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質(zhì)是在研究事物時,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了解它們的組成、結構和性質(zhì)。學會管理時間,合理分配各項任務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以下是一些總結范文,它們或許能給你帶來靈感,幫助你寫出一篇完美的總結。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一
我想說的就是,是致良知四合院改變了我,通過學習,我認為我的生命狀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我認為我收獲了很多,可以這么認為:假如有高人說,要把我變回沒有學習前(兩年半已前)的我,需要什么條件?那我我的答案是,不管給我多少錢,不管給我多少利益,我也不會走回兩年半前的我。
在沒學之前,生意上沒有多大的進步。做人整天穿著“皇帝的新衣”,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奉承的話滿天飛,假話連篇;在取得的了一些成績后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傲慢自大,好為人師,自私自利,也不知也不明很多時候自己的快樂已經(jīng)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在不知不明中傷害了家人朋友社會,愛之不知怎么以道,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成人之惡,不知不覺中教壞了多少人??傊?,不明與貪欲一直是障礙我煩惱和事業(yè)停止不前的原因,也就是一直以來從來沒有過在心上建設過自己。之前所取得的小小的“成功”,也只是暗合道妙而已。
通過兩年半左右的學習,邊學習,邊踐行心道德事四部曲,從建設自己,建設心靈品質(zhì),開發(fā)心靈寶藏開始?,F(xiàn)在自己的煩惱少了很多,看待困難和問題簡單了。正如四合院老師說的,心大了,事就小了。
當我明白人生的重大秘密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后,我的自信心強大了,因為本自量足,一直都有。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二
王陽明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那是因為他有一門很厲害的學問。這門學問,如果我們能學會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這就是致良知的大學問。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實踐磨礪。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nèi)在力量?!爸隆北旧砑词羌嬷嫘械倪^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
這在王陽明身上體現(xiàn)的最充分。當時寧王造反,王陽明原本有其他任務在身,但他毫不猶豫前往平叛。此時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勢波詭云譎,很難說誰成誰敗。朝廷官員不愿開罪寧王,也都選擇明哲保身,只有王陽明知難而上。他也不是沒有擔心,他甚至讓家人在自己家門外環(huán)布柴草,說一旦事敗,絕不肯被俘,全家舉火自焚。說明當時形勢何其嚴迫。
但是王陽明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為“致良知”,聽從內(nèi)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行為準則、行動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xiàn)。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樂人生的法寶。
在王陽明看來,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道德經(jīng)》里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yè)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欲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緊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實現(xiàn)真正明了,獲得圓滿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將和更多人一起傳播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1、企業(yè)的差距是企業(yè)家之間的差距,是企業(yè)家人格的差距、胸懷的差距、領導力的差距。所以,要想把企業(yè)做好,首先要從領頭人的格局、德行、胸懷開始提升,從整個團隊的思想開始提升。
2、修行其實就是修復我們和世界的關系。磨礪越多,心的承受能力才會越強。經(jīng)常責己內(nèi)省,去修復我們的心,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抵達幸福。
3、我們要提升自己,從心上直接用功,就是不斷提升利他比例,減少利己比例。當我們真正無我利他時,我們就真正成就了圓滿的人生。
4、人活著是為了什么?物質(zhì)的財富死不帶走。只有精神的財富才能代代相傳。我們要留給子孫后代一筆精神財富,使他們能夠感受到力量,成就他們!
劉峰學習分享:
1,常見自家不是,方能點化得人之不是。鏡子對內(nèi)還是對外,是看自己的問題還是看別人的問題。需時常反省,責己。
2,修行,就是修復自己與世界的關系。這可以說完全改變了我對修行的認知。不是虛無縹緲打坐吃齋念佛,而是通過責己,擇善,通過利己與利他的比例調(diào)整,改善自己與世間萬物的關系。
3,心力資源。單純的人力,可能不是資源而是成本。只有心在一起,同心協(xié)力,才能稱為資源。
郭馥郁學習分享:
我的收獲是“擔當”:
1.給私欲做減法,極大的突破自己,是對自己的擔當。
2.人格=比例,利他和利己的比例,孰重孰輕。這是對標準的擔當。
3.心力資源,是企業(yè)的重大資源,只有得到團隊的心,企業(yè)才能做大做強。這是對員工的擔當。
4.心里裝的別人,才更有力量。這是對客戶的擔當。
5.有多少擔當?shù)哪芰?,就有多大價值。
6.團隊分享很有收獲。學習圣賢,運用心的力量,不論在過去,今天,和未來,同樣有效。
學習圣賢,運用心的力量,不論在哪個行業(yè),不論年齡,不論崗位級別,也都同樣有效。
愿你我同行,用心的力量,一起走向自己的人生高峰。
1、人生有兩次生命:一次是肉體的出身,一次是后天的學習,確實是這樣,我們改變不了我們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要想使我們?nèi)松腋?鞓?我們必須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2、經(jīng)營公司,就是在經(jīng)營人心,確實是這樣,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的相互信任,很多公司都有著非常明顯的上下級關系,在這種明顯的上下級關系里,上級對下級的要求很多,甚至有時候上級用權利去壓迫下級,讓下級做事做的很被動,下級老是在抱怨上級,老是埋怨上級,因為在上級那里得不到尊重,從而使上下級心與心之間產(chǎn)生距離。在進入創(chuàng)星者這個大家庭中,郭總告訴我不要把自己當做是這個企業(yè)的員工,要把自己當做這個企業(y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很是感動,感謝郭總,感謝創(chuàng)星者提供給我這么好的成長平臺,感謝創(chuàng)星者團隊給予我的力量!
郭晨學習分享:
3.我覺得人應該不斷的提高自己,不斷的去學習,去挖掘自己內(nèi)心的寶藏,精彩而高級的活著。
王錫東學習分享:。
動機至純,私心了無。當面臨困境時,應當明確自己的初心和動機,確定方向,不迷茫。而初心的確立,應當更多以“利他”為主,少有私心。
人生是一場修行,將心比心,用心去感知社會,修正自己,用心去和別人交流,漸漸拋棄自身利益,成全更多人的幸福。
一、修行。
胡季強在演講中說:“修行就是修復自己跟世界的關系。企業(yè)家,經(jīng)營就是修復和員工、客戶、社會的關系?!蹦敲次覍π扌械恼J識是什么?我該如何修行?人們常說活著就是一種修行,是持續(xù)不斷、長期的、為其一生行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達到與現(xiàn)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yǎng)水平”。一開始看起來很大、很空,感覺沒有落腳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當中,自己的思想、言語、行動都是修行表現(xiàn)。借助圣賢語錄從下修己:
“善思”謙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從私欲上做減法。
“善言”不惡語相向,不欺騙、不妄說大話。
“善行”不觸犯法律,勤奮務實,善待身邊每一個人。
二、動機之純,了無私心。
78歲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長,和員工的心連在一起,同頻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經(jīng)營管理變成了所有員工的自覺行動,用心去換心。只有沒有私欲,動機純良時人的能量才能無限大,才能影響、感染到別人,才能和你同頻共振、思想統(tǒng)一。
毛毛學習分享:
1.想要提升人格的力量,就要去建設自己的心靈。起心動念,只有心里特別想做一件事,才能動念,才能把事情做成功,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也要自信。相由心生,回到心上,從心出發(fā),建設自己,就是掌握人生和事業(yè)的基礎。
2.怎樣提高人格的魅力?真正能打動別人心的只有你的真誠和善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靠裝是不行的。多讀古人圣賢之書,你就會明曉人生更多的道理和真諦。
3.人格的力量不能忽視,甚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格的力量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胡繼君學習分享:
1.用心去換心,心與心交流,只有真心才能去實現(xiàn)換心和交流!
2.利他的因,產(chǎn)生利己的果。再次體現(xiàn)動機之純,產(chǎn)生的能量是無限之大!
3.修復自己與世界的關系,追根究底“一切來自心”一切都是心的問題!心不改變,心沒有認識,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問題,都無從下手,無從改變!
4.我心光明,我心本光明!感謝美好的學習,再次提升自己感知的能力!
王海橦學習分享:
知與行合二為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呢?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篤實,便是行;行得明覺,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過程與行的過程是相終始的。這里的“知”不是指知識,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后真的去做。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著致良知達到了最高境界。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希望分享的主題是“修行”。
人一生就是個修行的過程,我們要不停地去修復與世界的關系,包括周圍的環(huán)境、人與事。在公司要作為其中的一員去修復與團隊成員的關系,達到同頻共振的工作效果;在家庭要修復與家人的關系,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而人格的力量會在修行中發(fā)揮強大的作用,當我們責己后發(fā)現(xiàn)各種問題時,要利用自己內(nèi)心的能量和心力資源去解決問題,做到更好的自己,達到更佳的工作結果。
當遇到利己vs利他的問題時,“用心至善,私心了無”應該成為行為的指向標。我會一點點努力的。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三
家庭是可以建設的,裂痕是可以修復的,問題是可以消失或者解決的。所以,當家庭出現(xiàn)問題時,一定一定不要輕易放棄,因為推倒重來的代價太高太高,會形成心上深深的傷痕,也會給家人帶來難以愈合的傷痛。
如何才能深刻地領會人生的規(guī)律呢?
