上的差異,來窺視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

一、東西方宗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

東西方宗教中――比如西方的基督教,東方的佛教――都有對靈魂以及靈魂歸屬的描述,下面就讓我們讓這些描述分別列舉出來。

1.西方宗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

(1)《圣經(jīng)》中關(guān)于天堂的描述。

《圣經(jīng)》是西方基督教最為重要,也是唯一的經(jīng)典。在《圣經(jīng)》里,人死后都是有靈魂的,而人死后的靈魂只有兩個去處,一個天堂,一個是地獄。

首先,根據(jù)《圣經(jīng)》的說法,人因為偷了禁果,所以生來就是有罪的,在人世生活的時間,要盡量的贖罪。在人世間能夠皈依上帝并虔誠贖罪的人,都能得到上帝的諒解,那么他死后的靈魂就會升入天堂,反之就會墮入地獄。而作為人來說,是沒有任何其他的選擇的。

那么,《圣經(jīng)》中的天堂是什么樣子的呢?

圣經(jīng)中只兩次提到天堂,第一次是希伯來書9章24節(jié),第二次是彼得前書2章22節(jié)。這兩次“天堂”,許多權(quán)威解經(jīng)家,都說原文只一“天”字,中文譯成“天堂”是要配合國人原有“天堂”的說法。

“天堂”或“天國”原文是“天”或“諸天”,舊約所羅門稱“天和天上的天”(王上8:27),新約使徒保羅稱“三層天”(林后12:2)。無論怎樣說法,都表明上帝所住之處而已。

圣經(jīng)的啟示錄有對天堂的描寫: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象碧玉,明如水晶。墻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凈的玻璃。城墻的根基是用各樣的寶石修飾的……那城內(nèi)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城門白晝總不關(guān)閉,在那里沒有黑夜。(啟21:18-23)。

這就是《圣經(jīng)》中為我們描繪出來的靈魂的永生之所。

(2)《圣經(jīng)》中關(guān)于地獄的`描述:

太5/22中:……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

太18/8、9:……你只有一只眼進入永生,強如有兩只眼被丟在地獄的火里。

太23/33:你們這些蛇類、毒蛇之種啊!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

可9/43: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只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里去。

啟9/1~11:……它開了無底坑……惟有要傷害額上沒有神印記的人……。

啟4/10……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與硫磺之中受苦。

約3/18: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jīng)定了……。

彼后2/3:……他們的刑罰,自古以來并不遲延;他們的滅亡,也必速速來到。

太8/10~12:……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齒了。

太25/29、30:……把這無用的仆人丟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齒了。

猶4~13:……有墨黑的幽暗為他們永遠存留。

太18/8:……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腳進入永生,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火里。

……。

歸結(jié)起來,《圣經(jīng)》里的地獄是一個無底坑,有火,有硫磺,永遠是黑暗的,沒有光明,并且都充滿了哭聲。一副極其可怕的場景。

2.東方宗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

東方宗教的情況似乎復雜些,似乎并不像西方宗教一樣,最終統(tǒng)一在某種宗教下,但以中華文化圈為中心,似乎佛教取得了最為廣泛的傳播和推崇。不過,因為佛教流傳時間長,波及地域廣,又缺乏類似于基督教《圣經(jīng)》那樣的唯一經(jīng)典,易于受到地方文化的影響,所以往往參雜進很多地方宗教或習俗的影子。所以今天提到佛教,我們也只能做一個籠統(tǒng)的分析。

(1)佛教的靈魂說。

首先,佛教關(guān)于靈魂的說法就有爭議存在。

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誕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他成佛后,開始傳教活動。并且他于八十歲時示現(xiàn)涅盤。

從根本上說,佛教本不說靈、肉二元觀、靈魂不滅論等。因為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對于靈魂與肉體之同異并不予以作答(即無記),亦即否定靈魂與肉體可截然劃分為二之想法。而因果報應和輪回關(guān)系所聯(lián)系的是業(yè)力?!丁搬屽饶δ帷钡姆鸾天`魂觀》)但是佛教各派對靈魂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在佛教傳入中國時,由于中國人重視祖先,因而使佛教慢慢變質(zhì)而發(fā)展靈魂觀念。由于凈土宗佛力救渡信仰的盛行,漢傳佛教的喪禮中,一般會誦經(jīng)超度以引導亡靈早登西方凈土,這只是漢傳佛教的做法。南傳佛教則不承認有獨一的個體或靈魂存在,不過鬼是確實存在的。要區(qū)別的是:鬼并不是靈魂,在南傳佛教的教義中,鬼是六道之一,與靈魂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丁搬屽饶δ帷钡姆鸾天`魂觀》)所以,單從靈魂觀的角度看,佛教的眾多說法都有些矛盾,或者至少有些含混。

(2)佛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

像佛教中關(guān)于靈魂的表述一樣,佛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也并不像基督教中有關(guān)靈魂歸屬的描述那樣簡單和清晰。

佛教有六道輪回的說法。按照佛教的說法人死后,有7個去處。1、如果生前有很好的修行,得到四果阿羅漢及以上的境界,則直接脫離三界。2、生前積有大善業(yè),或者修行到初果-三國阿羅漢,則生天做天人。3、積有大善業(yè),但是有嗔恨心,做阿修羅。3、持五戒十善,繼續(xù)做人。4、生前愚癡,墮落*生道。5、生前貪欲重、慳吝,墮落餓鬼道。7、生前有惡業(yè),墮落地獄道。

佛教中也有關(guān)于地獄的說法。佛教中的地獄是梵文naraka(那洛迦)的意譯,就是指陰間(地下)的大獄。又可譯作“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等,但都比不上譯作“地獄”形象生動。在佛教中,地獄為佛門所謂“十界”中之最惡者。十界依次為: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生、餓鬼、地獄。前四者稱為“四圣”,后六者稱“六凡”、“六道”。四圣是已脫離生死輪回之苦、超凡入圣的“圣者”,諸佛、眾菩薩,以及緣覺(辟支佛)、聲聞(阿羅漢)們在各種“凈土樂園”中逍哉遙哉,永遠享樂;而六道則在“穢土”中輪回往復,沒完沒了。六道中的后三道即*生、餓鬼、地獄,又稱“三惡道”或“三惡趣”,而地獄則為惡道之最。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佛教中的地獄并不像基督教中的地獄那樣,是和天堂完全對應、對立的一個概念,它只是人眾多個歸處中的一個。

二、東西方宗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的差異。

從上文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東西方宗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存在著諸多差異,歸結(jié)起來,就是一下幾點。

1.二條大路與交叉小徑。

基督教中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既單一又清晰,《圣經(jīng)》中對于人死后的靈感所給出的無非就是兩條路:一曰天堂,二曰地獄,除此之外別無他路可走。

而佛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想比之下,就顯得比較復雜和模糊。在佛教的說法中,人無論生死,并沒有人與靈魂之分,共有多個去處。這些去處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對立,只有相對模糊的等級之分。就像一條條相互交叉的小路,通過一定的修行,人可以隨時去往不同的路徑。

2.痛苦的來源。

除上所述,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一處細節(jié),就是在關(guān)于地域的描述中,圣經(jīng)沒有浪費過多的筆墨在它的周遭環(huán)境以及對所遭受痛苦的描繪上,而是僅僅只強調(diào)了懲戒。

而佛教卻是相反的,用了很多筆墨去陳列地獄的環(huán)境,以及在人墮入地獄后所遭受的種種痛苦。比如佛教中包括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十八層地獄之說。比如,以根本地獄為例,根本地獄包括八大地獄(又叫八熱地獄)和八寒地獄。

八大地獄(八熱地獄)據(jù)稱在南瞻部洲下面,《俱舍論》卷八說在地下60萬里處,深廣各60萬里,就是說占據(jù)空間216000萬立方里。分別為:

(1)等活地獄。

罪人在此互相殘殺,涼風吹來死而復活,繼續(xù)活受罪。

(2)黑強地獄。

以黑鐵強絞勒罪人。

(3)眾合地獄。

以眾獸、眾刑具一同施于罪人。

(4)號叫地獄。

罪人在此痛楚無比,凄切悲號。

(5)大叫地獄。

比前獄受苦楚更甚,大聲叫叫。

(6)炎熱地獄。

以銅鑊、炭坑煮烤罪人。

(7)大熱地獄。

罪人所受煮烤比前獄更甚。

(8)阿鼻地獄。

是梵文的音譯,即“無間地獄”。凡造“十不善業(yè)”的重罪者墮入此獄,罪人在此備受諸刑,一刻不停,沒有間隙,故稱“無間地獄”。

《俱舍論》還稱這八大地獄是一層層豎著排列的。而在此八熱地獄之外的八寒地獄,則是橫著排列的。

八寒地獄又叫八寒冰地獄,分別為:

(1)頁哳吒(意為“皰獄”)入者身寒生瘡。

(2)尼刺訓陀(意為“胞皰獄”)入者身寒瘡破。

(3)阿吒吒此為象聲,入此獄者唇知凍僵,發(fā)出“阿吒吒”的顫聲。

(4)霍霍婆象聲,入此獄者凍得口發(fā)“霍霍聲”的寒戰(zhàn)聲。

(5)虎虎婆象聲,入此獄者凍得不能作聲,中能喉嚨作“虎虎婆”的聲響。

(6)溫缽羅入此獄者,身體凍裂如青蓮花。

(7)缽特摩入此獄者,身體大折裂,如紅蓮花。

(8)摩訶缽特摩入此獄者,骨折如白蓮花。

仔細觀之,每層地獄都有不同的懲罰方式,但比較之下,這些懲罰都體現(xiàn)為肉體的各種苦痛,類似人間的各種極刑。這些懲罰都和人的精神世界無關(guān)。

通過以上陳列出的東西方宗教中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背后所隱藏著的,東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我們將之具體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從東西方宗教關(guān)于靈魂歸屬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首先再給出的道路上,西方宗教更為明確,而東方宗教則偏于含混。

其次,在這些道路的選擇上,西方宗教強調(diào)的是二者間的對立。而東方宗教似乎各種道路都是通聯(lián)的,人可以在各道中相互轉(zhuǎn)換。不難看出這種宗教觀,正好能體現(xiàn)出東方人其中包含著一種融合的觀念。

究其根本,這是由于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jīng)Q定的,西方人更為理性和直接,能夠直面事物的矛盾,非黑即白,非對即錯,非此即彼。而東方人則更為感性,在分析和面對事物時,總是擺脫不了感性的糾纏,不愿意直面矛盾。同時,東方人也更懂得辯證地去看問題,缺少二元對立的思維。

參考文獻:

[1]劉承華.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內(nèi)涵[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3.3.

