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拖延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寫總結時,我們應該注意評價的公正性,避免過多地使用主觀情感詞匯,以免影響讀者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感。
語文的論文篇一
摘要:隨著學習型社會和知識時代的到來,文化競爭愈演愈烈,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繼承本土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文化競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語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把握好傳統(tǒng)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關系,做好思想和行為上的準備,科學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是促進初中語文和傳統(tǒng)文化融合教學的前提。從梳理初中語文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入手,提出創(chuàng)新交融的教學方式,并就傳統(tǒng)文化的語文課外拓展教學提出了話劇表演和布置特殊作業(yè)兩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tǒng)文化;融合教學。
一、明確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思想是行為的指導。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語文教學內容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落實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一定程度上,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決定了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質量,傳統(tǒng)文化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質量極大地影響著語文教材內容的優(yōu)劣,二者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協同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關鍵。比如,學習《觀滄海》后,筆者組織了一場以“曹操”為主題的寫作活動?;顒雍蠊P者挑選了部分佳作在班級展示,并就其中引用《觀滄?!返牟糠诌M行了評價,通過“用”字訣,讓學生體會古詩運用的巧妙與魅力,以此加深其對傳統(tǒng)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又如,在學習了梁實秋的《鳥》以后,筆者讓學生欣賞了幾首以“鳥”為主題的古典詩詞,通過長短篇的對比,讓他們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簡”性魅力,加深其對傳統(tǒng)文化特點的認識。
二、做好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交融。
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由兩者的關系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結合時代特色和學生學情,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一)善用網絡資源發(fā)達的網絡是知識時代到來的典型標志之一,網絡的普及和利用程度已經成為評價教育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準,打造現代化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已是大勢所趨,這就為傳統(tǒng)文化與初中語文的融合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創(chuàng)新思路。比如,《木蘭詩》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以課件為主,教師在課前主要通過展示圖片來導入相關教學活動。事實上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完成。筆者在教學時就將相關課件上傳到班級學習群,讓學生結合課件自學全詩,對不理解的部分,先讓學生利用網絡獨立解決,對容易理解的部分,要求學生適當地鏈接其他內容,制作獨屬于自己的課件。那些學生在預習中難以破除的障礙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網絡交流得來的反饋信息,也成為筆者課上重點講解的內容。課堂上,筆者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表現花木蘭離家情景的影視資料,與教學內容相映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先讓學生討論解決預習中的問題,無法解決的難題留待教師講解;然后由各小組代表分享本小組學習成果,說一說自己對花木蘭的了解;最后,總結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拓展學習。這樣教學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增進了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相較于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受學生喜愛,效果也更好。
(二)從本土文化入手中華傳統(tǒng)文化海納百川,既有包容性,又特色顯著。初中語文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教學要想取得豐碩的成果,就要從更為具體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傳統(tǒng)文化教學的創(chuàng)新。這是因為人都有鄉(xiāng)土情懷,以本土文化為著力點,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使他們融入相關的學習活動中,也更容易做好教學的“遷移”工作,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優(yōu)化傳統(tǒng)文化教學模式。比如,學習魯迅的《社戲》時,筆者并未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直接開始講解課文,而是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雙推磨》的錫劇視頻。悅耳動聽的錫劇音樂,二胡、琵琶、三弦、揚琴等樂器的交響,從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學生。筆者隨之引出“民風民俗”的概念,通過簡單的知識遷移,引出“社戲”這一話題,再由此引入相關的課堂學習活動。在講解課文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將魯迅所寫的社戲與錫劇進行對比介紹,如此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引發(fā)了學生了解家鄉(xiāng)風土文化和錫劇的意愿,收獲了語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雙贏”效果。又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筆者將其與無錫的“蕩湖船”進行對比介紹,在學習課文,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等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與南方水鄉(xiāng)舞蹈的不同特點,分析其中的不同元素,總結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借助比較手段,讓學生明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別,感受地理因素對民俗文化的影響。這樣做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巧妙地使學生傳承并理解了本土文化。
(三)集約化教學集約化教學是相較粗放式教學而言的。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以大班教學為主,這樣的教學“制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難以適應時下發(fā)展較快的教學形勢。這里講的集約化教學,是在滿足時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對集約,是在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特點以后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標準,在粗放式教學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幾個相當規(guī)模的整體,實施傳統(tǒng)文化教育,補齊他們的短板。比如,每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個人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等原本就不同。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學生視為一類,不僅會阻礙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還會影響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筆者會以問卷調查、學業(yè)評估等方式做好學生的個人成長記錄,將其劃分為幾類,再有針對性地教學。有的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了解較深,語文學習成績優(yōu)異,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有的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不感興趣,了解也較少,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展開相關知識短板的填補教學。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有學生對陶淵明有較深的了解,學習文章也很快,筆者就安排他們賞析陶淵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有學生不熟悉陶淵明,筆者就主要讓他們了解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酌情拓展。這樣教學不僅有深度和精準度,既能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又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三、初中語文與傳統(tǒng)文化的課外拓展教學。
初中語文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教學對課下教育有著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就采用了話劇表演和布置特殊作業(yè)兩種教學方式。
(一)以話劇表演為引初中生正處在急于表現自我、敢于表現個性的年紀,他們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張揚的個性。話劇表演有著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種意義上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又能使傳統(tǒng)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動他們的學習欲望,點燃其探究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韓愈《馬說》一文后,為了讓學生對文章和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為學生安排了以《馬說》為主題的話劇表演活動,要求他們根據文章內容和個人理解,結合傳統(tǒng)文化元素和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例子創(chuàng)編劇本,并在一周后的課上完成話劇表演。這一活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調動了其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性,他們通過網上搜集、查閱圖書等方式獲取了大量信息,并通過頭腦風暴創(chuàng)編出了傳統(tǒng)文化風格的劇本,又進行了精彩的演出:從服飾和人物介紹,到相關的禮儀和臺詞,再到與之相關的事件,一個個“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在課堂上演,在為大家?guī)砭恃莩龅耐瑫r,加深了學生對《馬說》的理解,也使其在歡樂的氛圍中積累了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又如,在學習《狼》時,筆者讓學生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為主題,選擇歷史人物,展開劇本創(chuàng)編,進行話劇表演。這樣做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還促發(fā)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主動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
(二)以特殊作業(yè)激趣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作業(yè)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他們視為“任務”。如何減少作業(yè)的強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學生愿意去完成,就成為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針對這個問題用上了布置特殊作業(yè)這一“法寶”。比如,在學習了《傅雷家書兩則》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如下作業(yè):家,是構成社會的主要單元,其穩(wěn)定性是社會安定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會,以家族為單位的大家庭是社會基層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離不開家訓、族規(guī)的規(guī)范,試著去尋找有代表性的家訓、族規(guī)等文獻,并在下次課上談一談與之相關的內容和故事。這樣的作業(yè)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業(yè)的同時,學生也更多地了解了傳統(tǒng)文化??偠灾?,初中語文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教學是時代教育發(fā)展的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行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教育,讓語文教學更有魅力;才能推動文化發(fā)展,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進步;才能達成學生健康成長和良性發(fā)展的目標,厚植文化創(chuàng)造的沃土。
參考文獻:
[1]張莉萍.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9).
[2]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
[3]杜瑩.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38).
[4]鐘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11).
語文的論文篇二
新課改要求,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地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兼顧學生知識學習、思維培養(yǎng)及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以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為此,在分析情感教育內涵基礎上,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情感教育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對初中語文情感教育起到幫助和參考作用。
1、內涵。
人是情感動物,人的行為總是和情感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因此,在任何活動中都需要關注人的情感,也有人理解為“人性化”或者是“以人為本”。這種理念也是我國社會在積極倡導和應用的理念之一。而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堅持教學心理學基礎上,根據被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及活動規(guī)律,結合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關注和影響學生的態(tài)度、觀念、情緒等情感體驗,從而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開展及學習效果的實現。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相關的教育理論及教學方法和手段,把自身的知識及技能和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傳遞給學生,實現教師、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感方面的統(tǒng)一,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語文是一門有著很強藝術性和情感性的學科,很多教學內容充滿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情感因素的有效開發(fā)、利用,通過恰當的教育手段引起學生的共鳴,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及學習積極性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
2、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情感教育充分結合了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發(fā)展狀況及規(guī)律和特點,初中語文教學在實踐過程中重視和關注學生情感因素,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保持身心健康發(fā)展。而且語文是一種人性化較強的學科,在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和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品質及綜合素質的重任,因此開展情感教育是實現語文教學根本目標的重要體現。而且情感教育理念的應用,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養(yǎng)成良好的情感觀念,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綜合審美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于實現傳統(tǒng)的五講四美也有著重要的推動該作用。
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因素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材,二是教師,三是學生。在教材中,情感因素既存在于具體的語言文字中,也存在于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及情感色彩。教師的情感,主要是體現在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所體現的情感態(tài)度,對所使用的教材的內容所體現的情感體驗,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表達,以及教師在情感方面的素質和魅力等多個方面。學生的情感因素,主要是體現在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在具體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對教師、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的情感反應等。
1、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造情景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盡管語文學科教學內容有著很強的情感色彩,但是有些內容僅僅進行口頭的講解,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信息及技術,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課件的制作,將教學內容通過各種圖片、視頻等形象的展示出來,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教學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課件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更加深刻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詞句等。同時,能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傳統(tǒng)教學是教師根據課文進行口頭講解,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即使理解有的也是一知半解,而借助多媒體再現故事的真實場景,通過圖片、音樂、視頻、人物對話等,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故事內容,在加上視頻可以點出所蘊含的寓意,那么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甚至通過視頻就可以掌握課文的內容及主旨,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來分角色表演,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文的角色中,增加實際體驗,加深對對課文的理解,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感情及寫作目的。通過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鍛煉及升華,比起傳統(tǒng)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的很明顯的,有利于學生情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注重情感導入,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重要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內容,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多種方式來營造良好的情景學習氛圍。在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建良好的情感學習氛圍。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善于發(fā)揮語文課本中優(yōu)美的語言及文字的功能給學生呈現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感染學生的情感,使其產生情感共鳴,使其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體會進行情感的領悟、體驗,通過引導及想象引發(fā)情感共鳴。在具體做法中,首先教師要深刻挖掘文章中的情感要點,通過優(yōu)美的朗讀,一起帶動學生的情緒,通過抑揚頓挫的語感、語調,將文章的情景以感性的方式平移給學生,使其體會、領悟和品位文章的情感,受到教師情感的感染,產生自己的情感。在情感體驗及參與過程中,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增加學生的實際情感體驗。也可以分角色朗讀,體會不同角色所蘊含的不同感情,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驗課文,學習過程中帶著情感來進行學習。
3、注重實踐,培養(yǎng)真情實感。
語文也是實踐性很強的人文學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意識和精神,而且也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得學生的學習及情感體驗不僅停留在課本上,更要拓展到實際的生活中。要通過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要實現語文情感能力的積累,在學好課堂內容的同時,教師要多引導學校進行課外生活的觀察和體驗。積極引導學生積極觀察、利用課外多種資源,拓寬學習空間,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使得學生的情感得到真實的鍛煉及體驗,增加學生情感體驗的實效性,在增加學生情感教育機會及素材基礎上,使得學生的情感來源更為真實和貼切,更好地引導學生的真實情感。
4、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語文情感教育中其中最為重要的情感因素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將真情實感投入和體現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實現切實的學習及體驗,為教師開展情感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及準備,也才能更好地實施情感教育,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深刻挖掘教材情感內容基礎上,引導學生一起學習教材、欣賞教材,更加積極的應用教材的知識內容。讓學生通過文教材的學習,學會欣賞、應用和研究,讓學生更加清醒的認識自我、重塑自我,激發(fā)自身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自主性。
總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語文教學要實行的重要目標及任務。教師要在新教學觀念的引導下,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不斷探索學生情感培養(yǎng)的方法及手段,提高語文情感培養(yǎng)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1]李玉蘭.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新絲路,2016,(11).