關鍵在于做好明心和凈心兩個功夫。
明心就是持久地深入地明白和體證人生重大秘密和重大真理。人生重大秘密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人生重大真理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通過持久深入地明心,才能不斷地深層地去除心中的不明。
所謂凈心,就是在起心動念處凈化心靈,觀照、反省、引導,循環(huán)往復,主動持續(xù),凈化心靈。唯有建設自己的心靈,才能“不糟蹋自己”。而那些不好的念頭,不僅傷害他人,更是在糟蹋自己。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四
1、心勝,首先是在內(nèi)心中戰(zhàn)勝對手,心勝并非勝利的全部,卻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認為自己不行,那肯定是要敗的。很多時候在做某一些決定的時候,我的內(nèi)心是膽怯的,起心動念的那一刻是拒絕的,不敢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總是膽膽怯怯的。通過今天的學習,以后的我無論是在做某一個決定或是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的時候,我會戰(zhàn)勝自己的內(nèi)心,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即使最終的結果是錯的也無怨無悔。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成長了,我收獲了,我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認可!
2、人的一生縱然漫長,你可能活到八十歲,一百歲,但回顧人生,真正決定命運的只有關鍵時刻的幾次關鍵性選擇。
多數(shù)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shù)人因相信而看見;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是多數(shù)人,只看到眼前的一切才會相信,這件事確實是真實的,這個人確實也是他所說的那樣,而我們在沒有看到這件事,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是不相信的,這就是常人的“眼見為實”。只有看見才相信。當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就認為它不是一個事實。即使事物會發(fā)展成事實,但因我們看不見而不相信。這說明很多人沒有長遠的眼光,而少數(shù)人只因為他們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有遠大的見解,所以他們才會比多數(shù)人看得遠,走得遠!
3、內(nèi)心有一點光明,哪怕外面是暗夜,也是一片陽光;內(nèi)心沒有光明,哪怕外面艷陽高照,也會是一片黑暗。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當我們的內(nèi)心覺得不好的時候,無論干什么事都覺得特別的不順,就連呼吸的空氣都和你作對,是因為我們看待事情沒有一個樂觀的態(tài)度,內(nèi)心是黑暗的,所以覺得身邊的一切都是黑暗的。但當我們樂觀的態(tài)度去對待一切的時候,就覺得一切都是好的,覺得自己好幸運,干什么都特別的順利。所以光明來自內(nèi)心,動力也是來自內(nèi)心。
一、修行。
胡季強在演講中說:“修行就是修復自己跟世界的關系。企業(yè)家,經(jīng)營就是修復和員工、客戶、社會的關系?!蹦敲次覍π扌械恼J識是什么?我該如何修行?人們常說活著就是一種修行,是持續(xù)不斷、長期的、為其一生行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達到與現(xiàn)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yǎng)水平”。一開始看起來很大、很空,感覺沒有落腳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當中,自己的思想、言語、行動都是修行表現(xiàn)。借助圣賢語錄從下修己:
“善思”謙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從私欲上做減法。
“善言”不惡語相向,不欺騙、不妄說大話。
“善行”不觸犯法律,勤奮務實,善待身邊每一個人。
二、動機之純,了無私心。
78歲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長,和員工的心連在一起,同頻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經(jīng)營管理變成了所有員工的自覺行動,用心去換心。只有沒有私欲,動機純良時人的能量才能無限大,才能影響、感染到別人,才能和你同頻共振、思想統(tǒng)一。
1、人生有兩次生命:一次是肉體的出身,一次是后天的學習,確實是這樣,我們改變不了我們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要想使我們?nèi)松腋?鞓?我們必須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2、經(jīng)營公司,就是在經(jīng)營人心,確實是這樣,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的相互信任,很多公司都有著非常明顯的上下級關系,在這種明顯的上下級關系里,上級對下級的要求很多,甚至有時候上級用權利去壓迫下級,讓下級做事做的很被動,下級老是在抱怨上級,老是埋怨上級,因為在上級那里得不到尊重,從而使上下級心與心之間產(chǎn)生距離。在進入創(chuàng)星者這個大家庭中,郭總告訴我不要把自己當做是這個企業(yè)的員工,要把自己當做這個企業(y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很是感動,感謝郭總,感謝創(chuàng)星者提供給我這么好的成長平臺,感謝創(chuàng)星者團隊給予我的力量!
我的收獲是“擔當”:
1.給私欲做減法,極大的突破自己,是對自己的擔當。
2.人格=比例,利他和利己的比例,孰重孰輕。這是對標準的擔當。
3.心力資源,是企業(yè)的重大資源,只有得到團隊的心,企業(yè)才能做大做強。這是對員工的擔當。
4.心里裝的別人,才更有力量。這是對客戶的擔當。
5.有多少擔當?shù)哪芰?,就有多大價值。
6.團隊分享很有收獲。學習圣賢,運用心的力量,不論在過去,今天,和未來,同樣有效。
學習圣賢,運用心的力量,不論在哪個行業(yè),不論年齡,不論崗位級別,也都同樣有效。
愿你我同行,用心的力量,一起走向自己的人生高峰。
1、企業(yè)的差距是企業(yè)家之間的差距,是企業(yè)家人格的差距、胸懷的差距、領導力的差距。所以,要想把企業(yè)做好,首先要從領頭人的格局、德行、胸懷開始提升,從整個團隊的思想開始提升。
2、修行其實就是修復我們和世界的關系。磨礪越多,心的承受能力才會越強。經(jīng)常責己內(nèi)省,去修復我們的心,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抵達幸福。
3、我們要提升自己,從心上直接用功,就是不斷提升利他比例,減少利己比例。當我們真正無我利他時,我們就真正成就了圓滿的人生。
4、人活著是為了什么?物質(zhì)的財富死不帶走。只有精神的財富才能代代相傳。我們要留給子孫后代一筆精神財富,使他們能夠感受到力量,成就他們!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五
經(jīng)過假期認真學習,我對《致良知》這本書很是喜愛,除了每天的`學習與感悟,還要讀書,因年齡大了,讀文言文甚為費力,但我深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到有所感悟時,才知認真讀書的樂趣。
陽明心學的源頭活水在佛學,釋迦摩尼的一出世就是人類的智慧的巔峰,從此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常想:入世以陽明為上師,對我而言,陽明心學如一條山路,佛法如一座山,正是這條山路,引向我走向了佛法的這座山,但也正是站在這座山上,令我清晰的看到一條通往光明與開啟正能量的大道。
基于正能量相互吸引的原則,機緣巧合,就在我對陽明心學開始感興趣的時候,我校領導通過各種方式給一中全體教師組織了集體培訓,在這里,我要特別感恩劉麗萍校的正確引領,我被陽明心學所折服。在學習心得的過程中,在同修的相互責善、相互砥礪,在導讀與指正中,我真切的感受到心真正能靜下來,學習能用上真功夫,能落實到生活與工作中。
總結起來必須對“致良知”有一顆至誠之心,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立下必為圣人之志,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精進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愛人,無我利他之心。
我會加強學習進度,只要有交流的機會,我一定要認真學習互動分享,不明之處我再去請教高人。
其實,這條圣學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難于上青天,有時我也有想放棄再分享些文章的念頭,不是不愿寫,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學有所成再來談,怕造口業(yè)。通過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責善砥礪。內(nèi)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與事。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六
學習致良知建設心靈品質(zhì),就像人生必修課一樣,學習并做到知行合一。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于20xx《致良知》。
心得體會。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其實考驗我們自己到底有一顆怎樣的心,私心?公心?進取心?……其實,工作的過程也是一樣,你到底用一顆什么樣的心對待工作。有人兢兢業(yè)業(yè)、誠懇負責,對人接物,謙卑有禮;這樣同事不管在什么工作崗位都能做出不一般的成績。那些取巧?;颖茇熑蝿荼乇黄渌怂蝗?。世上沒有永遠吃虧的人,“馬拉松”賽場上的勝利者用不是起步跑的最快的哪一個。一顆心,決定一生的成就。
曾經(jīng),我在部門的早會上強調(diào),工作其實就做好了兩件事請:一是保質(zhì)保量的完成每天的工作;二是自身學歷能力提升;不要為眼前的辛苦感到壓力和不公,長期的耕耘,必然會帶來更大的收貨。對事的態(tài)度永遠比你目前所掌握的技術更加重要。
昨天拜讀了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本書《你心柔軟卻有力量》,其中一段話是這樣說的:生命里有許多正向的時刻,也有許多負向的時刻;一個的快樂就是抓住那些正向的時刻,使它充盈;轉(zhuǎn)化負向的時刻,使它得到清洗。
每天,有一些正向的時光,便有好心情走向明天;時時有正向的時刻,生活便無限美好。日日是好日,處處蓮花開。
《送宗伯喬白巖序》。
心得+體會:所謂“匠心”,也就是“工精深用心專一”,秉承中正的思想,剔除雜念,潛心研究,認真做事,涵養(yǎng)內(nèi)心,讓心性引導個人向前行進。
其實,我們也和別人一樣有著相同的生活、工作,只要讓自己的內(nèi)心平靜如無波之湖,我們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來照見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在一切的開心、苦惱、清明、污濁、忙、閑中找到智慧。所有的一切都會帶來覺悟、領悟,同時,一切的小事都能使我們感知它的意義與價值。最要緊的是有一顆孜求圣賢之道的心,“惟精惟一,精誠明矣”。
一朵花的孕育、盛開、凋謝與一個人的一生并無兩樣,人如果不能回到自我,做更高智慧和追求,有一天也會在無聲、無知中凋謝?!胺艞壗袢站蜎]有來日,不惜今朝就沒有來朝”。
《與王純甫書》(其一)。
心得+體會:人需要不斷的磨礪自己,經(jīng)過磨難才能使我的“心”變的更加堅強,才能讓我們的內(nèi)心更加堅定。平庸和碌碌無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只有生命中存在不順和坎坷,那說明我們的生活才是美好而豐富的。
《與王純甫書》其一。
延伸學習心得:
細致思量,工作以來與職業(yè)無關的書,讀的越來越少,于我或許有些悲哀;而且移動互聯(lián)的發(fā)展,以快速為追求,新的、進步、時尚、前衛(wèi)的一切在不停的喧嘩、跳動?,F(xiàn)在流言多于知識,花絮多于思想的時代,眼花繚亂的時代把欲望越吹越大。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潛心明道,喚醒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以身作則,以行表率,與伙伴們思想上緊密相連,相通,讓大家的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發(fā)揮每個人的能力。放低一個管理者的姿態(tài)和架子,把說教變成引領、指導、協(xié)調(diào)、配合,釋放自己內(nèi)心的能量,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心得:團隊的成長除了必要的規(guī)矩、目標、相互協(xié)作和處罰措施外,更加重要是格局;而格局就是高度、深度、包容、層次,有格局的團隊是大家都能拋棄個人的私欲、狹隘思想、恩怨;讓團隊的行為、行動保持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去完成一個有一個的目標。
心得+體會:
“行正直之事,卻讓人難堪,做事情只要效果不要結果”這是許多正直的人常犯的錯誤。先生告誡我們不僅要保持自己的原則而且要和處理好關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即“忠告而善之道”“有所感而無所怒”。
《寄希淵書》延伸學習《女人的哲學》心得:
苦與樂,一切皆有心造,并不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挫折,一味的抱怨,倒不如品嘗個中的樂。就如同學習《致良知》并不能改變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而是學習其中修身,養(yǎng)性的學問,學會惜福、學會感恩,學會付出,遠離貪念就是我們遠離苦的良方。
心得+體會: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也是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所謂“天體萬物一體之仁”;即我心死,則萬物死,心生,則萬物生。用“仁愛”的溫情去感化、引導身邊的人和事,亦便是良知之用。
“心靜如水、良知清澈,臨時不亂,應變無窮”。
學習心得:
人應該圣賢之志,而不是沉迷與追求功名利祿。現(xiàn)代人之所以有很多的煩惱、絆鎖,就是立志不明,而沒有真正的理解“正誼明道”的真正意義。立志應“行事合乎大義而不謀私利,深明大道而不計較功利?!?/p>
延伸學習心得:《我們離世界的真相有多遠》。
為什么我們會有嫉妒、憤恨、不滿……原因就是我們不了解事物的真相,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對問題的本質(zhì)認識不夠,思考問題的深度不夠,所以提升個人的休養(yǎng)、境界,拓寬人生的寬度是必修的課程。
顧及周邊繁雜的實物,眷戀個人物質(zhì)上的得失,心猿意馬,會失去很多機會。我們應該有一顆平常心、執(zhí)著的心,用一份感恩,一份珍惜,歷練自己,篤志力行。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及文章”,掌握事物發(fā)規(guī)律就是學問,能恰當?shù)奶幚硎虑?,并總結出事物的規(guī)律就是文章。歷練事金,活法是銀,遭遇、劫難都是外在的,怎么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選擇。
學些心得:去除私欲,存養(yǎng)天理是立志學習目的;如何更好的學習就要我們要從學習經(jīng)典的著作開始,學習的時候不要有質(zhì)疑或者評判,要虛懷若谷,放低姿態(tài),汲取先知、先覺者的智慧;崇師敬學,持之以恒的認真學習、思考,定會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yǎng);也會讓我們的工作和事業(yè)大有所成。
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這個部門不行,我在這里學步到一點東西!”“這家公司給我的發(fā)展空間太小了!”“今天的培訓真實浪費時間!”,當然,有時候我們自己也在這樣抱怨。其實,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并沒有認真思考我們的志向是什么?我們有沒有努力?我們也沒有真實的信任別人,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質(zhì)疑,索取,逃避、批判……在自己的空間里掙扎、抱怨。
生命的最好狀態(tài)不是“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追求所謂的自由灑脫,而是超越平庸,而是采取戰(zhàn)略主動“晦養(yǎng)厚積,博觀約取”,成就人生。如何成就人生?關鍵是能夠真正的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就如《示弟立志說》中,饑者之于食、病者之于藥、暗者之于燈、跛者之于杖,牽手圣賢,相信圣賢“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虛懷如谷,虔誠謹學,從而思之,咎以之失,做到“去人欲而存天理”。
《告諭浰頭巢賊》。
心得: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也是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所謂“天體萬物一體之仁”;即我心死,則萬物死,心生,則萬物生。用“仁愛”的溫情去感化、引導身邊的人和事,亦便是良知之用。
“心靜如水、良知清澈,臨時不亂,應變無窮”。
相信實際上度量我們的氣度,信念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能聽不同意見、不蠅營狗茍、不任人唯親的就是氣度,有了這樣的氣度,才不會把集思廣益、從善如流掛在嘴邊,當然更不是亦步亦趨,而是從問題的實際出發(fā),從提升團隊的能力出發(fā),從發(fā)揮個人能力出發(fā)。信念就是要自信,也不是孤芳自賞,夜郎自大,得意忘形,自以為是,而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奮發(fā)進取的心里素質(zhì)。脫離團隊的個體是渺小且微不足道的,只有團隊的能力才是無限的,任何時候都要相信組織通過其他人的協(xié)作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并與團隊的成員分享榮耀,完成人生不可想象的壯舉。
《祭浰頭山神文》。
天地萬物都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大到國家、公司、部門,小到家庭,我們都要積極的參與其中并且小心經(jīng)營,只有良知清澈,認真付出,才能安樂幸福。
《寄楊邃庵閣老書》學習心得:
文章告訴我們,要勇于擔當和承擔責任,在困難面前,不是逃避、推諉,而是堅定執(zhí)行,堅守良知。做到身任天下禍、決起而操之。
同時,本文是如何向尊長、老師“責善”的范文,如何做到“忠告而善道”。
《寄楊邃庵閣老書》延伸學習《擔當是成就人生的最佳途徑》心得:
擔當和責任意識的背后其實是自尊、自愛和羞恥之心,不是我不行、我能力有限、我老了……一個人最起碼的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這是擔當和責任心的本源。一個人自尊心強,愛惜自己,羞恥心強,自然而然會努力,去擔起責任,因為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獲得的,會用更高的要求來嚴格的要求自己,讓所有人都欽佩。所以古人云:修身、養(yǎng)性、齊家、而后治國、平天下;人要成功之前就是要修身。
當然,責任和擔當也不是把別人該完成的事情由自己來做,而是要指導和協(xié)助,一把把事情做好。工作中尤其是這樣,每個人多努力一點,大家相互協(xié)助,幫扶,一個不可戰(zhàn)勝的團隊就是這樣產(chǎn)生。如果有人偷奸?;?、逃避,不僅僅影響的是團隊,也有其本人。
人生和事業(yè)的圓滿,并不是取決于表象如何輝煌,而是取決于我們內(nèi)心的品質(zhì),取決于我們把擔當看成是機遇還是災難。修煉自己先從“心”開始。
真正有力量的人,要從修煉“心”開始,發(fā)自內(nèi)心的謙卑,恭敬、謙讓,時刻反省、認識自身不足,戒躁戒驕,勤學勉行,言行一致,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書正憲扇》延伸學習《掃除我們心地的灰塵》心得:
陽明先生在《送宗伯喬白巖序》中有“專于道,斯謂之專;精于道,斯謂之精”論述,就是告訴我們,要不斷磨掉自己內(nèi)心障礙和心上的灰塵,露出內(nèi)心的光明,去除人欲。只有真正的做到去人欲、存天理的時候,我們才會通達、清明。通過對《掃除我們心底的灰塵》學習,對陽明先生的“心學”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其實“心”的修煉就是心懷圣賢之道,“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的過程,也是“困知勉行,積厚成器”的過程。
先生在《送宗伯喬白巖序》中有,明,精之為也,;誠,一之基也;通過對《答歐陽崇一書》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對這句話的理解。其實,一個“誠“的人不需要揣度別人的心思,故意隱藏事物的本質(zhì),而是要實事求是,修養(yǎng)自身,從自己的“良知”、“本心”出發(fā),致力與覺知自己的良知做到至精至誠,唯實惟新。只有自己的心如明鏡,了了分明,才能做到良知清澈,至誠則神。
沒有積累、沉淀的假設,就是無厘頭的意淫或者不切實際的妄想,是“虛而為盈,無而為有”之徒的“思維秀”。先生有曰:君子學以為己,未嘗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篤志力行,勤學好問”;就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對誠實,篤定勤學,才能看清事物本身,并致達良知,及誠于己,勤于學,明于事,精于道。對自己不講一句謊言,不妄想,不不勞而獲,就是在修煉我們的智慧和靈魂。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只有夯實人生的基礎,才能建成人生高樓大廈;人生沒有假設,不會倒帶,每一步和每一秒都需要朝著目標,堅忍不拔,竭力前行;而致達良知的道路上同樣沒有捷徑,需要心存經(jīng)典,篤定勤學,改過從善,潛心修煉。
《答聶文蔚書》其一學習心得:
“夫人者,天地人心”,告訴我們每個人和天地萬物都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若,心生,則萬物生;心死,則萬物死。一個成功的團隊就是要每個人都一顆“活的心”,當然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致良知”首先就是要求我們必須要求擔當,擔得起家人、朋友、團隊、公司、國家給我們的重擔,舉得起他們的期盼,守住心中的那份光和熱,那樣即便被烏云籠罩,被藩籬束縛,身體里就會有一把利劍,不需期盼烏云退去,藩籬死去,他們早晚會被利劍刺穿,砍掉??床坏疥柟饩统蔀樘?,成不了太陽就制造陽光。
《答聶文蔚書》其一延伸學習《開闊感、崇高感、負重感》學習心得:
認真體會,所謂開闊感其實就是心境,崇高感就使命,負重感也就是擔當。
當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時候,往往不是我們不夠聰明、努力,而是我們的心境發(fā)生了變化,狹隘的心胸,讓我們的變的懷疑、注重名利和得失,避免了一切美好開始。
“假如你的心中沒有能量,做什么都是逆風”,能量就是使命、誠信的品質(zhì),就是我們的核心事業(yè),存在的意義,為之努力的“原動力”,不要緊盯自己能到達的地方,眼光長遠勇敢的挑戰(zhàn)自己,成就自己,“以圣賢為師,以良知為行”。
有擔當不僅僅是要求我們對家庭,對工作還有對社會、對自己,只有擔當和責任才能激發(fā)我們的潛能,喚醒我們的良知。
一個人相信什么,他的未來的人生就會接近什么,懷疑一切往往也就會失去一切;“夫人者,天地人心?!?/p>
《與黃宗賢》學習心得:
修行、學習的過程就是要做到內(nèi)外兼修,不僅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能,還要不斷修煉內(nèi)心,克制、去除內(nèi)心的私欲和妄念,晦養(yǎng)厚積,傾聽良言,明辨是非,知恥而勇,才是智者、強者;做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必能致達良知。