[2]劉小楓.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0.

[3]馬宇航.人與神: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2.

[4]佟德富.中西宗教觀之比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八

論文摘要:中國屬于集體主義價值觀取向和高語境交際居主導地位的文化;而西方國家則屬于個人主義價值觀取向和低語境交際居主導地位的文化。中西方價值觀和交際觀的巨大差異在各自的廣告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廣告的這些差異,并提出了跨文化廣告需要注意的三個傳播策略。

論文關(guān)鍵詞:集體主義;個人主義;高語境文化;低語境文化;跨文化廣告。

一、引言。

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yè)躋身國際市場。而廣告是它們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宣傳手段。然而由于中西方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別,不同文化背景的廣告受眾往往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為了使跨文化廣告能夠準確傳達信息,吸引消費者,激發(fā)其購買欲望,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廣告對象的文化背景。因為“每個消費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生活與成長,其思想意識和文化理念必然會受到不同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和熏陶,而且這種熏陶是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章禮霞)?!?/p>

“跨文化廣告”和“跨文化廣告?zhèn)鞑ァ痹谖覈膹V告業(yè)界和學界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詞語,許多學者甚至認為,“如何進行跨文化廣告?zhèn)鞑ナ钱斀裰袊鴱V告界,乃至世界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大課題”(李宏,1999)。廣告研究學者們從語言學、符號學以及傳播學等角度探討了廣告?zhèn)鞑サ倪^程及其效果。葉敏,王華瑩(2005)認為對跨文化廣告影響較大的文化因素有語言、宗教、審美觀、民族習俗等。堯旭華(2002)則從文化差異的影響,語言的限制,法律的約束,生產(chǎn)和成本的限制及媒體的局限分析了跨文化廣告的傳播策略。美國廣告界的知名人士迪諾.貝蒂.范德努特曾在2000說過,我們應當承認我們確實影響了世界的文化,因為廣告工作是當今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創(chuàng)造者。我國的鄒威華(2004)也認為廣告語反映一個民族的概念與意義體系、反映一個民族的價值體系、反映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它向我們傳遞商品信息的同時也向我們推銷傳統(tǒng)的或外來的價值觀念等文化信息。

二、中西方價值觀差異及在各自廣告上的反映。

中西方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有著各自不同的一套價值觀念系統(tǒng)。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中國文化以群體為本。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是首要的價值觀,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內(nèi)核,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西方文化宣揚個人至上,強調(diào)個人價值,崇尚自我肯定,反對權(quán)威主義和對個人的支配,要求尊重人的個性及私人空間,認為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社會和人類自由發(fā)展的基礎(chǔ)與條件。因此,在西方,人們通常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后才考慮集體利益。而中國屬于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文化,這個價值觀可以一直追溯到儒家文化。集體主義價值觀認為,人的集體價值是社會的最高價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個人是集體中的一員,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個人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先有群體,后有個體。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一根筷子一折就斷,一把筷子卻擰不彎”,所以,沒有群體,個體就不能生存和發(fā)展,群體利益是個體利益的前提和保障。

價值觀念能直接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能夠決定購買行為是否發(fā)生,因此廣告的宣傳目的決定了不同的價值觀必然會導致不同風格的廣告。西方文化是個人價值觀取向,更加重視個人的奮斗和利益。在廣告中就往往表現(xiàn)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強調(diào)個體的獨立和主體作用,重視個性的張揚。于是,我們可以經(jīng)常在英美報刊廣告中見到“個性”(inspaniduality)、“個人”(persona1)和“隱私”(privacy)這樣的主題,來激發(fā)和煽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耐克經(jīng)典的廣告語“justdoit”(想做就做)就曾在美國風靡一時,因為它表達的對自我、個性、叛逆的推崇和張揚非常符合年輕一代的價值理念,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鳴。然而也就這個廣告,在香港等地卻收到了很差的宣傳效果,與當?shù)氐膬r值觀念格格不入,該廣告被認為有誘導青少年不負責任、干壞事的傾向。無奈最后耐克只得將廣告語改為“應做就去做”。在中國的文化里,個體必須去做社會覺得應該你去做的事,個體必須履行社會所賦予的責任。另外,在中國的廣告里面,家庭這一價值觀被頻繁地應用。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家庭是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中最基本的單位,家是社會的細胞。對于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人,他的身份、地位、義務和責任都與他的家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廣告設(shè)計者往往會在這方面大做文章。比如,“孔府家酒”廣告,“孔府家酒,讓人想家”,“?;丶铱纯础薄皭垡粋€家,戀一張床,水晶家紡”等等。這樣的廣告詞容易深深打動中國人傳統(tǒng)的思家情結(jié),從而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中西方交際觀差異及在各自廣告上的反映。

根據(jù)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的高低語境交際(high-lowcontext)學說,在高語境交際觀的文化中,信息的傳遞與溝通是通過肢體語言、上下文聯(lián)系、場景等進行的。信息與信息之間存在高度的前后聯(lián)系,交際的最終效果往往取決于接受者對信息的詮釋。霍爾(1976)曾指出:“當談論心中的苦惱與憂慮時,來自高語境的人會期待對方明白是什么在困擾著他/她,以便不必不得不具體的說明。結(jié)果他/她會在交談中環(huán)顧左右而言它,什么都談了,除了關(guān)鍵的一點。而領(lǐng)會這最關(guān)鍵的主旨則是對方的任務。”而低語境文化中,大多數(shù)信息是由清晰的符號如語言、文字、符號和各種象征圖案等來表達的,信息發(fā)送者有義務幫助接受者正確地理解信息。levine(1985)描述了美國的交際觀,“把話說出來”,“不要環(huán)顧左右而言他”,“說主要的”這些言語在美國人的交際中常??梢月犚?。一般說來,個體主義文化傾向于低語境交際,其交際風格直接又明確;集體主義文化傾向于高語境文化,其交際風格委婉,追求和諧。這就是說,中國人的溝通是含蓄的,而西方人的溝通卻是直截了當?shù)?。這種思維及表達方式的差異必然也會體現(xiàn)在廣告里。

中國人習慣于含蓄而委婉的表達方式,廣告往往表現(xiàn)為不是直接切人正題,而是擅長于先做好大段的渲染鋪墊,然后逐步引向主題,最后在高潮中含蓄地升華出中心。比如雕牌洗衣粉的一則“下崗篇”廣告,鏡頭剛開始是描寫一位下崗母親四處奔波尋找工作,渲染出一種生活艱難的場景。然后開始把鏡頭切換到她家里,一個衣著樸素但卻非常懂事的孩子在家?guī)湍赣H洗衣服,孩子因為能幫媽媽洗衣服,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最后母親回來看到孩子的字條“媽媽,我能幫你干活了”和洗好的衣服而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直到此時才打出產(chǎn)品的名稱“雕牌洗衣粉”。廣告中并沒有太多對“雕牌”洗衣粉質(zhì)量的宣傳,而是把感情因素注入到產(chǎn)品中,讓人們記住了充滿人情味的“雕牌”。雕牌洗衣粉的另一則“中秋篇”廣告也是運用相同原理:中秋節(jié)到了,父母給孩子打電話問能不能回來過節(jié),孩子站在繁忙的馬路邊,抱歉的說:又要加班。接下來的鏡頭是那個女孩子的默默自述“我也想家,想媽媽用雕牌洗衣粉洗衣服的樣子,想爸爸做的紅紗肉?!弊詈螽斨星锕?jié)那天她回到宿舍時,發(fā)現(xiàn)父母已經(jīng)在她的宿舍,為她做好吃的了,此時此景,女孩子熱淚盈眶,只叫了一聲“爸,媽”。然后做爸爸的挺難為情的,給自己找了個借口“你媽非要來。”最后才是真正的主旨——中秋節(jié),你在想念父母,父母也在想念你,雕牌,愿家家團圓。”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直線式的,他們表達感情的方式通常也是非常直率,在廣告中更是如此。如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的廣告,一天晚上,一對老夫婦正在用餐,電話鈴響。老婦人去另一個房間接電話?;貋砗螅舷壬鷨枺骸罢l的電話?”老婦人回答:“女兒打來的,說她愛我們。”兩人頓時相對無言,激動不已。這時出現(xiàn)旁白:“用電話傳遞你的愛吧!”西方人這種直接表達感情的方式與中國人含蓄間接的文化特質(zhì)有著明顯不同。

四、跨文化廣告應注意的三個傳播策略。

每個人乃至每個民族,都是在價值觀的支配下行事的,成功的跨文化廣告要重視當?shù)叵M者的價值觀,反映當?shù)貜V告受眾的價值觀。結(jié)合以上分析,筆者覺得跨文化廣告在傳播中應注意一下三個方面:

(一)適當迎合當?shù)氐膬r值觀念。

許多外國品牌在進行跨文化廣告?zhèn)鞑r都注重使自己的廣告做到本土化。對跨文化廣告來說,尊重并體現(xiàn)目標區(qū)域消費者的價值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這一點,消費者才不會對廣告產(chǎn)生抵觸情緒,才會順利接受其宣傳的產(chǎn)品。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的例子很多,比如“可口可樂”的廣告,在美國,可口可樂的廣告是突出個人的自我享受和愉悅之情;而到了中國卻是完全中國化,一群人在興高采烈的分享著可口可樂帶來的樂趣,充分展示“獨樂樂,不如與人同樂”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還有一個例子,寶潔公司在我國剛剛推出“安兒樂”紙尿褲時,由于不了解中國的價值觀念,在宣傳時主要強調(diào)“方便媽媽”上面,結(jié)果造成產(chǎn)品銷路不暢通。后來通過市場調(diào)研才發(fā)現(xiàn),在中國這個提倡勤勞節(jié)儉的國度,父母應該為子女辛苦操勞?;ㄥX買紙尿褲的媽媽容易被人誤認為是懶惰。最后公司把主要的宣傳點改為寶寶,“能更好地保護寶寶更加健康成長,同時方便媽媽”,這樣年輕媽媽就可理直氣壯地購買該產(chǎn)品,于是安兒樂紙尿褲很快就打開市場,被廣大消費者接受。最經(jīng)典的要數(shù)美國的“萬寶路”香煙廣告,在美國展現(xiàn)的一直是粗獷、充滿男性氣的牛仔形象;在香港則換成了衣著高雅、時尚新潮的成功中產(chǎn)階級形象,因為在香港流行的不是拓荒和開拓的西部精神,而是崇尚精致的中產(chǎn)階級生活;而在中國大陸則又換成了鑼鼓喧天和吉慶歡樂的祝賀春節(jié)的喜慶場景,符合中國消費者追求歡天喜地的心理。

(二)善于把握當?shù)氐乃季S方式。

廣告設(shè)計者應考慮當?shù)氐乃季S方式和表達習慣。在高語境文化的國家和地區(qū),廣告語言就應該相對委婉,含蓄;在低語境文化的國家和地區(qū)則可適當直白明了。比如在西方國家,很多廣告都會利用與“性”相關(guān)的詞語或畫面來吸引消費者。然而在中國,這是不可取的,傳統(tǒng)的中國人一般還不能接受赤裸裸地談與這反面相關(guān)的話題,尤其是在公共場合。所以像“匯仁腎寶——他好我也好”之類的就已經(jīng)到達消費者接收極限了。另外一個需要指出的地方是,思維還受語言影響。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別偏愛或者忌諱的數(shù)字,顏色,物品等。這些因素一般會根深蒂固,在人們頭腦中形成思維定式。因此作為一個跨文化廣告的設(shè)計者,他一定要了解目標地消費者的一般思維和風俗習慣。充分挖掘并迎合受大眾喜愛的方面,避免觸犯一些禁忌。比如我國,在人們的普遍思維中,百合花象征著“百年好合”;“魚”字可取諧音,圖吉祥,象征“連年有余”;紅色象征著吉利,喜慶;數(shù)字“8”也被認為與“發(fā)財”有關(guān)…這些比較討消費者歡心的意象就可多多運用到廣告中去用。而像數(shù)字4,白顏色,烏鴉等等中國人比較忌諱的東西就應盡量避免出現(xiàn)在廣告語中。

(三)充分發(fā)揮產(chǎn)品輸出國的文化特色,并融合目標國的文化優(yōu)勢。

運用民族特色來宣揚產(chǎn)品,能形成獨特的廣告風格?!耙粋€國家,民族獨特的氣質(zhì),精神傳統(tǒng)、美學觀念以及特有的文字,圖案色彩,都能構(gòu)成跨文化廣告的鮮明個性,融合在廣告創(chuàng)作中,選擇目標國易理解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往往是避免其淹沒在大量廣告信息中的高招(葉敏,王華瑩,2005)”。中國的跨國企業(yè)在走向世界,向世界宣傳自己產(chǎn)品的同時,也要立足于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并發(fā)揚光大,因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在跨文化廣告中同樣有效。越是具有自己民族和文化色彩的廣告,反而更加容易激發(fā)起國際受眾的興趣和認同。就像第3o屆莫比廣告節(jié)上,廣州一家廣告公司選送的中國廣東移動通信“溝通從新開始(牽手篇)”的廣告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而該廣告就是把世界人民共同的對和平的追求和對兒童的愛護之情與中華民族固有的崇尚和平和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完美無瑕地結(jié)合起來,以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打動了評委,獲得了一致好評。同時,融合當?shù)氐奈幕瘍?yōu)勢對跨文化廣告的設(shè)計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麥當勞快餐店的廣告,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菜單,在法國配有香檳;在英國配有威士忌;在德國有啤酒;在中國配有紅茶。如此一來,麥當勞在宣傳美國通俗文化的同時,結(jié)合目的國的文化優(yōu)勢,更容易被該國消費者接受。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和交際觀導致了中西方廣告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巨大差異:中國的廣告主要以家本位為宣傳點,宣傳手法比較含蓄委婉;而西方廣告的訴求點大都以個人為本,宣傳手法相對大膽直白。因此本文提出跨文化廣告?zhèn)鞑⒁馊齻€方面:適當迎合當?shù)氐膬r值觀念;善于把握當?shù)氐乃季S方式;充分發(fā)揮產(chǎn)品輸出國的文化特色,并融合目標國的文化優(yōu)勢。從而使跨文化廣告達到它應有的宣傳目的。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九

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練習。語言是傳承文化的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有了語言的靈動性則變得更加豐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在文化、習俗、思維方面都有一些不同。學生如果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則不能夠徹底的理解英語知識,同時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中西方在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使得英語和漢語在文化內(nèi)涵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但向?qū)W生傳授基本的英語知識,還要使學生了解這些知識背后所隱藏的文化,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會學習很多關(guān)于動物的詞匯,但是中西方對于同一種動物會賦予不同的含義[1]。比如,對于“狗”這種動物,中國文化中一般用狗來表示貶義,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勢”等,而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狗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表示褒義,用來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賴的人,如“aluckydog(幸運兒)”“helpadogoverastill(助人渡過難關(guān))”,anolddog(老手)等。在中國文化中,“貓”代表了正義和勇敢,在很多動畫片中塑造的貓的形象都很機智并且樂于助人,而在西方國家,貓則代表著愚蠢和懶惰,如“copycat(盲目的模仿者)”“assickasacat(形容某人病的很厲害)”“l(fā)ikeacatonhotbricks(像熱鍋上的螞蟻)”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為學生滲透類似的文化差異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所學的內(nèi)容。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在新版的教材中越來越重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編寫新教材時也適當?shù)拇┎辶宋鞣降奈幕R虼耍谡n堂教學中,教師要將這些文化內(nèi)涵挖掘出來,使學生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更多的了解,并且能夠在交流中正確的運用這些文化知識。

比如在中國文化中,學生在稱呼教師時,不論教師的性別和年齡是什么,直接用形式加上老師就可以了。而在西方文化中,學生稱呼男老師要用“mr”,稱呼已婚的女老師要用“mrs”,并且要加上丈夫的姓氏,稱呼未婚的女老師要用“miss”,對于婚姻狀況不明的女老師可以成為“ms”。教師在學生學習英語的啟蒙階段應該堂學生認識到這些文化差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樂趣,使學生學會用英語正確的稱呼自己的老師。另外,中西方在節(jié)日方面也會有不同的習俗,在中國最主要的節(jié)日是春節(jié),而在西方國家則比較注重圣誕節(jié)。在西方國家的節(jié)日到來時,教師可以將教室裝點成節(jié)日的氣氛,并且?guī)ьI(lǐng)學生體驗西方國家在過節(jié)時的風俗習慣,使學生通過切身感受來體驗中西方在既然日方面的不同。同時,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也是不同的[2]。在中國,吃飯的時候一般都有很熱鬧的氛圍,大家在餐桌上交流談心或者相互夾菜,中國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菜都放在桌子中央一起分享。而在西方國家,吃飯的時候都比較安靜,每個人有屬于自己的實物,專心致志的用刀叉享受自己盤子中的美食。在學習與餐桌禮儀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展示西方國家用餐時的圖片或者視頻,并且教學生如何正確的使用刀叉,豐富學生的文化內(nèi)涵。

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逐漸向?qū)W生滲透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比如,在涉及到打招呼用語、贊揚他人的用語、表示感謝的用語等方面的知識時,教師都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做適當?shù)耐卣?,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教學之前,教師要進行認真的備課,將教材中包含的文化知識挖掘出來,并且根據(jù)實際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加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來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3]。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之相關(guān)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情境中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從而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比如,在學習與顏色有關(guān)的單詞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知來討論一下中西方在顏色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的認知。在學生討論之后,教師要為學生做出總結(jié),并且用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直觀的展示出來。如,中國人認為紅色是吉祥、喜慶的象征,在節(jié)日中經(jīng)常用紅色的裝飾品來裝點節(jié)日的氣氛,而在西方國家,紅色則被認為是危險、戰(zhàn)爭、流血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白色被認為是失敗、死亡以及愚蠢的象征,而在西方國家中,白色則代表誠實、純潔和幸運。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結(jié)論: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對于學生學習的英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的滲透,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懂得英語,學會運用英語,促進小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

中西方文化中的人際距離有多種差異,僅有對這些差異有所了解,才能減少交流障礙。該文對中西方文化中的體距和體觸行為進行了比較,并強調(diào)外語學習者應當對異文化的人際距離堅持敏感,注重提高跨文化理解力,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本事。

人際距離;跨文化交際;體距;體觸。

人際距離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一個重要領(lǐng)域。不一樣國家的人在談話時,對雙方堅持多大距離才適宜有不一樣的看法,談話雙方身體接觸的次數(shù)多少也因文化不一樣而各異。如果對不一樣文化中的人際距離理解錯誤,則會引起人際交往的障礙。錢敏汝(1997)認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障礙是影響人際交往的最高層障礙,而語言差異只構(gòu)成影響人際交往的最低層障礙。

美國人類學家hall(1973)認為,空間的變化會對交際產(chǎn)生影響,加強交際效果,有時還會發(fā)揮超過言語的作用。所以,要用外語進行有效的交際,了解對方文化的空間語言是必要的。