[2]劉蘭.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法運用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6,(12).
[3]王春琴.初中語文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的融入[j].課外語文,2016,(20).
[4]吳劍宇.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問題與改進[j].散文百家,2016,(07).
語文的論文篇三
中職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一直為人們所詬病,普遍認為中職語文教學耗時低效,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現象普遍存在。怎樣改變當前中職語文的教學現狀,讓中職語文成為學生樂學、老師愛教的一門基礎學科?從教學方面來說,很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實施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是以人性為基礎,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相互激發(fā)與激勵的狀態(tài)下實施的教育。它是一種教育方法,更是教育者的一種思維方式和理念,其指向直對生命,并遵循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信任與尊重、理解與寬容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與外界的交流,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以及人際環(huán)境的改善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賞識教育要求教師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與幸福的環(huán)境。賞識教育就是平等地關愛每一個學生,肯定學生的人格魅力,堅信侮一個學生都能成才,以賞識尋優(yōu)為主要的教育方式,培育學生的自信,教會學生賞識自我,賞識他人,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向上、走向成功。
賞識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道德教育的延伸,是依據人渴望得到賞識的本質要求應運而生的。在賞識教育里,要以尊重為前提,把愛作為賞識教育的根源,以學生的自主發(fā)展為目標,注重發(fā)現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和長處,進而給他們以鼓勵信任。
目前,中職語文教學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教學對象是文化素質日益降低的學生,以筆者所在的江蘇省金壇市為例,2013年公辦普通高中文化類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為500分,即使是金壇四中藝術特長生,他們的錄取控制線也在450分以上。而筆者所在學校除對口單招班外,其他專業(yè)學生的錄取分數多集中在300~400分數段,300分以下者也比比皆是,和普通高中的差距一目了然。這就造成了中職生文化基礎普遍較低的現象。就語文學科而言,具體表現為:語文基礎知識薄弱,不少學生把日常用字寫成錯字或是別字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少學生掌握的詞匯量十分有限,作文中能比較正確使用成語的學生少,多數學生的作文幾乎都是口語化表達,且亂用詞語,語法錯誤的現象更是隨處可見,個別學生甚至通篇都是病句。不少中職學生對學習都有一種"被強迫"的感覺,缺乏語文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他們迫于家長的壓力上學,而本人學習目標不明確,基本上沒有學習動力。因此,這些學生在課堂上違反課堂紀律也就不足為奇。另一方面,中職學校語文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與普通高中無實質差別,沒有貼合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此外,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暢,一些教師對學生選取的是打壓式的教學方法,這就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造成學與教都缺乏熱情,最后陷入學生厭學、老師厭教的怪圈。
(一)中職學生身心和學習現狀。
從身心發(fā)育的特點來看,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正值青春發(fā)育的關鍵期,其心理發(fā)展處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關鍵階段,他們個性的可塑性很強。自我意識開始進入自我評價、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控制的新階段。他們自尊心強但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別差,他們的感情豐富,情緒容易波動。
從文化素質上說,中職生文化基礎薄弱,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很多中職學生連最起碼的拼音字母表都拼不出,文字與口頭表達能力差,與人交際的能力很弱,他們普遍在語文學習上有障礙,而且堆積的問題比較多,受到的責難也多。這使得中職生普遍存在著一種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學習的失敗者,上了中專就意味著被大學淘汰,被同齡人淘汰,也即將被社會淘汰。仿佛自己被拋入了遺忘的角落,處處低人一等,因而對前途感到希望渺茫,進而導致學習的信心和熱情不足,沒有了學習的動力。
在智力的發(fā)展上,他們雖然不及普通高中學生,但其認識水平和自我意識上都有了一定發(fā)展,情感體驗上比同齡人豐富。他們渴求得到別人的尊重,對生活有一定的激情。一些中職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會鉆研很深,并對取得的成績引以為豪。而一些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學生則在穿著打扮、不健康的行為等方面顯示自己與他人不同之處,借此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以此尋找立足于群體的自信點和興奮點。
(二)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實施賞識教育的可行性。
鑒于上述學生的實際狀況,作為中職學校教師,急需尋找一種能夠充分調動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職業(yè)學校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教育方式。筆者認為,對中職生實施賞識教育,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抓住閃光點因勢利導,具有現實意義。我們需要在教學策略上進一步改善,通過積極的正面教育,努力發(fā)掘學生人格中每一個閃光點,對其好的行為多加肯定,調動其隱藏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以促進其人文道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要用真誠的話語激勵學生,重新點亮他們的希望之火,激發(fā)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重拾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一旦他們找到自己內心的支撐點,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會不斷提高。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語文課程要讓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會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賞識教育是將人類教育理論的優(yōu)秀成果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獨特的環(huán)境熏陶結合,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格魅力、氣質修養(yǎng),進而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最終職校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修養(yǎng)。
因此,賞識教育和《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由此看來,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的教學方法具有先天的有利條件。此外,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語文課一般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因此,語文教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對學生了解也相對較深,更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而且,中職校語文教師大都系統(tǒng)地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具有較高的人文綜合素質,對學生更有說服力,更有機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因此,中職校語文教師有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從語文教學的內容來說,語文教學是追求真、體驗善、感受美的樂園,語文教學的過程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而賞識教育就是要發(fā)現學生的美好與善良的一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職語文教學和賞識教育是契合的。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發(fā)揮促進者的作用,關鍵不在課堂設置,不在教師知識水平及視聽教具,而在促進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的某些態(tài)度品質,這種態(tài)度品質包括:真誠、接受、理解。"在語文教學中,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每個學生感覺到你關心他,尊重他。教師溫和的聲音和微笑的面孔都能帶給學生積極信號,調動他們上課的情緒,會給語文教學課堂帶來和諧的氛圍。教師學生和諧的關系會讓學生覺得教師不是居高臨下,是朋友,這樣有利于解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二)探尋新穎的語文教學形式。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教學方法的選用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中職學校教師要嘗試情景教學法,設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交際活動,如開展一些角色扮演、小組活動、辯論演講等能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地位的方法。如在學習蘇教版中職教材第五單元第一課魯迅先生的《藥》這篇課文時,就可以指導學生排練課本劇,學生在表演中自由發(fā)揮,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自己對角色人物進行包裝,包括化妝、道具等均由學生決定。教師要肯定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他們在表演中感受作品,體會故事人物內心的情感。這樣,文章的思想內涵自然就能掌握,從而打破學生對魯迅先生作品艱澀難懂的看法。上課時要求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教師在此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應該是組織者和管理者,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做到了然于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怎樣進行活動,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參加到語文實踐中來。
同時,還要注意,活動過程應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既不能讓基礎差的同學感到任務太難而產生畏難情緒,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同學因任務簡單而失去興趣,爭取讓所有學生都從實踐活動中收益。讓學生通過活動掌握知識重點和交際技能,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要關心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那些性格孤僻、不愛交流的學生,對他們要熱情,鼓勵他們開口說話,耐心聆聽他們闡述的問題答案,讓學生在自然寬松的環(huán)境中把所學的東西掌握,變成自己的能力。
(三)成績評定采用形成性評價手。
傳統(tǒng)單一的評價方法已經不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也與賞識教育背道而馳。實行賞識教育,應采用形成性評價手段來評價學生在校表現。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為引導教學過程正確、完善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采取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少數優(yōu)秀學生,而是為了發(fā)現每個學生的潛質,強化改進學生的學習,并為教師提供反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實踐經驗表明,經常向教師和學生提供有關教學進程的信息,可以使學生和教師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按照需要采取適當的修正措施,使教學成為一個"自我糾正系統(tǒng)".就語文學科而言,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可采取綜合成績考核方式,考核內容比例參考如下:平時作業(yè)占20%,課堂筆記占10%,期中考試10%,語文實踐活動占20%,期末考試占40%.其中語文實踐活動可以是班級黑板報、廣播稿等實際操作內容。
(一)在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多鼓勵、少批評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亮點,了解學生的優(yōu)點,并加以客觀真誠的贊美。學生內心的被接受、被認同的心理會使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然而,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要本著客觀真實的態(tài)度,如果只是一味的贊美取悅學生,會對學生造成一種老師偽善的感覺,從而影響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明辨是非,如果學生回答錯誤,千萬不要只鼓勵不批評,批評時應采取委婉的方式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對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對每一位學生采用賞識教育只是一個大的方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要針對不同學生個體,采取不同的賞識態(tài)度和語言。如針對一些性格開朗、勇于表現的學生,在鼓勵的前提下增添一些中肯的評價語言,謹防其在老師的表揚下驕傲自大、忘乎所以;對于一些性格內向,表達能力差的學生,要盡量避免使用一些否定詞語,盡最大的力量調動這一部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
(三)注意區(qū)分與學生情感溝通和交流的場合。老師要注意與學生情感溝通和交流的場合。有的情感可以面向全體溝通,有些則應通過個別交流來解決。比如:有的自尊心很強的學生,平時學習態(tài)度好,常受到老師的贊賞,若他偶爾犯錯,教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他感到沒面子,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老師可采用課下溝通的方式,找其聊天,在聊天中提及他錯誤的所在,同時,給出正確的指導。這樣,既糾正了他的錯誤,又顧及了他的面子,維持了他學習的自信心、積極性。
[1]周弘。賞識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2]孟繁華。賞識你的學生[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4]崔學鴻。賞識教育初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語文的論文篇四
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教師要改變教學只能在課堂中完成的認識,要改革教學以單篇課文講授為主的模式。實踐教學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滿足學生對課程的實際需求。作為地方院校的學生,他應該是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未來的建設者。這需要學校為地方培養(yǎng)“留得住、用得好”的畢業(yè)生,在專業(yè)和課程設置方面要“接地氣”,滿足地方的發(fā)展需求。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從文化層面對地方的情感認同上有著重要的影響?;诘赜蛭膶W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需要從多方面予以構建:
第一,有一本適當融入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教材。以中外文學經典組成大學語文的主要內容,這是一直以來通行的做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為地方院校來說,我們選用其他成熟的教材當然可以在短期內從面上實施教學。但有些問題卻值得我們思索:大學語文教材“地方性”凸顯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特色的培育??偟膩碚f,大學語文現有教材內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統(tǒng)的優(yōu)點,但部分教材的個性特色和整體核心思想則需加強。大學語文教材適當融入地方文學主要是通過地方文學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通過面向地方文學的閱讀實踐和寫作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教學大綱。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大綱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南,是教學實踐活動安排的依據。作為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大綱,它不同于一個專業(yè)的實踐教學大綱。專業(yè)的實踐教學大綱可以分學期完成不同的目標,而大學語文教學只有一定量的學時,制定實踐大綱應充分考慮教學時數的限制。因此,大學語文實踐教學大綱應該突出重點,主要從地方文學閱讀、地方文學資料收集、地方文學田野調查、地方文化采風等方面予以安排。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會突破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而達到逐步內化為培育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自覺追求,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追求。
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強且關系穩(wěn)固的語文實踐教學基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大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穩(wěn)固的實踐教學基地,不僅能充分滿足學生實踐教學需要,而且還能在實踐教學基地與高校的長期互動中,實現雙方多領域的合作。作為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基地,它的創(chuàng)建應該緊密結合課程的需求與特色,同時應該考慮實踐活動開展的便利性。教研室應當制定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規(guī)范管理要求,明確實踐教學要達到的目標、指導教師的職責以及管理措施等。
第四,有一些影響較大且成果豐富的語文實踐教學重點團隊。在具體的組織方式上,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模式,以若干個學生為一個基本單位組成學習團隊,團隊的劃分應根據學生的興趣、語文能力等因素,團隊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個團隊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實踐環(huán)節(jié)強調每個成員都要參與。在合作式的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創(chuàng)新理念和競爭意識都能得到加強。但大學語文教學由于學生來源比較廣,授課教師數量也比較多,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活動因此很難做到均衡開展。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建一些重點團隊,對重點團隊予以重點支持。通過總結和宣傳重點團隊的實踐成果,在學校和地方產生良好的影響,以此促進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得到良性的持續(xù)開展。
第五,有一套具體靈活的實施內容和方法。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活動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可以組織民間文學采風,地方文學資料的田野調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觀為主題的征文比賽,凸顯地方主題的演講朗誦活動,地方街區(qū)規(guī)范用字調查,城市市民閱讀習慣調查、公務文風的學習調研以及有關地方文學作品的改編和表演等。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在內容的設計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在方法的選擇上,要有操作性強的切實措施。
第六,有一個合理的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評價辦法以及教學反饋機制?,F有的大學語文期末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試或考查,最終成績結合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進行評定。這樣的評價方法在操作上簡便易行,但不能夠很好地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況以及語文的應用能力,尤其是對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行為和效果評價不夠。在對學生評價方法上,我們可以融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如對學生的調研報告、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情況進行考核,其成績納入學期總評成績。在考核目標上,我們對學生除了必要的文學知識考查以外還應該結合地方文學設計更加開放的問題,使得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學習素養(yǎng)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現。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要取得良性發(fā)展,還需要建立師生能夠平等交流的教學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從而不斷改進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體現為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這實際上對學校和教師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需要學校給予政策支持,在課時及經費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還需要教師在觀念上有所更新,我們強調人文教育不是說固守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文學知識的承傳方面確實有其優(yōu)勢,但隨著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大學語文課程也需要與時俱進,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加重視實踐教學。