成功的驅(qū)動力來自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和外在的驅(qū)動力。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就是要我們自己主導自己的人生,正如陽明先生教誨,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晦養(yǎng)厚積、正諸先覺、天地人心萬物一體……不僅教會了我們?nèi)绾螌W習,提高自己,更是交到我們?nèi)绾谓湄澖湓?,止于至善,做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行合一,良知清澈。外在的?qū)動力就是我們的團隊、朋友要互相支持,互相規(guī)切,除必要的規(guī)矩、目標、相互協(xié)作和處罰措施外,更加重要是格局;而格局就是高度、深度、包容、層次,有格局的團隊是大家都能拋棄個人的私欲、狹隘思想、恩怨;讓團隊的行為、行動保持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去完成一個有一個的目標。
有了這兩個驅(qū)動力,必可做到“惟精惟一,精誠明矣”。
圣賢們的經(jīng)典和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的宣揚,傳播正能量的“功夫”,去掉私欲而正其心,為人處世需合乎道德倫理,所以要潛心學習和體會,并用精益求精,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敢創(chuàng)新的思想和行動去感染和影響身邊的人。要明辨是非,隔離私欲,自私自利,姑息養(yǎng)奸,天道淪喪等違背到道德天倫的“負能量”事件和言論,要做到不聽信,不傳播,不參與。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和時代,確實有的太多的流言、假新聞、欺騙……及其容易被這些人或事情裹挾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痛苦終生。要和這些人和事情完全隔離,從內(nèi)心“良知”、“本心”出發(fā),致力與覺知自己的良知做到至精至誠,唯實惟新。
《徐愛錄》(節(jié)選)延伸學習《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法》心得: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誦讀,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心得,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不是榮譽、金錢、權利……而是去除私欲,修煉真心,潛心修行,致達良知的過程。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是提高修為方法,而潛行圣賢之道,拋棄名利,不斷的磨練、歷練,晦養(yǎng)厚積,就是不斷超越的過程。
心的修煉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就是要認真學習,效仿圣賢,“正諸先覺”
“考諸古訓”以圣賢作為“偶像”,篤信經(jīng)典,去掉輕視傲慢之心;用自己的行動也感染和影響身邊的人。擔得起家人、朋友、團隊、公司、國家給我們的重擔,舉得起他們的期盼,守住心中的那份光和熱。
我們的本心是原本是“皎如白月,良知清澈”的,由于我們養(yǎng)成了一些惡心和缺乏勇氣,漸漸的迷失了“本心”,找回“本心”的良知,就是要從最“實”的地方勤學、用功——即“誠”上用功夫,做到“去人欲、存天理”。
我們經(jīng)常說我要對別人誠實,誠信,如何誰真話,不說假話,要求別人誠信、守時……其實,這些都不能要做“誠”?!罢\”在我們的內(nèi)心里,首先要做到“誠于己,忠于心”一個對自己都說“謊”,不愿意真心改過、不克制自己的不良習慣的人,是做不到“誠”的,當然更加不做到“去人欲而存乎天理”。要有成就,要“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以圣賢的標準要求自己,從年輕的時候就要“汲汲奮志于學,見己過而改之”。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公祭日,有人憤慨,有人流淚,更有人質(zhì)疑歷史,我相信公祭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停留在過去的歷史,不是讓我們?yōu)樗离y者哭泣,更加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反而要我們銘記歷史,告訴每一個國人要喚醒自己的良知,堅守對人類和平,對環(huán)境,對美好生活的堅守和向往,找到個人“活著”的意義。
所以,人生第一等事,就是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找到了活著的意義,也就是找到了理想,就會對生命、對他人、對自己、對自然萬物都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和體驗;立志、勤學的激情也會處于飽滿、奮昂的狀態(tài)。也許,我們成不了圣賢,也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只言片語”;但是,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本心”,做到“汲汲奮志于學,見己過而改之”,“為天地立心,為世界立命”,勇敢承擔屬于自己生命的責任,用行動能夠給身邊的人帶來正能量或者能夠影響身邊的人是我們活著的“第一等事”。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嘗試各種可能達到目標的方法,然后奮不顧身,一往無前。
《致良知033:年譜1492年-1493年》學習心得(對“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有何體會):
在《與王純甫熟書》其一中,先生有“譬之金之在冶,經(jīng)烈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煉之有成矣。”就告訴我們,只要“吾心光明”,越是遭遇挫折和艱難,越是修煉我們的身心的的時候。人生中會有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艱難困苦,越是這個時候越是體現(xiàn)我們“心性”休養(yǎng)的時候?;艁y、悲泣、逃避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迎難而上,披荊斬棘,苦練心志,才能泰然處之,臨危不亂。
所以,只有經(jīng)歷磨難,方能立得住,才能經(jīng)得住壓力、誘惑,實現(xiàn)“圣人之志”。
先生敢于堅持事實的真相,仗義執(zhí)言,不顧個人安危,救助正義之士;用行動證明一個用于擔當、良知清澈,不貪圖富貴和清高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只有,勇敢的面對這個世界,在事上進行磨煉,才能修煉自己的心性。即所謂“志心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心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p>
《致良知035:年譜1520xx年-1520xx年》學習心得(龍場悟道的深刻意義,又何謂吾性自足):1、龍場悟道,奠定了陽明學的地位,與世隔絕卻成就了偉大的思想。為人者應戒貪戒欲,存養(yǎng)天理,修身,養(yǎng)性,致達良知。為官者應“覺民行道“安頓人心、人身與人世,才能最終滿足人類社會對于公序良俗的內(nèi)在需要。
2、吾性自足的意思是,圣賢之道就是良知之道,存在于每個人的本性之中,只是被名利、貪欲、懶惰所蒙蔽了罷了,需要我們通過誠信磨煉、潛心修煉來重新激發(fā)出發(fā);此前,向外在的事物中探究至誠至理的做法是錯誤的。
先生已立成就圣賢之志,名、利和生死都不能使其動心。先生心學,講求“心即理”,心衍生出心外無物,以此心應萬物,當然就可以做到此心觸之不動而應萬動。
就像我們上班工作是一樣的,就是主動和先機,做到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有了這三點信仰,就能在復雜多變的管理環(huán)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私欲和私心所干擾,順應環(huán)境的變化,堅定地進行管理,就能無往而不勝。
所以,有了光明之心,就能看清萬事萬物,成就其事功。圣心不動,在其位,必謀其政,而后成其功。
1、“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胸懷,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仁愛之心”。
2、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用兵之道;。
3、心靜如水,臨危不亂,應變無窮。
仔細閱讀全文后,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是擔當。先生在群龍無首,且不屬自己責任的局面下,而且還可能帶來殺身之禍,滿門抄斬的情況下,及時、勇敢地站出來,挑起“平反”的重擔,這份則忠誠、擔當、熱腸讓我由衷傾佩。
二是勤奮。努力做學問,一如既往,養(yǎng)的此心不動,修煉出的智慧。
三是良知。萬物的根源源于“心”,“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提升自己的心性,“心兵不亂,萬事從容”。
掌握了好的方法或者規(guī)律,在何時何地都可以學習,而不必拘泥于課堂或者因循守舊的方式。致良知強調(diào)的是心即是理,有此心才有此理,這個理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外面。良知人人皆有,致良知在于去除私欲,讓良知清澈,才有了圣賢的境界;在知行合一的指引之下,自然就能做到凡事立德,遇事有章,心不亂即從容。對照我們的工作就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在事上磨煉自己?!澳脕碇髁x”“剽竊主義”會消化不良和“水土不服”,只有形成屬于自己的體系和方法,才是我們“行”的關鍵。
“以良知之心求行”就是蛇打七寸的含義。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告訴我們?nèi)f事萬物都出自于“心”
作為一個負責人,不能一味的要求他人,而是要徙木立信,以身作則;還需要掌握主動性,預防問題的發(fā)生和蔓延,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問題的出現(xiàn);同時,要看到下屬的長處并充分發(fā)揮,而不是盯著下屬的短處不放,當然對下屬不足的地方應該給予指導或者糾正。
《致良知041: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主題:明確寫下自己的人生之志,并分享。
我的人生之志就是“立足當下,志在高遠”;所謂“立足當下”就是帶著一顆誠信、公平、篤志力行的平常心、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給自己制定短期的計劃(一般3個月)和中長期的計劃并付諸行動。“志在高遠”就是為團隊、家庭、社會更多的回報。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習首先要有端正的態(tài)度,學習別人的長處,也要明自身的短處,勤懇謙和,誠信守志,努力學習,磨煉自己的心性,修煉自己。
勤學計劃:保持低調(diào)謙和的學習態(tài)度,信守承諾,完成自己的計劃,并通過自己是實際行動能影響他人。
“自我感知”,首先要有一顆叢善的心,從內(nèi)心上去惡從善,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之處“不要高估自己,更加不要和自己擦肩而過”,要自省,并切實的行動去改正、彌補自己的不足。
“外力引導”虛心接受別人的教誨和指點,不斷的修正自己的過失,從善如流。
“百日改一過”的計劃:改變自己拖沓的習慣。
1、用3周的時間重新學習《醒來》,用心感悟先生“心學”的經(jīng)典,細心體會和總結;。
2、每周給自己制定3+3的計劃(3件自我學習的計劃和3件。
工作計劃。
),確定時間表,周末跟蹤回顧;(為期11周)。
3、不給自己找借口。
4、和別人分享自己的。
學習計劃。
和心得。
《致良知044:教條示龍場諸生-責善》主題:什么是真正的善道?