人際距離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包括人際間的空間距離,心理距離,社會距離,語用距離,文化距離等。

空間距離指圍繞在一個人的身體周圍,具有看不見的邊界的、不允許他人侵入的區(qū)域。人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所以與空間有關(guān)的交際規(guī)則,也會因文化的不一樣而不一樣。本文將從非語言交際的角度,對中西方文化中人際間的空間距離進行比較。以下將從體距行為和體觸行為兩個層面探討中西方人際距離的異同。

2-1四種體距。

體距,在人際交往中指人們在身體空間上相距的間隔。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個人空間。影響個人空間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別、年齡、個性因素、關(guān)系遠近和文化背景等。

hall(1982)以對中產(chǎn)階層北美人的觀察為基礎(chǔ),把交際者之間堅持的身體距離分為四種: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

在親密距離中,近者能夠沒有距離,遠者從6-18英寸。一般來講,美國中產(chǎn)階級認為在公眾場合不宜堅持親密距離。個人距離近者1.5-2.5英尺,遠者2.5-4英尺。在這個距離內(nèi),通常是談和個人有關(guān)的事情。社交距離近者4-7英尺,遠者7-12英尺。例如同事之間在談公事時,通常堅持在社交距離的近距離內(nèi)。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也大致堅持這個距離。如果是7-12英尺的距離,一般談論的都是比較正式的公事。公眾距離近者12-25英尺,遠者25英尺以上。例如進行公眾演講時,演講者和聽眾一般堅持這種距離。

hall認為這四種距離不僅僅存在于美國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也都存在,可是在不一樣的文化中具體的距離區(qū)域大小各有異同。

2-2中西方人際交往中體距的異同。

有關(guān)中西方個人之間距離的比較,中外學者都進行過相關(guān)的研究。美國學者布羅斯納安(1991)認為中國人之間的體距比西方人要小,并認為中國人的近體距離要比英語國家的人開放得多。他寫道:“英語國家的人在一齊時,如果有局外人走進18英寸的范圍,即使是在大庭廣眾之中,也必須會被看成是一種侵擾。中國人卻不必須有此感覺。他們看來,公開場合就是絕對的公開。”

中國學者潘永墚(1997)對于中國人講話時交談者之間的距離作了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中國人與英美人交談者之間的距離差不多。潘永墚發(fā)現(xiàn)中國人在朋友、熟人之間的個人交談,雙方距離在0.5~1米之間,一般社交活動中雙方距離在1.5米左右,對著人群講話都在3米以上。

經(jīng)過這些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人對個人空間越來越重視,中國人的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以及公眾距離都和北美人比較相近。但區(qū)別是,在中國人看來,公共場合就是絕對公開的,而美國人卻不這么認為。例如,筆者發(fā)現(xiàn),在美國的學生餐廳,如果美國學生走進他人約0.5米甚至是1米的近體距離,常常會說“imsorry”,表示歉意,美國人認為這是對他人的一種侵擾。而在中國,中國人一般認為公共場合就是絕對公開的,沒有必要因為走進旁人的近體距離而表示歉意。

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拉丁美洲人和阿拉伯人交談者之間的距離比北美、北歐之間的距離要近。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談時會湊得很近。而拉美人和美國人交談時,拉美人往往會向前靠近,美國人卻會向后退以堅持距離。英國人與意大利人交談時,意大利人往往不斷地向前靠近,英國人則不斷地后退。總之,不一樣的民族與文化構(gòu)成人們之間不一樣的空間區(qū)域,而人們交談時都是要堅持自我習慣的距離。

3-1接觸性文化和低接觸性文化。

有些民族的人身體接觸較多,有些民族的人身體接觸較少,所以文化能夠劃分為“接觸性文化”和“低接觸性文化”(胡文仲,1999)。

接觸性文化中的人在交往中身體接觸較多,包括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地中海地區(qū)(包括法國、希臘、意大利)、歐洲及中東的猶太民族,東歐及俄羅斯人,印尼人及西班牙血統(tǒng)的民族等;低接觸性文化中的人在交往中身體接觸較少,包括北歐大部、德國、英國和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族人以及日本人。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在公共場合的身體接觸也是比較少的,尤其是在異性之間,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此刻的情景也有所改變。

3-2公共場合體觸的文化差異。

中國人對于公共場合的身體接觸不敏感。在公共汽車、地鐵、超市或者大街上偶爾不慎碰到其他人,中國人常常認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會表示歉意,被碰到的人一般也都采取寬容態(tài)度。而英美人對于公共場合陌生人之間的身體接觸十分敏感,往往都極力避免,他們忌諱在擁擠的公交車或地鐵上與陌生人的身體有長時光的接觸,從人堆中擠過去更是大忌,并且被認為是極不禮貌的。通常情景下,偶爾不慎碰到其他人的身體,總要表示抱歉。如不及時表示道歉,對方的反應會很強烈。這與一些人口擁擠的中國城市的情景相當不一樣。以下的例子來自筆者對一位有過留美經(jīng)歷的中國教師的訪談。

這位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在美國期間,有一次和朋友在一座美國小城鎮(zhèn)的街道上散步,她朋友的胳膊不細心碰到了一個走過的美國人,可是他們沒有道歉,結(jié)果那個美國人憤憤不平地盯著他們看了很久,在走遠后他們?nèi)匀挥X察到身后有敵視的目光。事后他們對這次經(jīng)歷記憶深刻并深感不解。能夠看出,這次不愉快的經(jīng)歷是由于體觸行為的中美文化差異引起的。

另外,國外的調(diào)查證明英美人、法國人與拉丁美洲人在身體接觸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般關(guān)系的兩個人坐著談話時在一小時之內(nèi)觸摸對方身體的次數(shù)是:英國倫敦0次,美國的蓋恩斯維爾2次,法國巴黎10次,波多黎各的圣胡安18次。我國的潘永墚教授(1997)對中國人進行了類似的調(diào)查,發(fā)此刻公園中交談者體觸的次數(shù)平均是8次。

這說明中國人在公共場合的身體接觸比英美人次數(shù)多,但比法國人、拉丁美洲人次數(shù)少。

3-3社交性擁抱或親吻的文化差異。

在西方國家,家庭成員、關(guān)系密切的朋友在分別一段時光以后再次見面,或者在告別時,常常擁抱和接吻。這在西方國家是一種禮儀。依照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通常人們不會在公共場合擁抱、接吻。胡文仲(1986)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美國人看來只可是是屬于社交范圍的擁抱接吻,中國人往往會感到十分尷尬。雖然此刻中國大城市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戀人或者親友見面或分別時有時也會擁抱,但在比較偏僻的農(nóng)村地區(qū)仍很少見。有學者認為,習慣于擁抱接吻的華人對美國文化的其他方面也都比較適應,并能夠由此看出華人理解當?shù)匚幕某潭取?/p>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中美人際交往的誤例剖析。一位中國的訪問學者參加了美國大學的一個聚會,聚會結(jié)束后,多數(shù)人都擁抱道別。一位女士也過來擁抱這位中國訪問學者,但他立刻變得渾身緊張。其他女士注意到他的不安,都沒有過來擁抱他。但看著別人撇開自我相擁時,他不禁有局外人的感覺。這位中國訪問學者的尷尬可能會得到很多中國人的認同。盡管西方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中國的異性朋友仍然不習慣在公眾場合擁抱。對北美人來說,這位中國訪問學者對擁抱的不安反應則被理解為保守和不友好。

3-4同性之間體觸的文化差異。

按照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同性之間手拉手或者摟肩膀走路,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是能夠理解和允許的。在西方國家,兩個青年男子或女子手拉手在街上走路,往往會被認為是同性戀者,而異性間同樣的行為卻被視為自然。以下的例子是一個真實的中美人際交往的誤例剖析。

一個年輕的美國女外教在一所中國大學教英語,她常理解學生的邀請外出參加活動??墒窃谥袊煌〒頂D的街道上過馬路時,她常常覺得心驚膽戰(zhàn)。結(jié)果,過馬路時女生們就拉著她的手或挎著她的手臂,男生們卻羞于照顧。這位女外教覺得很別扭,以至于一到過馬路時就趕緊遠離女學生,因為這使她聯(lián)想到同性戀而深感不安。可是,中國女性間類似的身體接觸卻很平常,而普通關(guān)系的異性之間卻不習慣于身體接觸。

3-5有關(guān)觸摸孩童的文化差異。

在中國的文化中,觸摸小孩是一種親昵的舉動,成人能夠摸孩子的頭也能夠抱過來親吻。如果是朋友或者鄰居的孩子,人們會認為這是友好的表示??墒窃谖鞣?,除非是家庭成員或者極為親密的朋友關(guān)系,通常人們都不能隨便觸摸或者親吻孩子。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媽媽們常常會抱怨說中國人喜歡撫弄他們的小孩子,這種行為讓她們覺得很別扭和尷尬。雖然她們明白這種對孩子的觸摸是友好的表示,可是這種行為在西方文化里卻被認為是冒昧的、粗魯?shù)摹?/p>

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的本事,包括與異文化的合作伙伴的交際本事,不一樣文化間的合作本事,適應職業(yè)活動的本事,獨立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的本事,人際交往、組織和應變本事等。經(jīng)過中西方人際距離的文化差異的比較,我們能夠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培養(yǎng)體距行為的文化差異意識。外語學習者應當注意體距行為的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時,應當事先了解對方文化中人們在交往中的距離,交流時與對方堅持適宜的體距。

2)培養(yǎng)體觸行為的文化差異意識。外語學習者應當注意體觸行為的文化差異,在和不一樣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應當首先了解對方文化是接觸性文化,還是低接觸性文化,也應當學習對方文化中的體觸行為所表達的含義,同時也要避免一些對方文化反感的體觸行為。

3)對異文化的人際距離堅持理解和包容的態(tài)度。人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不一樣文化中人們的空間觀念也有所不一樣。差異構(gòu)成的原因往往和對方文化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背景、價值觀念等因素有關(guān)。在跨文化交際時,外語學習者對異文化的空間語言應當持有理解和包容的態(tài)度。

4)重視跨文化交際本事的培養(yǎng)。在學習外語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習對方的文化,并比較其和本國文化的異同,注意跨文化交際本事的培養(yǎng)。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中國人和西方人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需要意識到中西方文化中人際距離的諸多差異,才能減少由文化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從而進行更為有效的交際。外語學習者除了學習語言本身之外,還應當對異文化的體距行為和體觸行為堅持敏感,注重提高跨文化交際本事。

[1]錢敏汝。跨文化經(jīng)濟交際及其對外語教學的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4).