二、構建基于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應當注意的問題。
實踐教學可以為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搭建良好的平臺,地方文學可以為大學語文實施實踐教學創(chuàng)造便利的載體?;诘胤轿膶W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創(chuàng)新了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而且還有力推動教學方式、學生評價體系等方面的變革。當然,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要處理好“功用”“實踐”“人文教育”三者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我們一方面應當看到學生就業(yè)中實用技能得到越來越重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學生在選課時也越來越重視功用性,“學習這門課對我有什么用”是學生選課首先會思考的問題。教師如果僅僅只是批評學生功利主義的選課觀,這是不夠的,學生也難以接受。因此,課程教學還是要審視自身,從加強課程的實踐性來增強課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實踐來積累和實現的。但強調“功用”,并不是排斥“人文教育”?;诘胤轿膶W的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應該緊扣實踐的精神,在實踐中感知文學、探究文學,從而使學生在心靈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實現大學語文“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處理好地方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我們應該看到基于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教學在知識系統(tǒng)性方面存在的缺陷。為避免知識系統(tǒng)性的缺陷,我們可以采取的辦法有:一是教材編寫首先應有核心思想,然后概括出若干個單元主題,單元的主題既要精練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個單元主題能涵蓋選文的思想內容。每個單元既有地方文學的經典代表,又選入中國文學史上反映類似主題的經典作品作為單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過單篇課文的相關知識鏈接和研讀思考,使課程內容避免封閉而呈現出開放的特點。根據每單元課文的具體內容,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好實踐教學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三是教材中以附錄的形式簡要標明中國文學史和地域文學史上比較重要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對文學發(fā)展的基本脈絡有大致的了解,這既方便學生查閱,也可用于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實踐。
第三,基于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并不是對現行的教學體系和方法的全盤否定,更不是對課堂教學的漠視和放任自流,實際上良好的課堂教學是實踐教學能夠得到順利開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教學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獲得的知識又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傊?,基于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應注意符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功能。地方文學進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其是否符合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功能決定了課程的發(fā)展基礎和生命力。從教學改革的層面來說,結合地域文學來實施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可以改變現有大學語文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實踐教學載體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當然,把地域文學應用于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并不是要把我們的教學拘囿于地域文學相對局部的空間里,而是透過一個獨特的視角開放地引導學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元性,通過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價值,形成關注和熱愛地域文學的意識,從而通過實踐的層面更好地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
語文的論文篇五
語文論文是嚴謹的,下面是關于語文論文,希望幫助到你!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從一所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yǎng)朗讀興趣”,小學語文論文。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訓練學生讀書能力的過程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蹦敲吹氐湍昙壍膶W生來說,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如何進行引讀說訓練呢?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試驗。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淺談認識和做法。
一、多讀少講,在讀得準確、流利上下功夫。
一節(jié)課將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借助漢語拼音讓學生自己讀出漢字的讀音,然后個別檢查,看年進否讀得準確,對比較容易讀錯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為訓練的主要形式,整堂課都聽到瑯瑯的讀書聲。我要求學生在讀書時要讀準每一個字音,做到不減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復、不顛倒、停頓恰當、不頓讀、不唱讀,做到心到、口到、眼到,總之在“準確”、“流利”上下功夫。通過一年的訓練,我班學生在讀課文時能做到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發(fā)音準確、聲音亮、按句逗停頓不唱讀。
二、重視范讀、領讀,讀中領會語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入學兒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維持時間短,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所以我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采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老師范讀、領讀等,力求學生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收獲。而兒童的模仿性又很強,教師作適當的、及時的范讀和領讀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讀我注意把感情、語氣以及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給學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畫中游》一課時,是這樣領讀的,先用輕松的語氣,節(jié)奏較慢的語調領讀的“小竹排,順水流”,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接著歡早地領讀“鳥兒唱,魚兒游”,用聲音渲染快樂的氣氛;領讀“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則用欣喜的語氣誘發(fā)學生對景物喜愛之情;最后充滿激情地高聲朗讀“江南魚米鄉(xiāng),小竹排在畫中游,”將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語文論文《小學語文論文》。跟隨老師的領讀,學生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個個猶如置身于美麗的江南魚米之鄉(xiāng),親身感受著那里風景如畫,鳥語花香的動人美景。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fā)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師的正確領讀,將無聲的書面的'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領會文意,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而且能學會斷句,糾正方言。
三、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
一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在發(fā)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復熟讀的基礎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回答問題的形式用文中的語句引導回答。這樣學生回答問題表達得確切,說得流利,暢通,幫助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又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進行說的訓練,做到朗讀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讀說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鶴》時,先向學生提出:哪只白鶴找到魚呢?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鶴才找到魚,而另外兩只白鶴為什么找不到魚?我讓學生先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三只白鶴為了記住埋魚地方用什么作標記,然后讓學生通過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鶴在什么時候埋魚?(中午,太陽在正在頭頂)它們找魚又在什么時候?(第二天,太陽剛剛升起,在東邊)。(2)第一只白鶴找到魚嗎?(太陽的位置變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鶴又能找到魚嗎?(白云在天空中不斷飄動著,位置不斷地移動)(4)第三只把魚埋在柳樹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來的地方找到魚。以問促讀,問讀結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后答,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利于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這樣提高了說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學思維的發(fā)展。
四、讀說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語文的論文篇六
摘要:
新課改要求,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地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兼顧學生知識學習、思維培養(yǎng)及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以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為此,在分析情感教育內涵基礎上,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情感教育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對初中語文情感教育起到幫助和參考作用。
關鍵詞:
1、內涵。
人是情感動物,人的行為總是和情感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因此,在任何活動中都需要關注人的情感,也有人理解為“人性化”或者是“以人為本”。這種理念也是我國社會在積極倡導和應用的理念之一。而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堅持教學心理學基礎上,根據被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及活動規(guī)律,結合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關注和影響學生的態(tài)度、觀念、情緒等情感體驗,從而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開展及學習效果的實現。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相關的教育理論及教學方法和手段,把自身的知識及技能和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傳遞給學生,實現教師、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感方面的統(tǒng)一,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語文是一門有著很強藝術性和情感性的學科,很多教學內容充滿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情感因素的有效開發(fā)、利用,通過恰當的教育手段引起學生的共鳴,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及學習積極性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
2、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情感教育充分結合了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發(fā)展狀況及規(guī)律和特點,初中語文教學在實踐過程中重視和關注學生情感因素,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保持身心健康發(fā)展。而且語文是一種人性化較強的學科,在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和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品質及綜合素質的重任,因此開展情感教育是實現語文教學根本目標的重要體現。而且情感教育理念的應用,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養(yǎng)成良好的情感觀念,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綜合審美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于實現傳統(tǒng)的五講四美也有著重要的推動該作用。
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因素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材,二是教師,三是學生。在教材中,情感因素既存在于具體的語言文字中,也存在于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及情感色彩。教師的情感,主要是體現在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所體現的情感態(tài)度,對所使用的教材的內容所體現的情感體驗,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表達,以及教師在情感方面的素質和魅力等多個方面。學生的情感因素,主要是體現在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在具體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對教師、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的情感反應等。
1、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造情景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盡管語文學科教學內容有著很強的情感色彩,但是有些內容僅僅進行口頭的講解,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信息及技術,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課件的制作,將教學內容通過各種圖片、視頻等形象的展示出來,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教學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課件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更加深刻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詞句等。同時,能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傳統(tǒng)教學是教師根據課文進行口頭講解,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即使理解有的也是一知半解,而借助多媒體再現故事的真實場景,通過圖片、音樂、視頻、人物對話等,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故事內容,在加上視頻可以點出所蘊含的寓意,那么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甚至通過視頻就可以掌握課文的內容及主旨,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來分角色表演,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文的角色中,增加實際體驗,加深對對課文的理解,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感情及寫作目的。通過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鍛煉及升華,比起傳統(tǒng)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的很明顯的,有利于學生情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注重情感導入,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重要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內容,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多種方式來營造良好的情景學習氛圍。在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建良好的情感學習氛圍。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善于發(fā)揮語文課本中優(yōu)美的語言及文字的功能給學生呈現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感染學生的情感,使其產生情感共鳴,使其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體會進行情感的領悟、體驗,通過引導及想象引發(fā)情感共鳴。在具體做法中,首先教師要深刻挖掘文章中的情感要點,通過優(yōu)美的朗讀,一起帶動學生的情緒,通過抑揚頓挫的語感、語調,將文章的情景以感性的方式平移給學生,使其體會、領悟和品位文章的情感,受到教師情感的感染,產生自己的情感。在情感體驗及參與過程中,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增加學生的實際情感體驗。也可以分角色朗讀,體會不同角色所蘊含的不同感情,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驗課文,學習過程中帶著情感來進行學習。
3、注重實踐,培養(yǎng)真情實感。
語文也是實踐性很強的人文學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意識和精神,而且也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得學生的學習及情感體驗不僅停留在課本上,更要拓展到實際的生活中。要通過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要實現語文情感能力的積累,在學好課堂內容的同時,教師要多引導學校進行課外生活的觀察和體驗。積極引導學生積極觀察、利用課外多種資源,拓寬學習空間,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使得學生的情感得到真實的鍛煉及體驗,增加學生情感體驗的實效性,在增加學生情感教育機會及素材基礎上,使得學生的情感來源更為真實和貼切,更好地引導學生的真實情感。
4、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語文情感教育中其中最為重要的情感因素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將真情實感投入和體現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實現切實的學習及體驗,為教師開展情感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及準備,也才能更好地實施情感教育,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深刻挖掘教材情感內容基礎上,引導學生一起學習教材、欣賞教材,更加積極的應用教材的知識內容。讓學生通過文教材的學習,學會欣賞、應用和研究,讓學生更加清醒的認識自我、重塑自我,激發(fā)自身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自主性。
總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語文教學要實行的重要目標及任務。教師要在新教學觀念的引導下,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不斷探索學生情感培養(yǎng)的方法及手段,提高語文情感培養(yǎng)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玉蘭.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新絲路,20xx,(11).