“忠告而善道之”就是要相互砥礪、扶持,提醒讓對方的品格臻于至善。要用我們的真誠和善意,使別人感動并接受建議,并改進自己,即“悉其忠愛,致其婉曲”。同時,我們也要學習圣人經(jīng)典,想師長請教,以之為鏡,檢驗自己的德行,改正自己。
再讀《與黃誠甫書》,有一次體會的先生的胸懷和拳拳之心。先生在龍場悟道之后,已經(jīng)把功名、富貴看透,真正經(jīng)天緯地之才當以天下為己任,以天地萬物為己任。人真正的成功,并不是你有多大官位,你賺了多少錢或開怎么樣的豪車,而是要衡量你是否是一個良知清澈之人。
就是所謂“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人應該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不計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管位尊位卑,企業(yè)大還是小,都要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承擔社會責任。
功名富貴會讓人迷失本性,助長貪欲,營營役役,反而為了保持已擁有的名聲和金錢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致良知046:告諭浰頭巢賊》主題:整篇文章何以抵千軍萬馬,心法所在?
仁愛之心。
先生站在維護百姓和國家社稷的立場,將心比心,胸懷子民,一顆柔軟的心和慈悲且有力量。
仁義之心。
致用良知。
建立良好溝通,善于解決矛盾,看到矛盾的本質(zhì),化干戈為玉帛。
《致良知047:告諭浰頭巢賊》主題:杜絕巢賊的后路有哪些?給他的出路在哪里?
一再表明剿賊的決心,天網(wǎng)恢恢,讓賊人丟掉僥幸心理;告訴他們?nèi)松某雎泛蜑槿说膿敽拓熑?。同時,也給了他們棄惡從善,棄暗投明,重新做人,浪子回頭的機會和保證。
對人心的深刻認識和對對手心理的掌握,讓巢賊們信服。
陽明先生表達的圣人父母之心表達“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每個人和天體萬物都是一個整體,把不可分割,和諧共存,就我們周圍的一切,環(huán)境、人、同事……,天地萬物也是我們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它的存在皆是以我們的“心”為尺度的,心死萬物死,心生萬物生。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指圣人不會用仁慈之心偏愛、偏袒百姓,而是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去干預和指正。表達的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的態(tài)度。
善帶來的溫情和所謂“仁慈”帶來的冷漠,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再讀先生,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上善者,當知行合一。
《致良知049:與陸元靜書》主題:何為“照心”“妄心”?兩者的關系?
照心:心的本體所具有的明覺的自然顯動,是去人欲后,存天理的心。妄心:心雜亂,主觀的私欲控制著的心,心存私欲。“照心”存在與“妄心”之中,照心不動,妄心在不停的變化。所以我們要效法、學習天地之心,去除主觀的“妄心”,遵循天理而行,就可以做到恒動恒靜。
“動亦定,靜亦定,體用一原者也”,也就是說,動也是良知和功用,靜也是良知和功用,動、靜都是良知的本體。不用刻意去理解字面的意思,而要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良知本來就在心中,但良知不可能不遭受物欲的蒙蔽。我們要做的就是去修煉自己的心智,去喚醒,要做“減法”,不斷歷練,去人欲,剔除蒙蔽,呈現(xiàn)“天理”。
《致良知051:與陸元靜書》主題:“常體不易”與“未發(fā)之中”?
“常體不易”是指,本體的恒常不變,孜求良知的“心”不改變。
“未發(fā)之中”,就是之本體,本心,就是良知,良知是可以喚醒的,不必花時間去外求,只需“正諸先覺,考諸古訓”為良藥,篤信,誠信,必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致良知052:與陸元靜書》主題:何為作圣之功?
成為圣人的功夫,不是表象,而是源自內(nèi)心在行動上的真實體現(xiàn),就是要存天理而去私欲,就是要在要還沒有萌生的時候就去防止,加以克制。
《致良知053:與陸元靜書》主題:何為理解“良知即是道”?
先生有“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
也是說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道良知也本是人人都有的但隨著人心被物欲、私欲和人欲的遮蔽良知猶似照亮心靈之路的燈當被遮蔽的時候道心就感覺不到光明只有致良知才讓能它醒來此時的人心就被道心所牽引其行為就會彰顯良知做到知行合一生發(fā)開來良知就能形成正知正行、深知深行從而成就人生的偉大。
何為理解“致知之外無余功”?
除了致良知外,其實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事情了。
“時習之要只是謹獨”,何謂“謹獨”?
我們再心上用功,而且不間斷,用陽明先生的話講就是在“不睹不聞”處用功夫。心上用功,我們才有希望致達良知。
“博愛”與“公愛”的差別處?
愛,也要有所愛的“是與不是”,正確的方式,才是“仁”就也是說“公愛”;如果愛的方式不正確,那一定不是“公愛”了,成了“博愛”。就如同,我們在管理員工的時候,過分縱容、寬容,就是“博愛”,“博愛”是對員工不好,不利于員工的成長。
舉例說明,何謂“執(zhí)指為月”
執(zhí)指為月:以手指指示月亮的存在,然迷妄之人未能循指見月,反執(zhí)著于指著月亮的手指執(zhí)指頭為月亮,把說教當做真理、道義。我們學習的各種知識、技巧,始終應該強調(diào)在工作中或者實踐中發(fā)揮效能、創(chuàng)造價值;而不是為了學而學,濫竽充數(shù),照貓畫虎。指頭僅僅是指路牌、方向,而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如何是“思而外于良知”?
只是思考而不去學歷、實踐就不能叫做思考,只有在“良知”上的體悟、勤學、實踐、行善才能叫做“思”。正如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文中,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才是完整的學習和思考的體系。缺少一樣都不能言“致良知”更談不上知行合一。
1、自家痛癢,如何搔摩?
自己的事情、難過還是要自己解決。做什么事情,總是找借口,為自己開脫,就是不想出力、不去思考,不想把事情做好,說明“立志欠真切”。我們應該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而將事情做到精致,做到極致。先生在《致良知》中,已經(jīng)告誡我們,“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雞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復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
2、試講“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如何理解“圣人氣象,只是圣人的”?
“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意思是,用道德低下的人的尺度,去推測、度量品行高尚的人是無法度量的。就如同一個不會開車的人,去評價一個汽車司機的駕駛技術一樣。
如何理解“圣人氣象,只是圣人的”:圣人的氣象是圣人的氣象,通過磨煉、思考,實踐,體悟認識到“內(nèi)心”的良知,安頓好自己的“心”,無事時心中少些雜念,但求清凈安穩(wěn),有事的時候要明辨是非善惡,守住自己的良知,圣人的氣象就成為我們自己的氣象了。
1、如何在“事上磨練?
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澳庆o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p>
不動搖,不迷茫。反而是越走,步伐越穩(wěn),越堅定。
2、何謂“身謗””?
學問、知識來自于個人的修行、磨練,來自于躬行實踐,自己不能身體力行,親身實踐,而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喋喋不休,沒完沒了的指正別人。
3、何謂“生之謂性”?
事物天生的本性,當然天生的本性不會有什么的善惡、美丑,從而人性也不會有天生的善惡、美丑。
《致良知058:答顧東橋書》主題:詳解何謂“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對一個事情的認識決定了你對這個事情的做法。
知行合一要求我們不要停留在掌握知識技能和理論認識,更要提高自己的“心”境。“心”境不痛,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和主要矛盾就不一樣,而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和實物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出有真確的選擇。
《致良知059:答顧東橋書》主題:如何“盡心”“存心”“夭壽不二”的次第?