[2]hallsilentlanguage[m].n.y.:anchorpress,1973.

[3]綦甲福。人際距離的跨文化研究-論中國留德學生的人際距離體驗和跨文化學習[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2007.

[4]hallhiddendimension[m].n.y.:anchorbooks,1982.

[5]布羅斯納安。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比較[m].畢繼萬,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

[6]潘永墚。身勢語與跨文化理解[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1).

[7]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1.

[8]戴凡,smith,stephenlj.文化碰撞-中國北美人際交往誤解剖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一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的地理條件具有顯著的差異性,中國西方文化下孕育的各自的旅游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體現(xiàn)在不同的審美感受上。中國旅游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舒適,例如更關(guān)注山水景觀的人文美,注重抒情印象;為西方游客更愿意享受形式美,真實的感受光、色、空間的美感,在山水景觀中更關(guān)注景觀的自然美,側(cè)重描寫風景的對象。本研究主要就中西旅游審美文化的差異進行闡述。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審美要求,對同一景觀會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在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亦成為各個家庭生活活動的組成部分,旅游行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快,但旅游景點的建立要針對一定的游客群體,研究好群體的審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中國平原較多,陸地廣闊,而且相對較為封閉,適合發(fā)展農(nóng)業(yè)文明,屬于大陸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山地較多,沿海線長,適合發(fā)展航海業(yè),靠海洋謀生,屬于海洋文化,這就造就了現(xiàn)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特點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發(fā)展而來的,依靠海洋謀生,多變、廣闊的海洋條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穩(wěn)定的特點,人們大多個人意識強烈,追求自我,主動性高,不同的思想學派眾多。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依靠農(nóng)業(yè)為生,較為穩(wěn)定,被動性強,社會意識強烈,多注重人際交往。這種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旅游文化。

(一)旅游理念。

受中國文化熏陶的人們多享受旅游過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穩(wěn)內(nèi)秀,冒險精神弱,受家庭的影響較大,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具有強烈的冒險精神,征服欲強烈,他們向往大自然,渴望走進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們更喜歡去新奇的旅游地點,去他們未知的領(lǐng)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響。

(二)旅游目的。

中國人大多以家庭、事業(yè)為重,旅游不作為必需活動,是閑暇時放松心情和開拓眼界的一種方式,是培養(yǎng)與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時間。而西方人較看重旅游,認為旅游是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而工作是為旅游積攢資金而不是養(yǎng)家糊口,他們將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須要做的事。當然這與經(jīng)濟發(fā)達水平有關(guān),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

(三)旅游審美。

在旅游時對景觀的美感認識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愿意關(guān)注這個景觀所承載的意義、歷史、文化等,例如我國大多數(shù)出名的建筑都與名人志士有關(guān)系,說道那個省份,人們都愿意介紹該處是哪位名人的故鄉(xiāng)等。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更喜歡感受大自然切實的美感,感官能夠直接體會到的'美感,他們迷戀于景觀的形態(tài)、顏色、氣勢。并不過多關(guān)注它的由來、它的承載。這種審美差異的產(chǎn)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異,中國教育將就倫理道德,人們認為山水有著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與情操,影響后輩世世代代的人,同時也將人的品格和他們所喜歡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人們認為喜歡水得人多聰明、喜歡山的人多仁愛、好動的人比較聰明、好靜的人比較仁愛。人們愿意將景色與自我融為一體,進行自身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西方文化本就多變,各種思想流派并肩發(fā)展,景物多僅作為客觀的存在供人們欣賞。另一方面的差異是審美的表達,中國旅游者的審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展示出來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對審美對象進行具體的描寫將自己的審美感受表達出來。這一點通過畫家的風景畫就可以證明,中國傳統(tǒng)風景畫使用散點透視的畫作方式,主張表達景物的韻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線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畫中看到廣闊的景象,而西方油畫使用焦點透視法作畫,注重畫作與風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講求層次,光線的表達。造成這種差異是由于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注重風景所帶來的內(nèi)心感受,這是他們的審美重點,所以表達時更注重將這一點表達出來而忽略景觀的實物和細節(jié)描述。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人們更注重景觀本身,他們更愿意將帶給他們美好感受的景觀的真實情況表達出來,他們更多的觀察景觀本身,進而產(chǎn)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認識事物時注重邏輯思維而感性思維較少。最后要闡述的中西方審美差異使二者的審美目的不同。

三、我國旅游業(yè)概況。

我國的社會經(jīng)濟處于發(fā)展階段,貧富差距仍較大,旅游活動尚屬于較高收入人群的活動,再加上我國傳統(tǒng)文化以家庭、事業(yè)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對旅游的欲望較低下。我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并不樂觀。使國人認識到旅游的意義是能更好的體會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質(zhì)量,旅游行業(yè)建立各種適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適合不同旅游資金計劃人群的人進行選擇,不讓旅游成為人們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國旅游過程中還是能體會到外國人對國人有所歧視,我國相關(guān)部門應做好相應的工作保障國人的權(quán)利,降低辦理出境的門檻,當然,旅行者必須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出國旅游不僅是放松身心的過程,自己的行為也代表了國家的形象,不能為中國丟人。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國人的旅游需求會越來越多,國內(nèi)旅游業(yè)可適當加大發(fā)展力度,相關(guān)部門給與一定的支持,特別是注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文化古跡的保存。

四、結(jié)語。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發(fā)現(xiàn)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旅游行業(yè)的發(fā)展,導游可根據(jù)游客的文化修養(yǎng)選擇合適的旅游景點引導游客觀賞,有利于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經(jīng)濟效益,更加滿足了游客切實旅游欲望。旅游景區(qū)事先考慮主要的游客群體,針對他們的審美要求建立景區(qū)或優(yōu)化景區(qū),更吸引適合的游客群體,是景區(qū)更健康、更高效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華艷。淺談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12):80—81。

[2]鄭蓓媛,石麗萍,張東。淺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旅游文化的影響[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26(6):88—89。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二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與文明的快速發(fā)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來越多,中西方的交際活動也越來越多。在中西方的交際過程中,必然會產(chǎn)生文化方面的差異。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文化具有差異性,加之文化具有歷史性,是人類長期發(fā)展所積累下的物質(zhì),不同民族與區(qū)域都有著各自特色化的文化。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價值觀、道德標準以及社會禮儀與習俗方面。關(guān)注文化差異對交際活動的影響,通過有效認知文化促進交際活動有效性的提高,能夠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整合。

日常交際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交際不僅是語言的交際,更是文化上的交流。文化上的差異必然會體現(xiàn)在語言中,中西文化的不同,會讓中西方的語言交際存在理解上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對于交際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具體影響如下:

(一)稱呼上的差異。

西方國家在稱呼上與我國有著明顯的差異。在英美國家,小朋友可以直呼爺爺與奶奶的名字,而不是中國的爺爺奶奶。同時,長輩對晚輩稱呼時在其姓名前加個“小”字,表達對晚輩的疼愛,這在英美國家是極其不禮貌的行為。同樣,“老”字在中國的稱呼中也是經(jīng)常使用,一些關(guān)系親密的朋友不分年齡會稱對方為“老張”、“老王”等,年齡較大的人也會這樣稱呼,在中國,這樣的稱呼會讓人覺得十分親切,但在英美國家卻不是這樣的。在中國,無論是家庭成員還是鄰居,都可以用哥哥,姐姐進行稱呼,但是英美國家,無論性別、年齡,都可以直呼其名。

(二)寒暄上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在傳統(tǒng)寒暄的交際中也有著明顯的不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在打招呼方面都有著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中國人見了面,會有意無意地尋問對方“你吃過了嗎?”或者“你這是去哪兒?。俊?,以此作為打招呼的方式,其實心里并沒有真正期待對方給自己一個高質(zhì)量的答復。在寒暄中,也經(jīng)常會問到對方的年齡、婚姻以及個人薪酬問題。但是,這在英美國家都是被人極其反感的聊天內(nèi)容,如果和他們談及這些,他們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西方人喜歡用與個人不太相關(guān)的事物打招呼。他們見了面,都會聊一聊天氣或者政治問題,總之與個人問題無關(guān)的事情都可以拿來寒暄。這就使得中西方人在交際過程中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誤解。

(三)贊揚上的差異。

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大多比較委婉,經(jīng)常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直接說出來。在得到他人的贊美時,中國人比較謙虛,雖然內(nèi)心接受了這份贊揚,卻不會當面大方地承認。在接受贊美時,中西方人會有不同的反應,且在用詞方面存在差異。當中國人受到他們贊美時,會在第一時間說“哪里,哪里,您過獎了”。而西方人聽到他人的表揚,都會大方地說“謝謝”。在中國人眼中,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在西方人眼中,被人贊美是一種樂事。

(四)道別上的差異。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有著不盡相同的方式。受到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與他人道別時,都會送一段距離,將客人送到自己愛門口,甚至送到更遠的地方。被送人的會說“請留步”,主人會說“慢走或者經(jīng)常來”。在西方人眼里,這些禮貌用語都會被理解為邀請,如果對西方人說“再來”,他們會認為自己得到了邀請。英美國家的人在道別時,一般都是用微笑或者手勢說再見,沒有太多的禮節(jié)與語言。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三