[2]劉蘭.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法運用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20xx,(12).
[3]王春琴.初中語文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的融入[j].課外語文,20xx,(20).
[4]吳劍宇.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問題與改進[j].散文百家,20xx,(07).
關于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深入細致地挖掘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細心制定一目了然的情感教育目標,為情感教育的順利實施指出明確的......
語文的論文篇七
本文以“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研究”為主體,圍繞說明文文體教學理念與實施進行論述。教學理念設計上,從人文性與實踐性角度入手,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yǎng)與運用能力;說明文教學實施上,先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多關注文本邏輯結構的傳輸,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最后加強語言分析,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效果。
說明文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版教材在說明文的選文上更加精煉與全面。經過對多個班級的說明文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教學理念的設置上人文性與實踐性缺失;教學實施上的多樣化與知識性不足。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探究,提高說明文教學質量。
(一)以人文性內涵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語文學科具有科學性與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師要注重對說明文中的人文性內容進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審美價值、情感價值與生命價值,達到增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目標。以說明文中的生命價值教學為例,教師先挖掘出說明文中蘊含的生命意識,并引導學生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例如,《蟬》是一篇包含人生情感與科學知識的說明文,學生在精讀文本時,需要體悟作者人生,探尋生命意義。另外,本文還帶有一定文學性質,作者對蟬的生長過程與規(guī)律的描寫,使文本內容更加豐富。針對此部分教學,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感受作者傳遞的生命態(tài)度。再如,還可通過說明文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心。新版本教材更加重視傳統(tǒng)文化,旨在激發(fā)學生民族自信。傳統(tǒng)文化內容不只在古詩文中體現,即使是現代說明文,也包含傳統(tǒng)文化素材。例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對于建筑與園林內容的介紹,體現了建筑文化與園林文化。說明文雖然以說明解釋為主要目的,但是不能僅對說明方法與順序進行分析,還要關注其中的人文情感因素。
(二)注重實踐性,以理論聯系實際“無體不立,無用不行”,因此要關注語文教材文本中的多種文體的價值。說明文作為一種應用性文體,是初中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重點。近幾年中考試卷中增加了很多開放性的試題,更加靈活、多變,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個性化思維表達的空間。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使用變式練習、擴展文本等形式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理論指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到的語文知識,是一種體系,實踐則主要來自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要以學生實際生活為主,讓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學習,縮短學生與說明對象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另外,還可結合課后練習題,設計初步練習。說明文教學的實質是完成知識點的遷移,教師在講解完知識點之后就要讓學生練習,深化對知識點的記憶。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每一課文后都有對應的習題,且有層次性,習題類型包括記憶類、理解性與應用類三種。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利用這些習題,幫助學生深化對說明文的理解。例如,《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篇說明文,課后練習題一共有五道。第一、二題屬于記憶類,第三題是理解類,第四題則是根據已知閱讀材料分析問題,與第五題一樣都是應用類習題,需要學生實踐運用??傊?,初中說明文的教學設計要遵循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互相協調,不顧此失彼。
(1)大珠小珠落玉盤———適當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闡述幾種說明文教學方法。利用思維導圖展示知識系統(tǒng)語文知識是互相聯系的,學生在學習時,只有將其整合起來,才能發(fā)揮出最大作用。教師在進行說明文教學時,不能將知識點碎片化傳遞給學生,而要通過某種關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與同化,在明晰多種知識點之間關系的同時,標注在一個圖式中,形成思維導圖,直觀掌握知識點?,F代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更加關注思維導圖的運用。例如,《蘇州園林》一課教學中,讓學生圍繞原句“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對其余段落進行局部與細部的劃分,如局部說明上包括近遠景、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等層次;細部說明則有圖案美、圖畫美和色彩美等。層次分明地呈現思維導圖,讓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文章脈絡。另外,還可以對單元間的文本進行比較,如《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教學中,將該篇文章與之前學過的事物說明文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知道同為說明文也有差異,進而引導學生挖掘說明文本質,完整知識體系。
(二)深入分析細節(jié)描寫內容說明文不只是嚴肅的,也帶有一些趣味性,如描述事物時將抽象的內容以細節(jié)描述的形式趣味性展示出來,使說明內容更加靈活有趣,讀者在閱讀時也愿意深入探究其內涵。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選文中,對待事物細節(jié)的處理有三種形式。第一,引入其他文學資料,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就引入《水經注》中的內容,提升文章說服力;再如《蘇州園林》中引入《漢樂府江南》中的詩句,令整篇文章添了不少色彩。這種插入資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文本的文化氣息,提升了學生的鑒賞興趣。第二,將句子有規(guī)律地組合起來,如《大自然的語言》中對于氣候影響因素的描述,通過“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將多個段落連接,使文章更有層次性。第三,巧用擬人手法,如“一只朱紅雀對暖流唱起春天,卻發(fā)現自己搞錯了”,將朱紅雀擬人化,令原本枯燥的說明內容變得靈活、生動,增添文章可讀性。
(三)為有源頭活水來———關注文本邏輯結構,提升學生語文思維能力說明文為了向讀者說明事例或者事物,其本身就有很強的邏輯性。初中生思維正在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轉變,所以教師要重視說明文教學中對邏輯結構的講解,幫助學生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1、探尋說明對象特點說明文教學時,教師要先啟發(fā)學生自己找出說明對象的特點,理解說明對象內容。對于說明對象特點的探尋,可借助這幾種方法進行。第一,列提綱。即將知識點清晰羅列出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教學中,師生一同列出提綱:先是籠統(tǒng)介紹石拱橋的特點;然后以盧溝橋與趙州橋為例,體現我國高超的石拱橋建造水平與獨特的特點;最后詳細分析石拱橋獲得成就的原因與發(fā)展。用提綱將知識點清晰展示出來,引發(fā)學生繼續(xù)討論與記憶。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引,引導學生精準說出石拱橋的特點。第二,畫圖法。若只是依靠文字的介紹與分析,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借助圖畫說明。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教學中,當學生完成趙州橋特征的分析后,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呈現趙州橋圖片,分析完盧溝橋后也同樣展示該圖片,讓學生觀察兩座橋的特點,以此加深對石拱橋的理解。第三,比較法。每一種事物都有獨有的特征,只要詳細比較,就會發(fā)現不同。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就對盧溝橋與趙州橋進行比較,細節(jié)的不同體現建筑物不同的特點。通過對比,讓學生在對文本有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說明對象的特點。
2、掌握說明順序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對其辨別與運用,有一定難度。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說明順序進行探究,即要先確定說明對象,知道說明的大致內容;然后完成文本的段落劃分;最后分析作者行文安排,闡述說明順序?!吨袊皹颉芬晃闹苑旁趩卧牡谝黄?,就是想通過對傳統(tǒng)事物的說明,達到“引路”的作用。這篇文章以邏輯順序為主要說明順序,通過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呈現石拱橋的特點,并通過詳細舉例,得到兩座橋獲得成就的原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石拱橋。時間順序即按照時間的軌跡進行說明??臻g順序是在一定空間中,按照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說明。邏輯順序則是以事物的內在聯系進行說明,難度較大,在事理說明文與想象說明文中經常使用,并基于邏輯順序的多重內在聯系,形成從現象到本質、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特殊等常見邏輯順序。
3、篩選文本信息,獲得闡述道理學生只有精準掌握知識,才能挖掘其中闡述的道理。例如,《被壓扁的沙子》一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誦讀分析,知道恐龍滅絕是因為碰撞,并不是火山活動。雖然學生得到了這一結論,但是作者的論證過程難度較大,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經過對過程的剖析,知道沙子在高壓中,會變成斯石英,加上火山活動,又讓斯石英變回沙子。以此就可得到斯石英的撞擊使恐龍滅絕這一結論。且在恐龍滅絕的地方找到了斯石英的痕跡,為結論做進一步佐證。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喜歡按照段落順序進行講解,對其中的論證過程沒有詳細的分析與指導,以至于學生不能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全部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借助說明文中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思考,真正讀懂文本。
(四)桃花枝頭添春意———注重語言分析,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說明文不僅在說明順序與方法上有明顯特征,還在語言上有隱性特點。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人類語言有無窮的變化,并具有多種意義”。說明文中的語言具有嚴謹與科學的特點,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并在探究后將其內化,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說明文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對文字進行品析,感受文字的魅力。
1、提煉關鍵詞,以感悟表達培養(yǎng)學生品析能力初中說明文篇幅較短,可通過細讀,提煉關鍵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魅力。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此處“肩”與“各”字的使用就極具特色,不但形象表示小拱的位置,還體現出數量。只有對關鍵字詞做出精準提煉,才能讓學生確切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其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能力。優(yōu)美的語言不只存在于文學類文體中,在實用類文本中也有體現。例如《說“屏”》文本教學中,其過程設計為“請你選擇一組詞/句/段落進行分析?!币源艘龑W生欣賞文本語言。除了對字詞的賞析,還可擴展為對句的鑒賞。另外,還可利用對比思維讓學生關注語言的特點,感受說明文語言的精準性。例如,《蟬》這一文本中關于“蟬出現的時間”問題,若沒有詳細閱讀文本,找不到證據資料,學生就無法使用精準的語言排列;若將原文中的“每次蟬的初次出現是在夏至”中的“初次”與“每次”刪除,就不能精準掌握詞義。
2、以說明順序的思辨,提升學生理解表達能力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不是傳輸地理、科學或者建筑方面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理解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教師在教學時要對說明文的基本特征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可以辨別出說明順序,然后在思考中辨別說明順序可否轉換,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找尋問題答案,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但教師要注意說明文教學中不能過度解讀文字。《中國石拱橋》這一文本的解讀,有的教師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對作者進行詳細的介紹,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以至于課堂教學過半,還沒有進入教學主題;而有的教師則以盧溝橋為切入點,利用大量時間講解其有關歷史。這兩種切入方式都有不足之處。教師應少介紹一些作者背景與相關歷史故事,最好是用幾句話概括,而不是全篇講述。每一種體裁的文本都有一套教學體系,如說明文就要從語言文字、說明方法與說明順序角度進行教學。綜上,以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剖析了說明文教學理念與實施過程。說明文不僅能豐富學生文體方面的知識,還能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應加以重視。
[1]胡恩慧。淺析初中語文說明文高效閱讀方法——以《蘇州園林》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0(19):5-6.
[2]古曉君?!白x寫結合”法運用于語文說明文教學策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0.
[3]王龍飛。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研究的新視野[d].山東師范大學,2020.
[4]繆美芹。中英初中語文教材寫作部分比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5]姜燕燕。初中語文說明文教材選文及教學策略研究——以部編版為例[j].教育界,2020(16):31-32.