盡心:“盡心、知性、知天”即為生而知之,安而認之,為是圣人的事情,就沒有必要提示存心、養(yǎng)性、事天的事了,更加沒有必要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存心、養(yǎng)性與修身以俟的功夫已經(jīng)包含在內(nèi)了。盡心、知天的人就如同年輕力壯的勇士,又能努力馳騁千里,力挽狂瀾。
存心:“存心、養(yǎng)性、事天”,就是學而知之,是賢人的事情;雖然還沒有到盡心、知性、知天的境界,但是已經(jīng)下“盡心”的志向和功夫,并經(jīng)過一些磨練,同理也就沒有必要再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存心、養(yǎng)性、事天的人,就想少年一樣,獨立謹行。
“夭壽不二,修身以俟”即為困而知之,是有志向、單意志不堅定,容易受到事物影響的普通求學的者。“夭壽不二,修身以俟”的人,就想襁褓中的嬰兒,開始學步但是需要別人的教導和引導。
三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人品、才智、境界的等級差別,不能超越等級。但是三者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所以待良知清澈、知行合一后,他們的結果是一樣的。
《致良知060:答顧東橋書》主題:如何理解“心即理”?
心隨理達,理隨心至。心離開了理,便無法存在。理離開心,理便無所依托。知就要明覺精察,行能真切篤實。
《致良知061:答顧東橋書》主題:淺談“格物、致知、誠意”的關系。
誠意是“格物”“致知”的基礎、中心或者說是根本,只有從“心”的修煉開始,才能由衷的潛心修行,通過“格物”不斷的糾正心中不純凈的地方,克服自私的道德意識,內(nèi)而外的改變,從而恢復本體的“良知”達到圣賢的境界,只有“誠意”在心,其他的就是順利成章的事情了。所以說,格物致知”就是“誠意正心”,兩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即“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致良知062:答顧東橋書》主題:“節(jié)目時變”與致知的關系。
“致知”與“節(jié)目時變”的關系,就像規(guī)矩尺度與方圓長短的關系?!爸轮本褪且?guī)矩尺度,“節(jié)目時變”就是方圓長短,無法預先確定的變化事物。所以,規(guī)矩確定了,是方是圓,是長是短就邊的可以確定了,也就是說“節(jié)目時變”也就可以度量。所以,只要致的良知,事物的變化,也就能夠被掌握和了解,做到胸有成竹,以不變應萬變。
1、為什么說“致良知”是圣人教義的第一義?
良知并不是來自于見聞,但是見聞可以啟發(fā)良知,“致良知”是做學問的根本和出發(fā)點。
2、良知與思的關系?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致良知”沒有“拿來主義”,需要潛心修行、思考。良知就是天理,思考則是致良知的方法之一。如果“思”出于良知,那么,所“思”的內(nèi)容也就是天理,自然也會簡單清晰,良知也就能夠辨析思的內(nèi)容是對是錯,是私是知。
《致良知064:答歐陽崇一書》主題:1、何謂“必有事焉”?2、“不逆不臆而先覺”在自己生活中的實例分享。
1、何謂“必有事焉”?
學問要在事上磨,存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心,而不是懸空琢磨,方為真學問。
2、“不逆不臆而先覺”在自己生活中的實例分享。
“執(zhí)行力”就是“不逆不臆”的最好實例。20xx年的供應鏈年會就是最好的實例,我們的團隊不是最優(yōu)創(chuàng)意的團隊,也不是最時尚的團隊,從節(jié)目的策劃,編排、彩排……演出,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努力付出,堅決執(zhí)行,節(jié)目的排練都是利用飯后的半小時,休息時間,做的不好的地方大家積極獻言獻策,盡力完善。給大家呈現(xiàn)了一臺積極奮進的晚會。
《致良知065:錢德洪錄》主題:為什么是立“必為圣人之志”?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們都有一顆良知之心,解放、發(fā)掘自己的心性,就是給自己的“心”確定一個廣闊的空間和志向,把內(nèi)心源源不斷的能量和智慧激發(fā)出來,讓自己精神意志收放自如,以便在松懈時,抱怨時,憤怒時,頹廢時,相互警醒,使彼此能夠長期堅持致良知遠大志向,從而使自己迅速消去不良情緒和行為。
《致良知066:錢德洪錄》主題:為什么說“致良知”三字無病?
“致良知”就如同醫(yī)生看病一樣,只要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修煉自己的至誠至心,做到良知清澈,知行合一,就無所謂方式方法。靜處體悟,事上磨煉,只是方法,對良知本體的探究無固定的方式方法。
如何理解“道”即是良知?
“道”就是事物的本源,“良知”也是事物的本源,良知就是判斷客觀存在事物的標準,不以個人的意愿、死心為轉(zhuǎn)移。而且,“良知”還能指引我們行動的方向。
如何理解“不睹不聞”與“戒慎恐懼”的關系?
“致良知”的本體原本就是“不睹不聞”“戒慎恐懼”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不睹不聞”“戒慎恐懼”都是“良知”的本體和功夫。
《致良知068:錢德洪錄》主題:淺論“通乎晝夜之道而之知”
人心和天體的運行是一體的,“良知”也是如此。夜晚是良知收斂凝聚的時刻,白天是良知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只有懂得“發(fā)撒”和“宴息”,才能讓良知在白天和黑夜都能順應,凝一,才能為“致達良知”。
《致良知069:錢德洪錄》主題:如何理解“良知之虛即天之太虛”?
“良知”的道和天地之道是一樣的,不會被其他事物所影響。就如同,我們周圍的生活中,一些人的私欲、貪念、惡念、野心等都在影響我們,但不會成為我們心的本體,良知的障礙,我們克制自己,不要受那些私欲、貪念、惡念、野心的影響,恢復我們天賦的良知道德;就是端正、糾正錯誤的想法和念頭,使我們的心純一不雜。就是彰顯我們的良知去掉心中的私欲、貪念、惡念、野心,我們的良知同樣是潔凈的。良知自能知善知惡,知是知非,并不需要他人時刻提醒,所以人們依著良知,按著良心去做事,自能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言論行為,自能見善而思齊,),見惡而改過。
《致良知070:錢德洪錄》主題:孟子“集義”的功夫是什么?
集就是收集,義就是道義,就是道義的積累。道義累積關鍵就是要堅持和磨煉。能堅持集義,最終就能培養(yǎng)出浩然之氣。
《致良知071:錢德洪錄》主題:為什么“天地萬物一體”
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也是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所謂“天體萬物一體之仁”;即我心死,則萬物死,心生,則萬物生。用“仁愛”的溫情去感化、引導身邊的人和事,亦便是良知之用。先生也有云: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yǎng)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因此一氣,故能相通耳。
《致良知072:錢德洪錄》主題:結合“巖中花樹”談自己的體會。
“巖中花樹”提現(xiàn)的是先生“天體萬物一體之仁”之心,即心死則萬物死,心生則萬物生。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七
何為“仁愛之心”?陽明心學說讓我們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愛。白老師在回答中說:“要擁有這份仁愛,要有這么一份擔當,和報效祖國的能量?!蔽业睦斫馐?,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擔當、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語錄已經(jīng)廣為流傳:“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币驗閾?,因為崇高的使命感,華為才得以快速發(fā)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貧w初心,回歸仁愛之心,才能洞察發(fā)聲者的訴求。
何為“無聲的呼喚”?因為無聲,所以這種呼喚是細妙的、微妙的,很難被覺察到,盡管很難被察覺,但是它卻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戶為導向的思維。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以一顆仁愛之心,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才能洞察什么是“無聲的呼喚”,才能實現(xiàn)與“無聲的呼喚”進行無縫鏈接。
今天的品牌該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樣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顆仁愛之心傾聽消費者的“無聲的呼喚”。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八
良知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道德判斷力量,是人類區(qū)分善惡、真?zhèn)蔚哪芰妥月梢庾R。它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一種對自身行為和道德選擇的內(nèi)在判斷力量。良知是每個人心中的守護者,它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指引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決策。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正確理解并遵從良知是一種負責任的生活態(tài)度。
第二段:良知的作用和影響。
良知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行為,還決定著我們個人的品德和形象。良知讓我們清楚明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讓我們知道應該如何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良知是一面鏡子,它能夠反映出我們內(nèi)心的善惡。當我們迷失了方向時,良知會及時提醒我們,幫助我們重新找到正確的道路。它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忠誠的朋友,是我們避免走進道德泥沼的守護者。
第三段:如何培養(yǎng)和保持良知。
良知是需要日常的培養(yǎng)和保持的。首先,要做到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權利與意見。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的感受與需求。其次,要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決策,及時糾正錯誤,勇于承擔責任。通過積極反思自己的過錯和錯誤,能夠幫助我們不斷成長和進步。另外,多讀書多學習,提高自身的道德觀念和人格內(nèi)涵。在日常生活中,多傾聽他人的建議和意見,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良知對我來說是財富和力量。它曾在我迷失時為我指引方向,讓我從錯誤的道路上走出來。在我猶豫不決時,良知給我勇氣去面對現(xiàn)實,幫助我做出正確和明智的選擇。良知教會我正直、寬容、慷慨和真誠。在面對利益沖突時,良知讓我堅守原則,不受外界的干擾。它讓我明白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重要性,讓我從內(nèi)心深處追求真善美。良知的力量讓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保持良知的聲音,就能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走出一條正確的人生之路。
第五段:建立良好社會環(huán)境,弘揚良知精神。
良知不僅僅屬于個體,它也是構建良好社會環(huán)境的基石。只有在一個大家都能夠嚴守良知的社會中,人們才能夠和諧相處,互幫互助。為了弘揚良知精神,我們需要共同努力。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通過種種實際行動來踐行良知。同時,社會也應該加強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規(guī)的監(jiān)督,加強對公民良心的保護和支持。只有這樣,我們真正能夠構建一個充滿正能量、善良友善的社會。
總結部分:良知是每個人內(nèi)心的守護者,以其無私的力量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為。通過培養(yǎng)和保持良知,我們能夠成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zhì)的人。同時,弘揚良知精神,我們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良知在生活中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個體的成長和幸福上,更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善意和互助。讓我們共同努力,踐行良知的力量,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九
近期集團組織了學習致良知的活動,當時就想到當年背古文時的那種愁,一想到古文就有點讀不懂,難理解,不上口的'感覺。當我認真讀了之后,就感覺有一種正能量在心中燃燒,被書中的語句深深吸引了。