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紅包是一種裝錢的特殊紅色小紙袋。這是中國人在春節(jié)時由父母或朋友送給小孩的禮物。紅色也可以送給沒有結(jié)婚的親戚或朋友。未婚的職員同樣也希望從老板那里得到紅包。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如婚禮或關(guān)系親密的親人朋友生日時,也會送紅包。紅包里的錢可以是幾元,也可以是一大筆。

俄國人社交中講究送禮,尤其是親戚朋友之間。禮物選得合不合人心意很重要,禮物的價格倒在其次。設(shè)計新穎、制作精美又有一定紀念意義的禮物,像旅游紀念品就廣受歡迎。去人家里做客或參加聚會,俄國人通常送鮮花、糖果或小紀念品等。對俄國人來說,直接送錢給他們是一種侮辱。

對于澳大利亞來說,社會交往中,給主人/女主人贈送一份小禮物是比較得體的做法。通常,這種禮物是酒、巧克力、花等等,不必包裝。其他在生日、周年慶、婚禮、領(lǐng)洗禮等場合贈送的禮物輕重要依你們的關(guān)系而定。

對西方人而言,圣誕節(jié)的精神是向周圍的人表達關(guān)愛。因此,圣誕節(jié)可算得上是最重大的送禮節(jié)慶了。禮物大多數(shù)是寫滿祝福與問候的圣誕卡,但小卡片鋪天蓋地、漫天飛舞,表達了濃濃的關(guān)愛之情。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四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jié)、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讓菜,在美好事物面前,體現(xiàn)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xiàn)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表現(xiàn)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但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diào)。

有人形象地說:如果說中餐文化像是一首混聲大合唱,那西餐就像是一支浪漫的小夜曲;如果說中餐充滿了一股陽剛之氣,那西餐則富有一種陰柔之美;中餐營造的是一種公眾交友的場所,而西餐則是在制造私密幽會的空間。從此可見中西餐飲食文化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的模糊。營養(yǎng)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的共識,也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基礎(chǔ)。在世界科技騰飛與國際交往不斷加強的今天,豐富的生活和新鮮的思想為千年的中西方飲食文化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中國飲食帶著中華民族文化神韻逐步走向世界。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五

首先我們最能一目了然的就是中西文化在婚禮上,使用的顏色的差異,在中國結(jié)婚是喜慶的代表色的大紅色,希望新人能夠紅紅火火、吉祥如意。

但是在國外結(jié)婚的代表色彩是白色,純潔的白色,代表了新人純真的愛情,因為白色代表的是天使,也是祝愿新人婚后像天使一樣生活的美好幸福。

2.儀式差異。

其次,就是婚禮上儀式的區(qū)別,比如在中式婚禮中父母環(huán)節(jié)是很重要的,需要新人雙方給父母行叩拜禮,敬茶等,這傳揚的是中國的孝道,結(jié)婚是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以及新人互相講過對方的父母,正式認門,是非常重要的儀式。

而西方國家是沒有叩拜禮敬茶這些環(huán)節(jié)的,我們在婚禮上能看到的關(guān)于父母的環(huán)節(jié)其實就一個,而且還只能看到父親,就是父親在進場的時候,女兒挽著父親的手,父親親自將女兒待到新郎面前,將女兒交給對方,希望新郎能像自己一樣去愛護呵護自己的女兒。

3.服飾差異。

中國與西方結(jié)婚,服飾上的差異也是巨大的,例如在中國基本采用的是唐裝或者是漢服,女性穿著就是鳳冠霞帔、秀禾服、旗袍等等,男士一般都是唐裝或者漢服的馬褂新郎服。

在西方新娘服飾禮服、婚紗,一般情況下都是婚紗,近年來我國也很多穿婚紗結(jié)婚的,男士就是西裝,在重要場合男士的服裝都是西裝,是最得體最隆重的服飾。

4.總結(jié)。

如果是一一列舉的話肯定還有很多很多,但是近年來的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發(fā)展,互相之間的借鑒采納,形成了很多結(jié)合式的婚禮新形勢,比如年輕人喜歡西式也喜歡中式的,在迎親時候采用中式婚禮格調(diào),酒店儀式的時候采用西式婚禮,這也是很好的結(jié)合,也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多元化的文化時代。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六

摘要: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本文主要討論中西文化在謙虛方面存在的差異。首先闡述了學者們對謙虛的不同理解;之后分析了中西文化在謙虛方面存在差異的表現(xiàn);最后簡述存在差異的原因。

關(guān)鍵詞:謙虛;文化差異;禮貌原則。

引言。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條至理名言人盡皆知。在中國,謙虛是個人美德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為人處世,我們希望別人謙虛,自己也盡量做到謙虛。謙虛是我們所遵循的準則。謙虛也是西方文化中很重要的內(nèi)容,其具體表現(xiàn)卻有別于中國。

1.學者對謙虛的不同理解。

著名語言學家leech認為,謙虛是適用于世界各文化的禮貌原則。在所有文化中,謙虛都被看作是禮貌的表現(xiàn)。盡管如此,禮貌原則在不同文化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leech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謙虛準則時存在程度上的差異。他認為東方有些文化社團比西方國家有更重視謙虛準則的傾向;操英語的文化社團(尤其是英國)更重視策略準則和反語準則。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東方人和西方人對謙虛的不同態(tài)度。當人們受到贊揚時,講英語的人一般都說“thankyou”以示接受,他們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積極面子,因而是禮貌的。

顧曰國(1992)把“貶己尊人”概括為中國的禮貌原則之一。何兆熊(1995)認為,把謙虛理解為自我貶低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講漢語的人一般貶低自己,否定贊語的真實性,以示謙虛。不同文化中遵循謙虛的程度是不同的??傊t虛即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差異性。

中華民族自古以謙虛為美德。中國古代有關(guān)謙虛的名言很多,如:“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滿招損,謙受益?!钡鹊取,F(xiàn)代漢語中也有不少關(guān)于謙虛的`成語或詞語,如:“謙虛謹慎”,“謙誠”,“謙恭”等。

2.1在稱呼語方面的差異表現(xiàn)。

謙虛在漢語稱謂語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在指自己或自己一方時,多用謙辭;在指聽者或涉及聽者的事物時,多用敬辭。常見的謙辭有:家﹑舍﹑小等?!凹摇币话阌糜诜Q呼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齡大的人,如:家父,家母。“舍”用于稱呼比自己輩分低或年齡小的人,如:舍弟,舍妹?!靶 庇糜谀晟傥槐暗娜说淖苑Q或他稱,如:小女,小兒。其他謙稱還有愚兄,卑職,拙作等等。中國古代還有其他幾種表示謙稱的方法,如,以己自謙,以不德自謙,以晚輩自謙。

與謙稱相對,漢語中常用敬辭來稱謂對方,這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謙虛。常用的敬辭有:貴﹑尊﹑令、高等。例如:貴姓,尊容,令愛,高齡。此外,稱呼者還需表明其敬卑和謙驕態(tài)度。其復雜性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光怪陸離,現(xiàn)代中國青年也感到眼花繚亂。下面這則笑話可以說明漢語稱呼語的復雜性。

甲:你家父今年幾歲啦?

乙:令尊今年六十有三。雖是妙齡,近來龍體欠安。

甲:哪日一定到寒舍看望。

乙:歡迎。府里賓客至上。

這令人捧腹的笑話問題很多,但并非“妙齡”,“龍體”等詞的誤用另人發(fā)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稱呼”,“敬詞”等方面錯的一塌糊涂。譬如“家父”,“令尊”用顛倒了,謙稱自己居住的“寒舍”與尊稱對方的住宅“府里”來了個張冠李戴。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的價值觀沖擊并取代了傳統(tǒng)的價值觀,一系列中性稱謂詞出現(xiàn)并廣泛使用。相比之下,英語的稱謂系統(tǒng),單就稱謂詞語而言,比漢語簡單的多。受平等價值觀的影響,古英語中的一些尊稱如lord,lady已很少使用。整個禮貌稱謂系統(tǒng)趨向簡明化。如:mr.、mrs.等已成為一般性的稱謂方式。西方稱謂系統(tǒng)中的宗法觀念比較淡漠,民主的成分比較突出。整個禮貌系統(tǒng)強調(diào)人與人的平等?!澳恪本褪莥ou,“我”就是i/me,“你的”就是your/yours,“我的”就是my/mine,不論上下尊卑。

2.2在具體言辭中的差異表現(xiàn)。

謙虛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常常自我否定來示謙虛。當受到贊揚時,自己卻貶損自己。在受到別人恭維時,中國人習慣用一些謙辭來應酬。當有人夸你漂亮時,你多半會說“哪里有你漂亮?!敝惖脑?。當這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西方人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中西之間跨文化的接觸很可能以失敗而告終。

中國人取得成績受到表彰時,往往要謙虛幾句:“這點兒成績不算什么”或者“我的成功歸功于上級領(lǐng)導的關(guān)心”等諸如此類的話。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從不把自己的成績歸功于別人。他們會說“這是我應得的?!彼麄冋J為,貶低自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

賈玉新(1997)對中西文化中的恭維語反應方略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國人在拒絕和貶低恭維語的語義內(nèi)容方面遠遠高于美國文化,而在接受和欣賞方面又低于美國文化。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夸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中國,人們很少夸家人而是貶低他們。中國人常常以否定別人贊揚或自貶以示禮貌。

2.3在其他場合下的差異表現(xiàn)。

中國人在請客之前,主人總說:“我也不會做菜,不知和不和您口味。”真正把對自己的貶損夸大到了極限,以示禮貌。這是因為“自卑而尊人”是漢文化中禮貌的核心。而西方人對此會產(chǎn)生誤解:既然你邀請我到你家吃飯,為什么不做好飯菜?客人會覺得沒面子。在西方,主人會說:“希望您吃好”之類的話,他們從不貶低自己的烹飪技術(shù)。

在贈送禮物方面也有差異。在中國,送禮物的人常說:“小意思,不成敬意”,“真拿不出手”。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不好的禮物給別人。在西方,送禮的人一般會說:“希望你能喜歡。”之類的話??傊袊肆晳T貶低自己所送的禮物,而西方人往往表現(xiàn)出欣賞所送的禮物。

3.存在差異的原因。

謙虛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差異。影響中西謙虛差異的根源是什么那?