語文的論文篇八
大學語文的本質已成為學界的共識,認為大學語文教學應該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有區(qū)別,要有“大語文”視野?!皩⒋髮W語文課程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審視,從教材內容的編選到教學計劃的安排、執(zhí)行等都以傳承文化傳統(tǒng)、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為歸宿。大學語文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研究性教學”理念與人類學課程觀契合了大學語文的這一性質。大學“研究性教學”理念自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興起以來,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美國率先提出“教學應與研究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應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學”。[2]研究性教學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實踐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并獲得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涵括了教學時空、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的根本性轉變,有啟發(fā)式、研討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文化人類學的課程觀認為學校課程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進行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近年來課程研究范式“從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量化研究轉向以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方法論為基礎的立足于解釋學分析的質性研究”。[3]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通識教育本質非常契合人類學對課程內涵和功能的定義,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主客位視角和文化相對論等理念均對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有重要啟示。以上三種理念的共性將教學視為深入的研、學、實踐,并融入文化體驗的過程,對當前教學方法陳舊、籠統(tǒng)、死氣沉沉的大學語文教學有指導意義。
二、藝術類專業(yè)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實踐。
筆者所在的廣西師范大學非常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普及工作,從20xx年起將大學語文列為本科通識教育系列公共基礎課程,已在所有學院開設該課程,由文學院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筆者在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和音樂學院美術學、廣告、環(huán)藝和音樂教育等藝術類專業(yè)的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了教學方法改革實踐,并通過抽樣調查和訪談等形式進行了效果評估,初步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實踐。
(一)通識教育與專業(yè)特征相結合。
大學語文不能孤立于其他學科,由于其在知識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學中應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征進行教學內容、方法的調整。藝術與文化相輔相成表現在藝術類專業(yè)的教學中突出文學與藝術的通融,選取有助于啟發(fā)藝術思維,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詩文,貼近藝術專業(yè)的實際。在第一堂課中,筆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大學語文”這個問題,闡述了兩個理念:一是大學語文是素質教育而不是補課教育。二是大學語文是通識教育而不是單純的文學教育,語文教育的大人文傾向可以涵蓋全面的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語文應該打破以文學閱讀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進“大語文”。另外,筆者還注重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大語文”觀,如在美術專業(yè)學生的第一堂導論課上,就“美術與文化的關系”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題式啟發(fā)討論。我首先提出了兩個觀點,一是美術是“美”術而非僅止技術;二是有“藝”有“魂”才有美。學生在討論后,我接著用蘇軾的《琴詩》做引導:“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這首詩說明了三個藝術問題:一支樂曲的產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藝術修養(yǎng)和嫻熟的技術;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系;欣賞和創(chuàng)造美,從文化體驗開始。通過這個通俗的例子,再引導學生理解“美術不只是技術”的理念,引用了宗白華《美學散步》中的一段話:“藝術是一種技術,古代藝術家就是技術家。然而他們的技術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現著人生,流露著個性和人格的?!盵4]讓學生進一步領會技術與藝術的聯系和區(qū)別,認識到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基于技術而超越技術,文化積淀、慧眼獨具比訓練巧手更為重要。通過深入的專題研討,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目標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關注文本閱讀而忽略專業(yè)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運用多樣化教學方式豐富課堂。
藝術類專業(yè)學生對音、聲、畫、劇等藝術表現形式有著強烈的感知和興趣,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多樣化教學方式與藝術生專業(yè)特色的結合,大大地豐富了大學語文的課堂。關鍵的方法是將文學與藝術貫通,啟發(fā)學生從藝術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學作品,主要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文學與藝術通感教學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構擬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以第九單元禮贊愛情中的陸游的詩歌《沈園二首》為例。筆者為美術專業(yè)的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將“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用繪畫表現出來,你將運用什么手法?學生一致認為是傳統(tǒng)的國畫手法。筆者進一步追問如何構圖,有學生認為應突出環(huán)境的冷清與孤橋下流水中唐婉若隱若現的身影,以此來表現蘇軾的孤寂和悲傷,重在故人已逝的感傷氛圍營造;一些學生認為應與江南園林結合起來,園林中秀美的橋亭最能體現這一意境。最后學生們還推薦了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做了簡略的繪畫,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課堂氣氛非常熱烈。這種文學與藝術貫通的方法,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專業(yè)特長,激發(fā)其思考和參與的積極性。人物角色體驗與扮演。藝術類專業(yè)學生普遍多才多藝,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表演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了文學人物體驗與扮演法。如在講授第二單元莊子《秋水》一文時,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人物體驗任務,學生們分組準備了幾個簡短而精彩的話劇,通過對話、吟唱等形式的改編,將河伯與海神的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們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謹小慎微,海神仙風道骨,極大加深了對《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們還針對不同體裁的課文,與學生進行譜曲、影視作品賞析、多媒體flash展示等多種方法的研學,讓師生在研究性教學的氛圍中完成生動而深刻的課堂實踐。
(三)課外實踐性教學和創(chuàng)新化考核。
在西方國家,人類學倡導的田野作業(yè)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廣泛運用于教育實踐和研究領域。課程和課堂就是一個田野調查點,民族志即課堂實踐的書寫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實踐性或案例教學,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有課內和課外實踐兩種。我們嘗試了課外實踐性教學,進行了小型民俗采風與藝術設計成果獎展示活動,并將成果展示作為學生的平時作業(yè)進行考核。在學習了沈從文的《邊城》后,學生們對小說中描繪的湘西寧靜的鄉(xiāng)村氛圍和濃郁的民俗風情產生了無限的向往。結合學生的專業(yè)課程,我們組織學生到附近壯族村落進行民俗采風,重在感受壯寨的建筑、景觀、生活民俗等。我們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關注村落景觀、服飾民俗和飲食民俗,在為期兩天的采風過程中,學生對少數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觀的認識。返校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上交了形式多樣的作品:美術專業(yè)學生以國畫或素描等方式表現了壯寨的梯田、桿欄建筑景觀和民族服飾;環(huán)藝設計學生將新的設計理念融入壯族建筑和服飾中;廣告專業(yè)學生制作了生動的壯族飲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這些作品的展覽和作為平時考核作業(yè),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激發(fā)了他們將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與大學語文融會貫通的興趣,充分展現了藝術專業(yè)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這種創(chuàng)新化的考核超越了傳統(tǒng)考核的呆板,契合了藝術專業(yè)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因此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傊槍ΜF代性危機下的大學生價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學”和人類學課程觀理念的支撐下,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切實達成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彰顯大學語文課程在通識教育體系中的本質特征與價值刻不容緩。
語文的論文篇九
摘要:新時代條件下語文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會做人。為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重抓德育,因為學校不僅是學習書本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地。
關鍵詞:語文教育;感恩教育;善良教育;提升人生境界。
在一次語文研討會上,一位語文教師提了這么一個問題,語文教什么?同事們眾說紛紜,見解不一。一個老師肯定的說:“語文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后來我反復思想這個問題,難道語文就是教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嗎?這就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嗎?不,不是,我認為新時代條件下語文教育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會做人。聽說讀寫是工具學會做人是目標。
在這里我想談自己一點淺顯的看法。
1.語文教育滲透著感恩教育。
每個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世上,都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那是一份深入血脈,不求回報的愛;那是一份無私,犧牲舍己的愛。但是,現今的學生有多少人能理解父母的深愛,又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父母。與之相反的是癡迷于網絡中不思進取的孩子,違法犯罪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讓父母傷心、失望、流淚,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課堂中不失時機的滲透感恩教育。
例如,在學習《合歡樹》時,作者史鐵生用充滿深情的筆觸,懷念母親為他所做的一切,當他生病時,母親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給他買藥,讓他吃,讓他喝或者是洗、敷、熏、灸。當母親用熏的方法為他治療時,不小心把他燙傷。為此,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他……當教到此處時,我都會動情的給學生范讀,然后問他們:"你們愿意這樣不分晝夜的守著一個病人嗎?你們愿意為一個人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金錢嗎?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們輕輕的搖頭。而后我又問,你的父母做過那些事最讓你感動?一位學生哽咽的說,他的父親為供他上學,到建筑工程隊干活,風吹日曬,容貌蒼老,有好多人把他的父親當成他爺爺。有的學生說,一次放學后,他走到村口,發(fā)現他的父親一直在路邊等他,頓時他的淚水盈眶。還有的學生說,一次她生病了,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她,讓她很感動……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著厚重如山的親情。
在語文課本中,有好幾篇親情教育的文章:如:《我的母親》等,我認為教師應該突破教材,引導學生關注親情,感恩父母。因為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才會更加的努力,會用愛回報愛她的人,會用責任回報社會。
2.語文教育中有善良教育。
善良是做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善良是憐憫,是樂于助人,是誠信……可是在當今的時代,人們被金錢、權勢迷花了眼睛,丟棄了善良,我們的社會也由此顯得不太和諧,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欺詐、猜疑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所以,教室有責任教導學生保持善良的本性。
在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賣獎券的老人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卻仍保持著善良的本性,用他油膩的雙手傳遞著溫情,我教導學生無論在那種環(huán)境當中,不可丟失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用愛心的舉動,灌溉他人的.心田。
在王蒙寫的《善良》一文中,學生得知善良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快樂,一種自信。
3.語文教育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人從哪里來,要到那里去。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是哲學范疇的問題,語文教育中也包含著這樣的人生哲學的教育,例如:馮友蘭先生所寫的《人生的境界》,我認為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有助于引導學生走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有價值的人生觀。在學習《人生的境界》時,學生通過閱讀老師的講解,初步明白了四種人生境界的區(qū)別!自然境界中的人,渾渾噩噩的混日子,他們“少知寡欲”,“不著不察”,是人不應有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或為名或為利,本質都是為己。只有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我又給學生講達到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人的事例。如:柴裕財,一個平凡的老百姓,看見有人落水奮勇相救。救活的這位老人卻無依無靠、無法生活,他毫不猶豫的收養(yǎng)了這位孤寡老人,認她做娘,孝養(yǎng)著她。后來又遇見一個女嬰被遺棄,心生憐憫,又把嬰兒抱回家收為女兒,為了娘和女兒,這兩個與他生命本毫無干系的人,他心甘情愿的早出晚歸的擺攤、收破爛,什么都苦活累活他都干過。
又如:德蘭修女,她原可以在修道院過著平靜安逸的日子,偶然的一次機會,讓她看到大街上躺著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病入膏肓,無人救助的乞丐,她毅然決然的離開修道院,去社會上做救治工作。她去麻風病院,去瘟疫流行的地方…….她的人生格言是:將你的愛給饑餓的人,給赤身露體的人,給無家可歸的人,給麻風病人,給酗酒的人,給躺在街上的乞丐。
學生通過學習這課,對有道德有愛心的人,產生敬仰之情愛慕之心。我想在他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榜樣會讓他們理解人性中的真善美,會像燈塔一樣指引著他們人生的道路,讓他們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今天,在商品大潮的席卷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日漸消亡,人們的價值觀發(fā)生變化,流行一切向錢看的觀念,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生活在改善,道德在滑坡。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深受其害,青少年犯罪率日漸上升。為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重抓德育,因為學校不僅是學習書本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地。我在這里呼喚廣大的語文教師要充分展示語文教學中的道德因素,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表現和道德發(fā)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讓學生伴隨著知識的獲得,也學得怎樣做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語文的論文篇十
觀點——明確(一句話,干凈利落)。
素材——事例典型,敘述簡潔(用公眾認可的例子,某人之類少用為妙)。
分析——緊扣中心論述,不游離。
小結——歸納,點破主題。
注意:最好多用幾個素材,每個素材都應有相應的分析。
示例: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變幻。(觀點)。
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外孫女,曾被《人物》雜志評為“全球最美麗的50個人”之一,她高雅的舉止讓英王室為之自豪。然而,當扎拉公主毅然決定成為一個馬術騎手時,她生命的光芒改變了顏色。脫去冠冕,褪去禮服,她和普通騎手一樣艱苦地訓練,擠在地攤上挑選別人用過的馬鞍。20xx年9月,她成功地贏得了“歐洲全能騎術錦標賽”冠軍,整個英倫為之振奮。(事例)。
在賽場這個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盡顯光芒。她那金黃色的皇室標簽變成了鮮紅色的勛章。在皇宮里,她的美麗讓皇室生輝;在賽場上,她的技術讓眾人折服。(評論)。
在生命的錦緞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25歲的扎拉學習,怎樣讓適合錦色的繁花添到錦緞上綻放,怎樣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小結引申分析)。
注意:素材必須有分析。
反例:
“自古才子出寒門”。司馬光出身貧寒;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改嫁,幼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喝到;明代龍圖大學士宋濂家中一貧如洗。荷蘭畫家梵高也曾窮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著弟弟接濟;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曾經是個流浪兒;居里夫人剛滿十歲就外出打工……可見貧困也是一筆財富。
弊端:
論點和論據之間互相脫離,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的橋梁,論點還是論點,論據還是論據;論據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論點孤立無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據。
這種“不講道理”的議論文,論點無論怎樣正確,也不足以服人;論據無論怎樣充足,也不過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
“自古才子出寒門”。司馬光出身貧寒;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改嫁,幼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喝到;明代龍圖大學士宋濂家中一貧如洗。荷蘭畫家梵高也曾窮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著弟弟接濟;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曾經是個流浪兒;居里夫人剛滿十歲就外出打工……這都是幼時曾經貧困而后來成為才子的非常之人。
語文的論文篇十一
現代的教學模式中都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自由地發(fā)揮。我國的教學模式強調課堂秩序有組織有紀律,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樣的管理模式使得學生在上課時必須要坐有坐姿,站有站態(tài)。反之,就會被視為無組織無紀律。從學生的坐姿上我們便已經把學生的思想禁錮了。我記得看過一次國外的中學生視頻課,教師一上課并沒有直接走上講臺,向學生互相問候,開始一節(jié)的課程,而是打了一個倒翻的動作,開始了一節(jié)精彩的課堂教學,學生們的坐姿非常隨意,并且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隨時打斷教師的講話,向教師提問問題。整節(jié)課學生都是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度過的,學生的活動不斷,提問的聲音此起彼伏。這樣的教學模式也正是我們倡導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它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敢想,敢做。
教師和學生之間完全就像朋友一樣。鑒于此,我也改變了自己在課堂上的講課時間,講授知識的時間最多十五分鐘,剩下的讓學生討論,自學,回答問題。以小組形式讓學生進行集體學習,辯論。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小組之間互相競爭。有時可以讓學生來講解知識。根據中學生好動的特點,讓學生表演話劇,情景劇等形式,并且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組織形式,擴大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和信心,在有限的時間內發(fā)揮學生最大的潛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以自主學習為主,嘗試多種途徑進行教學。