一、陽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nèi)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nèi)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爸铝贾币簿褪侵泻弦?,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說到:諸生相從于此,甚盛??譄o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許曰改過;四曰責善。無論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我們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順利實現(xiàn)我們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陽明心學在于心。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被繁華擾亂我的心,我們要認真的讀懂自己,心之光明,則萬事光明。荀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誠”誠是心之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蓖蹶柮髡J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奔热恢懒松茞?,就應該在事上磨練。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
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讓陽明心學發(fā)于心,止與行,知行合一。不要讓外界擾亂我心。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十
良知,是人類內(nèi)心最柔軟的部分,也是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紐帶。它是伴隨我們一生的驅(qū)使力,指引我們在善與惡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受到各種外部誘惑和利益的驅(qū)使,但良知卻是我們內(nèi)心最深處的一盞燈,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應該做什么。正是良知的存在,才使得人們能夠在困境中明辨是非。以下,我將結合自身經(jīng)歷,探討良知給予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良知是精神領域的“儀表盤”
生活中,我們會面臨許多抉擇,這時,良知就像是一個精準的“儀表盤”,以它指引我們的方向。我曾經(jīng)遇到過一個艱難的決擇,那是在考試中面對一道課外卷,答案早已被吹響。那時,內(nèi)心的兩個聲音在我腦海中交織: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可以抄襲,不被人發(fā)現(xiàn);另一個聲音則告訴我,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自己會活在一個假象中。最終,從內(nèi)心深處傳出了千言萬語一樣的聲音——良知。它指引著我選擇了正途,堅持了自己的原則。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良知的力量。
第二段:良知是對自己的尊重。
良知,讓我們能夠?qū)ψ约河袌?zhí)著的要求。無論何時,我們對擰出的信誓旦旦踏上了違背良心的道路,雖然外界看不到,但那感覺卻如同一個刺入心臟的尖刀,讓人無法忍受。而當我們選擇了與良知一致的行動時,自尊心得到了滿足。曾有一次,我在考試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同桌正在偷看答案,誘惑關窗我也心動了。但是,良知敦促著我站起來,關心地提醒她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盡管那時她對我充滿了嘲諷,但我知道我是在為自己的內(nèi)心行動,那種自尊的感覺,是任何不道德行為都無法取代的。
第三段:良知是與人為善的指南。
良知不僅教導我們對待自己,也告訴我們?nèi)绾紊拼?。只有當我們真正尊重他人的權益,關心周圍的環(huán)境,內(nèi)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與寧靜。作為一名學生,我們常常會面臨與同學之間的沖突,這時良知就是我們排除誤會、化解紛爭的引導。在一次團隊合作中,我的同伙對我的努力不屑一顧,他們選擇隱瞞重要信息,讓我的工作無法繼續(xù)。然而,那個時候我的良知指引我選擇慎重而誠實地向我的老師提出了問題。最終,真相大白,同伴們不得不道歉并與我和解。我明白,這是因為良知把我引導到了善良和真實的一邊。
第四段:良知塑造了我們的品格。
人的品格,是由日積月累的行為所決定的。而良知就是造就我們積極向上品格的雕刻刀。每當我面對誘惑,想要走捷徑時,良知都會警醒我,提醒我要堅持原則。盡管有時放棄誘惑的選擇會帶來痛苦和困難,但在經(jīng)歷中我體會到,良知的選擇為我們塑造了堅韌和毅力這樣的品質(zhì)。一次在校時期的考試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位好友作弊的行為,他向我求助,希望我?guī)退?。與此同時,我辯論了內(nèi)心深處的感覺——良知又讓我知道自己不能迅速的幫助他,因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細想起來,這是一次很艱難的選擇過程,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品格在良知的逐漸培養(yǎng)下變得堅強。
第五段:堅守良知獲得內(nèi)心的平和。
人生在世,面對各種誘惑和紛爭,我們必須要學會用良知來回應。堅持良知的選擇可能會讓我們付出代價,但我們也會獲得內(nèi)心的平和與人格的提升。在不斷的選擇與實踐中,良知不僅是我們內(nèi)心的指導,也是我們產(chǎn)生有意義行動的源泉。正是因為良知的存在,我們的心才能感受到善和美,并最終引導我們走向這些美好的追求。
總結:
良知,是人與人之間最緊密的紐帶。它不僅是我們?nèi)松泄饷鞯闹敢?,也是我們?nèi)心真實自我的體現(xiàn)。守護良知,無論在善惡之間,我們都會用正確的選擇,去實現(xiàn)內(nèi)心真實的自我。盡管堅持良知的選擇可能會遭遇挫折和成本,但它也是我們最可貴和最值得追求的東西。讓我們一起秉持良知,做一個有良知的人,為人類的幸福而努力前行。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十一
“良知”,即人類內(nèi)心的良知、良心、道德觀念,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及和諧相處都離不開良知的引導。良知是人類內(nèi)心最基本的道德約束力,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根源。今天,我想分享一些我對良知的理解和體會。
第二段:認知。
良知是人類內(nèi)心的道德準則,是一種人類心靈深處的本質(zhì),它是人性的本能,是人類道德素質(zhì)的體現(xiàn)。良知讓人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讓人有良好的行為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良知會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并遵循人類普遍的道德價值觀。當我們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良知就會提醒我們,建議我們矯正錯誤,并重新跟隨正確的方向。
第三段:價值。
良知是我們生存、自我保護、積極發(fā)展、以及與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的基礎。良知的存在使我們知道我們應該要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和道德標準,同時也揭示了那些危害社會健康和人類和諧共處的行為所代表的嚴重性。有良知的人,會有始終如一的道德信念,為人類做貢獻。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良知在促進各國之間相互理解與合作方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第四段:作用。
良知是人類內(nèi)心最基本的道德約束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我們面臨道德和倫理問題時,我們常常依靠良知來決定我們的行為和做法。在工作場所和家庭生活中,良知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有良知的人,在工作中會把責任和誠實做為第一要素,這對工作效率和人際關系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在家庭中,我們也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們怎樣做出正確的道德決策,引導他們走進一個優(yōu)秀的人類社會。
第五段:結論。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十二
段落一:引言(200字)。
良知是一種道德本能,是人類內(nèi)心最敏感的守護者。當我們面臨道德選擇時,良知可以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通過深入思考和內(nèi)省,我逐漸領悟到良知的重要性和其對個人成長的價值。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關于良知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給讀者們一些啟示和思考。
段落二:聲音的傳達(200字)。
良知就像是內(nèi)心深處的一把聲音,時刻提醒著我們區(qū)分善惡、公正與不公正。在我個人經(jīng)歷中,良知被激發(fā)的時刻最多是在面臨道德困境時。一次,我發(fā)現(xiàn)同學丟了一個錢包,里面有大量的現(xiàn)金和重要的身份證明文件。雖然我可以選擇保留錢包并拿走現(xiàn)金,但良知告訴我應該交還給失主。我選擇了前者,雖然獲得金錢的誘惑令我動搖了一瞬間,但我能感受到自己內(nèi)心的平靜和驕傲。
段落三:自我反?。?00字)。
良知的出現(xiàn)需要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承擔責任。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出現(xiàn)過許多犯錯和違背良知的時刻。一次,我欺負了一個弱勢群體的同學,當我看到他沮喪的表情時,良知像個嚴厲的老師一樣教訓我?;仡^反省,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當時內(nèi)心的冷漠和思考不周導致了這一切。自我反省是良知引導下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它幫助我成為更好的人。
段落四:道德決策的重要性(200字)。
良知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們面臨道德決策時。良知會告訴我們該做的是什么,哪些是正確的行為。在我做決策時,權衡利弊、損益的同時,與良知的對話也成為我必不可少的一步。良知為我提供了一種清晰的評判標準,幫助我辨別善惡,并作出明智的選擇。良知的引導讓我意識到了我所做的決策及其影響的重要性,并意識到自己可以通過這種內(nèi)在的力量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環(huán)境。
段落五:影響力的傳遞(200字)。
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都擁有良知,因此,當我們遵循良知做出正確的決策時,我們不僅能夠塑造自己的人品和內(nèi)在品質(zhì),還可以激發(fā)他人內(nèi)心的良知。在我身邊,有許多好朋友通過觀察我身上的道德操守而得到啟發(fā),開始關注自己的良知,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選擇善良和正直。這種影響力的傳遞是一種積極的循環(huán),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努力追求道德的高標準。
結語(100字)。
良知是人類道德觀念的基石,通過內(nèi)心對話和行動反思,我們可以觸及并發(fā)展自己的良知。遵循良知意味著在決策和行為中堅守道德價值觀,它不僅有助于個人的成長,也能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積極影響。在追求個人成功的同時,我們應該一直保持對良知的警覺,并始終堅持做正確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將共同建設一個更正直、公正和純凈的社會。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十三
良知是人類本能的判斷和行為準則,是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約束自己的倫理規(guī)范。一個有良知的人必然是一個道德高尚、正直誠信的人。在長期的思考和觀察中,我對良知有了一些深刻認識和體會。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五個方面闡述我的良知心得體會。
第一段:良知的基本概念與作用。
良知是人類的一種道德感知及價值判斷能力。它產(chǎn)生于人類的內(nèi)心深處,是人類在行動之前從自身的道德倫理觀念中判斷是非、善惡,使自身的行為符合道德標準的標志。良知具有指導、評價和約束人們的行為的作用。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必須嚴格遵循良知的準則,堅定不移地維護道德和倫理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合法合理,道德規(guī)范更加明確。
第二段:良知與自我保護。
良知不僅是道德行為的準則,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人類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是相對穩(wěn)定和持續(xù)的,因此我們應該遵循良知的準則,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我們必須認識到在眾多事情中,個人利益不應該高于社會利益,以避免出現(xiàn)人人自衛(wèi)的局面。一旦脫離了良知的約束,我們就會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錯誤選擇,甚至違法犯罪,使自己身敗名裂。
第三段:良知與道德規(guī)范。
道德規(guī)范既是我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倫理準則,也是良知對我們行為的限制和要求。這種規(guī)范可以有效地約束我們的行為,避免我們做出盲目和不理智的決策。在行為中遵守道德倫理規(guī)則,是體現(xiàn)人的高尚品德和正確處世態(tài)度的必然結果。我們必須在良知的引導下才能做到守法守規(guī),保持社會穩(wěn)定和秩序。