漢文化謙虛概念的形成與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國的封建制度長達兩千多年,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是中國封建文化的基本形式和內(nèi)容。孔子主張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正名”就是要維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馮友蘭,1980)。這種宗法等級制度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正是“禮”的核心內(nèi)容。“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式的中國禮貌特征正是儒家思想的產(chǎn)物。“禮”的概念延續(xù)至今,“卑”的成分已逐漸消失,但是“自貶”和“自謙”仍然是中國謙虛的主要特征。

在以個人主義為中心,以平行關(guān)系為取向西方社會,人們崇尚自由和平等,人際之間的關(guān)系是平行的,不存在上下尊卑。因此,謙虛表現(xiàn)得不十分突出。

4.結(jié)論。

中西文化均視謙虛為禮貌,但兩種文化中謙虛的內(nèi)涵及其在本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相差甚遠。因此,在同西方人交流時,應注意其差異,做到謙虛適度:既彬彬有禮,又不卑不亢。不以本族文化的價值觀去衡量對方的言行舉止,做到相互理解,以利于交往的順利進行。因此,注意謙虛在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跨文化交際也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七

引導語: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跨國交際日益增多,禮儀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與融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跨國交際日益增多,禮儀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涌入,中國傳統(tǒng)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因此了解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并與西方禮儀進行有效的融合,探求建立適合我國當代的社會禮儀文化體系方能消除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產(chǎn)生的誤解,以達到中西方交流的順利進行。本文從剖析中國傳統(tǒng)禮儀當代價值,淺析當代奧運禮儀先鋒,以及分析中西禮儀差異的影響因素著手,著重從社交禮儀、餐飲禮儀、婚俗禮儀、商務禮儀等方面介紹中西禮儀差異,進而探討中西禮儀文化合理有效的融合,避免陷入中西方各國間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間的碰撞而引起的某些誤區(qū),最終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境界。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經(jīng)濟的全球一體化和信息共享的網(wǎng)絡(luò)化把現(xiàn)代人領(lǐng)到了一個無限伸展而又不斷濃縮的空間,這就是地球村。在這個有著60億居民的村莊里,交往和溝通日益頻繁,說服和理解越發(fā)重要,其中,作為公關(guān)“第一印象”的禮儀就更顯得不可或缺。

而今天的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無論是物質(zhì)、精神還是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迫切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tǒng)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tǒng)一的“先行軍”,因此如何發(fā)揚傳統(tǒng)禮儀,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應當成為人們思考和探討的話題。由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禮儀講究,這就要求我們要了解學習不同的文化求同存異,同時尊重各自的禮儀文化,以避免因不了解而造成的誤會和障礙。加強溝通與認識,促進不同文化相互理解與認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禮儀教育在我國愈益普遍。熟悉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禮儀差異對于中西方在各個領(lǐng)域的交流與友好交往中避免誤會、尷尬與不必要的麻煩都有現(xiàn)實和深遠意義。同時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禮儀的差別,將有助于我們跨出國門,有助于我們同西方的交流與合作,有助于我們樹立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中西方的禮儀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漸接受了東方文化中重感情的合理因素,中國人也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進文明的禮儀和交往方式。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fā)展。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為了更好的世界溝通與交流,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參與了對中西方禮儀文化的研究。

從參考文獻來看,中國學者對中西方禮儀研究的較多較具體。但更多的側(cè)重于研究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例如(1)金品卓的《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從交際方式、餐飲禮儀、服飾禮儀、個人人生觀、社會習俗、等級觀念等方面介紹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2)鄧慧的《論中西方文化對禮儀的影響》就社會交往方式、個人人生觀、法制觀念、社會習俗、等級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具體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對禮儀所產(chǎn)生的影響。(3)任雪萍的《中西方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禮儀的差異》分別從招呼語、稱呼語、握手禮節(jié)、致謝語、色彩語、介紹禮節(jié)六個方面論述了中西方禮儀的差異。(4)林逸的《英語學習中的中西禮儀差異》從中西禮儀差異的角度探討了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5)吳愛寧的《中西禮儀差異探析》則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在稱謂與稱呼、見面、宴客、女士優(yōu)先等五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的禮儀形態(tài),并探析了中西禮儀差異的文化根源在于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差異。(6)也有許多學者則選取禮儀中的某一個方面深入研究中西方禮儀的差異。如宋繼紅的《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禮儀對比研究》從跨文化角度,以對比分析的方法從稱謂、問候語、介紹、拜訪和送禮五個方面對社交禮儀進行了對比研究,指出了影響中英文化交際禮儀差別的'主要原因有:平等與等級觀念、時間概念、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面子問題。張燕的《中西社交禮儀的差異》以英美國家作為西方文化的代表,來比較中西方文化在社交禮儀上的差異,并從文化背景和價值觀探討差異形成的原因。張彩霞的《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的飲食禮儀差異》從不同的餐具、時間取向和座次安排三個方面對中西方飲食禮儀進行比較。lin yeyun 在,foreign business etiquett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中則針對中西方商務禮儀進行了比較并指出了商務交往中禮儀的融合(7)李曉軍的《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與融合》是眾多文獻中較少提到融合的一篇。在語言、餐飲、服飾等方面談論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的基礎(chǔ)上,進而探討中西禮儀文化合理有效的融合,從而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化。在此篇文獻中作者也只是稍微提到了融合,但并沒有對中西禮儀文化融合做具體的分析與介紹。

就目前研究狀況而言,外國學者就中西禮儀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更多的側(cè)重于從文化角度論述禮儀。例如robert cummings neville 的olympic games and the power of ritual.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大前提下,追溯禮儀與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的基礎(chǔ)上,論述禮儀的力量,以及奧運會的禮儀品質(zhì)----世界和諧的象征。另一西方學者mattarmp的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從parties, three meals, traveling 等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中描述了中西文化及應注意的禮儀,細致入微的描寫給中西方交際提出了許多建議。

同時,在所有的研究中,無論是國內(nèi)學者還是國外學者,只是稍微提到中西禮儀的融合,所以這方面的參考文獻不是很多。并且由于對每個研究的視覺不同,同樣的研究對象也有不同的插入點和研究重點。所以研究有待更加深入、更加細致。隨著地球村的形成,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于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給予更高的關(guān)注,以促進國際間的溝通與交流,最終促進世界和諧發(fā)展。

禮儀文化是個較為廣泛籠統(tǒng)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在探析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與融合時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對象以較為籠統(tǒng)的方式概括研究成果并加入自己的一些見解。同時,從當前的研究狀況來看,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研究甚少,本文在分析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的基礎(chǔ)上,尋求中西禮儀文化融合的契合點,正視中西禮儀文化融合的機遇與挑戰(zhàn),避免陷入盲目接受西方禮儀、舍棄中國傳統(tǒng)的誤區(qū)。提醒我們,在大力倡導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仍有必要對傳統(tǒng)禮儀進行全面反思,加以清理,弄清摒棄什么和繼承什么,并結(jié)合西方禮儀的橫向借鑒與融合,以適應新世代的要求。

另外,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比研究的是西方禮儀,國際交往中要遵循的國際慣例,和我國的傳統(tǒng)禮儀還有一些差異。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有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明,有五千年的禮儀文化。生活在這樣一個禮儀之邦里,我們受到禮儀文化的熏陶與涵養(yǎng),自身就帶有中國傳統(tǒng)禮儀。因此在研究西方禮儀文化時,體現(xiàn)一個現(xiàn)實的研究難題,地區(qū)的差異使得我們不能更好的深入了解西方禮儀文化的精髓,不能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同時在當代體現(xiàn)出來的中國傳統(tǒng)禮儀自身的缺陷,在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下,我們應該面對現(xiàn)實,克服交際障礙,實現(xiàn)通暢而又有效的跨文化溝通。為了達到更好的世界溝通與交流,所以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八

我們和西方人在對待贊美的態(tài)度上大不相同。別人贊美的時候,盡管內(nèi)心十分喜悅,但表面上總是表現(xiàn)得不敢茍同,對別人的贊美予以禮貌的否定,以示謙虛:“還不行!”、“馬馬虎虎吧!”、“那能與你相比?。 ?、“過獎了!”等。

而西方人對待贊美的態(tài)度可謂是“喜形于色”,總是用“thankyou”來應對別人的贊美。

2、待客和做客。

我們和人相處的時候,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為別人著想。這表現(xiàn)在待客和做客上,盡責的客人總是盡量不去麻煩主人,不讓主人破費,因而對于主人的招待總是要禮貌地加以謝絕。比如,主人問客人想喝點什么,客人一般會說“我不渴”或“不用麻煩了”;主人在餐桌上為客人斟酒,客人總要加以推辭,說“夠了,夠了”,而事實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氣而已。所以,稱職的主人不會直接問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動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積極地給予滿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總是不停地給客人勸酒勸菜。所以,中國人的待客和做客場面往往氣氛熱烈:一方不停地勸,另一方則不停地推辭。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無需客套。當客人上門了,主人會直截了當?shù)貑枌Ψ健跋牒赛c什么”;如果客人想喝點什么,可以直接反問對方“你有什么飲料”,并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飲料;如果客人確實不想喝,客人會說“謝謝!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會問客人還要不要再來點,如果客人說夠了,主人一般不會再向客人勸吃請喝。

3、謙虛和自我肯定。

我們一直視謙虛為美德。不論是對于自己的能力還是成績,總是喜歡自謙。如果不這樣可能會被指責為“不謙虛”、“狂妄自大”。比如,中國學者在作演講前,通常會說:“我學問不深,準備也不充分,請各位多指教”;在宴會上,好客的主人面對滿桌子的菜卻說:“沒有什么菜,請隨便吃”;當上司委以重任,通常會謙虛地說:“我恐怕難以勝任?!?/p>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沒有自謙的習慣。他們認為,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承認,首先必須自我肯定。所以,他們對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績總是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宴請的時候,主人會詳盡地向客人介紹所點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歡;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時候,他們會感謝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十九

花轎停后,新郎手執(zhí)弓箭,分別向天、地、新娘空射三箭,意喻舉箭弓逢兇化吉。這個古老的習俗傳說可以去除新娘身上的邪氣。

另一層含義是給新娘一個下馬威,提醒她成為媳婦后要恪守婦道,做一個賢良淑德的好媳婦。

為什么要跨火盆?