學生要想學會知識,必須要親自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只有這樣學生學過的知識才會被牢牢地掌握在心中,記憶才會深刻。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地對課堂知識質疑、提問,才能說明學生已經被知識所吸引,已經主動地開始分析問題、理解問題和總結問題。教師和學生之間要進行多種多樣的互動形式,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此來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在講解《最大的“書”》這一課時,我首先提問學生:“同學們,據我觀察我們班有很多同學喜歡看書,能說說你平時喜歡看什么書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這時我說道:“讀書能讓我們獲得知識,也能從中得到快樂,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希望大家一直保持愛看書這個好習慣。那么世界上最大的書是什么呢?”這時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我便開始這一節(jié)的講課。首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形式進行討論教師列舉的問題,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回答。然后評比出回答正確的小組進行表揚和鼓勵。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教師在講解知識同時,不僅是教者,也是學者,注意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及時地給予講解,更正,說明。小組之間還可以互相質疑,互相學習,組與組之間不僅是競爭還可以是學習的模式?;ハ嗵岢鲎约旱南敕ê陀^點,以及解決方案,以求共同進步。這種互動性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以主動探究為主要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
教無定法,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更是如此,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以最大的熱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主動地去探究知識。語文問題的答案不固定,不唯一,這就可以讓學生充分地開動大腦,對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進行思考,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層次地追尋問題的答案。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持有的`看法不盡相同,所以在相同的問題面前,學生的答案也就會多種多樣,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教師一定要正確看待學生的差異性,教學方式要不拘一格。
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即使是錯誤的回答,教師也不要立即給予反駁,要給學生一個下坡的余地,讓學生有面子有自尊地知道自己的回答不正確。只要是學生經過深思熟慮回答的問題,教師就要表揚、鼓勵學生。以此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保持高漲的興趣去投身于探究問題的活動中去。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用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去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用別樣思維尋找真理。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能夠提出善于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問題,學生回答時,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肯定,這也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總之,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思維,與時俱進,適應現代化教學的發(fā)展的需要,敢于把新的教學理念應用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于中學語文課堂中去,取得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
語文的論文篇十二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張揚個性、展示自我,徹底剔除“硬塞知識的辦法”。因為只有學生在課堂上能自主學習了,掌握了學習方法,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會逐步走向高效課堂,才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仍是我們在不斷實踐和摸索的課題。我想從以下幾點做起:
就是要吃透新課標,要弄清課本的知識要點、重點難點及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編制科學實效的教案,將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學習方案。要使優(yōu)秀生從教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zhàn),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在課前預習中,學生要將文中出現的不能讀準的字,不理解的詞、句劃出,通過查字典解決基本的字詞問題,并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寫作背景、文章的社會時代背景及文體特點,整理成小卡片。課堂上,學生將查閱的資料分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再根據學生自學后對文本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預設學習目標。
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能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能把學生帶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豐富活躍起來,完成思考的全過程,實現知識的內化,使學生智力得到新的發(fā)展。其次是質疑導學。在課堂上,要發(fā)動學生質疑問難,把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把這些問題按學習的層次歸類整理,然后據此組織學生研討。采用“質疑導學”的方法,使課堂教學模式發(fā)生了變化,學生踴躍發(fā)言,課堂真正活躍起來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如教學《霧凇》中這樣一段:清早,寒風吹拂,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觀賞著這千姿百態(tài)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欣賞、充分感悟后,設計了如下練習:假如你看了霧凇奇景,會怎樣贊嘆?學生語言豐富,思路開闊。
開展合作學習,就必須組建學習小組,即全班學生按照成績、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分為若干個小組,這樣既可以增加小組合作成員的多樣性,同時又可以增加合作學習小組間的競爭性。組內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誰組織、誰作記錄、誰承擔小組發(fā)言的任務、小組成員發(fā)言時其他同學干什么等等??傊?,小組成員必須明白自己應承擔的角色,明白各自該為小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適當輪換,這樣能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合作者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小組各成員應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有戰(zhàn)斗力的群體,確保每一次探究學習的質量。
優(yōu)質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我們必須立足于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實現有效的、多向的、高質量的互動,從而達到這一最終目標。例如教學《翠鳥》時,可在課前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什么動物,從課本中、電視中、網上查找有關翠鳥的資料,上課時讓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以及課外資料,初步了解翠鳥的有關知識,體會翠鳥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應該給予保護。教師可啟發(fā)學生思考:翠鳥到底有哪些具體生活習性呢?這時教師為了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說:“這個問題值得去研究,你們課后繼續(xù)查找資料,等找好資料,我們再交流探討?!边@樣的教學,實現了課堂向課外開放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課外轉向課內,再走向課外,培養(yǎng)了學生的研究興趣,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改變了以往語文教學自我封閉、與社會隔絕的狀況。
布魯姆說過:“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學習興趣,并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苯虒W反思是課堂教學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但現實中我們許多教師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課就以為任務完成、萬事大吉。而事實上,大凡優(yōu)秀的教師都非常重視課后反思,這些教師也都非??粗卣n堂反饋并在教學中長期堅持思考的習慣,不斷地反思教學,即使是教學多年的老教師,因為他們清楚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認識。
現在的語文課堂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拿閱讀教學來說,一個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tǒng)統(tǒng)都要撿,“眉毛胡子一把抓”來個一網打盡。一個是教學過程太繁,太復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huán)節(jié)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另一個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勢必削弱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語文的魅力,導致語文應用能力不強,同時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里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yè)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yè)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
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而有的教師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師思維敏捷,注重設疑問難;有的教師嗓音清脆,通過誦讀課文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有的教師表達言簡意賅,從不經意處入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yǎng),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范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總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研究課題,只有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大量先進的教學經驗,經過教學不斷砥礪和不斷的探究,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3]布魯姆.《為改善學習而評價》。
語文的論文篇十三
中外小學語文教材,存在的差異性相當大,而且這樣的差異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所形成的。我國的小學語文教材將主導的方向放在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質培育上,因而其中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各種塑造人格的文章,所關乎的主題也是誠信、自強、自信等充滿正能量的文章。同時,為了迎合當前世界發(fā)展一體化的趨勢,我國也適時引入了一些國外的課文,這些課文與中國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相似,并且對于學生的教育也集中在思想層面上,因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是國外的小學語文教材則不然,以日本的語文教材為例,其更多的是在宣揚自身的民俗文化色彩。而且,在很多的課文當中極力地推崇民族信仰,將一些日本古代的詩詞歌賦及將臣的傳奇故事融入其中,鼓勵學生從小培養(yǎng)自身的民族信仰,以更好地為國家服務。美國的小學語文選材則將主導的方向放在了創(chuàng)新上,其中的很多課文都與現代科技有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2.2教育內涵。
中外小學語文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所包含的教育內涵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這一點在基礎的課文選擇上有著明顯的體現。首先,我國的小學語文選材,必然會選擇一些和諧美好的事物,如我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以及各種童話故事,這樣的教材選擇使小學生經歷了美好的教學熏陶,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的生活,并逐步培養(yǎng)出積極健康的人格。外國的小學語文教材選文,將主要的方向放在了學生的成長觀念上,美國的教材強調英雄主義和創(chuàng)新思想,給予學生一種成功的向往,督促他們付出同樣的努力,換取更大的成功。中外小學語文在選材的過程中,許多時候會根據教育內涵的不同,選擇不一樣的文章。如我國十分推崇五千年文化歷史,因而詩詞歌賦穿插于每個年級的語文課文中。但是國外則完全不同,其僅僅有一部分涉及到了歷史文化,他們在極力地宣揚自身的民族發(fā)展精神,將更多現代化的內容實時地融入到語文教材當中,使學生的學習富于現代化氣息。筆者認為,這雖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但是與學生實際的認知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和改善。
語文的論文篇十四
摘要:
有效的提問可以將學生迅速帶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但是從目前教學的現狀來看,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提出一些不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不僅影響了課堂教學內容的進展,而且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的心情,對語文教學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主要從語文教學提問設計進行分析,對語文教學提問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希望可以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提問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語文教學的進展。恰當的提問方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語文教學氛圍,還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實現教學目標。從目前語文課堂提問狀況來看,教師提問的具體問題還存在一定缺陷,給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響,必須及時解決。
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以課程進展內容為基礎,讓學生在思考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tǒng)性原則。
問題的設置必須以文本內容為基礎,設計出系統(tǒng)性問題,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隨便提問,讓學生毫無目的的學習。設計的問題一定要保證學生可以在問題回答中獲得知識。例如,在學習《人琴俱亡》一文時,教師必須明白本篇文章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懷。在學生理解文章基本內容之后,教師再進行提問:為什么子敬死亡時,子猷沒有痛苦?為什么子猷彈琴的時候,琴不協調了?利用這幾個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兄弟間的情誼。采取系統(tǒng)性問題提問,不僅可以快速將學生帶入到語境中,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啟發(fā)性原則。
初中語文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具有啟發(fā)性。只有利用啟發(fā)性的問題,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探究性學習知識。在設置啟發(fā)性問題的時候,難度不宜太簡單,答案也不能固守成規(guī),設置的問題一定要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例如,學習《往事依依》一文時,教師可以將問題設置為:于漪老師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但是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電腦、游戲等網絡化設備技術的應用比我們學習的書有趣多了,你們認為在科技發(fā)展的今天,還有必要讀書嗎?學生會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辯論賽,最后對學生闡述讀書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積極思考,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展學生的思維,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具有很大幫助。
3、適合性原則。
適合性原則可以反映問題提問的準確度。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必須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問題提問中,將問題難度合理劃分。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因素。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文時,紅色文化論文如果教師直接提出:作者寫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出此問題可能讓學生不知所措,教師可以將問題劃分為:教師是如何發(fā)現桃花源的?當時寫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么?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掌握課本知識。設計問題的時候,問題難度應該呈現梯度分布,給全部學生提供發(fā)揮空間,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
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聯系學生實際,優(yōu)化提問方式。
1、創(chuàng)新提問角度。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只是按照教學的中心和寫作技巧來提問。在這種提問方法的長期影響下,就會讓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不利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所以,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創(chuàng)新提問角度,利用創(chuàng)新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例如,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文章中出現了“大約孔乙己已的確死了”“大約”和“的確”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可以對此處提出問題:“大約”和“的確”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么?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相互討論學習,對文章內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
2、創(chuàng)新提問內容。
為什么提出了四處?利用具有深度的問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
問題的創(chuàng)新還體現在提問方式上,在學習復雜難懂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深入淺出原則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讓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深刻理解教學的內容。例如,在學習《陋室銘》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出:陋室為什么不銘?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內容,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由于很多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缺乏對問題的引導,導致學生在學完課程內容之后,也不能對問題進行理解和掌握。其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問題細化為幾個小問題進行提問,在小問題的層層遞進下,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例如,可以將問題劃分為:陋室的含義?“不銘體現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分布指導,讓學生綜合全面的掌握知識。
經過分析發(fā)現,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提問內容較淺、較細等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不能有效的設置問題,再加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提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提問的藝術,利用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問,帶動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祚扣.對初中語文教學中“主問題”設計的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xx,(12).