第四段:良知與生命意義。
良知不僅是每個人的內(nèi)在準則,也是每個人應有的生命意義。道德行為是人的自我價值和人格尊嚴的充分體現(xiàn),良知準則則是實現(xiàn)這種價值的基礎。良知對我們的影響是深遠和持久的。它時刻提醒我們自己的處世方式,是一種避免偏差分析、形成正確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
第五段:良知與社會責任。
正是因為良知是社會行為的指引和評價準則,所以我們不僅要有良知,還要擔當社會責任。每個人都有良知,但有的人疏于發(fā)揮,甚至丟失了自己的良知。我們不能只站在個人角度思考問題,而忽視了社會整體的利益要求。在全社會的期望中,我們必須肩負起自驅(qū)、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等意義上更優(yōu)秀的角色。
總之,良知是人們在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它不僅影響我們的生活幸福,也反映了人類的高尚品性和文明素養(yǎng)。我們必須從各方面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行為準則,保持正確正義的思維,回歸良知的本質(zhì),努力追求更高水平的道德生活。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十四
致良知,作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它是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視為是人們在道德面前的指引和準繩。然而,致良知并非只是一個概念或原則,更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態(tài)度和行動。在實踐致良知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許多重要的心得體會。
首先,致良知需要我們堅守良知的底線。良知是一種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是對善惡、真假的判斷和辨識能力。在面對種種誘惑和壓力時,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底線,將良知作為我們行為的準則。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選擇,我們都應該傾聽內(nèi)心,聽從良知的指引,做出符合道義的決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實踐致良知。
其次,致良知需要我們培養(yǎng)自我反思的能力。反思是人類進步的基礎,也是實踐致良知的前提。我們要時常檢視自己的行為,并且勇于接受批評和指正。通過對自己行為的反思,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從而加以改正。此外,反思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第三,致良知需要我們有勇氣擔當起責任。在實踐致良知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面臨各種壓力和困難,面對誘惑和誘惑的考驗。但是,我們不能退縮,更不能逃避責任。我們應該有勇氣說不,勇于拒絕那些不符合良知和道義的事情。同時,我們也應該有勇氣為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責任,勇于承擔后果。只有有勇氣的人才能誠實面對自己,才能真正地實踐致良知。
第四,致良知需要我們保持謙遜和謙和的態(tài)度。謙遜是一種美德,也是實踐致良知的必要條件。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謙遜的心,不斷學習進步,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和批評。同時,我們要保持謙和的態(tài)度,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權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建立良好的關系,形成良善的德行。
最后,致良知需要我們堅持正義和公平的原則。正義和公平是致良知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價值觀。我們應該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則,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被私利所驅(qū)使,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共同享有和平與發(fā)展的紅利。
通過實踐致良知,我深深體會到了真正的道德與倫理并非只停留在書本上,而是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踐行和體驗的。致良知不僅是個人信仰和行為的問題,更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風尚的問題。只有每個人都能實踐致良知,我們才能建設一個更加公正、和諧、美好的社會。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十五
人們常說良知是人心的守護神,它是一種天性,一種內(nèi)在的道德標準。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它能夠引導著我們?nèi)プ稣_的事情。我相信,良知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讓我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正確的方向,在困難的時候堅持自己的信念。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良知的重要性,并且悟出了一些把良知發(fā)揮到極致的方法。
首先,良知告訴我要做善良的人。善良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也是我們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之一。無論是對待他人還是對待自己,我始終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良的行為一定會得到回報。每當我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總是不由自主地伸出援手。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看起來他好像是流浪漢。我買了兩份飯菜給他送過去,他感激地看著我說:“你是個好人,上帝會保佑你。”聽到他這樣說,我感到無比的欣慰,因為我知道我用自己的善良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也獲得了內(nèi)心的愉悅。
其次,良知告訴我要堅守底線。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很容易受到種種誘惑。有時候,人們?yōu)榱双@得更多的物質(zhì)財富,不惜違背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然而,良知會不斷提醒我們,不要妥協(xié)自己的靈魂。曾經(jīng)有一次,我因為承受不了同學的壓力,想要抄別人的作業(yè)來應付考試。但是,在我舉起筆準備寫下答案的時候,內(nèi)心深處傳來了一聲警告:“這樣做是不對的!”于是,我立刻停下了手中的動作,決定放棄這個不道德的行為。在那一刻,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自豪感,因為我堅守了自己的底線,沒有讓良知受到一點的傷害。
再次,良知告訴我要追尋真理。對于人類來說,真理是無價之寶,它能夠讓我們獲得智慧和力量。只有通過追尋真理,我們才能夠了解世界的本質(zhì),悟出生命的意義。在我探尋真理的道路上,我發(fā)現(xiàn)思考是一種很重要的方法。通過不斷地反思和思考,我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zhì),撥開虛假的幕布。同時,我也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不同的觀點。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我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看到更多的真理。
最后,良心告訴我要秉持正義。正義是一種社會公道和道義,是一種對待別人的公平和公正。正義總是與我們心中的良知緊密相連,它要求我們有勇氣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捍衛(wèi)自己的信念。曾經(jīng)有一次,我目睹了一起欺凌事件,我感到內(nèi)心非常憤怒,我義無反顧地站出來保護被欺負的同學。盡管我受到了欺凌者的嘲笑和威脅,但我堅信正義一定會戰(zhàn)勝邪惡,而我的良知也在鼓勵著我。最后,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我感到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因為我知道我為正義而奮斗,為弱者而發(fā)聲。
總而言之,良知是人心中的一盞明燈,它引導著我們做善良的人,堅守自己的底線,追求真理和秉持正義。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良知給了我很多的指引和啟示,讓我學會了如何用良知的力量去處理各種問題和困難。我相信只要我們積極發(fā)展和運用良知,就能夠活出真正的自己,在曲徑中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致良知學習心得篇十六
致良知,是指人們應當按照自己內(nèi)心的正直和正義去行動和判斷事物。它是人類道德的內(nèi)在指導和行動準則。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對致良知有著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首先,致良知要求我們正確的認識和了解自己。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和真實需求,我們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并做出適合自己的人生選擇。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和思考,我發(fā)現(xiàn)人們常常被外界的看法和評價所左右,導致自我認知的偏差。因此,我們需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不盲目迎合他人的意見。只有秉持著正直和真實的態(tài)度,我們才能更好地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并實現(xiàn)最真實的自我。
其次,致良知要求我們正直地對待他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以平等、公正、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權益和尊嚴,不輕易對別人進行惡意評論和批評。同時,也要弘揚正義,勇于站出來為他人發(fā)聲。在面對不公平、不正義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袖手旁觀,而是要積極參與,維護他人的權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建立起互相尊重、互助共存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
再次,致良知要求我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有責任為他人盡一份力。參與志愿者活動、捐助慈善機構、關愛弱勢群體等都是我們身為良知的表現(xiàn)。通過這些活動,我們不僅可以給予他人幫助,同時也能讓自己感受到無私奉獻的快樂與成就感。致良知并不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一位偉大的慈善家,而是希望我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
另外,致良知要求我們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正直、誠實、善良是良知的核心要素。我們應該以真誠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以誠實守信的原則對待生活和工作。同時,我們還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不斷學習和進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品質(zhì),樹立良好的榜樣,影響身邊的人,傳遞正能量。
最后,致良知要求我們始終保持對善惡的判斷和選擇。在面對各種困難和誘惑時,我們應該明辨是非,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被外界所左右。當我們遇到矛盾和紛爭時,要有勇氣站出來說出真相,維護正義。只有始終保持自己的良知,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走上人生的正途。
總之,致良知是我們內(nèi)心深處潛藏的最真實的聲音,是我們道德準則和行為指南。通過正確的認識和了解自己,正直地對待他人,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正確的判斷選擇,我們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影響他人,傳遞愛和正義。讓我們懷揣良知,用正直的心態(tài)和行為去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zhàn),讓良知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為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906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