新郎和新娘共同跨過了火盆,意喻辟邪,祈求婚后的日子紅紅火火。跨火盆的傳統(tǒng),相傳是為了阻礙“跟尾鬼的”跟蹤,鬼魅怕火,無法跨過火盆。

為什么要跨馬鞍?

流行于漢族地區(qū),尤以唐、宋為盛,后世沿之。鞍”與“安”同音,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門檻上,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

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后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這時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的意思。

為什么要挑蓋頭?

這個儀式是我們最熟悉的洞房花燭夜里的第一要事。新郎要用秤桿挑下新娘頭上的蓋頭,蓋頭揭下后,新郎要用手撫摸新娘的頭發(fā)。

秤桿揭蓋頭,意喻稱心如意,撫摸頭發(fā)象征白頭偕老。

為什么要踩瓦片?

歲歲平安踩瓦片,代表過去如碎瓦一般,要重新開始一個新生活。比喻過去時光如瓦之碎。

另外的意思是,古時候人們重視男孩,踩碎瓦片的原始意義就是希望新娘不要弄瓦,也就是希望多生男孩。

為什么要拜天地?

拜堂也稱“拜天地”。古代婚禮儀式之一。中國婚禮儀式。又稱拜高堂、拜花堂。

舊時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后,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tǒng)稱為拜堂。唐代,新婚之婦見舅姑,俗名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一共有三拜。

為什么要喝交杯酒?

用兩個紅線連接的酒杯喝交杯酒,在婚禮上叫作“鳳凰三點頭”?!耙稽c頭”各飲一口,“二點頭”夫?qū)⒈芯迫谷肫薇拮釉賹⒕破椒纸o夫?!叭c頭”夫妻交換杯子飲盡。

喝交杯酒象征此后夫妻連為一體,婚后相親相愛,同甘共苦。

婚禮,不是讓新人在臺上表演,而是在古老而傳統(tǒng)的婚禮儀式下,互相許下一輩子的諾言。

當我們婚后的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回憶起年輕時的羞澀,結(jié)婚時的浪漫,親友的祝福……一定會洋溢出幸福的喜悅。

西式婚禮。

為什么要封紅酒?

國外流行的儀式,婚禮當天,給對方寫一封情書,把紅酒和情書封在盒子里。直到有一天,你們吵架甚至要鬧離婚的時候,你們一起打開盒子,各自倒上一杯紅酒,去不同的角落,喝著紅酒,讀對方當時寫的情書,回想起結(jié)婚時那份甜蜜,記起彼此之間的那份感情,“人生若只如初見”大概就是這個感覺吧。

為什么要拋捧花?

這個傳統(tǒng)源于英國早期,在婚禮上,賓客們常常爭奪新娘身上的飾物或衣服碎片,以求帶來好運,后來演變成為扔捧花的習俗。接到捧花的女賓客會得到好運,成為下一個披上婚紗的人。

為什么新郎要抱新娘跨門檻?

古羅馬的新娘為了表示舍不得離開娘家,必須由人拖著越過新居的門檻。此外,民間還傳說門檻上有邪靈環(huán)繞著,因此為了保護新娘,就必須把新娘抱起來,跨過去。

婚禮上為什么要點燭臺?

燭臺是中西方共有的一種儀式,西式婚禮中的蠟燭分別代表新郎和新娘各自家庭;生命延續(xù):中國自古便有傳遞“香火”之說。

具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代表珠聯(lián)璧合,代表著兩個家族的融合。二是代表香火的延續(xù),比較講究的婚禮雙方母親會一起點燃圣火傳遞到新郎新娘的手中。三火代表著希望,代表著新人的前途一片光明。

為什么要倒香檳塔?

香檳,是法國東北部馬恩河谷的一個地名,它成為著名的香檳酒產(chǎn)地已有2000年的歷史。由于香檳的成長是在瓶中或在罐中發(fā)酵形成的,發(fā)酵生成的二氧化碳氣充滿酒瓶,使瓶中壓力增大,所以在拔除栓頭時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響。香檳酒也因此成為喜慶宴上不可或缺的酒類之一。

香檳酒塔寓意:一層層的杯子疊成的香檳寶塔代表著新人婚后生活節(jié)節(jié)高。兩位新人打開香檳倒入多層杯塔內(nèi),共同開啟愛的源泉,愛情甜蜜、地久天長、步步登高。。。。。。

為什么要切蛋糕?

自羅馬時代開始,蛋糕就是節(jié)慶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個時代,婚禮結(jié)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折斷一條面包。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麥象征生育的能力。而面包屑則代表著幸運,賓客無不爭著撿拾。

依照中古時代的傳統(tǒng)習俗,新娘和新郎要隔著蛋糕接吻。后來,想像力豐富的烘焙師傅在蛋糕上飾以糖霜,也就成了今天的美麗可口的結(jié)婚蛋糕。新郎與新娘一起握著刀,并且一起一刀將蛋糕切開就可以了,在西方蛋糕的寓意與中國的早生貴子一樣。

為什么要交換戒指?

最早的結(jié)婚戒指起源于古埃及。當時訂婚和結(jié)婚戒指同屬于契約的一部分,結(jié)婚戒指戴在新娘的無名指上,表示新娘對丈夫的忠誠與順從。

而第一枚鉆石結(jié)婚戒指的出現(xiàn)是相傳是在1477年,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一世為法國公主瑪麗的美貌及優(yōu)雅的氣質(zhì)所傾倒,送了一枚鑲有鉆石的戒指給公主,代表他的心他的愛情始終堅定,美麗的鉆石戒指最終打動了公主的芳心。此后,這個贈送鉆戒訂婚的傳統(tǒng)便開始在西方流傳。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篇二十

摘要:在跨文化交際中,面對陌生文化,因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不同,交往過程中難免發(fā)生文化沖突。筆者對中西餐桌禮儀進行簡單的對比,以便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shù)皿w地進行交際。

關(guān)鍵詞:差異;餐桌文化。

進入21世紀以來,跨文化交際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餐桌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異和不同,可以使人們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探究其文化底蘊,提高跨文化意識。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一)中國餐桌文化。

在中國,就餐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中式菜肴上菜的順序第一道菜是湯,緊接著是主食辟如干飯,再則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來促進消化。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主要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不可用筷子敲擊其他物品,更不可以用筷子對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子去取一塊食物時,應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要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西餐菜單上有四或五大分類,分別是開胃菜、湯、沙拉、海鮮、點心等。上菜順序一般是頭盤和湯,魚類菜肴(副菜),肉、禽類菜肴(主菜),蔬菜類菜肴(沙拉),最后是甜點和咖啡。使用刀叉時,從外側(cè)往內(nèi)側(cè)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塊,用叉子往嘴里送。用刀的時候,刀刃不可以朝外。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排放在盤中,表示已經(jīng)吃完了,可以將這道菜或盤子拿走。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拿叉,但需要做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要拿著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要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

不要在餐桌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時打嗝是大忌。取食時,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請別人傳遞,不要站起來。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別太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就餐時不可以狼吞虎咽。對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要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

西方人即使請客吃飯,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中國文化則認為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群體的.共同意志,因此中國人愛聚餐、喜共食、講和合。

(一)飲食觀念的不同。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想飲食觀。這種理性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卻大大阻礙了如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西餐講究營養(yǎng)、菜色的搭配,講究餐具與服務,但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diào)和,各是各的味,較為單一。

而在中國的烹調(diào)術(shù)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這也是中餐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yǎng)價值?!懊褚允碁樘臁钡暮蟀刖涫恰笆骋晕稙橄取?,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使不夠營養(yǎng)成為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協(xié)調(diào)唯獨,度以內(nèi)的千變?nèi)f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于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

(二)入座位置的不同。

在中國,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圓形的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一般是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有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而在西方,一般說來,面對門的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之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女主人左邊的座位是第三主賓席,男主人的左邊的座位是第四主賓席。

(三)餐桌上用語的差異。

中國人熱情好客,請客吃飯時一般都要菜肴滿桌,但無論菜多么豐盛,嘴上總要謙虛的說:“沒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隨便吃點?!比欢?,當英美人聽到這樣的客套話,會覺得很反感:“沒什么吃的,又何必請我?菜做得不好,又為什么要拿來招待我?”按照中國的習俗,為了表示禮貌,習慣上會一再勸客人多吃點,而中國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餓,嘴上卻說:“我飽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沒那么講究,簡簡單單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時,一般主人會說:“helpyourself,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個人意志,一再問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強塞食物給客人,是很不禮貌的。所以,當主人給你添菜或問你要什么時,如果你想吃的話,可以直截了當?shù)幕卮鹫f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間,一定要贊美主人所準備的食物好吃,稱贊主人的手藝好,否則不管你吃得多飽,主人都不會高興。

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歸根結(jié)底還是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差異。文化促進飲食的形成,飲食反映出各國的文化。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世界的交流而變得模糊。中西方餐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結(jié)合,使兩者更趨于完善、科學。

參考文獻: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j].中華活頁文選(初二),2009(10):5-7.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35321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