[2]董秀英.談談初中語文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j].現代語文,20xx,(11).
[3]郭清平.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行為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20xx,(3).
語文的論文篇十五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文明的高度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不斷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尤其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更加注重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深入分析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應用,針對傳統(tǒng)文化在教育教學運用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以及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促進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應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大學語文;課堂教學。
大學語文是大學教學的基礎課程,承載了人類的知識、情感和思想,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水平,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眾多的思想精神,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特色,對現代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和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影響。
大學生在經過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知識培訓之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具有了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在進入大學之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心由原來的基礎能力培養(yǎng)進入了更高一級的階段,接受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與內容。在大學語文學習階段主要以文化修養(yǎng)為培養(yǎng)的重心,而不是重復之前語文學習的內容與學習方式,如果依然進行重復教學就無法拓展大學生的視野,也會令學生產生乏味感。依據大學語文授課的這一特點,不難看出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正確地引導作用,能夠推動大學生三觀的形成,推動其文化素養(yǎng)以及人文情懷的形成。第一,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能夠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大學語文的開設不僅僅是教授大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更是為了提高大學生語文的綜合水平,增強學生對于語言的運用與表達,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運用在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不僅僅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發(fā)揚的一種方式,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運用能夠激發(fā)學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標準,培養(yǎng)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導下,大學語文教學中加入了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更具有鮮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學生對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的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在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承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包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精神與文明,是歷朝歷代人們的智慧結晶,從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從道德倫理到思想價值,是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一代代先輩們薪火相傳下來的寶貴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對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和下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生肩負著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使命,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應用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認識,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在認識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思想與價值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第一,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不足。當前在大學語文的授課中雖然引入了傳統(tǒng)文化教學,但部分教師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刻不能很好地將傳統(tǒng)文化演繹給同學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也只是一種擺設性的知識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在語文課堂應用的時候對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應用也只是照本宣科,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教學中并未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對傳統(tǒng)文化認識的不足導致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這種傳統(tǒng)文化可有可無的授課方式使得課程開展并無實際意義,長此以往,反而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也會悄悄疏遠學生與教師的親密關系,不利于教學課程的開展。第二,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運用手段不夠合理。雖然大部分大學語文課程中都加入了傳統(tǒng)文化,但是由于沒有合理地教學手段使得傳統(tǒng)文化無法在教學中很好地發(fā)揮作用。在現代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教師還是通過老舊的教學方式將傳統(tǒng)文化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這種草草了事的教學態(tài)度不僅不能引發(fā)同學們的興趣,也不能使傳統(tǒng)文化得到應有的重視,不但不能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反而會令其固步自封,難以實現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更不用說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三。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第一,加強師資投入,提升師資力量,建設專業(yè)教學團隊。大學語文的教學效率一直不高,這與很多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有關。例如,大學語文本身學時較短,而大學語文的培養(yǎng)任務又非常繁重,再加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也需要占用一部分學時,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學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導致大學語文課程中傳統(tǒng)文化的應用效果不佳。有的學校一味促進大學語文教育向實用性方向發(fā)展,課堂教學內容的制定上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對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過于重視,導致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效率較低。有的學校因為師資力量不夠雄厚,經常聘請一些代課老師進行授課,而這些任課教師中有很大一部分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實際經驗不足,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過于膚淺不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難以堪此重任。為了推動大學語文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事業(yè)穩(wěn)步前進,必須加強師資力量的投入,培養(yǎng)高素養(yǎng)的教育人才,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推動傳統(tǒng)文化教育邁上一個新臺階。提升教師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ǎng),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與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繼承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斷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第二,在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擇上,以蘊含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選擇。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單純地將傳統(tǒng)文化與課程相結合比較耗時耗力,良好的工具書能夠幫助解決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因此,合適的教材在應用傳統(tǒng)文化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材的選擇不能一味注重聽、說、讀、寫能力,選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濃厚的教材有利于開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思想、培養(yǎng)自身文化素養(yǎng)有莫大助益,促進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第三,在大學語文應用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師在大學語文教授過程中,教育手段陳舊、教學方法老舊毫無新意,因此誘導學生厭煩、抗拒的學習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師不但要做好課程準備,還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多多參加教育教學探討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及時更新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傳統(tǒng)文化,設置必要的情境內容,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涵,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意義,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第四,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彰顯傳統(tǒng)文化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內涵意味深長,很多學生對此感到乏味、枯燥,探究學習興趣淡薄,不利于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應用的開展。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深刻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不能深刻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思想,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積累不足且不夠牢固,這迫切需要在課堂上解決此類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培養(yǎng)探究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例如,利用情景教學,虛擬文化環(huán)境還原歷史故事、事件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味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神;對于工藝類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采取開展手工制作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手段展開教育教學,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中將傳統(tǒng)文化與實際操作、演練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信心、興趣,在彰顯文化特色與文化趣味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第五,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傳統(tǒng)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倡導文化實踐,拉近學生和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距離,真真切切地體驗傳統(tǒng)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入實際操作、演練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加深學生對于傳統(tǒng)的理解、對于文化的感悟,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摒棄腐朽落后的文化,促進文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承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歷史,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為世世代代的民眾薪火相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大學語文課程的革新與發(fā)展,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培養(yǎng)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語文的論文篇十六
語文教材里的篇目具有豐富的情感性。中學生閱歷逐漸豐富,生活范圍逐漸擴大,他們的情感也呈現出多樣性。他們的自尊心、自卑感也較為強烈,有的時候呈現出不穩(wěn)定性,容易走向極端。當他們在思想苦悶之時,讀到勵志的作品,就會精神振奮,情緒激昂。當他們熱情高漲時,如果思想受到挫折,他們就會心灰意冷,這時如果讀到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到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生命的意義”一段話也就會受到鼓舞,心中就會有積極的形象,也就會從自己的身上釋放出正能量。當然,對中學生來說,受他們心理和生理的影響,他們的情感往往也會出現矛盾,各種思想感情會交融在一起。教師應該發(fā)揮語文教材人文性的特點,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摒棄假惡丑的思緒。此外,教師還應充分把握中學生的情感特點,利用好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接受正確的情感教育。
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情感體驗的過程。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認知,對學生良好心態(tài)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情感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包含著很濃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情緒。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帶給學生。教師對語文課文的解讀,一定要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情感,不能把消極的因素帶給每一個學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感情的技巧,要激發(fā)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讓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教師的積極情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激情。這是因為情感具有傳遞性,教師的積極情感必然會向學生傳遞向上向善的因素,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向上,激活他們內在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圍,使學生以積極的情感去學習,從而產生不竭的學習動力。而且,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教學氣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此外,語文教材中美的語言、善的行為、積極的形象、美好的人生,都會對學生產生感染的力量,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升華。
1.在聆聽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敘事作品文字優(yōu)美、情感至深,曾經打動了無數人,讓一代代人感動不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根據作品的時代、作品的體裁,為學生的聆聽創(chuàng)設條件。如恰如其分的教學情景,可以為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在聆聽中身處其境,猶如進入作品描述的情景之中。如教學《春》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音樂的形式,讓學生聆聽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靜聽泉水的叮咚聲,小鳥宛轉的歌聲,想象春天大自然的美,感受心靈的氣息。這樣,學生熱愛生活之情便隨之而生。
2.在閱讀中產生感情。語文教學本身就與生活密切相關,如有一些作品,描繪了河山的壯美,荒漠的蒼涼,小村的僻靜,城鎮(zhèn)的繁盛,到處是一幅幅畫面。教學時,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景中有情,面臨其景,感知形象美,一定會使學生產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例如,教學《沁園春雪》時,教師可播放投影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雄偉的長城、起伏的山巒、滔滔的黃河,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美的畫面,為進一步領會詩人抒發(fā)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奠定基礎。
3.在朗讀中品味情感。古人主張誦讀,朗讀成誦。古人充分肯定了朗讀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通過朗讀,品鑒詩文,可以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這是理想的誦讀境界。在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讀出作品的意蘊,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境界中,沉浸在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里,與作者一起愛之所愛,恨之所恨,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讓學生積極進行朗讀。當學生通過涵詠、朗讀,用心靈去領悟時,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滲透到了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中去了,進而使學生獲得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
4.在想象中體味情感。作品是對生活的反映,因此,鑒賞作品也需要借助想象,從而品味到作品的美,品味到作者創(chuàng)造的美。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真諦,把握作品的思想,體會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學《天上的街市》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意境的美妙,感受語言的美妙,并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課文主題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5.在導語中激發(fā)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有效設計,是一堂課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個好的導語,能夠將學生帶入作品描繪的情境之中,可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進入情景并為之動情。如教學《曹劌論戰(zhàn)》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遠離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怎能帶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這是公元前684年的一天,魯國上下陰云密布……”這樣不僅有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還能引導學生進入文中,從而取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情感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需要教師辛勤耕耘,播種知識的種子,撒播智慧的養(yǎng)料,激發(fā)成功的思維。語文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才能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的論文篇十七
1、出勤與學習用具。由于高校對出勤情況的嚴格要求,學生在《大學語文》課中的出勤率尚可,但很多學生是不帶任何學習用具進課堂的?!洞髮W語文》教科書的攜帶率可以達到八成以上,但筆記本和筆的攜帶率就要低得多了。期末復習階段對學生教科書使用情況的調查和統(tǒng)計發(fā)現,多數學生的教材上很少有自學讀書時勾畫的印跡(未選講的篇目幾乎零勾畫),對于教師課堂上三令五申的重點篇目(或語段)有所標記,對教師提及的“必考”內容記錄情況較好。
2、作業(yè)完成情況?!洞髮W語文》課程的作業(yè)分為課堂作業(yè)和課外作業(yè)。課堂作業(yè)的形式比較靈活,需要分組協作或口頭表達的部分較容易落實,但課外作業(yè)和課堂練習剩余部分的完成情況一般,除非直接與學生的平時成績掛鉤,否則學生的完成度較底、質量也不高。對于批改后下發(fā)的作業(yè)學生少有問津,個別學生會針對教師的批改提出問題。
3、期末突擊復習。學生預習和復習環(huán)節(jié)不到位,直接影響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但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結合學生的基礎,很多教師采用以考促練的形式,即期末考試前給學生劃復習重點,學生的學習也就大多集中在期末復習階段。認真復習的學生可以通過期末考試,但短期記憶會在考試結束后迅速遺忘,并不能從根本上起到提升文化水平的作用。
二、探討成因,分析不足。
1、重視程度不足。體育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能夠成為專業(yè)突出、全面發(fā)展的體育專門人才。比之全面發(fā)展,專業(yè)突出似乎更容易得到重視,更容易量化分析。這就使得《大學語文》被放置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學校層面的弱化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許多憑借專業(yè)特長入學的學生將中學階段語文基礎差作為擋箭牌,逃避《大學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2、積極性未得到全面激活?!洞髮W語文》課程主要以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為載體,以漢民族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為媒介,通過對特定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交代,把古今的賢哲英雄和杰出的詩人作家的深邃睿智的思想、崇高美好的情操,呈現給學生,使繼承前人寶貴的思想精神遺產,努力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情操。但事實上,學生的感受是《大學語文》不是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學科,看不出可預見的作用。
3、考評方式不合理。傳統(tǒng)的考評方式是平時成績占20%,期末試卷成績占80%。對于學生來說,考前突擊復習完全可以及格。這樣一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受到影響。而且憑借集體背題而后考查的程序選拔出來的高分學生大多是作文題答的好則得高分,客觀試題基本沒有區(qū)分度。
三、與時俱進,積極創(chuàng)新。
1、結合體育知識選講?!洞髮W語文》課程的主體部分應至少包括文選和應用文部分。文選一般有中國古代和近現代各文體作品,談及詩歌起源,不妨追溯體育史的源頭,將“體育說”引入詩樂舞唯一體的中國古代詩歌的起源。諸子散文部分可以集中介紹與體育精神有關的中國哲學思想,使學生懂得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
2、運用新媒體?!胺D課堂”“慕課”“微課”等已經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流行語,其來勢迅猛,使“固定學習”變?yōu)椤耙苿訉W習”,使“集中學習”變?yōu)椤半S時學習”,使“統(tǒng)一學習”變?yōu)椤皞€性學習”。優(yōu)秀課件等網絡資源可以成為學生預習和自主學習的重要輔助材料,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學水平,另一方面在課堂上,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借鑒,營造活潑輕松的教學氣氛。微信平臺的使用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擴展知識的分享、主題帖子的參與制作等,能夠將《大學語文》知識的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對相關交叉學科的關注,一舉多得。當然,新媒體的應用關鍵在“度”,它既不應該是學生將大量時間耗費在網絡游蕩上的借口,也不應當是負能量信息、不可控論和不可知論的滋生基地。
3、調整考評方式?!洞髮W語文》課程應從純理論走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實踐參與的效果直接關系到該門課程的效果??荚u方式也應注重考查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參與情況。我們認為,平時成績占40%的分值分配較為合理。而且這部分應該細化:“課堂參與性”代替“出勤率”,“作業(yè)完成質量”代替“作業(yè)完成率”,“小組討論報告成績”代替“課堂發(fā)言次數”,“習作和發(fā)表的作品”代替“學習積極性”。期末試卷部分考核也應增加主觀題目的比重,著重考查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情況,真正以考促學,實現素質教育。
語文的論文篇十八
閱讀可以啟發(fā)人們的思維,陶冶人們的情操,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世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只有培養(yǎng)學生產生閱讀意識,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閱讀教學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才可以提升小學生閱讀水平。
1.閱讀時間沒有保障。由于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多,教學任務緊,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經常將45分鐘用于完全教學,學生的閱讀時間非常少。有的老師甚至認為閱讀是課后的工作,不能在課堂上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是屬于學生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指導作用。但事實是,教師占據了整個課堂,閱讀時間嚴重缺失,導致學生閱讀能力薄弱。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考慮學生的發(fā)展,重視閱讀并有效地開展閱讀教學。
2.缺乏閱讀量。小學生的閱讀文章非常有限,閱讀材料主要來源于課本,而教材的內容非常有限,有些文章有一定的難度,無法吸引學生,導致學生不愛讀書?,F在的閱讀教學一般都采用公式化的教學方法,布置閱讀任務,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接著按要求回答問題。這種公式化的閱讀教學讓學生一直在被動狀態(tài)中進行閱讀,很難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小學教師要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增加適合小學生心理的閱讀材料。
3.缺乏閱讀經驗。教師由于花大量的時間在課文教學上,而忽略了對小學生教學經驗的傳授,導致小學生往往在閱讀上只是單純地看文章,而不懂得如何去體會和感悟文章,因此,無法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1.自主探究。
現代教學模式具有自主探究的特點。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角色,給小學生留更多的閱讀時間,讓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好習慣,讓小學生發(fā)現原來閱讀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在閱讀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發(fā)現問題,通過相互交流來理解問題,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自主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中小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充分貫徹教改的理念,利用閱讀教學的獨特優(yōu)勢,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意識,重點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閱讀中,教師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其發(fā)現創(chuàng)新的能力。
1.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想讓小學生愛上閱讀,主動閱讀,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重點。首先,教師是閱讀教學的組織者,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橋梁,因此,教師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語言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用幽默的語言來吸引小學生,引起學生對閱讀教學的興趣。其次,教師加強普通話訓練,語言表達要力求準確。此外,教師還可以因地制宜,適時地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來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小組合作閱讀教學,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好表現,教師可以找一些故事性強的閱讀材料,將學生分成幾組,分角色朗讀,并邀請老師擔任評委。這樣讓閱讀教學不僅生動有趣,還可以增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2.將情感因素融入閱讀教學。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清除閱讀材料中的生詞障礙,并幫助小學生重點分析段落、段落總結、主題思想、中心思想方面的內容。而對文章的背景或是創(chuàng)作意圖分析非常少。因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只不過是停留在所謂的“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更別說是把握文章的情感線索。這種閱讀教學往往扼殺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小學生閱讀情感體驗的培養(yǎng)。首先要改變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從“情感體驗”開始。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牽著小學生的鼻子向前走,幫助小學生總結出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那么當情感體驗引入閱讀教學中,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老師要學會用開放式提問幫助小學生進入文章,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內心深處感受文章的內在魅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思考、討論、聽讀感受大自然的美,讓學生通過聽音樂、看錄像,在大腦中呈現西沙群島美麗的景象,然后再要求小學生帶著感情閱讀這篇文章,將情感融入到閱讀中,則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總之,良好的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培養(yǎng)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小學生愛上閱讀,實現“閱讀”到“悅讀”的升華。
[1]陳霞.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成才之路,20xx,(07).
[2]王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策略[j].考試(教研版),20xx,(01).
[3]陳瑜妹.品賞細節(jié)以情激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xx,(13).
語文的論文篇十九
歐洲諺語說:“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中國俗語也贊賞‘‘常說口里順,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性?!贝_實,集腋成裘一一初中語文知識的積累更有助于學生中考語文成績的優(yōu)異!介于此,初中語文知識積累如何著手呢?筆者總結自己十幾年的從教實踐,建議學子們循序漸進地從以下4方面入手!
一、從七年級就開始進行字詞的積累。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到,初中學生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字。
1.每逢遇到自己陌生的字詞一定要找“字典君”;2.學完一篇課文要求自己能夠及時總結該篇課文中出現過的重點字詞,結合課文詞句深入理解含義;3.學習完一個單元之后,及時歸納本單元學習的難讀字、易錯字、成語典故、精彩語段等,力求精益求精。4.對于每次考試后的試卷,不管自己對錯與否,都要把有關詞的題目從頭到尾認真再過一遍,以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5.平時可以把字典當成一本有趣的小說來閱讀。特別是《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成語詞典》,簡簡單單的一個字或詞,就蘊含著許許多多的意思,而且附有舉例。所謂舉例實際上就是一個個濃縮的故事,深入鉆研其中,學生深覺其樂融融??!
二、七年級伊始就狠抓朗誦。
喜不喜歡語文的其中之一標志就是看學生是否喜歡朗誦!如果一位學生在上課朗讀的時候能夠不遺余力地朗讀課文或其他可讀材料,并且是長期堅持,那么這位學生的語文成績無論如何都不會很差!加之,因為他的朗讀到位,他的思維訓練得很棒了,所以他在寫作的時候語言必定簡潔流暢,表達意思言簡意賅,不拖泥帶水,這樣的作文正是考場佳作的標志之一。因此讀好課文,有一個優(yōu)秀的朗讀習慣,會在語文整體水平的提高上起到事半功倍的驚人效果!
反之,若學生不習慣朗讀,沒有大聲朗讀的良好習慣,那么,這位學子的語言思維能力不會太高。他在寫作時候,就會言語乏味,表達踉踉蹌蹌,乃至詞不達意。遠離行云流水的表述,當然也就無法贏取中考閱卷老師的歡心。
三、讀書筆記需常年持續(xù)。
讀書筆記有許多種類,不強求學生每樣都記;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其目的擇其一而進行,按需選用。
1.摘錄式筆記。內容可以是摘錄優(yōu)美詞語、成語,精彩紛呈的句子、段落,目的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匯、句子,以供日后熟讀、背誦和運用于寫作。此種可以準備專門的筆記本。
2.提綱式筆記。通過編寫書籍或文章內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內容,以記住書籍或文章的主要內容為目的。此種同樣建議留存于專門的筆記本。
3.仿寫式筆記。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目的是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更上一層樓。
4.評論式筆記??煞譃闀?、主要內容、評論意見等等類別,針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詩、詞、字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幾何。此類隨筆于相應讀物中較好。
5.存疑式筆記。主要是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備用于有機會就隨時進行詢問請教,達到弄懂的目的。這類多用于課本或參考書中。
6.心得式筆記。目的是為了記下閱讀者感受最深的內容,記下讀了什么書(書名),書中哪些內容令閱讀者收益最甚、觸動最深,并聯系實際寫出閱讀者自己的感受,即是隨感!此類多為高年級學子常用。
四、分冊分階段背誦一一優(yōu)秀古詩詞名篇的積累。
“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學大腕蘇東坡一向推崇多讀好書。通看漫長歷史長河,古人多有口若懸河之辯才,博古通今的智士,更無論諸多文質彬彬的學士,都是氣質高華,陽春白雪,他們的光華氣質從內而來!學子們通過背誦習得古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內在。背誦是一個人口才、智慧、氣質養(yǎng)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己有明確規(guī)定,
五、初三備戰(zhàn)寫作一各種文體的訓練后擇中考題型積累。
現在中考有一個明顯的寫作要求就是有一大一小文體!所以針對中考,我們同樣要進行作文知識方面的儲備和積累。可以這樣認為,誰忽視作文,誰就會在中考語文考場上遭遇滑鐵盧。
大綱提到: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數不少于0.7萬字,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45分鐘能寫500字左右的文章。所以進入初三之際,筆者就建議學子們從初一到初三的作文中精選出幾篇得分較高的,以此判定自己寫何種文體的文章最為拿手,何種文體文章最能取得高分。結合語文老師所提當年中考作文的趨向是什么,把平常寫的、看到的收集匯總,不定時拿出來瀏覽識記。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意識地進行中考作文題型的針對性訓練,達到寫作時無須多慮,能夠一揮而就。
總而言之,集腋成裘一一初中語文知識的積累更有助于學生中考語文成績的優(yōu)異!但是筆者著重提醒學子們注意:積累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所以我們無論是記古詩詞還是精彩詞語、段落,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學以致用”,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539019.html】